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污染场地调查报告

污染场地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0 22:1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污染场地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污染场地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化学; 实践性习题;活动方案;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1

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的建议和要求,新课程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课后设计了一些具有较高开放性的实践性习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习惯了以纸笔测试为主、试题答案标准唯一的现行教学评价方式,这类实践性习题的实际使用率普遍较低。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更好地体现实践性习题的价值功能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应包括名称、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和人数、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分工、背景(需求分析)与目标、可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活动过程和实施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等。

如:必修二P45第9题:“调查以下项目: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形状、电极、电解质、电压、可否再充电、价格、存放期、特点、用途、回收途径等。列表进行比较或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全班展示(如墙报形式)或座谈交流。

可采用以下调查形式中的一种或两种:

①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

②到附近商场进行调查;

③在家庭或到附近单位及社区进行调查。”

布置作业时,曾尝试将原题中的“常用化学电池”改为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手机电池”,设计了“手机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天水市秦州城区回收现状调查”方案。主体部分如下:

1. 活动内容

活动一: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手机电池的种类、构成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制定“手机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天水市秦州城区回收现状调查”活动计划,编制所需表格。

活动二:走进市内社区和公共场所,调查了解人们对手机废旧电池的认识和处理情况;对手机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活动三:在校内外开展宣传,使大家关注废旧手机电池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2. 重、难点与创新点

重点:手机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天水市秦州城区回收现状调查分析。

难点:天水市秦州城区手机废旧电池回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创新点:给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处理手机废旧电池的意见和建议

3. 活动过程与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

分类收集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手机电池,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上网查询有关手机废旧电池对人体的危害及污染环境的资料;了解国家和当地环保部门颁布的有关手机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法规或管理办法;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1)手机使用情况;(2)废旧手机电池处理措施;(3)对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性认识;(4)对废旧手机电池的处理意见;(5)随意丢弃手机电池的主要原因;(6)对手机废旧电池回收的意愿;(7)对处理废旧手机电池方法的看法;(8)对废旧电池的回收点设置的看法。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

在市中心广场、罗峪小区、长途汽车站、兰天商厦和天水市一中校园5个区域,按居住条件、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共选取100名调查对象。收回问卷后,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广泛宣传并提出建议

宣传口号:回收废旧电池,建设宜居天水。

宣传准备:(1)对宣传人员进行手机电池相关知识的培训。如手机电池的种类和型号、处理技术、国家政策法规等。(2)宣传人员的分工和分组(其中一人为组长)。(3)制作传单、海报等宣传所需的物品。(4)落实宣传活动和场地使用的申批事宜。

4. 活动目标

(1)通过宣传,使大家了解手机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对生存环境的影响。(2)围绕活动主题,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5. 宣传内容

(1)手机废旧电池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2)回收手机废旧电池的意义。

6. 提出意见和建议

(1)简单介绍国内外回收处理手机废旧电池的情况。(2)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回收处理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过程和方法指导

实践性作业固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完成,但由于受个体差异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活动方案设计到信息处理整理、问题发现和研究、作业成果展示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1. 教会学生寻找实验代用品的方法

基于“家庭小实验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理念,必要时可以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需的代用品。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小针筒和饮料瓶等经清洗消毒,可以代替烧杯、集气瓶、试管、量筒、导管等仪器;食盐、小苏打、食醋等更是家庭现成的药品,有些化学试剂也可利用废弃物回收得到。

2. 教会学生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法

除了实地考查外,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何运用互联网获取资料?开展调查前如何做好计划?和谁一起去调查,需要调查哪些问题,准备什么器具,如何与被调查的人或单位打交道,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精心的指导。

3. 教会学生撰写报告的方法

如撰写调查报告,一般需要说明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结论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和步骤大致有调查准备(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等)、调查过程(包括参与人数、分组与分工、调查时间等因素在内);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等。

4. 教会学生展示和交流成果的方法

实践性作业完成后,可以通过小论文、图表、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一次演讲、一场辨论、一次实验、一次活动设计等适当的形式把成果展示出来;也可以在教室设一个实践性作业展览角及时展示作业成果,供大家欣赏、交流和评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现代住宅小区;问题;对策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1.1 综合性

生态园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这些学科相互作用渗透的结果。生态园林景观又分为自然和人文 2 大景观体系,其设计工作必须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1.2 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变化。在设计时,既要把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开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1.3 多样性

景观本身蕴含的元素是丰富多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设计者往往根据当地的景观环境特点,运用当地材料并融合现代工艺进行设计。

2 住宅小区量观设计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景观环境设计的主体是人,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人文因素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居住景观环境设计中物质空间形态的完成并不是环境设计的目的,它最终要供人居住,为人的生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的生活,居住环境犹如一个没有演出者的舞台,是毫无意义的。

2.2 生态性原则

家是人们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住宅小区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要使现代住宅小区跟工作写字楼有一定的区别,跟繁忙的城市工作生活划清界限,就要使小区在生态环境上跟这些场所有所区分。

2.3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间包含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两部分内容。有形空间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艺术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而无形空间的艺术特征是指室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流畅、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与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的全面体现才是环境设计的完美境界。

3 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3.2 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3.3 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4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对策

4.1 提高其实用价值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4.2 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

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

4.3 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

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之间的变化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的景观才会结构合理,自然环境才会和谐美丽,从而进一步达到使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凯.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10(07).

第3篇

关于环保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

这也许是一个老掉牙的课题,可是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曾经优美的环境已不复存在,曾经的调查结果也已不符和现在居民的想法,况且目前龙湾区确实面临着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居民的环境意识到底如何,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旧思想占上风吗?因此,作为地理调查组组员的我们针对龙湾区的河流污染、生活垃圾等的处理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二、研究内容:

1、了解永强一带的环境质量,垃圾筒及清洁工人的状况;

2、根据存在的问题,列表调查(附后)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1、敲醒环境意识正处于朦胧状态的居民,从而提高他们的警觉性:

2、让居民了解有关单位的工作情况,从而更好的配合好政府工作,同时也让单位人员掌握居民的看法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制度、措施;

对提高龙湾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四、研究过程:

(一)调查步骤:

1、走访附近街道并取景拍照

2、设计问卷,发放填写

3、访问环保局职能部门

4、分析并总结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1、调查方法

设计问卷(共15题)发放204张并全部收回

具体方法:在龙湾区踩点永中、状元、永昌、瑶溪五个街道的部分居民采用现场答题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当面填写并收回。

2、调查对象

我们调查的对象为龙湾部分居民的沿街的经商者,另外还有学生、农民、工人、医生等。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有居民对周围环境的满意程度,对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对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建议等等。

本次我们调查的居民为204人,从被调查者的态度来看大部分居民还是对环保问题感兴趣的,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了问卷。但仍有少部分人对环保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当前的环境状况视若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查字典)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9%的人对乱扔垃圾的行为感到气愤,而且69.6%人对自己乱扔垃圾感到惭愧,如此看来,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唤起了广大居民的重视。

现如今的白色污染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为什么白色污染如此严重呢?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得出答案。问卷上有这么一道问题:你上街买菜是否会带上篮子?有86.8%的人回答没有,且直接使用塑料袋。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人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针对这一现象,有人就提出应该在菜市场口摆放篮子,以减轻白色污染。

对于生活污染的处理方法,有80.6%的人表示会将垃圾丢于垃圾箱,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然而在令一个问题的回答上又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中有54.9%的居民反映在周围找不到垃圾筒;他们提出要增加沿街垃圾筒的数目。据我们组成员的走访调查,确实发现这一问题,如永兴的下洋街,衙城街,永昌的纪兴路等均无垃圾筒,而有些所谓的垃圾筒也早已经面目全非。所以,我们觉得环保部门应该多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对居民提出的好建议要采纳并付诸行动。

清洁工是我们城市的美容师,仅龙湾区人数就有1000多人,很多人对清洁工都抱感谢的态度,但也有大约半数的人对政府的环保工作不太满意,认为太过于形式化。

问卷的最后一道民意题您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今后的环保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很多人都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力度,将口号落到实处!

但是把环境污染的原因全都归咎于政府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政府毕竟只是一个以行政为职能的机关单位,居民的实际行动才是主题,提高居民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比如问及对自家门口的河道被污染后的反映,虽然有38.2%的居民表示会自觉监督,组织附近居民进行保护,但持与我无关、爱理不理的态度竟占19%,据前述情况来看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总体的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龙湾区居民已初步形成环保意识。但这只是单方面的结论。为更好的对此次课题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小组成员一同走访了龙湾环境卫生局,与那里的负责人娄长贵娄主任交流了近一个小时。

时间:2004/5/7PM3:4:00~4:40

地点:龙湾区环卫局3楼

对象:娄主任

问:您认为龙湾区哪部分的环境较好?

答:就目前是状元镇搞的较好,永强及其他地区还是较差。

问:龙湾区的居民环保意识又如何?

答:还是比较差的。但已有所进步。

问:谈谈你对某些地方绿化带被拆用于道路建设的看法?

答:拆掉的绿化带是为了拓宽道路,而且我们政府提倡绿化建设,他不单单指公共场所的绿化,更在于家家户户都能在自己居住的周围环境都能搞绿化,这样才达到他的真正目的美化环境。

问:针对目前的不法厂商违法排污却没有遭到有关部门的制止的现象,许多的居民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只是拿纳税人的钱做表面工夫,比如河道污染,你能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这主要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有关。我们把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而目前龙湾区的工厂尚未达到小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水平,可我们又无法完全的扼杀。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适当地予以整治。至于河道工人每天的河道清理,绝对不是表面工夫,而是非常有必要的,龙湾区每天的垃圾量很多,若这项工程不实施,那样会更脏更乱。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是河道周围居民能够理解并且支持这项工作。

问:对于小摊小贩,机动三轮车,为何没有部门进行彻底的整治?

答:对于这方面涉及的部门太多,大家懂得分工又不清晰,以致于这项工作不能细致、完美的完成,这是我们工作的一大失误。

问:目前的垃圾处理的方法是什么?

答:主要是焚烧和填埋。而我们比较赞成的是填埋,就是将垃圾堆于一处,再盖上七层土,种上树木。这种方法相对于焚烧更环保。

问:龙湾区的清洁工有多少,他们的待遇又如何?

答:大概1000多人,我们正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但基于种种原因,能做到的只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不过,近几年也有些日子,带他们出去旅游,不过数量有限。

根据该部门的反映,龙湾区部分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是欠缺的,人们大都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公共场所的环境保洁意识不强。正因为没有很好的重视,致使生活环境受到污染。整个龙湾除状元还算不错,大部分地区不容乐观,由于现在龙湾正处于经济建设高峰期,对今后的环保问题考虑欠佳,环境污染程度还在进一步加深。政府自身也正在加大各方面管理力度,比如安排清洁工每天分时间段对各大街干道进行清扫,整洁,并将垃圾运到指定地点处理;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大气污染的治理;河道上漂浮的生活垃圾也经常雇人打捞以防止更严重的污染;适时地作宣传工作。如此看来政府部门显然已经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了。但也有不足之处,对机动车及汽车围气排放的管理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就是为扩建道路而被拆掉的绿化带没有及时重建。对此,负责人的回答是他们要搞的是大绿化,是人均绿化带的比分,并非我们平时看到的小绿化场地。

第4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随着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对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绿地加上宅前绿化,单纯满足绿地率就可以了,而是要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方面,还追求个性化,突出设计灵魂。

一、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小区景观设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1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1.2绿地率不高

没有形成组团效应现象,虽然对小区的绿地率有规范标准和要求,但在城市中心区特别是老城区,受开发面积的限制,没有布置绿化或只是零星点缀在小区的各处,不能形成相应的组团效应,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1.3草坪铺设和种植比例过大

在住宅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铺设并不科学、也是不经济的。因为在草坪生长旺盛的季节,每3天要进行一次浇水,15天左右要对草坪进行修剪,由此产生的的养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

1.4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2、景观的艺术观赏性和文化性不能很好体现

首先是不重视多方向观赏效果,多数园林景观与建筑外立面相谐调,注重其室外观赏效果。对于住户来讲,在室内欣赏室外的风景的感受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调研的很多小区内室内观赏效果非常不让人满意,主要是鸟瞰效果、色彩搭配、植物组合布局等方面。许多是草草处理景观和道路、停车位的关系,导致混乱一片,视效果较差的景观,规划师和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合理解决好停车功能、活动集散功能,同时同林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合理解决景观观赏角度、观赏层次,使作出的景观设计才能达到园林上良好的俯视效果和立体效果。

其次是有些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滥用园林雕塑小品,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中很普遍,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一些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有一些住宅小区内泛滥园林小品,或者设置过于密集,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相融合,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

3、“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

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对销售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开发商在一期时,会把园林做得很好,但随着销售的好转,二期,三期会减少投资,园林景观越做越差,形成了“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其实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楼盘的景观没有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至使一二期之间的设计断层,导致楼盘整体景观质量下降,或呈现出一种“狗尾续貂”的效果。

这种对后期园林景观的不重视,是得不偿失的。园林景观不仅仅是小区的形象,更是对住户的一种承诺,因为住户会这么认为,后期的房价高了,而园林景观下降了,这是一种对住户不够负责的表现。开发商应有大局观念,不能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其实,在二、三期工程建设中,继续继承一期的设计风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对开发商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住户的信任,更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知名度与公司品牌的打造。例如广州推出的“时代廊桥”楼盘,该楼盘在园林设计上就从整体把握了设计的风格及连贯性,强调东南亚风情,除了首层全部架空4-6米,令楼盘更为通风外,还选用了可降温的大面积水景,在水中修建了11座形状各异的带顶廊桥,为业主营造了一种放松舒适,又别有风情的“家”的感觉,使得该楼盘从开始销售就呈现出火爆的卖场,全面房屋很快就销售一空。这不仅仅是销售,是信任,更是品牌。

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与方案

通过上面所分析设计误区或不足之处,以下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特点,在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1、实现功能价值

园林景观的设计往往会出现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情况,一个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功能的需求,应该在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符合现代住宅形式,适合不同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住宅小区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2、提升观赏价值

在满足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就需要在文化与艺术的美学的层面上进行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应当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并且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因为园林景观最终是为人的使用和欣赏而服务的,如果住宅小区的景观缺乏观赏价值,得不到认同感,那么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无法吸引人们向往。对于如何的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需要从整体和细节上全方面着手去考虑。

首先,要创造多层次的美感体验;美是人类居住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人在景观中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在多层次美感体验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视觉体验。住宅小区中的不同位置,比如室内或室外,高处或低处,视觉感受都是不同的,除了要考虑室外处于环境中的审美角度外,还要考虑在楼上外望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景观单体的艺术化处理;景观单体是实现景观效果的基本元素,因此细节上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单体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如何达到与整体环境风格统一又不失个性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景观单体在设计上首先应当贯穿着环境所具有的品性,与环境协调统一,如天津万科水晶城中的入口雕塑,通过以传统材质为主表达空间归属感和空间意义,又结合现代的样式暗示高品味的住区生活。

3、要保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作为人们生活主要场所的住宅小区,对于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保证住宅小区生态效益的均好,内部物质流动的良性是至关重要的。住宅小区中的生态设计要考虑不同地域特点的通风、采光、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适应场所的自然条件,将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并尽可能地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而消耗的能源,保留当地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这些手段维护居住者身体健康、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态美,实现住宅小区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结束语

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在工作之外接触最多的场所,其景观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景观设计的一些手法,在小区建筑群所形成的虚空间中合理地把握绿化系统、道路系统、户外空间结构等方面,不仅实现对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的视觉延续,也对城市的生态人文环境起到健康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住宅小区景观系统作为城市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应该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从实际地形地貌出发,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中的住宅小区既能体现城市的同一性又能各具特色,实现住宅小区的多样性,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从而为丰富城市风貌,推动城市景观系统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华.浅谈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理念[J].科技信息,2010(3):342-343.

第5篇

关键词:控规 地质数据库 应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控规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局代表市政府履行职责。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通过拍卖等方式,为开发者使用。在控规的编制阶段,有责任和义务在指导性指标中,提示地块内存在的对影响地块使用的地质问题。比如,某控规地块可能有地裂缝分布,但控规的指导性指标中未作以提示,土地拍下土地,经过地质灾害评估后才了解地块内地裂缝的影响问题,造成开发成本不可预见的损失,以及开发计划的延长,致使一些与规划和土地相关的部门与开发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或纠纷。若控规编制时,对地块内存在的地质问题先行了解并进行提示,将可以避免此类问题。

1、常州地质特点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水文地质情况较复杂,浅层承压水含水层埋深浅深不一,从浅部埋深5m到缺失;

2、第四纪地质情况也较复杂,新近沉积土在一定范围内分布,局部地区的松软土层埋深可达地面下数十米左右;

3、由于印染、造纸、化工类等具有污染性企业三废的偷排、偷埋,以及垃圾场中具有腐蚀性液体通过渗透,致使地下水土一定程度的污染或形成了潜在的污染;

4、不良地质灾害局部地区有所发育,其中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严重的主要凸显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现象;另外也可能存在着小范围的山体滑坡、崩塌,以及由于局部的地下煤矿开采可能形成的地下采空区等;

5、常州市区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数量众多的隐伏断裂。

以上存在的地质问题,都可能对土地的使用造成一定限制及不良的影响。

2、国内城市工程地质智能分析方面现状

在工程建设适宜性分析方法研究方面,龚士良(1994)分析了上海浦东新区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根据土层组合划分了地质结构,对建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叶筱菊等(2001)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用多因子综合评价场地适宜性,编制了南京市江宁区工程地质适宜性图。曹继勇等(2007)在宏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岩土体工程性质、分布规律、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土工程性质等方面将北京市地基按照程建设条件划分为良好场地区、基本良好区、中等区和较差区,并对北京市地质条件及对工程特别是地下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王珊珊(2007)以镇江市为例,选取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工程建筑适宜性区划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工程建设层的性质并计算承载力,建立不同高度建筑物适宜性的评价体系,从地基承载力和经济适用性角度对评价指标定量化,通过建立聚类分析模型对叠加结果进行分类,划分不同高度建筑物的适宜区,完成评价。实现过程中,引入DPS数据处理系统处理钻孔资料及物理力学指标数据,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有效性。以GIS为实现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模块对评价指标进行栅格计算,解决工程地质编图仅靠直觉经验综合分析多信息的局限性[4]。

工程地质智能系统的建立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必然趋势,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但由于专业差异等原因,与控规结合的应用上还不够,从应用、服务于规划工作的方面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3、基于常州工程地质数据库智能系统

常州市于2011年完成工程地质数据库智能系统”(以下简称“数据库智能系统”),该数据库智能系统从应用、服务于规划为目的。参考了国内一些城市初步成库的经验。从高标准、高要求的角度,与国内著名高校同济大学为合作单位,聘请南京大学为监理单位,建立了以GIS为框架、基于ArcGIS系列平台和Oracle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智能系统,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标准化及数据集成。

其次数据库智能系统汇集了常州市大部分区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另外,参与部门广,包括常州市规划局信息中心、常州市测绘院、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地质资料进行了标准化整合,且资料一直维持着有计划的更新状态。

4、研究方法

4.5.1需求分析法(问卷调查)

为了让规划专业能够更多的了解地质数据库成果内容,同时为了数据库成果内容更好的服务于规划的编制工作,课题首先从需求调查着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库智能系统生成的地质成果进行归类总结,形成问卷后,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把分析的结论做为问题重点引入控规指标中去。

4.5.2专家咨询

咨询专家对控规与地质因素结合的意见,补充问卷调查可能的不足之处。将意见及建议整理分析后纳入研究成果。

4.5.3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方法,制定技术路线。

5地质因素指标分析

5.1 需求问卷调查的指标

数据库智能系统成果丰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水文地质图件、工程地质图件、环境地质图件等,为了控规编制者便于对上述概念的理解,经项目组人员讨论,并咨询专家后,将上述成果做以下分类:①影响工程建设的浅层承压水;②松软土地层分布,③地面高程与天然防洪能力关系,④已污染的地下水土区域,或潜在的地下水土污染源分布,⑤地震砂土液化情况,⑥地裂缝分布,⑦区域性地面沉降,⑧山体的滑坡、危岩崩塌,⑨地下煤矿采空区,⑩对地震影响最大的全新活动断裂带。

5.2 地质因素应用于控规分析

5.2.1控规编制人员关注程度较高的地质因素分析

(1)、地面高程与天然防洪能力关系(含区域性地面沉降)

常州市区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网分布丰富。受降雨和地形地貌影响,历史上常州市洪涝灾害频繁。其中1991年洪灾最为严重,京杭运河常州站最高水位3.62m,且长时间持续高水位。由此可见防洪安全的重要性。

控规时,室外地坪标高一般结合用地性质、景观要求、现状周边高程等数值,同时根据《常州市市区防洪设施布局及地面高程控制规划》中的要求对地块内室外地坪标高进行综合分析,加上一定年限的地面沉降量。例如某控规地块位于地面沉降速率>20mm/年的区域,20年后,地块的室外地坪标高,已经下沉了约20mm×20年=0.4m。故设计室外地坪标高可以采用下式进行控制:

(2)、已污染的地下水土区域,或潜在的地下水土污染源分布

地下水土污染是近年来人们才逐渐关注的问题,显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最近搜狐网站报导的《中国大量毒地被开发为住宅用地 官方隐藏数据》、《毒地"净化"千亿神秘生意》、《"毒地"之上,安筑广厦万千?》等文章即披露了此类问题。由于印染、造纸、制药、化工类等具有污染性的企业的偷排、偷埋,以及乱堆的垃圾场中具有腐蚀性液体通过渗透,致使地下水土一定程度的污染或形成了潜在的污染,处理污染成本大,难度高,而修复越往后拖延,投入的修复资金就越高,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为避免此类的问题出现,可以从土地出让前的控规阶段着手,调查原地块的用地性质,提示地下水土污染的可能性。

(3)、地裂缝分布

地裂缝是常州市影响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地裂缝主要由特殊的地质构造引起及地面不均匀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常州市第三制药厂、湖塘田舍村以及漕桥镇。始发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横林地裂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也在2亿元以上[6]。鉴于地裂缝的危害性,控规地块若处在地裂缝的易发区域时,建议控规指标中提示相应的部门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4)、山体的滑坡、危岩崩塌

常州市区丘陵山地占区域面积的1.3%左右,主要分布在新北区和武进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常州市区有限的山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导致了滑坡、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5]。故建议控规地块内若可能存在山体的滑坡、危岩崩塌现象时,建议控规指标中提示相应的部门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5)、地下煤矿采空区

地下矿层采空后形成的空间称为采空区,由此采空区上方覆盖的岩层将失去支撑,原来的平衡条件将被破坏,致使上方岩层产生移动变形,直到破坏塌落,最后导致地表各类建筑物(包括线路、桥涵等)变形破坏,甚至倒塌,另外也会使地表大面积下沉,凹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目前还未搜集到常州市有关采空区资料。若控规地块内原为地下煤矿开采区域,提示相应的部门做好相关调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6)、对地震影响最大的全新活动断裂带分布

根据相关地震资料推测,从常州主城区通过的规模较大、活动性较新的第四纪隐伏断裂可推断为6条,均为推测数据,只能供参考使用,常州市目前还未探明是否存在全新活动断裂带分布。数据库智能系统的建设后期,将一直关注此项进展及有关资料更新情况,并将成果更新入库。当控规地块或周边存在全新活动断裂带时,应提示修规或开发使用时加以注意。

5.2.2控规编制人员关注度较低的地质因素分析

(1)、松软土地层分布

常州部分地区分布有松软土,局部地区松软土深达地面下数十米,对工程建设特别是深大基坑的开挖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例如桩基础进行处理),易于整治。控规指标与技术规定中,通常要求地下建筑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设为L)及地下空间开挖深度(设为H)的要求,并提出了L与H之比的要求,一般为不小于0.5,若能够提示在修规前调查地块周边分布的现状地下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根据调查的情况,修规编制可将地下空间的边界与深度做到更加合理,对于此点,可以做更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2)、地震砂土液化情况

常州市沿长江在圩塘、魏村及江心洲一带15m以内分布有新近沉积的粉土、粉砂层,结构松散、厚度一般小于10m,饱水,容易产生砂土液化[5]。工程建设中可通过简单的地基处理(例如桩基)来消除液化[8],易于整治,分析认为在控规指标中可不予以提示。

6、控规中地质状况的应用

控规编制时,需运用地质数据库对控规地块内存地质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和判断,并作出提示,结论在控规文本或图示中反映。具体如下表所示。

接口 序号 地质影响因素 控规例句

室外地坪标高 1 地面高程与天然防洪能力关系(含区域性地面沉降),当地块内地面沉降速率>0mm/年时 受地面沉降的影响,黄海标高应为**m

其他地质灾害影响复查要求 2 已污染的地下水土区域,或潜在的地下水土污染源分布。调查原地块的用地性质,若存在污染类的企业或具有污染性的垃圾场时 宜请环保部门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复查地下水、土质污染的状况

3 地块内可能存在地裂缝分布时 宜请测绘部门检测可能产生的地裂缝影响

4 地块内可能存在山体的滑坡、危岩崩塌时 宜请测绘部门复查山体的可能存在滑坡、危岩崩塌的影响

5 地块内可能存在地下煤矿采空区时 宜请相应部门复查地下煤矿采空区的影响

6 地块内可能存在全新活动断裂带分布时 宜请测绘部门复查可能出现全新活动断裂带的影响

地下建筑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及地下空间开挖深度 7 当在控规地块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若基坑开挖边界距离周边建构筑物、管线或预留的地下开发空间(例如地铁、地下商业街)距离较近时 宜请相应部门复查周边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

数据库智能系统中涵盖了以上大部分的地质影响因素,控规编制时可通过系统调阅、部门调研、现场踏勘等方式获取相关地质资料。

7、结语

本研究课题以常州市具体情况为例,分析阐述了在控规编制中需考虑的地质因素的影响。希望在今后的控规编制阶段,能够引入地质影响评价。由于我国各地的地质条件各有不同,也希望借此课题能够为全国的控规编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此外,本课题只对控规阶段提出了地质因素的应用,希望在今后能够探索和总结出地质因素在专业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更好的服务于规划的编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3]《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4]《常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智能系统 研究大纲》同济大学 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2008.11

[5]《常州市市区防洪设施布局及地面高程控制规划》(工程编号2008-GZ-013)

[6]《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2004.8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9]《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10]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1]《常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智能系统应用于控规的探索及研究》郑付涛《2014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空间 教学资源 分析研究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科学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中蕴含着课内外的大量内容,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丰富教学形式与拓展教学空间,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汲取生活中的科学因子,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与社会。

一、深入自然感悟鬼斧神工之美

橙黄橘绿,绚丽的色彩反映四季的变迁,美妙的自然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小学生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往返于学校家庭之间,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中感悟自然界的韵味美妙,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了解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农田,向农民伯伯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进行课外远足,对本地区不同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解,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本地区的植物种类、植被分布情况进行观察,让学生走出校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状况。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引导、慢镜头演示的方式,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植物的生命周期,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在感悟自然之美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科学态度与积极情感,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

二、利用校园科学园地开展研究

为了配合科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各学校结合自身条件都开辟了一些科学园地,宣传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科研器具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与场地的作用,带领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在园地开展探究,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科学园地开辟出一小块土地,结合季节特点种上不同植物的种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日志,直至植物发芽成长,对照教材内容深刻掌握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必备条件,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而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所学内容。再如《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科学园地,对三种不同的土质进行比较,并开展相关的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延伸,对于巩固教学成效具有积极作用。

三、参观各类基础设施强化感知

本地区与科学学科教学相关的各类场所、基础设施,也是教师可以整合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欲望,在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户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农场参观奶牛场,听取场主的介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将牛奶制成自己所饮用的牛奶制品的全过程,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感,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针对植物生长中的各个环节及光合作用等方面问题开展提问,让学生置身于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中,亲手采摘植物的果实,鼻尖挨着花儿,嗅一嗅花粉的清香,听取农业科技人员的回答与介绍,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舒展身心的美好享受。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参观各类基础设施,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知,尤其是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更加深入。

四、访问科研机构增加知识积累

随着各地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一些专门的场馆建设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善于和相关研究部门及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带领学生走进这些科研机构增加知识积累。例如,本地区青少年科技馆已经落成,笔者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在科技馆先进设备的模拟演示下,学生对雨、霜、雾的成因具有了直观认识,在这样的参观中,学生还接触到了力的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还带领学生走进气象部门研究所,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空气相关成分内容的认识,而且对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也具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医院,向外科医生了解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知识,在这样的掌握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专业人员,借助专门的设备或资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走进生活开展专项调查研究

科学学科是一门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也是一项拓展性较强的学习科目,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拓展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展调查研究。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本地区环境保护状况开展调查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调查研究提纲,突出调点,如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改进措施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协作进行深入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评估本地区生态平衡状况,等等,通过这样的专题调查,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科学学科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并在自然界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广大教师既要抓好课堂,更要立足课堂积极拓展教学形式与空间,将课外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构建立体化的科学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台州市路桥区“十里长街”始建于东汉,沿南官河蜿蜒3.5公里,现已成为路桥商贸和休闲中心区。晚上到“十里长街”散散步,看看南官河两岸的夜景,感受久违的清新海风的味道,这是路桥人近来惬意的生活。

但是,就在一年前,这几乎是人们的一种奢望。那时,一遇南风吹来,一股股难闻的臭气弥漫在城内,让人难以忍受,人们哪还有心情到“十里长街”散步呢?

那么,是什么使路桥恢复了往日的清新,让人们重新享受到清风绿意带来的美好享受?

这样的转变,不能离开路桥区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对固体废物拆解工作的不懈监督,是他们助推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大整治。

固废拆解――支柱产业的环境代价

坐落在南官河畔的海边小城路桥,自古就有“无户不商、无户不贩”的美名,是浙江著名的市场“三桥”(另两“桥”分别是台州杜桥和温州虹桥)之一,地域内市场云集,现有各类市场100多个,每天迎送着数以万计的四方商贾。但是,人们并不知道,路桥固体废物拆解业(以下简称“固废拆解”)同样发达,在全国都有不小的名气。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固废拆解业,在路桥已有近30年的历史。2007年,路桥全区综合拆解各类固体废物25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约占台州固废拆解的70%以上,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整个产业直接从业人员5万多人,行业相关人员15万余人。路桥的固废拆解行业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支撑了路桥的轿车、椒江的缝纫、黄岩的模具、温岭的摩配、玉环的水道阀门、永康的五金、柳市的低压电器及周边的门窗、电线、电缆等行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一些工业原料的不足。可以说,固废拆解业已经是路桥以及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从事固废拆解以零星散户居多,且场点分布零乱,生产方式落后,业主环保意识淡薄,随意露天焚烧、倾倒拆解残余垃圾,严重污染了水体、空气和土壤,给路桥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水变臭了,风变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成了路桥人民心中难言之痛。

“晚上焚烧又开始了,到处都是焚烧发出的臭味!这么热的天,我们连门窗都不敢开,太难受了!”

“随意焚烧已经把峰江(路桥的一个街道,拆解业最集中的地方)大片的杨梅树熏死了,请人大一定要督促政府管一管呀!”

有关固废拆解污染环境的群众投诉和人大代表呼吁接连不断,仅2000年至2006年间,路桥区人大常委会有记录的有关固废拆解污染环境的群众或投诉600多件(次),平均每年100多件(次)。

2005年至2006年,路桥峰江的固废拆解被省政府列为“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台州市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同时还被省人大常委会列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的整改重点。

在2005年路桥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方云生等20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彻底取缔小冶炼、保护路桥生态环境的议案,被大会议案组列为重点处理件。

在2006年路桥区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鲍文陆等26名代表提出关于全面整治固废拆解业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进行办理。人大代表还在会上措辞严厉地指出:“对固废拆解业不进行全面、有效的整治,路桥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我们将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

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强烈呼声,引起了路桥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必须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必须保障,固废拆解业必须整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把监督固废拆解行业整治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推动区政府打一场固废拆解业全面整治的攻坚战。

巡察暗访 督促固废拆解业全面整治

2005年6月15日早上,刚赶到办公室的区环保局污控科科长郭某突然接到区人大常委会农资环保工委主任蒋微平的电话,请她参加人大督查活动。郭科长明白,区人大常委会又要组织暗访了,这是她第三次突然接到通知了。可她想不明白,昨天区政府才刚刚进行了全区小冶炼整治大检查呀!

暗访就要出其不意,区人大常委会特意在大检查后安排暗访,让那些非法生产者猝不及防。

督查组随机选择了几个小冶炼和固废拆解整治的重点村,每到一个村就临时联系当地的区人大代表引路,力求掌握真实情况。

蓬街镇某村一个小型的生产工棚内,几个工人正光着膀子,从大坩埚里盛铝浇铸。土坩埚熔炼污染大,工人的安全生产也无法保证,这正是小冶炼整治的重点。

这家被环保部门停业整改的企业,本以为大检查之后肯定安全,却被督查组抓个正着。

“立即停止生产,请环保局的同志依法、严肃查处!”蒋微平的怒斥掷地有声,保护环境容不得半点情面!

2006年7月23日,一场雷雨将路桥洗了个透彻。然而,路桥局部地区的空气还是时不时地散发出异味。迎着尚未停歇的雷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平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组成的督查组巡视在村头田间。

“估计拆解户怎么也料不到,下这么大雨还会有检查!”参加暗访巡查的梁方法代表这样说道。

“你看,那边冒起了很大的一股黑烟!我们去看看!”督查组寻烟而至。

一家拆解企业正在抓紧生产,焚烧炉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焚烧车间火光冲天、黑烟滚滚,几位连口罩都没戴的工人正在往炉里加废料,衣服和脸被熏得乌黑。

“这样生产那还了得,必须立即停产整顿!”陈平副主任一脸凝重。

就这样,督查组责令有关部门对检查发现的3家企业一律予以停产整顿。其间还对巡查中发现的非法运输拆解废料的车辆依法进行了查处,有效地打击了非法生产。

2006年至2007年,路桥区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调研巡查、突击检查等活动10余次,足迹遍布全区10个镇(街道)近100个村(居)、企业、个体户。

“要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支持固废拆解业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整治局面。”

“要注重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在全面清理场外固废拆解的同时,全力帮扶、积极引导拆解从业人员转产转业。”

2006年10月27日,台州市路桥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固废拆解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和督查组的调查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就进一步加强固废拆解整治工作认真进行审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审议调研――探寻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在路桥区人大常委会的督促下,路桥区政府将固废拆解业整治纳入区对部门和镇(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发现一起死灰复燃现象扣一分等方法,强化责任,加大打击力度。

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路桥区共取缔小冶炼1309户,拆除坩埚炉1717只、烟囱421支,196家整改企业和174户整改的铝浇(压)铸个体户按要求整改完毕,全部建好配套的环保设施,取缔率、拆除率、整改率为100%;共清理取缔9500多户场外拆解户,拆除各类违章拆解工棚3557间,达174918平方米,清运各类拆解垃圾31446吨,覆土和改造拆解场地107669平方米,32家定点加工利用单位全部完成隔油池清理和焚烧炉改造,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三废”排放全面达标,场外非法拆解彻底清除,拆解垃圾、废电线头、废线路板等得到妥善集中处置,露天焚烧基本杜绝。2006年11月15日,路桥区固体废物拆解区域污染整治顺利通过市环境污染整治办验收。现在,路桥区固体废物拆解区域已经实现“摘帽”,在路桥区峰江街道许多原先污染严重的拆解场地上,处处绿意盎然;经整治改造的峰江金属再生园区绿草如茵,拥有36家各类废旧金属拆解企业、10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诠释着什么叫“绿色拆解”。

为了防止非法拆解死灰复燃,2007年8月中旬到下旬,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对固废拆解业整治情况进行了“回头看”,并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要求区政府对“回头看”中发现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固废拆解死灰复燃?仅仅有堵的办法还不行,还必须找到更好的出路。路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带着这个问题,广泛开展调研。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农资环保工委主任蒋微平带头撰写调研材料,他提出:“要注重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在全面清理场外固废拆解的同时,积极引导拆解企业开发新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平调研后认为,要在加强规范管理及生态改造的基础上,考虑在合适的时候实施金属再生园区的整体搬迁,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

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调研成果转化成一个个实际发展成果。不少企业已经完成了集团化产业升级,涌现了一批如“齐合天地”、“开来丰泽”等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更多的“破烂王”们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第9篇

关键词地下水 修复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P641.13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1.1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据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地下水资源量24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地下水资源量57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70%。总体上,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呈迅速增长态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570亿立方米/年,增长到80年代的750亿立方米/年,到2009年地下水开采总量已达109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 18%,三十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地下水资源的长期过量开采,导致全国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2009年共监测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240个,其中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15个,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25个。华北平原东部深层承压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达30-50米,局部地区累计水位下降超过100米。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压力。

1.2地下水质量分类与监测

(1)地下水质量分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1.3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 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Ⅲ类水质标准的占63%,符合Ⅳ类-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南方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好,符合Ⅰ类-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占地下水分布面积的 90%以上,但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水质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根据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等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2009年,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等8个省(区、市)641 眼井的水质分析,水质Ⅰ类-Ⅱ类的占总数 2.3%,水质Ⅲ类的占23.9%,水质Ⅳ类-Ⅴ类的占73.8%,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铁和锰等。2009年,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数据,全国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质劣于Ⅲ类。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因子除常规化学指标外,甚至出现了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指标。

1.4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据近十几年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分析,初步判断我国地下水污染的趋势为: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南方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保持相对稳定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发生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北方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下降为主,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西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恶化,特别是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东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以下降为主,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和农业开发区污染有所加重,地下水污染从城市向周围蔓延。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及规划

2.1国内外地下水保护法规

(1)国内地下水保护法规

目前, 我国并没有地下水保护的专门法律,有关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规定。《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了对地下水开采实施总量控制同时通过水资源费征收机制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专章规定了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此外, 一些关于保护地下水的地方性立法, 如《河北省取水许可制度管理办法》、《北京市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等。

(2)国外地下水保护法规

英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如下:

2.2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1)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逐步整治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

到2020年,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工作,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2)主要任务

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

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

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

加强土壤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

有计划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

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三、地下水修复技术

根据其主要工作原理地下水修复技术可大致归并为4类,即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复合技术。物理技术包括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等;化学技术包括有机粘土法和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的方法有包气带生物曝气、循环生物修复、生物注射法、地下水曝气修复、抽提地下水系统和回注系统相结合法、生物反应器法等;复合法修复技术兼有以上2种或多种技术属性,例如抽出处理法同时使用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综合各种技术优点,在修复地下水时更加有效。

3.1物理修复法

物理法修复技术是以物理规律起主导作用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水力破裂处理法等。其中屏蔽法、被动收集法多数应用在地下水污染物治理初期,作为一种临时控制方法。

水动力控制法

其原理是建立井群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内注水的方式,改变地下水原来的水力梯度,进而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与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体隔开。井群的布置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因此,又可分为上游分水岭法和下游分水岭法。上游分水岭法是在受污染水体的上游布置一排注水井,通过注水井向含水层注入清水,使得在该注水井处形成一个地下分水岭,从而阻止上游清洁水体向下补给已被污染水体;同时,在下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将受污染水体抽出处理。下游分水岭法则是在受污染水体下游布置一排注水井注水,在下游形成一个分水岭以阻止污染羽向下游扩散,同时在上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将初期抽出的清洁水送到下游注入,最后将抽出的污染水体进行处理。

流线控制法

流线控制法没有一个抽水廊道、一个抽油廊道(没在污染范围的中心位置)、两个注水廊道分布在抽油廊道两侧。首先从土面的抽水廊道中抽取地下水,然后把抽出的地下水注入相邻的注水廊道内,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力梯度。同时在抽油廊道中抽取污染物质,但要注意抽油速度不能高,要略大于抽水速度。

屏蔽法

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的灰浆帷幕法是用压力向地下灌注灰浆,在受污染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

被动收集法

被动收集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如油类污染物等收集起来,或将所有受污染的地下水收集起来以便处理的一种方法。

3.2化学法修复技术

有机粘土法

这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处理污染地下水的化学方法,有机粘土可以扩大土壤和含水层的吸附容量,从而加强原位生物降解,因此可以利用有机粘土有效去除有毒化合物。利用土壤和蓄水层物质中含有的粘土,注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形成有机粘土矿物,用来截住和固定有机污染物,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并配合生物降解等手段,永久地消除地下水污染。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地下水和污染电动力学性质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新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通直流电后,在此区域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水中的离子和颗粒物质沿电力场方向定向移动,迁移至设定的处理区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解反应,阳极电解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阴极电解产生氢离子和氧气。近年来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开始用以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这种方法用于去除吸附性较强的有机物效果也比较好。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非常适合作为一项现场修复技术,安装和操作容易,既可用于饱和土壤水层,也可用于含气层土壤,不受深度限制,不破坏现场生态环境。

加药法

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

渗透性处理床

渗透性处理床主要适用于较薄、较浅含水层,一般用于填埋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具体做法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沟,该沟挖至含水层底部基岩层或不透水粘土层,然后在沟内填充能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物而被去除。常用的填充介质有:a.灰岩,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属;b.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极性污染物和CCl4、苯等;c.沸石和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用以去除溶解态重金属等。

冲洗法

对于有机烃类污染,可用空气冲洗,即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区域底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污染物中的挥发性组分会随空气一起溢出,再用集气系统将气体进行收集处理;也可采用蒸汽冲洗,蒸汽不仅可以使挥发性组分溢出,还可以使有机物热解;另外,用酒精冲洗亦可。在理论上,只要整个受污染区域都被冲洗过,则所有的烃类污染物都会被去除。

3.3生物法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微生物修复利用土著的、引入的微生物及其代谢过程,或其产物进行的消除或富集有毒物的生物学过程。

生物修复的方法有包气带生物曝气、循环生物修复、空气注射法、地下水曝气修复、抽提地下水系统和回注系统相结合法、生物反应器法等。由于深埋于地下,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一般应结合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循环生物修复

对于受污染的地下水,可以向地下水层钻井注入空气,提供氧气,同时利用回收井,抽取地下水,进行循环,通过渗透,提供微生物需要的各种营养。从水井抽提地下水,还可以控制污染带的迁移。

地下水曝气修复

对于饱和带或者地下水,将压缩气体注入地下水饱和区,由于密度差等原因,空气会穿透地下水饱和区上升到非饱和区中,在上升过程中可使挥发性污染物进入压缩空气并被压缩空气带到非饱和区排出。

空气注射法

它主要是将加压后的空气注射到污染地下水的下部,气流加速地下水和土壤中有机物的挥发和降解,这种方法主要是抽提、通气并用,并通过增加及延长停留时问促进生物降解,提高修复效率。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天然植物生长代谢原理吸收和降解水或土壤中的污染物,因其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地质结构、适于大范围修复等优点,广泛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降解。由于特定的超累积植物生长速度慢,受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限制,很难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基因转移技术与植物修复的结合与应用以及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和植物修复的机理上。影响植物修复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污染物浓度、性质和根系分布等。

3.4复合法修复技术

复合法修复技术是兼有以上两种或多种技术属性的污染处理技术,其关键技术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中的两种或全部。

(1)抽出处理修复技术

在处理抽出水时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是最常规的污染地下水治理方法。该方法根据多数有机物由于密度小而浮于地下水面附近,参照地下水被污染的大致范围,通过抽取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带回地表,然后用地表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抽取出的被污染的地下水,为了防止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或海(成)水入侵,还要把处理后的水注入地下水中,同时可以加速地下水的循环流动,从而缩短地下水的修复时间。

(2)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术

PRB(permeable reactive wall technology,可渗透反应墙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它正在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P/T)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在欧美已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及试验研究,已开始商业化应用,并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技术,成为目前地下水修复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从广义上来讲,PRB是一种在原位对污染的羽状体进行拦截、阻断和补救的污染处理技术。它将特定反应介质安装在地面以下,通过生物或非生物作用将其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形式,但不破坏地下水流动性和改变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可渗透反应墙如图1所示。

图1 可渗透反应墙示意图

PRB主要由透水的反应介质组成。通常置于地下水污染羽状体的下游。与地下水流相垂直。污染物去除机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污染地下水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PRB时,产生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反应,使水中污染物能够得以去除,在PRB下游流出处理后的净化水。它要求捕捉污染羽状体的污染物的“走向”,即把可渗透反应墙安装在含有此污染物羽状体地下水走向的下游地带含水层,从而使污染物顺利进入可渗透反应墙装置与反应材料进行有效接触,使其污染物能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另一种形式,实现使污染物浓度达到环境标准的目标。此法可去除地下水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放射性物质及其他的污染物质。

(2)注气-土壤气相抽提(AS-SVE)技术

注气-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室空气扰动技术及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的结合,空气扰动技术(或称空气注入技术,air sparging,AS),其作用介质是饱和区土壤,通过将空气或氧气注入到受污染的含水层中,被注入的空气在土体缝隙中发生水平或垂直移动,使污染物与土壤发生剥离反应,从而通过挥发作用清除掉土壤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注入的空气会将污染物扩散到非饱和区,因此常结合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去除包气带中的气相污染物。土壤气相抽提技术是通过特制的抽提井,利用抽真空产生的动力迫使土壤气体发生流动,从而将土壤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驱出,达到清除土壤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目的。对于以挥发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的场地,SVE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工程修复技术,可进行原位或异位处理。

目前, 发达国家已经将其与相关的修复技术结合起来, 形成了互补的增强技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实验室土柱通风实验的研究目前已做了不少工作, 但对场址调查、现场试验性测试、中试研究工作做的不够。

(3)各复合修复法的优缺点

四、地下水修复工程典型案例

4.1国外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

(1) Regenesis公司工程实例

加利福尼亚洲的一个名为Regenesis的基础公司研制出一系列从地下水中快速降解和分离污染物的产品,其降解速度远大于固有衰减。其中最有名的产品是氧释放化合物(ORC)和氢释放化合物(HRC),它们能有效地促进燃料、溶剂和许多其它类型地下水污染物的固有衰减。在世界范围内已有9000多个项目正在使用这两种产品。

Regenesis公司产品的优势在于,通过使用工业标准钻机和设备可进行场地修复。可通过使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场地修复,如直接推进注入和钻孔回填。其它方法包括坑道和过滤保护套应用,最普遍的使用方法是直接注入。这种应用过程包括用中空钻杆把液态ORC和HRC化合物直接泵入处理区。该方法简单、快捷、有应用价值并可在多个位置使用。使用直接注入法可把ORC和HRC化合物应用于更难达到的位置,包括一些裂隙基岩或邻近大型建筑物的地下污染区。在这些位置常需要特殊的设备,如定向钻进钻机和在有效位置使用双层封隔器。实际上,在水平/定向钻进应用中也可把ORC化合物用作钻探泥浆。

在美国华盛顿第四平原服务站,由于其地下石油储蓄罐泄漏而产生了大量BTEX化学物质,包括易挥发的单芳香碳氢化合物、甲苯、苯乙烷和二甲苯,通常在汽油和其它石油产品中可发现这些化学物质。地下含水层主要由沙子和砾石组成,这表明在这些污染物中进行的自然生物降解速度会很慢,通过提供额外的氧可加速自然生物降解过程。最高管理者决定使用ORC化合物来增强生物降解速度,因为ORC化合物在6个月内预期的降解了含水层中超过50%的污染物。在此修复过程中通过15个土壤钻孔用ORC化合物对污染羽进行降解。每个钻孔被回填60磅的ORC浆液,150天后整个BTEX污染羽被降解58%。使用ORC化合物的成本为4万美元,而使用常规的泵抽-处理系统需要约25万美元。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Hollister的一个军工厂,其地下含水层受到多种化合物的污染。其中主要污染物为高氯酸盐-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从健康角度来看它能损坏甲状腺功能;六价铬(铬-6),它是一种人们公认的致癌物;冷却剂1,1,2—三氯—1,2,2—三氯甲烷,它是一种能损耗大气臭氧层的环境污染物。其含水层主要由粉砂组成,地下水以每天约0.07英尺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动。在探索研究中通过25个注入点把600磅的HRC化合物注入污染区。取样网覆盖面积约为1200平方英尺。对其监测79天后发现高氯化物浓度被减弱88%,而六价铬几乎被完全降解。

一个由俄勒冈州环境质检部门管理的清洁区,其地下水中PCE浓度达到10万微克/每升,这表明在该地区存在DNAPLs残留物,在该位置通过5个定向注入点把700磅的HRC-X注入地面,通过水井JEMW-4来监测HRC-X化合物的影响效果,结果清楚地表明HRC-X化合物促进了PCE的降解速度和原位吸附。使用HRC-X化合物处理DNPALs残留物的总费用为2万美元,通过使用直接注入技术把HRC-X化合物注入含水层。无需昂贵的现场设备、相关工作和维修与保养费用。目前,在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已有很多项目正在使用Regenesis公司的产品,它能有效地促进或加速自然衰减过程。当使用正确时能有效地加速降解速度。

(2)Orica公司澳大利亚 Botany地下水处理项目

Orica公司采用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建立地下水污水处理厂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利用空气吹脱法去除氯代烃类,并用热氧化技术处理尾气;吹脱后的污水采用常规污水处理法进行处理,部分出水采用反渗透技术对出水进行回用。该项目建设期两年,总花费1.67亿美元,每天处理水量为6000m3。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运营,其基本流程见下图:

该处理工艺的核心——地下水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4.2国内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

(1)常化厂地块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南部中吴大道以南,和平中路以东,大通河以北,龙游河以西,投资总额1亿元人民币,项目总占地面积100公顷,其中需要修复的两个区域是原常化厂厂区和原实验工厂厂区,共需修复土壤面积24600平方米,污染土壤总量13.7万吨,需修复地下水面积71300平方米,共需抽取污染地下水总量为62万立方米。

该项目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开始实地调研,对土地进行分区布点,提取土壤和地下水样本,摸清土地污染程度和范围。在完成科学实验后,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2010年9月正式启动常化厂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掘地2-6米,把污染区约33万吨的土壤全部移走后,重新以优质的新土填充。其次,抽出60万立方地下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回灌地下,确保不影响地质结构,2012年底修复工程结束。

(2)广华新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

2012年8月6日,五建承建的国家首例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住宅建设服务中心广华新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开工。此次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是我国尝试性大面积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先河,工程施工工期为730天,目前尚未完工。

五、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运用

5.1水资源的联合运用

为促进一个流域、地区或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合理的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在农田灌溉中,联合运用的主要形式是井渠结合。有些地区兴建了大规模的引水、调水工程,与原有的井灌区联成一个系统;而在一些大型自流灌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又在灌区进行机井建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河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和中国的黄淮海平原,都是大面积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地区。

水资源联合运用的优点

①调蓄地表径流。利用含水层的蓄水功能,蓄存丰水时期的多余地表水量,供枯水时期使用。

②改善地下水质。调蓄地表径流水量,对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可以起到稀释作用。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一些灌区,曾采用这样的方法减少地下水的含盐量。中国黄淮海平原的黑龙港地区,对浅层矿化地下水也进行过"抽咸换淡"。在荷兰,还把夏天温度较高的水回灌地下,到冬天抽出灌溉对水温要求较高的温室花卉和蔬菜。

③调控地下水位。大型水库和灌区的兴建,增加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导致灌溉土地渍涝和次生盐碱化。在这些地区,开采利用地下水可降低地下水位,配合地面排水,进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但地下水超量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水井建设费用和抽水费用增加。长期超采会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招致地面沉陷和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等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可引进地表水,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并对地下水进行回灌,以调控地下水位。

5.2水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途径,正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密切联系,即要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密切结合,做到统筹规划,统一评价,整体保护。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应用研究,对从整体上保护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分、环境容量核算、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水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4个方面入手,把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联合起来开展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研究认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密切联系,需要统一管理和保护,为保障郑州市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须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2]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报告.2005

[3] 范宏喜.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现状综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2):I~III

[4] 杨梅,费宇红.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综述.勘察科技技术.2008,(4):12~16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 科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整合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尽管全国各地同行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作为必修课程,没有教材,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受时间、空间、学生认知水平、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习惯思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开展在很多学校依然是举步维艰。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初中阶段各学科教师应尽量扬长避短,加强本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课,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与此相同的是科学这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设计同样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有必要、也理应走在新课改的最前列。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最佳突破口就是参考科学教材所给的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用以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课题的确立

确定课题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很重要。应该肯定的是科学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都具有科学性,都是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实践性,只是具体到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校的学生具备的研究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的研究兴趣、学习的基础也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要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做一定的指向。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于自己选定的课题从准备工作、实践方法建议、成果展示、方法建议等角度,对课题从整体上给予适当的解释,使他们了解课题,了解课题开展的宗旨。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也应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题作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完善课题的细节问题。

例如《动物的行为》这一节,相关的课题是“动物行为的形成”。课题过于宽泛,会让学生不知道具体研究什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题具体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究自己身边某种小动物的行为。于是有的同学很快提出了诸如“蚂蚁行为的研究”、“探究蜗牛的行为”,还有关于蚯蚓、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的行为研究课题。转化后的课题更贴近学生,学习任务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又如学习了《常见的植物》,教材提供了“校园植物的种类分布”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班的学生将它进一步深化,衍生出若干相关的小课题:校园植物名片的制作;校园植物的特征;校园植物的功能;肥料对校园植物的影响……

再如“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有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调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调查工厂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我说当然可以,这个课题还可以通过缩小范围,让目标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生活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小至“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

此外,除了书本给定的课题之外,老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的章节的内容后,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同时也是生成性的,同学们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提问题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论证,将问题转化,然后确定一个值得研究也能够研究的课题。这样,学生确立自己的课题都是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他们就会有持续研究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课题的确立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把握的原则是:注重教师导向分析,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不断细化课题。

二、课题实施的有效尝试

确立一个课题容易,但实施起来还是充满了诸多挑战。我们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活动中强调过程,引导学生接受挑战,享受成功与失败。具体可分以下三步完成。

1.自主形成,多方助力,合理组建合作团队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灵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中,在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不少的思考的同时,会发现许多目标若只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组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团队,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个课题。

这里的组建合作团队和平时科学课上的就近分组讨论或按座位分组四人进行小组实验有区别。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要求每个人从全局利益考虑,从自己的问题出发,结合平时学习相处中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四到八人为宜,同时还需要寻找指导老师。我在指导学生组建合作团队的时候,是让学生用讨论的方式,首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几个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合作伙伴;其次要考虑活动是否便于开展,从联系比较方便的或居住在附近的同学中寻找合作伙伴;再次,还可通过老师或朋友的介绍,寻找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合作伙伴。组建合作团队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每一个学生的心胸也是一种考验,挑战性很大。在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中,作为科学老师的我自然是他们当仁不让的指导老师,同时我也引导他们去邀请更具有指导经验的老师、专业人士,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担任自己小组的指导老师。

2.教师把握方向,学生实践生成,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在以往的科学课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地把一切细节考虑到位,安排好,学生只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得到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要把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整合到一起,我们就要积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等。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而是合作者和研究者。自主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的第一步。在具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以实践促生成,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以“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为例。在课堂里,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课内活动、小组讨论、共同策划,从研究背景(刚上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一节)、研究方法(调查法)、研究过程(调查自己家庭生活废水和垃圾的种类对环境造成了哪些污染,采访居民和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等)、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制作保存资料的研究档案袋,借或买记录影像的相机,设计调查表等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的表格等)、过程记录(调查员、采访人员、专门的信息记录员、查阅资料员、汇总分类员等)、成果展示(调查报告、论文)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再通过课外活动,以征求他人的意见或者参考网上资料等方式完善研究计划;最后回到课内活动,全班师生交流互动,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每一个课题实施开始之前都必须对研究方案进行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成性的,这意味着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研究课题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我们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这种生成性思维,对研究课题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3.管理常态,突出过程,渴望成功,享受挫折

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不是靠一堂或几堂课里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课题研究性学习作常态管理,使相关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课内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小实验,开展交流研讨、汇报展示和相互评价等活动。实施中的信息采集、观测、实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和咨询论证等大量研究活动,则要在课外时间来完成,对于课外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也要建立一定的章程,以保证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教师还要密切关注研究活动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比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老师点拨,学生进行如此思考定会使主题得到深入,避免了研究的肤浅。老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肯定、表彰;注意学生生成性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意义的问题深入探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不应忘了自己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团队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做学生行动设计的参谋,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课前课后经常性地询问学生任务完成的状况、所遇到的困难,尝试分享探究过程中所拥有的乐趣,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到学生的研究队伍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预定学习探究目标,在需要其他老师协助的时候,充当介绍人的身份,加强与其他指导老师的沟通;在他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时,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及场地;对于部分毅力不强或者兴趣易转移的学生更要及时给予鼓励或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整个活动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的经历,如实验的不成功、调查中的冷遇、与人合作的不愉快等。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很容易让研究活动半途而废。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失败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一价值观,积极地让失败体现出它特有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失败中进行反思,将失败的沮丧转化为一种有价值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失败也是一种必要的情感体验,这些失败只是一生中各种失败中极小的一个,无法承受生活中随时遇到的失败,只能是经不起打击的懦夫,而且从失败中所学到的,可能远比在成功中所得到的要多得多。适当的失败体验在成长的经历中是必要的。在失败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机遇,它将是学生进一步活动的起点,失败的不良情绪如果调整得好,将转化为下一步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展示成果,注重评价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收集了很多信息,积累了很多资料,也对这些信息资料经过了一定的分析整理。当活动进入收尾阶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活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特点,寻求最佳的成果表达形式;要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有价值的活动体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基本规范的、有个性的小组活动成果报告;出示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课题不同,成果的形式也不同,不同的展示方式,成果的形式也不同;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充分发挥活动的最佳效果。

活动成果的展示主要分为小组活动过程介绍及结果展示。小组活动介绍请各组成员在班级或活动小组中进行,结果展示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实践报告书面展示等。前者如《校园植物的种类分布》,实验研究报告如《蚂蚁行为的研究》,调查研究报告如《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范围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年级甚至学校。特别优秀的成果可以推荐到整个地区分享交流。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对于肯定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果,调动学生持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科学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时要进行认真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能促使他们以更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抽查、收集、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去。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态度:主动、坚持完成课题、团结协作等。(二)研究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能力、抽象与假设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三)探索精神:选题的创新性、善于发现问题、独到的见解、合理的建议、研究的价值。把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积极性及时记录在评价表中,并力求做到一周一评,月月汇总。另外,评价的手段、方式也力求多样化,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初中浙教版《科学》教材共设有30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都能认真指导学生展开,一定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运用,让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同时,也让我所任教班级的科学教学成绩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我不仅仅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更是他们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也是研究过程中各种情感意志的共同体验者。几年的实践下来,我成了学生学习上擅长导引的良师、生活中无所不谈的好友、活动中可以共享成功与失败的合作者。

我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深深地感到将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整合到一起,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的自我愿望得到了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发展。目前阶段,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新理论和思路,引导我们上好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反之也可以用好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深入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各门学科的有效配合,而各门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更需要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各种要素。几年来科学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合,是科学课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整合之举,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

1.浙教版《科学》教师参考书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教师教学用书

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第11篇

然而,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给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剧,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渐恶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面临形势更加严峻,难度在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为:一是水环境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湖库、河流、河网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总体上逐年恶化,20*年*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仅为80%,甚至还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二是大气环境方面,尽管总体良好,但是各种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泥的处理还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四是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质明显恶化,镇海、北仑港区的监港工业,以及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对海洋水体的污染严重。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市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到全市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市一直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将*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系统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有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国际化开放格局、浓郁江南水乡特色、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跟踪状态,对全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市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性技术还缺乏系统研究,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支撑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市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两创”战略,以《*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十一五环保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开发与推广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与工艺装备,建立我市污染物控制、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管理科学决策技术体系,提出解决我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生态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2011年,通过本专项的实施,着力在5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0余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与科技示范工程,突破50余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1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套装备,显著增强科技对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支撑能力。力争到2012年,使我市COD排放指标下降,下降强度降至1.1千克/万元GDP以下;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国家生态城市考核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争取达到5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5天/年;工业固废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处置和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生态社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根据专项的总体目标和生态市建设的实际需要,未来4年,我市环境保护科技专项重点确定5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1、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排水污染控制技术;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控制技术;农田N、P优化管理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技术;湖库生态控制技术。

2、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燃煤设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脱硫副产物(CaSO4、CaSO3)资源化利用技术。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识别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理机制;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厂污泥减量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4、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虚拟地理环境等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市规划、评价与管理的信息与决策系统;环境质量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技术;危险化学品排放源调查识别及泄漏后应急评价与污染修复技术;环境容量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技术体系。

5、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舟山港海洋生态环境数据库、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港口海域突发性污染预警和迁移控制技术;象山港生态变迁、海域生态评价、纳污总量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典型滩涂湿地-杭州湾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

四、重点研究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研究与示范同步推进的原则,未来4年,全市着力组织实施20个重大重点环境保护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

(一)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1、饮用水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调查、评价全市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和成因,以及水体中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风险,研究典型库区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研究主要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生态工程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污水污染控制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方案;开展典型水源地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控制工程示范,研究各种技术措施对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控制、脱氮、除磷、杀菌的效果及其机理;利用RS、GIS和在线监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环境因子对甲藻、硅藻水华形成的影响,开发甲藻、硅藻、微囊藻水华暴发预测、预警模型以及藻类暴发后的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研究典型富营养化水源地水生物生态修复。

预期目标:提交《*市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应急处理方案》及*市典型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以小流域为控制范围,建立污染控制与水土流失控制示范工程1个,日处理入库水量100t/d;建立典型水源地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基地1个,示范水体面积≥1万m2;提供典型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工程模式或技术方案2套。

2、农田N、P管理与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农田N、P利用和作物生长过程的定位监测,分析农田N、P的使用、迁移、转化和流失的规律;分析总结农田N、P转化和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小区的定位观测,通过农田N、P形态转化和迁移的机理试验,建立模拟农田N、P循环转化过程的定量模拟模型;根据农田N、P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分析,在农田N、P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上提出控制技术和减排方案;对已建立的农田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进行修正,同时集成农田N、P迁移转化机理模型、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田灌溉预报模型和分布式面源模型,建立农田养分管理与污染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预期目标:根据*市主要农田耕作制度的特点,建立农田N、P迁移转化、农田水分管理、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提出主要农作制度下农田N、P优化管理的方案和减排方法;建立面源控制措施筛选的指标体系;建立研究区农田N、P管理和污染控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百亩田间示范试验区建设。

3、*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发农田径流氮磷污染控制技术,设计与优化农田径流汇集与缓冲的沟渠系统;高效富集氮磷耐水本土植物的选型与净化效果研究,开发去除氮磷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开发管理方便、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和适用小户型的污水处理设备与装置;研究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土壤污染现状提出实用、有效、经济的解决方案;进行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体系框架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科学管理措施。

预期目标:提供*市典型示范案例,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率达60-80%;生活污水要求BOD5、COD、TN和TP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一级标准;提供不同类型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对策;构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法规管理体系框架。

4、高难度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化工、医药、制革、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等特征,开展典型的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攻关,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并开展示范工程建设。重点研究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印染/造纸行业的中水回用技术、废塑料清洗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高效悬浮生物载体的研发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规模化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预期目标:针对以上不同行业的废水,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的处理工艺,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处理效率和经济指标,并建设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开发2种以上新型高效悬浮生物载体产品。

5、*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尾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改造为多模式A/A/O工艺的关键控制参数与实施方案;活性污泥-生物膜法联合工艺提高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硝化功能与容积负荷的关键技术参数与实施方案;化学除磷与生物氧化耦合技术;研究填料低氧A/A/O改造工艺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出水稳定性;好氧池溶解氧智能化控制与运行方式;现有尾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解决中水异味、水质稳定性的技术方案;中水输配与使用过程的水质安全性监测与评估体系。

预期目标:技术成果应用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一级B排放标准;提出适合于际情况的升级改造技术流程与方案;建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和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明显提高全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水平。

6、*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在*市樟溪河环境流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市河流环境流量机理研究、评价测算以及环境流量维护改善等问题;构建河段水文水利数学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相关参数的率定;结合研究区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物生态与水文、水质综合分析,确定各类生态环境需水范围;根据各类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目标,以及地区发展相关规划,探讨保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对策及措施。

预期目标:通过樟溪河环境流量课题研究经验推广应用,发展完善生态环境需水机理研究基础理论;构建适合于*半山区(原)河流的环境流量计算模型和评测方法体系;提交*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报告。

(二)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7、*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进行*市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源调查,收集各类采样方法的规范和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采样方法;按照恶臭分析的标准,建立大气中恶臭监测技术方法,使实验室分析测试人员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质量控制程序;利用感官测试法(三点比较式嗅袋法)或仪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GC、LC、IC等)对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各项指标进行全分析;研究编制恶臭污染控制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探讨恶臭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控制对策等;确定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成分,摸清恶臭污染源,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降低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浓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预期目标:配备高水平的恶臭分析仪器,建设恶臭治理实验中心,完善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丰富和健全*市环境大气监测体系;建立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分析及防治方法;提交*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报告,为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8、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推广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电子束法、脉冲等离子体法和活性炭法脱硫脱硝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实现工业化应用提供充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各种工艺应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净化率、装置成本、运行费用以及副产物处理和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开发出能够在燃煤锅炉上广泛应用的、高效、低耗能、易操作的同时脱硫脱硝工艺,为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预期目标:了解摸清我国目前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进展情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设施烟气脱硫脱硝控制技术与装置,进行技术集成和设备研制,重点开发结构紧凑、投资与运行费用低、效率高的新型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并建示范工程2个。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9、*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对其污染物产生途径、污染类型、污染对象等提出科学的评估。探索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与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途径与技术,包括特殊环境下耐性植物的筛选与种间适配种植技术研发。根据*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研究污染治理新工艺最新研究技术,建立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预期目标:提交*市废弃简单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和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文件;开发出*地区简单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提交相关技术文件;建立垃圾渗滤液治理示范工程,其环境治理水平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中的要求。

10、*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河道污泥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市城市污泥(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与河道疏浚污泥)现状,了解污泥的性质、产生量、处理处置现状并进行分类,对国内外其它城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资源化关键处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堆熟污泥回料关键技术、最佳供氧技术及策略、一次仓堆与二次条堆条件控制、温度与湿度控制、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关键技术,实现堆熟污泥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利用疏浚污泥及工业固废制造保温节能建材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出最佳材料配合比、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

预期目标:建立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示范基地1处;将剩余污泥或疏浚污泥制成保温节能建材,实现技术产业化;完成*市城市污泥现状调查报告及国内外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比分析报告;提供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2套、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四)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11、*市数字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内容:构建“数字生态”的框架体系,建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软件,利用该平台软件,可增加专题数据、插入专业决策模型,从而快速地构建示范应用系统,同时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与共享,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生态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管理者对*生态市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决策以及建设效益评估的会商决策平台;并针对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监管、水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污染事故预警机制建设的需求,建立基于GIS系统的水环境数据库,发展基于GIS的的水环境安全监管和应急决策系统示范。

预期目标:将*生态市建设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综合集成”,构建*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把社会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过程相联系,建立各类管理和决策的应用系统,开发“过程模拟-评价-决策-可视”一体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2-3套。

12、*市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定环境监测评价的环境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适用于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队伍;选设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网点;构建先进的环境室内分析技术设备、自动监测设备及在线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环境污染新问题和应急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建立能满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环境信息系统和满足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研究环境监测运行机制。

预期目标:培养一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构建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编制《*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计划》。

13、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化学污染环境修复研究

13-1、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环境修复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围环境、气象条件、水系情况等因素)和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数据库,研究开展应急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采样分析方法、监测频次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提出各类事故污染范围的确定、后果评价及应急处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受损环境修复的措施和对策。

预期目标:掌握*市自然环境、主要化学危险品品种及使用管理情况,建立应急环境监测及后果评价的布点、采样分析、监测频次原则和方法,通过筛选确定环境污染后果评估数模,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和环境修复方法。

13-2、化学污染土壤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我国现有对污染土壤调查评估技术如国标、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被化学污染的土壤进行调查评估,提出化工、农药类企业污染场地分类方法与管理对策,并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和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等修复技术。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提出化学污染场地的调查和风险评估方法,优化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典型化学污染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实用技术,提出治理对策,恢复其生态功能对策和措施,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和土地功能转换提供技术支撑。

14、*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市面临的艰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任务,借助排污权交易制度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且被初步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从*市最紧迫的废水COD总量控制工作入手,以*流域COD总量削减为目标,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研究*COD排污收费制度现状,构建*流域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经污染源分析及选择,确定COD排放总量目标,进行COD初始排放权分配,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构建排污监测系统模式、排污权交易平台及排污权交易的监管体系和交易绩效评价体系;确定*COD排污权交易类型和政府角色定位;研究*COD排污权交易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预期目标:在污染源系统调查和环境容量分析基础上,建立*市*流域的COD允许排放量的分配原则和核定程序,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旨在保证排污权交易体系高效运转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15、*流域重点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

研究内容:对*流域印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印染行业生产技术特点以及环境保护对印染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根据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评估体系对*流域重点印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并结合*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制订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确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和源削减计划。

预期目标:建立*市印染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推进计划,推进*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提出相应的考核措施和对策。

(五)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6、*舟山港海域环境监控体系及突发污染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舟山港区典型海域的海水理化、石油、化学品、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数据库;研究典型污染物来源快速识别技术与实时监控技术;进行海域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运、扩散研究,建立能模拟港口泄漏化学品污染物及溢油污染扩散迁移过程的三维水动力模型;研究突发污染的预警与应急预案,建立典型污染物突发事故的仿真模拟系统;研究*港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风险及对策。

预期目标:建立1套*舟山港生态安全数据库;建立30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技术;建立10个重金属的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建立2-3个重点污染源区域的现场在线检测新技术;建立2-3套应急预案,提供相关应急处理的技术示范;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成1个港口海域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平台。

17、象山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象山港目前富营养化、热电厂温排水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港内围垦工程及港内工、农业生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调查象山港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研究和建立基于灵敏指标的区域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精确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究象山港高温期大型海藻的生态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象山港水动力变化规律,建立涵盖整个象山港在内的三维数值模式,并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水动力影响;研究象山港区域海洋纳污总量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数据库;确立生态损害的物化和量化精确灵敏指标体系和1-2项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不同水温(6℃-30℃)环境下海藻间养、轮养新模式以及海藻与鱼类生态养殖模式各1套;建立三维数值模式;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环境容量优化分配方案和区域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控制与分配方案。

18、东钱湖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改善东钱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充分了解东钱湖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渔业养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进行东钱湖环境容量研究;选择合理的环保底泥疏浚,控制内源污染;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从生态系统角度,重建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河口区湖泊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建立东钱湖水域管理政策框架体系。

预期目标: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已实施措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完善目前的生态修复方案;提出更全面更完善又切实可行的东钱湖综合整治措施。

19、*市滩涂湿地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和获取湿地的相关生态、环境、地貌因子等数据,实现各类生态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进行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湿地生态功能评估、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制订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与措施;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利用方案实施的管理措施研究。

20、*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从*市生态社区(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现状出发,针对新社区(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把“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循环利用”等生态技术要素融入社区(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关键性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的水平。重点开展*市社区(新农村)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社区(新农村)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社区(新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实用型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社区(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及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供*市社区(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研报告;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推广使用的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以及小城镇地区的半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及工艺,形成技术规程,建设2-3处示范工程;解决*新农村废弃垃圾堆场的污染问题,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工程2处。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环保科研发展和资源共享的环保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成四大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增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对研究中心的管理和指导,推进研究中心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研究中心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实验装备。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市工业水处理、水生态修复、烟气脱硫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多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和创新源头。

2、组建*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研重点实验室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之一。我市目前拥有众多化工企业(如镇海炼化、台塑台化、LG甬兴等)和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在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其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我市环境安全的威胁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我国履行POPs公约和全国POPs调查、土壤调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现有检测和科研力量的基础上,着手组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POPs的检测、监测以及安全处置和科学管理。

3、启动建设*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依托*大学并联合具备设备生产能力和良好经济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启动建设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着力在工业废水和含持久性污染物废水处理、工业中水回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为农村、社区生态建设提高关键工艺和与成套设备;为企业污染控制提供工程工艺设计、技术检测服务推动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

4、培育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以现有*市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机构、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研仪器与设备、环境科技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技术保障服务系统,增强服务平台对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技术和人才共享服务,为环境科技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六、分年度计划安排

实施年限:20*年6月~2010年12月

20*年6月~20*年12月:编制年度项目申请指南,启动第一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启动第二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开展第一批重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启动第三批6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前几批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总结实施经验;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十一五”总结,绩效评估。

七、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环保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环保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环保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研院所及相关高校、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环境科研技术力量,力争形成一批从事环境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环保技术骨干队伍。

第12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1.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充分的施工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基础。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保障施工过程的连续、协调、均衡和经济。在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开工前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要认真了解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施工图纸、有关技术经济文件;熟悉设计要求、细部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弄清合同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和了解,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2)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组织设计中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明确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进度管理的目标和施工管理的组织机构,并有详细的进度计划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配备计划;详细阐述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等细节性问题;确定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业主其他方面的要求。

(4)施工前项目部必须对技术人员和施工班组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

(5)绘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流程图和试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2.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要达到最佳组合,完全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

工程项目所用的材料费用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约60%~70%,因此在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石灰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粉煤灰遇风污染环境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加强过程控制,狠抓细部,创建过程精品

质量管理方面要始终注重“过程”和“细节”。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工序繁杂,材料众多,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材料质量、从工序上创建过程精品,狠抓细部,按照“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跟踪、达标验收、奖优罚劣”的管理思路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才能实现一流的工程质量的目标,最终建成精品名牌工程。首先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目标,进行目标量化分解,形成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让全体员工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明确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义务,使干好工程质量责任到人,并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奖罚措施。其次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策划先行,使每道工序都要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交底,明确标准,明确要求。重要的是把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关。所有大宗材料都必须招标采购,并认真检查其外观、品质,检查厂家企业资质、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按规定做好材料的检验和试验工作,并对进场材料做好标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工程实体施工中。其次加强过程控制,实行样板引路制度,施工样板在达到要求情况下,再大面积展开施工。严格按照《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自检、上级管理部门专职质量员定期检查、监理工程师抽检的“三检”制度和工序交接验收,隐蔽工程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允许下道工序的施工,要牢固树立“过程精品”的理念,把每道工序都要建成精品。最后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为了生存,发展依靠科技。要抓好工程质量,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把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同时针对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点、技术难题、质量控制等难题津南公路处成立了QC小组,创建了多项优秀QC成果。

4.加强进度控制

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效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因此,施工单位要采取一切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工效的职工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奖励。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5.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无小事,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安全保障体系。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安全员要落实到位。项目部要配备专职安全员,由项目经理或安全员牵头,定期(每周一次或每旬一次)组织安全员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对违规、违章人员给予相应处罚。上级安全管理部门不定期组织相关安全人员进行安全巡查或专项检查。项目部积极做好节前、高温、暴风雨的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要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班前要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新工人或转岗的工人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抓好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安全。对特殊工种等关键人员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关键部位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大型机械设备,安全员要天天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搞好文明工地。施工现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要分开,材料堆放整齐,道路通畅,标语牌位置要醒目。

6.加强内业资料管理工作

内业资料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施工、进行质量评定和计量支付的依据,其内容全面记录并真实反映工作的施工及管理过程,是工程可追诉性的重要保证依据一个项目的管理。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如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等等,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注意收集归类存档。如有遗漏,将给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7.结语

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