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

时间:2022-03-19 10:35:02

形势政治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52 ― 03

一、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三次重要演进。

形成于1985年至1987年间的“85方案”俗称“两课”,即高校的公共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部分构成。“85方案”一开始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列入其中,但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门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回乡见闻座谈会、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座谈、报告等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紧接着,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2〕

然后是1988年5月,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将“形势与政策”划归到思想教育课程,其独特之处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同时,该文件还就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安排、师资、教材和经费等诸多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譬如,在教学内容上,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出发,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安排上,“形势与政策”要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在师资配备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由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承担等。〔3〕应该说,这是“8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功用和管理所做出的最全面表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将邓小平理论写进,与马列主义、思想一起,同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落实相关精神,1998年6月,教育部对“85方案”进行了调整,公布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即“98方案”。遗憾的是,“形势与政策”并没有在这次课程调整中列入进去。直到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ρ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4〕引人注意的是,该通知首次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诸多细节提出了硬性要求。譬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开课,本科学生修2个学分,专科学生修1个学分。应该说,这是“98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就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所的最为详尽的规范性文件。

2005年2月,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05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05方案”并没有掰为两个部分,而是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不同于过去方案的事后补充,“05方案”一开始就把“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的一部分,只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办法,“05方案”要求仍然按照2004年的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可以看出,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逐渐明确和具体:一是“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必修课,各高校都应开设;二是区别于其他几门公共政治课,“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形势,深入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与误区

“05方案”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应该说,它对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功不可没。按照教育部专家顾海良教授的说法,“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教育,切实增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5〕基于顾海良教授对“05方案”的思路概括,如果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门课程按照理论类、历史类和现实类进行划归,形式与政策课无疑应当属于现实类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感决定了它不能被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取代。原因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凸显出以下几点。一是政治性:政治性就是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共同属性和重要属性,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命门。二是政策性: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它会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去观察形势和出台政策。换言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会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宣讲和教育。三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是其政策性的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一般都是根据当年的热点和大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形塑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知易行难、不好把握,很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之中。一是课堂讲授重说教、轻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意味着课堂讲授有纪律,但并不等于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只能一味的说教。一定深度的理性分析必不可少,否则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二是重政策宣传、轻现实案例。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有报告、讲座和座谈会;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不能只是读报纸、念文件和放光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形势与政策教育更要渗透课堂内外、行走途中和人际之间。三是重网下话语优势的建构,轻网上舆论阵地的拓展。就高校学生而言,网络和他们如影随形,网络话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略显迟缓和落后。

一旦陷入`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诸多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即使开设这门课也比较随意。〔6〕譬如,“05方案”要求本、专科学生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成绩档案。而实际上,有的高校并“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进教学管理系统,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在正式的课表上,使得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时间”。〔7〕显然,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目前现状来看,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举措,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

举措

早在“85方案”实施期间,国家教委就发文(教政〔1996〕9号)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8〕后来,不管是“98方案”的实施,还是“05方案”的推行,中央文件都就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当然,改革永远在路上,“05方案”就是对“98方案”的改进,而在“05方案”之前的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专门下发通知,强调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在此,笔者也不揣简陋,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举措,以供探讨。

(一)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分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有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少数党政干部,各路人马参差不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其重要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是整体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单就“形势与政策”而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单学科背景和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捉襟见肘,机械说教或简单背书也在所难免。因此,在师资队伍上,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基于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宽广视域,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形势讲解上要有案例分析或个人经历介入

要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历史和现实教育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而一味地播音式说教,更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而单纯地就形势谈形势、就政策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形势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时,如果能结合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泛和遥远;如果任课教师能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作现身说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同步提升。

(三)在政策宣传中要呼应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众多政治和社会现象扑朔迷离,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冲击和洗刷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阶段,国内外不良政治倾向的席卷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拨云见日的政策宣传必不可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倍感困惑的现实问题和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加以正确有力地引导,从而深化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身体会我国的各项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宽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方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历史纪实资料等音像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博客、论坛和贴吧上,学生可以毫不拘束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因此,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应与时俱进地延伸到互联网上,积极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MOOC)等方式给大学生开通一个了解政治、社会和获取可靠信息的便捷通道。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全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责任守护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底色并保证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生活实际不脱节。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感就能极好地拉近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强筋健骨的作用,这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意义上,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2〕〔3〕〔8〕 全面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5,132,136-137,17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1.

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教师素质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政策性、时效性强,没有固定教材,其教学形式多以专题教学为主,介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这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育者关于自身的自觉和明晰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对此,马克思就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及其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等,都制约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关系着《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教育者由应当的施教主体向实际的施教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欧阳康在《社会认识论导论》中指出:“人作为社会的应当的和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和实际的主体,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际确立和有效实现,是以人对自身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地位、职责、使命和任务及实现途径等的足够清醒的自觉意识为前提条件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也是如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如何彰显教师的主体意识呢?首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所思、所想,所疑惑为切入点。解疑答难、明晰思路以激起学生的广泛回应。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最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质量。所以《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师应该不负使命、刻苦钻研使自身成为知识渊博、教育教学技能娴熟并且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的优秀的思政课教育专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只要教师强化其主体意识,就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即作为施教活动主体的教育者为有效地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所具备的一系列条件的总和。如果说主体意识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由应当的施教主体转化为实际的施教主体的重要驱动力量,那么,主体素质则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由应当的施教主体转化为实际的施教主体的内在根据,它为教育者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功能提供着可能性基础。具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大政方针及国内外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时事政策,确立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是围绕国内外特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而展开的,是为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服务的。

形势与政策课这种政治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最关键的途径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方面,而只能是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者。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由此可见,教师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有效完成政治教育任务的根本。慕尼黑政治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本身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原则……并以校外活动加以扶助,加强校内教育,这样,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这也正揭示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政治素质与其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敏锐性的政治鉴别力等多个方面的政治素养。

(二)人格素质

我国古代学者曾提出“身教重于言教”,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效力及“我无事而民自化”的教化境界,这些阐述充分强调了教师应做到德性高尚,具有完善人格。西方的众多学者也将教师的健全人格视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性条件及发挥教育力量的重要因素。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罗杰斯以“真实的人”概括教育者具备的人格素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

教师优秀的人格素质,是教师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思想正能量传递引导,使教育对象的政治思想、行为品格朝着教育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它是品德塑造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以教育手段为辅,以人格感染为主即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是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授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的内容瞬息万变、扑朔迷离、十分敏感,教育者得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其相信教师所宣讲的教育内容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要求教育者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尊其师,方能信其言,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老师讲的即便是金玉良言,学生也会认为是无稽之谈。

(三)理论素质

理论素质是指《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师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相应的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具有精深的马列主义专业知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敏锐地判断能力和前瞻的视野,才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时局及党的大政方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文理相渗、学贯古今,融通中西,首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其次是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又使大学生的信息渠道空间大为拓展,很多的知识点、信息点、疑惑点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及与教师的课间交流中得到解决,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准备不足,就很可能引起学生的轻视与不满,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要具有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才能面对转瞬即变的形势发展,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以理服人,最终正确引导学生。

(四)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即教育者将自己的理论准备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并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条件,是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总括。它包括能激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目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编织能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使其形成自己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有效驾驭整个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高度的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素养、深厚的理论积淀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保障。但是,在进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之前,它们只是以潜在的、准备的形态存在于教育者身上,要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问题症结的准确把握,亲情般师生沟通氛围的营造,富有磁性的教学语言,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能力的展示,才能使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由潜在、准备形态向现实、效用形态转化,达到预期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主体素质的基本内容。教育者的主体素质与主体意识的状况共同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其所应发挥的功能,即能否成为有效的教育主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55.

[2]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5.

[3]列宁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49.

[4]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85.

[5]邹俊英.激活教师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J].新西部,2008.20.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szk3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56-02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面向基层、面向服務、面向管理的一线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人才培养上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切实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努力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提高对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要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定位,包括课程的研究对象、课程的体系和课程的性质。认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的方向引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新认知,有益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找准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较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范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步伐并未跟上。主要呈现的问题有:

1.缺乏学科定位,教学内容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学科建设上来。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较学生必修的其他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还没有建立完善对应的二级学科,这一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不规范。原因在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其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变化中的。一门课程的规范包含了教学内容的规范,教学内容的规范要求其相对稳定。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一部分动态的教学内容对这门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学时与学分不对应,教学管理不规范。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学时与学分不对应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按照“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的要求开设。在三年制专科院校中,大学一年级的平均开课率为84.33%,大学二年级的平均开课率为71.20%,大学三年级的平均开课率为37.01%。[2]导致了课程并没有完全做到“全覆盖、不断线”,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只出现在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的一段时间内。另外,尽管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环境与氛围在不断改善,但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主要表现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没有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按规定的学时学分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时间往往都在课后、周末或者晚自习,不严格监控教学质量、减少课程设置、没有科学进行教学评价和课程考试考核等等。

3.缺少教学研究,师资队伍不规范。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不积极,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开展的课题研究都不多。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方面,相关的文献较少,研究还不成体系、不成系统。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不重视,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水平上。侧重理论教学,缺少联系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和专业背景不强。专职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及研究的师资严重不足,大多由党政干部、行政人员兼任。

三、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中呈现出的问题,必须找准其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1.加快“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科归属上应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学科建设就应该与下面的二级学科建设保持一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形成一支稳定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研究和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断扩大“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领域,并将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科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形势与政策”课学科规范化建设。

2.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对象。要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接受教育影响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3]同时,他们还普遍具有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太良好等特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征、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3.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围绕这一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为主线,将动态教学内容灵活穿插其中作为有益补充。固定的教学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形势政策的教育,以及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等。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首要任务是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深入学习,切实抓好“三进”工作。(下转265页)

(上接56页)4.合理运用形势与政策课的大众传播载体。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载体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积极、有益的作用。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各地各高校要積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4]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形势与政策教育覆盖面、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吸引力的需要,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5.科学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管理是指“形势与政策”课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形势与政策”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和任务。“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内容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只有运用现代管理学原理,遵循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科学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内容、畅通高效的管理过程、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体系,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巨大“合力”,保证“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2004-11-14. 

[2]王包泉,隋俊宇,刘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7).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普遍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是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一大举措,也是高校辅导员发挥引领学生思想作用的重要途径,面对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力争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的质量及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其地位、作用和课程实施要求都有明确规定,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使得这一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更凸显,为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如何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上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是完成其本职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强调:“班主任及辅导员作为高校当中教师队伍的一大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作为引路人,指引着学生健康成长。”《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作为高校当中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干部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对其职责这样规定:“帮助在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充分掌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情况,对于学生热切关心的问题正确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辅导员具有的身份及需要担负的职责,跟教育部和宣传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的“在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看清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学生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及各项政策,遵从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下定决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辅导员应该主动积极地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平台,实现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次,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基本路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大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学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和看待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和趋势,坚定跟党走的政治方向。辅导员要想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高校辅导员“拥有丰富的知识,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做了详细明确。辅导员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利于提高自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是提升辅导员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政治性、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本身就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理论储备和思想认识水平等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是高校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要负责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引导工作,辅导员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将自己的基层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结合,不仅能体现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作用,还能促使辅导员加强自我学习和锻炼,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拓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业务水平。

二、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在贯彻形势与政策课实施要求和经费投入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也很普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特点与辅导员当前的整体状况存在差异,导致辅导员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少数高校未能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并且支持不够、政策不到位。一是领导层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不够、定位不明,没有真正贯彻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安排随意、课时不定、管理松散,使得这一课程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二是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充足经费支持,导致该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没有制度依据,导致课程的开展常常因为调课、请假等外在因素而受到干扰甚至打断,使得本课程不能有效调动专兼职教师上课积极性,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的稳固性;三是缺少科研探索,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单位对课程内容和教育教W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思考,没有紧紧抓住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效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逐渐滞后,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未能紧跟形势和政策,降低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其次,辅导员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不足,影响教学效果。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分析时政与热点问题,涵盖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这对上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任课老师具备较为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求任课老师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及时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广大辅导员因为学业背景各不相同,个人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对政策法规的了解掌握和认识程度显得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年轻辅导员,既有因为刚参加工作造成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又有因为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差别和局限,导致在授课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有效结合,加之缺乏课堂经验,往往在授课过程中显得生硬和肤浅,甚至在教学目标和方向上出现偏差。

再次,辅导员受工作环境和制度的限制,参与教学后劲乏力。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广、内容多、参与面大,许多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但由于管理制度和部门权限的原因,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的部门和辅导员所属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在行政体制上存在权限分割,常常造成在日常协调上的不及时和不充分,使得参与教学的辅导员群体作为基层一线教师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力量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辅导员不但要担负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任,而且要负责较为繁多的办公行政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入学率提高迅速,高校辅导员平均负责的学生往往多达三四百人,导致辅导员在繁重的学生工作之余,难有精力投入到对理论政策的学习之中。再一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所特有的时效性强、变动性大的特点,需要对任课教师及时开展教学业务培训,以便任课教师能跟上步伐和节奏,但由于条件和经费所限,许多高校没有让辅导员参与有关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培训,造成辅导员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指导,知识储备后劲不足,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高校当中两课教学的重要课程构成部分,它是在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让辅导员有效参与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还是进一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地位和教育作用的重要方法,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

一是认真贯彻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文件精神和实施要求。首先,高校领导层应该达成共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定位,将形势与政策课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关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看到作为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队伍再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要意义及维护校园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其次,各高校应该加强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为辅导员参与教学创造条件。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的:“高校应逐渐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和党委宣传部负主责,教务处、学生部及团委积极参与的教学领导与工作体制,编写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因此,保证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统一,是促进形势与政策课顺利开展、影响广泛的重要保障。

二是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首先,作为学校的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是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其中,使该课程成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地位和作用的制度肯定,从具体章程上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程序和参与教育教学的师资配备,确立辅导员和其他专兼职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使辅导员和其他专兼职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会因为外在原因而被随意干扰,保证课程顺利开展而不受影响;其次,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对待,在明确课程设置,确保课时数量,保证师资配备的同时,还要组织人员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涵盖范围广、教学内容变化快等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是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结合当合国家方针政策所带来的调整,确定跟得上形势、符合实际国情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从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研究如何使这一课程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调动包括辅导员在内的专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三是加强辅导员教学能力培养,建立教学参与机制。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因为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和一线,从工作职责和要求来讲,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因此,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是对自己综合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的锻炼和提升,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要珍惜和利用好这一机会;其次,辅导T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辅导员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资本和底气,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生中关心时政,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学习政策法规。还需要辅导员积极深入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知晓青年学生关心的问题和事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再次,要根据各学校辅导员队伍实际,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选拔、培训、考核制度,通过程序让符合上课条件,具备授课能力的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并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专兼职教师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考核评审工作,对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进行督促甚至淘汰,对工作认真、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给予激励和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长效的运行机制。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应将学生作为工作对象,关照与教育他们,逐渐加强其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及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总的来说,积极促进高校辅导员有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并发挥思想育人的作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和重要阵地真正结合起来,是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需要各高校积极思考、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社政〔2006〕24号,2006.

[4]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社政〔2014〕2号,2014.

[5]张婉秋.高校辅导员在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3(24):95-96.

[6]童蓉.浅谈辅导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J].学理论,2013(20):264-265.

[7]杨倩.专业化辅导员与形势政策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92-94.

[8]齐嘉妍.“翻转课堂”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实践[J].新西部(中旬刊),2014(7):120-121.

第5篇

【摘 要】根据师范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情况,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为观察点,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酌情增加省情、校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讨 论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析 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之探究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应用博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 .

[3]潘立勇,薛会生.略论省情教育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6,(5):155-157.

[4]黎云,左洪剑.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的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3(2):92.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科技处 陕西宝鸡

第6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困境 对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思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指《形势与政策课》。广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包括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1]等对大学生进行以下四项教育:一是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内容的重要决议和纲领性文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基本走向和我国外交原则立场等内容;三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内容;四是国内国际热点教育。主要包括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思政课具有相同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研究对象上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内容体系上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教学方式上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2]。

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看,既有国际形势又有国内形势,既有宏观态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社会变革又有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有着强烈的思想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内容体系上的特点。形势与政策本身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一方面,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形势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有时其复杂程度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

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教学方式上的特点。规范性是指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应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组织教学;灵活性则是指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其受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这些重要论断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选择。充分发挥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健康成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内在本质。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并进。

三、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

1.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3]。但是从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与这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同时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党团活动、奖评助贷等繁重的工作,用于钻研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显得不足。二是各高校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不够。最常见的做法是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很少有高校能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与固定教材的编写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需要常编常新,这就要处理好稳定性和动态性的辩证关系。然而,各高校教材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授课教材。这些高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根据每学期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教学要点》,列出几个专题制作授课课件,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国内国际热点教育,对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二是少部分高校虽然自编了教材,有的还正式出版了,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周期,等正式出版后,书本的内容特别是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热点,这就给教材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打了折扣。

3.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在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然而,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部分高校重视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即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却忽视甚至轻视了作为广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把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纳入进来,这就势必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少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排课受限、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连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每学期16学时的授课时间都难以保证,而以大班多人、集体听取报告会等形式代替,这也是引起学生普遍不重视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宣传部应负责教育教学内容确定和政策把关,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与考核;教务处则负责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公共必修课形式纳入培养计划和统一课表,安排好每学期教学地点与教学设备,组织考试、登记成绩,并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给予一定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经费支持;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应共同负责邀请领导、聘请专家开设形势报告会,对任课老师进行集体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开展上课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确定课程考试方式、考试题目和评定标准,负责“形势与政策”网站建设等。

2.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带动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4]。其次,高校应按照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严把任课老师选配关,大力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觉悟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可以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学校党政及党群职能部门相关干部和学生工作干部组成。最后,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外出考察机会、集体备课等方式,全面推进师资建设水平。同时应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3.方法论教材编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力保证。第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4]。没有材的教学活动,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而不是“新闻罗列型”教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第二,尽管当前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必须囊括以上四项内容,缺一不可,这也为编写相对固定的教材提供可能。第三,固定的方法论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性特点,还应根据随时可能发生和出台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增发教材”的形式作为补充。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便捷的特点,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全方位覆盖教学内容。

4.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然选择。第一,应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把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把专题教育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把教师讲课和学习研讨相结合,把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达到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接受、在实践中履行的教学效果。第二,应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5]。我们应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和组织学生政治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党团日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也符合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规律。再如对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实践的理工科学生,应多安排实践教学,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思维活跃、关心时政的文科学生,应多安排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点的讲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自觉理解并执行政策。

参考文献:

[1]邵明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06,增刊(1)总169.

[2]高明,郭万牛,张进明主编.形势与政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课程教学,2011,2,(上).

[4]喻永红.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教学效果 探索

[作者简介]李在强(1965-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32-03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宣传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担负的重要使命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德育理念,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和端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认识。但是,有的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有的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够,态度不积极,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对资金投入重视不够等。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正确认识和思想观点,懂得人生价值和正确的追求。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介绍国情,介绍现实,使学生了解社会,能够正确选择为人处世之道。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低、能否科学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能否准确科学地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时时处处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当今大学生极其关注和了解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道德失范、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腐败现象蔓延和公仆意识淡薄等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评价不够客观,了解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成熟,对国内外发生的事关全局的重大事件,缺乏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的能力,一些没有根据、歪曲事实、不够权威、欺骗宣传的信息可能会诱导他们,造成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下,21世纪的大学生要想真正依靠自己做到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帮助他们认清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形势政策,积极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科学认识正确对待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以及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正确引导当代的大学生科学、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我国的政策方针,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勉励其刻苦探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伟大祖国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新问题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片面的思想认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片面是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和症结所在。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了解认识社会和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现在是网络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全方位开放,大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借助新闻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没有必要”专门开设这门课程,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还认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设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效果不佳。受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影响,某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等。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导致大学生对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2.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效性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以我国党和政府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大政方针和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为基本教学内容,向大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把握和领会精神实质,避免大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帮助大学生消除曲解和不良倾向。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吻合,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高度重视并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方向性。这些基本原则和要求,进一步规定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广泛收集相关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大胆改革创新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给任课教师进一步有效地讲授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备课负担,增加了授课难度。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任课教师如何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思想性和方向性,成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3.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方法落后。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理论讲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教学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

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重要性,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方法简单生硬。教师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照本宣科,几乎没有改革课堂教学,也没有广泛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网络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课在对大学生课堂讲授中变成了理论说教,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模式上,没有形成理论思维多渠道教学。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对大学生的教育较为滞后,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师生间互动不够。

一部分教师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欠缺,在教法内容设计上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灌输方法,对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较少,偶尔也有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但深度不够、说服力不强、分析不透彻,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的措施

1.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时事性。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事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基本内容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以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的具体的、现实的重大时事教育、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难点和现实焦点问题的剖析等为基本内容。重点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科学把握热点难点问题,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关键是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内容要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时代精神塑造人,充分体现出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具有两面性,即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和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一面。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在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形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比较感兴趣、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善于正确引导、正面教育。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主动、自觉地搜集、收听相关资料,把内容、主要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融入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分析、判定、评论事情的发展变化,注意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认识能力。同时要求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会观察追踪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发展的现实过程,使大学生积极转变、更新思想观点,实事求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调动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好地培养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时事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2.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增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中。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重点理解、科学把握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感。因此,必须创新优化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地选定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等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进一步论述相关的方针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熟悉认识中,积极主动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势观和政策观,使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与多种举措并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在理论讲授方面,必须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讲授式与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参与式相结合,认真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教育资源,举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广泛运用学校网络主题教育网站,借助校内的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地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大学生正面教育和科学引导,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切实增进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改革教学手段是一门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是创新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改革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考查考核的重要环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充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建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同时,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直接认识和经验,不但丰富了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教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拓展了大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现实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推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切实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张德松.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1).

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2-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创新形势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1]长时间以来,单一的讲授法是许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互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变成填鸭式教学。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使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真正听进去,一直是本课程教师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本人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性质、特点,综合利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课程趣味性、科学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被称作讲授法,是课堂讲授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但弊端也很明显,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的方式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寻找真实客观、种类多样的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使学生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比如“中东、北非乱局”这一专题当中,我先以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为例提出案例,对学生给予启发,要求学生对突尼斯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阐述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结论进行评述。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的现状自然而然地得出中东北非乱局的主要原因。学生头脑形成了思考,而不是从前被动的做笔记记知识点,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该方法有利于认识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3]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内容相对枯燥,单纯的讲授法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这们课程上采用比较教学法,目的在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比较方法,常用的为同一时期不懂国家间的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比较或者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相似事件的比较。比如,在讲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一专题当中,把之前我国的以高积累、高消耗、高速度、高污染、低消费、低效率、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现在的国内外环境作比较,将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资源枯竭、能源高耗费、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而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与我国现在的环境压力相比较,引导学生们得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才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和完善中国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结论。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投影机和屏幕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以声音。教师操作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的活动。[4]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就是把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一些冗长的沉闷的表述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其中一个专题“国际恐怖主义”。如果单纯地只讲述恐怖主义的概念、影响、分类,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借助文本、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的综合处理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视觉,激发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荆轲刺秦王、美国3K党、黑手党的电影片段和“9.11”发生时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客观真实的资料也使同学们认识到恐怖主义的极大危害,方便引出下一节内容:如何应对恐怖主义,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变动,课堂上的讲授只是基本的内容,而真正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在大学校园中,需要把长期、定期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和不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结合起来。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国际形势问题等作深入调查分析,客观、辩证地认识剖析。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依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所说:“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5]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和基层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覆盖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政策性、知识性强。形势政策课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时事信息为基础,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才能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观,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玉红.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3).

[2]莫丽琴.案例教学法与《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4).

[3]闫冰.比较教育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73-03

[作者简介]汪国翔(1982―),男,江西上饶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教务学生部副主任,助教;莫启章(1972―),男,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副主任医师,为本文通讯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这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教学特点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因时而异。

《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该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原则性、时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报告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做到“五结合”: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互动交流相结合,教师主动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等。1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两大方面。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展趋势,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政策是指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就两者的关系来看,政策的制定要以国际国内形势为依据,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校园中越来越占据主体地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及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度高。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尤其是“微博”等新兴事物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社会阅历不多,用于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时间和精力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量,尤其是受部分西方消极、腐朽观念的侵蚀,大学生往往无法客观正确选择,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三观”的迷失。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没有充分利用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一个有力的平台去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他们仅仅满足于完成传统的课堂授课,或是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其重要性远低于专业课程,或认为仅仅是其他思想政治课的重复,从而在教学中流于形式或照本宣科。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空洞,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一切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成为值得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统一认识,提高重视

高校和高校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高校应该坚持把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指导思想,讲授观点做到“不出轨”“不越轨”,坚持以正面引导和教育为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把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处理好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更合理地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把握本专业最新理论成果和研究动态,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才可能在新的起点上研究出更新的理论,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二)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要积极大胆地开拓思维,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首先,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政策观、基本理论和专题内容讲授外,还应当注意把学生的参与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进行:一是专题教育与专家讲座相结合,在抓好专题教育的同时,对重点专题和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聘请专家来进行讲座;二是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在突发重大国际国内事件时,及时增加或调整授课内容,与学生一同分析时事背后的真相;三是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的真正用意是指导实践,通过学生对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的体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力和执行力。

其次,高校应积极调动各种舆论工具。既要利用好传统工具,如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图片展览、校报、校园广播站、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同时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校园网、微博等新兴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返回家乡、走入基层,通过调研、考察、实地走访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再次,教师要灵活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2]教师应当始终坚持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手段:一是要求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二是组织观看专题访谈、影视片、记录片;三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在校园网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和专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强教育效果。3

(三)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

高校应当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督导工作的范畴,与其他专业课及思想道德课程一样要求,安排督导员经常深入教学课堂,检查教育教学程序,通报和反馈教学情况。任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样参加教学评估。课程的考核应纳入教务处统一考试的安排范围,由任课教师命题组织考试,报教务处记入学生成绩。这样做既能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程序,强化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该门课程的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胡建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8).

第12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是我国高校工作中一项根本性的、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实施;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印发;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颁布;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印发。这一系列重要的文件成为指导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理论来源。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文件和要求,积极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工作,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持续推进,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创新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截至2015年5月,我省共有本、专科高校共计131所。各高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扎实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省各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整体上可以分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路径。理论教育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来承担,实践教育主要由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高校辅导员来组织开展。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当前本科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五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科大学生开设了以上五门课程的前三门课程。针对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也已经形成专门的设置方案。 同时,在我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已有13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学科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各高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在组织保障和教师配备上加强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的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1.2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主要是以高校辅导员、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为主体来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工作。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我省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大学生来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担负着光荣的教育、指引、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强、事务性强、工作领域广,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方方面面的整体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也对高校辅导员、党务和政工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

2提升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路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内容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问题洞察力、积极研究和开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我们认为,当前我们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2.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要求各高校必须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当前,我省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党务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构成。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迅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年轻化趋势显著,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专职辅导员还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些都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学习力度。(1)依托省级党校和教育部设置在我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资源,建立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轮训制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2)依托我省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和大别山干部学院,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规范化学习轮训。(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政工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向基层实践学习的能力,提升知识和能力储备。

2.2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通常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形式,我们发现,我省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课内实践教学多于课外实践教学,而且课外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很难有效的开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课外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需要解决大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从而使课外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学习完理论课的基层之上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直接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各高校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充分利用我省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积极开展实践教学;(2)将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担任实习阶段指导老师的教学制度,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当积极和本校团委、院系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联合运行机制,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2.3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领域。网络在带给大学生们便捷的资讯信息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发、建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热点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思想的主阵地。

2.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成长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应对当代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应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光荣任务。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的成长、社会的需求、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导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点一滴,积极引导,更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殷切希望。

2.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要求,它不仅包括高校内部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还要求高校间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对于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在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性,互为合力,形成互补机制,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路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理论和实践水平。对于高校间的协同性,则要求处于同一地区间或者同类型院校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加强沟通、学习、交流,共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交流新经验,以达到高校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共同提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有助于高校内部和高校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