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时间:2022-10-14 19:2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54-02

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其参加工作之后,无论是成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如何签订合同、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等。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提高其求职能力、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能力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化的应用实践课程。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之前未了解过或学习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模糊。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有所差异,要注意教学方法上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好此门课程。

一、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相匹配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疑惑学习这门课程跟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上这门课程之前,要明确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即该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提高其求职能力、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能力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不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在课程培养内容上进行很好的定位,明确该课程教学内容上与学生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并且,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对接及与专业发展方向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并在第一节课程中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教学内容从“专业化”转为“通俗化”

非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因对人力资源概念模糊,对教学内容中的专业化用词比较难以理解,难免会因为人力资源的深奥而减弱或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花心思将“专业化”的词语转为“通俗化”的词语,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让学生“易懂易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由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的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及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决策,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前,要引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并且告知学生,他们不管是作为找工作的就业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会遇到这样的人力资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知识后,再回到讲解前所引用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式的讨论与交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对案例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教师通过案例来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案例来巩固所学知识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采用“影音视频”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知识是抽象化的。影音视频可以给人传递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人入胜。为了避免抽象化,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影音视频教学法”,在讲授人力资源每一模块内容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与录用》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目前比较火热的《绝对挑战》、《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这些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节目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现实中的招聘与面试是怎样进行的,并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面试考官和应聘者的言谈举止及各种表现,在影音播放完毕后,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他们的分析和评价与影音中专家们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由此,让学生学习面试考官的面试技巧及作为应聘者的面试注意事项和技巧,为毕业后应聘面试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影音或视频穿插在课堂,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听、看、想、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评融于一体,有助于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对模拟活动过程的虚拟再现,从所处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如工作分析、招聘面试、员工培训等内容。笔者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员工招聘与录用》的内容后,开展《招聘面试模拟》比赛。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6名学生,他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由发挥,每个小组进行面试考官与应聘者角色分配扮演,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公司介绍、招聘的岗位等情景由每组自由讨论决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招聘面试模拟》比赛中,各组的面试形式丰富多样。例如,有的组采取个别面试方式,有的组采取小组面试方式,有的组采取集体面试方式,并且,各组在面试过程中设置了心理测试等不同形式的测试环节,应聘者也能积极配合。每组招聘模拟面试结束后,让其他的学生给予他们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出他们的好与不好之处。《招聘面试模拟》比赛结束前,笔者作为教师给予他们评价、指导与建议。之后,学生反映在招聘面试模拟的环境中,他们直接面对管理实践问题的考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进而促进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实践技能,让理论知识在情景模拟实践中得到检验,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差异及了解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技能,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开阔学生眼界及拓宽学生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中的使用才会知道如何运用更有效,才会体会到管理的魅力所在。因此,应多鼓励学生与社会接触和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并总结经验,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及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是“请进来”:作为教师,可以与企业联系,邀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主管或与学生专业对口部门的管理人员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是和学生交流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分享他们成功的实际工作经验,让他们与学生互动式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和身上得到启示并且学习到他们的好经验。

二是“走出去”:让学生利用暑假及寒假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并利用实习的机会,找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的实际工作问题,进而提高实践能力;或是教师本人与企业联系,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过程中,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了解各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流程,让学生与多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学习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探讨,在进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求职、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等方面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师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和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静,杜淑芳,朱闪闪,刘倩,郑春蕾.情境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9):138-139.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质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劳动力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人员结构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才日渐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而技术密集型的趋势逐渐影响到人力资源的需求与管理方式的改变,对劳动力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目前,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是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新变化,已经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笔者对人力资源的正确管理进行了相关探讨。

二 、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宏观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划分和计量。微观则以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来划分和计量。人力资源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总数,包括:直接人力资源(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潜在人力资源(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他人口)。

1.人力资源的质量

人力资源的质量涉及到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及劳动态度等;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人体运动的功能状态,以及对一定劳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智力:人们认识事物、运用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含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知识: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掌握的各种经验和理论;技能:人们运用知识经验并经由练习而习惯化了的动作体系。

2.人力资源质量的变化趋势

智能因素的作用不断上升,体质因素的作用不断下降。智能因素中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作用不断上升,而传统经验与劳动技能的作用不断下降;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也会“老化”,需不断更新。人力资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作用较差,有时甚至不能替代。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措施

目前,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已经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新考验,笔者提出了如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措施。

1.制定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

政策保证,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关于人员定编、各类人员聘用规定的相继出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领导充分认识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形成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好的环境。以精英团队为核心,以支撑团队为保障,以辅助团队为助手;精英团队的核心作用体现在通过提高情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条件和要求,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且强调将科学研究与专业化服务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以利于三个职能(服务、科研、管理)的发挥。

2. 认真招聘,把好第一关

(1)强化政策观念,明确招聘原则:坚持以优化现有人员结构、长远发展为重点;坚持以招聘当年毕业生为主,有能力培养人才;减少人才家属进入;为引进带头人留空间;照顾公开化,减少领导压力;(2)精心设计培训,加快角色转换:首先树立服务观念,踏实工作作风,充分利用集中培训舞台;4个月轮岗工作,各部主任写出鉴定;因人而异,可提前开始轮岗,可延长轮岗时间,最后写出个人总结。

3. 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留住人才最关键的是事业留人,环境留人:(1)培训内容丰富:重大科研项目通报(资源平台、管理系统等)―了解宏观;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系列讲座、专家系列讲座―建立联系;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学术会议交流,人员科研、业务交流―培养报告人;(2)扩大业务内容,为骨干提供舞台;(3)鼓励交流、研究,经济上照顾弱势,支持外出学术交流、承接科研任务、与系所合作、进修学习(时间,金钱);坚持全勤奖,慢变大锅饭;(4)多种工作形式,构建和谐社会,充当专家秘书,因人而异。

4. 严格考核,挖掘人员潜力

正常考核,按照条件一丝不苟,上报材料掌握分寸,建立提醒、警告机制(事前、事后),

掌握职称指标主动权(为人事处分忧,协调数量、内容),领导手中杠杆,根据发展规划,建立特殊岗位(学科员、咨询员、培训管理员),有目的设立门槛(学历、外语、计算机等),公开招聘考试,每年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业余工作,少量报酬,更多是名分,欢迎年轻人,部分人有意见要坚持。

四、 结束语

总之,在21世纪,社会对智力和知识资本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强烈,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具体,。只有我们认真抓好落实,才能取得应有成效,,为社会发展壮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

[2]孙继林:.经济改革重视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论坛,2002,(5):133-135.

[3]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上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0引言

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人才开发、汇聚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想更好的发展,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加强创新研究,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无疑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1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处理手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以实现管理目标。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业务流程设计、员工沟通、人力资源报告分析等方面。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信息存储、数据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信息技术如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平台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完善、准确的数据。具体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学校领导、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决策依据,进而提高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再则,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拓宽学校内部沟通渠道,还为员工跨部门、跨级别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这也将会进一步拉近员工的距离,缩短员工的反馈时间,提高部门和组织的灵敏度。如高校在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资料录用方面,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相关事物,不仅能降低成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还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因此,在网络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大规模普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方式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大多数高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但是,仍有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仍缺乏认识,客观上阻碍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前进步伐,并且造成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薄弱,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不成熟。有的高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认知错误,认为信息化管理不过是借助计算机体系对人力资源进行的管理。为此,他们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操作层面,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后期支持团队,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集成度又不高,管理系统升级、更新速度较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有的高校在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视野狭隘,目光短浅,没有站在全局高度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偏离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的管理需求。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3.1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管理中去

发展大计,思想先行。高校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决定了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前景和发展水平。在信息时代,高校管理层、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借助信息系统了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大数据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将一定量的资金投放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日常事务,重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然后,成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部门,由其负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求其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计划,完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分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3.2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之所以非常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鉴于此,高校要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标准,理清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头绪和思路,要求有关部门合理使用、妥善管理信息技术设备,将各类设备分类登记,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与此同时,建立学校人力资源设备安全保障制度,为人力资源建设提供资金、人力和技术保障,要求相关人员在人力资源数据处理中,做好学校人力资源信息传输、交流、与管理工作,发挥自身在学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维护和管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与教育制度,要求有关部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以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最后,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应急机制,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制定应急预案,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

3.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都以人力资源考勤、休假、薪酬管理、数据管理为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事务虽然不太复杂,但是事务繁琐,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落后,效率较低。因此,在处理一些繁琐的工作如考勤、休假等问题时,处理结果经常是时间滞后、错误百出。信息技术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创新动力,高校可以信息化管理为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化管理路径,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开发或者选用先进的人事管理软件,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材料等都存储到计算机中,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进而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立足于学校网络服务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全面共享,减少基础数据维护错误率,提高人事管理效率。

3.4提高工作队伍的技能和素质

不管技术如何发展,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始终是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果没有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工作人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目标根本不能实现。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基础上,高校还要重视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专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人员,充实到信息化工作队伍中去。与此同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学校培训体系,针对信息化工作人员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和职业培训,要求他们掌握相关技术,提高专业素养,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效高质地完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任务。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认识到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正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使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究[J].中国信息界,2011(05):50-52.

[2]贺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03):79-81.

[3]王晓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05):56-57,60.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信息化 计算机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飞速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一、计算机信息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科技、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人事行政作为公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却可以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二、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这些统计工作,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如下几方面:一是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二是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三是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四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五是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六是人才选拔、使用、交流;七是考核、奖惩、任免;八工资、福利与保险;九是离休、退休、退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着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过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

四、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人事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员工信息还是人事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与人员有关的经费开支等数据的核算和汇总都可以实现实时及时,既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事管理者的负担。员工的假期、休班、请假、休假等等一系列事务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员工管理绩效与工资核算进行挂钩,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员工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尽量采取支持多平台的开发工具,方便在任意环境中进行扩展及系统部署;还要支持服务器端组建,增强系统的便捷性;有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并且做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分层设计,可以解决模块的分层分工问题和构件化开发问题。使用分层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改以便尽量降低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从而减少调试和纠错的工作量,使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并增强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这样,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实行信息化,让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被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力资源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新、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提供人力资源数据;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们利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替代传统手工操作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力资源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掌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把人力资源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日常工作;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建立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 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

建筑企业的创新离不开相关人员、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特种设备等等,而其创新并不可单单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出发,应当着重建筑产品本身具体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创新、建筑创新、模块创新以及渐进性创新。人力资源的系统创新即把多个独立却又需要协同工作的创新整合起来,实现整体功能的改进或新功能的生成等综合性创新的目的。系统创新对于建筑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较高要求,这主要是确保系统创新过程中诸多方面的良好配合及协调;而创新者又要具备较强技术能力与知识储备,同时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组织才能,这样才可以应对不同难题。人力资源的建筑创新体现了建筑产品及其各个系统与组成间的关系创新,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发生,包括运用创新的施工方案与工艺技术等诸多单位的协作。这类创新对于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有较高要求,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系统组织能力与较强的专业技能。

二、现代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建筑行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由于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涉及面较广,且大多数为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现场的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架构比较缺乏,这就直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较低,工程建设科技成果与创新高水平无法充分利用与发挥,在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成效不高。

2、人力资源的专业培训不足

由于建筑行业中的人员流动性通过较大,那么人力资源就时常会面临人才流失,以至于建筑单位不重视或是不愿意定时、定期的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没有在此方面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较多工作人员未经有效培训或是短期临时培训便上岗作业,使之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不够,直接造成了生产效率偏低,机械使用效率也较低,这样就不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的发挥。

3、人力资源的技术力量薄弱

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中,技术人员工种占比是十分少的,而非技术工人劳动力的机械装备率低、技术水平过低、操作水平也偏低,只是单纯的靠人多来弥补这些缺陷,使得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不高,较难达到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水平。

三、优化现代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建议

1、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是人力资源创新的出发点,由于现阶段建筑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单位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在过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加之以能为本的创新思想观,将企业中人力资源从管理人向服务人、开发人的方向有效转变,以实现建筑单位中人力资源团队的全面开发,同时借鉴国际范围内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可进一步对员工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服务,通过不断调动全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促进建筑单位的长远发展与持久智力保障。

2、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创新

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即借助实现管理目标所采用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的总称,它是保障现代建筑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效性的根本所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核心。其一,由于建筑单位基层员工流动性大、管理环境相对复杂、生产经营环境不稳定等现状,所以现代建筑企业更应该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里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并全方位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现状,进行科学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并处理好人力资源长远规划与具体工作部署,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给予有效人才保障。其二,加强人力资源相关培训工作,对现有人力资源培养制度进行创新,以达到培训体制化与常规化的目标,逐步形成现代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在强化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平的过程中,使得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和满意度均有所提升,促进建筑企业发展为融洽和谐、追求进步、学习氛围良好的组织。其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要将人力资源同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起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塑造人、培育人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途径。现代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仅具备行业特征,还要突出企业的鲜明特点,在员工有效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来,并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能工作里面。

3、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创新

首先,需要对现代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由于国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时间较短,但其关系到的企业发展与生存是十分重要的资源,现代建筑企业要更加全面、合理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相关创新工作,务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加以强化,并提升其在建筑单位中管理组织架构中的重要性,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创新与宏观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提升的过程中,使之不断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以奠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充分发挥的根基。然后,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奖惩结合,区分激励对象的有效需求,解决重难点问题,激发员工潜能和上进心,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能动性。再次,对于现代建筑企业多元化的员工团队,需要加强团队内部的交流和沟通,管理方式要同管理目标相适应。设立公开透明与完善的沟通机制,让上下级员工之间进行不定期的对等沟通,促进企业良好的氛围,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最后,岗位设置工作方面也需要加强创新,以规范的职位说明书为基础,并以此为准则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及其各项职能工作,达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适其位的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四、结束语

现代建筑企业的诸多创新工作对于管理者能力、管理类型以及管理层次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需要现代建筑企业按照不同创新活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定需求,创新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训体系、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推动现代建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燕林.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2

[2]刘士民.改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创新能力[J].科技传播,2012,5

第6篇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帮助。企业人才的需求来源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企业的人事档案将企业内部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人才数量和人才的水平等信息进行汇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人事档案对人才的类别、属性进行分类整理,给企业提供更加合适的人员信息。

2.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事档案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分配。企业根据人才类型、能力、技术等方面的不同,将合适的人选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去,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潜能和特点。

3.有利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组织内部的因素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可以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员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现有的人员是否符合企业当下的发展,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完全脱离人事档案所做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科学的。

4.保证企业外部员工招聘的质量,为企业内部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员工的招聘有两部分组成: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内部招聘是指企业从现有的员工中选拨出优秀或者需要的人才;外部招聘是指企业在高校或者一些招聘会上招聘所需要的人才。首先,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就会给企业推荐一些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老乡等,有的人员甚至不具备招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招聘人员的质量,并且员工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企业需要对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和筛选,在招聘人员时候,尽可能少的聘用一些有关系的员工,这样可以大大保证了企业招聘的质量。其次,企业在内部招聘会上,需要对现有的员工档案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员工选聘的关键依据。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档案材料失真现象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真实性。没有真实性的人事档案,也就丧失了其保存的价值。在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发现,有些人事档案出现涂改的现象,这使得人事档案失去了真实性和权威性,使得人事管理人员在对人员的调配、解聘等计划中无法正确的执行,这对企业今后人力资源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个人档案材料管理滞后,影响了人事档案作用的发挥。人事档案是记录人员信息的关键部分,但是,长久以来,企业对人事档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强有力的宣传力度,使得人事档案渐渐的缺失。如果人员的工作进行调动,那么一部分人事信息会留在原来工作的单位中;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学生的档案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学校;取得相应的文凭之后,学历的资料由个人进行保存等。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员流动比较大,各个单位都在费尽心思招聘一些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并且需要给招聘的人才建立属于自己的人事档案。那么就会出现弃档、重建档案的现象,这就破坏了人事档案的统一性,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3.档案材料不全,降低了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参考价值。人事档案记录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所有经历,客观的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个人的修养。企业可以在翻阅人事档案时,直观清晰的了解到人员的信息和社会经历。但是,现阶段企业的人事档案比较单一,形式比较陈旧,内容比较抽象,在对人员技能的鉴定中,出现空话、假话的现象比较明显,无法体现出人员的特点,从而失去了人员考察的意义,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晋升和选拨,大大的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单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4.人事档案管理缺专职管理人员,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及时的给企业提供各种高技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信息。但是,目前我国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仍使用的是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借助人工挑选,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无法更加高效的给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1.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单位应该积极的选拨和引进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管理人才到档案管理部门,还需要对招聘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帮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的增强服务大众的意识,积极与各部门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的给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更好的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全民建立档案的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档案的良好氛围。

2.加快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中的人事档案材料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现代化电子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电子化人事档案系统的建立,可以将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进行联网,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传递,最大化的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检索。

第7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创新,吸纳社会多方资本投入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发展,这给公路交通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认真查找目前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对激发公路交通系统活力,更好服务地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路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加强以公路交通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公路出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人力资源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行业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1 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应对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挑战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对包括城乡公路交通发展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系统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升华。2005年1月国家交通部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8.5万公里的“7918”高速公路网要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紧接着又出台了《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规划到2020年,确保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70万公里。今年以来,由于受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先后采取投资4万亿元的包括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政策举措为公路交通系统的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公路交通系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公路交通系统所属单位庞杂,关系接盘根错节。除公路养护机构和收费还贷的二级公路过路过桥收费站外,还有以治理超限超载、清除公路违法违章建筑等行政职能的路政执法机构,从事工程质量试验检测的工程试验检测中心,从事沥青、油料采购、加工、运输的材料厂,工程车辆维修的机修厂以及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路桥公司等单位。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一些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将进行调整整合,公路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理顺,部分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基层单位将改制,公路施工、养护、设计等基层单位将逐步实现企业化和社会化,单位产权将更加明晰,系统人员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和安置。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大局出发,全面考虑系统干部职工的调整配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改革发展的大局提供人才支撑。

3 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公路交通系统人事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需要。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将逐步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通过实行聘用制,逐步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公路交通系统原来相对封闭、人员流动较小的局面将逐步打破。有的单位转制后,用人的自加大,职工工作岗位的变动会相对频繁,公路人才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同时,随着我国外资公路企业的进入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公路人才的流动性将会显著增强,这也给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更大挑战,迫切需要公路交通系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二、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明显滞后于公路事业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队伍庞大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公路交通系统具有行政执法、公路养护、工程建设等诸多工作职能,系统内单位众多,组成人员复杂,既有学历低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也有知识水平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既有充分在工程建设市场经济中搏击风浪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也有按部就班、保质保量完成公路养护工作的基层养护工人。这些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受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趋向,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有所不同,因此构成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人浮于事,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有的直接长期离岗。

2 缺乏科学高效的薪酬激励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大部分单位越来越注重物质激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物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不能充分地体现个人的业绩和贡献,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公路交通系统长期以来形成的“任务指令安排、经费按计划下达、人员计划调配、财务统一报账、工资固定发放、奖金平均分配”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打破。同时,一些单位实行了相应的薪酬激励体系,但由于过分强调个人的业绩,反而导致缺乏协作,团队意识淡漠,这些都表明还是缺乏科学高效的薪酬激励体系,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偏差。用人机制不灵活,也会影响员工的价值实现,使员工自身价值不能随工作的成功而得到提升,从而挫伤了员工积极性和对工作和事业的忠诚度。

3 缺乏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公路交通系统内部,尤其是老的行业具有强烈的亲情意识,在员工配置机制上,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在这些企事业前段时间里,血缘等裙带关系成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纽带,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远离企业核心管理层而难以发挥其才能。同时,普遍存在论资排辈、能进不能出和任人惟亲等现象,极大挫伤了具有真本事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加上,由于职工工作繁忙,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养护人员不能接受较为系统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很难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人机制不健全、激励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许多人才辞职、跳槽或停薪留职,使大量骨干力量流失。

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手段相对单一。特别是公路交通系统管理导,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者真正从繁琐的劳

动人事管理事务分离出来,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向公路交通系统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并建立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当前,部分公路交通系统已尝试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但还处于较初级阶段。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上下之间还只是反映人员基本状况的档案资料与统计数据的联络,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及时正确反映员工信息、与员工实现互动的人力资源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推动公路交通系统科学发展作用发抨不明显。

三、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加强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全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笔者感到,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深入推进公路交通系统体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施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机构、运行机制、资金管理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应该依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人、财、物应彻底与公路管理部门脱钩。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确保转企改制和富余分流员工享受原有同等离退(职)和养老保险有关待遇;引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任期聘任、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制等竞争机制,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规则、竞争、服务、效率和法律意识。上岗人员则按照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贡献大小来确定工资待遇,彻底扭转“先养人”,“后养路”的局面。对公路交通系统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制定人员配置方案、工资改革方案,加大人员交流力度,通过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盘活人力存量,优化公路交通系统人员配置,推行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实现公路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第8篇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不管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废弃物过多和排放量过多的问题。虽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该条例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限制。该法规中的有关条例鼓励企业领导者生产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源和材料。对于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公民有权制止和举报。对于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和信息,公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颁布循环经济法后,法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和废物回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环保意识,应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对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多种影响,从而使产业中的原材料和企业排除的废物得到有效地控制,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第9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星巴克中国人力资源部门主管Molly体完产假后第一天上班,就感觉心情格外舒畅。

Molly原本十分担忧休假期间的工作问题,结果这并没有给她造成太多困扰。假期里,不论是工资发放、薪资成本分配、公积金,还是税务等方面的加密报表,Molly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她甚至还可以在家远程登录系统,实时查询公司最新的人员配备情况。

上班第一天,Molly听取了来自业务流程外包(BPO)供应商的薪酬处理专员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报告,后者详细说明了这几个月内公司组织变动的情况、人事资料的更新及相关报表,乃至对人力资源专员进行的相关培训的状况。这一切为Molly带来了好心情。

遭遇管理压力

星巴克(Starbucks)公司创建于1971年,经营咖啡豆业务,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特种咖啡零售商、烘烤商品牌的拥有者。

1998年,星巴克来到中国,在台湾开设第一家门店,翌年进入大陆地区并全面扩张。2005年,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中国分公司(以下称“星巴克中国”)。迄今为止,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近500家门店,其中约一半在大陆地区。

对于经营跨国连锁门店的星巴克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事情:组织机构复杂,人员构成多样,在薪资福利政策上存有显著差异;员工众多,尤其是一线服务人员流动频繁,招聘和离职时有发生。同时,对于公司中高层员工的管理,需要纳入全球一体的人力资源系统,遵循全球统一的职务分类和薪资福利标准。本地化及全球化双重体系带来的约束,对星巴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随着星巴克中国的业务不断做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原有的传统薪酬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数据正确性、流程规范性和信息安全性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持续降低成本、提高人力资源运作的效率、增加员工满意度,星巴克中国期望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战略性工作。

选择外包

星巴克中国决定实施业务流程外包,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

在选择IT方案供应商时,该公司考虑到本土化和地域性的问题,选择了位于苏州的明基逐鹿软件公司,并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明基逐鹿为星巴克中国提供包括人事、薪酬、时间管理等在内的全面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2006年10月1日,星巴克中国的eRR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星巴克中国的特殊现状和业务需求,明基逐鹿决定为其设计“一站式”服务,除了建立和维护远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施相关的组织、人事和薪资管理等功能外,还包括设计和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流程,以及考勤机的数据集成。

考虑到项目的特殊性,明基逐鹿让客服人员提前介入,以便让项目从实施阶段平滑转至客服阶段。在双方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星巴克中国eHR系统项目一期于2007年4月正式启用,并在全国门店同步推广。

星巴克中国实现了组织与岗位管理以及员工录用、转正和重分配等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相关人员无需再进行复杂的系统维护和数据录入工作,即可获得完整的员工信息和薪资结果,并实时查看报表和获得当地人事政策的支持。从此之后,星巴克中国总部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公司人事方面整体数据。

在随后进行的二期项目中,星巴克中国把外籍员工管理、招聘、培训与员工发展管理交由明基逐鹿实施业务流程外包。

在享受持续的外包服务过程中,星巴克中国人力资源部人员只需按照流程,通过数据提交方式将人事薪资事务交由服务供应商处理。明基逐鹿的客户服务人员会定期上门,收取相关材料,提交工资单和公积金缴纳凭证。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明基逐鹿还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告知星巴克中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变更情况,并在征求星巴克中国的意见后进行流程或系统改进。此外,双方还建立起应急机制,在星巴克中国各个门店能够熟练掌握系统操作的基础上,一旦出现重大系统异常,门店可以直接向明基逐鹿的客服热线寻求帮助。

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各种信息蜂拥而至,传统人力、手工的信息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大环境。文章详实地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发,分析了手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差异,论述了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长远意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飞速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1、计算机信息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科技、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人事行政作为公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却可以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2、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这些统计工作,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

3、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如下几方面: ①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 ②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③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 ④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 ⑤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 ⑥人才选拔、使用、交流; ⑦考核、奖惩、任免; ⑧工资、福利与保险; ⑨离休、退休、退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着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过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力资源的统计、人力资源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力资源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4、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人事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员工信息还是人事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与人员有关的经费开支等数据的核算和汇总都可以实现实时及时,既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事管理者的负担。员工的假期、休班、请假、休假等等一系列事务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员工管理绩效与工资核算进行挂钩,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员工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尽量采取支持多平台的开发工具,方便在任意环境中进行扩展及系统部署;还要支持服务器端组建,增强系统的便捷性;有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并且做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分层设计,可以解决模块的分层分工问题和构件化开发问题。使用分层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改以便尽量降低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从而减少调试和纠错的工作量,使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并增强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分层设计将所关注的问题分隔在不同的组件中,例如,在系统中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是逻辑隔离的,而业务逻辑和数据库也是逻辑隔离的,这样可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也方便开发人员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分阶段开发,加快了开发进度,也便于后期的升级和维护。

这样,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实行信息化,让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该系统的应用特点:

(1) 对输入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 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力资源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被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力资源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新、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提供人力资源数据;

5、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们利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替代传统手工操作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力资源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掌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把人力资源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日常工作;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建立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 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11篇

1.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涵

项目是为产生独特性产品或者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工作。项目产品的独特性体现在项目经历的过程从未有过,而一次性则体现在项目有明确的起始时间与中止时间,通常只进行一次。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现代项目管理与经验性的传统项目管理有区别,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现代化。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虽然近年来项目成功的标准已经比传统的时间和成本标准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项目管理中关注更多的还是项目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确保项目在既定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实现项目的目标,因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切资源都是为了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服务的,项目团队成员在本项目中的工作效率与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1.2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1.2.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

1.2.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并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而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纲领性长远规划,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保障。(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岗位分析就是对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特征和任职要求进行界定和说明,岗位分析的结果是形成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要求、岗位业务规范;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就如一个产品的说明书和产品标价,使员工“明明白白工作”、“清清楚楚拿钱”。(3)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它能保证组织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需求;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是企业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保障;绩效考核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员工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员工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实施员工激励的重要基础;薪酬管理主要包括薪酬制度与结构的设计、员工薪酬的计算与水平的调整、薪酬支付等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

2某卷烟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2.1某卷烟厂技术改造项目概况

某卷烟厂“十一五”期完善提高项目,是由2007年9月提交正式申报材料:项目建设形成年产80万箱卷烟生产规模,完成与之配套的生产、动力、生活等设施及厂区环境建设,计划投资额为3.88亿元。

2.2某卷烟厂技术改造项目独特性分析

2.2.1项目原地改造难度大

某卷烟厂“十一五”项目属于原地技术改造,必须在保证原生产线正常生产的同时开展各个技改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脱壳”,即在本项目中顺利实现新旧生产线的切换,对企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企业面积有限,为了实现“脱壳”,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时间跨度长,难度大,项目复杂系数大。

2.2.2项目任务重,风险因素多

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厂区工业园的重新规划,合理分区。工业园内还有办公楼、食堂、会议中心和周转仓库,项目实施中存在不少风险:行业政策风险、项目管理流程风险、项目成本控制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工程安全管理风险等。

2.3某卷烟厂工程项目人力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3.1人力资源结构体系配置欠合理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属于临时的组织机构,没有固定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岗位,人员从各个部门抽调而来,部门成员都是在各个原部门领工资,成员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能从收入分配机制上来实现。公司技术人才结构上存在普通型、技能型人才多,适合从事技术管理岗位的人才少,在人员配置方式上不能完全按需引进。

2.3.2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不完善

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滞后,导致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内耗严重。如项目内部专业组内之间经常互相排斥,工作相互推诿,造成项目内部凝聚力差。各专业组之间有各自的工作目标和项目实施要求,出发点不一样,有各自的打算和做法,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如项目交叉施工的时候就互相影响。由于缺乏沟通和必要的宣传,项目部内部士气和凝聚力不够,面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危机,部分成员感到失去斗志。

2.3.3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培训机制,造成技改办各个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认识有所不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项目实施管理的方法和方式有待提高和完善。部分项目成员不了解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公司的各项招投标、合同审批流程,对项目管理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欠提高;所采取的培训仅限于在教室传统方式授课,形式比较单一。

2.3.4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完善

某卷烟厂技改办在激励机制方面缺乏完善的市场化的经济报酬激励制度:一是表现在经济报酬与劳动付出量上不匹配,项目负责越多风险越大;二是员工缺乏与工作本身相关的精神激励,缺乏主人翁的参与激励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开发激励;三是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于项目管理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职能的强大作用,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与管理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的应用脱节于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3某卷烟厂技术改造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体系

针对现有情况,笔者经过研究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建设:(1)成立正式的项目管理部门,设置相对固定的项目管理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相应人员的职责,实现1+1>2的成效,达成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体系相互统一,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2)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制定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按照岗位需要引进和调配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的技术人员。(3)根据员工各自的特长和特点以及项目工作的需要,把他们配置到合适的地方与岗位上,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考察后,及时做一些调整,把那些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够符合的员工及时调整下来,换到他适合的岗位上去,从而在动态管理中实现优化配置。

3.2加强部门内部磨合,强化团队建设

针对项目内部专业组内之间经常互相排斥,工作相互推诿,造成项目内部凝聚力差的情况,笔者的建议策略是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内部沟通机制,鼓励各专业组加强内部沟通,避免推诿扯皮。一是努力营造平等沟通的和谐团队氛围,鼓励良好热烈的争执和讨论;二是通过团队内部文体活动、聚会、拓展训练等交流方式,增加团队成员亲近感和凝聚力;三是通过强化内部分享交流的主动性,形成工作的合力,便于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是形成工程项目团队的过程,或是按照工程团队的要求进行配置人员的过程。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团队战斗力,利于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

3.3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现场学习、交流;二是请外面单位的专家进行培训,进行工艺知识和安全管理的知识的培训;三是根据人力资源互补的配置原理,实现以老带新,以老帮新,新老互帮互学,通过传帮带实现教学相长。

3.4合理实施绩效考核

针对经济报酬与劳动付出量上不匹配,建议技改项目管理人员的绩效以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进行考核评估。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组织或者团队的绩效。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员工通过参与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感觉;通过自上而下的分解目标,避免团队与员工目标偏离组织目标;一年中多次的评估与奖惩,实现组织对目标的监控实施,保证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绩效考核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实施:(1)确定项目考核指标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项目管理成员自身情况及岗位特点进行。(2)选用适合项目绩效考核的方法由于项目考核是以目标的完成和进度为标准的,所以采用可考核目标业绩来考评项目人员。在项目计划、投入时期已制定了可作为标准的考核目标,项目人员在完成工作后,考核部门对照预先设立的目标评价工作业绩,发现偏离标准的地方采取纠正措施,弥补工作中的缺陷。(3)反馈绩效评估结果绩效评估结束后要向被评估的成员说明评估结果,这需要良好的反馈方法与机制,才能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开展绩效评估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借此使项目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制度化和程序化。绩效管理人员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及时有效地把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让他们能够从绩效评估中受益,从而明确自己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4研究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整理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效益的基本前提。而在企业管理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的科学化管理又成为重要的基础环节。全新经济形式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具备系统的科学化先进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水平管理,进而起到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提升的作用。

一、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而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行政管理范围或者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

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地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的成长。

二、从长远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培训、开始计划

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要有长期规划和部署,要充分明了,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的市场是科技、人才竞争的市场,面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除利用企业资源,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职业工种培训外,还要选拨各类优秀人才送到重点院校或专业培训部门进行定向培训,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培训,帮带提高,合理使用等方式,搞好人才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随着两个网络建设的不断上档,诚信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社区化管理的模式不断延伸,企业人才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微机运用、服务技能、协调关系上,要实现“三个转变”:(1)教育培训的重点由学历教育向岗位能力培训转变;(2)教育培训的对象由一般员工为主向高层次人才为主转变;(3)教育培训的方式由一般性长期脱产教育培训向针对性短期教育培训转变。

借鉴成功的经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关系,高度重视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度重视人的才能发展,高度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做到以人为本,取予并重,做到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升值,使人力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三、开展绩效沟通激发员工积极性

绩效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三:首先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企业对企业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为其制定可行的绩效目标,以使员工日后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其次对员工的表现予以及时、明确的反馈,帮助员工善用强项与正视弱点;最后可以依据绩效评估情况,对员工将来的发展制定计划或建议。

我们知道,绩效沟通从绩效目标制定开始,通过绩效沟通的进行,可以与员工共同开展工作分析,设定可行的绩效目标,增强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员工的绩效目标来源于公司、部门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职位应负的责任。不通过充分沟通,企业为员工设立太高目标,会让员工望尘莫及、产生畏惧感,太低的目标又会让员工轻松懈怠无所追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证每个员工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去努力,企业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落实。

四、完善薪酬体系保障企业凝聚力

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同事、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其薪酬。因此,薪酬体系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吸引力的主要依据,是其更好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但是,薪酬体系的改善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但一旦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就会进入期望-创新的循环,所以这项工作又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如何设计、管理一整套高效、完善、可行的薪酬制度?

(1)完善薪酬制度,需要我们做到将“薪”比心。

每个岗位对于公司的贡献率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岗位对公司效益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薪酬分配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是由薪酬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来决定的,这种公平不是指盲目的平均主义,而是指与员工的能力、贡献相对等的分配。要实现这种分配的公平,制度上要通过岗位测评及以岗定薪来实现。这种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一进门便珍惜这工作,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是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

(2)完善薪酬制度,需要重视员工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相当大的关系,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公司就能把员工从主要依赖好的薪资制度转换出来而让员工更多地依赖内在报酬,也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

(3)完善薪酬制度,必须增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让员工参与到报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中来。

公司领导层应该与员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让员工了解到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与付出相应的报酬。让员工参与报酬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有助于一个更适合员工的需要和更符合实际的报酬制度的形成。完善的薪酬体制是公司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五、以企业文化来凝聚核心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起来,形成企业全新的知识资本积累。企业要围绕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这一主线,重视从文化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角度关注员工的需要、特点和追求,通过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和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强大的智力资本。

同时,还要引导组织成员按照企业文化和未来社会个人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懂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进而实现企业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企业积累面向未来发展的竞争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企业文化凝聚力更多的是由核心员工的凝聚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和尊重核心员工个人能力的作用,通过核心员工薪酬战略的实施来鼓励核心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还要建立精神激励机制。根据激励因素理论我们得出对核心员工起主要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少核心员工在提出加薪的过程中,其心理动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提出,他们更希望自己在企业中得到的薪酬公平、公正、清晰透明,需要在企业内部得到和外部共同的合理待遇。面对核心员工这样的心理,企业核心员工精神激励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协会,2009,(23).

[2]曾觉先.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6,(05).

[3]潘莉.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新疆有色金属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乌鲁木剂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