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03:0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称论文评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称对于当下的很多的用人单位来说,应该都是会要求评定职称的吧,而在期刊上发表职称论文就是评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职称也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发表职称论文必须需要提前安排,那么职称需要提早多长时间?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建议大家不要等到马上要评职用论文了才开始准备,越相对好的刊物越需要提前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发表出来。也是需要时间周期的,并不是今天安排,明天就能见刊的。
因此大家一定要尽早的咨询我们的专业老师,他们对于期刊的风格是比较了解的,也可以给大家推荐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比如月刊,双月刊,半月刊等,这些期刊审稿是比较快的。
大家的投稿途径也是非常关键的,自己投稿肯定是不能早发表的,只有与专业的论文服务机构合作,才有早发表的可能,也会给大家推荐合适的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这样论文投稿过程也会顺利很多,也会有专业老师与编辑部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反馈给作者相关的审稿意见,并且及时的修改,这样也会节省审稿时间,使论文更快更早发表。
每年九月到十月之间,是各地职称评定工作最集中的阶段。每到这个时候,许多评职称的人员就着急上火:哪里能尽早?如何加急安排,因此小编也告诫大家,一定要错过这个时期,而应该在每年十月到次年四五月间,准备,这样也不会被认为是突击材料,需要投稿的可以联系我们网站。
河南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河南中级职称论文
轨道交通的轨道施工应用
摘 要:通过轨道的特征来介绍轨道 交通的施工流程及操作要点。
关键词:轨道交通;梯形轨道
1 前言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 发展,各大城市已进入到城市建设的,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关键在于城市居民区、商业区等繁华地段,因而需要满足可靠性高、成本低、维修少、振动低、噪音低、抗振性能高等,普通整体道床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梯形轨枕轨道系统是由PC制纵梁和钢管制的横向联接杆构成的,形似扶梯,因此称之为梯形轨道,它是纵向轨枕的一种,具有既能够发挥轨枕本来的特性,大幅度提高荷载的分散能力,又可补充钢轨本身的刚性和质量的性能特点,可以说是轨枕的一种革新形式。
据统计,铁道的维护管理成本占总营运费的1/3,越是高速对轨道的整备条件的要求越高,梯形轨道系统通过改造车辆,轨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特性,能够达到减少20%~30%的维护管理成本,这对促进经营改善起到很大作用。同时,车辆轨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动力特性的改善,能明显地减轻车辆轨道系统的冲击轮重。因此,在维护管理及环境问题的解决上有很大作用。
2 工法特点
梯子形轨道施工整体道床一次性成型,简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每工日施工进度达到50m~75m。梯子形轨道施工后梯形轨枕能有效浮置,对其减振降噪性能有保障。
3 工艺原理
梯子形轨道施工采用“散铺法”施工工艺,施工前根据设计的轨道高度对梁面实际高程进行复核,当梁面高程不能满足轨道设计高度要求时,需要对桥面进行凿除处理。然后进行基底凿毛、清理工作,按照整体道床施工工艺进行铺轨基标测设,并用墨线在桥面上标记出轨道中心线、道床边线等,绑扎L形支座钢筋,然后吊装梯形轨枕就位,粘贴泡沫板,上扣件及钢轨,利用支承架调整轨道状态,再支设支座模板,检查轨道状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利用混凝土输送泵进行支座混凝土一次性浇注,养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模板,人工清除泡沫,从而形成浮置状态梯子形轨道,梯子形轨道施工断面。
4 施工操作要点
4.1 梁面高程、预埋筋的检查及梁面凿毛处理
在梯子形轨枕就位前完成梁面高程复核、预埋筋的位置和高度检查工作,若不符合要求要及时进行处理。梁面高程不能超过设计值2cm,对预埋钢筋高度、数量、位置也进行全面检查,对歪斜的钢筋要进行调直、锈蚀钢筋要进行除锈处理。为加强支座混凝土与桥面混凝土的有效结合,防止通车运营后支座混凝土在长期振动过程中与桥面剥离,对L形支座范围内桥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点位间距为30~50m m,凿深5~10m m,凿毛后用高压水或高压风将基底面冲洗干净。
4.2 基线测设、放线
铺轨基标及加密基标的测设与普通高架道床相同,控制基标在直线地段每120m 设置一个;曲线地段每50m 设置一个;曲线起止点、缓圆点、圆缓点处各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上每隔6m、曲线上每隔5m 设置一个;水准点间距宜为100m,标桩应与道床同级混凝土埋设牢固。另外根据梯形轨枕设计图纸利用墨线将L底座及轨枕位置标记在梁面上,梯形轨枕的编号、轨枕面标高也标记在对应位置处。
4.3 L形支座钢筋绑扎
支座钢筋采用基地集中下料,现场绑扎的施工形式,钢筋加工后集中存放,并将钢筋分类编号、做上明显标记,确保上料运输过程中钢筋种类不混乱。现场按图纸要求进行支座钢筋的绑扎,钢筋交接点用铁丝捆牢,钢筋铺设顺序为:底层、中间层、面层、板块端部,最后绑扎特殊部分加固钢筋,钢筋绑扎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要求设置好预埋管线。
4.4 梯形轨枕吊装、架设、调整
梯形轨枕吊装前,将WJ- 2 型扣件的橡胶垫板、铁垫板按要求安装在轨枕上。用起吊设备将梯形轨枕吊装至梁面对应位置上方,在梯形轨枕的凸形挡台吊装孔位置安装支架,移动轨枕使其基本就位,而后放置在梁面上。梯子形轨枕吊装时,其起吊点位四点,位置设在梯子形轨枕两端的连接钢管端部。轨枕就位后,可在梯形轨枕两端部的表面适当位置处,用红油漆做标记作为轨枕调整参照点,用千斤顶或专门工具调整轨枕的平面位置和高低,当达到要求后,将轨枕固定。
4.5 粘贴泡沫板
梯子形轨枕主要依靠减振垫及缓冲垫满足减振降噪作用,为保证施工完毕后的梯子形轨枕能与L形支座有效浮离,最大程度发挥梯子形轨道的减振降噪作用,在梯子形轨枕就位前,在梯子形轨枕底部(减振垫范围外) 用厚30mm 的泡沫板满贴,在梯子形轨枕外侧面(缓冲垫范围外) 用15mm 泡沫板满贴,泡沫板的粘贴效果直接影响到梯子形轨枕的减振效果,为保证泡沫板有效粘贴并防止施工过程中脱落,采用胶水先将泡沫板粘贴在轨枕上,然后再利用胶带进行绑扎加固,在浇筑混凝土前全面进行检查,防止泡沫板破碎和脱落。另外在粘贴泡沫板的时候注意泡沫板边缘与轨枕边缘平齐,粘贴的顺序是先粘贴底部的泡沫板,然后粘贴侧面的侧面的泡沫板。
4.6 钢轨及扣件安装
放置橡胶垫板I,将钢轨拨入铁垫板的承轨槽内。扣件组装时,钢轨内侧采用10号轨距垫,外侧采用8号轨距垫,安装弹条,按扣件扭矩要求拧紧T形螺栓。
4.7 轨道几何状态调整
钢轨及扣件安装完毕后,按照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测量和精调,注意不得使用轨枕支撑架的丝杠调整,使用千斤顶或其他专用工具进行调整,调整到位后将轨枕固定。
4.8立模板,浇筑混凝土
待钢轨精调完毕后,用高压水或高压风清洁梁面,立L形底座模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按《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执行,另需注意以下事项:
从L 形底座的侧模上方浇筑。先浇筑 L 形底座水平部分,再浇筑垂直部分。浇筑时间间隔等要求按规范执行,并不得导致水平部分混凝土变形。
L形底座混凝土浇筑时,防止混凝土与梯形轨枕的减振垫之间出现空隙。
混凝土终凝后,及时松开扣件及接头夹板,以防止钢轨胀缩对混凝土造成损坏。混凝土浇注质量直接影响到梯子形轨道的减振效果及轨道状态,如果混凝土浇注振捣不密实,则梯子形轨枕减振垫与混凝土间出现空隙,直接影响到梯子形轨道的减振效果及轨道状态。
4.9 清除泡沫板
支座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人工将轨枕底部及外侧面的泡沫板清除,从而使梯子形轨道依靠减振垫和缓冲垫浮置在L形支座之上。
5 结语
随着城市 经济和生活的 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我国的地铁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地铁车站内部装饰装修和城市综合开发将密切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当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来确定其适当的规模。同时,创造出良好的地下环境和更具特色的 中国地铁车站建筑,将是我国建筑师为之奋斗的任务之一。
参考 文献:
[1] 铁道标准设计,北京地铁梯形轨道工程试验段考察报告.2006.
看了“河南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2.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发C刊论文多少字合适呢?对于很多有这方面需求的童鞋来说,却并不了解,其实,C刊严格意义上来说与大家所了解到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国内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普刊,即普通期刊,一种是核心期刊,我们国家的核心期刊包括A类核心期刊、B类核心期刊、C类期刊。在此,小编提醒大家C刊就是C类期刊,近日也有许多童鞋问小编,发表C刊一般需要多少字?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单位需要了。
一般的普刊论文字数要求不是很高的,选择普刊发表的人员也有很多的,要求在3000字左右,普通期刊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这两个级别的期刊字数要求都差不多,作者按照平常的水平发挥就可以的。国内的核心期刊分为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以及统计源期刊,核心的要求是很高的,字数要求也是一样的,核心论文的字数要求在6000字左右,能发表核心论文的人员在相关领具有一定的能力与地位的。其实,论文的字数要求还是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于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需要评职称的人员来说更加的关键,是职称评定重要的审核标准,是重要的加分项,所以大家都比较关注职称论文的发表。在的时候,小编建议大家要提前了解清楚各方面的要求并且提前准备论文。
亲们,小编今天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明日再与各位亲相约。大家看了小编关于C刊的讲解,是不是清楚了自己需要?当然,有些亲可能还不太懂,那也没关系啊,私下找小编聊聊啊,小编可有着极大的耐心和信心啊,相信小编定能让各位亲趁兴而来,满意面归。在此小编也真心祝福大家成功。当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给小编留言,小编定会第一时间为各位亲排忧解难的。
江西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江西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单位的单件性和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若想真正做好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在2007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建筑行业国家特技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的开展更是使得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所以,建筑行业的会计工作者需要从诸多方面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近些年来,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加之建筑行业国家特级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中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因此,整个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顺应会计管理工作的时展新趋势,在充分了解建筑行业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整管理工作的思路,大胆进行各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尝试与改革,构建适应时展浪潮的新的会计管理工作框架,从而提高整个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 建筑行业会计的特点
1、建筑行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但却相对集中。在建筑行业会计常用的会计科目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而收入类科目相对较少。成本费用类科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般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及间接费用五部分。
2、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本部集中管理(集权式,由公司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项目单独管理制(分权式,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本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就只有一个账套,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各项目只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并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单独开设账套。每个独立的项目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公司总部汇总各项目的财务报表。
3、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一般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构成组合计价等特点。所谓按构成组合计价,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组合而成,而每一单项工程又是若干单位工程的组合。所以,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比如,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4、建筑行业一般都是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成本结算。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较长、投入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成品,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业的成品应指在该企业范围内全部竣工,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并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工程。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如果只对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房屋、构筑物或其承包的房屋、构筑物的建筑部分或机器设备的安装部分全部竣工才进行核算和结算,就会占用很大一笔流动资金,给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核算和工程价款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也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程”,并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的方法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5、建筑行业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不再沿袭过去的将结算和收入确认合并在一起进行的方法而是将工程价款结算和收入的确认分开来处理。这样,“工程施工”帐户就能够反映自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
6、建筑行业协作关系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同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专业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等配合完成各阶段任务,会与这些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因此,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繁琐、复杂。
7、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会计核算,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且流动性较大,工作地点、场所往往不是固定的。另外,建筑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个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的相关的建筑知识,还要具有现场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
二、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1、 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障。现代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集团内部的管理层级较多,且较为复杂。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会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分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自行招聘,但要报集团总部备案,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的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而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也会处于各种目的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 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故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工作或处理突发性问题是表现的比较得心应手,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对于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存在抵触情绪;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的新人往往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还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完全胜任会计管理工作。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 内部管控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制止。虽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但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在招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原则性较强,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有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第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更新会计法规、政策与方法,多搞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与竞赛,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要多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促使建筑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更新会计相关知识。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控制环境、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及风格;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权力和职责的划分方法;会计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内部用于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系统,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控制程序是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业务、规模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合理、合法性控制、授权、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等。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12期
2、孙碧森;;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3、赵璐,丁烈云;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集成研究与应用[J];基建优化;2005年04期
4、王春华;财会人员在基建工程管理中的作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看了“江西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3.甘肃省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关键词]西南联大 学术纯粹性 改革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老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世纪之问由来已久,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并不能给钱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不出大师呢?笔者结合盛产大师的西南联大,并比照当下教师的评价制度,对原因略析一二。
尽管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但西南联大能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人才,这和当时联大的师生们秉承着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精神分不开的。在联大的校园,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使得联大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只要文化不灭亡,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他们以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来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定地投入用学术救国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然而,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恰恰是当下高等教育所缺乏的,尽管现在环境远远好过抗战时期,但我们的教育成就却无法超越西南联大。
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是可以分庭抗礼的,但是在文化和学术上却没有这种抗衡的资本。学界有京派和海派之说,但学界并没有岭南学派,倘若广东要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打造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那么广东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重新构建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学术的纯粹性。
二、西南联大的学术概况
(一)宽松的晋升制度
联大的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注重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物的数量,其规定:“国内大学毕业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员。国内研究院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者,为教员。教员三年得升专任讲师。讲师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1]同时,教师职称升任一级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教龄。这表明教师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偏重于职业操守和授课能力。联大的助教和教员在评讲师职称时必须开出两门以上的课程,且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这是主要的条件。同时还要具有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发表过著作或多篇论文,但这只是次要的条件。讲师,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全院或全系师生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学术专著或创造发明,都可提升为副教授。同等道理,副教授可提升为教授,且手续简便公开,准备好所需的材料,上报校常务委员会,经教师聘任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可。[2]教授或副教授的评审,没有名额限制,为一切优秀的人才敞开大门。
可见,联大教师的晋升制度主要以任教的时间长短和授课效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而对其职称和待遇做相应的调整。众所周知,学术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学科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官员兼任制
联大纯粹学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在聘任和晋升制度上赋予教师极大的自由外,其学科官员兼任制的实行也是重要原因。学校官员不会有特权,更不会因此增加薪资,而使教师获得额外的收益。(见表1)
表1: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1944年8月9日)
■
资料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485页
以上是联大规定的不同职位最低薪资和最高薪资,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同层次的教师又有差别,教授最高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但普通教员最高也只有240元。全校薪资最高的是三位常委: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均,他们的薪资为每月710元。[3]而联大的其他行政官员都属于兼职,虽然有官职在,但并不增加薪酬。如算学系教授兼主任杨武之的薪额是590元,而教授姜立夫是600元,教授江泽涵是590元。从统计数据来看,600元是最高的薪酬,做官不一定拿得到,不做官能拿最高薪酬的大有人在。
1942年10月,联大的教授们集体拒绝了一笔特别办公费,这放在今天,等同于行政津贴,理应得到,但他们却拒绝了。“……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4]这封拒绝信后附上了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等25位兼职行政教师的签名。实际上,在抗战后期,由于通货膨胀,很多教授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典当衣物及书籍,卖稿卖文,停止子女教育,实属不易,很多老师都要申请其他补助,但是他们却拒绝了理所当然的行政费补贴。可见当时的教授将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视为教师的天职,并不追逐行政职务,反而将其作为一种义务。
三、广东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一)过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授、研究员职称评审条件,除了达到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语要求,专业技术工作条件、业绩成果条件和论文、著作条件都已经量化。教授或研究员的评审,其论文或著作应该达到以下条件之一:(1)年均授课240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5篇(部),文科类6篇(部);(2)年均授课120-23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6篇(部),文科类7篇(部);(3)年均授课60-11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7篇(部),文科类8篇(部);(4)年均授课5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9篇(部),文科类10篇(部)。[2]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得出,教授的评定主要看课时量和论文的完成,并且没有详细的分类,而是笼统规定理工类和文科类。但实际情况是,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目,单纯的论文数量并不足以说明学者们学术功底的深厚。高校的教师本来是学术自由的主体,现在他们不仅要授课,还要进行科研,因而教师们是十分疲惫的。短期内,为了达到所规定论文的数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文字垃圾出现,从而造成虚假的学术繁荣。
(二)“以刊论文”负面影响加剧
广东高校在教师职称论文的评定中,除了上述的授课量和论文数量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也对所发表的论文刊物作出了限定。“论文”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其中应有二分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3]
以刊论文,其目的是促使高校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期刊,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专业平台,而是多种学科交杂在一起,学科边界并不清晰,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在CSSCI1998-2006年的600余种来源期刊中,刊登单一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4种,刊登1到3个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29种,刊登10个或10个以上学科论文的期刊占总数的72.3%。[5]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术期刊不是专业期刊而是综合期刊,在审核投稿者的论文时,可能无法区分学者的真正研究水平。此外,为了评价方便,在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项目申报等方面,行政部门常常依据学者们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定,这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实际上,广东各高校都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实施不同的奖励,如广东商学院规定核心刊物的科研计分为4-5分,非核心的一般期刊则为2分,然而深圳大学则只奖励核心期刊,对于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无奖励。[6]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教师为了在核心期刊上,量体裁衣,只注重发表在哪里,而忽视了他们真正应该写什么。
(三)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做官,因为做官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学校的地位、待遇和话语权不尽相同。在项目申报、评奖评优方面,有行政级别的教师比普通教授更具有优势。行政级别将高校教师分成三六九等,在某些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工资比一线教职员工要高很多。更何况,教师成为官员后,要忙于事务性工作,忙于上级领导的考核,忙于各种应酬,他们哪有时间去做研究?而现实的情况下,高校的官员不仅仅是官员,他们还要继续当教授,做科研,带研究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科研成果含金量少却不会给他们的职位晋升带来不利。高校的校长一般都是任命制,很少进行公开选拔,31所副部级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这也是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并且,不同学校的校长的行政级别不同,中山大学是985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为副部级。普通本科一般为正厅级,与地级市的书记、市长级别相当。试想,当高校的教师都热衷于做官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在这种风气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学术精神?有多少可以拒绝成为行政的附庸呢?又有多少教员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一片净土,以期若干年后将自己打造成大师呢?
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不在于硬件条件。想当年,联大的师生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外部环境是何等恶劣。现在各方面硬件要比过去好很多,而教师们都忙于,评职称,上课念课件,内容人云亦云,少有创新。行政化现象愈演愈烈,高校官本位主义导致许多学者无法安心教学,却争着竞争各种行政岗位,以寻求相关利益的实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评价考核标准不恰当,直接导致了学术纯粹性的缺失。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尊重学科差异,合理设置考核标准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授课和科研,因此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考核。授课部分,应该积极推动学生评价。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授课的好坏,理应由学生进行打分,促使教师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和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相应的授课量,如青年学者主要是完成授课任务,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而中年学者由于其拥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则可以重点进行授课,传播知识,减少科研任务。科研考核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各个学科应该采用适合本学科评价的标准,分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重点是学科内的比较,不同的学科应该有符合其学科特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重点。对于人文学科,由于其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存在潜在性,更应该采用和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论著代表制度。如果该学者的论著是其学科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那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免除量化考核,也许在这一时期没有发表其他论文,但他相应的待遇不应该有变动。应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制订更加详细和更具可行性的考核标准,逐步降低对论文数量的要求。
(二)推动同行评审,营造宽松学术氛围
同行评审是利用同行专家在其擅长的学科,对某一成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由于专业的类似性,使得同行的专家们对相似的问题,在评审过程中更客观,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同行评审的效果是直接的。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同行评审形成的舆论压力对其工作更具有约束力。同行评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因此,选择合适的评审员非常关键。而成为评审员的首要标准是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十足的公信力,选择的成员也可以包括国外的同行,以增加评审的宽度。评审员的选取和评审规则应该透明化,对外界公布评审的流程和结果。此外,应当采用双向匿名制,对于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回避,采取不记名投票制,定期更换专家库,建立专家信誉档案等。
(三)学术回归原点,去除行政化
为了让高校的教师单纯地追求学术,行政化现象势必要得以纠正。去行政化,并不是单纯地去行政,行政是必要的,对于日益庞大的高校来说,行政工作人员不仅是为学生服务,也应该是为忙于授课和科研的教师们服务的。去行政化只是去除行政权力在教育氛围内的过度作用,有能力的教授可以成为学校的行政官员,但不能将各种利益和官职挂钩。因此,不仅仅要淡化学校的官本位色彩,而更要加强学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管理。要加强大学内部建设,保障教师的地位和权益,强调学术的价值要高于行政权力,让学术主导高校的运转。应从实行校长遴选制度开始,取消行政级别,改变以往的政府任命制,真正由教授选出职业化的校长。如此程序产生的校长能够首先实现高校的独立,让校长根据学校的特色,组建行政工作团队,在校长的带领下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教师们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纯粹的学问。
五、结束语
在大学做学问的教师们,不缺乏对其学科真正有兴趣者,但由于现行的各种考核制度,扭曲了他们的本意,疲于奔波各种不恰当的考核,浪费了很多时间。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一批真正做学问的人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精神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广东省应改革当下不合适的评价制度,维护学术的纯粹性,赋予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让教师醉心于授课和研究,还校园一片宁静。
[ 参 考 文 献 ]
[1] 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5.
[2] 黄晓通.大学贵在有大师——回望西南联大教师聘任[J].文化学刊,2010(2):48-53.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四年四月份俸薪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8.
[4] 西南联大25名教授拒受特别办公费致常委会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37.
【关键词】 会阴侧切 皮内连续缝合 可吸收合成缝线 职称论文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常用的手术,目的在于扩大阴道口,减轻会阴组织的阻力,缩短第二产程和减少会阴阴道是严重裂伤【1】。伤口愈合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婚姻生活,而产科缝合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伤口愈合的直接重要因素。我院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5月在本院足月顺产并作会阴侧切术的产妇中进行调查。选择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皮内缝合者2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采用铬制肠线及丝线皮肤外缝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胎儿体重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所有需外阴侧切的产妇 常规用1%盐酸利多卡因10ml行神经阻滞加局部浸润麻醉【2】。观察组采用皮内缝合法,缝合按解剖层次,用2-0快薇乔自阴道黏膜切口顶端上方0.5cm处开始,连续锁边缝合至处女膜缘内,将处女膜对齐,间断缝合会阴肌层及皮下脂肪,最后用4-0快薇乔线做皮内连续缝合,自切口的最外侧约0.5cm处开始,连续皮内缝合至阴道口,缝针、缝线均在皮内穿行,不穿透皮肤,针距为0.5cm,两侧缝合距离等,轻拉缝线,松紧适度,使皮肤对合平整,于阴道黏膜下打结,将线结埋于黏膜下。有利于缝线吸收。对照组采用铬制肠线间断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3—5针,3—5天拆线。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和肛诊,取出纱布卷,按压宫底,排出积血。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100分)评定。两组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5±0.5)天,对照组因需拆除缝线,住院天数平均为(5.0士1.5)天,两组差异显著。比较见表1
P<0.01
3 讨论
阴道分娩时由于会阴体过紧或胎儿过大,产钳或吸引器助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时常需做会阴侧切术【3】。临床上,在基层医院常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法,用铬制肠线间断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3—5针,3—5天拆线。此法常伴有疼痛、红肿,由于组织内线结多,肠线线头难吸收,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甚至在拆线后患者仍感觉会疼痛,创口息肉形成,愈合疤痕明显,外形不美观。皮内缝合是采用快薇乔可吸收合成缝线,该线的特点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的外科缝合线,表面的涂层是由共聚物与等量的硬脂酸钙混合而成,从而使缝合线水解后的无毒物质被人体吸收。而涂层消除了粗糙边缘,缝线易通过组织,对组织损伤小,故无缝线吸收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反应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皮内缝合,切口皮肤层不留针眼而又平软,对合良好,避免蚯蚓状或蜈蚣状瘢痕,不需拆线,外表美观,产妇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了产妇身心痛苦及住院费用。因此,会阴侧切后采用皮内缝合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若楷,李法开,刘长青,主编.现代分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1-35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ASA I一Ⅱ级行经腹妇科手术的患者40例,均分为A组和B组。治疗组(A组)年龄(44±17)岁,身高(161±9)cm,体重(59.0±21.0)kg。对照组(B组)。年龄(47±19)岁,身高(161±8)cm,体重(61.5±19.5)k。
1.2 药物
A组予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866,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lm1,容积3ml,剂量17.88mg。pH值6.50,相对密度1.022。 B组予0.75%布比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2107,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lm1,容积3ml,剂量15mg。pH值6.46.相对密度1.020。测量药物酸碱度与相对密度采用桂林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优利特300型生化分析仪。
1.3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mg、咪达唑仑5mg,入窒后用飞利浦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开放外周静脉。患者左侧卧位,于L3-4间隙用BD腰硬联合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斜面向头,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麻醉药液3ml,15s注完,再回抽脑脊液,推注后,拔出腰穿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患者立即仰卧,观察并记录调整麻醉平面。
1.4 监测指标
1.4.1 痛觉阻滞范围的测试
间隔2min用BD笔尖样腰穿针刺激患者皮肤,记录痛觉消失的节段:① 痛觉阻滞起效时间(T12);②痛觉阻滞最高平面及平面固定时间;③ 痛觉阻滞向尾端延伸时间;④T8节段痛觉阻滞的持续时间;⑤ 痛觉阻滞维持时间(阻滞开始至完全恢复的时间)职称论文。
1.4.2 运动阻滞评估
采用改良的Bromage分级评定运动阻滞。O级:双下肢完全可以运动;I级:下肢无力抬起但能屈膝;II级:无力屈膝能屈踝关节;III级:双下肢完全不能运动。记录:①运动阻滞起效时间(I级);② 最大运动阻滞分级及时间(Ⅲ级);③ 完全阻滞的患者数;④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I级至Ⅲ级再恢复至0级)。记录能自主排尿时间。
1.4.3 呼吸循环监测
以患者进入手术室的生命体征为基础值,连续记录给药后5、10、15、20、25、30min时的变化。术后随访记录24h,防治并发症。
1.5 统计分析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感觉阻滞平面以中位数表示。P
2 结 果
2.1 阻滞效果
两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见表1、2。与B组比较,A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范围扩散较慢,感觉阻滞最高平面低;感觉阻滞在T8持续时间短。A组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慢.持续时间短,但排尿时间略早。
2.2 不良反应
B组有11例术中出现低血压,A组6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表l 两组患者痛觉阻滞情况
与B组比较,*P
表2运两组患者动组织情况及其他影响的比较
与B组比较,*P
3 讨论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结构相似,是第一个市售的s-体局麻药。更重要的是,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将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和脊髓血流的影响研究表明,罗哌卡因的心脏毒性作用、神经毒性作用和对脊髓血流的影响较小[3,4]。
罗哌卡因能可逆性地减少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使去极化速度减慢,应激阈值提高,产生感觉一运动分离而优先阻滞感觉纤维,使运动纤维阻滞轻微。罗哌卡因具有与布比卡因一样阻滞C一神经纤维的功能,但阻滞运动神经纤维的效能比布比卡因差。尽管临床研究认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效能上相似,但最低局麻药浓度研究(MLAC)认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应与布比卡因相比为0.60。罗哌卡因脂溶性比布比卡因低,因此浸润粗大的有髓鞘的A纤维比布比卡因慢且弱。因此罗哌卡因对感觉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神经纤维。本文结果显示国产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腰麻中痛觉阻滞起效时间比布比卡因慢,阻滞范围扩散伸时间长,最高阻滞平面比布比卡因低,T8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比布比卡因短,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比布比卡因长,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布比卡因短。运动阻滞弱于布比卡因,对L5~S1。脊神经较难阻滞。
布比卡因给药15min后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较大,这主要与交感神经阻滞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有关,通过快速补液和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后纠正。布比卡因不良反应较重,如恶心、呕吐可能为腰麻导致明显的血压下降和迷走神经刺激所致。在本研究中,未发生典型的局麻药超敏、高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以及腰麻后头痛发生。尿潴留较明显,而罗哌卡因具有相对优势。临床上,局麻药的选择必须考虑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手术要求、局麻药咋局部或全身的毒性和代谢分娩限制等因素[5]。因此,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腰麻,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少,表明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麻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戴体俊主编.麻醉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
[2 ]李西宽,焦亚奇,刘俊等.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麻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6
[3 ]Mcdonald SD,Liu SS,Kopacz DJ,et a1.Hyperbaric spinal ropivacalne comparison to bupivacaine in volunteers.Anesthesiology,1999,9Oc7):97l
一、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进程。清华大学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签订了互派交换生协议,每年有近300名研究生出国进行交换学习,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互通有无,拓展研究生视野。[2]更多的国内大学采用与国外高校互派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等方式,使研究生们获得海外学习和接触国外教育的机会。
与此同时,为使更多的研究生接受到国际化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际化培养课程,通过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和开设双语教学等形式,使研究生在国内也能接受国际化的先进教育。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英文培养项目,努力实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3]目前,我院目前也开设12门国际化培养课程,要求学术性研究生在读期间需修满10学分的国际化培养课程,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有普遍适用性的完整的培养模式体系。
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尝试,无论是国际化的制度落实还是科学知识的传授,都要反映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研究生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和根本,国际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生教学的比较
(一)教育理念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统一的模式下培养学生,学生普遍理论知识较扎实,应试能力强,而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却相对薄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超越导师、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被动性的学习。而国外一流大学,他们的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不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4]
(二)教学模式方面
我国的研究生课程大部分依然沿袭本科生时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启发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甚少。国外先进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多采用引导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三)课程体系方面
我国的课程设置一般以培养方案来定,培养方案的长期不变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的落后。国外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灵活,课程大纲由任课教师自己设定,具体到每次授课的时间、地点、内容、作业、考核标准等。国外研究生答疑课时较多,而课时数和教师课堂上课时间明显少于国内,这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思考和做项目研究。[5]
(四)教学内容组织方面
国外的研究生教学内容注重实例与知识的结合,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经典学术论文,也设有一些参考书,但教学的重点在经典学术论文、重要文献的研讨上。而在国内教学中,主要以教材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缺少丰富的应用实例。教材出版的滞后性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能及时更新学术前沿知识和体现教师自己的学术成果,跟不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三、用“四化”推进研究生教学国际化
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主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国际化改革,即“四化”,是实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主体的国际化
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增强任课教师的国外留学背景,积极鼓励教师出国学习深造,增加邀请海外学者、专家进行访问和讲学的比例,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能使我们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来增强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就必须改变多年养成的灌输式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增强国际意识。同时,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研究,国际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国外先进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鼓励学生与国外同领域研究生定期互访交流等。
(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专业素质并重,专业术语和课程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引进和使用国外的原版经典教材或著作。研究生的教材编写和本科有所不同,在教学内容中应加重前沿性知识比重,使其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学校应设立机制,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结合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并加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到与时俱进。
在课程教学上,应大力提倡英语授课,积极开设双语教学,强化学生英语能力的学习,改变以往研究生课程只关心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写作水平。
实验是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研究生课程实验投入较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虚拟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实验平台。此外,还可以根据国外高校提供的实验指导书,结合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将实验环节国际化。
近年来,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从原来的只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开始关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通过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使研究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国际化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承。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研讨教学、实验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解放学生的思维,这样 才能有所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网站交流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法宝。国际上一些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其网络教学都非常发达。其教材内容资料等全都免费开放,学习者通过互联网直接选择某教师执教的课程学习,并在网上与之交流和讨论。国内学校也应建设相应的学习交流网站,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平台,提供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资料和国际最新资讯给学生。
(四)考核方式的国际化
国际化培养课程应着重考查研究生的创新、实践与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多元考核标准。首先应加入英语对话写作和专业词汇的考核,考查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其次,应加大实验成绩的比重,注重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把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平时作业、综合设计的报告以及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表现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全面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性思维和专业素质,最终评定成绩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应给教师上课做出评价,并能做到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四、结语
在教学国际化的进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程设置是根本,教学模式要更新,考核方法需多元化。目前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无论在实施的深度或广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继续深入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研究生课程教学国际化体系,致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研究生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高芬.美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的“教”与“学”——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育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73-77.
[2] 叶硕,屠中华.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22-25.
[3] 牛振东,刘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文培养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2(5):21-24.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短,目前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笔者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方向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新晨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财务和评估。笔者认为财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评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也可以尝试该模式。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可以用第一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并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校内实训,用第二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资产评估方面的教学任务,用第三学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资产评估方面的事务所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每个事务所都需要业务助理人员。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评估事务所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该事务所的评估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应只在教室或实训室仿真状态下进行,其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新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和工作体验的综合性成为了“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实践方式职称论文。
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脱离正常教学体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建立一套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组织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四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②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落实;③学业管理中师生、校企之间沟通不畅,学生合法权益难有保障;④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不一致;⑤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很少介入,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由企业负责;⑥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标准不统一。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纠正。只有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组织发动与指导到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才能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的权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因此,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
2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按照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等方面切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1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培养的岗位要求所设计的,然而学生一旦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会是职业化的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时学生就会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会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院在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由产学研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相关企业多方合作的顶岗实习前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学业管理教育;三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五是企业文化与人才需要等教育。并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刊、专题海报、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在顶岗实习前的宣教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从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岗位中去学习”的观念,同时还应充分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必须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以保证自己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教学。
2.2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管理多个顶岗实习班所反映情况来看,顶岗实习集中管理的效果要优于分散实习,但同时较学校内管理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化过程管理,真正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到哪里,学校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2.2.1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吸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各领域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帮助学校共同研究顶岗实习的方案,制订顶岗实习的基本管理制度,并通过领导小组成员的介入寻找一些校企合作的机会。
2.2.2建立向学生家长通报制度在学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前,应向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通报,寄发“告学生家长书”,说明顶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组织管理情况,要求得到学生家长的签字确认。以保证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情况,配合校企双方做好顶岗实习的工作。
2.2.3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驻厂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远离学校,在企业会遇到多种具体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
2.2.4建立学分认定制度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根据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的顶岗实习方案,结合企业培训内容、岗位操作要求和学校开设的辅助课程,分模块顶替原教学计划的课程学分,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顶岗实习学生只要完成新教学计划中各任务模块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保证正常毕业。
2.2.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然而,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除工作时间外,“准员工”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建立如《顶岗实习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出差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购买指导意见》、《偶发事件处理机制》等制度,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除制定以上管理制度外,还应建立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顶岗实习驻厂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学生定期会议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团员发展指导意见》、《顶岗实习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制度。
2.3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联动的契约化管理体系顶岗实习不仅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而且也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只有以上四方联成一体,通过协议较好的协调和保证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管理,顶岗实习才能安全、有效的完成。学校在四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主体,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单位是四方中最关键的一方,它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直接管理者,是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要求的第一环节。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一名“准员工”,要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负责自身的安全等。学生家长是顶岗实习工作强力后盾,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学校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才能在学生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学生家长还是监督者,她能很及时有效的向学校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是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协议的签订,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四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的,他们都有自身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使命,脱离了谁都可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只有将这四个主体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才能使合作更有生命力。
2.4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师生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学校不易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同步和非同步远程互动,发挥网络管理系统“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特点,使学校、学校老师、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彼此联系,这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直接,但能通过功能模块的开发,基本解决顶岗实习中的一些客观难题。比如:①通过网络课堂模块的开发,可以针对性的开设一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自由在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信息等,基本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样,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模块将在企业顶岗实习所学的实践操作知识和经验心得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②通过开发实习信息收集模块,将顶岗实习学生的个人、实习单位、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信息统一进行收集与整理;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模块的开发,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分认定情况、企业各阶段考评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④通过教学质量网络测评模块的开发,将学校老师指导情况、企业帮带师傅的指导情况及时反映到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⑤通过信息平台模块(包括如QQ群、短信群发)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企业的相关文件、通知、阶段性工作安排以及顶岗实习学生需要上交的一些材料等信息及时通知到每位顶岗实习学生。
2.5建立校企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此阶段的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达到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对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共同考核,企业一方可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指导老师(帮带师傅)进行考评,给定成绩,校方可以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在此岗位上的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对于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一般应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均考核合格,学生的考核才能是合格的。对于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应根据由谁主要组织和学习什么内容来进行考评,如果是企业组织的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操作流程等内容的考评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如果是由学校安排的辅助课程到企业教学的,应以学校考核为主。
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相信能使各项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战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2]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产业集群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与其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模式,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成功经验。尤其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总体特点职称论文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同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协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1]。
二、产业集群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其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尤其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它把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产品升级,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
产业分布呈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利于各种产业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形成不同类型的集群;产业分布呈放射性轴向推进,利于集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产业分布呈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利于各种产业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形成不同类型的集群,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梗阻因素
(一)在集群企业方面
1.集群企业的“小、低、差”等特点,不利于吸引银行信贷支持。一是规模小。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其产品难以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抵抗市场冲击能力弱,银行对其发放贷款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专业化层次低。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短期化行为突出,产业提升动力不足。三是财务信息透明度差。大多数集群企业是由家属企业发展而来,财务管理不规范,往往不具备规范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金融机构通过正常渠道很难掌握有效的财务信息。四是有效抵押、担保能力差。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资产三证不齐,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土地、房产作抵押,企业主的车辆、机械设备等作抵押却无法进行有效登记,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3]。
2.产业集群所属企业经营趋同化特征明显,不利于银行分散信贷风险。首先是企业组织形式、运作模式、产品标准、供应价格基本一致,企业效益受当期商品价格影响明显;其次是集群所属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且无技术优势,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频率比较高;第三是目标市场相同,导致集群企业内部过度竞争,使企业陷入增产不增效的境地,企业积累速度放慢;第四是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发育缓慢,信贷资金一旦投入,极易导致信贷资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因此,虽然集群内的众多企业都符合担保贷款条件,但银行从均衡风险角度考虑,不愿将过多资金集中在该领域。
3.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关联度也较低。这样的产业集群不能体现出企业间合理竞争和分工合作的优势,无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在政府及中介方面
1.政策扶持集群企业力度不够。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对深化中小企业推力不足。未能为集群企业规划好区域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电、交通、通讯的基本经营条件的具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等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环境条件。
2.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行为不合理。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产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本地产业集群与外地产业的竞争,扭曲了地方生产系统的合理运行机制,不利于产业集群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过于重视本地大型企业的发展,忽视中小型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缺乏对其的必要支持。忽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引导和培育本地经济特色,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横向整合,使资源无效配置和浪费。
3.中介机构少且收费过高,增加了集群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成本。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从而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县级中介评估机构一般只有国土局、房产所和公证外三家,这三个部门还不是专门的信贷评估机构,很难满足整个县域信贷评估需求,而固定资产评估、登记、鉴定相关费用过高,增加了集群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在构思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缺乏周全的规划和有效的行动。
(三)在金融机构方面
1.对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没有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内涵,片面认为企业扎堆在一块就是产业集群,对一部分正在成长的产业集群缺乏长远的金融支持规划。更有个别金融机构认为集群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形成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创造不了区域发展品牌,对其信贷扶持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2.严格的信贷政策制约了金融对集群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是评级授信标准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标准严格,要求A级以上的企业才有贷款资格,集群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受规模等条件限制难以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相当一部分经营比较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集群企业则被排斥在贷款支持范围之外。二是贷款程序繁杂冗长。现行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层次多,审批链条长,与集群企业资金需求快速、频繁等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抵押担保贷款门槛高。据对文昌海淡水养殖企业集群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对种养业贷款规定贷款一万元以上,必须以有效抵押物作为抵押担保。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信贷权限上收,对集群企业信贷资金支持明显减少且门槛抬高。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使众多经营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无缘银行信贷支持。
3.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壮大,集群企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由于县域金融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县域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一是缺乏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对应的民营金融机构。目前集群民营企业亟需的恰恰是与之相配套的民营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萎缩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难以为集群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银行网点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资金需求不适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网点大量撤并,使集群企业外源性资金供给减少。三是县域金融机构缺少创新能力,金融产品单一,难以与集群企业发展进程相适应。在信贷业务品种和信贷业务操作上,未能适应集群企业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不能针对不同时期集群企业对金融产品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
四、县域产业集群深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整合、配置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中小企业本地化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企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有竞争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走产业集群和产业深化之路。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切实提高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的技能,并努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企业活动的开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注重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当促进集群内企业家的相互联系、共同学习,给予企业家获得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四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捕捉信息,提高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运用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实行收汇多元化,适当选择远期结售汇、掉期、择期交易等锁定风险交易,或者用押汇的形式提前结汇,以进一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并举,促进集群企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地政策支持。出台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激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如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切实落实出口退税及免抵、技改贴息、出口奖励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效应作用,引导和规范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是制定配套政策,引导本地分散的企业逐渐向产业集群集中,利用本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招商引资,吸引更优秀的企业进入本地产业集群中,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为本地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经营设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它们的不断发展、创新,以此培育和壮大本地的产业集群。规划好区域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电、交通、通讯的基本经营条件的具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等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环境条件。
三是引导和帮助本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开拓市场。政府部门应当同行业、企业共同挖掘本地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致力于筹划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努力提高本地产业集群的知名度。积极组合产品宣传、展示、交易会等活动,对外宣传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促进本地产业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量。
四是加快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4]。
(三)创新金融服务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重,促进集群企业结构调整
一是准确定位,找准金融要素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位置。作为经济活动稀缺生产要素之一的金融要素,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跟进,努力通过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企业集群,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
二是引导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金融部门要通过资金投向、行业选择,通过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来引导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贯彻择优扶持信贷原则,重点支持集群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组织形式都是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的体系,龙头企业在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集群企业内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其发展生产、扩大销售,支持其开展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把配套产品和加工辅业分离出来,确保龙头企业的火车头作用力度不退。
四是建立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各商业银行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产业集群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原贷款界限,提高融资效率,扩大金融融资规模。
参考文献:
[1]李庆胜.县域成长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支持策略探讨[J].济南金融,2007(1):52-54.
[2]杨家杰.金融与产业集群经济互动发展:济宁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7(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