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2:5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论文一般需要引用参考文献,其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检索信息,尊重他人或自己以往的科研成果,方便同行们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诸多稿件的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差错较多,现就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 不循规矩,引用不当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标注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医学期刊一般采用改良的温哥华格式著录参考文献.近年来发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不规范或引用不当而延期发表或遭到退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著录中的作者名缺少,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中的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在不少来稿中发现只写1位作者后加“等”的情况,因其他作者无从查证而耽搁了及时发表;2)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有些论文缺少题名(书名),亦有缺少刊名、年或卷、期及页码等;3)在正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序号,无法证实参考文献的实际用途;4)引用不当.未公开发表的观察资料、内部交流资料及涉及保密的资料等均不宜作参考文献.由于内部资料尚未得到公认且不够成熟,其原理、论点、论据及论证尚需修改、变更或充实,又因其发行量很少,读者面窄,无从查考,起不到参考作用[1].
2 不求甚解,重复堆砌
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著录与使用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规模庞大,而在文内不完全使用;或是文内使用很多,文后又不标明;或是不按出现顺序排列而颠倒使用等.这都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一般而言,论著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以内,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尤其在综述类文章中屡见不鲜.同篇文献固然可以在文内引用多次,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
3 年代久远,可信度低
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相对而言,引用5年内的文献越多,则普赖斯指数越高,过时的文献越少,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的前沿课题.实验性文章的年代距离越远,参考价值可能越低,因此一般要求所引用文献的50%~70%应为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2].若老化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则说明论文内容也较陈旧,如果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热门课题,则近5年内的文献引用比例应较高,这可反映作者对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发现所引文献确实过于老化,编辑有责任建议作者查阅较新近的文献,因为作者在接受新文献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认识或结论.如果所研究的问题的确很有价值,且很难查找到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当然有必要引用5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文献.如果在整个研究期间不追踪查阅有关文献,就可能忽视近几年来已被同行证实或解决的某些重大问题,而自己仍停留在课题研究时的认识水平,可见查阅近期文献和尽可能著录近期文献的重要性.有些作者甚至以为引用的文献越老,越能说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靠,这是一种误解.
4 著录错误及原因分析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中作者姓名书写错误,多见于外国作者姓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外国作者姓名时应以姓在前,写全,名在后,用缩写.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姓名排列顺序均为名在前姓在后,例如Georg Paget Thomson,前2个词是名,第3个词是姓.在原著中署名时,有时采用缩写形式,英国人习惯将第1个名字缩写或2个名字均缩写,保留首字母并大写,但排列顺序不变,即如G.P.Thomson或G.Paget Thomson;而美国人习惯将第2个名字缩写,即如Georg P.Thomson.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姓名时应以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著录,名字缩写字母之间和最后均不加省略符号“.”,即如Thomson GP.此外,英国及美国作者署名时常把学位写在姓名的后面,如Geort Paget Thomson,MD或Gerry Oster,PhD,在文献著录时不必将MD,PhD写出,更不能将它误为姓或名[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除上述作者姓名著录错误外,还可举出一些,例如在正文中未按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正文引用文献序码与文后著录编码不符;标题或摘要中出现文献序码;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等.造成上述诸多著录错误的原因,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1)作者未认真领会稿约中所规定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或规范要求,或是在稿约中未能详细提供著录格式;2)所引用文献不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性文献,而是转引抄袭文献;3)作者对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论文的正文写完就可以脱稿了,往往把参考文献栏目一带而过,导致诸多著录错误.总之,作为医学论文编辑人员,不仅应向作者强调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范使用的重要性,而且应对文后参考文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读及校正,如有条件应对每条参考文献与原著进行核对,以保证其准确无误,充分发挥著录参考文献的实用价值和作用[4].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4.
[2] 黄栩兵.科技论文中引用文献的目的及基本原则[J].中国医学学报研究,1989,6(2):28.
[3] 杨树桐,邹宜昌.文后参考文献中的常见错误[J].中国医学学报研究,1990,7(2):18.
关键词:医学生;专业英语教育;医学英语;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0-03
Necessity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for medical students'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exploration
Ling Xiao,Jin Hong.
(Medical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brid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delay.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al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introduction of word-building,network resources utilizing and abstract writing in order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master it better.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ubject-based English education;Medical English;practice exploration
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以博大精深著称。但凡事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有交流才会有提高,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因此,中华医学也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更加迸发出勃勃生机。
国际化的交流,依赖于国际通用语言的使用。到目前为止,英语作为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并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它正逐步发展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桥梁。因此,在医学界普及英语势在必行。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前沿科学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更是如此。据分析,中国现代整体医学水平与日韩等国相比旗鼓相当[1]。但是,从英文撰写的医学论文数量来看,中国落后于日本;而亚洲多个国家的医师比中国医师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社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是医疗界的储备群体,在毕业后大多数面临的是临床或科研[2],这意味着在他们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必须经常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查阅医学文献、争取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教他们熟悉专业英语的体裁、表述、阅读与书写刻不容缓。
普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已开始接触英语,应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语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有较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考试,但是对于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类的句子,很多同学在学习了专业英语之前都出现了翻译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该如何翻译。而有些人明知不对,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将其翻译为“肌肉内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词在医学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给药”,而它在公共英语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而产生了理解歧义(该句可翻译为“肌注后30~60分钟之内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发生此类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见,医学英语教育对于医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号文件中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的20%以上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并在2005年1号文件中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3]。经过10年的探索,医学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取到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他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从各个专业领域接触到专业英语,因此,专业英语的设置已成为多余。对于此种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虽然各大院校为贯彻高教司的精神纷纷进行了双语教学,但教学的收获如何、学生对此的反馈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样是没有一个评价的量化标准。而且,从目前的双语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独立的专业词汇或是定义,对于阅读一段完整的文献还是有困难的。事实上,专业英语教材中选用的医学文献文章均取自于英语国家的医学论文或科技文,这是英、美国家专家使用科技英语体撰写的,其内容专业性强、文章结构严密、遣词造句考究、句型复杂多样。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这些方面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难。因此,单纯的双语教学是无法满足医学生顺利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的需要的,必须通过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在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构架桥梁,让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医学英语词汇,通过学习构词法来举一反三地扩大专业词汇量,并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其阅读层面由普通转向专业,反复了解和熟知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医学论文的构架和铺陈,以及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用英语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阐明和论述。
二、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4]是在总结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个大纲使用十多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1999年的修订版中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AE)。学生在完成了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大纲中还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协助。”
由《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可知,国家对于英语教育的连续性极为重视,不仅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必修课,而且还规定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具体到医学教育中,则是希望通过医学英语的开设来培养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扬本国的医疗技术,并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二)医学英语的教学实践
1.课文选材应由科技文过渡到专业文献。目前市面上的医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侧重点和长处。依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部为专业内容的;另一种是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简易的基础专业知识,下册是原版的专业论文。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授课经验,这两类教材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类教材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的难度,初次接触就感觉费力,那么对于学习的继续进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保证其后续内容的专注学习。第二类教材虽然起点低,学生易于接受,但全套教材内容量大,在给定的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基于此,我们建议专业英语教师事先与基础课老师进行沟通,推进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实施,使医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就逐步接触一些专业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使用的教材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选择,一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科技文着手,其较低的信息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此类文章可占20%~30%左右,一些基本构句的专业词汇可以得以掌握。专业文章占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体专业领域选材,以扩大阅读面。此类文章应逐步接近国外最新医疗资讯和文献的体裁,还可以自行节选最新的尖端医疗内容,如“SARS”流行时介绍“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制,“H1N1”流行时介绍国际上针对性的防治等。
2.系统介绍构词法。词汇永远是构成句子和文章的砖瓦。许多学生在初学医学英语时会为如何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头痛。首先必须从学生们普遍熟悉的一些词缀(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明白其实医学英语术语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红细胞)一词,大家都熟知前缀“macro-”是指“巨大的”,则可推知词根“-cyte”是指“细胞”。再列举一些以“-cyte”为词根的词(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学生对“-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再对前面所学的词汇加以归纳总结,系统分类(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介绍构词法,就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术)一词可扩充出许多以“gastr(o)-”或“gastr(i)-”为前缀的与胃相关的词和以“-stomy”为词根或后缀的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获取最新医疗资讯、掌握医学前沿动态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网上查询本专业的学术论文[6,7],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一些专业网站,让感兴趣的同学浏览。推荐网站有PubMed(http://ncbi.nlm.nih.gov/sites/enterz),它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免费提供,被公认为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了1950年以来70多个国家(43种语种)近5000种生物医学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过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进入http://nlm.nih.gov/medlineplus/tutorials/.观看一些动画配解说的手术过程、某些疾病的病征及治疗的介绍更适合。而且这些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英语因课时紧张而导致的听、说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4.补充摘要的写作。摘要一般置于论文、科研报告或文摘综述的正文之前,是对整个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的书写是医学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专门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医学生了解如何从摘要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如何在以后的科研中为论文组织英文摘要的书写。要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摘要的结构、每部分结构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包括时态),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句型。
三、结束语
目前,对医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不论各人的见解如何,有一点我们始终相信,即只要广大医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热爱教学,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使医学英语成为医学生有效获取本专业所需信息的工具。帮助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理解、翻译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摘要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摄取医学原创中的精髓并发扬和延伸其中的要义,而这也恰恰是英语教学从书本走向应用的转折。
参考文献:
[1]杨明山.医学英语新教程[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张艳.医学院校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及方法探究[J].医学信息,2007,20(3):403-405.
[3]叶玲,徐平,郑黎薇.口腔医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9,18(1):1-2.
[4]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冶彬.四“C”医学英语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67.
[6]刘芳.利用医学专业英文网站,掌握医学最新前沿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l(2).
[7]高磊,王志晨,刘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39-41.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 模块教学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总结
一、前言
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全球化时代对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阻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展开,突出“应用型”特点。目前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国际交流时普遍存在着专业英语运用方面的问题。从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国外学术期刊的投稿都不乏专业英语运用的错误,类似错误在向国外的求职求学信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也屡见不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广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英语的学习便成了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笼统地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局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常用的专业词汇的记忆,以及从英文文献阅读中获取对英文医学论文的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本课题组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该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模块教学。“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或称模块式课程自1993年引入我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块教学体现了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从阅读、写译和听说几个方面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
通过问卷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分析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向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医学硕士生导师对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以明确“目标情景”。通过对学进行英语摸底来了解他们的“当前情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学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三个模块:阅读、写译和听说。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据我们对硕士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付考试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大胆开口,纠正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视频材料用完整句子复述或回答问题,熟悉情景状况下的专业英语听说内容,为今后实际运用储备资源。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力求达意,更重要的是二语产出的成果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契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得到对方文化的认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洋味十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句法教学,帮助学生创作出纯正的英语式句子,避免学生因不懂得英汉的表达习惯而写出来的Chinglish。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种外语若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突破语际间思维障碍、理解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练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这就需要读写结合,自成一体。教师在写作中重视文化的阅读教学,增加阅读文化的比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同时能够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交际,有意识地克服母语障碍,使读写相辅相成。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就要参加定期英语文献阅读学习,结合他们的科研方向,将一些最新的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综述及指南发给大家,让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将不熟悉及发音不准的词汇标出,课堂上再组织大家集中时间阅读,每人读一段并翻译成中文,对难理解的内容及发音不正确部分应及时查对和纠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于翻译本质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一般性题材及专业性题材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双语转化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宏观关照下,自觉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训练方法,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仍可保证自行学习和训练。
三、模块教学的成果分析
模块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教学的实施中,课题组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小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针对性强,内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目标明确。模块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学年度的第一学期,选择本课题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践授课,分做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由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混合教学;另一个班由三个不同英语教师承担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实践授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试验班对模块课程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同时收集对照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比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反馈。通过阶段测试和考评,对比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以往在成绩的评定中教师是裁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模块教学实践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块作为考核单位,进行知识或知识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教师给定成绩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实地现场发挥获得的成绩,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对比和证实了模块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从阶段测试和考评成绩来看,试验组成绩平均为88.9分,较试验前平均成绩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2.5分,较试验前成绩66.4分提高了不到10%,试验组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增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组在学习兴趣、写译水平、阅读水平和听说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别为89%,95%,90%,86%,较对照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强大支撑。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交流是一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分模块教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了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在专业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乐趣。通过坚持不解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英语有较大提高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强了其参加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医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信心。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语言综合技能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和全新的教学视野,为专业英语教学树立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典范。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采用模块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J].甘肃农业,2002,(6):42-43.
[2]周丽.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
[3]国家教委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他医德至上,仁术为本。医生,即医人之生,需客观、理智地看待、对待中西医,以生命为本,既不可有医人之术而无医人之德,亦不可有医人之心,而无愈病之术。
他志在服务百姓,心向中医未来,劝儿入行中医,着手着书立说,只为了给中医领域、给普通大众留下点什么。
医者,既需医人之德,
又要愈病之术
“医生,即医人之生。”这是许金富先生对于医生的理解,“以医德为首,以仁术为本”是他的为医准则。他说:“作为医生,既不能单有医人之术而无医人之德,亦不可只有医人之心,而无愈病之术。”
初入行时,许金富先生于一家县医院拜师学医,他回忆说:“那会儿,什么都学,儿科、妇科、内科等等,考试时也是考全科。”之后,他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修读全科。在不断地学习中,收获了扎实的医理和医术。
1991年,移居香港后不久,许金富先生成立了中医药治疗中心,任主治医师,主治内、外、妇、儿、跌打、皮肤等各科疑难杂症,专设中药、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配备浓缩中药,即冲即饮。坐诊时间从上午九点至晚上九点(周三休息)。热忱服务20余年,赞誉不断,上水、粉岭、元朗、屯门、大屿山、将军澳等多个地方的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声名远播,荷兰、比利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一些患者亦曾前来求医问药。
1998年,一位病人自小时便患有顽固性湿疹,经由许多中西医生的诊治,都不见好,患者经人介绍来到许金富先生的治疗中心,许金富先生用半个月的时间将患者治好,患者感激不已,并为他送来“皮肤圣手”的牌匾。许金富先生说:“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病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治好,治愈病人牵涉到许多方面,病人的体质不同,判断程度便不一样,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互相配合,医师负责准确判断,患者负责严格遵照医师嘱托,入药、接受治疗。”严谨,是他一贯的作风。
从医,是一个不能让自己大富大贵的行业,选择从医,意味着亦同时选择了与平淡、朴素同行,许金富先生深谙此理。他说:“不能为了钱而选择医生这个行业,如果为了钱,可以去做生意,做商人。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而医生只能以生命为本。”话语中没有丝毫杂质,坦率中独填一份医者厚重的责任心。
开设治疗中心,当许多行业、许多医者将星期天作为休息日时,而许金富先生独将星期三列为休息日。他解释说:“如果所有的诊所、医疗工作者都将星期天作为休息日的话,病人看病找不到医生,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会为病人平添许多麻烦。”此言一出,医者的仁爱之情已彰显无遗。
每当见到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后开心、轻松,带有感激的笑容时,在许金富先生的心里便会升腾起一种成就感,这就成就更让他无悔于中医师的选择。
博览众书,
博采众长,活到老学到老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华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如邓林。而学海拾贝,唯有勤奋学习,方能有所长进,许金富先生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治病救人的空隙间,他博览众书,博采众长,不耻下问。他说:“行医的过程,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学习之后大胆的探索,深入研究。总之,在医学上的临床经验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秉持一颗‘做到老,学到老’的心。”
正所谓“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许金富先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修读全科时,学习的内容则涵盖妇科、儿科、内科、推拿、针灸以及西医,后又曾于湖州中医院进修外科。在他的理念里,一直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将病人严重的疾病喻为一块千斤重的石头,治疗疾病比作推石头,单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难以将其撼动分毫,然而,如果集合大家的力量,中西医结合,多方式穿行,便加大了撼动这块石头的可能性。
他呼吁,“真正的中医要懂西医。”并对此而解释道,“所谓的‘懂西医,并非是指在用西医诊治病人的时候采用的方法,而是指中医要对西医有所了解,了解西医的功效与局限,懂得西药的药效和副作用,会看西医治疗的报告和拍摄的片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亦有助于中医地位的提高。”
许金富先生深知,要扭转西医在香港占据着百余年主导地位的局面,着实不易。“当各种局限和障碍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许金富先生从七八年前开始使用电脑记录、保存病人资料,尽管操作的速度有些慢,但进步的行动、进取的心始终在向前。
许金富先生的业余爱好正是看书,他喜欢泡书店,去深圳中心书城里畅游,看看当今社会有什么新鲜的事物发生,行业里有什么新的理论提出,有什么东西是他不知道的,因此尽管家中藏书众多,仍满足不了他好学求进的心,惟愿学习、学习、再学习。
行医逾四十年,
不偏不倚,尽心尽力
中医的浩瀚博大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师,他们担负着守护人们健康的重任,毫不犹豫地行走在行医之路。1968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轻的许金富先生在国家的政策号召下,加入农村医疗队。这一次的选择,是他之后四十多年行医历程的起点,在此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卸掉肩上的责任感和内心对医生这个称呼的敬畏感。
自1968年至今,弹指一挥间,许金富先生也已由一个年轻的小伙步入花甲之年。然,他的步履仍坚,努力如初。
回首四十多年的的医疗实践历程,许金富先生一直不偏不倚,尽心尽力。他曾工作于绍兴市中医院,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外科常务理事、绍兴市中医院外科主任。来港后曾受聘于葵青区妇女会及北侨福利会,任职中医顾问,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他曾于香港持续进修讲授班担任讲师,讲授常见皮肤病的中医诊治等。讲学是一份辛苦的差事,尤其是当讲台下是专业的中医师,甚至还有一些年龄大过自己的学生时,其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为了将相关的中医学知识讲解的既有新意、丰富、广博,又不乏一线的真实体会,许金富先生总是在上课的前几天便开始准备讲义。“学生们花了钱、花了时间来听课,不能对不起他们。”责任在心,继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许金富先生一生锺情于医学事业,并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一个愿望在他的心中存留了许多年:他希望在未来不太忙碌的时候,能将自己四十多年的从医经验,编着成书。写一些与实际相符合的东西,供后人参考、借鉴。期望尽己之力,为后人铺路,为中医的发展略尽绵力。目前,他已发表《神效愈风湿治疗中风半身不遂80例》等多篇中医学论文。
关于中医在香港的未来发展,他希望中医能在政策上获得特区政府的支持,在地位上获得真正地独立、自治,在医药费的报销、病人的转介等方面能一视同仁;他希望中医界能拥有自己的中医院,借鉴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发挥中医的特色,在诊断手法上发挥中医的特色,在不改变医疗效果的情况下,改进中药的剂型和口味,制成让老人、小孩、国人、外国人等都能接受且乐于服用的中药。许金富先生说:“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宝藏,需要不断继承、发扬光大,期盼后来者不断努力和提高。”
许金富先生是一位拥有博怀、让人尊敬的长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无私而绵长,足以让世人仰止,然而,他却仍觉不够,将自己的孩子们拉入了中医的行列,他说:“中医,需要几代人的代代相传,这样,经验才称得上丰富。”他的孩子们亦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勤学苦读深思,考取行医牌照,秉持父亲的医者理念和高尚情怀,沿着父亲走过的足迹,矢志不渝。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赵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童骨科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副组长,亚洲和太平洋国际骨科学会儿童骨科分会理事(中国代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国际骨科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等学术期刊编委,英国版《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BJS)审稿人,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儿童骨科学会联盟”(IFPOS)教育委员会成员。主编或参编《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的方法和原理》、《实用骨科学》、《外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等多部专著,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曾多次出访欧洲、美洲和亚洲多国,受邀出席国际会议,举办以儿童脊柱四肢畸形和儿童运动医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科学生活》: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一出生就可见的外观畸形,如足部跖屈、内翻、前足内收等,它严重影响儿童骨与关节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骨科领域内最常见的、需要特别治疗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病因不清,又称为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目前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原则性共识,即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较好的畸形矫治,如不治疗,则将导致终生残疾,影响生活和工作。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那么我国每年大概有多少这样的患儿呢?他们是否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赵主任:国外有报道称,其发病率高达1‰~6.8‰。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余万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中8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尚不健全、资源也相对缺乏,这也影响到对此病症的有效诊治。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出生缺陷与残疾国际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马蹄内翻足发病率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出生缺陷中位列第一。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约1200万,按发病率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2万~7.1万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儿出生,尤其多发在西部和偏远贫困
地区。
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筛查和监测体系,许多医生尚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所以可能无法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未经治疗或延误治疗的马蹄内翻足病人,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给其家庭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科学生活》:您前面提到小儿马蹄内翻足是先天性的或者说是特发性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表现为马蹄内翻足?
赵主任:是这样的。先天性、特发性的马蹄内翻足由于出生后即能看到足部畸形,故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和姿势性马蹄内翻足等相鉴别。马蹄内翻足不是胚胎畸形,正常足发育成马蹄内翻足发生在孕期的第4~6个月期间,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内翻足畸形,因此,像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脊柱侧弯一样,马蹄内翻足也是发育性畸形。
马蹄内翻足畸形在足踝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一定存在踝与距下关节呈跖屈畸形、跟骨内翻和前足内收的畸形。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症,很可能存在膝关节以远所有骨骼肌肉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骨关节和神经血管结构)先天性发育不良,即使得到目前认为是最好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治疗结果仍不可避免地遗留某些形态和功能的缺失。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脚的哪些部位发生的病变,它是否仅仅是骨骼的病变?
赵主任:小儿马蹄内翻足不单单是脚部骨骼的病变,它同时累及了软组织与骨软骨组织。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初生婴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但随着年龄增长,其软组织与骨骼病变可进行性加重;另一种观点认为,骨骼特别是距骨的畸形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科学生活》: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说疗效是怎么样的呢?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目标是期望尽可能获得并保持足踝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基因学的研究可能在未来为该疾患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但目前我们尚不能从出生环节防止马蹄内翻足的发生,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有效的治疗,阻断延误或晚期病例发生的途径。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趋向于简单、有效、经济,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延误治疗病例的关键。据此,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WHO)十分倡导和支持北美儿童骨科学会(PONSA)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我们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作为国内培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已在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培训课程,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工作者,使这一治疗方法在中国广泛、全面地传播和实施。
目前,国际医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初治疗应该是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佳时机。即便是手术不可避免,通过非手术治疗也可以减轻畸形程度和减小手术范围。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畸形是逐渐得到纠正的,骨骼和软组织获得生长和重塑。手术治疗是通过对软组织的广泛松解和骨性的手术来矫正畸形,这样势必会产生疤痕。
《科学生活》:相对于非手术疗法,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哪些弊端呢?
赵主任:对于延误治疗的病人,往往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足部组织损伤较大,往往造成关节僵硬,而远期的功能疗效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足踝部的活动。比如说,一次性矫正手术中神经、血管受到强力牵拉,就会限制患足矫正的程度;手术需要充分显露,这会危及重要的侧枝血管,可能加重原有的循环障碍;同时,截骨术移除部分骨质,会造成肢体短缩;特别是对于需多次手术的难治性足踝部畸形,将使已发生僵硬的足踝部更趋僵硬。
《科学生活》:那么非手术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您能简单地帮我们介绍一下吗?
赵主任:由美国Iowa大学的Ponseti教授提出、自北美兴起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学术界称为Ponseti方法,正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治疗方法。Ponseti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非手术治疗方法,这一疗法的兴起和发展,使马蹄内翻足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初期矫正成功率接近100%。
Ponseti方法治疗在出生后5~7天就可以开始,9个月之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期,9~28个月之间开始治疗仍可能矫正全部或大部畸形。Ponseti教授所倡导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核心操作是,距骨头是所有矫形的支点,通过轻柔的手法操作,马蹄足的所有畸形可同时得到矫正,Ponseti方法包括早期连续手法和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术,辅以足外展矫形支具佩带,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实施肌肉转移手术以维持获得的矫正。
《科学生活》:Ponseti教授的非手术治疗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赵主任:经过几十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应用该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可以使患者获得有力量、灵活而无疼痛的足,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带来的复发、足的僵硬、疼痛和软弱无力的后遗症,并且具有许多优点。
最重要的是借助手法和石膏逐步恢复足部各骨间正常的解剖关系,完全保留了足的肌肉和韧带,从而保留了足的发育能力和稳定性。而且,石膏操作无痛苦,手术操作微创,支具佩戴简便舒适,患儿容易耐受。同时,这种方法的疗效很好,可以同时矫正马蹄内翻足的所有畸形因素,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无足小、行走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特别是患儿免除了大手术之苦,家长经济负担小,容易接受。更为重要的是,Ponseti方法简单、实用、有效,通过短期的培训,儿科医师、保健医师、康复医师甚至技师都可掌握这一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操作工具简单,普通石膏、石膏刀剪即可,治疗费用低廉,十分适合我国国情。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素质,贯彻预防为主,有效预防小儿马蹄足的发生,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我国预残工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
《科学生活》:非手术治疗没有大的创伤而效果又非常理想,那么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