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

时间:2022-01-29 22:3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绩效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绩效审计

第1篇

1.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审计阶段。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 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 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2.绩效审计本质乃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 (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3.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主流的原因。

第一,西方市场经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现实的新。在这个新时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故此, 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也日趋减少,那么,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减少了,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第二,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矛盾激化,因此,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它导源于这样一种严重压力,即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趋扩大,这即是绩效审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绩效审计发展引起审计的重大变化。

其一,审计形态呈多元化趋势。审计领域出现了诸如: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派生审计形态,西方审计学者把上述派生审计形态均视为绩效审计的同义词。

其二,审计职能范围扩大了,包括经济的、的、军事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等领域,从而推动审计向纵深发展。

其三,政府审计注入了绩效审计,从而增加了活力。政府审计注入绩效审计内容,主要是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比如,对有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其四,以绩效审计为重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得到蓬勃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的发展,二是政府各部门内部审计的发展。三是经营审计的发展,其中,唱主角者是经营审计。当今的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更加融为一体,参与实际的解决、舞弊的发现及管理咨询,以推动管理部门或企业改进未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

5.绩效审计目标和范围。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所确立的目标和范围,由于国情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比较一致的是开展专题审计,其做法是对政府的各部门同一主题进行审计,诸如:采购、旅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现金管理等。通过上面专题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

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审计机关实行对财政资金和资助资金预算支出建议的事前绩效审计,比如德国联邦审计院对政府各部所提出的支出建议进行绩效审计,使绩效审计的作用,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发挥。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对其目标和范围有过一个规定,现抄录如下:

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2)力求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审计提出报告;(4)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

范围:它取决于每个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和特定环境。在决定审计范围时, 尤其是制定的审计政策存在着某些敏感性,应对制定决策所需资料和决策目标进行和判断。

上述规定,对世界各国绩效审计起到一定规范和积极推动作用。

6.绩效审计基本经验。

(1)最高审计机关不受政府干予;

(2)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条文;

(3) 审计师获得很有竞争力的回报,从而避免代价高昂的人力外流;

(4)仔细招聘不同专业的高质量审计师;

(5)每个最高审计机关均有自己的培训设施和审计培训计划;

(6) 制定绩效审计的条件,并辅之以培训;

(7)审计结果即发展报告,而不是年度报告;

(8)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必须简捷而令人感兴趣;

(9)绩效审计报告集中于少数重要问题;

(10)建立质量保证和控制机制;

(11)通过传媒引起社会对绩效审计的重视。

7.绩效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

绩效审计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诸如:北美、西欧和北欧的加拿大、美国、瑞典、英国等。加拿大是第一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把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绩效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它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亦称“黄皮书”),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瑞典是第一个正式采用效果审计的北欧国家。英国开展绩效审计是根据议会所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要求而作出的立法响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授权主计审计长有权调查各政府部门如何使用它的资源, 主计审计长向公共账目委员会汇报工作,这些权力使他对绩效审计提出确认意见,并说明公共经费是否按下议院要求使用。他每年计划并完成60个绩效审计项目, 正式报送议会并公布于社会。

上述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都用绩效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回答政策制定者的询问并保证政府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审计走在前列的最高审计机关,还有欧洲审计法院、荷兰审计院、德国联邦审计院、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新西兰审计署等。

亚洲地域最高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取得较好成效者,根据记载有: 印度、巴基斯坦、的香港、新加坡、日本。被列为有限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是不丹、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其绩效审计尚未完全实施,没有绩效审计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如:孟加拉、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8.绩效审计走向国际联合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交织发展,使审计信息的使用者认识到了解各国不同审计制度、审计实务并促使国际协调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促进审计工作国际化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审计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宗旨分别为:“经验分享,全球共惠”、“经验分享,携手共进”、“用统一标准来发展和加强会计职业的全球协作”。

在推进绩效审计国际联合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并做出若干决议和规范性条文,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推动下,西方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多次进行联合,诸如:瑞典、英国、荷兰的最高审计机关曾对援助项目进行联合审计,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审计组织曾对欧洲战斗机计划,进行了联合审计,也称谓跨政府审计,通过联合审计,搞清了被审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效益好坏问题。事实表明,联合审计呈不断上升趋势。

9.绩效审计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

(1)难以确定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识别经济责任的界限;

(2)在一些国家,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

(3)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经费。

上述问题是今后世界绩效审计实践中亟待要解决的事情。

绩效审计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诞生,欧风东渐,绩效审计开始走近中国。

1.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80年代末。

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 30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 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0世纪90年代。

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一些研究,本人在《试论审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率先提出:“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成为审计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审计职能“日益向解决经济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方面延伸。”(1990年5期《经济研究》)。上述见解在学术界和审计实际工作者中引起了反响。

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提出两个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继续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当时,试点工作较有成效的省,诸如:湖北、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审计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在审计署成立后十几年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

1994年初,审计代表团出席了在印度召开的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本人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一文中,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应开展宏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其重点审计领域是财政、、投资等部门,通过绩效审计,提高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对信贷资金绩效审计,应“从信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金融机构的内部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投资绩效审计,提出四项标准,其基本点是通过审计投入与产出关系,能否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大的效用。

上述观点在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同时,也引起国内审计工作者的反响,(见1995年3期《管理世界》)。

在这个时期,我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比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105815亿元, 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建设规模的总资金达1285 亿元。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165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共审计项目总投资2007亿元,查出有资金106.5亿元,经审计处理后,为国家节省投资38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行业审计,对五省市公路养路费审计等都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在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入世后的绩效审计情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与国际接轨问题,并如何付诸实施。近几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化迈出可喜一步。

2.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近中国二十年,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 它必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轨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

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

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

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3.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

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具有典型意义。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绩效审计排行榜上把中国排在有限经验国家,大概是符合实际的,我以为,尽管经验是有限的,但,是重要的。

4.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绩效审计在中国实践取得的进展是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它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如下:

其一,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

其二,缺乏具体的立法条文支持,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的国家标准,对引进国外经验,似乎不太注意,相关资料也较少。

其三,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以上都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1.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 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如同党的路线中的左和右给党带来的后果和危害一样道理。长时间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 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 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2.破坏迷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这是如何发展绩效审计要解决的对绩效审计自身认识问题,它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高不可攀。本人对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始于1988年主编《审计学辞典》,在我撰写的十万字词条中,给予绩效审计应有的地位,不仅给它下了定义而且根据中国国情,把绩效审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1994年出版了《经济效益审计》专著,成为中国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唯一;在多次参加的中印、中英绩效审计高层论谈、参加接待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共同讨论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收在我主编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在出访美国,出访法国、德国等西欧六国和俄罗斯等国时,都充分注意到对这些国家绩效审计的考察。

上述活动过程,是本人破除迷信,积极探索,不断推出绩效审计科研成果的过程。希望有志于探索和实践绩效审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绩效审计的辉煌。

3.坚持审计发展的阶段论与不断发展论的观点,指导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确处理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1997年本人在《中国审计的昨天。今天。明天》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今中国审计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阶段,完成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大约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50年,那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中国审计制度和运行机制也达到完善和成熟,实现了中国审计现代化,完成转变之日,就是审计现代化实现之时,全面达到国际审计先进水平,一个中国式的审计制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中国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我提出用50年时间完成转变,不是坐等50年,而是努力创造条件, 争取早日实现转变。今天,重申上述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还有个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问题,本人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分期问题,后者是发展目标问题。现代审计顾名思义,就是现或当代审计,按其性质,中国现阶段的审计可称为发展中审计。至于审计现代化, 它要用复杂的综合指标来衡量,达到现代化的时间,应当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时间相一致。

4.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宏观绩效审计涉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及审计力量,建议选择如下重点项目:

(1) 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 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①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②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③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我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我国金融行业, 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5.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这是对单个企业经济活动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其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挖掘潜力,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①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6.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我国已有的《审计法》是实施绩效审计法律的根据,但,是不够的,不具有操作指南作用,必须制定暂行绩效审计条例,作为实施绩效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

7.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8.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如前所述,绩效审计走近中国20年,但到,还没有得到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能依靠自己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基础上继续实践和创新。

第2篇

1、法制环境不适应

其主要表现,一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运行规则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普遍,信息不真实、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二是资源配置、管理、利用是否合理、有效、科学的规则不明确,政府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目标不定位,绩效管理还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审计难以考量和评价;三是法律授权不明确,虽然规定审计机关要对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但非常笼统,而且仅指财政财务收支,对资源环境、政府效能等均未授权,同时,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也未明确。

2、技术方法不适应

近年来,虽然也总结研究了一些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如内部控制测评技术与方法、审计抽样技术与方法、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技术与方法、审计报告编制技术与方法、舞弊审计技术与方法,尤其是审计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总体上看,就全国而言,主要还是传统的查帐,审计调查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审计抽样等方法运用还很差,审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很不平衡。

3、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例如高速公路系统可以用实地检查的办法,确定高速路的状态和维护系统是否有效;而保健、福利、教育、公共安全等部门,却很少能运用精确的衡量手段,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采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衡量。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对策

1、增强开展绩效审计的意识

这就是审计工作者无论是审计实务还是理论研究,都必须增强依法独立、宏观全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意识。依法独立进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失去了独立性,国家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必须坚持。宏观全局就是在审计中必须立足全局,树立“大局、大势、大策”的观点,要用辨证、系统、科学、发展的眼光审视审计事项,例如审计一个项目,要从这个全局看项目,修一条路、一座桥,不仅要审核投入产出,更要分析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影响。求真务实就是对每个审计事项,无论涉及到任何环节,已产生和将会产生任何客观后果,都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客观公正地分析反映。探索创新就是要大胆借鉴,大胆实践,不能等靠要,不要怕失败。国外绩效审计搞了几十年也无固定模式,国外也是从失败中发展起来的。如澳大利亚1980年审计邮盟柜台服务的管理,历时4年,花了35万澳元,因审计范围不明确而不得不放弃;1983年审计国防部,因“审计意见缺乏相关性,分析拙劣,建议肤浅”而遭到强烈指责。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行动的先导。一定要紧跟实践的脉搏,既要介绍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理论成果,更要总结研究我国实践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设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9]邓小红,王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52一53.

第4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统一名称。在这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

近年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

1.法律定位明确

澳大利亚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审计长法1997》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还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内涵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3E),这就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所以,绩效审计中“三E”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机械地割裂。

3.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泛

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议、审计联合委员会、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和其他政府部门意见以后确定的。在实际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政府管理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从审计内容的侧重来看,或关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即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4.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并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和审计长讲话等,因此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二、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1.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没有把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种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状况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2.在我国的实际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从绩效审计的字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没有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因此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一般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没有能从“三E”的角度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这是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的基础。

3.在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4.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这方面,我国深圳市审计局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中国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了许多有效、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如: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我们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学习与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加强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训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7月1日.

[2]《世界审计史》,文硕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第5篇

可见绩效审计检查和评价的对象是被审计部门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问题。审计署在《2003―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并把绩效审计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说明绩效审计已成为我国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已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加强教育资源绩效审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

一、绩效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绩效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监督和检查作用

传统的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只能对教育资源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而没有为高校管理层提供详细的更多有关高校教育资源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信息。绩效审计弥补了高校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这一局限,在提供详细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基础上,又对有关高校教育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另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及时发现教育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合规、不经济、缺乏有效性的行为,客观上起到了监督、检查高校教育资源使用和管理的作用。

2.绩效审计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公共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比如高校的采购活动,就需要对其是否以最低价格购置了符合质量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设备作出评价。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消耗资源的关系,就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者实现一定的产出以最小的投入,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比如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是否能以最小的投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满足学生娱乐和锻炼身体的需求。效果性是指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能与政策预期的标准相吻合。比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各个被审计单位的某项政策和活动时,产生了哪些影响,能否对被审计单位的下一步行动产生明确而积极地推进效果。

3.绩效审计有利于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了科技水平进步的责任。绩效审计能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客观披露资金管理与资源耗费情况,及时发现与办学目标的差距,规范内部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稳步发展,同时加强高校管理工作。另外,绩效审计的结果也是社会客观评价高校发展对社会资源占用、耗费的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 也让社会捐赠者、办学合作方和相关政府部门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学校发展实力,客观评价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

4.绩效审计是发挥内审职能、推进高校内审转型的重要途径

绩效审计体现了内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为高校的管理层提供更全面的审计信息,这体现了内审的咨询、确认作用。经济发展得越快,就越需要审计工作,高校对其审计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内审的监督、评价、控制职能就越来越重要。只有充分发挥这三大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才能由只注重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重,在发挥内审职能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内审工作的转型。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及难点

1.绩效审计的环境在高校尚未形成

首先,绩效审计在高校尚未建立具体的准则或者规章制度,高校对绩效审计的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技术、评价指标等又认识不深,高校的内部审计在开展绩效审计的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其次,绩效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业务类型, 高校管理层还不了解其在高校应用的目标实质,加之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仍然停留在事后查错纠弊的监督评价职能上,而忽略了审计更应该在“强化监管、提高效率、风险控制”方面将能发挥的重要职能作用;第三,高校管理层尚未对审计部门进行授权参与到高校的一些具有隐形风险的重大决策中,有些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内部审计的宗旨是内部风险控制,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这一重要职能。这些都使得审计职能、范围受限,绩效审计的发展受到影响。

2.绩效审计尚没有明确适用的绩效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难以构建

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绩效标准。绩效标准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1999年6月1日,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以及同年财政部印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可以看成是绩效审计的配套法规。除此之外,目前尚无绩效审计的具体规定,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这一情况,在高校绩审计工作中尤显突出。高校绩效审计尚未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在指标的选取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指标难以定量化,各级指标权重的定量确定过程中等都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对定性评价结论难以把握,缺乏科学理论依据作支撑,严重地阻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内审人员的决策信息制衡

信息的制衡主要表现在内审部门不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层的发展决策中,使得重要的决策信息不被内审部门尽快得知,以对决策风险做出最快的评价,从而使得一些重大事项的风险提高,还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内审部门没能参与到决策中,不仅仅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误,而且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造成信息失真,甚至一些信息错误。这都会限制绩效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发展,制约绩效审计职能的发挥。

4.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高校的传统的审计技术难以应对当今高风险的审计业务。当今,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多数文本都已实现了无纸化,而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查账方式,计算机的应用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办公方面。有些高校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情况,更不用说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加大了审计风险,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及对策

在组织实施绩效审计时,高校的管理层在注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绩效审计观念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必须要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高校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等主要关注财务指标的变化,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而绩效审计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出发分析深层次原因,而且关注非财务指标的变化,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内审人员要树立把握全局的意识,协助高校管理层管理和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2.明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指标的选取要包括投入教育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可分为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两大类。有形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师资数量、建筑物等硬件条件、土地资源等;无形的教育资源包括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学校声誉等软件因素。指标要紧紧围绕这些因素来设定,这样最终的结果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另外,内审部门还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办学条件等方面,定性、定量地全面衡量每一个评价指标。

3.改进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内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技术的发展,为绩效审计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传统的帐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存在较大的风险,已经不能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发展需要,而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各业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程度,为管理层提供建议。为此,内审部门应完全理解所使用的CAAT软件工具的性质、整个程序的逻辑和报告格式等。同时应拓宽内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使内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或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内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

4.内审部门要参与到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中

高校的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制定需要内审部门的配合。一方面内审部门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能及时为重大决策进行评估,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重大决策的项目可行性,这样既降低了重大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参与到管理层的决策中,也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为决策提供建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内审部门还可以将风险控制的意识贯彻到高校的各个部门,时刻树立风险防范的意识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途径。重大经济责任要实行领导负责制,把绩效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业绩考核评价范围。这样管理层在制定决策中就增强了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不是要进行事后控制,这也是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宗旨。

第6篇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人民银行是宏观调控部门,担负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重要职能,这就决定了其业务性质体现了较多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开展绩效审计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重关注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地方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自身经济效益。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人民银行是非盈利机构,许多业务是行政指导性工作,工作量、工作强度等难以进行准确的数据统计,不能简单的通过业务量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时,既要运用量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又要运用非数量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与评价,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目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完全达到绩效审计的要求为时太早。所以在开展绩效审计时,既要制定绩效审计的指导性总体目标,又要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总体目标制定近期目标,按照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政策的效果性。重点审计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总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决定的力度和效果,及对社会、经济及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根据当地政府有关数据、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

(二)业务活动的效率性。主要审计各项业务活动的办事效率,如文件和上级行会议精神传达的效率,行政许可事宜办公效率,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整改效率,财务、信贷、国库、发行等业务的工作效率等。可建立指标体系,计算具体比率,如文件传达及时率、行政许可办公效率、发现问题整改率、业务活动效率等。

(三)履行职责的经济性。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及收支管理、信贷资金管理、国库资金管理、发行基金管理等,是否达到使用资源最少,是否达到管理最有效,资源节约是否实现最优等。如财务预算收支,可根据上级行下达的财务指标建立标准,计算指标使用率、节约率,判断其经济性情况和水平;信贷资金管理可计算发放率、收回率、逾期、呆滞、呆账率、发放费用率等;发行基金管理可根据发行费用进行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内控体系建设的健全率,内控执行的遵循率,内控措施的有效率等。可按照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内控组织、内控措施,并按照制定的制度、措施的执行程度,以及执行结果有效程度等进行审计评价。

(五)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对存贷款资金、联行资金、清算资金、国库资金、发行基金的安全性和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可根据各项资金的安全控制措施的建立及执行情况、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审计方法。由于绩效审计的角度、范围和目标与传统审计不同,因此绩效审计方法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应主要采取统计法、调查法、抽样法、走访问询法等搜集信息,采取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定量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评价。

(二)积极开展科学调研。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发挥理论引导作用,编制实务性操作手册,引导审计人员逐步转变审计理念,建立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推广制度。

(三)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根据业务性质,制定绩效审计办法、绩效审计指标评价办法及标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绩效审计操作表等制度。实施过程中,要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实现绩效审计选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操作步骤、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转化的全覆盖。

第7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向着网络化发展,变得日益复杂。工业化国家正从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逐渐转变,通过经济开放和建立新的网络,创造出内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决策者们都需要在这一系统中决策。然而,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做出正确决策是困扰每个决策者的问题,如何评估他们所做出的决策是否能够有效地改善系统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公共项目无疑是一种复杂系统。它需要控制机构专门对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一套评估系统。这套系统应该更适合评价复杂系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然而,传统的评估机制囿于查错防弊的范围,只是注重真实性、合法性目标,偏重于通过常规的财务审计查处问题,将难以满足公共项目管理的需要。一种新的评估机制亟待建立,它不仅对项目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而且还对项目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考查,对项目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进而起到明确决策者的职责、提高管理质量的作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管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绩效审计概述

无论是私有企业还是公共部门,都处于动态环境中,通过调整和改正来恢复平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机构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新公共管理概念所述,为了在投入和效果之间建立必要的透明性,需要除传统审计外进一步的评价工具,用来评价行政绩效,此外,还要制定可以明确评价行政绩效的具体标准。这种标准可以由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会计机构共同制定。绩效审计是需要进行过程和结构检查的系统审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概念是不同的。传统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活动的产品,也就是一个公共项目的产出。而如果对象是所有结果和效果,那么就应该用评估这个词。审计和评估的差别主要在于审计组织和技术应用的程度。不管审计者是个人的、独立的或内部机构的,都将检查直接结果作为综合审计的一部分。然而,一个评估委员会更注意间接后果的作用。并且,在早期的评估中,社会学方法起主要作用,主要是定性分析。

二、绩效审计范围与标准

绩效审计的范围广泛,包括了一个公共项目的结果、结构和过程。但是不管哪一部分,绩效审计都可以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部分:计划和执行。(如图1)

图1表示的是一个公共项目“计划”和“行政生产”的过程。这个模型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公共项目是应公共需求建立的,并因此形成产品以及资源计划,这些资源耗费在行政生产过程中,许多产品、活动或服务被生产出来,对环境和国民形成一定的影响。绩效审计,一方面进行前期计划的评估,另一方面也进行后期结果、效果和影响的评估。检验他们的标准有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恰当性。经济性又可称为会计责任,是指有效率并有效地执行计划。它描述的是真实成本和估计成本间的关系。如果给定标准测量,计划是在合理成本内实施的,那么它就具有经济性。只有正确的事情(有效)被正确地完成(效率),才可以说任务成功完成了。如果一个行政部门的工作满足了国民的需求但成本很高,或虽然成本低但提供的却是不需要的服务,那么这项工作都不能说具有经济性。为了检查经济性,需要建立一套成本――有效性会计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的绩效考核标准。效果性描述的是目标和成果间的关系,它指的是关于目标的完成程度。效果性审计主要是检查目标完成程度,并提供相应的报告,它实质上是对结果和效果的控制。传统的效果性审计是比较计划目标与实际结果。在绩效审计的效果性审计中,还需要比较目标完成的预计水平和客观结果。效率性描述的是一个生产过程投入和产出间的关系。它包括能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恰当性的考查对象是为完成一个政治目标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所需要的资源和措施。考查项目或措施的恰当性,审计者主要是检查计划是否能够保证很好的完成目标。检查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财力、人力或基础建设)投入计划中。目标建立和计划执行可能是不容的,如果立法和统治机关有建立目标的任务,那么行政机关则有执行计划的责任,行政机关可以为统治和立法机关列出完成目标的选择方案。在公共项目中,绩效应该是项目目标的充分性,行政机关要使立法和统治机关知道目标完成的程度。

三、结论

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是当前许多国家政府努力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检查政府管理公共项目的绩效,检查政府是否按照法律规定有效地执行和控制公共项目,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和的现象,保证政府履行受托责任,并通过提高政绩来取得社会公众、立法机构和上级政府的信任。作为一种动态审计,绩效审计可以达到上述目标,但是结合目前我国的情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合完善。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审计观念,树立知识化、信息化和价值导向观念。二是要加紧制定有关的绩效审计规范,为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指导。三是要审计人员的素质要相应提高,更新知识技能,增长才干。四是要审计信息的披露要及时、透明。

参考文献:

[1]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第8篇

《中国农业会计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构建河北省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必要性

区位和经济优势。河北省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演好角色,承担了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和京津水资源保障的职责,发挥好首都安全稳定“护城河”作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逐年提升(见表3),也逐步加大对公共财政支出,这都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和客观条件。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和基层绩效审计的开展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实践经验。随着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越来越增强,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导向宣传、信息平台建设等不断加大力度,而公众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多样性、普及性、接受性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消费也随之不断提升,这都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源动力。另一方面,河北省基层绩效审计展开以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深入进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宝贵财富。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满足社会公共文化基本需求为目标,依照综合和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公共文化资源归属的部门进行审查和评价,分析其履行公共责任的情况、审核其配置、使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而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系统、连续的审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监控和评价活动。该涵义明确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调配、管理、使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发现问题,进而整改、提高社会效益。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好时机,构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势必助推河北省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此,重点阐述体系构建的主体、原则和指标建设三方面。

(一)理论依据依据供需均衡理论,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的一员,履行着社会责任和公共管理的职责,提供无法通过市场供给的公共产品。政府要在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及时和有效的供给。政府对公共文化的供给是否有效的评价,最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满意程度。而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这就需要供给者随时要了解这种需求,并实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满足社会大众的种种需求,并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时时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从而保障有效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的达到均衡状态。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其构建的原则主要有:首先是战略规划与功能导向的结合。国家把文化建设放到战略性地位,公共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而这些有与政府公共智能的履行密切相关,所以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中一定要关注对其功能导向的审计和评价。其次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绩效审计评价是对公共文化从一开始的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筹集、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后续维护、百姓反馈、社会效益等全过程的评价,不单单是对结果的评价,所以公共文化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过程与结果兼顾,不能轻过程重结果。再次是可操作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公共文化由于是纯公共产品,对这种纯公共产品的绩效进行评价必须要能操作、能在实践中进行得到检验的,能告诉审计人员如何去执行的,否则就会变为纯理论的空洞的假象,毫无实际价值。而整体性是指公共文化在绩效审计时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差别进行,整体协调,不能一把全抓。最后是权责对等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一定是审计客体所发生和所能控制的范围,只有在权利和责任之内进行的活动才是绩效审计可审、可查的内容;而社会效益是由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对公共文化进行绩效审计的职责就是要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主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代表国家行驶权利和履行审计职责,行使管理公共基本事务并承担公共管理责任的机构。在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是第一主体,其体现在: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导者和保障者,表现在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全局工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提供、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体广泛参与、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得到贯彻和实施;二是绩效审计评价信息平台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三是绩效审计评价政策中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四是绩效审计评价成效中的反馈者和监督者;五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扶持中的构建者和服务者;六是助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的战略规划者等。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等的重要作用,以全社会首席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全面担当起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公共职责在法律制度上、财力上、社会环境上以及基层相关配套措施等引导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和组织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自然而言地成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他们是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的需求者,同时也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是面向百姓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服务对象和管理者。他们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更加侧重于绩效审计评价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程度、百姓满意度调查、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和参与度、审计机关及人员工作作风、审计评价结果评议状况、审计信息公开程度等。也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DEA分析法进行量化,从而定时定期地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文化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社会大众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最终审判者,是最有主动权的主体,但是由于其个体需求差别大、背景各不相同、受教育层次也不同等特点的存在,使得在绩效审计评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标准。因此,改革绩效审计评价方式和路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方法和形式,在评价方法上更多地转向多元回归分析法、DEA法等,将公共文化的多样需求与有效供给匹配,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

(四)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在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可执行、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规范审计过程、指导审计业务、衡量审计质量、鉴定审计结论的可信度,从而使绩效审计评价有理有据、科学规范地展开。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指标横向可以从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两方面展开(见表4)。从纵向看主要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成果指标。投入指标包括:公共文化资金筹集(包括财政资金投入和民间资金介入)、公共文化产品采购(包括厂商和采购量)、政府扶持(包括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科技)、公共文化市场(包括规划、构建、整合)等。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公共文化人财物使用效率(包括基础设施使用、群众活动程度、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人力资本)、公共文化惠民满意度调查、文化团体参与度、政府绩效评价等。成果指标: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信息成效(包括信息反馈平台、整改执行情况、信息公开和宣传)、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社会效益评价(包括中长期规划布局情况、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调查)、公共文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等。

作者:赵玉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探讨

1引言

目前,我国政府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通常以财政性资金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结合社会效益、生态保护多个方面,以期望达到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来提升整个资金的效益,实现成本节约、运行高效的目的。而对基层政府做好深化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2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意义

通过对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有利于督促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从资金使用效益性出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资金的管理水平以及提高政府部门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我们从基层政府出发,了解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目前,在我国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较为复杂,涉及的面较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分布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财政资金收支矛盾差异较大的状况发生。同时,在财政困境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在不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改善基层政府面临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对传统的预算收支审计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改进,因此,对财政资金审计由常规预算执行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

3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审计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保证公共资金不断提高安全的前提下,对整个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得财政资金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样使得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暴露出更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其内容相对来讲并不完善,而在于决算收支审计,主要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即预算编制和执行。然而,在预算阶段出现问题的过程中,直接对整个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第二,预算审计本身有强大的自身特征,我们必须要加强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等,了解审计的重点内容,忽略整个资金使用的效能问题,从而掌握资金运用是否恰当,忽略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利用效率。第三,我们必须在预决算审计方式上,遵循就事论事的特点,目前,审计模式主要通过查错纠弊几大问题来进行解决,而实际过程中,主要的效果形式却和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审计工作进行推进。由于基层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层面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运作进行掌握和了解,而我们在开展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必然对于整个资金的合理使用情况产生重要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政府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时,我们必须要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各项职责,对政府内的各项资源有效地进行使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情况。

4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层政府已经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相比其他国家来讲起步较晚,目前出现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形成确定的绩效审计标准评价体系。不同的地区基层政府在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所牵扯的范围和项目是不同的,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而这种情况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来讲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阻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审计人员凭借个人经验及认识进行评价,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并不能有效地进行评估,导致审计结果参差不一。与此同时,绩效审计的评价弹性较大,使得审计结果可靠性较降低,审计风险提高。第二,事后审计监督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的审计监督大部分停留在事后审计监督层面,事后审计侧重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而无法弥补造成的损失。这种特性使得政府资金的绩效审计只能停留在评价上,提出的整改措施无法挽回现阶段已发生的经济损失。由此以来,政府资金绩效审计或许成果显著但是却也多少失去了审计真正的意义,无法保证国有资金使用的高效。第三,基层审计人员审计知识面窄审计技术单一,难以适应绩效审计全面评价的要求。基层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审计、工程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面对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等多方面的评价需求时,往往因为自身学识不够全面而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结合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依据的缺失,基层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不够全面,评价不够恰当,甚至无从评价等事情时有发生。

5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策略

第一,在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审计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加大力度。我国基层政府在财政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范围相对狭窄,针对基层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研究理论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尽量能在同级政府审计层面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虽然该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将评价体系作为绩效审计过程中的指导,通过不断实证的方法,加强审计人员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掌握各项数据对审计报告的支撑作用,从而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数据进行整理[1]。第二,我们必须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各项环节加强监督,从而时时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活动前的审计工作,逐渐加强对政府资金绩效审计的事前监督,事前评价,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流向全程进行监督和检查,防范风险于风险发生之前,加强效益于效益失效之前,保证财政资金合理合规高效的运行。此外,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使得审计后续过程能够有效地进行整改,维护我们国家的财政资金流向及其经济秩序问题,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审计机关的自身职能进行明确,对于政府财政资金审计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积极提高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效益。第三,我们必须要强化审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审计人员技能单一,缺乏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确保基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活动有效开展,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从源头上解决相关的问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上级审计机关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针对政府绩效审计开展一些审计学术、审计方法技术交流会;引进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外聘专家进行特定方面的业务指导等,全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作者:马砚琳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审计局

第10篇

【摘要】非审计服务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重要的服务项目,占其收入来源逐渐增加。但由于财务造假等原因,众多研究过分关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师独立性、审计质量的影响,而忽略了非审计服务给公司带来的业绩提升。本文探讨非审计服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经营决策。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公司绩效

一、引言

审计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业务,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同时随着企业的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模式多元化,非审计服务日益也日益增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收入在逐年增长,而全球的审计业务收入增长陷入停滞。虽然咨询业务虽然整体规模略低于审计,但是增长率较高。高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其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仅能够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审计业务,而且能提供可供高管决策的会计信息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税务等。高管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因此有必要从外部寻求决策依据和帮助。虽然有很多能提供咨询业务的机构,但公司往往更愿意向现任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因此这样做一是节约了寻找其他中介机构的成本,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更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服务效果,三是双方已有过合作,彼此都比较了解和信息。同时,审计市场逐渐饱和,竞争的会计师事务所较多,因此传统审计业务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已不能满足,会计师事务所有必要开拓新的产品线从而创造更多利润。

非审计服务一般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付出的工作量较小,而且利润丰厚,所用时间较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十分重要,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领域。但是国内外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审计业务上,多研究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而对于非审计服务产生的正面积极作用较少。本文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给上市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业务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二、文献综述

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审计业务的目标是审计质量,而新兴的非审计服务的目标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企业业绩。而目前关于非审计服务的文献多研究非审计服务于审计师独立性、审计质量的关系,而没有关注非审计服务的其它经济后果。

(一)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

在相关国外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非审计服务减弱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他们主要有Simunic(1984)、Venable(1993)和Nelson(2002)等。他们认为,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收入的增长,使得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同管理层进行管理咨询服务,导致会由于自身利益、过分依赖、自我评价等原因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产生严重不利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非审计服务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水平,他们主要有Antleetc(1997)、Pittand Birenbaum(1997)和Axelson(1963)。他们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增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进而提高审计质量,并且管理的最终决策者是企业的管理层,并非注册会计师。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非审计服务可以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水平,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可以起到制衡作用。美国科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1978)在其研究中发现,在非审计服务和不合格的审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且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还能促进效率的提高,会降低客户搜寻咨询师的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在国内研究中,叶少琴、刘峰(2005)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审计独立性,他认为应该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由竞争来解决此问题。刘星、陈丽蓉等(2006)认为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不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陈丽蓉(2009)从寻租理论角度研究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他们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寻租活动会危害审计独立性。

(二)非审计服务与公司绩效

Ciconte,Knechel和Mayberry(2014)运用了杜邦分析法,探讨企业向现任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的积极影响,结果发现非审计服务与企业的运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证明了非审计服务能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其他组织资源。研究表明非审计服务能显著降低公司的风险水平,因为非审计服务能提高公司高管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非审计服务能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会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三、理论分析

市场经济学认为,市场会自发的调节需求和供给。由于市场中公司高管层在实际经营决策中需要咨询机构的帮助,因此会对咨询服务产生需求。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提供鉴证业务,它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充分独立,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会受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还是盈利性组织,它要为股东赚取利润,同时,公司也需要咨询服务从而加强公司管理水平和治理效果,会计师事务所常年接触管理层,并且有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因此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两种属性截然不同的产品,需要分别研究其需求和价值。非审计服务作为市场中的商品,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就是非审计服务会给市场带来价值。全面理解非审计服务的存在和发展对市场的作用,不仅需要研究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而且需要研究它的积极作用。

知识溢出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同时,会增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信息,这种优势会向审计鉴定业务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在进行审计鉴定业务时,能更好的发现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是在提供非审计服务所导致的成本即损害独立性,和所产生的收益即效率的提高之间进行嗪狻T诓挥跋焐蠹剖Χ懒⑿缘那疤嵯拢通过知识溢出,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规模经济效应,不仅节省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完善了服务效果。同时,审计鉴证业务也会对非审计服务产生溢出效果,二者相互补充。因此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的同时提供,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业绩,同时也能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盈利水平和审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9

第11篇

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012年所有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近两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要求,大都开展了绩效审计试点,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积累了经验。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一是没有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由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没有审计准则可以参照执行,多数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中考量一定的绩效因素进行的探索,审计组织形式和主要内容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的没有明确的分别,绩效审计报告也是五花八门,多数只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增加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由于缺乏准则,绩效审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是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评价审计事项的经济、效益和效果,而评价审计事项的经济、效益和效果,首先要有一定的参照对比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绩效评价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开展得晚,目前尚未有统一、科学、完整和权威性的绩效标准,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对审计事项的绩效分析也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一般是将审计年度的经济指标与上年或历史最好指标纵向对比,很少与行业最佳指标横向比较对比;绩效分析更多关注的是一些数量金额指标,而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很少关注。由于没有统一的绩效指标,致使对审计事项绩效的评价往往不全面,不客观。

三是缺乏可借鉴的绩效审计经验。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开展得晚,目前各地绩效审计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开展绩效审计多是参照国外、审计署或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探索本地绩效审计模式,缺乏可借鉴的绩效审计经验。

四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多以财会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绩效审计专门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从现阶段绩效审计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适当把握“度”,不宜盲目扩大绩效审计范围。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已经涵盖了各种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政府投资以及其它资金,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不宜贪大求全,盲目扩大审计范围。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各种财政资金、专项资金、投资资金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揭示了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或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笔者认为,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力量以及实际需要,将绩效审计重点放在财政专项资金上,这样不仅可以反映热点、难点问题,并达到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绩效审计范围。

二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绩效审计模式。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主要围绕财政预算执行、同定资产投资、经济责任和各种专项资金开展审计。审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将绩效审计与财政资金审计相结合,在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审计的同时,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性、效益性和经济性审计融入其中;将绩效审计与各种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在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将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在对被审计单位各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审计的同时,关注经济责任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决策执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绩效审计与政府投资审计相结合,在审计政府投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同时,关注政府投资的投入方向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是否经济,项目产生的效益与可行性报告或设计书中规划的效益是否相符;将绩效审计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相结合,在审计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安全的同时,关注社保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是否促进社会公平,资金的使用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保资金是否实现了增值保值等。

三要摸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目前,由于我国多数行业尚未形成科学、完整、权威的绩效指标,审计在绩效评价时,通常是通过对一些经济指标的纵向比较分析或横向对比分析来评价绩效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对相同事项的审计评价,由于没有权威性的绩效指标,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大大影响了绩效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注意审计理念的创新,积极探索绩效评价标准:在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时,重点是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即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是否节约合理,不合理、不节约的原因是什么,作出分析评价的标准应该是财政预算指标,包括一般预算和项目预算指标;在对投资资金绩效审计时,重点要分析投资的效率和效果,即分析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如期完工,是否达到项目计划和目标的预期结果,分析差异的原因,作出对比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投资项目计划工期和预期结果或目标;在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要分析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重点要关注资金使用效果,同时也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这些标准或指标有的无法直接量化,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指标,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综合分析判断,恰如其分地进行审计评价,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评价。

四要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能从海量数据中选筛先出审计需要的数据和线索,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绩效审计中,许多审计事项涉及海量的业务和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筛选数据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都大力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硬件设备的添置和计算机业务知识培训上都加大了投入,审计软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得到了推广运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五要加快人才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培养适应绩效审计的综合人才。绩效审计专业性和宏观性较强,审计风险、审计成本也较高,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受编制等因素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要引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利用各种方式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和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选择。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采取邀请专家讲课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还可派人到有关院校进修,还可以到绩效审计工作开展得好的兄弟审计机关交流学习,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绩效审计能力。

第12篇

一、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灵活性差。目前审计只对财政、财务收支重视,对其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相结合审计方式方法避而不谈。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审计内容频繁地增加,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审计目标要求,审计方式既要有数据同时也要有文字,也就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会越来越重要,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采用切实可行的审计策略。

2.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因为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所以在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标准上就会不统一。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都要在工作开始之前,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协商衡量标准问题。这样绩效审计人员就很难保证其公正、公平的立场。

3.审计工作人员配置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评价方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现代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统计、审计方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工程设计、经济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熟练精通。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总体知识结构平衡合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我国当前审计人员大多数为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相对缺乏。

二、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绩效审计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健全法律依据,审计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审计,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把绩效审计制定下来,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才有法可依。首先,要认真总结在绩效评价方面取得的经验,结合财务审计准则,制定出比较系统、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因为绩效审计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同时也可以分别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各个行业的准则。其次,建立、完善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公平地体现指标的科学性。

2.完善绩效预算制度。政府拨款要看到效果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制度的本质,在学术上称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绩效审计预算中的“绩”字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都办了哪些事,而“效”则是指政府部门办事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干成哪些事,预期将要达到的效果怎样,来衡量拨款的依据就是绩效审计预算。完善绩效预算制度至关重大。

3.建立体系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基础就是绩效指标,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不同性质所产生的核心效用也不相同。对不同支出的绩效评价和判断应选择不同的标准。所以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发适用、恰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借鉴与其相关行业标准、经济指标、历史数据、规章制度等等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

4.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需掌握管理学、金融学、计算机操作、统计学等等多方面知识。从世界各国的绩效审计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复合型的审计人员结构。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审计、财会等经济类专业出身。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综合知识的培训,使其快速达到多元化复合型审计人员的标准,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作者:杨凯茹曹晓惠刘春华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