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3: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字经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堂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由此看来,学习兴趣是有效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条件。
1.1课堂导入语言组织很重要。导入课堂部分,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组织、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体育课教学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很有必要,师生一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法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基本部分教学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基本部分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这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课堂就会很轻松愉快,学生完全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达到基本部分教学的效果。
1.3分组练习时要有趣味。分组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单一的练习太乏味,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理,所以课堂分组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有效的分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好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一点很重要,要求体育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2.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体育教学不要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安排学习内容,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明确道理、掌握方法。
2.2课堂组织方法。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很重要,为了不让学生受伤,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差异性,还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多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积极的评价课堂
3.1体育教学的结束部分,课堂评价也不可少,精彩的课堂评价可以让本节体育课更加圆满。
3.2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时候,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3.3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要求教师多用激励和表扬的语言去进行,为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而努力。 3.3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3.3.1实现了敬廉崇洁教育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我们要求思品教师根据"敬廉崇洁"教育读本和所任年级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背好教案。其它学科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廉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自编了校本教材,纳入校本课时,通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为了使 "敬廉崇洁"教育活动融入学生头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以"敬廉崇洁"为内容的新编三字经活动,由于三字经朗朗上口,学生背诵容易,通过背诵三字经,学生加深了对"敬廉崇洁"的理解。
3.3.2实现了廉政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进一步落实以自评、教师评、学生评、领导评,家长评等五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师德评价工作,把师德评价结果充分纳入教师的评优选先、评职晋级当中。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共一千多字,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其文章形式是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既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于是家家相传,最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历久不衰。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原文呈现
宫商角 及徵羽 此五音 耳所取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日平上 日去入 此四声 宜调叶
九族者 序宗亲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曾玄
五伦者 始夫妇 父子先 君臣后
父母教案3步走
第一步 大意解析
宫、商、角、徵、羽是古代乐器发出的五音,宫音最低,羽音最高。古代的乐器通常用八种材料制作而成,它们分别是:匏瓜、粘土、皮革、木头、玉石、金属、丝弦和竹器。匏做笙,土做埙,革做鼓,木做敌,石做罄,金做锣,丝做琴,竹做箫。至今,我们还在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乐器。
古代人把字的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现在也有四声,但和古代的四声不完全一样,叫法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就称之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四声运用一定要和谐,这样说出来的话才悦耳动听。
所谓九族,是指与自己同属一个祖宗的亲属,往上数四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往下数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再包括自己这一代,一共为九代。在很多古装历史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词:“株连九族”,这是古代很严酷的刑罚,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犯了很重的罪,不但自己要受到惩罚,就连自己的“九族”也要连带着受罚。
夫妻之间有主内和主外之分,这是由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如今这个状况已经有所改变,女子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职业,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二步 说说道理
在中国,音乐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大约距今67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经开始制陶埙,制骨哨。古代的文献也有记载,先民们在劳动之余,载歌载舞。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入乐诗歌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雅”是由文人们创作的,分“大雅”和“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最后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诗经》。
第三步:讲讲故事
《知音》
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俞伯牙,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并且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俞伯牙擅长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高超,但俞伯牙却认为自己并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一个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时值中秋,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恰遇风浪,船泊在了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平息了,乌云散去了,一轮明月升起,景色如梦如幻。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了一曲又一曲。忽然,他看到岸边有个人一动不动地站着,惊急中手下用力过猛,“啪”的一声,一根琴弦被拨断了。这时,岸边的那个人大声对他说:“先生,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音绝妙,不自觉地站住了听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一副樵夫打扮,身旁还放着一担干柴,心想:一个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什么曲子?”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可惜琴弦断了。”俞伯牙不禁大喜,因为樵夫说的正是他弹的曲子。俞伯牙赶忙邀请樵夫上船来。樵夫上船后看到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说了这把瑶琴的来历。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暗自佩服。
俞伯牙又为樵夫弹了几曲,请他赏析。樵夫娓娓道出他的感受,完全符合俞伯牙的心意。俞伯牙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异乡的野岭,竟然能遇到自己久久寻觅而不得的知音!
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后来两人边喝酒边聊天,真是相见恨晚。于是,二人当下决定在这月圆之夜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然而第二年的中秋,当俞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不见自己的知音来赴约。他等啊等,还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还是不见钟子期来。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病逝了。临终前,他要家人把他的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悲痛万分,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曲子里充满了哀怨和凄楚,一曲终了,俞伯牙长叹一声,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这个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后来,人们就常用“知音”一词来形容人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郑老师提醒
音乐是艺术殿堂之瑰宝。如果孩子能多接触音乐,对成长无疑有极大的帮助。现在很多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素养。对一些热爱音乐或在音乐上有天分的孩子,应该认真培养,但切忌揠苗助长,如果引导不当,只会适得其反。
你知道宝宝每日的钙摄入量吗?
“补钙是常识,怎样补就是知识!”许多年轻妈妈对此类知识了解甚少,如宝宝一天究竟需要多少钙,如何补钙等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活中很多宝宝天天补钙,但还是发生“缺钙”的现象了。那么宝宝每日的钙摄入量为多少呢?
宝宝每日钙摄入量
我国营养标准规定,1岁以内儿童每日钙的摄入量应为400―600毫克,1―12岁儿童为800毫克。由于我们的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原因,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很难完全从食物中获得,特别是钙的摄入量不足日常人体所需要的50%,因此,补钙显得异常重要。对正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宝宝来说,更应及早补钙,防患于未然。
如何给宝宝补钙?
宝宝补钙,除了从牛奶,豆制品及海产品中多多获取膳食钙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钙质品来补足身体对钙的需求。在为宝宝选择钙质品时,一定要科学,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生理,缺钙症状,合理、有针对性地选择经过国家卫生部门安全认证的宝宝专用钙质品补钙。选择好的钙制剂必须认准“蓝帽子”,补钙产品有了“蓝帽子”,就表示此产品是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具有补钙功能的保健食品,反之,则表示没有。所以消费者在选择钙质品时一定要看是否有此标志。
什么样的钙才适合宝宝?
市场上的钙质品名目繁多,“钙”念林立,究竟什么样的钙才适合宝宝呢?被年轻妈妈誉为“宝宝补钙专家”的金箍棒L-乳酸钙冲剂,是与上海儿科医院联合研制的,针对0~6岁宝宝幼嫩肠胃的生理特点的补钙质品。其选择荷兰进口的L-乳酸螯合钙源,具有易溶解,吸收好的特点,且其独特的左旋化合物结构令吸收更彻底。金箍棒L-乳酸钙采用特殊的螯合技术,以钙为必需的营养成分,将钙元素嵌合在螯合剂中间,使钙进入人体后不受胃肠酸碱干扰,直接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主动转运方式吸收,有效避免了钙离子在胃肠环境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所以金箍棒L-乳酸钙能使宝宝吸收的更加直接,迅速,完全,摄入足量的钙,让宝宝天天补钙不缺钙。
更多相关问题请咨询育儿热线:
800-820-5825 (固 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近几年来,快餐文化、商业文化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书刊成了小学生的最爱,影星歌星球星成了偶像,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让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揪心。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应让全体学生都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营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着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全体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优美高雅的花园、培养聪明才智的学园、愉快生活的乐园。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把古诗新唱作为学校课间、午间、放学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欣赏民族文化。校园外墙上悬挂大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人名言、名人书画,等等。教室楼道上粘贴着以专题形式收集的图文并茂的古诗。如“李白篇”“冬季篇”“美丽的四季”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成为熏陶学生的场所。学生们在课间玩耍时、顺道路过时都能驻足停留念上几声,记上几句,耳濡目染,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效果。
二、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全面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小学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有许多体现民族文化魅力的课文。我们可以从字(造字文化)、词(成语)、旬(对联、谚语、歇后语等)、古诗、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人手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它极具美学特质,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我在执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从音乐渲染、推敲诗眼、古诗配画、想象入境、反复吟诵等方面人手,同时做到“一链二增”。“链”,即链接苏轼生平、写作背景资料、西施生平资料;“增”,即课堂上引入学生课外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如《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些做法既可以引领学生徜徉在美的诗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切实增加传统文化积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心智、陶冶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我校作为福建省经典诵读实验校,非常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诵读的内容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背的70首古诗外,还包括经典文集《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1,课前热身,持之以恒。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集体朗诵一两首新学的诗文,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韵中,精神饱满地进入课堂学习。2,课堂辐射,课后拓展。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对照学习,拓展阅读。3,立足课堂,诵读经典。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上好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不挪为他用。4,利用小报,共享收获。,如让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人人动手出一份手抄报。5,利用竞赛,以赛促学。如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词背、默比赛、书法比赛,还开展全校人人参与的“承美德、倡文明”经典诵读比赛,将比赛作为各班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验。赛场上,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满怀激情,时而如洪钟铿锵有力,时而如和风细雨悠远绵长,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悠然再现。6,家庭联动,共读经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与学生共读经典诗文,共同营造书香家庭。
四、立足乡土调查体验,大力继承弘扬乡土文化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本人生活在福建省永安市,作为中国笋竹之乡、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永安有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一是抗战文化。作为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是蜚声海内外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二是古琴文化。永安是古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的出生地,古琴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三是笋竹文化。永安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笋竹之乡。四是民俗文化。永安“大腔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人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青水畲族乡、小陶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是永安多文化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永安小吃文化。为继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爱乡情怀,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家乡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家乡文化、家乡名胜古迹等一系列社会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永安市实验小学)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绝大多数学生还未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适应小学的生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有自觉性,上课认真听讲,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业认真完成,书写漂亮规范,喜欢读书,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一些,作业要靠督促完成,书写不够规范,不过我有决心有信心,让他们尽快赶上去,为高年级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工作目标
1、低年级识字是重点,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除掌握教材上要求会认的450个字,会写的350个字以外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兴趣,使学生能多种渠道识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3、重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师生同读经典。本学期重点读、背《三字经》。
5、培养学生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6、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想说、敢说,乐于交流。
三、教学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积极参加学校的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建有效高效课堂。
(三)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针对本班实际抓好教学工作:
1、根据本班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抓好两头,带动中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精心设计教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会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重视写字指导,加强坐姿与执笔姿势的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4、经常开展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引导孩子自己制作“识字课本”。即“采蜜本”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常常碰到各种食品的包装、饮料的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还有各种报纸杂志的刊头等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好的资源。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非常精美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分类,编排版面,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以结合展示台的内容,把这种“识字课本”定期拿到班上交流,分享成果。平时闲暇拿出来读读,欣赏欣赏。这种活动,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识字本身;而就识字来说,是实用的,效果好的。
如何改变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懈怠表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值得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 要成为有效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教师的仪容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干净整洁、端庄得体的老师无疑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最喜欢的是精神状态良好的老师,学生被老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所感染,课堂教学进行得很愉快。试想,看到无精打采的老师,本已疲惫不堪的学生更加地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每当上课铃响时,我会不断地暗示自己:面带微笑,抬头挺胸。我希望自己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欣赏进课堂;学生看到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老师,自然精神大振,师生共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上好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要善于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1. 有效地备课
我在备课时,改变以往只注重备教材的传统备课习惯,更多地备学生,关注我们的学生怎么教才愿意学?理解学生,注意个体差异。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差异,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同一个班不同学生学习的差异,这些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是我备课时关注的重点。作为新生班的语文教师,所教班级涉及学前教育、模具数控、平面设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多个专业,班上男女生均有,纯男生、纯女生的班级也有。面对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备课时我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探寻解决方法。同是《三字经》记忆,纯女生的学前教育班喜欢课堂大声朗读背诵,纯男生的模具数控班喜欢抄写默写,男女生均有的平面设计、物流服务与管理班喜欢听故事来记忆,平面设计的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多媒体播放经典故事以便更直观地学习,物流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喜欢老师课堂点名抽查学生进行激励学习。我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效备课,备课不仅关注个体学生学习的差异,还将所授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一起,对学生启迪更大,上课效果更好。如设计莫言的《卖白菜》教案时,我设计课堂问题:你有卖东西的经历吗?考虑到平面设计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我则将问题改为“你在网上有卖东西的经历吗?有效备课使老师做到因材施教,上课即便面对不同学生的表现,亦能从容应对了。
2. 有效地上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多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通过亲自尝试,从中得到乐趣,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讲授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戏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同学们预习―播放视频―讲解知识点的步骤,而是采取同学们预习―角色扮演―自我评价及互评――播放视频―老师点评的步骤,取得有效教学效果。布置预习是学生被提前告知课程目标,让他们了解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点及阿庆嫂的形象。在课堂上,我先让三位同学扮演阿庆嫂、刁德一及胡传魁,通过他们的说“唱”来演绎人物的思想感情,三位同学表演得十分投入,其他同学看得津津有味、笑声阵阵。表演结束后,我让其他同学对他们表现评价,由于课前他们已预习,他们评析还是可圈可点,然后让三位同学自我评价。学生们评析后我并没有急于发表意见,我播放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并结合视频针对同学们的表演、评析发表见解。有效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学生印象深刻,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老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激励。学生的特性是:听后会忘记、看后能记住、做后能明白。讲授《听话与说话》,我设计“心有灵犀”活动:一位同学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材料内容(不能口述),让另一同学进行猜测,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对为优胜组。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进行竞赛,通过活动既增进友谊,又达到快乐学习目的。自由组合后同学表现十分卖力,谁也不想落后。做动作的同学想方设法通过肢体动作让对方会意,对方绞尽脑汁猜想,猜不出时,心急如焚;猜对时,欢呼雀跃,击掌庆贺!同学们互相竞争,学习热情高涨!最后我对的同学们进行点拨,对表现不佳的也给予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发现学习成就与意义;给优胜组奖励一根棒棒糖!
关键词:教研;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47-03
体育课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与内容不同则方法各异。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本文以此抛砖引玉,从教师教研的视角探讨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培训途径较多,有自我研修、学历进修、集中培训、骨干培育等,其中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1.全员培训,提高参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培训任务不轻,教师每学期参加16学时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每5年参加一次90学时培训。我区的教师素养提升培训采取“专家引领,理论浸润;教学实践,议课研讨;挂职锻炼,自我反思”的形式,将任务落实到各合作小组上。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各团队要完成策划、磨课、组织、宣传和活动日志撰写,在活动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新教师培训要求站稳讲台,为人师而不误人子弟,为正确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保障;中、初级教师培训要求提升课程理念解读的能力,做到即教书又育人,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供帮助;骨干教师培训则为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最后使之成“样子”,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与能力。
2.校本研训,促进区域体育教师互动交流
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各校体育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各教研组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逐步形成校本培训机制。同时在校本研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行联片教研形式。联片教研就是几个相邻或相关的学校联合组织的教研活动,是校本研训的深化,也是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因此,活动更有主动性,更加突出主题。相关学校开展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等合作方式。活动由一所学校的体育组负责组织和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和主题,突出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开展有主题的联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互动与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中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着重研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形成互补性,活动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3.网络研讨,提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开展主题网络研讨,有效利用体育教师企业云盘、QQ群、博客、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图1),学习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参与浙江教育资源网及天天公开课进行研讨活动,真正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有效运用现代网络提升研修效果。在网络研讨中实现互动交流并进一步借鉴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二、教学研讨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新课程以来,体育学科出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有趣有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游戏竞赛法,能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以赛促学,提高运动强度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合作练习法,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考虑育人的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锻炼;三维融合法,即“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度融合,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锻炼学生体能、运用所学技术进行体育运动三个维度有效地融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尝试“三字经”教学,有效融入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体育教研工作中,我发现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和教学策略单一。基于此,笔者将“师之道,生为本;新时代,体育人;知学情,懂策略;评价好,促发展;教得好,为不教”五个方面编成“三字经”供老师参考学习(表1)。
2.开展学科团队赛课,合力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以教学设计评比为先,筛选部分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参加说课,再进入最后一轮上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整个比赛下来既很辛苦,收获也不大。自2012年开始,我区体育学科开展团队赛课的新尝试,逐步形成研、训、赛一体化的比赛模式。
团队赛课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评比模式(图2),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比赛,各项比赛都凝聚集体的智慧,比赛结果既体现个人魅力也体现集体的荣誉。
F队赛课比赛体现了校本研训的一个完整过程,各团队将赛前的研训、研讨、研磨过程再次呈现给大家,有助于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贯穿于团队赛课的整个过程中。团队赛课改变以往个人参赛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人人参与、团结协作,在合作交流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校本研训的开展和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3.开展“议课”研讨活动,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在各种体育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简单易行的听评课,但其活动方法单一、形式传统。其程序是先由授课老师作课后说课,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课;或事先指定几位老师进行评课;或现场点名进行评课。这种模式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教师应付了事――“这节课很成功,好的地方盖过不足之处”;有的老师“卖弄才华”――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建议;还有的老师闭口不言、心不在焉,等等。总之,常规评课的效果不太好,评课的气氛总是很沉闷。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效果,改变教研活动模式,我们进行了“以议代评”的新尝试,即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成为学习者,首先,议课老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我觉得……”变为“我发现……”“我觉得”是议课者的主观判断,而“我发现”则是课堂的事实存在;其次,议课的对象从原来的人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是对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件的审视与追问,议课高度聚焦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上;第三,议课时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是一种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对话,有助于从大家的议论中改变教学设计,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三、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他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公式:成功=经验+反思。基于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深度的反思过程,还能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基于首次备课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改进,运用更有效的方法让教师专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立足教学方法,养成撰写课后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教师养成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在教案中必须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其实就是研究自己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从教学反思中总结自身的动作技术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队伍调动能力、组织游戏与竞赛能力等,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的内容力求精准,以便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先“三个教”即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从“四个W”思考教学过程:What这节课教什么,反思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How怎么教,反思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Where教得怎么样?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Why“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下次再教同踊蛲类的内容,将会作如何的调整?”多一些问号,多一些思考,就会有更多进步。
2.开展挂职锻炼,导师跟班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挂职锻炼是我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2012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90学时培训中安排一周时间的“赴杭挂职锻炼”任务。期间聘请了杭州市江干区优秀教师进行结对跟班指导,每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派到一个学校,并由正副两位导师进行指导。
自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来,挂职锻炼过程中导师指导体育教师需要着手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备课要体现“技术、体能与运用”的教学理念;其次,学员上课,导师和其他学员议课,帮助授课老师进行磨课,磨课中要突出“教材三个一”和“复习成环形”的设计要求;第三,授课教师在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根据导师和同伴的议课情况反思教学得失,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与策略。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探索,我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模式。其核心在于每次培训活动中落实以体育教学方法研讨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自我反思中追问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在沙龙式、论坛式、主题式的团队活动中发现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解决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掌握其技巧与策略,共同进步,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为了给孟子找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孟母曾三次搬家,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学校观摩学习过程中,总会谈起这样的话题:“这间学校文化氛围不浓”或“这间学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那么,何为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范围(校园)内的亚文化。校园文化直接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如何从语文教学研究的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呢?
一、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有校园物质文化,校园里的各种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语文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校园内的各种语文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这一门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在点化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参加校风、校训、校徽的编写和设计;为学校的道路和教学楼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按照班级顺序,每一个班级负责一期学校橱窗的展览等等,它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一所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先得从语文教师做起,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从积极健康的讲授内容、精美的教案及板书、流利的普通话、规范的教学、交际语言等方面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做到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做的事情,自觉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因此我认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入点应该是语文教师,从他们身上展现出一间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亲近阅读,享受阅读,这些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的每位教师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特点,分层次向他们推荐优秀图书。学校举办诗文朗诵比赛、古代成语故事表演、读后感优秀作文评选、阅读图书排行榜等一系列的活动,还针对学生开展“我为图书馆作贡献”的活动,倡议有条件的学生向图书馆捐赠一本图书,要着重说明自己为什么捐赠这本图书的理由,把自己的书跟别人分享,享受助人为乐以及与人同乐的快乐。
二、语文教师要做校园文化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语文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开学之初,面对新生、新班。我发誓“当新班主人,做最好自己”,精心组织一场语文主题课外活动。如共同商议制定班训、班规、班歌、班徽、班旗、励志标语、班建目标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组织了学生自我介绍、班干竞聘以及“怎样让高中生活精彩”等。通过聆听、介绍、演说、商量、访问、调查、报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一年来,班上学生基本丢掉了身上的“娇骄”之气、“懒散”之习,抗挫折和抗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语文能力和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我们借助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增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还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育人的天然教材,走进我们团溪中学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卫兵似的树木,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再仔细看看,在花坛里、树干上、盆景里都挂有标识牌,标明了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别等。这些标识牌是我校师生共同完成的:牌子是学校制的,牌子上的内容则是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了解到的。在这些地方挂上牌子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当然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也需要语、数、外、理、化、生、史、地等各门学科的通力构建。
三、语文教师要弘扬校园文化的真善美,拒绝假恶丑
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载体,语文老师必须从内容上、形式上周密地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室的空间,开辟一个励志文化建设专栏。比如利用前面黑板或小黑板,每天写一则励志的故事、名言警句或格言标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办一些励志的专栏、墙报等。如我班上的“创绿色班级,做环保少年”“我心中的真善美”等墙报。
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社会文化不管它的优劣都加以引进,其中有许多糟粕也一起吸收。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许多少儿不宜的电影、电视和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写情书,交网友,有的学生在校外偷看黄色的影视片等,严重污染了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观看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北京青年》这些与现代社会学生息息相关的电视剧作品后,通过大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必要情况下可以配合学生上台讲故事,使探究意义更加深刻丰富。近几年来,我还在班上先后组织观看欣赏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方阵》《冲出亚马逊》《走进》等励志电影和有声故事,并指导和布置学生写影评和观后感,交流互评。鼓励学生唱励志歌曲,如《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怒放的生命》《父亲》《国家》等等歌曲,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点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更可以引领、提升校园的精神文化。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并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语文教师要配合学校从思维方式、育人理念、育人方向、育人目标、个人品格、精神风貌、创新意识等打造校园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
教学后记作为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授课后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的最好形式,写教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材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调整救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因此.写教后记与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同样重要。怎样写教后记?教后记,记什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1. 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引入、韵味丰富的口诀、现象更加明显的改进实验等)记录下来,目的是提供以后教学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例如在“合理膳食”的教学中,在介绍了国家即将实施的学生饮用奶计划后,我让学生集体朗读《语文周报》上的三字经“赞牛奶”:牛奶好,蛋白高,长身体需要;每早餐,离不了,喝一杯,胃肠饱;增热量,耐消耗,提供钙,不可少;长骨骼,意深奥,防佝偻,疾病抛;小婴儿,吃牛奶,既方便,又香醇;学龄儿,吃牛奶,增智力,生高效;中青年,喝牛奶,体健壮,干劲高;老年人,多喝奶,防骨松,精神好;就寝前,一杯奶,少梦寐,睡得安;易吸收,益消化,健体魄,防衰老;牛奶好,道不尽,常常喝,防百病;劝诸君,多喝奶,富国家,强人民。这样学生既认识了牛奶的好处,又在心理上更加接受了牛奶。又如肾单位的结构抽象而复杂,讲授时我则利用“手势模拟法”:伸开右手,用右手拳头表示毛细血管球——肾小囊,右手张开呈钳形,表示高脚杯形的囊状结构——肾小球,然后,抱住右手拳头,即表示球、囊一起合称肾小体;右臂曲肘表示肾小管。两手结合就可联想到肾单位的结构。学生边做边说,气氛活跃,而且很快突破了这一难点。
2. 记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之处,把课堂教学中的“败笔”,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分析和探究,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和解决。记得在讲“细胞吸水原理”时,一天前我让班上兴趣小组的学生准备实验,课上学生拿出清水中和浓盐水的萝卜条,用手捏,再用尺量,结果清水中的萝卜条不是变硬,而是变软,长度也没有明显增加。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以增强说服力,但却造成了失误。面对失误,我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向学生说明了实际情况,并和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从实验的每一细节分析,最后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买的萝卜不新鲜,已失去活性,在水中被泡软。之后,我又用新鲜萝卜补做了这个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更加信服。我将此事写成教后记,同时总结了教训:“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做之前自己应先做一遍;让学生准备实验时也要将关键之处交待清楚。
3. 记教学机智 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在“缺乏维生素会引起疾病”的教学中,我突然想到,学生对脚气病和脚气容易混为一谈,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就不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于是我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问:“谁得过脚气病?”学生纷纷说:“我得过。”我接着问:“有什么症状?”有的说:“很痒。”有的说:“很臭。”有的说:“有水泡”,等等,此时,火候已到,我急转直下:“你们得的不是脚气病,而是脚气。”只见学生个个惊讶不已,惊奇的目光似乎在问:“那什么是脚气病?什么是脚气呢?”这时我娓娓道来:“脚气是因霉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而脚气病是因人体缺乏维生系B1而引起……”。如此,学生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区别,而且懂得了怎样顸防这些疾病,教学效果相当好。课后,我将上课时获得的“灵感”记在教后记中,并总结出一种教学方法,自命为“故错法”,以后多有使用,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记学生问题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生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另外学生在课内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在当时不一定能立即解决,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外及时进行研究,就可防止将学生的问题束之高阁、悬而不决的现象。如在讲骨髓的造血功能时,为了说明骨髓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我引用一个数据:人体骨髓每秒能造出200多万个红细胞。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问:“那么人体每天会产生很多红细胞,长期以往,人不就成了血人了?”我没有急于作答,而是表扬道:“他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他不仅是认真学习的,更是认真钻研的。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难,完全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和讨论。”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终于想到了刚刚讲过的新陈代谢,原来,人体在产生新的细胞的同时,也有的老的细胞死去,新旧更替,维持人体细胞数量的平衡。不仅如此,课堂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每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问。为此,我在教后记中专门开辟了固定栏目——学生问题。
5. 记各方见解 学生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师应当肯定他们提出的一些好见解,并且虚心地接受。这样,不仅使一种好方法、好思路等加以推广,而且对提出这种好的见解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同时这些好的见解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学生交流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另外,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教师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好的见解,作为开课老师,更应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将这些好见解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再教时补充一些新鲜血液。
比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能否将骨煅烧后的灰白色物质放到盐酸溶液中,将从盐酸中取出的柔韧的物质点燃,观察变化情况,以证明它们是何种物质?我鼓励他自己试一试,结果灰白色物质全部溶于盐酸,并有气泡产生,这正是无机物;柔韧的物质全部燃烧尽了,这正是有机物。做完实验,他兴奋极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显然,这位学生的见解和做法是正确的,并更加完善了这个实验。在以后在教学中,我推广了他的做法,效果很好。
总之,写教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每有所得,及时记下,能防止遗忘。同时,也能为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日积月累,必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为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在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深入进行了“开展经典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一、经典阅读的现状
(一)经典文的阅读总量不足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经典文虽然大量入选作课文,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经典文阅读没有课程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级一学期20周计算,一学期共180个课时,而这180个课时是用来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课。因为没有课程定位,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课外阅读课总是被挤出课堂的门外,有时因教材需要,也会上一两次的指导课,但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此外,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也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材体的优秀“经典文”被异化
缘于部分的优秀经典文篇幅较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是无法进入课本的。所以,优秀的经典文一旦入选为语文教材时,难免会遭横斩竖砍的删改。这些被异化的中华经典文,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而且变得“小”“短”“轻”“薄”,充满了阅读障碍。
(四)教师阅读观念薄弱
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有的教师仍然抱着“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的陈旧观点,把课外阅读放在补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师尽管经常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当然不佳。于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三无”产品:“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最终使学生“无兴趣”。
二、经典阅读的有效对策
窄化的中华经典文阅读现状,让我们很难触摸儿童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领域里,要很好地利用优秀的中华经典文资源,积极进行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扩容阅读、主题阅读、演绎阅读、评价阅读,让儿童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中华经典文在母语教育的殿堂里“读”领。
(一)推荐阅读,激发兴趣
茫茫书海,万千读物,如何让00后的孩子在书海中顺利畅游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向学生推荐书目要做到传统与时尚并举。除了推荐公认的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根据年段不同,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书目必读数目和选读书目。学生必背书目为《中华经典诵读本》《三字经》《必背古诗70首》,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百家姓》《新世纪教育文库》等。学生每日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相当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从阅读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阅读”含义的三个层面:解读、赏读、研读、创读,由这三个层面出发,便衍生出许多种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该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主要模式:读——记——汇——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笔记的内容和可以抄精彩词语或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学校还专门设计读书日记《小蜜蜂》,要求学生每日进行阅读反思及盘点。一、二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三至六年级学生以读后感、人物形象评论等形式写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课内外整合阅读课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谈——真情面对面——作家新书架。课程主要结合课文教材,进行与之相关的内容拓展阅读。
4. 交流评论课主要模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进行组织交流。
(三)主题阅读,跃升品质
中华经典文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的统率下,开展的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通过读、想、编、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跃升中华经典文的阅读品质。
(四)扩容阅读,积淀濡染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扩充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积淀濡染。
1. 定时、定量阅读。定时让学生阅读,一要时间落实,每周起码安排一节课进行专门阅读,规定每天晚上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定量阅读,内容不宜多,取材要考虑广泛性、可背性,并根据分类提供:星期一唐诗宋词,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资料点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在校内读。为确保书源,学校图书室可每周向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定性阅读。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只要内容健康的,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这样,他们读起书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情阅读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师对这种“定性的放任”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文学所带来的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3. 声像阅读。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儿童的阅读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含量高、人文熏陶气息浓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学校还可以给家长发出读书倡议,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宜学生看的栏目、节目、电视剧等。
4. 竞赛阅读。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学校每年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开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比赛活动。丰富的读书活动还有:征文、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评选星级读书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签评比、班级的“书香伴我行”主题班会、“诗韵飘香”诵读擂台赛、《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西游记》开展讲故事比赛、人物绘画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说、写、画、唱等各种形式来畅所欲言,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并在反复诵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评价阅读,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贮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桥梁,但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往往让学生难以入手。因此,教师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读书,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可用下表评价中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情况。
我们还采用写读书笔记、读书量、阅读考级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其阅读过程,阅读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总评成绩中。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书籍上的),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高涨。
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生喜欢读书了。学生读书目的以提高语文水平和丰富课外阅读知识为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班里56%的同学有每天看书超过一个小时的习惯。88%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有83%的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校园到处弥漫幽幽书香!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阅读中华经典,是亲近母语带入一个“童心、诗意、浪漫的旅程”;中华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将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读”领。
【参考文献】
[1] 俞冬伟,励汾水.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本人自Xx学区中心校成立之时起主持中心校工作,现对一年多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公开述职,敬请批评指正。
一、提炼学校精神是我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工作
Xx学区所处环境偏僻,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尤其是中心小学硬件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学区内缺少特色学校,龙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亮点少,文明创建水平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薄弱学科缺少专业教师;由于各小学在办学规模、条件、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距,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在适应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进行整合,统一办学理念,明晰发展思路,提炼学校精神是我主持工作后最为紧迫的工作。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诸多困难,中心校行政班子、党支部成员,认真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与目标,落实以中心带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家长向往的学校,育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成长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创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对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风;“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的学风;培育品学皆优,身心俱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精神的提炼、丰富,有利于统一思想,端正方向,凝聚力量,规范行为,一致步调,为学校的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蒙以养正关系到孩子终身发展与一生幸福。为此,我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追求自主学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提出了教学工作“12345,大家起步走”的总要求。
“1”指不放弃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把学生贴上好、差的标签,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2”指转变教学工作方式。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坚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3”指教学任务做到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消化,不吃“夹生饭”。
“4”指课堂结构四部曲——讲,练,评,收。教师讲一讲,学生练一练,师生共同评一评,收齐学生的课堂作业。
“5”指认真抓住教学五环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
为了落实教学工作总要求,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主动追求,中心校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2010】94号文件为抓手,建立了教学质量月查制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学困生辅导制度等八项教学教研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保证教学总要求、总目标的实现。
在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中,我带领班子成员坚持听课评课,与授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教学情况,中心校统一组织期中期末考试,采取教师对调监考,集中阅卷,统一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2009年,我校获得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三等奖。今年毕业班考试成绩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三、保障学生安全是我的第一要务
今年3月份之后,外地少数学校突发严重的不法侵害学生案件,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全体教职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学生安全,预防不法侵害,优化育人环境。我把保障学生安全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重点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加强学校门卫工作。学区内各小学都确定专、兼职门卫,明确门卫职责,建立门卫登记簿,所有外来进入学校的人员、车辆等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在门卫登记簿上签名后才能进入。教学时间,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挤出经费,新建两个门岗。计划村小再建两个。
二是加强值班巡查。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1-2名教师值班,值班人员提前40分钟或1小时到校,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前巡查,组织学生疏散。中午放学后,留守学校值班。我自己也参与校本部、幼儿园值班。
三是成立校园安全应急小分队。全学区共有7支小分队,25名队员,主要负责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预防与制止不法侵害、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等事件。小分队统一配有警棍、手套等器械。
四是加强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日志》,做到天天查,月月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置。并以“校安工程”实施为契机,扩建众兴小学。
五是加强校园摊点治理。严禁流动摊点进入学校,封闭了3处沿街门面经营户直通学校院内的后门。
六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把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做到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案。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安全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并及时上报活动情况。加强学校的晨检、午检,对未到校、早离校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并作登记、统计,填入《班级日志》、《晨、午检汇总表》等。还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栏等宣传安全知识。
七是落实岗位责任。与各小学校长签订《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小学校长与班主任也签订了《班级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安全责任分解到各个岗位,层层落实,个个负责,人人尽力。一年多来,我校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意外伤害案。
四、带好队伍是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核心力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没有学生的素质发展。我始终把依靠全体教师兴教办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增强队伍的向心力与战斗力。
中心校成立后出台的每项制度,都经过教师集体讨论决定。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分配、职务聘任等方面,必经教师集体表决通过。尽管在讨论过程中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最终都能从公平公正中求得统一。有了群众基础,被广泛认同的制度,才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在财务收支方面,也即时公示,接受教师监督。我觉得,只有教师的民得到充分尊重,有了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整个队伍的主人翁意识才会增强,老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一年多来,我校在事关教师利益、公用经费管理、班子成员廉政等方面没有一起投诉。
知人善任,我未必能做到,但让每个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确是我心中的渴望。2009年暑期,从配强班主任队伍,推进教师专职化,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经中心校多次讨论研究,调整了10名教师的工作岗位,校本部的班主任通过竞争上岗,安排少数专业教师走教,调配、充实了三所村小的班子。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成效是显著的,不仅充实了村小师资,加强村小班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的热情,改变了工作作风,给老师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我始终把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育人团队作为带好队伍的重要抓手。借助课题带动、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开展“有效研修”课题中,我校教师摸索出“四相式”磨课的研修方式,在“相约课前——集体备课、相聚课堂——授课听课、相会在“问题树”下——议课评课、相约上课——二度授课”的流程中,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获取专业经验。我校还通过教学开放周、学习汇报课、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外出考察、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学习、研究常态化。
始终不放松师德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风”整顿以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活动;建立了师德考核机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一年多来,我校教师无一例违纪违法。
从严要求班子。我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流,希望大家都能“三高”、“三平”、“三爱”:“三高”是待遇荣誉上的高姿态——不与教师争名争利,质量上的高标准——工作要做就做得最好,不敷衍;作风上的高效率——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敢于负责。“三平”是平凡之中有追求,平静之中有热情,平常之中有责任;“三爱”是爱校之志,爱教之情,爱生之心。班子成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三个三”,这个班子老师就信服,就有感召力。中心校成立一年多来,我校班子全体成员能做到以身作则,平时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
五、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我的最高追求
我常常想,如何让走进我们校园的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终身受益的启蒙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幸福快乐的种子,真正把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中,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我的最高追求。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主要是“两操一舞一戏”——广播操、眼保操、校园集体舞、五禽戏。我们本部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完整地演练一套“五禽戏”。
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象棋、阅读、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特长老师进行指导。
开设校本课程——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从中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儿童与学困儿童。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70人获得长效资助),建立了学困生辅导机制。
[关键词]装备 训练 教学法
现代保障装备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操作要求精度高,给教学训练带来了一定难度,迫切需要探索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使学员能快速掌握装备的操作使用技能,“五步”教学法是指“实装引入―原理引路―模拟引导―操作引证―网络引伸”等五个训练流程,此教学法揭示了装备操作训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实用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法开展装备操作教学训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实装引入法,展开对装备特征的识别
所谓实装引入法是将训练装备直接完整展示给学员,让学员通过观察、触摸,对装备的大小、形状、结构有直观的了解,获得直接感受和整体印象,形成感性认识。由此展开新装备教学的方法简单易行,是新装备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和真实性,能够给学员打下很深的烙印,有设疑引入的作用。引入实装教学应注意:一是“看”,通过学员的视觉观察,看清外部形状大小。当实装体积较大时,要选择不同角度,由整体到局部,由纵向到横向,由外部向内部观察;当实装体积较小和学员数量较多时,可采取分批轮换观看或借助实物投影仪进行辅助展示,使学员能看清楚装备的外部特点。二是“讲”,通过教员讲解介绍,弄清结构组成。在讲解过程中,教员要注意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将装备的基本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技战术性能、操控装置的名称和使用要求介绍给学员,使学员在看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了解,解决看时的疑惑,做到理解明白,对装备形成初步的印象。也可将介绍实装的图片缩小到装备上进行现场讲解,或者采用录像的形式在屏幕上进行播放演示,同时配以讲解。三要“触”,通过接触,深入了解构造和各部件结构特征。在了解装备总体和各部分有何用途之后,可以对操作部分进行静态触摸找到感觉,然后通过教员的动态操作示范来增进了解;也可以组织学员到部队参观学习,看清装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和功能情况,大致了解装备是何“模样”。
二、运用原理引路法,强化对装备功能的理解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基本的认知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开展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保障装备教学中,由于现代保障新装备工作原理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因此,在装备引入后,应及时进行装备原理引路,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讲解,将工作原理介绍给学员,使学员深刻了解装备是怎样工作的,这样,才能为新装备操作运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用原理引路教学应注意:一要“浅”,让学员听起来浅显易懂。针对学员专业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采取运用平淡的语言讲解,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通过分层次递进介绍、按模块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让学员领会装备的基本过程和特点规律,并通过学员反复背记,使学员深化理解和掌握实装工作原理。二要“精”,充分体现和精确提炼授课重点。利用和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重点内容突出,在时间分配上体现出重点内容;同时要通过清晰、准确、通俗易懂、详略得当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切勿拖泥带水、凌乱繁琐、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把关键内容讲透,真正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快速领会把握装备的内在本质。三要“清”,使装备的工作原理过程廓清明晰。在看清结构组成,听明白原理讲解后,应深入分析思考,把握来龙去脉,弄清先后工作顺序和节点,以及各部分的关联和工作机理,以清晰的思路让学员更深入地理解装备的工作原理,为装备的正确运用和保养排故打下理论基础。
三、运用模拟引导法,增进对装备使用的仿效
现代保障新装备配发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少,有些新装备技术精密、信息化程度高、价格昂贵,训练中操作使用不当易造成装备损坏,影响训练的正常实施。采取模拟引导法开展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能避免因操作错误而对装备造成人为的损坏,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训练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各种装备训练。采取模拟引导法训练应着力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真”,运用模拟器操作引导要逼真。要按照实体装备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体会装备的应有功能,让学员熟悉操作程序、方法和步骤而且能通过详细记录误操作情况。通过运用摸拟器操作,不仅要更好地强化掌握与实装相同的操作要领和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在逼真的训练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操作达到熟练运用。二是“实”,运用模拟软件引导要实用。有些装备操作过程繁琐,有的科目不便于实装展开训练,但可以将装备操作流程制作成软件,在电脑上按实装操作方法,通过点击鼠标完成整个装备操作过程,从而消除各方面限制因素,应用模拟训练软件进行模拟引导训练,减少动用装备的次数,可以提高训练实效、降低装备磨损和消耗。三是“像”,运用模拟实物引导要形象。利用模拟实物引导更加接近实体装备训练,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形象直观,切实能反映装备的外貌和工作原理,有利于学员理解现代保障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利于体会练习操作步骤,有利于掌握新装备使用的注意事项,找到真实的感觉,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降低装备损伤和能量消耗,提高训练质量,不然,则不易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四、运用操作引证法,加深对装备操作过程的体验
实装操作是学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学员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体验操作方法,积累实装操作经验,提高应用能力。采取操作引证开展训练应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透”,引证装备操作步骤要透彻。在实装操作教学过程中,可将装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进行简要提示,引导学员逐一对照验证操作步骤的来龙去脉,促进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弄懂具体的操作缘由,提高装备的操作技能。二是“全”,引证装备功能要全面。现代保障新装备具有多功能特点,必须组织学员将装备的各种功能一一进行操作演练,使学员对装备的功能掌握得更全面、更准确。三是“细”,引证操作要求精细。组织学员练习体会装备的使用操作,应严格按要求操作,提醒注意事项,让他们分清实装操作与模拟操作的不同点,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新装备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五、运用网络引伸法,拓展装备应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