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士毕业总结

博士毕业总结

时间:2022-03-08 04:0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士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博士毕业总结

第1篇

毕业范围包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工作总结等。我们的服务宗旨是: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写您所想,急您所急,以打造完美论文服务为目的,为您提供毕业一条龙服务,解决您的燃眉之急!

 

本团队的论文服务

服务一: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

服务二:职称论文及研究生发表,并推荐发表。

服务三:演讲稿、宣传稿、工作总结、社会调查报告等。

服务四:提供英语论文写作和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服务。

 

本团队的论文承诺

在您接受本团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负责给您提供服务直至您满意通过为止。不泄漏您的任何信息和联系方式,论文的所有权归您!论文通过后,我们会立即删除原稿,确保您的利益。

 

本团队的论文优势

第2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3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其就业质量如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幸福,也关系着社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应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持续增大,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做好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推动首都的发展,维护首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全面把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近几年,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居多,全市层面的整体研究较少;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则偏少;单一性总结较多,全面理性分析较少。虽然有些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都曾对外过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状态,但由于样本规模有限和抽样不完整等因素,导致相关调查结论不完全符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

作为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我阅读过很多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书;而当拿到黄敬宝博士的专著《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时,顿感眼前一亮。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跟黄敬宝博士早就认识,而且也知道他一贯治学认真、专注;但这本书的内容之翔实、成果之丰硕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十多所高校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抽样调查,立体地展示了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总体状况,并从多角度、多因素对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是否创业等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可以说,黄博士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开创性。

我觉得,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第一,作者治学认真敬业。本书不是一个机构和团体的行为,而是尽一人微薄之力、全心投入就业与创业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花三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一件事情,无急功近利的短视,无浅尝辄止的浮躁,这种钻研的精神实属难得,令人感动。尤其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都以亲自所做的调查数据和实例作为支撑,用事实说话,详实而准确,足以显示出本书作者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报告内容详细丰富。黄博士2008年抽取了北京的12所高校,2009、2010年选取了18所高校,被调查对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8~2010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749份、1319份和1412份,他们来自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城乡均有分布,样本的代表性很强。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十余所高校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获得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第一手资料。每年的调查报告横向地展现了当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则纵向地展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变化轨迹,这样,就构建了一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立体画卷。据此,清晰地揭示了近三年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多样化的毕业去向,不仅有就业,还有考研、出国、暂不准备就业等多种选择;全面地揭示了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既包括已实现就业大学生的接收单位数量、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承诺月薪分布,也包括未就业大学生的规模、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以及提供的帮助,还对工作岗位期望和收集信息、投递简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就业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揭示了大学生的创业看法和意愿、创业优势与障碍、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以及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特征等;纵向地揭示了这三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从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建议。

第三,报告风格深入浅出。黄博士是经济学领域的年轻专家,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本书中,黄博士并没有更多抽象而晦涩的推理,也没有运用高深的数学推导,更无远离实际的空议;他从经济学“理性人”假定的角度展开,假设大学生以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为分析前提,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来阐明,论点与论据紧密而贴切的结合,贯穿于全书,条理明确,论证严密,使人一目了然,通俗易懂。虽然内容丰富,但读起来毫无吃力之感。

综上所述,本书既是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调查统计报告,也是研究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专著;既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的权威参考书,也是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必读指南。

第4篇

在长学制和高科学素质的宏观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开展课题研究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微生物学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带教和指导进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2知识结构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属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综合素质突出[2]。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精和专的特点,适合从事某一医学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而不适合临床主干科室的工作。这是因为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间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较弱,毕业生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和博的特征。尽管本教研室毕业的基础七年制学生的24%的学生从事临床辅助科室的工作,但还是面临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也是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办学目标(面向基础医学师资培养)所决定,很难解决。学校开设的面向临床医师培养的临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决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

3毕业实习的指导模式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为研究实习阶段,目标为达到硕士毕业要求,对发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实习前,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此时,转为所在学生年级和教研室的双重管理。在实习的开始阶段,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为期两周的入科培训,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等。对于病原生物学专业来说,生物安全培训是培训的重点[4]。经实验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写入科登记,并领取许可证进入实验室。

3.1个性化的讨论式实习指导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导师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并逐步确立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习过程中,一般由导师指定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开始熟悉课题组研究,此时,学生主要是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步参与部分实验操作。在一个月后,导师、高年级博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讨论,在确认实习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感兴趣的方向后,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毕业实习的研究计划与高年级博士生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随后的资料查找过程中,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分析,以解决宏观性的背景资料的知识支持问题。在第三个月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开始实验研究。

3.2课题组支持模式为每位基础七年制学生建立一个支持小组,包括指导教师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研究辅助平台,弥补了学生能力素质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医学复合素质。同时,在具体实验上,将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分配为一个研究方向,两人需要有总体研究计划和阶段目标,阶段性地向导师汇报进展和成果。这样两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两者实验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这种实习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七届学生的实践,毕业生均在省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著,超标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研究目标,其中一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课题设计大赛一等奖。这都源于在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上做好了统筹规划,在宏观上完善了课题组的支持机制。

3.3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强调“点”而非强调“面”,不适合选取需要很强背景知识的尖端课题和系统性强的复杂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在指导教师亲自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把握的创新性课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发挥基础七年制学生创新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学生容易突发奇想,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尝试打乱或者否定既定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导致课题组的实验计划受影响。#p#分页标题#e#

4存在的问题

4.1毕业要求达到的标准问题基础七年制毕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短,学校对学生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在成果方面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求较高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同期硕士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没有成果,学位论文的水平较差。毕业标准如何要求成为难题。我们发现,基础七年制毕业实习的时间和硕士研究生相比偏短,如果要求过高,则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个学生身后跟着一个专业支持组的模式,影响了课题组的正常研究工作。如果要求过低,则获得硕士学位的门槛偏低,不利于该学制的健康发展。

4.2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短,导致学生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现有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这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基础医学八年制[5]。在具体实施上,增加实验研究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同时,提高毕业要求标准,达到或超过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在试行中发现效果很好,解决了七年制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延长研究时间,提高毕业标准,发挥了学生的最大优势,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第5篇

    根据美国着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即职业兴趣理论,并发展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在人的一生中面临许多选择,而职业方面的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体人格的展现和延伸,择业者总是努力寻求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合的职业。这种理论有利于引导个体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减少职业选择的失误风险。

    二、考研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萨哈罗普勒斯(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家)指出“,回报率”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对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总结,回报率用年收益(百分比)来表示:投资回报率(ROI,ReturnOnInvestment)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报率(ROI)=净利润/投资总额×100%。考研的投资回报率,与其他投资回报率的含义十分相似,指考研投入的精力,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总结,计算在不同时间点上考研的成本和收益比,用年收益来表示该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以上含义为本文总结文献并根据实际研究的内容所做出的粗略定义。借鉴投资回报率公式得出考研投资回报率公式:ROI=收益/成本×100%。根据上述投资回报率公式,考研的成本是三年的时光、宝贵的精力、学费和生活费用等。收益是比如我们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能够有更好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发展前途,而不是把工作变成一种谋生的工具。考研与就业的辩证关系是一个ROI问题(如图3.1),用一个坐标系来对这个投资回报率做个分析。横轴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纵轴是用人单位对我们应聘时的学历的认可程度。中间的抛物线是读研究生的投资回报率。

    三、与工商管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类型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现在根据所学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笔者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上的工作分为四种类型。

    1.学者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强,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的特点,也是高学位要求型工作。比如学术型的工作:专家、学者、大学教师、科学研究、设计研究、创造开发人员。如果你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最低要求学历是硕士、博士。在这种情况下,本科学习阶段ROI几乎是零,因为不可能成为学术型人才,也得不到回报,你一定要读到博士后才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研究型工作:这类工作大致包括经济金融分析、市场研究、证券投资、IT软件和硬件开发、产品和技术研发(R&D)等。这类工作的最低要求学位是硕士。(如图3.1:第二条曲线),我们发现它在硕士阶段明显比本科阶段陡峭,从图中看出它的ROI曲线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而提高。因此我们把它定义为“研究型工作”。

    3.常规型工作:是职场中最常见的工作类型。大学毕业生中70%左右的人从事此类工作。这类工作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它的抛物线开始是陡峭的,也就是ROI较高,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变平。与学历相比,他们更加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高低、喜欢竞争、敢冒风险、善于沟通、控制他人来达成组织目标、具有领导才能、忠诚可靠等软件素质。这类工作大部分是人力资源、市场调研、销售员、财务会计、行政办事人员等岗位。

    4.实际型工作:这类型的工作对学历要求较低,学历高的毕业生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不安心,认为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这类人员一般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喜欢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强的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等等。比如,饭店服务员、物流公司快递,当然不应该根据工作类型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四、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应踏实走好每一步:很多大学生都在“读研还是这找工作”这个问题上纠结,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忽视了如何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长。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才是找工作的核心问题。

    2.给自己一个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本科生毕业直接就业的话,你就会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成本。

    3.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对于职业的认知,多数学生还停留在薪酬与福利这个因素上,职业定位更多地是物质上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可得,人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第6篇

如果我问什么是荣耀,这简单而复杂的问题的话,就会有很多人说:“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

这样就是以自己是一名清华、北大的学生而骄傲,以清华、北大为荣耀。

可世界第四富艾里森可不这么认为,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部是loser(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不以在哈佛大学读书为荣。”这话一说完,可想而知,同学和教师们都目瞪口呆,认为艾里森太狂。

我觉得艾里森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一次我在网上与一个北大的学生聊天,从她的口气里就带着趾高气昂,自以为有一个名牌大学为自己撑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以一所大学为荣,何不让这所大学以自己为荣。艾里森还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贝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有一位刚从外国毕业的博士到一所学校当校长,开始还是得意洋洋的,可过了不到一个月,这新任的校长就垂头丧气地被开除了。这个博士也只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荣耀,因此给人产生一种虚荣心,是人被它冲昏头,神志不清,自以为很“伟大”,却是个loser!

这也总结出一个道理,什么都要真才实学,荣耀就是给这些成功者的。

第7篇

我是颐和园旁边的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之所以加上“颐和园旁边的”,既有炫耀母校地理位置独一无二之意,也是与北京大学或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区分。其实,我们那代人更喜欢说位于大有庄或坡上村的国关,其中故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高考前,才知道母校之名。来招生面试的国关老师介绍说,“国关好啊,夏天颐和园游泳,冬天圆明园滑冰”。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来了,一气儿呆了将近八年,虽然游泳和滑冰都没学会,但与校名中的关键词“国际关系”结了深缘。《世界知识》也是在国关期间开读的。

直奔中年,总得为母校做些事情。有一次给新入学的国关研究生们做开学教育演讲,获得学校赠送的两件T-shirt,印着国关“精品硕士”的标记。由此,开启带研究生之旅。截至目前,已毕业三批。

第一批学生只有一个,陈生。他在电话里说,“老师,我只比你小一岁”。一听就知道他经历丰富。我一向佩服从中专一路考上来的研究生。他们与应届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吃苦,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涯。陈生的勤奋和自觉,弥补了我经验的不足。做论文时,我鼓励他做点与家乡福建有关的研究,尤其是国际视野中的海西建设。他做成了,我希望他能学以致用。

第二批学生迅速膨胀,算是3+2+1。国关的三个,曹生、王生、田生;中国传媒大学的两个,陈生和张生;以及北大的一个胡生。胡生为我的“好为人师”做了两大贡献。首先,她是北大潘教授的弟子,她对缅甸问题兴趣很大,潘老师推荐我指导。胡生戏称在北大的师门是“潘家园”,我说咱们就叫“大宅门”吧。其次,她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亲自到缅北实地调研,这在研究生中极少见。国关和传媒的五位学生形成学习小组,集中做澳大利亚方向的毕业论文。期间,我们下了不少力气。我也动用了自己多年经营的学术网络,让他们有机会与澳大利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外交官等接触并请教。

曹生研究了澳大利亚参加地区合作的认同问题,几乎是一遍写成,显示了很好的学术功底。他现在在一家国家级媒体的报社做国际评论,有声有色。王生是国内最早全面回顾陆克文在总理任内对华关系的人。田生创造性地运用苏珊·斯特兰奇的理论研究了中澳关系中的资源瓶颈问题。陈生选择了澳大利亚的战略思想家休·怀特对华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期间得到休·怀特本人及其弟子的帮助。张生则非常现实地研究了中澳自贸谈判的困境和出路。这是我的一次尝试,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由于我国澳大利亚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毕业答辩时想凑齐五个答辩委员都不太容易。感谢他们为澳大利亚研究所做的贡献——五篇实实在在、具有开创性的硕士论文。

第三批学生是4+1。4是周生、苏生、王生和刘生(女),1是刘生(男)。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他山之石,我们继续摸索集体学习和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这个学习小组异常勇敢精进,选择研究当前中国参与东亚合作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政策困境和理论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答辩委员会和校方的肯定。周生剖析了中国与东盟的政经互动关系问题,尝试破解“以经促政”之惑。苏生创制了一个综合评估体系,用以解决中国参与亚太范围内不同地区合作机制的次序问题。王生用系统科学总结出中国与东盟交往的“以一对多”和“以多对一”的模型。刘生(女)另辟蹊径,剖析了各方对东亚合作主导权的认知差异问题,她还是大宅门第一个考上博士的。刘生(男)的导师出国在外,我接手指导他完成论文通过答辩。总的来看,他们的思维和学术训练,时间安排和运用,论文的把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初步总结带研究生的心得,与初为人师的朋友分享:第一,无贵贱。学生不论是来自知名学府,还是一般大学,素质都很好。只要师生配合好,假以时日,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带研究生应该是有系统、成体系地把他们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做研究”的意识激发出来,方法训练出来,效果打磨出来。第二,巧规划。多数研究生是两年学制,期间要完成学业、论文、实习、考公务员、找工作、考博士等,就怕诸事混杂,理不清头绪,啥事都干不好。如果能提前把论好是不错的选择。

每批大宅门的学生毕业时,我都希望能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但每次都事与愿违。作为补偿,借《世界知识》的宝地,祝福他们。

第8篇

问:我是一名正在寻求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在热点留学国家中,我对德国有一些特殊的倾向。我想问什么人比较适合去德国留学?

答:目前出国留学已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敞开,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不久前网上有消息说,目前北京一些白领阶层对于出国留学已经谨慎起来,不像以前盲目地只要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就不顾一切地出国镀金,甚至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也乐此不疲,而是开始考虑学校、奖学金、专业以及对个人发展前途是否有利。这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改变,这种留学心态的成熟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德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是享有盛名的,最吸引人的还是德国的高校免收学费,政府给予在校大学生多方面的优惠,而且有法律保障,大学生能在寒暑假期间靠打工来支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这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取得正式的学生身份以后才可以享受的。由于中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不同,即中国是实行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教育体系,一般学士4年、硕士3年(部分2年半)、博士3年共10年完成所有的学位教育,但是德国没有学士一级,他们的DIPLOM一般相当于硕士,而读这个学位需要6到7年的时间,然后再用4到5年的时间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德国读博士学位同中国不同,中国的博士生还属于学生,但是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大学中属于工作人员。虽然工资比在企业或大公司中工作还略有不足,但是已经是不错的收入。我的同事在攻读学位期间,买房买车都不吃力,当然这是针对德国人的政策。但是对于一些优秀的外国学生,其指导教授会代为申请各种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其收入也非常不错,而且是免税的。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认为最适合到德国来留学的是在读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和国内研究生毕业的人,即拿到硕士学位的人。当然要直接到德国来读博士,并且有教授推荐申请奖学金,不是随便只有一个硕士文凭就行了,最好要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的英文论文。如果是自费出国留学,只要过了语言关以后,就可以凭自己的硕士文凭在德国直接与指导教授联系,也有可能从博士阶段读起。因为中国的硕士学位德国一般是承认的,但是由于德国本身没有学士这一级,所以本科毕业生来德国学习就有些吃亏。因为即使在国内读了4年,拿到学士学位,到了德国以后还要从头再来,再过5到7年拿一个DIPLOM,也就相当于硕士学位,真是劳民伤财。但是由于德国大学要求中国留学生一定要有在大学的学习成绩才可入学,所以一些没有在国内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即使过了语言关,也没有希望直接进入大学。且由于高中毕业年龄太小,没有充分的自我约束能力,世界观也没有成形,很容易走入歧途,所以笔者一向对高中生直接出国留学持保留态度。但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基础课已学完,如有条件来德国读书,由于接受能力快,还可以学好德语,另外再用5年的时间攻读DIPLOM。

上述一些意见,是观察了在德国留学的部分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后进行的总结。虽然家长们都望子成龙,但是心里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基本上说来,在国内学习好的学生,在国外一般也比较优秀,但是指望那些在国内就考不上大学,甚至连正规高中都考不上的孩子,到了国外学习上有什么质的飞跃,也是不现实的,那样徒然浪费金钱,并且对留学生本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本国学生也保持了相当的淘汰率,拿到文凭并不轻松。

笔者曾遇到一个中国留学生,来德2年也没有通过语言考试,没能成为正式注册学生。一般这种情况移民局就不会续签了,只好回国。家长当年花费大笔金钱送孩子出国留学,无论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且如果没有正式学生身份,一般也就没有打工许可,有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只有到一些中餐馆打黑工,又累收入又没有保障。所以出国留学的人一定要事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一适当评估,有些时候,用功也不一定出成绩,个人的能力还是有差异的。还有一部分人,国内本科毕业,有的还是名校,在国内有很好的工作,但还是放弃一切,出国从语言读起,再奋斗几年拿硕士学位,这种情况也有些令人惋惜。因为现在出国镀过金,也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象征,而且随着留学人员骤增,凭着一纸洋文凭回国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可能还不如在国内脚踏实地做出点成绩更好。

总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也没有绝对的规律可循,对准备出国留学的人更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决定。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国内基础打得越好,在国外一般也就有一个很好的起点,这样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第9篇

近20年来,一大批中国大陆留学生通过自己的打拼,经过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成为华尔街的财智精英,谱写了一幕幕传奇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典型路线是:国内一流大学本科毕业,在美国一流大学获得理工科博士,然后转行金融。比如江平、黎彦修、李山泉、裔锦声……

逆向投资的江平

在2007年美国专业杂志《交易员》月刊评选中,江平以超过1亿美元的年收入跻身“百位顶尖交易者”的行列。

江平于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199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1995年决定放弃即将到手的金融学博士学位,进入莱曼兄弟公司拉美外汇交易部工作,2005年转投赛克资本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经理,2007年创立上海纪隆投资有限公司。

当1994年墨西哥危机爆发时,华尔街的分析师纷纷调低对墨西哥的评级,但江平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投资墨西哥,江平收获了大量的金钱和名声。当墨西哥经济日渐恢复,而阿根廷却面临危机,投资者纷纷撤离阿根廷转向墨西哥,而江平又来了个与众不同的操作。结果他再次大获全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许多分析师却相当乐观,认为亚洲危机不会影响到拉美市场。就在其他交易员仍然大举入市的时候,江平却把资金撤了出来,并且建议公司改变交易策略,结果他成功地保存了实力。

2005年江平转投赛克资本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经理时,中国股市持续熊市,投资者怨声连连。江平却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已经来临”。结果是他投资中国股市获利颇丰。

江平的一位朋友总结说,江平的独特之处就是他具有独立思维和逆向思维,所以他能够在大的市场变动中抓住机会。

把玩对冲基金的黎彦修

说起对冲基金,许多人会“谈虎色变”,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敢于玩弄对冲基金的人则是投资高手中的高手。2003年,一个叫黎彦修的华人在华尔街创办了“前沿对冲基金”。

黎彦修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统计学位,因对金融产生兴趣,转读该校工商管理硕士,1991年毕业后在美林证券从事投资研究,后转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员。1996年受聘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多明尼安银行,负责该银行在美国的证券衍生产品交易业务。2003年成立前沿基金。

1991年黎彦修刚到美林证券报到时,一位同事开玩笑问道:“衣服干洗好了吗?”当时,许多华人在美国都是经营洗衣店和餐馆,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少之又少。这句玩笑对他的刺激很大,当时,他暗下决心:“我将来一定做得比你好。”

很快,凭着扎实的数学和统计专业能力,黎彦修的才能就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逐渐显露出来,两年后他如愿坐上了交易员席位。

1996年黎彦修加盟加拿大多明尼安银行,6年时间他为该银行赚了近10亿美元。

2003年,黎彦修创立“前沿对冲基金”。截至2007年末,前沿基金总资产已经超过20亿美元,他自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华人基金”。

黎彦修希望他的公司起码存在20年以上。这个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投资哲学、投资程序和投资网络。他说,他想给华人后来者一个启示:“华人也可以在华尔街独立创业”。

大器晚成的李山泉

李山泉是美国著名共同基金公司奥本海默的14个核心管理者之一,曾运作过美国评级第一名的基金,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竟然35岁才入行。

李山泉195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学习,1982年进入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9月进入布兰德斯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和经济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应聘到布朗兄弟公司投资战略部任高级分析师,1995年11月,被挖到奥本海默,并很快晋升为基金经理。

李山泉依据动态投资分析法,对亚洲金融危机做出准确预测,他主管的基金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和世界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连续多年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回报。他运作过的最著名的两个基金是欧洲股票基金和国际小企业基金,这两个基金当时被美国著名的评级公司LIPPER 分别评为第五名和第一名。因此,李山泉被投资人视为“财神”。

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以奥本海默公司前董事长名字命名的杰出贡献奖,而在奥本海默公司数千名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够获得这个奖的只有两三个人而已。

可能是受到早年工作的影响,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关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替中国的老百姓管管钱。

巾帼传奇裔锦声

裔锦声是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曾是排名全美前三名的咨询公司首位亚裔及女性副总裁。她在华尔街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为美国跨国银行与跨国企业提供全球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管理咨询。

裔锦声,女,1956年出生在成都,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南开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进入华盛顿大学,1992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尔街,就职于舒立文金融管理与人力资源资询公司,1995年被提升为该公司第一名外籍女性副总裁。2002年创立重心集团,为跨国银行推荐重量级将才。

在华尔街的金融波涛中,裔锦声意识到,华尔街的业务是全球化的。华尔街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精英,除了口音不同,他们说的都是英语,同时,她看到了华尔街的写字楼里发生的职场故事、办公室政治。

“华尔街的金融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而中国才刚刚起步,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如何与一个庞大的巨人竞争?”她决定把自己在华尔街的经历写出来,希望让同胞了解华尔街是怎样运作的?华尔街的职场与做人做事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否可以用到变革后的中国企业?后来,她的华尔街三部曲:《华尔街职场》、《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走进华尔街:金融英语》陆续出版。裔锦声用自己和同行的案例,讲述中国学子打拼华尔街的经历以及中国该如何在意念上和游戏规则上和国际接轨。

第10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10月22日定为“传统医学日”并制定了传统医学即自然疗法的发展规划。“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已成为一股巨大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日前,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会员工作部主办,苏州至真健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自然疗法与中国企业家健康管理高层专家研讨会”上,美国医学博士、脊椎校正专家董安立博士和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至真自然疗法课题组组长、首席专家、国际知名营养学学者郑皓天先生针对中国企业家的健康情况介绍了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该工程至真自然疗法课题组响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力发展自然疗法”的号召继承和总结传统自然疗法的丰硕成果,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成功模式和方法,顺应自然,反朴归真,以人为本,开发自然医学和人体潜能。

无庸质疑的是,几乎各个行业都存在相应的脊椎职业病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每年被脊椎病纠缠的美国人约有540万,医疗费及经济的损失高达160亿美元;另据美国脊椎矫正协会统计:美国30岁以上人口,脊椎骨退化比例占1/3以上。国外普遍认为脊椎问题会让人的寿命缩短1/3,是各国人均寿命难以越过80岁的主要原因之一。

董安立博士介绍说,西方国家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中,有着许多自然的疗法,其中以脊椎矫正疗法的发展最为突出。在美国脊椎矫正学是一种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学为基础,有一套规范、科学矫正手法的独立学科。

目前,脊椎矫正学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流行。脊椎矫正专业属医疗健康保险的范围,脊椎矫正医生的诊断具有法律效力。世界上已经有46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的有关立法正式确认了脊椎矫正学专科在其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在这46个国家中,美国的脊椎医生队伍最为庞大,已有65900名执照脊椎医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香港已在1993年通过了脊椎矫正学的立法,目前已有60多名执照行医的脊椎矫正学医生。台湾也有数十名脊椎矫正医生组织了协会并立法。中国大陆目前有6名美国毕业的脊椎矫正学医生。

相比自然疗法而言,中国的推拿按摩虽然有些手法(例如对腰部的扳法)与脊椎疗法中的某些手法相似,但系统的来看两者的治疗方法基本上是不同的。虽然,在自然疗法的理论方面二者颇有相通之处:如全面、辩证的分析方法,扶正的概念等。但是,脊椎矫正学的科学方法较系统,其自然疗法理论的底子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则薄了许多。

董安立博士指出,美国脊椎矫正学源于西方的一种自然疗法,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里的发展被要求必须与实验科学相结合,同时,又要坚持整体的,全面的自然疗法的理念,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我国医学界能够像弘扬中医一样接受美国脊椎校正学,更希望脊椎校正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

第11篇

发挥我院的附属医院优势,我院部分高年资医生不但有相当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有丰富的带教经历。我院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并能借用大学的实验平台。科教部在青年博士科研培训过程中承担整合资源和牵线搭桥的作用。见表1。双向选择导师,熟悉医院实验条件科教部罗列出我院有良好科研产出的高级职称医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博士根据自己兴趣和高年资医生的研究方向自主联系、自由沟通、双向选择指导老师。还可自主联系具有相当科研资历的院外老师获得指导。科教部邀请我院公共实验平台的负责人向青年博士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开展的代表性研究以及实验室的管理流程和应遵守的规定,并带领青年博士实地参观实验室,为他们详细讲解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使博士们对医院实验条件有了感性认识。提出研究设想,与导师思想碰撞该阶段,青年博士向指导老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导师在宏观上帮助他们把握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科教部在此阶段组织多场科研培训讲座。讲座内容涵盖科学的研究方法;SCI论文的撰写、提高中稿率的办法及学术规范;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注意要点等专题。此外,医院还为青年博士提供每年一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让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动向,参与外院的沟通和交流。撰写具体研究计划,提高科研质量科教部将青年博士按照接近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分组。青年博士依据个人的研究设想撰写研究背景、内容、实验方案、研究时间安排等。由各小组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报告会,汇报文献阅读情况和自己的观点。青年博士相互督促,不断改进,共同进步。并将研究计划交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给予反馈意见。确定研究计划后,交给实验平台管理人员统筹安排实验场地和设备。培训的考核和监管每位博士须严格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在青年博士实验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每月上报青年博士的考勤。每个阶段结束后,指导老师就青年博士的研究进展与其既定目标作出评价,适度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安排。在科研轮转中期检查时,青年博士需向科教部递交实验小结;在培训结束时递交科研培训总结报告。科教部组织专家对青年博士的科研培训总结报告进行评议,评议成绩作为科研培训考核结果,若考核不合格者计入个人继续教育档案。

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申报项目数不断增加,科研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从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来看:全院青年基金项目申报数由2010年65项增加到2011年的95项和2012年的134项,2012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增长率分别为4612%和3518%;中标数猛增:2012年中标数为34项,2012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中标数增长率分别为36%和108%。根据科教部统计2008~2010年入院共有95人参加培训,在2011~2012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9人,发表过SCI论文人数为30余人。指导老师对青年博士科研培训工作给予肯定,他们认为用制度规范科研帮带对青年博士在大学附属医院的职业生涯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了青年博士科学的研究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青年博士对医院这项有力举措积极响应,努力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争取在未来3年里在科研成果方面有所突破。

健全的规章制度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使得工作的开展有序化、规范化医院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制定了5青年博士科研培训实施办法6,从培养目标、指导老师的资格、培养形式、培养周期和考核标准等做了明确规定。青年博士毕业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前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是青年博士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指出的是青年博士的科研轮转列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有3~6个月的脱产培训时间,从而保证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此外还出台了细化的5青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6,专门拨款为青年博士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在科研培训期内开支,并给指导老师一定的指导费用。创新性和自主性是我院青年博士科研培训的两大亮点创新科教管理实践,构建我院青年博士科研培养机制医学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服务于医院发展战略,必须有前瞻性,它涉及的对象是具有发展、培养潜质的且充满智慧和较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年轻人[4]。青年博士的培养是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青年博士承担着临床繁重的医疗、科研甚至教学任务,因此科教部门要切实做好青年博士科研的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培养过程,创造一种动力与压力同在,严谨与务实的科研环境,对于青年博士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5]。借助于本院及浙江大学高年资专家的/帮、带、教0,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科研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培养期间及结束时的考核,能够督促青年博士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确保培训质量。科研培训的自主性使得青年博士能够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青年博士在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后自主地选择指导老师,能与指导老师充分深入交流,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很多科研启发。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分组讨论使得进行同类研究的青年博士聚集在一起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还带来了心理上的归属感。消息互通,缩短了一个人摸索的时间。自主安排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将青年博士科研培训纳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但保障了科研时间,也使得青年博士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将科研和临床结合起来。青年博士是医院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医院竞争力的最终源泉。医院应为他们提供科研培训平台和机会,提高其科学研究水平,巩固研究基础,同时在院内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培训体系,为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文作者:毛晨佳徐雯王凯孙力南小璐黄建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第12篇

刘湘源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

兼任中华风湿病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风湿病分会中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全国医师协会及北京医师协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请评审组成员,国家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及国家新药评审组专家成员。

自大学毕业后曾在总医院风湿科工作15年,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出色,确诊和治疗了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疑难重症风湿病患者,2006年特调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组建风湿免疫科,科室发展迅速,受到医院及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在工作别善于积累、总结和思考,对常见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皮肌炎/多肌炎、痛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含紫癜性肾炎)等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并长期与之保持联系指导后续治疗。基于这些临床经验,编辑成了两套深受广大医护人员欢迎的书籍—《表格式临床医学系列丛书·风湿病分册》和《风湿性疾病病案分析》。

推荐就诊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06年10月,诊治病种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各种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各种系统性血管炎及纤维肌痛综合征,复发性多软骨炎等,诊治水平在全国处于较先进行列。

科室与检验科合作,目前能够进行的相关检查包括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1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等,开展的研究和治疗项目包括免疫吸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干细胞移植治疗风湿免疫病,关节腔穿刺治疗等等。

科室现已设置周一至周五全天门诊,并有专门的周末门诊,尽量满足患者需要。

免疫科专家

赵 岩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198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1996年获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免疫和风湿病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和洛山矶分校医学院临床免疫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1989年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198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1999年被聘为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2001年任湿免疫科副主任。1999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免疫风湿科工作。

1999年初开展结缔组织病干细胞移植,成功抢救了多例疑难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擅长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各种风湿免疫病。

推荐就诊疾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

1959年,被称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归国后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开展了类风湿因子等检测项目。1979年建立了我国内科学系中的临床免疫学及风湿病学专业组,并于1980年正式建科,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风湿免疫专科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是首个国家教委风湿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风湿免疫内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教委风湿病学重点学科单位、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风湿免疫科专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湿药物临床试验基地。风湿免疫科实验室是中国医学医科院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