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高血压理论文

护高血压理论文

时间:2022-10-07 23: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高血压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高血压理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YL一1型 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后心理护理,加强观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畅, 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 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 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 血压脑出血通过合理的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病情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医疗费用。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大块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多见于 50~60岁的病人,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颅外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时 间长,损伤大,术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开始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 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后护理在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上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6 3岁。60例病人均有 数年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时血压140~225/90~130 mm Hg, 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30 min,最长72 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 出血部位及血肿量 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内囊 23例,脑室内出血13例,脑叶出血10 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1],60例病人血肿量约为30~75ml,平均出血量5 3ml。

1.3 手术方法 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 头颅CT测量定位点作为靶点,摆好患者 ,避开重要血管及皮层重要的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选择适当长度穿刺针。在 电钻带动下钻透头皮、颅骨和硬脑膜后,去掉电钻,侧管连接引流管,拔掉盖帽,插入钝圆头塑料针芯,然后进行血肿穿刺,用20ml注射器,将液态部分血液抽出,一般首次抽吸50% ,然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余的液态血肿和半固态血肿,如遇有新 鲜出血可用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待侧管排出液体澄清后注入液化剂。液 化剂配制为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25万U+肝素12500U,破入脑室者液化剂中不用肝素,每次 注入液化剂3~5ml,保留4~6 h后开放引流,2~3次/d,直到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90% 以上时即可拔针。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防止并发症。

2 结果

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 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2]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 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 难及头晕、头痛等症状,对疾病的预后有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 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爱护患者,主动热情地做好 各项护理工作,调整患者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观察生命体征 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呼吸、脉搏、血压一次,每4h测体温1次,血压控制 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 肿,常规头部置冰枕以减轻脑水肿。每1h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并记录,注意有无呕吐、抽搐等 情况。

3.3 微创引流的护理 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 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 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尿激酶 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 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 告医生及时处理。

3.4 预防并发症 ①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3]。意识障碍者予鼻饲,发生呕吐予侧卧,防误吸。必要时行气 管切开, 按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②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腹部情况 ,观察病人大小便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予 持续胃肠减压及冰盐水洗胃或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l00ml+去甲肾上腺素4mg。留置胃管者每 次注入流质前抽取少许胃液,观察判断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经口进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 强的生冷、过热、粗硬的食物。③颅内感染的预防引流管置管一般为2~5天,不超过7天, 以防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冲洗及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 ④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5%碘伏棉球擦试消毒外 阴及尿道口,每日2次。

3.5 早期康复护理[4] 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 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 征平稳,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 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 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凶险、死残率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应用颅骨钻孔引流 术,具有创伤小、对病人内环境干扰小、清除血肿完全、易于引流等优点,有利于术后神经 功能恢复,特别适合年老体衰或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患的患者。术前、术后病人病情的 观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保证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 业务水平、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独到的急救意识及病情观察,评估及心理护理 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接受能力 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如何配合治疗、疾病预 后及自己的配合对预后的直接影响等信息。患者对有关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情认识,在治疗中 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会大大增强;为病情好转,病人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创造可能,实现临床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l] 赵继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 04:302

[2] 邱然,罗巧.脑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夏医学,2002,5:657

第2篇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认为30%~50%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则病情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至肾衰竭。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降低血脂无疑对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是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健康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百事通为了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对12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健康干预,其中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4.5岁,均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随访98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1.1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因患者病史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常伴有不同类型心理障碍,加之对治疗及预后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应同情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护理时我们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尊重患者,消除了患者的悲观和失望,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慢性病,它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但并非不治之症,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患者目前的现状,要使患者理解饮食控制和定时复查的重要性。有些患者对饮食和药物治疗比较重视,但对每月留取尿检查的重要性不了解、不引起重视。因此,所有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应接受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饮食治疗、复查时间、肾病的危害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健康教育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协作,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病程的长短,我们通过个体教育、小组教育或看录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大课堂等多种形式,使患者对糖尿病肾病知识更加了解,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内容

2.1治疗控制原发病①饮食治疗:低盐、低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饮食原则。食盐摄入量<6g/日,伴有肾功能不全者降至2g/日。不食腌制品,食油以植物油为优。过量的蛋白质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不仅对治疗肾功能不全有利,而且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0~40g。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肉类。豆制品应限制,限制钾的摄入,少食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肾脏有保护作用。②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使血糖降低、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能使自身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功效。

早期和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每周运动3~5次,运动20~30分/次。早期患者进行中等度运动量,如平地慢跑、做广播操等。出现临床蛋白尿时,应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跳交谊舞、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选择餐后1小时。避免长时间强度非常大的能持续升高血压的运动。若出现临床蛋白尿就不宜进行较强度的运动治疗,这样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肾衰竭的发生几率。③口服降糖药物指导: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与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很大关系,故要重视降糖药物的应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糖,并继续遵守饮食计划,并注意是否有出汗、心悸、无力、视物不清等低血糖症状。发生低血糖时要立即喝些糖水。吃些热值高的食物,改善低血糖的症状。

2.2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压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抗高血压治疗可减少或消除微量蛋白尿,减缓患者肾脏的损害程度。①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准确测量血压,并向患者说明如果血压控制的不理想,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心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脑病而危及生命;②给患者讲解降压药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血压波动,加重病情;③教会患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限制钠盐和水的出入量,因为过多的盐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而加重病情;④嘱患者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2.3预防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微血管痉挛,局部微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及各种皮肤感染。嘱患者注意病室的通风换气,经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注意休息,减少人员流动,感冒流行期间注意预防感冒,有感染发生时及时用药。

2.4戒烟与限制饮酒吸烟可导致和加重胰岛抵抗,可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水平的增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者,因为酒精可引起应用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戒酒,因为酒精可以使肾血流量减少,恶化肾功能,并增加心脏负担。

三、康复指导

①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③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④坚持糖尿病肾病饮食,避免应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⑤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的情绪,争取最佳疗效;⑥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⑦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规,随诊肾功能等,有问题及时就诊。

四、结果

通过健康干预患者提高了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具有了较丰富的糖尿病肾病的理论知识,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掌握了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随访98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第3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治疗原则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6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患者637例(55~82岁)。临床病例尤以高血压、血液病、心脑血管梗塞、癌症等患者居多。其中:男409例(64.21%),女228例(35.79%);平均65.24岁。我科加强患者诊疗时进行心理特点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对策,实施心理护理方案。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减轻老年患者在诊疗期经常出现的焦虑、孤独、绝望、恐惧、易怒等心理障碍,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并取得满意疗效。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如中医名著《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能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化反过来又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则则著而为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这说明心理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 老年患者临床病例表现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患病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以情绪低落、压抑、郁闷、兴趣缺乏、愉缺失、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迟滞、焦虑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解决方法:和患者建立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心病”的好方法。

2.2 老年血液病患者

血液病在老年患者中占较大比例,一经确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患者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表现为惊恐不安、行为失控、食欲不振、睡眠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等,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响等造成的严重的心理负担,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之中。

解决方法: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首先在精神上要战胜自己。

2.3 老年心、脑血管梗塞患者

患者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梗塞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愿与人接触,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悲观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视人尤己。”《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葱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患者似亲人,要和蔼可亲,关心体贴,同情理解,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鼓励安慰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如吴某某,女,72岁。2006年患此病: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右上下肢瘫痪,不能活动。又因儿子前年车祸身亡,思想上痛不欲生,认为自己年已老迈,家庭经济极其困难,不愿配合治疗。通过与她诊疗交往的过程中,对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思想开朗畅通,用语言和行动鼓励和感动她振作精神,从不愿意合作至愿意合作治疗,使她的病情很快恢复,一个月后就能下床活动,现在不但生活能够自理,而且还能了理家务事。

解决方法:细心周到的护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2.4 老年癌症患者

老年癌症患者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患者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患者主动取得患者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患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深得患者信赖,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患者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患者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患者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数次化疗、放疗,效果仍不明显,甚至越来越差。伴随着时间延长和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其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此时患者往往对家属和医护人员产生敌对心理,拒绝治疗,因此也是意外频发时期。

解决方法:同情患者,取得患者家属的帮助,家属的关心与支持非常重要。

3 提高护理技能,适时实施心理护理

3.1 热爱护理工作,具有责任心

护理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风险性大的工作,加之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有时难以预测,这就要求护士除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必须使其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无私奉献和平凡的事业,因此护士要有不怕苦、不怕脏、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视患者如朋友,克服一切困难挽救患者生命,并把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到业务中去。

3.2 良好心理素质、过硬的技术

护理人员应具备高素质、高责任感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患者现存的护理诊断排出优先顺序,提出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适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应时刻以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对待患者热情周到,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要深切理解家属、耐心安慰家属,加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3 实施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病程中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计划。当患者不了解病情出现怀疑、猜测而焦虑时,不应把病情向患者全盘说出,应给患者一定的时间,使他们看到其他患者病情缓解、康复,从而认定此病是可治愈的;当患者较为了解病情时,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忍受痛苦而精神抑郁的时候实施适当的心理治疗,令患者消除恐惧感,并能逐渐感受到病情好转带来的希望;当病情出现反复时,患者又陷入绝望,此时要对患者耐心说明各种治疗手段的方法和途径,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如期完成治疗计划。另外,鉴于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即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思想准备,但若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超过患者的忍受力时,护士应给予心理治疗多鼓励患者,培养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

4 心理护理的原则及方法

4.1 心理护理原则

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患者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患者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个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治疗。

4.2 心理治疗

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以解释、鼓励、保证和安慰为主要。患者患病后对自己的性质缺乏认识和了解,容易滋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不清楚如何主动配合治疗。因此,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情。对于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患者,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一旦发现患者对自己的健康和前途疑虑不安时,应及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向患者作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以振作患者的精神,消除其紧张与焦虑情绪,唤起希望和信心。

4.3 心理暗示疗法

患者不经过逻辑判断,直觉地接受护理人员灌输给他的观念而取得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也取决于患者的人格特点及情绪状态对接受暗示的程度。患者对护理人员比较信任,感情好,便容易接受暗示。相反,则会无条件地拒绝暗示。但是,在实施暗示治疗时,应事先向患者讲清楚治疗的目的和患者的要求,其语言要温和、简短、明确和有力。结束后,应向患者指出这次治疗已取得的成效,同时叮嘱患者要继续照此锻炼,促使功能恢复。

4.4 心理开导法

通过正面说理使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发生、 发展以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他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告知患者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患者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历代名医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护理人员对待患者应耐心说理。通过语言鼓励, 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消极因素,建立良好心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

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通过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适时实施心理护理是应对老年患者在诊断期、治疗期、康复期出现的抑郁、恐惧、悲观等不利情绪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的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歌.护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

[2] 董雪萍.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全科护理,2010:126-127.

第4篇

【关键词】

黄连素;糖尿病;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 of Berberine as Anti-diabetes medicine LI Yu-xian,ZHANG Wen-juan,SHANG Sui-cun.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so summarized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Methods First of all,Extensive collection of the.research reports on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 and the information of diabetes patients personal experience,followed by induction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was conducted.Results A large number of data indicate that Berberine as an anti-diabetic drug had six advantages.Conclusion Berberine has a valu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new hypoglycemic drug.

【Key words】 Berberine;Diabetes;Cliniacal ap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大众化’和‘终身制’概念的普及以及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觉察到了临床上惯常使用的那些降糖药长期服用不仅毒副反应大,而且效果会越来越差,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愿望:迫切希望能够有一种既能长期服用又安全有效的药物来陪伴他们渡过今后漫长的‘糖人’生涯。近20多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黄连素有可能会满足这一愿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在用黄连素治疗腹泻、溃疡等疾病的过程中发现它还具有降血糖作用[1-3]。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黄连素抗糖尿病’这一课题的普遍关注,通过大量广泛深入地药理实验和机理研究[4,5],充分证实了黄连素的降糖作用。特别是中、澳、韩三国学者在悉尼进行的黄连素降糖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6],在国际上发表后,成了世界性认可黄连素抗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从80年代初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广大的医学人员对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民间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宝贵资料,为黄连素作为糖尿病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为了探寻黄连素控制血糖是否确有可靠根据,我们对黄连素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情况,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追索,并将收集到的大量相关资料分别汇总整理成了专题资料。本文旨在讨论黄连素作为糖尿病药物的可行性,供患友们以及其他对黄连素感兴趣者参考。

1 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几十年的时间里,广大的医学科研人员为验证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作者收集到的近百项临床研究报告(内部资料:黄连素抗糖尿病临床研究资料汇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使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另一种是黄连素与其他药物合用。所有参与临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各级医院的医学工作者,涉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5000例以上,试验连续用药时间3个月至数年不等。近50篇单用临床研究报告的共同结论是:黄连素控制血糖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还能同时防治并发症。尤其是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单位在前边诸多临床试验得出黄连素具有降糖作用结论的基础上,于2008年联合进行的更加科学更加严密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和多中心、多指标、多层次考量的临床研究[7],更是起到了对该结论进一步确证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证明“小檗碱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脂蛋白代谢紊乱是安全有效的”。40多篇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报告,除了与上述相同的结论外,还证明黄连素联用相关药物,效果更好。这完全符合中医用药理论,可以相辅相成,以获‘相得益彰’之效果。而且,通过比较疗效和毒副反应得出,黄连素综合效果比磺脲类、双胍类和马来酸罗格列酮等都好。

2 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2.1 医生的实践经验 除了上述大量正规临床研究报道外,还有不少医生通过媒体介绍自己在实践中运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体会。一致认为,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效果好,副反应小,可以长期服用。郭丽明(网上文章“黄连素控制血糖的体会”)介绍说:“曾治 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曾多次入院治疗,降糖效果不显,在予以前降糖药使用的同时加入黄连素,开始用量较大: 6~10 片/次,3~4次/d,共24~30片,饭后服用,20~30 d后逐渐减量,原用降糖药直至停服,每天监测血糖或尿糖,当病情仍稳定时,逐渐减少黄连素的用量,3次/d,3~5片/次左右,服用2年余没有再住过院,并且控制良好(血糖6~6.5 mmol/L),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吴开敏在网上()介绍说:黄连素联合中药制剂不仅治疗三十多位糖尿患者获得良好效果,而且他本人(也是糖尿病患者)从1998年至今已试用10年多,经验和感受是:“黄连素对糖尿病疗效确切稳定,只降低高血糖,血糖正常后不引起低血糖,不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副反应极轻微,对肝肾无损害,对人体非常安全”;刘礼乐认为[8]:磺脲类及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均可能引致肝损害,能不用者应尽量不用,而黄连素由于副反应少且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可考虑作为本病口服降糖药的首选用药;杨杰[2]的经验是:“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证,认为虚火体质者居多,因而按中医辨证有热象者,无论虚热还是实热,均属黄连素的适应证。也就是说糖尿病者但见舌红、口干、口渴、皮肤疖肿、膀胱炎、神经炎等炎性病变者,投用黄连素均可获效”;还有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中年女中医,在网上(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缘-女医生的BLOG)介绍说:“我应用该药(黄连素)三年,近上百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

2.2 患者的亲身体验 从网上可以看到已有许多糖尿病患者早已在用黄连素控制自己的血糖,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少患者连续服用长达数年,有的甚至十年以上;还有许多期盼着服用的患者也在网上积极向已经服用过黄连素的糖尿病患者讨教和学习经验。广大糖尿病患者还自发地在糖尿病患者网()上展开交流,畅谈自己用黄连素控制糖尿病的经验和体会。浏览过有关交流内容后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情况各异,感受和体会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实践结果都证明,黄连素降糖效果是肯定的。

有一网名‘柳絮飞扬’的糖尿病患者在甜蜜家园网站()上发帖“服用黄连素降糖状况汇报”谈到:2001年确证为糖尿病(是2型)。先是单用双瓜。到2003年再加阿卡波糖(拜糖平)。2007年开始加量。现在是2颗/d双瓜缓释片加3颗/d拜糖平。但血糖一直高居不下。中间换用过瑞格列奈(诺和龙),也没效果。平时比较注意饮食和锻炼,但体质量就是不减。现在的指标是:餐前血糖9 mmol/L,餐后血糖13.2 mmol/L,血红糖化7.5%,胰岛素11.3 U,人体的其他功能和指标均正常。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吃过药和不吃药化验出来的指标几乎相同。服糖尿病患者推荐的黄连素后的状况: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加服黄连素,第1~2天按6粒×3次/d(18粒/d),第3天开始,每天按10粒×3次/d(30粒/d),第7天感觉有点腹涨痛(注:第6天晚上去饭店吃饭),不知道是饮食的缘故还是服药的缘故。逐停药,第8天测血糖,情况大为改观:空腹:6.1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6.4 mmol/L,午餐前血糖6.2 mmol/L,午餐后2 h血糖7.4 mmol/L,晚餐前血糖5.1 mmol/L,晚餐后2 h6.7 mmol/L,这样的状况是这半年来最好的。可以得出结论:黄连素降糖肯定有效。

总之,广大糖尿病患者自发服用黄连素的亲身实践证明,黄连素用于糖尿病是有效的、安全的。

3黄连素作为抗糖尿病药的优势

3.1 降糖作用平稳持久(平稳持久性)不少研究者通过对比试验证明,黄连素与当前常用降糖药不同,其降糖作用平稳持久,不会大起大落,长期服用,效果也不会减弱。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朱红等[10]早在1998年就将22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黄连素组与糖适平组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的结果是:“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黄连素治疗后,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0%,除3例因胃病停药外,余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对合并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也有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黄连素有确切的降糖作用,且作用温和而持久”。杭州市拱墅区人民医院王晓新等[11],自1992~2001年应用黄连素片广泛治疗2型糖尿病,并对其降糖作用、改善症状及用药安全性作了长期的观察,他们在报告中说:“总结我科应用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近10年的体会,该药使用中具有安全、方便、血糖稳步下降的特点,无论剂量大小,无一例出现低血糖反应,服药时间饭前饭后不限,患者如忘记服药随时可补上。通过多年观察,在黄连素组病例中个别患者在长期血糖稳定后,停服黄连素2~3年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一直处于正常范围,这可能与黄连素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及功能恢复分不开”。

3.2 没发现对脏器有严重伤害,副反应轻微(安全性)在作者所收集到的近百项现代临床研究报告中,无论服药时间长短(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年以上)都没有发现损伤肝肾等脏器的严重毒害作用、没有出现低血糖现象。实际上,许多现代关于黄连素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脂、保肝、护肾等的临床研究[12,13](朱翠云,黄连素的临床新用途,临床医学网络论文[2008-10-4];杨振华等(小檗碱的临床新用近况,网络文章[2008-11-28],百事通)也都得出了同样结论,即黄连素不仅不损伤脏器,反而对脏器有很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历史记载和现代研究都证明黄连素药用的安全性,这就为解决糖尿病的“终身制”与缺乏可长期服用的安全有效药物之矛盾显露了希望的曙光。正如澳大利亚星岛日报在报道中、澳、三国科研人关于黄连素降糖机理的研究成果[14]时最后指出的那样:“如果这项研究取得进一步成功,黄连制成的产品(黄连素),将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的替代药物。目前这两种药物由于副作用大,科学界和医药公司都认为,市场上的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够好,迫切需要有新一代的替代药物。”上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亚加文研究所‘糖尿病和肥胖症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詹姆斯教授也说:“黄连素已被使用数十年甚至是几个世纪,几乎没有副作用报道。鉴于现有药物的局限,我们很高兴有证据表明小檗碱可能是一种有益的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中国公众科技网)。

3.3 具有多效性(既降糖又防治多种并发症)通过综合分析大量临床研究报告和众多糖尿病患者在网上交流的体会后就会发现,黄连素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其难能可贵之处,除了安全有效外,还在于它具有“多功能”的优势[15]。不仅能平稳持久降糖,而且,同时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并发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末梢病变等多种疾病也能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使患者收到“一举多得”的效益。这也是当前惯常使用的降糖药物所不具备的。正如一些报告中指出的“黄连素对心血管系统还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降低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血黏度增高,黄连素的应用恰恰同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有治疗作用,尤对防止这些疾病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更具有积极意义”[11]、“黄连素组治疗后90%的病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后无低血糖反应出现,且在l周后,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其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而糖适平组虽然有93%的患者症状全部消失,但患者合并的高血压、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表现治疗前后无改善”[10]。

3.4 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好(协同性)在所汇集的40多项临床黄连素联合用药的研究报告中,涉及到的联合用药对象有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以及中成药等,研究得最多的是与磺脲类及双胍类联用。这些报告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黄连素与它们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后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降低了它们的毒副反应,减少了它们的用量,节省了患者的药费。

3.5 成分单一质量易控制(易控制性)黄连素与常用降糖药(西药)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与常用中药(多种复杂成分的混合物)相比具有成分单一(单一化合物),质量好控制的优点。

3.6 价格低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价廉性)黄连素与目前临床常用抗糖尿病药物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对于需要长期坚持用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节省药费,减轻经济负担,不能不说也是一大优点。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黄连素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可长期服用的控制糖尿病药物。不少医学工作者,都普遍认为:黄连素具有被开发成新型降糖药品的价值[16]。

4 结语

虽然黄连素对于糖尿患者是一种可以长期服用的安全有效药物,但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不辨证施治,尽管毒性不大,恐怕效果也不会百发百中的理想。黄连素虽然是黄连等清热解毒类天然药物的主要成分,但其性味归经也不会完全等同于它们。可以预见,若能通过科研全面掌握黄连素的具体性味归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用药,效果将会更佳。

参 考 文 献

[1] Ni Yanxia,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berberine on 60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5,1(2):91.

[2] 杨杰.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确有疗效.中国民间疗法,1996,5:4.

[3] 陈德元.黄连素治疗Ⅱ型糖尿病50例观察.职业与健康,2001,17(1):117.

[4] 陈洪源,明智强,谢佳乐,等.小檗碱降血糖机制的研究进展.食品与药品•A版,2008,2:69.

[5] 张华珊,张爱鹏,周道启.小檗碱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评价.中国实用医药,2008,3(6):91.

[6] Yun S.Lee,et al.Berberine,a Natural Plant Product,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Diabetes,2006,55:22-56.

[7] Yifei Zhang,et al.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Dyslipidemia with the Natural Plant Alkaloid Berberine.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93(7): 2559.

[8] 刘礼乐.肝原性糖尿病78例诊治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2-3):23.

[9] 唐玲光.黄连素巧治糖尿病.医药与保健,2005,13(6):40.

[10] 朱红,代伟.黄连素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1999,22(3):67.

[11] 王晓新,金小平,徐志红.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116例疗效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35(2):141.

[12] 宋君.小檗碱临床应用及研究新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52.

[13] 李鄂丽.黄连素临床新用途.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85.

[14] Lee YS,et al.Berberine,a Natural Plant Product,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Diabetes,2006,55(8):2256.

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1国内分级护理制度的现状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转贴于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

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 and Skills Framework outlines for nursing posts[OL].[2008-01-06].http:rcn.org.uk/agendaforchange.

第6篇

躬耕杏林四十载,言语掷地有声,思想睿智机敏的他,眉宇之间依然流露着坚定,眼眸之中依旧闪现着光彩。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在员工的眼中,他是位务实创新,成绩卓著的好院长。他就是2013年荣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同年荣获山东省优秀医院院长等荣誉称号的济宁老年血管病医院院长王保平。

在中国乃至国际医学界,他是一个传奇。不仅是因为其创立的济宁老年血管病医院历经了25年的风风雨雨,更是因为其初创的血液健康疗法在海内外声名远扬。

卅年磨一剑

首创血液健康疗法

出身医学世家、1976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的王保平,分配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外科医生,后任外科、心内科副主任,工作生活也算惬意。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还是打乱了他的平静。在他参加工作不久,他的三位亲人相继得了心脑血管病,长年卧床不起,受尽病痛折磨,终于不治而去。在经历了痛苦之后,王保平开始潜心钻研心脑血管中医药,决心攻克这一疾病。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一旦人的血液成分、血液功能等发生病理性改变,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出血、坏死,从而引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王保平认为,各类心脑血管病的病根是血液而不是血管,治疗血管而不治疗血液乃本末倒置。年轻血液,就可以软化血管;疏通血液,则可以健康长寿。经过30多年的实践磨砺,上百次动物实验,上万例临床观察,王保平从“改善血液质量,改善微循环”入手,创造了“血液健康疗法”,为治疗心脑血管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王保平早在30年前就提出了“血液衰老是人体衰老的根本”,“血液年轻是人体健康的保证”,“高血压病因在大脑”等新观点,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国式的血液健康疗法解除了海内外10万余例患者的痛苦。“血液健康疗法“就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无毒副作用的中草药代替常规化学药物,利用整体调理、扶正祛邪的方法,把血液调理到健康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989年,王保平在孔孟之乡――创办了山东济宁老年血管病医院。经过25年的努力,医院由当初仅50张床的小型医院,发展成床位350张、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中型医院,开设了扶贫病房、普通病房、贵宾病房、总统套房,配有核磁共振、CT、彩超、TCD、心功能仪、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百套大型进口设备。25年来,医院狠抓质量管理,有效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医院已连续12年获省市级消费者满意单位,仅2013年度就先后荣获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的“幸福中国・2013社会贡献百强企业”、中国品牌企业(香港)组委会授予的“中国优秀品牌企业”、中国十大知名专科医院、中国十大知名心血管病医院等荣誉称号。医院先后成为济宁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定点单位。

妙手铸华章

实现血液变年轻梦想

王保平院长领导下的科研人员先后承担了卫生部、国家及省科委下达的十多项科研课题。经过上百次实验观察发现,心脑血管病多呈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滞性、低氧血症等血液衰老现象,由此血管内皮产生明显的损害,而过度使用化学药物或手术疗法往往使血液和局部血管损害更加严重。通过“以补充营养元素、中西药调整为主的血液健康疗法”达到血液年轻化(年轻因子SOD升高80%)、血管软化(软化因子NOS升高1倍)的效果。其间给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特制的中药提纯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净化血液、改善血液,活血、调血、养血、生血并重,使造血干细胞大量增加,内溶斑因子大增,有害因子大减。各种大中小分子的血液废物迅速分解,经皮肤、肠道、肾脏逐渐排出体外,动脉粥样斑块逐渐消退,血管明显软化,冠状动脉产生丰富的侧支循环,经数万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脉管炎患者治疗统计,疗效极为显著。

2型糖尿病,公认为世界三大疑难病之首,也是人类发生心脑血管病影响健康的头号杀手。王保平教授历经30多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与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及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密切关联。临床常用的部分降糖西药易导致血糖下降,发生脑血管意外。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也缺乏基础医学理论支持。由此,王保平教授大胆采用血液健康疗法治疗300例2型糖尿病,在大幅度降黏、降脂、降血压的同时,血糖稳定下降,血胰岛素也显著下降。王保平教授认真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出了《血液平衡对高甘油三酯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发表于《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声名鹊起 海内外屡获殊荣

25年来,王保平发明的“血液健康疗法”先后获得国家、山东省卫生厅、省科委等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奖40多项,海内外各种奖项过百。其中获“联合国和平国际医学奖”、美国医学会及英国剑桥医学奖多项。王保平参编的《血液流变学》等十多部专著,两部被列为全国医学高校研究生教材。他先后在中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百余篇论文,应邀赴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发表演讲上百次。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20余个国家的医学组织邀请王保平前去讲学或进行科技合作。

2006年6月,王保平赴意大利参加“第四届世界和平与健康国际会议”,作为中国医生代表团唯一的主讲代表,作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心脑血管病治疗的方向》专题发言,引起100多个国家代表的热切关注。2007年9月,王保平又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参加了斯里兰卡召开的第45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发言人,又一次引起世界医学界的轰动。2013年,王保平又参加了台北国际中医学学术论坛、北京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中国企业500强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企业家健康论坛等国内国际会议。2010年3月12日,王保平将其研创30余年的“血液健康疗法”推介至“美国第81届国医节”大会,主旨发言80分钟,为国医节庆典和五洲论坛增色,为国人增光,中国王氏血液平衡医学留在了美国,播撒在了全世界!

热心公益 做侨界健康使者

王保平和他的医院坚持“扶贫济困、救死扶伤”,1998年12月成立了全省首家扶贫病房,设床位30张,推出28种内科单病种限价,年限价免费额由60万元扩展到百万元以上。另外,医院每年向海内外患者及农村贫困患者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2万多张优惠医疗扶贫卡和外地外籍VIP优惠卡,每年减免医疗费约600万元。建院25年用于减免优惠医疗费累计约5500余万元。

第7篇

关键词:栏目设计;护理网站;网站建设;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00-02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护理学科的发展也逐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为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网站建设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护理知识需求的不断增长,建立专业化的护理信息网站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而且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但是,在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为提高新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突出网站设计与建设的特点,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设置更多的功能栏目,突出网站建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人们了解护理知识、交流护理知识、学习护理知识提高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前期准备

(一)资料准备

网站将要上传的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护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网站简介以及与护理和网站相关的护理论文、会员制度、护理百科知识等其它资料,这时充实网站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软硬件准备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房,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等,这是确保网站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三)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涉及到网站的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和维护人员,这需要网站设计与建设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站设计和建设技能,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经验,能够对一、二、三级网页进行开发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以FrontPage 2007软件为主,Flash 5.0、Adobe Photoshop CS4、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等软件为辅,对护理信息网站的网页进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普通模板的使用创建主页,然后借助超链接在主页上建立若干个子页的标题索引,子页的背景与相关标题对应,使其某一大项内容风格一致;编辑时,根据内容适当插入或处理一些与之相关的剪贴画或动画图片;文字标题采用与内容不同的字体、颜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便于选择查看。

三、栏目设计

网页的栏目设计主要由学习园地、整体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百科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护理信息方面的服务。

(一)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护理信息网站最主要的栏目之一,一定要保证护理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要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要有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资讯,及时传播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增强网站内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设计专门的模块来收集优秀的护理论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护理常识以及与护理相关的散文、诗歌等,增强网站的趣味性。此外,应当开辟会员专区,鼓励以护士为主的会员踊跃参与网站的各项活动,例如护理体会征稿活动、护考培训与交流活动、护士风采评选等。

(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栏目是护理信息网站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到各种护理知识的问答、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项疾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护理知识的讲解等,可以按照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女性护理、男性护理几大模块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划分,要详细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饮食、心理、手术、护理、出院、康复等相关护理信息和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满足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护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

(三)护理管理与护理百科

该栏目主要是介绍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重点、护理难点、护理程序、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标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等;护理百科则应当重点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知识和护理小技巧,如高血压的自我护理措施、正确的脸部护理措施等。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要点

(一)设计目标

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应当坚持以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建站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的护理需求,坚持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动态性。同时,护理信息网站所设计的内容,应当有着明确的分类,积极宣传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步骤,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统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务。

(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脚本制作等环节,可以根据网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设计,即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网页的具体功能和信息,制作页面蓝本。

(三)详细设计与建设

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主要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编写文字脚本时,主要依据设计目标与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脚本的内容,突出新颖性和吸引力,确保网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时,对于图片、声音等媒体素材要进行精心设计,增强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2.素材的设计与收集

在网站的详细设计阶段,素材主要来自于收集和制作两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素材准备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素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图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网站浏览者的关键环节,是吸引浏览者主动涉猎知识的重要因素。

3.互动交流设计

为有效丰富护理信息网站的交互功能,实现网站对象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网站建设者要充分重视互动交流设计,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设计、协调设计等环节,例如可以在网站中增加留言板、论坛热点、在线答疑等内容,增强护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维护

为保证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并定期对网站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增强网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网站工作的安全和畅通,例如单位可以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讲解典型事例等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网站维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可以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网站维护制度,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对网站运行情况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定期对专科护理、护理论坛、教育园地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更新。

结语

总之,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建设,一定要从网站的服务性、新颖性、功能性、时代性方面入手,强调网站的互动交流、自主学习、护理知识展示等内容,不断完善和改进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使得护理知识能够更好地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为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宣传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帮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21世纪护理领导趋势―台湾护理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护理学院长李选谈魅力领导[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09)

[2]陈玲玲,刘义兰.医院网站护理信息呈现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9,(32)

[3]赵静,付阳,赵培.浅析网站的维护与安全性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5)

[4]叶建蒙.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曾玉燕,林虹,陈丽兰,宋伟立.护理信息管理系统[J].当代护士,2005,(11)

[6]陈玲玲,刘义兰.医院网站护理信息呈现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9,(32)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米塔尔创业资助课题:(10MY04)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研究方法;运动效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90-04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 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ree main issues, which included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make known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 of studies did not only provide a solid research base for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but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of practi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s by exercise interven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mechanism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面临着就业、学业、情感、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压力。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会产生抑郁、焦虑、多疑、敏感等消极心理反应,而且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乃至少数大学生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应对方式。如何指导学生顺利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身心健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已有的研究初步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心理障碍,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高[2-5]。为此,本文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项目成果,探讨了研究方法、运动干预效应和生理心理机制等问题,以期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高校体育改革,全面、系统探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改善作用,促进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以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1 研究方法的探索

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它包括自变量的选择与因变量指标的确定;二是实验设计,它保证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以及研究的信度、 效度;三是统计分析,其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1.1 变量选择

确定研究中的变量是研究之前的关键一步,它既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进行实验设计的前提。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研究而言,它涉及到身体锻炼的类型对大学生缓解、降低乃至消除心理压力效应的方向、程度等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机制等研究问题。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涉及运动干预因素的自变量主要有一次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等,对这些变量探讨其单独作用、交互作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

因变量的选取主要涉及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的测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应该选用适合中国当前社会文化条件和大学生特点的工具。自Holmes等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6],开创了心理压力量化研究的途径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不少测量青少年生活压力的工具,如Goddington编制的“生活事件记录”[7]、Marx等所编制的SRRS大学生版本[8]、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9];王宇中等编制的“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10]以及江光荣编制的“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11]等。但在已有实践中发现,以上各量表或由于缺乏内容效度或缺乏针对大学生特征,在大学生压力研究应用中信度、效度较差[12]。基于此,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该量表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全量表由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5个主要的分量表构成;另外,按照压力源的性质,可区分出生活事件与日常生活琐事,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5个分量表。研究实践证明,该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用来评估中国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压力水平[12]。

应对是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节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应对过程,消除心理压力,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5]。但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干预与应对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近年来,我们选用信度、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运动干预与应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重要因素,且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13]。

1.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研究者在实验前根据研究目的拟定的实验计划及方法策略。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是对比实验设计或单因素实验设计,用于揭示不同运动强度、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持续时间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但是这两种实验设计仅能揭示运动干预单一维度、横断面的差异,前者如“12周中等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后者如“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对于运动干预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或综合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很少涉及。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单因素实验设计简单、方便,但由于运动干预心理压力的效果取决于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必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研究,因此,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特别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深入发展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效果的必然趋势。所谓重复测量就是同一个被试在接受某种处理后,在某个因素不同水平条件下或某几个因素水平组合条件下被重复观测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实验研究问题[14]。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具有在一个实验研究中就可以探索运动干预各构成因素(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单独、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的优势,而且这种设计是控制个体差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得研究更加科学、高效,应引起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和使用。

1.3 统计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15、16],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涉及的变量太多,研究结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必须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干扰,除了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外,还需引入多元统计技术。例如,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把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不一致结果作为协变量,去除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使得组间比较更科学。同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主观幸福感、心境等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另外,在各种多元统计方法中,结构方程模型是最值得关注的一项技术,它主要用于解决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是唯一能够对所有变量关系同时进行完整分析的统计技术。可以预测,未来该技术将成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的一个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自变量的选择要全面、具体可操作以及明确其不同的水平,心理压力因变量必须适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大学生心理压力特点;为提高研究的效率,应尽量采用多因素、多自变量、多因变量研究设计;并引入多元统计技术更好揭示运动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

2 运动干预效应的探索

所谓运动干预效应是指运动干预各构成因素(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一次运动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压力改善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清楚地揭示运动构成因素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贡献,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有效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国内外的研究初步表明,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积极效益问题已得基本证实,但是关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干预以达到最佳积极效益的问题,尚未深入探索。

2.1 运动强度

国内外对于运动强度的确定基本上是使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强度的设定大多依据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有氧运动强度的分级标准[17]:小强度为35-54%最大心率,中等强度为55%-69%最大心率,大强度为70%-89%,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龄。在有的研究中,采用遥测心率结合对大学生的运动反应观察,确定大学生小、中和大有氧运动强度的心率区间依次为:105-120次/min、130-150次/min和155次/min以上。研究结果证明三种强度区分较为合理,已被许多研究者使用作为运动强度的分类标准[18、19]。研究结果揭示:小、中和大强度的有氧运动强度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有着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13、20-22]。

2.2 运动持续时间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的研究主要是长期运动干预的效应研究。长期运动干预指每天或定期进行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用于研究的长期运动干预时期在1~12个月不等。依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运动干预的可行性,在运动干预持续6周和12周探讨两种不同持续时间与心理压力关系的时间模式中结果发现:6周和12周的运动干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有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12周的运动干预[13、20-22]。由此推论,长期持续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

2.3 运动频率和每次持续时间

运动频率指每周锻炼干预的次数,用于研究的运动频率主要有每周7次、每周3次和每周1次。用于研究的每次锻炼时间主要有30分钟、45分钟和60-90分钟。依据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相关研究成果,以探究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不包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干预效果为宜。研究结果发现: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的运动干预,较每周1次的锻炼效果好[13、20-21]。

2.4 运动项目

大学开展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田径项目、球类项目、水上运动和体操类项目等。在有关篮球、健美操和羽毛球的项目研究中发现:不同的项目对于心理压力改善作用不同。项目在转移、求助、忍耐、幻想维度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健美操对转移、羽毛球对求助和忍耐、篮球对幻想影响明显;项目在抱怨、退缩、逃避和压抑维度及情绪取向和回避类应对方式主效应非常显著,篮球对抱怨、退缩、逃避、情绪取向和回避,健美操对压抑影响明显[13、20、21]。

2.5 交互作用

以上对运动干预各变量的单独作用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运动干预来说,必须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深入探索运动干预各变量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之间会以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后,项目与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学习维度产生积极影响;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在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等[13、20、21]。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应的探索,初步揭示了运动干预各变量单独或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有效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当然,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如,运动项目的种类、锻炼持续时间等),还是研究的深度(如:针对不同类型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运动干预方案等)都尚需加强,离真正科学有效使用运动干预手段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尚有距离。

3 生理心理机制的探索

3.1 心理机制探讨

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出版的《身体锻炼与应激反应》、《锻炼心理学》、《身体锻炼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国内季浏编写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等著作中均有专门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运动能够降低应激反应,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层面上,随着研究不断升入,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运动改善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即运动干预改善心理压力的心理途径。应激医学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和防御机制是影响心理压力反应的重要因素[23、24]。应对方式是人们为了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已有研究结果支持适宜的运动干预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崔冬雪等发现,运动干预可以改进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参加身体锻炼的女大学生,在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方面优于与不参加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得分呈著正相关关系,是促进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事件对情绪影响的一种手段[25]。Jennifer等调查大学生身体锻炼、饮食紊乱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支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有较为积极应对方式,而有较少的饮食紊乱症状出现[26]。防御机制指个体应对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关于身体锻炼与防御机制的研究表明身体锻炼与成熟的防御机制相关。成航宇研究发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出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体育专业大学生防御方式更具积极倾向,不同专业女性大学生的掩饰倾向显著高于男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掩饰方式的差异较突出,而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不明显[27]。胡海青等研究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参加锻炼有助于科技人员改善防御方式[28]。

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的心理机制,首先涉及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心理适应、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起中介作用[13、20]。其次,由于运动干预与中介变量的关系也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则需进一步探讨运动干预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改善作用,且存在两条途径,一是运动干预直接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产生影响,即减少大学生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压力;二是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等中介因素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产生影响,既可以促进大学生采用问题取向的积极方式应对压力,也可以减少大学生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压力[22]。

总之,已有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运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运动既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又可以通过改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且运动干预对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的改善也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因此,要全面、系统的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尚需对其心理机制进行此类深入地研究。

3.2 生理机制探讨

有关运动干预降低心理压力的研究较多。有机体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护机制,经常性的运动有助于建立这种机制。有氧运动锻炼由于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能力,有助于减轻机体在受到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并加快恢复过程的速度,至于运动对长期心理压力和紧张的缓解作用机制,可以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缓冲器”和“释放通道”。另外体质的增强也有助于提高有机体对抗压力及在压力状态下正常运转的能力。近年来,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角度研究运动干预对心理压力的改善作用中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强度,拮抗了应激对机体的损伤[29-31];并提出了拮抗的假说,认为运动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身心素质为应对心理压力提供较高水平的应对资源,降低应激反应强度,拮抗了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5、32]。

综上所述,心理压力一旦发生,便会打破原有的身心平衡状态,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便能很快觉察到变化,动员各种生理和心理调节机制,运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途径可能通过心理和生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主要作用为提供应对资源减少压力反应,以重新恢复内稳定和心理康宁状态。依据已有研究结果,我们尝试构建如下图所示的运动干预改善心理压力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

上述研究,加深了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方法学思考,初步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应,尝试构建了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理论模型。这些结果为全面、系统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效应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并为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预防和调控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宝勇. 精神压力、应对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Shelley ET, Annette LS. Coping Resources, CopingProcesses, and Mental Health[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07, 3:377-401.

[3] Morgen WP.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h[M],4nd, Taylor & Francis, 2004: 45.

[4] Faulker GEJ, Taylor AH. Exercise,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M]. Taylor & Francis, 2005:254.

[5] 颜军, 陈爱国. 体育锻炼应对应激研究的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11): 58-61.

[6] Holmes TH, Rahe RH.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 213- 218.

[7] Goddington R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vents as etiologic factors in the diseases of children:A study of a normalpopulation[J]. Journal of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2, 16: 205-213.

[8] Marx MB, Garring TF, Brower FR.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life experieme on the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5, 19: 87- 98.

[9] 刘贤臣, 刘连肩.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1) : 34-36.

[10]王宁中,冯丽云.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 4): 206-207.

[11]江光荣, 靳岳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 8(1): 10-14.

[12]梁宝勇, 郝志红. 《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2): 81-87.

[13] 孙海艳. 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与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人格、心理压力的影响[D]. 扬州大学,2008.

[14] 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7.

[15]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16]邢建辉,谷朋超, 杨学文. 体育院系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 17 (1):8-11.

[17]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M].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18]朱凤书, 颜军, 陈爱国.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2): 139-141.

[19]张磊, 孙雪梅.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2): 172-174.

[20]陈华利. 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心理压力、心理适应及应对效能的影响[D]. 扬州大学,2008.

[21] 邓雷, 孙海艳, 颜军. 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9(2): 86-90.

[22] 马爱民. 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影响的路径分析[D]. 扬州大学,2008.

[23] Mark RS, Robert RM.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l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Am Psychol. 2000, 55(6): 620-625.

[24] 梁宝勇. 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 心理学报, 2002, 34(6): 643-650.

[25] 崔冬雪,刘希佳. 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26]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 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27] 成航宇.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 25(1):112-113.

[28] 胡海青, 童昭岗, 颜军. 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8): 1063-1065.

[29] 翟一飞, 颜军. 体育运动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03, 24(2): 58-61.

[30] 颜军, 尹剑春, 陈爱国, 等. 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压力大鼠免疫功能若干指标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05,26(2): 55-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