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正直的生活

正直的生活

时间:2022-12-21 11:09:22

正直的生活

第1篇

关键词:平衡;偏转;洛伦兹力;电场;电势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33-3

1 设计思想

以速度选择器为突破口,加强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分析,深入讨论平衡及偏转问题,磁流体发电机和霍尔元件的实质基本一致,注意三种磁学元件的彼此联系。

2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比较归纳。

3 教学过程

3.1 速度选择器(如图1所示)

物理情景1 如图1所示,匀强电场的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E,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大小为B,假设电量为q的正电荷(不计重力)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速度为v。

教师活动 问题1:运动电荷受到几个力作用?方向怎样?

学生活动 结合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对带电粒子作用力的特点判断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尝试画出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电场力竖直向下,洛伦兹力竖直向上(左手定则)。

教师活动 问题2:运动电荷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受到的力的大小关系怎样?你发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向下的电场力和向上的洛伦兹力平衡,qE=qvB,故E=vB,与电荷的电量无关,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是由E和B决定的物理量。

教师活动 问题3:假设是负电荷(不计重力)能否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

学生活动 负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竖直向上,磁场力竖直向下,与正电荷受力完全相反,但仍然平衡,可以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

教师活动 问题4:正电荷(不计重力)能否从右向左沿直线运动通过上图中的复合场?负电荷呢?

学生活动 正电荷从右向左运动时,电场力竖直向下,磁场力也竖直向下,无法平衡。负电荷从右向左运动时,电场力竖直向上,磁场力也竖直向上,仍然无法平衡。

教师活动 问题5:速度选择器对速度大小、速度方向、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及正负有什么要求?

教师活动 问题7:只改变匀强电场的方向,变为竖直向上,正电荷(不计重力)能否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从右向左呢?

学生活动 匀强电场变为竖直向上后,正电荷(不计重力)不能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但能从右向左沿直线运动。

教师活动 问题8: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场和磁场方向可以怎样组合?从右向左呢?

学生活动 从左向右沿直线运动(左入右出),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场方向竖直向下,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下磁里),或电场方向竖直向上,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电上磁外);

从右向左沿直线运动(右入左出),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场方向竖直向上,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上磁里),或电场方向竖直向下,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电下磁外)。

教师活动 问题9:假设平行板两板间的间距为d,电势差为U,带电粒子直线运动时,可推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 问题10:若带电粒子的重力不能忽略,以上结论和规律还成立吗?

学生活动 不成立。此时考虑三场合一背景下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 速度选择器是电场和磁场的复合场,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和磁场力的作用,可能平衡也可能偏转,若平衡,带电粒子必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十个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关系和大小关系。从动力学(牛顿第二定律)和功能关系(动能定理)两角度理解物理规律,十个问题也是十次思考,十次思维的碰撞,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渐入佳境。问题9和问题10是对速度选择器的深入理解,也为后面要介绍的霍尔元件中的霍尔电压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3.2 磁流体发电机(如图2所示)

物理情景2 如图2所示,A、B两极板原来不带电,等离子体(大量正负电荷)经过图示空间。

教师活动 问题1:正负电荷的偏转方向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 正负电荷以相同的速度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反,故偏转方向相反。

教师活动 问题2:A、B两极板最终带电情况怎样?

学生活动 正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向下,偏转方向向下,故B板带正电,A板带负电,A、B两极板形成新的电场,方向竖直向上。

教师活动 问题3:能否出现正负电荷均沿直线运动而不偏转?此时A、B两极板间的电压U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与速度选择器不同,但实质一样,最终都转化为平衡问题或动态平衡问题。磁流体发电机重点关注匀强电场的形成过程,正负电荷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偏转,A、B两极板最终形成稳定的复合场(正交的电场和磁场)。正负电荷在稳定的复合场中可做直线运动,但要用动态的观点理解,不能静态认识问题。

等离子体偏转到A、B两极板后,与外阻形成闭合回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可以这样认为:等离子体通过A、B两极板为媒介转移到外电路,形成稳定的电流。

3.3 霍尔效应

物理情景3 在匀强磁场B中放入一块板状金属导体,并与磁场B方向垂直(如图3),金属导体的长为a, 厚为b,高为c,在金属板中沿与磁场B垂直的方向通以电流I的时候,在金属板的上、下表面之间会出现横向电势差UH,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电势差UH称为霍尔电势差。

进一步的观察实验还指出,霍尔电势差UH大小与磁感应强度B和电流强度I的大小都成正比,而与金属板的厚度b成反比。

教师活动 问题1: 假设电流I是由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怎样?受力情况怎样?偏转方向怎样? 上、下表面之间出现横向电势的高低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I方向相反,受到向下的洛伦兹力向下偏转,下极板带负电,电势的高低是下低上高。

教师活动 问题2: 假设电流I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怎样?受力情况怎样?偏转方向怎样? 上、下表面之间会出现横向电势的高低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 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I方向相同,受到向上的洛伦兹力向上偏转,上极板带正电,电势的高低是上高下低。

教师活动 问题3: 能否出现正(负)电荷沿直线运动而不偏转?此时A、B两极板间的电压U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磁流体发电机是等离子体的运动偏转形成的电势差,霍尔元件是正电荷(或负电荷)运动偏转形成的电势差,但二者实质相同,推导电压时都要用到平衡原理,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速度选择器规律的理解和拓展思考,用一个原理解决多个磁学元件的规律类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教学反思

问题的设计要与物理情景结合,通过从低到高,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这样既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李胜强.从两道力学实验题谈起[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4):61―63.

[2]李胜强.伏安法在电学实验中的基本应用与变式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6,34(2):60―63.

第2篇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第3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摆一摆、围一围、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图形王国里去认识新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个新朋友是谁吗?请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课题――四边形。)

师:我们一起读出它的名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四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评析】此环节设计直奔主题,一改旧版教材的从校园图中找图形的环节。体现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减少了不必要的探究活动。导入虽然设计得简单,但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认识特征

师:对于四边形,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你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呀!

生2:我知道长方形是四边形。

【评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课标中所提倡的“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理念。教师通过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来确定教学的起点。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还有哪些图形也是四边形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1(里面装的是例1里的14个标有序号的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学生开始活动。)

师:在你的小组内互相看一看,你们找到的四边形是否一样?

(学生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认为几号图形是四边形?

生1:我认为(2) (5)(6)(8)(10)(13)(14)号是四边形。

师: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都找对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发现这些四边形都有四条边。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我发现它们都有4个角。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师: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请你们判断一下,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

生:它不是四边形,四边形的边是直直的,而它有两条边是弯曲的。

师:对,四边形要有四条直直的边。(补充板书――“直直的”。)

师: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

生1:12号图形有12条边,所以它不是四边形。

生2:1号图形有5条边,所以它不是。

师: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3:它有五条边,我猜它可能叫五边形。

师: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断出它的名字,真了不起。

生4:我认为7号、4号、11号图形都不是四边形,因为它们的边不是直直的。

生5:9号是长方体,它是立体图形。所以它不是四边形。

师:看来四边形的特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大脑里了。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背景出发 ,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习“四边形”之前 , 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己有四边形的概念 , 如果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 , 学生显然兴趣不大。因此,刘老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先让学生自主找一找四边形,并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整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还有四个角。你们想自己创作不同的四边形吗?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可以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纸剪一剪、折一折,或用钉子板围一围、或在点子图上画一画、或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利用七巧板拼一拼等,总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两个四边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反馈交流,有选择地让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此环节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上,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四边形的认识。同时通过用七巧板的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四、联系生活,加深表象

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1:数学书的表面是四边形。

生2:我发现育英小学的校牌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3:我发现大门上面有菱形。

生4:我发现球场上有长方形。

生5:我发现地砖上有黄色的长方形和绿色的长方形。

师:同学们可真细心,找到的四边形可真不少!

【评析】此环节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找一找中感受到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它们既有共同的特征,还各自具备独有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特点。(板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生1:我猜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生2:我猜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

生3:我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精彩的第一步。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仅凭眼观、猜想是不可以的,还需要我们实际验证一下,下面同学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也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总之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动手操作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运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老师,我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正方形中的角分别进行比较的,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谁也验证了这两个图形的角?

(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同意他的验证结果吗?

生:同意。

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师:继续汇报你们的验证结果。

生:我用直尺分别量了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两条短边。我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

师:还有谁也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点?你们同意他的验证结果吗?

师:(课件演示)长方形中较长的两条边,我们叫作“长”,较短的两条边,我们叫作“宽”。这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是相对的边,所以我们分别把它们叫作“对边”。

师:指示长方形一条长,谁来指一指这条长的对边在哪里?

(学生板前指示。)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教师板书。)

师:还有用其他方法验证的吗?

生: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的。先上下对折,我发现这两条长边重合在一起了,所以“长”相等。然后我又把这个长方形左右对折,发现这两条宽也一样长。

师: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的,也得出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

师:正方形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用尺子测量了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发现它们都一样长。

生:(抢着回答)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教师板书。)

生:同意!我和他的验证结果一样,但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的。我先把正方形上下对折,发现这组对边相等,我再把正方形左右对折,发现另外一组对边也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你这样横竖对折,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我建议你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合起来,这样对折就能说明挨着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对!这样折就更能有力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大胆猜测,动手验证,我们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样的结论 。你们真了不起,也希望同学们将这种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此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研究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改变了旧教材中让学生根据不同标准给四边形分类而产生的学习障碍,而且学生们的猜测是建立在一年级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的,这样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展示学生作品。)

六、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师:学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到图形的知识园中走一走吧!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① ②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评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改变一些图形的摆放方向帮助学生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2.把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3.生活中的四边形欣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四边形,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一起欣赏四边形的美吧!

七、回顾全课,深化新知

师:这节课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们的合作,获得了许多有关四边形的新知识,能说一说你的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还有四个角。

生: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生:我知道了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而且四条边相等。

生:我还知道了可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进行学习。

【评析】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和梳理。

总评:

刘佰波老师教学的“四边形”一课,除了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思路清晰、严谨等基本特点外,使我感受至深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活动。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都和图形有关,对于四边形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因此,刘老师放手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里找出四边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挑选四边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四边形概念的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

几何初步知识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因此刘老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通过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使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有了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巩固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刘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精心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如让学生通过用纸折一折、剪一剪四边形、用小棒摆一摆四边形、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四边形、用七巧板拼一拼四边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的特征。此外还运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式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和思维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4.在猜想验证中激活思维,收获数学思想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概率教学;直观迷思;策略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程中,概率是为数不多的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概率概念含有直观的思维,却常常与我们生活经验中的直观期望不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与学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首先,与概率相关的一些迷思概念比较隐蔽不易觉察;其次,有些错误观念貌似合理、符合逻辑;再者,要弄清学生在解决概率过程中的真实思维较为困难。

对学生而言,概率是一个看似简单又相当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概率的认知,很大程度上缺乏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认为有生活上的直观就可以了;对求得的答案又常有不确定的感觉,缺乏学习信心。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概率概念存在直观迷思。学生的直观思维会如何影响其概率内容的学习;数学教师又如何调整概率内容在直观上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有效的概率直观来提高学习?

Fischbein将直观分成原始直观和二阶直观。原始直观是由个人生活经验发展而来,即使在接受学校教育后仍能显现。二阶直观是由教育的介入习得的科学性概念。[1]对同一个问题,二阶直观常与原始直观相矛盾。直观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和学习,虽然其常与正确概念相违背,但因为它具有整体思考的特性,因此在解题的最初阶段有很大帮助,即原始直观和二阶直观在学生学习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直观,但必须是正确的直观。所以,帮助学生克服直观迷思,对重建正确的数学概念是相当重要的。

在概率问题中,直观的角色似乎比在其他部分的数学学习中更为重要。概率直观常常与数学运算结果相违背,就像算出彩票中奖的概率是那么小,但在现实中每周都有人中奖一样。概率含有直观的思维却充满了迷思概念。直观需要再构建,借由数学知识使其清晰。[3]若学生能够对直观有所洞察,将有助于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将直观以形式化的表现呈现给学生,因此教学要从例子开始,先讨论例子中的现象,然后指出结构再下定义。原始直观不会消失,即使通过教学介入被覆盖仍会潜在影响学生的判断,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正视直观,在学习中分析并修正自己的原始直观。

由于概率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很难用已获得的解决确定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去求解灵活的概率问题,这就决定了概率内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教学脚手架

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近侧发展区(ZPD)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背景知识搭建暂时性的学习构架,来协助学生由实际发展层次进入潜在发展层次,这种引导也是支架式教学。[4]实际概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基础,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性,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脚手架,并且该脚手架要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使学生能以此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处于ZPD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学生迷思概念的修正,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强化概率的学习。

(2)注重“类比”和“冲突介入”

类比教学是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重组,以定锚问题开始引出正确答案,经过搭桥问题引出迷思概念,再到标的问题强烈地暗示迷思概念。冲突教学则用一个问题来引出学生的错误答案,接着呈现一个和学生错误答案相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察觉到自己答案的错误。通过思维上的冲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发现错误。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在认知方面出现的直观迷思,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注重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率概念和模型解题,取决于其对各概念和模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否真正掌握,所谓的“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与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比较、对照,找出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在概率学习中可以用表征当媒介来获得抽象的结构,如画树形图,能加速认识组合的概念和运算。

(4)注重建模思维机制的提取

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模型。概率模型的提取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因为对题目理解不准确或对某个知识点含糊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领悟概率模型提取的思维,获得模型选取的经验。

(5)注重预测、实验和证实

要想建立正确的直观,就需要大量的反思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对实际情形进行预测、实验和证实,改变学生的主观判断、个人的错误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发现计算法则,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6)注重变更材料背景

教学中发现,有些迷思概念的使用与题目的背景有关。教学实验会使用硬币、骰子、扑克牌等,有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虽然活动的材料不同但彼此有相同的本质,而有的学生则不然,题目背景一变,解题策略也变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种材料,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模拟同一类问题,促进学生的理解。当然,这种能力也是理解水平的一种反映。

(7)注重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在日常的概率教学中,教师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概率知识,还应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日常概率问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概率实验模拟、图形演示,能使学生在直观上更加深刻地理解概率知识。

总之,概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随机现象和概率的意义,教师应将教学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理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迷思概念,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概率的随机思想,对生活中不确定现象建立科学的认识观念。

【参考文献】

[1]Fischbein, E. Intui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Dordrecht: Reidel Academic. 1987.

[2]Tirosh, D., & Stavy R. The intuitive rules theory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F.-L. Lin & T. Cooney (Eds.), Making Sense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2001: 73-85

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有个性 灵性 生命活力 人文性

高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高效教学的核心。高效教学是符合规律的,是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有魅力的教学。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追求充满有个性、灵性、生命活力和人文性的高效数学课堂,多年来,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实施。

一、放飞学生个性、展现学生灵性、显现精彩的课堂

数学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与灵性表达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活跃、更加开阔的数学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将学生领向一片新的数学天地。

[案例]:对于边长为4 的正三角形ABC,请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交给同组的同学写出各顶点的坐标。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活跃起来了,两人小组合作探讨。这时我发现了许多的设计方案(超出了我的想像):

下面是学生展示的方案:

正是这些充满个性的提问与解答,正是这样条件的开放和多样,过程的开放让学生的人文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创新活力在尽情释放,使学生内心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内心力量得到不断增强,而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评价的舞台。

二、关注学生生命活力、追求动态生成、呈现鲜活的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案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出示的一个题目:如图,点A在O上, sinB= ,能否判定直线AB和O相切?请说明理由.

显示题目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喊出“相切”.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相切的理由.

学生1:sinB= ,OAB是直角三角形.即OAAB,AB是O的切线.

师:sinB= ,为什么OAB是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2:(理直气壮地说)sinB= ,∠B=30°.

∠B=30°∠O=60°. ∠OAB=90°

师:∠B=30°,为什么∠O=60°呢?

学生3:(很不耐烦地说)在直角三角形中,∠B=30°,得出∠O=60°

师:哪里说是直角三角形呢?若说是直角三角形了,还需要∠B=30°,∠O=60°,∠OAB=90°吗?

学生4:很简单.sinB= ,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是直角三角形.

师:对啊!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现在是已知∠B的正弦值了.还用求吗?

学生5:(看样子,这位学生急不可待想说)sinB= ,已知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了,怎么不会是直角三角形呢?(这时已经有学生笑了)

师:怎么了?

学生6:还不知道是直角三角形又默认是直角三角形了.

师:对呀!那么sinB= ,只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7:只说明了∠B=30°.还不能说明其它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由于受先前经验的影响,想当然得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主动建构,形成了正确的知识.

三、浸润人文意识、渗透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的高效课堂

数学内容在选材是努力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把国情民意、生产生活、重大事件融入其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这样既丰富内容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 家命运,又浸润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案例]:在舟曲灾后安置工作中,某企业接到一批生产甲种板材24000平方米和乙种板材12000平方米的任务。

(1)已知该企业安排140人生产这两种板材,每人每天生产甲种板材30平方米或乙种板材20平方米。问应分别安排多少人生产甲种板材和乙种板材,才能确保他们用相同的时间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

(2)计划用这批板材建A B 两种型号的板房共400间,在搭建过程中,按实际须要调运这两种板材。已知A型板房:甲种板材54平方米、乙种26平方米安置人数5人,B型板房:甲种板材78平方米、乙种板材41平方米安置人数8人。 问 这400间板房最多能安置多少灾民?

第6篇

[内容摘要]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直接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注意力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它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直接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支配,带有强制的意思。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注意规律,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向主动注意上来。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运用。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是产生注意力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7篇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省委安排在全省开展为期一年的“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就是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着力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做事先做人,做官先做人。我认为“讲正气树新风”的关键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为人类传承文明、树立新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正直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现在社会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所以在物欲横流中正直几乎被淡忘了。人们已经看惯了不良恶习,认为既然存在,管它是否合乎道德规范,管它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于是,有的事情,虽然知道不对,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或那样的潜规则。伴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受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被扭曲,更甚者有一些人竟然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沦丧了,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很多人在物质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却总是感到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精神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旦好的观念被抛弃,而更好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观念断层带来的信仰危机和思维混乱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不良的风气和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人人都认同了不良风气,单纯认为存在的就有理,而不论其是否合理的话,才是最大的社会悲哀!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难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应该树立合理的才是正确的观念。那么,只有社会上的好人多了,坏人才难以猖獗;而一旦好人少了,坏人和各种不良风气就甚嚣尘上了!

居庸关城隍庙大殿有这样一副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他鉴鬼神钦。”正直是做个好人的首要条件。行得正,走得端,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一个正直的人肯定是一个讲正气的人,是一个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对工作勇于负责的人。所以要做一个“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好干部,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生活无小事,人生无小事,做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讲正气树新风”的党员干部,必须脚踏实地时时谨行,处处慎独,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处世、正正派派地为人!

第8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和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和分别表示和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则;

否命题:若则.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则”,则逆否命题为“若则.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第9篇

这一解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其进行解释,篮球员在赛场上能够直接把握住整场的发展态势,将球投进篮筐,这就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回归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当老师将一道数学题刚刚写到黑板上的时候,就有学生能够立即说出答案,也许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算太优秀,这个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正是他直觉思维的表现。那么,直觉思维在初中生身上有何特点呢?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初中生直觉思维的特点

通过上文对直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但是数学是一种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科目,两者之间不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在这矛盾背后存在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1.偶然性

直觉思维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时候,凭借自己潜意识的活动对事物进行下意识地判断的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灵感突至正是直觉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正是在突发事件中触发无意识而产生的。苹果砸到牛顿的脑袋不是时常发生的,牛顿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联想到万有引力是一种偶然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直觉思维具有偶然性。

2.自发性

直觉思维的主要施动者是由主观个体构成的,这个主观个体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触发自己的神经机制,对问题产生解决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直觉思维是思维者主动产生的,是在其思维自发运作下产生的。

初中生的直觉思维除了偶然性、自发性之后,还具有简约性、不确定性、灵活性等特点。

二、初中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直觉思维尽管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这种自发性是在外界的某一基点的触动下而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直觉思维除了学生自身的思维之外,还需要外力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对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落实在点点滴滴中。因此,教师要将对初中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1.落实基础知识

我们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便是有无数个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那他也是无法直觉想象到万有引力的。换句话来说,没有知识储备做基础,一切的幻想都只能是空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利用具有理论基础的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证明,以此为直觉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课堂解题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 互动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数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共飞。因此,构建互动课堂,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下面以《圆的认识》为例,谈谈互动课堂构建的几个主要策略。

一、情境法激发学生动起来

课堂之初的几分钟是否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之初,应运用图片、故事、表演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圆的认识》的教学,课堂伊始,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小轿车为基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车轮为什么是圆形?(2)你坐在三角形、正方形的车轮的车里,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感觉?

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小轿车感兴趣,以此为话题展开,会乐在其中,争先恐后。再让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说一说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想一想平时作文里描写一个小同学的外貌时,习惯用“圆圆的脸”,为什么没有用“长长的脸”、“方方的脸”、“正方形的脸”?

学生熟悉的话题和情境,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

二、注重自学指导,促使学生动起来

1.自主作图,小组合作。

《圆的认识》的教学,常规是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圆的尺规作图法、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等。这样教学,学生一直处于信息的“接收”状态,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巧妙设计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投入新知识探讨。如以问题“你能想办法画个圆吗”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试着作图,培养其创新能力。

2.自主阅读教材,从中感悟。

在学生画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关于半径、直径、圆心的描述,并在重要地方或者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自学所得,完善作图,是自主学习的高级阶段,将知识与运用完美结合的具体表现。如阅读教材,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后,让学生在刚画好的“圆”中,标注出圆心O、半径r和直径R,再在作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进一步探讨( )决定了圆的位置,( )决定了圆的大小。

三、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

合作探究包含合作和探究两个层面,合作学习、创新体验、勇于探究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学因其思维性强、逻辑严谨等特点,使学生对数学畏惧有加,感到学起来力不从心。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补充、互相借鉴。

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在学生明确了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知识之后,以问题的形式设计探究任务,利于学生合作,明确怎样合作、探究什么:

(1)我来折一折:把圆沿着直径折一折,我发现?摇 ?摇;

(2)我来画一画:在一张纸上,用尺规作图,画出一个圆,说出你作图的方法;你能在一个圆内画出?摇 ?摇条半径??摇 ?摇条直径?

(3)我来量一量:量量你画的半径和直径,看看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4)一起议一议:在这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开展竞赛活动,促其动起来

竞赛性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学生了解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说你猜活动,如一个学生说出半径2cm,其他学生快速说出直径4cm,这样学生在快速反应中对半径r和直径R的关系R=2r有了直观了解。

也可以开展竞赛性活动:给学生10s的时间,让学生在已知圆内画半径和直径,看看谁画的半径多、谁画的直径多,再量一量所有半径的长度,所画直径的长度,再仔细比较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也可以开展“慧眼金睛”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快速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2)半径是连接圆心与圆上的直线。(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4)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五、开展趣味性活动,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数学教学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可谓枯燥和乏味。而通过趣味性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尤其课堂教学巩固阶段,学生身心疲惫,如果以练习、题海的方式进行,难免枯燥乏味。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开展“脑筋乐园”活动,会给课堂增添亮点。例如:(1)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10m的圆吗?(2)画出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3)老师有两张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14cm和9cm,你能帮老师分别剪出最大的圆形卡片吗?

“实践性”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散思维的时间,体现“学中做”、“做中学”。

互动课堂关键是“动”,包括教师的“动”,主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安排;核心是学生的“动”,在各种任务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侯义昌.新课程背景下对构建小学数学互动课堂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9).

第11篇

方法样品的制备:药材95%乙醇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别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分别将其减压浓缩,得到各部位干浸膏备用。分别取适量紫藤瘤不同部位浸膏放入容量瓶中,加入少量DMSO溶解,无菌水定容,配制成5mg?mL-1的供试液。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试验抑菌试验方法 菌落生长速率法(江茂生等,2007):取1mL供试药液,与9mL的PDA培养基于无菌试管中混匀,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带药的培养基平板,DMSO作空白对照。将病原真菌菌种接种在PDA平板培养基上活化3~5d后,用无菌打孔器在活化后的作物病原真菌菌落边缘切下直径6mm生长一致的菌饼。将打好的菌饼菌丝面向下,接于培养基平板中心,使菌丝与新鲜培养基充分接触,防止感染其它杂菌,封口膜封口,然后于26℃恒温培养箱培养3~5d。每个试验做3个重复。抑菌结果测量 采用十字交叉法,待空白对照菌落长至平板边缘时,测量各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直径,以3次重复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I)=(空白对照菌落生长直径(C)-处理菌落生长直径(T))/(空白对照菌落生长直径(C)-6)×100%,即I(%)=(C-T)/(C-6)×100%。其中,6是菌饼直径,单位为mm。

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通过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试验,得到的结果如图版Ⅰ所示。图版Ⅰ结果显示,紫藤瘤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在5mg?mL-1浓度下对油菜菌核菌、小麦赤霉菌、棉花枯萎菌、辣椒枯萎菌等4种病原真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对油菜菌核菌、辣椒枯萎菌、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显着。不同部位对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直径,以三次重复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表略)。可以看出,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三个部位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率仅50%,对油菜菌核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本实验首次对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开展抑菌活性研究,以上实验结果发现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除了水相部位几乎无抑制作用,其它3个提取部位对4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正丁醇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和石油醚提取部位在5mg?mL-1浓度下抑制率均能达到100%。以上结果提示我们,紫藤瘤的抑菌活性物质分散在各个部位,非单一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为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紫藤瘤对棉花枯萎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其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部位在5mg?mL-1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33.30%,33.30%和28.20%。本次试验除了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辣椒枯萎菌的抑菌率相差相对较大外,其它3种真菌对紫藤瘤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部位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抑菌率差异均在8%以内。通过实验发现紫藤瘤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对4种供试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提示紫藤瘤在生物农药开发领域应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及研究价值(齐岩等,2010,招衡,2010)。下一步应开展紫藤瘤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工作,明确其化学结构,并深入开展其抑菌机理的研究,从而为紫藤瘤在生物农药方面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第12篇

昆明市延安医院妇产科,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IFMA法)检测孕妇HBsAg和HBeA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并对以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母血中HBsAg单阳性与HBsAg/HBeAg双阳性组间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高母婴垂直传播几率越高。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58±1.745)%、(15.6±2.117)%和(5.66±3.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V母婴垂直传播与IFN-γ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母血HBe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减少HBV携带者,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44-03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亚洲HBV感染者中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我国每年约26万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1],阻止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大量的研究发现NK细胞在HBV感染早期的病毒清除和慢性HBV感染患者肝脏病变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NK细胞在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检测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的HBsAg、HBeAg以及HBV DNA载量,并检测脐血中NK细胞表面IFN-γ和CD69的表达水平,以探讨NK细胞在HBV在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妇产科分娩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共计100例(母血中HBsAg单阳性、HBsAg /HBeAg双阳性)及其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娠期高血压病史以及无其他原发性疾病,肝功能正常,孕期未使用其他研究药物或全身抗病毒、细胞毒性、类固醇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另外,收集同期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隐性的健康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40例作为正常对照,其中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分娩时胎龄均在36~41周之间,分娩方式均按正常待产拟定治疗方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孕妇分娩前采集静脉血3 mL,分两份分离血清,分别进行HBV DNA 检测和乙型肝炎5项检测。新生儿于分娩时在碘伏消毒过的脐带处采集脐血5 mL,分离血清做HBV DNA检测,分娩12 h内采集桡动脉血,分离血清储存于-20 ℃中保存待测。

1.2.2 检测方法 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IFMA法):采用WALLAC公司1235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新生儿、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②HBV DNA 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美国Bio-Rad公司的DA7600型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系统及上海夏华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分别设计一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引物和一条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荧光探针,用PCR体外扩增发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标本的HBV DNA 含量以copies/ ml 表示。③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取CD3、CD56和CD69抗体(Biolegend公司提供)各5 μL和100 μL血样混匀避光孵育20 min,然后加入1 mL溶血素混匀作用5 min,离心弃上清后加入1M1×LPBS,再离心并弃上清,加入200 μL 1×LPBS上机检测。

1.3 新生儿HBV感染的判定标准

HBV 感染判定标准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和/或HBV DNA 阳性判定为HBV感染存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及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两组以上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母血中HBsAg、HBeAg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ELISA法检测10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阳性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75%;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HBsAg /HBeAg)双阳性患者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率为46.51%,患儿桡动脉血乙肝两对半检测为HBsAg 或HBeAg阳性,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见表1。(HBsAg正常值0~0.2 ng/mL、 HBeAg正常值0~0.5 PEIU/mL)。母血中HBsAg单阳性与HBsAg/HBeAg双阳性其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认为母血中HBsAg单阳性与HBsAg/HBeAg双阳性与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有相关性。

2.2 母血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产妇外周血HBV DNA按病毒载量由低到高分为3组:HBV DNA≤105 copies/mL、105 copies/mL<HBV DNA<106 copies/mL、HBV DNA≥106 copies/mL,这3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分别有56例、4例和40例,相应的新生儿桡动脉血HBV DNA 阳性率分别为0%(0/56)、25%(1/4)、50%(25/50)。孕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高,其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越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新生儿脐血NK细胞表面IFN-γ和CD69表达水平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为(9.58±1.745)%,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为(15.6±2.117)%;正常对照组为(5.66±3.724)%,3组间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1。可认为HBV母婴垂直传播与CD69表达具有相关性。而IFN-γ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有3种可能的途径: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感染,目前普遍认为分娩过程中的HBV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主要途径。HBV宫内感染难以阻断,并且是新生儿HBV感染的主要途径。

该研究结果显示,HBV母婴垂直传播与母血中HBsAg单阳性与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许多研究也得到与该研究相同的结论,新生儿HBV感染和母亲血清中e抗原阳性明显相关[2]。乙型肝炎e抗原是存在于病毒颗粒之外的一种可溶性蛋白,有研究发现,HBeAg能够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对HBeAg的T细胞耐受,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暴露于高浓度母血HBV的胎儿就更容易被感染。因此,HBeAg不仅仅是高传染性的标志,其本身也可能通过影响胎儿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3-5]。研究发现HBV宫内感染主要在孕晚期经胎盘感染胎儿,随着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增高,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呈增高趋势[6]。当孕妇血清中HBV DNA水平>108拷贝/mL时,即使采用产后双重免疫宫内感染仍可达43%左右[6],而母血中HBV DNA水平在106拷贝/mL以下时,将减少30%的HBV宫内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危险[7]。该研究结果显示,随孕妇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水平增高,胎儿发生HBV母婴传播风险呈增高趋势: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 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的患者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母血HBV DNA病毒载量大于105 copies/mL的产妇可能母婴传播,尤其是母血HBV DNA病毒载量>106 copies/mL的产妇,50%发生母婴HBV传播。因此,HBV DNA是反映HBV携带者传染性的直接指标,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确实与母婴HBV传播有关,且母血HBV DNA高载量(≥106 copies/mL)可能是HBV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CD69被称为早期激活抗原或活化诱导分子,是表达经抗原刺激后各种激活T细胞、NK 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和嗜酸粒细胞、胸腺细胞表面,当其表达后,可作为共刺激信号促进T 淋巴细胞进一步活化和增殖。Goncalves等[8]通过对HBV疫苗的研究发现T细胞CD69表达与HBV感染关系密切,认为T细胞CD69表达的降低是机体对HBV无反应的结果。该研究发现,健康产妇组的脐血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处于低水平(5.66%),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母婴HBV垂直传播组和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特别是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组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15.6%)显著高于垂直传播组(9.58%)。可见,CD69的表达与HBV母婴垂直传播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的升高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对HBV的清除,从而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IFN-γ主要由活化的NK 细胞和Th 细胞产生,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免疫调节,诱导多种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Ⅰ/Ⅱ分子,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其溶菌活性及分泌IL-1、IL-6、IL-8、TNF-α 等, 也是促进T细胞分化和CD8+CTLs成熟的重要因子[9]。研究发现,Th1细胞分泌的IFN-γ能在转录后水平抑制肝炎病毒,同时IFN-γ诱导及活化NK细胞,又能通过免疫调节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NK细胞IFN-γ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在HBV清除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0]。该研究结果显示,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组、非垂直传播组和正常对照组NK细胞表面IFN-γ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IFN-γ表达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该研究发现母血HBe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减少HBV携带者,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秀花, 王明园, 姜建慧.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疗前沿[J], 2009, 4(18):20.

[2] Trehanpati N,Hissar S, Shrivastav S, et al.,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of hepatitis B virus persistence in newborns[J]. The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013,138(5):700.

[3] Wang Z, J, Zhang H, Yang,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BV DNA level and HBeAg titer i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positive mothers and their babies: HBeAg passage through the placenta and the rate of decay in babies[J].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03, 71(3):360-366.

[4] Milich D,Liang TJ. 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Hepatology, 2003,38(5):1075-1086.

[5] Shiraki K.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its prevention[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0, 15(s2):E11-E15.

[6] Han GR, Cao MK, Zhao W, et al. 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1, 55(6):1215-1221.

[7] Choe BH, Lee JH, Jang YC, et al. Long-term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lamivudine compared with interferon-α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he younger the better[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07, 44(1): 92-98.

[8] Akbar S, Inaba K, Onji M. Upregulation of MHC class II antigen on dendritic cells from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by interferon-gamma: abrog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defect to a T-cell-dependent antigen[J]. Immunology, 1996, 87(4):519.

[9] 舒凯, 黄秋香, 张现臣. 乙肝疫苗新型佐剂 CpG-BW006 对小鼠脾 NK 细胞表面分子 CD69 的表达及 y 干扰素分泌的影响[J]. 生物技术通讯, 2013(2):219-221.

[10] Zhao J, Li Y, Jin L, et al. Natural Killer Cell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omitantly Increased Interferon-γ and Cytotoxicity in Acute Resolved Hepatitis B Patients[J]. PloS one, 2012, 7(11): e49135.

(收稿日期:2014-06-24)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