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集中研修总结

集中研修总结

时间:2022-08-23 12:01:26

集中研修总结

第1篇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发布,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 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 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 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 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 员: 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 靳炜、 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 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 目

时 间

负责人员

内 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 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 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 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 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 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

第2篇

常常有人骄傲,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约22%的人口”。然而,我国的土壤污染形势也十分严峻,据估计,目前中国包括受重金属污染在内的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10―1/5。较传统的修复污染土壤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因其面积巨大,污染水平相对较低,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难以实施,这给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带来了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对环境扰动较少、修复成本较低且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应运而生,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新途径。然而植物修复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但当前所发现的能够真正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并不多,首先是针对超富集植物的衡量标准,学术界就存在诸多争议。

早前国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超富集植物判断的2个特征,即临界含量特征和转移特征,然而,这两个特征虽被广泛认可,但所报道的超富集植物往往植物矮小、对重金属耐性较弱,当重金属污染严重时,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又或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虽较高,但当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更高时,即其富集系数却相当低。因此,这些植物本身虽可能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但往往缺乏实践意义。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魏树和通过系统研究,发展、完善了超富集植物的界定特征,即除了上述两个特征之外,新增了耐性特征和富集系数特征,这两个特征的提出,使筛选出的超富集植物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杂草中超富集植物的筛选

自然界万事万物有着相生相克的神奇,治理重金属污染的“解药”竟然也可以是杂草植物。

以往,人们寻找超富集植物,大多是在污染区如采矿区通过采样分析的方法进行的,并认为植物对重金属的超富集特性是对重金属污染长期适应和产生变异的结果。这一理论无疑具有它的正确性,但问题在于:在污染区采样时,植物已是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那么其群落演替中的先锋植物种或中间植物种,以及在污染区没有分布的植物中就没有超富集植物吗?况且植物既使不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产生变异。因此,不能否定在未染区就不存在超富集植物。还有,在污染区筛选超富集植物的方法也存在着植物种识别困难、采集目标植物不明确、许多超富集植物容易被漏掉等问题。

通过大量研究,魏树和认识到:杂草植物是植物修复的较好资源,以杂草作为筛选对象可能会使植物修复研究获得突破。这是因为:杂草植物抗逆境能力较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特性可能使杂草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同时杂草与作物相比也具有较强的争光、争水、争肥能力,吸收能力很强,这种较强的吸收特性可能利于杂草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基于上述研究进展,魏树和构建了以杂草植物为筛选对象,土壤盆栽试验、小区试验、污染区重点采样分析试验相结合的超富集植物筛选方法,对超富集植物进行了系统筛选。这些方法虽不是魏树和本人的发明创造,但却使超富集植物筛选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在几十万种植物中找到筛选超富集植物新的突破口。

通过具体操作实践,魏树和在105种农田杂草植物的系统筛选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龙葵、球果菜和三叶鬼针草为镉超富集植物,蒲公英等4种植物为镉富集植物,并因此获得4项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这不仅为我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富集植物及其筛选方法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且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和思路方法的先进性,可谓是超富集植物筛选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

植物修复实践研究

目前,从国内外的工程实践来看,植物修复技术尚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如所采用的超富集植物绝大部分都生长缓慢、生物量低,需要通过相应措施提高超富集植物生物量或植物富集能力,从而提高超富集植物的提取效率。

在此背景之下,魏树和通过研究发现,龙葵、球果菜的茎和叶是镉的主要富集器官,开花期2种植物地上部对镉的提取率分别达到了成熟期对镉提取率的87.5%和71.4%。因此,采取在开花期收获植物再种植下一茬植物同时也在开花期收获的“二段式”修复方法,可以缩短了修复周期一倍并使修复效率提高了75%和43%。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09年,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采取上茬开花期收获超富集植物龙葵,下茬种植低积累大白菜的方法,魏树和首次构建了Cd―PAHs复合污染菜田土壤边修复边生产大田试验,面积约1300平方米。

2011年3月至9月,依托国家“863计划”滚动课题,采取在低积累大葱生长3个月后,再在大葱垅间种植超富集植物龙葵的方式,魏树和首次构建了菜田Cd―多菌灵复合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大棚试验,面积约1500平方米。

而这两次实验结果均再次证实了,魏树和提出的开花期收获超富集植物的“二段式”修复方法,不仅缩短了修复周期并且提高了修复效率。

对科学研究的思考

魏树和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污染生态过程学科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以及村镇生活固废资源化利用。

繁重的工作之余,魏树和也在不断沉淀着对科研和生活的思考。在美国Florida大学以visiting scientist身份从事合作研究的一年时间里,他经常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的科学研究能够始终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一方面努力开展自已的研究项目,一方面极力与美国教授展开学术讨论。他发现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较好地尊重了或者说严格地遵循了科学发展规律。他们对勤奋刻苦的劳动虽同样会投以赞赏的目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看你都做出哪些成就,从始至终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对于初步的研究结果,他们宁可在手里留上3年也不轻易发表。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work hard, work smart”。

第3篇

[关键词]高含水期 油气集输 流型计算 压降

中图分类号:TM9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4-01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产出液中含水率增高,输送管道中伴有油气水多相流动的状况。随着管路中流动状况的改变,多相流流动机理呈复杂多变,目前国内外对该机理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尤其没有适合工程应用上的水利计算模型。油田输送管网的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有三成之多,而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占到生产总能耗的四成,因此,研究油气集输过程中管路中流体流动规律,预测油气集输管路中流体的流型以及压降变化规律,对管线设计以及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联合站实测数据为依据,探索了高含水期油气集输管道流型和压降的变化规律。

2 装置

为了研究高含水期油气水在管内的流动特性,给出适合工程实际的试验装置工艺流程,并在采油现场对所用试验装置进行了安装调试。该套试验装置全部利用实际油气水介质进行试验。试验管道为现有埋地井口到计量站间的集油管道,除流型及流态测试外,其余部分全部利用计量站现有设施。油气水混合物经集油管线到达计量站,从计量站分别进入试验装置,测试产液量、产气量、压力、温度、流型,对典型的流型拍摄,研究油气水混输的流型。

3 流型研究

3.1 流型选择

Baker提出的水平管流型分界图。它以大量试验和观察为基础,认为流型不仅和气液流量有关,还和气液物性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水平管三相流流体本身物性会对流型的变化产生影响,该种情形下,选择广泛使用的Baker流行图进行流型验证更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了验证。

3.2 模型修正

实验发现,当对高含水期油气水三相流进行流型预测时,预测结果与实际流型相比存在较大误差。针对管道中流体粘度较小的特点,应用实验现场所得的实测数据对Baker流型图的横纵坐标进行了拟合修正。利用拟合修正后集输管路中流体的流型重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管路中流体流型均为冲击流,与实测数据完全吻合。证明,经拟合修正后的Baker模型适用于采油厂高含水期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预测。

4 压降研究

4.1 模型修正

流型区分气相折算系数的经验公式。 (公式4-1);

(公式4-2) (公式4-3) ; (公式4-4)式中:-分气相折算系数;-假设混输管路中只有气体流动时的压降,Pa;-单相气体的水力摩擦系数;X-质量含气率; -气体质量流量,kg/s; G-混输管路的质量流量,kg/s; D-管道内径,m;A-混输管路的截面积,m2;-气体密度,kg/m3。

4.2 实测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实验过程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采用间隔量油、测气的取样方式对某联合站的集油管道进行了系列测定。采用修正后的压降计算模型对井口压力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实验测得数据与拟合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未经修正的Baker模型不适用于高含水期压降计算,而修正后的Baker模型计算机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在多个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洛-马公式中分气相折算系数的求法提出了修正。给出了冲击流和分散气泡流的压降计算方法。实验管径范围为13~150mm,以空气.水为介质,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中也同时使用模型对测试各段的井口压力进行了计算,对比结果显示,误差均大于修正后的Baker模型。因此,本研究结合某联合站实测数据对Baker模型的拟合修正,适合采油厂采油后期高含水油气集输的预测计算,适合工程应用。

4.3 误差分析

5 结 论

(1)对某联合站集油管道中高含水期油气水三相混输管道的压降及相关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对Baker流行图以冲击流压降模型进行了修正。(2)对现场测得数据,采用修正后流行图进行了流型计算,所得流型与现场测得流型相吻合,结果证明修正后的流行图适合采油厂高含水期油气水三相混输管道流型判别。

第4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全市规划修编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则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以及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专业规划、“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

各县(区)政府和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出发,根据各县(区)实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利用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

(一)研究提出规划修编中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和原因,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在各项非农业建设尽最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占用耕地的措施;合理确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标准,提出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有量的规划目标建议;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措施。

(二)研究提出利用规划修编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各业、各类用地的集约用地潜力,从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各业、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提出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的措施。

(三)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统筹安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原则,从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按照居住向城镇化集中,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进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研究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四)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中规划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以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为原则,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调控措施和政策建议,重点是:提出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分析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域的观有开发密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管制措施;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规划调控目标及措施。

(五)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控措施。重点是: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上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六)研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按照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土地使用规划、计划在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上进一步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的保障措施。提出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的制度和措施。重点是:研究提出促进规划法律法规配套衔接的建议,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研究完善土地规划许可制度和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提出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的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结合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的保障体系。

通过对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制订落实基本原则的规划标准和规划修编目标,从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指导市、县(区)级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三、采取措施,确保规划修编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规划修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是规划修编的重要保障,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安排,依法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做好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工作。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计价,认真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的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严格核定规划修编的各项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

(二)改进工作方式。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工作水平。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咨询论证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规范工作程序。要严格执行规划修编条件和程序,各县(区)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报市国土资源局集中统一认定,市级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工作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认定。认定工作结束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各级规划大纲通过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才能进行规划成果编制。

第5篇

一、经甲、乙方同意_________同志(丙方)参加_________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学制为_________年。

二、乙方按本单位培训管理办法规定,在进修班开课后一星期内将丙方应交纳的学费_________元、资料费_________元,管理费_________元汇总后交甲方,由甲方统一交_________大学。

三、丙方在学习期间,可参加研究生统考,自本班开学起,四年内考取_________大学硕士研究生,其学费按当年标准减去_________元,_________大学承认其已修学分。

四、丙方修完规定课程,取得《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的,结业后必须至少为甲方或乙方服务_________年,乙方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五、丙方在学习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由丙方自行负担全部费用(_________元):

1.丙方主动提出退学或中止学习;

2.丙方违反进修班有关规章制度或未修完规定课程,不能取得《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

3.丙方违反甲、乙方有关规章制度,被甲、乙方除名;

4.丙方提出辞职或未经同意调离原服务单位。

六、本协议在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由三方共同协商解决。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由甲、乙、丙三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联系部门:_________联系部门: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附件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规定

_________与_________大学联合举办的“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将于近期正式启动,根据《_________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工作的规定》的要求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现作如下规定。

1.学员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入学考试合格,并与集团公司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见附表)后方可参加进修班的学习。

2.学员必须严格遵守《_________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工作的规定》,服从教学管理,坚持课程考勤签到,学员凡因请假缺课占所修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或无故缺课占所修课程四分之一者,均不能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

3.课程结业考试时,学员要严格遵守《_________大学考场规则》,服从_________大学监考老师的管理。

4.因故请假未能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结业考试或者课程结业考试不合格的学员,允许补考_________次,仍不能通过者,只发给结业考试合格课程的成绩证明。

5.为兼顾工作与学习,进修班每_________个月在集团公司机关会议室进行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_________天左右。上课期间的食宿、交通由学员自行解决。

人力资源部

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关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入学考试的通知

按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规定》的要求,拟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进行“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入学考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考试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上午_________点_________分。

2.考试地点:_________。

3.考试科目:_________。

4.复习范围:_________。

5.考试方式:闭卷。每科考试时间为_________分钟。

请各单位及时通知报名参加《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的人员,并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将参加考试人员的名单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科。

第6篇

什么是“国培”?简单地说,国家意志+专业要求+个人需求,就是国培。

我非常感谢冷水江市进修学校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2014年7月18日至2015年1月31日,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湖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的学习,分四个阶段集中研修。

此次研修,围绕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主题设计,名师专家教授云集,优课荟萃,各显风流。研修活动,多元化、多角度地诠释了“新课标”的要义,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一、破冰之旅――开启美丽邂逅的旅程

7月20,我们在生活班主任帅小伙李佳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破冰”的活动,开启了美丽邂逅的旅程――国培学习。

活动由“引子”“美丽邂逅”“征集签名”“团队建设”“驿站传书”五个部分组成。在“团队建设”中,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争分夺秒,群策群力,在15分钟的时间内设计好了本组的组名、口号、组训、组歌,并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五个创意非凡的组名应运而生:十全十美、铿锵玫瑰、超越自我、新芽、梦之印。

整个活动热闹中迸发着上进的激情。每位学员由最初的拘谨尴尬到后来彼此的心灵相通,为将要开始的学习旅程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

第一阶段,7月18日至8月15日,在娄底人文科技学院听取专家讲座,30天的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这个阶段,各位教授主要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素养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主题讲座。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与讲座,使我们明白:在语境视野下凝望和审视语用现象,从中不仅发现树木,更关注整片森林;不仅有技术分析,更有灵魂铸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李杰老师教会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欧阳丹卉老师用案例生动阐释:小组合作不是目的,是手段,也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伍新春教授用大言温暖我们疲倦的身心:从职业倦怠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最佳工作状态应该是适度的投入,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赵年秀教授娓娓道来:传统授受范式下,学习者往往来者不拒,逆来顺受,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李夫泽教授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教师修养与阅读方法清晰讲出……

教授们的讲座,观点真实、不高深、不做作,让我们禁不住认真地听之、记之、叹之。几十个讲座听下来,我们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增强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解读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每天,白天七节专家讲座,晚上学术讨论。高密度、高水平的专家培训,我们累并充实着。

三、名师引领――影子实践培训活动

2014年10月20日至2014年11月8日,第二阶段影子实践的培训学习。

在听课议课中,我们发现,名师们课堂安排得精妙,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总被演绎得精彩纷呈。教低年级的老师让我们分享了低年级活泼的课堂;教作文的老师让我们感受语文底蕴的魅力,感叹作文教学的精妙;教中高年级阅读的老师,让我们领略了阅读课的厚重,深悟到认真备课的重要;这些名师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的丰富内涵,明白了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情趣。

这样的影子实践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诊断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到了几所基地学校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体验与感悟,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有效行为能力。

四、学以致用――返岗实践培训

2015年1月9日至12月9日,30天的返岗实践培训。我返回原单位原岗位,把集中培训与影子实践阶段提升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了学以致用。具体实践如下:

一是观察指导同行,二是热心细致地辅导顶岗学生曹×的课堂教学。三是主动承担了多次对外交流的公开课。四是认真反思,勤于写作。五是一边带头做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一边指导同事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因为我在此次国培中的勤奋努力,我在本地的小语教学领域,各项成绩斐然,影响力日增。在领导、家长、同行、学生的眼里,我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得到了扎实的提升。

五、提升总结――高校研修培训

2015年1月24日至1月31日,8天,国培的最后一个阶段。再次返回娄底人文科技学院,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集中研修:一是研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问题、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教研项目设计、教研论文的撰写;二是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生涯进行总结与反思,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三是整理研修资料,提交个人研修总结,进行国培学习的收获分享。

第7篇

关键词: 等值翻译;模式;立体语言学;系统论;等级;层次

研究翻译理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在一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语言学模式进行的。王东风先生说,“毫无疑问,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离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中西翻译研究的差距首先就发生在这一层面上。”目前我国的译学研究大都是在传统语言学理论或结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而等值翻译理论所依据的,则是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称为立体语言学模式,该模式运用一般系统论对语言系统进行立体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人认为应当采用等值翻译模式来构建我们的翻译模式,本文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等值翻译的立体语言学模式

1. 普遍语法模式是翻译模式的基础

等值翻译理论为实施等值翻译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而翻译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研究的基础上的。不同语言的言语形式的等值转换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感情内容是普遍的、相通的,而且是因为人类不同语言有共性存在,也就是有普遍语法存在。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pg= a·ug(pg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即特殊语法。a是特殊语言的特殊经验参数,是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即普遍语法。) 于翻译学,翻译的本质就是出发语言(source language) 与归宿语言(target language) 之间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参数体系(a) ,根据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 pg = a·ug,是要由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ug) 来决定的。

2.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的结构系统综合吸收当代语言学各派的语言模式(包括传统、结构、功能和生成各派的模式,其中还包括狄克的功能语言模式,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学模式,最后还包括社会符号学( social semi2otics) 的模式) 的合理内核,提出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简称立体语言学模式) 的初步设想,把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按等级(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 和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 纵横切分成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 syntagmatic and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 二十一个语言平面。根据翻译研究的需要,可以简化为十五个语言平面,其序列关系列表如下:

层次

等级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

1. 深层 a1 词级深层b1 词组级深层c1 句级深层d1 超句体级深层e1 篇章级深层

2. 修辞层a2 词级修辞层b2 词组级修辞层c2 句级修辞层d2 超句体级修辞层e2 篇章级修辞层3. 表层 a3 词级表层b3 词组级表层c3 句级表层d3 超句体级表层e3 篇章级表层

3. 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信息符号系统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表达意思的发音功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语言是联结人类社会关系的韧带,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这种信息符号系统能够运用和反映人类最丰富的经验系统和知识系统。俄罗斯谜语:“不是蜜,能粘住一切。”其谜底就是语言。这就是说,语言之所以能够描述、记载人类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人能制造物质文明的生产工具和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完全符合系统论的观点,把语言看成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各级语言因子的子系统(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和篇章) 的组合关系,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即系统整体功能产生新质,大于各个子系统部分功能的总和,这就是说:篇章系统大于超句体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超句体系统功能大于句子子系统功能的总和;句子系统功能大于词组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词组系统功能大于词子系统功能的总和。用符号逻辑公式来表示,这是一个体现内包关系( inclusion) 的集合(set) :a < b < c < d < e(读成: 词集合内包于词组,词组集合内包于句,句集合内包于超句体,超句体集合内包于篇章。) ,而语言的生成过程则是:词集合生成词组,词组集合生成句,句集合生成生成超句体,超句体集合生成篇章(或活语) 。因此语言系统不是语言因子的算术相加,而是语言因子的代数集合。

4. 各派语言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大综合

传统,结构和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微观领域

———句以下(包括句) 的语言规律研究得较有成效。

立体语言学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和综合性规律,把语言的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辩证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看作微观和宏观统一的系统。当代各派语言学的各种语言模式反映了语言系统中某一等级某一层次范围内的客观实际。例如格语法(case gram2mar) 根据句子的语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按施事格、受事格、目的格、工具格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深层的语义功能。系统语法和话语言学根据句子的实义表达切分为主位(theme) ———已知信息和述位(rheme) ———未知信息,按主位和述位、话题(topic ) 和评述(comment) ,对此信息焦点(contrastive focus) 和末尾信息焦点(end —focus ) 这样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和超句体,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和超句体修辞层次的语用功能。传统、结构语言学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线性序列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表层的句法(即句子成分的符号关系) 功能。生成语言学按深层、表层这样的序列,动态地研究句子怎样从深层按转换规则转换到表层,揭示了人脑的语言机制,揭示了人脑语言微观的心理运算,揭示了人类思维系统与语言系统的辩证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宏观领域, 研究语言与社会交际活动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系统中超句体和话语篇章的实际。当代科学正进入大分析、大综合时期,语言科学也不例外。

各派语言学的兴起,反映了对复杂的语言系统从各级、各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这同时,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工作也在进行。例如夸克(quirk) 等人的新著a grammar of comtemporaryenglish ,立足于传统、结构语法,对功能、生成语法进行一定吸收,这是企图综合各派的初步尝试。而立体语言学采取跟他们完全不同的方法,不是采用立足于某一派吸收其它派别成果的方法,而是用辩证法和系统论,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系统综合,把各种语言线性序列的研究,看作是反映语言系统各级、各层次范围内的相对真理,对各线性序列进行立体综合,把语言系统纵横切分为十五个语言平面。这样就不再单纯按语言的自然线性序列来研究语言,而是按十五个互相管辖( goverment ) 、互相制约(binding) 、互相转换(transtormation) 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语言。

5.“语言形式是三个层次”的假说

立体语言学吸收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语言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的思维性与交际性、结构性与生成性、模仿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立体语言学还吸取美国科学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 peirce 1839~1914) 关于“一切人类经验可以由符号(sign) ,所指(referent) 和所释( interoretant) 的三角形关系来表达”的学说,并且吸收莫里斯(c.w. morris) 根据这个语言哲学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 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和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的学说,从语言系统的全部实际出发,提出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的假说。与生成语言学主张“语言有深层、表层两个层次”不同,立体语言学主张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 (1) 语言的内在形式,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语义结构层次,即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referent)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语义深层。

(2) 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用修辞层次,即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达到交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中的( interpretant)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中在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客观上还有一个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最广义的语用层次,是在语言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情境和题旨,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 的层次。(3) 语言的外在形式,是语符表层,即表现语言符号约定俗成关系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sign)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的语符表层。

二、立体语言学模式的三大特点

立体语言学吸收了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系统层次转换的研究成果,同时具有与生成语言学不同的三大特点:

1.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语言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有修辞层(即语用层) 存在,没有这个层次,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言语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无法得到解释。生成语言学只管造句通不通,合不合语法(即符合不符合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法则) 的问题,但语言交际的实际还要管实际交际效果好不好,得体不得体(即话语对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ns) 的问题。语法问题和语用问题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孤立起来加以分析罢了。乔姆斯基一方面提出要研究人类的语言机制———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排斥研究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个别人的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特定情境、特定题旨下用词造句的个性风格上。这种个性风格是因人而异的,世界上没有用词造句完全相同的人,这是语言的个性。修辞层(即语用层) 就是体现语言的个性特征的层次,而人类语言系统的实质是语言的共性(语言能力) 和个性(言语行为) 的统一。

这样,立体语言学模式就成为综合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的模式,既可以用来分析共时性的(syn2chronic) 语言体系,又可以用来分析历时性的(di2achronic) 言语行为,是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言语辩证统一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tytler ) 的翻译原则(出自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 和中国严复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语言系统的语义、语用、语符三个层次的本质了。如泰氏第一原则,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和严氏的“信”,都涉及语义层次(深层) 问题。泰氏第二原则,“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和严氏的“雅”都涉及语用层次(修辞层) 问题。泰氏第三原则,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和严氏的“达”,都涉及语符层次(表层) 问题。

严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认识到信达雅(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即语义语符语用三个层次) 是人类语言系统的共同本质(共性)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也就是说,三者不但是单语交际(如写文章) 的本质,而且也是双语交际(如译事) 的本质。“信、达、雅”标准提出以来,从者如流,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语言三个层次的本质。

2. 生成语法的深层、表层概念只适用于句子,而立体语言学认为五个(或七个) 语言因子却有三个层次的转换问题。例如: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看,词汇学(lexilogy) 不再单纯研究词的表层(音位学和形态学) 和深层(词义学) ,而且还要研究词的修辞层(修辞学) ,更要研究三个层次的动态转换关系,例如研究词义通过语用修辞而发生变化,从指称意义(de2notation) 转化为内涵意义(connotation) 等。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词组(包括短语) 的研究也将从词汇学分离而独立成为词组学,惯用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和俗语等) 不但要研究其结构(表层) 和语义(深层) ,还要研究其修辞功能(即语法词组的总体修辞效果) 。句法学要综合研究句义、句用、句法三位一体的规律,要充分吸取生成语法关于生成转换规则和原则的研究成果,研究句子三个层次的相互转换的规律。立体语言学还要扩大话语语言学的成果,除研究超句体的语义结构(深层) 和句群结构(表层) 外,还要研究超句体的修辞结构(修辞层) ,更要研究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词、词组、句、超句体四个语言因子等级三个层次十二个语言平面的基础上,吸取文艺学(特别是文艺符号学) 和美学的成果,研究篇章的深层结构、修辞结构和表层结构,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系统。

篇章深层的语义结构包括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和思维模式;篇章修辞层的语义结构包括言语的表现风格和文体;篇章表层的语符结构包括篇章的音韵、节奏、格调和布局。

由此可见,对作品篇章语言系统的分析,是语言学与文艺学的结合部。从欣赏理解作品的角度看,从作品的语言系统入手,理解分析作品反映的审美心理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分析,是语言学的终点和文艺学的起点。从创作(在翻译上是表达) 作品的角度看,从社会生活系统和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心理系统出发,生成作品(或译作) 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构思,是文艺学的终点和语言学的起点。文学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描述文学语言系统提供了较科学的模式。

按照这个立体语言学模式,修辞学的本质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修辞的本质是语言因子从深层和表层转换过程中输入言语个性特征(文体和风格) 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实质上就是语用层。这个层次的功能是:根据情景和题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选择最合适的语言符号,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用最经济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大信息量) 。立体语言学认为修辞学是广义的语用学,这样把古老的修辞学与语言学的新兴学科语用学从本质上联系起来了。用语用学对口语(会话和话语) 修辞的研究成果武装修辞学,纠正了古老修辞学注重研究书面资料的偏颇。运用交际功能语言理论和生成转换语言理论研究修辞学,对修辞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对修辞学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同时,把修辞学看成语用现象,就是把人类一切书面创作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科学写作活动)都看成是一种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这样就必然把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统一起来,大大扩大了语用学的视野,丰富了语用学的内容。从局部到全局,语言因子每一个等级都有修辞层存在。因此,修辞学的内容将由词汇修辞学(修词学) 、词组修辞学、句子修辞学(修句学) 、超句体修辞学和篇章修辞学五个有机部分组成。篇章言语表现风格不是词汇修辞、词组修辞、句修辞和超句体修辞的算术相加,而是这些组合因素的代数集合,也表现为层层内包关系的集合:a2< b2< c2< d2< e2 ,读成:词汇修辞内包于词组修辞,词组修辞内包于句修辞,句修辞内包于超句体修辞,超句体修辞内包于篇章言语表现风格。

31 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系统内部的人脑的语言机制是语言结构从深层到表层转换的动力。这个人脑的语言机制在管约论中是作为七个互相制约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这七个原则系统包括x———阶标理论x———bar theory 、题元理论θ———theory 、格理论case theory、管辖理论government theory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 和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这个原则系统决定语言层次之间转换规则系统(按管约论主要a ———移位规则) 。当然,这些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需用各种特殊语言系统的实践(如英语、汉语、俄语等) 来加以证实或证伪,并进一步加以修正。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互相转换的实践,也能对这个原则系统和转换系统加以验证。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层次之间转换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语言系统的外部,是为社会交际系统决定的人脑的心理系统(包括思想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即生成语法所强调的人脑的语言机制。这种由七个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语言机制,实质上体现了语言的思维逻辑关系,不过有的是有语音形式的显性关系(如格语法表现的关系) ,有的是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关系(如空语类表现的关系) 。第一种动力是超语言系统的外部动力,是社会交际的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的语言意图。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实施者) 根据说话的情境(场合和对象) 和题旨(目的和宗旨) ,从大脑库中选择词项,插入x 阶标结构中,反映述谓成分与参与者的关系,形成表达事物运动关系的语义结构。再进一步根据情境和题旨,运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方法,调整词汇、词序、句式,创新运用修辞格和辞格,输入言语交际的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转换成语用结构。

至于第二种语言机制,它是语言系统固有的内部动力,依靠这个动力,按照由七个原则系统驾驭的移位———a 等转换规则,使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转换成约定俗成的语符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信息通过转换映射到语符结构中来。立体语言学在语言层次转换的动力问题上,坚持外部语言因素的动力和内部语言机制因素的动力的综合,坚持交际情境与题旨和语言机制的原则系统的统一。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层次转换中除了生成语法重点研究的由语言机制内部动力决定的语法移位以外,还存在由情境与题旨外部动力决定的语用移位。

语法移位是强制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习惯(如英语中的np ———移位和汉语中带被动记号的np ———移位) 。移位后留下的语(trace) 不能补上语音式,否则不合语法。语用移位是选择移位,是根据交际情景和题旨,按主位(已知信息) 和述位(未知信息) 、话题和评述、对结比信息点和未尾信息焦点进行移位调整,这属于消极修辞范畴,对词序、句式进行修辞调整,达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均、安排隐密”(《修辞学发凡》) 的目的。强制移位的限制条件是句法条件,包括语迹条件、约束条件和领属(subjacency) 条件,语用移位的限制条件是语用交际条件。立体语言学的层次转换的动力观,可以全面地解释语言系统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可以较好地揭示语义、语用、语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等值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

这个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使翻译成为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在十五个语言平面上等值转换关系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1. 等值转换的序列等值翻译要求做到译作与原作等值,就是要争取做到译作与原作中有各级语言因子之间,以及各级语言因子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在十五个平面中的等值转换的关系,根据立体语言学语言系统序列,也可以列表如下:

等级

层次 ae 词级等值be 词组等值ce 句级等值de 超句体等值ee 篇章等值1. 深层ae1 词级深层等值be1 词组深层等值ce1 句级深层等值de1 超句体深层等值ee1 篇章深层等值2. 修辞层ae2 词级修辞层等值be2 词组修辞层等值ce2 句级修辞层等值de2 超句体修辞层等值ee2 篇章修辞层等值3. 表层ae3 词级表层等值be3 词组表层等值ce3 句级表层等值de3 超句体表层等值ee3 篇章表层等值

这种等值转换的序列纵横两种类型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集合公式表示是ae

第二种关系是层次间的映射(mapping) 关系。生成语言学把句子深层、表层的层次转换看成按转换规则的映射,即层次转换了,深层的语义要映射到表层结构,表现为表层的逻辑式(参加katz ———postal假说,即语言层次转换不改变语义。) 。立体语言学认为深层语义结构,通过修辞层语用结构,映射到表层语符结构,是使表层结构丰富多彩的关键。在翻译等值转换中,这种层次映射关系。可以用映射公式表示为:fa :a1e —va2e —va3e ,fb :b1e —vb2e —vb3e ,fc :c1e —v c2e —v c3e ,fd :d1e —vd2e —vd3e ,fe :d1e —vd2e —vd3e。读作:各级语言子系统的语义集的等值转换,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集的等值转换,再从语用集的等值转换映射到语符集的等值转换。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ⅱ是等值翻译原则的基础,是实现形似神似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

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ⅰ与基本公式ⅱ可以合并为:a1e —a2e va3e < b1e —b2e vb3e < c1e —c2e vc3e

2. 等值翻译的本质应用

乔氏总公式pg= a·ug于翻译学。则出发语言( source language ) 系统的总公式是:pgs =αs·ug,即出发语言系统等于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归宿语言( target language)系统的总公式是:pgt =αtug,即归宿语言系统等于归宿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出发语言系统集合pgs 和归宿语言系统集合pgt 具有共性———普遍语法ug。按照符号逻辑的公式,出发语言系统与归宿语言系统的交集为普遍语法系统。用公式表示为pgs ∩pgt = ug。∩交集(intersection) 的含义是某些成分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集合。用图形表示为:

pgs = asug at = pgs这个公式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和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参数对比和转换,达到两种语言的言语系统的翻译转换。这个公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当pgs ] pgt时,则as·ug ] at·ug,所以as ] at。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ⅲ,是实施等值翻译技巧的科学基础。在等值翻译模式中,参数系统的对比和转换,也同样体现在下列序表中。

等级

层次 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1. 深层asa1] at a1 asb1] at b1 asc1] at c1 asd1] at d1 ase1] at e12. 修辞层asa2] at a2 asb2] at b2 asc2] at c2 asd2] at d2 ase2] at e23. 表层asa3] at a3 asb3] at b3 asc3] at c3 asd3] at d3 ase3] at e3

参数体系也表现两种的关系:第一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a

< ab< ac< ad< ae 即词级参数内包于词组级参数,词组级参数内包于句级参数,句级参数内包于超句体参数,超句体参数内包于篇章参数;第二种是层次之间的映射关系aa1 —vaa2 —vaa3 ,ab1 —v ab3 , ac1 —v ac3 , ad1 —v ad2 —v ad3 , ae1 —vae2 —vae3 ,即各级语言系统的语义参数,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参数,再映射到语符参数。应该指出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从语言层次来看,表层参数最大,修辞层较小,深层最小;从语言等级来看,词级参数差别最大,词组次之,句级再次之,超句体更次之,篇章最小;篇章深层参数差别趋于零。(因为ase1-ate1= 0 ,所以,ase1= ate1) 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和归宿

系统的参数系统的对比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 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后者着重比较语系相同或接近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前者则着重对比互译语言之间的特征。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出发语言的言语信息通过语法控制装置等值地转换成归宿语言的言语信息。这个语法控制装置就是语言学黑箱,通过黑箱两端输入信息(原文) 与输出信息(译文) 的对比,通过黑箱入口输入语言的参数系统与黑箱出口输出语言的参数系统的对比,可以揭示出语言学黑箱中直接观察不到的语言规律,即人脑的语言机制,也就是普通语法模型。把上述交集公式pgs ∩pgt= ug代入语言学黑箱得出:

输入信息出发语言参数入口语言学黑箱归缩语言参数出口输出信息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型正是在吸取当代语言学各派的合理内核,通过翻译实践,大量对比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以及出发语言参数和归宿语言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假说。这个假说要通过语言习得、言语交际和翻译的大量实践的证实或证伪来加以检验和修正。更要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 的应用来加以验证。

总之,翻译的本质就是研究出发语言和归宿语言之间十五个语言平面中十五对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规律。翻译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具体研究调整原作与译作言语各级、各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关系,以达到全篇章等值转换的最佳效果。

3. 等值翻译模式的渊源

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也吸取了国外各种翻译理论的部分。例如这个模式吸取了j ·c·catford在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的把语言分成各级研究等值转换的思想。该书把语言分成语法、词汇、语音和词形等层次,分成句、短语(意群) 、词、词素等等级,来研究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规律。此外,还吸取了如下观点:“翻译的等值关系是经常变化的。意译直译和逐字译与语言等级有关。一般说来,某级缺乏等值成份,就在较高一级确定等值关系。”这个模式还吸取m·a ·halli2day 的系统语法(systematic crammer) 关于翻译理论要研究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思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eugene a·nida 关于翻译四种研究方法(即语文学研究方法philological approach , 语言学研究方法lin2guistic approach , 交际理论研究方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以及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social semioticapproach) 的思想,以及运用生成语法于翻译过程,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前苏联л·с·вархуπров在《语言与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要突出微观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 领域进入宏观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功能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 的思想。此外还吸取了关于较小语言单位的等值服从较大语言单位等值以争取尽可能大的等值思想,以及翻译理论要考虑超语言因素的思想。

这个翻译模式还估计到前苏联翻译界中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间的分歧,并吸收了我国翻译界中的传统的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 与语言学派所作出的宝贵贡献。长期以来,翻译界中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原因之一是语言学派提不出一种语言符号模式,能够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符号系统微观和宏观的全部结构因素:等级、层次和功能。同时也是因为文艺学派也不能提出一个文学语言模式,来分析作品的全部艺术内容。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揭示了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转换为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全部语言因素体系,把宏观的语言因素和微观的语言因素动态地辩证地综合起来,把语言符号系统同心理系统(包括审美心理) ,心理系统与现实系统辩证地综合起来,把思想艺术内容同语言符号各个层次的转换关系系统地结合起来,揭示出在文学翻译中艺术对比领域的终点就是语言对比领域的起点,艺术等值转换同言语等值转换可以在这个翻译模式中得到统一。这个模式为综合翻译中文艺学派的成果和语言学派的成果,提供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

总之,这个翻译模式不是一个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揭示了人类语言最普遍的共性,比较全面地反映翻译语言活动的全部复杂性。这个模式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等级、层次的分析可以随认识的深化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发展,能够继续不断地吸取今后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的各种新发现。21世纪的中国翻译研究需要科学,需要系统的方法论,需要多学科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1985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edward arnold.

[2 ]nida ,eugen a ,1969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3 ]chomsky ,n. 1981 ,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4 ]halliday ,m. a. k(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 5 ]catford ,j .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2

versity press.

[6 ]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译. 语言与翻译[m] .

[7 ]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j ] . 外国语,1990.

[8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 ] . 中国翻译,1999 ,

(1) .

第8篇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第9篇

一、幼儿园案例研修的内涵 

案例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事件。所谓案例研修,就是将教育教学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例子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案例研修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过程,即用教育理论解析教育实例,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是教师重新认识那些事件、整理思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实例进行深度解读,对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件与问题的分析,给可能遇到相类似情境与问题的教师提供可以参考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引发对类似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二、幼儿园案例研修的方法 

(一)在研课中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 

研课活动是指年级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指集中教育活动),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研课的形式包括“一课多研”和“同课异构”等等。其形式: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活动——集体研讨、反思(修改方案)——开展教学——集体研讨反思(修改方案)——再开展教学——集体研讨、反思、总结工作(形成较完善的方案)。 

1.一课多研 

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教师进行三次以上实践,借助年级组内各位教师的智慧将活动一次次进行优化,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为教师解决某一问题寻求行动策略、获取实践经验。 

2.同课异构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使用同一教学内容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采取各自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教学,全体教师在听课后进行比照、交流、分析、总结,从而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同课异构”和“一课多研”的研修形式开展研讨,使教师在个体间的交流中发展,在群体智慧分享中提高,满足了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这种教研方式带给教师们在深入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解读了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并实施,解决了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二)在记录中进行教育案例的研究 

在教育案例的实践探索中,教师不妨把“记录”作为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或工具,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边的“小现象”和“小问题”进行选择性的观察和记录,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对于“问题”,应通过分析、调查其原因、背景提出响应的解决办法或策略,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案;对于“现象”,则可以通过注解、诠释或解读赋予其教育价值或意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基于行动的反思和探究的教育案例研究过程。 

三、幼儿园案例研修的基本过程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现象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所反映的主题进行个体反思和集体研讨,明确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与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最终经过加工与整理形成教学案例。具体步骤:一个主题、四个阶段——学习准备、实践探索、交流反思、撰写案例。 

(一)选择案例主题 

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案例的主题是决定一个案例是否具有教育学价值的关键所在。日常教学中的真实困惑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切入点。 

案例的选择要求:围绕一个突出的主题;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能促进教师和儿童的发展;要有延伸、发展的空间。 

(二)案例研修的四个阶段 

1.学习准备 

案例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准备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之前,必须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以及对教育现象的洞察能力。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熟悉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现状。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查阅、实际调查以及材料搜集等工作,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案例研究的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式等。 

2.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主要环节。教育教学案例的主体内容就是对教学实践过程或一些教育现象发生过程的描述。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存在于工作中,教师所进行的实践不应该是对预设计划的执行,而应该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的策略进行必要与适宜的调整,还要求教师将教育教学与反思融为一体。 

3.交流反思 

在教学实践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尽快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如实详细地记录下来。在记录之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个人反思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案例所确定的主题进行,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除了深度的个人反思外,教师还应该就教学实施过程的有关问题和其他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积极的研讨与互动,构建“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专家”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在案例研修实践中共同成长。案例分析的过程,既是共同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更是思想持续改进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理解的升华而不断发展和解决更深层问题的过程。 

4.撰写案例 

第10篇

(试  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是2019年秋季我市各学科将实施2017版新课标,2019级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部使用2017版新教材,面对新课标、新教材,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吃透新课标、新教材,以确保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是我市各高中学校都已经在校内推行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校内集体备课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不够平衡。

三是教师教学水平不均衡。一方面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均衡,尤其是我市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年轻教师,他们对教材、教法和对学生的了解都十分有限,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水平不均衡,个别学科悬殊较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决定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大集体备课工作,通过建立市、县、校教研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好优质学校、学科教研基地、优秀教师、学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教师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通过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天水市普通高中学校大集体备课,是利用全市优质学校、高中优秀教师的资源,由“2018年天水市高中新课程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牵头,各学科年级备课组组长具体组织,学科指导组成员全员参与”,开展的跨校分工备课、集中(网络或实地)合作研讨,共建、共享研究成果的备课方式。

其特点在于——各学科教研基地轮流承担备课任务,每月一次集体大备课活动,每次精备一个单元。

其优势在于——跨县区、跨学校,博采众长,实现市、县、校三级联动。

其目的在于——提高备课质量,促进全市各学校共同发展。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

1.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及考试命题建议。

2.结合新版教材,逐条学习、解读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进行单元备课,提高老师们整体分析和把握教材、教法的能力,落实学科育人功能。

3.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指向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四、过程设计

1.成立各年级学科大集体备课组,依托学科教研基地开展工作。学科大集体备课组由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各年级学科组长、普通高中学科指导组成员以及市县学科教研员共同构成(具体名单详见《天水市教育局关于公布高中学科教研实验基地和高中学科教学指导组成员名单的通知》)。

2.教研基地学科组长和市学科教研员,担任学科备课组组长,在大集体备课活动中进行活动策划,牵头组织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质量评价。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组建“高中各学科年级大集体备课教学QQ群”,按单元内容分配备课任务,将具体工作分配到学科指导组成员所在学校的备课组,由所在学校备课组成员负责组织精备(见附件1)。

3.实施集体备课

(1)初次备课。承担精备任务的各学校备课组再分配任务,由担负备课任务的教师,经过个人研究、组内研讨,形成单元备课初稿,并按时发到中心备课成员和学科教研员的邮箱里。

(2)中心备课组成员之间网上交流。由承备学校的备课组大组长(中心备课组成员)牵头,在认真研读初稿、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的前提下,组织学科教研员和中心备课组成员在“高中各学科大集体备课教学QQ群”参与研讨,围绕“单元集体备课概说”,针对每一项内容明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见附件2)。

(3)修改完善。承担初稿的校级备课组依据“高中各学科大集体备课教学QQ群”(或实地)交流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再按规定时间把定稿由校级备课组组长传至学科备课组长的邮箱。

(4)大集体备课。由承备学校的备课大组长(中心备课组成员)牵头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承备学校修改完善后的初稿进行集体研讨(见附件3)。集体研讨由主备人以说课的方式向大集体备课组的成员详细介绍单元备课预案,组内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充分讨论,统一认识。教研员要协助组织好备课活动,安排承备学校认真填写集体备课记录表,并负责将本次大集体备课中的单元备课方案的定稿上传至“高中学科教学QQ群”。

(5)二次备课。各学校对大集体备课中的单元备课方案的定稿组织学习、交流和研讨,并根据本校实际作一定的修改。

(6)三次备课。教师在具体上课前,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个人的教学风格作一定的修改,以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7)实践与评价。大集体备课组对各承备学校提出的单元设计

定稿的方案进行实践、对比,并通过相关途径评选出研究最深入、设计最佳、对老师们最有启发的设计方案。

4.反思阶段

反思阶段是集体备课的总结阶段,是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实施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基础。它分为:总结、归档。

①总结

学校备课组组长对本校集体备课的情况进行简要小结。内容包括:准备情况、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上交中心备课组,由组长统一管理。

大集体备课组成员需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认真填写“高中大集体备课反馈表”(见附件4),并在活动结束后的10天内,发送至学科教研员的邮箱,由学科教研员分类、汇总。

②归档

学校集体备课组将单元教学实施教(学)案定稿(电子文档和PPT)及时上交中心备课组,由中心备课组上传至天水市教育信息网网站,以便做到资源共享。

五、保障措施

1.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依托各县区一中和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组织开展全市大集体备课活动,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全市教育教学上水平、上台阶。

2.制定“各学科大集体备课概说”,明确备课方向和内容,引导教师根据“各学科大集体备课概说”中的要求、结构进行备课活动,促使各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准确把握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及考试命题建议;促使各学校引导教师结合新版教材,逐条学习、解读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进行单元备课,提高老师们整体分析和把握教材、教法的能力,落实学科育人功能;促进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指向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第11篇

一、调查研究,制订方案

由于我校才办学六年,是一所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学校,每学年都有数量较多的新老师调入我校。去年,我校增加了44位来自周围4间农村撤并学校的老师。开学初,我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听课等方式,对新老师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师徒结对”方案。学校根据这些新教师的迫切需求,有的放矢地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基本功过硬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带动”的作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二、新教师培训,提升自我

为了让初进入我校工作的“新”教师尽快适应环境,较快地提高业务水平。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新教师培训活动,由刘映桃校长主持培训工作,通过游戏体验、经验分享、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方式,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增进了与新教师的情感,给予教育教学技能的指导。同时,也让新老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坚定了信心。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新老师都能在短时间内熟悉了环境,融进教师团队,放下思想包袱,转变了观念,提高了专业水平。许多老师回顾这段充满关爱的成长路程,总是满怀感慨,热泪盈眶。

三、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无从谈起。为了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我校注重发挥专家、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及邀请教育专家、名师主讲教育专题讲座。及时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困惑,重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

四、立足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制订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各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要求结对的“师傅”和“徒弟”都同时参加,按“集体分工―个人主备―轮流主讲―集体讨论―形成教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的程序模式进行。“师傅”要经常和“徒弟”一起研究教材教法,释难解疑。通过这些活动,“师傅”和“徒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较快,有些脱颖而出,成为教学能手。

五、班主任经验交流,增强班级管理能力

为了让新老师尽快熟悉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级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给他们“配置”了工作经验丰富、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班主任骨干当“师傅”。“师傅”要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工作经验。由于“师傅”的指导到位,使新老师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班级管理水平提高很快。教学相长,“师傅”在帮扶的同时,也积累了实践经验,锻炼了能力。

六、合作科研,突现教研的实效性

我校教研活动以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实效为目标,每位老师都时时注意教学中的细节,收集平常教学中的情况,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解决,老师们以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取向,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学校鼓励老师一队或多队“师徒合作,共同研究”,以群体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组合成研究小组。我校确立了学校网络教研的发展方向,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开辟校本教研专栏。

为了进一步拓宽校本研修的领域,我校与广州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广州骏景小学、香港真道书院、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北京前门小学、美国纽约州高地小学等学校结盟,积极构建合作、互动的校际间的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始终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三位老师脱颖而出成为增城市教学能手,八位老师分别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班主任”,两位老师被推荐参加省名师培训;一位老师被评为广州市名班主任。教师分批外出学习交流的足迹近至广州、佛山、深圳,远至上海、江浙、青海、、沈阳、香港、澳门、美国。我校老师在校本研修中得到了锻炼成长,教师团队焕发出朝气与活力。

第12篇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

(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

(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

(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

(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

(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

(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