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

时间:2022-04-14 23: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后一头战象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

第1篇

下面就以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的第二课时为例,来谈谈我校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研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研学”——编写“研学案”

课前学生的对话任务是预习需要学习的新知或是复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教师的对话任务是研究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完成“研学案”的编写。

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把握文本特色后,对照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学生预习中的困惑及兴趣点,对本课时所要学会的表达方法、阅读方法进行筛选,明确本课的研学目标为: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讲述文中的一个小片段。2.我会抓住描写嘎羧的重点词句,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3.我可以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揣摩作者是如何把嘎羧的情感写具体的。再根据这三个目标确定“研学案”中“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迁移练笔”等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以简练的形式构建清晰的学习路线图。

二、课中“研学”——探究研学问题

课中“研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灵活参与各小组学习。

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研学问题——对话点的选择

对话点是学习探究的关键点和中心点,它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能否顺利进行、高效进行。所以在复习旧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问。有的学生问:“嘎羧离开村寨时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象鞍?”有的问:“嘎羧临死前为什么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有的问:“它为什么没有回到象冢,而是和自己的战友待在一起?”教师则将这些问题引向抓住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结合点的研学问题:当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同学们提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在相关的语段做批注。

2.学习指南——对话策略的指导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开展得有序、主动,参与面也很广,这得益于教师在“研学案”编写时提供的学习指南。如“自主学习”环节提供了探究研学问题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②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推想。③联系原文,深刻体会。“合作探究”环节提供了交流、汇报三步法:①紧扣问题找句子。②抓住词语谈理解。③表达情感并朗读。这些学习指南引发和推动着学生的对话。

“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所以第二阶段对话是师生研学最为丰富,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

这一阶段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汇报交流——对话能力的展示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从“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中选择一项内容按学习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补充。

生1:请大家把目光投到123页,第14自然段,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从这里体会到嘎羧是一头怀旧、重情义的战象。

生2: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抓住的词语是“久久凝望”,还有“亲了又亲”“震耳欲聋”。它凝望的是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亲的是曾经救过它命的龟形礁石,面色呈现衰老的它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3: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应该带着缓慢的语气来读,下面我来示范一遍(生朗读),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评价我们的朗读。

小组汇报的形式一方面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集体学习能力的展示,学生是按分工来汇报不同的学习内容的,它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2.点拨引导——对话质的追求

课堂上教师对研学重难点的点拨引导,目的是引导对话思考、促进差异对话、鼓励对话辩驳。下面这一处教学片断就充分体现了适时点拨的重要性。

师:其实《最后一头战象》是作者在西双版纳时,一位老猎人讲给他听的故事,这是一个仅有158个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2千多字的感人故事。作者是如何让这头战象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课件显示课文写作素材——老猎人讲的故事)

生4:作者将战象的动作和神态写得很具体,比如“挖”和“凝望”……

师:对,作者对“挖”这一动作进行了连续而且细致的描写,“凝望”二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正是这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头——

生5:英勇、重情义、坚强的战象。

学生思维单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不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启发延伸……正是适时的点拨,让课堂的生成在研学过程中呈现出动态与活力。

3.达标测试——对话效果的反馈

达标测试是学生学情的当堂反馈。只有容量适中、有梯度的练习题,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学情选择完成,教师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弥补薄弱处、提升达标处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领悟到沈石溪对战象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所发挥的作用后,安排了迁移读写练习:展开想象,把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写具体,再联系文中的内容,试着讲一讲。(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合适的题目并独立完成)

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3.运用动作、神态及其他学过的描写方法。

三、课后“研学”——促进自我发展

教师的课后反思和学生的课外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师我对话推动着课堂教学对话的良性发展和质量提升,是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对于学生来说,生我对话是课内延伸至课外的思考,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理解、运用、评价自我在课堂上形成的能力。下面是本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

1.按照课文中四个场景的顺序,展开想象,抓住动作和神态讲讲这个故事。

2.继续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从中感受动物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体会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

两项作业都能促使学生在对话中实现自我发展。

第2篇

日前,孙双金老师关于“执教者哪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哪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哪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哪里提升了学生的语感?”之问,强烈拨动了笔者的思维之弦。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应该立即跳出内容分析理解的老路,转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上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解密阅读文本语言形式,找准文本涵咏的着力点的角度,谈谈如何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漏”字诀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很小的细节之处,却往往蕴涵了“巨大”的语言秘密。而这个秘密,如果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话,就会变成“语言”知识的出售,没有学生自己的“偷尝”那么意味绵长。此时教师不妨使出“漏”字诀,把秘密悄悄地“漏”给学生。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漏”字诀用得十分精彩。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薛老师为学生进行了范读。刚读完,就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是‘小燕子’而不是‘燕子’”。薛老师先表扬了孩子听得仔细,紧接着追问:“漏了个‘小’字要紧吗?”在讨论之后,很多学生发现,这个“小”字是绝对“漏”不得的,因为它写出了“燕子”的可爱。接着,师生又一起品味了“家伙与小家伙”、“鬼与小鬼”、“宝贝与小宝贝”的语言情感,从而深深领悟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还有一位教师在导入《要下雨了》一课时,先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有学生马上指出,“老师,您忘写了一个‘要’字。”“噢,是的。那你们说说‘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意思一样吗?”“‘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而‘要下雨了’指雨还没有下。”“要下雨了,是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是下雨之前。”“要下雨了,是鸟儿回巢,小虫子低飞”……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噢,我明白了。课文是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情景?”“下雨前的情景!”学生齐答道。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教师不经意间的“漏洞”,既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究语言秘密的欲望,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学”的天空。

二、“补”字诀

在阅读教学的经典之处,引导学生用灵动的想象来“填补”一些“空白”,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而且能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衔接的桥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在《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巨人的傲慢与无礼”,我先出示句子: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的!都滚出去!”接着引导学生聚焦“很生气”三个字,请他们说一说,此时此刻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仿佛看到了巨人瞪着灯笼般的大眼睛,眼里射出了闪电”。有的孩子说:“巨人额头上迸出了一条条水管粗的青经,头发根根直竖”。有的孩子说:“巨人把身边的树枝都折断了,小鸟都吓跑了”。“讲得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从神态、动作等多个角度,对课文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地去读书!请大家一边想象刚才看到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读读巨人的话。”学生个个神情投入。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山阴道”这个词语是重点更是难点,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大多停留在“山间小路”、“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此时,我灵机一动,问学生在这“山阴道”上可能有些什么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小鸟在歌唱”、“小松鼠在嬉戏”、“小桥流水,还有小鱼”、“野花迎风摇摆”……我接着问,行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感觉如何?“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就像生活在大森林里,真让人心旷神怡!”

在文本的“不起眼”之处,教师恰当地运用“补”字诀,会使言语的亮点在学生的精彩“补白”下熠熠生辉!

三、“换”字诀

从意到言,从言到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发生在“转换”上。把握转换的时机,寻求转换的适合方式,展开转换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秘密。在细读文本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标点很“异常”,感觉应该用我们想像中的标点,文本里却用了另一个标点。此时不妨“换一换”,往往能体会到特殊用法的背后,传达出的作者、言者的特殊心情。

《乡下人家》中有这样一小段话,其中含有很多异常的标点符号: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我问学生:“这段文字的标点用得很奇怪,你们发现了吗?”“作者在几种花之间用了逗号,平时我们都是用顿号的。”我又对学生说:“你们发现作者要用逗号的奥秘了吗?不着急,重大发现是需要时间的。请大家把它们都换成顿号,再对比着读读,读着读着,秘密说不定就被你发现了。”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发现:“逗号的停顿时间要长一点,表示一种花开一段时间,再开另外的花”。我有的学生发现:“逗号停的时间长,表示作者是在欣赏每一种花,从而突出他对这些‘朴素中带着华丽’的鲜花的喜爱之情”。通过“换一换”,学生才发现三个逗号,如同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在文本的碧水池中游曳,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难点词句,又让他们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群“异常”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引导学生品读“……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学生大多只能读出战象生活的自由自在,于是,我使出了“换”字诀。课件出示句子:到村民家中要香蕉吃、要泉水喝。学生马上反映,“这样改感觉大象比较累,生活得不悠闲”。“这样改就感受不到村民们对战象的欢迎与疼爱!”“换一换”,出示句子的变式,亮出了语言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反复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人们疼爱战象的情感”,都不再是秘密,成了学生最真实的语言感悟!

四、“仿”字诀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在某个语境下,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怎样表达得更好,这种选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语言趋优的意识,在精妙的语言范本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的练习。

在课文《桂花雨》中,有一句母亲的感慨:“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读句子,学生知道母亲是思念家乡了。但思乡的情感却很难体会。于是我进行了追问:“母亲想起了家乡的什么呢?”“想起了桂花糕”“想到了摇花乐”“想到了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休息”……“除了桂花之外,母亲还会思念什么呢?”(仿写: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上 。因为母亲想到了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思念家乡的山,思念家乡的水,思念的风土人情,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这份情他们懂了。

本校一位教师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在引导学生朗读与理解课文二、三、四、五小节后,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想想从图片中听到什么声音,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式写一写。一个学生写道:听听,秋的声音,青蛙抓紧挖洞,“呱呱”,是和小溪告别的歌韵。另一学生写道:“听听,秋的声音,黄澄澄的柿子你挤我碰,“嘭嘭”,是迎接秋天的歌曲。”学生写得兴趣盎然。此时,教师请学生四人合作,一首首蕴涵秋的韵味和风情的小诗应运而生。

第3篇

一、正视英语复习现状, 切实重视把舵方向

对于初三英语复习,教师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注重题海战术与填鸭式教学,漠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造成学生的反思能力普遍下降,复习效果也差。许多任课老师面对自己曾经“一往情深的付出”皆付之东流,不免愤愤难平:“瞧瞧,这个题目我明明在课堂上反复讲过、练过,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真是教不来了!”而学生呢,他们也会在考试后烦恼:“这个题目,老师好像昨天才讲过的,我怎么会做错呢,郁闷?”

面对这些现象,面对这些学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错误,我们如何提高中考复习效率,让这场“野火”泯灭于起火之初呢?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育部,2001)。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一个台阶,更对英语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次讲解。

面对初三复习,我们缺少的不是死楸蛮干,而是如何智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我们缺少的不是勤奋刻苦的努力,而是带着学生赶路的同时,能不断抬头看路,把舵目标的方向感。在中考复习中,我们如果能不饶弯路、不走瞎路,而是瞄准目标,走两点一线的直路,那么中考英语复习的效率也就达到了。

二、多管齐下突出重点,致力追求有效复习

为了使中考英语复习更有效,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如何为中考英语有效复习把舵”的探索与反思。

1. 学习中考指南,辨明复习航向

首先,笔者就自己所在地江苏南通的中考做实例说明。每年南通市教育局都会更新《新中考》,对中考具体要求做了宏观和微观的详细说明,既指明了学生在本次中考中需达到的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详尽的指明了哪些才是中考的重点和考点。

但是《新中考》发下来,许多教师往往置之不理,认为里面都是老调重弹。与其看这种东西,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实惠。所以往往只做了该书后面的题目,但对于《新中考》前面的指导性说明,则弃之不顾。因此本年度的中考宗旨究竟是什么?学生需掌握什么?不需掌握什么?教师和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考试下来,有些英语教师会说:“哎!那个选择题里的××动词短语,我们书上没有出现过呀!这个怎么也考啊?”其实,只要能认真阅读《新中考》,这位教师肯定不会说这么幼稚的话,《新中考》里明确标明,这个词组是考点呢!

因此,对于教育部门下发的中考指南,初三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它于我们带领学生复习迎考的教师来说无疑是指南针和导航。没有了它,我们就会失去航向,就如航海人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随时都会有触礁的危险。

2. 研究中考试题,站高复习起点

初三英语教师必须谙熟历届中考的试卷。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初一到初三,循环教学的。初一、初二是基础教育,着重于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到了初三,我们面对的是学生的中考,就必需转型,以研究中考为重心,开展初三有效教学。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历届的中考试卷,因为这些中考试卷都是中考专家命题小组花了大量时间合作的智慧结晶。这些试卷紧扣《新课程标准》,严格按照中考指南出题,是引领我们中考复习的最好素材。有了这些试卷,我们要埋下头来认真研究,看看这些试卷究竟考查了学生哪些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什么,哪些是考试的共性问题、哪些是个例……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初三教师就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

3. 加强复习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1)备课组成员精心备课,充分准备。备课组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PPT,课件设计力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课件设计完成以后,提前3天左右通过邮件发给其他备课组成员,其他成员可根据自己班级实际进行修改,以适应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课件的功能,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力求作业实效性。编题时做到:①题目有针对性;②反馈要有真实性;③补救要有意识性。按照学期初的工作计划,备课组内根据每周新授课的具体情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出相应的练习卷。做到尽量不用现成的练习。每位教师根据班级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好典型错题再练的补充试卷。

(3)复习阶段教学策略科学。复习阶段备课组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理清复习的重难点,进行复习人员的分工和协作。

①初三,备课组面临的第一战就是“英语口语中考”。学期初,应制定相关的计划,根据计划,在第一学期结束的寒假一开始,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后,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思想上足够重视,寒假安排好练习口语的足够时间,并且付诸于行动。这一学期一开始,教师要根据备课组计划,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班的口语实施了操练过关的计划,做好学生口语的每日、每周的过关任务。第二学期,备课组对应全体学生进行三次英语口语等级模拟测试工作。测试结束,备课组要针对模拟测试的结果,进行数据的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任课教师对照期初口语目标,针对自己班级实际做好相关的补救和推进工作。

②中考全面复习。

A第一轮分册复习:

a.时间安排:3月5日――4月底。

b.内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A----9B(U2),共32单元。

c.备课组配合出好相关配套的复习题。题型以中考题型为准。教师做到精选精编,题目有针对性,并做到及时批改,确保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并对所获信息认真分析,将普遍性错误汇总给备课组,每周编成典型错题再练,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B第二轮专题复习。按中考基本题型进行复习,贯以做题方法和技巧。

C第三轮综合复习。主要以做中考综合试卷为主。

4.典型错题再练,全力决胜中考

英语典型错题再练和数理化的错题集整理有类似之处。平时教学中,无论是当堂训练、中午小练习,还是回家的家作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错题出现。然后针对这些错题,在教师讲解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把这些错题另外整理下来就非常有必要。但是整理错题也不是随随便便抄抄了事。笔者在教学中通常是这样做的。第一天晚上,我会让课代表布置所有的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具体要求是:

①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典型错题再练本子,一个是A本,一个是B本。

②先使用A本,把需要再次巩固的练习整理下来,但不需要写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这些学生对刚错的题目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写答案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所以可以缓一缓,只是整理,不必写答案。

③第二天将A本(没有写答案)收上来,存放在老师这边。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收集学生的错题,编辑成典型错题再练的16K练习,然后进行课堂小练习。

④第二天布置B本的整理,同样不必写答案。

⑤第三天一上课,就利用课前6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错题再练,先写答案,然后四人一组的组长进行批改和评价。接着,这一天的家作就要布置学生对错题进行回看,用红笔圈划关键词、标志语、上下文的练习等等,也可进行旁边的注解,包括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等。

依次循环往复,典型错题再练一般性都能达到很好的收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做只是遵循了记忆的三天一循环规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还要督促学生一周进行一次总复习。具体做法可以这样:①错题整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记上日期,然后小组长负责,一周后统一进行复习,可以安排在早读课剩下的10分钟进行。② 教师有意识地将普遍存在的问题编成典型错题再练,进行一周一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就可以把自己整理的错题本越读越薄,直至最后的全部解决、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