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课材料

教育课材料

时间:2022-07-24 18:3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课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课材料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回归;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18-04

近日,包头市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笔者受邀聆听,听后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

(一)没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

“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课件才成为公开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可一堂公开课下来,全部都是在放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但“做时间的主人”(初三)公开课没用多媒体课件,围绕两个主题活动顺利展开。

主题活动一:放飞你的“飞机”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要求如下: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九个格,格中填入初中学习的九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顺序随意。

2.请同学们对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进行一点修饰。(有画笑脸的、哭脸的;有打对勾的、打叉的;等等)

3.依据你对每门课程不喜欢的程度,在相应的格子中撕掉一部分。(有撕得谨慎的,一小片一小片地撕;有撕得豪气的,大片大片地撕;有撕得出气的,一门课、两门课地撕,一张张纸已经支离破碎。)

4.仔细端详你手中的纸。(有做鬼脸的,有静静沉思的,有展示给同学看的……)

5.请你用手中的纸叠一架飞机。(课堂哗然,有暗自庆幸的,有叫苦连天的,有感觉上当了、懊恼,但没有放弃叠飞机的。)

6.放飞你手中的飞机(有能飞翔的,有勉强飞翔的,有不少基本不能飞翔的;有抢别人飞机放飞的,有羡慕他人飞机飞翔的……课堂气氛达到。)

7. 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8.请愿意分享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悟。(因为活动体验较为深刻,所以感悟也很深刻。也许还因为黑板上“做时间的主人”的标题,学生联想到时间,感悟多与时间有关。有部分学生的感悟与手中的飞机有关,同时联想到人生。)

9.请把你撕掉的部分找回来,连同你的飞机夹在笔记本里。

主题活动二:生活圆饼图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师:刚才有同学说撕掉的岂止是我们不喜欢的课程,撕掉的是我们在初一初二浪费的时间。我们初三一年还有多少学习时间呢?也许一年很难算,但是一天很好算。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另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两个格,在一个格中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回忆你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2.思考: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3.请同学们在另一个格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活动结束,在老师没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们把生活圆饼图夹在了笔记本里。)

一堂课,两张“废纸”,“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学生把它视为珍品夹在笔记本里。相比一些公开课上使用的精美的彩纸或其他高级的轻薄材料,这些简易的“废纸”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参与,也没降低教学的效果,反而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风格等等因素选择了粉笔,放弃了多媒体,看似少了课件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看似少了新颖的设计、全面系统的内容;看似少了观赏性……但不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深刻地体验、感受和领悟自己的“作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原则,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当然,这样的点评,并不是排斥多媒体,只是想就当下公开课上多媒体泛滥的现象,大声疾呼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二)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公开课的家常便饭,一堂公开课如果没有两三次的合作,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才值得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找准时机合作,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忽视了这些问题,一味地“跟风”,简单模仿,只能步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小组合作。就此问题问及上课老师,老师很直白地说,教室不大,学生不少,组织合作前后同学扭着身子,且不说别的,就这姿势能坚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这节课的内容合作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反思更重要。

(三)没有“模式化”的公开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起步至今也不过三十年。三十年间心理健康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从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兼职的,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很少;另外,一个学校最多一至两个老师从事教学,在工作中基本处于孤独奋战的状态。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一旦一些模式在公开课上使用,又获好评,这些模式就被推崇,于是不少常规课、公开课都竞相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模式化”。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某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某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公们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视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从“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来看,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地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只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旁观者”和“局外人”比比皆是。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自己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要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从而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模仿就是必然的了。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目前,存在部分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心理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心理教师盲目跟风,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简单模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目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58.

[2]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 2006-5-12.

第2篇

关键词:环境素质;基本原则;绿色教学课程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72—02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大学中进行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及绿色文化的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进行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综合素质;能将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到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课程、各专业学科教学、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能够改善人才的社会输出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绿色教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范恩源、马东元认为应在基础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徐辉、祝怀新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对中国的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提出了可行的建议;高伟云、孙学成认为绿色教育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孙萍、刘钊等建议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绿色教育氛围。

在全球保护环境和提倡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学校建设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和研究绿色文化培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以学生对绿色教育的兴趣和建议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天津工业大学7个学院的11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我校绿色教育体系建设”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绿色教育课堂教学体系,力求系统完善地开展绿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绿色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大学绿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及少而精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及其目标为准绳,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获得预期的成果。由问卷调查得出,我校约有5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日本核污染等环境事件,这一比例证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世界大事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因此通过建立绿色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和关心国内外大事指明了方向。

整体性原则指要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课程设置,确保大学绿色教育课程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仅要强调每一类课程方式要体现全方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要求与内容,而且要依据绿色教育目的及目标来决定“人—环境”系统论课程中的主体科目内容的选择和设置,特别要求课程体现出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整体性。

渗透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学绿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运作于现行大学各学科专业之中。因此课程设置必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必然要求渗透、融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以此来调整和充实各个系科的专业主干课程内容。

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绿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既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又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必须考虑以下问题:设置的课程是否适当;能否让师生理解并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当中;学校的条件与教师开设相关课程的可能性及能力如何;设置的课程是否经济。

设置大学绿色教育课程还应考虑自身的实用价值,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并尽量避免重复。特别是在课程总体门类多、课时紧的情况下,通过精简一些过时、无用的课程,为增设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创造条件。

二、大学绿色教育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合国内外绿色教育实践,一个完整的课堂教育体系应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公共课与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也可称之为通识教育。这部分课程一般2~3门,重在比较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环境与发展战略以及环境治理对策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例如可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环境管理学》这三门课程类同于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课和基础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由调查问卷可得,这三类基础课学生的认可度(见表1)。

由认可度调查表可知,超过了1/3的学生都表示对于开设基础课的兴趣。因此高校在建设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上要重视基础课的教育,使学生们具备扎实的环境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第二,专业课。这些课程一般由不同的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出与绿色教育相关的课程。如生物专业可开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相应课程,机械专业可开设《绿色制造》课程,材料专业可开出《环境材料学》,哲学系可开出《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政史系开出《中国国情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由认可度调查表可知,学生学习绿色教育专业课的热情不减。超过了20%的学生都表示对于开设专业课的兴趣。因此高校在建设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上要加强专业课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第三,隐性绿色教育课程。在各院、系的专业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开设《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与数学相关的专业开设《数学生态学》,与能源利用相关的专业开设《能源环境工程概论》,这些课程的开出,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与就业面。

第四,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环保讲座,通过图片、实例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讲课形式,向师生们讲解了环保科普及有关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知识。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将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深入普及到全校园,号召大家共同参与环保、支持环保,实践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理念。由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对于环境工程学术讲座的认可度为23.73%。虽然支持率略低于前两部分,但这部分可以充分享用外校资源,达到知识的互补和学术的互动,是必不可缺的。

将以上四个部分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就初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丹.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地质大学,2006:5.

[2] 黄娟,帅斌.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 熊辉,张秋根.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J].云南环境科学,2004,(3).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被直译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又被国内学者称为颠倒课堂、颠倒教室、翻转学习、翻转教学等。这种教学型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早出现于2007年的美国高中化学课上。之后,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2011年美国的TED大会上将其推广,他指出:“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则向教师和同学请教。这一模式称之为theFlippedClassroom。”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制作出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外(也可在家中)展开以教师提供资源为主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回到教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情景体验、辅导答疑、互动讨论、共同完成作业和测验等形式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到达新知识内化和巩固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条件

1.现代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心理教师在设计好教学目标与方案的前提下,将知识点与教学技术进行完美融合,完成教学资源的准备工作。而翻转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就是微视频。“微视频”播放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小视频,一般要求不超过3个知识点,内容短小精悍。

2.教师的实施能力。翻转课堂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关键取决于心理教师的相关能力水平,如微视频与微课程开发与制作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熟练应用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取决于心理教师的重视程度与自我更新意识。心理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和各种前沿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能力素质。

3.学生的学习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翻转课堂中,学生除了需要有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动性、使用互联网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获得相应信息的能力、讨论交流的主动性、协作互助的能力外,更加要提高所谓的心理保健意识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其核心是自我了解、自我改变和自我悦纳。因此,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必需的学习素养。

4.教学内容的整合。“翻转课堂”中心理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一般都是不超过10分钟的微视频或是PPT放映文件。由于学生采用软件进行自学,而这些材料和资源都很短小精悍,所以基本要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因此,心理教师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在制作教学资源时就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一个自学材料中可能需要含有原来传统教学几节的内容。有时候,由于自学材料都是相关的内容,可能需要学生进行几次自学环节整合后,即相关的内容都学习完毕,再始课堂环节。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施步骤

1.课程准备阶段:心理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翻转课堂学生自学内容。心理教师设计并提供的学习资源要能够准确构建出课程思维框架,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首先要制作出明确的翻转学习导图和任务单,然后设计制作PPT和微视频,内容设计上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与悬念性,要适当植入思考题和体验、闯关和测试环节。除了微视频和教材外,可以适当加入拓展性资料和辅助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的进行完整的学习与知识内化。

2.课堂教学环节。(1)答疑解惑:心理教师要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主动提出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前进行搜集和筛选,节省课上时间。如果问题较少,心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解答,以便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2)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存在的问题后,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进行基于问题、项目或体验任务的学习,以促进教学难点和重点知识的内化和熟练运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方式上采取情景体验、小组活动、心理训练、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反馈,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反馈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的,心理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督导等都应该参与到反馈评价中来。翻转课堂不仅仅要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可以通过设计评价计分表、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学习问题反馈表等形式,完成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馈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的良好结合,尤其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态度,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作者:徐露凝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新

中图分类号:G441

2011年,教育部C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出了相应规定:高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各省教育厅也组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其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而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结合文件要求,开拓思路,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应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途径。

一、联合兄弟院校师资,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会面临师资匮乏的情况。笔者所在学校既无心理学相关专业,也没有聘任相关专业教师。2011年初,接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尝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依靠学生处下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4位兼课教师,需完成数千学生的授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2014年起,学校开拓思路,联合周边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兄弟院校,聘请了1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课教师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为在校生开设每学期4课时、共4学期16课时的课堂教学必修课,并于2016年4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挂靠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负责教学、兼职和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近1万,必修课仍需开设大课堂教学,2-3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为增强大课堂教学实效性,兼职和外聘教师结合实际,创新应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就曾采用PBL教学法、体验式培训模式、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二、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心理体验课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这与“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内隐知识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5]。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更乐于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信心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等特点,亟需进行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笔者所在高校每学期在全院在校班级中开设心理主题体验课,一学期一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首先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邀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开展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能力、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心理委员完成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回班级按照“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的模式,开展心理主题体验课,并将活动策划、总结和相关的视频影像等汇总成课程成果材料,上报咨询中心做课程考核。

心理体验课每学期4学时,和理论课一起构成学期必修课程,共8学时,0.5学分。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连续开展5学期心理体验课,主题包括团队建设、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收效良好,学生反响积极。

三、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心理公共选修课和慕课

除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主干教育课程外,笔者所在学校还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延伸教育课程。此类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部分为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课程如《沟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由学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教师向教务处申请批准后开设,在校学生可自由选修,开课教师负责选修学生的授课和考核工作。网络课程(慕课)如《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分析》等,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供全院学生选修,设置慕课导师,管理课程修读和考核。

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兴趣常常高于其他类型课程,每学期选课时,此类选修课程常常会出现一课难求的场景。以本学期为例,两类心理相关选修课程覆盖在校生一千余人,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依托每年5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素质。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十余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讲授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正在筹划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手册,将课堂教育课程、心理体验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活动等,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规划,并写入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学生须按规定完成一定数量各类型教育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

[2]孙福兵.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5,13:314-315

[3]张楠.大课堂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206-207

第5篇

关键词:“大材料”;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5-02

近年来,国内外材料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及效率更高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这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材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更具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类毕业生,也成了当前设有材料专业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

20世纪80 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将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来[1]。而国内类似中北大学这样的绝大多数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小专业模式,即按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细致的具体分类(如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分别学习材料结构、性能、加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于不同专业间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缺乏相互联系,致使学生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相当了解外,对其他材料领域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涉及学科领域交叉或新材料开发方面倍感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显然,“小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借鉴欧美诸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和体系,国内的一些高校以“大材料”为背景,开展了一些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中南大学的李红英教授等研究了通过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大材料”类人才培养的方式[2],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材料类大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李红英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多维立体学习模式的建立上,主张通过多层启迪和学术活动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创新与探索欲望。其研究较为宏观,缺少培养体系内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和方法。

国防科技大学的张为军博士等研究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方法[3],提出了以“大材料”的思想,按一级学科组织人才培养。张为军的研究虽然针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但其突破学科界限的思想以及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法,可作为“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毕凤阳研究了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模式[4],即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分级项目运作机制,将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过程细化为三级项目,并提出了项目内容设计和实施保障的做法。毕凤阳所研究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与中北大学材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类似,其方法可以作为“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实践环节设计的借鉴。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大材料”背景下,如何将本科生的培养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的研究很少。虽然当前的研究对于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缺少实施载体和具体的运作模式设计。而且,“大材料”背景下,对材料类所有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又难以实现,必须选择一个过渡的载体。所以要进行详细的研究,真正设计出以一级学科为统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新模式的设计

本研究依托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软硬件教学条件,进行“大材料”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设计。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班,以点带面分层次进行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丰富第二课堂等。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重,确立培养目标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五个本科生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在工厂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但是进入到985院校深造的学生很少。所以,项目的研究拟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以“大材料”为背景,以一级学科为统筹,通过实验班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并重的研究应用型人才。然后,以实验班为辐射,逐渐使所有专业向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过渡。

(二)重基础强专业,设计课程体系

实验班组建时拟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选拔,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为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框架仍遵循中北大学教务部门的规定,分为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个类别。与当前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基础教育课中课程更加齐全并且选取长学时课程模块;另外两类依据材料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群,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建立时间与课程之间的矩阵关系,增加学生选课的范围,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宽泛的专业知识。

(三)多层级项目化运作,优化实践教学

目前中北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军训、金工实习、两课和社会实践、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其中军训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而其他环节培养学生材料性能组织分析、成型工艺设计等专业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区别最终在毕业设计或论文环节中体现,所以可以把其他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准备。在此,将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级项目,而其他环节作为二级项目。确定每级项目内容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可实现项目化运作。

当实验班学生开始分研究方向时,首先则按照不同方向组成项目组,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基层学术机构设置确定指导教师,使本科生导师制得以落实。其次,由导师确定不同项目组成员的毕业设计题目,即完成一级项目内容的确定。再次,以毕业设计题目为导向,确定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组织性能测定表征、加工工艺设计等,即完成二级项目内容的确定。最后,由导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并将完成的工作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论文。

(四)组织与参加并进,丰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组织和参加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对于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材料”学科群中开展各种培训、各类竞赛、各种展览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训练的参与面。院士讲坛、院长论坛、博导对话等多层次启发思维和开阔视野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前缘和科学研究方法,也使敢为人先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渗入思维并化为自觉行动。以不同的项目组为单位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巩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锻炼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联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展示专业教学的成果。通过组织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拓展知识面,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三、以实验班为辐射,加强新模式的深入研究

目前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包括实验班、一本本科生、二本C类本科生等不同层次,如何科学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验班“大材料”背景下的培养新模式研究和实践,逐步地向其他培养层次辐射,旨在共同提升材料类本科生培养的水平和适应性。首先,确定“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分层次培养机制。由于招收学生的基础不同,要相应地制定其培养目标。其次,明确研究载体即不同层次本科班的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体系和第二课堂活动相互贯通。再次,确定课堂教学课程中不同属性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以及在培养进程中的位置,从而实现厚基础强专业的教学目标。最后,建立实践环节项目化运作机制,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使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得以共同培养。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和2012级实验班实施了新的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选拔而成立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知识基础更加宽阔,并均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新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中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形式,各级项目中包含内容;导师和实验教师联合评分方法,以及如何将毕业设计内容分解到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参加创新创业实验和创业计划大赛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2]李红英,李周,范晓慧等.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大材料工程型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

第6篇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author's practice in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discover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me.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课程整合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21-01

0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此外,还应包括目前在教学中应用的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视听技术。21世纪初我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各课程整合这一有效途径,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就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研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

1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的误区。作者根据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实践的分析,发现教师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具体在于教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同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2 职业院校硬件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条件更好一点的每个教室都装了液晶投影仪和教师用电脑。但事实上,这样的硬件环境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还是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而目前的情况下,这一点显然是被忽略了。

1.3 职业学院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的前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和外界环境都要围绕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2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要提高认识,正确理解整合内涵职业学院教师不能把整合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应该深刻理解整合内涵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2 加强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投资,学校要拿出来一部分钱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购进设备。除了加大设备购买,还要加大加大教师的培训,这样有利于硬件的使用率。

2.3 转变职业学院教师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是要提高职业学院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使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育行政部门或各级学校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老师目睹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育信息化的认识。

2.4 要加大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资源的建设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创建资源,对已经创建的资源要进行改进,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3在职业学院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的作用

我在本科最后一年在当地的一所职业学院任教,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展示给读者。

我所在学校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在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这一节课中我运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种类是越来越多了。就在学校前的一条路上就设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学生对银行的认识多少有所了解,但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对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不熟悉。有关银行的一些知识、图片在网上可以搜索,所以这节课可以很好的与信息技术融合,给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使他们对三类银行有个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3.1 知识方面:识记我过银行的分类及各类银行的主要职能;理解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和主要职能,明确各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主要职能,设立政策性银行的必要性。

3.2 能力方面:①记忆能力:本框题概念较多,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记忆这些概念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②比较能力:通过比较各种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3 思想觉悟方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民币,按照国家的政策从事金融活动。提高对加强、完善银行管理体制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教学难点: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到繁华的街道了解各类银行,收集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比较,掌握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课前已了解了各种银行,现在大家认一认银行的标志,说出银行的具体名称。(多媒体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图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银行分分类,再学习各类银行的职能。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知道了我国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大类及其性质和主要职能;了解了我国金融机构的体系。

通过我在教学中运用课程整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测验评价,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课堂更加活跃。

第7篇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

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

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与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根据指南的精神制订了以下计划:

二、大班健康活动总目标

1、生活有规律,会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并折叠好。初步了解身体地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学习简单的保护方

法。

2、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特殊电话号码及其作用,学习对付突发意外的事件方法。

3、热爱并参加体育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4、会运用各种运动器械或废旧材料,开展不同操作形式的锻炼活动,并能独立或合作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

5、能熟练的挺多种口令和信号进行队列练习;能随音乐节奏有节奏有精神的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动作有

力、到位。

三、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措施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上好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一节健康课。如不

和眼睛交朋友、眼睛会做操、走在大街上等

2、在体育方面,1)能走,跑交替300米,快跑30米,步行2公里,连续续跑1分钟。2)

能立定跳远,双脚站立从高35CM处往下跳,助跑跨跳50CM。3)能倒身,缩身钻过50CM高

的拱型门,并在垫上前滚翻、侧滚翻。

3、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

怕累。

4、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选择温度适当的时间段开展户外活动,也可根据气温的变

化和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活动的时间

5、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自己调节衣物的穿脱。

6、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功能,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知

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7、定期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帮助体弱幼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帮助肥胖儿增加锻炼强度、密度,有效

控制体重的增加。

8、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9、保持个人卫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体育活动:踩高跷、小小旅行家

生活活动:不和眼镜交朋友、学习新操《世界真美好》

十月份

体育活动:火眼金睛、

生活活动:眼睛会做操,走在大街上

十一月份

体育活动:乌龟一家

生活活动:保护我的胃和肠

十二月份

体育活动:狐狸和猎狗、小转移

生活活动:保护皮肤

第8篇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更是知识薄弱,课程改革后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场所,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会出现若干困惑和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障碍,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如数学学科教学不在是数字加减乘除,许多智力题题型对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入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实践就成了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线,在理论中实践,把自己所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已学理论的检验,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说课 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一、引言

Rivers曾指出(Rivers,1981),在实际生活中,“听”在语言技能中的量最重,“说”的量约是“听”的二分之一。可见,语言学习中听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听说课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常见的课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中每个单元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a―2c通常都是听说课型。听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是所有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听说,学生可以学习概念、扩充词汇、理解语言结构,并为后面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a-4和Reading)做好准备。然而我国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却是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构建一套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听说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Krashen和Bialystok的输入与输出理论是在我国目前的外语学习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理论之一。针对听说课教学,Hamer(1983)提出的“输入、练习、输出之间平衡”的教学主张更具借鉴意义。他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其次要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的知识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操练、消化、加工,使之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内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最后要让学生将贮入的语言材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下以口头或笔头方式表达出来,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输入、摄入(吸收)、输出,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组成有机整体,三者全面兼顾,平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教学过程从面向课程转向了面向学生的教学。从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转向学生内部知识的建构,着重协作、会话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建构不光表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光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也同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升华。知识建构有一定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学生学习。

三、听说课教学模式的定义

听说课教学模式是遵循“听、说、读、写”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景,不断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提高学生捕获听力信息的水平。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加强,并逐步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听说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根据输入和输出理论,结合Go for It!的编辑特点,我认为听说课的课堂设置可以分为听力训练(listening practice),培养学生整体理解及摄取特定信息的能力)和说的练习(speaking practice),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先说、后听、再说、又听、运用、课外听的教学步骤,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法

(1)创设情景,根据已经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导入新课的句型。在情景设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实物和CAI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期待和好学意识。

(2)通过Pairwork或Groupwork熟悉和练习新句型。

(3)创设情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呈现新单词。同样利用实物和CAI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直观性。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3“Why Do You Like Koalas?”Section A 1a-2c,在进行导入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在视频中边播放各种动物图片边呈现新单词。

2.复习导入法

语言学习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教材充分运用了知识循环出现的手段,使较难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呈现,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因此通过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导入可以大大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Section A 1a-2c就适合这种方法。

(二)词汇和句型演练

在新单词和句型导入之后,反复领读单词和句型。给学生创设相关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利用新单词和新句型进行对话操练,让学生在情景中巩固和掌握所学句型和词汇。

例如复习导入法中的实例,在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导出本课句型和词汇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新授句型进行演练,掌握词汇和句型用法。

Drills:A:What was you doing when...?

B:I was doing....

C:What was B doing when...?

D:B was doing...when...

(三)1b、2a、2b听力训练

1.听前:引导学生预览标题、插图、练习和听力信息等。

2.听中:听全文,抓主旨大意;听细节,做练习或完成任务;听全文,检查练习或任务完成的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听练的情况对听的遍数作适当调整,对于简单的题型可以听一遍,让学生纠正答案,对于比较难的听力练习可以听两到三遍。对于难度太大的练习则可以让学生对照听力原文进行练习。

3.听后:跟磁带复述听力材料;模仿听力材料完成对话,为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并完成书面练习做好铺垫。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 3“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ection A 2a可以按照如上步骤进行。

1.Pre-listening activity:Guid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statements in 2a and predict what they will listen to.

2.While listening: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do the exercises as required.

3.After listening:Read the reading material with the tape and make up dialogues according to 2a.

(四)拓展运用

根据听力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练习。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可以模仿听力信息,对于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做更深层次的探索练习。

1.conversation practice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6“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在听力练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针对2C进行pairwork,B类学生可以根据2c所给信息进行表达练习。例如:Sam is smarter than Tom. 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而A类学生可以将比较的范围扩大,将自己身边的同学或朋友与自己进行相互比较,如: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My best friend is thinner than me...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2.survey and report

对于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话题进行拓展,根据话题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可适当分层。例如在上一实例最后的拓展练习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采访自己的某一同学,询问他(她)与自己最好朋友的异同,首先进行口头采访,之后根据自己的采访结果写出采访报告,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比较级。

四、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阅读课、读写课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Rivers,W.M.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1981.

[2]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1983.

[3]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Go for It!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M].八年级下册[M].九年级全一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论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其兴趣,并且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本文就导入的方式及效果作一探讨。

一、研究的起因

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是谈话导入法。教师通常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学生然后各自自由发表看法,有时也可分组汇报,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足球赛等。而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教师有时也会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Free Talk),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使用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即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作为铺垫,那么生生之间的谈话或是师生之间的谈话都将很难进行得圆满。如果长此以往,反复使用同一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不但不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基础及功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展认识论》中,通过研究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式(心理结构或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式(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式(认识结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式(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scheme)(认知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

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话题为前提,设计情景,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知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交际剧场”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导入呈现法可划分为导入话题(同化)功能区与情景交际(顺应)功能区。导入话题(同化)功能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主体(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兴趣;情景交际(顺应)功能通过话题的延伸和展开,方能调动主体(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广泛联想的积极性,利用新课知识点的“仿说”表演,促使主体学生调整原有的图式(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认知结构),达到新的知识的获得或认识的提高。

三、实效性导入简介

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都应考虑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时开门见山,切中要点;有时顺藤摸瓜,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一)报刊导入法

如在教“Underground Railways”时,我找了两篇有关上海开通地铁5号线和即将延伸地铁一号线的英语短文来阅读,并由此作导入来引入新课。再如教到“English Is Widely Used”(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时,我就将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有关F1的英语短文(from Shanghai Students’ Post)作为新课导入,说明在F1赛事在上海举行期间,将会有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上海,那么可见英语已在不同场合被广泛使用。经常运用阅读时事报刊来导入新课,可以自然融合不同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和读的结合。

(二)直观导入法

如我在教授“Shopping”(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一文时,就利用课文挂图及课后练习中的插图,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片,然后按图片顺序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in the picture?”学生立刻积极起来,因为这是他们平时生活中购物的场景。同时引出本课的key words:“I want some...”“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are they/is it?”“in all”这样,学生不但自然地进入了角色,同时还非常形象具体地了解了shopping的过程,并记住了这些关键词。  (三)背景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Do You Know About Edison?”(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师就可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可以以课文的时间为序,采用以介绍、讨论Edison幼年时的学习环境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一般过去时)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四)问题导入法

在学习“A Story About Dr Norman Bethune”(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我先出示白求恩的画像,用英语简介白求恩的生平,接着提问:“Who was the man?Where does he come from?Why did he come to China?Must he be in the front when the enemy soldiers were near?”再如,“Who Is Right”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Iron ball,Cotton ball and Wooden ball,Which falls to the ground first?”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说出理由,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除了争个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外,更期待通过亲手实验和学习课文将结果搞清楚。

(五)游戏导入法

如应用于6A牛津教材复习food课的导入可设置“魔术大转盘”游戏,主要复习常用问句和社交用语,学会如何正确应答。教师制作一个转盘,上面贴满“What are you going to have for your dinner?”“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What do you have for your lunch?Do you want to have...?”等句子,让学生转动盘子,当盘子的指针指向其中的一个问句时,就大声读出问句,让其他同学作出正确的回答,如答对者就可以上来转动这个转盘。这个游戏既复习了这个单元的各种句型,又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四、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

参考文献

[1]J·皮亚杰,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姜怡,姜欣.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6]理卢幼兹.寓学习于游戏.香港:清田教育中心,1997.

[7]彭秋荣等.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重要性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时事政治 时事教育 中考热点

时事教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年的必修课。时事教育独立于思想品德课之外,同时与教材紧密相连。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时事教育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当今初中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中考开卷考试,时事就考几道选择题,分值不大,只要到时候老师把时事材料给学生准备好就行了,时事教育得不到真正落实。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谈不上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时事教育方式使原本鲜活的时事教育教学变成了一种应付考试的形式.违背了时事教育的初衷,导致学生对这项教学内容出现误解甚至厌烦。时事教育成为教师和学生心中的“鸡肋”。

一、开展“新闻播报”活动

新闻播报即每节课在课堂上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播报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前明确一人主讲,并准备资料,全班同学都可以帮助提供信息和整理材料。这样一人播报,多人相助,全班收益。全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新闻播报要求学生简明扼要的交代事件以及事件给我们的影响、作用和启示,并用所学的知识适当地加以评述,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述。这种新闻播报的活动形式,开放活泼,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它就像一个小舞台,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知社会,并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即使学生了解了时事政治要闻,开阔了学生视野,满足了学生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对学生是一种综合的锻炼。它融于时事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为开展教学,特别是国情国策教育作了铺垫。当然这种活动形式开展的质量好坏,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由于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下指导,课上补充和点评。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切忌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时事材料为思想品德课创建鲜活的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时代性很强,但不可否认教材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思想品德课堂可用的教学资源很多,而时事以其新闻特性和聚焦热点贴近生活更引人瞩目,是很好的可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补充新的时事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把时事社会热点作为教学背景创建教学情境,联系实际教学或展开活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更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国策,增强政治觉悟。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讲《保护环境》课题时,以哥本哈根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为背景,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专家预言加年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岛屿淹没,物种灭绝等等诸多与气候相关的资料展示。使人触目惊心,深感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可怕威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结合问题讨论与点拨,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懂得了人人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增强r社会责任感。这种以时事材料为背景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更加深了对材料的理解,充分发挥了时事教育的功能。

三、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时事教育。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告诉我,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一条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课时,教材中呈现的材料陈旧。而现实生活中,美、伊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美英于2003年3月20日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这真是最好不过的教材了!我就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热点时事,在“五分钟新闻会”上跟踪报道,并结合教材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⑴这场战争的发生说明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什么问题?⑵中国政府的态度体现了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⑶请你对美英等国的做法予以评析。⑷面对陷于战火中的伊拉克人民,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⑸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否会因这场战争的爆发而改变?⑹这场战争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搞好中考时事热点专题复习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一起概括热点,依据是:是否重大,是否与学生实际有关联;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相关度,就是找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强调时代性,要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看事件是否有现实意义:热点问题是否已形成共识,体现国情民意。

2.关键一步是找准时事政治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找结合点的过程,既是消化时事热点的过程,又是巩固课本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这~步是最难做的一步.也是有些学生不会答题的症结所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采用设疑、讨论、指导、总结、练习、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建立起时事热点与课本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答题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3.要充分发挥时事教育功能,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创新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