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议论文

艺术议论文

时间:2023-01-01 08:0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演唱;呼吸;技巧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

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s。这样1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首先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内容,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但它是完全建立在正确的呼吸方法基础之上,才能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正确呼吸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声音圆润、流畅;使歌唱的声音富于丰富的艺术表现。王晏卯是这样说的:“在唱腔与道白中,每句都按声调的体系,把字、意表达清楚,观众才能听清,这叫‘字正’”。这里的字音、字意必须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把每个字像打字机一样往外打。就是说每字、每句、每个词组都不是独立的,总是在气息的控制下,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每一个语意的。因此,每一个单字必须有轻有重,有抑有扬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要顺畅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的性格。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跑了应表达的意思。总而言之,“字正腔圆”就是要把词音、词意有感情、有声源(气息)地表达清楚。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以前语文教学的纠偏和完善,语文教学又是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优先途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文本的审美属性和语文学科内在需求决定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学教学现状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诗歌、散文、小说和议论文等方面的教学中就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

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是讲述人生百态的文学作品,它抒情性强,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或启人深思,或达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散文特点,去发现它独有的现实美,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散文的美感作用,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标,使他们初具艺术审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首先要寻找审美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进人画境,引入审美阶段,再进行富于感情的吟诵,使学生在画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议论的词句进行分析,感受这些词句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美”的审美能力,通过赏析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达特色。最后要引导学生突破散文鉴赏的“意境美”。引外还要通过联想想象,丰富审美形象,以达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

三、小说教学的审美教育

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小说的人物美、情感美、环境美、故事美都为我们提供了审美的视角。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各种审美因素,努力带领学生感悟、品析,学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小说语言入手,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对小说进行审美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从小说要素提升审美理解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从小说情节入手促使学生理解情节美,从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方面促使学生理解环境美。最后要从审美参与入手以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从结合现实切入,提升审美创造力。总之,要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只有多读,多比较,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议论文是在“审美理想十分强烈而急迫的时候,写作主体常常不再去通过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来阐发和宣传”[2]的情况下写成的,这样就决定了它强于逻辑和思辨的特点。议论文从形式到说理艺术、结构安排、思维特点、理论深度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应该在议论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和学生一起开展审美活动。首先明快的节奏和整饬的音韵或结构是议论文的形式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它的审美价值。其次,教师要用修辞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强语言的智慧美,巧用设问、反问创造文章的波澜美。再次要梳理议论文思路,认知结构美。议论文的结构是一门审美的学问,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来加深对结构美的理性认识,在审美中锻炼抽象、提炼的能力。第四,重视形象性思维,认知形象美。议论文中的形象思维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开启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学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维往往点缀在议论文严谨理性的论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在审美活动中,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审美因素。最后要体悟议论文论证,认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体现在议论文说理追求言简意赅,使读者豁然开朗,认知议论文的理性美是该体裁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总之,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好好利用它,让学生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增长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成长心智。

鉴于审美教育的极端丰富性,本文无法完全穷尽语文教育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只能有所侧重地选择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板块对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审美策略作有选择性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考美文 议论文 修辞 亮丽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上的束束浪花。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成功的嵌入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词采华美,形象富丽。以下谈谈议论文语言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比喻―― 绽放艺术花朵

精妙的比喻,就好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力量: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准确,就是要贴切反映对象的特点;新颖,一是喻体新,二是喻体与本体的联系角度新。下面是从200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摘录的精美比喻: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考生先将沟通比喻为一扇门,将语言比喻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突出语言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由“沟通之门”想到们的另一方,展示三幅图画――漆黑的深夜 一望无际的沙漠 浩瀚无边的大海,分别配以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 ,鸟语花香的绿洲,如宗般“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形象, 对比鲜明,启示人们:在语言的作用下,很多看似困难的交际都能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2.排比――闪现亮丽风景

排比句式用于 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好的排比,如骏马走坂,读来酣畅淋漓,神气十足。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另严肃的议论文也拥有了诗情,摆脱了空洞说教的格调,清新怡人。

3.对比――增强语言的鲜明美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对立 ,如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等,我们发议论,讲道理,就该使矛盾的对立面更加突出鲜明,让人们得到最好的鉴别:拥护谁,反对谁,支持谁,打到谁,一目了然,毫不含糊。高尔基曾说:“为了获得更大的说服力,必须把所拥护的思想和反对的思想对立起来。”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冒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考生将刘备与王勃,李白进行对比,告知人们遭遇挫折,放大痛苦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结果是截然相反的,小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很强。

4.反问――增强语言的阳刚美

反问使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由于作者的情感以蕴含其中,语言走向十分明确,所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不容置疑能增强说理的力度。有人把反问比做一条硬汉子,具有阳刚之美、力量之美,此言得之。 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小作者这一问让读者思考,明白道理,震撼人心。

5.设问――增强语言的波澜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议论文也要平铺直叙,恰到好处的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一问一答,让读者从中明白如何面对挫折,走出困厄,成就一番事业。语言灵活多变,有美感。

6.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在议论文中,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等进行说理,经常使所阐述的内容强力收缩,感度凝练,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理,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如北京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有竞争才有发展》: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竞争亦促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为瑰丽丰富的文化繁荣期。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崇尚“清静无为”;庄子曾经梦蝶化仙;墨子力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韩非子开创“法、术、势”令人叹为观止……是竞争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化“大一统”事情无法达到的高峰。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6-02

高考中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极少有自己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写出来的作文只能得到中等或中等以下档次的分数。这一现象表明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缺陷,同时也反映出议论文教学中的不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们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通常让学生亮论点,摆论据,了解论证方法,却很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论证。论证似乎没有论点和论据那样触目可见,容易被忽视,然而论证却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是使议论文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论证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分析论据如何使用,分析论证方法和语言艺术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掌握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用叙述代替议论或者是叙述的文字往往比议论的多,论证过程几乎不见。要让议论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精彩,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法:一是恰当选用一些论证分析的方法,如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二是使用一些美化语言的方法,包括:①运用修辞,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②引用古诗词句子;③引用名人名言;④采用表现力强的句式,如采用对称句、反问句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论证水平。先让学生进行段落练习,在段落练习中学会使用一些论证的方法。待段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整篇作文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可以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难心理,议论文的论证水平也可以逐渐得到提高。在段落练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尽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写作训练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尝到进步和收获的喜悦。

下面以笔者的一次作文段落训练为例。

【作文训练】请以郎朗或成龙为例,为下面的两个分论点各写一段论证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1)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2)不甘平庸才能成功。

学生交上来的段落习作论证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从中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作为范例,以病文升格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让论证充分、精彩。

原文: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一至理名言说:“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准备好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阐述]1999年芝加哥夏季的一场音乐会让郎朗一举成名。当时原定表演的一位著名的钢琴大师突然生病,郎朗的经纪人得到音乐会主办方的电话,让郎朗成为第一替补来代替演出。结果表演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郎朗从来没有听过的热烈掌声。当他弹完最后一个音的时候,这个音符还没有完全消失,全体观众就已起立欢呼,而且掌声持续了大概七分钟。[叙述事例]所以,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你只要准备好了,机会就会来。[结论]

该文段论点明确,引用名言,结论简洁,但叙述文字过多,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扣住论点进行论证,没有充分的议论。

升格一: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在成名前就学会了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独奏曲,他去参加指挥大师艾森马赫的面试时,给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从此一举成名。[叙述事例]如果郎朗没有平日里刻苦练琴的准备,没有大量曲目的储备,那么,他就不会顺利通过面试,就不会获得大师的青睐,也就不会得到那个让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机会。[论证分析]由此可见,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结论]

该文段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论点+素材+论证分析+结论,用了假设论证的分析方法,能扣住论点,议论简单,但语言平实,缺乏亮点。

升格二: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郎朗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了三十五首钢琴协奏曲、六套钢琴独奏会曲目。他明白,为了梦想成真,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后来,凭借充足的准备,他获得了在世纪音乐会上弹奏的机会,从此一举成名。[叙述事例]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青春在旋律中舞动。充分的准备让他在面试时深受指挥大师的喜爱,充分的准备让他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从此扬名世界。如果没有任何准备的话,哪怕有一千个这样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成功。可见,一个人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铸就深厚的实力,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从而大获成功。[论证分析]我们要坚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结论]

该文段同样也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论点+素材+论证分析+结论,用了意义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进行论证,紧扣论点,议论充分。语言比较流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亮点。

升格三:机遇之花,只在有准备的土壤中开放。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青春在流畅的旋律中飞扬,舞台、灯光、钢琴、燕尾服、掌声……郎朗尽情地享受着梦圆的美好。为了实现梦想,他已经苦苦准备了十几年。不分昼夜地练习,背井离乡地求学,心力交瘁地等待,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他满怀期待的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信心满满,像点歌器似的,全力释放自己所有的储备。他用年轻的心,为古典音乐注入活力;他用澎湃的旋律,让世界倾听中国。他用钢琴书写传奇,他用自己证明真理: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你只要准备好了,机会就会来。

该文段叙议结合,紧扣论点,语言流畅、精彩,论证充分。引用名言,语句优美,有画面感,句式对称、工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运用材料进行论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论证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还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论证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服力,因此,论证分析必须充分且要紧紧地围绕论点。

【实战演练】

病文:不甘平庸才能成功。[摆出论点]十五六岁时的成龙,还是几十个武行中的一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跑龙套的,整天被人呼来唤去,非常受气。成龙不想一辈子都这样,于是他非常卖力地演,演死就数他演得最好,就这样他慢慢被武术指导所熟知,后来不断地被提拔。直到今天,已成为巨星的成龙还在非常卖力地做事。[叙述事例]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们,还有什么可叹气的呢?如果你不想平庸过一辈子,就努力地干吧![论证分析]只有不甘平庸的人,他的生活才会不平庸。[结论]

该文段叙述的文字较多,叙述的过程没有扣住论点。议论的文字太少,议论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对此段文字进行修改,要求紧扣论点,简化叙述过程,运用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充分展开议论。200字左右。

优秀改文:英国有句谚语说:“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成龙大哥曾经也只是一个小武行,冒寒风,浸冷水,他咬紧牙关纹丝不动;攀陡崖,跳钟楼,他毫不犹豫一鼓作气;探龙潭,闯虎穴,他勇往直前势不可当。他不甘平庸,奋斗不止,最终扬名四海,享誉国际,试想,如果成龙甘于平庸,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何来今日的梦圆银幕?所以,努力吧,奋斗吧,成功只属于不甘平庸的人。

这样的作文段落训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议论文写作是如何让论证充分和精彩起来的。操作性强的方法,能模仿和借鉴的范例,让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议论文的论证水平不再感到困惑。而不同层次的改文,呈现出阶梯状,让学生找到了自己论证水平所在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训练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上爬,逐渐提高自己的论证水平。

第5篇

一、考查目标与考点说明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①,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原文1800多字,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写于1925年,文本略有删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②一句,表意无大变化,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三年以来,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1)学术性强,有专业性、系统性,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2)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文本表现见解独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3)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思想深刻,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③,这足以说明,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第16题)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④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问题具体细致,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可以说,新增的这道题,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

三、应试思考

1.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要为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如理论上的“建构”性,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逻辑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等等。

2.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对学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有了较强的文化底气,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论述类文本。

另外,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作好细部的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进行解读。

注释:

①相关内容引自2011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第6篇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也许它“逆耳”,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则买来了天下,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不会买者亦有之,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以“然而”为界,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是从正面论述,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是在从反面论述,这也是对照式结。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专才不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论点,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论点,第二句是过渡勾连,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点,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实为真正的“讲道理”)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第7篇

甘当“小皇帝”的同学,假日里给长辈打一次洗脚水吧;生性“葛郎台”的同学,弯下腰给真的叫花子递个硬币吧;在三轮车上翘着“二郎腿”的同学,请务必榨出T恤下面的“小”来。只有一个人格、人性、理智较为健全的高中毕业生,面对高考考场上的任何一道作文题,才能问心无愧。

命题专家们愧听“江郎才尽”,否定之否定中筛选的题目不是雨中新葩,也是雨后新笋。揭开面纱前,最好将高傲的试题想得难一点。

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该见识各种题型。竞争、忧患、感动、宽容、执着、责任、反思、文化、人性,该涉猎各类主题。记叙文、议论文,该谙熟两种文体不同的写作流程。何永康先生说,高考作文别写“诗散文”或者“散文诗”。

该整理自己的挫折史。挫折与孤独、痛苦、徘徊紧紧相联。挫折是弱者、强者的试金石,该整理自己的流泪史。抱怨的泪、委屈的泪、庸俗的泪,试着用崇高去导流;惭愧的泪、感恩的泪、震撼的泪,若对题,可工笔细描地宣泄到考卷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与其批判别人,不如批判自己,从道德的审判到灵魂的审判。

是《家》、《春》、《秋》和《随想录》共同铸就了巴金。学学巴老的激情、真诚和反思(忏悔),你所有的碰壁、摔跤、疼痛、挣扎、犹豫、困惑、隐私等等,顿时成了绝无仅有的不可复制的个性鲜明的素材。

作文呼唤大悲悯。著名作家莫言说: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自己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文体自选,要选平时操练过的、较为得心应手的文体。很少写议论文的同学,在考场上千万不要涉险议论文,反之亦然。

往小处想,往深处挖。如何往小处想?每碰到一个作文题目,都要首先想到“我”,我有这方面的故事吗?我的某一段经历可以表达这个主题吗?我最近读到的那个故事可以作为论据吗?我从哪个角度切入最巧妙呢?余秋雨说,写作一定要从我们的生命出发。如何往深处挖?坚决地否定通常的说法,努力地探讨个性的写法。宁要“我”的稚嫩,不要“他”的成熟。写记叙文绝不套用别人的故事,写议论文绝不用别人用滥了的论据。

考场作文是杂技与魔术的即兴表演。杂技显实力,魔术显技巧。实力包括思想、生活、知识、情感、语言等,思想的实力最重要,只有深入地感悟才能深刻地表达。技巧依附于文体,记叙文有提纲法、悬念法、铺垫法、衬托法、巧合法、误会法、书信法、标题法、蒙太奇法、小剧本法……最好的写法是内容决定形式的真情流泻法。议论文有设问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正反论证法、例证理证互见法……努力体现思辩性。不要忘了,自己的经历、身边的见闻,加以概括提练,是极生动极有说服力的论据呀。

对记叙文而言,描写法是作者的必备之法。不重描写的人是蜻蜓,注重描写的人是雕刻师。白描法、以景衬情法、对话勾勒法、心理扫描法、细节点染法,巧妙用之,妙笔生花。尤其是细节描写,具体而微,肌显脉动,纤毫毕现,该倾心而为。

设计情与理的冲突。为了和谐,更要直面差异和矛盾。南师大高朝俊教授说:真正动人的冲突不是善与恶的冲突,而是善与善的冲,此乃直逼心灵的选择。托尔斯泰说过:任何艺术都有两条偏离正路的旁门左道——庸俗和矫情。两者之间尤为可怕的,是矫情。

不光要拥有座右铭,还必须拥有较为新颖的。如,莎士比亚说:穷苦卑微是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通往成功的阶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台湾的一句“心灵鸡汤”: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练,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锻炼……

爱唱歌不爱唱歌的,都该留意优美的哲理的上口的歌词。如,“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风儿把动人的故事传说”,“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主题、题材、结构、语言诸方面,想全面出新有相当的难度,那就让某一方面“旧貌换新颜”或“新瓶装旧酒”吧。诗意,就是新意、深意、情意。能写出思想犀利、气势充沛、笔墨淋漓的文章固然好,若不能,就老老实实地采用最基本的最可贵的质朴的文风,质朴中求一点奇崛,质朴亦饱含高境界的诗意啊。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美育资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61-01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是崇德向善的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书法、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一道,共同构筑起学校美育的平台。

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都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美育,两者在学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只有加深对这些美育资源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掘利用,才能上好语文课,完成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主要存在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

一、语文中的美育资源,大致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类

1.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以及其他用文学形式表现的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美育资源,也是语文教学中美育资源的主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主要靠它来写成。这些文学作品有的再现了自然美;有的反映了社会美;有的赞扬了人的外在美;有的歌颂了人的内在美;有的歌颂优柔美;有的歌颂了阳刚美……;还有一类作品,它把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人物和现象,塑造成反面的艺术典型,使丑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赋予丑的典型形象及审美意义。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感染,逐步具备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2.非文学作品的美育资源,主要存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中。从形式上看,议论文和说明文都必须注意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等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从内容上看,教材中的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这些内载的和外在的规律对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有作直接和间接的教育作用。另外,议论文和说明文在表达方式上往往兼有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带有一定艺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美育作用,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体、直接,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发掘,使用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语文教学的其它方面也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1.语文说话和写作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必然有美的要求。所谓“仪态大方”、“清楚简捷”、“语调和语态”、“礼貌称呼”、“敬语和谦语”,都是对“语言美”的一般要求。至于幽默、诙谐、风趣、机敏等,则是语言美的最高境界了。只要我们在听说训练时认真引导,学生对“语言美”的认识和实践,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包含两方面的美育意义。一是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写作前,学生要对自然和社会观察、感受,这是以美来认识美的过程。二是对美的再现和创造。学生把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所见所感写成文章,这是对美的再现和创造过程。因此,为达到说话和写作训练的美育目的,教师应尽多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多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再现美和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自己对美的看法、说法、做法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美的正能量。

2.语文的修辞和书法教学 修辞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语言形式的完美。通过修辞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语言的对比美、对称美、均衡美、和谐美、参差美,以及多样性统一的美,从而追求美的理想修辞效果,逐步形成较为完美的语言风格,形成语言美。书法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汉字书法更能体现其特有魅力,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是其它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此加强对学生的汉字文化自信心教育。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从来就没有分家,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相得益彰。汉字书法基本要求是笔画清秀、结构端庄、布局匀称、有形有神,是表现书写美的最初形式。至于出入、收放、偃仰、向背、避就等笔法的运用,挺拔、端庄、俊秀、遒劲、秀媚、形似、神似等风格的表现,则是对书法的深层次要求。通过汉字书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掌握各种表现技巧,更好地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水平。

3.语文教学中观察和表现 在观察自然时,学生即可领略到山明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的优柔美(优美),又可领略到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惊涛骇浪、急流飞瀑的阳刚美(壮美)。在观察社会时,学生可欣赏窈窕俊俏的形貌,优雅潇洒的仪态,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的壮美精神。从而让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美与人文精神的崇高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演讲和朗诵,停顿的长短、吐词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抑扬顿挫),以及各种感彩的准确把握,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教育的基本构件。学生可通过演讲和朗读,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的艺术能力,让听众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弃恶从善、弃伪存真、弃丑陋存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美育是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好美育资源,让学生去欣赏、感受、应用、创造美,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美,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传递美、善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铺叙即详细地叙述。如何铺叙?一是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节描写四月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铺叙出故乡冷雨的特点。作家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铺叙中得到细腻地抒发。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画室里对着失败的人物肖像伤心垂泪,卢梭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学》而悲观失望,奥尔柯特茕茕孑立被幻想小说的圣殿拒之门外。但他们并未被弱点束缚住,而是潜心发展特长,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让社会契约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妇人》成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这是2009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让特长开拓新天地》中的一段文字。为了强化说理的力度,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考生选取了画家梵高、思想家卢梭、作家奥尔柯特三个代表了不同方向的事例,在行文中,考生并没有详述论据,而是概述之,并联缀成文,组成一个排比句段。论点“让特长开拓新天地”在考生这种铺叙中得到有力论证。

记叙文运用铺叙手法,不但能使人物和景象穷形尽相,避免其概念化、简单化,还能克服语言单调干瘪的通病;议论文运用铺叙手法,不但能强调论点,而且可以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读者,还能以强烈的感情感染读者,增强议论的气势。既然将铺叙用之于记叙文、议论文中,往往能起到精炼文章、增加文采的效果,同学们不妨一试!

第10篇

北京考试报讯 在成人高校文史中医类专升本考试中,除必考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还要加考大学语文。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2009年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了4点要求: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汉语基本知识部分,考生要掌握文言文词语、修辞格等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的贡献;要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5类文体的基本知识;要掌握文章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内容;要了解课文的题材,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语言及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阅读的篇目为60篇,其中议论文14篇,记叙文13篇,诗词曲赋25篇,小说戏剧8篇。35篇为精读篇目。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规定,大学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为3∶5∶2;选择题占27%、文言文阅读占20%、现代文阅读为20%、作文占33%。

第11篇

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立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初中议论文阅读对结构把握的考查,主要是对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对全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应从文章内容入手,弄清楚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看它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把握了议论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对全文或重点语段划分层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主观答题的重点语段,则要一句话一句话地仔细阅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划分层次。如果是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选项来读全文或重点语段,排除错误的选项。

如: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都倾注了强烈而持久的感情。天文学家彭加勒说:“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探求过去的痕迹,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这样激情洋溢的话出自科学家之口,恐怕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人们总以为科学家多半是只知埋头研究、情感淡寡的人。人们只注意到了他们作为科学精神的体现的冷静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诗情的、感性的一面,看不到后者对前者的重要意义。正是这种与献身艺术的精神相类似的迷醉,才使得他们能够孜孜不倦地长期投身艰巨的事业,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非但如此,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也常常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他们往往精通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知识。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对巴赫、莫扎特等的音乐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本身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曾同物理学家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呈现的和谐之美,一定在某种意义上启发和推动了他对宇宙内在规律的探求。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解析:这道题是对中心论点以及论证结构的考查。要准确地解答,首先得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各段的内容,然后找出两段间的内在联系,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第一段说的是大科学家的成功与强烈的情感有关,第二段说的是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与人文科学素养有关。了解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成就事业需要强烈的感情和广博的知识”的中心论点。回答论证结构这一题目时,还要结合文段,这两段是从两个层面上来阐述的,可以说,两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二者之间是并列的、并重的,所以文章的结构形式就是并列式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韩 青

“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小时候,曾劝别人不要摘路边的李子。长在路边的李树结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却没有被别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如今旧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树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过,也肯定都失望过——因为那李子是苦的。因此要想摘到甜李子,就必须另寻他路。

而人的思维也是一条条的路,那被人经常走的路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或思维定式。沿着它走,你往往不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使人大开眼界的奇思妙想;沿着它走,心情往往不能绽放惊喜之花,生活往往也没有什么波澜;沿着它走,往往走不出成功之路、辉煌大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话是正确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可见,只有另辟蹊径,创新思维,才能找到你梦寐以求的答案。

一位禅师,他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议论起来。第一个说:“两个人都走在雨里,有一个却不淋湿,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第二个说:“那是一场局部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那有什么稀奇。”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怎可说是局部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就这样,大家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没个完。最后,禅师看到时机已到,就为大家揭开了谜底:“你们都认为‘不淋一人’是一个人没有淋雨的意思,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生活中,人们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喜欢在一条路上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调整方向,结果我们常常南辕北辙。因此,只有走出原来的老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让生活多些幸福、温馨,谁都想让梦想早日实现,谁都想让生命充满更多价值、意义。如果这些都没有实现,那就是空想。怎样让它的光芒部分地或全部地照进现实,那就必须让思维不断地创新。而思维是一条条的路,那么创新思维就是要你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凡是路,走起来总需要一些力气的,但是走这创新思维的路,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才气。在《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它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担心它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的路并不是谁想走就能走的,这里还有条件:必须带上才气、学识、智慧甚至机遇。当初,要是苹果没有落在牛顿头上,也许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要比别人多付出。然而,终究会开辟出一片新境界。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

1.文章第一段讲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有何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挖掘;各类体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作者在摹景、状物、写人、记事中都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如果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出课文中内在的思想情感,可以对学生进行陶冶、感染和教育。

一、现代散文中品情感

散文所谓行散而神不散,在看似凌乱的思绪中其实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分析散文时可以站在作者的立场,身临其境的感悟,或许会简单很多。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分析文章结构、赏析艺术形象和品位文章语言这四个方面来体会,品评散文之情感。

如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二、古典诗词中觅情感

中国是诗的王国,中国的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润而成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情感赏析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诗词挖掘其丰富的情感内容。

(一)建功立业

忠心报国的渴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壮志难酬的悲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二)思乡怀人

思念亲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怀念家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三)生活杂感

山水田园之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青春易逝的伤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仕途失意的苦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送别

深切的友情:“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依依不舍的留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词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融会了作者个人的强烈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的从不同角度感受其中的情感色彩,提升鉴赏感悟能力。

三、叙述文章中赏情感

叙述类的文章主要指记叙文,包括写人和记事,但无论是写人或写事,都是以情感人,情真意切,表达作者自身感情的,而且也比较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探究隐含其中的深邃意义及强烈的情感。

如唐的《琐忆》,文章以开头第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纲挈领,统领全文,写了七件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并且按照事件的性质,分别归入“俯首”“横眉”两部分,表现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和坚韧不拔的战斗风格。作者在刻画鲁迅先生形象时,也运用了很多的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如“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逼真地写出了鲁迅在敌人面前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表现了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还有在作者的书成了“官批本”之后,鲁迅先生发表了他入木三分的看法,充分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他的批判是独抒新见,深刻有力的。

四、说明议论中析情感

除了叙述类、抒情类的文章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外,说明文、议论文也有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为例。文章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具有文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文中具有人文性特色的内容加以分析,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如文题引用了明朝诗人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诗句,第三段引用郭明章的《荔枝》和邓肃的《看荔枝》,着意渲染荔枝的颜色美,描绘出荔枝成熟时瑰丽绚烂的动人景象,包含作者的赞美之情。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名人的诗文及其他参考资料,丰富了说明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行文生动、活泼,富有文艺色彩。

再来说说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的,而人对事物形成认识的过程中总是带有自己的感彩。只有在分析论证时充满感情,才会思维活跃,有气势,进而宣扬真理之声,净化内心灵魂。因此,我们在分析议论文时,也要挖掘文章的情感美,分析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的美学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表现手段,把丰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各类体裁文章的情感挖掘力度直接影响着情感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