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2:5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规划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拿着专业书、闲书来上课,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从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
目前,吉林省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大都为38个学时,占两个学分,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课,多为一个系200人左右一起上课。
笔者在几所高校旁听就业指导课时发现,同学们的书桌上大都放着别科的书籍,有的同学更是头也不抬地认真写着别科作业,任课老师则是很认真地在讲课。当随机问周围同学为什么不专心听课时,大家反映:老师讲的多数是成功者的案例,我们在网上或杂志上都看过,知道的不一定比老师少,还有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了。
很多大四学生反映,除了对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着装等有些记忆外,老师课上讲的其他内容已没有太大印象。
小杨是一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每堂就业指导课老师都要点名,以此来保证出勤率。“要是这课讲得有意思,同学早早会去占座的,还用点名吗?”学生不满意的还有任课教师用ppt授课,学生们没有教材。“就业指导课上的信息陈旧,理论又联系不上实际”。小杨大二时在学校附近书店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求职从大一开始》两本书,“还是书里面说得比较实在”。
在校四年,小杨感觉没有接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现在大四开始找工作了,她才知道社会上的工作类型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二、大二、大三就业指导课断档?
据了解,吉林省各高校从陆续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部下发相关通知后,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二是就业指导。吉林省多数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课程,第二部分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
医学专业的刘姓同学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她回忆,大一刚入学,学院就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一个系180多名新生一起上,共15课时,集中一周三天时间就全给上完了。“我还没来得及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感觉,课程已经结束,只当是‘打酱油了’。” 现在刘同学也忙着找工作,学校承诺毕业前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还迟迟未兑现。
正在找工作的大四学生王勇说,大一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二、大三就没有类似课程了,现在要找工作了,早忘了大一就业指导课讲了什么。
(一)书本与市场行情严重脱节
书本的更新当然没有市场行情的变化迅速,市场行情变化莫测,给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书本与市场行情严重脱节,教师大都按照书本的内容来给学生上课,内容比较死板且常年不变,没能抓住市场行情的变化及其发展的规律来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书本的旧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学生进行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了,就业指导的效率得不到提高,毕业生找工作时,还按照书本的旧知识来进行职业分析。
(二)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能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过分侧重于理论教学,非但没有提高学生对于就业以及自身职业规划的理解,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枯燥无聊的课程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就业规划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概念、意义的介绍,死记硬背的内容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重要的求职方法以及面试应注意的细节很少被提及,没能及时给学生安排有关的公司实习,让这种授课方式的效率降到了最低。
(三)课堂效率低,教学模式单一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我国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指导课课堂效率低,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这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了。沉闷的课堂氛围调动不起学生上课的热情,良性的教学循环系统得不到高效的运转,教学效果不显著。虽然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但是这门课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
(四)师资力量建设不够到位
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直接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课效率的高低,由于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一般上就业指导课的都是辅导员、学院书记或者是其他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总之,整个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相应成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了虚设,任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的能力有限,可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二、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措施
(一)以市场行情为主导,书本为辅助
针对我国现阶段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书本与市场行情严重脱节”这一问题,我们主张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上把书本当成辅助材料,更多的让学生了解一些市场上的行情,关注我国就业趋势以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方便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在职业规划中把握主动权,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作为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更要洞悉市场行情,密切关注市场就业的最新动态,并在课堂上给同学做充分的介绍,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疑虑,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了解企业需求。将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市场上哪些类型的工作已经趋于饱和,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还是供大于求,以及企业看重员工的哪些素质,力求提高学生整体的求职能力,掌握适当的求职技巧。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力
针对我国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我们主张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求职经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力。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讲授的内容比较繁杂,且理论性的东西也比较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注重理论的介绍,忽略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今后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为学生量身定做简单的就业规划。只有双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提高,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才会有成效。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我国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资力量建设不够到位”这一问题,我们主张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各大高校要提高对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重视程度,积极响应教育部的相关号召,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让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老师逐渐取代当前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教师,从根本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当然,专业就业指导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学校要定期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行情的敏感度。各大高校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借鉴有关就业指导的独特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另外,除了提高教师质量外,增加数量也很有必要,不断地去充实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定期请一些企业的经理、主管等高层管理人员给学生们上课,让学生直接跟这些企业老板接触,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只有拥有一支高效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才会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我国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效率低,教学模式单一”这一问题,我们主张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热情。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让他们有“就业指导与今后求职就业紧密挂钩”的意识,不断地去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师也要知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紧密配合之下完成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有关就业有关求职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讲解,创新教学方式。当讲到有关面试礼仪和细节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模拟面试活动,将书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更正学生在模拟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定期组织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从课堂中走出去,在课堂外收获知识。
三、结语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1级至2010级毕业生。针对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在校时情况、工作发展状况以及对母校的建议等方面,共设44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35份,回收率为67.5%,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到每一年级的问卷回收数量不同带来统计结果的偏颇,故我们对毕业生样本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力求全面客观。
(一)对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所上升。大部分的金融学毕业生将发展地区选在河南省内,有近三分之一的金融毕业生就业地点选在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大中型城市。部分金融学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城市,这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在工作机构的选择上集中在国企、民营、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行政机关,说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福利待遇的完备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证书获得量最多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方面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和保险证相对较多。对于就业政策关注度,上大学之前就关注就业政策的学生仅占到5.2%,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能体现学生的进取心及学习能力。近两成的毕业生获得3次以上奖学金,近一半的毕业生拿过奖学金,说明大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三)对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
对比分析得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工作态度,其次就是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距离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本文假设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以及职业规划对就业状况有影响,将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定义为自变量,将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定义为因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因素逐个分析和解释。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是否考研、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均值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注重实验实习以及基础知识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考研,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毕业生未来是否选择直接就业有一定的影响。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中相较其他毕业生有更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实践能力的以及课外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地点的选择。注重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机构工作。
(二)职业规划
通过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意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选择就业的意愿随着规划程度的减弱而减弱。通过对职业规划与政策关注度做单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明显。有职业规划并且基本按照规划发展的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政策。从均值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一点的显著性,考虑到样本的数量,应该更加谨慎的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强度不是很强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职业规划与所获奖学金次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显示越是有职业规划的毕业生获得奖学金次数越多,两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金融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类从业资格证的持有相对较少,其中较多的是证券从业资格证。此外,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比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时期仍比较安逸,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对于就业压力感知力差,对就业政策也就缺乏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在金融学刚毕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中,经验不足,缺乏职业技能占这两项占比重比较大,说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以往工作不满意的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与自己期望差距过大。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其对未来的薪酬期望仍有一定距离。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大学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持有怀疑态度,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文凭证书,而是更加看重高精尖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英文水平,甚至包括精通电脑操作以及法律知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未形成有效对接,很多职位没有合适的人才填补仍处于空缺状态。
(三)课程设置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当中,自身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观念,学历层次对就业也起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由此看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职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促进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应该对于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灌输。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毕业生仍有人在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问题上感到困惑。在毕业之际做好进入社会心理准备。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其对自我认识不足、工作期望过高有关。提前关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对自己准确定位,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减少面临就业时的困惑与不安。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应切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培养课程进行调整。当下,用人单位对于金融学毕业生的质疑,计算机、法律、数学专业毕业生与金融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课程设置与改革。金融学越来越倾向于融合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以及人文自然知识。高校应当重视对金融学人才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培养,教学期间看重学生对于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学专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金融学的教育必须融入高精尖的信息化教育,加强金融学与时代背景的融合,优化金融学教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鉴于全球、特别是我国就业人口的增加,显现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不匹配景象,就业缺口不断扩大与加剧,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就业环境和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的了解,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达到顺利就业是本篇探析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就业形势分析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关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及历程的计划、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是方向性和具体性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所具备的机遇以及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从而选择自身的职业道路和制订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发展计划,结合所确定的最终的目标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职业行动方案[3]。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不仅如此,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4]。
1.2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2.1 就业总量不断增加
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总人数610万人, 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多出20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699万人,如果加上往届毕业生中未就业的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1.2.2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不确定性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带来的岗位增长十分有限,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社会宠儿”,众多大学生还没有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里跳出来,关注当前的社会发展走向,且不了解企业的人才构架,导致在择业观念方面跟不上社会需求。
1.2.3 国内外就业的严峻形势
有资料显示,在日本,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6家公司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并且毕业生每年都会有 1/4 找不到工作,而且辛辛苦苦找到工作,因感觉不理想3年内辞职者为30%;在中国,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5]。
2.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比较
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美国堪称为典范,美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本由劳工统计局根据收集的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他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并且学校对学生都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可以看出,在美国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从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指导可以看到
首先,在全美国,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高校内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工作大体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分别是①中心开始对新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②经过一年就业状况了解,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指导大多是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并且仅针对就业进行部分指导;③经过两年辅导,开始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④最后一年开始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益处。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除提供信息服务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在中国,就业指导中心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而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一整套规划,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措施亟待跟上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在全美高校,就业中心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使高校学生对各职业、岗位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就业中心通过借助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此确定符合他们的职业目标;最终帮助他们设计出比较合理、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及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国,各高校普遍注重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而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方面还是个盲点。而且,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仅停留简单的就业指导上,如就业信息搜集、等方面,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方面指导很少,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6]。
3.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改进
3.1加快建设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校中很少有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教师,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负责,或是“半路出家”的政工干部、辅导员担任,多为兼职,少有专业相关者或长期从事职业辅导者,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缺乏相应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师资方面主要从事管理、政策宣传和就业技巧辅导;调查研究能力较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不去。因此,我国要尽快提高职业规划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改变过去辅导人员一般为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或辅导员兼职担任的做法,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
3.2 就业指导向职业规划辅导的转变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逐渐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全程性指导服务。应向起步较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少数国家重点大学学习,把简单的授课变为积极的实践,从学生大一入学时便开始进行相关的职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求学期间;既要对大学生整个生涯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又要提醒学生注意各阶段的有机结合,是及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
3.3 提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同时,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信息宣传,定时向学生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开设网站,及时更新;在校图书馆单独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信息资料室,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成功人士或已毕业的校友,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报告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认证培训等。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辅导来帮助学生知己知彼,培养学生独立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7]。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4.1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性论述
就业能力并非某单一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高。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与个人未来职业息息相关,是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踏入社会后快速由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关键能力素养。而且,就业能力是一种灵活机动的能力,学生仅仅靠照本宣科是无法掌握的。就业能力是不断调整、适应与提升自我的一种“变通能力”,只有具备这种“变通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够迅速走入职场,快速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要,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业能力究其来说是全方位的能力,它包括了一名高校生的性格、技术、心态、学识等方面。尽管就业能力无法一蹴而就,但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训练与自身不断地调整、适应,最终是可以掌握并驾驭的。
4.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4.2.1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积极把握就业能力拓展的方向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自始至终不可改变,它应随着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一成不变,它应在员工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成为束缚,而应是一种动力与助力。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时,要以学生自身为本,指引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求、价值观等来把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了解其职业拓展的途径,掌握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方法。
4.2.2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持久性就业能力的提升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高校生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有竞争优势的就业能力。在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和创造力之后,还要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在法律范围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各方途径提升自我和对自身职位的调整等,这都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现如今这个高效的社会中,无论是面试还是在入职之后都需要高校生快速充分的展示自我,以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用,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这恰恰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生就业能力指导与训练的意义所在。
总之,高校应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要合理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促使大学生具有主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使大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识,以及促使大学生充分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并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方向适时调整职业生涯目标。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进教育模式,即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除此之外,科学设定的课程内容,加大教育投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和社会共同完成大学生实现“社会人” 角色之转变,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EB/OL]/2013-09-17.http:///link?url=lQRBrn3kt3eDYpcZ1p0dRHK7DDcWiMgolSpyWdtJZby5C0FPeC9hVf43SJQCgI0v
[2]职业生涯规划[EB/OL]/2013-12-12.http:///link?url=-c9orbmwIaxgC1ZiLq98rDCK1M4-m5hvqisU53Oa2B6wYXAVfOfJxeKSK1pP2cCl
[3]杨 锐,丁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70-71
[4]大学生就业能力[EB/OL]/2013-11-28.http:///link?url=R-95-2_vcceobhU65DP0sXFJ0U4Pt7iG_MVqO21hyDLUmBMlbPNCRi-SAGT_9I54a5HwUSDxJmU1jW1RxvMMs_
[5][6]翟玮.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J].职业时空,2013,(07):55-57
[7]陈晓欢.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一以田纳西科技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作者简介: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只有就业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否则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榭正,规范合理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促进学生就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毕业生拐寸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们试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农业政策,教师在设置课程上、专业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职匕感望和职业目标,培养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中应用和推广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索适合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2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
2.1采取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报考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有明确学习目的、就业方向,但只能称之为职业愿望,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科学险,需要指导其在专业方向分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设定整体目标。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达到个性化教育,但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就业方向的课程条件。我们学院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后,设置课程时打破学环斗界限、重组课程,采取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方向分流教学,即学生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一个专业分为儿个专业方向。这样,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造了广阔的、扎实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分流则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具体实施过程。毕业前一学期学生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明确就业方向、确立职业方向。适应个性化需要的、灵活的课程设置为高职大学生规划真正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条件。
2.2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
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就业指导部门对学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教育;第二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且适应了大学生活,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沮靓划方案,并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第三刹组开始接触一专业课的学习,又书隆会及本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据此适当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其认知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趋干成熟,在检验职业生涯规划近期目标的实施结果一就业情况后,继续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远期目标。
2.3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2.3.1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采取讲座、发放学习资料、制作并播放多媒体课件等详细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介绍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
2.3.2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对生涯机会的可行性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内外齐种翔镜条件的变化,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此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开讨论会、专业报告会等。自身条件分析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找准差距、制定实施方案;及时与角色沟通,分析其建议和评价;参照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修正目标、调整方案。在目前社会的心理测评条件下,应以角色建议和自身条件分析为主,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为辅,并将测试结果交由学生本人处理,以免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在职业生涯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会习境的认识偏差,需蛋结旨导教师及时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制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时,扫意目标的量化标准和时间的限定性,减少目标模糊、不明确和实现目标时间拖延的机会。成功标准是阶段性的、分解的目标,成功则总结经验,没达到则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修订实施方案。对于缩小自身条件、环境条件与实现目标的差距,着重分析产生差距的本质原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归咎于环境条件,或期望环境条件的改善,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其实施方案则要适应环境条件。
3职业生涯规划在农业高职大学生中应用的效果
3.1教师的评价
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气氛浓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关注本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季服成果,学生针对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课程能够广泛、深入地学习,寻找机会参加专业的培训班、短训班锻炼实践技能。在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时,选择的工种不再庞杂而有针又引隆,但进一步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也要求专业教师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州正,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角色建议。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个性化就业管理的有效方法。
3.2学生素质
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农业高职大学生确定的职业目标呈现多样化,一般都比较切合实际,较少出现理想化的目标,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需要。学生具有了在自我例古、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职业方向能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缩小自身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不再怨天尤人,对就业前景乐观、豁达,同时也要求学校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缩小差距的方法。
课题来源: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 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研究。编号:WHSZYB025。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没有从实质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缺失。本文结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情况开展调查,提出了高职院校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调查
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从实质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缺失。不仅如此,我国职业规划服务机构也很匮乏,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也仅限于校园。由于尚未形成学校、学生与社会联动的环境与氛围,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还只停留在想法和文字的层面上。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 明确自己的未来奋斗目标,实现成功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评价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日益重要。基于此,我们在高职生中开展了学校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调查。我们从存在问题、何时开始、指导内容、指导形式等四方面开展了调查。
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见表1), 高职生指出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主要问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学生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信息不畅以及从业者专业知识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得以改进。
2.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何时开始在时间安排上(见表2), 大部分高职生认为应该尽早进行,有近87%的高职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该从大二或之前就开始,35.61%的高职生希望一入学就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他们希望能通过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动去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在发展中寻求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
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内容(见表3),高职生反映出最希望得到的指导内容有: 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技巧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遴选和设计,提高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学校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由调查可见,学校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也迫切希望得到学校的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利更好地促进就业。
1.指导内容及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越早越好,并要高职三年不间断地开展。
(1)大一学生——思业。高职生刚刚升入大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充满对专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知,对自我兴趣性格的认知等等,因此针对大一阶段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引导高职生了解专业、了解职业;教会高职生使用各种测试工具,明晰自己的价值观、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不足等,科学实现自我认知;掌握职业信息获取的途径,了解就业市场;引导高职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步骤等。在此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尤为重要。让高职生明白要想提升自身的就业力,就需加强自身品性和人格方面的修炼,锻造良好的职业品质。
(2)大二学生——择业。大二高职生已经基本度过环境适应阶段,对职业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思路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大多数专业已经开始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实训教学有助于高职生逐步掌握仿真条件下的岗位操作技能或工作流程,为进一步的顶岗实习、开始工作做好准备。因此针对大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开展职业选择,确定职业初定目标,制定发展路径,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创业意识, 了解创业政策,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创业培训作为重点来进行学生职业指导。组织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 参加学校自己开发或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
(3)大三学生——定业。大三学生经过对自我和社会环境的了解,经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已经确定了目标和计划。他们在最后一个学年中,最迫切的就是付出行动,找到一份合适的实习岗位,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在此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指导毕业生付出行动,进行一次(或者多次)职业实践,检验目标的完成,并对计划做相应调整,为实现角色转变、顺利毕业做好准备。具体就是:一是教会学生开展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过校园网、媒体、教师、校友等渠道有效搜集和分析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目标企业资质、岗位条件等信息;二是培训和指导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做好面试准备。包括恰当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面试礼仪和策略等方面;三是把握实习机会,对目标计划进行调整与修订;四是疏导心理、尽量减少或清除负面因素影响。在此过程中,重点是高职院校要与当地有关部门紧密联系, 为学生就业安排提供有力保障, 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2.学校指导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
(1)设立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管理机构。可以由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共同成立。要开展的工作有:第一,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团体职业咨询工作,可采用咨询法、建议法和协商法等;建立“咨询日”制度,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利用网络、电话或现场面谈等形式就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接受毕业生的咨询。更多注重对学生个人的长期、连续性测评。第二,建立学生职业生涯电子档案。对于全校学生分年级分专业进行建档,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经历、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的进程,对学生的档案进行补充,以便于导师、辅导员可以依据学生档案的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帮其做出个性化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要求。第三,密切关注、搜集并及时公布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资料, 进行就业导向工作;建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各年就业形式分析,全国各省市人才需求情况统计,各种专业的供求信息以及相应用人的简单情况等。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校正和更新,以便于全校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全国人才市场需要。第四,运用多种宣传媒介,营造就业指导氛围。宣传的手段有就业网站、校内广播、就业工作手册、就业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使高职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手续办理的工作日程及流程等内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第五,与社会劳动部门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等等。
(2)配备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教师应有职业指导证书,有职业指导经验,并深谙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 同时会使用一系列职业测试方法, 如投射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累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等。同时教师还应有职业指导研究能力, 切实提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指导方法。
(3)进行教材建设。除了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要做好教材建设。要由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与企业、政府相应机构一起,合作开发适应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积极开展对教材内容及体系的研究、合理遴选教材内容,加大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4)设置专门课程及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学校应该在全校开设“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必修课程,系统全面地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内容,同时在其它学科中、在学生各项活动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职业指导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 柳建营.大学生就业指导丛书[ M ] .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
[ 2 ] 杨皓.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3]唐宜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长江.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7)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建议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近三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较快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职的教育需求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难题。就学生方面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2、就业预期明显高于实际就业
3、就业前所做的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4、实际就业过程中面试等环节遇到较大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形势,脚踏实地对待薪酬待遇等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目前我国的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下降趋势也是必然的,高校毕业生有必要调整就业时的矛盾心理、自己的就业期望。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要主动出击,寻找工作,提高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主动寻找的过程中,适度地把个人的有效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节约用人单位的筛选时间。同时应制定与市场行情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否则将会影响就业效率。
2、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确立教育计划、发展计划、将来职业方向、职业目标,以及职业道路。只有善于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及有效的行动措施。职业规划并不是要把学生将来的每一步都做出计划,而是从观念上要求学生正视现实,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所处的环境、竞争情况并从行动上制定最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高职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就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固然早了些,但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上的规划对高职毕业生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阶段期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考试中,较少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可能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学科,但较少学生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此,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要利用自己参与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其实,很多看似生活化的事情当中就体现了自己的特点。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从高中阶段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走出来,明白自身需要在这三年当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缺乏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自我、达到目标。
3、慎重选择考证
在就业竞争压力增加的条件下,通过考证可以增加附加值,同时考证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职毕业生多考几个证书,就业时也许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高职毕业生只把精力盯在眼花缭乱的证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学习,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证书多未必好,拥有多张证书的人反而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高职毕业生还是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人格魅力,不必盲目考证,有时证书过多反而会令用人单位觉得技术不专,给自己的求职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人们考证应该建立在学业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要专而不乱,更不要耽误正常的学习,不能一味追求证书的数量,要立足本专业,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不要在考证热中随波逐流。
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因此高职毕业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4、提升个人能力
高职毕业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消化教师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课后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校外的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这有用人制度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谈就业,就奔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缺乏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大型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基层更需要人才。从长远看,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先就业,后择业”。当下人才流动加剧,人才不能“从一而终”,就业、择业应作为长期面临的问题。就业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要通过在相关的机会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适应能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将更加多样化,要通过自身人脉、现场招聘会、报刊杂志招聘、网络招聘、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以获得用人单位兴趣和进一步面试的机会。
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仅仅由学生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学校、企业、政府同时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者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2011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6日9日,麦克思研究院了《2011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根据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届大学生后半年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其中本科院校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这样良好的就业形势固然让我们感到欣喜,但,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成功走出经济危机阴霾的同时,我国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严峻的问题。
根据《2011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另一项数据显示,2010届我们大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为64%,34%的学生在就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而在离职的学生中有98%为主动离职。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就业形势得到缓解的同时,大学生就业依旧问题重重,如何解决好当前企业对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如何让毕业大学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当前形势下做好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
这一问题在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许多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签约之后进行毁约,这一行为对招聘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对学校的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直接体现了高校在大学生教学工作中诚信教育方面的不足。
因此,如何做好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了招聘企业的切身利益,更是做好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解决的问题。做好高等学校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工作、探寻做好高等学校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问题的创新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联系我校以及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毕业大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结合多年的毕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当前高等学校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毕业大学生在与招聘企业签约后不久即毁约
据统计,在每年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大学生中每年都有接近10%左右的毕业大学生在与招聘企业签约后毁约,或者选择考研,或者选择其他企业或其他去向。他们这种出自于单方面的原因而与企业进行毁约对学校就业工作以及企业的招聘工作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不少毕业大学生在就业半年或者一年内主动选择离职,直接导致了企业利益遭受损害
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调查显示,2010届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的有34%,而其中主动离职率高达98%,对于企业来说,花费了巨大的招聘成本之后没有为企业招来能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才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而这也就直接降低了学校的信誉,对学校后续的就业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二、 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诚信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校大学生日渐增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毛入学率达到24.2%,居世界首位,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难点和焦点。
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大批的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来到高校进行招聘,希望能在这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企业注入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在就业方面的不诚信问题对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重创,产生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三)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直接造成了企业的损失
对于企业来说校园招聘是其吸收人才的主要途径,众多的企业都是通过校园招聘招收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注入活力。而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在学校学习中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以及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在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之后往往能够较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甚至先进人才的引进能够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人员招聘。要在茫茫求职者中经过层层筛选招收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大学生在与企业签约之后还未上岗就毁约或者在就业一段时间之后就主动离职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企业不得不再次为同一岗位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招收适合的人才。
(四)降低了学校的信誉,对学校来年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基于学校各个专业的就业特点,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就业方面呈现相对波动的同时保持着较大的稳定性,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每年就业的时候面向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从而,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诚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问题,置之于就业面上对于企业来说体现出来的则是其所在学校、所在院系和专业学生在就业上的不诚信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得相关企业被迫降低其对该学校、该院系和专业说设定的信誉级别,在往后的招聘工作中相应地减少在相应学校、相应学院和专业的招聘名额。因此,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诚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所在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信誉问题,影响到了来年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
(五)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企业在花费了一定的成本之后能够通过校园招聘招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在校园招聘中找到自己相对满意的一份工作,这就是校园招聘工作所希望达到的最好的局面。但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就业中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浪费了社会就业资源,而且造成了企业利益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整个社会就业局面的不良因素,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 当今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当今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既离不开个人的因素,也离不开社会、学校以及时展特点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六)当前就业形势好转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2008年,当全球经济危机突然到来的时候,全球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遭受了重创,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首当其中的则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利润的急剧下滑,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裁员等方式度过难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一片阴霾。如今,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增加投资等措施的调整下,我国经济逐渐得到好转,就业形势逐渐变得明朗。而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就业形势更是更上一层楼。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时也就了更多的选择的余地,由此也就导致了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尽管已经签约,但当遇到更好的机会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第一个企业毁约。可以说,这是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对明朗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
(七)这是以90后为主的当前毕业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的毕业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而90后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喜欢尝试不同的新鲜的东西,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成为最富激情和活力的一代,同时,这种性格之中也存在着其天生的缺陷。当他们走上岗位之后就比较容易由于工作的枯燥乏味而选择离职,或者在签约之后发现有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就会毫不犹豫地毁约,从而滋生了就业时的不诚信行为。
(八)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诚信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相对较多地涌现出毁约等不诚信问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清晰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职场职位和职务的基本的认识,从而盲目就业,容易在真正就业或者真正了解相关工作性质之后产生心理落差。
这些也就体现了当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人生规划指导工总做得不到位,以至于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很欠缺。《职来职往》这本书中所列举的职场就业例子就有有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对市场营销和市场销售这两个职务不了解,导致了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
四、 关于做好毕业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创新途径和方法的探析
结合多年的高等学校院系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我认为要做好当前高校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九)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同时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较为重视的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专业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会成为被忽略的一部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诚信工作,就要在日常教学工作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诚信。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注重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将诚实守信的美德传扬下去。
(十)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通过体制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诚信问题的解决
虽然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每年都层出不穷,但是一直缺乏相关的体制对其进行约束,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就应该不余余力地进行制度建设的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大学生就业中不诚信行为。
(十一)搭建校企沟通的良好渠道,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减少大学生就业中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毁约等不诚信问题,较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相关企业的职务、相关岗位的工作情况、福利等等一系列的企业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不透彻,从而在一种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选择,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毁约等不诚信问题。因此,搭建一个良好的校企沟通渠道十分必要。而且,必要的时候,国家可以从法律的高度上模仿美国辛辛提那大学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开展就业诚信教育工作中就采取了召开企业座谈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等方式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广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对企业的职位设置、制度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解,以防就业的时候盲目选择。
(十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部分就业大学生就是因为在就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人生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而匆忙作出选择,最后在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当自己的选择与之不符的时候就选择了毁约、离职等不诚信行为。
对此,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开设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课程对广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走上职场之前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规划,避免盲目择业的情况发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杜绝大学生就业中不诚信行为事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败。做好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关系到广大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要,也关系到企业、人们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工作作为企业与高等学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将大批高素质人才输送到现代化建设岗位上去,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个贡献。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
[2]《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克思研究院
[3]《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4]《在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发表于《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第2期,P6-P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25-02
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的增强。当前,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育与考核相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革与完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大学生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等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结合专业特长,合理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安排,采取适时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有机联系、逐步开展的过程[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找工作,从时间看,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人一生的发展,而找工作是现实的阶段需要;从选择倾向看,前者注重学习能力的发展,后者注重就业环境与薪酬;从学习的效果看,前者能激发个人内在的动力,后者只是满足完成学习任务;从结果看,前者可以促进个人制定明确的计划、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后者只是满足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发展性的指导地位。
二、大学生不同时期的状况与困惑
大学生在高考前对未来的职业有过初步思考,填报专业时对未来职业充满憧憬,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期望,梦想着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较好的工作,以后有稳定宽裕的生活。而进入大学后,在不同的时期却面临着不同的困惑:一年级面临着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困惑,同时面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困惑,这类困惑在未实现攻读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部分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重负下解脱出来,往往容易放松自我,抱着“混文凭”的想法,上课打瞌睡,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或影视剧,对考试临时“抱佛脚”,及格万岁,随波逐流。高校连年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加剧,二年级学生已提前关注就业问题,学习积极、努力,但目标不明确,职业方向模糊,对选择自己的职业和规划职业生涯产生困惑。三年级学生在考研、留学、读双学位或准备求职的十字路口上徘徊,面对职业抉择,不能纵向对比,进行合理的职业决策。四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在就业压力前对自己的职业与人生选择问题感到十分迷茫,没有目标,什么似乎都想干,什么似乎都不能胜任。
毕业后的大学生去找工作时,不是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就是没有具备相应的证书,或者在工作岗位上朝三暮四,一旦感觉薪酬低于预期愿望就迫不及待地跳槽。有人可能会换到好一点的工作环境,从此稳定下来安心工作,也有人经历几次从零开始的初始奋斗后,明显比同期的同学落后一些,以至出现了“啃老族”、“月光族”、“蚁族”等。究其原因,纵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如果在上大学一开始,通过对形势的了解与把握,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就业定位,也许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使自己在就业的起跑线上掌握主动权。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策略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策略包括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与实施路径、自我规划。
1.自我探索。通过对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进行深入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自我认知。90%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并且通过与身边熟悉的家人、朋友和老师的沟通,清晰的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谁”。通过自我探索,初步形成符合自己兴趣能力等的预期职业库。
2.职业探索。首先,从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入手,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与功能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并参加实践,使其对所学专业有感性的认识;其次,让学生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所有职业及职业的需求标准和准入条件;最后,让学生了解掌握职业探索的途径、方法及内容,如职场体验、生涯人物访谈等。
3.职业定位与实施路径。让学生了解职业目标的重要性,及掌握进行职业决策的方法,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实现目标的合理途径。
4.自我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基本内容的讲授,教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模式。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策略的学习与掌握,使我们的大学生基本明确了职业规划的思路、方法,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变化、修订的过程。这个修订的过程,是对自己不同时期的自我进行评价、不同的需求的探索,是对自我的职业目标进行再次审视与定位,是个人攀向人生高峰的一次跃进或者是个人路径的一次重新的修订。通过职业探索、职业定位与职业决策的学习与锻炼,职业规划书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的实践,让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去探索、去追寻、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走出大学时期的迷茫,从而促使我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迈出坚实的一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的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需要进一步地进行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测试均要广泛涉猎,还需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与用人单位进行接触少,对了解社会用人需要,员工发展趋势等方面不足,把握市场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到位,不能给予较为专业的、实际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多是理论的普及。在学生当中,在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就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收效甚微,停留在规划的表面。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较为有效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考核机制与奖励办法。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引导。在目标制定时,目标过于远大、不合实际,或者目标过于模糊,不利于考核执行。学生的目标较多数都是围绕英语四六级、荣誉证书、奖学金证书等一系列与职业目标不相关的目标而制定,显而易见,这已经脱离了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初衷。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我们学生没有强烈的规划意识,处于被动的、等待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积极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人一生发展的长远考虑。
五、依据以上问题提出的评价建议
针对现实问题,结合高校教育与管理实际,可以建立个人职业规划档案按照分年级进行考评。
1.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军训结束后,按班级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要对自我进行测评,对专业进行了解,初步形成预期的数据库。有测评结果与预期职业数据库的为合格,同时根据完善情况定位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
2.大二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任务人物访谈与职场体验实践,并在大二期间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与职场体验报告的评比,此后将优秀的学生报告作为资源共享,予以重点关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我们的职业规划老师多数是行政与就业指导人员,没有专业的背景,可以借助优秀的学生案例,积累教学与指导的经验,提高指导水平。
3.对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第三方评价,通过校企联合、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从大方向上进行把握,对规划的可行性与发展性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上与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大四学生主要是跟踪回访,通过学生步入社会,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评估与调整。
本着连续性、实用性、激励性的原则,对我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评价,进而将此项工作做到有实效,发挥我们此项工作的唤醒、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德省.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考量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2] 刘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2011.
Explo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areer planning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LIU We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south campus,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63,China)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就业
2014年,一直被媒体称为“更难就业年”,就业率作为一个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牵动着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神经。近年来,高职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笔者认为应从主观方面入手,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去适应社会和市场是明智的选择。高职院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减少“跟风”盲目择业的现象,知己知彼,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更好地提高就业满意度,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其中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职业过程,包括职业的准备期、选择期、适应期、稳定器和衰退期5个阶段,如图1所示。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学生本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制定未来人生事业的发展规划,设计自身职业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特点,尽量做到具有针对性,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个性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学生在“就业季”感到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不是没有岗位,而是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做的工作和该做的工作,因此在各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如果没有目标,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乱投简历,往往会因此错失较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市场能更好地“无缝对接”。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来的,高职教育的一个培养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信息,从而客观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弥补差距,就业时能真正做到与企业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然而,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过;小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过想法,但是没有实施;而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国外引进的方法,目前国内高校都处在起步阶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处于萌芽阶段。第二,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也开始运用各种职业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测评,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结合自身实际,而是过渡依赖测评工具,直接将结果套在自己身上。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却“无动于衷”。第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普遍采用课堂理论授课的方式,实效性不够强。对学生来说,纯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第一,高职院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提升就业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证书等,提升业务能力。
第二,更新教学理念,采取个性化、连续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抛开传统的授课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同时由于学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储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进一步增加,其目标和心理特征也会不断成熟,因此,应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
一、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对职业规划认识起步较晚,对自我认识和职业准备不足相较于国外,国内对青少年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启蒙贯穿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设置相应课程和开放式研究作业,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职位特点,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而在我国,进大学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内容非常少见,青少年多以升学为目标,只有到了大学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与之相关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过相关的探索和思考,无法清晰的界定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能够与之对应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容易产生迷茫。
(二)对就业环境和形势了解不清,产生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心理学生对就业环境和所需的准备认识不够清晰,有盲目性的特征。近些年社会上多次出现学生“考证”扎堆的现象(3),反应出大学生了解到就业越来越难,出现惶恐,希望准备得越“充分”越好,误以为职场和学校一样,以考试成绩和所获证书为标准。他们无法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职业素养和综合实力的人才,而这并不能简单靠成绩单和证书来衡量。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里,媒体大量报道“财富新贵”“年轻有为”,也让年轻人对事业成功的渴望愈加紧急和强烈,认为互联网新时代下创造性的无限可能,加之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不清晰,很容易对就业现状产生盲目的乐观和悲观。
(三)责任认知不清晰,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一项相关调查显示:有73%的受访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有81%的受访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4)这中种归因和社会的相关现象有所关联,但成长和个人发展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责任,外因要靠内因才起到作用。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主动找工作,而是宁愿呆在家里做“啃老族”,或者指望父母亲友解决其工作问题,均是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清晰,将个人发展职责推卸给他人的表现。
二、从大学生本人出发,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尽早开始思考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就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起点,是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找工作是仅仅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的一小部分,与此相关的是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实现。这才是之所以读书和受教育的原因所在,也是应该尽早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意识到思考和规划未来是一件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将是实现顺利就业的第一步。
(二)主动了解就业环境和人才市场情况,积极尝试和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多数的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对外界的情况和真实的工作处于想象状态之中。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衡量方式和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统一。(5)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其中的不同,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当中,并寻找实习机会,体验真实的社会和职场。除了社会实践和实习,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和已毕业的学长交流,和过来人学习经验,考虑如何更好的准备,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在获取就业相关信息时,尽量获得一手经验,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
(三)放平心态,理性面对并接受自己当前的市场评估价值,做好迎接挑战面对挫折的准备作为面临就业的大学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当前确实存在就业困难的现状,但与此同时一个优秀的人才同样有着很高的市场价值,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通向理想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直线,也并非刻意一步就到达,需要放平心态,客观的看待个人期望,现实状况和当前机遇间的关系。道路是挫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实现目标就必然要经过努力和追求。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作者:徐天凤单位:国际青年成就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自青春期以来到退休期,对一生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做的妥善安排及计划,用以追求理想之人生。具体来讲,就是个体在充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愿景,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职业和组织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合理决策,从而确定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和发展路线,并采取有效行动及合理调整来达成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计划的合理安排。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明确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各阶段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 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的特点,我们把大学阶段分为探索期、准备期、强化期和实践期。
(一)探索期:大学一年级。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从这时候开始,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为:
1课程介绍。如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介绍;与专业相对应的领域介绍;职业素质要求与培养等。
2导入职业规划理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
3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个人对自身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的认识;人才素质测评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正确选择职业方向。
4依据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调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初步制定好个人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并告知大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
(二)准备期: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遇到各种问题也能较为轻松的应付。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大学发展与人生职业设计”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展望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此类课程重点讲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人职匹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2开设“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科技创业”等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课程重点讲授创业概论、商业机会、公司创建、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企业战略、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内容。
3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单位实习,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二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兼职或创业需要应用的知识,尤其是与用人单位交往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三)强化期:大学三年级。经过两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学的课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认识。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学、或准备求职的十字路口,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初步正确的选择或决策。
第三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目标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以实现毕业时顺利就业或考研,并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四)实践期:大学四年级。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方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四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宣讲、“面试技巧”、“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进入职场”等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帮助毕业生缓解压力。
3求职技能拓展,主要是体验式课程,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对求职技能进行全方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