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20:4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勘查技术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探技术 地质勘查综合物探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各项现代技术获得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让人们的工作更加准确有效,因此,将物探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地质勘查的速度和质量,增强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物探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更高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地质勘查中的一门新型活跃并且具有重要价值的勘查方法。但是,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复杂性,物探技术在实际地质勘查中依旧存在众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物探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物探技术就是指根据各种岩石之间存在密度、电性、放射性以及磁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设备,进行工程区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测量,以此来了解其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勘测方法。目前,由于单一的物探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地质勘查具有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地质勘查中常常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勘探和测试,这就形成了综合物探技术。综合物探是基于先进电子信息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的地质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物探技术就是利用这种不同的物理特性,采用精密的电子仪器对地质结构进行探测,然后根据仪器反馈的信息数据和图像,对地质结构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从而对勘探地质结构的岩石密度和辐射进行判断。通过综合物探技术可以很好的了解各个岩石层的岩石结构和岩石种类进而有效地完成地质勘查工作,为各种地下矿石能源的开采进行安全的指导。
物探技术应用对地质勘查的意义及作用
目前,随着综合物探技术的逐渐成熟,已经深入到众多生产行业和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地质勘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探测效果。例如,在水文地质探测中的运用。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时,会根据水质具有的导电特性和岩石具有的电磁场进行综合物探。再比如,在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中的运用。通过有效的综合物探技术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探测,可以对地质结构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出异常结构的位置以及岩层的断层情况,根据这些物探数据可以对部分自然灾害进行很好的预防。另外,可以运用于工程测量的检测和考古行业。在工程建设前通过物探技术进行地质勘查,从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以及建筑的建成后的质量安全。应用于考古行业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物理性质,进行内部的勘查与检测,从而帮助考古人员判断出文物的准确位置。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物探技术应用与地质勘查工作中,通过综合物探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地质勘查工作者进行精确的判断,从而减少工作失误,方便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另外,将综合物探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查领域,对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家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能力。
综合物探技术的方法
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环境往往采用不同的物探技术,因此进行地质勘查的综合物探技术的方法有很多。
电磁法
电磁法主要是指根据岩层具有导电性的特点进行探测,从而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电磁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又可以分为连续电磁法和瞬变电磁法两种情况。它们主要应用于地质结构的勘查和金属矿床的寻找。其中,瞬变电磁法可以通过一定的电源装置,利用电磁场的脉冲特点对地质结构发射电磁场,从而对地质结构进行有效的勘查与探测,尤其是在水文地质结构的勘查中,瞬变电磁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流法
电流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岩石之间具有的电阻率和含水性进行的物探技术方法。通过电流法探测出不同地质结构中的岩石电阻率,然后根据这些电阻率数据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从而确定地质结构中岩石的含水量以及岩石的不同种类,以此来做到对地质结构的定性分析。
天然磁场法
由于岩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磁场,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磁场进行有效的检测。天然磁场法就是根据岩石自身所具有的磁场进行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这种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岩石磁场的频率进行数据测量,来详细了解不同层次的地质结构。但是,在实际地质勘查过程中,这种物探技术方法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地质勘查时使用的电子通讯设备等都会对其造成设备干扰,从而导致勘探的数据变化过大,不利于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无线电波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地下发射高频率电磁波,然后利用这些电磁波的衰减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电磁波穿过岩石会被的磁场吸收从而出现衰减的情况,尤其是遇到断层是会发生明显衰减的现象,因此在地质勘查中根据这中现象可以准确判断断层的位置。
总而言之,进行地质勘查的物探技术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地震波CT成像技术、声波测并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以及钻孔色彩电视全孔壁成像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地质勘查工作对物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物探技术方法已经难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多种物探技术方法的优化组合进行地质勘查,以此来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地质勘查工作者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荆鹏 郭栋浅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应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关键字】土钉支护技术,深基坑,应用研究
一、前言
现今国内的高层建筑中土钉支护技术应用的很广泛,也是高层建筑的施工重点。很多的建筑工程由于土钉支护技术的失误,结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建筑工程的工期延误。所以,在建筑工程中,我们应当确保深基坑的安全性和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土钉支护技术进行深基坑的施工。土钉支护技术的造价较低,施工方法简便,同时工期较短。本文主要通过对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中的设计、施工以及检测和在雨季中的处理对策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工程概况
笔者所在公司负责某市的一座综合楼,该楼的建筑面积是9.5万平方米。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楼有22层,并且有地下室,基坑开挖的深度为9米。通过地质勘查报告可以知道,影响场地基坑支护影响的岩层包括填土层、粉土、黏土、粉砂等。粘土没有钻穿,现场测验有两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的深度是2到12米,第二层地下水的深度为14米。深基坑东临城市主干道,西侧是住宅区,北侧是一宾馆。
三、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通过现场的地质勘查情况,同时还考虑到工程的安全、经济以及周边情况等因素,对于该工程,我们可以采用土钉支护技术和护壁桩两种施工方案。同时通过地质勘查报告,可知,该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实际开挖地下3米左右就可以见到地下水。。
1.基坑降水
为了使地下室能够干燥作业,我们使用12口径的管井进行抽水,将降水井安置在距离开挖线1米处,考虑到可能将地下水降到基底一下1米处,因此要在基坑周围布置82口管井,每口管井的距离为八米,在基坑内部布置渗井。降水井的深度为13米左右,将管底封死,同时在管外填上滤料。
2.土钉支护
由于地下结构施工对空间的要求,因此基坑侧壁和地下结构外墙之间的水槽为0.8米,同时土钉墙的高度应该为12米,土钉墙的坡度大约为1:0.2,同时还布置8排土钉。使用20HRB335型号的钢筋,保持水平间距在1.5米。土钉的长度为5米到九米,孔径是110毫米,排拒是1.5米。同时在第二排要采用预应力锚杆,长度为15米。
四、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1.土钉支护工艺原理
土钉支护技术就是在依次开挖基坑土方而形成的坑壁中,通过采用机械进行钻孔,从而将土钉放到孔内,然后向孔内注入混凝土,然后在挂上钢筋网,最后喷射混凝土面层结构,这样就使其形成共同支撑的结构体系,经过这样的施工,一直到挡墙支护完全。
2.工艺流程
首先是基坑降水施工,接着是土方开挖至土钉标高下50cm,然后是土钉成孔,接着是杆体支放,接着注浆,接着坡面修正,接着铺设钢筋网,然后喷射混凝土,然后重复工序至基坑底,最后基底排水沟。
3.基底施工
对于土钉墙的施工,必须要根据开挖来进行,对于基坑的边坡一般应该按照分层分段开挖的原则进行开挖,采用中心岛的开挖方法,也就是说,首先将基坑沿线挖出10米左右宽度的护坡作业平面。将土方开挖到土钉标高一下0.5米处,同时采用机械成空方式,孔径大约为110ram,同时还要控制好空的深度、孔径以及倾角。在成孔以后,要迅速的向孔内插放钢筋,同时进行注浆。土钉杆体的水灰比为0.5,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进行注浆。在第一次注浆完成后两个小时内,进行第二次注浆,同时要将孔口进行封堵。对于喷射砼施工,我们分段进行在统一分段内,喷射的顺序为自下而上。
五、施工监测
1.地下水位监测
从6月21日项目开工到7月17日,对降水井施工完毕并进行连续的抽水后,必须要保持水位在十米左右,可以达到施工的标准。
2.基坑位移监测
在进行土方开挖之前,要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以及沉降位移进行测定,得到原始值。水平位移很沉降位移的监测点沿着基坑坡顶的变现布置,距离为三十米。在进行土方开挖时,要每天检测一次。将沉降监测点布置在深基坑开挖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市政道路上。对于水平位移,我们采用视准线法,就是说在需要进行位移监测的基坑槽壁上布置一条视准线,并且在改线两端深基坑可能影响的范围内设置两点A、B,将他们作为监测的主站点和后视点。接着就沿着改线在槽壁上设置几个观测点,就可以直接在读数尺上读出位移。
六、雨季中出现的危机情况和处理措施分析
7到8月间,该地区就进入了雨季,雨季给深基坑施工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影响,同时伴随着暴雨的来临,边坡支护的安全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1.危机情况的出现
在基坑的边坡锚钉和面层喷射混凝土施工完以后,在坑壁的局部就出现了一些出水点,同时在基坑西侧的边坡坑壁上,出水点有不断加大并进而形成涌水或者是涌砂的现象。同时在西侧的土体局部的变形变大,有些观测点点的水平位移达到75ram,沉降位移达到90mm。在基坑的北侧和东侧的情况要好一些。通过我们的观测数据分析可知,土方开挖到预先设计的深度,基坑边坡的水平位移相对比较稳定。
2.处理措施
对于坑壁局部渗水,在基槽四壁增加灌水孔,孔深0.6m,高度距槽底0.8m,间距2m。在护壁中插入周边带孔眼的包网塑科排水管,把局部渗水通过暗埋在土钉坡内的塑料排水管引入基坑周围排水沟及集水坑中。利用水泵及时抽排,加快边坡粉土层排水固结。
基坑东(3—1)轴到(3—7)轴采取分级支护.首先把高2.5m.宽4.0m的土卸除。在-7.0m位置增加一排预应力锚杆,高度16m。
按上述措施进行施工和危机加固处理后,对整个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位移进行了跟踪监测。各观测点均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对基坑开挖后,地面裂缝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各观测点的裂缝均处于稳定状态。
3.情况分析
通过现场的勘查,基坑西、北两侧场地条件较好,全部进行了硬化处理.通过对承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开挖到设计深度,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在10mm以内,变形稳定。说明水源远近是影响基坑稳定的主要因素,地表水渗入土体造成坡体土层的力学性能指标严重下降和坡体水压力增加。
七.结束语
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深基坑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晁 郑俊杰 辛凯 土钉支护技术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 (被引用 18 次) [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 -2002年6期
[2]陈东 黄博 刘兴旺 曹国强 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杭州某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用 5 次) [期刊论文] 《岩土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 -2006年z1期
[3]孙丽梅 张玉敏 高明涛 鞍山东方大厦深基坑土钉支护技术 (被引用 13 次) [期刊论文]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ISTIC -2007年2期
[4]杨文侠 王松泉 朱彦鹏 土钉支护技术在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被引用 11 次) [期刊论文] 《甘肃科学学报》 ISTIC -2003年4期
[5]赵乃志 刘丹 张敏江 姚静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用 2 次) [期刊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 -2007年3期
[6]吴忠诚 汤连生 廖志强 刘晓纲 颜波 深基坑复合土钉墙支护FLAC-3D模拟及大型现场原位测试研究 (被引用 10 次) [期刊论文] 《岩土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 -2006年z1期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关键词】钻探技术 钻探方法 物探方法和钻探方法相结合 工程地质勘查
一、钻探技术
(一)钻探技术的起源
钻探技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四川,首要用途是找水喝,其次作用是找盐吃。堪称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在1700年以前,中国人打了1万多口井,深度都超过500米,目的就是取盐。
所谓地质钻探技术就是对地下进行钻孔来打碎岩石的一种工艺方法,钻探技术也是一种验证、取得地下岩层材料信息、地下实物资料,评估矿石的品味和计算储量的一个技术手段。对于不同钻探的目的,那钻探工艺和装备也就不同,我国现在对钻探技术投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使我国的钻探技术形成了一种技术体系,如反循环钻探技术,绳索取心技术,定向对接井钻探技术,液动潜孔锤钻技术,还有新型的节水钻探技术等。
(二)钻探技术的一般要求
1.井下安全。井下安全无疑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2.可钻性。指定的技术措施对该区块或者地层有较好的适应性或者说适用性;3.成本。任何技术措施的制定都要在保证安全,适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这反面的空间很大很大,一个合格技能高的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二、物探技术
(一)物探技术原理
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之所以能够解决或查明有关地质和工程问题,是因为所要探测的地质对象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某种物性差异。而这种物性差异可影响被寻找地质体周围某种天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分布特征。物探技术就是利用先进的物探仪器来摄取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并与均质条件下的物理场相比较,找出差异的部分来研究与勘探对象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地质问题或工程问题之目的。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常用的物探方法尚有高分辩率浅层地震反射法、折射波法、高分辨率电阻率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等
(二)物探方法及其应用
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它们依据的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探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新的方法技术不断涌现,几年前还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几年后由于某种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迎刃而解的实例是常见的。它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十分活跃、发展很快的学科,它又是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衡量地质勘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物探对探测对象不造成损伤,并具有准确、快速等特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调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探方法和钻探方法相结合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效果以及应用
(一)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对水害情况进行探测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延伸,水害对矿井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大。为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避免水灾水故的发生,除了加强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矿井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探放水技术手段,对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及水害情况进行探测和分析,确保巷道安全施工。
(二)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开展深部找矿物
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是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矿产资源供应的客观要求,对于缓解资源瓶颈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推动找矿理论和科技创新、提高矿业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而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开展深部找矿物却成为最佳的寻找方式。
(三)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在煤田火区勘察中的应用
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工作方法在煤田火区勘察中的应用有许多真实案例。应用结果表明,综合物探配合钻探方法在煤田活火区勘察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勘察方法。
(四)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对采空区探查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采空区上新建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采空区探查作为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工作尤为重要。采用钻探一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浅部多层采空区的发育、充填现状进行精确探查,为正确进行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探与探方法相结合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为我工程勘查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福音,物探和钻探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使工程勘查更准确、更安全、更高效。物探克服了钻探的成本高、效率低、盲目性等缺点,钻探使探测更精准,大大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四、结论
实践表明,钻探与物探在工程地质勘查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单纯利用一种勘探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勘查效果,而将多种勘探手段有机地综合利用,却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收获。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为我们在探测方面解决了许多技术壁垒,同时为我们的安全探测、高效探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冉恒谦,张金昌,谢文卫,张永勤,宋志彬,向军文,刘凡柏,冯起赠,鄢泰宁,贾美玲,陶士先,胡继良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11.
[2]"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质钻探技术培训交流会"在安徽黄山举办[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0,07.
[3]马德义,覃勋平,付兆友.不同类型岩心钻机在新疆黄山铜镍矿钻探施工效果对比[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06.
[4] 杨玉春,刘康和试析综合物探的意义和作用西部探矿工程,2005,(115)
[5] 张忠良,王峰.浅谈运用物探手段来寻找地下空洞[A].全国地下目的物探测方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A],1996.
[6]隋海波,戴鹏燕.空洞探测的工程物探方法浅析[J].矿业科学技术,2004,1.
关键词:资源勘探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前言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得环节之一,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学生走向企业、服务社会的基础。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地质勘查)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多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企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良好的环境,培养了一大批广受油田青睐的人才。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分层次递进式教学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时要注意,在教学当中需要分层次进行,采取递进式的方式逐次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针对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安排,比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对普通的地质认识实习,然后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而增加实习内容的难度。
2.以专业特色为基础
在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时,必须充分结合其专业实际,立足于特色进行。该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科,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第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保障对学生的培养和之后的岗位需求充分结合。因此在构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之时,应该通过建设室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等进行。从而形成从实验课教学到论文设计的,具有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体系。
3.进行科研训练
进行科研训练实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该训练主要针对已经完成基础训练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考核进而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参加。通过教9币或者学校建立的有关科研基金,以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针对该专业的比赛。
二、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和其他的教学过程一样,合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学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专业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油田生产实践教学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在岩心库、科技博物馆等参观地点,一般采用由专业讲解员进行系统讲解,带队教师和讲解员共同补充和答疑的集中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采油厂实习基地,先采用集中教学方式,听取由厂长、总地质师、地质大队队长等专家所作的讲座,让学生对现场生产、科研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采用4或5人一组的方式深入各矿,各矿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学校教师则采用巡回检查指导的形式,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
1.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学校开通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2008年专业开通了实验室网上预约和答疑系统,为每个实验室都建立多媒体投影系统,开发建设了油田生产实践教学课件,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建设
目前本专业具有“普通地质实验室”、“晶体光学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沉积学实验室”、“地史古生物学实验室”、“构造地质学实验室”、“石油地质学实验室”等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拥有各类显微镜150余台,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各类标本、薄片200余套,构造模型100余套。基础地质实验室优势突出,而体现石油特色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尚需加强。根据专业方向,重点建设油气田勘探地质和油气田开发地质两大方向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及其内容需要更新,相应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及教学实验设施建设也要更新,自主研制开发部分石油特色的实验仪器设备。
3. 建设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指导队伍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关键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双师型”指导队伍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积极效果。在油田生产实习中,专业聘请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带队教师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采油厂的总地质师、地质大队长、矿长、矿技骨干以及岩心库和油田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组成了现场指导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分别进行讲解油田企业文化、油田生产管理流程、油气输送工艺、钻采工艺、数据采集流程、资料解释处理、仪器维修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在业务和现场操作上给予学生具体的、手把手的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则进行理论指点,使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和生产实践融会贯通,为将来的人才引进做好了铺垫,成为校企合作的良好的渠道。
结语:
总之,与油气密切相连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专业的优势,加强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能力,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努力方向。因此,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国家形势和人才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培养理念和培养体系优化和调整,适应石油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真正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堆积尾矿库 勘察 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8.2文献标识码:A
1 勘察的目的、任务
建立尾矿库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库容储存尾矿砂、确保尾矿库的安全正常运行。
尾矿库勘察的主要内容有:1)从地质条件方面论证所选库址的可行性;2)为拟建的构筑物提供设计所需的坝材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对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提出治理的措施建议;3)对已有尾矿坝坝体进行进行勘查,对坝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坝体加高的可能性及为闭库设计提供坝体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2 尾矿库勘察阶段及方法
按不同的设计、建设阶段,尾矿库勘察分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和尾矿库正常运行后的勘察。
2.1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主要是建库选址勘察,内容是查明拟建场区的地形地貌和不良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藉以避开抗震不利、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
抗震不利地段主要包括孤立山咀、地震液化、采空塌陷等。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包括活动断层、岩溶塌陷、采空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育地段。库区下游应避开厂矿、村镇、景观、文物、人员集中场所。
工作内容有踏勘、地形测量、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测绘等,藉以查明场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活动断裂,汇水面积,不良地质现象,采矿及矿产赋存情况,库区下游影响范围内的村镇、工矿企业、人文、景点分布情况。
2.2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
主要目的是查明选定库址的地基稳定性、渗透性、压缩性指标及被水淹没后不稳定岩层的分布范围,并提出各项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是用钻孔进行勘察。为达到勘察目的,钻孔应沿拟建初级坝位置布设,用以查明坝基的岩土层分布、土层的渗透性,有无软弱层、液化层和岩溶、采空塌陷的分布情况。
此外,对尾矿坝各附属设施包括排洪系统,尾矿输送管道、库水循环管道等部位也应布置一定钻孔,确保基础位于稳定地层中,避免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管道破裂,威胁库体安全。
2.3 尾矿库建成后的工程勘察
目的是为尾矿库稳定分析提供基本参数,提供尾矿库继续加高扩容的设计依据,为闭库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凡设计坝高大于20米或总库容大于60万方的上游式尾矿库,必须进行稳定分析并宜在下列时间进行:1)坝体堆积至1/2~2/3最终设计坝高时;2)尾矿堆积坝整体外坡比陡于设计值时;3)堆积坝已接近或达到设计最终坝高,拟继续加高坝体时;4)当尾矿库出现不安全症状时;5)尾矿库终了,应进行闭库后的坝体稳定性分析评价。
主要通过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辅以调查、测绘查明影响坝体稳定的因素。钻孔主要沿垂直坝体方向布设。查明堆积坝的土层的组成、分布和密实程度;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及高应力状态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查明勘查期间浸润线,渗漏途径。应查明坝体坡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初级坝的构成及结构形式,坝移、破坏、浸润线变化和出漏情况及其它影响尾矿库安全的因素。
3 尾矿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尾矿库勘察中存在的问题,有尾矿库本身的,也有勘察工作中的。
3.1 尾矿库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没有专业的尾矿库施工队伍,尾矿库建设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前往往由企业自行设计施工,不按规范和无施工标准及必要的监督机制。解决方法:加强尾矿库设计、施工统一管理。建立尾矿库建设改造的专业队伍和资质审批制度。加强库区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2)堆积坝坡度陡不符合设计要求;干滩长度不足;排洪、排水系统损坏,坝体渗水。解决方法:按设计进行放坡;分散放矿,保证尾矿砂合理的沉积次序和干滩长度;修复或重建排水、排洪系统,贴坡反滤处理。3)老尾矿库选址不当,尾矿库位于居民区、工矿企业、文物、景点上游,严重威胁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库区位于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解决方法:闭库、及时清运;搞好地质灾害治理,闭库、清运。4)安全检查存在走过场现象,对真正的隐患未能认真查清。解决方法:提高对尾矿库安全的重视,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尾矿库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时发现隐患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2 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无上坝的道路,勘察设备无法到达现场进行工作,不利于尾矿库抢险、和监测工作。解决方法:尾矿库设计、施工时预留道路以利于今后的抢险、监测、勘察工作。结合坝坡改造,修复库区道路。 2)尾矿堆积坝主要由尾矿砂堆积而成,结构松散,很难取到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分析。解决方法:利用探坑环刀取样;采用双管单动、专用内置环刀取砂器;建立原位测试数据与物理力学指标的对应关系;预埋取样器、取样盒。3)勘察钻探期间,未按规范使用泥浆、套管护壁,钻孔完成后未及时按规范采用水泥砂浆封孔,造成坝体溃坝。解决方法:合理使用泥浆、套管护壁;钻孔完成后未及时按规范采用水泥砂浆封孔。
4 今后工作的展望
随着国家对尾矿安全及环境保护的重视,涌现了许多尾矿生产、利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尾矿浆干法排放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尾矿再造废水的闭合循环,有效地减少尾矿库沉积的泥浆,增加了安全系数;旋流器分级沉砂脱泥技术使尾矿砂代替建筑河砂成为可能,使尾矿砂在改良土壤、制造彩瓦、行道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土栽培技术等方面拓展了尾矿砂的利用范围,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尾矿砂的治理和利用上也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凤民.加强科研 保障铀矿大基地建设[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2] 曾文乐,谢国发,姚亦军.江西相山铀矿整装勘查区铀资源远景区块划分与评价[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3] 秦明宽,李子颖,郭庆银,漆富成,潘蔚,欧光习,程纪星,刘祜,张字龙.地浸砂岩型铀矿区域成矿环境与远景区筛选评价技术及应用[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4] 蔡煜琦,朱鹏飞,李晓翠,张明林,张文明,朱晓彤.我国铀矿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大基地建设[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一、我院3年来人力资源开况(一)从人员结构状况进行分析:3年来,我院人员结构通过调整有了较大的改善。如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2000年10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49.5%,提高到2002年的124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57.4%(见表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11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54.2%,提高到2002年133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61.6%(见表二);45岁以下职工由2000年的14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68%,提高到2002年的166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77%(见表三)。3年实践的情况表明,全院职工无论在学历、职称方面,还是在年龄结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3年来共减员35人,其中退休23人,减员主要原因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增员27人,主要是毕业分配来院的大学生、引进及调人人员(见表四)。3年来调出人员较少,职工对目前待遇相对满意。(二)3年来开发人力资源的十项措施
1.在全院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我院打破了以前论资排辈的条框限制,通过3年来项目负责制的实施和运行,先后有17人走上项目负责人岗位,其中一半以上由4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他们珍惜竞争和选择的机遇,自我加压锻炼,成为本院一批年富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后备梯队。2.加快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我院采取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联合办学的形式,选送一批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回院服务。我院共有巧位员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环境与环境化学工程、国土资源调查与数字国土工程、地学遥感信息与地理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该班于2001年4月正式开学,目前已转人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3.建立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3年来,我院共接受大学本科毕业生18人,其中地质学6人、环境工程3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2人、地质矿产勘查1人、测绘工程2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人、勘察技术与工程l人、构造地质学1人。从外单位调人或引进物探、采矿等紧缺专业人才9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具有工程师职称,1人具有硕士学位。
4.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各方有识之士。除了允许和鼓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兼职等形式挖掘工作潜力以外,同时采用返聘、借调、外聘及临时雇用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高水平人士支持我院工作。2002年全年聘用在3个月以上的人员(包括返聘9人、外聘16人及临时聘用20人)共有45人,其中16人具备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7人具有工程师职称资格。
5.组建我院技术专家系统。我院大力揽括人才,外聘包括离退休教授、专家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品牌和知名度。3年来,常年聘用的10位技术专家在关键岗位上指导,并通过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6.坚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工作。我院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3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参加了内部培训及外送等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班。7.实行人才倾斜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人力度。对引进的外来高层次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措施。据此政策,2001年对引进我院的2位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了2万元和6万元的奖励。8.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发放工资分离的制度,制定重点向骨干及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岗位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9.开展全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从2002年起,面向全院,凡45周岁以下、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担任项目负责及相当岗位的,并通过各种形式为我院作出一定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报名参加。选拔要求:本人所负责的项目在近3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被评为优秀的,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名额控制在10名以内,每两年进行一次。
10.鼓励在职职工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取得关系我院生存和发展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如矿业权评估师、岩土注册工程师等)的职工,实行奖励政策。2002年对取得矿业权评估师的一位职工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
二、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步入良性循环世界上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才,在我们走向市场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3年来,我院在不断增强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加强管理,使全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中长远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确定了“国家和省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两个支柱及商业性地质一个重要补充”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十年建成全国一流地调院”的战略目标,及时把地质工作的重点向环境地质工作转移,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方面加大投人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3年来,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全院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业务技术水平整体上了新的台阶,职工经济收人大幅度增加,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调院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3年的实践使我们初步认识到,是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充满了活力,灿烂的人力资源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下列五个方面就是我院的一个掠影。
(一)生产经营形势喜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地质工作成绩显著。3年来,我院承担“三性”地质调查项目共25项。其中:基础地质调查5项;环境地质调查研究5项;战略性矿产勘查7项;物探方法应用示范1项。经专家评审,所有项目的各阶段成果合格率100%,共获得设计优秀8项(占47%),野外验收优秀4项(占50%)、最终成果优秀3项(占50%)。农业地质步上一个新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部人员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率的工作、以优秀的设计和优良的成果,获得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在全国同类地质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初步树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工作品牌。商业性地质工作快速发展。院下属浙江国土工程勘察公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拓业务为重点,不断拓宽经营领域—由承接单一的工民建、交通和传统测绘项目向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房产测绘、土地勘查、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等诸多领域延伸与扩展。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现已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营收人由1999年的496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500万元,2002年人均收人达4万元。
(二)行政管理的技术支撑功能不断增强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承担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以及参与矿产资源管理的有关专项调查研究,一支新的专业队伍正在健康成长。
(三)经济运行状况令人欢欣鼓舞3年来,浙江省地调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总量迅速增加。1999年总资产1443万元(包括不良资产97万元)2002年末达2750万元。二是总收人不断提高。1999年总收人1494万元,2002年末达到3727.1万元。三是经济质量显著提高。全院国有资产迅速增值。1999年净资产590万元,2002年末达到827万元。
(四)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连续3年被评为杭州市萧山区治安安全单位。
(五)典型事迹不断涌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浙江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我院是项目的承担单位。该项目历时3年,总投资4300万元。在工作程序上,采取区域调查为先导,面、片、点结合;在学科结合上,融地学、农学为一体,涉及农业、水利、环保、海洋等领域,使地学延伸了服务领域;在组织措施上,聘请国内有关高级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选择高水平的实验室承担测试任务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成图工作,广纳各方面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在成果应用上,直接为浙江农业的科学规划、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字:钻探机具;钻探工程;钻探;机械;设计;可靠性
Abstract: Drilling engineering drilling machine is the main equipment, and drilling equipment is advanced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drilling engineering in the quality of work and drilling engineering drilling machine, that is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o carry out a detailed design for drilling equipment reli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rilling tools and its reliability design was analyzed.Key words: drilling machine; drilling; drilling; mechanical design; reliability;
中图分类号:TV53+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钻探设备及其钻探技术的现状矿产资源在当今已经成为急缺资源,如何对矿产进行勘查,并保证我们矿产资源的供应已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经过数十年勘探工作人员的努力,现今对表层矿床的勘查和开发已经几乎完工。在21世纪中我们面临着向深层地段进行探矿,要对深层的矿层进行钻探和勘查,这就对取样、钻进的速度、工程的成本以及工程安全防护几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勘查深层矿产,除了理论上的支持外,钻探的验证相当重要。在深部找矿过程中,除了利用更成熟的地质理论和更先进的物化探方法、遥感技术等新探测技术外,最终还需要使用钻掘(探)技术来取心取样,证实推断和探测的正确性。钻探是人类目前获得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
在我国勘探行业中存在着钻探设备陈旧、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等很多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应进一步推进现代化钻探技术和装备的建设。
二、钻探工程及钻探机具钻探工程指的是利用机械工具和设备将地壳岩石破碎,并钻出一定深度和直径的的圆柱型孔,取出岩矿样品并进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地下的地质情况,或者作为某种专门的用途,以满足地质矿产、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及国民经济中其它相关部门所需进行的工程。
钻探机具的主要设备是钻机。钻机一般是由液压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回转机构、升降机构、给进机构、机架等结构组成。现代化钻进深度一般为10米至10000米范围,钻井的口径一般是0.05米至6米。
钻探机具在破碎岩石中使用不同的机理,由此可将钻探方法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和机械的三种。化学和物理的破碎方法,目前只处于实验室的研究和试验阶段,并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机械方法对所有类型岩石都能进行破碎,因此,这种方法在钻探工程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机械方法主要表现在以外集中载荷使得岩石中产生巨大的局部应力从而使其破碎。因此,机械方法破碎岩石时,由于外力作用的施加方式和性质的不同,将机械钻探的方法分为冲击钻探、回转钻探、冲击回转钻探这三大类。
根据钻探的工具不同,其钻探方法可以分为金刚石钻进、钢粒钻进、复合片钻进、硬质合金钻进等方法。根据取样工具的不同,可以将取样的方法又分为双管单动钻进、双管双动钻进、单管钻进、冲击取样钻进、静压取样钻进绳索取心钻进等方法。
三、钻探新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钻探技术的应用向着专业化发展。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在矿种方面的专业化发展,例如铝土矿钻探、硅藻土钻探、砂矿钻探、盐并钻探等;在施工的区域方面向专业化发展,水上钻探、污染地区钻探、冻土层钻探、河谷区钻探等就是这方面的实例。最近几年我国在地质找矿及勘查方面进行了巨大投资,尤其是在煤炭、铁矿的勘查,许多先进的新技术在这两个领域广泛得到应用。我国的西部存在着干旱缺水和地层破碎漏失的地质特性。在这些地区如果利用传统的做法进行钻探施工,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配备专用的供水车,并且到很远地方去拉水,这样下来工程成本就非常高。空气组合新型钻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空气无处不在的特点,利用空气或者仅消耗少量水的泡沫液作为循环介质。
现在各种用途的新型轻便钻机、机械转盘式钻机、全液压钻机、多功能钻机等,无论在功能、结构,还是在自动化程度方面都比老一代的钻机技术更加先进。并且现代钻探设备配套使用了辅助机具、产品的标准化、检测仪表、信息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和设备都不断的走向成熟。 钻探工程中钻探机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广泛应用在钻探行业。按照钻探机具的主要用途可以将其归纳如下:(1)对地质的普查钻探。目前浅孔轻便的钻机或者地表取样的钻机常使用在地质普查和找矿中。(2)对水文地质的钻探。水文水井的钻探大多使用专门的水文水井的钻机进行钻井和钻探;(3)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为查明坝基、桥基、路基、港口、水库、大型设备和大型建筑物基础等钻探工作,钻孔多数为浅孔并且对取样有特殊的要求。在这些工作中必须使用专用工程地质的钻机进行地质钻探;(4)应用于矿产的勘探钻探。仔细调查矿区的矿体品位、产状、储量和地质构造及矿区的水文地质等,根据这些地质材料进行矿产的开采。(5)油田和气田钻探。在石油、煤层气、天然气的勘探以及开采工作中都需要钻探。
四、钻探机具的可靠性设计
钻探机具在开采矿产及地质勘查中非常重要。要使得钻探机具发挥其作用,就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就是产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的功能的能力。钻探机具必须根据可靠性的设计来完成我们的需要和生产目的。下面对机械可靠性的设计进行分析:
定性和定量的可靠性的设计是机械可靠性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定量的设计就是充分了解所要设计中零件的应力和强度分布以及各种设计中参数的随机性的基础上,利用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的关系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产品;定性的设计是在故障模式和危害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对针对应用成功的设计和经验使得设计的产品能够达到可靠的目的。
预防机械故障的设计:串联系统是机械产品中经常使用的,但是串联系统的设计在操作中很容易出错,并且对零件使用材质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材料进行整体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机械简化的设计:在满足机械设计的功能要求时,应尽力做到简单,对零部件的使用数量上要尽量减少,而复杂的设计增加工作人员失误的可能性,因此使得产品的使用风险增大,由此可见设计简单是可靠性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减少故障从而提高可靠性。
机械产品耐环境的设计:机械产品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振动,装配、运输时的冲击对机械产品的寿命影响。在贮存时湿度、温度、霉菌、气候、沙尘等等对机械使用的损耗。
机械的余度设计:余度设计是针对完成规定功能中重复的备件和结构等,用于防止局部坏损而不致于造成系统或者整机丧失规定中的功能设计。在机械设计中使用这种方法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度,然而会降低了基本可靠性,因此在机械设计中采用余度设计时要对其做到慎重。
人机工程的设计:通过发挥人和机器的配合这个特点来提高机械产品在可靠性这方面的设计,从而减少了人在操作中的差错。做到人机一体的密切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减少人为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机械的可靠性。
此外机械设计时还要做到健壮性设计、概率设计、权衡设计、模拟方法的设计、降额设计等等,这样才能达到钻探机具的可靠性。
结语:如今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钻探工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钻探工程在以下行业中广泛应用:矿产资源的勘探及部分矿产开采;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程地质的勘察以及生态环境的研究;国防工程等等。安全系数法是目前常规钻探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材料极限的应力和零件的尺寸等用作常量来进行的,这些尽管使机械的安全系数大于1,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产品的安全。在实际设计时要对机械设计引入可靠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孙志宝.钻探工程的几点技术浅析硕士论文[J].科技风,2011,06.
关键词: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前言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投资风险比较大、投资回报率极低的生产行业,也可以说,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因此,在开展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过程中,如何对地勘项目的生产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是一件关系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注重加强地勘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运用现代化经济管理手段优化项目管理成本、建立成本控制体系,才能提升在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
一、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准则分析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地勘单位的作业成本、增加收益结余,以此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一定准则。如果不遵循相关准则,那么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将会失去平衡,更无盈余可言。
(一)成本最低化原则
成本最低化原则是首先需要遵循的准则。什么是成本最低化原则呢?就是在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切合法的、符合规定的措施去降低地质勘查工程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最低化原则。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工作的开展是一项投资比较高的项目,在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总体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因此,制定了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最低化原则,目的就是尽可能的降低这项工作开展所需要的成本,并且对整体工作的收益进行调控。
(二)全面控制成本原则
全面控制成本原则也是在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则之一。全面控制成本原则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与管理。从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前期预算到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特殊情况,以及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后期总结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全面管理。在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上到地勘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下到执行任务的工程技术员工,都需要参入全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三)动态控制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也是开展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原则之一。在对这项工作的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由于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过多,以及施工条件比较恶劣,使得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所谓的动态控制原则指的就是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合理控制,使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从而使得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整体成本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二、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问题分析
由于地质勘查行业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目的的生产导向观,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成本管理观念,在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过去计划经济体制诟病,地勘单位市场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地质勘查单位都是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统一安排和划拨,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地质勘查单位逐步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谋求市场发展,但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单位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经营管理模式更注重以生产为导向,以按期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目标,较少考虑生产经营成本和剩余价值的多少。
(二)管理层知识结构单一,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较低
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地勘单位的投资风险,并且有助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规避。地质勘查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要从管理层做起,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成本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地勘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而非经济管理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的了解较少,因此,管理层对项目成本支出的控制意识较低,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大漏洞与问题。
(三)责任不清工作脱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执行力偏低
一般地勘单位只是简单地把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交给单位的财务部门去负责,更多地关注于项目完成后的“事后核算”,而忽略了“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虽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配有预算员、核算员,但关于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绩效考核,导致责任不清,工作推诿,财务、企管、计划等部门工作脱节,使得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只是一个话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执行力度偏低。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也是开展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大多数地勘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重视成本管理理论研究,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尺度因人而定,项目管理工作太过随意,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然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保障。如果在开展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就如同人缺少了大脑,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与开展。
三、更好的开展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倡导,强化全员成本意识
加强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地勘单位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地勘单位注重质量管理、提升成本意识,不是个别管理人员或某个项目部的行为,这项工作需要全员参与。要从单位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倡导成本管理观念,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绩效考核目标等,在地勘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将成本意识融入到地勘企业的内在文化建设中,逐渐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共识。
(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
地勘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为地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关依据,确保各个环节有效运转。然而,制定一套完善的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自然环境等施工条件的影响,会导致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详细、全面地了解,为各环节制度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基础信息;二是需要对以往地质勘查施工项目中有关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三是了解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工作规划,制度的制定需要与地勘单位的长远规划相匹配;最后,就是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成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特别注意的是,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修改与完善,从而使得管理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严格过程控制,注重质量管理
如前所述,由于地质勘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使得施工项目的成本在实际发生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开展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要遵循动态控制原则,严格过程控制,把握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完成一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所涉及的生产工种和部门众多,这需要各部门、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测量、物探、化探、槽探、钻探、地质、化验分析等,每个环节的生产数据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地勘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对照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使得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整体成本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只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才能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一方面,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组织机构,层层落实生产管理责任,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每一环节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将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挂钩,不仅可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还能大大提升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审核,找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保障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完成。结语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于整个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开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最终成果与收益。因此,地勘单位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现阶段各地勘单位对于开展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随着地勘经济管理理念的逐渐成熟,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的顺利,取得更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耿.浅谈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管理[J].广东科技.2012(03)
[2]程富强.地质勘查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孙冬莲.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和主要措施[J].现代商业,2011(35)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文地质情况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岩土工程整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良好的水文地质勘察,对整个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科学性,整体工程的质量稳定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内容简单化,缺乏系统全面性,使得整个岩土工程勘察难以具有指导性效果,勘察的不力,也使得对水文地质认识不全面,造成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侵蚀严重,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整个岩土工程的质量。因此,作为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必须结合岩土工程的基础设计,施工基本条件,施工的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这是岩土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
二、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条件的评析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析,这是保证勘察质量的关键。在很多岩土工程勘察中,很多岩土工程勘察分析者都忽视了工程的基础设计和工程实际施工情况,简单做出分析,对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使得岩土工程存在着墙体坍塌,路面断裂等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全面分析。
1.首先要根据岩土工程的基础设计和具体施工情况,探究水文地质存在的问题。其次,要重点分析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各种危害性影响,并针对可能出现的裂缝,坍塌等质量隐患,准备防治方案。最后,要勘察处地下水的基本情况,比如水位,蕴藏量等,科学预测在工程施工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地下水会产生的限制因素。
2.从岩土工程整体的设计施工考虑分析,首先,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地下建筑有腐蚀性作用,必须做好防腐护理措施。其次,对地基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到岩土的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和胀缩性等多方面的岩土水理性质。最后,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地震液化、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且如果有地下室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地下水水位上升而产生的基坑凸起问题。
三、岩土的水理性质分析
地下水和岩土相互发生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就是岩土的水理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直接关联着整个岩土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关系到整个岩土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岩土的水理性质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岩土的刚度和变形程度,因此,加强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分析,深刻理解岩土的水理性质,将会整个岩土工程勘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地下水的各种存在形式分析
地下水的存在状况是整个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状况分析的第一步,一般而言,地下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有三种,主要是,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
2.岩土的水理性质探究和相关的测试方法简述
(一)岩土的软化性。岩土具有软化性,多用软化系数来进行衡量。当岩土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之后,力学强度降低,会发生岩土的风化,侵蚀等情况,软化性普遍存在于砂岩,页岩等多种岩石土层中。
(二)岩土的透水性。岩土的透水性多指在水的自然重力下透过岩土的性能,一般采用抽水试验,压水,渗水等试验方式获得,最后要渗透系数表示。
(三)岩土的崩解性。岩土受到水源的浸泡,土粒之间的连接韧性减弱,岩土发生散落解体的性质。岩土的崩解性受到岩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四)岩土的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五)岩土的胀缩性。岩土在吸水失水后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的性质。这种性质一般采用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参数进行衡量,岩土的胀缩性不仅是发生地面裂缝,基坑凸起的重要原因,而且和岩土工程的地基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地下水的危害分析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分析。地下水在岩土工程中,对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整体的工程质量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都会对岩土结构和岩土的水理性质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着岩土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工程建筑的使用寿命,且还留下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干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体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发山体滑坡。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4.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 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领域重要环节,工程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工程勘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情况的勘察,加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系统分析,对保证岩土工程质量,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水平,推进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荣 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问题的探讨 [期刊论文] 《宁夏工程技术》 -2006年1期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整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扩大,地质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地质类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最近两轮(1998年和2012年)地质类专业调整幅度很大,各高校地质类专业的设置和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差异较大,对地质类专业办学带来较大影响。随着新一轮专业调整的出台,地质类新专业的设置社会认同度较高,各高校也基本形成共识,为地质类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即在此大背景下围绕地质类专业设置,探讨如何以提高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快专业整合,大力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地质类人才。
一、地质类专业发展现状
1.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1952年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当时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与之有关的新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隶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达10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为一个基础较宽、口径较大、方向较多的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将“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同时,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见表1)。由于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相同的专业名称下(尤其是地质工程专业),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1]。
2012年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将地质类专业设置为3个: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其中“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包含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见表2)。
目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共92所,其中,地质工程专业45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51所(其中大部分属现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63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8所。同时2013年有7所高校申报地质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所高校申报还申报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新专业。
开办地质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等著名高校。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严格来讲,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分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2]。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加之,国外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使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3.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地质工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地质类专业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建设、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地质类专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几十年来其进展十分迅速,不仅培养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数量居于各国之首,而且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领域的研究水平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大。
(3)专业建设得到良性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工程建设和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大。不仅对地质类专业人才需求强劲,而且也促进了地质类专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繁荣昌盛、方兴未艾的局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尽管取得上述成就,但就地质类专业而言,由于近些年地质类专业目录变化较大且较频繁,客观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改革进程,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后期还应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的新地质类专业设置为基础,加强地质类专业的整合和建设,以提高地质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建设。
二、地质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地质类专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地质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仍有差距。尽管我国地质类专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与国际接轨仍有不足。例如: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上工程教育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开展得还不够,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距。
(2)毕业生创新能力教育不足。目前地质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3)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考评总体“重科研、轻教学”的冲击,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下降,名教授上讲台比例还较低;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科研与教学联动不够[4];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不足、师生互动少,讲课形式较单一,考试方式刻板,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
(4)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由于地质类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因此大多数高校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实验室教学参观多、动手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少[5,6]。
(5)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一方面,受教师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地质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类似,都存在教材更新慢、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系列化教材;另一方面,部分课程的教材又出版较杂,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出版,多雷同,少特色,真正高水平、适用性强的教材少。
三、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措施
基于地质类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单靠个别教师、个别团队甚至个别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7,8]。应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作用,吸引各高校的广泛参与,把握全局,顶层设计,系统制订举措,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核心,全面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教指委和高校要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教指委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地质类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工作,按专业、工作内容的不同成立不同的工作组,与各高校紧密协作,达到各高校最广泛的参与,共同推进地质类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2)发挥教指委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高校与行业的联系,建立多层次交流服务平台,强化咨询和服务功能。要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协会、中国地质教育学会等相关部门和学术组织的参与,建立与之有效的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搭建多层次交流服务平台,如国际交流平台、行业与高校密切合作平台、委员互动交流平台、院长系主任交流平台,以及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的各类平台等。
(3)系统组织高校地质类专业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发挥教指委的研究职能,分若干课题组实时跟踪本领域的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学术动向,针对各高校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在如何推进国际化教育、如何制定能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标准、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统筹开展研究。
(4)开展多层次教学改革经验交流。针对地质类专业特色,组织各有关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促进各高校的交流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5)启动地质类专业教材规划与建设。发挥教指委的指导职能,成立专家工作组,深入调研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地质类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著、修订和出版等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规划出版高水平的系列专业教材和丛书。
(6)推进地质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强化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内容,促进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实训基地(野外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的建设,并尽早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
(7)制定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教指委的作用,与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教育学会等密切合作,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8)协助推进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协助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切实推进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召开全国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动员大会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加深理解,从2014年全面推进地质类专业的认证工作。
(9)协助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等各项创新活动。协助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教育协会,推进本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紧缺人才培养等重大计划,促进地质工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唐辉明等. 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叶斌,陈永贵. 中日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1(4):60-64.
毕孔彰,胡轩魁. 高等教育与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J]. 中国地质教育,2002(4):9-15.
曾勇,隋旺华,董守华等. “地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18.
张发明,高正夏,袁宝远等.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3):60-65.
吕新彪,王华,马长玲. 地质工程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地质科技管理,1999(6):44-46.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矿产贵源勘查市场化程度低,在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巫需解决。根据黑龙江省的矿产资源情况,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以保障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1,1矿产资源特点
1.1.1矿种较齐全但总量不多
截至2004年底,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共发现的矿种有132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56. 4%。在全国统计的4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石油、天然气、铀、煤、铁、铅、锌、金、水泥大理岩(灰岩)、玻璃硅质原料、硫、磷、钾盐等巧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我省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0种,即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铅、锌、金、水泥大理岩、玻璃硅质原料。但是我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仅占全国的1.3%,而且人均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1.1.2优势矿产—三黑一黄一水
石油:截止2004年底,大庆油田已实现连续29年高产、稳产(近5 , 00()万吨/年)。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22. 9%,为我国重要石油生产基地。
煤炭:我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其中七台河的炼焦用煤为稀缺煤种,已列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 3 %;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61%。
石墨:我省石墨资源极为丰富,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3.4% ,占全球石墨资源总量的20%,其中鸡西柳毛、萝北云山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石墨矿床。
黄粘土:该矿种是我省特有的矿种,具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一系列颜色变化的特性,主要用作颜料。
五大连池碳酸重碳酸矿泉水:五大连池为世界著名的三大低温冷泉之一,矿泉水富含偏硅酸、Sr,FeCO:等有益组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功效。
1.1.3铁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察赋差
我省主要金属矿产铁、铜、铅、锌、钨、钥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位低,共伴生矿多,难选冶,开采条件差,而且除铜之外,资源总量不多。如嫩江多宝山铜铂矿田(CuO. 47% , MoO. 016% )的品位低,目前在经济上难以开采。逊克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为铁、钨、锌、铅、铂、铜多金属矿,矿体分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1.1.4建材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高,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省在全国矿产资源总量排序表中列第一的建材非金属矿产占9种,即石墨、矽线石、长石、玻璃大理岩、水泥大理岩、火山岩、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颜料粘土(黄粘土)等9种。但目前开发利用比较多且效益较好的仅有石墨和水泥大理岩。
1.1.5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我省石油、天然气全部集中于大庆,煤炭有90%集中于东部四大煤城,铜资源的97%集中于嫩江县多宝山,铅、锌、钨集中于铁力二股矿田、逊克翠宏山矿区,石墨集中于萝北和鸡西,矽线石主要集中于鸡西。铁则主要分布在伊春市一逊克县、双鸭山市一桦南县,大理岩分布在东部山区,金则集中于黑龙江流域内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地区。
1.1.6铝及其它黑色金属、化工矿产缺乏在与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性较大的矿产中,我省缺乏黑色金属矿产钦、锰、铬,有色金属铝,化工矿产石盐、天然碱、硫、磷、钾盐等。
1.2矿产资源需求及可供性分析
1.2.1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1)能源矿产:自1999年大庆原油产量达5450万吨后逐年下调,2004年原油产量为4,666.5万吨;煤炭主要供应省内,近几年内将制约需求量增长,但需求量不会有大幅度增加。
(2)金属矿产:“十五”期间我省平均年消费钢铁394. 5万吨,2005年已达到510万吨,每年需铁矿(精粉)124. 8万吨(我省铁矿产量仅能满足其10% );铝每年需求17. 96万吨,其中氧化铝10万吨(全部由省外提供);铜每年需求4. 6万吨(我省目前年产铜5001)吨)。
(3)非金属矿产:石墨、矽线石等需求基本稳定在0. 26万吨或略有增加,部分出口创汇。
我省2005年、2010年主要矿产品需求量和产量预测见表
1.2.2矿产资源可供性预测
(1)能够满足目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石油、煤炭资源能够保证到2010年需求,石墨、矽线石、沸石、铅、锌等,到2010年自给有余。
(2)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铁、锰、铬、铜、砂金、岩金、磷矿等是我省急缺矿产,其探明储量严重不足。
(3)具有潜在优势矿产:受采选冶等技术条件限制尚不能开发利用,但有一定资源储量优势的矿产有:岩金、铜、铅、锌、钨、铝、铂、把、饿、徕等。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尚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地勘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只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商业性、开发性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由企业和地方承担,而我省的矿山企业因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地勘工作的布置就像“蜻蜓点水”,只能安排一些“小而快”的项目,或工作程度较低的项目。对于耗用资金较多,工作周期较长的勘查项目,长期无法安排,导致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迟缓。
(2)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规划,部分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布局不够合理。我省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一超大型矿产地较少,仅有多宝山铜钥矿区和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区。全省已开发利用3,8%个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4.4%。由于矿山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生产结构不协调,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已有数家骨干金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个别铜开采矿山和大部分铁开采矿山,也将面临闭坑危险,接续资源严重不足。
(3)经营粗放,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我省大部分矿山,尤其是个体采矿者,采矿、运输、选冶所使用的方法原始、落后,采矿经营者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表弃里等现象屡见不鲜,资源回收率很低,浪费严重。一些多元素共伴生的综合矿床,企业只能开发利用其主要成份,其它成份则无法回收而浪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下,加上矿山所在自然地理、气候及基础设施等条件都很差,使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很多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使我省很多己探明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至今得不到开发。
(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多年来,我省矿山走的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资源开发产业的传统发展路子,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体现得还不够,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极低,导致“三废”污染,生态破坏,诱发崩塌、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惨重。
(5)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我省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对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矿山开发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矿产监察、督察等监督管理机构尚不健全,难以及时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矿业权市场尚未健全完善,采矿权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形成。
3对策建议
(1)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从我省不同成矿带上的矿产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人手,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首先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然后规划出各经济区矿业产业布局,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三个矿产资源经济带和七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划分设想如表2:
依据胡小平,《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6.;姚书振等,《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2006. 6.编制。
(2)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矿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要认真分析我省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征,制定符合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资源开发目标。对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矿产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规划和管理,逐步关闭、取缔和改造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增大企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对我省银、铂、把、钨、铝、磷、钾矿选矿工艺和一些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重点科技攻关;三是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制定优惠的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力量,以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地质工作。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国家急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矿种,同时兼顾重要经济区和矿产,重点安排在重要成矿区(带)和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进行勘查。同时,加大对已有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力度,以期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鼓励并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勘查矿产资源。在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发现矿产后,及时向社会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积极组织探矿权招标,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探矿权,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进行后备基地勘查,扩大资源储量,提高资源保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