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9:5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体育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83-01
体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P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前,很多高中的体育教学面临着教学质量和有效性低下的现状,无法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将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以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扮演灌输者角色,教师权威色彩极为浓厚。在教师权威思想的影响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呆板、沉闷且缺乏生气。这样的教学氛围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利于学生浓厚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因此,为使体育课堂更加高效,体育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做到以生为本,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思想。在这样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引导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及技能展开广泛探究,通过探究获取更多体育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师还应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该目标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教学。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体育教师需要转变的教学理念还有很多。因此,教师应对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进行深入研修与解读,并以此为根据有的放矢地更新自己的体育教学理念,进而不断引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促使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首先,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在传统高中体育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是一板一眼地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为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适时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同学们经过反复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已然显得很疲惫。看到此种情况,教师随即说道:“同学们,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听到教师的提议,同学们立刻振奋起来。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几名同学呈圆圈站立,圆圈中央站一名同学。游戏开始后,站在圆圈边缘的学生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圆圈中央的同学快速接球。一轮投球结束后,换另外一名同学站在圆圈中央。这游戏虽然简单,却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合作学习法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以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引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体育教师亦可应用合作学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执教“途中跑”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并未深入掌握途中跑技术,于是,便将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各小组积极对途中跑技术进行探索与讨论。通过探索与讨论,学生们最终掌握了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再次对途中跑技术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合作学习法在高中体育课堂的应用看似费时费力,其实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适时应用分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呈现高效性。
三、科学应用课堂教学评价
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应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有些高中生的体育成绩虽差些,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却表现得很积极。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对其单一采用结果性评价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采用过程性评价,让过程性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赏识性评价为主,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赏识性评价。同时,教师还应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方式有效融入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另外,教师应适时应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让档案袋评价成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呈现高效性是体育教师的普遍追求。目前,国内关于高中体育课堂高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越来越多,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提出的观点也极为丰富。体育教师只要认真把握上述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践行,并积极关注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教学经验,就必定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体育课堂。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相似技术 合理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体育项目在教材的纵的系统中和横的联系上存在基本动作相同或动作结构相似的共同规律――相似技术。尽管它们在动作外形或动作顺序上有所差别,但我们仍可根据共同之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组织教学,以加快教学进程,帮助学生更快体验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成功感,促进运动爱好与专长的形成。
一、利用同类教材的共同基本动作安排教学顺序
同一体育项目存在同类教材,同类教材显然存在共同的基本动作。只要我们以共同的基本动作作为基础,根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先后安排教学顺序、合理搭配教材,就可以达到承上启下,新旧技能的衔接和积极转移的目的。例如,体操项目的前滚翻类教材,我以前滚翻这个共同的基本动作作为基础安排教学顺序: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前滚翻手倒立前滚翻。这样以前滚翻为基础,促使各动作内在联系更加紧密,旧动作的条件联系成为新动作的动力定型基础,学生在巩固旧动作的同时容易掌握新动作。
二、利用异类教材的相似动作结构安排教学顺序
在同一体育项目中也存在异类的教材,而异类教材也存在相似的动作结构,不同体育项目的异类教材也存在相似的动作结构。由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进度表时,可把有相似技术的两个教材安排在同一个教学阶段,起到相辅相成、触类旁通的作用,使教学工作计划和课堂教学更实用。例如,跳远的助跑是一个加速的过程,故而在跳远教学前安排加速跑显然有利于跳远的助跑。跳远和跨栏跑的最后两步的助跑节奏基本相似,倒数第二步大,最后一步小。三个教材虽然不同类型,但存在“摆动腿高抬和助跑节奏相似”的动作结构。因此,把加速跑、跨栏跑和跳远搭配在同一个教学系列中,能利用原有的相似动作结构作为新的动力定型的基础,从而促使技能的积极迁移,显然有利于三者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相似技术作为诱导练习与辅助练习
在“导入”部分应用相似技术针对性地安排同类教材或异类教材作为准备活动和辅助练习,使动作结构、节奏、强度、速度与教材的专项练习相似,达到准备活动和巩固基本技术的目的。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和组合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主教材,从同类教材或异类教材的纵向或横向上选取1―2个具有相似技术动作的辅助教材作为诱导练习和辅助练习。例如,在加速跑、跨栏跑、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等教材的一系列教学中,我在“导入”部分把原地或行进间的高抬腿跑作为专门性准备活动,把助跑触不同高度的标志物作为辅助练习,把健身操作为辅助教材。强化“高抬腿”、“助跑踏跳”和健身操的“提膝吸腿”等相似动作结构的连续,既能克服人体的生理机能惰性,又能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多样化,有利于主教材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体验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成功感。
四、利用相似技术改进教学指导
由于运动技巧形成时,条件反射是在两个信号系统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人的运动技巧是在听觉、视觉、动觉和本体感觉等的强化下实现的。因此,利用相似技术进行教学指导,能加快新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指导,主要运用以下五种方法。
1.对比综合法。
启发学生对两个相似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对比和概括,使学生区别技能间的技术细节,找出共同点和本质差别,从而形成相似的运动表象,促进技能的积极转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例如,原地侧向推铅球与滑步侧向推铅球的对比;篮球单手肩上传球、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高手上篮三者的对比。
2.分拆合并法。
让学生分别完成所学技能的单个技术结构,以促进动觉表象明确化,形成分化知觉,然后及时进行各环节的连接。例如,学习手倒立前滚翻时,先让学生练习靠墙手倒立,然后进行快速或连续前滚翻练习,最后进行手倒立前滚翻的完整教学。
3.替代示范法。
让教师或体育骨干给示范相似技术的动作结构或基础动作,使学习后进生形成相似的运动表象,达到无声胜有声、触类旁通的效果。
4.替代语言法。
教师点明另一相似技术动作的要点,收到一语顿悟、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铅球的左侧支撑动作后,学习铁饼的左侧支撑时,运用语言法:“与铅球左侧支撑相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动作。
5.替代纠错法。
让学生通过相似技术动作的练习,加强身体素质和薄弱技术动作,以有利于正确掌握技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例如,通过后蹬跑练习来改进跑时屈腿蹬地的错误;通过高抬腿、原地纵跳屈膝等素质练习改正蹲距式跳远抬腿不高的错误。
五、运用相似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以促进技能的积极转移。
两个技能越巩固则越容易产生相互的积极转移,相反,则容易产生技能间的消极转移。因此,在技术、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和巩固与提高的体育教学原则。
2.发展身体素质与掌握、巩固、提高动作的技术、技能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技术、技能的积极转移。
3.创设良好的主客观环境,以促进技术、技能的积极转移。
因为,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如果缺乏自信心和兴趣,或过于紧张、恐惧,或注意力不集中,都会妨碍运动技能的迁移。
4.正确对待技能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防止把技能教学变成“训练课”和“竞技运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运动专长放在中心位置,但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多与少、高与低,动作是否规范并不十分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与专长,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
总之,相似技术教学符合运动技巧、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建立在运动技能积极转移的原则上。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和归纳,大胆尝试和认真总结经验,把相似技术合理运用于教学,以加快教学进程,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形成运动爱好与运动专长,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
【关键词】广西中小学 壮汉双语 教师队伍建设 基本途径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2-0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近年来,广西在实践中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广西通过定向免费培养、名师培养工程、学历继续教育、分类分层培训、举办教研活动、机构专业引领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定向免费培养。2013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广西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和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每年从壮汉双语乡镇招收100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由广西师范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壮汉双语教师,学制两年(自2016年9月开始,学制调整为三年)。学生在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按照有关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毕业后回定向录取乡镇壮汉双语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壮汉双语教学。
2014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竞赛、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小学壮汉双语师资。
1.课程设置。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设置了4种课程类型,第一类是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壮族文化概论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三笔字、简笔画、“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第三类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围绕小学壮语文、小学汉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艺术、小学体育四个方向开设相应的学科知识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围绕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及心理健康辅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内容设计,学生任选四门课程修读;第四类是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本功训练与考核(项目包括壮语、普通话、简笔画、美术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等)在内的实践类课程。本专业学生须修满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分,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4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学分,教育实践课程20学分。
2.专业竞赛。广西师范学院举办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标准壮文听写大赛、标准壮语朗读比赛等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的壮汉双语能力。其中,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汉字,领略汉字的形态美、文化美,体会到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规范书写汉字打好基础。标准壮文听写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壮文书写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壮文的兴趣与自信。标准壮语朗读比赛展示了壮语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壮语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壮语的积极性。
3.实践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加壮族文化传承节、观摩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学生体会到广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参加以“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幸福”为主题的壮族文化传承节,观看壮族盘歌、嘹歌等原生态的壮族歌舞,并参与竹竿舞、抛绣球、三人板鞋、顶竹杠等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壮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观摩第三届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增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壮语教学技能、为壮语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4.学术讲座。邀请区内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开展题为“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等学术讲座。其中“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介绍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解读了定向培养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政策;“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从加强记忆的角度来谈汉语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文学习效率;“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解读了《壮语文课程标准》,介绍了壮文标点符号的用法。学术讲座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加深了学生对壮汉双语教学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名师培养工程。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2013年3月,广西教育厅启动“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并委托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施。采取学校推荐或自愿报名参加方式,在壮汉双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100名优秀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通过集中培训、个性化指导、跟岗研修、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培养。
1.集中培训。对遴选出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基础教育与双语教育理论、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通识性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举办信息技术微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个性化指导。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为遴选出的壮汉双语教师配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各1名,借助网络或面对面的方式指导壮汉双语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且规定培养对象直接跟从导师学时间每年不能少于两个月。学习结束后,导师通过听课、查阅培养对象的有关资料,以及访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3.名师引领。2014年2月,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会”,培养对象通过名师现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理论讲座、与名师面对面讨论等形式,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新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跟岗研修。2015年9月,为了学习区外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组织壮汉双语教师到吉林省延吉市的中央小学、建工小学、延北小学、延南小学等7所朝汉双语学校开展跟岗研修。研修期间,壮汉双语教师观摩朝汉双语课堂教学,学习这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参与导师及所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微教研、教材梳理等教研活动。7所双语学校鲜明的朝鲜族教育特色、优美的育人环境创设、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生动的课堂师生互动、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使学员们收获匪浅。
(三)学历继续教育。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低学历比例较高的现状,广西教育厅委托广西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文)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参加并达到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且有志于从事壮汉双语教学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在编教师,发挥培训专题针对性和学历教育系统性的优势,量身定制课程,聘请区内外的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在寒暑假时间集中面授。2013年开始招生,教师每次参加培训均计算学分,修满学分并过自治区壮文水平测试中级以上水平后即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
(四)分类分层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广西教育厅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补助经费为主,以自治区民族双语教育专项经费为辅,多方筹集资金,委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不断提高壮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分层次安排培训活动。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壮汉双语教师壮文知识培训,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壮语文基础的差异,设置壮语文知识初级培训班、提高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通过三个层次的壮语文知识培训,实现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水平的A梯式提升。同时,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编写了初级、中级、高级壮汉双语教师培训教材――《壮语文教程》,为今后继续开展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五)各种教研活动。广西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现场观摩暨教学研讨会,以专题研讨的形式不断提升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例如,2014年5月、12月分别召开南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壮汉双语教学研讨会。2016年6月,召开全区中学壮汉双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壮汉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同时,定期举办全区壮汉双语教学优质课评选、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壮汉双语教学论文比赛、壮汉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的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六)机构专业引领。2015年6月,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师范学院成立“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设立专项建设资金。2016年10月,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组织11支由高校专家、壮汉双语教研人员、一线壮汉双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团队,对全区壮汉双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由课改专家、壮汉双语专家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开展专业引领,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通过以上几种基本途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定向免费培养逐步改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参与“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学习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经常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自治区级、县(市)级的公开课、观摩示范课等活动,先后有56名教师在区内外报纸杂志上67篇,申报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15项,厅、市级课题43项,有72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奖励。但是,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如中小学参与度不高、专业标准缺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二、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西自1980年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壮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有160多所中小学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共有在校学生93176人、专任教师5380人。2016年4月,广西教育厅、民委、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民语委等六部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到30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广西还需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除了继续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选派在职教师进行壮汉双语专业培养培训以及学历继续教育等方式外,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联动,协同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等多方责任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要依托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改革指导中心,构建“政府政策保障―高校专业支持―中小学基地实践”三方联动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为壮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与中小学壮汉双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变革培养、培训方式以满足中小学校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规格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实训基地要加大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为高等院校培养、培训壮汉双语提供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电教中心、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与资源优势整合,提高壮汉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能力,协同推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建立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壮汉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O的意见》要求出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壮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等环节处于失范状态,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参照国外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范本(如美国1974年制定的双语教师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思想政治素养、双语双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个性心理品质、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提供依据,切实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专家指出,壮汉双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壮族学生通过双语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不仅可以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了解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学会欣赏、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满足壮汉双语教育的师资规格需求,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此,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应该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加大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加大跨文化教育及活动的开展力度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文化修养,以适应壮汉双语教育的要求。
(四)创设实践性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认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新教师的关键因素,实践性知识共享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路径。因此,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考虑利用网络平台创设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将每个壮汉双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帮助未来教师和新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壮汉双语学校达300所、在校生达15万人广西出台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4-26)[2016-10-22].http:///Item/13024.aspx
[2]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
[4]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壮汉文化融合趋势下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对策研究”(14BMZ094);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及其保障机制研究”(KY2015LX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