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科研论文

教学科研论文

时间:2022-10-08 08:4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科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科研论文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13-01

当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针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

当前,不少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对教学科研有错误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是高不可攀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可有可无,美术教师只要把课上好,能多辅导几个高考艺术类考生就够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很简单,只要能写出理论文章并在报刊上发表就是进行教学科研……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科研热情的降低。要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要让教师端正思想,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的机会,了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美术教学科研的动态。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学科研活动,使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切实感悟到教学科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而使他们转变观念,增强教学科研的意识。

二、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培养美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前,很多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未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不少美术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进行教学科研的欲望,但是不知如何入手。针对农村中学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该掌握以下教学科研方法。

第一,结合美术方面的文献资料选择课题。在选题阶段,如果教师能做到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使研究细节部分具体化,并结合本人的兴趣、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教师在决定研究课题前,可先查阅文献,整理出与美术学科教学科研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以作参考。

第二,进行美术课题论证。教师应在查阅有关美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美术课题论证。这样做,能够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美术课题论证是一个有系统地凸现美术研究价值、分析美术研究条件、完善美术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

第三,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撰写美术教学科研论文。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就是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获得的成果用具体的文字比较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教师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

农村中学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科研氛围,为美术教师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为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必强求美术教师按某一种教学科研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学校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科研活动,以提高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可成立以校长牵头,教研组长、教学科研带头人参与的教学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计划的落实。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或请专家来校作讲座,以拓宽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视野。同时,学校还应对开展教学科研取得成果的美术教师进行宣传,推广他们的教学科研经验,让这些教师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体会到教学科研的乐趣。

第2篇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点研究的课题,是关系到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的大问题,课题组于2007年10月间对湖州城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如何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进行讨论与思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I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湖州市城区的龙泉、飞英、爱山等六所小学的200名小学教师就教育科研素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向爱山、湖师附小(简称:湖师)等六所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采用SPSS I 2.0.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小学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创造性、应用性的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课题组对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参见表1.

其中龙泉小学有92%的教师是“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参与科研”,远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调查“有申报课题意向”、“参与过课题研究”的项目中,各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爱山小学教师均为100%,明显高于其它小学。

课题组为深人了解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小学教师选题来源与级别进行调查,在“论文选题来源”的调查结果中,爱山小学教师有53.3%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教学问题”,其它几所小学也无显著差异。在“申报科研课题级别”的调查中,多数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来源本系统或本校,其中爱山小学教师有33.3%的省级课题,远远高于其它几所小学。调查结果显示:龙泉、飞英、新风小学有近50%的教师“申报课题时常遇到选题的困难”;大多数小学有近50%教师认为“缺乏申报课题知识”,其中爱山小学教师为65.2%,有较强获取科研知识的需求。有关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参见表2.

六所小学有近80%教师在“进行科研查找、收集文献信息困难否”调查项目中,选择了“较困难”。在“进行过科研方法或信息检索知识教育”调查项目中,龙泉、飞英、爱山小学教师分别有88% , 83.3% , 87%选择“经常有”,几所小学无显著差异。在“能否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检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调查项目中,爱山小学教师有60.9%的选择“经常能”,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及时检索、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信息资源”方面,仅有湖师为67.4%选择“经常能”,其它几所小学差异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飞英、爱山、湖师小学教师分别为75% ,82.6% ,79.1 %“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与其它几所小学有差异;爱山小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仅为4.3%,与其它小学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有记教学读书笔记的习惯”和“在论文写作中产生的困难有哪些”调查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无”记教学读书笔记习惯为16%,与其选择“写作能力不强”的25.8%成正比。其中爱山小学教师认为“理论根底不深”为14.8%,明显低于其它小学平均的41%。

爱山小学教师在“常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书籍”的调查项目中,选择“有”的为91.3%,其中龙泉、新风小学教师选择“没有”均为44%。在“经常阅读哪些类型文献”调查项目中,飞英、爱山小学教师选择“期刊”的分别为72%和87%;其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图书”为30.8%,高于其它几所小学,经常阅读“期刊”仅为42.3%,低于其它几所小学。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构建教研服务平台

3.3.1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

课题组走访了六所小学图书室(馆),发现其人力、信息资源的匾乏与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的科研意识、科研参与的积极性对信息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小学领导要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依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如: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传授信息检索技能、教育科研知识等),为实现小学图书室(馆)与大学图书馆、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教育信息调研人员的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人力资源的指导和信息资源的保障。

3.3.2构建小学教师教研训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小学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3.4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大学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欧阳F,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教师的施教思想和学生的受教理念为核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机械、呆板、封闭的会计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

一、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刚

所谓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激励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院)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动网络。多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构建动力驱动与激励机制。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动力驱动网络。通过人本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共振效应。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重立体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除了强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驱动外,还要重视和强化上述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互动效应,有序地建立多重、立体的动力驱动机制,使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各主体互为动力源。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动力网络。

(三)激励性原则。在立体交互式会计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多重教学元素,还是多重科研元素;无论是多重教师管理机制。还是多重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管理,都以激励为核心。着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以及多种教学实践等为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转换过程。

(五)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学互动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实现对学生由“基础专业能力一一核心专业能力一一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六)适应性原则。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等.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二、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多重动力驱动、立体交互激励的会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科研建立网络化的动力传输渠道.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教学、科研之间搭建纵横交错的互动式动力驱动网络.使教师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又有需要努力进取的压力;使学生既有来自教师的激励.又有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其他个体要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三、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筑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交互运行机制

所谓教学科研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所谓科研教学化是指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旌很多.譬如: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以创新学分载入学生成绩档案;成立学生科研组织,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创办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等等.都是教学科研化的有效措旌。

为了推动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的实旌.可以设立“教学效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师科研奖”“指导学生科研奖”等奖项.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按教研室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科研组织构建师生科研互动网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实行导师制.构筑师生多维互动平台

导师制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选题,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向有关杂志投稿;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直接受到科研熏陶与训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前.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了解课题的基本情况,在明确目标与要求之后,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立项背景和研究现状,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具体的研究路线;随后根据项目负责教师的分工.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或作为助手协助项目负责教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使其尽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并得到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

(三)推行挂牌教学,强化教学竞争的立体互动机制

传统的分班教学、指派教师的做法,使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缺乏工作激情,以至部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打折扣;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共振效应。为了贯彻“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提倡实行挂牌教学。

所谓挂牌教学,就是教师自愿报名,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讲,让学生去品评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挂牌教学中.要将激励机制引入挂牌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挂牌教学的监控和考评机制。通过挂牌教学,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和激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实旌多维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和教学方法.交互激发教学原动力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教师中心一学生中心一一师生参与教学”的多维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目标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教学内容。师生参与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教与学多层次缠绕.融合互促.其实质是把以上两个中心拧在一起.激发教学动力。

教师角色的单一性会导致教学策略、课型、教法等等的单一性。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案例展现出来.教师充当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密切了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采取讨论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变序、抓点、求异、求同、设疑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和创见性.实现教学互动。

(五)构建动态、有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强化实践教学的多重动力交互激励机制

第5篇

[关键词]学科化服务;教学科研;军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40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数字资源不断增多,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结构、人员组成等方面都要做出调整,深化信息服务功能。针对用户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教学活动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搜索技能,为用户提供前沿信息的采集、加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军校图书馆”)应结合院校实际,充分发掘馆藏资源的潜力,开展融入教学科研之中的学科化服务,是其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1 军校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学科化服务的意义

1.1 满足用户需求

融入式学科化服务是军校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深化学科服务的举措,是传统学科服务的创新和延伸。信息资源环境下,用户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融入科研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图书馆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时获得最新资源;同时也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保障,以确保文献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因此,图书馆必须深化学科服务,为用户提供咨询、查询、资料分析、新资源推送以及课题跟踪等服务。

1.2 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

军队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依托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离不开院校图书馆的支持。因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化程度较高,为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的经费支持,与重点系、教研室和相关人员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学科馆员和学科专家顾问,掌握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提供高质、深入的信息服务,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满足军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而不仅限于通过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军校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主动融入用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真正成为用户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局外人,从而实现图书馆应有的价值。

2 军校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军校图书馆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根据本院校的学科特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其参与教学科研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 融入教学过程,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融入教学是图书馆学科馆员作为教学助手,采取与相关学科教员合作的方式,在授课中预留一部分时间由图书馆员讲授,主要涉及教员课程中教学参考书的使用、作业的设计以及信息检索技巧等服务;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学员拟定教学参考文献,培养学员的学习和检索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针对学员的作业、想定以及论文,为学员开展以文献检索为内容的相关专题讲座,并结合文献信息检索课,形成多系统、多类型的教学体系,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

2.2 融入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学科服务

融入科研是图书馆学科馆员以科研合作伙伴的角色参与到科研团队中,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准确地挖掘科研用户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全程服务。在科研项目申请之前,提供查新、咨询等服务,以保证项目的顺利申请;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利用自身优越的信息渠道,不断提供课题最新信息、数据分析和发展趋势;在项目收尾阶段,为其提供投稿、学术规范、课题跟踪等信息支撑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科馆员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负责项目的学科需求分析、信息检索、定题服务以及参考咨询等服务,通过当面、电话等方式及时解决科研人员的疑问。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观点和潜在价值提供给用户,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 军校图书馆开展融入式学科服务的对策和途径

融入式学科服务的本质是主动的、自觉的和有效的,馆员通过全程融入教学和科研,准确了解和掌握用户的动态和对信息的最新需求,从而不间断地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务内容。军校图书馆是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融入式学科服务要以用户为核心,将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以及开发等过程融入到学院重点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院发展的决策中,不断提高服务效果。

3.1 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思维方式

数字浪潮对图书馆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图书馆已不是唯一的可供用户获取信息的场所,必须面对这一事实,进行转型和变革,由以馆藏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做好学科服务的关键是要跟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沟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想用户之所想,做用户的朋友。近年来,许多图书馆从本院校的实际出发,对服务理念、服务方式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讨,接连推出了信息推送服务、定题服务等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用户在信息资源建设和获取中的参与程度,增强服务的新颖性和灵活性。

3.2 加强融入式学科服务规划,建立新的图书馆业务流程

学科服务规划是军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学科服务由相关学科的资源、用户和学科馆员组成,并不单是学科馆员的个人行为。因此,制定学科服务规划,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科馆员的学历和能力状况,因地制宜制定服务策略和举措,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科服务要改变以馆藏和馆员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建立以学建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图书馆的采编、流通、技术、情报等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都要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来进行。通过学科馆员对相应学科的解读和分析,参与本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从而丰富特色学科资源,并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推送、参考咨询以及定题服务等业务活动,深入教学一线,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完善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3.3 创新融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实施“分层服务”策略

根据对学科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军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教授、专家、教员;研究生、培轮训学员。

第一,面向教授、专家、教员的融入式学科服务。教授、专家和教员是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军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对象。这类人群通常承担着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针对这类用户,要为其设立专门的学科馆员,一些精专的学科还要设立学科专家和顾问,以保证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经常走访教研室,保证与用户的紧密联系和沟通,以便随时获得用户需求,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二,面向研究生和培轮训学员的融入式学科服务。研究生和培轮训学员由于其日常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较为迫切,是军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要对象。军校图书馆通过开展文献信息检索课,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加强其文献检索能力,为其学术研究和写作查找资料提供便利条件;不定期与数据库商合作,开设相关讲座,使其能够全面熟悉数字资源和数据库使用;安排专门人员开设图书馆咨询窗口,实时解答学员在资源查找、论文写作、图书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展定题服务、资源推送、邀请学科专家咨询等方式,深入为学员进行学科服务。

3.4 建立专题信息资源服务知识导航系统

学科建设是军队院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图书馆在院校学科建设中了除了担当文献保障的角色外,更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而开展资源服务知识导航是其参与建设的重要形式,要以专业网站或特色数据库等形式对学科专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加以揭示,方便用户使用和查找本学科资源。通过学科馆员对相关知识的搜集、组织和分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建立学科专题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持续的、一站式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导航网站收录的资源涵盖要尽可能全面,重点包含此学科的主要领域;收录的资源类型要尽可能多元化,包括电子书刊、视频等多种形式,除本馆已有的数据库、馆藏目录以外,还应囊括互联网上的数据资源,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知识导航系统。

3.5 培育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服务头绪多、需求面广,单凭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很难胜任,需要团队的合作与支持,群策群力,以满足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需要。因此,加强和完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是军校图书馆开展融入式学科服务的关键环节。融入式学科服务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熟悉馆藏结构、用户需求,还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获取文献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军事专业知识,能够为科研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要尽可能为学科馆员提供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充分了解馆员的学科背景和能力,以发挥馆员的特长;采取效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科馆员的潜能。图书馆要建立一支既能分工又能合作的学科馆员队伍,形成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 结 语

融入教学科研的学科化服务是军校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由被动转为主动,打破了图书馆与教学科研之间的隔阂,使图书馆成为促进学院学科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实现了图书馆的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融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也使得教研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注:陈翡,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2]陈曦.高校图书馆嵌入教学服务要素分析[J].贵图学刊,2013(2):21-23,26.

[3]符之敏,王芳.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应用之中的学科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8(5):58-60.

第6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教学与科研这两种大学基本职能关系间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教学对科研的推动作用、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条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在相互融合方面的策略、方法和机制,对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目前,在我国1470多所高校中,有630多所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按照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能,自然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其中国家“985”建设的35所高校、“211”建设的60所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的400多所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关系,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过于重视科研,而对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关注不够。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本科教学,其基本职能是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办学的目标,科研工作应当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没有很好的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将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照搬过来,希望通过强化科研、引进人才以及分配制度的调控、片面强调高层次课题,在短时间内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冒进发展。这种求大、求全、求高的办学心理,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无法协调和同步发展,而且教学与科研矛盾日益激化。这种脱离实际的办学定位使学校的发展丢掉特色、教学一线的教师严重不足、教学水平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对于科研来说,部分教师又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律,陷入科研误区,出现了只求出版的“形式科研”、只求利益的“效益科研”和只求速度的“泡沫科研”。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过高,是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机制问题,是引起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另一原因。在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对科研实行的大力倾斜,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保证。在教师的奖励政策、职称的评定以及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方面,把教师发表的论文、承担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作为主要的依据并加以量化。由于对科研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对科研功能价值的极力倾斜,使许多教师在现实面前放任教师教学的天职,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开始以另一极端割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激化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3) 社会评价和利益驱动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问题,是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另一原因。目前,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的社会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如何,就是看你有多少个博士、硕士授权点,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多少国家级项目,获得多少国家级奖励,发表多少SCI收录的论文,拥有多少知名的院士、教授。当然,这些因素确实是高校实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却丢失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这一最核心的职能评价。高校科研的功能作用,将为学校带来很好的社会声望,赢得优秀的本科生源,创造更多的获取科研课题的机会和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而教学的功能作用,是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它是靠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力认可,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声誉和评价。在这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大形势下,一些高校的发展必然倾向于科研而放松教学,从而在高校内部引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

历史与现实表明,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想得到整体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学掌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认清教学对科研的作用以及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并探询一种机制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2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们分析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往往注重的是科研对教学的正面推动和负面影响,很少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在高等院校这种特殊的教学科研环境下,教学目的和过程必然对科研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学能够也将必然对科研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

教学的过程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

教学是科研获取知识基础和训练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

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而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有助于驱动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

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

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

3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机制

作为教学研究型的大学要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对立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运行机制。既要明确不同办学层次下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又要确立教学与科研的科学评价机制,既要构建一套教学与科研融合的运行机制,又要遵循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运行规律。

(1) 教学与科研融合策略的层次划分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必须确立学校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层次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定位要顺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清楚自己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定位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不能一味的攀高求大。学校的整体定位必须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学校的发展历史,必须考虑学校的竞争实力和办学成本。必须明确继往与开来、机遇与挑战、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数量与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要明确不同学科的分类定位。对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以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要求高起点发展,这些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扩大研究生数量而相对稳定本科生数量。对于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采取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加强学科与科研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创名牌。对于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基础学科,要大力提倡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学水平,要在办学资源上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师的奖励与职称评定要强调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总之,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要采取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战略,实行分类指导。

(2) 教学与科研融合评价机制与政策导向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明确了各类层次的办学目标之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和政策导向来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一些高校的科研奖励政策不仅力度大,而且易于量化,对科研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对于教学成果的奖励却远没有科研奖励那样明确,教学成果奖励的力度和认可的程度都没有科研那样高。这种偏差的存在,造成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所以在制定奖励政策时,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等同起来,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项目及论文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比例要适当;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设置与津贴发放比例要适当。同时,在物质奖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鼓励,将教学名师与知名教授对应起来,既要评审优秀科研工作者也要评审优秀教学工作者。只有这样,高校奖励政策才能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另外,在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中,对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要求也应当区别对待。可先设置教师统一参评的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其中的硬性条件。在条件的设置中要区别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数量和质量,让教师选择。在可比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职称评审要有所倾斜。

(3) 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组织形式与方法途径

教学科研型大学中要达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协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组织机制问题。传统的教研室机制是以单纯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的教学单位,其工作行政化的特点不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和科技攻关团队的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构建以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是解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有利于专业教师构建科研团队,以学术水平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一级学科及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对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科及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经费的固化。研究所、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任务;承担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学科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这种机制的建立,在强化科学研究的同时,要构建课程建设首席负责人制度,建立课程建设的梯队来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研究的任务。同时,要跨研究所、技术中心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专业建设。这样的运行机制既推动了科研的发展又保证了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晔.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2004,8(6):16-18.

[2] 张清明. 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6.

第7篇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 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第8篇

关键词:学报;传播者;信息;受众;反馈;媒介

传播学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仍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人类任何的信息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美国传播学者、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指的就是在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和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新兴媒介――互联网。高校学报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最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这就决定了期刊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特性。

传播学是关于信息传播规律以及人与信息、媒介之间关系的学问。我国传播学家张隆栋教授较早对传播学进行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自从传播学建立以来,传播学研究者就对传播过程及其要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基本认为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是每一个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媒介,为受众提供的是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学报也遵循传播学过程及规律。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因素,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主要起着一种交流社会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形式与方式。从学报的传播过程来看,学报的传播者包括提供原始稿件的作者、对文稿进行加工的学报编辑、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等几个方面,他们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是学报传播过程的开端。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反映高校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一个窗口,担负着反映和交流高校科研成果、活跃高校学术思想的重任。学报价值的大小,是评价和衡量学报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而学术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报的主体,也即学报的传播者。学报质量和作者及编辑是密不可分的,学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学术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写作水平,同样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只有高水平的作者,较高修养、学识、才能的高素质编辑才能有高质量的学报。邵培仁教授认为,传播者的特点之一是代表性,“职业传播者特别是新闻记者虽然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但是,他一旦从事职业传播(进行采、写、编、导、传等),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1]74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高校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窗口的学报也代表了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信息

信息,也就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的介质。从学报的内容上看,科技信息是学报的主要传播内容。高校学报的根本特点是学术性,如果没有学术性,学报就不能反映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就失去了学报的价值,而学术性主要表现在所刊发的论文上,所刊发的论文就是传播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论文的质量是学报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稿件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质量的高低反映出高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编辑要运用所学知识,将作者稿件信息条理化、规范化、有序化,通过编辑、整理、加工和再创造,使信息得到调整、重组与最佳组合,从而提升论文质量,并且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学术关、编辑质量关,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一份学报受到读者认可,不但要有较强的学术性,还要有高的质量。为了提高学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权威性,那么在内容上就要尽可能的传递学术性、专业性强的信息。

三、受众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者“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反馈者。传播学的受众理论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是针对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信息内容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受众得以体现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的源动力。学报的受众,也就是读者,即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高校的科研人员、部分行政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较大部分是论文的作者,作者在创作之前首先是读者,所以作者会以读者的角度向学报反馈信息。从这个层次来讲,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发行量是与学报的受众(读者、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报的受众,也即很多读者参与学报传播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信息,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为了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用文字符号在学报上表述出来,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得晋职资格;也是为了提高和锻炼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文字修养和写作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这种千刊一面的现象,忽视了读者需求,对读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报甚至不考虑读者群体,仅仅从编辑、作者出发,很多学报成了教师职称评定、学生毕业的工具,从而弱化了学报的学术性。“开展受众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报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争鸣的氛围。所谓‘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是指高校学报通过刊载学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作者及读者群。换言之,在学报的服务对象中,不仅包括作者,还包括读者(受众)。”[3]

四、媒介

“传播媒介是介于传者和受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1]148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借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学报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实体性,也就是学报的开本大小;中介性,也即介于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负载性,也就是学报作为媒介负载的符号以及通过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和意义;还原性,也就是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尤其是编辑将通过编码后的符号在受众――读者那里能够还原为传播者所编码的符号;扩张性,即学报通过信息传递将作者、编辑的思想、知识扩张后为许多人所共享。“目前,围绕科技期刊所进行的学术评价,一般表现在3个层面上:对科技期刊本身的评价;对科技期刊所载的论文的评价;对科技论文作者的评价。”[4]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报本身、学报所载论文、学报作者都代表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所以高校必须注意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反馈

反馈,指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源。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有反馈的发生,学报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同样也有反馈的发生。反馈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信息,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积极反馈是鼓励传播行为继续进行的反馈,而消极反馈是影响或制约传播行为。“虽然受传者所发出的信息是在原来信息基础上产生的‘再生信息’,但它却可以决定某一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是一种很具权威性的信息。”[5]学报的受众,即读者向传播者反馈信息,通过学报或者直接向作者反馈信息,或者向编辑反馈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必须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学报的质量以及在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认知。

六、结语

从以上对于学报传播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术信息传播的职业媒介,是反映高校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体。

但是由于高校是以教学为主,很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忽视了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学报在学校中的地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往往单纯依据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来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而对于在本校学报的作者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给予较低的奖励和分值,这在教师中难免会产生误导作用,导致学术上的功利性,这也限制了教师对本校学报投稿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本校一些优秀稿件外流。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定、年终奖励而将优秀的稿件投到核心期刊,而将水平一般甚至质量很差的稿件投到本校学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本校学报的质量,那么作为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学报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本校的水平,从而也导致外界对于本校教学科研能力的认知。国家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将学报工作置于同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同等的地位,“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6]著名教育家王亚南曾指出:“要办好大学,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教学,二是学报。”而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更是强调,“没有学报就没有学报最高的学术代表性刊物。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7]因此,高校应该把学报作为科研单位来建设,把学报当作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重视学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3] 虞晓骏.高校学报受众研究初探[D].学报编辑论丛,2006:267-270.

[4] 闫玉玺.科技期刊出版的传播学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7-300.

[5] 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4.

第9篇

关键词:中专;课题研究;教学科研;问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472.5;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7-01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科研,一般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问题开始,从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入手,进而撰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随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会逐步走上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升华。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下发一定数量的课题。本文论述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概念

课题源于问题,但又不等于问题,课题是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后形成的题目。例如,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学习接线时,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接线方法的差异,在接线时间和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这个问题,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课题――“电工技能操作工具和方法的使用研究与实践”。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又会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以从单个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一系列的课题,组成一个项目,也可把一个项目分成几个课题进行研究,逐个突破,从而完成项目的研究。例如,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项目,涉及整个职业学校、多个学科,作为一般的教师研究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研究时,可以把“职业学校”分解为许多的学科和专业,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财会专业等,甚至各个专业也可以分解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解成一门门课程。研究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课程方面入手。像电子专业的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课题――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把各个课题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项目。把各个课题研究好了,整个项目也完成了。

二、课题的申报

从课题所涉及层次和研究内容来看,可以把课题分为大型课题、中型课题、微型课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一般研究的以中、小课题为主,主要研究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具有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一般的研究者或者较小团队的课题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例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微型课题。课题较小,电子专业的教师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把课题研究完成。而“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中型课题,一个人很难完成课题的研究,可以几个人分工来完成。课题按功能分为基础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课题三类。对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而言,主要以应用研究课题为主。应用研究课题是通过研究得出一般规律、原则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例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可以研究电子电工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因为这种课题只涉及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课题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课题按者来分可分为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两类。规划课题是在课题指南中列出的课题,而自选课题是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的课题。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方法的科学探索过程,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课题、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和开题论证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过程,包括课题实施、中期检查两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撰写报告、课题结项、成果推广三个步骤。要成功申报一个课题,先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正确地选择课题,研究时会更顺利。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研究财会、计算机软件问题,必须先去学习财会、计算机软件知识,才能完成课题研究。选好题后,要对课题有个整体规划,也就是写课题申报书,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依据、概念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方面。在写课题申报书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充分了解,若无明显的创新点,不宜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或落后于别人的课题。课题申请书填好后,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后,课题就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步骤,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等,从而得出结果。当课题研究完成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把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且要把成果推广使用,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四、结束语

课题研究具有严格的步骤和要求,作为一名职校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进行课题研究的人。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研究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J].上海教育科研,2009(07).

第10篇

(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简要论述了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中关于灰色文献资源的类型、特点和情报价值等内容,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高校灰色文献资源,实现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巨大情报价值。

关键词 高校灰色文献;类型;特点;价值

作者简介:温普玲(1963—),女,河南郑州人,英语教育本科,副研究馆员。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单位,在其完成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由于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是以半公开、非常规的文献形式出版发行的,所以这部分的信息资料均属于灰色文献的范畴。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灰色文献资源很少进入图书馆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视野。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实际开发工作严重不足。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类型、特点和情报价值等方面内容,旨在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与了解高校灰色文献资源,提高对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类型

根据文献来源的不同,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灰色教学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高校的教务部门、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等工作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灰色文献,是高校的教学工作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和必备条件,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自编教材和讲义、教学参考书、教学实习指导书、教学研究报告、教学经验总结、教案、教学课件等。

1.2 灰色科研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教学单位、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根据学校的整体科研规划、各个单位的科研计划、个人的科研兴趣与研究方向等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科研成果。这部分文献是高校的科研能否走向正常化的轨道、能否具有相应的科研激励作用、能否产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科研报告、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内部刊物等

1.3 灰色管理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高校行政后勤管理部门、教务教学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和各个单位的年度计划进行组织、起草、编写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条例性文件等。这类文献反映了学校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是高校的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通过它也可以反映出高校的管理水平,揭示出学校管理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是否同步,是否真正做到为教学科研服务。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法规性文献、决策规划类信息、学校有关事实、数据、调研报告等

2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种类虽然繁多复杂,但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有:

2.1 具有较强时效性

高校灰色文献为学校或某些部门的内部资料,与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不同的是,它在文献的格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由于是内部资料,只发给与该类文献有关的部门和个人,所以其从产生到形成需要的时间较公开发表的文献要短很多。而且由于高校灰色文献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反映的也大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动态,流通周期较短,所以具有很强时效性。

2.2 具有原生态性

高校灰色文献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各个专业领域新经验和新成果,既能提供最新的行政政策和科研动态,也能及时报道各种实用的技术和方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灰色文献的原生态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人为的加工处理才能被公开。高校灰色文献则能以其原始的面貌被人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2.3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在高校灰色文献中,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还是科研工作中对国内外科研动态的研究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学位论文,还是教师的研究报告,在其研究过程中大多是严谨、详尽和系统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例如,某些重大课题的科研报告,不仅内容专业深入,而且数据准确可靠,所以情报价值极高。而且,科技报告中还附有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原始记录等原始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情报资源。

2.4 流通范围窄,载体形式多样化

高校灰色文献一般仅仅供内部交流使用,或者作为档案资源保存,而不经过商业性出版物流通发行。其发行范围由生产者根据需要决定,大多只发送给高校内部有关的部门或个人,流通范围窄、收集比较困难。另外,高校灰色文献的载体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纸质的文献外,还有缩微资料、声像资料和机读文献等。而且,同一载体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纸质文献可以是印刷品和也可是复印品,可装订成册也可是活页形式;机读文献可以是数据库也可是机读磁盘或光盘等。

3 高校灰色文献的情报价值

尽管高校灰色文献属于非公开出版的文献,有的研究也许并不成熟,但由于文献见解独到、材料新颖、信息量大,在科学研究和情报价值上有着特殊的参考作用,较之公开发表的文献,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3.1 实用性

高校灰色文献一般是在校内现有的教学科研及生产管理条件下产生的,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其中,较为成熟的结论,可直接利用;那些失败的结论,则具有大的借鉴价值;还有一部分的结论则可以提供新的科研思路,成为新课题的研究起点。所以,高校灰色文献资源在科学研究和情报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3.2 导向性

高校灰色文献不仅能提供人们全面了解某一事物现状的信息,揭示出一些关键技术的所在,而且还能指出该事物的可能走向,从而使人们能牢牢把握其发展轨迹,研究其未来,其巨大的情报效应与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科研报告中记载了某核心技术内容的研究步骤、方法和实用的材料,以及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和效果过程,并记录着该技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其所在学科领域研究往往形成自然的导向作用。

3.3 独创性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中,科研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献都是高校科研人员、教师或学生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从中提炼出的学术性见解或结论,其选题新颖,结论不与他人雷同,具有很高的独创性。

3.4 可靠性

高校灰色文献在产生的过程中,引用资料广泛、详实,论述严谨、系统,并详细记载着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研究的方法、成果、结论及

参考文献,还附有大量的图表及详细数据,其结论都是经过多次探索、研究才得出的。所以,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情报价值高,可靠性强。

3.5 权威性

在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中,除了未经权威机构认可的自编内部讲义、教学指导书等文献外,其他的灰色文献,尤其是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科研报告、科技成果,以及省部级、国家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在每个学科的探索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科研和情报价值上,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马学立.灰色文献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特征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3(1):13.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网络资源;教学;科研

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使得高职教育在信息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成为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教育大众化的综合体,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及网络资源的功能,为教学科研服务,已成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意义、特点和途径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现了自动化集成系统建设,他们依托校园网络,加入了因特网,实现了文献信息社会化、远程化传递和远程服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1.网络资源的意义

网络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已成为现实,它不但有效地遏制了各个学校文献资源重复收藏现象,使自己有限经费重点购买具有本校特色、利用率高的文献,还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协调,使读者全面快速地获取网络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地方,如何让教学科研人员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文献信息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具有较现实的指导意义。

2. 网络资源的特点

(1) 文献载体形式多样

网络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它以电子文献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数码方式将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等设备阅读使用。它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传递迅速,复制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电子文献的出现,形成了文献信息资源载体的多元化格局。

(2) 内容广泛,信息及时

因特网是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几乎包括所有学科领域,网上有许多联机的数据库及电子图书馆,包括世界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数据库,它通过因特网对外开放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以信息及时、查询快速为特点,为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有一些期刊还可以在网上发表电子版文章,这些电子版期刊比正式印刷出版的期刊可以提前几个月与读者见面,所以在因特网上能得到最新的资料、最新的科研动态,这对于从事教学、科研人员来讲无疑是有帮助的。因特网还提供了快速查询网络资源的工具,只要能链接通讯网络,就能利用网络资源而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3. 网络资源的途径

(1) 注重网络资源整合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既是网络资源的利用者,又是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如何使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科研,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数字化技术即OCR技术(光学汉字识别技术)将纯文本文献转换成标准的电子文本格式文献,其准确率高达99%,这也是目前文献资源数字化采用的一种最普遍的技术。它可将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等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字符,进行加工存贮。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集中编目,构建资源共享的书目文献数据库。目前,国内上网图书馆达到百家,通过建立图书馆网址等方式将自己的文献资源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达到资源共享。

(2) 建立特色信息数据库

因特网上资源范围广、动态性强,我们可以对网上信息资源搜索、下载和整理,建立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学校可以本校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基础学科建设为前提,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分布、科研课题,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深加工,编成二次、三次文献,最后把这些数据库传送到因特网上,使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询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如:以本校重点学科为主的专题论文数据库;博、硕学位为主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等。

(3)建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

由于网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用户要寻找自己所需信息非常困难。目前,没有一个方便完备的检索系统或分类体系将其高度有序化。因此,建立网上信息资源指引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模式。所谓指引库就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学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宗旨、学科设置和专业内容,将因特网上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分散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重组,形成信息集成系统,优化检索质量,提供给教师科研人员使用。

二、网络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措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也是21世纪高科技社会的紧迫任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新技术开展研究型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竞争的需要显的尤为重要。

1.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为教学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它使教学的模式、组织、过程和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传统教学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计算机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现代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专业课学习不再棘手。其次,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2.编制网络导航系统

网络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将成为现实。教师、科研人员能否充分占有全面详细、真实的文献信息,直接影响到教学和科研人员完成研究课题的质量,近年来学科的交叉性,科研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更加需要注重文献资源的学科导航。

3.实现网络资源与非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

在校际协调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重要和适用的印刷本文献。加大网上数字化信息特别是网上电子期刊的订购、管理、减少或完全取代印刷型文献,做好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的衔接工作。首先要将传统文献转化为电子出版物,把有独特价值的印刷文献转化为全文版电子文献,制成光盘或上网传播。同时还要做好知识组织工作,包括文献分类、标引、进行网络信息导航,以及网上信息的组织和新信息的自动生成。

4.建立网上搜索引擎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首先应根据用户提出的需要,借助Yahoo,Infoseek,Alta,Visat等搜索引擎,收集各种信息源,通过资源指南查找相应信息,然后将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以及综合归集,并编制与之相配套的二次文献,通过加工、整合,形成特定用户需要的有效信息资源。同时还要补充国外的重点学术机构所从事、的有关课题动态信息,使教学、科研人员可以不断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资料。

5. 开展校际协作

我国目前有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他们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开展校际协作,高职教育有必要进行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联合和协作。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还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在校际协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5:175-80.

[2]吴琦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 [J].文献信息论坛, 2000, 4:56-57.

[3] 王蓓..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教学科研[J] .情报业务研究, 20002,8:78-80.

第12篇

(厦门理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分析学报与高校发展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学报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充分发挥学报办刊宗旨的引导作用、特色栏目的窗口展示作用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封面宣传报道方面的作用,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和学报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高校学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67-02

自1906年《苏州大学学报》创刊,到1918年复旦大学《复旦学报》,1919年北京大学《北大月刊》,1937年清华大学《清华学报》相继创刊至今,高校学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1].学报在高校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报的发展.认真研究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高校发展和顺利转型.目前,很多文献围绕学报在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2-5],但有关学报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学报功能定位及在高校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学报相应发展变化分析,指出学报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建设成服务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高校学报.

1 高校与学报发展的相互促进

1.1 高校发展离不开学报的发展

学报是高等院校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窗口,是学术研究的阵地,学报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学报在高校改革发展中必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发展离不开学报的发展,综观国内外高校,但凡一流的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报的发展.学报伴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诞生,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6].高校核心工作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而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成果和动态基本上都在学报中予以体现.学报为高校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为高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2 学报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学报的发展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学校的支持重视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学报大多数稿件来源于本校科研工作人员,是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直接体现.学报学术水平的高低和论文质量的优劣往往与本校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相关.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例如科研工作量考核计算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细则等规定,直接影响学报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学校在学报办刊经费及对编辑部建设和编辑继续教育与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推动学报的建设和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学报随高校发展而相应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如高校合并、高校扩招、高校转型等,每一次调整和改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学报的改变,相应地,学报由原来的“多校多刊”变成“一校一刊”“一校多刊”或者“一刊多版”.在综合型大学导致了综合型学报的状况下,地方高校学报在差异化办刊理念引导下,力争从众多同质化的高校学报中脱颖而出,纷纷挖掘本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势资源,开辟某一专业领域专栏或专刊,努力想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 学报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2.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

2014年4月,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既是产业结构升级、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措施.如何实现成功转型,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和教育从业人员共同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挑战.

2.2 地方高校学报在转型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地方高校学报要着力探索其在转型过程中应如何适时做出调整,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方向,明确其功能定位.学报功能定位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考虑学校层面因素,又要受学报属性、发展规律等因素制约,而最关键的是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相适应.地方本科高校与国家和部委属的“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不同,与省属的重点传统本科院校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院校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报要明确应用技术大学本质属性要求,紧密围绕所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学报多刊发为市场经济服务,能较快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科学方面的成果[7].正如高等教育要走特色化、多样性发展道路,与之紧密发展的高校学报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3 如何发挥学报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3.1 办刊宗旨的导向作用

编辑部根据学报发展规律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科学制定办刊宗旨,为期刊沿正确的方向高效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制定好刊物的宗旨后,明确办刊理念,制定详细的执行办法和措施,突出办刊宗旨的导向作用.地方高校可以突破一贯地追求高质量研究型论文的理念,鼓励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技术性、工程类论文的发表,通过办刊宗旨明确规定予以引导,并在审稿专家遴选时挑选一定比例的有企业从业背景的专家录入审稿专家库.即使工程类论文有可能对期刊影响因子等参数造成影响,但率先在该工程领域和行业内办出有影响力的期刊,培育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有利于刊物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编辑作为办刊宗旨的执行者,应突破固有理念的禁锢,用开放、前瞻的理念看待期刊的变革和改变.

3.2 特色栏目的推动作用

学报的栏目往往是与高校学科发展、办学特色、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密切相关的.同样,谋划好栏目,科学合理地设置期刊栏目,能够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多设置了栏目,地方高校可以围绕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设置特色栏目,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方向进行聚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和产学研最新成果多加关注,主动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积极策划,凸显栏目特色,争取将特色栏目办成在专业领域和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栏名刊.

3.3 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

发挥学报培养人才的摇篮作用.学报植根于高校,学报在出版发行动态操作流程和运行过程中,必然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来稿经过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专家的审稿,再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通过学报平台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探讨,既是作者学习提高的途径,也为审稿人提供了了解当前科研动态、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学报平台更是实现了作者、读者、专家、编辑间随时、随处互动交流,不仅有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年科研教师、在校研究生的培养,还有利于发现学术新人,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

3.4 封面报道的宣传作用

学报是一张高校对外交流的“名片”,学报封面则是一个宣传、推广高等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的“窗口”[4].充分重视和发挥封面宣传报道的作用,通过精心策划与版面编排,以图片和简讯形式报道学校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国内外重要赛事取得的优异成绩等.利用学报校际间交换和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新媒介传播,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提高学校和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结语

学报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学报与高校发展紧密相关.要把握好应用技术大学本质属性要求,充分发挥学报对于高校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成功转型和学报的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勤.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学科建设,2006,27(6):75-78.

〔2〕韩琳.学报在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2(4):1-3,8.

〔3〕史庆华.高校建设与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2):132-135.

〔4〕陈艳芬.高校学报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出版与印刷,2012(3):11-14.

〔5〕金九红,陈曦.不能承受之重——论经济效益和学术发展共同期许下的高校学报改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