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上授课工作方案

网上授课工作方案

时间:2022-05-06 22:1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上授课工作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上授课工作方案

第1篇

一、工作目标

按照“疫情防控为重、分析研判为先、分类施策为要”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县疫情防控工作实际,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育局负责全县各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在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县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针对本校实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全程课与短期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地、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统筹谋划。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一校一案”模式,根据学科学习特点,分学段学进度,统一课程安排(课程表);也可以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我县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全县中小学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合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地、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地开发开放本地网络教学资源。各地要积

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地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要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暂停举办各类校园招聘及宣介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

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我县原则上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全县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县延时开学期间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由教学管理人员、网络资源建设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各学校要成立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校的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教师进修学校和电教馆等业务部门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

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

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合作。各学校要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五)强化质量监控

第2篇

一、总体要求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积极主动、规范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最严的要求、最硬的措施、最实的作风,全力遏制病毒疫情扩散和蔓延,切实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团队的智慧,务实的作风,高尚的师德,有效的办法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的教与学工作。

二、工作举措

(一)制定学校关于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县中学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成立学校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

职责:负责全校的疫情防控工作。

副组长:

职责:按照学校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监督各自分管范围的相关科室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成员:

职责:按照学校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不敷衍塞责,不弄虚推诿。

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以下工作组并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1、信息排查上报组

组长:

组员:行政办工作人员

德育处工作人员

各班班主任

职责:根据县教育局要求,排查全校师生情况;做好日报工作;发现特殊情况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小组和县教育局。

2、宣传教育组

组长:

组员:学校行政办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疫情防控期间的上级政策、公告、卫生健康教育资料、生活提示和防控要求;做好防控的相关工作宣传。根据上级部门居家隔离要求(14天)督促教师按要求进行隔离。

3、物资保障组

组长:

组员:后勤处工作人员

职责:及时统计学校开学后疫情防控所需物资情况;负责紧急物资的采办工作;做好防控物资发放工作。

4、课业指导组

组长:

组员:教导处全体工作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职责:负责延迟开学期间学生线上课业辅导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学生在家学习活动指导。负责摸索一条适合我校师生线上教学的路子,用“一班一方案,一师一办法”的方式调动全体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课业工作督导组

组长:

组员: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各年级组长

职责:督促、指导全体教师做好“停课不停教”期间的教学工作,收集好图片资料并向上级部门汇报;收集,总结好的做法向全体教师进行推广。

6、年级指导联络组

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职责:掌握、指导各年级组网上教学情况,并及时收集好的做法向教务处汇报并进行推广。

7、环境消杀组

组长:

组员:

职责:负责做好校园内消毒杀菌、卫生清洁等校园疫情防范工作。

8、党团先锋组

组长:

组员:全体党员教师和党团办公室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完成学校的临时性工作,坚决不搞形式主义,追求务实。

(二)、制定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严格落实校园出入等制度,严控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

(三)、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认真做好师生疾控应急排查统计工作,密切跟踪寒假期间到达或途经湖北等疫情重点防控地区教职工和学生的情况,按时做好日报工作;

(四)、各班主任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予以传达,并要求班级同学将每天的身体情况进行上报;

(五)、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各班级、各学科的网上授课办法,力争做到防疫、教学两不误。

(六)、提前做好学校正式复课后的就餐、消毒、晨检等各项预案,确保师生安全。

三、工作要求

第3篇

一、培训目标

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为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好基础性、方向性培训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深刻理解并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并领会高中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广大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改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新教材培训等共计70学时,内容涉及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结构及主要特点、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等。

(三)培训对象:20*年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共计约3.5万人。

三、培训时间及分工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经教育部组织遴选和专家评审,确定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新思考网)和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承担培训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语文、数学等12个学科的通识和课程标准培训(政治学科包含新教材培训),培训时间定为20*年7月11日—20日。

第二阶段,由我省教育厅遴选,确定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河南省总站、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平台承担培训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语文、数学等13个学科的新教材培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包含通识和课程标准培训),时间为20*年7月22日—7月31日。

各阶段具体培训平台分工及培训时间、各服务平系方式及相关信息见附件2。

四、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从20*年开始,在秋季开学之前,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7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未经岗前培训的教师不能承担新课程教学。要坚持做到培训不达标不上岗,观念不转变不上岗,新教材吃不透不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一是为方便广大教师就近学习,本次远程培训应以教师所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内具有网上学习条件的学校作为培训的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应配备有符合接受网络培训技术要求的若干个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作为培训点(“学习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见附件3)。二是组班方式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组班,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视实际情况跨县区以地市为单位组班,每班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三是各地应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地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规划、组织安排本辖区内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参加培训时,则应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以学科为标准,将同一学科的教师编在同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应相对固定一个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作为具体的培训点,参训教师必须按时到指定的培训点进行集中的网上学习和研讨交流。

(三)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教师收看视频课程、学习相关资料、参与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等。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为保证本次远程培训工作的切实有效开展,省教育厅成立“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办公室”,设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项目办公室在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包括组织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遴选、确定新教材培训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成立行政督导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监督,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保障。

(二)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省辖市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市、区)呈交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负责为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

(四)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辖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辖区“学习中心”的设立;做好本辖区各“学习中心”培训点班主任、辅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地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培训点的分配工作;做好本辖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的校长、培训班配备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行政领导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六、培训实施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9日前,各普通高中校长应负责将本校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不需提供教师的个人信息),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县(市、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二)6月20日前,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完成以下工作:

1、对本辖区各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

2、将全辖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为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

3、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4、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5、指定本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6、将本辖区确定的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按照各网络平台提供的电子表格形式填写后发送到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电子邮箱。(各类电子信息表格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网站主页上下载)

(三)6月24日前,各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县(市、区)上报的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进行审核整理后,按学科分别发送到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电子邮箱和设在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项目办公室”指定的电子邮箱内。

同时省辖市教育局也应指定本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6月18日至7月4日,省教育厅组织两期对全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为每个县(市、区)的“学习中心”和培训点提供称职的辅导教师。

(五)7月1日至10日,进入培训前的准备阶段。在此期间的主要工作是: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由其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3、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组织各地班主任、辅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网上培训(培训的具体时间由各网络平台通知)。

(六)7月11日至31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的具体考核办法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订。经考核合格的学员,由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后,颁发培训结业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第4篇

【关键词】基层部队;心理服务水平;途径

随着的“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强军目标地提出,如何保持和提高我军在和平环境下的战斗力,已成为当前部队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一线基层部队,由于管理严格、环境闭塞、训练艰苦等客观因素而引发得官兵心理失衡问题,最终导致部队负性事件偶有发生,心理服务工作也逐渐被推到了一个事关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为了扎实做好基层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心理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广大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就提出如下七条提升途径。

一、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决定着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以宣传普及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抓手,逐步努力扭转部队各级人员对心理学及心理服务工作的各种认识偏差。一是聘请上级单位、医院的心理服务专家,以宣讲和培训的方式宣传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有别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立性,摒除他们对心理学和心理服务工作的认识盲区。二是本单位的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或外请心理专家通过趣味性强的集中授课形式定期性地向广大基层官兵普及基本心理学常识,努力促使他们走出心理学的认识误区。三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六小阵地”的宣传资源,常态化地宣传普及心理学相关内容,对基层官兵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培养心理服务人员队伍

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主体是人,心理服务工作的相关人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在领导机关设一名主管本单位心理服务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心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任务。在掌握本单位广大官兵基本心理动态的情况下,积极科学制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切实有效贯彻实施。二是在本单位的医院或卫生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医生,日常以负责心理服务工作为主,避免身兼多职的现象,同时加强其心理服务的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三是在基层连队选拔并培养一部分心理骨干,利于有效的掌握身边官兵心理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将部分官兵的心理问题消除在初期萌芽阶段。

三、加大心理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服务设施是有效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是对心理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努力在师、旅、团卫生机构建设测评室、心理咨询室、治疗室等心理服务工作场所;购置多项心理测评仪、生物反馈治疗仪、投影仪等多种宣泄器具。二是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安排好专业的值班人员,为基层官兵提供优质的心理热线咨询服务。同时,依托政工网开辟心理服务专栏,进行网上授课、网上谈心等,及时有效地为广大官兵释疑解惑、舒缓心理压力。

四、丰富心理服务的开展形式

立足于本单位已有的心理服务开展形式,结合自身情况特点,丰富和创新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形式。一是尝试着将趣味性强的团体心理游戏、训练,灵活地穿插到基层官兵的日常军事训练中,这样既能增强广大官兵的心理素质,又能有效促进军事训练效果。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紧密地结合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适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起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效果。三是将患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官兵集中在一起,努力消除参与官兵的思想顾虑,积极营造出相互探讨、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家都能就着自身面临的心理困扰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落实心理服务的激励举措

以对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为抓手,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定期考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表彰优秀心理服务人员,树立心理服务标兵,大力宣扬心理服务工作的先进个人。二是要结合演习拉练、野外驻训、比武竞赛、抗震救灾等大项活动,为心理服务人员创造和搭建施展心理服务的舞台。对那些完成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心理服务人员,应考虑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注重心理服务的连续性

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心理服务工作的连续性。一是对那些通过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来访官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做好后续的心理服务工作,加强联系反馈,努力帮助来访官兵逐步消除心理问题。二是对从上级医院就诊返营的官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注重后续的观察和走访工作,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心理服务,确保在原有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能不断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七、利用地方高校的心理资源

现在多数地方高校都配备有专业心理服务人员,其服务对象与我们部队多数官兵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可以利用地方高校的心理资源提升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借助地方和院校力量来拓展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途径。同时可以邀请地方高校的心理服务人员,定期地为广大官兵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紧密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借鉴地方高校的心理学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和心理服务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建设部队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是以强大的战斗力为后盾,官兵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现阶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在提出的强军目标的牵引下,注重提高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努力提升心理服务水平,为实现 “强国梦” 和“强军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勇,尤明春.某部抓好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4):319-320.

[2] 李肖荣,周剑锋.对某部官兵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07,9(1):73.

[3] 付东辉,颜世杰,苏敏,王娟娣.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与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96.

第5篇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3年到4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4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年度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4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4年完成了焦作市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4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编写完成了焦作市4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4年度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4年度,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4年度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三名。各县市区测报点的观测资料都达到了市局要求。市地震局每年都要召开评比会,对县(市)区资料进行年度评比验收及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运行良好我局在河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中,早在92年率先在河南省完成无线电台通讯和电磁波观测网建设。目前我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微观网络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市地震局负责管理的市直观测网络和县(市)、区地震办直接观测的微观手段,其中有电磁波、地倾斜、盖革记数器、地温等手段,其二是县(市)、区自己管理的以水井水位为主的手段,目前也形成了水井观测网。宏观网点,目前已建成宏观观测点55个,这些动物前兆观测点基本具有五大要素,即一定的观测规模、固定的观测场地、有固定联系人员观测人员、有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有管理规章制度。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图书馆;入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3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1

[本刊网址]http://

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文化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如何帮助新生尽快消除陌生感,指导他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已然成为图书馆人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而新生入馆教育作为新生了解图书馆的第一课,它对提高新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和认可度起了重要作用。

一、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意义

新生人馆教育是高职图书馆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是指图书馆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对读者进行图书馆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培养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求知意识,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馆藏利用率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在服务读者、提升馆员业务能力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讲,大学的一切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由高中的灌输式教学到大学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会他们自主使用工具书及检索资源则非常重要。而新生入馆教育则是承担该任务的重要角色。它通过对图书馆的功能、布局、馆藏资源、公共道德、规章制度等内容介绍,能迅速消除学生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学生通过对馆藏检索、电子资源检索和利用等技能的学习,能自主、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喜欢且依赖图书馆,提升自身自主学习和钻研能力。

(二)有利于图书馆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读书热情不高氛围不浓,对图书的兴趣和爱护意识相对较差,导致某些不良现象在图书馆时有发生,如:将阅读后的图书随意乱放导致错架乱架、外借图书逾期不还、损毁玷污丢失外借图书、长期霸占自习座位及存包柜、不爱护公共财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大大增加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图书馆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因此利用新生入馆教育这一契机对读者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自觉遵守,配合图书馆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读者服务上,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三)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虽然近年来,高职图书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经费采购图书资源,但是图书借阅率却日趋下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新生入馆教育是图书馆自我宣传的一个良机。只有当学生了解且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源,学生才乐于到图书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通过入馆教育的平台,让馆员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听取学生的心声和建议,真正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和电子资源,吸引读者,使图书馆服务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四)有利于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投入、学生的学术水平相对较弱,在大部分学生眼里,图书馆只是借还书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图书馆可以借助新生入馆教育的平台推广本馆资源,展示自身的形象,吸引读者自觉走进来;图书馆馆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向新生展现图书馆的工作和文化内涵,取得新生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在新生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有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被广泛使用,图书馆的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二、当前高职院校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缺乏系统性

首先是学校层面,由于图书馆属于高职院校里的教辅部门,学校及院系的重视程度不够,新生入馆教育在时间、场地、宣传等方面都存在应付态度,往往安排在军训期间或课余时间,且是集中的填鸭式教育,培训效果不佳;其次馆内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逐年扩招,图书馆每年开学初要负责几千名新生的借书证办理、入馆教育等工作,人员紧缺、工作负担重,没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对入馆教育工作积极性不足;最后是学生方面,由于新生对高校图书馆的认识只流于表面,认为图书馆只是借还书的地方,没有其他营养价值,且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无需考核不计入学分,因此学生积极性不足甚至有逃避心理。种种原因导致新生入馆教育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教育形式传统、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由于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时间短、内容多,大部分图书馆仍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授课、讲座或者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比较笼统,往往是一小时内把图书馆的所有功能传授给学生,缺乏实操的机会,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培训效果不佳,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入馆教育,但学生真正使用图书馆资源时仍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各种不规范、不熟悉的行为出现,比如不会使用OPAC图书查询系统、不会借助自助检索机到书库找书、不会使用电子资源查找资料、不清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等,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没有设置专门的入馆教育馆员,馆员授课经验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职图书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入馆教育馆员,只是临时抽调馆员负责该项工作,而大部分的图书馆员平时没有承担授课任务,授课经验不足,只是照本宣科进行讲解,与学生缺乏互动,教育效果不理想。且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普及,数字图书馆也相继进入各高职院校,某些馆员自身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使用熟悉程度也不够,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

因此传统单一的入馆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数字化图书馆的教育需求。探讨新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模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拓宽思路,创新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

(一)提高入馆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要取得领导重视,建立专业的入馆教育师资队伍。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分不开。首先要为授课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提高授课水平;在领导的指导下制定入馆教育工作方案,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常态化;另外在课时、场地、经费、人员组织等方面要取得其他部门领导的支持,使教育活动得以持续开展。

其次,与院系合作,借助媒介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各院系辅导员是与大学新生走得最近的群体,他们在新生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对图书馆进行宣传,将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有利于图书馆日后工作的开展;同时与学院团委合作,利用广播站平台开辟图书馆专栏,定期介绍图书馆的功能、馆藏、规章制度、新书好书推荐等;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到各自班级、宿舍进行宣传,并把读者的需求、意见反馈回图书馆;同时利用微信服务号平台,开通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如新书通报、活动通知、最新动态等,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互。

(二)创新思路,改进入馆教育的方式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广泛应用于大众的今天,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广大90后高职学生的需求,只有与时俱进、结合用户的特点把传统和新型教育模式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1.利用多媒体阅览室进行实操培训

除了传统的集中授课外,针对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分批分专业在多媒体阅览室进行实操训练。比如使用OPAC系统进行文献检索、电子资源的利用、随书光盘的下载等,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地操作,培训馆员也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互动,根据实际需求介绍各专业群学生感兴趣的资源。以广州某高职院校飞机维修类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公务员考试以及专业书籍,结合学生兴趣点开展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积极性。实操结束后由志愿者带领实地参观图书馆,并对图书馆各个功能区域进行讲解,使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更直观。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书馆微视频教程

在数字化校园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各项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相比没有思想的文字,生动的视频更容易让人接受。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书馆宣传视频,把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功能区域、馆藏分布、部门人员设置、借阅流程、规章制度、馆藏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案例分析等内容制作成微教程,学生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播放学习,使教育效果更生动直观,学生更乐意接受。

3.开通网上教育平台,建立新生入馆考试制度

新生人馆教育考试制度在江南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实行,有效避免了学生对入馆教育的应付敷衍。如可以开通网上新生人馆教育学习平台,并制定一套考试系统,把文献查询、电子数据库查询、图书馆规章制度、开放时间、公共道德等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只有参加学习且考试合格后,计算机系统才会自动开通其图书馆使用功能模块,否则将无法使用图书馆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人馆教育的成效。

(三)建立新生入馆教育反馈体系

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统领商务领域人才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商务人才队伍。围绕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工作,提高我省商务人才熟练运用经贸政策法规、贸易惯例和规则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促进我省企业经营尽快与国际规则接轨,提升企业进出口业务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化解各类贸易风险,增强发展后劲。

(二)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口岸通关查验部门、中介组织和企业四位一体,做好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一是推动我省不断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贸结构,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是促进一批具备产业龙头地位的进出口企业快速成长,成为我省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帮助企业掌握国际市场动态,掌握最新的进出口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效开拓海外市场。四是指导企业提升操作管理技能,促进外贸业务发展。五是帮助企业熟悉WTO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把握国际贸易关键,建立良性操作流程。六是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和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商贸企业家。七是培养一批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精通国际贸易业务,善于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应对各类贸易摩擦的专业人员。

二、工作重点和实施方式

(一)工作重点

1.重点培训WTO有关知识、市场经济理论与实务、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市场开拓、产品国际认证、信用保险制度、电子商务与政务、海关报关、检验检疫、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现代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

2.发挥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作用,加强商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和管理工作,加快商务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步伐。

3.近期培训主要课题。分为基础类、政策类、应对类。(详见附件)

(二)实施方式:采取研修类培训、业务类培训和专业资格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1.研修类培训。主要针对企业中高层负责人,以培训进出口基本知识和国际化经营理念为主,为参加培训人员做好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2.业务类培训。主要针对企业业务人员,以培训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最新法律、法规、政策为主,让参加培训人员尽快了解相关规定,及时作出反应。

3.专业技术资格类培训。主要针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培训商务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为主,帮助参加培训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工作机制和工作安排

(一)工作机制

1.建立福建省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外经贸厅、经贸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信息产业厅、质监局、福州海关、福建检验检疫局、省国税局、外汇管理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会福建监管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州代表处,以及省属相关行业商会、协会等单位组成。联席会议由省外经贸厅负责牵头召集,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外经贸厅。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全体成员会议,通报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联系会议各成员单位各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工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联络员工作会议,协调具体培训事宜。

2.职责分工。省外经贸厅、经贸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信息产业厅、质监局、福州海关、福建检验检疫局、省国税局、外汇管理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会福建监管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州代表处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认真落实相应的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各商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应根据行业特点,重点培训企业所需的进出口业务和政策知识,突出培训内容的实务性和操作性。各设区市要尽快建立所在地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单位应将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费用支出等,报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统筹实施,以避免互相交叉和重复。培训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就地就近、求实求效地开展。各单位要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将所开展的工作或有关情况及时向联席会议工作办公室通报,实现信息共享。省外经贸厅、经贸委将定期对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进行联合检查。

(二)工作安排

1.工作部署阶段(2007年6月前):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细化行动方案。各设区市要建立所在地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并将方案上报省外经贸厅。

2.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6月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行动方案,并定期组织检查,不断改进完善,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要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2.紧扣企业需求。要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工作调研、召集会议、日常沟通等渠道,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以服务企业为着眼点,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

3.科学安排培训。做好科学的课程设置,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强化培训管理,建立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的跟踪制度。

4.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形式上,脱产集中与半脱产分散相结合,自学、集中辅导和自学考试等相结合。经常性开展进出口业务咨询日活动,为企业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商务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探讨制定商务专业技术人才定期进修、出国深造的培训政策,不断完善国际教育培训合作。有步骤地积极引入国外权威的认证机构,提高商务专业队伍的水平。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外经贸培训信息平台,改进企业培训手段。

5.拓宽培训渠道。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开展对企业的培训。

6.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工作的经常化、长期化。

(二)保障措施

1.落实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指定一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培训工作的进度和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加强对培训实施情况的跟踪管理,做好督促检查,每年底要对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评估培训的进度和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认真查找原因,总结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2.加大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经费列入本地区、本部门年度经费预算予以保证,规范经费支出,提高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要逐年增加对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稳定的资金支持。

3.发挥社会力量。要加强与中介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其教育培训和协调服务功能,把中介组织作为承担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

4.提高师资质量。要扶持我省商务职业学校的发展,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要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以及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中,选聘专职或兼职教师对企业培训人员进行授课。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商务人才培训师资库,为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

附件:1.福建省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一览表(略)

2.福建省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课

附件2

福建省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课

根据《福建省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行动方案》,近期拟开展下列课题培训。

一、基础类:

1、中小企业进出口实务

2、企业如何开始进出口业务

3、如何建立海外客户关系和推销网

4、海外客户管理

5、新备案登记企业与市场开拓

6、鳗鱼安全用药

7、“两用物项”许可

8、出口信用保险基本介绍

9、纺织品出口国际环保标准认证

10、进出口合同主要条款的磋商

二、政策类:

1、科技兴贸政策

2、贸易收付汇管理新法规和新系统

3、进出口银行支持港澳台企业扩大出口的相关措施

4、进出口银行支持外向型经济的相关措施

5、进出口银行支持资源设备进出口政策性融资业务

6、进出口退免税申报与管理

7、出口信贷

8、海外承包工程及海外投资项目

9、良好农业规范(GAP)

10、生态纺织品知识培训

三、应对类:

1、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应诉

2、贸易壁垒应对

3、如何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

4、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介绍

5、国际贸易中各种结算方式利弊分析及风险规避

6、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中的风险防范及纠纷解决建议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双主体

【Abstract】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 ki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author takes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rentice class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alyzes the measures to guarantee " School enterprise double subjects"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 implementation, summarized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renticeship results, to explor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Double subject

移动通信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移动通信专业在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学校的师资力量、实训条件、以及在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方面与市场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从事移动通信产业基础性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奇缺。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无疑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给现代学徒制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移动通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学徒既具有学生身份,又具有徒弟身份,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将会有效的提高移动通信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为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力,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在与“浙江和勤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开启了移动通信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

1.1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浙江和勤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各类通信铁塔、美化天线制造、安装、维护及基站设备、天馈、室内覆盖、传输设备的安装、维护、抢修等为一体的工程服务公司。学院通过对该公司及移动通信行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需求,确定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具体实施1+1.5+0.5分段轮岗培养模式,第一年为学徒时钙冢学生在校培养,同时聘请企业员工讲授部分基层平台课程,开展企业认知教育,企业设立助学金。第二年开始进入准学徒期,共1.5个学年即3个学期,学徒在企业主要完成岗位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形式是“学徒轮岗”培训,分别在通信工程设计制图、概预算与施工、基站设备安装与管理、网络勘察与维护等岗位,完成各岗位所需的技术学习与技能训练,主要由企业师傅负责指导。[1]最后0.5即最后一个学期,学徒顶岗实习。

1.2 深度对接岗位需求,共同构建三层级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学徒岗位课程资源。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包含学校(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企业(校企课程、企业课程、行企课程)、拓展三个层级。学校承担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合作企业以“师徒传帮带”形式承担对通信基站、传输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校企双主体”的共同育人。(1)校企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根据工作实际案例开发,并帮助学生消化校企课程中的重难点。企业实训课程由企业师傅直接在工作现场授课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行企课程由设备供应商培训中心根据学生特点、行业标准规范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定制。(2)课程内容的选取体现核心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专业技术的发展,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新领域、新岗位和新需求,开发新课程,共同编写具有现代学徒制的特色教材及实习实训大纲及指导书,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交流、虚拟实训、企业信息、就业资讯及作品展示等,为教学和实践提供鲜活的形象元素和珍贵的创意资源,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需求的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2](3)根据“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完善双导师制度。“企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师傅负责指导,学校教师配合进行理论讲解,并安排两位教师在周末到企业进行专业理论课授课,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4)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组织学生集中到上海培训中心进行移动通信行业资格培训,取得行业技能证书,持证上岗。

1.3 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机制

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课程评价考核。(1)对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项目考核+理论考试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2)对于“学徒轮岗”课程,采用岗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技能评价,通过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位表现及评价记录、学生小组互评记录等进行考核。(3)对于有外出为客户进行技术维护的学徒,除了导师要根据学徒职业素质、技术维护能力进行评价,还要根据客户反馈的关于学徒的服务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等方面的服务意见单给予评价,即形成了学校、企业、行业或服务客户的“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机制。

1.4 校企全方位参与学徒教育管理

学徒制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尽快适应岗位,做好从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学徒双重身份的转变,是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前提。(1)加强企业认知。现代学徒招生即招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开展专业教育和企业认知教育,为组建现代学徒班打下基础。(2)尊重学生意愿,确定学徒成员。在进入准学徒期前,为了更好的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提高现代学徒培养质量,校企共同进行动员和学徒招聘宣讲,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了18名学生组建移动通信现代学徒班。(3)加强入职前教育。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目的教育,二是责任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3](4)严格学徒管理制度。学生服从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及岗位学徒安排,遵守企业对现代学徒管理的各项规定及《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中的有关制度,不脱岗,不离岗。如因故需要请假,应征得学校和企业的同意。(5)强化双导师和双班主任的职责。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班主任,全程跟踪学生在企业的表现,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徒情况及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6)实施班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设班长、团支书、小组长,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教学日志》和《班级日志》的记录,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 双主体“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施保障

2.1 成立现代学徒工作小组

学校与上海安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深度洽谈,签订框架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相关领导和骨干成员成立移动通信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在上海安成培训基地建立双主体“和勤”学院,与上海电信培训中心签订行企课程培训协议。双方约定联合招生招工,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指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协调和企业与学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2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签订三方协议

校企联合制定招生招工方案及实施步骤,经过协商,制定三方协议。在第二学期企业进校招工,经过双向选择,学生学徒和企业学校签订现代学徒制培养三方协议,按照三方协议约定进入学徒班。

2.3 校企双向流动,建立专兼一体化的混编专业教学团队

实行双向员工聘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整合双方科研与教学的优势,同步提升教、研能力,混编教学团队。

2.4 建立以过程管理为主线的质量监控体系

规范教学资料,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以过程管理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师授课材料、教师授课成绩、学徒外出开展技术维护的服务意见单等教学活动资料都有专人管理,并分别录入教学管理系统,并开展网上评教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解决现代学徒中出现的问题。[4]

3 践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取得的成效

3.1 建立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共建共管共享混合办学模式

建立供需双侧的双主体“和勤”学院,成立校企共建共管委员会,企业方从招生至就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校企双主体的职责,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仅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的深入度不够的问题。

3.2 实施专业与课程改革,建设校企合作共享性教学资源

体现以企业岗位为根本、职业资格为依据、技术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层级学徒课程体系,零距离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解决通信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快,校内实训条件与师资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企业短期培训速成班技术技能难以保证等问题,校企共建拥有优质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基础课程3门、校企课程4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6本,建有网络资源库课程6门。

3.3 校企双向流动,提高了教师科研学术水平

建立专兼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实行双向员工聘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整合双方科研与教学的优势,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7项,院级教改项目10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科研项目8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2项。

3.4 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现代学徒班共18人,按照岗位要求将学生分别安排到无锡、宜兴、通州三个学徒点。基于工作情景的、全真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模式,集中教学与岗位轮岗的方式相融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学生在人际沟通、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方面显著增强,很快适应企业工作要求,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局面。

4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贯穿于学生(学徒)从入学到企业就业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融为一个整体的职业教育系统,这种培养模式需要一个更宽阔的、更合适的政策与市场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络沟通,积极打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人才优势,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5]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服务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在运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解决的问题,有待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摸索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成亚玲.基于工学平行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13-16.

[2]王俊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B模式探索与校本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5):17-21.

[3]张琳杰.落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工作方案探索[J].教育时空,2015(2):145.

第9篇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简称三以一化)”的职教理念。据此,高职中药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应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1-2]。中药化学是高职中药、中药制药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强,是培养中药提取分离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完成中药提取分离工作中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皂苷、挥发油、强心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等具体工作任务,掌握其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必备知识,为中药前处理综合技能、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后续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生产奠定基础。目前,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模式单一,即传统讲授加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难度偏深、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等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入手,建构情境化教学模式,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对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优化,体现了中药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适用性。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高职教育中,中药化学课程是培养中药提取分离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备环节,从中药提取工岗位的实际出发,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依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化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和工作任务的性质、考虑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先教学生做,再拓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中药制剂工作中提取岗位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达到中药高级提取工的要求。其设计思路为:¹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教学目标;º以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自主学习,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1.1设计教学情境,实施工作任务

课程共设计8个教学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取1-2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先教学生做,再拓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具体中药成分提取分离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在此任务的引领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3]。下面以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学习情境中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及槲皮素的制备任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布置工作任务y学生课前准备y课上分组讨论,研究制定工作方案y教师讲授、操作示范y学生动手实践y师生互动小结。这种方式效果显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

课程60%内容在专门化实训室和我校高仿真GMP实训工厂进行授课,部分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带教,实践教学能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日后工作中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贯穿“互动”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2.1案例教学法

通过目前出现的药品不良安全事件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做药就是做良心,药品质量安全就在我们周围,如加强责任心,就会减少许多药品伤害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讲授中药成分鉴定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时,从三聚氰胺事件的分析方法专属性问题入手,引入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的实训项目。

2.2启发式教学

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绍,也注意将知识与检测操作实际相结合,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对于薄层色谱在中药成分鉴定中的应用时,由于前期已经学习过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因此,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操作相关工作站,利用此分析手段达到中药成分分析的目的。

2.3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中药成分提取分离设计中可通过教师设问、引导设计、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操作过程、组织展示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4]。实训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实验相关问题,对提取、分离的关键点做总结归纳,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角色扮演法

教学中注重职业角色理念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将自己看成是企业的员工,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要逐渐学习如何积极接受中药提取分离任务,如何与“同事”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如何解决与“同事”之间对项目的意见分歧,如何向有经验的“长者”(教师或同学)进行技术沟通等非专业知识。上述方法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由于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通过开放实训实验场所,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自主设计实训实验项目,以拓展知识与技能,拓展能力发挥的空间。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比武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把握“适时、适度、适当”原则,引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1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利用计算机机房安装的“MediaClass多媒体教学网”软件,方便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进行多媒体广播、授课过程录制、授课过程回放、布置任务、下发文件等操作。

3.2音像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程信息量大、系统性差、学生学习记忆难的特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插图、照片、表格、视频画面等,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貌,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不仅增大了信息量,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现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化学多媒体系列课件。

3.3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广泛运用网络教学平台,5中药化学6省级精品课网站已于2006年开通,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视频资源库、习题集、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上测评、师生论坛等。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和自学,教师又可进行专题讲座,并能及时以课件或录像等形式补充现代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的新方法、新技术,使教学密切与现代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多感知、形象化和多层次的知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单纯实际操作演示的局限性,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验证自己的实训结果,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基于学习全过程,改革评价体系

4.1制定考核大纲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与5国家职业标准6对高级工的要求接轨,制定中药化学考核大纲。

4.2建立题库实行考教分离

期末考试采用封闭命题方式,即由少数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原则上避免任课教师命题,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题库中选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并增大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从而保证了考试测验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第10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根据区行政效能建设考评方案通知精神,我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区旅游工作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对旅游工作进行机制创新,细化工作目标责任,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3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9%,超额完成了全年预定的考核指标任务。

(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饮食和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产品、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新亮点。

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山一村”旅游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提高认识,制定有力措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主动争取各相关方面的帮助支持,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2009年,旅游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我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旅游经济分析会,分析我区旅游业现状,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了我区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旅游经济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合理规划布局。组织人员对全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措施。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修订完善了龙树地方特色羊肉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和高鲁山户外运动康体旅游线路策划。三是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户,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配套××工业旅游,进一步规范完善灵秀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管理,按照高标准、上档次的要求,继续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配合龙树李井村地质灾害搬迁,谋划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1户和龙树地方特色羊肉农家乐2户。

3、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针对全区产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弱点,我局改进工作方式,以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入手,营造旅游商品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依托市场进行旅游产品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食品行业为龙头带动区内旅游特色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生产,重点培育了玉溪甜馨食品有限公司的猫多哩系列方便旅游果脯、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市食品公司的肉类及其腌制品。技改玉溪市调味品厂扩大调味品系列、酱菜系列传统旅游食品生产。迁建玉溪××食品厂,扩大旅游商品生产。加快灵秀乡村旅游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筹集补助资金36万元,用以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完成。

(三)依托聂耳文化广尝出水口公园、××工业旅游,提升大营街旅游产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会务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上新台阶。

工作完成情况:

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生态园林、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和东风水库路坝合一的建成三大旅游品牌,用三年的时间,把中心城区建成全市旅游产业龙头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了全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依托生态城市建设,立足“三乡”文化,挖掘水文化,以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以聂耳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务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为补充,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旅游文化并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平台,积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云玉山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云玉山城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将投资30亿元,建成集生态主题公园、生态主题酒店、产权式颐养中心、体育培训中心、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城,竭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部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品牌,目前,完成了项目土地规划、测设和相关土地使用手续上报等工作,项目景区内道路已开工建设。

3、打造会务、商务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会务旅游日趋成熟,给全区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200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载体进行会务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产品推向全省,着力吸引会议、商务团队,提升××区会务、商务旅游知名度。完善会务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会务商务旅游上新台阶。引导汇龙集团投资75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扩大规模,提升会务旅游档次。2009年全区接待会务旅游者11.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33%。

(四)深入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完成情况: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快旅游软件建设步伐。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狠抓旅游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8期,共培训767人次,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邀请云南省餐饮与美食协会的专家以及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分别对大营街4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区餐饮、客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同时,采取理论考核和现场导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内旅行社、景点景区导游进行了旅游知识培训、学习考核比赛。通过以考代培、以赛代培的方式,加强了对导游队伍的监督管理,提升了导游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了全区“创优”工作。

二、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对局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我局结合国家《旅游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云南省旅游条例》,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完成和落实区政府布置的依法行政相关工作,形成了领导负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如,2009年,我局按照××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组织协调公安、工商、社会保障、交通、广电局等部门,对全区14家旅行社进行拉网式检查,依据《旅行社条例》向旅行社下发责令改正、复查通知书20份,责成旅行社及时整改,规范旅游市场,维护了我区旅游市场秩序。

三、落实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我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自身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我局按照区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积极推进,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落到实处。旅游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区对外的形象窗口。为此,我们在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机构到位。成立了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陈瑞锡任组长,全面抓,副局长马旭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性工作。二是思想认识到位。在动员会上,我们对落实这项制度的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学习,使全体干职工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建设高效、透明的机关。三是工作方案到位。制定并印发了《××区旅游局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四项制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并配合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系统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拟听证、公示、通报和查询目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内容,各司其职,制定了拟听证事项:1、××区旅游发展规划;2、旅游工作相关重大决策事项。拟公示事项:1、旅游资源开发规划;2、旅游行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其它相关事项。拟通报事项:1、《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旅游工作落实情况;2、季度、年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3、向社会公布的旅游工作服务承诺事项;4、旅游行业管理方面应当通报的其它重点工作。拟查询内容:1、部门基本信息;2、××区旅游发展规划;3、本部门法律法规、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以本部门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行政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执法行为;5、××区旅游局相关办事指南及服务承诺事项。

(三)开通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专线电话设置在局办公室,由郑衍煜同志兼任政务信息联络员。自开通以来,接听了10个专线电话,所咨询问题属旅游行业管理类,接线员当场给予咨询群众圆满答复,来电人非常满意。我局**政务信息联络员按时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学习培训,严格遵守云南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确保上班时间在岗,坚持使用普通话,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地为公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四)开通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确定郑衍煜同志为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同时,办好《××区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设立首页公开区旅游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及政务公开、四项制度、阳光政府、规划总结、旅游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活动、疑难问题解答、旅游信息、帮助等十项政务信息咨询服务。截止**年12月30日我局在省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指定网站上通报重点工作19项。

(五)“三重一大”执行情况。凡涉及我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1、凡“三重一大”事项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讨论决定,讨论中报请纪检二组的同志参加,组织落实过程中争取纪检监察的监督,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前,由牵头科室负责人准备相关资料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在集体会议上通报,与会人员逐一表态,提出明确意见。3、机关领导集体会议分支部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由党支部会议决定的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专人负责;由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要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办公室负责。

四、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按时上报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报表、材料,并向干部职工通报相关情况。二是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遵纪守法的意识。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工作做到民主科学决策。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切实做到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应用型社会需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流的民办高校不在于层次的高低,不在于类型的高低,而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公办院校的独特风格,是民办高校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核心力量”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要办出特色,凸显“核心力量”,不应求大求全,不必面面俱到,不必一味地模仿公办大学,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核心力量”之专业调整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实践表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紧缺人才,是民办院校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问题上,民办高校以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办学宗旨,借鉴国内外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社会调查,掌握紧缺人才、紧缺专业的信息,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

1、以学科为依托,以育人为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科学 地制订教学计划,形成例如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工程+ 艺术 等专业组合体系。

2、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努力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的影响和束缚,从“千人一面”的精英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向多规格、个性化、多元化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质量观转变,为学生的成才拓宽途径并提供保障。

3、通过改革实践,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形成了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专科专业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各专业分别建立了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指标体系,在确保专业核心课与提高综合素质基础课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设计多项专业应用能力的教学项目,强化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和创造创新,培养造就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重视吸纳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发挥各自的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和服务资源的活力,实行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共同举办专业。注重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核心力量”之师资配置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优秀的教师,再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无法变成现实。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老年教师偏多,高精尖教师极少,满足于有人上课的状态比较普遍。因而,民办高校急需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敬业奉献、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有特长的骨干教师。

1、学校各专业可聘请在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教育理念新、有威望的资深教授担任系主任,主持专业教学工作,负责拟订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术交流等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提名聘请任课教师,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还可在本地区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挑选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任教,选聘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

2、着力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走校企联合路线,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人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业务实践或参与 企业 技术攻关,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人课堂教学。培养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农艺师或经济师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诚聘一大批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贸易学部的一些实务课和实训课教师多数来自外贸、 金融机构或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他们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案例、实例很多,深受学生的欢迎。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外语强的优秀人才,还诚聘并培养一批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三、“核心力量”之就业能力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出口决定着人口,也就是说,民办院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最终要靠市场需求,靠毕业生的就业率来检验,毕业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年招生的多少。因此,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学生就业工作。

1、为帮助学生就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地位观、择业观和事业观。

2、不惜重金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订单式”培养,实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对学生就业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建立“就业信息网”,积极搜集用人单位的资料,每天在网上最新招聘信息,为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向学生分发专门的职业资料,介绍职业性质、求最低要求、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升迁的可能性等。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职业咨询,采用交谈式和讨论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提出择业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