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3-01-19 05: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水映了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展示了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和提高水平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在管理类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笔者结合在历届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探讨。

1 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偏差问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高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毕业论文的水平高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实习、考研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没有实际用途,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大多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平时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毕业论文,使学生产生功利心而忽视毕业论文。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学生态度上应付,以至于抄袭、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发生。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调整论文写作动机是首要任务。

1.2 文献综述问题。不少学生的文献检索的能力比较欠缺,没有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对题目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文献阅读和综述应该放在开题报告前,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和阅读,才可能对论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充分认识。

1.3 选题空泛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或者理论价值,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力因素,结合实习经历等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备选题目,再和指导老师斟酌确定具体的题目。最常见的问题是题目太大,泛泛而谈,应该提倡“小题大做”,要求初步调研之后再确定具体选题。

1.4 格式规范问题。格式问题在学生毕业论文中非常常见,一方面因为认识上不够,没有重视格式规范;另一方面是Word软件编辑能力不足,不能排版出要求的格式,即使提供了规范的论文模板也会出现各种细节问题。

1.5 逻辑结构问题。毕业论文逻辑结构混乱是很普遍的现象,需要反复指导修改。论文逻辑上一般是先分析说明问题,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最后验证结论。如某同学论文题目是“泉州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若干问题研究”,在绪论部分要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果蔬农产品冷链的基本概念界定清楚,之后的正文应该首先对泉州市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这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要进行分析。其中的具体数据从哪里获取,通过怎样的调研分析可以跟踪具体水果、蔬菜的各物流环节,从而了解整个冷链过程,能够用流程图等图表工具表述清楚,从成本、服务等角度来分析问题所在。再针对性提出对策,包括对政府的建议,对企业的建议,对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议。最后分析这些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物流企业的实践反馈,或者零售商的实施反馈情况来验证。如前面分析过程建立模型,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对比验证。

指导老师在开题报告中应该把关,确定学生论文的目录结构,章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因果先后顺序要清楚,三级标题层次分明。

1.6 文法问题。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的问题,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足,需要平时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规范不够,即使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会犯很多错误。如论文通篇都必须且只用第三人称表述,句式语气必须是陈述句,要避免第一人称,避免感叹句、疑问句,避免口语化的词句,避免网络用语,这是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在历次毕业论文指导中都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可谓“屡教不改”。

2 主要对策

2.1 加强对学生引导。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鼓励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挖掘培养其科研能力,提前进入学术研究的状态。对于就业实习的学生,可以鼓励就实习企业的具体物流问题开展调研,进行调研型论文写作。严格要求和引导激励学生同样重要。

2.2 针对性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包括科技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力培养、管理研究方法论、科技论文的结构文法、文献综述等内容,针对即将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开设。也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分阶段进行。对于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编写FAQ①小册供学生查阅。

2.3 对论文选题的优化。物流管理教研室结合历届毕业论文情况,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库,并对应擅长该题目的指导老师以便学生选择,论文选题库每年更新一次,保证选题的时效性。学生有初步选题意向后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选题范围,并撰写调研计划和开题报告,指导老师把关,同意具体的选题再继续调研和论文写作。

2.4 格式与文法问题的检查。对于格式、文法等琐碎问题,比较耗费指导老师的精力,尽量采取集中指导的办法,在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情况下,让同一小组学生相互之间阅读检查,可以最大限度检查出他人的论文错误,也能提醒到自身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总体指导,关注结构逻辑问题,避免精力分散。

2.5 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始终。要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满足社会企业需要,不可能完全依靠最后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目标,需要在大学四年培养计划中就加强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充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每学年的实践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会“水到渠成”。

2.6 加强毕业论文考核和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作为最后一个“把关”环节,学校院系应该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出最高要求,加强考核和奖励,严格执行和提高反抄袭的技术手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在学校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大致分5个阶段,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选择论文大方向和指导老师。

(2)开题阶段:选择具体论文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论文思路,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3)实习调研阶段:按开题报告中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研和实习,撰写调研报告。

(4)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多轮修改,严格把关,导师给出论文定稿分数和过程分数;除提交正式论文,还要求提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5)论文答辩阶段:答辩组老师最后把关,给出答辩成绩,并核算最后总成绩。

3 结 论

总之,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水平,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在制度、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标准化和过程管理是关键,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准备阶段到开题、调研、写作以及答辩评分环节的各个细节,形成标准化文档以加强引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玫,王晶,姜艳丽,等. 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2):142-144.

[2] 逄玉媚.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第2篇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第3篇

实习学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等领域从事市场开拓、营销策划、采购管理、营业管理、销售管理、办公文案管理、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等项工作。

二、参加实习班级、人数及实习形式

(一)实习班级及人数:d04营销1、2班,共计76人,

(二)实习形式:系部集中统一实习与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分散实习相结合

1、推荐实习就业

由学院、系部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原则上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对于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不再参与第二次分配,学生必须自行寻找实习单位。

目前的实习单位有:

张店牵引电机厂、山川医药机械有限公司、黄河龙集团公司、金帝购物广场、淄博糖酒站、淄博商厦、胜大集团、奥德隆集团、淄博可口可乐公司、大福源超市、桓台聚鑫化工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淄博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淄博分公司、淄博鸿运物流、淄博弘志外运、淄博新星集团、华光陶瓷、东泰集团等

带队教师:巩象忠、张长学、赵传波、白雪、刘萌、崔子龙

2、自找单位,自行实习

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自愿组成实习小组,进行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有关的实习活动。

具体指导教师:赵传波、巩象忠、张长学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袁长明 毕思勇

组 员: 巩象忠、张长学、赵传波、白雪、刘萌、崔子龙

实习小组的任务是:

(一)帮助联系或落实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

(二)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实习指导老师及有关事项;

(四)考核学生实习成果。

四、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系部实习就业动员大会定在xx年1月9日下午14:00—15:00,地点6306教室。实习分为二个阶段,即毕业实习阶段和毕业论文撰写、答辩阶段。每一阶段的实习内容和主要目标如下:

(一)毕业实习阶段(xx年2月10日至xx年4月10日):所有学生均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上进行实岗操作。具体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并结合日后工作意向自行确定。自行安排实习单位的学生须在2月20日前把实习单位接受函交与辅导员;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者,与辅导员联系,由系部协调安排。

1、实习要求:

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已学习过的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一步缩小理论教学与企业营销实践的差距,为以后学生很快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2、实习内容:

(1)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所在实习单位有关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深入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有关部门与科室的具体业务中去,进行实岗操作,尽快适应相关岗位要求和熟悉岗位技能。

(2)实习期间撰写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xx字。

(3)结合工商系网站给出的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3、实习报告格式要求:

(1)、封面:论文题目(字体3号)、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字体为:黑体、四号。

(2)、正文:仿宋、小四号。

(3)、纸张:a4。用微机打印。

(4)、实习报告中须有实习单位对毕业生的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写出评语,并根据实习情况评定成绩。

(5)实习报告不少于2千字,上交一式三份。

(二)、毕业论文写作、答辩阶段(xx年4月10日至xx年5月26日):

1、毕业论文写作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

(1)、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检验学生专科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全面检验

3、毕业论文要求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搜集、整理毕业论文题目的相关资料,拟订毕业论文的提纲,撰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具体参见工商系网站上的论文指导书)。

(3)在论文的撰写方面,要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把观点和材料密切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可靠,分析透彻,论证有利,结论科学。论文不少于3千字。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凡毕业论文的书面主要内容为抄袭,或弄虚作假,伪造数据者,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4、毕业论文选题。各位同学请参考以下论文题目作为你的毕业论文选题,也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题目。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见附表一。

5、论文指导教师安排见附表二。

五、实习成绩考核

(一)实习报告考核(占20%)

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地方高校的职能定位: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在学科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自觉地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产业。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有清醒的认识。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预示着物流业在我国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据调查统计,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1]。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就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等。

1.缺少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2]。在见习、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通常都没有正规的教材或手册,往往是根据系部或教研室事先拟定的方案来进行,这样的方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旦系部领导班子换届了,可能这些实践教学方案又要重新拟定。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使得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

不少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跟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见习企业,在见习之前学生也没有进行准备,见习之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教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见习教学的作用[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合适的实训教程缺乏,使得专业实训往往只是在实验室操作物流管理软件,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实习过程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不少专业实习跟本专业没有关联性,这样使得专业实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3.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由于没有合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4.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时,购买、使用和维护教学设备和软件的成本耗费较大,使得地方高校难以独自承担。此外,物流业本身发展速度很快,高校所购置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软件容易过时,以至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使用早已过时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这使得学生学非所用,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因此不少地方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4]。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编写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教材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应该渗透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包括入学见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假期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导入课程实训,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该安排专业综合实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专业见习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毕业实习要让学生进入地方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论文环节是对专业学习的总检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分别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手册,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材能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专业的特点,能够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应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后考核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前的准备情况考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实践教学完成后的考核等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首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目的并布置实践教学的任务,使学生从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实践教学准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质量,使得实践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需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办学条件,考虑采取“走出去”或“引进来”等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走出去”是指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派出专业教师到地方物流企业中任职,或者与地方物流企业合作攻关项目,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引进来”是指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直接指导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师证、采购师证等。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设定相应的标准,优先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

第5篇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第6篇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

第7篇

6月一来,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回首这几年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如何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物流毕业论文致谢,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论文是在尊敬的导师唐艳老师的亲切的关怀和细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从文章的立题、研究、拟写以及成文,都侵透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唐老师不仅在论文的写作上对我帮助很大,且为我以后工作的指点迷津,教导我如何更好的处世做人,使我终生难忘!在本学位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尊敬的导师表示诚挚而深切的谢意!

在写作期间,得到了物流管理专业许多老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一些文献资料,本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这些作者们先期快创性的工作,我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学期间,得到专业同学无私的帮助,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三年来一直支持我求学、为我付出艰辛的父母,致以深深的谢意!

第8篇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包括独创性、先进性和高度

>> 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改进高校本科课程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民办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学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 提高理工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考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研出特色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思考 关于设立高校本科生见习制度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8):1.

[3]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2-83.

[4] 张兄武.专业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

[5] 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复印报刊资料,2012(8):7-8.

[6] 曾冬梅,唐纪良.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60-63.

第9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96-02

一、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学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新理念”指导下,对专业准确定位,在校企两主体参与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河南地处中原,北依京津,南连江汉,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江浙沪经济龙头,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肩负着商品中转的重任,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聚集地。虽然人均经济总量比较低,但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中原区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为满足中原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如下: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商业流通企业、物流服务企业等,培养仓储与配送运作管理、运输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有:采购员、仓管员、物流信息员、生产现场管理员、车间调度、车辆调度、运输调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部经理、物流营销员等。为此设定的培养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根据物流行业的特性,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诚信、精细、安全、快捷、守时的良好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达到专业能力需要的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物流市场营销、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重点培养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即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检货作业、理货作业、货位管理作业、入库作业、拣选作业、出库作业、配送作业、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运输车队管理、调度、装载、现代运输技术的使用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管理、商务谈判、采购订单跟催、合同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生产现场规划与布置、生产预测、生产计划制订、生产现场管理、模块化生产、延迟制造、生产过程控制、在制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项目管理、产品包装、产品库存控制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供应链构建、供应链战略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一致性为基本理念,构建基于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岗位轮训”是针对物流管理等复合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式实训,在企业进行多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把校企融合、学做合一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其次,“2+0.5+0.5”中的“2”,即“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学期2年,并且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岗位轮训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第一个“0.5”,是指时间为半年,一是根据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并在“校中厂”或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物流管理综合实习(岗位轮训);二是毕业论文设计。后一个“0.5”,是指时间为半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岗位轮训)。

最后,学生在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多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如下所示。

在“学”阶段,以学生获取够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采取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考核方式;在“做”阶段,以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为目标,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方式。在获取足够学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评定成绩,确认学生是否可以获取毕业证书。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建立学生――指导教师联系制度,由企业指导老师、学院指派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建立领导和监控小组,对学生的顶(轮)岗情况进行同步指导与监控。对企业考核不合格的实习学生要重新轮岗,直至合格为止。

五、结语

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有高质量人才的出现。而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地域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学院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要求,制定符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该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定能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73-75.

[2]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郭湖斌.高职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J].物流世界,2004,(11).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体制也应适应国际需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高等学府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也使得外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部分国内高校开始效仿国外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国际环境下的从业能力。因此对中外物流管理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本文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各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介绍。美国约有50余所大学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设置齐全。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美国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主要特点:以基础概念、理论、方法为学科体系主线;以经济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物流等技术,结合储存、贸易、运输等实际需要构筑的学科体系。以美国迈阿密大学为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为主线,开设物流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信息技术与信息规划方法的使用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还开设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国际沟通、管理会计等。此外,他们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体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专业核心课与前期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前更有目的性。在实际应用方面,每门课程教授一项实务技能,若干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洲的应用型大学―丹麦VIA大学,开设面向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行任务导向型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都设有一个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安排。为防止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脱节,该大学进一步明确抽象、笼统的培养目标,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将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市场,学习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各类经济现象。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解,并学会在实际中准确识别他们。主要课程包括: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数学基础、技术制图以及学期任务。第二学期主要学习市场需求预测和产品计划制定的相关知识,生产过程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产品技术、产品计划制定、Excel使用、预测技术、统计学、经济学等;第三学期主要学习流管理的知识。生产建模与仓储布局设计、采购管理、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围绕每学期的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还开设学期课程融合项目,将所有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最后是学研项目,即将社会工作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构成的实践体系层次分明,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到第四学期后学生基本学会知识的应用方法,所以将部分实践类项目的开设顺序调换。开设的课程包括:价值链优化课程模块、工作实习机会引论、金融方法及其在投资中的应用、战略管理、科学论、价值链设计、成本理论与预算编制方法等。第5学期,为期20周的企业实习。第6学期开设的课程有:流程再造与专业化、管理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改造、产品研发管理的改造及选修课。第7学期主要学习谈判、商务模式。随着年级的增加,从第四学期开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让企业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解决。每学期期末有2周实践周,由学生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毕业论文也是如此。

2 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推广实施微课程、互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层次由“听懂、理解、掌握”进一步延伸到“批判和创新”。

2.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成为良师益友。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新奇想法,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c老师共同探讨问题,在争论中深入理解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3.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同行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及个人修养,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需要。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求教师在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及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为讲授内容补充新鲜血液。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诲人不倦。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陈丽萍,朱玉成.中外合作办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试点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7-83.

[3]闵文.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新校园旬刊,2015(11).

[4]郭丽君,李慧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制度与文化分析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4(5):49-54.

第11篇

教学质量与改革以及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立足铜陵学院的奋斗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厘清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进而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个方面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物流管理 铜陵学院 方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2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积极申报,进一步确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拟定翔实的建设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拟立足铜陵学院实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状,探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当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铜陵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知名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业务的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服务销售等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咨询等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优秀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力争进入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三)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在《现代物流管理》教材的基础上新编2-3部教材,并积极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新增2-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作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三,在授课过程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第四,在教学考核上,注重考试考查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化。

(六)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2]。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二级学院督导对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引导功能。

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

综合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3]。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铜冠物流、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铜陵分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共同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合作单位质量建设,选定1-2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二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三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四是继续实行指导教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外面的教师能进来内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双方负责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维护;第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三,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第四,学校根据培养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基地遴选一批研究人员作为学校研究生兼职导师,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习结束后进校进行实习培养工作的总结交流,学校负责安排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与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初步达成联合培养人才意向,接下来要加强与这两家实习实训基地及有关单位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学校“八百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改变教学方式,尽快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到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借鉴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的经验,在2013-15年建成包括《物流管理基础》在内的1-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力争取得突破。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

容[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拟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主编教材1-2部,如《供应链管理》等。

(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更加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其中专业类课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定期开展“三期实习”,积极探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认知实习以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为主;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为主,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以上三个阶段构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改革首先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

(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铜陵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安徽省、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到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地点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模拟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三是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六)以教学效果评价为突破点,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1.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

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现有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基础上,增加随堂听课考核环节,并加入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申报与建设贡献等考核环节,力求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

2.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该专业将更加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继续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3.教研室建设与管理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转变教学观念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能力,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勇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彭小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36-38.

[2]李浩文.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6-48.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易荣华,乐为,周立军.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2-24.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2):38-39.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jyxm220)阶段性成果;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jy13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第12篇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html/jianli/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毕业论文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