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

时间:2022-04-21 06:2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车保养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

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一、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

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如德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财政投入型”:用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方向适应企业的需求,如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

“企业主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学校配合实施的方式。如通用汽车的ASEP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丰田汽车的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大众汽车的SCEP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上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 我院汽修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与社会接轨,与市场互动”的开放式办学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汽修专业逐渐成长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优秀专业。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本专业积极寻求全方位与汽车企业合作,从合作模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改革、专业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我院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 “2+1” 实践教学探索

我院汽修专业自2006级开始推行“2+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至今已培养并输送学生近百名,先后与奥润、振东、胜拓、博运通、攀登等近十家东营及北京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了学校生产型实践教学的不足,密切了该专业与汽车行业的关系,打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 跨专业教学探索

自招生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并且出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我们在机电专业实行自愿选择跨专业学习汽修专业的尝试,目前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20多人,占机电专业学生的50%,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专业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跨专业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不再选修机电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改选汽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一年的跨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增加了一条可选道路。

(三) 增设培养方向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汽车营销和后市场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增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培养方向,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院在汽修、道桥、能源、机电、数控等专业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申办汽车类新专业,争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群。

(四)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汽修实训室的基础上,于2009年暑假组建“大学生汽车服务中心”,有机的把学生实训和汽车服务结合起来,目前中心在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保养、四轮定位、轮胎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校内生产型汽修实训基地。

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参加“2010年东营市首届黄河三角洲汽车及汽车用品博览会”,不仅成功的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很好的诠释了本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办学特色。通过服务中心的孵化过程,学生掌握了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 积极承担汽车教指委科研课题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申请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培养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及创业型人才,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创业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 组织学生深入市场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办学特点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高职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要优于中职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组织每届学生对东营市汽车后市场进行调查,完成了《东营市汽车美容装饰市场调查报告》和《东营市汽车轮胎市场调查报告》等市场调查报告。

在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汽车后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坚定了学习汽车专业的信心。

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我院汽修专业逐步实现了校内和校外双培养环境教学,校内实行实训与生产服务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行实习与就业捆绑式培养,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发展模式。

三、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得到了当地汽车行业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硬件设施的完善。

合作企业方面,各企业对合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技师的授课技能也需要培养。

学生方面,家长对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针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寻求克服与解决的方案,并在很多方面展开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校方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创造积极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部分企业正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逐步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长和学生也渐渐认识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生职业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惰性 中职教师 心理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这种潜力可用冰山理论来形容,浮在海面以上的部分,是人的显在能力,即我们已经知道的能力;沉浸在海面以下的部分,是人的潜在能力。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但也有无穷的惰性,中职教师亦然。

笔者通过对本校教师的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目前教师成长缺动力的惰性心理主要有五:一是忙于应付无序心理――中职教学任务重,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工作都要需要随着行业发展而适时调整,教学以外的工作也繁多,近阶段又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这一切对于一些低学历的教师、缺乏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刚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压力更大,他们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日处于被动执行状态,疲于应付,减弱了主观能动性;二是自我满足求稳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成熟教师走出了适应期的忙乱和成长期的忙碌,因“熟练”而丧失创造的欲望,对职称、职务、荣誉等没有“想法或盼头”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得过且过抱怨心理――有些教师想得到更多,却因害怕竞争而原地不动,缺少工作、生活激情和热情,不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甚至多年沿用同一教案,看到与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或在技能辅导、顶岗实训等方面的工作实力差距又心存不甘;四是普职理念迷惑心理――近几年,本校逐渐合并了城区和乡镇的3所学校,教师数逐年增加,师资素质也亟待提高,有些教师想转换已经习惯的普高教学方式,可缺乏钻研,对中职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导致“普高化”教学现象偏多;五是职校生源失望心理――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整体偏低,引发了一些教师的失望与无奈,不自觉的或理所当然地以学生素质低为口实不思进取。

惰性心理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中职教师潜力的发挥,如何“逼”出潜力让它变成实际的能力?楚霸王项羽用釜破舟沉的绝境逼出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六国相苏秦用尖锥刺股的疼痛逼出了六国合纵抗秦……因此,笔者认为可从教师心态的引导、能力的培养两个维度切入,依靠外界因素或内心给自己施压,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为依据,以绩效工资奖惩为保障,当达到化压力为动力时,则可有助于中职教师潜力的挖掘,进而实现可持续进步。

一 、心态的引导――“逼”出动力

曾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1850年到1950年间的301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充满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可见,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品质对激发动力、开发人的潜力作用重大。本校采用“心理保鲜修炼”和“螺旋递进阅读”两种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自信、调整心态、明确目标。

1.在“心理保鲜修炼”中设航向促成长

通过周前会、和专家面对面等具体活动,对教师进行“三心修炼”,让教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可做什么,在渴望和勇气的指引下,坚定自己的路。一是恒心的修炼。解读职业精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数据、实例说话,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在现在这个智者竞争的时代,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比聪明,拼的是一心一意、拼的是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就看谁可以多坚持一秒钟、两秒钟,那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二是信心的修炼。多元解读具体的政策文件,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指出,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让中职教师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培育250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职学校名师名校长……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景、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提升自我的信心。三是雄心的修炼。及时解读中职教师师资应具备的“一多二师三能四证”新内涵,即要具备宽泛的职业视野和职业素质;能胜任技能之师和职业指导、价值引导的人师;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获取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并以此积极引导教师为自己构想发展规划。古人讲“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找到了方向,才会拼尽全力,发挥出潜在的能力。

2.在“螺旋递进阅读”中讲效能促成长

“螺旋递进阅读”是通过“自主阅读―榜样领读―论坛辩读”让教师明效益、讲效率。学校推荐和工作效益有关的书籍,如《80/20定律》,第一轮阅读按章节或按各个部分交叉进行自主阅读和榜样领读,如在每位教师自主阅读第一章节或第一部分后就组织这一内容的榜样领读,在周会之前10分钟请教师代表就同一内容和全校教师分享自己的理解,以此类推读完全书;第二轮阅读根据书中的内容设定辩论主题,如“事半功倍、积极行动的力量”等,全校教师分成若干团队,结合书中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阐述各自的想法,各团队的想法在碰撞中升华、内化。“螺旋递进阅读”引导教师面对压力、问题与挑战时,要善于掌握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在安排自己的时间上,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和关键的项目,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二 、能力的引导――“逼”出潜力

能力与惰性既相生又相克,惰性心理滋生,会使中职教师产生专业成长的盲点,他们的工作能力会逐渐减弱,受惰性影响越深,就越难以自拔;可是借助外力促进教师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帮助击败惰性,为盲区重启动力。因此,我校以“训、赛、研”为立足点,开展“3+1”工程,即展开三项职业化素养专题训练、创新一种工作室群落捆绑推进,从短板补起,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筑起“防惰墙、消惰墙”。

1.职业化素养专题培训

以“内炼+外训”的方式,利用职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独有的优势,给教师组织企业文化、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三项专项培训。

(1)企业文化专项培训。以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优质服务的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为内容,这种培训主要采用两种活动形式:一为采访式的考察培训,如去年10月组织的“汽车保养和维修小技巧知识”培训,先是安排卡罗拉汽车(1ZR发动机)的直观展示和专业人员的讲解,然后由教师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问题与专业人员进行采访式的互动,最后组织考察反思。这种培训以实地实景实例为载体,学习内容形象直观,易感受、易交流、易借鉴。二为授受式的专题报告,每次活动都会聘请就业指导专家、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如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路桥基地田副总经理等,通过《企业需要怎样的员工》等讲座介绍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本地域的创业,极具亲和力。采访式的考察培训、授受式的专题报告,都旨在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认知,不仅感受敬业、创新、吃苦耐劳、竞争的职业精神,还要让教师更清晰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知识结构,找寻企业文化与职校教学的衔接点,为教学做好更积极的准备。

(2)专业技能专项培训。以企业锻炼、实操培训、技能节等为培训形式,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学校构建了师资技能一线培训模式,出台了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所有教职工每年都须进企业实践两周,专业课教师每两年至少两个月,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开展半年乃至一年的全脱产企业实践。仅去年,28位教师在暑期期间到富凌电器有限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汽修、机电以及机械专业的13位专业教师到上海龙工集团、奥迪金奥达、长江机械厂以及附近省市有关企业蹲点实习……学校还在每年11月定期举行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上学期政治组进行时政评论比赛,汽修组进行发动机拆装比赛,药剂组进行药品分析比赛等。教师借助这些培训历练的收获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实操技能,逐渐走出缺少生产实践经验的困惑,同时提高与同事或员工的沟通、协作、配合等通用管理能力,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能力专项培训。一抓教学研讨破传统,组织教研组活动、校学术节、校际交流调研等活动,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如“针对文化基础偏弱的中职学生如何有效教学、如何将企业元素融于常态教学”等,及时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行为。二抓教学竞赛施压力,教科处组织开展“五年内教师、社聘教师的优质课评比、教师模拟上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三年内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创新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竞争,加强过程体验,提高业务素质。三抓送培研修稳基础,学校每年不断加大财力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如文化课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90学时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送配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2.工作室群落捆绑推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群落”,工作室就是最佳的“群落”之一,彼此的合作会激起出乎意料的潜能。本校推行工作室补短板模式加速每位教师“化蛹成蝶”,组建了创业和教改两类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以本校获得过市级及以上名师、技能大师、优秀指导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大比武等业务竞赛获奖者等名优教师、专业带头人领衔。

(1)创业类工作室:开发了金曙光汽修、转角手绘、平面摄影等项目。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或自身的特点自选参与项目团队,承担“学徒+师傅”的双重角色,按“模仿-实践-指导”的三步骤模式,以领衔人为师,模仿学习专业技术,如四轮定位、车辆清洗、手绘图像设计等,通过实践体验熟练掌握,研究技术关键点、难点或工艺材料、使用工具的革新等,在此基础上指导、训练、规范校中厂学生的技术行为,组织他们完成客户的订单任务,从中帮助他们树立创业创新意识,锻炼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学、教角色的转换。

(2)教改类工作室:以领衔人任教的学科或专业设立若干个,以任务驱动培养为主要方式,各个领衔人按学科、专业、成员等的特点作好年度和学期的工作室计划,提出每阶段的研究任务,如汽修实训课中项目学习的探究、选修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药剂专业“做中学”课堂教学观察、针对一线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等,再把工作室的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班组,让各个班组自由申请任务展开研究,领衔人主动、及时给予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也可为各班组聘请校内外的领衔顾问开展过程指导,并通过“流动的名班组”授牌制度肯定他们的成效,分为“月名班组”和“年度名班组”。

每个中职教师的思想、能力、所受的压力等等的确是有差异的,因为天赋、环境、资源这些天生或者后天的因素各不相同,不要抱怨身边的不公,别痛恨自己身上的枷锁,只要有合适的机遇、平台,只要依旧保持良好学习的能力,依旧保持每天进步的状态,枷锁自然会变成翅膀,差异也会随之缩小甚至超越比你优秀的人,这就是挖掘潜力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2]韦兰献,高晓兵.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问题及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3(11).

[3]王敏.浅析中职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2012(1).

[4]杨双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26).

[5]邓朝平.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

[6]史枫.白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发展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