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

走月亮课文教案

时间:2023-02-06 04:0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走月亮课文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走月亮课文教案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初中 效率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转换其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精心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备好课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要求从以往的仅专注于教案能否顺利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备课,就要先备学生。因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都不同,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还要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都源于教材。教师要了解教材内容,不断钻研、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进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得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2.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就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四、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发散思维,且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二是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三是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提出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提出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若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五、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教学要求本身。初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基本目标之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的诗词基础教育后,在阐述文章思想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探索的方向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和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教师从文化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诗词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诗词中更是频频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诗词,找出其他也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或者文章,并让学生对找出的文章中“月亮”的意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对比,找出继承和发展的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月亮”这个意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关于“月亮”的诗歌分析中,把握文本深层意义,进而真正进入诗歌语境,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是系统的,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韩国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 2012(4):90-90.

[2]黄德禄.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 2013(9):135-135.

第2篇

关键词:课本剧 综合能力 兴趣 创造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听到这句话,我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我们现阶段中学语文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很需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课本剧综合音乐、文学、表演、等综合学科的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它为一个教学的手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我们现行试用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站在讲台上已有数个春秋了,虽然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可言,但多少已形成一些自己的固定模式了,如果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开拓创新,只是对照传统的教案授课,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容易使课堂死板和枯燥,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本剧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努力将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让学生自编自演,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于课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我所在学校的特点是城乡接合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和粤语方言的影响,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差,不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上台锻炼的机会少,所以,我很希望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有语言锻炼的机会,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本剧在课堂上的应用,提高初中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也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三、研究过程

我们现在的初一级用的是新教材,从文章体裁上来说,记叙文还占有很大篇幅,另还有诗歌、说明文、神话、寓言。

我第一次尝试课本剧的编排是《月亮上的足迹》,本来我课前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我向学生展示了我所收集的教学图片,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根据学过这篇课文后所了解到的以及你以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想象一下,假如是你登上月亮,你描述一下你所见的情景和你将会做些什么?我当时本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不过轮了几位同学之后,就有同学提出,不如上去让他们表演一下,我当即应允,没想到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表演的同学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都很好。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课后,我认真总结这堂课,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将课文的某些内容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于是接下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研读课本,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适合改编为课本剧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文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组织学生编排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比较长,我选取了里面的一个片段来表演,让学生表演"我向万芳拿回羚羊木雕"这一幕,里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准备的过程中包括让他们改编人物的对话,准备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准备扬面背景,提前三天让学生准备,采用自愿报名和合作的方式,到了正式上课时,他们准备得很好,配合得很默契,我看了一下手表,总共才6分钟,我按照自己课前的准备,继续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文章主旨,这一节课,因为加入了学生的表演,非常生动,学生积极性很高。

《羚羊木雕》这节课后,我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体上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节课作为老师我插手管得太多,从节选课文,到编排指导,我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探讨课本剧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于是这一思想确定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方案。接下来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我认为很适合排练课本剧,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已选取课文最感兴趣的片断来表演,自由组合,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加工,这节课上,学生们有的表演"君臣看新衣"、有的表演"皇帝举行游行大典",课堂生动有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了准备。

这次的课本剧从编到演,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吸取上次表演的经验教训,注重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很重视人物的神态,表演投入认真。在后面的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我都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研究总结,心得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需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这个学期对课本剧的编导,我得到了如下的启示和心得:

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编自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初一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对于表演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将表演与课文结合起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本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别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将会极大吸引他们投入语文的学习。

2、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课本剧的编演首先是培养了语文能力,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剪辑,这就涉及他们处理教材的能力,课本剧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这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于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来说,要站在讲台上来表演,很需要勇气和信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对于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学生来说,他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认为收获这些对于一名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3篇

(师课件出示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师动情诵读《我想》片段:“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在课堂里,我看见了30朵云彩,30朵云彩,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他 

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到教室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在阳光下成长。 

师:好的,一棵大树。蓝天是我的课堂,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里的吗? 

生:《我想》。 

师:课文当中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儿童诗两首·我想》)我们唱和一下,一唱一和,我一唱,你们一和,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 

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 

憧憬。) 

师:真好,我真的非常喜欢你们,你们帅呆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生:童年呵!(师指出“呵”读 

na) 

生:是梦中的真。 

师:我的童年,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但那梦却是真实的,想起来令人心醉,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现在就是美好的童年时代,美好得像梦一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之前,课堂便有了浓浓的味道。首先,课件首页是徐老师的简介加照片,以三味书屋为背景,中装折扇的徐老师潇洒儒雅,边上注着一行小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次,学习资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份教案,这两份教案的呈现,徐老师一定做过很多次思考,5次,10次,甚至更多,在许许多多的思考中,他最后择取了这两份呈现在我们面前,努力、严谨、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动。再次,课前有几分钟的诗话酬唱,美的嗓音、美的诗歌、美的互动,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诵,给人梦一样的感觉。】 

一、破题开篇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关于童年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强调“少年”,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少年”,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不是中年闰土,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少年闰土。 

师:很好!再请两位孩子来读读。(生读题)还有一种读法,强调“闰土”这个人,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闰土”) 

师:很好,少年闰土,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少年闰土。 

师:好的,不要咬牙切齿的,再读一遍。 

生:少年闰土。 

师:好。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儿时伙伴”“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该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对,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少年闰土”)但是你们看,老师为什么给这个“我”加上双引号,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我”不是我,“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请坐。 

生:“我”不是我,而是指鲁迅。 

师:是指鲁迅吗?这个“我”,不是指作者,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因为它是自传体小说,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也就不等于鲁迅。 

师: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脑海里有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画面。(舒缓幽静的音乐起,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并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你感受到作者回想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赶紧打开课文纸,找找这段话,静静地去读这段文字,把你的感觉批注在边上。(生默读,写批注。)这里面有思念、向往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留恋的感情。 

师:对。对逝去的童年伙伴留恋的感情。还有吗?还有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是的。一种怀念的感情。写下来,写在课文纸旁空白处,做好批注。(生批注,师电脑批注。)再读到这幅画面时,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音乐起,指名读。) 

(生动情接读) 

师:是的,在记忆中,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往事。来,你读—— (生动情地读) 

师:是啊,这个美好的夜晚,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还有那猹,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起——定调、立意。徐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题的两种读法选择中明白,要强调“少年”闰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人公的时候思考文本介绍“我”为什么加引号,因为这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鲁迅。这篇文章虽然经典,但毕竟和学生之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距离。如何用文本的魅力化解这种距离感呢?徐老师选择了用“读”立意。他用课件出示画面,配乐中唯美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基调。徐老师用那份追忆、那份怀念,把学生的心与文章与课堂融合了,课文的立意也有了,一个学生一下就回答出了“思念、向往”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认识闰土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切换课件,出示画面) 

2.浏览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是些什么事呢?不着急说,再浏览一下课文,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师巡回关注。) 

师:提示一下,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师:好,来看一看,在作者的记忆当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就讲一件事。 

生:“我”看到他在抓鸟。 

师:他在抓鸟。没错,抓鸟这事儿没错,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一个概括性强,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思考) 

师:你们想,在哪儿抓鸟? 

生:他在沙地上抓鸟。 

师:在沙地上。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这儿是——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雪后的沙地。 

师:对了,雪后的沙地。怎么抓鸟?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罩。来,你来写一下。 

(生板书“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读一读—— 

生:雪地缚鸟。 

师:雪地缚鸟。“缚”这个字很难写,他能写出来,非常棒。再看看课文,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对了。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不是鸟。文中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用“罩”字。这个“罩”字很有意思,你看,(板书“罩”)上面就是一个器皿,是一个罩子,下面一个“卓”。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海边捡贝壳。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 

个字? 

生:可以,“海边拾贝”。 

师:写上去。 

(生板书) 

师:(在文档中插入批注)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用的动 

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注意音韵。你觉得“海边拾贝”这件事哪里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很丑。 

师:还有什么事儿?接着来。 

生:夜里刺獾(ɡuàn)。 

师:那个字读獾(huān)。是夜里刺獾吗?可不可以表示得更准确一点?自己再想一想。 

生:夜里刺猹。 

生:瓜地刺猹。 

师:写到黑板上去。 

师:为什么我会选她这个答案呢? 

生:因为她把面积缩小了,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在干什么,讲得很清楚。 

师: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生:吃西瓜。 

师:吃西瓜这事其实跟哪件事是一起的? 

生: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 

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对了,是会跳的鱼。“我”觉得这种鱼特别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有两个字特别有意思,“潮汛”这两个字,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潮涨在前,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朝是早晨,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汉字多有意思。 

【点评:承——演奏、合作。在整体感知部分,徐老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指导批注,渗透学法,归纳课文”的环节——当“我”回忆儿时记忆中的闰土时,还有哪些稀奇的事呢?这样的设计,不仅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借助师生合作指导了批注阅读的实践,将学法渗透其中。这正是汪潮教授点评时所说的“环节上的大气是教学的大智慧”。课堂上,关于“潮汛”,“瓜地刺猹”与“夜里刺猹”,“拾贝”与“捡贝”,“罩”与“缚”的区别等,让学生亲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四、披文入情 

1.发现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看一看,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有个问题。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而不是“我”的事,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在“我”的梦想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文章当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事儿。可是先看题目,文章应该是写什么的?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对于“我”来说,在见到闰土之前,“我”看到过这些事儿吗?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 

师: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事。(板书:新鲜事)都是怎样的事儿?还有一个词,都是—— 

生:稀奇的事儿。 

师:(板书:希奇事)这个“希奇”的“希”,我们平时是怎么 

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用的是近代白话文,我们现在用的是“稀少、稀有”的“稀”,这个修改是有道理的。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自己快速浏览,看看人跟事之间 

到底有什么联系,这当中有一 

句话。 

(师课件出示文本: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无穷无尽。你从这儿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儿呢?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你看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四件新鲜事儿、稀奇事儿,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师:对,闰土心里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板书:无穷无尽)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课件出示插图:闰土和“我”)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 

师:对了,课文里说闰土脖子上戴着—— 

生:银圈。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那个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是怎样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划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主人公一些新鲜事儿。 

师:嗯,讲得非常带劲儿。很好。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哪一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开始吧。 

(生找句子,自由练说。) 

3.交流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指名交流) 

生:月亮地下…… 

师:讲得真好(掌声),不仅讲得好,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有哪些不一样?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省去了,真好。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生:(屏幕出现改写后的文本)“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一个字。(板书“奔”)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bēn。 

师: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简短? 

(生答) 

师:自己再读读看,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 

师:发现了没有,为什么句子都这么简短? 

生: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句子如果拖沓,那么长,有没有紧迫感? 

生:没有。 

师:你来读一读。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师:来,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紧凑一点。 

第4篇

到雪山脚下去

“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我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距成都约500公里,海拔4100米。在终年积雪的雅姆雪山的怀抱中,在一个山势平坦的山坡上,四排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依山而建,这就是木雅祖庆学校简单的校舍。

时针指向清晨6点,牧民家的牦牛都还在睡觉,最下边一排房子窄窄的窗户里已经透出了灯光。女教师寝室的门刚一开,夹着雪花的寒风就一股脑儿地钻了进去。

草原冬季的风吹得皮肤生疼。屋子里的5位女教师本想刷牙,可凉水在昨晚又被冻成了冰疙瘩,只得作罢。她们逐一走出门来,谢晓君不得不缩紧了脖子,下意识地用手扯住红色羽绒服的衣领,这让身高不过1.60米的她显得更瘦小。

吃过馒头和稀饭,谢晓君径直朝最上排的活动房走去。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低温,冰霜早就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次下脚都得很小心。

六点半,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70多个孩子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

(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时,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2006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办的木雅祖庆学校诞生在这山坳里。一年多过去,它已经成为康定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600个7岁到20岁的牧民子女在这里学习小学课程。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那样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谢晓君和62位教职员工是老师,是家长,更是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2006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

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好多孩子都还不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谢老师其实是学音乐出身。从联中到西康福利学校,再到木雅祖庆学校,谢晓君前后担任过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每一次变动,谢晓君都得从头学起。

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我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最初让她来到塔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丈夫——西康福利学校的负责人胡忠。

福利学校修建在清澈的塔公河边,学校占地50多亩,包括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钢架阳光棚。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一日三餐,老师和孤儿都是在一起吃的,饭菜没有任何差别。吃完饭,孩子们会自觉地将碗筷清洗干净。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辞去化学教师一职,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

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电话。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去塔公。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从头再来——音乐老师教汉语

“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我,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3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顶替离开了的支教老师。她说:“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

2006年8月1日,木雅祖庆学校在比塔公乡海拔还高200米的多饶干目村成立,没有一丁点儿犹豫,谢晓君报了名。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学校很缺汉语老师,我又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

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学生们听不懂她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画,好不容易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又成了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课堂上,谢晓君必须不停地说话来制造“语境”,一堂课下来她能喝下整整一暖壶水。

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学完了两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

“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课程很多,上课是我现在全部的生活,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我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木雅祖庆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一个劲儿地朝教室里灌,尽管身上穿着学校统一发放的羽绒服,在最冷的清晨和傍晚,有孩子还是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娃娃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好多娃娃因此而被冻感冒。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纯净。”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一分钱的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吃,学校发给的衣服和老师亲手修剪的发型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更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很自然地照顾着比自己小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像兄弟姐妹。

每年6月、7月、8月是当地天气最好的时节,太阳和月亮时常同时悬挂于天际,多饶干目到处是绿得就快要顺着山坡流下来的草地,雪山积雪融化而成的溪水朝下游的藏寨欢快地流淌而去。这般如画景致就在眼前,没有人能坐得住,老师们会带着娃娃把课堂移到草地上,娃娃们或坐或趴,围成一圈儿,拿着课本大声朗诵着课文。当然,他们都得很小心,要是不小心一屁股坐上湿牛粪堆儿,就够让生活老师忙活好一阵子了,孩子自己也就没裤子穿没衣裳换了。

孩子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听老师的话。“布置的作业,交代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包括改变好多生活习惯。”不少孩子初入学时没有上厕所的习惯,谢晓君和同事们一个个地教,现在即便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深夜,这些娃娃们也会穿上拖鞋和秋裤,朝60米外的厕所跑。

自然条件虽严酷,但对孩子们威胁最大的是塔公大草原的狼,它们就生活在雅姆雪山的雪线附近,从那里步行到木雅祖庆学校不过两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