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23:2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教材依据各地的指导性文件纲领编写而成,它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当然,它也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的依据。由于各地的课标要求不同,所以,香港与内地有着各自不同的教材编写原则。
内地与港台地区本身就是同根同源而且两地在传统文化上传承也有共通之处,那么,在语文改革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在20世纪末,内地和香港地区相继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出台了对基础教育改革有着很重要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语文课程指引》是以后的第一个正式的关于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我国内地语文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指导文件,它们在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影响广泛。两地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也成为了两地语文课程标准不同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对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及内地的《语文课程标准》两者较为直接地、系统地比较,来衡量两者在教材编写原则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香港;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一、香港教材编选原则
《指引》在“学习材料”一章中认为,语文的学习材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这也就是把原来的学习材料的概念进行了扩充,丰富了它的内涵。只要它能配合重点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那就可以被采用。
但学习材料的选取也要遵循一般规律:
1.普通选取原则
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加以配合学习目标及其重点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照顾到各个学生之间的本身存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内容意识要积极健康,题材多样化;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2.文字材料的选取原则
要具有时代意义,且能够历久弥新;具典范性且可读性较高的;材料中的词汇、语法要尽量符合语言文字规范;能够为学生拓宽其知识面;选材的范围较广,古今中外都可以涉猎于其中,当然,它还要包括若干的透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内涵的内容生活化的一些作品;体裁、风格多样化;最好以现代作品为主,兼顾一些古代和翻译的文言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又兼及科普知识作品和一些实用文体。
而香港《指引》对教科书的编写及使用这一方面并未作出一些具体的相关规定。
二、内地教材编写原则
内地《课标》中有作这样的规定:“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教科书的编写又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新的观点和意见:
1.适合学生身心发展
教科书的编排要以适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其创新精神也要积极培养,努力完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突出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教科书固然要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教科书内容上的确定还是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上的选择问题,都要以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为本,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究能力。
3.选文形式丰富多样
选文要富于文化内涵,内容上也要丰富多样,不能过难,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也不能太过简单,不能体现拔尖的升华。主要是选一些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典范文选,这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编写体例模式多样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它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模式化。对于专题也要注重设计出一些富于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训练,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可以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优秀习惯,而优秀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名学生来说甚至对于整个集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5.教材要有开放性特征
教科书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给学校和教师一定的可开发空间,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可选择和进一步拓展能力的空间。
6.必修课程的分编
关于必修课程教科书,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分成五个模块;当然,也可以按照“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来进行分编。
三、关于两地“课标”教材编写原则的比较
《指引》总体上要求语文课程的学习材料要尽量结合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多联系社会环境,根据学生特点,编写出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指引》并没有对教科书的编写做出明确规定,因此,上述观点也只是从对“学习材料”的选取原则的总结。
《课标》相对于《指引》来说,要求比较明确。如,指出“教科书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语文教科书也能与时俱进。但内容上过于概括,比如,《课标》中对范文的编选体例没有具体给出参考标准,编选原则比较笼统。
结束语:
这次比较并不是要“一较高低”,而是要扬长避短、总结经验,一方面可以总结两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规律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能借鉴香港语文课程的优秀经验及先进的改革成果,促进两地的优势互取,从而可以为我们内地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先进的方法。(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S].香港: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倪文锦.教育均衡:需从源头抓起[J]教育科学论坛.2011,(07).
[7]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8]倪文锦.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J]教育科学论坛.2011,(09).
[9]倪文锦.基于语文新课程的两点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8).
[10]付诸红.初中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倪文锦.新课标的公布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2009,(07).
[12]何文胜.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9,(09).
[13]何文胜.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构建——兼论《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一文[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14]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C]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
情境创设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创设适宜学生年龄段的学习环境,并选择最佳的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让学生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对认知整个过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参与认知活动,在这种情境下,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了解,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
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是老师带着一定目的而创设的,特意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当中将一些问题融入其中,让数学教学不在抽象化,而是让学生能够看到具体的知识,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能够对所教的数学内容很容易学会并掌握。教师们为了很好地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精心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让学生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并开拓大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与老师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其中的乐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三、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方法
1.把问题故事化
把问题故事化来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创造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究数学,是初中数学老师的首要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导火线就是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例如,当数学老师讲解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节课时,就是利用把问题故事化来进行的,这个故事是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讲述每个老太太的手里拿着8跟拐杖,每个拐杖上有8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8个竹篮,每个竹篮里装着8个苹果,总共有多少苹果。利用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开拓大脑思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来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通过创设这个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通过创设这个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欢乐和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积极的思考,最终掌握这节课的内容,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趣味性的学习材料
利用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来创设情境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的主导因素,只要学生对此有兴趣就会认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数学领地的新知识。
例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龟兔赛跑,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龟兔赛跑这个学习材料来给学生们创设情境。龟兔赛跑,其中兔子是以每秒5米的速度,乌龟是以每秒0.8米的速度,总共的路程是5000米,兔子由于上次太骄傲了,在比赛过程中睡觉,结果比赛以失败告终,这次让乌龟先跑3小时,同学们你们谁能知道这次比赛谁是胜利者。这时学生们都开动自己的大脑,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活跃了现场氛围,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终顺其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通过举行数学活动
通过举行数学活动来创设情境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新课改指出初中教师应该多举行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当中互相合作,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真正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以及数学技能,最终收获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善于使用比较直观的教具,来创设数学活动情境。在数学活动情境中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概念,自己反复比较和观察,最终得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做实验
通过实验教学来创设情境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实验教学,不但具有探索性,而且真实可靠,目前成为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实验教学来创设情境对知识进行验证,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记忆深刻。
例如,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球的体积公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做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用一个半球装满砂子,半径设为A,其次用一个圆锥也装满砂子,圆锥的半径和高也都是A,最后让学生将半球和圆锥的这些砂子同时倒入高和半径都为A的圆柱中。经过多次实验,最终这些砂子正好将圆柱装满,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都争前恐后凑过来,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算,最终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通过实验教学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学情景创设的方法,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发展要求,也符合初中生数学教学开展。它具有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在数学课堂上能创新地创设一些恰当的教学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地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数学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结果,初中数学教师善于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琴.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方法初探\[J\].东方青年•教师,2011,(5).
关键词: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一、STS的含义
所谓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粗略地讲,可以说是国外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STS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生产力的理论与运作,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引发的有关社会、伦理问题;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科学管理理论,科技政策、组织、开发、转让与评价等。其特点是:既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考查科学技术,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涉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二、为什么要进行STS教育
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该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实施STS教育可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教育。
三、STS教育的学习材料
STS教育的学习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把STS思想和问题渗透入现行的理科课程;二是为STS课程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科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关注中考所涉及的STS问题。如,化学与人体健康、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生活常识、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医药卫生、能源问题、人口资源、新材料、工农业生产等的联系。
四、STS教育的方向
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化学教学容易开放化,化学教学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宽泛,便于大面积普及STS教育。同时,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STS教育因素,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编排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更好地体现STS教育的精神。教学过程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以便灵活机动地实施。
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教育教学中,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的信息技术包括集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的优点能够使教学的手段多样化,多面化,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36-01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现结合初中实际数学课堂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冀教版数学第四册《观察物体》一课时,利用电脑3D技术模拟,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态变动态,直观形象,极大地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减少学生厌学、怕学数学情绪的产生。在教学《统汁》知识时,我用录像机录下了一个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通过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成一个课件,模仿现场进行统计,还能通过回放对不确切的数据进行重新统汁,让学生正确、准确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这是任何一个现场统计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又解决了学生自己去路口统计的不安全因素。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探究性问题
数学探究式教学一般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隋景,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卖隋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是中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学生难于理解,通过用“几何画板”制作成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观而又相对集中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体的表面是由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组成,而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又是一个长方形,其长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体的高,要求其侧面积,只要用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乘以圆柱体的高,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只要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而积来求得。直观、形象的展开图,使学生受到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共享思维成果。这样做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
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储存数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离不开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界限,提供丰富学习材料的优势,尽量提供原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提高自学能力、汁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但是,有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会认为多媒体给教学添加了新花样,把多媒体代替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活动的内容。
把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课堂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机诱导。如教学《汽化和液化》,分析沸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烧水时的情形,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水开了会冒气?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水烧开?水沸腾时有哪些特点?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继续升高?水熬干了,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于是,学生想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在烧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90C°时,隔1分钟记录1次,直到沸腾后5分钟为止。②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分成大组,分别用冷水与热水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共同小结。
2.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识,也学会巧妙学习。①比较学习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器材、仪表等,可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列表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譬如压力与重力,由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大小、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有关表格;电压表与电流表,由符号、连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连接上电源比较两者的区别。②善于观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加深认识。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传热,哪些不易传热?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实验,指导观察方法。比如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如何开展,怎样观察等。
【参考文献】
[1]周久璘.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谢荣洲.物理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中学物理。2010年05期
[3]陈方正.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3期
[4]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7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要点
1.合众的学习资源,作业设计时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往往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恰当的作业材料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现实基础及学习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和组合作业,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还要用好、用活、用实材料,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2.合心的学习指导,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针对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选做题(提高题)、拓广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有的同学在完成基础题后自己去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
3.合序的实践活动,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其学习的热情必然会高涨,学习效果必然会显著提高,事实上,每名学生都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本能,这种本能如果能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将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应当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作业分层设计方面
1.学生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教师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在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和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并根据自愿的原则,运用模糊学的方法,笔者把全班分为短期性的创优组(学优生)、奋进组(中等生)、希望组(学困生)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2.作业分层
笔者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的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C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侧重训练课本习题中的“综合运用”、“拓广探索”。A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希望组学生必须做A类作业,鼓励完成B类作业;奋进组学生必须完成A、B类作业,鼓励完成C类作业;创优组学生三类作业都需完成。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教学中从作业布置中承认学生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
3.评价分层
对各个组的作业的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标准上,对希望组学生判分适当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希望组、奋进组学生可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可紧些。在奖励上,超额完成一类作业半倍加分。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创优组、奋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用多种形式的反馈,考查各层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创造机会让每层次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辅导分层
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组内成员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对希望组、奋进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对学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的,笔者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让创优组内学生比作业的速度、准确性、思维质量。通过分层辅导,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5.动态分层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动态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或两个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香港新高中 中国语文 课程改革
一、前言
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情况,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5年5月发表“334报告书”,提出香港三年高中学制将于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即高中一年级)实施,同时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课程。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定《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作为2009年新高中语文的课程指导文件。同时,课程发展议会修订了《中学中国语文学习重点(试用)》,供三年制高中语文课程使用。
新高中学制对香港来说是一次新的教育尝试,而课程评估及指引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开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的语文课程指引文件,将新旧课程作对比研究。
二、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概括为:引言,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课程架构,第三章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第五章评估,第六章学与教资源。其中,前三章属课程内容,第四章讲教学,第五章讲评估,第六章讨论教材。同时,还有一本《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作参考。
结构安排上,新课程基本结构是齐全的,包括了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所要包含的内容。与2001年课程指引相比,2007年的较全面、具体。虽然两者都包括有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方面,但2007年的增加了课程架构、课程规划两章,用较大篇幅叙述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统筹等。相比2001年将初中及高中语文一起说明,2007年用独立篇章来单独说明新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显得更全面,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2007年课程内容说明虽全面,但过于强调整体规划。比如课程评估及指引规定: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教师需要应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及方式不同来分别规划课程。按不同层次来安排不同课程,将给语文老师带来额外工作压力。结果可能各种版本课程规划效果一般,学生兴趣没得到满足。如能在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来调节,必修课学习基础知识,但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选择。这样使得单个语文老师工作任务减少,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三、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体现本科之所以能独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语文科的课程性质至关重要,决定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及评估指引在课程理念、课程宗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目标都提到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强调审美情趣、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正面价值观、国际视野等。
这些观点很多是过去语文纲要没有提到的。相比较2001年课程指引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没太多提及人文性,新课程强调语文的“文道合一”,这是一较大改变。过去往往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工具性,不能全面反映语文科性质。现在两者都要兼顾,强调能力与文化并重,是一个新的发展。因此,在学科性质上,新高中语文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全面。
四、教材
教材关系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对教材的选取分别用“学习材料”、“学与教资源”章节来说明,名虽不同,但都讲述教材选取。两个课程指引都不设指定学习材料,给教师提供教材选取的意见,显得比较灵活。而对教材的定义,新旧课程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2001年从宏观角度界定教材定义和内涵,并从文字与音像材料提出选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新高中语文课程则从教材作用来界定教材,但这里的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作业等资料,自然环境和人力等资源也被列为学与教资源,突破了传统教材观点。在资源类别里,特别提到要利用互联网与科技资源,借助互联网上语文资源;同时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两项资源都是过去语文纲要所没有提到的,对于教材选取是一创新点,能拓展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空间。另外,新课程指引还说明了学与教资源的运用、发展和管理,并提供发展策略,强调教材发展的重要性。不足的是,规范未免太多,操作起来不易,若可精简则比较好。
五、评估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指引均有评估这项。旧课程指引包括:评估目的;各学习范畴的评估;实施步骤;评估原则。新评估则分为:评估的角色;进展性和总结性评估;评估目标;校内评估;公开评核。
新旧课程指引文件都从评估的功能性来考虑,但两者着重点不同:前者着重对学习和教学的回馈,后者着重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以此达到诊断、回馈、促进学习、甄别和选拔等功用。另外,两者评估目也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将评估回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希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教学效能;后者则针对语文科“文道合一”性质,目的是为衡量学生能力、文化素养、品德情意、对国家等的责任意识。
因此,虽然两者都强调借助评估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能,但相比起来,旧评估并没针对语文课性质,而是“一般性的评估知识”,新评估较清晰且针对性强,有利于发挥评估的作用。同时,新评估将校内评估和公开评核相结合,方式更多元化,相比旧的评估方式更灵活和全面。但是,没有做到“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如果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则更全面,比如上海对语文评估的经验,拓宽评估范围,做到对学生、教师教学、教材质量都实行评估。
六、小结
从课程结构、学科性质、教材及评估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语文课程的变化。总的来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准确,顺应实际需要做出变化,需不断改进。新课程的课程结构齐全;语文定性上,新课程学科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更为全面,强调语文课的“文道合一”;教材组织上,新课程扩大了教与学资源选择空间,同时强调教材的发展,可谓新创新;评估方面,新高中课程方式更多元化,对评估角色定位也较清晰,但缺乏双向性,需拓宽评估范围,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统筹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政府印务局,2005.
[2]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7,(10):91-101.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
关键词:初中英语;单词;兴趣;读写
一、兴趣迁移,巧妙联系
兴趣是记忆的媒介。在学英语词汇时,尽量把一些词汇放在一个有趣的环境中,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
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而兴趣迁移以熟记单词为基础,挖掘生词与旧单词的相关因素,通过有意义地巧妙联
系构成一些趣味盎然的短语。这样,学生就感到既有趣又容易记住。
二、五官并用,协同活动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使学习材料、信息进入听、说、看、写等多种感官通道。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提高保持率,达到最佳记忆效果。因
此,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应力争动用多种感官去帮
助记忆。上课时,我们在专心听的同时注意用视觉看老师的表情动作、板书演示,还要用动觉记笔记、朗读、回答问题等。
三、读写结合,注重朗读
读写结合是一边读一边写单词。科学家发现手的发育与使用和记忆有关,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不会写的字,拿起笔画画就写出来了。实践证明,边读边写容易记住学习内容,因为读写是视觉、听觉、动觉的综合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到、耳到、手到、心到。读写单词,很容易注意到单词拼写的细微之处,因此,对帮助准确记忆单词的作用很大。
四、及时循环,重点突破
人们学习任何东西不可能一看就会,因为通过一次记忆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不巩固的,必须经常强化才能巩固。因此,学习英语词汇,根据遗忘发展规律,一般先快后慢,坚持每节课都有听写单词的任务,定期复习已学过的词汇并及时检测巩固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要注意有些单词需要花大力气记忆,比如,分解组合性强的单词、容易混淆的单词、与拼音规则相差甚远的单词等等,需要作为重点反复记忆。
五、坚持不懈,熟能生巧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36
初中数学是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以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学生的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些交流互动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初中数学已经有了一些难度,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也无法满足当前的学习需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因为适当的情境能够从心理上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一、情境化教学的定义和优势
(一)情境化教学的定义
情境化教学是由教育体系提出的,其根本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教学情境或教学载体对课堂氛围进行烘托,将学生内心深处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激发出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也能够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情境化教学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大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教师一味地进行“填喂”,所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情境化教学提倡的是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之处,他们在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就会逐渐增加,就会从以往那种陈旧、压抑的课堂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勇于提问。教师的解答方式也是以引导为主,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和融洽了。
二、采取有效措施,设置教学情境
(一)数学问题故事化
数学问题故事化是进行情境创设的一种常见的办法,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故事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具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如进行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学习时,笔者利用一个古老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对该问题进行了故事化创设:有8个老太太,每人手里有8根拐杖,每根拐杖上有8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8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8个苹果,问总共有多少个苹果?该故事新鲜有趣,利用它来进行情境创设和导入,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自然地引入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将全部的目光都投入到知识中去,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激发。知识的学习需要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数学的海洋中,学生任意遨游,积极思考,我们很快就完成了该课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高效地完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故事,而故事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学习材料要有趣味性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趣味性的学习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学习时,兴趣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进行学习,也会主动发现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以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这一故事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进行情境的创设。笔者是这样做的:乌龟和兔子要比赛赛跑,兔子的奔跑速度是每秒4米,而乌龟则是每秒0.8米,起点至终点间的距离是2000米。由于上次睡觉导致失败的兔子决定这次不睡觉了,让乌龟先跑一个小时。大家说,这次的比赛,兔子还能获胜吗?小小的故事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纷纷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并公布自己的答案,都想让老师确认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正确的。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三)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具有直观性、条理性和趣味性,利用实验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实验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实验所获得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验证,为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如进行球的体积的学习时,笔者就通过一个小实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首先,笔者拿出了一个半球,并用沙子将半球填满,将半球的半径先定为a。然后,笔者拿出了一个圆锥,同样用沙子将圆锥填满,经测量圆锥的半径和高也是a。最后,笔者找一个学生上台,让他将半球和圆锥中的沙子全部倒入一个圆柱中,该圆柱的高和半径全部为a。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圆柱正好被半球和圆锥中的沙子填满了。学生觉得很奇怪,反复地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坐在下面的学生也都坐不住了,争先恐后地挤到讲台上来,都想要看看实验有什么神奇之处。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并最终由学生自主计算和推导,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
由此可见,利用实验进行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情境创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它有一定的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合理运用,逐渐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就能够熟练使用,利用情境教学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土地理;材料;初中;影响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的学习都是根据学生周围的环境开展的,因此,也就是说学生本来就熟悉相关的范畴,能够产生一定的地理认知,并且能够将地理事物进一步整合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很多的内容都是不可言传的,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乡土材料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因此会让学生觉得简而易懂,容易接受,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充满求知欲,也就是能够从眼神中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能力,加强相关的实践操作以便于自身技能的提高,一般来说,很多地理环境经过时间的变化之后都会发生相关的改变,有的要经过几千几百年,而有的甚至要经历几亿年,这样就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地理变化情况,通过乡土地理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地貌变化的相关过程,能够让学生对地貌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将相关的材料进行有计划的处理,进一步增强事例的连贯性,能够使学生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理解地理变化的过程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思维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概念不明确而形成的,所以要实现直观的材料,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
三、要结合相关的材料展开认知,进一步约束学生的惯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就能够观察相关的内容,能够进一步解决实验的问题,懂得很多地理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能够形成一种依赖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周围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得乡土材料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要不断明确相关概念,才能够进一步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主要是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来展示,有着对乡土知识的认识不足,进一步能够实事求是,寄托学生的希望,让学生能够加强进取的观念,实现实事求是地艰苦奋斗的思想,让祖国的未来有希望,努力建设家乡和祖国的明天。
四、经过研究和结合相关的材料,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好处和意义
学生应该实现对地理材料的充分了解,并且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能够进一步展开讨论地理问题,形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对于家乡,每个学生应该都有着比较特殊的眷恋之情,只有进一步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才能够实现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激发斗志,能够想到要建设家乡,留意家乡的相关地理特点,能够进行小组讨论,整合相关的信息,完善小论文撰写的工作等等,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还可以看到学生家乡各方面进程的急速,经济和文化等发展也能够对地理学习实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合理引用相关的地理材料,特别是乡土地理材料,进一步增强课堂气氛,完善小组之间的合作,实现和谐共进的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完善、观察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能够让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进一步为建设祖国积累力量。
参考文献:
[1]徐伟.本科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培养[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2]顾松刚.浅谈大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3]周亚红.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简析我校初中生地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4]焦龙河.高中地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5]王英,王民.利用心理地图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教学 兴趣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初中英语课程是在小学英语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延伸,对学生有更高要求,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使学习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怎样利用兴趣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津版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都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展开,课本中的内容又只有一个模版,这就可以让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脱离课本设计很多活动,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My family”中学习了很多人物的词汇,如mother,father,uncle,aunt,cousin等,可以让学生对号入座,把单词同对应的人物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既学得快,又记得牢。
2.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如游戏、会话表演、韵律诗等。在课堂上,我常用游戏和会话表演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Reading部分的课文时,我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彩色的小卡片,让学生写两个关于课文中的问题,然后两组把问题对调,看哪一组答的问题多,最后把这些卡片串起来贴在墙上,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点缀了教室;通过这样的互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建立了师生间的情感。
3.教学的内容直观、实用性强。在上课时通过边学、边做,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为深刻。如在上“Part of body”时,教师可利用洋娃娃或人体模型等进行五官教学,在学生对这些有一定的认识后,由教师发出Touch your...的指令,让学生分组表演并比赛。
二、注重语音语调和听力练习,提高交际能力
1.上课教学时,教师围绕核心话题,多给学生各种口头练习及听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脑、耳、口并用,将平常学习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陈述话题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以达到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备良好听力、语音语调及表达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尽量多地感知语音语调。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错,多给学生口头练习的机会,通过视、听、读、说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3.在教学时,创设应用英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尽量把各种语言素材运用起来,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关于节日的英语课上,我把从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剪取的,以及在网上下载的关于节日的图片带到教室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图片,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用至少十句话描述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很感兴趣,尽管有些句子会说错甚至不会表达,但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其他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三、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创建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与课堂竞争机制
1.根据初中生好说好动、学习主动性不够、自我控制力差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宜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综合的教学路子。如:情景法、视听法、讨论法、交际法等,只要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2.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引进课堂竞争机制。教学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显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自我成长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条件。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组织“抢答”;记忆单词组织记“单词大王”、“单词接龙”竞赛,或者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初中英语宜进行快乐教学,激发听说兴趣,在教学中可多采取多媒体、电影、录音机、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提升;思品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具有集文、图、形、音于一体的特点,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概念都相对比较抽象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入多媒体手段,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善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作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之初,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应该运用哪方面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应该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运用多媒体对这些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的整合,使这些资料具备形象化、趣味化、直观化等特点,使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2. 运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改善了过去课堂教学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将文、图、形、音集成为一体,使课堂教学变得图文并茂,调节了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下,提问往往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难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则会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多媒体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直接为学生展示案例、情景等,由此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资料的解读,直接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突出其学习中的主体性,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原则
1.多媒体的运用要讲求科学实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因此,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规律等,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考虑多媒体运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果仅仅是为了运用多媒体,忽视了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结合,一味地去追求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所营造的气氛,只会让人对之感觉眼花缭乱,漫无目的。比如,在教学的互动环节中,过多的去展播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系的图片、动画、歌曲等等,反而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及其想象力,即使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的有效性依然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多媒体运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表现在内容上,就是渗透新课理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制作科学实用、视听效果好的课件。在为学生展示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操作熟练,能够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灵活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使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直观适度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据心理学的研究资料介绍,人类注意力的产生和保持,基本是以兴趣为前提的。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集文、图、形、音于一体的特点,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应该讲究适度,因为即使感兴趣的事物,时间过长、次数过多的接触也会产生心理疲劳,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如何使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做到直观适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认为,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需要,选择一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板书、口述等无法获得较好的表达效果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以期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等,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且直观的材料,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学习材料中的知识,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对于那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没有联系的材料一定要摒弃。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中,还要做到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合理交替,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地保持。
3.多媒体的运用要促进师生互动
优质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智慧与情感的交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的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和谐而又融洽的教学氛围,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和探究,真正使学生发挥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不要叫多媒体教学代替教师的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多媒体的解说着、操作者,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使多媒体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延续,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效率也就无从提高。
4.多媒体的运用要结合生活现实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社会科学,其显著的特点是较强的理论性和时效性,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现实性的原则,在运用多媒体的课件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尽量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的材料;其二,要运用具有时效性、典型性的材料。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出了较大的教学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教学实效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大胆创新,不断的提高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力,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因为多媒体手段的引用而得到提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岳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