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时间:2022-06-25 01:42:03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视觉形象

一、《红楼梦》人物形象特色

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非常多,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如相貌、体态、装束、使用的物件等等。人物形象是表象,作者在描写各类人物形象的同时,赋予其形象极强的象征意义,形象不仅是指形象本身,还喻示了深层的性格本质,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中贯穿主线的人物,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她:“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句话概括出的她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伶牙俐齿

王熙凤的口齿伶俐谁都不如,正如周瑞家的所说:“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何其芳这样形容她:“在各种场合说的话都表现出她聪明,有心眼,又很有口才,都是说得那样得体,有时说得很甜,有时说得很泼辣,有时很诙谐。”

2.泼辣要强

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的泼辣性格,她管理贾府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贾府上下数百口人无人敢违拗,而在她协理宁府时,治理严厉,让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这都因为王熙凤个性泼辣要强,善于施威用令。

3.心狠手辣

王熙凤依仗权势聚敛财富,做了不少埋没良心的事,在“弄权铁槛寺”那一回,老尼求王熙凤办件事,王熙凤有句话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做了事之后从来不后悔,而且还要斩草除根,其心狠手辣的个性可见一斑。

三、王熙凤的视觉形象分析

为了突出王熙凤的重要地位和性格特点,作者除了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外,还在多处运用了较集中的视觉形象描写。

第一次是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家,从她的眼中看到的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二次是第六回,她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时,从刘姥姥的角度观察,“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

第三次是第六十八回,吃醋的凤姐欲将尤二姐赚入贾府,尤二姐所看到的,“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形象描写中被一一表露,下面我们从色彩、饰物、面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1.色彩

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突出了王熙凤富贵艳丽的着装风格,在王熙凤初次出场时候,色彩方面就有很生动的描写,大红的紧身袄,翠绿色的裙子,红绿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互补色的运用突出了她的艳丽惹眼。“缕金百蝶穿花”中金色的尊贵耀眼,“五彩刻丝”中五彩的绚丽繁复,形象地表现了她高贵不凡的地位,再加上闪闪发光的珠宝饰品,衬托了这位家庭总管的鲜艳夺目、与众不同。而在她头次接待刘姥姥时,也是一样的用色,在穷人面前炫耀着骄人的富贵。因此,从色彩上能看出她性格中争强好胜、火辣辣的一面,以及家族管家的身份。

2.饰品

书中描写王熙凤的饰品时也不惜笔墨,“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八宝是指在金银饰物镶嵌八种吉祥佩饰,以金丝穿缀,故称“金丝八宝”,用来点缀发髻,十分富贵,朝阳五凤,是指透视钗的饰物,以金丝和珍珠制作成的五只凤凰展翅朝阳的姿态,而盘螭璎珞圈中盘螭和璎珞都是项圈上的附加饰物。

以“朝阳五凤”和“盘螭”来做饰物,作者是有其用意的。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百鸟之王,其中雄鸟为“凤”,雌鸟为“凰”,这与她名字中的“凤”相呼应,而“螭”是雌龙,《说文》中证实:“若龙而黄……或云无角曰螭”,作者从饰物描写上象征性地传达出凤姐的男儿气质,寓意着她性格要强,堪称“脂粉队内的英雄”。

3.面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从面容上看出几分,书中则刻意描写了王熙凤的面容,特别是眼睛。只见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说“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丹凤眼”是眼尾上翘并且狭长的一种眼型,有独特的神韵,“柳叶眉”是一种弧形的眉毛,从眼头到达眼尾后方,纤长雅致,超凡脱俗,显露出她的美丽,而“三角眼”应该是倒三角眼型,指凤姐凝神或瞪眼时眼睛的形状如倒三角形,显得神态狡诈、奸猾。“三角眼”与“丹凤眼”并存显出她复杂的个性,美貌中含有奸诈。因此,关于神态的文字描写全面刻画了凤姐的美貌,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让人不敢轻看。

总之,曹雪芹从不同方面对王熙凤的视觉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在贾府的地位。

四、结语

《红楼梦》用多彩的形象语言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视觉形象寓意着性格特点,给人直观的印象,让读者感到真实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成功的人物形象描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读者立刻就记住了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一个笑得很甜蜜的奸诈的女性”――谈凤姐.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崔荣荣.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年第7期.

第2篇

《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凤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当夫人、小姐、丫环、仆妇都屏声敛息的时候;当贾府中最高权威者──贾母正和远来的黛玉叙谈的时候,王熙凤就放诞无礼地扬声说笑而来。人未到,声先闻,只这一笔,就透露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凤是贾母膝前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只有王熙凤的诙谐,能给老祖宗解颐。贾母也最需要这个孙子媳妇的凑趣,所以,王熙凤才这样无所顾忌地登上舞台。

雪芹又不吝笔墨地描摹了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春风满面,笑里藏刀。雪芹又借贾母的笑谑透露了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在,不是给读者以抽象的概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熙凤置于读者之前,使读者从鲜明的形象中,对人物作出判断。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作。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现于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妇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给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中庶务大权独揽者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已露出了峥嵘头角。

安富尊荣的贾母,是贾府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权威,是贾府中的塔尖,王熙凤深知:要在这个大家庭中“挥霍指示,任其所为”,就必须首先占领这个塔尖。因此,熙凤才以全副精神,讨好贾母。上有贾母的宠爱;内有王夫人的翼庇,王熙凤在贾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跃出群,旁若无人。

雪芹写贾宝玉的出场又和熙凤全然不同:寓褒于贬,欲扬故抑。先借王夫人的伤心语评价宝玉:“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甚至以“蠢物”目之。及至相见,却是“看其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然而,生他养他的母亲,却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这正是雪芹运用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并非只为追求文笔的跌宕。

对于贾宝玉这个内在充满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现象。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于卫道者与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观、是非观,决不能一致。

“摔玉”构成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现。宝玉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

至于林黛玉给读者的印象,除了在她进贾府的活动中表现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细、娴于辞令外,又从众人的眼里介绍了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至于宝玉所见的黛玉比熙凤所见更精细,由表及里,由概写到特写,而且突出点明了黛玉的“眉尖若蹙”,四个字预伏下黛玉的结局:长愁何能却病?怯弱安得永年!

(选自《名作欣赏》1996年第3期)

读后一思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切小说中鲜有的。特别是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读罢此文,请你谈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3篇

内容摘要:《林黛玉进贾府》中迎春、探春、惜春虽然着墨不多,但为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起到了很好的映衬、陪衬和反衬的作用。

关键词:映衬 陪衬 反衬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其中的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重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当然已有全面的分析。而对其中“三春”一一迎春、探春、惜春的作用,却少有探讨。从全篇来看,“三春”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一.为林黛玉作映衬与比较。《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自然是重要人物,贾氏三姐作用之一就是映衬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为什么会投亲寄居贾府?就是因为她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女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下,方来贾府“依靠外祖母及舅氏三姐妹”因此可以说,形貌俊美,性情淑静的贾氏三姐妹的出场,虽然“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也正是为黛玉进贾府原委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次,描绘“三春”的美貌与表现林黛玉的美貌作了比较。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番夸赞之辞,是突现林黛玉之美的。但是,如果没有前文的对“三春”美貌的描写,王熙凤的这番话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也会感到突兀了。由此可见,对只见其形的“三春”美貌的描写,作为林黛玉美貌的比较之笔,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为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作铺垫。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心态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态,固然是其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但我们从另一角度再深究一下,这又何尝不是伦理道德,特别是大家闺秀之道的教化所造成的?而在恪守闺秀之道方面,“三春”便是典范的了。我们看文中“用餐”一段的描写,便看明白:“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在此,林黛玉和“三春”的矜持谦恭是何其相似!仔细揣摩,贾氏三姐妹这一群体形象,用来映衬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是颇有深义的。

二.为王熙凤作陪衬与烘托。王熙凤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事事处处要高人一等,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机会当然也不会放过。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用贾氏三姐妹作为陪衬,很好地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因为王熙凤与贾氏三姐妹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地位,作为辈份相同的姑嫂,她们本应是地位平等的。然而王熙凤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的性格天生泼泼辣辣,风风火火,人称“凤辣子”。作者要突现王熙凤的这种特殊身分和性格,以贾氏三姐妹为陪衬,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妙笔。“三春”出场后,作者虽对其形貌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然而对其语言描写几无点墨。三姐妹除了必需的与黛玉“见了礼,互相厮认过”之外,便不多言,恭肃严整地侍坐在贾母身旁,真可谓“只见其形,不闻其声”。而王熙则恰恰相反,她是“未见其人, 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一句话就看出了她的性格。见了黛玉,王熙凤妙语连珠,极尽巧舌快嘴、左右逢源、长于机变之能事,王熙凤的特殊身份及泼辣性格,便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三.为贾宝玉作反衬与对比。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贾氏三姐妹作为反衬理所当然。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反对封建束缚,蔑视世俗,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作者要刻画这样一个叛逆形象,当然需要用循规蹈矩的贾氏三姐妹作反衬与对比。贾氏三姐妹不苟言笑,矜持庄重,就连在自己老祖母居室用餐,也要告座而就位;而贾宝玉则处处表现得无拘无束,随意胡言乱语,疯疯狂狂,连通灵宝玉都敢在贾母面前一摔,吓得众人一拥挣着去拾。贾氏三姐妹与贾宝玉,同为贾府兄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接受相同的教育和熏陶,一同识字,一同玩耍,一同做许许多多的事情,本应有太多的相同点,事实却相反,他们性格迥异:一是驯服安分,一是离经叛道,两相对比,相互衬托,如此描写人物,便使得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分外鲜明,主要人物的特点得到了突出。

综上所述,《林黛玉进贾府》中“三春”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其作用并不少。深入分析贾氏三姐妹与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

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俗语 修辞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89-01

《红楼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尤其是曹雪芹通过王熙凤的语言更加犀利地批判了上层社会的残忍和虚伪。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王熙凤,在宁荣二府众人之中,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是个男人不及的人物。说话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到交际的成与败,王熙凤可称学习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说话时应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对关系的远近亲疏和上下级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使语言成为一门艺术。

一、王熙凤语言中的俗语运用

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中,刘姥姥来贾府的动机目的是因为家道贫寒,无以为生,想借女婿与贾府与王夫人有点旧亲的老关系,来贾府希望能周济一些银两,以解决生活窘境。当凤姐听了刘姥姥的话之后答道:“这些话说的叫人恶心,——不过托赖祖父的虚名,做个穷官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也是个空架子。俗话说得好,‘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聪明、机警的凤姐早已看出对方的来意,她是当家奶奶,得想法子封住对方的口,不使有高的要求,因此便说了些只不过做了个穷官登高艰难的话。在王熙凤的语言中,这样的俗语比比皆是。如第十六回中,凤姐道:“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做‘针’……”这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在贾琏面前的故作谦虚之词。“给个棒槌就认针”是形容某人无知憨傻的一句俗语。

王熙凤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诗书典故知道得很少,但她平时说话时却能比较巧妙地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俗语。她对贾琏说到家中下人难管,一连用了好几个俗语:“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以此说明她这个管家奶奶实在不好当。这些都是王熙凤语言的艺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俗语的运用之所以能达到上乘的境地,是曹雪芹十年的惨淡经营和字斟句酌的锤炼加工的结果。

二、王熙凤语言中的修辞运用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语言,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描写语言,确实都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它通俗而典雅,准确而简练,极富生活情趣和神韵。仅就曹雪芹对修辞方式的运用,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他善于将寻常词艺术化,善于对词语进行修饰,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以适应题旨和情境的需要。修辞格到了曹雪芹手里,不但方法多样,手段多变,而且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运用比喻辞格是色彩鲜美,运用借代辞格是形象生动,运用双关辞格是巧妙而含蓄,运用比拟辞格是惟妙惟肖,运用飞白辞格是恰到好处,运用仿造辞格是新雅别致。不论运用哪一种,都有含蓄之美,情趣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熙凤作为典型人物之一,关于她的语言中更是把这些修辞语言展示得淋漓尽致,凤姐善用谐音,用对偶,用拟人。无论她叙事、言情、状物、拟人都是很生动的,好像无师自通。她语言魅力的源头不在书本,而在生活,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凤姐的语言虽俗,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生活底蕴,让凤姐的语言特色尤为突出。

一次书中写到凤姐赌钱,她指着贾母的钱箱子说:“得了,得了,把我面前的这一吊也拿去得了,里头的钱在招手了,你就一股脑儿的拿去,省得里头的钱费事儿。”贾母的钱匣子当然不能说话,但通过凤姐的巧嘴把它说得活灵活现,“钱”竟然像人一样会“招手儿”“会叫”并能把自己的钱叫进贾母的钱匣子里去,说得太生动形象,逗人喜欢了,竟使贾母手舞足蹈起来。在这里她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一场简单的赌局之间金钱的往来说得幽默风趣。也许凤姐的语言里没有什么“书袋”,也没有显示出她的学问,但是她以生活为“老师”,以生活为最大的学问,这使她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富于鲜活、生动的气息。

言为心声,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语言是人心灵的反映,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语言的好与坏关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随机应变、三寸不烂往往能“一言兴邦,一言败国”。

【参考文献】

[1]卢兴基,高鸣鸾.《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出版,1985年.

[2]何其芳.论《红楼梦》[J].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本社,1957年.

[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王昆仑.王熙凤论[J].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M].天津:百花出版社,1984年.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天津:学林出版社,1985年.

第5篇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这不仅因为该作品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和时代进步性,也在于其卓越的语言艺术。对此,早有古今文学评论作出了高度评价。清代邹?|在他的《三借庐笔谈》里说:“《石头记》笔墨深微,初读忽之,而多读一回,便多一种情趣。”《红楼梦》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大量采用人物对话。通过人物对话,作品既可以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又可以叙述故事,描写环境,还可以刻画其他人物,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她虽没什么文化,但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聪明能干,精悍泼辣,尤其能迎合上层人物贾母的心意办事,是贾府中公认最得力的掌门人与实权派人物。小说中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重量级人物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她所说话语体现的。本文将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对该人物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讨论话语是怎样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性格化”现象。

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的补充与发展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概述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进一步划分出四项准则:(1)数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但是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如何理解的,却没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不忠实或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要“拐弯抹角”地表达之。后来,布朗,列文森,立奇等学者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与格莱斯合作原则相补益的礼貌原则。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遵守合作原则,同时也在遵守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其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效仿格莱斯对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的划分,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刘润清(1987)认为,虽然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存在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然而礼貌原则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更具解释力,因为该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与发展。

三、王熙凤话语的礼貌原则分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十分出彩的一位。她八面玲珑,精明能干,而且能言善辩,善于揣摩受话人心理,深谙说话技巧,因而甚得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下面我们拟从礼貌原则视角探讨该人物在不同交际场合所说话语的技巧。

(一)话语中礼貌原则的遵守

礼貌是生活中的润滑剂,为了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是实现自己特定的意图,人们会特意注意遵守礼貌原则。在第三回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她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3:41)

王熙凤这么简单单单的两句话,可谓产生了极大的语用效应―既是对林黛玉的赞美也是对贾母和贾母的三位亲孙女的赞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句夸张话语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却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它一方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另一方面则谦虚说自己的见识少。再看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王熙凤在这里声东击西地赞美了贾母和在场的迎春、探春、惜春。黛玉无依无靠,刚刚投奔来的,对贾府中众人的穿着用度心中惊叹不已,因而处处小心,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黛玉初到,王熙凤也不可能知道黛玉内心的锦绣,所以说这句同样违反了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认为缺乏证据的话。但这句话同样是为了准从赞美准则。从整体来说,王熙凤违反质量准则以遵守礼貌原则,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和对黛玉、贾母、和迎、探、惜的赞美,其语言形象地表现出她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作为大管家,王熙凤处于贾府权利的中心位置,遇到人际冲突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七十四回,老太太的丫头在大观园拾得一个春意香袋,王夫人见到这一“淫物”,第一怀疑对象便是凤姐,便径直来她房中质问。这时盛怒之下王夫人对她不由分说的指责是不可避免的了。而王熙凤的反驳却显的颇有技巧。

(王熙凤)含泪诉道:“太太说的固然有道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但其中还要求太太细详其理……。”(74:1023)

王熙凤要替自己辩解,但没有一开始就直白地为自己推卸一切,否认对方话语,而是首先肯定“太太说的有道理”,以取得王夫人的同情,这样就遵守了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事实上,她为了遵守礼貌原则的同时是违背质量准则的,因为,她违心地承认王夫人的正确性,然后再提请求:“求太太细详其理”。这样不仅在表面上缩小了和王夫人的意见冲突,而且实际上也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二)话语中礼貌原则的违背

尽管礼貌是生活的润滑剂,但是当人们为了维护或是争取自身利益时往往不得不违反礼貌原则。王熙凤十分贪财,利用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职务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第十五回中,王熙凤滥用职权,私下收取贿赂。我们来看她和老尼之间的这段对话: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 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的……”(15:199)

王熙凤是不可能把银子打发给小厮做盘缠的,她只是明显的撒了个谎。撒谎是违背质量准则的典型例子。而王熙凤违背该准则的目的却是为了补救她违反的另两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她张口要钱“让别人吃亏”“使自己得益”,为了弥补由此带来的交际风险,她只好用明显违背质量准则的方法去补救。

对礼貌原则的违背并不仅仅是为争取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对王熙凤而言,有意识的违背礼貌原则甚至可以成为她的交际策略,从而在语用效果上达到更大的成功。第四十六回中,邢夫人要讨鸳鸯,贾母非常生气,并迁怒于在场的众人。冷静下来后觉得有点过分,便笑着埋怨王熙凤:“凤姐儿也不提醒我”。这时,王熙凤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到派上我了?(46:625)

一向迎合贾母的王熙凤这次居然故意顶撞老太太了,这会使人大为惊讶的。其实,这正是她的语言艺术之所在。这里,说话人故意违反一致准则,是为了引起众人对她下面话语的注意,也为贾母寻求与众人和解的语境中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因而,贾母就向众人笑道:“这到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贾母的这一反应正是王熙凤违背一致准则所期望产生的作用。接着,王熙凤顺势说了一段对贾母的赞美之词,一下子就完全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场面。

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这会子呢。”(46:625)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首先对一致准则的违背实际上是为对赞美准则的遵守做铺垫,先抑后扬,一贬一褒,强化了赞美的效果。这充分体现出王熙凤对交际环境的高度驾驭能力,对受话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力及高超的语言表达才能。

第6篇

一、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个出场,作者一开始就将光束王熙凤的性格刻画上,并且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刻就引起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一进入贾府,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刑、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而这“来者”,居然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可见,“来者”非同寻常:她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她是贾母膝前的开心果!

曹雪芹先生又不惜浓墨重彩去描写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春风满面,笑里藏刀。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

接着,曹老先生又借助贾母的戏谑透露了王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王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跃然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串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人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为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

作者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她的人未到而声先闻、她的服饰容貌、她的赞美机变……无不是向新来的林黛玉透露这样的信息:我才是贾府的大权独揽者!

二、贾宝玉:渲染铺垫,欲扬故抑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家里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三、林黛玉:反复点染,渐入佳境

节选部分对林黛玉的描写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第二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第三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第7篇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几百个人物,许多主要人物都是在第三回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出现,作者把他们推到“舞台”上出场亮相,使读者初步了解他们的性格。而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行动细节、表情细节、言谈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等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

小说是通过贾府上下迎接这位从苏州来的小客人――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让人物粉墨登场的。首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从贾母第一个出台到宝玉最后一个亮相,人物登场先后适宜,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兼备,方式多样。贾母是“迎”着出来的,邢、王二夫人和李纨是伴随而出,迎春姊妹是被请后,“簇拥”而出。重点描写的是凤姐和宝玉,这两人出场的共同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先声夺人,所不同的是:凤姐的“声”是笑出来,宝玉的“声”是脚步声。且看他们的出场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在贾府,在老祖宗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只有凤姐敢如此大声说笑,宝玉敢如此毫无顾忌,这些行动细节表现了他们在贾府中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地位和深受贾母的庞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凤姐的泼辣和宝玉的莽撞性格。

宝玉出场后的行动细节描写,最突出的是“问玉”后“摔玉”。宝玉初见黛玉,问“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小说对宝玉听后的反应作了如此描绘:

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了!”

宝玉突然摔掉“命根子”“通灵宝玉”,即是对宝玉向往平等,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叛逆性格作了直接的刻画,也是全部《红楼梦》里宝玉第一次显露性格的重要细节,同时还暗示出宝黛爱情未来的命运。

作者在着意描写人物出场中的行动细节时,同样用浓墨重彩描绘人物出场后的表情细节。黛玉刚进贾府,初到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此间六次写到“哭”:第一次是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王熙凤见了黛玉,也“用帕拭泪”哭了一回;宝玉因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气得“满面泪痕”。

这六次哭态的描写,表现出各种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显示着不同的内蕴,贾母“大哭”,是表现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而伤心,表现贾母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也哭个不住”,是她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现她多愁善感;王夫人等“地下侍立之人”,本对黛玉无感情,又流不出眼泪,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只好“掩面涕泣”,“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入木三分地把王夫人等装哭做戏,仰贾母鼻息行事的虚伪丑态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使人看清王夫人等对黛玉的虚情假意及冷酷的面目。王熙凤“用帕拭泪”之前,先是“笑”着称赞黛玉标致以讨好贾母,又迅速由笑转哭,“用帕试泪”,等贾母一笑也又立刻“转悲为喜”,可见她这种“笑”“哭”、“悲”“喜”的表情变化,完全是以贾母的情绪为转移,是做戏给贾母看,充分表现了这位凤姐的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虚伪性格。

与六次“哭”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作者写了二十五个“笑”,而林黛玉的笑写得最多,多半是礼节性的陪笑,突出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翼翼性格,从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哭”“笑”描写中,足见曹雪芹字斟句酌,惨谈经营的良苦匠心。

鲁迅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说话看出人来的(《看书琐记(一)》)”。《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几处好象是不经意的对话,可人们读了就能“看出人来”。王熙凤出场后,有一段写她与王夫人关于放月钱和找缎子的对话:

“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一段对话,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就能读出有着矛盾细节的对话。意蕴:王熙凤说王夫人让她找缎子,就是向贾母及周围的人传达王夫人早就准备给林黛玉做衣服的假信息。王夫人当即没理解,只好随口吱晤:“有没有,什么要紧。”可她很快并弄懂了侄女的心计,就补充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王熙凤达到了在贾母面前为王夫人邀宠的目的之后自己也不甘落后,因而说自己“先料着了。”让贾母觉得她们姑侄俩都是不约而同地关怀老太太的心肝宝贝林黛玉。王夫人笑的正是侄女邀宠买好的心计,对侄女的这个特点自然不便点破,只是会心一笑,点头不语。

听到这段有破绽,有矛盾细节的对话,不难理解王熙凤和王夫人的用心,讨好贾母;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匠心,表现了王熙凤和王夫人的虚伪性格。

林黛玉回答读什么书时,作者也有两次看似矛盾的描写:一次是回答贾母,一次是回答贾宝玉。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前后矛盾的回答,跟贾母的话有关系。贾母的话明显透露出对女孩子读书的轻视,所以在回答宝玉时黛玉改了口,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改口,充分表现了黛玉的机警乖巧,更进一步印证了她进贾府是过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此外,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性格化的。作者写贾、黛二人初次见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似曾见过。且看原文: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是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一般。”

第8篇

关键词 《红楼梦》 女性人物之美 封建传统

1 林黛玉——“娇柔纯洁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在《红楼梦》中林妹妹字“颦颦”,又号“潇湘妃子”。林妹妹有着“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弱西子胜三分”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又有柔弱的外形之美,楚楚动人,这些美点也突出了她的性格之美。林黛玉的美丽姿容是迷人的,但林妹妹更勾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内心精神世界。她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不像她的情敌宝钗那样世故、颇有心计,八面玲珑,懂取悦于人,黛玉冰清玉洁,对人坦率纯真。

《红楼梦》中各女子都精华灵秀,独具魅力,却独有黛玉的美是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谈到林黛玉的美,读者都首先会说她的外貌美,但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和诗人气质。在这部名著中,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学识渊博,温柔贤淑。《葬花辞》是林妹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诗中以落花自喻,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花落人亡的悲哀。表现了她高洁和坚贞不阿的情志,也真实地展露了她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她的人格壮美。她擅长鼓琴,且亦识谱,性格中融有着李清照、李双卿等才女特点。在这位女性身上,与其他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较,我们会看到热恋中的少女的感情深挚的美、生动的美。

她为什么有着如此强大的动人魅力?根本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式的凄凉美,名著中宝黛爱情的悲剧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同悲闵。悲剧总是将美毁灭的,现实生活中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曹雪芹怀着真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妹妹,是《红楼梦》里最具有理想色彩和诗意美的悲剧人物。她是《红楼梦》忠实读者心目中的一位美丽圣洁的女神。

2 王熙凤——“智慧之美”

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笔墨写了王熙凤,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 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美人胚子。但是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集“美”、“恶”于一身,被人喻为一只“美丽的笑面虎”。

从原著的描写中看到,她有华丽的外表,虽然王熙凤劣迹斑斑,罪恶累累,但都不否认她的聪明才智,也不免喜欢她。在大观园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族中,她担当大管家,八面玲珑,巧妙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将一个大家族的家庭事务把持得妥当,赢得老祖宗的信任,也使她能够在家中游仞有余,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她的聪明才智,使她看懂贾府的一切人与事,处处表现出女大管家的魄力和本领。

王熙凤是贾府内务的的当权派,她主理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这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美女,不是一个普通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智慧还表现在“弄权”,从她果敢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格之美,也十足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阶层。这个女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华彩和魅力,是《红楼梦》里的任何角色都不可比拟的,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读者的心目中、在红学评论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论评价很多,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称之为“母老虎”,也有把王熙凤比做“曹操”式的袅雄。在许多评论中,人们骂王熙凤,恨王熙凤,但不见王熙凤又想王熙凤,喜欢她的泼辣,欣赏她的智慧之美,这可能是每一个《红楼梦》爱好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

3 薛宝钗——“淑女之美”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儿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秋水,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红楼梦》中塑造的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而这位封建淑女又是复杂和丰富多彩的。从对她的美貌和品格的描写来看,穿着“不见奢华,唯觉淡雅”,就很形象地概括写出了宝钗的守封建礼教特点,也勾勒了一个典型封建淑女的轮廓。她是名门闺秀,天资卓越,聪明大方。她有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扬名立万”,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大观园里的各位贵族女性中,她是最具封建传统的。她过着贵族女子养尊处优的生活。相对于林黛玉的爱使小性儿,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比较世故,就是很会做人和处世。在大观园这个复杂而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抱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迎合别人的心意,博取别人的好感,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有着温柔大度的美,比如,她办事周到、公平,懂得人体贴、关心人。在她身上似乎能看到旧社会“贤妻良母”的形象。

4 秦可卿——“近乎完美”

《红楼梦》中有一个亦真亦假,扑朔迷离而又昙花一现的女子,她就是秦可卿。这个有着纤巧袅娜身段并兼有宝黛容貌之美、性情温柔平和的女子,她擅风情,秉月貌,出生皇宫,是太子之后,有着贵族血统和气质,她的一语一举无不显露出血统的尊贵,她的品味极具奢华,是大观园的第一美女。有惹人怜爱的气息,掩漫了每一位红楼梦中的美女子,从某个角度上说她是“德才貌兼备”的。她的婆婆尤氏盛赞她:这么个模样、性格,打着灯笼也难找去!

秦可卿是一个聪明美丽、贤惠稳妥的女子。为人和善,近乎完美,秦可卿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很有教养,近乎完美的人。至于书中说她“风流”,笔者认为不该是轻浮浪荡,而是“数风流人物”的风流,是有巾帼气度的豪放女,也众人皆爱的邻家妹妹。这个女子,美以蔓藤展开,充满灵气来到人间,却自尽而去。

第9篇

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家的家政大权实际上操纵在她手里。要说管理,每时每刻她都在管理。只要有王熙凤出现,作品描写的场面就充满了生气,否则显得黯淡,似乎缺少了主心骨,这个大家族的日常生活也难以正常运作起来。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只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还通过一些特定的情节使人物的才能得到多方面的表现。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是专门为凤姐而设,目的是凸显她的管理才能。

背景是宁国府现任族长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突然夭逝,按书中原稿的描写是由于和贾珍的私情,被丫环撞见,上吊身亡。后来虽然接受脂砚斋的指令,“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蛛丝马迹仍影影如在,考证家早已揭破全部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贾珍才大失常态,“哭的泪人一般”,要尽其所有为儿媳办丧事。本来贾珍的正室尤氏应出面主理事务,书中说偏偏“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作者写得轻巧,实际上透露出尤氏的心病,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使自己陷于尴尬境地。

这种情况下,贾珍不得不请凤姐出山。而“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想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因此一请就应,当即接过宁府对牌,第二天开始便每天卯正二刻过这边理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构成《红楼梦》里足可与元妃省亲相比并的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

我们且看王熙凤是怎样管理宁国府的。

第一步,她对宁府的现状和风气作了一番冷静的分析,厘清利弊,发现问题。书中是这样写的:“这里凤姐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第二步,针对此“五弊”,王熙凤的对策是:严格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谁管人客往来倒茶,谁管亲戚茶饭,谁管灵前添油、挂幔、举哀,谁管收祭礼,谁管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分派得清清楚楚。而且规定,管这件事的就只管这件事,别的事不与他们相干。如果分管的事情发生问题,如杯碟器皿、古董桌椅、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如果有偷赖、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总管要立即报告。如果总管徇情不报,王熙凤说:“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在做第二步的时候,她先是叫宁府总管来升媳妇传齐所有家人媳妇在外面等候听差,然后在家人隔窗可闻的情况下向总管训话:“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念一个名字,进来审视一遍。这一连串的举动是给宁府执事人员一个下马威,在气势上先占风。

第三步,当众处置一个因睡迷了觉未按时听差的管迎送亲客的人。书中写道:“凤姐方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一次。”

但凤姐并不急于处置这个人,而是先打发解决其他人的事情。每件都极精细,稍有舛误,当场驳回,叫弄清楚了再来办理。几起事过去了,才又回过头来向这个迟到者发话。此等阵势,可以想见,这位过失者应该早已被压迫震慑得喘不过气来了。

从此宁国府的人才看到了凤姐的厉害,再不敢偷闲,每个人都兢兢业业,执事保全。这管理宁国府的第三步,是抓住典型,从快处理,施以威猛,杀一儆百。

有趣的是,在王熙凤疾风暴雨、大施挞伐之后,书中穿插一段对家政主掌人权力象征物的描写。

作者用的是闲笔,即当凤姐吃饭的时候,宝玉和秦钟来闲坐,恰好碰上宁国府的一个媳妇找凤姐领牌。秦钟说:“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了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接着宝玉提出收拾书房的事进展太慢。凤姐说:“你请我一请,包管就快了。”宝玉不理解,说:“你要快也不中用,他们该做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凤姐说:“便是他们做,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通过这段对话,读者可以想见权力的象征物――对牌的作用。王熙凤甚至把对牌和“王法”联系起来。难怪她把权力的获取和施用看得那样重。同时绝不忘记趁威重令行之际中饱私囊,甚至不惜贪赃枉法。

《红楼梦》描写王熙凤贪赃枉法用的是特笔,即在宁国府送殡大队人马停跸在馒头庵的时候,老尼向凤姐求情,请她帮助打通长安节度使云老爷的关节,强迫原长安守备之子退掉已经订下的一门亲事,使现职有权势的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能够娶上这位叫张金哥的小姐,如果办成这件事,当事人愿意“倾家孝顺”。凤姐开始略表犹移,经老尼一激,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结果关节打通了,那位守备忍气吞声地收回了前聘之物。但张金哥却知义多情,反对父母爱势贪财,知道退了前夫,自己自缢而死。守备之子听说了以后也投河自尽。张李两家人财两空,白白出了两条人命,王熙凤却坐享三千两银子。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4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下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课例逐一分析。

一、切合文章主题的导入

师:同学们,初次见到吉老师吧?第一次见到吉老师,你认为吉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1:是温柔的人。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从你的发型看出来的。

生2:和蔼可亲的人。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2:笑容。

师:外表。你说。

生3:你是一个很慈祥的老师。

师:年纪大了,慈祥。

生4:我觉得您是一个亲切的老师,从您说话的声音听出来。

师:从说话的声音听出来的。

师:是啊,我们第一次跟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他的外表,还有听他是怎么说话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就跟我们刚才的话题有关。

正式上课前,吉老师让学生初谈对她的印象,这不是漫无目的的聊天,而是为揭示课题服务,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这种亲切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消除了紧张感和陌生感,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表、语言,很自然地引入课文内容。

吉老师让学生自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全文,用心去体会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并作批注,让同学们把形容王熙凤的词语按顺序写在黑板上,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其中。

师:你认为“凤辣子”是什么样的人?请到黑板上写下你的见解。

请学生在黑板指定位置上写:热情周到、漂亮富贵、能说会道、放诞无礼。

师:我们读着读着,初步感觉她是一个――

生(齐读):放诞无礼、能说会道、漂亮富贵、热情周到的人。

学生对小说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言较难理解,吉老师亲自示范,孩子们对人物的穿着有了感性的认识,还找出了人物的其他特征,还原了王熙凤的特点。

二、指导学法

吉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理解“泼皮破落户”时,吉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一下“凤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学生读到“放诞无礼”时。

师:什么样的王熙凤呢?

生(异口同声):放诞无礼的王熙凤。

师:那我们就可以把“放诞无礼”这个词写在句子旁边。

吉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心中就有底了,自然会结合课文,用词语写下眼中的王熙凤。事实证明学生自觉找到了“模样标致”“能说会道”“关心黛玉”等词。

在品读“王熙凤美貌背后藏着什么”时,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学生说出了藏着威严。

师:你从哪儿看出“威严”?

吉老师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背后,一方面告诉学生,读名著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深层含义;另一个方面是在告诉每一个学生,学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有不懈的探究精神。

吉老师之后还拓展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部分,这个拓展,不仅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王熙凤,更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读书需要广泛阅读,不能局限于书本。

三、指导作文写法

在体会王熙凤的模样标致时,吉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曹雪芹写的时候先写头,再写颈,后写身上、裙边……”表面上看,吉老师帮学生梳理了内容,其实更重要的是渗透一种作文写法:写人物外貌时,要按顺序写,有条理地写。再如,通过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曹雪芹用对仗的方式写王熙凤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一种写法:以后写人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来反映人物特点。

第11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46-03

[作者简介]罗春玲(1981―),女,广西来宾市人,硕士,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广西普通高中改革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2.将文本“孤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预习时,主要依据笔者预设的几个问题,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手头上就只有教材和教辅资料。学生自身没有太多积累,课前又没有充分的准备,匆匆预习一下就要展开讨论,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讨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是为讨论而讨论,忽略了课前更为重要的储备知识的过程。没有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具体指导,没有将文本内容做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狭小,手头上的材料又不够丰富,在课堂上自然无话可说。

通过两次对《林黛玉进贾府》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比较,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动态的过程中调整教学行为方式可以达成最佳的课堂效果。“同课异构”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连续、有序、动态的过程。课堂新的生成实际也都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前一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会直接影响下一教学行为的再实施。教师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多向、循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教条、死板、沉闷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灵活应对可能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彦福.聚焦课堂教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一、王熙凤的财务控制思想研析

(一)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是财务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更是强化财务控制方法体系效用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制度控制是通过制定财务活动规范而进行的,为此必须事先建立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以此来约束财务活动。

王熙凤上任伊始,就认识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她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并宣布:“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表现凤姐严格按制度控制的实例在《红楼梦》第十四回里写了凤姐处罚一迟到者的事:“‘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着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不如现在罚的好。’顿时拉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宁国府大总管),革他一月银米。’” 如此一来,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因而“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有规可循才能令行禁止,保证执行效果。虽然荣宁两府事情十分繁杂,忙得凤姐坐卧不能清静,但却号令畅通,筹划得十分整肃,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至此“有脸者服钤束,无脸者求上进”。

(二)定额控制

定额控制是通过制订定额,并以定额为依据来监督和调节实际与定额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纠正偏差的方法。因定额本身就是控制的标准,因而也带有强制性。

凤姐对荣宁二府的经济混乱状况早有洞悉,特别是对府中重复支取银钱情况早有想改变的主张。因而她改革了贾府的“旧例”,建立了新的“财务定额制度”——无论小姐、丫环,每月领月例,以“每个基层单位”为单位每房定额发放。当她知道宝玉环儿每年上学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人有八两银子的支出后,不禁怒从心来:“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免了。”对于府中丫头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的二两银钱,王熙凤也看出属于“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主张废掉。由于建立了严格的定额控制制度,并遵照执行,宁国府里无为的开支大大减少,缓解了贾府因修建大观园后财务困窘的局面。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通过编制预算来确定计划的控制目标,并规定了为达到计划指标而需要通过的途径和采取的步骤和措施。对于预算控制的关键在于,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更应注意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适时监控,反之预算控制就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凤姐对预算控制有深刻的诠释。她上任之初,便命丫环彩明订造账册“作好估计”,兼要家仆拿花名册来查看,以弄清家底。在发放实物时,也是“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这样一来,自然是“某人该管某处,某人该领某物,弄得十分清楚”。如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来领牌,先呈上“贴儿”,凤姐命丫环彩明念贴,听后便知其中有两项超支,掷回贴子并严加斥责。在这一控制流程中,“贴儿”无异于现代企业的“采购申请单”。同时由于所有的采购已有了彩明的预算做标准,在执行请购时,“采购申请单”还须经凤姐亲自按“预算”审核后方能获准执行采购业务。至于预算外的开支,由于没有列入事先审核范围内,必然会受到控制。不仅如此,凤姐还根据“账册预算记录”来判断哪些实物该领而未领,以督促下属执行。如“我算着你们今儿该来支取,总不见来,想是忘了。”在这样一套严密的预算控制下,加之凤姐的严格审核,“需用过度”的现象得到了很大地缓解。

(四)责任控制

责任控制是一种将财务活动、会计核算及经济责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控制方法。它既是财务控制的方法之一,更是财务活动及目标得以贯彻和实现的保障。按责任控制的方法控制财务活动,就需要以责任会计制度所确定的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为依据,对资金运动进行监督、考核和调节。

王熙凤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宁国府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进行职责分工,把任务落实到人,要求做到各司其职,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做了和尚不撞钟。在协理宁国府办理秦可卿丧事时,她根据举办丧事和家务活动的各项任务加以分类,并按任务大小实行定员,以四人到四十人为一组,各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除完成规定任务外,别的事不用管,但对分内之事,却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少了一件四人分赔”,“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问这看守的赔补”,一定要负责到底。她特别强调:“如今都有了定规,以后哪一行乱了,只和哪一行算账。”作了如此分明的职责分工后,“众人自然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前只捡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事没个招揽……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去接客。这些无头绪、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端,次日一概都蠲了”。岗位责任制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的状况不复存在。

(五)内部牵制控制

内部牵制控制就是通过将不相容业务交由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共同执行,利用不同执行者之间相互牵制时的工作关系来达到控制目的的方法。在实行内部牵制时某一方执行人员也是另一方执行人员的被监督者。内部牵制主要是用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等方面。

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凤姐就采用了这种财务控制措施。具体分工为:授权和审核这两项大权由她亲自掌握,执行、记录和保管这些不相容的需要相互牵制的职务由不同的下人担任,例如:丫环彩明为记录员,买办设采购员,库房设保管员等。以王兴媳妇的一次买线采购为例:王兴媳妇先向凤姐报称“领牌购线,打车轿”,然后将一个贴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贴,知“数目相符”后,又命彩明登记,才取荣国府的对牌掷下。王兴媳妇方去采购……,待王兴媳妇交过牌,取了买办的回押相符,然后方予领取。这样一次采购的财务控制非常严密,将内部牵制控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宁国府下人们不敢再“滥支冒领”。

二、对现代财务控制管理的几点启示

综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全过程,她通过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严格监督,使宁国府很快由乱变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几点启示:

(一)财务控制的历史由来已久

一般认为,最初的财务控制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 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经历了简单财务控制阶段及传统财务控制阶段,逐渐步入到现代财务控制阶段。《红楼梦》中的贾府是拥有上下三四百人的大家族,王熙凤的家族财务控制实质是中国封建社会财务管理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传统财务控制的发展程度。

(二)各财务控制方法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