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0:0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动员年度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周期计划;雪上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15-05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英文称HALF-PIPE,它融合了极限滑板和单板滑雪的特点,运动员借助一块单板滑雪工具,在“u”形场地内滑降、腾越并在空中进行空翻、转体、抓板等一系列难度动作。单板滑雪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和单板空中技巧同属单板自由类项目,1995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把单板滑雪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1998年长野冬奥会正式把单板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国际性的比赛上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其中3次在世界杯上夺冠。此外,本项目符合亚洲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项目发展计划之一。怎样延续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良好的运动状态和比赛成绩成为我们的目标。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文分析国家队2011-2012年度训练计划,并就如何划分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如何使运动员在比赛期达到身体最佳状态进行探讨。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
1.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具有一般冬季雪上项目共有的特殊性。运动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想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正确认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这一周期性特征,并准确分析这一过程的结构,从而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相对于运动员来说,每个人的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和消失3个阶段的1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是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见表1)。
如上表所示,教练员需要安排一个符合运动员生物机体循环和适应的训练周期计划,达到在运动员状态顶峰时期参加比赛,赛后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
1.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现在为数不多采用单周期训练计划的运动,即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和其他项目运动员的共同点在于机体都对适度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运动专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年度训练使以单周期为主要特征的,整个年度大周期分为陆上训练期,雪上训练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在以往的训练中,竞赛期又分为陆地训练和雪上训练,我们所认为的陆地专项化训练是针对雪上综合技术来讲的。
马特维耶夫在1965年提出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在这一模型中,3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月和1-5个月。从马特维耶夫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年前的训练周期负荷表的训练负荷密度在4~5月达到高峰,显然已经不适合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而单纯意义上的双周期(2个完整的大周期)也不适合单板u型场地项目。
以前的年度训练计划表中在比赛周中加入多次的身体素质训练。在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传统的单周期基本模型没有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性。就在全年单周期最多高达9个月的陆地训练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运动员真的需要在比赛期继续陆上素质训练的问题上历来争论不休。随着本项目的发展,运动队已经改变单纯的夏季训练和冬季雪上训练的划分。其中在夏季训练中加入出国集训雪上训练已成为惯例。因此,我们可以把单周期训练计划中安排双高峰训练负荷,陆上训练的后程阶段加入雪上集训,使负荷的强度和量度再次重合,继而顺利过渡到下半年的竞赛期,和传统意义上的单周期双高峰的区别在于,这实现了陆上雪上的分别双高峰。
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训练期安排
2.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训练计划
本项目的陆上训练计划安排从4~11月中旬,在此期间分为2次的出国集训高峰和3次的基本训练周(见表2)。因为我国冬季可用于雪上训练的时间仅2—3个月,因此出国训练就成为了延长雪上训练时间的重要途径。在单周期第1部分的训练中运动队选择雪质和气温都比较平衡的美国和新西兰进行雪上训练。在3次基本训练中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运动员的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如在3次基本素质训练强度过大则会产生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性训练疲劳,不能以最佳状态迎接出国雪上集训。
在训练周期时间段越接近第2部分的雪上训练时,教练员应该加强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逐渐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训练特点也应该从分解动作转向整体动作练习,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在第2部分到来之前进行完美的衔接。
合前后的体能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过渡到专项素质。在为期6周的身体素质训练中,以运动员的全面素质为主。在7月的2周体能训练中主要训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平衡素质。在9~11月中旬的综合体能训练中运用多轮滑板和模拟训练。
2.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非雪期训练
目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的体能训练主要采取的“6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固定的训练计划。
例如重点队员刘佳宇要解决的问题是全面身体素质,髋关节康复,腰椎康复,整体力量。蔡雪桐的问题是练习协调能力,灵敏能力,髋关节和踝关节力量。孙志峰要解决踝关节康复,有氧能力。许秀娟要重点发展核心力量,协调能力。在训练计划中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教练员需要诊断运动员现实状态,考察训练条件,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计划一级最后的评估训练效果。运动员的体能在训练过程中呈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体能状态无序和有序的相互转化实现的。在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依据教练员、运动员的反应和其它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在国家队训练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第1周主要全面恢复与提高运动员身体各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和运动机能;发展各主要关节肌群力量,重点提高核心力量和主要关节的基础力量;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加固性的力量训练,最后改善和发展运动员的平衡稳定能力。第2周主要提高有氧耐力及运动员身体各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和运动机能。第3~4周发展无氧耐力及肌肉的无氧做功能力和提高核心力量和主要关节的基础力量的整合。第5周发展专项运动耐力,最后1周主要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注:201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训练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在为期6周的体能训练中,我们应把有氧耐力和专项耐力改为无氧耐力并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而且在调整期后在第1周的训练中负荷不应过大。
第2~3周逐渐加大负荷,第4周调整恢复,以免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身体素质停滞不前。第5-6周负荷依次上升。第6周时为年度第1次雪上训练做好身体准备,从而使运动员的身体各方面素质达到临近第1次状态高峰(见图1)。
2.3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雪期训练
雪上训练无疑是全年训练周期的最重要阶段,雪上训练以陆上训练为基础充分表现出专项性特点。陆上训练所获得的体能与技能的储备只有通过雪上训练转化为专项能力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在陆上体能训练所获得的下肢力量只有在雪上训练时转化为难度动作的爆发力才能称之为有效训练。所以,与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相同的是必须与专项做紧密的结合。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不同于其他专项在于雪上训练没有统一的计划,目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队员根据每个人的训练程度不同训练计划也各不相同,而每次u型场地训练又分为滑行阶段和空中动作阶段。而现阶段每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没有统一的分配。运动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且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条件下。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的提高成套动作水平,可以借鉴花样滑冰的训练计划来训练本项目运动员。首先可以把训练分为基本步法训练、基本跳跃训练、难度跳跃训练和个人成套动作训练4个部分。在基本步法训练中让运动员回归基础训练,因在雪上训练时期没有身体素质训练,所以基本步法训练也可以起到体能训练的效果。接下来的基本跳跃和难度跳跃训练使运动员的水平均衡发展,最后的个人成套动作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比赛要求特定设置。这样呈阶梯递进形式的训练计划最大的挖掘运动员的潜力而不超出负荷,以免运动员机体产生劣变现象。
在雪上训练时期,教练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疲劳情况,时刻调整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注意难度跳跃训练时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为下一个大周期做好超量恢复工作。对于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与恢复尤其重要,在外国训练不可避免有时差问题,如果不注意调整的规律性和整体陛,很容易出现优秀运动员运动状态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我们俗称的高原现象。且在全年单周期训练中,第1部分的雪上训练时期是要达到的“双高峰”第1个高峰,为单周期重要的第2部分陆上和雪上训练调整好状态。
进入u型场地训练,首先是基础练习,巩固脚下稳定性。然后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水平提高飞跃高度,有一定的高度基础上再进行转体技术的练习,从而安排单跳练习和多跳练习。在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应当适当的安排训练录像,对所拍到的训练动作进行分析。成渐进式从简单的基础滑行到难度跳跃和个人成套动作,以达到运动员对技术最直观的印象与改进(见图2)。
3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竞赛期特征
竞赛期是检验第1个训练高峰的成果周期。如何在长达3个月的比赛期间让运动员始终保持竞技状态是首要的问题,其次是在1个月的休养调整期间如何让运动员实现超量恢复最大化。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比赛时间集中在冬季的12月一次年3月,因此不存在比赛过多,打乱系统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疲劳的担忧。目前各个项目都在强调以赛代练的重要性,因为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用比赛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发现运动员体能缺陷,为下一年的体能训练计划做好准备工作(见图3)。
因为本项目具有的气候特殊性,在单周期第1部分循环做基本训练周的内容,到单周期的第2部分,如果想要运动员达到第2次高峰期,应该直接进入赛前训练周和比赛周的训练内容。首先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能力中去,还要注意运动员的体质差异和季节性变化。例如加大难度专项跳跃练习。然后为运动员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
目前我国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多数以“整体集训,分别训练”的方式来准备比赛。以陈旭为例,训练多以场地滑行正脚3趟;场地滑行反脚3趟;滑行跳转2趟;体能训练;前后刃转体540。等训练计划(注:2011-2012年度国家队资料)。在竞赛期的大部分时间在重复基本训练周的训练内容和体能训练。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人为的训练安排进行调整,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需要根据竞技状态变化规律,在赛前进行调整,如减量加强度,减量保持强度等。以取得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否则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使运动员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教练员应在1周内安排多次难度练习,有效的发展专项竞技能力。而体能训练应适当减少,作为每天训练的热身运动即可。在单周期的第1高峰阶段训练计划主要围绕体能训练,所以当竞赛期训练时,体能训练应只作为辅助手段出现。在技术方面,分解滑行,跳跃的训练应逐渐减少,完整动作的比例增加。通过表象、注意力等能力的增强来训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素质。在临近比赛的时期,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通过高强度专项的训练体现,应安排在比赛前的3-5天内。使运动员多种竞技能力的变化曲线的最高点交汇于比赛日。
4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恢复期安排
近年来竞技体育的训练趋向“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的理念。恢复周,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以求尽陕的实现能量物质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训练。重视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将恢复作为训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从目前体能项目训练的发展趋势来看,主动的恢复已经逐步取代了被动的恢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的赛后恢复周(俗称无雪期)没有固定的放松计划和超量恢复训练,通常是队员放假自行调整。2011-2012竞赛期延续至3月份,竞赛期结束后,在训练队放假休整前,应空出1周时间作为主动恢复训练周,教练应计划安排游泳、徒步等非竞技性训练。
5小结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我国新兴的雪上运动项目,它融合了极限滑板和单板滑雪的特点,运动员借助一块单板滑雪工具在u型场地中,按照规则要求,连续完成5~8个滑行翻转动作,以难度、质量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合理的动作编排,将决定比赛的最终成败。而这些决定性因素都取决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包括陆上体能训练和雪上训练。
(2)目前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与起步阶段相比较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运动员的训练,动作难度的设定,心理的稳定性和场地的利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国际的各大比赛上也有像刘佳宇,蔡雪桐,陈旭等运动员用稳定的技术获得比赛的胜利。所以,我们要延续我国在此项目上夺得奖牌的良好势头。
(3)从国家队的训练周期设计可以看到近年来的训练趋势,即陆上训练中穿插国外的雪上集训,雪期训练中随着比赛的设定机动增加训练负荷。其中,第1部分的训练期也可以看做是准备比赛期,通过训练负荷的递增来实现由陆上转为雪上竞赛期的顺利过渡。
(4)相对于外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我国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整体力量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本年度的训练周期和比赛周期进行归纳,并提出了单周期双高峰,陆雪训练分别双高峰负荷的想法。因此在训练中,尤其是以陆上和雪上训练的衔接,竞赛期体能训练的分配,设计完整的单周期训练计划等方面更需要详细的计划,以及夏季的多轮滑板训练和恢复期的赛后放松周期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后继队伍的发展和训练周期的设定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I],冰雪运动,2008,(3):45-48,
[2]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趋势[1],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74-7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4-183,
[4]杨春怀,王葆衡,张连涛,等,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夏季专项训练方法研究[I],冰雪运动,2009,(6):23-28,
[5]陈月亮,赵玉华,体能系统结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I],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56-60,
[6]赵玉华,赵晨琼,栾兆亮,同项群冬季和夏季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9-121,
[7]刘敬群,王品,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体能训练研究[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16-18,
[8]朱志强,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1-4,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意识;掌握技术
1.从小建立良好的放松骑行能力意识
众所周知,自行车运动是周期性较长的运动项目,持久性长,训练周期长,爆发力强,速度快且要求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的灵敏性要高。运动员的‘节奏感’‘速度感’以及在短时间内对自身状态的调节能力,都对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优秀的放松骑行能力和在高速骑行中肌肉的放松能力,都对提高成绩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协调放松地完成,骑行过程中减少能量的正常消耗,提高肌肉组织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运动员在骑行中能量的节省和能量的储备;维持较长的骑行时间,较高速度骑行起到决定性因素。所有高水平的自行车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神经及肌肉动作的放松能力。因此运动员想要有较长时间的运动寿命,较高水平和发展,及比赛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都必须学会放松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通过对运动员培训工作的总结以及在训练中的观察。众多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骑行动作僵硬,不协调,车感差,不是低头骑行就是肩部左右晃动,蹬踏节奏凌乱。这些正是放松能力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放松意识。
如果能在青少年运动训练时期内,培养运动员放松意识的能力,就会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更为日后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青少年时期的训练,因为运动员的年龄较小,生理,生长发育不完善;相对而言,训练周期性会长一些。相比而论运动员年龄较小时。周期性重复动作也较少,对纠正错误的骑行姿势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对高水平的发展,成绩的提高都十分有利。如果运动员年龄较大,由于周期性训练重复动作的次数较多,错误骑行姿势的定型,相比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纠正。因而我们要对运动员从小抓起。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因此对于对运动员放松能力的培养应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得到重视。一定要强调要求运动员放松能力和放松意识的培养。如果一个运动员具有了良好的放松能力和放松意识,能使肌肉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及成绩的提高都会起到决定性因素。。
放松就是运动员完成动作时:该用力的肌肉群体充分用力,该放松的肌肉群体协调的工作。训练中可通过观摩中外优秀选手的临场比赛,技术图片,录像,使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完整的训练要求意识。
2.通过多项目训练培养放松骑行能力的意识。
自行车是强度极高的运动项目,骑行距离较长强度大,在场地项目中紧张程度高,竞争激烈,要求运动员在高速骑行的情况下,合理正确掌握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我国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连续几届亚运会,全运会夺得冠军,速度技术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多项目综合训练,促使其专项水平的不断提高。因而,运动员进行多项目训练,不仅能建立多种技能,而且使其专项成绩的提高也有帮助。
2. 1多样性训练可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不可否定,进行多项目训练有一定难度,但多样性可调节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单一性,不仅使训练更加全面,还可提高训练兴趣和协调性.比如,进行蛇形骑行,能改善灵活性,协调性.在身体训练中进行跳跃练习。对运动员上下肢的协调和下肢力量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这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放松骑行和运动的放松能力。
2. 2.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合理的骑行技术,应符合人体力学和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因此,要进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重视科学指导,多练,力争做到动作的准确,熟练。可根据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技术,意识等,通过多样化训练,逐渐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完成动作时各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
2. 3
.多项目训练能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多项目训练,既有利于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其专项成绩的提高,最大好处在于培养运动员的平衡感,节奏感,灵活性,协调性及训练兴趣的提高。自行车运动对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相对其他体育项目要求较高,从这点说明进行多项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行车运动与其它项目训练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身体训练中可借鉴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模式。
3.通过比赛检验运动员的放松能力。
一切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比赛。训练中培养放松能力,只有通过参加比赛才能得到检验,继而得到改善和提高。一般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参加比赛,通常每年只有两到三次比赛,甚至有些队员参加比赛机会更少。由于参赛机会少,很多运动员参赛经验不足,心理负担重,容易在比赛中产生紧张感,从而导致放松骑行能力失效,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大部分运动员在训练中培养的放松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身体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成绩得不到提升。
关键词:击剑;世界杯积分赛;竞赛期;训练安排
中图分类号:G88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7-3612(2010)09-0115-04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 for the Elite Chinese Fencin g Players during the Point Accumulation Event of the Fencing World Cup
YANG Tao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nyi Normal Institute, linyi276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int accumulation event of the Fencin g World Cup are the long competition term, the high frequency of the events and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val of the ev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 competition m ode of the athletes before the competition and maintain the mode in the term isa crucial issue faced by the coaches and the athletes.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 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time arrangement, trai ning division, training content and means and the arrangement in the training lo ad in order to guide the Chinese fencing player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its trai ning theory.
Key words: fencing; elite players; the accumulation points event of theWorld Cup; competition period; training arrangement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改革和完善运动竞赛制度是国际单项体育组 织的普遍做法。“国际剑联”也于2003年对竞赛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有的世界杯赛改为10站 左右的世界杯A级赛和5站世界杯大奖赛(个别剑种有时是6站),并将这些上半年的世界杯 分站赛与奥运会(奥运会年)、世锦赛(一般安排在10月份)等传统赛事一起纳入到年度系 列赛事中实施积分制,并在积分赋值和奥运参赛资格的积分办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使 竞赛形式、制度和格局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对运动员的参赛及训练安排提出新要求。我国 击剑队面对赛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参赛和训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也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运动成绩。为此,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 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总结其训练历程,揭示其训练安排特征,以 期为我国击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也进一步丰富运动训练理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优秀运动员特指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赛事中 曾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各种检索手段广泛查阅运动训练理论、击剑竞赛体制改革、击剑运动训练等有关研 究文献;利用2006-2007年进驻国家击剑队科研服务的机会,收集并整理各剑组的训练计划 、训练与参赛总结等有关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分别向国家击剑队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及优秀运动员进行专题性访谈,针对击剑竞赛改 革、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训练安排等细节问题进行咨询与探讨。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0数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了常规统计和处理。
2 分析与讨论
2.1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主要特点及竞赛期阶段划分
2.1.1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主要特点 从击剑年度国际赛事分布显示:各剑种上半年的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有15站 之多,呈现两个赛事密集区,两个赛事密集区的间隔为7周左右;每个赛事密集区均是由世 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穿插组成,跨越时间为7~11周,且每两站赛事间隔不均等,多为 1~2周。显然,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呈现出比赛站数多、赛期长、赛事间隔相对较短且不均 等的特征。2.1.2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竞赛期阶段划分 调查发现,自积分制实施以来,我国击剑队根据上半年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特征和运动 员的竞技需要,一般将我国优秀运动员上半年的训练安排划分为两个大周期,每个大周期的 竞赛期的训练阶段划分呈现了新的特征(表1)。
阶段划分赛前训练参赛赛间训练参赛赛间训练参赛赛间训练 参赛 周数3231
主要任务促进竞技状态形成创优异成绩技战术修复与赛前调整创 优异成绩体能恢复、技战术修复、强化特长、赛前调整创优异成绩 赛前调整创优异成绩
注:A代表世界杯A级赛,G代表世界杯大奖赛。
从世锦赛冠军王磊在系列积分赛第一竞赛期的训练阶段划显示:除了传统的赛前训练外 ,还安排了3个间隔不等的赛间训练,各训练阶段依运动员所处的参赛时期及其训练时间的 长短也表现出不同的主要任务,明显地表现出“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显然,间隔 不等的赛间训练和“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特征是积分赛制给训练安排带来的新变化 。
导致赛间训练间隔不等的原因,研究发现: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剑联”安排赛事间隔的 时间是非均等的。另一方面也与运动员的参赛优化有关,由于积分制的实施需要运动员参加 较多的比赛,但若连续参赛又难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为了调整运动员竞技状态, 各教练组通过赛事优化使运动员在整个赛期的参赛呈现出“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结合的 安排特点,这也就必然使赛间训练呈现出间隔不等的时间特征。
而赛练结合的“板块”结构特征主要与争夺高积分的参赛目标有关。众所周知,争夺高 积分是积分制条件下运动员参赛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系列参赛的每站成绩都直接影响运动员 的世界积分排名,这就要求运动员对每站的参赛都不能懈怠,必须根据赛间间隔的长短、运 动员的前段比赛状况等因素,积极做好赛后恢复和赛前调整,并相机发展竞技状态,这就使 竞赛期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呈现出“板块”结构的安排特征。
2.2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安排
2.2.1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 赛前训练的周数,亦即赛前训练时间长短的确定,对于能否完成赛前训练任务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关于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周数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赛前训练周数 一般不应少于4周,最长不超过10周,大多数项目的赛前训练安排在4~8周之间。那么对于 系列积分赛事的赛前训练而言,其赛前训练究竟需要持续几周,更符合系列参赛的竞技需要 ,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但从近年我国击剑优秀击剑运动员的赛前安排统计显示(表2):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 周数多为4~5周;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周数依准备期的长短也呈现差异,其中准备期长于 6周的大周期赛前训练周数多为2~3周,而准备期短于6周的大周期的赛前训练周数多为2周 。显然,系列积分赛事的赛前训练周数一般是2~3周,明显少于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时间。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系列积分赛事的准备时间较短和参赛阶段划分有关有关。研究 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数量较多,各剑组根据国际剑联在4月无赛事安排的客观实 际(个别剑种有时在4月末安排赛事),一般将系列积分赛事划分2个大的参赛阶段,其中第 一个参赛阶段的准备时间为2.5个月左右,第二参赛阶段的准备时间为1.5个月左右,在这 较 短的时间内,为了确保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一般难以安排过长的赛前训练。同时为了保持各 参赛阶段赛前安排的基本平衡以及运动员对多站比赛的赛前适应,不应对某一阶段或的某一 站参赛给予过多的关注。这可能也是“以赛促练、以赛带练”指导思想在参赛与训练安排上 的具体体现。
2.2.2 赛前训练内容安排 从查阅我国优秀运动员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计划看,尽管训练时间相对较短,但赛前训练 内容仍体现了传统的赛前训练安排特征,即:一般运动素质及基本技术比例减少,强化个人 特长及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的内容增加,并积极安排促进恢复的有氧训练内容等(表3)。
表3显示: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是赛前训练的重要内容,3周共安排11次自由实战和模拟 比赛,训练时间也最长。观摩训练课可以看出,教练员根据“扬长避短,灵活多变”的战术 要求,结合运动员及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在个别课上设置多种提高运动员技战术运用能 力的竞赛情景,并安排多次实战进行强化,最后还要通过模拟比赛检验运用效果。
技战术训练方面,基本技术明显减少,而针对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来强化个人特长的 训练内容也明显增多。众所周知,随着击剑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 来越小,在激烈的对抗交锋中,技术全面但特长不突出难以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所以 赛前技战术训练特别重视个人的“杀手锏”。
体能方面,在加强专项耐力训练的同时,有氧内容的训练次数占较大比例。这主要是由 于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较大,为了保障训练质量,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恢复性训练。
另外,心理训练内容没有在训练计划中单独列出,但这并不是说心理训练不重要。从访 谈教练员和观摩训练实践看:各剑组都十分重视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只是将心理训练内 容融入到技、战术能力的训练中。比如针对想赢怕输、惧怕对手、焦虑重重、消极淡漠、盲 目自信或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赛前心理障碍,多次在训练中安排“决一剑”、“大比分落后” 等条件实战,目的就是让运动员学会在错综复杂、乃至不利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及 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沉着镇定地应对比赛。
2.2.3 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 赛前运动负荷的控制,关键在于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大小的把握。从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 赛前负荷安排研究发现:赛前三周的周负荷动态变化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运动员是以 中量大强度、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的组合方式,仅有少部分运动员是以大量大强度、 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的组合方式,这可能与教练员安排赛前训练周数有关,有的教练 员将赛前训练周确定为2周,而赛前倒数第三周可能被列入准备期的冲量冲强度周。
而在赛前训练最后一次最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上,优秀运动员的安排是比较一致 的,主要集中在赛前的第5~7天。这可能与击剑世界杯系列赛事一般在周末举行有关,教练 员为了与系列周末的比赛负荷一致,均在比赛前5~7天安排一次模拟比赛或大负荷的体能训 练,以适应一系列参赛的需要。
2.2.4 赛前训练的方法手段 重复法、模拟法、完整法、变换法、比赛法是赛前训练的主要方法。模拟训练是赛前训 练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干扰因素的模拟、竞赛“对手”的模拟、比赛局面(包括领先、落 后和相持)的模拟、赛前准备活动和比赛间歇的模拟等。
2.3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事的赛间训练安排
2.3.1 赛间训练的时间间隔安排 赛间训练的时间间隔,也即赛间训练时间长短的确定,它直接影响赛间训练的具体安排 。从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的赛间训练时间安排统计显示(表4):赛间训赛时间间隔多为1 ~2周,3周及其以上间隔仅占较小的比例,呈现出以1~2周间隔为主导,3周及其以上间隔 为辅助的安排特征。访谈教练员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世界杯系列赛事安排 有关。国际剑联除了在4月前后安排较长时间的赛事间隔作为调整期外,大多数的赛事间隔 为1~2周,一般不安排3周及其以上的赛事间隔;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状态的 调整需要有关。由于运动员在整个赛期的连续参赛时常导致身心疲劳,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 状态继续参赛,为了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教练员一般在世界杯系列赛事期间安排1~2个 较长间隔的赛间训练。
2.3.2 赛间训练周期安排特征 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赛间训练安排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赛事的赛间间隔不等、运动 员前段比赛的状况不同、特别是运动员当时的身心特点的差异,赛间训练的具体的安排也就 难以有统一的模式,但相同间隔的赛间训练却呈现一定的周期安排特征。
2.3.2.1 一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发现:由于世界杯系列积分赛一般在周末举行,且赛程安排是2~3 d(大奖赛3 d ,A级赛2 d),除去旅途奔波和参赛时间外,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实际上只有4~5 d的训练 时间,在这较短的赛间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主要是围绕前段比赛状况以及即将到来的 参赛需要,有选择地给予重点安排(表5)。
表5显示,仲满4天的训练内容以技战术指导和适应性实战为主。针对这一安排访谈教练 员了解到,由于运动员在上一站比赛中或多或少存在些技战术不足,尽管不可能在短暂的赛 间训练给予完全解决,但也应尽可能地给予弥补或完善;而且比赛场地及其主要比赛对手的 适应,也应在赛间进行最后的准备。所以,在几天的赛间主要安排运动员的技战术个别指导 和适应性实战内容。
从赛间负荷安排看,训练负荷以小量中强度为主,并与主动性休息相结合,明显地呈现 “调、练”结合的安排特征。访谈教练员可知,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负荷安排必须保障运动 员在比赛日能消除疲劳,负荷强度与量的把握以不疲劳为原则由运动员自己控制,特别在临 近比赛前要与主动休息相结合,以便保障运动员的充分恢复。
显然,1周间隔的间训练安排呈现“调、练”结合,个别指导,适应性实战,小量、中强度 的安排特征。
2.3.2.2 二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2周 间隔的赛间训练发现:由于2周间隔的赛间训练时间相对较长,与1周间隔的赛间训练相比, 训练安排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后1周的训练任务以赛前调整为主,与赛间1周间隔的训练安排有相似之处。 而前1周的训练任务以体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围绕这一任务,安排了多次体能训练课 和技战术指导课。访谈教练员了解到,由于运动员的连续参赛,体能消耗较大,而且在1周 间隔的赛间训练又不可能安排强化体能的训练内容,一旦有较长时间的赛间,首先要加强运 动员的体能恢复训练。同时,运动员经过连续的参赛,其在比赛中暴露的技战术缺点也应在 较长的赛间给予完善,所以纠正技战术不足也应作为赛间前1周训练安排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负荷安排看,前1周的负荷安排较大,其中在第2天和第5天呈现双峰型的负荷节奏。这一 负荷安排一方面是强化体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技战术稳定性的需要,因为技战术修 复课后,技战术的稳定性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实战对抗来巩固。而后1周的负荷安排逐渐减小 ,其中量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这遵循了赛前调整的一般规律。
总之,赛间2周的训练安排呈现阶段性特点,前一周以体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中上负 荷;后1周以参赛状态调整为主,负荷安排逐渐减小,其中量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
2.3.2.3 三周间隔的赛间训练安排 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3周及其以上间隔的赛间训练在整个赛期虽然较少,但它是调整 运动员竞技状态不可缺少的训练安排。由于赛间训练时间较长,其赛间安排不仅具有赛间2 周间隔的训练安排特征,还体现了赛前训练安排的特点。从王磊赛间3周的训练任务看,赛间第1周与第3周的训练安排与赛间2周的安排相似,但 赛间第2周的训练安排体现了“强化技战术特长及其运用能力”的赛前训练任务,负荷强度 也较大。针对这一安排访谈教练员可知,一方面是由赛间训练的基本要求决定的,就是要紧 密结合比赛,完成赛后恢复、补缺及赛前调整的训练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再次形成良好竞技 状态的必然要求,由于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多数情况是运动员经过了几站比赛,连续的参赛 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或多或少的有所下降,经过体能恢复与技战术修复后,必需再次通过实 战、强化特长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体现赛前训练的任务要求。显然,赛间3周的训 练安排具有赛间2周与赛前训练安排的双重特征。同时,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也预示着随着赛 间时间的延长,其赛间训练安排有向赛前训练安排甚至一般训练安排发展的趋势,且赛间时 间越长,一般训练安排特征会越明显。
3 结 论
1)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竞赛期的训练安排,除了传统的赛前训练阶段外,还呈现出多次 间隔时间不等的赛间训练阶段,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呈现“板块”结构的安排特征。
2)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前训练时间一般是2~3周,一般运动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内容减少,而强化个人特长技术、实战、模拟比赛等内容增加,并积极安排促进恢复的有氧 训练内容。赛前3周的负荷安排依次是中量大强度、中量中上强度和小量中强度三种方式。 最大负荷安排多数集中在赛前5~7天。
3)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赛间训练时间呈现1~2周间隔为主导、3周及其以上间隔为辅助 的安排特征。相同间隔的赛间训练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其中赛间1周的训练呈现“调、 练”结合,个别指导,适应性实战,小量、中强度的安排特征;赛间2周安排:前一周以体 能恢复和技战术修复为主,中上负荷;后1周以参赛状态调整为主,负荷逐渐减小,其中量 的减小先于强度的减小;赛间3周的训练安排具有赛间2周与赛前训练安排的双重特征,且随 着赛间时间的延长,其赛间训练安排有向赛前训练安排甚至一般训练安排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特维也夫,姚宋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
[3] 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3 -6.
[5]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6] 黄建国,葛武.高水平运动训练周期性理论的新动向[J].体育科研,2001,(9):24- 25.
[7] 孙海平.孙海平指导谈训练[J].田径,2005,5.
[8] 王村等.新赛制下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J].体育学刊,2004,2:115-117.
[9] 练碧贞,刘玉林.CBA主客场赛季制准备期训练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3):401-406.
[10] 王海滨.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备战大赛训练负荷安排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3:97.
关键词:超量恢复;质疑;适应理论;板块结构训练理
“超量恢复”学说在我国体育理论中已经扎了根。从体育教学到运动训练、健身等诸多方面都涉及到了该理论。同时,该学说在体育实践中也提供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事物的发展必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中注定会遭受质疑,才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当一种理论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时,就会被一种新的理论所取代。目前,关于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有很多个观点,
每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同样对于理论的认知与应用也有差异。
1.对“超量恢复”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与实验依据的质疑
超量恢复理论源于1927年埃博登和哈勃斯的发现:运动训练可以导致骨骼肌的糖原、肌氨酸和磷酸肌酸储备增加, 这是最早的有关超量恢复学说发现。另外,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实验证据:用电刺激蛙肌收缩后,肌糖元不仅能恢复到收缩前的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有水平[1]。然而前苏联科学家在勾勒“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期间及在该理论形成之后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相互作用关系。我国学者茅鹏在他的《运动训练新思路》一书中指出:超量恢复理论是一种建立在某些局部观察基础上的“以偏概全”的概念,是将功能因素同人体有机整体游离割裂对待的他组织式的概念。他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体系忽视了运动训练对机体恢复能力的逆反性, 特别是对运动时能源物质恢复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相互关系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超量恢复”理论也缺乏有力的实验证据。对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扩展到对整个机体机能提高变化机制进行解释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而在其它一些对运动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或因素, 如肝糖原、磷脂、蛋白质以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也存在“超量恢复”现象。
2.“超量恢复”理论误导实际运动训练的质疑
对于“超量恢复”促进运动能力的增长,不能简单地将肌糖原代谢的研究结果扩展到解释整个人体机能能力提高机制的过程。人体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体质增强取决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取决于人体系统的整体功能。从非线性机制看,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要素或几个要素简单叠加的结果, 而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运动员的成绩不理想,不应该只考虑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不够。另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部分优秀运动员在竞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运动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有下降的趋势”[2]。“超量恢复”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练员则试图通过不断增加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来得到更高的超量恢复,甚至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接近其生理极限时, 教练员仍然尝试在运动负荷上有所突破, 反复试探运动员的生理极限,最后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3.对“超量恢复”理论是否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赛制的发展的质疑
按照“超量恢复”理论,后续训练应该安排在前行训练的“超量恢复”时刻,训练效果才会更好。根据这一说法,训练安排在时间过程上应该是既定的,在内容处置上应该是全面化的。它以年度或半年时间作为基本环节来安排训练周期(即所谓的大周期训练),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成绩利益的驱动,全面化的训练逐渐被专项化、个体化所取代,大周期环节被由几天构成的小周期取代,定间隔被多课次训练所取代。
4.新理论体系的建立
4.1适应――有序机制为适应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平台
应激学说主要是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角度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负荷刺激下有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超量恢复学说主要是从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说明运动能力提高的机制,从一元的角度,对运动负荷后有机体的综合反应进行了描述,因此,又被称为单因素理论。适应―疲劳的理论则是从二元的角度揭示在运动负荷的刺激下,有机体各机能系统所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这些反应的总和。因此,又被称为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体机能的提高是对包括训练负荷在内的整个外部环境的适应。 既强调机体整体能力的适应, 又承认局部器官和系统的适应。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所提出的适应―有序机制为适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指出机体对外界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变化产生适应所建立的一种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并强调了适宜的负荷刺激是提高人体机能水平的关键。
4.2板块结构训练理论的提出
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不少项目又增加了大奖赛、巡回赛、排名赛和职业联赛,比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超量恢复” 训练原理为主要理论支柱的周期训练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要求。因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周期内同时发展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另外,在时间上也明显跟不上竞赛时间表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学者创立了“板块结构训练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4 周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训练刺激,并且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化医学指标测试,来检查训练效果”。例如,现在NBA 的常规赛在6个月内要打82 场比赛,通常是2~3天打一场比赛,但运动员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体力,并且运动寿命也很长。跨栏冠军刘翔曾一年内参加20 多次大赛,成绩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之上。可以看出,板块结构训练理论更加符合当前高水平职业化竞技体育比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丽言,钟亚平.“超量恢复”理论在指导运动训练中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2):88-90.
奥运村简陋不堪,遭媒体和运动员诟病
尽管在起初给各大媒体介绍的时候,伦敦奥运组委会声称自家的奥运村是"金牌水准",但事实是,简陋的伦敦奥运村别说金牌水准,连铜牌的水准都不一定达得到。奥运村开放一个月附近,已经被爆料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伦敦奥运村为降低成本缩减1200间房 美国媒体:如上世纪60年代建筑
伦敦奥运村的简陋,首先体现在住宿问题上。原本伦敦奥运村设计的时候预留的房屋数量是4000间,这样保证每位运动员都能有自己的房间。不过,金融危机之后,没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降低成本,组委会不得不将原有的4000间房屋的计划,压缩成了仅2800间。这样,运动员不得不几个人凑合挤在同一间房了。
除了房屋数量小,房屋质量看上去也比较磕碜。奥运村过分朴素的外观遭到了外国媒体的抨击,英国《卫报》称,运动员公寓给人的感受是一部分像学生公寓,一部分像秘密研究机构。美国MSNBC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介于大学宿舍和刚刷好油漆的汽车旅馆之间!像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加拿大《环球邮报》则表示,奥运村的建筑就像从图纸上直接投射过来的,显得四四方方,而且有些实用有余,美观不足,不过太过单一的色调和样式倒是看上去很整洁。
奥运村设施简陋至极床铺预设仅1.73米 马桶无盖漏水
奥运村里的房屋设施也令人担忧。首当其冲的是运动员的床。1.73米,这是本届奥运会公寓床的长度,实地考察过的美国女排运动员抱怨:"床有点小。" 虽然床铺可以申请加长,但其工作量可想而知。MSNBC的记者则吐槽:"公寓很明亮,空气清新,但实在太不讲究了。只有一部分套间有浴室,极少数房间有阳台。卧室里的单人床挨得很近,墙很薄。"而且厕所是25人共用一个,75个人才能分到一个淋浴花洒!
公寓的设施不讲究到什么程度呢?一位摄影记者的照片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在他的照片中,奥运村的公寓内床头柜上只放了台灯、插线板、电器使用说明书及安全套,公寓卫生间的马桶甚至没有盖,还在不停地漏水。而且,奥运村还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印度赛艇队已经抵达英国首都,他们的三名赛艇队员没能入住奥运村,而是住在皇家霍洛威的赛艇村里,赛艇村离斯特福德的奥运村有60英里的距离。皇家霍洛威是伦敦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1879年。队员们对这样的住宿安排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里没有奥运村的那种感觉和氛围,教练觉得这就像普通的世锦赛一样。
简陋奥运村,折射出寒碜奥运会
当伦敦出台了"奥运期间给街道披红挂绿的城市装点工程"后,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只拿出了很少一笔款,分摊到33个行政区,只有区区50000英镑。鲍里斯说,这笔"巨资"用来挂彩球、挂横幅、装灯饰,已经绰绰有余了。
奥林匹克公园拆毁后98%原地回收利用 新建场馆14座不足北京奥运一半
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了伦敦东区,一片曾经堆满了垃圾的荒废工业园,新建起的2.5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拆毁后建筑材料中有98%在原地回收利用。废物再利用当然能节省很多钱,比如,奥林匹克公园建设过程中对挖出的200万吨土壤的去污和利用,而不是从别的地方运来新的土壤,为整个建设工程节约了6800万英镑,还免去了缴纳"垃圾填埋税"。伦敦奥运会被称为最节俭的奥运会,因为大多数新建场馆都是临时建筑,因此也被称为"临时奥运"。
据媒体报道,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总投资130亿人民币,共建设场馆31座。虽然伦敦奥运的场馆建设预算也高达24亿美元,但需考虑到其各方面成本较北京高很多,统计方法也有出入。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共有34个,其中新建场馆14个,而这当中有8个是临时场馆。临时场馆在奥运会后将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设备将在奥运会结束后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使用。伦敦奥运主体育场伦敦碗就有不少"临时"的因素,可容纳8万人的伦敦碗其实固定的座位只有2.5万个,其余5.5万个座位是由可拆卸的轻质铁架组装而成;可容纳1.75万人的游泳馆有1.5万个座位是临时的。在所有的临时场馆中,最神奇的是篮球馆和手球馆的一馆两用。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篮球馆只需12小时便可改造为手球比赛场地。这个场地在奥运会结束后,还将面临被卖掉的结局,这些"临时"因素都是本着省钱的目的。
简陋奥运村,折射出寒碜奥运会
政府拒付公交司机奥运奖金遭罢工威胁 城市装点工程每个行政区仅50000磅
英国政府为了省钱,在奥运来临之际,对每一项花费都很抠门。伦敦的公交司机两个月前意欲掀起罢工潮,而公交司机准备罢工的原因是伦敦运输署不愿意给公交司机发放额外奖金。这并不是伦敦第一次出现交通系统的罢工威胁,5月份,伦敦的地铁员工在威胁进行奥运罢工后获得了额外的奖金,随后铁路公会的1万名员工也被获批在奥运期间获得提薪和奖金。因此,司机公会也提出了要求额外奖金的要求。
政府的抠门,也体现在对运动员的态度方面。英国奥委会日前宣布,不会给在伦敦奥运会取得金牌的英国运动员任何现金奖励。其实,北京奥运会上英国也只有19块金牌,就算奖励也不会花费太多。伦敦对于奥运的抠门,还体现在个性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身上。约翰逊早在半年前就表示,"伦敦奥运会期间奥运官员将不会再乘坐专车走专用通道,他们也要像民众一样搭乘地铁出行"。这无疑会省一笔开销。鲍里斯·约翰逊关于最抠门的事情一定是下面这一件,当伦敦出台了"奥运期间给街道披红挂绿的城市装点工程"后,约翰逊只拿出了很少一笔款,分摊到33个行政区,只有区区50000英镑。鲍里斯说,这笔"巨资"用来挂彩球、挂横幅、装灯饰,已经绰绰有余了。
节约办奥运,伦敦的唯一选择
2011年底,伦敦市长约翰逊为了奥运、残奥开闭幕式增加4100万镑开支(原预算为4000万)而与工党展开激烈的辩论。前者表示,这相对于北京而言只是一笔小钱,“北京把我们一半的国防预算拿去放烟花了”。
伦敦奥组委信奉实用至上原则 93亿英镑预算基建与应急方案占大头
奥运村之所以建得如此简陋,很大程度上缘于经济危机,过去的4年时间里,英国有9个季度的GDP实现负增长。但更主要的是,相对于建设一个豪华的奥运村,伦敦奥委会更倾向于将巨额资金投向基础建设和安保等领域。伦敦奥组委发言人布雷利就坚持认为:“我们已经尽量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并且认为已经达到了度假的标准。”
据悉,英国政府的奥运公共开支预算已由申办时计划的42亿英镑上升到了93亿,那这些巨额支出都投向何处呢?占最大头的是奥运会场馆、交通设施建设和项目管理经费,耗资30.81亿英镑;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占16.73亿;紧接着是环保和医疗等应急方案(22.47亿)、安保开销(6亿)、紧急预案(5亿)和其他奥林匹克项目(3.88亿)等。在安保出现纰漏的情况下,伦敦奥委会并未一味增加支出,而是宣布减去半个小时的开幕式表演,原因是给安检腾出时间,减少风险。可见,伦敦并不奢求一届华丽无比的奥运会,而是力求实用与安全。
节约办奥运,伦敦的唯一选择
英国政府开支需严格财政预算程序 伦敦市长为增加开闭幕式经费须公开辩论
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奥运会办得如此寒碜的确有些令人不解。这的确有经济危机的原因,但即使英国目前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由于财政预算制度的缘故,他们也断不可随便乱花钱。每年英国政府都需在秋季议会下一财政年度“前期预算”案,包括对上一年经济政策的总结和对下一年度预算以及对政府各部门开支的分配。社会各界通过媒体表达对预算案意见,政府听取多方意见后作相应修改。3月下旬,财政大臣将在议会下院发表年度预算演说,与反对党辩论直至获得多数支持。
可以说,财政预算的这一过程中有多种力量的制衡。如果没有合情合理的原因,政府的财政预算几乎不可能被通过。2011年底,伦敦市长约翰逊为了奥运、残奥开闭幕式增加4100万镑开支(原预算为4000万)而与工党展开激烈的辩论。前者表示,这相对于北京而言只是一笔小钱,“北京把我们一半的国防预算拿去放烟花了”;而工党认为这笔钱应该用于学校和社区基层的体育上。最终,约翰逊获得了胜利。
节约办奥运,伦敦的唯一选择
伦敦烟雾事件后政府极度重视低碳环保 伊丽莎白二世促使节俭传统深入人心
英国在本届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环保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并非他们装腔作势。事实上,英国人的环保传统一直在传承。1952年,伦敦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约1.2万人死于此次烟雾事件。这使得政府痛定思痛,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遏制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政府也鼓励民众推行低能耗生活。据统计,1993年以来英国已完成对450万个家庭的能耗审计。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都要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虽说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中能充分发扬民主,但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进步,有必要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反思,因此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注重学习是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本学期,我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认真学习了《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改要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促使自己改变教育观念。
二、尽心尽职,干好本职工作。
体育教学是学校的脸面,我担任二、三、五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虽工作繁杂,但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课前我能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后进生认真的辅导。 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中发现兴趣,带着兴趣上课,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教学中营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等。再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好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做好分管工作。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体育比赛成绩。为此,开学初,体育组就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份体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好各月的体育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好群众性体育活动。本年度,体育组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成功举办了本年度春季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冬季长跑和跳绳比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学校运动队选拔了一批后备人才。
第三,狠抓运动队管理,全面提高运动水平。在运动员管理上,既要体现“严”字,又要有爱心。学期初,我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各队考核奖励制度,对运动员的出勤、训练情况及比赛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每月进行总结评比,全面提高了训练效率,平时,我与队员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针对队员们的学习成绩下降,训练时间不能够保证等现象,积极做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流,极力争取他们对训练工作的支持。在我的不懈努力下,训练工作逐渐走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做好体育各班的两操工作。改革课间操模式与落实体育活动,学期初体育组就做好了一份详细的两操计划书,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在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不仅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而且在区里的统测中成绩优异。
关键词:网球;训练模式;竞技体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01-08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oughts on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Tennis Training
JIANG Hong-we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in the decades,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the West,China’s tennis is still at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rom others.Especially,in the aspect of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innovation and operation,China still lags behind and still has some systematic problems and stereotypes.In these years,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China has achieved our own fruits.Therefore,we shall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issu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hina’s tenni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tegrate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the West so as to form a dynamic tennis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nnis; training model; competitive sports; professionalization
上一个奥运周期中,在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网球管理中心、各个省市网球管理机构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网球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竞技成绩实现突破的同时,几年来,我们也对于网球的训练和比赛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由于职业网球的赛制演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相关的训练理论也相应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性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的推进对传统的训练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北京奥运周期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些较为适合中国网球,特别是中国女子网球发展的路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奥运时代的竞技体育应当如何发展,大家都在谈论,在思考,而对于中国网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女网金花的单飞,无论成功与否,已经开创了中国网球选手与西方职业网球圈全面接轨的先河。展望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宏观上引入和创立新的训练理念和认识,在具体训练中增加和完善新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仍是目前中国网球训练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以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西方学术界对于“变革”的大讨论,学者普遍认为,要从以往总是强调“微调”的构成式变革观中摆脱出来,在深刻分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否定重建”的生成式变革观。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总结就是“不破不立”。这种全面变革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现阶段的竞技体育。我选择了“理顺脉络,打通节点,突破瓶颈”作为题目,就是希望与大家谈讨我们要如何在世界网球快速发展的态势中,触摸发展的脉搏,寻找发展的规律,找到中国网球训练和管理过程中的症结,寻根源,下猛药,来实现中国网球的真正变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隔靴搔痒的缓慢进步。作为网球训练变革的实践者,教练员的思想是否开放,理念是否先进,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当,对项目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运动特征,才能在源头形成正确的训练方向;只有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只有更加强调动态和细节,才能实现训练效益的真正最大化。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网球发展规律和训练规律的一些看法。
1 重新审视网球属性,理顺网球发展规律脉络
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创新对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哲学思维,为我们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运动训练、把握运动训练及反思运动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视角。
过去,我们习惯于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将训练中的要素简单化,程式化来降低训练控制的难度。用于指导训练的规则往往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对优势项目的参照和借鉴,而非依赖于训练方法的功能和项目特点本身。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使得训练与项目所需能力脱离,训练与比赛脱离,最终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网球项目所需的实际能力脱节,导致训练中“出工不出效”。
系统论对于我们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所提供的最重要参考,在于它提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其规律对要素有影响,但各个要素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并不等同于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
换言之,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各个专项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帮助我们确立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生物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体的生物适应性规律”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训练中,推动了各个竞技项目的发展,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三从一大”等训练原则和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然而,当训练进入高水平,当训练的对象是精英运动员,当训练的目的是适应高水平高强度的职业化比赛,就必然要求实施精细化训练,就对训练过程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诉求,而满足这些诉求的前提则是我们必须探索各个项目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即专项化规律。对于专项化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控制训练的正确方向,设计紧扣项目竞技核心要素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练员的角度,就网球训练而言,专项化规律则至少应该包括对于网球项目属性的认识、对于赛练关系的认识、对于训练各个环节具体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对于网球训练操作要点的认识以及对于多学科介入的专项化训练理念的认识等。
经过两个奥运周期以来的探索,我们逐步确定了网球项目的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
1.1 自然属性 网球是一项以无氧能量代谢为主;以速度和爆发力技术为主;并具有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和恢复交替的专项特征的运动项目。该项目需要较强的专项运动节奏感、良好的身体协同性,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赛事赛练穿插的过程中,通过选手能力平衡状态的不断打破和上升式重建来实现的。
1.2 社会属性 网球是一项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它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竞赛制度、项目规则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球星打造、广告宣传等方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产生重大的文化影响。
1.3 发展属性 网球的发展属性是指:随着职业赛事的不断变革,规则和赛制的不断演变,网球比赛的对抗更强,竞争更激烈,项目的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和科学化标准的不断建立,对于网球项目的训练和运作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不断引领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对网球项目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要适应项目的自然属性,就必须建立与项目要求相符合的训练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介入,挖掘选手的潜力,充分利用人体适应性发展规律,顺应选手状态的涨落施加适宜的训练刺激,不断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要适应项目的社会属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化意识,加强对网球赛事的理解、对网球文化的营造和对教练、裁判等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打造,推动我国选手职业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适应项目的发展属性,就必须使得训练和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世界和中国网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适应规律要求,引领项目发展。
在认识网球项目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更深刻的认知中国网球的现状,寻找制约中国网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颈。之所以称之为瓶颈,是因为我们的许多教练并不是带不出好的队员,而是将队员带到某个层次或水平时,就仿佛进入了电脑的死循环,再也无法在训练中看到明显的效果,再也无法带领队员取得进步,再也无法实现在竞技能力上的突破。于是,往往出现大量运动员到达某个平台之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倒退-回升-倒退”的不良循环中,直至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始终无法达到竞技能力的高水平。这种“平台现象”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执教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死结,也就是我所说的――瓶颈。
从今年全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整体表现来看,从训练和技术环节上来讲,目前我国选手的训练和比赛中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心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重心高的现象。不但击球重心高,移动中重心更高。过高的重心使得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发力都受到影响,制约了整体的技战术能力;
2)节奏感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节奏缓慢、平淡、混乱。事实上,我国运动员在绝对力量上要完全和欧美选手抗衡难度比较大,必须要建立“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重并举”的技术和战术风格,通过加快抢点进攻,加快节奏,赢得时间,获得“时差性”的速度。只有建立良好的进攻节奏感,才能对场上局面实施更合理的控制。
3)发力瓶颈:运动员普遍在处理轻、软、高、低球方面容易失误。击球习惯于原地发力,或在击球时等来球完全没有速度时在低点发力,忽略了合理利用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助力”。网前拦网时,常靠拉大动作发力,忽视内在“借力”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导致拦网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实,没有足够的速度。
4)组球瓶颈: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技术的训练“痕迹”重,比赛运用战术的“做球”能力差,常常创造了机会却把握不住机会,有了机会不会利用机会。高水平训练阶段对于“组球”能力的训练不足,运动员手上熟练,但由于训练与比赛脱节严重,比赛中往往措手不及,没有制胜手段。
5)步伐结构瓶颈:相对于技术和体能,目前我国运动员在场上步伐移动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在西方的网球训练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根据来球的特点,选手的实际站位和选手的技术风格进行专门而细致的步伐训练计划,而我们的队员在场上的移动方式单调,左右移动训练多但显僵化,前后移动能力差,而前后移动恰恰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因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选手的技战术水平。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训练的模式、节奏、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进行这些调整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明确全新的网球训练观,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训练,才能实现我国网球新的突破。
2 重设计,重节奏,“板块”指导打通训练安排节点
2.1 从“计划”到“设计”:训练安排重要性的突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观察和改变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处于信息时代。就资源的共享而言,不可能再有什么保密的训练方法;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在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训练。从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训练内容和安排上的了解来看,外国的教学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相似,甚至看起来相同。因此,许多教练会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就是在大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训练效果也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而这正是我们的训练与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之所在。
现代科学与经验科学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通过严密的论证,以数据作为支持,对过程进行控制,因而提高了活动的准确性。训练作为一种科学,其水平的高低同样取决于过程的严密性。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网球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构成训练活动的空间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构成训练活动的时间因素,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竞技能力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作为教练员开展训练工作的主要依据,绝不应仅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应当是以运动员的需求为核心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个体化动态训练方案。
2.1.1 训练设计的系统性 训练的系统性是指对于选手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运动训练的整体把握,训练的系统性应当体现赛练关系,反映选手状态的波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趋势。在重视小的单元训练的同时,必须根据选手的实际情况、比赛的分布和安排等综合考虑,制定系统而有明确目标的阶段性训练计划。
就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而言,运动训练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可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已经获得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或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热身赛,使比赛能力逐步表现出来。第三阶段也就是比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已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也是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
在大的训练阶段明确的前提下,周期的划分逐渐精细,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年周期的安排,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一般基础能力的训练,常常在一年中规划不止一次4周以上甚至10周左右的集训。如今,在重视整体规划的同时,我们给予了双周计划乃至于单周计划更多的关注。要求周计划的设计制定也应当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目的的推进,周内、周间训练内容和目的的衔接以及负荷量度的变化,并通过训练课监控的实施来保障周计划的连贯性、可控性和高质量。
(技术周监控、周计划的例子)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们在江苏男队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团体决赛的过程中某一周训练课的监控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监控内容包括:从准备活动到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以及牵拉的时间、内容和各自所占的比例,此外也包括运动员的感受等。
周计划的监控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好的理解和安排训练。
2.1.2 训练设计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对象,每一堂训练课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训练方法针对性的使用和筛选,训练有效刺激和恢复后再刺激的关系正确处理,训练中计划实施中时间火候的调节和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刺激的尺度把握,训练情绪的调动和保持等,都是需要围绕训练目的来进行设计的。
运动员机体是通过“训练刺激―疲劳―恢复”之间的稳定与失稳的矛盾来实现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必须在科学把握总体负荷的前提下,将一些对运动员专项成绩有重要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地优先发展,即训练中必须体现出明确的目的。在总负荷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核心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实现专项能力的突破。在训练安排上,依据运动员个别核心能力突出发展的需要,其训练时间要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的适应性进行安排。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并以此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
以江苏男队曾少眩在备战全运会中的训练情况为例,作为一名28岁的队员,根据他的体能状况和技术风格,我们在训练的设计中着重突出其体能的训练,强调他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在技术风格上解决“快”的问题。最终使得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快速抢攻的进攻风格,在团体和单项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2.1.3 训练设计的个体性 竞技网球是职业化、国际化、专项化、个体化很强的人才培养过程。忽略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所设计的一般意义上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顶尖选手的。由于受传统训练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安排,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个体提高的要求。
为适应当今职业网球的发展要求,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我们在高水平选手的训练组织形式上要逐渐尝试“一带一”甚至“二带一”,也就是至少有一名技术教练指导一名选手的训练,或增加一名专业的体能教练同时执教该选手的体能和康复训练,并负责牵拉放松等相关训练辅助工作;在训练保障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做到“多对一”,实施包括营养、心理、康复、体能在内的全面保障;并以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身体机能状况、打法特点、排名、伤病等因素作为个性化训练方案的主要依据,使运动员既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计划制定的主体;对组织实施过程的把握,方法手段的采用,强度负荷的掌控,技术结构的完善与调整等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始终把握好质量和效果这个根本的落脚点。
竞技体育打造的是“精品”和“孤品”,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用技战术时暴露出的每个小问题和细节都不能放过。要通过及时的观察和调整使运动员掌握更加细腻的技术,更加准确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更加完善的打法,更加合理的战术运用体系。在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中,必须紧扣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的小细节,抓住看似小问题,但可以引发和制约运动员提高的大问题。只有注重小环节,才会有大突破。某一技术动作细处的改进,会带来一个选手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某一战术合理的组合运用,新的战术思想的形成,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断挖掘出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加快全面推动其技战术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1.4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职业网球教练在比赛中的训练计划,好多是“现在进行时”的“即兴计划”,“创意计划”,现在的训练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尤其是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职业网球教练更是需要有动手能力,许多计划是通过自己和选手对打贯彻训练意图。
2)训练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状态来进行安排。运动员的需求才是训练开展的最终依据和归属。在训练中,教练员必须随时和运动员进行沟通,在明确训练目的的前提下,及时对训练的负荷、量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以避免运动员机体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或由于过度训练而受伤,通过及时的调整达到训练计划的真正落实。
2.2 从“周期”到“板块”:训练宏观安排的新思路 训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冲突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就如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训练中的思考则总是推动我们去寻找新的,符合训练要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训练效率的提高。
随着网球训练实践的发展和条件变化,由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开始引发争论,它所倡导的用足够的时间优先发展运动员一般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模式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的,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一般训练,脱离了专项的特点,虽然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而言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显然已不符合当今职业高水平网球比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和当今职业网球赛制变化的要求。
相对于周期理论,“板块结构理论”显然更符合网球项目的实际。在实践中,我们也在逐渐深化着对于该理论的理解。首先,“板块”取代“周期”并非是简单的时间上的缩短,“板块”实际上相当于周期中的功能单元,若干个“板块”构成一个训练阶段。其次,在每个“板块”或每个训练阶段中,都要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的综合考量,科学地选择当时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结合专项技术,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通过单一或者两个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集中的、适宜的刺激,从而打破机体原来的平衡,完成生物适应过程,达到训练目的。
网球比赛全年会有44周的比赛期,由于职业网球的赛事设置以及积分排名办法的要求,为获得更高的排名,高水平运动员在一年中一般要参加20-25站比赛。在板块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小周期的独立性,强化训练操作的实效性,在全年训练中根据比赛的安排划分若干个包括训练和比赛在内的独立训练单元,将训练和比赛真正融为一体,逐步加强网球运动员适应连续比赛能力的培养,根据现代职业网球对于选手的能力要求来实现全新赛练一体模式的建立。
2.3 从“赛练”到“赛练-恢复”:训练微观安排的新思路
2.3.1 重新认识职业网球赛练关系 传统的训练周期安排很少顾及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在原则上认为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一定会有一次爆发,而事实上竞技状态是始终处在波动中,且波动规律个体化很强的。对于竞技状态的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提示我们,要在当今国际大赛上取胜不绝对依靠在训练场上获得的先进的技术,制约取胜更重要的因素还有丰富的经验、胆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发挥,这些构成竞技状态的非技术因素只能在参加真实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比赛、理解比赛、适应比赛来练就。高质量的训练课应当按照网球比赛的场景,比赛的节奏,比赛的强度,比赛的战术套路,比赛分和局的间歇时间,运动员不同技战术风格的特点来安排。简言之,像比赛一样练习,运动员才有可能像练习一样的比赛。
在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中,过去那种“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的旧观念已被,取而代之的是比赛阶段是训练阶段的延续和拓展,比赛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技战术水平以及对调整竞技状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承认。
就职业网球选手而言,在全年的小周期板块训练安排中,无论是比赛的负荷量还是时间,在整个年度的负荷量和训练时间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甚至与训练的负荷量、时间大致相等。如今的比赛不仅仅是训练的目的,也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
2.3.2 “比赛-训练-恢复”的有机安排与赛间训练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进行训练设计时便不能再简单地将比赛视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应该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将其纳入到整个训练的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把比赛也视为训练负荷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赛数量的增加无形中也提高了整个训练过程的强度。通过将比赛与训练穿插结合而形成的训练负荷的“面”的推进和“点”的突出,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多赛的小周期项目训练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对赛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恢复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训练和比赛中更多的负荷和更强的刺激必然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更多的疲劳。比赛越多、规模越大、压力也越大,运动员身体资源的消耗也越多,将导致整体竞技能力和状态从平衡向失衡逐渐转化,若不进行及时的恢复,当机体状态过度失衡,便可能产生伤病,造成严重后果。
在赛练一体的体系中,机体疲劳的恢复必须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被动恢复,即“消极休息”,转变为以提高基础代谢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恢复,也就是“积极休息”。在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形成了全新的“比赛-训练-恢复”的一体观。高水平训练不仅仅从机体疲劳恢复的专门手段和措施方面注重恢复,例如慢跑、牵拉、按摩、水疗、营养等;而且从训练的负荷方面加强“恢复能力”的培养,将康复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上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恢复理念。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之所以拥有较长的运动寿命,并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平的运动能力,与这种新的训练恢复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赛练观的改变,赛间训练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认为在赛间要保持体能,减少消耗,才能确保比赛过程中体能的充足,因此选手在比赛之外往往是“吃喝睡”,能不动就不动,准备活动也生怕时间太长而浪费了体力。充分的热身对于防止伤病的意义早先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重视了,而赛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选手竞技能力的提升而言显然比热身更加重要。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认识到,运动员比赛能力和状态的保持是通过训练和有效恢复来实现的,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恰当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能力,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恢复手段。
在赛间安排有针对性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其针对性必须非常强,目的便是解决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练习内容应当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体能则是以调整和保持为主要目的,不施加过大的负荷刺激。有效的赛间训练不但不会因为消耗而使选手的状态下降,反而可以起到帮助促成比赛状态生成,减少疲劳负效应等一系列积极效果。当然,赛间选手的体力资源无疑是宝贵的,因此,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体能训练,都需要做到四个精,即:精选练习内容,精排练习顺序,精算间隙时间,精控负荷大小,通过精密的设计和安排,来确保赛间训练的高质高效,从而帮助运动员在连续的职业赛事中保持状态在良性区域内有序波动,获得持续的优异比赛状态,增强连续作战能力。
3 多学科介入实现叠加辐射效应,打通训练专项化节点
3.1 网球专项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特点及其诉求 运动训练学在发展中逐渐深化了对于竞技能力构成特征的认识,近几年来的新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提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一方面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则强调竞技能力具有层次性,各能力对整体竞技能力的贡献不同,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影响机制。总之,选手具备的各个子竞技能力依个体差异形成特殊的网络结构,不同能力之间既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也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选手赖以竞技的专项能力。
高水平的训练是要对选手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使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得到有机的融合和优化。我们通常在训练实践和理论中提及的“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等,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单边”界定,这与网球专项能力的“多元性”或“整体性”是相背离的。专项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之间高度融合,达到互补,任何训练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不能被人为的割裂。
仔细审视网球项目的属性,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目对选手竞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是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描述相符合的。网球对体能素质的要求以无氧速度和爆发力为主,同时需要选手具备极强的协调性、节奏感、柔韧性等其他体能素质;对技术的要求不仅包括完成技术动作本身,还包括技术的有机串联、流畅连接、快速衔接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选手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综合竞技能力。
正是由于网球项目所具备的这种多元化的竞技能力要求,使得训练对于专项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项目更高。过去我们很多的训练与其他项目无本质区别,只满足与提高一般能力,许多所谓的“专项”力量练习流于形式,是在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虽然能发展大肌肉群力量,却刺激不到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许多技术训练只是简单动作的多次重复,甚至是错误动作的重复,对于提高实战能力没有任何贡献;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在训练中没有模拟比赛环境,运动员没有获得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因此训练一个样,比赛一个样。长期的无效训练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扼杀了许多优秀选手的天赋和能力。
综上所述,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几种可能:一是错误的训练导致运动能力几乎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二是运动员的能力改变了,但不是专项所需要的,例如发展了大肌肉群却忽视了项目所需的小肌肉力量,这是我们现有的训练方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三是训练有效提高了专项所需要的能力,如专项速度和耐力的提高,场上步法的改善等。显然,这最后一种高质量的专项化训练正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由于网球专项能力具备上述多元化非衡结构特征,就要求网球专项训练方法必须相应的具备多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多维性特征是指各专项训练应当包括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手段,各个具体训练方法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是专项训练必然的趋势。发展性特征则是指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构成也随之发生改变,发展原有专项能力的方法也必须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方法内容的度量上,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性质进行重构。
在向西方职业网球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组建科研团队,引入多学科专家介入网球专项训练,是提高网球训练专项化水平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对这一团队服务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2 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叠加辐射效应
3.2.1 组建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美国奥委会总经理比尔•舍尔在谈到新世纪的竞技体育时说:“一个教练员有效训练一批运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任何一个伟大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一个由多学科人才构建的教练团队。”
随着对于职业网球项目特点和竞技能力特征认识的深化,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和教练团队的组建已经是司空见惯。教练个体向教练团队的形式转化,本质上是训练职能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使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日趋系统化。从无团队到有团队在中国网球训练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变革。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由于在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持下,国家女网才能顺利完成了备战任务,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如今,科研团队在发展中分工日趋精细,结构要素不断扩充,原来的辅助群体(人文科学管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评估与诊断,心智科学的技术感觉与动机激励)已经逐步融入训练主体。
如今,各个省市在发展网球项目过程中都给予多元化科研团队的组建以相当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队伍都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甚至人数几倍于运动员,从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多对一”。然而,是不是有了团队训练效益就一定能提升?究竟什么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发展网球真正需要的?奥运周期以来国家女网的攻关实践和江苏十一届全运会的备战经验提示我们,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要发挥最大效率,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团队是否具备专项化特征,也就是说,是否科研服务是围绕网球专项的需求开展的。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在了解本项目特点的前提下,依据网球专项运动员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开展工作时,科研团队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
早期我们在团队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团队的“复合性”,希望团队内尽可能包含多的训练科研人员,体能、营养、技战术分析、训练监控、心理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各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并不一定能带来训练效率的大幅提升,脱离网球项目的理论再多也无法推进训练的进程,目的不明确的服务再久也无法帮助提高训练的质量,而在总体目的不明确,统筹不合理的情况下,不同学科之间视野的冲撞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得科研团队成为教练员在手中的一块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3.2.2 提高团队专项化程度,促叠加辐射效应形成 强调提高科研团队的专项化程度正是为了解决科研团队服务效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复合型科研团队的最主要作用是“信息”,信息时代大量资源的爆发使得教练员很难及时全面的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而先进监控和操作手段的专业性也是技术教练难以完全掌握的,但这部分信息对于训练而言又非常之关键。通过形成多元学科构成的科研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其以网球为核心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从而为技术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参考信息以及决策依据。教练员通过信息的统筹作出综合决策,再通过技术训练辅以各个学科专业人员的操作,包括监控和干预等,就能对运动员产生综合的,更具备深度和广度的训练效应。这个教练综合决策和团队执行过程以网球为轴心,以教练为重心,使简单的“累加”效应升级为纵向的“叠加”与横向的“辐射”相结合的链动效应,将各个学科真正的有机融合在一起。
叠加效应是指各个学科在本领域内采用具体方法,来提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不同方面的薄弱能力或做到“优势更优”,从而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即每个学科单独对训练作出贡献。例如,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技术和体能环节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和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某项技术水平和某种体能素质。
辐射效应则是指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某方面的调整,来加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带动其它要素水平同时提高,即各个学科通过互动来对训练做出贡献。
辐射效应一方面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横向联系上,例如体能训练和运动营养补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体能训练重点发展肌肉力量时,就需要配给运动员同样用于发展力量的乳清蛋白、肌御等营养品,且要根据选手机体在训练中受到刺激的强度和恢复的情况,选择恰当时机服用营养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如训练环节和心理状态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加西在30岁复出网坛后,通过进行扎实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体能水平,还对其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左右了他在场上进行比赛的战术选择和整体技术风格,改变了他的竞技能力结构,使得他达到了竞技领域的又一个高峰。有时,竞技能力某个要素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大幅度提高,获得以“点”带“面”的训练效果。
辐射效应同时还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纵向联系上,这时的辐射效应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随着运动员能力上升而不断推进的良性循环。仍以阿加西为例:由于体能训练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加上技战术的调整,他会在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夺取胜利,而这些胜利的战绩会进一步加强阿加西进行体能训练的动机。随着他的体能训练不断推进,对及时的营养补充、康复训练都会产生自然而然的需求,这种主动的需求又会促进科研团队所提供服务对于阿加西影响的进一步深化,最终使得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互补互助,互赖互利。
3.3 专项体能训练在网球训练中的特殊地位 网球项目是一项体能主导的运动项目。专项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竞技体育各个项群的体能特征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特别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和技能类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顶尖运动员之间技术差别不大,或各有千秋,因而体能的因素逐渐被看成是取胜的关键。体能专家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工作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教练员、运动营养师、运动治疗专家同等重要的角色。
就网球项目特征而言,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肌肉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改善。在专项化训练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能训练在本项目训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职业比赛中,谁能保持体能,谁就有较长的比赛战斗力,谁就能在巡回赛中保持好的竞技状态,谁就有较长的职业生涯,因此,必须把体能训练看成是训练的核心部分。
3.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求 体能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体能训练质量的核心要素。专项化体能强调功能性动作和功能性竞技能力,要求在确保运动员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能基础上,形成专项体能优势。体能教练需要为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专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应该依据运动项目对耐力和力量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抗阻力训练的运动形式;负荷和练习的时间安排应当取决于不同练习和比赛对运动员肌肉组织结构的要求。
专项体能训练旨在消除比赛和训练的差距,因此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提高被我们认为是“后天运动素质”的那部分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曾认为是运动员“天赋”所具备的运动竞技能力;由于专项体能训练更注重功能性和目的性,与解决比赛中具体问题直接相联系,因此训练活动不会再被认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单调枯燥的大负荷运动,而是直接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具体方面的提高。当教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后,运动员的参与会更加主动,动机会更加明确。从心理上会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懂练”,此时只要方法得当,训练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3.3.2 专项体能训练的操作和实施要点 从整体训练计划实施上来说,专项体能训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体能教练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运动员的基本状态,结合体能训练领域不断丰富的资料和方法,对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所取得的进步做经常性、规律性的评估,对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总体方案进行有效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从单次专项体能训练课的操作来看,一次课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训练目的、训练频率、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以及每一训练内容具体的结构特征,如力量或有氧能力训练或计划类型构成。
好的网球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和实施过程应当能够体现项目以无氧无乳酸为主的代谢需要;应当能够根据具体选手的正、反手、发球等动作和移动中的特点,预测其机能不同部位损伤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专门强化;应该根据选手在击球过程中的用力特点建立符合肌肉收缩类型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应该让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所耗费的身体资源用在“刀刃”上。
4 树立职业化理念,提升职业化素质,促进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
关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革新思维对于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没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抛弃旧思想树立新理念,很难有高效率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而在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管理中,如果没有先进的职业化理念,没有不落后于西方的职业化素养,就很难站在同一个高度上,与西方选手进行硬实力的打拼与软实力的较量。
网球作为一项发源于欧洲,扎根于西方文化的高雅运动项目,更多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由于急功近利,使得我们对于项目的引入类似于截肢式的移植。中国现代体育人一方面缺乏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类似网球、高尔夫等西方运动项目的内涵、价值并没有被广泛了解和接受;同时又很难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包容,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网球项目具有高尚、高雅、高贵的项目特征,在网球从业者当中营造先进的职业化文化、理念是中国发展职业化网球的先导。要走好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仅仅要追求运动成绩上的接近,办赛形式和教学模式上的表面类同,更是要追求全面和国际接轨,“全面”的含义应当是把网球职业的文化、职业的精神、职业的境界、职业的素养、职业的能力等多方面元素融入进来。
4.1 全面提高教练员职业素养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样化,科技化和极值化,对教练员的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职业网球项目所特有的国际性、高度职业化等特点,又为网球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面向全球化的国际性教练,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
“面向全球的国际性”是要求教练员在突破英语语言观的基础上,胸怀世界网坛,勇于找寻契机,融入职业网球圈。由于网球项目扎根西方的特殊项目背景,最前沿的网球训练和管理动态主要是以英语为主。英语能力受限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新规则的理解、对于先进训练方法的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训练理念和操作相对滞后。在跟随队员打拼职业巡回赛的过程中,时时需要与外国裁判、赛事组织人员和官员沟通,为队员争取相关的利益和机会。因此,不懂英语的教练在当代已经很难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练。要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英语并不是一道攻不破的难关。
“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是要求教练员具备沟通的技巧和合作的理念,这也是新时代对于教练员教学艺术的最高要求。职业化网球需要教练与运动员之间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同时教练作为复合性团队的核心,需要统筹各方信息,因此,与运动员和团队人员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就十分重要。在理念上我们要认识到,网球训练中运动员是作为训练的核心和主体,教练员是运动员训练的辅助,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有关注运动员,真正的相信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真正的融入他们,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运动员对于训练的需求,才能在训练中有的放矢。沟通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真正成功的教练员应当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手段高明的沟通家和行为管理家。
“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作为一种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反思过去的网球界,学习风气不浓,缺乏对本项目训练规律、比赛规律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有效的积累,训练长期处在低水平的反复恶性循环,学习方式基本属于“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粗放型的学习状态。奥运周期以来,在孙晋芳主任的督促下,我们对国家队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有了一些总结和积累,学习的风气逐渐形成,一些教练员在训练学的研究上注意跟进时代的潮流,有不少新的见地,但可惜这还不是普遍现象。成功的教练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的技能,能够在需要时改变旧的方式方法,能够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能够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真正的知识型教练会保持开放意识,时常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会在工作实践中,一直具有危机感,感到对训练、管理知识的匮乏,从而督促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是强调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国家队担任体能教练的南非籍教练Richard还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并且在职业网球圈小有名气的教练。我留意到他经常在训练中使用一些自己改良过的方法和器械来进行训练,他时常思考并非常愿意和其他教练、运动员沟通的问题是如何将体能训练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于网球比赛的实际,并且他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着各种新鲜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许多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教练员对于本项目学习研究的投入程度都达到了“痴人”的境地,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也正是他们胜人一筹之处。创新必须从否定自己开始。有时否定自己还需要有点勇气。唯有加强学习,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不断产生新的训练思路和训练创新的灵感,才能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
4.2 全面提高运动员职业素养 作为训练和比赛的主体,竞技体育的真正核心和主角,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是训练之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女网逐渐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职业网球的运作体制和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差异,中国运动员素质与西方职业选手素质的差异都曾经给她们带来烦恼和困惑。如今,五朵金花单飞在外,有喜有忧,她们在职业圈的摸爬滚打中逐渐适应了同西方选手一样的自给自足,她们自己打起背包,用不那么熟练的外语和外教沟通,接受记者采访,穿起礼服参加晚宴,她们的经历改变了她们的思维,让她们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大牌”。
我们判断一个球员是否是“大牌”不完全凭借其成绩,还取决于其综合素质以及在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令人称道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选手热爱网球事业,全情投入;他们尊重网球规则,尊重教练,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他们对项目有深入了解,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判断;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他们珍视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为自己营造竞技能力之外的附加值,使自己在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我们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除了攻破语言关之外,如何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网球文化,善于钻研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学会沟通,学会正确的面对利益和职业圈的各种考验,仍是摆在教练和年轻选手面前的一道道虽不算高,但也不易逾越的门槛。
回顾中国网球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已经接近完善的职业化体系,我们在许多方面一直并仍然处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尤其是在项目整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作能力上,与西方的差距仍较为明显,仍然囿于许多体制症结和陈旧的观念、行为惯性。西方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学习它,但也绝非是要完全僵化的照搬。我们这些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经验与西方的职业化体制融合,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由中国特色的网球项目发展体制。
不破不立,不立则衰,不进则滞,这就是没有退路的竞技体育。也许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能够应对现阶段的发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竞技体育形势,面对不断发展的规律和制度,我们要善总结,重积累,敢创新,求特色。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理顺发展中的规律脉络,必须要用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执行力去打破训练和管理中的节点,必须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执教状态的先进性,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才能突破一直以来制约着中国网球发展的诸多瓶颈。
在中国女网取得突破之后,在以双打促单打的策略为中国打造了第一批网球明星之后,我们要更加投入学习,更加勇于探索,我们要给予男网更多的关注,要力求在单打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力求完善中国的训练和赛事体系,完善中国的球员运作体系,逐步推进和深化中国网球职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打造中国特色的“后奥运新网球”。
参考文献:
[1] 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7):101-104.
[2] 孙晋芳.锐意改革 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中国网球更大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2):1-7.
[3] 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69-571.
[4] 周建梅.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7):1001-1003.
[5] 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6]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116.
“但是,一名中国网球运动员能赢得一项大满贯,这对中国网球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人们乐于将李娜这句话视为以个人之力挑战举国体制,并取得成功的英雄。一场胜利被反复而持续地阐释。但李娜清楚:举国体制依然在她身上不时散发余温。“我现在还是国家队队员,如果我需要什么帮助的话,比如说在签证方面,我还是会向网协寻求一些帮助,我们保持着非常不错的关系。”
当粘着一身红土的李娜从罗兰加洛斯的场地上爬起,人们将这个冠军更多地添加了自己的判断:这必须是“私人”的胜利,必须是“体制外”的胜利,必须是“完全属于李娜自己”的胜利。
因为很多人知道,李娜及其近乎离经叛道式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
刺头
在仍然从事职业体育运动时就结婚被认为是李娜最大的叛逆行为之一。
“领导、教练:你们好!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我觉得自己已不再适合从事网球方面的训练了,所以请特批下队。”接下来,李娜的手机关机,人无踪影。尽管拥有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单、女双、混双3枚金牌,以及国际网联14项单打赛事冠军头衔,但2002年的李娜,看着自己200开外的世界排名,已不知道如何再让自己往前一步。
那年秋天,她与相恋4年的姜山一起踏入华中科技大学,进修新闻。同学中无人知道李娜是谁。
去往新闻学院的路会经过网球场,李娜和姜山宁可绕远。体育选修课上,有人建议李娜选个网球,她摇头:“我不会打。”
2004年8月22日,姜山还是忍不,主给李娜发了一条短信:“李婷、孙甜甜获得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年底,李娜决定帮湖北省队打一次全运会。得到消息的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很快来访。她问李娜准备打到什么时候?李娜说打完全运会就回学校继续上课。孙晋芳说,你看现在职业化多好,可以挣很多钱,干嘛跟钱过不去啊?
2011年1月29日的澳网决赛,李娜1比2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这已经创下中国选手在大满贯赛单打比赛的最好成绩。这场比赛,央视领导临时决定,新闻频道和高网频道并机直播,解说员胡力涛本来还不紧张,“但导播在耳机里一会儿给我传达一个领导指令,过一会儿又传达另一个领导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指令,给我弄紧张了……”
与“祖国人民的期望”相比,李娜简直放松得不成体统。一位记者在微博上记录了这么一段:早上某电视台堵酒店门口,李娜一个人跑出来,记者上前说:“跟全国人民打个招呼。”她并不配合:“比赛期间别来这个。”上了大巴,留下记者尴尬出镜了事。刚逆转取胜,李娜现场接受采访。“你很紧张?”“嗯昨晚睡得不好,老公打呼噜”。“几次起伏后什么使你坚持下来的?”“呃,奖金,你瞳的。”
把无甚意义的连接语“you know”翻译成时髦话“你懂的”,让见惯了“感谢国家”的中国观众感到稀奇,并感叹脱离举国体制后的中国运动员也可以这么可爱。
2009年1月,网管中心决定允许包括李娜在内的4位女子网球选手走上单飞之路,只需将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中心,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在单飞之前,她们需上缴65%的奖金收入。因此,为奖金而打球不只是句玩笑话,凭借着澳网亚军和之前的悉尼精英赛冠军,李娜在今年1月就进账787万人民币。
自2004年复出,李娜就一直以“好斗、刺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2005年中网输球后,她“炮轰”国家队,至于接受采访时因为情绪不佳或对方提问不专业而攻击记者,更不在少数。2008年奥运会,因为观众加油声干扰比赛,她甚至大声对主场观众喊“shut up(闭嘴)!”
李娜不会盲目地听从谁的话,今年澳网决赛,有人听到李娜对裁判抱怨:别让中国人教我怎么打球!对尽责的年轻队友喊出的爱国口号,她会给予一两个白眼。甚至她的回球――以凌厉凶狠的落地球为特点――也和国家队教练有意提倡的小猎犬式打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离经叛道”式的成功带来的后果,就是让李娜必须要“一意孤行”地叛逆下去。“其他运动项目,国家负责了一切,包括教练、酒店、机票等等。如果你呆在国家队,即使表现不好,仍然能有钱。现在对我来说压力更大,因为我必须自己负责一切。我现在还需要上缴很小的―部分给国家,但是我期望更多的挑战。”李娜很明确地说,“我还从来没有进入过职业巡回赛。”
能理解这句话本意的,或许只有同处体制内的中国运动员。现中国男子体操队队长陈一冰在李娜夺冠次日发表微博:“其实我真的特别羡慕职业化,每年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比赛,目的也很明确,输了再提高自己,赢了有高额奖金,完全为了自己,不用背上什么。而我们呢,一年一个世锦赛,四年一个奥运会,可冷的我们连联赛也没有。一个运动员能有几个四年?成功了因为我们国家体制好?如果四年换来一个失败呢,我们的付出呢?”
单飞
从1989年到2009年羽翼丰满正式“单飞”,是李娜在体制内获益的20年。和其他被冠军光环笼罩的中国运动员一样,李娜跳不出“父母热衷、教练相中、送入体校、展露天赋、家境困窘、艰苦训练、出人头地”的套略。
2007年,被是否单飞、是否参加奥运会这两件大事困扰着,李娜无处发泄,只能在广东江门中国网协训练基地对着球发狠,李娜对前来采访奥运备战的记者说:“我不是奥运会夺牌的主力,没什么任务。”
李娜最终还是参加了北京奥运会。2比0战胜美国著名选手大威廉姆斯后,进入四强,实现了奥运会项目突破。奥运会后,在运动员不断要求单飞的呼声下,孙晋芳半推半就地成了改革者。窗口开启,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一道,告别了圈养时代。
2009年济南全运会,由于对单飞球员们的表现不满,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公开提出批评:“网管中心应该回去好好总结‘金花们’单飞后出现的问题。今年是单飞的第一年,效果是好还是坏,现在还不能轻易定论。但就我个人来说,单飞模式并不适合推广。”
作为蔡振华的直接下属,孙晋芳顶着压力坚持执行着单飞计划,尽管她也曾向记者透露,单飞的几个人中,有人并没有按最初的约定交回一定比例的收入的8%到12%。
好在李娜那一年闯入另一项大满贯赛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8强。2010年,
李娜世界排名第10。2011年,澳网亚军和法网冠军后,李娜的排名升至世界第4。
在法网决赛后的会上,李娜把个人团队之外的功劳记在了孙晋芳身上。“如果没有当初她的改革,可能现在也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成绩。她的角色让我们有更好的发挥余地。”
但“单飞”却是运动员自己提出来的。女子网球界传奇人物纳芙拉蒂诺娃说:“李娜在几年前选择单飞,这将帮助中国重新思考培养世界冠军的模式。”
李娜的偶像是八夺大满贯的网球名将安德烈・阿加西,一个被认为实现了从桀骜不驯的青年到思想深邃的父亲的美国人。美国《体育画报》主笔加里・史密斯在阿加西退役后写道:“一个阿加西,两个阿加西,三个阿加西,四个阿加西,五个阿加西,六个阿加西,七个阿加西,更多的阿加西。可曾有哪位运动员像阿加西这样改变良多?没错,你看见老虎伍兹改变了他的挥杆,迈克尔・乔丹改变了他的运动,但是,谁改变了自己?自我完善,才是体育界最难得一见的成就。”
“其实每个阶段的阿加西我都喜欢,因为都是真实的,他都在展现他自己,我也想做我自己。”
在澳网的赛后新闻会上,李娜说:“可能大部分(中国)人觉得运动员应该生活在一个框框里面,如果不在那个框里,就说叛逆啊,不服从组织啊。这对运动员和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不是一个好的推广。”
“我喜欢代表国家队出战,但我不太喜欢国家队现在的体制。”李娜曾对此提出了很多异议:没有个人教练的专项辅导、没有个人作战计划及临场指挥的应变、队员成绩应该跟教练的奖金挂钩……“李婷和孙甜甜夺得奥运会双打冠军后,国家才开始大力发展网球,可是网球这项运动在中国的电视上依然很少见到,他们更喜欢播的是‘桌子上的网球’(指乒乓球)。”而在中国乒乓球这样极度体制化的项目里,同样的做派对运动员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2006年,22岁的陈圮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杯男乒单打决赛中输给队友王皓,懊恼之下摔了球拍,踢了挡板。这一举止被国家队定性为“严重的赛场作风问题”。回国后,在处罚批判会议上,教练和队员们反复提及的字眼是“浮躁”和“失控”。当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镜头,陈被要求把致歉信连念两遍。
团队
按照惯性思路,中国开始期待下一个李娜的诞生。但最大的门槛,或许就是每年数十万元的培养费用。如今,李娜现在达到了日均15万人民币的团队开支。
莫滕森在4月份接手李娜的教鞭前,他的这位中国新弟子连续在四项赛事中首轮出局。而在由他辅佐的三项赛事中,李娜先是在马德里和罗马连续两项顶级赛事中打入四强,随后更登顶巴黎。
李娜对莫滕森的好感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牢牢奠定,长期在欧洲体育担任网球评论员的莫滕森告诉她:“我解说过你的很多场比赛,我认为你足以成为大满贯冠军。”
李娜很少谈及莫滕森在技战术上对她的点拨,对于一位29岁的球员来说,技术上再做重大改进已不太现实。李娜只是反复强调:“他给了我巨大的自信,你知道,当有人不停地在你耳边重复,你可以成为大满贯冠军时,说得多了,最终还真就信了。”两人的合同原本只签到法网结束,既然有了神奇的开始,继续合作是毋庸置疑的。
几年前,膝伤总让李娜打打停停。理疗师阿雷克斯让李娜的右膝盖自3月份起就再没出现过任何问题。按照阿雷克斯自己的说法,他的工作只包括两部分:赛前帮李娜在身体上做好充分准备,赛后则要帮她彻底放松。
但李娜不仅仅把他当成按摩师:“我已经把他当作一位大龄的知心朋友,每天他都会为我按摩上2个小时,这期间我会询问他各种问题,不管是网球上的,或是生活理念上的,他总能让我有所启发与收获。”
“阿雷克斯说他就是喜欢给人按摩,他一辈子就是给人按摩。我觉得,老外这点真是挺好――热爱什么,就一直快乐地做下去。”
丈夫姜山像山一样沉默。即便是年初李娜打入澳网决赛的欢庆时刻,他对记者也边乐边摆手:“我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他也像山一样宽厚。一场比赛中,姜山进场指导,李娜将他放在自己腿上的手拨开并吼了一句“莫碰我”,姜山说:“我了解她的性格,比赛中有时候需要一个发泄渠道,而我则是她最信任的人。”
更多的时候,李娜都是以嘴甜乖巧的形象出现的。法网每年都有球员在车上回答球迷提问题的环节,李娜受邀参加,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谁是男子网坛最性感的球员,李娜回答的是:我已经结婚了,所以不关注其他男球员,我只关注我老公。在微博上,李娜说,这段表白“一不小心被姜山同志听到了,冲动地决定晚上做牛扒给我吃,哈哈!”
这三个男人,是跟随李娜,正战的核心成员。当然,WTA巡回赛、李娜的赞助商以及经纪公司,也帮助她打理诸多事宜。此外,李娜团队中还有两位大厨,当然都是做中国菜的。
李娜2009年下半年与世界最大体育经纪公司IMG国际管理集团签约时,公司委派莎拉波娃的王牌经纪人埃森巴德担当李娜的经纪人。不过,合作一年多,他却未能为李娜争取到任何赞助品牌。一个澳网亚军,情况马上又了转变:一周之内,手表和冰淇淋两家国际品牌就分别与李娜签出下代言合约。
以人均GDP来分析历届4大满贯得主的国籍,这项依靠大量金钱支撑的运动与团队,根本没有道理在中国诞生冠军。除非,这个中国人获得了国家的强力保障。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杨禹认为,复制李娜可遇不可求,但复制这条培养道路却是可行的。“在举国体制跟职业体育间找到非常重要的平衡点,可以在这样的道路上投入更多精力,让更多年轻选手在还没有条件单飞时先进入专业化体制培训。然后在适当情况下,有这样一个窗口,让他们单飞,这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网球运动在“职业化”上先行一步。虽然“脱离”得不彻底,但也让单飞的“四朵金花”懂得如何取悦观众,如何配合媒体,如何利用微博的影响力,更清楚这就是她们无法逃避的工作。2010年底,CSPN录制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邀请了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国家网球队总教练蒋宏伟和奥运会冠军孙甜甜,其间电话连线女双选手晏紫,电话接通后挂在导播室20分钟,晏紫怯怯地问:“对不起,请问可以开始了吗?我这会儿正在办婚礼,宾客们都等着我呢……”
金钱
捧走法网苏珊・朗格伦奖杯之后,李娜获得的不仅是空前关注,还有巨额奖金。
今年法网总奖金为1752万欧元(约1.64亿人民币),女单冠军奖金为120万欧元(约1138万人民币)。不过,这些钱并不会全部放进李娜的口袋,除了20%左右的当地税款,还要向网管中心上缴一部分。此外,李娜还必须支付自己庞大的团队费用和日常训练、比赛费
用。
2009年以前,李娜是中国网球国家队一员,身份要比现在纯粹、单一得多,从个人和意识上都完全属于“国家”。也就是说,李娜所有的费用,包括日常训练以及外出比赛,伤病治疗,球拍服装等,由网管中心全部负责。在那时的国家队,李娜、郑洁、彭帅、晏紫、孙甜甜、李婷6人秤不离砣,天天在一起训练,外出比赛也大都在―起,教练团队乃至陪练也异常稳定。
对体制内的运动员来说,奥运会,便是全部的人生意义。
李娜法网折桂后,有记者问起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的感受,后者说:“李娜毕竟还不是世界冠军,她只是四大网球公开赛的一个冠军,大满贯只是一项比赛而已,也不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冠军,虽然网球是一项欧美人高度职业化的传统项目,李娜取得了突破,但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明年她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那比现在更了不起。”
虽然李永波事后表示这段话被“断章取义”,但在中国体育界,他的言论代表着举国体制内的声音――奥运冠军才是体制内的运动员实现自我价值的证明。
而网球的大满贯冠军价值再大,也是李娜的个人荣誉,不属于国家荣誉,在总局领导的眼里算不得什么,因为这不在“奥运争光”计划范围内。
这跟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批评周洋夺冠不先感谢国家,而李娜夺冠之后首先感谢赞助商的区别是一样的。
打破了框架限制之后,“四朵金花”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需要自己订机票和酒店,需要自己找赞助商,需要自负盈亏。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员工突然接手了公司,挑战和机遇并存。
第一个赛季,几名球员收支情况并不理想,但“家庭作坊”会平衡掉一些财务压力。一个赛季后,李娜和郑洁双双在2010年打进澳网4强,单飞初见成效,好成绩也吸引到了赞助商,奖金问题自然又被提上了明面。
2010年澳网之后,WTA北京办事处在北京给李娜和郑洁庆功,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面对媒体首度谈及了“钱”的问题。“我们让她们自愿报,不强求。即便不报,我们也没有强求过。”孙晋芳说,“奖金是公开的秘密,网上有的,你拿多少钱,大家都是能看到。至于她们个人商业开发这块,也是让她们自愿报。我一直说不在乎她们交多少,而是要表达出一种责任感和感恩的心。”
相比郑洁、晏紫和彭帅,李娜的团队一直稳中有升,即便有成员离去,李娜也并未遭遇动荡。稳定的团队确保了李娜在球场上的成绩,赞助商自然也十分稳定。自网管中心宣告队员单飞之后,李娜成了NIKE唯一继续支持的球员。如今,郑洁的球衣来自安踏,彭帅和晏紫都在李宁旗下。
法网夺冠后第2天上午,李娜便出现在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NIKE总店,这是她夺冠后的首个赞助商活动。“我从15岁起便一直与她们合作,在我没有能力回报时,她们也一直支持我。”
年初,李娜在澳网打进决赛之后,NIKE公司赠送了一个短片,那是她16岁时在球场所拍摄的一段年轻人充满梦想的表白。
关键词:校园足球;中小学足球;师资力量;现状;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64-02
在校园足球的背景下,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沟通能力的增强与性格特征的改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作为足球运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足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确保校园足球运动顺利、有序及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当下的校园足球教育工作者在准确把握中小学足球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强足球师资建设。
一、足球师资的概述
中小学的足球师资指的是负责中小学生进行足球教育、训练、管理、指导以及宣传等各方面工作的人才队伍的统称,足球师资在足球教学环节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足球师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足球教师。足球教师是经过专门的足球教育、训练的体育教师。作为足球教学、训练环节中的主导者,足球教师以在校园中教授学生足球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足球兴趣爱好以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当下的中小学足球师资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通常要求足球教师具有一定的足球理论知识、掌握足球教学方法、具备较高的足球技战术水平以适应足球教学的要求。
2.足球教练员。足球教练员主要负责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培养、训练足球运动员,通常都需要具备较高的足球运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全面地设计、引导、培训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思想、意志等,以促进足球运动员水平的快速提升。不同于足球教师,足球教练员自身必须具备足球训练、组织计划比赛过程、管理调控等基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材能力、科研能力等特殊能力,在解答足球运动员专业问题的同时还需承担起足球运动员心理治疗的职责,对其消极、负面情绪进行疏导。
3.校园足球指导员。校园足球指导员包括经过专业培训而获得校园足球指导员资格证的人员,要求其在具备高足球技战术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管理、沟通能力。设立足球指导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补充中小学足球师资的同时进行校园足球文化的策划、宣传与传播工作。相比较其他足球教师,足球指导员的工作量更大、素质要求更高且对学生的足球知识教育、生活管理、思想引导等方面更为直接。
二、中小学足球师资的现状研究
1.足球师资的学历水平、年龄分布以及职称结构的现状。(1)学历水平是对足球教师专业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客观反映。作为对足球教师知识、能力进行衡量的一项关键指标,学历在反映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发展潜能。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足球师资的整体学历较高,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据了总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来自各个体育学院当中,缺少专业的足球训练,经验较为缺乏;而经验丰富的足球教师则学历较低,科研、教学水平较低。(2)年龄是结构是体现足球教师教学经验、足球师资队伍合理性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年龄与足球教师的教学经验呈正比例关系,年龄较大的足球教师往往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知识需求、学习能力等有较为充分的掌握,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但与此同时年龄因素也容易引发教师、学生间代沟的产生。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足球教学师资较为年轻化,这也是足球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年轻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融入学生,然而这部分教师同时也存在着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佳等种种问题。(3)职称结构是对中小学足球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教学经验向理论知识转化的能力、指导训练活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反映,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职称结构水平较低,其中初级足球教师占据的比例最大,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足球教师比例很小。并且年轻足球教师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其职称评定面临了很大的困难,使得这部分足球教师取得职称的人数少。
2.足球师资管理与培训的现状。一方面,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促使了师资管理理念的改变,然而目前在足球师资管理理念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师资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行政化管理使得两者间的氛围不够和谐,管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目标而对师资学术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调动师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教师的选拔、考核等制度还有待健全,各个制度的随意性强,不够规范与系统。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对于足球师资管理资金的投入小造成了师资待遇普遍偏低,存在着严重的师资流失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培养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个中小学足球教学者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对足球教学存在偏见以及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得其后期培训的机会少,同时培训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种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中小学足球师资的后期培训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足球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
1.扩大师资规模。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存在着足球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和教学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可从事足球教学的学生人数少造成了中小学难以招到合适专业足球人才,对此教育部与体育局应当在倡导中小学经济进行足球教学与完善师资队伍的同时适当地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足球专业以及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做出扩大;另一方面,需给退役足球运动员等社会足球专业人员创造有利的平台,适时地将其纳入到足球教学师资队伍当中,逐步实现足球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与高能力。
2.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要在足球教师的招聘环节做好严格的把关,通过对应聘人员的仔细审查来确保其符合教学要求,对于拥有足球运动员等级证书和足球裁判员等级证书等资质较高的人员可优先聘用,并利用对其教学能力的考核来确保其满足足球师资标准;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足球教师与教练员等应当提升其学历水平、优化其年龄结构,增强对相关职称评定的重视度,对各个足球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培养、管理方式,做好对中小学足球教师技术水平、竞赛经验、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培养,通过师资继续教育工作的强化来实现师资学历、职称的提高。
3.更新管理理念。各级教育部需对中小学足球教育加强规划、指导,把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学校工作业绩当中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提升学校管理者对足球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并主动地进行足球教学的开展。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突破传统的对足球教学的偏见,对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作用做出正确的了解,通过合理的管理理念的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应用、教研等各项制度的健全、工作规划的明确等多方面途径实现足球教学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足球教师来说,必须做好自我管理,在组织、规范训练时坚持认真的态度,利用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等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
4.强化后期培训。足球师资的培训工作需立足于师资具体实际针对教师个人特点展开培训教育。首先,要改变参与培训的足球师资的态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参培师资认识到培训工作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证书,而是为了对足球师资教学能力等做出提升,从而促使其在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适应足球教学的需求;其次,要合理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来给更多的足球教育者提供培训机会,在各部门合力配合下促使足球教育者主动进行外出培训、参加高校学习计划等;最后,健全培训的制度,借助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给培训工作效果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针对参培人员态度不够认真、资格审查不够严格等问题应当建立相应的足球师资培训管理系统来进行动态监督。
5.提高师资待遇。良好的待遇是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足球教师的重要途径,相比较一些高级中学和高等院校,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级别处于劣势且分布广泛,大多都分布在一些三线以下城市或乡镇、农村地区,使得其引入师资人才的竞争力不足。对此,应当对师资投入做出进一步的加大并对办学条件进行改善,给中小学足球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通过工资、福利和职称等待遇的提高来充分调动足球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促使足球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
四、总结
综上所述,足球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培养方法都会对中小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学习效率、质量等带来关键的影响。目前中小学足球师资当中还存在着师资人数缺乏、职称结构偏低、学历水平与教学经验不相匹配、管理培训工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足球教育的顺利开展。对此相关教育部、学校等应当综合采取扩大师资规模、提高师资质量、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后期培训和提高师资待遇等多种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从而促进校园足球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渝文.成都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晓娜.基于足球改革方案视角下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情况及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8):113+116.
(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1、切实抓好《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贯彻工作
自《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之后,我局迅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工作,将《条例》的学习宣传列为本年度的重要工作;并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将贯彻落实《条例》的内容纳入年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项目,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到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通知》,强化各相关部门、单位履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今年月,市人大专门召开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汇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裁判员培训班的平台,首先对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进行《条例》的培训与学习。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期间,我局大力开展贯彻落实《条例》的宣传造势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印刷宣传资料、开辟专题专栏、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了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2、加快场地建设、完善基层体育设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把群众性体育场地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为完善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奠定了基础。去年我市已经全部完成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任务,为了扩大和巩固体育设施建设的成果,今年我们大力宣传,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充实完善体育设施,经过努力,全市已有近一半的行政村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健身路径,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充足的健身设施。此外市室内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年底建成使用。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健身组织保障。与组织部、武术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共同举办了3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再培训,培养了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多人,并深入宜陵、丁伙两个镇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对800多名幼儿和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并发放了运动处方,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4、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结合年全市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成功举办了万人长跑活动、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中国象棋比赛、体育舞蹈比赛、老年门球比赛等20余项赛事,丁伙镇、龙溪社区、邮政局等单位以开展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方式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进一步加强,队伍不断扩大,体育人口不断增加。
(二)抓基层、打基础,竞技体育工作成绩显著
一是坚持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坚持上好“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特色学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学校业余训练的水平,为全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组织好全市中小学生田径、乒乓球比赛工作的同时,积极承办“扬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和“江苏省第五届业余篮球联赛”等,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二是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在扬州市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26金15银20铜的好成绩,其中我市8名运动员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在扬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男、女团体冠军;在扬州市中小学生棋类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并有5人获得相应级别的个人冠军;在刚刚结束的省十七届运动会中,我市跳高选手苏文佩摘得桂冠,并打破该项目记录。
体育老师个人总结1
在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确全民健身计划,在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教育的实施,全神贯注抓好课堂教学,业余训练,使我校体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丰富了学校生活,增强了师生的身体素质,健全了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提高,此刻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注重学习是使自我不被社会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在平时,我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类刊物,从刊物中汲取营养,领略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我的教学中去,促使自我彻底改变陈旧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课间体育工作
加强两操大课间管理,异常是广播操的教学。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
第二,体育老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经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所以,要求老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
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课间体育舞蹈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
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课间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使做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训练工作
我带领学生坚持业余训练,并做到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够让学生训练,使学生能够安心训练。在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中,班主任老师也为我作了不少工作,支持了我的训练工作。所以,我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比今年更好的成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经过培训学习、观摩探讨,撰写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我的教学工作,努力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构成学习形的教学工作习惯。
体育老师个人总结2
实习对于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我们将来踏上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是必须要经历的。在这段实习期间,我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第一次在这么多学生面前讲授知识,第一次体会到为人师表的滋味……那么多的第一次让我也学会很多东西。这段充满酸、甜、苦、辣的实习生活,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次刻苦铭心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笔巨大财富。现对这段实习生活整理为实习报告如下:
生活篇
晚餐时间到了,我们一行人来到饭堂,我们被安排在一张大圆桌用餐,往后的日子都是在这张大圆桌上用餐了。在用餐礼节方面,我觉得我们已经做到很有礼貌。来到了顺德这个美食天堂就一定离不开吃,在实习的第一个星期六、日,我们几个队员一起去品尝了大良著名的特产,然后去逛街,对附近的环境做了“摸底”调查。在这里,有位我们的学姐,她毕业于物理学院。我们来了两个礼拜后,她非常热诚地邀请我们吃饭,那天,我们每个人都很开心。以后的每个星期六、日,我们的队员或多或小都会出去走走,轻松一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记载着我们实习队员的生活照片就越来越多了。我们实习队员从一开始的陌生到逐渐的认识,再到现在深厚的感情,这一切一切永远都会藏进我记忆的深处!
教学工作篇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就需要慢慢的摸索与积累。实习的第第二天,我希望听听指导老师的课。出乎意料的是,指导老师让我直接就开始上课。我当时在想,这是指导老师在考验我吗?对于听课,我是想先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指导老师讲解思路与组织学生的方法跟自己的想法的差别,以吸收老师的优点。但是遗憾的是,指导老师直接就把课交给了我,是想看看我的能力吧。
过了两天,我已经能够把课上得很好了,学生们也很喜欢上我的课,也许是所教授的学生是高三学生的原因,我们彼此配合得很默契。指导老师也很满意,还跟在后面当起了学生。那时候我真的很意外,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害怕自己的教案会出现大的错误,害怕自己会怯场。事实证明,我真的能应付过来。接下来的时间,我为了写教案与备课而忙了起来。对于写教案,我现在已经能够随心所欲了,已经能够驾轻就熟了。我感到很幸运,在校外实习能够教授自己的专业,那是很幸运的了,要知道,很多同学出去实习并不是教授自己的专业,因此对实习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我很幸运。中学的体育课是选项教学,上课是按年级来上的,每个星期我需要交两份教案给指导老师,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写教案、上交教案的过程中度过的。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老师的辛苦,更感觉到作为一名老师的能力我还差很多。经过我的充足准备与不断改进,以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的教学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上课也能得心应手了。在实习的中后期,公开课就成为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虽然我还是比较害怕上公开课的,但公开课是检验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备好公开课,每天都会忙个不停,还经常向指导老师请教,在备课当中我深深地会到上好一个好的体育课要做的准备工作真是很多很多。公开课的时候,实习学校的体育老师都过来听课,而我也好好地完成了上课的内容,也得到了老师的较高的评价。虽然现在的我与指导老师还不能相比较,但是我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的教学经验,也学到了许多运动队训练的经验,我真的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在实习过程中,我认真工作,任劳任怨,老师吩咐的任务,有效率有质量的完成。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秩序册编排工作,校运会的鲜花队排练,顺德区运动会鲜花队的排练,几千份奖状的盖章,组织课间操等等大大小小工作,我都积极主动做好!
体育老师个人总结3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虽说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中能充分发扬民主,但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进步,有必要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反思,因此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注重学习是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平时,我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自费订阅的《小学体育教师》、《四川教育》等教育类刊物,从刊物中汲取营养,领略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改要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促使自己彻底改变陈旧和落后的教育观念。
二、尽心尽职,干好本职工作。我担任4—6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虽工作繁杂,但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好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做好分管工作。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体育比赛成绩。为此,开学初,我就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份详细的体育工作计划,合理做好体育组的训练分工。通过学习,我充分体会到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督促我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做好运动员的选拔工作,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为运动队选拔后备力量。同时,积极开展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十一月份,体育组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成功举办了本年度冬季田径运动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运动队选拔了一批后备人才。
四、狠抓运动队管理,全面提高运动水平。在运动员管理上,既要体现“严”字,又要有爱心。学期初,我就针对各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各队考核奖励制度,对运动员的出勤、训练情况及比赛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每周一进行总结评比,全面提高了训练效率,平时,我能协助各运动队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针对队员们的学习成绩下降,训练时间不能够保证等现象,积极做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流,极力争取他们对训练工作的支持。在我的不懈努力下,训练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严格执行学校常规,做教师的表率。一学期来,我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坚持早到校,晚离校,自始至终协助做好工作,坚决服从上级安排,做好各项工作,与教师搞好团结。
五、体育成绩有得有失,任务尚很艰苦。本学期,通过多方努力,学校体育工作有了一定成绩,但是田径比赛距上级下达任务尚有差距,排球队尚需加大训练力度,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力争在明年比赛中为我校嬴得加分机会。
本学期,我但任三年级7个班和四年级二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期间;我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自觉的遵纪守法;以“以人为体”为方向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端正;热爱学校;服从组织领导分配,尊重他人,虚心求教,关心集体和个人。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业务学习活动,要求上进;团结他人;工作勤勤恳恳;关心和爱护学生,助人为乐;不计较个人得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008年度我作为枧忠中学团支部的支部书记,在校党支部和校委会以及黎阳团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团支部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不仅指导新团员的发展的工作,而且还发起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现就我的工作实绩向上级团委总结汇报如下:
一、能发挥个人特长,为学校承担多项学生培训任务
我是90年毕业于休宁师范学校的,我比较擅长文体活动,团支部给了我发挥特长的舞台。我热爱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为学校主动承担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学校的旗手存在着新、老交替现象,为确保我校升旗仪式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每年都必须做好旗手的培训和贮备工作,以能使每周的升旗仪式正常举行,于是我便主动请缨;中学生广播体操要换成第二套“时代在召唤”,而我校的专职体育教师又是将要退休的老教师,在学校左右为难之际,我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没有资料,就上网搜查,找音乐、找解说图、找录象……终于我学会了全套动作,并在没有减少自己工作量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把全校九个班学生同时教会了;除此之外,还主动承担一些临时性的任务,如运动员代表的宣誓、演讲人员的培训;歌咏比赛的排练;舞蹈的编排等等。我相信付出了汗水,总会有收获的!
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我校团支部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校级一些大型的活动。如“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联合黎阳镇党委政府团委组织了慰问“黎阳镇敬老院”活动、发起组织“文明学生”评选活动等等。在活动中,锻炼了同学们的才能,培养了同学们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加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光添彩!得到了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三、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团员意识
作为团支部的领导者,我深深地感到维护团组织威信的重要性。这也就是对组成团支部的团员青年的考验,一方面要为团支部不断地选拔先进的学生,充实团员队伍;另一方面更要鞭策团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所以我每学期都要为团员和积极分子开设团课,并吸收新团员入团,举行隆重的入团仪式。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还穿行“重温誓词”活动。并经常与团员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中思想迷茫或有困难的团员青年,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他们热爱团支部的热情,用我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团旗增添光彩!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在上级团委和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培养优秀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