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8:1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色龙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阅读兴趣低,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低。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有效的体现,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我国现在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目标还比较单一,并且目标本身不明确。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大部分是要求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这种教学目标在任何教学阶段都可以应用,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只是随便读读,阅读有效性降低。另外,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与教学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时只是在网上随便找的教案,不能与教学实际相关联,直接生搬硬套,致使教学有效性降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式形式化
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都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但是因为不能与教学实际以及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使得所有教学模式都流于形式,并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冰花》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谈自己对冰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画冰花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对“冰花”进行理解,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冰花”的认识上,不能对文章字词、语句等进行学习,并不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改进措施
(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可以从知识、情感以及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目标的设定。第一,熟读课文,通过查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本课存在的生字生词;第二,有感情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画面想象,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第三,熟读文中所写的几件事,采用不同方式观察了解“鲁迅伯父”去世为何这么多人来追悼,以及“伯父”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具体意思。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采取了三位一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到课文字词语句的同时可以通过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鲁迅先生生活背景的黑暗,以及“碰壁”的真正涵义,从而也就明白为什么“伯父”去世后那么多人来追悼,可以更好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前进的主要动力,想要提升语文阅读有效性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主要就是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大这一特点,对所学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开拓,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找出变色龙的特点,然后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变色龙。例如教师说“现在我们这里就是在森林了,如果你是变色龙你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我就是变色龙,现在我在树叶上身体皮肤是绿色的,眼睛在观察四周有没有食物和天敌”。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我是变色龙,我现在树干上我是棕色的,我发现前面有一只花蝴蝶,我要变成红色到花丛中觅食”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文章中,并对变色龙进行很好的了解,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选择合适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提升的一大影响因素。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来决定,阅读方式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能看到、听到文章所描述的景象,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说“大家想不想了解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那就阅读课文吧”,这时学生就会去积极阅读,并深刻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以新课改要求为主要教学指导方向,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低效”“无效”的现象,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 师生角色的转变
现在,对我国的课堂教学稍加审视,将改革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较。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是师本教育,是以教师教授活动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所以只有被动的“学会”,却少了“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再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都是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生本教育。一句话,高效课堂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二、教学设计的变更
虽然备课中有备学情这一条,但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好学。我们的传统教学是“强制性”教学,而生本教育的教学设计则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参照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孔乙己》一文,文章的主旨是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课前问了几个学生:“对科举制度了解多少?”学生摇摇头。我于是变更了教学计划,让学生课后通过书籍资料或上网搜索有关科举的内容下星期交流。没想到课上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有些内容我都闻所未闻。《孔乙己》、《范进中举》一类难理解的小说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三、课堂结构的调整
课堂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当然要精心做好布局。这样,才能使人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天时,地利,人和,互相协助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在执教《错过》一文时,先出示:“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请别再错过星星和月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不少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后面的课文就不再需要多少深度挖掘,学生就已经理解到位了。好的氛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隐含的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着无穷的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刚接班,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纪律挺好,可是,发言不积极。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泛不起半点涟漪。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冷场。怎么办?同学们处于青春期,表现力大大不如小学生,害羞且自尊心强。批评不得,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观察,我设计了小组抢答积分法,结队协助。一个星期试验下来,学生的发言明显踊跃多了,而且能够自主抢答,甚至一堂课出现好几次争论高峰。
(三)放下紧握的职权
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发言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放下紧握的职权,你会发现:学生更乐意学习,学生学会了多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创新等等。执教《散步》的公开课上,在检查前置性学习的时候,黑板上出现了一道我预先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题目:“田里的冬水沽沽地冒着水泡,当时已时值初春,为什么还叫冬水呢?”我有点懵。于是,先表扬了出题人,再调动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出乎我的意料。最后总结:“因是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冬的痕迹还没褪尽,说不定还有薄冰呢,但春还是战胜了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同学们齐答:“沽沽地冒着水泡!”出题人相当满意我的答案。“不!这不是我的功劳,应该是同学们的结晶!”我大声说。
四、多种媒体的融合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我们似乎也走进了误区。要么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要么是五彩纷呈的多媒体演示。这样的两极分化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喧宾夺主。故而,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案适当地选择媒体,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变色龙》一文,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蜥蜴的生活片断,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变色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面的内容则换成了导学案,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文分析,不再需要多媒体来抢学生的眼球了。再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又用几块小黑板呈现出来,既省时又直观,还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何乐而不为?这样多种媒体的融合,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各自扬长避短,将一堂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要由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因此,我们该转变角色,当一名成功的编导。营造和谐的氛围,选择适当的媒体,赏识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演员在学习的舞台上绚烂地演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
[4][意]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De Amicis).爱的教育.卢坚,孟容 译[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教学重视“轻负高质”的今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有着更大的挑战。“高质”顾名思义,在质量上的提高,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将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低质、简单的提问便是无效,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社会阅历与理论修养都不丰厚,又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懒于思考,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给予,获取现成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教师课堂的提问就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穿插一些有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状态。
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乏一些优秀的例子,然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好好思索的:我们的课堂成功吗?我们的提问有效吗?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吗?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更需要思考。
一、农村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学生,有智慧,够聪明,从来不在学习上表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无所谓,不思考或怠于思考,即使少部分学生有些许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自己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因为学生不爱思考,教师的提问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再过多的提问,更多的是自问自答,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顺利的上完课。与此同时,教师的自问自答,同样也导致课堂的沉默,连先前的一些爱回答的学生也沉默了,课堂死气沉沉,有的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都机械的摘抄笔记。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提问过于随意、简单。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提问,上课时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的预先设计,提问过于随意,同时这些随意的问题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理解帮助,只会养成学生也随意回答,不经任何思考,教师随意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渐渐更倾向于随意提问,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课堂的“高质”。同时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对不对”“是不是”等性的问题,经常在课堂中出现。
如《孔乙己》这课中,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教师提问:将这句话改成“他从破衣袋里拿出四文大钱”,哪一句更好?很显然,同学都知道肯定是书中原句好,这个问题就是无谓的问题。当然这类问题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可无需思考的问题会造成学生更加的不爱思考。又比如曾在一堂公开课中,上课教师讲了“是不是”“对不对”近30遍,太过随意。
二、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有效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进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围绕新课标与教材,就学生现状水平提问。
无效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反面教材,是时下农村教学中的最大障碍,没有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甚至于阻碍学生的思维启发。教师应该珍惜课堂的40分钟,因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在课堂,课后只是辅助作用。
面对学生语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越发不爱思考的今天,是不是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我们的课堂呢?所以,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有效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1.有效的提问指向性要清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提问,要清楚明白,提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语文教师在上新课时总会涉及到作者,在介绍作者的时候,经常这样问:“你了解作者的什么?”因为“什么”的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果换成,“你了解作者的生平、籍贯、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吗?”指向性清晰了,学生就叽里呱啦的讲开了。同时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的,不可过于繁琐。
2.有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要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与思维规律,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乡愁》教学中,学生就很难理解诗人长期离乡背井的那种感情,教师切不可直接提问诗人的感情,可换个角度:当我们离家一段时间时,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跟我们离家几天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如此一换,学生就更能明白诗人的感情了。
3.有效的提问要全面
提问要全面,即要面向所有同学,不能只针对优生提问,或者是让一些会回答的学生回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中意的优秀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将机会给这些学生,更应该鼓励那些不常在课堂发言的学生,让平常沉默的学生渐渐愿意开口、喜欢发言,激励其学习的兴趣。曾做过一个调查,班级里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愿意或希望被提问,只是害怕、自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点名是帮助这类学生喜欢回答,愿意回答的好途径。
4. 有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方面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从识记、理解、应用,要有一定的顺序。课文的开端,应该选用一些相对简单的识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回答,一开始的简单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如果一开始就提问较难的问题,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在下面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回答了。在识记的基础上再提问些理解性问题,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最后再是应用性问题。问题从易到难,层层进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延伸。《孔乙己》教学,在讨论这篇课文的社会悲剧时,问题设置:1、孔乙己在酒馆的时候,大家是怎么样的?2、孔乙己不在酒馆的时候,大家生活有变化吗?3、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通过三个问题有层次的呈现,学生就能得出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另一方面是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应该清楚,提的问题是易是难,然后再决定请哪个学生来回答。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优生来回答,较简单的就把机会留给那些中等生或其他较差的学生。如上述《孔乙己》的问题中,问题1和问题2可以留给基础一般的学生,问题3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又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何被称为变色龙?”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平时懒于学习的学生回答,让他在课堂回答中增加自信。“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了。
5. 有效的提问要有适当的候答时间,不可突然发问,不给时间
教师提问要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的思考,切记不可一味追求课堂的完整性与时间,在学生未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自行给出答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时间,让学生在给予的等待时间中思考、联想、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像一些简单的或选择性的问题,无需给时间,即时回答即可,当然有难度的问题就需要一定时间。如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俗世奇人》“文章题目是《俗世奇人》,泥人张奇在哪里?”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即时回答,教师在分析本课语言时提出问题:“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这问题就相对较难,需要给学生一些时间,慢慢思考。
一般候答时间可以有即时,30秒,1分钟,2分钟,或者更长,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自行选择。
6.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追问
巧妙地追问,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使教师更好明白学生的回答,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尴尬境地。如上述提到的《俗世奇人》中,教师提问:“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体现了动作之重。”这时上课教师就追问:“泥人张这动作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答出:“表达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对海张五的不屑。”
7.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有效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出了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更加喜欢回答。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哪怕说一句:“好”。当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诚恳得赞一句:“好”,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隅时,先肯定其一部分,更进行导向性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是教师工作的战场,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便是其中一种法宝。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要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喜欢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便是农村教学成绩上升的重要因素。
农村成绩每况愈下,迫切需要农村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将重心回到课堂,同心协力,致力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需要高效的课堂,开启思维的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教师需要高效的课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效的课堂呼吁:告别无效,提倡有效,农村语文教学的春天,渐渐来临。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让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呢?
一、营造氛围,调动情绪
对教学活动的导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心琢磨新方法,让学生喜欢。
1.创设环境,让学生感受创新
语文教学有时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针对教材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心设计,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不但能愉快地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感受到老师创新精神。
比如:笔者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并安排学生在课上扮演小说中的人物,模仿小说中人物的穿戴。当要求一提出,学生们情绪高昂,非常活跃,想想奥楚蔑洛夫那件穿上脱下的大衣,想想独眼龙的那副眼罩,都已让人忍俊不禁,于是一头扎进课文中,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感情。这堂课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再现了小说的真实情景,从而营造了一个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和投入的热情,所以很快就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文章主旨。
2.以情调吻合的音乐,引发学生“闲谈”
让音乐撩动学生的心弦,制造浓郁的音乐活动氛围,让学生即景“闲聊”,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来。
讲授《雪》这一课,笔者经过精心策划,借助优美的音乐《我爱你塞北的雪》,让学生在跳跃的音乐旋律中各自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对雪的印象和感受。由于是全体参与的开放式说话训练,即尊重他们的个体发挥,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又能在集体交流中产生共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对《雪》的教学。又如笔者在教授《荷》专题的时候,就运用了一段清新幽婉的古乐曲,音乐艺术的开场白就像打破坚冰的航船,让下面的教学过程左右逢源,前进,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就不再是困难的事。
3.运用小道具,导入新课
借助实物、教学挂图、卡片、投影片、幻灯片、教学录像等手段,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起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上法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出示了一张百元钞票,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笔者问:“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生答:“一百元钱。” 笔者又问:“我们的生活中能离开钱吗?”生答:“不能。”笔者再问:“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答:“友情、亲情、食物、理想、知识…… ”笔者趁机导入新课,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钱’和‘亲情’有关的故事。”同时,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从而很轻松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教学。
二、驾驭活动,灵活多样
1.智慧激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有些供学生欣赏的诗歌或文言作品,具有绘声绘色的特征,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依照文字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把它变成画。大多数学生虽不具备高超的绘画能力,但也能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下,把文字用简单的图画勾勒出来。教师再根椐这一点,让学生边听自己范读边动手勾画,再依画复述,或依画创“说”。这种融动手、动脑和动口为一体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建立认知结构。例如教学的《沁园春・雪》上阕时,可让学生先进行大胆想象,根据诗词内容,在纸上涂鸦所描绘的北国风光的壮丽雪景,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再依画作让学生复述,或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感受。
对那些写作年代久远,文中情感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文,笔者为了缩短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利用相关历史知识,精心设计语言,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遥远的历史追忆中,使学生能从当时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把作者之情,化为学者之情,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从而把握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文章,均可用此法。
2.对问激思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问题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常常会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因此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已经预设了许多问题,但有经验的老师一定知道,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你没能想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存有“师道尊严”的观念,不轻易放下老师的架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平等相处,转变自身角色,不仅视学生为朋友,而且视学生为老师,向学生学习。实现这一点可以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情感沟通,从而能创造新的教学局面。
三、多给鼓励,轻松学习
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教师不能吝啬表扬或是把表扬鼓励当成一种对学生的施舍。学生们渴望得到鼓励,教师要把真诚的鼓励传递给学生,需要开动脑筋,使用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让优美的手势说话
人们认可的手势有许多,翘起大拇指是你真棒,伸出食指和大拇指是OK、好等等,把这些手势带入教学活动中妙不可言。活动之前看到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笔者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这时节,可爱的学生挪动一下,稍作调整,坐得更直了。哪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发言,笔者就来一个OK的手势,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中充满了和谐和轻松的气氛。
2.让气氛来感染
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振醒学生懵懂的迷梦。一种活泼热烈的场面会让人心动,一阵整齐、响亮的呼喊会让人感到震撼……语文更应是“任鸟飞”的天空,许多老师都明白气氛对学生感染力的作用,所以课前会有一段鼓舞人心的谈话,让学生齐声说“行”、“好”、“能”,可每次这样总让人感到乏味。笔者总想用不同于一般的新颖方法去鼓动学生的情绪,如在学生精彩发言后,及时给予鼓励,并与音乐中的节拍联系起来,定出掌声的节奏,甚至可以拍桌子,可以拍腿,以示鼓励。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设计 创新途径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我们日常交流、写作、思考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语文一直被视为初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提高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因此,新时期,我们非常有必要用高效课堂的理念重新审视初中语文的课堂设计思路,力求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设计的创新途径的分析
(一)创新课堂角色模式,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师生定位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放开教师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尽情的发挥。也只有学生得到尽情发挥,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效沟通,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很难想象没有沟通的课堂如何能形成教学的互动,当然更不会形成有效的“主体相长”。角色转变也可以体现在课堂的提问上,比如,把原来“教师提问学生”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每次学生提问之前肯定会做足充足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什么形式,枯燥呆板,也正因为如此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效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也只有在丰富多样的课堂之中,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掘。其实,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以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例,学习《陋室铭》或《沁园春・雪》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摘录的书法比赛;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由教师组织进行鲁迅先生作品展、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作品及历史的知识竞赛;学习《变色龙》、《范进中举》、《孔乙己》等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制作,学生分角色饰演,通过现场的演出,仔细揣摩作者对每个人物刻画的目的,进而深刻地认识文章的表意与寓意。这些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人为本的课件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形成高效的课件,那么对于教师来讲,怎么算高效的课件?是领导表扬过的?未必!课件所针对的对象是学生,优秀的课件设计,应该是单位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益达到最大化,包括学习的知识、兴趣的养成、学习习惯与能力、个人修养等等方面。因此,课件设计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具体到课堂课件的设计,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果一堂课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达到同一种教学效果,那就让学生来选择吧,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他们意愿的那一种。这种方式的教案设计,就好比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本书,书的内容是一样的,当然包什么颜色的书皮都不影响这本书行使传播知识的功能,但是大家都喜欢的颜色和款式必然会心情愉悦。其实,这样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年龄与学生差距比较大,大部分教师不清楚学生真正的审美观,因此由学生民主地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二、结语
效率与效益是课堂的两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因此,高效课堂是一种境界,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之上的。也正因此,高效课堂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一线反复地摸索,并且要不断地修正提高,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达成共识。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