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09 00:4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安全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

第1篇

一、主要目标

通过进村入企,全面摸清联系村的村情、民情和联系企业、有机硅企业的企情,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问题,做到一户一卡、一企一档,进一步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制度。通过开展“四年”活动,着力提升局党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着力提升机关干部执行力,着力提升项目攻坚破难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勇于担责、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进村企摸实情”活动

与联系乡、村联动,组织局机关干部深入到联系村、联系企业与有机硅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进一步联系群众、解决矛盾、服务基层、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民风聚民心。活动时间集中在3月份。

1、走进村户摸实情。通过进村入户调研,着重做到“十个摸清”:摸清基层组织运转实情,摸清“三民工程”建设实情,摸清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实情,摸清农户家庭状况实情,摸清农村基层主要矛盾和问题,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水平,摸清致贫致困的真正原因,摸清群众内心的真实意愿(包括住房改善、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摸群关系的真实状况,摸清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实诉求,特别要注意了解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后的对比变化。走访的农户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农村的“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老党员、经营专业户、低收入农户、特殊困难户等。局领导干部不少于10户,一般干部不少于5户,具体走访对象由金村乡安排。这项工作具体由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牵头落实。

2、走进企业摸实情。走访企业包括局联系企业和县有机硅企业。要通过走访调研,全面摸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摸清我县有机硅产业发展实情,认真记好企情档案,梳理归类出落后淘汰企业、闲置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生产正常企业和发展前景较好企业,建议我县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业企业扶持政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和服务企业等机制。有机硅企业走访调研要在县领导带队下,围绕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钱江源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两大课题,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机硅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具体由科技信息管理科负责。

3、走进矛盾摸实情。深系村、联系企业、有机硅企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突出问题,促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完善落实,建立完善维稳、综治、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网格化管理水平,坚决防止发生道路交通、森林消防、厂矿企业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治安安全事故,防止发生进京去杭非正常群体访,防止发生非法聚集事件、大规模。要通过“两排查”,全面摸清社情民意实情,摸清矛盾隐患实情,摸清公共安全隐患实情,逐一进行登记建档,逐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人,及时化解。

(二)扎实开展“四年”活动

1、以“强组织、增活力、优服务”为目标,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抓好局机关党建工作,着力提升局党组战斗力、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机关党建制度化水平,着重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2、以“项目化推进”为重点,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协助联系乡有效落实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措施。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要求,以“重民生、强基础、化矛盾、促和谐”为主线,以“平安连万家”工作为载体,有效落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举措,进一步探索完善工作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努力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以“三治三比”为重点,扎实开展“岗位责任强化年”活动。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等突出问题,抓管理促作风,抓责任促落实,抓服务优环境,以岗位责任强化推进机关效能大提升。按照全县机关干部大会要求,开展“七问”大讨论活动,切实查找自身不足和问题,切实强化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从“强化责任、强化效率、强化问责”三方面着手,建立完善局机关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执行力。开展以“治庸治懒治散,比责任比作风比业绩”(简称“三治三比”)为重点内容的机关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庸、懒、散”等问题。加强党务政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进一步深化“一学两创”活动,巩固扩大活动成果。

4、以“互看互学”为重点,扎实开展“项目克难攻坚年”活动。围绕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钱江源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科学谋划、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互看互学”活动,在全局进一步形成项目工作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开展重点项目“攻坚”行动,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要求,制定有效工作方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破除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障碍。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进村企摸实情,抓‘四年’促发展”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成立局“进村企摸实情,抓‘四年’促发展”活动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开展“进村企摸实情,抓‘四年’促发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二)务求工作实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认真填写《调查反馈表》,真正把任务带下去,把成果带上来,3月25日前将《调查反馈表》报局活动办公室。“进村企摸实情”活动中要做到“七个一”: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问卷调查,帮助村(企)建立完善一个发展规划,排查解决一批难题,落实一批实事项目,完成一份走访报告,做好一个民(企)情档案。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98-0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9月,全国已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线路总里程约为1184km,全国已有28个城市获得批复建设,在建总里程约1500 km。至2020年,线路规划总里程将达6 100 km,轨道车辆将超过3万辆,急需大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下简称城轨车辆)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均有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并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予以分解。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城轨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轻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客)等企业现场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明确了企业对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城轨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特别是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行车安全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精神风貌,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逻辑关系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含招聘录用期、成长发展期)、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包含个人品质、个人能力、职业素质)、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评价、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等。经对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得到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要素如表1。

三、目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想政治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吗,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

四、城轨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设计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而不能简单的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加减法。

2.为达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采用更多关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协同工作,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系列呈现建设成果。

3.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开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强化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和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

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城轨车辆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校内教学集中6~8周、每周16学时(12+4)进行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模块)的教学,既符合现场情境,又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贯彻实施以证代考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2年校内教学,1年以现场实习为主的校外教学。总之是在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63).

[2]刘丽芳.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5).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

第3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新晨: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第4篇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

第5篇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问题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实践,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政府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收支管理问题的案例,认为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极其突出地贡献。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普遍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此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探讨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举措,从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有了较快增长,相应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不合理甚至异化的现象。如何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支出,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笔者认为济南市历下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历下区实行区街财政体制改革以前,由于街道办事处原来没有实行综合预算,存在自定政策、自我管理、自己监督的“三自”现象,预算支出刚性不足,预算执行监督乏力,人为因素影响大,急需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制约、管理。为此,2008年年初,历下区提出要在办事处中推行综合预算,4月初区政府下发《关于下发历下区街道办事处财政性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文件,文件规定:将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政统一管理,开设的帐号必须经财政批准,严禁私设“小金库”。并参照《预算法》的规定,实行部门综合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

办事处综合预算编制按照“收入有计划、支出有标准、重点有保障、鼓励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支出保工资,保社会稳定、民政、计生、城建城管、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有财力的办事处逐步加强自身建设,公用经费控制在限额以内。通过对办事处的综合预算管理,使其收支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并逐步引导办事处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编制范围包括:办事处所有机关、全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编制综合预算。

二、建立了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审批制度

按照历下区提出的关于构建“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历下”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全区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范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审批标准,区财政制定了《历下区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审批程序》,规定办事处使用年初预算预留的自有资金,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城市公益建设、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服务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益活动产生的支出,应纳入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具体是:办事处进行社会公共事业支出于项目计划开始前一个月填报项目,财政初步审核后转至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区财政再综合考虑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上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由财政于3日内批复到申报办事处,并按时足额将项目资金拨付到有关单位。若此项经费当年未使用,可结转下年并于下一年度专项经费合并使用。同时制定了综合预算监督审核办法,监督检查各办事处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办法要求各办事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为保证办事处的用款计划及时拨付,各办事处必须计划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及时于财政相关职能科室沟通,确保办事处资金的正常运转。各办事处应严格按照年初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未经批准、违背预算安排的资金支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由财政扣减其拨款额度,直至整改后,再恢复正常资金拨付。通过将综合预算编制下达到街道一级,历下区实现了财政资金从拨付源头到使用终点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推动了基层在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辖区内公共服务和管理上,用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基层财政财务管理的角度,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提供了经验。

三、建立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进一步理顺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合理,特别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抽血式的向上集中财力的财政体制,必须逐步改变为各级财政明确收入来源,由上级财政建立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促进基层财政的稳步增收和良性循环。以历下区为例,历下区目前有13个街道办事处,由于体制上各种原因的存在,多年来,各办事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基本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街道办事处财政支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办事处甚至保工资都存在困难。

为缓解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历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财政管理模式,消除导致各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的体制障碍,促进和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为切实合理调整区与办事处的分配关系,促进历下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障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历下区财政局牵头,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抽调精干力量,由分管领导带队,分组到各街道办事处进行调研。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在掌握了第一手详实资料的同时写出了有实质性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历下区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经区委、区政府研究通过了区街财政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4月,历下区率先在山东省实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街道办事处财政体制采取“界定人员范围,核定补助基数,收入同支出挂钩”的管理办法,把财政收入情况同办事处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办事处抓税源经济的积极性。同时,新体制进一步加大了对办事处的财政支持力度。

从历下区的改革经验可以看出,突出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如能在省、市和区县政府之间建立类似的财政体制机制,很可能对推动深化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9月10日,曙光公司在上海召开了基于全新一代英特尔E5-V3处理器的x86服务器产品会。据介绍曙光的9个系列30多款服务器新品涵盖了机架式、刀片式、整机柜等产品方案,这些产品将深入结合行业特点,为不同用户群体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整合提供动力支撑和应用创新。

聚焦高端 回报显著

谈到x86服务器市场竞争,国内企业集体崛起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曙光的机会在哪里呢?曙光公司副总裁沙超群表示,每个服务器企业都有不同的优势领域,比如从服务器的产品形态来看,机架式服务器是市场主力,因此曙光重点就不在塔式服务器市场,尽管后者在市场出货量方面相对较高。从x86服务器架构来看,四路和八路高端x86服务器一直是曙光耕耘的重点领域,也是集中比拼技术水平的市场,据统计,2005年~2013年,国内厂商中曙光四/八路服务器出货排名第一,2014年八路服务器市场曙光整体市场排名超过了惠普、IBM等传统国际巨头。

从市场需求来看,政府行业对高端服务器需求逐渐增加,社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十二五规划项目已经开始建设,这些领域都在进行大规模云计算建设,由于客户更倾向于基于四路、八路等大型服务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使得长期耕耘于政府市场和高端x86市场的曙光,迎来了高端业务的持续增长。

不仅如此,随着国产服务器的整体崛起,曙光还在近年将重点推向金融、电信、电力等国际品牌优势明显的传统高端行业,市场份额提升很快。在2014年电信运营商的集采项目中,曙光排名第一,超过了国际厂商和传统运营商优势企业。“由于我们在技术上一直追求卓越,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曙光产品测试效果最佳。”沙超群博士表示。

据曙光公司介绍,在高性能计算机市场,曙光在2013年上半年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六,亚洲排名第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继续跻身世界前十名的企业,在中国TOP100排名中,曙光也是五年连续名列第一。据悉,曙光近期已经在某国际品牌的优势行业市场中拿下90%的HPC市场。

力推U2L率先受益

服务器市场上,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竞争就是Unix小型机市场和x86市场的竞争。一直以来,以Unix架构为基础的小型机在金融、证券、政府等行业的关键性应用领域高端地位相当稳固,但架构封闭,价格昂贵。在Linux的开放易用、x86服务器的性能提升,以及虚拟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三重力量推动下,高端x86服务器在小型机的关键应用市场屡次突围,并逐渐得到企业用户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Unix小型机仅占当前全球服务器总台数的1.7%,在TPC SPEC标准测试各项指标TOP10排名中,x86架构服务器的已占九成。

这使得一直致力于高端x86服务器的曙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沙超群表示,在相同计算性能下,Unix服务器的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远远高于x86服务器。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x86服务器通用性和标准化相当成熟,横向扩展能力能够满足大多数企业关键应用环境的负载需求,包括对内存和CPU要求都较高的数据库、商业应用和虚拟化,同时可靠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更加容易维护与更新,更加有利于关键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曙光的高端服务器除了四路、八路机架产品还包括刀片服务器,产品种类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用户对关键应用的不同需求。“由于采用了RAS特性、高质量、高性能的设计理念,这些高端x86服务的整体表现已经接近Unix小机型,性能指标甚至超过Unix小型机,RAS指标也在不断提升。”沙超群表示,“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应用问题,如果说大量的开发软件都用x86的话,应用水平也会很快跟进。”

因此,把关键应用系统从昂贵、封闭的Unix平台迁移到经济、灵活的Linux平台一直是近年来优化IT架构、推进IT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此,曙光提出了负载均衡+Cloudview / VMware + x86服务器的解决方案:采用虚拟机DRS、HA等的高可用功能结合应用服务交付技术,可为用户构建一个高可用、高可扩展的通用体系架构。

打造新一代国产精品

近日,英特尔推出全新一代E5-V3处理器。据悉,全新一代E5-V3系列处理器实现了单处理器最高18内核,浮点型计算理论峰值提升了100%,整型计算理论峰值提升了30%,并且支持全新的DDR4 2133MHz的内存,整体性能位居前列。

各主流服务企业也相继抓住这一机遇,推出新一代x86服务器。曙光在第一时间推出全新9个系列30多款服务器新品:包括机架式服务器I610-G20、I620-G20、I420-G20、I410-G20;塔式服务器I450-G20;刀片服务器TC4600E、TC6600;整机柜服务器TC5600-H以及存储服务器I640-G20。

不过从各大服务器品牌推出的产品来看,基于英特尔处理器带来的性能优势,各服务器优势类似。“但从整体服务器角度来看,就要看哪个品牌服务器创新更多,投入更大。”沙超群认为,“同期推出并不等于同期供货,不等于能够抓住市场先机。”曙光凭借在服务器研发领域的前期布局,以及长期积累下的产品制造与整合实力,深入挖掘英特尔至强E5-V3处理器的强劲性能,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效能,第一时间推出了搭载英特尔E5-V3的新一代x86服务器产品,兼顾了通用领域和差异化较大的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市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应用需求,更可在第一时间向市场供货。

其次,在产品设计的理念上,曙光还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尤其是此次的高端刀片产品TC6600,采用了先进的CPU+GPU异构计算方案,充分发挥GPU图形类数值计算和CPU指令型运算,在加速应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性价比,极大程度节省用户的计算成本,用户也可以选择例如基于PCI-E接口的SSD磁盘阵列来进一步提高系统存储性能。同时高于业界GPU 40% 设计余量,保护用户现在和未来7~10年的投资,减少用户在设备升级方面的资金投入。

第8篇

关键词: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广州城乡一体化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G69)。

1 引言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整个社会都会随着城乡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1]。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从城乡割裂发展转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化加速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广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发达的省会城市,在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是,在广州市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代价大等突出问题。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对立,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社会权利[2]。本文研究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对策,对广州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1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拔得头筹,其城市化也进展迅速。据统计,截止 2015 年,广州各区、县总面积 7434.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1263 万人,设街道办事处 155个,镇 34 个。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0.1%,比2010年净增7352.13亿元,连续27年居国内城市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实现了新的跨越,广州正在从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

然而,作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的经济体,广州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我国经济转型的典型产物――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制约着广州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资源投入差距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也易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城乡一体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社会结构的必经之路。搞好乡村城镇化建设,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选择。

2.2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落实不到位,建设的随意性过强

虽然广州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城乡建设中不执行规划和无规划可执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各项建设行为缺少控规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城镇建设无论在宏观控制上还是在建设特色上均出现了零乱和随意的感觉。不少农村城镇照搬大城市模式,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不突出,市场机制和政府服务双双不足,导致公共产品服务短缺,小城镇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尚未起步,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无法充分显现。再者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少供水、供气等专项规划,导致这些行业在建设中没有规矩可循,出现了大量的行业间重复开挖路段、重复建设等现象,破坏了城镇基础设施,影响了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

有关研究表明,建设一个 20 万人口的新城,仅对外联系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设施、环卫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就要投入资金 30 亿元。目前,广州农村城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的机制还未形成,广州农村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致使每个农村城镇能够运用的就是每年投入的1500万元,这给农村城镇起步阶段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规划过多的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导致中心镇用地不足。同时有些中心镇开始追求“现代化”,盲目拷贝大城市,形象工程太多太乱,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广州市农村城镇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调查显示,目前各城镇几乎没有针对科技发展的任何规划与管理。省科技厅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广州农村城镇多项城市化指数在全省排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排名第 16,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深圳评估值的 25%;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排名第 17,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梅州的 42%;人均绿地面积排名第 15,第一名肇庆市是它的三倍多。以城镇公共绿地建设指标为例,2005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广州市 15 个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中,人均共同绿地面积平均值为 2.3 平方米,其中,太和镇 9.35 的人均共同绿地面积还是基于太和镇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基础上。

4)不公平的户籍管理制度

自从1958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便衍生出就业、税费、教育、医疗、社保、电力、土地、国资、人才、金融、组织(城市有工会,农村无农会)等等诸多二元制度。由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的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人身自由,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制约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城镇人口,成本太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遭受“二等公民”的恶劣待遇,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和居住多年,仍然拥有不了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待遇。

3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突出城镇规划优先原则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进区域统筹,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界限,要加强对各区县的协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协调全市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城镇与区域建设、重大设施共享、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合作循环,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管理效能。

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作,只有规划好未来城镇建设,才能科学的建设好。城镇规划要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统,对城镇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充分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展现城镇特色面貌,防止千镇一面、马路城镇的呆板现象,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无序的城镇扩张。

3.2完善农村城镇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局限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农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以城促乡、以工哺农”。

建立和发展农村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金向农村城镇倾斜。扶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网络,帮助定位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职能,健全农村城镇保险体系,以此加大信贷资金对农村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3.3 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建设原则

广州市应围绕建设生态友好型城镇,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彻底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在城镇建设中努力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先配套后施工。为此一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构建城市节能减排产业体系,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重点能源消耗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二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结合城镇规划,根据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加强城镇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绿化建设,着重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搬迁生态敏感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3.4 推动二元户籍结构改革,突破城乡户籍束缚

以二元户籍结构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乡发展统筹的最大障碍,必须深化户籍配套改革。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就是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县域、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房转移[3]。同时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要使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户籍改革是基础,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相配套的措施是内生性核心。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保障水平适当、确保待遇发放的原则,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教育资源要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无条件开放。通过完善保障机制等,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和门槛。

参考文献

[1] 李刚.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 勒海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何雄伟.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企业经济,2014年01期.

[3] 张桂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3月.

第9篇

内容摘要: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设立目的是吸引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实现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用。为实现这一目的,有必要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准入机制,在市场上甄别合格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本文对准入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引导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 准入机制

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背景和运营方式

(一)政策背景

200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并转发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引导基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的不足。

《指导意见》明确了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创业投资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状况设立引导基金。其设立程序为:由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提出设立引导基金的可行性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和不断完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和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

(二)运营方式

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按照市场规律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子基金,由创业投资子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为确保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所扶持的创业投资企业能够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政府引导基金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为目的,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不干预子基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应由一流的创业投资管理团队做出。政府主要落实相关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并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引导基金限制投入领域,《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创业引导基金的运作原则与方式、管理及风险控制,强调创业引导基金不得用于从事贷款或股票、期货、房地产、基金、企业债券、金融衍生品等投资以及用于赞助、捐赠等支出,而闲置资金只能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

政府引导基金资金来源的主要模式

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资金、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与担保收益、闲置资金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所得的利息收益、个人、企业或社会机构无偿捐赠的资金等。从已经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模式:

(一)地方财政直接设立的引导基金

2006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设立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该引导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2007年7月,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正式启动了首个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2008年年底,深圳拟设一个30亿元引导基金的计划,2009年北京市金融局和上海市金融局分别公开表示,将成立100亿元的引导基金。

(二)地方政府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的引导基金

根据《关于实施)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在最初设立母基金时,公司型基金可以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软贷款,满足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从而较快组建母基金。

2006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与中新创投共同组建“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2007年2月,天津市滨海新区管委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为20亿元;2007年8月, 山西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了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首期金额为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湖南、陕西、重庆等几十个省、市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而计划设立引导基金的地方政府还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2008年),2006年各地政府引导基金总量仅为25亿元,2008年政府引导基金已经达到240亿元。

建立准入机制的必要性

政府引导基金在运营过程中采取类似母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选择有经验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而非直接进行项目投资,所以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但由于政府引导基金在选择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使得地方政府很难利用现有的信息全面了解私募基金,这不但使引导基金管理人在投资时存在寻租的机会,也使引导基金在投资后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

政府引导基金的信息弱势主要来源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自身特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任务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私募基金投资者出于对基金管理人的了解及信任,委托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这种委托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不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所以其具有先天的信息不对称特性。

因此,建立合格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机制,解决政府引导基金在投放过程中的信息弱势,保障政府引导基金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过程中已经面临的课题。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邀请行业专家,制定统一的申请政府引导基金的私募基金准入机制,以甄别市场上合格的参与主体是必要的。

建立准入机制的主要考虑因素

市场准入是监管部门为确保市场稳定与有序竞争对参与主体进入一定市场、参与市场活动的约束和限制。市场准入机制是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基础上,主要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考虑,既要保证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也要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规有序,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政府引导基金的准入机制,应考虑以下因素:

外资基金与内资基金的市场地位。目前,我国外资基金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金管理水平和运营经验丰富,是我国私募股权行业的主导力量;人民币基金在近年来发展较快,募资量有了较大提升,但管理经验相对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基金应平衡两者的不同作用,以促进私募股权行业协调发展。

备案制度与审批制度。审批制度容易造成部门垄断,干扰市场正常规律,考虑到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初级发展阶段,准入机制应适用于备案制度。

涉及主体。私募基金涉及的主体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合伙人(或管理人)。因此,市场准入机制要明确主体的资格标准和认定程序。

公开与透明。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公开、透明,具有可操作性,在执行程序方面要保证公正性,接受公众的审视与监督。

建立准入机制的政策建议

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有必要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的准入制度,并提出如下原则性建议:

市场化原则。坚持市场化原则,用市场化机制、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要改变过去政府在金融活动中过多的行政意识和行政干预。

统一性原则。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邀请行业专家,制定申请政府引导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统一评价标准,避免多头评价,标准不一。

主体资格。对私募基金的主体资格要有严格限制,将一些实力不强或资信不高的参与主体挡在门外,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建立高级从业人员诚信档案。注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级从业人员诚信记录,提倡诚信和依法经营,对出现过诚信不良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从业限制。

参考文献:

1.何小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与操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盛希泰.点石成金-PE开创金融投资新时代.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