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时间:2022-10-28 09:4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于七夕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民间如何过七夕?小易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第2篇

七夕的由来和习俗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还有一些习俗如:杭州温州等地吃巧果、我国西南一带的女子染指甲、湖南和江浙一带女子洗头发、闽南和台湾地区拜“七娘妈”等。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葡萄小百科】

葡萄的浆果是圆形或椭圆形,色泽随品种而异,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有“水果之神”的称号。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粒大、皮厚、汁少、优质、皮肉难分离、耐贮运的欧亚种葡萄又称为提子。葡萄有龙眼、黑鸡心、牛奶、驴奶、西营葡萄、白玛瑙、黑玛瑙、紫玫瑰等品种。在我国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

【功效主治】 多吃葡萄可补气、养血、强心。《名医别录》说:逐水,利小便。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葡萄有滋阴补气、舒筋活血、开胃健脾、通利小便等功效。

第3篇

七夕古诗大全七夕

作者:(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作者:(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作者:(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

作者:(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

作者:(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

作者:(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作者:(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迢迢牵牛星

作者:(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作者:(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七夕

作者:(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词

作者:(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作者:(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赋咏成篇

作者:(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

作者:(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同赋山居七夕

作者:(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

作者:(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

作者:(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

作者:(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

作者:(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

作者:(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

作者:(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

作者:(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

作者:(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

作者:(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

作者:(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

作者:(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诗

作者:(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

作者:(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

作者:(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作者:(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韩庄闸舟中七夕

作者:(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作者:(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七夕

作者:吴绡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乞巧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作者:仇远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牵牛织女

作者:(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第4篇

单身狗的由来与传说单身狗传说1

相传,月老看嫦娥有玉兔,很是羡慕,也想有宠物,于是就有了单身狗。

七夕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人对天发誓,同时也有很多人上天许愿,因此每年这天都会下暴雨和打雷~~

最后的结果是~~~

单身狗传说2

紫霞对着至尊宝的背影对流浪武士说: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啊!他好像一条狗——《大话西游》

(明明是猴子为何却说像一条狗?因为那猴子知道自己成为了孙悟空就再也不能有七情六欲了,也不能拥有爱情,这就是单身狗)

单身狗传说3

因为中华民族潜意识是比较排斥狗,所以不太向往的一类人后面会加个狗,这就是考研叫党.单身叫狗的小原因。又因为狗现在越来越受大众喜欢,所以一类人后来加狗,又会显得可爱俏皮!这是大方向!

单身狗也是狗,秀恩爱也属于虐狗行为,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

(现已加入肯德狗豪华午餐)

单身狗经典语录:1. How are youstill single? You're so great.

你怎么还单身着!你人这么好。

2. "Youdon't need anyone." DAMN RIGHT!

“你不需要任何人!” 太对了!

3. Don't youever get lonely?

你从没有感到过孤单吗?

4. They don'tdeserve you.

他们配不上你。

5. You have tolove yourself before you can love someone else.

你必须首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6. Don't worry,you'll find someone someday.

不要担心,你总有一天会找到对的那个人的。

7. You're justtoo picky.

你只是太挑剔了!

8. You are sucha catch.

你条件这么好!

9. Don't giveup, it'll happen.

不要放弃,爱情总会出现的。

10. It'll happen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爱情将会发生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

安安静静地做一只单身狗之必做的5件事:

1. Spend aweekend with a married couple. 和一对已婚夫妇共度一个周末

Find somefriends with a great relationship who are around your age and hang out withthem.

See what they dowell and get a view of your struggles.

找一对和你年龄差不多关系有很好的夫妇,和他们共度一个周末。看看他们是怎么相处的,找出你们分手的原因。

2. Take a tripwith your best friend.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郊游

Reconnect withyour friends. Take a long weekend trip to visit your hometown, visit a new city

with oldfriends. Spend time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 doing with the people who knowyou best.

再次联系朋友。花个周末去你的家乡走走,和老朋友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城市逛逛。花点时间和最了解你的人一起做你最喜欢做的事情。

3. Get in shape.锻炼保持好的身形

When you'resingle, you want to look and feel your best. Hit the gym and get in shape!You'll feel better, havemore confidence, and get your next relationship off on the right foot. Find uniqueways to get in shape. Play tennis, golf, basketball, etc.

单身的时候,你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好,自我感觉也不错。那就去体育馆锻炼,保持你的好身材。你会觉得还不错,耶会更自信,以一个更好的方式开始一段新恋情。找到一种属于你的锻炼方式。网球、高尔夫、篮球等。

4. Enjoy it. 尽情的享受你的单身生活

Being single canbe fun. Take it as a challenge. Learn about yourself. Take chances. Go ontrips.

单身也可以很快乐。把单身当成一种磨练。了解你自己。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出去走走。 Being singledoesn't have to be lonely or filled with late nights in bars. 单身可以不寂寞,可以不用泡夜店。

It's a chance todiscover what you like, learn more about others 单身是一个找到你喜欢的东西,向别人学习,

and take yourtime to find the person of your dreams. 花时间找到梦中情人的好机会, So enjoy it. 所以好好享受吧。

5. Actively meetnew people. 积极地交新朋友

Meet new peopleevery day, or at least learn more about the people you know. 每天都会遇见不同的人,或者结交你有所了解的人。

适合单身狗看的电影NO.1:《中央车站》

巴西电影,讲述了落魄中年妇女和无家可归的小男孩从互相嫌弃到相知相依的过程。生活有很多无奈,好在有那些能给我们温暖的人。结局非常感人。

NO.2:《菊次郎的夏天》

北野武的暖心之作,主题音乐经常能在电视上听到。世上的感情并不仅限于亲情爱情友情,有些感情比亲情还深刻,却发生在陌生人身上。路途中的那些萍水相逢,可能让人终生难忘。

NO.3:《阳光姐妹淘》

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里面的音乐很复古,都很好听。单身咋了,还有姐妹不是?全片高能,笑点泪点齐发。

NO.4:《阿基里斯与龟》

依然是北野武的作品。主人公真知寿一生痴迷于作画,却一张画也没能卖出去。

遭遇诸多人生的变故,他依然没能成为大画家,然而却收获了比这更重要的东西:爱。

第5篇

1.转变传统的英语文化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和观念中,中国文化的教授和传播主要依靠语文教学。而英语教学就主要是加强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上,往往不够重视。这种“失衡”的教育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也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导致跨文化交际失去了对等性和双向性。笔者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样重要,不应该轻视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学习英语或者教授英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只有如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平衡和对等。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这样才能更加促进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扬。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改革相关的教材和课程设置

就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几乎少之又少。就算有,大多数也在中文课上,而且中文课还是在选修课之列。英文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教材,那更是寥若晨星。即使在内容上有所提及,也只是散见于各个资料中,不成系统。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高校学生不能够将英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学习有效结合。此外,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上,大学生还非常欠缺。母语文化沉淀不够,使得他们在中西文化交际中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甚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想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国文化并编写相关的英语教材。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平衡对等,也就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这样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两者相互融合、有效衔接。增强他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更加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笔者曾对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过相关的调查,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比较弱,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很好。更重要的是,有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很感兴趣。

3.使学习渠道全面化

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西方文化节日———“情人节”进行讲解时,不仅仅要对它的由来、习俗等进行介绍,还要与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把“牛郎织女”的传说英语化。通过这种对比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在中西交流中,更加准确地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七夕”。这就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七夕节”的了解和认可,不至于一味崇洋,冷落甚至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学习下,学生会逐渐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打好了基础。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灵活合理。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者开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4.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作用。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宣扬西方文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起到误导作用。因此,要想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发挥,那么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教室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我修养,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仅如此,国家也要大力扶持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在英语教学中把握中西文化的平衡,不断改革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每一个英语教师都要不断努力。

二、结语

第6篇

古老的织女洞

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织女的形象就被载于《诗经》之中,后来随着民间的口头传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银河两侧的两组星星就被人们认可为“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星还因此而相亲相爱,最终结成眷属,下凡人间,给民间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到底起源何处,曾经在江南江北引起过一些争议。

最早的织女画像出自山东和河南两地。在济南市长清区东汉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画像中,织女坐在织机上纺织,牵牛星则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阳的织女则仅仅以一个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织女星的女性性质。孝堂山的织女不但是一个纺织姑娘,而且还被划归到太阳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牵牛星则和月亮、北斗为伍。按照常规,织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阴性,织女星应该属于月亮的范畴。这种颠倒阴阳的处理方式,既可能是画像作者的错位,也可能是有意所为,那就是让女性的织女贴近阳性的太阳,以密切阴阳的和合。此外,在庞大的星宿世界里,单单挑选出牵牛和织女二星与太阳、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属阴阳两大阵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阴阳相隔的。这可能就是牵牛织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从东汉初年直到南宋年间,1000多年来,牛郎织女的图像销声匿迹,无处可寻。直到一个道人来到了沂源的燕崖山乡,在山环水抱的大贤山发现了久已隐藏的织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炼场所后,织女洞才为世人广泛知晓。在织女洞一侧的金代墓塔上,镌刻着一通“先师铭”,铭文称道人张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贤织女岩洞”及其周边“山清水秀而乐居焉”,遂率领徒众烧炉炼丹,普济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这是十分明确地最早记载织女洞的石刻资料。而大贤山顶玉皇庙中的碑刻,则更将织女洞的由来追溯到了唐代。

织女洞为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宛如小姐的绣楼。洞内有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层楼上还面对沂河开了一面窗户,据说是为了方便织女凭窗遥望沂河对岸的牛郎。织女洞内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该洞民间崇拜历史的久远。织女洞南侧山腰的“天孙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眼泪造成的。王母娘娘因为怜悯织女被拘禁在织女洞而心酸落泪,泪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这个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划出天河阻断牛郎织女的的恩爱家庭不一样,织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宋代的碑刻,还是金代的塔铭,织女洞至少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织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贤山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为探寻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头的重要场所。

附会的牛郎家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天生的一对,在上天是星宿,下凡来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织女和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先有织女,后有牛郎,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官庄。织女隐居大贤山的时候,牛郎还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种地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览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当地传说织女洞中常常有机杼之声,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织女挂上了钩。实际上,织女洞被推为唐代宋代,很可能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人们重视和崇拜织女,也可能因为纺织女性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是古代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不但司马迁称说山东“千里桑麻”,人民多穿着漂亮的丝绸布帛,而且西汉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诗歌中,赞美山东地区出产的丝绸“皎洁如爽雪,”“团团似明月。”由此可知,织女传说所以在沂源地区历史悠久,应与当地传统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借助织女洞来纪念织女,实际上也是对纺织女性功绩的肯定和赞美。

比较织女的贡献,牛郎虽然也是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员,但其定居织女身边却是又晚了几个世纪的事情。

牛郎的村庄名牛郎官庄,和织女洞隔河相望。庄里原来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庙内原有牛郎及其儿女和老牛的塑像与壁画,后和其他庙宇一起倾听。目前散乱在庙宇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建筑遗址,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牛郎的故事,只是这些碑刻所记载的都是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事情,和唐宋时期的织女记载相比,年轻了许多。

让牛郎入赘织女家,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因为织女来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孙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孙,总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笔,是她为人间百姓纺织了色彩斑斓的云霞。她的居住环境和家庭背景,处处透视着高贵,所以,让一个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妇,并不门当户对。因此,牛郎和织女的婚配一开始注定要经历磨难,穷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须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织女的结局是让牛郎在短暂的享乐和幸福之后,只能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会,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会一个晚上。

这种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赘织女家族的无限痛苦,这也可能就是牛郎为何在数百年后才来到大贤山和织女艳遇的根由。但牛郎织女的婚姻结合,除了穷小子一厢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劳善良和织女贤惠的品质树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织形象,树立了模范的农村生活模式,同时,牛郎织女所生育的一对儿女,也树立了标准的农村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儿女双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小家庭梦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国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虽然晚于织女来到大贤山,但他却为这里增添了人间的香火气息,让一个放牛娃的牛棚发展成就了一座小村庄,让一些孙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续上了家谱,成为牛郎的后裔。

传说的落脚地

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这种传播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让寻根探源的人们头痛挠心:究竟何处是源头?无奈的人们只好按照传播的密集程度推断和确认其传播区域,并根据故事的演化而推断核心传播区。但是大贤山织女洞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则以文物的形式将牛郎织女传说物化到民间,为传说源头的追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证。

一般情况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点被指定或刻画到碑刻之上,是一种共识的表现,说明这种传说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影响了,所以人们才可能对照故事的内容在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安排传说人物的生活场所,并以镌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记录在案,让传说人物或故事得以长久保留,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和亲近感。这种方式,不但让无形的传说有了有形的载体,而且还因为不同时代的记录,给后人以不同时代的历史认知。

第7篇

一、活动设计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些教师把地方课程教学中的“活动”定位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定位不准确。活动要为教学服务,目的是达成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然后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找到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准确定位三维活动目标。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将活动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只有将教学目标细致化、层次化,逐一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才能始终围绕目标不偏离。

例如,《古老的碇步》教学,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小活动:1.摆起一排砖块,模拟走普通碇步。2.摆起高低两排砖块,分两人一组相对模拟走仕水碇步。3.播放课文中的曲子,听音乐创作走碇步舞,师生共舞。这三个活动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亲身体验走碇步的协调性,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三个活动的设计很有梯度,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这样的活动设计以教学目标为依托,细化了目标,并逐一落实到活动中,避免活动表面化、形式化,反映了学生的需求,推动师生互动,共奏教学和谐乐曲。

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地方课程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活动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辩、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1.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力分散,从而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等方面开启思路,不拘一格地创造出多种游戏式的活动内容。

2.辩论讨论,发挥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对于一些学生认知有矛盾的话题,我们可以采用辩论交流的方式,在辩论场上学生思维最活跃,参与热情最高涨。同时通过论辩又可以集思广益,从而充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如《文明网络行》一课,小学生上网是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不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于是我们让学生课前自主调查取证,课堂中以“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自由辩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认识上网的利与弊,明辨网络信息的真假美丑,从而正确把握网络双刃剑的内涵,并做到趋利避害,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使活动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3.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活力。小学生特别喜欢比赛,有较强的荣誉感,一句“看谁做得最好”,一朵小红花等都能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有竞争才有活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竞赛活动还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当它和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相结合时,可以很快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动力。

三、活动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有利于确立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从而避免成为固有知识的奴隶。当我们的地方课程把抽象变成了生动,把说教变成了体验,相信它会给学生们带来更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1.贴近生活,触发体验。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要在活动中触发学生的体验,否则,活动也势必只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而没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现实生活,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使活动过程成为学生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例如,《七月七吃巧食》一课,课前让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通过制作调查表,访问长辈,查阅资料了解七夕的传说,巧食的由来,以及七夕的习俗,使学生对七月七吃巧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了切身的体验,使教材进一步走近学生,贴近生活,不仅推动“学”,也有利于“教”。

2.尊重个性,深化体验。学生的智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连接学生生活与能力的桥梁。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地方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致力于引领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在自我需求的指引下深化体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提高活动的可信度和能效度。

四、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活动评价必不可少,它是实现活动教学目标的必要保证。引导者对活动者如何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推进活动的进行。新课标指出:地方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以改进和激励为主”,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评出发展的功能和创新的活力。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即时性评价、反思性评价、展评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积极的即时性评价能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在这个评价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想到每一个孩子做事的心态,尽量多地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形成对活动的兴趣,激活活动的气氛。例如:“你的问题提得很好,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请你们小组勇敢地试一试,教师相信大家能行!”“没关系,至少你们课题小组思考了、参与了,很棒!”作为教师,每一句评价其实是在给学生一条路、一盏灯,一个未来。

2.反思性评价。反思性评价”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评价又是自我成长的强大动力。反思性评价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设计自我。比如,我们可以建立成长记录袋或者设计非量化的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各阶段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同伴互评、自我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不足。

第8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进行认知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目标在各个情感生长环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内容进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背影》中的那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就是在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迈的身躯能够力所胜任的。但是在父亲看来,这件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因此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做了,而且还做得很认真、很自然。在这个情景中,父亲的背影是特别的,它不同于我们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这个背影里充满了感情、饱含着深意。人非草木,当作者看到父亲那承载着厚重的亲情的背影时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把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学亲眼目睹过父送子这一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我们就会对父爱的无私与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这样也就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因此,不妨举办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班会,把家长请来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且把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感情大胆表现出来,或者是有过做的不对,让父母伤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这样就把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收效应甚佳。

2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2.1 投入真情来感动学生

在老师投入真感情的课堂上上课,会让学生更加有好好听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师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更好地听着这节课,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传染给学生。这也是显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师的认真感染到学生,使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对这节课有了兴趣,这节课才能有效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积极储备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要熟知相关的历史,搜集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成内心充满幽怨不甘和愤懑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来诉说心中的痛苦,从而使学生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昭君的遭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也能够对所学的诗歌产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师必须以强烈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的知识。

2.2 以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学生,会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思维的引导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满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课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变化并且富有激情外,还得学会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充满激情的上好一堂课寻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园春 长沙》里的这几句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作者回想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心中充满着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挡一切困难的革命豪情。在讲这部分时,教师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语调为学生范读,并且结合的具体经历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不仅能够使整堂课更有气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2.3 以体态语言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所以,老师在讲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时候,用一些恰当的表情、手势或者其他丰富的体态表现,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时,可以一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一面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情感的信号功能的体现。运用体态语言授课不仅能够是课堂生动具体,学生们更加喜欢这节课,而且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 运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导语

在开课前运用恰当的导语可以使这节课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这节课的深刻内涵的研究当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要数文言文了,面对文言文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绕道而行。巧用导语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陈情表》文字艰深拗口,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可以来一段这样的权威导入,“坡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陈情表》是一个例外,它有着能够让七尺男儿感动落泪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来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围的同学,有谁流泪了,谁没流。”这样的导入语也必将产生“这篇课文十分的令人感动,如果我不感动的话说明我没有读懂”的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学生还会对那些生涩拗口的文言文说害怕吗?

3.2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给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栩栩如生。作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视觉上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将课件做得生动有条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兴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对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甜蜜恩爱的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同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深入了解,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之间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违背故事的本意呢?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由于本诗写于 1921 年,这时的中国刚经历过不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不满,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就很自然的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样的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激发,利用多媒体将诗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不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国综合大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闫桂琴.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与人的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林维维.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