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11:5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而档案存在于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发挥档案的职能作用,让其在建设和谐社区的时代任务中,以时俱进,和谐发展,是档案工作者现今所应思考的问题。
一、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档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高度浓缩,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档案具有文化存贮作用。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财富。
3.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档案的起因就是为了延伸人类的记忆。因为人类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一是记忆的容量有限;二是记忆的载体――脑细胞寿命有限;三是记忆的内容易消失、失真;四是记忆是无形的,其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传播。而档案作为记忆的结果,突破了以上因素的局限,是一种重要的延伸记忆工具。人类延伸记忆的载体方式很多,但其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档案。
4.档案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档案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原始性的特点,成为社会教育的生动素材。陈列馆、历史资料室、名人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就是挖掘照片档案、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档案资料建起来的,真实、可信,使人大受教育。
5.档案具有资政决策作用。它是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机关工作情况,熟悉本地历史面貌的重要渠道,也是机关行政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为机关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方法。
6.档案具有知识产权作用。利用好档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器。如技术改造和开发、工程改扩建、城市建设无不要利用到档案。
7.档案具有文化传播作用。历史上各种文化除生命力强的一直留传外,有的文化是通过各种资料的记载,存在于各种档案资料中。论文参考网。我们对历史各种文化的认识,就是要靠当时历史资料的记载,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加工,然后懂得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化、世代留传。
8.档案具有社会调解作用。有社会就有矛盾,当时没有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产生矛盾。往往当事人、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依靠原始档案解决矛盾非常重要。办案、审判重事实重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原始档案资料。如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房产纠纷,因找到历史档案资料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夯实基础,让档案管理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自治组织。和谐城市的建构,应该从创建和谐社区做起。和谐社会的很多举措最终将会落实到社区这个层面上来。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最真实的写照。档案部门要充分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进一步创新载体,以建立社区档案为切入点,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1.积极发挥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为维护社区安定保驾护航。居委会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使档案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服务,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环境。居委会与社区保卫处联手,为居住人员建立了住户档案,同时对所有出入小区的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对来访可疑人员进行认真询问。从2015年以来的治安问题“三多”社区,即入室盗窃多、街店面失窃多、路面抢劫多的治安案件高发区,经过近年的整治,变成全县创“平安社区”示范社区。
2.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
①建立就业信息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的所有待业人
员进行登记,然后,对社会上招聘信息进行了广泛地搜集、整理,并及时提供给有关人员,供他们择业时参考,方便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②建立扶贫济困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内的扶贫济困对象进行登记,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帮助。例如,我们街道的“爱心超市”,开创了全县扶贫济困的新模式;还有街道的“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提供无息资金贷款,资助他们自主创业。
③建立健康档案。对育龄妇女、老人分别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同时对高血压病人和残疾人等建立专项保健档案,为医务人员授课培训、上门服务和居民治病保健提供了方便。
3.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服务。论文参考网。居委会发挥档案的凭据作用
为上级机关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目前,政府在职能转变中,将部分社会管理与服务项目移在社区办理,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会治安、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社区居委会将其日常工作中所形成和使用的各项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凭据。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优势和措施。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必要性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单位.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重要性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美好的社会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基层民主、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人点。和谐社区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使社区各要素健康发育,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和谐社区的建设要点之一就是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对居民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娱乐设施.可使社区居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精神享受,提高文化修养。优秀的图书资料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可陶冶人们的心灵,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但由于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规模、地域、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社区居民享受不到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条件为社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以建设和谐社区。
(2)服务社区是高校图书馆拓展社会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教育部于2002年2月21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发展社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延伸,是图书馆功能的放大和辐射,也是响应中央号召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之一。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既履行其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为教师与学生服务.又履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向校外开放,为社会服务。现在我国也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已具有社区职能,上海的几所著名高校以与地区图书馆合作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也是一所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通过为社区服务可以扩展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出社会效益,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动力源泉。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和适应性越来越强,他们渴望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社区短时期内还难以建成配套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相对滞后。高校罔书馆服务社区可以缓解社区居民强烈的知识信息需求与短缺的资源,设施之间的矛盾,达到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双赢”。
2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职能
(1)利用文献信息资源、馆舍及设施优势,创造条件向社区读者开放。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信息含量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ll工程”的建设。各高校图书馆的书刊经费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文献数量的增加,使高校图书馆在研究级学科文献的收藏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拥有传统的、丰富的、系统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源外,磁带、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新型视听资料,各种光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以及大量的网络信息等虚拟资源,这些皆是社会上其他文化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知识与信息的价值在于让社会每一个成员分享、利用。高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高校每年有3个月的寒暑假,假期里本校读者较少,图书馆可以根据校内读者的实际需要和藏书状况,在现有条件和高校图书馆全面外借文献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先向周边社区部分读者发放一定数量的阅览证.开放图书期刊阅览室。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又不会对本校的师生造成影响,从而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待条件成熟后再为社区居民发放一定数量的图书借阅证.为他们办理图书外借手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以使丰富的馆藏与先进的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教育职能。首先,要加强社区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众信息素质的培养.在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信息素质教育也已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责无旁贷。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在校大学生这一可以挖掘的巨大人力资源库,大学生精力充沛、文化水平高、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图书馆可以招募一批“志愿者”.利用暑期为社区中小学生举办电脑培训班,介绍电脑的操作技能、网络的基本知识、网上检索工具的类型及检索方法等,从而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的信息利用能力;可以在周边社区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报告会,如“网络与图书馆~互联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专题报告;向社区读者发放图书馆的“图书馆读者指南”等.这样既可宣传图书馆信息服务.又可使社区居民掌握一些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质。
其次,要建设服务社区的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除了现有的大中小学正规教育、职工大中专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外。迫切需要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育方式,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正好可以满足此种需要,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教育网络进行网上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更具优势:一是高校图书馆在为高等学校广大师生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经验;二是高校罔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围绕教学科研的日的进行的,具有专业特色和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程度有选择的利用;三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人才,可以为图书馆教育网络提供教师队伍。
(3)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社会大趋势。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旨在社区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从而极大提高生产、工作、生活效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区信息化包括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社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网上社区的建设等3个方面,信息资源是社区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完善的自动化网络系统,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和智能化、个性化的主页,整合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为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翻译;对策
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反映大学生学习效果与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我国对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论文尤其是论文摘要的撰写与翻译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对论文摘要翻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论文摘要的格式和结构都趋于格式化”。[1](P15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已不再系统英语学习,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等,目前许多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还存在某些缺陷与问题。
本文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摘要译文搜集、文本细读,分析总结翻译中的常见错误,结合问卷结果,提出提高翻译水平的有益建议。
1 现状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毕业论文摘要翻译”,可找到超过200万个结果,其中绝大多数或是论文摘要翻译求助或是提供论文摘要翻译服务的。这一现象说明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已经进行了至少十年的英语系统学习,但在具体应用尤其是论文摘要翻译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
笔者对天津城建大学150名非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未来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的预期等相关问题,同时涉及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课程的反馈。
从调查问卷中反馈的主要信息有:绝大多数学生(84.90%)会重视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然而有超过六成(60.37%)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大部分学生(75.74%)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进行指导。在谈到具体面临的困难时,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词汇量不够(84.90%)、缺乏翻译技巧(62.26%)、对科技英语特点了解不够(52.83%)。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中,通过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最多(75.46%)。尽管有近一半的学生(45.28%)认为个人利用各种词典进行翻译最为可靠,但只有两成左右(20.75%)会采用该种方法。
2 毕业论文摘要翻译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搜集了近百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对其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问题与以下三个方面相关:
2.1 逐词翻译导致大量中式英语的存在
由于没有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异,部分学生在翻译时基本采取逐词翻译的方式,甚至不考虑句子结构,将汉语的标点符号也原封不动地译到英语中来,造成大量不符合句法的“英文”句子,使读者很难理解要表达的内容。
例1:本文论述了我国村镇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特点,研究了国内外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村镇实施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
译: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our country’s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basic survey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and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stat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estat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
析:由于在翻译时没有考虑英语的句子结构,而是直接从汉语进行翻译,造成了诸多错误或者不当之处。原文中的“我国”在英语中直译成“our country”显然不妥;“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也直接按照汉语词汇的排列顺序译成“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而没有考虑到短语中的动宾关系。
例2:但是市场比较法评估由于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影响造成了它存在着不同的精确性问题。
译:But the market comparison test appraised because the subjective factor not definite influence created him to have the different accurate problem.
析:该句的翻译几乎没有一处是正确的,完全是逐字翻译,并且丝毫没有考虑到英文的语法和句法,句中多个词的词性也出现错误,可以说该句已经没有修改的意义,只有重新翻译。
2.2 对词语的确切含义与用法不清楚,导致用词错误
背单词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花时间最多的一项工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复习准备英语考试就意味着背英文单词而已。然而尽管这样,只从毕业论文摘要的翻译来看,背单词却是一项收效却甚微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英文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思,却没有注意到词汇的具体用法,没有将单词放到具体语境中,从而导致拼写以及词义较为接近的词的混淆。如architecture与building两个词,前者与“建筑学”有关,而后者是指“建筑物”,有些学生只了解两个词都是“建筑”的意思,因此在翻译中造成误用。另外,由于在背单词过程中过分关注其汉语词义,没有注意到词性,也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用词错误。
例1:(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译:technique innovation
析:此处学生将technology与technique两个词混淆起来,没有弄清两个词的区别。technology指科学技术,而technique通常是指技巧或者某种手法。此处的“技术创新”显然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而不在于提高技巧或手法。另外此处学生没有注意到应该用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因此该短语应译为“technical innovation”。
例2:本文介绍了……
译:This paper introduction…
例3:经营战略
译:operating strategic
析:这两个翻译中都出现词性错误,名词“introduction”被误作动词使用,而形容词“strategic”被误作名词使用。
2.3 对英语句子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大量不断句错误的出现
汉语的语法,有些地方是与英语相似的,但不同的地方更多。汉语并没有对句子结构或成分非常明确的规定,而英语对句子则有严格的规定。句子总的说来由两部分构成,即主语(subject)与谓语(predicate)。[2](P3)同时,英语句子以大写字母开头,以句号(问号、感叹号)结束。当学生受到汉语影响较深而没有严格按照英语句子的规范翻译时,很容易出现不断句的错误。
例:工程的生命在于质量,造成工程的质量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它的核心是管理。
译: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 but wecan see the most importance is the management.
析:译文为了完全对照汉语原文的结构,用逗号连接“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与“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两部分。然而根据英语语法,两部分分别包括主语和谓语,是两个独立完整的句子,要以句号结束,不能用逗号连接,如果使用逗号的话则必须与连词共同使用。
3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摘要翻译水平的几条对策
针对如上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翻译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对大学英语课的认可度较低,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50.94%)认为在大学英语课上的收获比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较差。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完成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一些学生相关专业词汇与习惯的表达,以适当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形成一定的基础。同时,教师可布置与学生水平相符的专业英语文章作为课后阅读作业,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领域的英语,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汉英翻译水平。
3.2 专业英语课上加强英语语法的教学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3](P10)但与大学英语相比,学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满意度略低一些,有54.7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专业英语课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
“专业英语语法和专业词汇是阅读和翻译的核心。”[4](P12)从目前情况来看,专业词汇的教与学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语法教学显然受到了忽视,通常教师和学生认为英语语法已经在中学英语课和大学英语课上学习过,没有什么可再多讲、多学的,而且语法的教学枯燥无味。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样本分析,因对英语(尤其是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不了解而造成的翻译错误远多于因没有掌握专业词汇而犯的错误。
3.3 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
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74%认为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之外,还需要对毕业论文摘要翻译进行专门指导。另外,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影响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首要因素,但从实际翻译文本的分析来看,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忽视以及对学术英语(尤其是科技英语)特点的不了解才是主要问题。据此,有必要开设类似《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选修课,消除学生针对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误区,较为系统地讲授学术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参考文献】
[1]张全,黄琼英.简明应用翻译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道真.英语实用语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字:社区图书馆发展对策发展模式
社区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产物,是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1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1.2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开拓服务领域,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2、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3.2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3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3.4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3.5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4、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4.1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4.2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4.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5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6存储型
“图书银行”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图书银行”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换取一个相当于“存折”的借书证,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4.7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第4期
[2]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卷第28期》
[3]黄秋梨《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
[4]田蔚蔚《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0期
[5]李禾《和谐社会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吉林省图书馆长春第8期(总130期)情报探索2008年8月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建设,城市综合建设,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的软势力,是党和政府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搞好城市图书馆建设,满足城市居民越来越强烈的读书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城市图书馆是向社区居民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之一。好的书籍能鼓舞、引导、激发人,催人团结、奋发、向上。城市图书馆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城市居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区,城市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基地和宣传阵地。论文参考网。
1.2城市图书馆是帮助居民再学习、再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中居住着不同层次的人群,各层次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教育需求。城市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各类书籍、举办各种展览会、讨论会、讲演会、欣赏会等帮助社区居民实施再学习、再教育、再发展,满足不同民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大众的知识修养和文化水平;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自学教育,实现终身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图书馆是名副其实和开放的'人民大学'。
1.3城市图书馆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园地。读健康的书、科学的书,可以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实现人生的升华。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消除封建迷信和愚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图书馆应发挥独特作用。
2、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2.1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要保证城市居民有书可借,有书可读,城市里就要有合理布局的图书馆。城市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要和其他城市设施建设一样,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的理念,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现有的图书馆场所。新建图书馆,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到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紧跟世界和未来发展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实现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共建共享共用。
2.2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象征。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图书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建有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图书馆。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也建有不同风格的图书馆,体现着不同的区域、行业特色。图书馆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上,而且体现在图书馆馆藏内容上。图书馆是城市发展的标识,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反映着城市深厚的文化特色,代表着城市品位。
2.3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图书馆的多少,读书队伍的众寡,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情况的标志。城市要有大型或中心图书馆,社区要有小型图书馆,街道要建立流动图书阅览室。城市不断发展,图书馆也再不断增多。不同时期建设的图书馆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图书馆的馆藏要满足社区不同层次的人群需要。读书队伍越庞大,表明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越深厚,受教育人口越多,文明程度越高,发展更有潜力。
3、城市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3.1城市图书馆的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城市图书馆既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又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发展,城市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影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城市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论文参考网。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路、桥,就是商务楼、酒店、住宅,把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放在次要位置,几乎没有图书馆建设规划,更有甚者,原有的图书馆也被拆除。论文参考网。政府对图书馆建设投资不足,能小则小,能拖则拖.能慢则慢,随意性较大。旧设施更新改造投入不够,新设施建设在功能上低水平重复。图书馆的软件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工作人员不稳定,经费短缺,服务落后。
3.2图书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类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阵,资源的共享互利意识淡薄,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一方面造成有些图书馆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又造成图书馆资源紧缺。
4、加强图城市书馆建设的建议
4.1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城市图书馆建设要以人为本,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图书馆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满足社区不同层次人员读书需求。图书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特色要突出,规划要超前,利用率要提高。图书馆服务要坚持以人本,积极承担组织社区读书交流活动的牵头责任,,把群众自发、分散的读书交流活动组织起来,引导读书,培育读书氛围,开展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群众读书。定期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知识性强、贴近百姓生活的读书交流、学术研讨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求知渴望。探索社区读书指导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与市区文化、教育、科技部门联系,聘请城区内有关专家、学者和具有特长的居民担任读书指导员。发挥社区理事会的作用,建立社区读书组织,调动社区人读书的积极性,扩大社区读书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2加大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投资。图书馆是公益设施,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捐助为辅。政府要统筹兼顾,立足长远,搞好规划,合理布局;要增加投资,不断改造更新旧馆所,建设新馆所,促进新型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全民读书;制定鼓励社会投资办图书馆的政策,鼓励社会资助和举办公共图书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
4.3改革城市图书馆管理、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城市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应积极组织整合辖区内各类图书馆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完善图书馆共享共用制度,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共用互利;积极探索建立各类公用图书馆财政补助办法,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承担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改革公用图书馆用人机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论文关键词 失地农民 安全需求 分析 对策 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具体而特殊群体,其现实含义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国家征用后,户籍转为非农并离开农村迁居于城镇中,但又未转化为完全的城市居民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群体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浪潮。由此可知,“失地农民”具有两点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农民身份;二是丧失原享有的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经营决策权。
关于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的含义,首先广义的社区公共安全需求,是指在社区生活中社区民警和社区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外部环境和秩序的需要,而在这里社区公共安全需求主要是指失地农民在社区生活中进行正常生活的外部坏境和秩序需要。
一、Z市P区公安安全需求调查情况
本研究以Z市P区为例,对于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特点主要从对社区民警工作基本情况、社区发生的案件类型情况和社区安全防范工作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区民警工作基本情况
有25.3%的失地农民知道但不了解社区民警,而对社区民警了解的74.7%;数据显示,在其中,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向社区民警求助的达到473,占82.1%,不会求助的只占17.9%; 再者,社区民警接警后的出警速度快慢情况,通过问卷的调查,发现社区民警出警速度严重不合格,认为出警速度快的只占约4%,而认为慢的竟高达34%;而社区民警处警的效率情况,分析调查表显示社区民警对于警情的处警效率高的只占22.4%,而不高的占到77.6%。
(二)社区内发生的案件类型数量情况
大部分失地农民是对已有的社区秩序稳定情况是不满意的,认为非常满意的只占0.3%;另外,人身伤亡案件数量情况,在调查中,约7%的是人身伤亡案件数多的情况;40%的是认为发生的人身伤亡数情况一般,觉得在社区内发生伤亡的案件不是很多也不算太少;而53%的调查者认为该社区内发生的人身伤亡的案件较少;其次关于财产损失案件数量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财产损失案件多的占67.2%,而认为少的只占7.1%。
(三)社区内的安全防范情况
该社区安全防范设施拥有高的只占约3%,而安全防范设施按时检查情况,能做到安防设备及时检查的只占到占到1%,而基本不检查的比例竟高达58%。另外,安全防范宣传频率情况,调查中显宣传频率高的只占16.7%。社区民警巡逻检查频率高的只占23.8%,而频率低的仍有11.4%的占有率。
二、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失地农民社区的普遍化,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本项目组通过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特点四大方面的调查,总的来看,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影响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足
失地农民本身对于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失地农民自身情况不仅是社区公共安全衡量的重要因素,但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项不容乐观,具体主要表现在3点:
(1)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观念是社区公共安全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改善公共安全需求的角度之一。据访谈和调查显示,失地农民对于集体观念意识淡薄,重权益,轻义务,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社区内其他成员的以及社区内的事情无关心,只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才会关注。
(2)文化素质不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文化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在调查中显示调查对象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或中专,约占62.7%。
(3)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树立自我安全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是“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部分。但调查结果显示,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这一项有一定的缺失,失地农民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二)社区民警工作缺失
社区民警是维护社区公共安全的重要主导力量,社区民警作用发挥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共安全随着社区改革和建设的逐渐深化,但在调查中就社区民警工作情况,显示出几点不足:
(1)受理群众报警求助是社区民警的基本工作,从调查的数据看来,参与调查者对求助的反馈表现的不太满意,认为出警速度快的只占4%,认为处警效率高的也只占22.4%不到四分之一, 数据充分显示出社区民警对于受理群众报警求助不及时。
(2)强化情况信息工作缺失,强化情况信息工作是社区民警工作的职责之一,社区就是一个小社区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强化情况信息工作也便显得尤为重要。由调查数据显示社区民警在强化情况信息工作有着不可小视的缺失。人身伤亡案件数量高达83.4%,财产损失案件的数量更高达99.7%,这样的数据值不禁让人堪忧。
(3)社区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社区民警对于社区的安全防范工作,主要表现在社区民警巡逻检查工作的开展,社区民警巡逻检查不到位就没办法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更谈不上公共安全的维护。在调查中显示社区民警巡逻检查频率高的只占23.8%,而76.2%是认为社区民警巡逻检查不够。
(三)安全防范工作缺失
安全防范工作是公共安全的关键组成,对于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有重要的防范作用。而本次项目的调查中安全防范工作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防范设施及及时检查不到位,安全防范设施及及时检查情况是公共安全建设的基础性,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安全防范设施拥有多的情况只占2.6%,而安全防范设施安全检查情况的比例更是低至1.2%。
(2)安全防范组织不够健全,安全防范组织是安全防范工作的主体,安全防范组织的健全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全防范工作能不能顺利的开展,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全防范组织的不健全,从社区民警的工作情况,另外从小段访谈中也可以发现调查对象社区缺乏安防自治组织,这些情况是安防组织不健全的表现。
从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到社区民警基本工作情况到安全防范工作的缺失,都严重影响着社区公共安全的发展,限制着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的改善,对失地农民社区公共安全需求服务具有猛烈的冲击。
三、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加强能力的培养
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首先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公共安全需求实现的基础条件,而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应继续对失地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努力培养失地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失地农民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其次,在集体观念上要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失地农民在这方面的忽视;最后,失地农民应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在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判别能力要有一定的加强和提高,另外,社区应针对进行相应的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失地农民的安全意识,正如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个事故征兆背后,还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要消除一次严重事故,就必须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消除。
(二)改善社区民警基本工作状态,提高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
在公共安全中,社区民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民警的工作状态对社区的公共安全的影响很大。而改善社区民警基本工作状态必须从改变社区民警服务态度做起,加强正面教育,促进思想积极向上,使他们更能意识到履行职责是天职,满足社区公共安全需求是必须。
另外,可以从完善考核机制,激发社区民警服务热情,促进社区公共安全的落实,通过建立有效全面的开合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社区民警的工作实绩,真正做到监督与奖励相结合,带动社区民警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
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栓心留人的条件,要是社区民警热爱社区工作, 安心社区工作,就要为社区民警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社区民警基本工作达到积极的工作状态,才能保障将社区公共安全,实现社区群众公共安全需求,改善社区公共安全需求服务。
(三)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构建和谐社区
安全防范宣传是做好安全防范不可或缺的要求,而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社区内发生的案件的发案状况,结合季节性等特点,做到及时有效全面的安全防范宣传。
其次,安全防范设施是公共安全防范最基础的部分,而调查中的公共安全防范设施的明显缺位也表现出对公共安全防范设基本施投入不足的情况,而公共安全防范基本设施主要包括安保配套设施建设、监控摄像头、报警系统和消防器材等,基本的安防设施是安全防范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安全防范基础设施的齐全的情况下,对安全防范设施的及时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民间组织:社区服务
我国的社区服务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民间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动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直接为各类社区成员(包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内单位等)提供福利性、公益和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我国社区服务发展十分迅速,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目前的社区服务已难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需要,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
一、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
1.政府包揽了过多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职能,对社区服务的行政干预依然严重
在我国,政府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而社会组织的力量还很弱小,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二元动力格局。政府通过街道这一派出机构,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指标自上而下推进社区服务,甚至包揽了许多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工作。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服务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服务时,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区的现实情况,在服务项目的设置上追求“小而全”,力图在社区实现服务的全能化。这种做法造成了很多无效供给,使社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过多的资源投人,虽然可以快速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但不利于社区资源的开发,不利于社区参与源动力的形成,容易造成社区对政府的高度依赖,一旦政府资源投入不足,社区服务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此外,政府在社区服务中行政化、政治化的动员方式,不利于培养居民的自发参与意识,不利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形成。
2.政府越位使社区服务机构的运营缺乏效率
实际上,我国很多社区服务中心是被当作基层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对待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中心的负责人几乎都曾经是基层政府的官员,由上级任命到社区服务中心任职,并仍保留事业单位编制身份,有的甚至是公务员编制身份,享受着相应的行政级别的待遇。其他主要员工的使用也基本上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定夺的。这样一来,机构的行为显然主要是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社区居民负责,因而缺乏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设施利用率、提高服务机构运营效率的动力。
3.政府在社区服务政策的制定、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持、社区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
首先,社区服务政策分类指导还缺乏应有的力度。由于缺乏分类指导政策,有些地方一谈社区服务,就笼统地认为是政府的事,把应由市场和社会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包揽过来;也有些地方~谈社区服务就认为是社会和市场的事,与政府无关,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也推了出去;其次,政府对民间组织等社区服务的供给主体培育扶持不到位。第三,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这样,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就出现了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政府通过其派出机构——街道提供社区服务,承担了一些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职能,结果“吃力不讨好”,服务成本高,有时还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居民将社区服务中的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政府,政府成为了矛盾聚集的焦点。另一方面,政府将本该承担的职能,推给市场,导致社区服务出现营利化倾向,其福利性与公益性的本质属性受到了削弱。
(二)非营利性社区服务供给滞后
1993年民政部协同十三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社区服务和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此,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实体化发展方向逐步确立,同时,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型,社区服务走出了政府包办式供给模式,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社区服务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为居民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但同时也带来了社区服务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在实践中社区服务开始出现营利化倾向,一些社区服务机构过多地追求服务利润而忽视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公益性。造成非营利性社区服务供给滞后。
(三)社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项目缺乏多样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但总体上,这支队伍仍处于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型发展阶段。目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由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成,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以及采用专业化的服务方式。而社区服务的项目涉及老年人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家政服务、青少年教育以及其他便民利民服务等诸多领域,其中很多服务项目对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开展得比较普及、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只是一些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如老人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和一些便民利民服务。许多社区服务中心把服务项目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却没有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其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二、社区服务中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泛政治化”思维方式的制约
现在,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仍习惯于用“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看待民间组织,过于强调政治乃至完全从政治角度考虑我国民问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问题。由于民间组织具有“两面性”,因而“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政策取向的基本准则,但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的管理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结果常常发生“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政府在政策选择上也经常处于“抓”和“放”的两难境地,造成对民间组织的政策缺乏连贯性,时紧时松。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及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发挥。
(二)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对民间组织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民间组织从筹备到成立、开展活动、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审查和批准。这一规定除了申请手续繁复,审批条件苛刻外,还使得相当数量的民间组织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获得“准生证”。有的不得不改头换面,以工商登记的形式寻求合法注册,以营利性企业的名义开展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而工商注册必须按企业的标准纳税,这就加重了运作成本,严重打击了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许多民间组织不得不关门歇业;还有的民间组织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不能合法登记注册,只能成为“黑人黑户”,从而成为管理的盲区。
(三)政府部门权力与既得利益的制约
“中国目前民间组织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的‘半官方性”’。”“半官方性”也可以表述为“亦官亦民”、“官民二重性”或“准政府组织”。目前,我国一些“民间组织”其实是政府组建的,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些组织在运作网络、资金来源、公众信任度等方面,都依赖于政府,实质上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严重偏离了民间组织的本质属性。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些民间组织把政府部门作为“资源提供者”,并主要为政府部门或某些工作人员“打工”,俨然成为了“二政府”;一些政府部门把民间组织看成是附属物而不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指挥民间组织办事,安排富余人员和退休人员去民间组织工作,决定民间组织内部事务。在这样一种依赖——控制的关系中,一方面,民间组织丧失了民间性、独立性、自治性,失去自身活力和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逐渐演变为“准政府组织”;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也因此而滞缓,政府形象也因一些“准政府组织”的不当行为而受到损害。
(四)资金、人才、能力及社会捐赠的制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不足、社会支持欠缺。此外,由于民间组织还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自律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内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员录用和考核奖罚制度、自我评估和监督机制等尚不完善,导致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等问题时有发生。显然,如何有效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并推进其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时展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提升社区服务的高度认识发展民间组织的重要性
1.要改变用“泛政治化”的观念看待民间组织的思维方式。目前我国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不是政治组织,其主要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发挥作用,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能量。即使是属于“政治类”的民间组织,多数也在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和管理下进行活动,其作用主要也是积极和正面的。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制度安排和政府管理的不到位,而不是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倾向。
2.要正确认识权力部门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要真正将民间组织视为“第三部门”,割断民间组织与政府权力部门的“天然纽带”。要树立尊重公众意志、重视公共权利的观念,重视民间组织的社会代表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政府权力部门与民间组织的沟通、理解和协商关系。
(二)明确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各自定位
1.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范市场和支持、培育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并对这些组织的运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而民间组织由于具有民间性、公益性、志愿性等特点,因此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主要是及时了解并向政府如实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动员和开发社区内资源为社区居民谋利益、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通过民问途径协调公众利益、推动社区民主自治、丰富社区文化等。
2.协同治理,良性互动。在社区治理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政府与民间组织职能分工交叉的领域,很难划清彼此的权力边界,尤其是在目前民间组织能力薄弱、运行不规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协调合作,共同承担起社区治理的责任。比如有些社区公共事务虽然在民间组织的职能范畴,但如果由政府出面可能更容易解决,那么当民间组织寻求政府的帮助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反之,政府的一些行政事务如果能得到民间组织的支持和配合,通过民间非正式途径将会十分有利于工作的落实,社区居民也可能更容易接受。
(三)完善政策法规,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法律法规。当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建立了特定的关系时,就需要一套法律制度为民间组织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建立一个框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对保障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和确保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一些法律条款已经滞后于形势的变化。因此,必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民间组织法规。同时,针对我国民间组织涉外活动、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网上社团、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等也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2.加大政策倾斜。政府要通过优先注册、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措施,突出培育发展公益性、救、维权性、协调性的民间组织,重点支持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并以此带动民间组织的整体发展。
3.完善运作机制。政府要通过制度措施为民间组织开辟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建立民间组织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机制,形成民间组织发展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格局。同时,政府要建立民间捐赠和筹款的自我循环机制,这是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和自力更生的关键所在。正确引导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集中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4.建立公益产权制度。要明确公益产权的概念,建立公益产权运作监督机制、破产转移机制和民间组织退出机制。
(四)改革双重管理体制,重新定位民间组织管理部门
1.重新定位登记管理机关。加强登记管理机关在执法、监督、投诉受理等方面的职能,并依靠社会力量逐步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在条件成熟之后可尝试建立类似英国慈善委员会那样的立法监督机关。社会监督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尤其是相关权益者、民间组织本身和媒体,他们最终需要归口到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统一实现执法要求。“社会投诉制度+政府受理部门+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开其掌握的信息”也许是一个综合模式,这不仅促使政府从全面的干预中退出,而且有效的监督也能减少人们对民间组织的过分担心,减少它们成立时的障碍。
2.改革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的存在已越来越不适应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如果断然取消又会忽视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国情。因此,可以允许具备一定条件或一定领域的民间组织试点向单一监督管理体制过渡。比如:对于那些业务范围难以在现有政府职能部门或社区范围内涵盖并且难以找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的民间组织,可试行单一登记主管制,即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对于那些在社区活动的草根民间组织可试行单一社区管理制,仅由管理部门备案即可。
(五)推动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扶助民间组织发育与发展
1.坚持“民办”。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应该是政府扶助下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自我成长过程。它不是造就一个政府管理职能的者或“准政府组织”,政府不能“包办”甚至“垄断”民间组织的工作,而是要使民间组织保持自身的自治性与相对独立性,坚持民间化方向,做到负责人由群众选举产生,活动由自己决定,事务由自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