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23:4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师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申报材料的种类、份数
(一)《通信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审批表》原件3份;申报表中须亲笔签名的地方一律用蓝黑或黑色的钢笔、签字笔签名,并必须在工作单位审核意见栏和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审核意见栏加盖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
(二)申报人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核后当场退还,复印件须加盖公司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
(三)申报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登记照片六张(其中三张粘贴在表上,其它三张背后写上单位,姓名随申报材料上交);
(四)申报通信工程师需提交论文一式三份(论文评审要求可参照附件1-3);
(五)申报高级通信工程师需提交论文和技术报告各三份(论文评审要求可参照附件1-3);
(六)申报人须提交与表中“主要获奖情况”、“主要、论(译)着情况”栏填写内容相对应的资料(申报人业绩成果须为担任现职称以来取得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套。原件经审核后当场退还,复印件须加盖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其中着作复印件必须复印着作封面、版权页、目录,并按顺序装订整齐;
(七)打印填写《申报材料目录表》(附件2);
(八)申报的各项材料,一律用a4纸张双面打印或复樱
关键词 工学专业硕士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Clarifying the Cultivation Aim of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YANG Ta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homogeneity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academic master.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fied cre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further the cultivation aim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course settings, reform academic level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aim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近几年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并从2009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以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所占总计划的比例已由 2009年的约 11%增加到 2013 年的约 40%,①②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专业硕士已成为社会建设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理工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几乎没有区别,④⑤⑥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完善,工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同质化比较严重,无法实现工学专业硕士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工学专业硕士,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必须对工学专业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改进。
1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多数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硕士基本相同,仍然定位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偏离了工学专业硕士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对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部分高校相同学科或方向的工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课程设置相同,甚至两类研究生同班上专业课,“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也一成不变。也有部分学校只是对工学专业硕士增加了很少学分的实习,但实验、设计等其他实践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这样就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3)师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差悬殊,有些教师对外服务课题多,参加过很多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有的教师甚至是国家级或市级重大工程的评审专家,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但大量年轻教师,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着博士学历、博士后甚至海归经历,科研能力强,也发表了很多SCI论文,却没接触过实际工程,根本谈不上工程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
(4)考评体系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工学专业硕士的考核体系仍然类同于学术硕士,基本上还是“三步”考评制:第一步是先修满理论课程学分,一般在30学分左右;第二步是发表1~2篇期刊论文,对期刊等级的要求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也不一致,甚至不同导师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三步是毕业论文和答辩必须通过专家审核,特别是要通过专家盲评。第一步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步和第三步目前主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二和第三步中把关的导师和同行专家,他们还是按工学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标准来加以评判,而对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却无任何规定和标准可循。
2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改进措施
2.1 明确工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③因此,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对工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改变同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为核心,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打造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性意识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对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唯一目标和科学定位。
2.2 建立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建立和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突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技能提高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应从课堂教学、企业实习、科研基地实践等多方面重视和加强。
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重机理分析和公式理论推导等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采用PPT、录像、电影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多方面的资料、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交互对接。提出工程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验教学与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课堂案例教学的多层次、丰富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2.4 增设企业实习学分
企业实习是工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习不应拘泥于形式。实习的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联系,也可由导师推荐或进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结合课题进行实习,或是毕业论文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课题展开研究。企业实习应不少于5学分,时间不少于半年。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需要建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导师队伍。加强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遴选机制,鼓励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工厂、施工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攻关,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 (2)从设计院、大型工、矿企业引进具有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高水平的人才,解决理工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3)在实习企业聘请研究生导师,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提高全日制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
2.6 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
(1)专业课程考核。改变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课程考核的方式,以课堂讨论、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论文或设计和实验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综合考核,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企业实习考核。除了提交实习报告和企业实习证明外,还应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工作业绩考核。学生应提交参加工程设计、施工或实验的成果。为增强学生对企业实习的重视,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的考核条件,企业实习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工作。(3)研究能力考核。改变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以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实习企业亟待解决问题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加以考核。
2.7 实践性的学位论文选题
工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避免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课题。课题来源可以是导师的企业横向课题,最好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内部立项的研究课。这样的学位论文选题既体现工程实践背景,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学位论文开题必须要有本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以确保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预期论文成果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成员应由工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2-3名与高校的学术权威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应侧重于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注重论文的技术创新。这样既保障了论文的质量,又实现了对工学专业硕士的知识应用、创新和实际专业技能的考核,从而进一步促进工学专业硕士向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方向快速成长。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对于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必须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加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日制工学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教学质量,实现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注释
① 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59-60.
② 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5.
③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④ 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
【关键词】高职 职称 教师发展 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教师职称是一个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职称评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与激励之一。因此,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与晋升制度,将引领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自1980年初明确提出概念至今也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至今未从普通高校教师(本科)职称评审体系中完全分离出来,制约了职称评审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为现代社会经济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国内职业教育学者俞启定教授曾撰文论述:研制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新标准应坚持“独立设定、双师导向、分类考量”的原则。河北省于2015年最新印发《河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虽强调了师德、教W业绩等的重要性,但仍以论文、课题、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评定,2016年对于外语与计算机的评审要求也有所松绑。从国家到地方职称评审标准在不断修改,但从整体来看,仍与普通高等学校使用基本统一评审条件,未能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师工作专业化发展与职称评定的统一与有机结合。
三、职称评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错位表现
1.职称评审方向与高职教师个人发展特长的角色性错位。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的来源非常多元,高等院校毕业生、企业技术能手、社会能工巧匠等均可成为高职教师。来源不同特长自然不同,而人作为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高职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和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目前职称评审的方向上,过于强调高职教师的“学术角色”,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职业角色”。比如:对于一位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任教高职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他必然要多花精力去做不擅长的“学术研究”,而丧失了深入发展其实践能力这个优势的更多机会。
2.职称评审内容与高职教师日常工作内容的导向性错位。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师日常工作内容本已庞杂,主要有理论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资源建设、专业比赛、企业调研、技术服务等。而职称评审还在课题、论文、成果、获奖等方面做了高标准的要求。日常工作内容与职称评审内容的错位,导致了高职教师综合工作内容的急剧膨胀,人人疲于奔命,均想快速成为千人一面的“全才”,磨灭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热情,高职教师发展个性丧失,职业发展积极性下降。
3.职称评审标准与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程度的结构性错位。在职称评审标准上,为了便于操作,多使用“硬性的、量化的、结果的”指标衡量,比如: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上详细规定讲授课程门数,在业绩成果上描述为所有奖励级别,在论文著作上明确了篇数或字数等。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继续教育的经历与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通常使用“软性的、质化的、过程的”衡量指标。这种标准上的结构化错位将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功利性,只在显性的硬性指标“规模”上努力,而忽视隐性的软性指标“内涵”建设。
四、高职教师个人发展策略
1.职称准备与个人特长相结合,分级制定个人发展目标。目前,台湾地区已经开始分教学、实务、研究三类推动“教师多元升等”,侧重教师个人特长发展的多元职称晋升已成为可能。因此,高职教师在职称准备中,一定要保持自身在某一类别中的个人发展优势,尽量在实际教学和职业实践中从问题出发寻找学术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提取研究成果,不断维持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根据职称发展级别,结合职称评审条件,高职教师符合实际的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比如:助教评讲师,先从上好一堂课开始;讲师评副教授,重点提升教学和实践能力,做好课程设计等。
2.工作内容与评审内容相统一,分类规划职业发展内容。当前已有一些省份尝试试行单独设置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职称评审分离已是趋势。因此,高职教师在职称准备中,对于与日常工作关系不紧密的评审条件做到基本达到,对与自身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的评审内容进行重点提升。要根据自身所处岗位类别,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内容。作为普通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实践能力提升作为发展重点;作为专业带头人,可以将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作为规划重点;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将教学管理能力作为提升重点。
3.软性过程与硬性成果相结合,科学设定继续教育实现途径。高职教师要将提升自身内涵与达到职称评审指标相结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继续教育作为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脱产和非脱产方式、内外部培训、线上线下课程等多种方式,结合讲座、观摩、参观、座谈、研讨等多种方法,每一次继续教育进行 “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一体化设计,在达到职称评审硬性指标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个人专业化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王为民.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套用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3(1):16-21.
[2]雷家彬.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J].高校教育管理,2016(4):91-97.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现代师傅”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21-0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将现行的职业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教育有机融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比学校教育能更好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为学徒(即学生)是接受中小型企业系统培训(50%的时间在企业)的雇员,并且接受教育的课程内容也主要由企业决定。现代学徒制所特有的机制保障决定了其师资队伍(以下称“现代师傅”队伍)的建设路径。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的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模式以专业植根于企业、对接地方产业为基础,以工学交替为培养形式,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现代师傅”队伍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共同组成。
一、打造教师成为
具有技能特长的“现代师傅”
所谓“现代师傅”指既掌握前沿专业理论知识和学说,又有现代育人理念和经验,加上熟练的岗位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为此,加快建设“双师”素质的“现代师傅”队伍是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保证。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青蓝工程”。为了让新教师尽快在入职3年内初具教师专业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达标,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给每位新上岗的教师配备师傅,结对指导,并对师徒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以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帮助引领新教师在3年内掌握教学常规、熟悉课堂教学、能独立备课、授课等教学能力;在教育工作方面,熟悉班主任职责、规范及流程,能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独立组织学生活动、有效展开学生谈话等工作。
“传帮带”工程。学校对于入职3年后已初具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教师继续配备师傅指导其教学研究、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及班主任工作,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师专业化素质。
全面提升工程。学校采用骨干培养和全面提升相结合的策略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通过民主推荐和考核评比,选拔一批在岗工作满3年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方向,分别在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目标,指定导师,培养周期为2年,实施终极考核。成绩突出者,列入学校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队伍,或进入(未到龄的)下一轮培养。
同时,学校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3年一轮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求他们从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专业技能等方面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寻找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采用学校安排与个人规划相结合、考评激励和自主发展相结合等策略,定期督促检查教师职业规划的执行和达标情况,每年考核1次。学校还搭建发展台阶,保证中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化素质全面而有序提高。
(二)着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
应用性科研能力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师资必备的能力。学校在师资培养实践中采用梯级培养方式。首先,理念引领。学校注重引领青年教师确立教学理念。每年“校长荐读”活动推荐他们阅读有关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书籍,并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要求青年教师积极研读并撰写论文。青年教师通过读、思、写、研,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其次,能力提升。获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在强调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的科研课题,藉此逐步养成科研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获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要求其申报并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形成校园科研氛围,引领全体教师发展。第三,企业锻炼。为了提高教师岗位操作技能,学校坚持科研工作“与生产第一线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研究”的原则,与行业企业联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研发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着力提高专业教师岗位生产操作技能
建立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共拥的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让生产车间变成职教课堂,生产过程变成教育过程,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条件成为专业教师技能成长的基础。实训基地中的教学团队由行业企业师傅和院校的专任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内部优势互补,专业教师在基地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熟悉了产品要求、工艺标准等,在与行业企业师傅的合作中,在指导学生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岗位生产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建立研发中心。建立校企合作产品研发中心,让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培养专业教师产品研发能力。产品研发的过程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的过程,有利于以科研项目促生产、以生产促教学。另外,专业教师还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可结合专业建设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生产操作和革新技能。
二、打造行业企业师傅成为
具有教师专业化素质的“现代师傅”
(一)行业企业师傅需具备教师专业化素质
行业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师傅”队伍中的又一主力军,行业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一半的教学时间,承担着技术技能教学任务。在现代学徒制岗位实践教学过程中,“现代师傅”不同于传统师傅只需单一、个体传授某种技能。“现代师傅”要尊重“现代徒弟”(学生)的个性,需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易让“现代学徒”接受的手段进行技能传授,且不是传统的一对一传授,而是在现代化的岗位工作平台上进行多个指导,行业企业师傅需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行业企业师傅与“现代学徒”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或工序,教学内容即工作内容,“现代师傅”需要有指导和合作的能力。“现代师傅”还需要具备现代教师的宽阔胸怀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行业企业师傅的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举措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主要就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学校导向和教师自主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否适应时代的变革,乃是关键之所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这一定位决定了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08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然要向职业英语教学推进。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高职职业英语以就业为导向,将英语教学改革按照专业分成不同的职业方向,如IT职业英语、机电职业英语、生物职业英语、艺术职业英语、经管职业英语等,切实推进了职业英语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英语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提高专业素质,转变教师角色,朝着专业化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是,基础理论课程课时的削减使职业英语教师产生“重专业轻基础”的印象,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找不准基础理论课程的发展方向。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师范院校,专业知识的匮乏给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造成困难,而且基础学科中大量的英语教师专业分工不明,这些都使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二)职业英语教师“双师素质”不明显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达到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标准的要求。同时,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参加“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双师培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三)职业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目前,从事一线教学的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教学热情高、积极向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历练,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色,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较重的教学压力、较弱的教学理论水平导致年轻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搞科研,无法将优秀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同时也难以将有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无法形成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职业英语教师的素质,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这既要依靠学校政策的支持,还要依靠职业英语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发展。
(一)学校导向
1.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要推动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重要且必要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学校应当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将教师有规划地分成不同的职业英语方向,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 2.制度导向,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通常被理解为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的基础和素质、技工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针对实践性较弱的基础学科,学校要鼓励并支持职业英语教师取得相关专业和行业的ESP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师证书,如IT职业英语教师资格证,以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工学结合,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企业实践。高职院校应当为职业英语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包括英语和非英语的专业培训,更新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及国外访学,加强校际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性;对于短期培训效果较差的情况,可以尝试充分发挥学校及院系本身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能动作用,聘请院系优秀的专业教师给职业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传授专业知识,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当着力解决基础学科教师“下企业”的问题,努力探寻职业英语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新形式,帮助职业英语教师充分了解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职业英语的最新需求,同时增强教师的“双师素质”。
4.合作交流,加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转化。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系科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鼓励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各类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活动,使教师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授课的技巧,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有益沟通;增强国际合作,有助于职业英语教师投身于国际学术活动,拓宽视野,实现价值;同时,要为职业英语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教师自主发展
1.观念转变。教师观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态度、倾向、刻板印象等,还可以分为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英语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意识。职业英语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适应教学的现实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2.知识管理。职业英语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知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如英语知识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职业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个人知识库,加强对英语学科知识以外的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同时加强知识交流,分享个人知识。此外,高职职业英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更新自身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现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3.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核心动力。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陷入机械式的重复教学中去。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不拘于学科教育,而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以适应用人单位和各个行业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类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探索“教、学、训、做、评”五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自主培训。要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职业英语教师自主性培训没有定式,要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培训;主动与英语或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最佳结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熟悉企业运作环节,总结职业语言,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开展职业英语科研,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带动教学研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大家好。我叫××,来自大城县分公司。下面自我介绍一下。
1999年7月毕业于河北省邮电学校光纤通信专业。尔后,通过六年艰苦自学,先后获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本科学历。20*年12月,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证书。20*年2月,被廊坊通信初级工程专业评审委员会授予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20*年4月,通过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证书。
1999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县电信局参加工作。刚开始3年,在阜草支局从事机务员工作。20*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公司机关,负责秘书、人事、劳资、安全生产以及机关办公局域网维护等工作。三年管理工作期间,在县分公司、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各位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公司领导讲话、公司工作报告、通信信息编发、会议记录等公文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公司机构优化调整、竞争上岗、营维体制改革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分公司领导、综合部主任交办的经营分析ppt制作、组织会议、协调县委政府关系等临时性工作。
工作期间,坚持学以致用,及时将工作、学习经验撰写成文章和大家交流探讨。20*年底,撰写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文被省通信工会授予优秀论文奖。20*年11月,参加完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培训专业讲座及拓展训练后,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情景模拟创建学习型组织及现实思考》一文,被作为头版文章刊登在河北通信人力资源杂志上。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的竞聘目标是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一般管理岗。我竞聘这个岗位的最大优势是我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基层工作经验和一定功底的文字水平。
我如果竞聘成功的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想开展工作:
第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企业精神,苦练基本功,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决服从领导指挥,紧密团结同事,协调联动,携手共进,努力开创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二,创新思维,努力做好工作。20*年省公司形势教育指出:网通公司成在经营,败在管理,关键在人。通过近两年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公司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现代化的治理结构”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高省、市、县三级公司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县级公司的管理水平,但是当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主要课题之一。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充分应用正强化、负强化理论,使员工将学习和改革视为网通工作的常志,进而逐步提升全省网通系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第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劳动争议。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导向,充分应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保健——激励等激励理论,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请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投出您手中宝贵的一票,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您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家好!
我叫。来自大城县分公司。下面自我介绍一下。通过六年艰苦自学,1999年7月毕业于河北省邮电学校光纤通信专业。尔后。先后获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本科学历。年12月,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证书。年2月,被廊坊通信初级工程专业评审委员会授予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年4月,通过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证书。
被分配县电信局参加工作。刚开始3年,1999年7月毕业后。阜草支局从事机务员工作。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公司机关,负责秘书、人事、劳资、安全生产以及机关办公局域网维护等工作。三年管理工作期间,县分公司、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各位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公司领导讲话、公司工作报告、通信信息编发、会议记录等公文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公司机构优化调整、竞争上岗、营维体制改革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分公司领导、综合部主任交办的经营分析PPT制作、组织会议、协调县委政府关系等临时性工作。
坚持学以致用,工作期间。及时将工作、学习经验撰写成文章和大家交流探讨。年底,撰写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文被省通信工会授予优秀论文奖。年11月,参加完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培训专业讲座及拓展训练后,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情景模拟创建学习型组织及现实思考》一文,被作为头版文章刊登在河北通信人力资源杂志上。
竞聘目标是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一般管理岗。竞聘这个岗位的最大优势是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基层工作经验和一定功底的文字水平。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想开展工作:如果竞聘成功的话。
第一。苦练基本功,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决服从领导指挥,紧密团结同事,协调联动,携手共进,努力开创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二。努力做好工作。年省公司形势教育指出:网通公司成在经营,败在管理,关键在人。通过近两年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公司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现代化的治理结构”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高省、市、县三级公司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县级公司的管理水平,但是当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主要课题之一。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充分应用正强化、负强化理论,使员工将学习和改革视为网通工作的常志,进而逐步提升全省网通系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第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导向,充分应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保健—激励等激励理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您们选择是正确的请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投出您手中宝贵的一票。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工作过程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绪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成长,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但是,尽管高校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相当庞大,软件公司和企业却反应招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也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对口就业率低。这就是当今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脱节,即学生找工作难,企业人才难求。归根结底,导致这种尴尬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开发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要求的,于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1-4]。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在充分调研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对软件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完全根据市场动态开设专业方向,目前开设的方向有Java Web开发方向、C# .NET Web开发方向和手机软件开发方向,拟开设软件测试方向。近年来,本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我校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大胆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经过不断的努力,软件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一、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的提高和完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学的硬件资源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特别是在2010年,为满足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需要,由市政府批准,依托现有马鞍山师专资源,于6月挂牌成立马鞍山师专软件学院。同年年底,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获批“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出资150万,学校配套资金150万,共计300万元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标准化多媒体教室28间,其中60座21间、80座3间、120座4间。机房4间,主流配置机器260台。一体化教室5间,有手机软件实训室、Java实训室、.NET实训室、软件实训工厂、系统集成模拟实训工厂,这些教学设施完全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及实训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深入企业。最好、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使学校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技术要求,让企业辅助学校教学,双方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我校软件学院联手一大批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以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实施集中培养。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由安徽清华紫光国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马鞍山视聆通软件园有限公司、上海狂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等近三十家企业组成。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根据社会产业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定期联合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省内外多家软件公司召开会议共同研讨,不断地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把专家请进课堂”、“把教师送到企业”等模式施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得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二)企业参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
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其中职业素养课程由校企联合开展,如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优秀校友论坛和到校开展专业技术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专业潜能测试等。经过一学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各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规划有较清醒的认识。
(三)企业参与课程实训
2011年1月,我校2010级软件技术Java班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第二、三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期间,由中软国际ETC(无锡)的项目经理到校开展为期1-2周的课程实训,如Java SE桌面项目实训(1周)、Java SE桌面数据库项目实训(2周)、网页设计项目实训(1周)、Java EE Web项目实训(1周)等。2012年1月,2011级软件技术.NET班又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就能较早的了解企业对该门课程的需求以及该门课程在培养职业岗位能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较早的接触企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双教师授课
在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内开展项目实训,由中软国际ETC(无锡)到校实施。在企业项目经理到校开展课程实训和校内项目实训过程中,配备一名校内专任教师随堂,实行双教师授课,这样做的优点包括:让教师在校内就有机会学习企业一线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风格,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还可以起到监督和辅助作用,一举多得。
(五)引入“双证书”制度
我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如程序员、软件设计师、SCJP认证等。在教学计划内,将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
(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加强与完善校内实践条件的同时,我校还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至今已与上海狂龙数码、东华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晟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贵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150人以上,这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改革
(一)实行大类招生,“1212”分段培养
我校在2010级新生中实行计算机大类招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21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期(“1”),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第二、三学期(“2”)开设专业课程;第四学期(“1”)组织进行校内项目实训。第五、六学期(“2”),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成与岗位相符的毕业设计。
大类招生的优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学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学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更好地满足志愿选择,督促教与学,实施大类招生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和老师学习和教学的激情与热情;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四、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资源利用;五、利国利民,平衡所谓的“冷热”专业。
(二)构建“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技能培养体系
以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Java Web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是Java开发工程师和程序员。根据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课程规划与建设,全面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达50%以上,同时注重课程和实训项目的综合化建设。
以职业岗位为出发点,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标准,序化教学内容。如分析“Java工程师和程序员”的岗位工作过程,邀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完成该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各种核心技能,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
跟踪新技术,融入教学,拓展职业能力。如在《数据库基础及Java数据库编程》教学中大胆引入新技术、新工具,以工作任务为专题,讲、练一种工具MySQL,演示、扩展SQL SERVER 2005,了解Oracle。教会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多个工具的解决方法,力图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由多媒体教室加机房授课改为在一体化实训室组织实施,具体教学安排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激发兴趣,任务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首先构造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准备;引出新知识,演示典型案例的实现过程;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任务,对工具的实现产生认同感,完成一定量的任务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之后解决实际场景中的任务,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将经验升华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后的实践。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内容由典型、实用的软件项目,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展开。整个项目按照“项目背景――项目分解――下达任务单――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教师总结――学生再实践”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微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依据工作过程分解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如下图1所示:
同时教学中结合使用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改革考核形式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试、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校内企业实训项目考评、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实习成绩由带队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习情况和实习报告进行评定。在学生的实习情况表上需有企业人员的评语和签字并加盖公章。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软件系统开发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定。
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进行成绩分析,查找在教与学、命题、阅卷等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改正、完善和提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从企业引进有经验的教师到校内讲学,同时还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实行教师导师制,师徒互助,共同提高;
(2)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及校外组织的各种培训;
(3)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4)听课:鼓励青年教师听课,指导教师随时检查其教案和课堂教学;
(5)教学研究:在进行完一轮教学后,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论文。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正在快速的成长。
五、结语
我校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思路科学,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网络资源建设日臻完善,构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教学体系,并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对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教科研方向稳定,成果突出。近年来,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大部分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及北京地区等软件企业就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基金项目: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大类招生前提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编号2011xjrcpy02)
[参考文献]
[1]何婕.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5):628-652.
[2]曲桂东,张诚洁,丛迎九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0,(Z1).
[3]姚寿广,卢兵,吴学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73-7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2-02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Xiu ling Road No.37,Nan Ning,Guangxi
(Code:530001,China Email:)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say,“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issues of how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newing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精神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随着未来5―10年适龄生源尤其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不断下降,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这些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一、统一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高职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无论是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宽改革的思路,深挖内涵建设。必须认识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统一和更新教育观念问题,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的更新,就是求新求为,使机制和实践突破桎梏,带来新的发展。思想的统一和更新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本学院的自身条件、社会需求、教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引导学院科学发展。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大阻力。教师的思想不统一,观念不转变,就会掣肘高职教育改革。所以,必须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思路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具体的职业进行改革和拓展,实现工学结合,将工作实际带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有新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人才。这里说的“双师型”人才是必须要有对本专业及行业实际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双证+双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了解本专业及行业的最新动态,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适应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同时,定期让专任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继续加大“双师型”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办出特色。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这几年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完成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也尽量把企业搬入校园,但毕竟学校不是企业,有些环节是不能直观体现的。为了使这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更形象、更直观,就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更大范围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激励,使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实施环节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重点考察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2)课程设置突显专业技能的特点。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设计培养计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与职业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4.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改善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中,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
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但应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小论文的写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几分钟小考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课外论文、技能面试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深挖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迎来高职教育发展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英新.高职教育改革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1,(7).
[2]王军伟.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职教精英论坛,2003,(12).
[3]钱光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
[4]吴亚平.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工程教育
引言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已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卓越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师是“卓越计划”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怎样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卓越计划”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我国工程师的专业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引导,没有重视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为了应对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大批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履历就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便匆忙走上讲台,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在硕士、博士阶段接受的仍然是传统型的教育,使得他们长于理论研究而疏于工程实践,知识结构较单一,缺少工程应用背景和跨领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低,不具有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国内各高校在评职和晋级的时候普遍具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教师不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对工程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给与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也出现不平衡的现象,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学缘结构失衡等是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随着生师比的大幅提高,教师的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出现重“量”而不重“质”的现象。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而且教学系列的教师地位明显高于实验系列,致使教师普遍不愿参加实验室的工作,进一步减少了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卓越计划”对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能够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需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足够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鼓励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管理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以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科研获奖、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工程创新能力为主。
建设并保证拥有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工程科学知识、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突出的工程解决能力、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教师队伍中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需要各高校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下面我们从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培养内容的侧重
1)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若要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工程人才,首先需要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学校需要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向广大教师传递高等教育形势、学校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教师明确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引导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工程教育理念。还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职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使教师自觉提高工程经验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的教育,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教师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教师由于职务聘任、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日常的教学工作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对教育研究没有任何兴趣。各高校应该降低科研工作在考核和晋级中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从事教学工作,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多创造机会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卓越计划”的提出,对工科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对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师资力量。
3)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中要求卓越工程师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间接对工科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要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外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外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教师专业外语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的术语与概念,能够流畅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了解国际上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实现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4)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施“卓越计划”使得企业的角色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企业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更快更好地建立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企业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二)培养方式的选择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以下两种方式值得实践。
第一,从企业引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工程师,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目前教育体制下的氛围和环境,解决他们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不足。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们不太熟悉教育科学规律,在讲授生产实例的时候,常常不注重学生是否有相关专业基础,也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这些企业工程师对于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也不能很好适应,不能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凭借自认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不思进取。所以要加大对他们“教学方法”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教育规律,加大对他们的考核力度,培养他们的教育执业能力。
第二,把缺少工程能力的教师推向企业实践环境,进行“再教育”。由于直接引进企业工程师存在一些弊端,那么把工程能力不强的教师培养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导师,可能就更为合适。当前高校教师普遍理论基础较扎实,只是缺少工程实践锤炼的机会,让他们在企业工作中锻炼一段时间,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使他们的理论教学有了生动的实践基础,也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企业的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论水平高的教师还可以发现一些现实工程中的问题,可以提炼出一些科研选题,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加以解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样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会很有帮助。为了顺利实现这样的教师“再教育”,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与保障措施,让教师顺利深入企业现场与实际工程环境中去,保证他们在企业提升工程能力期间的待遇问题,解决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
结束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中涉及的核心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树立工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工程能力是打造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解决师资队伍的问题,可直接引入企业优秀工程师,或者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63-165.
关键词:专业学位;校企联合;双导师;教学基地
作者简介:王新荣(196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小海(1970-),男,黑龙江双鸭山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XM_HLJ_20121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渐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岗位[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而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改变了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的格局。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并能适应特定职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高质量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如何健全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对校企联合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作初步探析。
一、目前校企联合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制订了一些具体措施,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也发现了校企联合培养面临的一些问题。
1.企业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定位存在着误区
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中发现,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正确认识,他们看重的是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甚至有些企业将研究生视为廉价的高级劳动力,对于研究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课题并不是特别关心。[2]
2.学生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部分高校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样容易造成实习单位培养条件、培养能力及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性质不对口,校方监管不严,造成研究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等问题。另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完成在企业的实践过程,诸如企业中断了项目的研发工作,学生不适应企业环境而主动离开,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被辞退等,这些都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造成了困难。
3.学校导师缺乏实践经验
导师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高校导师多属于学术型导师,他们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年,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注重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擅长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相对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学校导师的能力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匹配,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着很大弊端。
4.企业导师的作用不明显
企业导师大多数是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中长期从事具体的产品发、技术革新、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企业导师一般都是各个企业的领导、专家或技术骨干,由于忙于自身的岗位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无法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培养中,企业导师的指导大多局限在论文选题方面,而在论文撰写、培养方案设置及学生个人培养计划制订等方面几乎没有建议,甚至存在挂名指导的现象。
5.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间的交流难于实现
校企联合培养是集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突出集体培养的优势。然而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学生与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的交流容易实现,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则难于进行,那么也就无法发挥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互补作用,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校企密切合作,构建行之有效的联合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是培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那么要想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单靠高校在课堂上讲授基础理论和在实验室从事科研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通过与工程师在一起协同工作,不断消化、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体会项目发的工作场景,培养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1.联合培养需要合作单位的支撑
校企联合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共同组建导师组,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导师团队、良好的实践环境。企业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形成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企业的责任感。
2.联合培养应以项目为主要依托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高校与企业间应以某一具体研发项目展开合作,支持年轻、有着创新活力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工作,企业要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由企业中专业特长突出、责任心强的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学校导师要在合作项目中为研究生找到学科特色鲜明的课题,指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三、健全双导师培养机制,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夯实基础理论,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开展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学校的大多数导师的成长历程就是这种模式的翻版,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4]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既要抓基础理论学习,又要抓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基础理论是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才是最理想的。可是高校往往缺乏这样的培养条件,难以提供实践训练机会,大部分导师由于单调的学习工作背景,使他们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要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聘请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校外导师,最好是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有足够的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应用性项目发,同时又能提出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工作不会太工程化。
在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及机械行业的相关专家,共同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培养方案中的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应当由校内导师承担。专业实践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实践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实际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基础理论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这类课程应由校外导师来承担。学生的学位论文侧重于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项目,着重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遵循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及专业学术规范,对所选取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所以对于学位论文的指导应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参与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对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给予及时指导和解决。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尽管教学分工不同,但教学活动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高校导师要定期到企业回访,与企业导师定期沟通和交流,了解研究生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通过双导师联合培养,能够将高校所拥有的理论优势与企业所具备的实践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5],使校企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多环节联动、互相推动发展的效果,在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基地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来建设。
1.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基地,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经过办学实践发现,成长型的、规模不大的高科技企业更适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的企业往往对人才才会更加重视,只要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实践、科研能力,企业就会将一部分研发项目及攻关项目交给学生来做,这样有利于迅速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选择联合培养单位不能走形式,要做到实处,要切实考察好合作企业可提供给学生培养的具体条件,以及使用这些条件的可行性。筛选出学科特色与合作企业主导工作关联密切的、符合培养条件的企业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
佳木斯大学已与佳木斯中唯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稳定教学基地的建立,为校企双方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渠道。
2.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除了与企业联合创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外,也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研究生可以完成工程设计、工程发与技术攻关等相关工作,熟悉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等,从而使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在校内学习期间就得以升华。
佳木斯大学充分整合各个专业学科的资源优势,依托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所,开展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和科研的渗透,发挥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团队的载体作用,使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工作,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训练。
五、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培养过程必须实行校企联合、配备双导师,其实现途径之一是高校必须联系一些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及培养能力的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建立高质量的联合培养基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实现途径之二是建设好一支企业导师队伍,发挥企业导师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点,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走出一条校企联合培养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雷彩虹,魏玮,许方,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3):438-441.
[2]李勇,陈艳慧,李博,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13,(9):238.
[3] 陈小平,罗文标,曹蔚,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