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22:4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瞬息万变的高级文明形态。
城市的建筑就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个性、品位、现状。上一代人离去了,上一代的城市建筑却把上一代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韵味记录了下来,周而复始。
她没有终止,总是在不断变化着高度或者风貌。有时,她会像凝固的音乐,有时,又仿佛是流动的影像……
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从外表上看,便应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无论他是工人、学生、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城市的性质,也正如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内在素质,会从根本上决定城市形象,当然也包括建筑的形象。
一个人背着相机,游走在这城市里,留意身边的建筑,用相机随意或不随意地记录着所见,再将这些记录下的所见与摄友们分享。
每一代人似乎都可以说出自己和城市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游走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要想捕捉某个影像,需要你每时每刻保持观察力,也许在你上班的路上,就可以看见有意思的画面。
拍摄建筑并不那样容易。在拍摄之前要观察光源,还要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因为建筑需要衬托才显得生动。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人流车流中往往站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捕捉到一个理想的瞬间,有时还要冒险去爬高下低。
富有个性的建筑,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上,也可以表现在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上,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上,如屋顶、柱廊、门窗等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拍摄城市建筑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和读者分享。
1.巴黎新区的建筑,非常典型的一张建筑摄影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因透视和广角镜头效果造成的变形。
2.透过民居往上看现代的高楼,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对比。
使用Nikon D70相机,19mm超广角镜头。
3.冬天早晨暖暖的阳光,淡淡的雾气,远处的高楼轮廓依稀可见,和川流的行人与车辆组成了一幅很有趣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135mm镜头,光圈F8,快门1/250s, 用Photoshop后期调整色温为偏暖。
通过二维空间的平面形式来表现建筑
当摄影师用相机取景时,只有当相机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线才会在照片中保持垂直。这就限制了用相机拍摄建筑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时,画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会显得过多,而建筑的顶部又无法被摄入画面。如果相机向上仰拍,虽然建筑的顶部被摄进了画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却会向上会聚,摄影中把它俗称为“透视变形”。所以一些专业的摄影师会使用特殊的移轴镜头和相机调整这样的变形,可是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可以使用广角或超广角镜头刻意突出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力或戏剧性构图(见图1、图2),或者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使变形减少,使画面更富层次感(见图3)。对于取景,竖幅画面拍摄有利于表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和街道的纵深感,横幅画面拍摄能较好地表现建筑群的林立。
用光线的变化表现立体空间
正确用光的含义是指控制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既要表现出受光面材料的纹理质感,又要能显示出阴影的层次而又不失细节。通常说,拍摄建筑物时,45度侧光是比较适合和常用的光线,但在表现外墙装饰为玻璃材料等现代建筑时,光照的角度就要灵活掌握了,要根据光线来表达你的主题(见图4、图5、图6、图7)。
4.夕阳在大厦的墙面上留下了柔和的金色阳光,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70-300G,300端,光圈F8,因为明暗反差比较大,曝光-1。
5.逆光下,城市的道路就像河流一样,穿行的人们像是流动的音符。光圈F8,快门1/500s。
6.圣新大教堂的白色和蓝色天空,构成简单明快的色调,侧光的运用使得建筑的立体感非常突出。
7.教堂尖顶在树叶的背影中,指向深邃的蓝天,光与影体会的不就是那份信仰吗?使用Nikon D70相机,28mm~105mm镜头,105mm端,光圈F8,快门1/500s。
表现城市建筑中重复的线条和形状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画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条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折线、圆弧线以及重复线等等。还有就是像迷宫一样重复的形状,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等等。
如何在这些繁杂的线条和重复的形状中寻找美感就是摄影者所要考虑的,包括线条的粗与细、实与虚、淡与浓之分等等。粗线条强,细线条弱;实线条静,虚线条动;淡线条轻,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和它们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性。在重复中寻找细微的变化,找到色彩或形状的搭配,使照片更具趣味(见图8、图9、图10、图11)。
8、罗马角斗场,由三道弧线和竖线构成的画面,使建筑表现出一种张力,宏伟而壮观,让人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
10、四个重复的窗,就像四幅装饰画一样,仔细看,每个窗里的圣诞花都不太一样。
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门1/125s。
9、11、有时色彩或者块、面,就是照片的主题,留意都市里那些时尚的楼群,你会发现像七巧板一样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70-300G。
发现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一个让人活动的空间,在拍摄城市建筑的过程中去发现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必要的,建筑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有时人的活动可以衬托建筑。建筑的个性可以表现在人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的各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上,如屋顶、柱廊、门窗等等(见图12、图13、图14)。
12.在水泥森林里,忙碌的人们从这片林子到那片林子……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门1/500s。
13.人们在节日里装点自己的居室,窗口的铃铛、雪花,还有窗玻璃映出的房子形成了一副很有意思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
14.悠闲的下午,慵懒的夕阳,照射在人们的脸上和斑驳的旧门上。使用Nikon D70,135mm镜头,光圈F8,快门1/200s。
以上就是一些拍摄城市建筑的心得,还有很多拍摄技巧和构思是在拍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的,城市建筑那有趣的画面永远都拍不完。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
关键词: 商业建筑;艺术处理;购物空间;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是当今面积仅次于居住建筑的第二大建筑门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是各种经济信息交汇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城市整体环境最具活力,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商业建筑的购物空间
购物空间是商业空间中面积较大,人流最集中,对城市环境设施配套要求较高的建筑空间分类,其环境与室内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也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情感,趣味与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通信,管理方式的介入,网上购物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也使得商业购物空间环境于室内设计中对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我以下方面做出阐述和说明:1.作为商业空间,在参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有关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规划设计师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对整体的规划概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会更好地融入商业环境整体设计中去。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行为从单一的“需求型“,更多的向”休闲娱乐型“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休息、放松、娱乐活动所选择的空间,因此,作为公众活动空间,其环境的设计,创造也越来越多考虑这一种倾向。
二、商业建筑的艺术处理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想沟通的氛围。
三、商业建筑的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公共建筑,由它们所组成的城市商业空间往往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汇聚点和关注点,是市民生活的舞台,也是城市风貌的展现点。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与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空间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筑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商业建筑及其入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史出发,探讨商业建筑的物质形态—入口空间的建构方式,分析了商业性入口空间的心里需要以及入口各组成要素的特点,并在宏观上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及其形态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得出总结性的对策和原则。
四、商业建筑的城市定位
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和历史区中,因此,它既标志着城市的兴衰,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已迎头赶上,继续建成和规划了一些购物中心和步行商业街。大大改善了我国城市购物环境。在我国的某一些地区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效果却不是很乐观。因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属温带内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季候风明显,冬季长且气温低,日照不足,寒风冰雪多。所以冬季的气候对商业环境有很大影响。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强大的技术力量营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内环境,可步行商业街受气候影响较大。而我们建筑师和规划师在设计步行商业街环境时往往是夏季笔墨浓重,而对冬季则关照不足。设施常常照搬南方的,全然不顾一年四季的综合使用效率,不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没突出北国城市的自身特征,且手法和设计思想往往违背冬季人们行为的规律,难以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我认为东北地区的冬季虽然室外环境恶劣,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又是让南方人们羡慕而为我们特有的景观资源。这种气候特征既给环境设计带来难题,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潜力。所以冬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和特殊对待的。况且,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公认的设计原则。而遵循“气候”和“地方特色”进行设计又是这一原则中的重要理念,加上我国正处于步行系统的热点建设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己的特色高一些特殊地段的研究,这又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赶超其他国家的契机。所以对这些有强烈气候特点的地段的商业步行街进行研究在我国是及其必要且很有发展前景的。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设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只有尊重当地的文化,项目的宣传、招商才能更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规划、市场推广、问题型商业项目的重新定位。
五、结束语
市场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遵循商业发展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市场必须通过不断升级来满足商业的经营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优化自身的购物环境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既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功用,又要关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传统,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 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 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筑设计的概念分析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二、搞好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
1、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建筑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为城市的高速运行贡献了巨大力量。人类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人们从村庄聚居到形成乡镇,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不难发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它与城市是相统一的关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树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设计要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发展建筑,同时建筑设计本身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特色,彰显本城文化,形成独特魅力。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3、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
三、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 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 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 不在于是何种设计, 采用何种材料, 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2、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 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3、坚持生态环保节能原则,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10 年时间, 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目前,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得广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改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同时,建筑设计还要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的协调绿地,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大型公园,植物园为“面”以小型的街心绿地为“点”以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为“线”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规划的和谐性,必然成为了高扬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坚固、最永恒的物质基础和最宽阔、最美丽的演奏场所。因此,从生态、和谐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华,李敏.住宅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对城市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内部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是为城市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提供的前提之一。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中需要将环境问题设置为首要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城市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情况而言,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规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城市的建筑规划之中,城市的发展目标定有一定的时限需要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需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而设定相应的计划。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城市建筑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未必能够全面的达到,因为城市原有建筑或是一些基础设施等因素,导致规划不能够完全的依照规划进行,造成建筑规划实施性加大难度,未自上而下的高度统一的系统,不能到达规划的最终目标,出现有力而无法施展的情况。
(二)城市建筑规划的人为支持不足
进行城市建筑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居民更好的生活,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可在建筑规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却会遇到一些居民的不支持行为,其为了保障个人利益进而妨碍城市建筑规划的顺利实施,对规划后的结果不进行任何的考虑,仅仅关注于眼前的利用,对于城市建筑规划没有正确的认识,进度意识相对缺乏。
(三)设计上有一定的欠缺性
设计是城市建筑规划的执行准则,设计是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的,然而有些设计却存在着不能立足长远的问题,并且与现有建筑的统一性能不高,未能达到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仅单纯的对个体项目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未根据城市的全面发展需求进行动态的分析,造成部分建筑在落成之后不仅没有发挥其应用的功能,还对城市整体的建设规划形成了阻碍。
(四)法制的保障不完善
城市建筑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法制进行有效的保障,对法律的高效率应用可以保证规划的顺利进行,并且具有真实性及必要性。然而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出现问题时的处理办法同违法行为有着一定的偏差或是差异,不能够对违法建筑进行有效的制裁。还存在着规划关系户,从多渠道了解到规划信息,在短期内私搭乱建,进而在规划时谋其盈利,这样的问题也给城市建筑的规划带了相应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平民百姓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对于法律的运用力度不足,进而导致城市建筑规划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二进行,甚至出现了一些项目因此而搁浅或是停止的情况。
(五)城市建筑规划没有形成系统化
在城市建筑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分析,将整个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作为依据,进行一阶段内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设计,以此来实现城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发展及城市设施的完善。然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情况勘察不够细致,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了工程施工资金的浪费,各个城市之中都存在一部分烂尾楼,不仅没有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反而给城市的整体美观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城市的正常发展也有相应的阻碍,无法达到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并且政府部门在此过程之中没有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政府自身的职能需要其对此项目进行监管,对规划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造成城市规划的程序较为繁杂,加大了实施的难度。
二、城市建筑规划的改良方法
要想让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对城市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改良,以此来推进城市的发展的进程,打造成高性能的城市建筑,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对城市建筑规划有关的法规进行完善,并且有效落实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城市建筑规划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且是执行情况最有利的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将规划的内容更为透明化人性化、合理化。
1、透明化
将城市建筑规划透明化就可以使居民参入到城市建筑的规划,对规划的整个内容有所了解,提升其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认识,加之以正确、强大的宣传手段,方可减少规划进行中居民对规划的阻碍。另外,还可以阻断以营利为目的的乱搭乱建的情况,提升政府的职能,加强人们对于政府的支持,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最为有力的依托,也将的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建筑规划的实行步伐才不会受到妨碍,杜绝了不法行为的出现。
2、合理化
对城市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指的是依据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而出发,在保证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前提之下对相关的活动进行合理化的调节,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能够保证建筑规划的顺利进行,还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
3、人性化
人性化最为城市建筑规划的根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根本需要,缺少的人的支持的万万做不到的,有了法律的支持也不可忽视人在建筑规划中的作用,并且的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使用情况。
(二)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完善
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完善需要将城市发展的目标作为出发点,与城市建筑的整体形态相结合,而非是进行小区域或是单一项目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的、细致的分析,对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进行完善,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在城市不断更新、进步之中城市新旧建筑的统一,保证了进行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居住、生活的需求,打造了良好的民居环境,也使城市的整体规划无偏差。
(三)对城市建筑规划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统一
城市建筑规划的进行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规划不是一个单一部门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是为了达到城市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一项政府活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保证人们利益不受到危害的同时坚决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对规划实施统一管理及部门明细分工,构建完善的规划制度,保证各部门能够尽其职责,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结语
在城市的建设之中,要将国家的发展作为目标,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目标,构建现代化文明城市,解决城市建筑规划中的问题,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微,周天野.关于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2) .
[2]岳小春.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秩序研究[D].新疆大学,2012.
[3] 刘书林,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意义[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 (06) .
对20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城市建筑在中心商务区的理念指引下日益趋同化。使得一个城市往往具有其它城市的影子,一座座城市都好像是似曾相识的面孔,具有千年文化的地域特色被高楼大厦刻制成一块模板,建筑的民族特色被建筑的趋同性所取代,缺失了中国城市建筑中文化各异的地方性和系统性,使人产生了严重的视觉审美疲劳。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日益消解使得“高楼大厦”似乎成为了众多城市的唯一精神。城市精神并非是仅仅四个字就能概括的抽象概念,相反它是融合着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等的文化统一体,在城市建筑中还必须反映在各自不同的规划、设计、管理、建设理念中。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如果千城一面,无个性可言,城市精神就会在日渐趋同化的高楼大厦里走失,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死板的一座雕像,再无生命力可言。文化的多样性、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建筑处理方式。中国文化底蕴丰厚,建筑形式多样,从北京的四合院到云南“一颗印”,再到福建“五凤楼”,以及客家土楼、窑洞、吊脚楼等都彰显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聚焦于“高楼大厦”,要重构城市建筑中地域文化渗透交融的先进理念,使城市建筑同中有异,彰显地方特色。如何让城市建筑既拥有现代化的都市气息,又独具自己城市建筑的文化理念,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思路,重构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给人展现出的浓郁的地域风情,苏州园林结合本土文化的独特设计带给城市的是不断的乡情和生命力,可谓是现代城市建筑中值得借鉴的思维模式,它提供了一整套包括田园、艺术、建筑,以及融合了当地文化传统特质的体系,让人不但看到了城市的特色,又领略到了城市建筑中传达出的地域文化和城市自身独具的精神品味。
一座城市的建筑要彰显自己城市的精神,就要做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制定自己的发展理念。不能是一个个模块式的建筑,只有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设计风格才能使一座城市拥有特色建筑,才不会出现所谓的城市建筑“特色危机”,使得地域文化越来越陌生化,使人逐渐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因此打造属于城市的城市文化是急迫的,而城市建筑在城市文化的重构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所以在城市建筑雷同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保护传统的地域文化刻不容缓。高层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穿梭破坏了传统建筑固有的完整性,肢解了传统建筑的艺术整体,造成大量古建筑互相难以连贯呼应,失去了原有文化基调,在高楼大厦下变得支离破碎。[3]我国许多城市是有着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如果仅仅将老城区限制在几小片地区加以保护,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就看不出历史文化的全貌,而在高楼夹缝里保留几个孤零零的历史建筑,让建筑本身失去了依托的文化氛围,缺失了人文情趣和城市品格。所以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要注重传统古建筑的整合重组,确保地方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现代城市建筑中既要融入传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风格,这样才能使城市建筑体现地域特质,才能使一座城市永葆生命的活力,重构城市精神的文化意义。西安在修建陶瓷博物馆时,博物馆的一幢主建筑像是一个大型陶瓷的外形,而另外一幢建筑虽然看似抽象写意的外表,但内部采用的却是本地立砖拱顶的打窑工艺,使整个博物馆成为既融入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特色打造,相得益彰。这样的建筑设计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懂得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同时又不乏现代艺术设计的立体感,给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双重感受。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都有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建筑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不应该在城市建筑中消解和式微,所以在城市建筑中适当融合当地文化可以保存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城市文化和建筑特色,重新建构属于城市建筑的特质。
总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上凸显我国城市风貌的灵魂,反映着城市的时代、地方和文化特征,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遗产,反映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城市建筑中渗透地方文化和现代先进理念,避免模式化、豆腐块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建筑,重构城市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走一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路。另外,我们应当意识到城市建筑趋同化并非当代建筑才具有,所以不应过分绝对化和夸大化。[4]我们可以把这种城市建筑的雷同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但是建筑应当反映民族性和地方的特点及需求,寻求自我发展的新空间,未来的城市建筑领域应该是一个建筑趋同与多元化共生的新格局,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新视野,未来的城市也应该是建筑文化与旅游文化穿插渗透,文化的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有机统一的新城市。
作者:杨红霞 单位:西南大学 文学院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整体性
吴良镛先生在“21世纪建筑学展望”一文中指出,近百年来,世界建筑学术提出了种种思想和理论,其总体趋势是:建筑环境观念逐渐扩大,由单独的房子扩大到聚居;从单栋建筑扩大到村镇、城市、大城市以至特大城市地区。归根结底,新时代建筑学要集大成,兼容并包更多内容。其提出的“广义建筑学”概念从学科内涵上讲,就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建筑―地景―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
由此可见,建筑学与城市设计要放在一个整体的层面上进行考虑,这种整体性的问题不只是作为一种美学问题在视觉层次上得以解决,这种创作城市整体性的任务还必须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某一单体建筑来解决,也就是说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次意义上都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相联系。在实际操作中,这就要求不仅规划、设计,还要有土地、交通、园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协作,但这种设计思想所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建筑创作与建设正日益突破建筑自身的范畴,建筑的社会化和城市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人们通常所采取的决策是一种向内的决策,即只考虑个人那块土地的利益,而不是向外的决策,及城市环境的利益。换句话说,建筑设计趋于用建筑内部规律来探讨和解决设计问题。正是这种强烈的“内视”观念阻碍了都市生活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连续。
为了在建筑设计中兼顾城市设计,形成整体性,就要争取由建筑物创造的空间具有正向空间的特征。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因为在房屋建成后城市空间已经具有负向特征,即剩余空间。然而,在不同建筑文化里,人们都把空间理解为是由建筑物产生的正向事物,这就要求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的公共场所,让“建筑物环绕空地”而不是“空地环绕建筑物”。但建筑物又不能简单地去迎合已有的环境,正像安藤所指出的“建筑和环境之间一定要有以摩擦和冲突为特征的刺激性的对话。这也正是有可能创造新价值的地方。”“我相信,消除一些变化性的元素并将其简单化反而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去实现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世界。尽管这种说法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是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在抽象和具象这两极之间犹豫摇摆,寻找二者之间保持紧张感的重合点,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既拥有作为单个建筑物所应有的自律性,而从影响环境能力方面来讲又具有开放性。”
另外,把城市设计引入建筑就要求建筑室内空间具有城市交通职能,这是建筑转向接纳城市职能实现与城市职能交叉的环节和显著特征。这种室内城市运动系统包括联结街区、建筑的空中步行系统、地下商业街、室内商业街、室内多功能广场等。作为建筑对城市职能的吸纳表明了建筑内部空间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复合,因而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于建筑中庭来讲,由于立体化的城市步道系统需要穿越建筑内部,作为室内广场的建筑中庭既是建筑内部交通的组织形式,同时又连结着城市空中步道和地下商业街或地铁出入口,它因而成为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环节而具有城市广场的角色意味。在当代,建筑空间正在突破建筑自身的封闭状态而演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来属于城市的职能。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与城市相互咬合、联接、渗透,使得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要求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空间的多维度利用。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具有城市的视野。
另一类比较典型的运用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筑类型就是交通建筑。传统交通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基于不同交通工具的站房分布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或地块。在流动人口剧增,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这种不同交通站点独立设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交通建筑的主要变革就在于将单一站房概念转变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换乘中心。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旅客,快线交通与慢线交通、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都在这样的综合换乘中心内部完成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从而实现紧凑、高效、便捷的转运系统。在这种综合换乘系统中,旅客滞留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其空间组织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候车厅相应萎缩,而立体化流线组织的复杂性较之单一站房将会大大增加。交通建筑与室内地铁、地下步行通道、高架干线、公交、的士等形成联运体系,疏解地面街道压力。即使不是以交通职能为主的建筑也可以与城市交通体系密切结合而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每日吞吐大量人流的商业、商务、办公建筑在地下或二层直接与地铁站和高架轻轨站相接,建筑下部架空形成公交换乘站点,建筑成为城市街道系统的一部分。
随着汽车工业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汽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家庭。然而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城市交通拥挤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空气质量下降等等。这就迫切要求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形成以城市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因为一个完善的步道系统可以减少市中心区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人们前往市中心的次数,提升人文尺度,强化都市环境,创造更多商业零售活动,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这种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要求城市中的行人设施不再仅仅是单一要素,如独立设置的人行天桥等,而是要构成彼此连续的线性空间,并与城市中公共建筑紧密结合,与城市建筑内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公共领域深入建筑内部,使城市中重要公共建筑成为整体公共空间网络中一连串活动的节点,建筑中庭外廊或是建筑与街道的中介“灰空间”成为公私交接转和的重要节点,从而形成能包容城市流动人群相关活动的便捷且富有生气的空间网络。
建筑中的城市设计不是空泛的理论研究,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必将导致建筑和城市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扩大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韩冬青等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
[2]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英]肯尼斯・鲍威尔著;王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田银生 刘绍军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
[4]城市规划导论/邹德慈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城市设计新理论/(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6]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董卫等编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1当代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概况
1)在同一个地域里,人们的彩色意识相似,致使在色彩的设计与选择中有雷同的趋向。2)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对建筑色彩的限制越来越大,当代城市的建筑外墙大都采用涂料和面砖作为饰面的材料,这些材料的颜色大同小异,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这样就使建筑色彩设计时对颜色的选择性降低了。3)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数据库中收集了无数的建筑设计,人们所认同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快速普及,这就导致了地域的文化特色无形中被削弱。这种单追求现代化,不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色彩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城市个性化、民族化的发展。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方面就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日本东京的建筑色彩参照古建筑的色彩,用淡茶色作为颜色的基调;法国巴黎城市建筑的屋面以黑色为主体,墙面也是用淡茶色为颜色的基调。虽然我国在建筑规划和设计上也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整个城市的色彩设计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某些城市,能看到很多造型新颖的建筑,建筑的色彩也极其亮丽,可是与周围其他的建筑不能有效的做到呼应,从而使该建筑失去了色彩的和谐性。例如,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园内的各系楼房,墙面使用的几乎都是白瓷砖,色彩单调乏味,只是强调色彩对比,而忽视建筑色彩的和谐性,会严重破坏建筑周围的环境氛围。还有些城市,在建筑色彩上一味的复制其他城市的色彩设计,使其与周围的建筑不融合,成为城市建筑中的败笔。
2当代建筑色彩设计需要注意的因素
2.1在色彩设计时要注重建筑的象征性一座有设计理念的建筑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要体现出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不仅要靠独具特色的外形,还要靠极具智慧的色彩设计。色彩不光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因素,不同的建筑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会给人们提供某种象征意义。在我国,黄色被称为帝王之色,有富贵、威严的象征,只有那些位高权重的皇室贵族才能使用。把目光转向外国的建筑,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外形是帆型,白天海面上有无数的船,这样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效果。它外观的色彩设计成白色,体现了艺术的高雅,也与悉尼港湾大桥以及海水浑然天成,给人以美的震撼。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工地,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正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但建筑的色彩设计越来越差,给广大市民带来视觉污染。2.2在色彩设计时要注重和谐统一在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时,要因地制宜,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那些时尚的色彩与材料在现实利用中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能用的,像面积较大的反光材料和较为鲜艳的色彩,在商业化的建筑上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居住小区这样的色彩设计就容易让人无法接受,因为鲜艳的暖色容易破坏人们居住的安静氛围,颜色的强烈反差容易造成人们视觉的疲劳,无法给人们以真正的视觉享受。成功的建筑色彩设计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有丰富内涵的,有文化品位的,有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一个建筑的色彩设计要使自身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色彩相统一,美的色彩与美的环境相结合,才能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感受,才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色彩的美能够有效实现建筑本身的美,而建筑的和谐美能够实现城市的美。2.3在色彩设计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建筑的色彩应该是有表情的、有变化的,不是苍白无力的,色彩就是建筑的脸面,用途不同、格调不同的建筑,它们的表情和情感也不一样。而现在,随着小区楼房高度的不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日趋淡漠,往日里出门找邻居拉家常的亲切自然,到现在住上高楼相见的无奈,那些建筑的色彩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不同的色彩会导致择居者的心情,蓝色的宁静,黄色的尊贵,青灰色的优雅,这些色彩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温馨、稳重、热烈、淡雅,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同感受。通常情况下,面积较大的居住区建筑的色彩应该以祥和、温煦为主,楼房墙面的色彩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抑郁;那些高档住房的色彩除稳重、和谐外,还应该具有明朗的特征。设计建筑色彩,应当先把主色调确定下来,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再辅助其他的色彩进行补充和点缀,从而让人们能够理解该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情感。2.4在色彩设计时要注重所在位置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文化氛围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所以建筑的色彩和外形也不相同。北方城市建筑的色彩偏重一些,显得雄伟壮观,南方城市建筑的色彩偏淡一些,显得清秀俊丽,这些建筑色彩的不同选择,体现着地域文化的不同。建筑位置的环境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建筑和大自然的融合,也就是建筑有效利用天然资源(大自然中的峭壁、山崖、湖泊、溪水)作为建筑的环境,从而增加该建筑优美的自然风光。2)建筑与庭院的融合。这种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庭、院的自然融合。在我国,庭有很多种,水庭、石庭、旱庭,水石庭,环绕庭院来建的建筑被称为绕庭建筑。把庭院引进室内,是近期较为有新意的设计方案,具体的步骤是:将庭院引入大厅,将庭院引进房间内,将庭院引进屋顶层(也叫天台花园或屋顶花园),还有的将庭院引进支柱层,也叫做底层花园。建筑要针对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色彩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凸显该建筑的个性,又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3结语
总之,当代城市建筑色彩设计需要对各种色彩进行合理的平衡和驾驭,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设计建筑的色彩时,不仅要注重建筑的象征性,还要要注重和谐统一,不仅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还要注重所在位置的环境。
作者:倪悦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设计理念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设计:
1.1城市中任何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都是城市整体的组成部分,建筑与城市己越来越不可分离。劳动力大楼作为同安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城市主要干道,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处理好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环境和城市空间融汇一体,成为城市景观轴上的亮点。
1.2作为同安区新建重要公建之一,劳动力大楼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而且必须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取得建筑外观美学上的新突破,并注重环境设计。
1.3建筑是“器”与“意”表达的综合体;建筑创作是建筑的技术构成与文化的结合而又融人情感的过程。作为一个功能化很强的建筑,劳动力大楼应体现其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建筑文化,表达使用者的精神意愿。
2 总体布局:(图1-2)
建筑集中布置在基地西侧,这样既避免了主要道路一侧的噪声干扰又使得沿环城话路一边得以打开,形成开阔的人口广场,方便人流集散。北边的不规则地块被利用起来作为公共停车场,东北角则被开辟为绿化休闲场地。主体建筑分为三部分,均南北向布置,并由一片大弧墙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弧墙中部凹进,起到自然引导人流的作用,并扩大了入口广场,是建筑主人口所在。次入口结合公共停车场设在北侧,方便停车后直接进入建筑,公共人车流得以完全分开。内部人车流则由西侧入口解决,车辆就近建筑物停放。
3 功能性与形式美的体现
3.1理性的功能布局(图3-4)
整座建筑按功能分为三个部分,采用E字形布局,按正南北方向依次排列。中间是招聘大厅,两翼部分是办公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三者间通过一个贯通的空间连接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招聘大厅设在弧墙的凹段部分,正对人口广场,方便人流进出。部分采用三层通高的中厅来组织空间,大厅上空采用玻璃盖顶,使整个大厅更加通透、采光更加充足。招聘大厅同时兼做交通和人流大厅,由此把人流引向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体块分区清晰、明确;空间规整、南北朝向、自然通风采光良好。
3.2个性化建筑造型(图5-6)
沿环城西路设置的弧墙完全包裹了南北向主体建筑山墙,赋予城市干道一个完整的界面。它长约140m,高约12m,具有一种运动的趋势,使整做建筑看起来生气勃勃,是整座建筑最具特色和个性的地方。围和形态的大尺度弧墙满足了崇尚“简约之美”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体现出建筑造型的创新和时代性。
建筑的美在于它本身的风格,我们在造型设计中,注重采用建筑本身要素的对比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大面积的石材墙面和玻璃的对比、硬朗的直线雨蓬与弧墙的对比、大小方向不同的条窗的对比,产生了丰富的光影变化,营造出充满现代感的个性化建筑风格。
4 场所精神的塑造
场所就是指建筑所处的客观的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力场”。建筑的场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满足基本的功能的基础上,能反映出场所环境的特征,并创造出容纳人们活动的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氛的建筑空间。
我们认为劳动力大厦作为服务性建筑首先应该具有开放性和亲和性的特点。主立面的弧墙面对城市主干道呈拥抱的趋势,既暗示劳动力市场广纳贤士、吸引人才之意,又体现了开放性。开放性的特点还表现在不同大小的空间范围的通透性。对界面的处理如门、窗、隔断等强调的是保持一定的视觉联系的处理方法,以增强心里感知范围的扩大。此外,沿外墙布置并向内延伸的浅水池、完全通透的一层立面等处理手法增强了建筑的亲和性,拉近了建筑与人的距离。
其次,其造型应体现出文化特性,并转化为精神象征性的表达。建筑正立面由一块自由曲线墙构成,即暗示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性和吸引人才之意;而其上随意开洞、开窗的方式更进一步体现劳动力市场双向自由选择的内涵;墙上安装的巨幅电子显示屏即时播放有关人事信息,更加强了劳动力市场这一场所精神的表达。
此外,弧形外墙的不确定性使得不论外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都变得丰富起来,展示了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也展示了一种精神的冲动。积极的室内外空间使建筑环境充满生气,场所精神得以最后实现。整座建筑充满视觉;中击、活力和动感,这正与建筑所要体现的蓬勃向上、勤劳奋斗的性格相呼应。
5 结语
关键词:建筑美;美意;单体建筑
建筑的美是个老而常新的话题,复杂而莫衷一是,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尽相同的建筑美。就建筑本身而言,建筑不是纯之又纯的环绕遮蔽物,而是综合了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因素在内的人造空间。因此有其多重属性,人们关于建筑美的谈论有不同的角度。如功能论者认为实用即美,提倡形式追随功能,内部功能决定外部形式;形式论者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建筑本身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等构图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上所见出的和谐美;表现论者认为建筑的美主要在于其所蕴含的内容、意蕴美,其基本理论是通过建筑的形式表现某种内容、意蕴,进而表现某种情感、烘托某种气氛;另外还有两结合论即“形式美”和“艺术美”于一体者,认为前者只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如对比、对称、协调、均衡、多样统一等,后者重在强调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重在某种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创造,并且后者才是高层次的建筑美。汪正章综合多种观点,给建筑美下了一个全面性定义;“建筑美是由建筑的美‘因’(物质功能‘因’和科学技术‘因’)、美‘形’(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美‘意’(精神和意蕴)、美‘境’(自然环境和艺术环境)、美‘感’(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等要素所构成的‘开放式索多边形网络’。”这一建筑美定义突破了建筑之千古圭臬:适用、坚固、美观,将建筑美延伸至意蕴、意境的高度。依此,我们将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观点发展为“适用、坚固、美观、美意”以便更全面的把握建筑美,从而把此前所谓建筑的美推向艺术层面,把形式的美推向实质的美以见出其艺术性。
单体建筑作为人工景观,其美必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在“适用、坚固、美观、美意”四个方面。一切人造物都是为了我们人,人类的创造并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创造,不管是物质服务抑或精神服务,建筑亦不例外。我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说:“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个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权衡(不是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或孤耸高峙或细长突出等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状态)要呈现稳重,舒展,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也可以说,即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的确就建筑而言,不合用,人们便不会投之以情感,就无美可言;同样一座建筑给人“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之感,也不能产生美。当然建筑之适用、坚固是产生美的基础,但它首先给人的是安全感、舒适感。建筑要显得美,还必须使其形悦目,即符合“形式美规律”,如运用“比例、对称、对比、对立、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这就是所谓的美观。其实建筑给人的美感,就一般人而言大致基于这三个层面。但建筑毕竟是艺术家族的一员,要成为真正的艺术,显然不限于此三方面,建筑美还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东西。
人既是_种物质性存在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物。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作为精神存在之所,凝结着人们的思想、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因此说,建筑美除其实用、坚固、美观的特性外,还必须有美意。如果说实用、坚固、美观是指建筑美的物质性因素即建筑美的客观方面,那么美意则是建筑美的精神性因素即建筑美的主观方面。也就是说建筑美包括了物质形式本身的美与人所赋予的意义的美,建筑的美必须是这二者的统一,这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当然建筑的物质形式之所以美,并不是其物质材料本身就美,而主要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夏夫兹博里说:“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艺术和构图设计上面;绝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形式或赋予形式的力量。”此话未免绝对,其实优质的建材对建筑之形式美起很大作用的,但正如夏夫兹博里所言,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造型都不会凭空产生的,而是智慧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黑格尔也说:“建筑所采用的一切形状不是来自现成自然事物而是来自精神创造的,它塑造这些形状一部分是按照重力规律,一部分是按照对称和谐的规则”创造的结果。建筑美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当然这还只是浅层次的美,高层次的美必须要见出“理念”。
审美具有超越性,是在满足现实基础上对现实的超越。如果说建筑之适用、坚固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从而给人安全感与舒适感,是产生美的现实基础的话,那么美形、美意则是人们在满足现实基础之上对现实的超越也就是展开对美的追求。因此,这里所谓建筑的美主要是指建筑之造型美、建筑之意味美。美形者:建筑师面对物质建材,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意匠经营的建筑外形美;美意者:凝结、寄托、蕴含在建筑美形里的人们的某种美好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性内容。因此,一座建筑美不美,就看其形式是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其形式是否蕴含着某种建筑“意”。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曾遗憾高楼林立的上海时说:“我不能说这些造型不好,或不美观,可是我无法了解他们除了惊世骇俗之外,在思想上,或在情意上,为人类带来了些什么。……高楼如林的上海,只使人感到奇形怪状的精神压力,却看不出任何情意,难道建筑的技术完全克服了地心引力之后,建筑家也就因此失掉了诗情了吗?”这就说美观并不等于艺术,也就是说光是美观的建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有比美观“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是‘文化’的外观,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这座建筑顶多也就只可能达到美观,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北京国家大剧院由外国人设计而成,曾遭到建筑界冷嘲热讽,因为它没有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通体现代科技的展现,既与周围极富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环境不符,又缺乏泱泱中华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建筑决不能赶时髦,必须在追求形式悦目的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展现,建筑必须从形式美层次提升到精神属性的最高层次。关于单体建筑美的判断,大致可依上述两个层面进行审美判断。
总之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性景观之一,作为城市基质性景观,其美不是单一的形式美,也不是纯粹的内容美,而是形质内在的统一美,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因此就创建美的城市景观而言,要求城市建筑设计师既要因地制宣,又要兼顾人们审美心理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建筑艺术之本质以创造出美的单体建筑。
注 释
[1]汪正章.建筑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67
[2]林徽固.等著.建筑之美[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0
[3]萧 默.建筑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9
[4]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
[5]黑格尔美学(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5
[6]汉宝德.透视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41-246.
[7]萧 默.建筑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132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利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城市的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市立图书馆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建筑符号之一。
一、图书馆的由来
现今最有名的图书馆当属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国王在尼尼微建立的皇宫图书馆,该图书馆藏有约2.5万块泥板文献。我国古代就有各种名称的藏书机构,它们常以“阁、馆、楼、堂、斋、室”等来命名。一直到了19世纪末,“图书馆”一词才从日本传到我国。虽然藏书机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因其收藏书籍较多,所以现代人常用“藏书楼”来形容中国古代图书馆。在古代,藏书楼多采用封闭式建筑模式,为青砖砌墙,青瓦盖顶的2层或3层对称楼阁,功能单一,布局简明。楼内开凿水池,取水防火,栽种绿植,美化环境。为了方便人们取书、看书,其舒适性和便捷性也是修建藏书楼时所考虑的重要条件。借阅空间需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所以在取得良好朝向的同时,窗户和橱幔的位置、大小等的设计都需要设计建造者的精心考究。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藏书楼再到图书馆的演变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今,现代化图书馆的建造不仅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路程,还反映了图书馆建筑的文化艺术水平,更体现出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为创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了很大贡献。
二、图书馆的功能及结构
图书馆是供人借阅书籍的专门场所。当代图书馆设计首先是要满足其功能性的条件,其次,图书馆设计要突出时代精神,展现人性之美,响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地理分布上,市立图书馆多选择建于城市的文化中心。如,它毗邻城市的政治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以及高等教育学府等,其形成的文化圈不仅提升了市立图书馆的人文形象,还有利于综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交通便利是市立图书馆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捷的交通枢纽可以满足各地阅读者的到来。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市立图书馆的大厅应宽大、明亮,大型落地玻璃窗的使用可以使空间具有通透感。同样,功能分区的划分和流线设计对于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厅设置借还书处、检索区域和服务台,可以方便读者快速查阅信息和借还图书。
三、个案分析
建筑最终的表现是在美学上,图书馆建筑应具有时代感和文学气息,要保持与当地独特文化相互影响的联系,并且要与当地的城市文化风格相适应。在这里,我们以某市立图书馆为例进行分析。在图1中,图书馆外观呈立面的波浪延展,打破了一贯的平整,在建筑本身上体现出一种曲线美。方硬的立方体更赋有生命力,暗示了书本中的知识是一种柔美的力量。建筑两翼高耸的柱式适当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性中,使整个建筑外形焕发出活力。曲面与平面的衔接得当,妙趣横生,使建筑更具有多样性。整个建筑采用了横梁与柱式结构的构造方式,水泥浇筑而成的钢架结构,坚固稳定,玻璃与钢架结构组成建筑的外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在该图书馆的建筑材料上,玻璃、塑胶板的采用,使得图书馆的采光性较为优越,减少了室内对电源的依赖,方便人们阅读。这种特殊的玻璃与塑料板造价便宜,较为实用,可以减少紫外线对图书的损坏。建筑表面直接采用白色的塑料挡光板,配上红色的主题字,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米白色的油漆赋予在高大的柱式与后墙上,十分简练直白,与其它白色材质的使用相互呼应,使建筑更具有整体性。也就是图书馆的二楼区域,电子阅览室、外借部、古籍书库等一些新区域的划分使得整个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图书馆内部空间的设计上,楼梯的设计十分重要。楼梯平缓的坡度,适合中老年人与儿童的行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两边高大的扶手,保护了行人行走时候的安全。为了方便上下行人相互穿越,楼梯的宽度也要非常充足。同时在紧急情况下,宽大的楼梯也能为疏散人群提供便利。在图书馆的采光设计上,采用了以下三大主要形式。立窗式——工作区部分大多是封闭的,只有局部小面积开窗。开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风,并且工作区部分自然光线不稳定且多变,所以对电源的采光要求高。高立窗式——阅览室部分,采光要求高。大面积的高立窗式,以达到充足的光源要求,保持阅览室的明亮,使阅读者更加方便的阅读。顶立高式——大厅公共区,顶立高式的玻璃墙壁使得大厅的宽敞始终保持明亮,光线充足,采光性较好。现代图书馆的建造设计不仅要从选址环境、空间布局、材料与技术等方面来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而且还要从建筑外观、内部空间、周边环境以及配套设计来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专业化特色,体现出建筑的审美性。图书馆建筑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它是功能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具有满足社会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功能。当代图书馆设计中,功能性的设计体现了美学中的“善”。同时,科学性的建设和规划满足其规律性,体现了美学中的“真”,功能性和规律性在人的自由创造基础上最终构建了美。
作者:唐媛媛 李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苏荷中心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东依中州大道,南邻农业路,规划用地面积16123m2,总建筑面积112328m2,地上30层,地下2层,其中地下室为汽车库及设备房,局部设战时人防工程。1层,2层为商业步行街,3层~30层为酒店式办公空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本项目是集商业,办公,酒店公寓为一体的高端商务地产项目。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始初步设计,2014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因其以独有的“蝶”形,X建筑造型,层层空中花园、挑高10m五星级大堂、专属会议中心及精心打造的夜景综合照明,迅速成为中原新商务地标。
2总平面设计
建设用地呈方梯形,进深与面宽比较接近,设计在满足规划退地界要求及周边建筑的消防,日照,卫生间距要求后,对可建设范围用地内进行平面布局,建筑平面采用“蝶”形,争取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同时,减小建筑进深,加长商业临街面,使得建筑体型生动活泼。建筑基地主入口设在农业路,内部沿建筑周围设环形通道,满足使用及消防车道要求。由于采用“蝶”形平面,建筑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形成交通集散广场,通过合理组织,有序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交通,地下车库在南北广场设两个出入口。室外地面做部分草坪式停车场。规划平面结构采用内部商业街布局,形成环状空间形态;酒店式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各功能组群相互带动,力求以办公人群带动商业的发展,以景观商业增添住区活力,以商务、商业等功能促进酒店式公寓的开发,以多功能的复合式开发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力求达到多相互动,最终带动项目本身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功能设计
建筑平面采用“蝶”形,翅膀呈“X”形向四个方向展开,减小建筑进深,加长商业临街面及通风采光面,建筑采用7.2×8.6标准柱网,同时兼顾地下停车及上部使用要求,建筑1层,2层为店铺式商业,以7.2m面宽双层为一经营单元,内部设楼梯。标准层为酒店式办公空间,套型以3.6m宽单间及7.2m宽双间为主,均设独立卫生间,设计以“闹中取静的综合商务办公小环境”为设计理念,结合现代SOHO式办公理念以及市场的需求,套型着重提升小型办公空间的时尚品味,适当忽略朝向的要求,以通透明亮的办公环境作为特点,同时整幢大楼便于统一管理,租售皆宜。电梯集中设置两组,结合挑空的中庭,每组6部。根据设计要求,办公采用分体式空调,为不破坏整体造型,每套房间均设置有隐蔽的空调主机位置,以白色铝板百叶做统一协调处理。
4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
建筑造型设计注重塑造建筑形态的可识别性,设计从平面到三维构图,从外部立面到内部中庭空间,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蝶”形所展现的外沿与内涵是全方位的,从每个视角看上去都完整很精彩,找不到所谓的建筑次立面,体现整体造型艺术美,形成通畅的视觉通道,使之成为郑州市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标识点。建筑内部在“X”形交汇点采用竖向通高的共享空间,每层沿共享空间周围设观景平台,每隔数层设透明空中走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魔幻感觉。设计中运用细腻、精致的细部和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中结合时尚的设计理念,为建筑外部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元素,为建筑内部创造了明亮、开放、健康的空间。建筑风格端庄大方,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与众不同的气势。
5建筑景观设计
商业界面和步行街主轴线上的广场和景观节点也当作视觉通道上的焦点处理,使之成为人们的休闲集散空间,提高空间品质和实用价值,办公大堂、人行步道及广场景观的线性展开,形成一系列景观节点,达到景向结合、步移景异的四度空间生态社区。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