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6:3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7-02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训的主要过程、基本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研究。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处于广西边远地区,受广西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近年考入该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最低为一百多分,且有部分文科生高中化学知识不牢固,学生基础较差。
(二)实训教材陈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陈旧,大多是理论课本配套教材,如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但这些课程在任课学期只有一周的实训课,而一周内最多能开设5~6个实训,每本实训课本只做几次实训,而且实训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针对性的实训,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而实训教材中实训目的、实训原理、使用材料仪器、操作步骤等都列得很清楚。教师在动手操作前先讲一遍实训原理,然后演示一遍,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对实训原理的理解较慢,在动手操作时也是依葫芦画瓢,得出的实训结果直接填入表格或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实训报告也是将教材中的实训目的、实训原理等全部照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实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实训操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实训效果事倍功半。
(四)实训指导教师少,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化工相关专业包括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冶金技术,但所有专业的实训员只有一个,实训员负责准备实训药品、设备等材料,实训课还是该门课程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去指导。这样就出现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六七十个学生的情况,这不利于开展实训,也不利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一次同时开多个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就得每个实训都讲解一次,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必须在指导教师讲解其他实训的时候在实训室等待。实训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考核方式单一,体系不完整。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在整个实训过程全程跟踪所有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只能凭借部分操作内容或根据实训报告上的最后结果给出学生实训操作成绩,这样造成了对学生考核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不能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难以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实训考核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二、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的创新性研究
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还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鲜娇.加强实训室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训素养[J].高教论坛,2008(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实训管理标准化
成立实训管理中心,负责实训室管理,辅助实训教学。要求操作规程标准化,建立化工设备和分析仪器的使用流程、维护和清洁的操作流程的标准。不因操作人员的变更导致设备操作的差异,给设备造成损害,给学生造成困惑;不因操作人员的流动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化,明确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比如仪器的领用和归还、实训室卫生、设备的维护、药品和玻璃仪器的购买等。要求基础资料管理规范化。实训室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如实训室使用记录、设备使用记录、设备维护记录、药品入库和出库记录等记录规范,管理规范。要求实训现场管理定置化和可视化。实训室的设备、仪器、药品、工具、文件摆放科学有序,达到人、物、场所的最佳结合;对实训区域、设备状态、工具的放置方式、物料定量和状态等制作标示,示意图形、颜色、展示牌等要简单、透明、有利于纠错。要求环境管理制度化、安全检查常态化。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并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及早消除各种险情隐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处理措施,不得随意排放。
(二)校内实训建设仿真化
建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总控实训室、仿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可以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过程的评估、调优、控制、监测,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的教学效果。化工总控实训室可以让学生了解精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流程,学会生产装置的间歇和连续操作,掌握异常现象的排除,进行精馏过程的性能测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室还被作为海洋化工专业群岗前培训基地,承接氯碱化工、纯碱化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岗前综合实训,承接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合作开展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鉴定。青岛中一监测合作实训室、海晶化工“学教做一体化”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的建立,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师资队伍复合化
师资队伍复合化一是专兼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二是专任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复合化,具有技术改造、服务与推广的能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聘请了包括企业高级工程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在内的专家。他们尽己所长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同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院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研修,长期如半年脱产,短期如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通过研修,教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在发现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改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除协助专家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以外,重点学习专家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专任教师逐步向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讲师、副教授分别对应技师、高级技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体化等复合方向发展。
(四)校内实践课程职业化
校内实践教学的职业化主要体现为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等级与其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两个工种,大一春季学期考取中级工,大二春季学期考取高级工;实践教学条件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的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教学安排与考证安排对应。
(五)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教做一体化”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室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训室完成,分别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来承担。“学教做合一”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通过项目化课改,以项目为载体,将“专业逻辑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将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打破教学地点的限制,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为主,转变为校企共建,强调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做合一”转为“学教做合一”,将“学”字前移,突出了学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3]。但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学教做一体化,受师资、设备种类、台套和教学安排等影响,部分项目应该沿用传统教学。
(六)顶岗实习课程化、实习就业一体化
顶岗实习主要有集中型与分散型两种形式,实习过程中(特别是分散实习)存在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契合度差、岗位层次过低、更换岗位频繁、稳定性差、学生管理难度大、家长抱怨等问题。为此,应当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化”的改革,把顶岗实习纳入课程化管理,制定课程标准、考核方式,出台一系列制度,切实解决顶岗实习的效果问题。在指导教师结构上,由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组成联合课程团队,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务。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和专业有关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工作状态,负责实习报告、毕业答辩的教学指导。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就业负责人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后期的就业信息和管理工作。在联系方式上,企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以QQ、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为主,现场指导为辅。在考核方式上,评价体系由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实习报告和毕业答辩五部分组成,学生自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相结合,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七)职业素质培养企业化
完整的职业人除了需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决定了个体能否进入职业岗位,职业素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发展。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职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第二。化工行业是高危、高技术投入的行业,在化工企业里,一线员工都是班组协作或者外操与内操协作,单打独斗达不到效果也最危险;化工外操岗位工作比较艰苦,对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敬业的精神、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等素质是化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较强的时间观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阶段;专业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是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关键阶段;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敬业的精神和融于社会的能力,是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阶段。
二、实施成效
(一)实训条件不断改善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成实训室13个,设备总值突破500万元,实训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具备开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能力,可以开展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中、高)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与省内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13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技能大赛获佳绩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名学生获个人二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在青岛市第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海湾赛区中,1名学生获得化学检验工第四名,1名学生获得化工总控工第六名,并都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
(三)就业质量得到保证
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生学习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2013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有毕业生370人,80%分配到与化工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连续三年初次从业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都在90%以上。不少毕业生成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检测中心有4个倒班班组,4个班组的班长全部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海晶化工生产处的调度长亦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先后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到青岛海晶化工、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青岛石化等合作企业进行了脱产研修。研修教师不仅顶岗实践,而且完成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发挥老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已有7名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3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五)化工专业师资培训赢得好评
[关键词]工程实践 教学模式 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重大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加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与“有机化工工艺”3门专业限选课,“近代炼油技术”专业选修课,以及40学时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必修课;2.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石油实践背景,不仅讲课案例多与石油有关,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题目也多与石油相关;4.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包括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炼油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最后回到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共2周时间,首先在校内花约2天时间学习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机泵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现场实习,主要是在炼油厂参观典型化工设备,如泵、风机、换热器、过滤机、精馏塔、反应器等,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另外,简单了解石化企业对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过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重整装置等。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对石化企业单元过程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工艺过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回到校内的设备拆装实验室,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参观实习,对照图纸进行设备拆装实习,了解化工设备内部的实际结构及特点,如蒸馏塔的塔盘及装填方式,压缩机活塞、进气阀和排气阀、离心泵的轴承座等的机械密封结构,安全阀和控制阀的执行机构的特点等。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共4周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炼油企业的具体实习车间,在校内用两三天时间学习原油加工方案与主要工艺过程的原料、产品、工艺流程、操作参数等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两周的现场实习,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现场学习模式。[2]第一个“集中”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请企业培训人员向学生集中介绍企业概况、车间概况、安全与环保规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接受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安全培训。“分散”指的是将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车间进行岗位实习,熟悉学习车间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原料处理、产品精制及用途、装置特点及作用、工艺操控、事故处理方案等。“考核”是指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由指导教师逐一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最后一个“集中”是指现场实习结束前一两天,由指导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各车间以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了解石化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车间与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规范要求,熟悉工艺过程与生产原理。最后回到校内的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学习主要炼油工艺过程的原理、流程,特别是产品收率与质量调控方法,并进行操作模拟,了解装置的开停工操作,掌握工艺参数调整对产品收率与质量的影响规律、生产事故的排查与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实践环节,解决了现场实习“能看不能动”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要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和仿真培训报告,按照标准绘制现场实习车间与仿真单元的详细工艺流程图。
■
图1 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国家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瑞丽,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孙学文, 周亚松. 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124-126.
[3] 刘淑芬. 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J]. 大学教育, 2012, 1(8): 27-28.
关键词:化工机械;工学结合;实训课题;课程安排
一、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具备的特点
1.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学要求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学属于实践与理论联系紧密结合的一门课,因而该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具体的学习时间为2.5~3周。但是由于教育部对大学生课时的压缩,学校在一般情况下把这个课程压缩到2周之内。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只要求学生看得懂工程转配图。课程结束后,进行短时间的实训,然后结合实训内容写一本工学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包括测量、维修、检测、拆卸、组装、记录问题等内容。
由于课时短,且教学内容多而复杂等原因,大部分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短时间里面要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制订一套检验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掌握程度的方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化工机械维修课程上课形式
采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学校在专业上的建设,也有利于实行课改,对化工机械维修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到企业实习,学生明白了联系实际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企业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他们的目标岗位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学生学习更具目标性,教师也可以从岗位需求探索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使课程设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行双师制。学校的教师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企业教师则从实际出发,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企业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对生产线的经营管理需求、职业技能需求、技术工艺需求、操作规范、技术指标等了如指掌,也可以让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知识的欠缺,弥补知识的盲区,从而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
3.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关于实践方面的特点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是化工机械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对所有学习化工机械的学生都具有通用性。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是化工知识与机械维修的紧密结合,因而,实践性特别强,与现实生活、工厂实际操作与应用联系特别紧密。化工机械维修课程采用工学结合方法,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懂得将理论分析结果、工艺计算过程和结果应用到实习中去。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充分认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使得他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纸上谈兵。此外,实践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培养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操作中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二、化工机械维修课程的实训内容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的实训地点一般都有机泵实训教师,采用对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轮流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了解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零部件的特点和作用;能粗略地看懂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图及懂得如何对基础参数进行设置;掌握活塞式压缩机的系统组成原理;能应用所学知识对活塞进行选型;了解活塞压缩机的一些简单的清洁和维护办法。
2.活塞式压缩机的安装方法。学习活塞式压缩机的安装环境、工作性质,安装方式;了解活塞压缩机安装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基础设备、工具、材料、零件;掌握活塞压缩机系统的安装流程,及安装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教学的过程中增设一些动手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活塞式压缩机的质量检测。阅读活塞式压缩机的各项参数,例如压缩机的压力、流量值等;简述压缩机的工作过程、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参数的设置跟哪些因素有关;熟悉活塞式压缩机的零部件结构,能正确选择型号。
4.学习活塞式压缩的清理与维护。学生要掌握如何正确拆卸和装配压缩机,掌握如何检测压缩机的常见故障,懂得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
三、化工机械维修课程与工学结合的感受
根据教学任务安排,通过将化工机械维修课程与工程结合的方式,我们感受到学校进行工学结合的辛苦和良苦用心。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道路就是工学结合,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教育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化工机械维修工学结合符合“学习―实践―了解―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我校有幸成为试点学校之一,学生因为参加了这次的工学结合项目都倍感荣幸。在这次实训中,学生接受了在学校里无法体验的岗位锻炼,对自己的成长和以后就业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在这次实训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认真贯彻学校制订的方针,落实学校量身定做的计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整体来说没有辜负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学生在开始实训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去观察化工机械的外观和一些工人的简单操作。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是随着实训的逐步深入和课程的逐步开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开始研究压缩机的工作原理,自觉思考压缩机每个工作过程的由来,及压缩机每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和工艺要求。通过亲自动手拆装和装配,再到亲自动手调试的实验过程,学生加深了对压缩机的理解,并逐步地感受到了实习的意义。通过此次实习,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生学会如何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通过这次实训,到现场的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亲自动手操作、装配、调试,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接触到一些现场的实际操作,因此提高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了团队意识,懂得了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经验。
四、根据这次实训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我们可以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整洁的工厂,实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针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拟定与学生工作相符合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更快掌握和学会与就业有关的技能。例如:我们可以和企业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用人单位制订一套更加合理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以后,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用人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给学生传授实际操作经验。国家也应为学校创建这样的环境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可以减免参与到联合培养方案的企业的税负,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开展讲座,也可以组织一些毕业生到工厂里与工人师傅们开展座谈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的业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开办各类知识竞赛和实际的技能比赛等。
通过此次化工机械维修课程实训,让学生亲身体会很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工机械知识的理解,让教学中一些原本枯燥无味、干涩难懂的抽象知识简单明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 “2+2” 生产实习模式
1 概述
由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和安全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化工企业都只允许学生参观,而不允许学生操作,即只能“看”而不能“动”,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与生产过程的距离,学生无法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生产的实际问题,使生产实习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克服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手段,2013年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在生产实习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了“2+2”生产实习模式教学。
2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的优势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2”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后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产实际过程理解和掌握的需求。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必须要进行“2+2”生产实习模式改革。
3 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设计与安排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校企合作“2+2”生产实习模式的优势,为此,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我们设计出四周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即系统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训操作(2周),下厂实习(2周),并采用不同的培训和考核方式。
3.1 “2+2”生产实习模块的主要内容
■
3.1.1 系统仿真培训模块
2013年我院引进了常减压生产装置、催化裂化生产装置及乙醛氧化制醋酸装置的系统仿真软件,学生经过2周的企业现场实习,在基本了解生产工艺和操作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仿真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培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操作技能。计算机仿真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装置正常生产操作调节,装置开、停工过程操作,装置主要事故处理。通过计算机仿真摸拟训练,熟练掌握石化生产装置典型操作单元操作技能,基本具备主要生产装置开停工和事故处理操作技能。
3.1.2 化工单元实训操作培训模块
我院化工单元实训装置主要包括换热器、离心泵、反应器、萃取、精馏及管路拆装。学生在下厂实习及系统仿真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化工单元的实操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工单元生产过程基本技能,掌握化工单元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能够对设备的基本参数进行分析,使学生将化工相关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生产装置实习模块
生产装置主要包括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重整、油品装置、聚丙烯及催化剂等炼油化工装置。学生通过下厂实习,了解目前该生产装置的基本情况、工艺原理、主要设备及操作方法;了解最新的DCS先进技术,掌握DCS的控制方法;学习车间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生产装置实习中,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能学习工人师傅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3.2 “2+2”生产实习模式的考核制度
“2+2”生产实习模块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核手段。系统仿真考核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考核;化工单元实训考核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即理论采用抽题方式,实践采用现场操作;下厂实习分两部分:一是采用生产装置随机抽题进行现场回答,二是要求学生写生产实习报告,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形式。所占的考核比例如下图。
■
4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运行效果
今年我们已经承担了2011级学生六个班约40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任务,为了了解“2+2”生产实习模式运行效果,我们对已经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发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
由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0%的学生认为“2+2”生产实习模块教学效果很好,80%学生认为训练内容丰富,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0%学生认为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很大,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一个月的生产实习,90%的学生对这种模式很感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模式还不太适应,认为时间比较短,所学的内容太多,有些内容没有完全吸收,学生们反映如果能再延长2周,可以将训练的内容更加巩固。
总的来说,学生对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很感兴趣,达到或超过了预期效果,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由于能充分利用生产装置实习、系统仿真训练、化工单元实训等各自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学生专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强,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5.2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优势重在解决了传统的生产实习长期依赖生产装置的问题;解决了培训费用高,人员难于管理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只能“看”,不能 “动”问题;解决了理论与实践各成体系,无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问题;解决了老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问题。
5.3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及考核,对其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相关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冷士良主编.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M].化学工业出版社.
[2]崔克清主编.化工单元运行安全技术[M].化工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45-02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化工人才需求特别强调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就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素质化工人才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2011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2年招收了本校第一批化工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对化工专业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如何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与体会。
一、当前化工专业实践 教学面临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工业分析专业,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包括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8年专业所属的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拥有的《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3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人获得广西区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在长期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对实施“卓越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化工企业,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各校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回来交一个实习报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导致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存在“放羊”现象。
2.化工专业普遍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5周,企业很难给予一个真正的岗位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更无法给予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生产实习轮为“参观式实习”。
3.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综合性、工程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给予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没有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各类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各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衔接不够,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深入认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是有效的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3-4]。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构成,而实践能力则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很明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创新实践品质、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环境[5]。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创新实践品质培养时,既要注重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共性,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要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发展,同时要将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要尽量依托学科优势平台,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壁垒,将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2.多层次立体化化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我们及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构建理论(Theory)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验证(Test)体系、创新(Try)体系的“3T”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形成以“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为亮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技能层次”由大一、大二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以及由大三开设各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等组成,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则由化工设计、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工业分析技能实习实训、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在企业进行的各类实习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通过开设应用研究型选修课、“工程实践与创新”自选实验项目和暑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各级“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能力,通过雁山大讲坛的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丰富校园化工科技文化生活。
几年来,为了使化工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先进性、前沿性更新充实课程内容,将化学化工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个人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电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广西区科技进步奖的“高性能二次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电镀新工艺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发明专利,设计并开设了“锂离子电池的装配及性能测试”、“电镀镍的工艺设计及性能测试”等电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并出版教材《电化学实验》,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绿色化学科研成果,出版《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开设的各种技能实训中,努力开发具有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尽量确保学生能在真实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如与东莞金赛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企业引进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小试生产线,开设了与生产实际接近的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项目,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项目所采用的配方及工艺,均来自生产实际。在2014年,学校加大了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力度,打造校内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该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采用真实的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运用仿真技术,结合化工生产真实设备、仪表及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构建,全面模拟生产工艺过程。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的建立,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1.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化工专业在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了实践实习教学质量。
2.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来,化工专业全体学生(约200人)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8人获全国二等奖,33人获全国三等奖,其余学生获优秀奖,在广西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同时化工专业各班级约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内的科研项目近30项,并获得不少科技成果奖,其中获广西区级“挑战杯”二等奖1项(2012年)、三等奖1项(2014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1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每年在2~3篇左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3.“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成果在2012年获广西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同行们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3]张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思想重视不够,对基地建设认识不足。
曾经说过,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还只是基础教育,尽管这个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虽然学校很早就提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工作落到实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真正了解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普遍认为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育任务,而把基地实训和工厂实习仅作为正常教学之外的辅工作,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形式上与企业展开合作开辟校外工程教育中心,也通常只挂牌而无实际培训内容。
2.基地设施投入不足,教学硬件体系不完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我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轻化工程专业在其中属于相对弱势学科,学校投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加之专业系与企业横向联系较少,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无力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训基地设备老化、陈旧,实训开出率较低,基地建设停滞不前,实践教学硬件体系难以完善。而校外基地由于从学校得到的技术支撑及帮助较少,与学校的联系多止步于一年几次的参观实习,因此提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几近于无。
3.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管理制度不严格。
长期以来高校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主要采用以类似于标准答案的、刻板的评分标准作为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以前工程实训的学分一般是按一周一个学分来考核,由于考核办法简单,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有的学生常常不去实习,实习报告等等书面材料往往以抄袭别人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所涌现出来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得不到学分上的奖励,严重抑制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管理方面,也多注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很少关注实训教学具体环节的运行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
4.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实用。
实训师资的缺乏是多数高校的普遍存在问题,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比如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专业教师9人,其中理论课教师7人,实验课教师仅2人,而学生数目达到283人,平时教师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费时、费力的实践教学项目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实训教学内容目前也多以理论验证型为主,动手操作机会只有一次,学生无法反复进行,故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管学校很重视这一问题,组织教师改编或新编工程教育实训教程,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程实训教学原有的框架,而且由于与企业联系较少,教材的编写很难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合拍。
5.校外基地建设不给力,教学过程不规范。
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是专业实习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各种因素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滞后的窘况,因此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进行实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企业一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企业考虑到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真正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未能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科技支撑,也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接受实习生。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在全面开展与企业合作之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企业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得不到企业单位的支持,教师也只能将学生“放羊”,最后只管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和鉴定表格,而不管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实际收获,因此很难保证工程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可行应对举措
应用型高校承载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训教育摆上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抓出成效。笔者认为,尽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多管齐下,以形成“对症下药”的强大合力。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工程教育实训教学方案。
工程实训教学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提高对工程实训教学的认识上,我院一是组织中层教学管理干部对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实现工程实训教学的各种途径,强调培养的人才要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工业生产专业技能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宣传,在学院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四是根据校外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整合规划,形成科学的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2.加大基地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现在,我国致力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院自2012年以来,一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350万元购入诸如溢流染色机、平网印花机、热定型机等行业内主流生产机型,强化了轻化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鼓励并帮助轻化工程专业教师与盐城市印染有限公司、盐城市科创印花有限公司、盐城市悦达集团、盐城市濯源印染有限公司、盐城市鹰昌服装印花有限公司等等13家生产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努力把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工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互通有无,从而更好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3.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我院自2012年以来,一方面定期把教师和学生送到工厂,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人员为师,不拘泥于学校内部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聘请企业部分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此外还加强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明确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比较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同时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考试。
4.完善标准,加强激励,健全实训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工程实训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我院自2012年以来,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并进行统一部署。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制作,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对于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和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结束语
摘要:结合本校实际,对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转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通过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取得了良好成绩。
关键词: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5-02
高院校化工类专业一般是依托化学师范专业而派生出来的,天生带有师范遗传基因,表现在就业师范化、专业实习学校化、主干课程理论化、学习氛围师范化[1],导致培养的化工类专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而缺乏竞争力。我校化工类专业2014年被批准为河南省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专业(集群),在专业转型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始终陷于“扬学抑术、尊学贬术”的境地[2]。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必须遵循办学规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跳出师范的思维模式,推动专业转型改革取得实效。
1.明确专业定位,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因此化工类专业集群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集群主要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开设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特别强化知识应用和工程特色,使学生在众多技术领域具有用武之地。
2.调整课程设置,由偏重理论性课程向加强应用类课程转变。工科专业应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等片面的教育观念[3]。我院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素质拓展、通用技术等平台课程体系中,新设置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现代化工物流技术、现代化工商务、能源工程、化工过程模拟及其应用、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实用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和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实训、化工过程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践课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原则,更注重实践与实训,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学时,使实践环节总学分达35%以上。邀请企业专家增设了“企业专家报告或讲座、化工企业生产试车开车规范”等应用性课程。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和实验学习,最后一年开展校内训练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突出应用,突出训练。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由注重理论灌输向突出能力培养转变。我校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突出实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1)实施生活常识联想教学法。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过程、吸收过程、精馏等实施了生活常识联想。(2)实施案例教学法。板式塔设计教学,通过分析回流比对精馏过程的影响,选定回流比使操作与设备总费用最小,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化。案例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理念。环境工程教学结合信阳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三废”的处理实例,介绍各种工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强调工程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提炼和归纳。(3)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污染处理设备或构筑物进行自学、资料检索,通过自学阐释设备或构筑物的结构特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的想法和理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深入思考。这种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4)实施游戏、演讲教学法。选择了“再说环境风云”、“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等主题,开展环境工程讨论式教学,学生用新闻播报、小品或演讲的形式展示问题、分析问题、点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小组或个人的观点。(5)实施调研学习法。环境工程教学课后提供了“面对酸雨的对策、浅谈农村乡镇企业小化工污染防治的对策、论交通与大气污染、论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和措施”等思考讨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与文献查阅来实现。选择“信阳市污染源调查、某化工厂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分析、信阳市自来水水源调查”等调查研究性课题,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工程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紧密程度[5]。
1.引进来。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集群应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符合化工真实环境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训体系,不断推进化工专业(集群)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企业提供研发、训练项目和委派指导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和创业训练,实现校企双赢。
2.走出去。化工类专业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相适应。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山博正树脂有限公司、莱帕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多赢局面,提升了化工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
高师院校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学科―课程―职业―专业的专业成长路线,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2]。
1.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实验教学、课程实践、认知见习、专业实习实训、科技文化课外实践、科技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新体系。新建了化工过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室、科技研发实训室、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室等,购置了精细化工生产线、常减压精馏和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实习等实训设备和软件。化工原理等技术类课程均设置了课外实践学时。实现了包括“助理实验员、助理研究员、学科竞赛、自主实验、课外实践、科研基金项目”等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2.强化实践考核。积极改革实践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闭卷笔试、口试答辩、实际操作、论文资料综述、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考试考核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校专业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近三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在《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化学世界》等期刊145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完成校大学生科研基金27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省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化学化工类专业(集群)转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58-160.
[2]唐卫民,彭万英.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转型[J].辽宁教育研究,2008,(4):26-28.
[3]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5,308(3):59-60.
学院利用校企共建体制的优势,多元化投资建设独立的产学研实训基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产学研实训基地在整体设计上(包括实训基地布局、车间内部设备布局、车间文化和车间管理)贴近锦州石化公司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实际,同时考虑专业现场教学需要,配备教学培训室和实训设备,保证学生在真实生产情境中得到生产工艺及管理训练,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2004年至今,锦州石化公司共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了真实汽提塔装置、乙酸乙酯综合实训装置、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化工设备实训中心。基地不但具备半实物仿真工厂及企业淘汰下来的小型塔等真实装备,而且模拟锦州石化公司相应车间设立宣传板报,警示标语等,将企业的6S管理理念融入到实训基地的环境之中,使设备管理、工具管理、现场作业管理、安全管理等理念,通过视觉感知信息等方式弥补教学环境缺少企业真实环境氛围的不足,形成了校内基础实训、综合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基地现场实践实习逐层次提高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业文化体验层次。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园文化企业化建设,要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制度文化是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借鉴锦州石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引入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育服务是产品,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是顾客的管理新理念,做到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全员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通过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不断解决和纠正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同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渗透制度文化。第一,为了加强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情况,每年的新生到合作企业体验式实习1个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意识,在学生日程管理中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第二,为了打造真正的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化工类职业教育举办的“双师”素质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等,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锦州石化公司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培训、交流、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同时,大量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习实训建设,创设生产环境,参与学生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的评估。双管齐下使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制度文化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
行为文化是人际关系、精神风貌的动态体现,是促进文明有序、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仅局限于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等活动,更注重在其中融入职业元素,体现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1)聘请锦州石化公司的优秀员工到学校来做报告、讲座等,通过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染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养成教育;(2)与企业合作,举办融合企业元素的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等,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3)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介,如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系的宣传栏等,积极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李晓飞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关键词:企业背景;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个案
在不久前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中提到“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笔者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的: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有过硬的企业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另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创新、松动、改革人事制度,允许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技能专家来校任教,可以聘任为专职教师,也可以聘用为兼职教师。对这段话反复思考之余,笔者才猛然发现,原来正在调研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践行这一政策要求了,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研究的个案——C老师身上得到具体体现。而兼备16年企业背景的C老师在调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任教6年后便成长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学名师,这无疑给了我们坚决执行这一政策的坚定信念。
一、C老师介绍
(一)出身平凡
C老师于1964年出生在一个父母均是教师的家庭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从小便开始接受严格的“正统”教育,性格内向,不张扬,人前不擅言语,但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事风格。爱人在商贸公司工作,有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儿子,家庭平凡又普通。
(二)从企业到学校
1987年9月~1992年4月,C老师一直在宁波橡胶二厂的生产技术科负责产品开发及技术管理。1992年4月调到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任科研技术部主管,从事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及新产品开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引进一名具有企业经历的化学教师,且优先录用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他从小便对教师职业保有美好的憧憬。出于学院需要与个人意愿的双向选择,2003年9月,C老师正式从企业调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他16年的企业员工角色,成为该学院应用化工系的一名教师,开始了一名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生涯。
(三)从高级工程师到教学名师
刚到教师岗位,可能是还没适应的关系,C老师觉得做教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与自在,尤其是他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有教学任务,同时兼任班主任,还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压力还是不小的。但作为企业曾经的一名“打工者”,C老师心中明白,在事业单位学校拥有一个稳定的教师岗位,是珍贵的。在教师业务上奋起直追,抓紧时间进行培训和充电,2004年6月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一级培训;2004年8月~2006年8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2007年5月~6月参加示范建设中德师资培训,并赴德国参加职业教育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学习考察;2007年7月~8月参加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司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班;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宁波大学访学。基于不懈的努力,他的努力和能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二、教学:C老师成功的敲门砖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在学校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被认可的佼佼者,应该靠什么呢?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还是要靠教学,这是体现教师实力的根本。一名教师的教学成长轨迹通常是这样的,随着教师生活序幕的拉开,首先是取得教师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在其日复一日的教学积累中,经验变得丰富起来,一方面对教学法的应用日益娴熟,在课堂上表现不俗,既能教给学生精湛的技艺和广博的知识,又能教给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些许的点拨就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启发并让学生受益匪浅,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和赞许;另一方面对专业的发展见解更深刻,对教学内容即课程的把握更准确,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同步成长。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了C老师身上。
(一)教师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具备
C老师作为一名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企业职工,自然没有教学经历,如果非要找点心理安慰给自己壮胆的话,仅仅是1995年9月~12月在浙江腈纶厂(后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负责过新员工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培训。2003年9月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之后,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教学成了C老师的工作核心,每日走进课堂心中难免惴惴不安。但16年的企业经历和39岁的年龄使C老师对学以致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很快便得心应手。既然做了教师,取得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相关资历和职称便成了当务之急,C老师先后取得了化学检验工(高级工)和职业指导师(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转评了副教授。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由于始终以感恩的心对待一切,C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这一点是从与他同事的访谈中得知的。工作再多、再烦,他也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不抱怨、不发火,可能是多年的企业生涯磨练的结果。C老师卯足了劲往教学上使,进校当年便被选为该院的专业教学骨干,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该院教学优秀奖。以下便是C老师个人以及作为专业负责人在教学上的一些极致探索,使其迅速在教学上取得了突破。
1.分类教学。C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基础条件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在保证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鼓励有所侧重的提高;在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质量生源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2)因岗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并根据行业特点,大量引用企业实际生产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结合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教学。(3)因需施教。逐步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室、实训室、工厂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由产品生产或检验引出问题查找原因实际动手得出结论”的学习情景中,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分类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毕业生较早地进入了职业角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专业学生年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的职业岗位中级工证书连续多年获取率保持在100%。
2.“教、做、学”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素质为基础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以“教、做、学”一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强调“工厂是重点”,即强调所讲内容的实用性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工作项目为线索,针对应用展开课程。形成一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岗位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将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相结合,加大了“双证书”与课程体系融合的力度。
3.教学评价方法及内容的全面改革。改革了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把课程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评定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具体做法如下:(1)考试的项目及比重上,增加技能项目的考核,减少理论课考核的比重。(2)考试内容上,以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应用、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为主。(3)考试方法上,提倡考试形式的多样化。(4)成绩评定上,注重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职业意识,从而引导其职业习惯的养成。(5)命题和试卷的评阅标准上,提倡多种方法答题,有些试题试行无标准答案的命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对有创新内容的答题进行加分。
(三)课程和专业建设的提升
1.作为课程负责人和主要建设者,C老师在教学内容即课程上取得了突破,建设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10月,作为课程第一主讲教师,《应用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10月,作为课程负责人,《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11月,作为课程负责人,《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对课程建设有了较深的领悟,并取得了一定的发言权。
2.C老师在化工、高分子材料专业兼任科研、教学、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工作,先后做过专业教师、教研室主任、专业主任。2007年6月任华丰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9月至今任应用化工系副主任及党总支书记。2006年10月,作为项目负责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申报并被列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获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支持1050万元。2007年,C老师被选为浙江省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并于同年带领团队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申报为宁波市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三、校企合作:C老师成功的助推剂
作为专业课教师,便利之一便是可以将所教专业很好地与行业相结合,较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学校和个人的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这一点上,专业课教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企业工作多年,了解企业流通程序且具有广泛行业人脉的专业课教师,则更有用武之地。C老师进入学校后,正是利用了这个特长,与企业紧密联系,积极而充分地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并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团队,学校也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一)校企合作的探路人
1.搭建培训平台,参与社会服务。(1)C老师带领团队,利用自身优势,为区域化工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培训。以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累计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才及企业员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近千人次,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2)2006年至今,C老师受聘担任宁波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并参与了2009年宁波市北仑区石油化工产业振兴规划报告书的编写。
2.融入化工行业,参与企业服务。2005年10月,C老师被选为校企合作研究所成员之一,进入浙江恒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任兼职技术工程师,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及技术支持。与浙江恒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紧密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差别化腈纶纤维开发领域、合成材料及助剂研发和技术改造领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取得多项成果,服务效果显著。 转贴于
3.把握行业需要,建立订单培养。C老师凭借多年企业实践的经验,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开发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整合;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岗位工艺控制与操作紧密结合,按照就业工作岗位设置实训实习项目,强化实训实习项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工厂岗位为基础,强调应用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并通过岗位工艺控制与操作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能力上与工作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到目前为止,先后为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8个,并建立了校企合作互通联络机制,提高了企业对该院学生的认同度。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者
在C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国家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相互配合,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建设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建成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千万元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国内较先进的分析测试、模拟实训设备,如工业分析检测实训室、化工基本过程实训车间、化工管道拆装与设备维护实训室,改建了化工DCS仿真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完善了融生产性与学习性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2)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与韩国LG化学、日本大安化学、德国德泰化学、甬华树脂、科元塑胶等10家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校内实验、实训(仿真)与合作企业实际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核心课程化工技能的训练实现校内模拟与校外真实生产过程相衔接。通过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完成了“宁波市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石油与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之“应用化工实训基地”、“分析检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双师”团队的领头羊
作为专业带头人,C老师近年来积极开展“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竞争与激励机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育人氛围;从提高团队协作和个人专业水平入手,通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任务的完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依靠团队的中青年教师,专兼职师资结合,发挥传、帮、带及相互协助作用,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应用化工系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2008年,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C老师带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团队获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8年12月,该团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案例被选为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案例。创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是该团队的下一步目标。
(四)学校对其校企合作的评价
以下是学校在“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申报表”中给C老师在校企合作贡献方面的评价节选,对其贡献的肯定和赞许可窥一斑。
1.该同志作为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在大型化工企业生产技术岗位长期任职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注重行业发展趋势与专业规划和课程改革的结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积极开展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持续性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突出,得到学生好评。
2.该同志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与浙江省、宁波市化工企业多方合作,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聘请一批化工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指导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合作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落实与管理。
3.该同志目前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负责人,是2007年浙江省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资助对象,其所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案例入选教育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两周年案例集。
四、C老师成功归因
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想在众多教师中冒尖,犹如文中的个案C老师,仅用6年时间便成长为了一名省级教学名师,其成功轨迹值得探寻。笔者在着重分析了教学和校企合作在C老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后,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总体上对其成功进行归因。
(一)内因:对卓越的孜孜追求
C老师39周岁便在企业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可谓年轻有为,而且在科研上又有突出贡献,这为日后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基础。进入学校后,续写着对卓越的追求,不畏艰难,迅速取得了教师的相关资历,并转评了职称。正是C老师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对卓越不断的追求,才使其迅速冒头,在他的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甘人后的精神。这种积极的心态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机缘:企业经历弥足珍贵
16年的企业经历为C老师积攒了丰富的企业行业经验,对化工行业的一线生产和具体岗位要求了如指掌,才有了后来的厚积薄发,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经验和能力显得尤其珍贵。事实证明,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C老师在企业积累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人脉关系,为他在学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出了充分的准备。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社会服务的成绩取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这些成绩如果没有先前在企业的16年蛰伏,恐怕也是很难实现的。可见从企业引入更多的高级职称人员进入学校任教,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将会是职业院校优化师资结构的一个突破口。
(三)外因:学院人事制度宽松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浙江省这一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很多制度表现得比较灵活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教师引进上敢于突破和创新。其人事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改变,一改目前众多学校恪守的只引进博士、教授等专门教育人才,转而引进一定比例的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如C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引进的兼备企业背景的教师,进入学校后,非但没有因为是从企业来的、不是教育专业的行家而受到领导的轻视和同事的歧视,相反却得到了更多的关照和重用。岗位编制的限制也仅囿于一时,长期看来,领进企业优秀人才应该是一条优化师资结构的康庄大道。而政府和职业院校在这期间应该而且可以推动这种教师聘用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步走上正规化、常态化。一个发展非凡的学校,必定具有超乎寻常的气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具有这种超凡气度的学校之一,率先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包容。
(四)平台:学院改革如火如荼
关键词:分析检验岗位;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73-02
分析化学实际上是一门治理专业、环境监测、化工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教学基础是实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就是大量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分析检验岗位人才,所以,需要重视和关注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规范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责任、敬业、诚实、守信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毕业前需要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以便于充分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一、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定量分析,没有很强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不能充分了解和反应实际分析检验的情况[1]。第二,定性分析以硫化氢为主线,存在很多复杂内容,是验证性实验,无机化学中已经对许多离子反应进行了实验。传统实验方式比较重视“菜谱式”操作,教师完成所有试验仪器的调试和药品的配制,甚至交代清楚所有试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细节,学生仅仅只是依据实验课本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称量、标定、测定的基本操作后,甚至不进行实验也可以完成报告。上述教学方式缺少创造性和思维训练的影响和激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操作和内容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形成不规范的基本操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不是很高,不能及时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改革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还是会出现问题。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人才,为保证能够学以致用,逐渐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2]。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教师会讲解好试验中需要的一切事宜,一般都是验证性试验,很少进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单一、机械的实验方式,学生只能得到单一的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限制学生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也会限制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大大降低实验课时,导致实验项目和内容都相对简单,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很少,不少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的重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实验的时候不规范、不严谨的操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高,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不具备基本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如,不少学生实验的时候不能规范使用天平,天平里散落药品、称量时不关天平门、随处乱记数据;不少学生在实验的时候不能正确使用锥形瓶和滴定管,锥形瓶不摇晃就实验;读取滴定管数据的时候,学生不能在垂直地面的时候从滴定架上取下滴定管行读数[3]。不少学生不清楚有效数字的概念,试验中实际应用的时候,不能正确记录滴定管数据;分光光度实验的过程中,分组进行,不少学生不亲自实验操作,或只进行一次试验,促使不能合理应用实验设备等,此外,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方法比较简单,考核学生成绩的时候,存在很大主观性,不能全面考核每一个学生。
三、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单独实训课程,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学时
对于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比较少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不能符合设计职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不少大学开始大力改革应用化工技术的学科,在不降低教学内容和分析化学实训项目的前提下,单独开设化学检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包括三种实训课和三十学时理论课,从而提高教学实训内容和学时,教师授课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对实训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单独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为进一步研究和获得分析检验职业证书和学生技能提供基础,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4]。
(二)加强实训过程控制以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周实训,提高实训过程控制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力度,需要教师不断规范基本操作技能,精心辅导、亲自示范、严格要求,并且对试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正,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实验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的能力,快速掌握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实验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变成顺口溜,边朗读、边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和方便学生记忆以及实际操作。如,滴定操作的时候基本口诀是,右手拿瓶,左手握塞,肘部固定,转腕摇晃。操作移液管的时候,右手持管按食指,吸取溶液先润洗,放溶液45度器壁,放完再停15秒。依据上述操作口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以及反复练习来逐渐完成试验的基本操作,并且实验中需要正确记录试验数据,如在分析万分之一天平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四位记录称量数据,记录常用滴定管数据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二位进行记录[5]。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等存在一定差距,促使教师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控制实训过程,并且分别指导学生不规范实验操作行为,集中分析和点评学生共性问题,保证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启发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时候应用理论,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技能。完成实验以后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学生的错误操作,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三)全过程分析检测实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实验实训操作规范以后,还需要全过程分析学生化学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完全符合岗位实际需求。基本的方式就是,实训中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正式实验之前把实验需要的题目分给每组,学生需要依据每组的实际题目来查阅相关文献和标准,独立设计化学检验方案,主要有分析试剂、分析实验方法、分析仪器、分析计算公式、分析步骤,等老师修改审批一会,实际对实验进行具体全程操作和检验,对比分析老师的计算结果和每组学生的计算结果,看哪组拥有更高准确率和小的误差,通过试验中学生的表现和结果,来合理、公平、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6]。
(四)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培养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
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培养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不断规范、正确的记录化学实验数据是分析实验实训的基本目的。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准确记录试验数据的习惯,不可以随意记录,并且还需要老师确认和签字,要求一些不符合误差规范的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此外,培养学生敬业和诚实精神,保证具备真实可靠的处理数据,不能为了实验对数据进行造价。报告中需要合理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和误差原因[7]。
(五)量化考核制度,提高通过率
考核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是相关部门要求持证上岗、技能考试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部分,卷面满分100分,及格标准是60分。理论考试试卷是闭卷考试,总共100道题,都是和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关的判断和选择。实际操作就是量化以及细化考核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进行实验,主要包括正确使用酸度计、滴定管、容量瓶、天平、分光光度计等,准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及结果,教师依据实际规定排现场量化测定结果和操作步骤,对所有操作都进行打分,不仅需要规定时间,还需要有规范需求,每个老师对二十个学生进行考核,保证能公正、公平的考核,对于伪造数据、不认真操作实训过程进行扣分,重新操作不合格的过程[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需要符合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基本原则,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注重展现分析检验岗位和基本操作。大学生就业的时候,尽可能体现职业证书的作用,能够获得相关企业的好评,也就是说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由于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改革实训教学的力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人才,达到逐渐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乔月纯,郭红霞.基于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3):103-105.
[2]李桂英,支国,武文涛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1):193-194.
[3]丁淑娟.关于高职高专化学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1,(24):583.
[4]杨勇,吴方评,杨宏健等.药学大专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实训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93-94.
[5]邓新云,刘小忠,胡彩玲等.有机化学实验实训现状调查与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广州化工,2015,43(3):163-166.
[6]杨晓峰.高职化学实验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4,(30):241-241.
关键词:理论 技能 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 心理素质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经成为共识,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竞赛是全国和省市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个院校为了大赛能取得好成绩,抽调骨干教师,层层选拔优秀的学生选手,精心准备,刻苦训练。经过这几年的组织、备战、参赛,各校都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大赛即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职业才华的平台,也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展示教育质量的大好机会,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年来,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 “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取得了6个团体一等奖,12个个人一等奖,6个个人二等奖,1位同学晋升为技师的优异成绩,16位教师荣获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命名的“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其中3位教师荣获“全国名师”称号。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特地向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发来公函,以示祝贺。我院连续七年承办了河南省总工会主办的“河南省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分析工、化工总控工、化工维修电工、化工机械维修企业职工技能比武决赛”,每年学院组织各专业的技能大赛。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基础
为推动我院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使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效达到参与竞赛的目的,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教师及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的管理办法。1.学院成立组织机构及技能竞赛工作小组。由院长、副院长、处长及相应的系部主任组成(学院设有6个系和1个基础部)。2.根据国家、省市技能竞赛项目实施竞赛分类管理。一类赛事,由学院设立常年集训队;每学年开学初由系部组织成立学生集训队,集训队设主教练,教练员,实行主教练负责制,队员由系部在三个年级中选拔,形成较合理的梯队结构。二类赛事,由系部平时组织兴趣小组,赛前根据竞赛项目通知,从该兴趣小组中选拔学生组织集训。一般在竞赛前4个月开始进行强化训练,集训队设教练1人,学生人数按竞赛通知规定的人数选定。技能竞赛成绩将作为各系部、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3.学院各实训中心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为了增加实训时间,强化操作训练,学生集训队及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可以优先申请到实训中心进行操作练习。4.学校设立竞赛奖励办法。对于技能集训工作得力、成绩优秀的指导教师(教练员)和参赛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教师享有优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骨干教师培训、名师选拔的权利。并设立参赛教师、学生获奖奖励标准,极大的鼓舞了师生参赛的信心。
二、必要的基础设施是保障
实践是技能训练的根本要素,近几年来我院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这与我们学院大力发展实训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我院建立了化工工艺实训中心、化工分析与检验实训中心、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中心,电工及楼宇自动化实训中心等。增添了各类实训教学设备,如:精馏、吸收、传热、流体输送、真空干燥、萃取、流化床、管道拆装、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DCS、PLC、仪表综合实训装置、电工楼宇综合实训装置、各类机、泵等大型实训设备,从设备的数量、质量及材料供应上,一方面满足了大赛训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实训中心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三、科学训练是途径
所谓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我们称操作技能,是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形成的,所以各校都把实践训练作为重头戏,配备最好的指导教师,利用最好的仪器设备,创造最佳的操作环境,安排较长的训练时间,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训练的效果确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训练方法上的问题。
1.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前题
知识并不等于技能,但技能的形成必须运用知识,知识愈丰富,对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愈有帮助。理论可以加快操作技能的获得,可以免去或减少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错误。有心理学家曾对电器装配工人进行过实验研究。一组工人只是机械地、重复地学习技能,而对另一组工人则讲解操作原理。结果发现,两组工人最初的水平差不多,但后来第二组工人的绩效远远超过第一组工人的绩效。我们通过参加多次的全国技能大赛,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一致认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对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应该予以重视。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成立了课题组,一是围绕本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鉴定理论题库,在选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有关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帮助选手消化吸收,并组织模拟测试,反复训练,题题过关。二是围绕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始终把理论和技能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即有力的保证了理论知识较高成绩,同时也促进了操作技能形成,减少动作失误。
2.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操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操作技能大家耳熟能详,而心智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心智技能的主要特征。心智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操作技能本身就有心智活动参加, 包含有心智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心智活动参与。同样,心智技能也受到操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心智技能往往是通过操作技能表现出来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虽然是职业技能的两个方面,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并且总是同时寓于任何一个操作过程之中。
3.注重平时训练过程
传统的训练方法:过于简单、枯燥,缺少灵动性和创造性,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自己却意识不到,总是靠教师来发现和解决,这样内因的主要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在大赛中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采用:(1)告诉学习目标,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练习后,操作技能应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2)告诉操作技能的性质。是什么样的技能,简单技能还是复杂技能,是工具性技能还是非工具性技能。同时,如果所要学习的技能是工具性技能,那么,还要简单介绍具体的性能与功用。(3)告诉学习程序与步骤。有关技能学习的步骤、动作顺序、练习时间与分配方式等。(4)注意事项。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发生错误和危险,以及有关安全防范措施。
4.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要实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训交替进行,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训练日记,每天训练结束后对当天的学习、训练进行总结,查找优点和不足,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对训练项目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另外训练日记能及时、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正确引导。在强化训练中要控制训练节奏,技能大赛有时间限制,要有意识地去测量每个操作环节的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训练的节奏。训练中还要解决“瓶颈”问题。所为“瓶颈”问题,就是学生由于训练中某一步骤的内容完成不好,导致接下来的内容无法完成。教练与学生要充分研究项目中可能有哪些“瓶颈”点,包括常见的操作故障以及实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均应在技能训练中多角度反复训练。强化训练的最后阶段,即冲刺阶段,进入实质性训练过程,时间大致为两个月,其受训人员都是参赛队员。该阶段采取高密度模拟考试、领导观摩训练方式,使学员熟悉考试氛围。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为模拟考题,每三天进行一次理论考试。理论考试、仿真考试、操作考试要交替进行,考试后再及时讲评与答疑。这样,既能使参赛队员熟悉考试的节奏、氛围,又便于发现每个人掌握程度的差异,以便对每个人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实践,上述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心理素质训练是必要条件
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也夫在1982年世界体育科学报告会上就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从运动智力因素的角度看,在赛场上由于运动智力发展不足,许多竞技运动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或惨遭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对于制胜的贡献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只重视运动员体能和技战术能力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竞赛的需要,要在日益激烈的竞赛中获胜,运动员必须具备很高的心理训练水平。
聘请心理指导老师加入辅导组,制定心理训练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如开设心理学讲座,进行心理训练和模拟测试等,以多种形式将心理训练始终贯穿到实践训练之中,这样长期坚持严格的心理训练,可以最大程度地去调整比赛选手的心理状态,保证在比赛的时候能稳定和正常发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操作技能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可在任务设计时故意制造错误或障碍,让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并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错误时,教师先不要去帮学生解决,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全国化工总控工大赛中的精馏操作项目,由于大赛规定操作指标苛刻,多个代表队操作时都去追求高的产量,盲目开大加热器,使得上升蒸汽量过大,导致液体下降困难,从而使得精馏塔的塔顶与塔底压差增大,反而塔顶蒸汽量很小,此时,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心智技能起主导作用,如果平时训练不到位,此故障不能正确判断处理,结果导致产量低,影响了总成绩,这就是多个代表队成绩不佳的原因。我院代表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们根据平时训练所积累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及时调整了操作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
通过技术训练能增加学生的操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抗挫折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竞赛中出现意外情况时不会紧张,知道怎样应急处理问题。同时告诫学生在竞赛的时候要尽自己的能力完成竞赛任务,不能因为出现意外而放弃,因为竞赛时大家都有压力,这时就看谁能坚持到底,谁的自信心更强。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训练工程,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而且不断变化发展,如: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训练、比赛现场的应变能力、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作精神和凝聚力,指导教师对学生训练思路的理解和训练方式的把握等。但我们只要积极探索,一定能掌握其真谛,我们只要用心把握好其核心训练要素,就能提高训练质量,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晓,中职化工技能竞赛的训练策略,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4,66-67.
[2]姚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探索,职教,2011年1O月(上)
[3]邓德红,技能大赛训练初探,现代企业教育 2011年07月(下)
[4]冯青,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技能大赛要素的运用,成人教育, 2011,6,87-88 .
[5]贺红娟,职业技能大赛对如何做好高职实践教学的几点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