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00: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理学;课程思政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新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能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热爱度,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工科”专业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2-3]。
课题组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常熟理工学院工科生物制药专业必修课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药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药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药理学主要内容具有多学科基础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特点,核心任务是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
2药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有机融入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点,确定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1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结合药物的发展历程将科学家的故事导入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文献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突出贡献等。用这些案例激励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2.2社会责任
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滥用滋生超级细菌”等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
2.3法制观念
结合“”史料和关于的宣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结合现代药品、的发展态势,呼吁广大学生提高对的警惕性,洁身自爱,远离。
2.4科学素养
以弗莱明发现革命性药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学生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必然的偶然,这种偶然只留给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用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创新,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2.5团队合作
以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法或四联法使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协同作用、团队合作精神,尽量做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2.6关爱生命
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应当对其有着敬畏的态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敬畏生命、学会感恩。
3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具体措施
3.1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题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的过渡显得生硬晦涩。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强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2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时,对照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关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有重点地精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课程理论和相关教育主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创新授课形式,利用云班课、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课前,教师融合思政元素的热点案例视频、外延知识链接等教学资源,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寻找素材,加深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课中,教师通过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课堂表现等活动环节,在专业内容的背景交流中,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思政教育的导入,教学互动更便捷、更灵活。课后,通过习题、考核和调查问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4药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效
课题组对生物制药专业2018级本科生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网络问卷调查,92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线上资源比较好,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使他们收获甚多。将课程思政引入药理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的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
5结语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这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良好教学形式,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过程的重要途径。课题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未完全成熟,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将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杰,邹洪涛.新工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J].教育教学论坛,2019(8):60-62.
[3]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育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关系的构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研究思路与启示。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实践为导向,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实践中统合知识学习、价值引领、德育践行,提升育人质量,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追求的实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宏观教学———顶层设计,一体育人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扬.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37-140.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市场也青睐那些敢于竞争勇于开拓的人,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具有开拓精神。因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符合市场经济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勇于参与、敢于竟争的精神,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过竟争不断地提高自己。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品格,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弄虚作假,只能得逞于一时,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造假者头上虚幻的光环。养成学生的这种品格,无论做人、做事,都会使其受益无穷。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其一要让中职生懂法、守法。其二要让学生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唯我独尊,排斥他人。而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个人奋斗离不开周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更新教育方式,采取多种途径深化基础教育。首先采用出版面、办宣传栏或者印制学校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毕业就业前景等,坚定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分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职教育也是国家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与其他层次的学校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价值,只是培养的人才不同而己,从而摆正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2.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学观念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比较重视理论课程的开设,教师讲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吸引学生注意。今后的教育要调整内容、有的放矢。首先要摸清学生思想脉搏,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生中开展调查、谈话,建立学生思想教育档案,以便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引导。作为学校,需要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经验,开展教学培训,不定期举办教学比武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3.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经常性的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由任课教师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陶冶情操,实现自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有利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
4.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职责,家庭教育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难免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很难适应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熏陶和影响着孩子是自然而不漏痕迹的教育方式,而且从孩子出生到入学、毕业、就业都一直进行着,并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如果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学校教育中脱离生活的倾向可以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中得到修正,学校教育的去情景化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生活化得以纠正。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背景,而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二者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成功。
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困境;对策
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有待加强,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改革引入现代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确定学生关于素质教育和文化精神领域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工作的真实可靠性。承担着培养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重视,从教育方式中改善,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面对的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更多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高职院校对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但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却被忽视,学生的素质评估方面有待重视。实际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因素
关于学生缺课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专业课的缺课率很低,思政课的缺课率很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或者说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毫无用处,和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还有就是思政课缺乏感染力,学生没有从中体会到思政学习的魅力,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建议将思政课取消换成专业课。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来说十分不利。
2.学校因素高职院校在面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任务时,往往忽视思政课的安排,压缩思政课的学习时间,没有真正将思政教育重视起来,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3.社会因素
社会对思政教育的存在价值备受质疑。虽然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一直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然而社会上有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出现,甚至触犯法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课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存疑的。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时效性的提升途径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通过教育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让学生明确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创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积极乐观地参加学习活动,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来获取知识。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够进行自身价值的完善。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结合课程讲授的实际情况,从多种角度分析学生的客观主体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将教育实践工作融合到各种方式为主的理论体系中,促进生态基础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2.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育人好环境
高职院校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对口型人才的教育任务的学校,能够带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的复兴。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特色面向“高”和“职”两点,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同样要围绕着这两点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承担着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大意义。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特点,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高职院校工作者要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思政交流学习的模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
3.创新教学方法,把握课堂主阵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工作。部分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只能领会到大约五分之一的知识,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就能够掌握三分之一的知识,如果学生动手操作,那会掌握五分之四的知识。所以,动手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思政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思政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同种教学模式中切换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指导,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往往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努力朝着更高方向迈进。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和社会行为的连贯性,在高职特色学校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
三、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重点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多种行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要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良好的素质文化基础,完善责任意识,使学生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以此让社会满意,让用人单位放心。这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任务才能够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韦梦霞,潘正钦.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杜红梅.高职院校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疲惫现象及其改良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4
[3]徐雷雷,周长春.生活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视界转换[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高校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32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Qualification
ZHAO Tonglu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activ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exist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by using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initiativ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We expected this paper can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Key words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哈贝马斯将人类行为高度概括为“交往”,并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交往行为的活动背景,交往行为的最终目的是相互理解。哈贝马斯致力于研究交往行为,并提出了交往资质学说,将人类交往行为中主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分为认知、话语、角色三大组成。交往资质学说和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系统中的两大核心内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理论基础。
1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省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以往的高校思政课用错误的师生关系限制了老师的能动作用,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达到一定目标的系列活动。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必然会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
1.1 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呈现很明显的“以教师为主”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被视作是思政教育主体,是绝对的权威和知识传播来源,思政老师主导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施行,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和老师严格监管约束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了客置,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作用,学生长期受老师权威压迫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受老师监控管束又丧失了自。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师生间的角色关系和互动交往,都是以老师改造学生为主,而不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
1.2 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意识教育的引导作用也较强。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以思想引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政课本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此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因受其性质特性影响,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政治层面理论,政治相关因素也较多。基于这两点原因,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学生也很难较快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高校学生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如果老师依然用硬性灌输的办法讲解知识要点,必然会拉大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生不仅会提不起兴趣,也容易引发知识接受不良的情况,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厌学情绪,使得思政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1.3 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与理解
正如第一点所说的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学主客体定位都有失偏颇,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活动的二元教学论一直强调要将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完成相关的学识输出,却很少意识到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表达权利。话语权的缺失导致师生间的沟通不良,原本就远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当然会变得更难被有效解读和有效理解。这种交流沟通的缺失使得师生间的关系较为生硬僵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学生就会不愿意配合老师,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就更难被学生认可和接纳。
2 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2.1 革新教学理念
哈马贝斯强调,人类活动的实质就是进行相互交往,交往效果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开展效果。将交往理论引入到具体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就可以理解为只有良好的师生交往活动才能够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并科学定位教学角色。
首先,老师必须扭转错误的角色观念,从以往的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定位,主动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有效交往。老师应果断改变将自己作为教学权威的“主角”错误定位,重新理解并做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和学习活动辅助者的全新正确定位。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老师还要坚持贯彻并有效落实“平等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发言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和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
2.2 构建互动模式,主动开展交流
在确定了高效思政教学实质是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的交往行为后,就需要积极构建和谐有效的交往关系,并力求通过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预想的交往效果。
一方面,思政老师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优先“出场”地位,引导并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高校学生不同于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判断意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对思政教学内容自主地进行选择和批判。高校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性,可以通过自学的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思政老师要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隔阂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而远之”心态,思政老师需要以平等的教学理念和亲切的措辞神态积极进行师生对话。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思政老师发现,单纯的知识讲解和单向知识灌输已经不适用于当代高校学生。因而,思政老师必须意识到情感教学对提高知识认可度和理解接纳效果的巨大作用。思政老师要贯彻落实“平等教学”理念,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以情感互动缓和并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从心理层面较为容易接受思想政治的引导教育和对个人精神品格的规范教化。
这里所说的“交流互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聊天,思政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思考角度并把握他们分析问题的观点角度,以此反思和调整当前的教学设计。思政老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需要根据学生反映的学习难点组织并进行专项讲解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这里所讲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有助于“教”、“学”主体的共同进步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最高目标。
2.3 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哈马贝斯的交往学说曾明确提出,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人类开展各种交往行为的基础舞台,也是交往过程中最常用的信息来源和反馈对象。具体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就必须围绕思政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开展相应的讲解分析和思考讨论,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行为切实有效。
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使用的高校阶段的思政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太过理论化,也较为空泛枯燥。很多学生都曾反映这样的教材太过乏味难懂,老师的讲解又不够细致生动,就更难理解相关的知识考点了。因此,思政老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需要使用适当的生活实例来导入相关知识,尤其是注意要选取关注度较高、符合学生意趣取向的实例。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老师还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分析讨论,这样才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实用性。讨论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交往的良好机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并形成头脑风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其次,要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是加深学识印象和提高运用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近年来,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不少院校都专项设立了教学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就高校阶段的思政教学而言,老师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在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前,思政老师须要对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筛选,以学生的能力范畴和兴趣热点为基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周密的实践活动计划,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在活动结束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做出一定的总结性报告,从而将实践活动的检验、启示作用发挥到最大。
另外,思政老师安排和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尽可能的丰富多彩,以便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参观改革开放新企业、革命红色根据地、博物馆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问等方法完成实践任务。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重刺激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的有效构建,并加深他们的活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引导性作用。
3 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和高校思政教学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本质有很大的相似点和契合点。哈贝马斯将人类活动凝练概括为交往行为,并以理性思考审视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目的。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论学说指导高效思政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为教学改革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和理论支持,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新理念的诞生,而且可以从师生交往行为的角度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 教学途径
思想政治教学以社会主义政治、物质及精神文明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终身思想政治素养。现阶段,人文科学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向。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改变,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思想政治文化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正确培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要进行相应改革,实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开放式形式。教师要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逐渐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引入需要甄别,教师要选择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鼓励学生多交流,阐述自身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
(一)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活动,并将其与现阶段我党指导思想相结合,以体现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结合并把握党的指导思想,令学生感知其历史性与传承性。例如,“水客载舟,亦可覆舟”强调的是民意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出传统美德的学习。“二十四孝”主要表述了孝道和感恩等。近代史中的精神,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解放。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不但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思想。“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表现的是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确只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坚持下去才会取得成功。
(二)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开展启发性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并组织学生交流体会,以锻炼思维,丰富感受。通过传统文化交流,学生会发现自身不足,通过相互学习弥补自己欠缺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借鉴能力。教师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和展演,鼓励学生多收集传统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摒弃单一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多元化教学,改善乏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最终养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学生不但学习了思想政治知识,还提升了整体素养,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提高。
(三)培养学生文化观念
思想政治教师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逐渐积累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将自身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总结,进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增强传统文化意识。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引入传统文化语言和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知识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学生将自身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情,鼓励学生内省,逐渐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三、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分析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文化观念和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潇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管理观察,2015(23).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高职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针对新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更新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道德观念的专业人才。
1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1国家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进行推动和影响,开展思想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进入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1.2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学生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职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进而做好职业规划。这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合理的定位,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以及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帮助。
1.3个体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当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多人都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以及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让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中,要灌输给学生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充分结合,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2.1贴近生活
在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一定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真人真事要比教学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同时,引用生活案例开展教学,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最后,思政教学的目的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知识的实用性。在生活中用思政知识解决遇见的问题,了解社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贴近实际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道德标准为目的,要贴近实际进行教学。首先,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高职学生是成年人,拥有比较成熟的心理。在教学中,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政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其次,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学习,高职学生主要学习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思政教育要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基础。
3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因此思政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院校受到就业的压力,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不断安排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开展教育,思政教学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没有给与思政教学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导致思政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
4增强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对策
4.1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和态度,院校领导要给予思政教育高度的重视。只有院校全体领导和教师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将教学策略充分落实,进而实现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并且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再次,思政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并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最后,思政教师要实时了解和关注社会的热点以及焦点问题,并且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思政教育,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4.2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还可以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开展教学,定期举办交流会以及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利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注意力。
4.3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完成思政教学目标。开展思政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校外实践以及校内实践这两种形式。其中校外实践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公益机构做义工,观看爱国影片等,个人活动则是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书籍以及收集资料等活动。校内实践主要是教师组织一些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例如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主题一定要与生活和思政教育相关,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4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几堂课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大宣传力度,让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板报的传统形式。第二,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开展宣传,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政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
5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教师要在思政教学中更新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石秀葵.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析[J].才智,2015,(24):148.
[2]李秋香.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科技资讯,2014,(28):182-182.
[3]赵伟.浅谈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教学刊,2016,(2):79-80.
[4]贾宇.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92-93.
[5]莫春菊.思政课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江苏高教,2015,(4):125-127.
[6]周卫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教学改革[J].科学导报,2015,(3):11-11.
本文作者:乔大勇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为了使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大学生社团内部也存在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或章程,以实现社团成员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组织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团,虽然数目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是大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发展失衡的情况。
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团,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很难召集到大批的成员,活动资源相对较少。此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社团成员普遍缺乏经验、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足,影响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整体发展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大学生社团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许多社团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对社团建立的目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活动内容以及发展方向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由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社团管理松散,人员进出自由、流动性极强,甚至一些社团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局面。
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质量不高,形式简单目前高校中许多社团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不能依靠自身的影响力请到专业的老师、教授作指导,加之社团管理者对社团发展与活动内容缺乏明确的计划,绝大多数的社团活动还难以做到突破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这就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
学校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缺失,支持力度不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倾向于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深入,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却涉及较少。其次,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是完全独立于学校管理体系之外的。还有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社团的干预过多,将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完全控制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之下。完全放任和过度控制都不利于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在学校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社团的活动章程以及人员的进入退出机制等。高校应积极主张把大学生社团作为拓展学生素质的平台,丰富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努力把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开展工作,倡导和发扬学校的校训。
鼓励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展现良好风貌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几乎涵盖学校专业设置的各个领域。学校应该给与大学生社团更多的活动自,在了解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高校应鼓励和帮助大学生社团开展内容健康的活动,帮助提升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参与度与活动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基础设施以及活动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以网络报刊为媒介,加强社团宣传教育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等载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更加深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不仅要摆脱贫困,更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来说,没有成千上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难以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人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振铎思政学科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迅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要以赏识教育为切入口,具体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的:
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宇教授96年7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法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教学方法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二我们知道这俩种思维比较起来,求异思维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俩种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突破“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单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当好学生的主参谋、总顾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思考不同的问题,当他们解决问题后,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并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一丁点。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继续思考、探索、创新的欲望。
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去挖掘,抛开枯燥的理论说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大胆创新,哪怕错了,也要给予适当的赏识,引导其向正确的一面发展。告诉学生,失败其实蕴育着下一步的成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思考环境。
二、非智力因素作用重大。
参与认识的心理因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的作用较大,可不容忽视的非智力因素作用也很大。比如:兴趣、感情、意志力、控制力、承挫力、情绪等。心理学最新研究表明:智商高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感商数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智商只有20%的决定作用。情商占80%。中文名身边不难发现,许多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品性,才能促使其发挥内在潜能。
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手于非智力因素以以下几方面去做:
1、培养学习兴趣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使人入迷,可以使人忘我。日本教育家本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指出:“所谓天才人物是指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毅力、勤奋、入迷、忘我的起点实际上在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空洞的说教,无情的训斥,一般的物质鼓励在一定条件下虽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兴趣才是提高学习效率最持久的动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政法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2、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为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浓厚的学科兴趣,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志力,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创设相应的情感环境。比如利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的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进行熏陶,利用主题班会多与他们交谈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彼此的有好攀谈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教师所任学科产生好感,有了好感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再略加调控,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3、增强学生的承挫力
坚强的意志力,是成才、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凡是有建树的成功者都有百折不回的精神。较强的承挫力是通过客服困难取得的,人在客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非凡的冲击力,增强对挫折后的承受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别怕学生做错,对他们所做的每件事略加分析,凡是正当,健康的都应赏识他们,让他们能大胆的说与做,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做人的自豪感,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是至关重要的。
4、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家庭因素。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性格特逐渐趋于成熟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全面的看他。数理化学的不好,他的文科方面可能就不错,抓住他的这一面加以赏识,树立他的自信心,或许会成为其走向文学 、政治学、历史学研究道路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要钻牛角尖,要赢得起,输得也起。记得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弟谷就是一个化学问题与同伴发生争执发展到决斗,鼻子比割掉了,从此以后他才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最后在化学方面去的卓越成就。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性格,树立良好的性格是事业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因为只有融合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和老师辩驳。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又是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反之,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只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最终产生厌学、弃学、逃学。作为老师,应当重视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学科学习效率激发其创新欲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善于表扬学生
哲人詹姆士精辟的指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什么人,受到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到责骂而改,则不太容易。人大多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但如果一味的投学生所好,无原则的滥表扬,其作用就是适得其反,甚至引起被表扬者的反感。如何让老师的表扬产生动力,体验追求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我浅谈一下几点:
1、了解自己的学生
每位学生所处的处境不同,父母的素质,家庭的影响等导致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个性及不同的能力差异。针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这一方面大多有这样一种心态:后进生渴望有表现的机会,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提问复习巩固易于掌握的内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表扬,使他得到成功的喜悦。优等生也希望在奋斗中听到成功的喜悦,中等生盼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鼓励,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应多鞭策。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长和实际能力不失时机的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恰当的力所能及的表现机会
2、给他们表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学生数理化学的特别好,要想让这类学生学好思政,要与他们倾心交谈,分析学科特点,扫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对于各学科学习成绩平平者,鼓励他们在思政学习方面有所突破,要使他有所突破,老师还得对他多一些感情投入,方能见效。对于各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丁点进步,抓住他们每次成功的机会,不断不加以鞭策、鼓励,促使他一点一点飞进步,给他定一个离他并不遥远的目标,使他不断感受的成功的乐趣。只有有了这种成功感,他才敢于创造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观点。
3、表扬要因人而宜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政教学
一、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人自身的各项技能发展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实现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它决定了人的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而人自身技能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人与社会是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成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发展实则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是以个性发展作为条件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扮演推动者的角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本身的创造力,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创造力的源动力之一。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离不开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要全面发展智力和体力,这一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出。
二、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缺乏主动性
当今社会中“现实的工作用不到书本上的知识”“及格万岁”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侵害着高校学生,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风靡,使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迟到早退成为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状态懒散,校园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人际关系紧张
高校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性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他们普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因为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从全面发展角度看传统思政教育的误区
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思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价值观的取向都过于理性化,强调社会价值,对自我价值存在着片面的否定。这种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1.思政教育的价值观片面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变成了教育的客体。课堂上缺乏民主自由,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被淹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强制、命令以及灌输成为压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思政教育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功能的削弱。
四、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首先,课程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从而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针对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出发,树立务实的思想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细枝末节着手,关心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以巧妙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以培养综合全面发展人才为教学目标,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在逐步提 升。为了保证学生能获取健康安全的信息知识,各个学校均 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同时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 组,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保证整个网络管理 /!/工作有章可循。合理利用网络监控,一方面要严格审查并坚 决删除网络中的一些有害或不良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采取 措施解决网络中相关的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及生活问题。到目 前为止,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些信息网络管理的相关法规。 学校不仅要执行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依照学校的具体 情况,制订详细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对网络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监管力度。
一、完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繁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有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正确辨别各种网络信息。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强化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还需要不断培养其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知识传导的任务,其自身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知识体系素质,对于网络中的一些综合性知识,要不断地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然后依照初中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的各项师资力量,完善其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结构。
二、合理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和自控能力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以及性格习惯成形的重要时期,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培养他们的辨识能力和正确的网络观念,让他们辩证地认识网络信息,同时强化他们的法律、责任以及安全意识。
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所以,初中学校要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等来规范学生的文明道德行为,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的发展将逐步成为时展的最终结果。在网络的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各种技术条件,分析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并且寻找合理的解决思路,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保持旺盛活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 内在心理微环境 认知规律 主体尊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in Laws of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is relate to that how maturity does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have. It is not worked to make a healthful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by on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aching when you fac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ust meet the logical of rational cogni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ognitive logical; subject dignity
勿庸讳言,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十分不理想,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被尊为“国课”,学生却普遍漠视乃至藐视“两课”,称之为“洗脑课”、 “忽悠课”,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的,其中,学生群体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状况值得深究。
1 内在心理微环境简述
任何实践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背景环境为依托的。环境可笼统地分为两类,外在宏观环境以及内在微观环境。后者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为主体的态度、动机、目的等,并最终在主体的行为实践中予以体现。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是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内在微环境的形成过程是与主体理性成熟程度相关的。当主体处于理性成熟度较低的阶段或状态时,内在心理微环境主要受直观情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心理持续性低,专注度低。这种状态在幼儿或患有精神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微环境是极易改变的,对外在的感性刺激十分敏感。在这个阶段或状态下,健康的心理微环境将使个体体会到感官的愉悦,并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动机。当个体的理性成熟度逐步加强时,理性思辨因素逐步代替直观情感性因素,成为影响内在心理微环境的主要变量。此时的个体表现出冷静、专注、持久等心理状态。此时,个体心理微环境的塑造将主要依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如果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实践中能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那么,基于理性本性的个体便能够产生一种“主体尊严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体验的趋势下,认知主体将会用一种主动负责的态度对待认知过程并最终自觉践行,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也将转化为针对外在行为的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动机。
在具体的认知(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过程表现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鲜明的规律性。当然,直观的感性因素并非完全被排斥,但是,理性思辨在这个阶段应该且必须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处于上述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群具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认知主体。所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要符合理性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一个内在的健康的心理微环境,从而保证在学习中的积极态度和持久动力。
2 理性认知规律
自现代文明肇始以来,在认知领域,科学精神、理性主义逐步成为普遍的基本的原则。哲学用“主观辩证法”来描述人类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在认知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以下几个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几个环节在逻辑上有着严格的前后顺序。前文所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将通过这种认知的规律性而形成,并最终由内而外地决定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自由意志和理性运用是认知主体的两个主要特征,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体验到一种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来自于认知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转化为愉悦感、成就感等。如果在认知过程中“偏离了个体成长规律的轨道,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上述的基于主体特征的主体尊严便被剥夺,便会产生消极、被动等心理体验,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体现为抵触、冷漠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会因认知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弱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成熟,这种基于主体尊严的认知效应会有显著的强化,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3 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系统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符合理性认识过程基本的逻辑性。根据前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内容决定了它在逻辑上需要涵盖整个认知过程,它既承担着对抽象理论进行解读、传授的使命(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又要体现出显著的实践引导作用(需要回答“应如何”、“如何做”的问题)。“思政课”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此。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两课”是由性质不同的几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它需要在各个环节中都遵循理性认知的基本逻辑,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塑造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然而,由于在认知逻辑上的混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能够促进上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的形成,而这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树立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具体实施。将整个理论体系用一门课程加以概括的确有利于理论的完整性,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哲学部分是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却是建立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加以哲学的产生渊源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简史内容,会对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的理论渊源,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理性思辨能力,从而体现出大学里的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哲学的学习在逻辑上相当于概念的形成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立的前提。这种逻辑上的优先性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笔者浅见,思想政治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世界观”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两课”的知识性。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实现多种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最终突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至于人生观的确立,应让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在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结合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去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从教材内容来说,在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同样要遵循和体现上述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的阐述在总体上要按照三段论的基本逻辑展开,也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这样的逻辑顺序。其中的“为什么?”环节最需要认知主体理性思辨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是最能体现主体尊严的认知的环节。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部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强调得不够。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时,大多是简单归纳定义后,直接地渲染“应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困惑的、最能激发求知欲的正是“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生的理智思辨能力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小学阶段不是很显著,往往也没有成为认知环节的重点,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强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前文中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也正是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才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中的思政课与高中的政治课没有两样,这不仅仅是指内容上的重复,更是指一种心理体验上的重复。
最后,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来说,课堂讲授还是目前的“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并贯彻上述的认知规律,创造一个能够体现主题尊严的认知(教育)环境。举例来说,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在阐述“应然”性的理论问题时,需要提供这个理论的“解释力”。这种理论上的“解释力”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便决定了该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实践中,“国情”、“中国特色”等成了应付该问题的“终极法宝”。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赋予理论的解释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不仅不能彻底解读理论,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问题的存疑。基本国情、基本道路不能简单地当作规避问题、否定危机的理由。在教学技术层面,所有新颖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是理性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