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3:2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也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理念有关,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息息相关。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唯一得到社会、政府、商业界认可的第三方教育咨询评估机构麦克斯研究院2014年《2014就业蓝皮书: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分为七类:第一类,受雇就业,分为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和与专业无关)、受雇半职工作两类;第二类,自主创业;第三类,毕业后立刻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第四类,毕业后读本科(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第五类,没有就业和求职,在家准备考研或留学;第六类,没有就业,继续求职;第七类,没有就业,暂不求职并且也不准备求学。调查结果显示(表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比2011届(89.6%)上升1.3个百分点[1]。就总体大学生就业率来看,情况较比之前两年有所改善,但上涨的比率并不高,还应该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表1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
另外,调查结果中还显示,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1]。那么久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绝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不会选择自主创业而是选择去找工作。
那么,上述进行的调差是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情况的统计,2013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毕业生的必行落实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毕业时“以确定单位”的仅占43.5%,若只考虑“确定去向”(包括确定单位、升学、出国、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落实率为71.9;从学历层次看,落实率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趋势,即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2]。
二、 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大学生自身,都对如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从各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社会原因
首先,由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增加就业人员仅2170万人,根本无法赶上新增流动人口的速度。近两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未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末中国流动人口2.3亿,城镇户籍居民6.9亿,如果仍按照2亿失业人口计算,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生活人口的21.7%。但是,失业率是以劳动力人口为分母,因此,真实失业率水平显著高于21.7%[3]。整个国家的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政府为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敢涉足一些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行业。还有一个社会原因是缺少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再培训,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机制缺乏。
(二)高校原因
首先,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扩招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大学生人数增多,毕业后共同竞争就业机会的人数增多,竞争者增多无疑给毕业生带来莫大的压力。第二,高校对专业安排与社会需求不符。很多社会上需要的专业人才,在高校中根本找不到相关专业,而一些社会中不需要或者需求量并不大的专业,高校仍然保留,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第三,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理论性很强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这种所谓的“职场小白”[4]。第四,作为高校来讲,没有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使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多数工作和岗位都是将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使用,并不能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东西,学生迫于完成学业的压力只好服从安排,缺乏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得学生有意见有不敢反应,不情愿的去从事工作,打击了学生学习、获取经验的积极性,另一个层面来说浪费了时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高校并未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进行有力、有效的指导。正是这一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错误的择业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适合的工作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择业。另外,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发掘并不到位。诚然,现在各高校都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挑战杯”之类的科创以及创业大赛,但这种鼓励仅仅停留在比赛的层面上,并未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意识淡薄,毕业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就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
(三)企业原因
当下企业虽然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机会,单就企业整体而言,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并不多,综合上述高校的原因,多数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对于企业中的很多岗位还不能胜任,因此大学生的择业面相对较窄,多数岗位都是基层岗位,与其他较低学历的人的岗位包括薪资相差无几,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很多好的企业或者企业总部都集中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使得大学毕业生为了追寻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纷纷扎入发达城市就业,使得这也城市就业压力过大。
(四)个人原因
首先,很多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之后便开始享受轻松地大学生活,并未注重个人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后在找工作时到处碰壁,信心受到打击。第二,很多大学生心气高于能力,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凡,可以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在面试中,自己喜欢的、觉得能胜任的工作没有企业愿意提供,而企业愿意提供的工作自己又觉得薪资太低、或者太无聊,自己不愿意做,导致就业困难[5]。第三,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一些大学生没有主动找工作的意识,等待亲戚朋友以及家人帮助自己找工作,在等待的过程中消极待业。第四,大学生个人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来源于大学生自身,一个人能否在学习上包括职场上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即个人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是外部环境建设的再完备,大学生自神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同样无济于事[6]。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社会、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一) 社会角度
1. 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不如社会的转折点,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利益,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自信、时间、机遇去选择职业[7]。另外,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为大学生创业提共更多、更便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造可能,鼓励大学生创业。
2、 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再培训
在大学生就业原因的分析中说道,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在就业时通常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的二次培训,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积极转变大学生思想,鼓励大学生扎根西部,挥洒青春,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8]。
(二)高校角度
1.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平台。高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当中,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推荐大学生进行兼职活动,增加时间经验,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社会服务活动,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工作打基础。
2.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
现在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看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之外,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求职者的沟通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机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素质的培养。在开设基本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礼仪训练课、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实践课程和类似模拟招聘、职场竞争方面的课程,一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素质。
3.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虽然当前国家乃至疙瘩高校都在积极的羁绊各种科创活动、科创赛事和创业赛事,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比赛,但学生的思想只是停留在参加比赛获得荣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荣誉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胜一筹。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去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因此,高校在鼓励学生参加科创、创业赛事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概念,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积累创业经验,从而在毕业后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三) 企业角度
1. 为大学毕业生留存一定数量的岗位
大学毕业生是拥有相对较高学历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另外,面临数额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各企业应该留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来吸引人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施展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通过扩大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对招聘今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轮岗,使得有能力的大学生不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势必要从基层做起,去了解企业的文化同时熟悉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就现今来看,很多大学生不甘于做基层岗位而是向往到更高的职位上去施展才能。企业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适时调整试用的期限,能力强的缩短试用期限,早日转正,或者直接进入管理层工作,这样就能级发大学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的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动力。
(四) 学生个人角度
1. 放宽就业的地域视野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以基本趋于饱和,很多企业都会在各个地区建立分公司,相依些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在世界各地进行招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放宽对就业的地域视野,不仅局限于发达的大中城市。放宽自己的就业视野,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对自己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避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不要以为追求高职位、高薪水,愿意先从基层开始注不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找工作室时免攀比,从个人能力出发,脚踏实地的就业。
3. 培养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应该主动培样创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个人的实践能力,积累经验,也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参与兼职、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毕业后勇于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事业。开始时不必做得太大,也可以选择加盟连锁企业,不断学习。也可以选择先就业,岁这逐步的学习,在进行创业。总之,培养自己的创业观念,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8-02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频繁的离职对大学毕业生个人、企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就业工作衡量标准之一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应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高校多方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毕业生、学校和企业三赢。但是,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应届毕业生来到工作岗位后是否能适应工作环境。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头脑灵活、可塑性强,但在这其中难免有心态不成熟、不稳定的。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极其工作不稳定的因素是目前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可使高职教育适应企业的需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及应用价值,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就业稳定性
(一)就业稳定性的定义
宏观的就业稳定性定义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数据显示,影响毕业生离职的因素有:职业发展、工作薪金、个体适应、能力发挥、领导特性、工作环境等。换个角度说,离职是实现长远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途径。具有近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他们做的是短期内的职业规划,致使目标更清晰且容易达成,往往这类人群最不容易离职。反之,则离职率高。
二、关于就业稳定性的分析
当前具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离职意向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次之,有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离职意向最低。即有近期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清楚,未来的五年,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次之,而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低。从毕业生的长远利益发展来看,清晰明了的规划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总结为“大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稳定性不高”。这个情况受到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关注。笔者也希望从以下方面来解读这种就业情况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业规划课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结合学科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其对所学的专业投入深厚的兴趣;二是阐明与职业的关系和作用;三是加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四是着重培养职业心理素质。①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学子设立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对于理想工作的理解,有些同学期望值明显过高,当实际情况和理想发生偏差时,心理就产生失衡,对于现有工作就有了排斥的想法;有些同学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轻易放弃岗位,轻易的放弃现有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②职业生涯规划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定位,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促成学生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桥梁。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能力各方面没有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而且,部分同学对于工作态度轻浮,拈轻怕重,对于工作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对于工作环境再三挑剔,和单位同事相处不融洽,对于薪金的期望值太高,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使其制定好人生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的劳动纪律和在单位的责任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对自身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对于就业的把握,这样也加强对于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求职,单位要严格的把关,就业单位综合因素的高低,是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关键。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灵活的用人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好的单位求贤若渴,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待遇能够满足大多数求职者的心理预期,这样的单位条件能让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增强。在学校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把学生送往更好更优的企业,而是因地制宜的把不同的学生送到不同的企业单位,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创造更大的自身价值,这就需要学校严格把关,建立严格的企业考量标准和制度,制定严格的企业考核要求,对于每一个进入学校招聘和面试的企业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每个单位都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促成学校、企业和个人共赢的局面。③全面的跟踪服务。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意味着由高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许多同学对于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让人不战而败,此时学校要及时跟进学生在企业的状况,了解学子在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上的各种疑虑、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为此,学校要建立对应届毕业生跟踪、走访工作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去企业走访,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如薪资待遇、心态是否端正、加班情况、生活环境、企业评价以及涵盖的主要问题。通过跟踪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形成因素、解决问题;如果是学生自身原因,学校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悉心教导、批评指正学生并解决问题;若是企业原因,要对企业客观评价,与其协商、调解。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学校可调回学生另作安排。在跟踪管理的过程中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就业稳定性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如何根据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不理想。为了掌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我们对最近三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一些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行为、就业结果以及对学校工作的评价等方面。概括起来,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就业率稳中有降,就业质量明显下降
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如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等级证书或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以及若干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底薪大幅下降,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明显高于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
(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岗位竞争也日趋激烈
全国高校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越来越多,相关专业挤占就业岗位的现象非常突出。在这种竞争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不占优势,据有关调查,通信类、电子类的毕业生就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更受欢迎。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备计算机方面知识而且还具备通信、电子方面知识,显然就业口径会更宽阔。
(3)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己的毕业生主流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地设置专业教学内容。
2 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种因素。下面我们主要就学
校因素和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一些分析。
2.1 学校及社会因素
(1)计算机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首先,相应的教学资源短缺,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另外,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实验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训、实习场地不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难以有效展开,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足够的、比较综合的及系统的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专业培养规格与社会需书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高校尚未建立与市场相挂钩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思维,很少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等因素有计划地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的盲目性,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层,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缺陷。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兼任的,他们每天忙于处
理琐碎的日常事务,在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客观准确地帮助他们定位,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指导。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浮在表面。比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恰恰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
(1)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但就业准备却不充分
毕业生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外资和国有大企业,而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很多大学生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2)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矛盾,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化,自学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差,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后至少要经过一年的培训才能满足岗位要求,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自身综合素质存在某些缺陷
关于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反映较集中的是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相当多的大学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工作根本不愿做,只要有条件更好的单位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有的甚至招呼也不打就辞职不干,使用人单位受到损失。部分毕业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难以与同事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3 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社会、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但是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
3.1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就业指导
针对因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原因而造成的就业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改革意见:
(1)面向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策略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认真分析社会需求,聘请相关专家、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方案中应特别突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极为迅速且已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来实现: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特别注重数、理、人文基础知识及教育类知识的教育,加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基本理论的学习;二是基本技能。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还要强化其外语技能、计算机建模能力、工程设计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三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培养方案中应设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综合性创新实验题目,强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真正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以及完整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删减陈旧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实施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应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灵活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留给学生必要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把教育资源信息化,同时可建立网络辅助教学新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师生多向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资源库,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习题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成果、网络资源等信息,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应并行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增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将学生课外进行的扩展性实践内容如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也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设立“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要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科研项目资源,把部分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选题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应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完成课程实验、创新项目及技能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以增加毕业生的技能。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广泛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计算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开展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首先必须健全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定期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加强对就业工作规律的研究,探索促进就业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第三要开展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期间,甚至从学生刚入学就要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此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从个性化和专业化着手。在具体的指导方式上,一方面是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将就业指导寓于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开展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经常邀请一些本院系毕业的校友到本院系座谈,帮助毕业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增强他们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创业课程,教授学生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引导学生科学创业。第五,加强就业率统计的后续工作和毕业生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意见调查。通过对毕业生离校后3―5年的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一方面有助于修正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偏差,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察学生的职业稳定情况,为学校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数据。
3.2 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就业理念
首先,毕业生应树立全方位择业的理念。就业主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应主动转变观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地方就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西部地区,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能为自己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就可以作为就业的选择。
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改变“一次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
第三,要树立自主创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有凭专业技能自主创业的胆识,主动去发现和寻找机遇,勇于挑战自我,自己创业,尝试新人生,通过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有着更好的基础,而且也有许多创业成功的典范,所以,只要有技能有胆识就一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2)认清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进行科学定位
认识自己既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也包括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适应性等,目的是真正发现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在实际择业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以往该专业学生就业比较乐观,不能正视形势的变化,仍为自己设置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毕业生因此而碰壁。大学生首先要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考虑自己的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有哪些等等,这样在求职择业时才能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从而既不会失去自信,也不会因盲目白大而失去机会。
(3)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微信”;就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01-02
一、引言
根据大公网消息称,截止到2013年7月22日,“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人,日增用户数160万,另据51调查网的调查数据“微信”使用群体以青年为主,年龄集中在20~29岁,这一用户群体占总用户数的90.67%;另外在用户身份特征调查中显示其中56%的用户是学生,而本科学历的用户占总人数的70.67%。因而“微信”现在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和人际交往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所谓的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给予高度的关注,很多教师也已尝试把混合式学习延伸到课程学习中,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旨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课程。同时,“大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老师基本都要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咨询及就业信息的功能。因而,使用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沟通咨询的时效性,是大学就业工作者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载体。
二、“微信”的功能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微信”目前支持智能手机中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和塞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实现面向多人的消息推广和,利于提升平台影响力,进而实现与用户的及时沟通提高运作效率;而微信的个人账户则更多地实现面对有限人群的语音、视频和图文信息,能形成在线讨论圈、固定朋友圈等,方便交流,并且微信支持多收集平台支持,能够关联手机号码,方便建立联系沟通。
三、分析评价传统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式
1.文献综述。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现有研究之中,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课程改革或是课程体系构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增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能力。这通常包括通过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课后的实践练习以及在扩大第二课堂的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扩张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学校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通过职业规划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端正心态,认识自己;或是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在认识自己、了解行业等基础上,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包括简历制作培训、面试培训等提升能力。(3)构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最新就业信息,提高学生搜集、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资源库,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4)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毕业生和企业面对面接触,针对企业的需要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或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2.分析评价。传统的就业能力提升渠道,汇总看来以上四种最为常见和有效,但是仔细分析后可以得出,传统的就业提升渠道都存在着时效性差、惠及面窄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1)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提升就业能力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学生的专业技能通常也是学生进入职场大门的钥匙。传统渠道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展开。这样的提升方式都存在着连续上课的学生和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才有可能收获这一教育成果,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存在间断或是参加活动时不注重总结的话,都会使得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因而,这一提升方式存在着补漏的空间,而“微信”的及时、便携性及提醒分享功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更是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工作的重中之重,来不得半点马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成熟,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必须是“打有准备的仗”。因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是各大学必不可少的工作。原因在于:①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尽早地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解决大学学习动力问题的同时,准备自己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兴趣、职业倾向等;同时还可进行职业探索等其他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内容,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③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可以给学生一些就业技能的培训,如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通常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又因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方式的要求(学生参与式),因而上课班级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受众面小,只有少数同学有选到上课的机会,也存在受众面小的不足。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恰好能满足扩大受众面这一不足之处。(3)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现在各高校的就业信息通常都集中在网页信息公告或是就业中心――学院(书院)就业负责人――辅导员――班长――学生这一信息传递链上,通常使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QQ群、人人网等模式。QQ群和人人网在信息传递方面都没有“微信”的即时性好,另外,在信息的反馈方面QQ群和人人网的信息反馈也不如“微信”的即时性高。(4)关于校企联合这一方式可能更多的帮助在于让学生能在职业探索方面有些便利的条件,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实现校企联合这一模式。但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或是公众平台,则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的校企联合中,感受企业对职业的要求,更好地探索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
四、“微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使用“微信”能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功能,并且具有即时、便携使用的特点,构建使用“微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如图1所示。
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微信”建立就业工作公众平台(设立一个公众账号),并建立一个个人“微信”号。通过公众“微信”平台可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包括课堂知识的分享以及企业HR或是职业规划专家分享的有关知识及最新动态,将这一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而学生个体则可以通过回复消息进行个人问题咨询和对所分享知识的反馈;通过个人“微信”账号,可以建立相关的问题讨论群及好友对话,可以实现教师即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个体咨询讨论,同样的学生个人也可以通过交流将信息再次反馈给老师,极大地缩短老师和同学的沟通距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周超.大学生就业能力“亚健康”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3]罗明忠.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来自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4]王久梅.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
【关键词】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规划意识的概念内涵
就业一般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而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行为。提到就业规划意识,那就不得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较长,“就业规划”这一词似乎更为合适。严格来说,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校园就业市场,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安排。
因此,就业规划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或者就业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就业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仍然不够重视,未能透彻地了解就业规划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意识到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二、就业准备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它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做的就业准备工作,又包括已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未来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做的准备工作。[1]本文更倾向于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仅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认知判断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如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特殊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形素质或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综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竞争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水平越高,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竞争力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成正比例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就个人而言,一般也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学历,来自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社团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生往往很早就开始了就业准备,包括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和就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准备。
基于此,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规划水平
1.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规划,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与老师、家长、同辈保持良好的沟通,由此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有不同的课程舍子,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就业规划本身来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就业规划教育。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应该突出就业规划目标意识和就业规划价值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等等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和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1.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2.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求职能力主要是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3.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评价,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发展。
4.关注就业市场,了解职位信息,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心仪单位的用人标准。
5.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其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再次,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资源。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对未就业学生的在培训计划,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吴万民.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1(01):43-44.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2,25(3):91-92.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现状 指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毕业上的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就业环境中就业政策、观念、模式等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才也出现了国际间竞争的趋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直接拖累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无法及时地实现就业,而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
1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1.1人口经济学的规律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首先,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及时在当前人口出生率较低的情况下,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也不容小觑。在其影响下,随着之前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成年劳动力阶段,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也是惊人的,而这也远远超过了每年我国新增岗位的数量。在加上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数量,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非常巨大,在加上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脱节现象的日益突出,现有的就业岗位根本无法满足激增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明显,劳动力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在这种去精英化的影响下,大众教育比较继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随着大众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特点也被冲淡,这就使得其在人才的竞争中不能很好地把我主动权,建立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其在择业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1.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影响着其就业问题
首先,是大学生在自身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这和其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有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攀比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一味地贪图待遇条件好的企业,尽量地往经济发达地区跑,从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屡次失败,出现了一种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能去的而又不想要的现象。
其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占有者重要的地位,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期间,也不重视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在大学中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只知道课本理论,而无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2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探索
2.1国家要将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首先,鉴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为了减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地区间的发展距离,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国家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所以其在人才的吸引力方面远不及后者,这就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智力资源的很大限制,人才需求存在着很大缺口,而且真正的人才需求潜力也没有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大学生扎堆去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现象,国家可以采用政策上鼓励的方法,对于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就业给予坚实的支持。其次,政府还要将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从而指导学校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以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感性。政府将自身所掌握的人才就业信息提供给学校和社会,从而指导大学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并且在这过程中也能够是实现对学生专业专业选择的指导。
2.2大学生也要加强对自身的意识和能力重新构建
首先,在意识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空缺岗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那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他们都是人才需求的重要市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岗位,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进而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如可以将自己的眼光放在更有西部地区,人才竞争没那么激励,更加能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和特长,或者进入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学会和企业一起成长,进而在成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蜕变。其次,学生还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建设,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构建,尤其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是出于对其应用操作实践能力的考量,所以学生在大学生活的阶段就要在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下足功夫,不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实现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在以后的求职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实现大学学习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对接。
2.3加强高校教育体质的改革
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需求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只是体现在科学文化方面,而是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校大学教育中教育目标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所以相关方面一定要充分重视其在大学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为新时期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大学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其一,在宏观价值目标方面高校大学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的教价值目标。以人文本: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情感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大学教学,根据兴趣和所长因材施教,这是对教学科学性的尊重,也是教学发展的必要要求,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终身教育: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其二,是要让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时间为界限,活到老、学到老,成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此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3总结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和谐以及长久发展的实现。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同时做出努力,从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获得过程影响 毕业生调查
一、引言
大学生求职是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性行动,求职是在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的。而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最活跃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正好起到桥梁的作用,以人力资源开发的作为媒介,将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背景贯穿起来,适时的解决了学校和社会的转换问题。本研究从职业获得的视角出发,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两大主要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将生涯规划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
根据生涯理论,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主要针对和职业相关的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又具有既要关注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关注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的特点。每个人因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历程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对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抉择以及落实目标的措施安排等因素都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步骤。研究者罗双平曾用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二、施测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问卷《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获得状况调查》,调查对象是郑州市某大专院校2009年912名应届毕业生,于2009年6月通过网上作答并收集,有效问卷为895份。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涯规划状况及分析。结合问卷中题目,从生涯规划总体认知态度,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目标设定以及对求职过程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该部分问卷中的题目多是以5级量表的形式呈现,因此处理数据的时候按照强度依次赋值5、4、3、2、1,并进行进行加权处理。
2.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求。(1)期望的生涯规划形式。毕业生最亲睐的方式是“校内外合办的工作坊”(50.7%)以及“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19.2%),这两项的总和占69.9%,“用人单位的宣讲会”是紧随其后的,占12.8%。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本次调查中认可度较低的是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设课程和讲座,报告这三种形式,在1.9%~6.2%之间。(2)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本次生涯规划在该调查人群中已经得到认可,受到重视。选择“大学刚入学”(36.8%)和“全过程”(19.2%)的比例之和已过半,达到了56%,但同时选择“毕业前夕”这个时间的比例为38.9%,就是说还有近4成的同学仍把生涯规划当作求职前的“polish工程”,而且仍有5.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性别和城乡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3)生涯服务内容需求。毕业生对生涯规划内容需求,依次为:“求职信息”(38.7%),“培训求职技巧”(31.6%)和“整体生涯规划”(24.6%),而在“就业证策”的关注最少,仅为5.0%。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讲性别和城乡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简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的整体来看,大学生对在生涯规划总体认识和自我认知方面,较为重视,但还有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的空间。大学生对于生涯规划形式和内容的需求,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面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再回到生涯规划和求职本身来审视。
1.调查验证了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阶段划分,大学生对于自我和职业的关注热情正反映了大学生多处年龄段的特点,属于生涯探索阶段。
2.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在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设定目标以及进行抉择等步骤中,该调查反映的现状表明,大学生生涯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认识层面的重视已显现,但实际操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职业探索和认识方面。而决策的自主性方面也能体现出我国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够的特点。
大学生生涯规划涉及领域较广泛,且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有意识的与实践结合,渐进性的学习与领悟。注意根据大学生个体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大一为模糊、多样的职业理想和预期,自身可塑性最大;大二大三具较明确的职业理想与实现路径。大四主要集中在具体职业目标和实现技能方面,自身可塑性最低,但未来职业的轮廓最明晰。
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时候,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影响两方面分析。从认识入手,关注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知,为整个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按照目标设定,决策和实施等步骤来严格操作。而外界对于大学生生涯规划作用的两个主要力量来源是用人单位和高校。而目前大学生对职业认知途径和效果成为高校开展生涯规划的瓶颈和障碍。所以如何引进用人单位,结合高校自身并借助他们的力量,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格拉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2期
一、现行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问题
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给予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技巧和职业道德,了解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法规,掌握职场技巧,根据个人条件和求职意愿,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实现入职合理匹配的咨询和服务指导过程,包括职业点位、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指导等各方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受到国家、社会和特定群体等广泛的关注。全国各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以海南大学为例,海南大学于1993年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这包括,一是对毕业生采取授课、讲座、报告会等途径进行集中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政策和掌握求职技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适的就业定位,确定适合自己就业目标;二是每年定期收集求职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每年学校均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毕业就业状况调查并收集就业信息及岗位用工需求。在《海南日报》等报刊及海南在线等网站上刊登毕业生就业信息广告,宣传优秀毕业生,扩大需求信息源;三是开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个体分析。2005年学校购买了“北森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北森职业规划系统”等软件,通过校园学工网,由学生自行注册进入系统测评,通过测评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四是坚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从2001年起我校每年在校?@举办大型毕业生双选洽谈会。并适时进行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较好地推动了我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尽管如此,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指导工作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一)职业指导的管理规范化不够
由于近年来多数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以海南大学为例,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毕业生人数均在7900人以上,在当前海南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近几年来,学校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只有70%左右。这都给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高校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以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辅导员为主。他们工作业务繁杂,又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得高校职业指导缺乏战略规划,大部分是疲于应对。
(二)提供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
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是以提供就业信息为平台的。据职业信息获取渠道的有关统计,42.5%的大学生通过宣传媒介获取市场职业信息,排在第二位的是通过亲戚朋友获得职业信息,通过学校途径获取职业信息列在第三位。结果表明,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模式的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职业指导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没有充分的就业信息指导,社会媒体关于某些行业的不当宣传和过分炒作,容易诱导大学生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职位,使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个人特点不能很好的匹配。
(三)职业指导服务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具有大众化,普遍化的特点。主要形式就只有讲座 、集中辅导, 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情形或者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对不同层次、类型、要求、情况的学生, 特别是非常需要帮助的特殊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方案,更别说个性化辅导和差异化的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大部分高校没有案例教学、就业市场模拟、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生动有趣的个案咨询方法。此外,许多高校迫于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能切实提升学生求业技能。
(四)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滞后
从理论上讲,要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指导教师应具备多领域知识,主要涵括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但从实际来看,指导教师主要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没有专职人员,而且人员配备也严重不足。许多高校将职业指导看成是行政管理活动,就业指导中心更多彰显的是行政管理职能。但实际上,职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辅导活动, 并非单纯的行政管理;更多是指导服务,并非简单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此外,许多职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客观与系统地了解,甚至自身都没有求职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学生职业教育工作。
二、新形势背景下推动和发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职业指导措施,笔者认为在新形势背景下推动和发展高校职业指导,有以下对策。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理念
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就业岗位和就业人事的供求性矛盾,还是就业岗位要求和就业人员的匹配性矛盾?从全国看,就业岗位与就业数量的供求不对称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就海南省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供求不对称的矛盾并不突出。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各大高校年平均未就业人数不超过总数的10%。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合适或比较合适的岗位,而是求职者本身的观念问题。每年都说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好找”,然而就业市场依然“工作找不到人”。为此,高校必须从端正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上下大功夫,努力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其一,逐步引导大学生避免理想主义,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应通过邀请相关就业成功人士深入校园现身说法等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摒弃“精英”意识,低姿态进入社会;其二,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应该使大学毕业生有共度难关的心理准备,不要在岗位薪酬上计较;其三,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从自身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的意识,不盲目跟风,到能够最大发挥个人才能和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方去;其四,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行业”观念。在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替代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偏好某一行业或者一味强调专业对口,“短板效应”就有可能限制个人职业发展。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引导其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二)成立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机构
目前,在高校里虽已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等),但缺乏院系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缺少;当然更缺乏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机构”,其性质与作用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有所不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一般只有1~3人,院系的就业指导人员仅限于辅导员。然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基本忙于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等事务性工作,很难潜心于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而院系辅导员也是整天忙于琐碎的学生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的专业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指导系统,设立院级的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应加强协调,将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做到持证上岗,并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能够胜任职业指导工作。
(三)搭建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平台
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来判断需求,是“守株待兔”的做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组建全国范围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并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实习(见习)。依此做好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区间高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例如非典期间,一些高校主动到“长三角经济圈”城市“推销”大学生,既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高校就业率也上去了,有效?解就业紧张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极低,不足3%;在大学生创业的群体中,98%的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这就要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会寻找投资,并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也需要知进退。此外,社会和高校也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相关的创业基金和企业赞助以及智力资助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形成全程化教育指导模式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绝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职业指导应针对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期间。职业指导绝不仅限于对毕业班学生就业时常识性面试技巧的传授,或是提供有限的就业资料和信息,而在于大学四年的全程化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个过程的职业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程化教育的职业指导理念,从大一入学就应该讲授职业自我了解,记录学生个人特征、职业兴趣,分析学生职业能力倾向,讲授职业自我探索,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明确适合职业特征,探索日后职业方向;三年级着重强化讲授“职业素质拓展”,明确适合职业,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就业信息;四年级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各个年级应当由浅至深地划分不同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完整的职业指导与规划教育。此外,在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时候,要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立足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中,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主动权,走出校门主动“推销”大学毕业生,“引进”企业到高校招聘人才。
(五)注重特色和优势专业引导
比如海南大学部分专业(如农学、植物保护、旅游管理)具有热带特色和地域性特性,应使具有热带特色的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能尽可能学以致用,加强引导。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到我校吸纳专业人才。我校部分优势专业如园林、法学等,应抓住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应大力加强对该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高就业率。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消除部分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1-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目前就业市场形势相当严峻,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聘用条件越来越高,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其关键就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就业观念,并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能够处变不惊,冷静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出色的大学毕业生具有的这些素质大多来自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的对自己有更好的定位,熟悉自己那些方面是比较擅长的,并不断的去挖掘自身潜力,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并认清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将个人和组织完美的结合起来,把就业相关的所有客观条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自身爱好和特长、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有利于尽快定位奋斗目标,并为目标早日实现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进而实现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顺利衔接。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定位,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进行完美结合,在学习中提供更好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断的摸索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用职业要求来规范自己,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去适应社会和工作;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学生在学业期间对自身的定位逐渐突出,根据爱好和特长选择职业目标,在目标的推动下丰富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个性,展现自我,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率的提高;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校提升就业质量,这不仅有益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还能够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多的利益,给学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双赢的局面。职业规划的设计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就业相关内容,认定目标努力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相关技能,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更加合适的单位。
二、大学生如何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一)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任何一个岗位,对所从事的人员都会有着一定的条件要求,也就是说并非任何一个人就能担任任何一个岗位工作,由此也就出现了岗位对人才的选择,所以为实现学生的更好就业,也就需要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1.学生在对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可有效地借助科学的方法,比如专业的性格测试及职业兴趣测试等形式来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自我,并掌握自身的职业能力、兴趣及特征,并对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在校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创业活动、“三下乡”活动,因为这些实践性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能够促使学生潜力得到最有效地挖掘,促使其对自身特质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自我定位,要保持一个清楚冷静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避免和杜绝盲目性的出现,要做到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把“标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就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像招聘会、社会兼职、实习等,来争取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一个职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及素质要求,并认识到该职位所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及一般能力;另外还需要对职位的供给情况以及薪酬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大学生在进行职位定位时,还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聆听专业人士的讲座及参加各项就业类的交流会等,从而对目标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职业环境以及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与目标行业的资本、服务、人才等相关信息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学生做到了对目标职业及行业的准确定位,才能实现其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有效地实际行动措施。在掌握了对自身以及目标职业的准确定位之后,就需要凭借有效地实际行动去落实。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制定一具体详尽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将实现目标的各项措施进行落实。这里所说的行动措施具体涵盖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直接措施:即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2.间接措施:即学生要熟知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渠道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明白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需要去做哪些事;行动措施的顺利实施也作为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的行动措施能够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学生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切实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属于一项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其规划工作的圆满完成,对学生也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学生本身必须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同时还要持有一颗不怕辛苦的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与汗水,由此方能促使学生在未来职场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光辉,实现其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55-58.
[2]张国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
[3]王丽.大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设计关系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美术设计生就业心理;心理障碍;化解障碍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来,受“艺考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美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而国家宏观调控具有滞后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迫切性,两者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校美术设计专业大学生难就业和就业难将保持一段时期。这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许多美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自卑等心理障碍,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全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当代美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现状及原因并研究其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排除不良心理干扰,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化压力为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美术设计生就业心理障碍表现
1.1自负心理
美术设计生自我认知不准确,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些美术设计生,认为自己毕业于名校,是才子佳人,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等,在心理上藐视一切,不能混同于普通劳动者,总是期望找一个经济待遇高又体面自由的工作。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很难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求职总是不如意,很难找到自己理想中的职业。
1.2自卑心理
与自负心理相对应的就是自卑心理,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竞争异常激烈,一个岗位可能有成百上千的人去竞争。很多美术设计生信心不足,对自己评价偏低,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因为自己高考入学文化分数较低,认为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比别人差,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比别人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是自惭形秽,对求职总是悲观失望,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失去求职的勇气。
1.3偏执心理
美术设计生个性都较强,为了学习美术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毕业后就非常想找一个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非常执着,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就不签约。也有的学生把工作薪金待遇确定了一个底线,低于底线的工作也不签约。而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人员储备多,需求市场小,就业面窄,竞争力强,所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进而产生抑郁心理。
1.4焦虑心理
美术设计生都非常希望找到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当这一理想职位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莫名的焦虑、不自觉的紧张,甚至成天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手忙脚乱,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不能录取,还担心因选择职业不当或者应聘时因准备不充分而造成失误而抱憾终生,所以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终日诚惶诚恐,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却适得其反,这种心理影响用人单位对其的正确评价和录用,反而增加就业难度。
1.5依赖心理
美术设计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都比普通大学生的家庭好,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父母为他们付出了较多的财力和精力,这也导致他们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就业,他们往往不知所措,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不能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目标,不能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家长的安排,不积极主动争取,不主动向单位举荐自己的专业特长。
2美术设计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随着“艺考热”的升温,高校的扩招,美术设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需求整体较少,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美术设计专业需求也非常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美术设计生就业难度相当大。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也冲击了占绝大多数的无权无势的普通大学生的就业,这也无疑对美术设计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此外,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身处在经济社会之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产生功利心理,重结果轻过程,眼高手低,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
2.2高校因素
高校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课程占比较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导致美术设计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需要,就业竞争力不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普遍滞后,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强化训练,导致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经受不住失败和挫折的打击,一旦就业受挫就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对社会不满,甚至走极端。
2.3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美术设计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后,家庭对学生的经济投入累计是非常大的,所以家庭对学生寄予很大期望,期望能找到一个经济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职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期望受多种因素影响能够实现的不多,一旦不能够实现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都会产生心理压力,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手忙脚乱。同时家庭的压力也会导致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茫然失落。
2.4自身因素
美术设计生的文化课基础都是不扎实的,专业课有的也是在高考前临时突击的,上大学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差,专业学习比较吃力,所以很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尽如人意。有的美术设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不能切合自身实际,自己是眼高手低还好高骛远,一味追求理想职业。也有很多美术设计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他们所追求的理想职业一旦不能实现,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解决美术设计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政府要不断完善公正就业机制
政府要不断完善就业机制,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招聘工作全程都要在阳光下运行,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现象的发生。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要统一公开,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就业歧视,也不能设置条件照顾内部子女,让进入的学生理直气壮,让淘汰的学生心服口服,要充分尊重人格利益,为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3.2高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构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健全的职业心理和健康心态,教育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失败在所难免,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越挫越勇,屡败屡战。高校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讲座、模拟面试、职场达人比赛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择业技巧和自我心理调适技巧,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高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做出理性的待遇定位、求职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废除偏执心理,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可以先就业后择业,也可以面向基层、西部、私企择业就业。
3.3家庭要高度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
就业是学生的人生大事,也是家庭的大事,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就业,要根据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提出过高要求,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多给子女自主选择的权利,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缓解紧张焦虑心理,帮助他们寻找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4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就业本身就是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但学生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要有合理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心理挫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将压力化为行动动力,积极面对,合理释放。学生要学会面试技巧,克服紧张慌乱心理,充分展示能力素质。学生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考试,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挫折原因,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绝不能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4结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热点话题,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也已经引起高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都要采取措施,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尽早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洋.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2013(4).
[2]肖少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97.
[3]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45.
[4]褚惠萍.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当代青年研究,2006(4):66.
一、关于毕业生就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能力指的是毕业生具备的从事某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必要能力,它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正确的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的工作体验等。也有学者把他们总结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影响个人的就业结果,通过培训教育等方法和手段能得到提高。
就业能力中,动机与个人的需求密切关联,个体内在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动机产生的根源,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动机;个体素质的养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及生活学习环境相关,我们很难改变先天遗传因子,但可以改变后天的环境。专业知识就要靠积累了,一般与学校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毕业生的工作体验需要的是社会实践,只能通过这个途径获取。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笔者一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一些调查和访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毕业生就业能力,特别是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动机不健康
独立院校收费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个高收费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动机。在大学期间,较高的学习费用给很多学生一个信号:毕业后一定要尽快、尽可能的多赚钱。这个需求成了毕业生求职的基本出发点,导致他们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客观情况,盲目的追求高收入、高要求的岗位和企业,对一些基础的、收入低的岗位不屑一顾,结果必然是难于就业。
(二)个人素质不够理想
所有的单位和岗位都要求承担者有一定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周密的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等。这是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条件,缺乏或者能力不够必将导致工作无法圆满完成。独立院校的招生特点、学习条件和环境、教学水平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在个人素质上与同等公办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被一些组织发现,并无意识的放大,影响了独立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识度,使其就业难度增加。
(三)专业知识欠缺
有一个高等教育领域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反映在高校学生的学业考核的形式化上。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学过了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要做什么。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这如何能让用人单位放心使用。09年的一个招聘现场,企业招聘人员问正在求职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管理是什么,这个学生,包括他周围的几个同学均无法做出回答,让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深感羞愧。
(四)缺少或者没有工作体验
没有工作实践是不会有工作体验的,工作实践缺少是所有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特征。企业不愿意使用短期的员工、学校方面也不出面去协调实习场所,学生缺乏必要的实习理解和实践,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却发现自己还不知道实际工作是什么,要做什么,对他们什么要求。这种现状是企业方面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能用一些有些经验、入职后能很快上手的毕业生,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工作体验的学生,就被他们直接忽视了。
就业动机、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工作体验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是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差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大都和独立院校的办学特点密切相关,只有通过独立院校内部机制的调整才能改观。
三、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学生家长,对学校,对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应该努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让大学生熟悉当前的社会现状;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保护自己。这些思政方面的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改善他们的就业动机和自身素质,为就业增加砝码。
(二)加强学院内部管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要仅仅把制度挂在墙上。严格的内部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上课严格要求,保证学生出勤率和听课态度,能有效的督促学生去接受专业知识;日常生活严格要求,保障学生个人行为尽可能的规范化,尽可能的符合社会需求;考核严格化,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仅仅考个不错的成绩。
强化内部管理,独立院校需要有良好的工作制度,有严谨的工作流程,需要有公开的工作方式。把制度落在实处,让各种考核不再是形式,加强教师辅导员管理的同时,加强各层次人员的管理把控能力,用制度去管理,用管理出结果。
同时还可以加强考研考证的管理,鼓励学生多考证,考含金量大的证照,也是增加就业的有力手段。很多实践证明,证照比较多的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远高于没有任何证照的学生。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动机和循序渐进的思想
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去接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标。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要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成功。这些东西给学生一个理智的、循序渐进的就业动机,让他们不再片面的去追求一些不实际的,过高的工作。通过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社会和企业方面的要求,能对号入座的去参与就业,其就业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校企合作
实习实践环节是目前毕业生的一大短板,独立院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同当地一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让学生定期去实习参观;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都是不错的方法。企业不愿意接受短期的学生,学院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实现较长期的学生实践时间。
(五)加强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