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5:3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道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摘要:
茶道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上面两者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茶道和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养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浅析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对茶道文化和柴烧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饮茶》篇,意思是: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根据陆鸿渐(陆羽的字)的论说作了大量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这是“茶道”一词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茶树,是东方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原产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说明中国人在秦统一巴蜀以后就有饮茶的习惯。茶道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唐宋年间,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饮茶的流程、习惯等已经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圣”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人们煮茶的技艺、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兴茶道的情况。到南宋年间,日本僧人将中国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的方式带回了日本,自此,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渐形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每个时代的喝茶习俗不同,茶具呈现的特点也不相同。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地介绍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几种器皿,包括规格、结构、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是对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唐朝的茶具配套齐全,略显繁琐;到了宋朝,大兴“斗茶”,相应的茶具则有罗茶、候汤、点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们饮茶就开始简化,茶具也随之简化为茶壶、茶杯、茶罐等。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3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和茶道都不谋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们对茶道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代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现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绿色饮品,也是环保养生界的翘楚。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丝清凉,一抹绿色,修身养性。现代柴烧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这一特点,自然环保,无工业添加。具有手工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现代柴烧茶具,盛装着最健康的茶水,是我们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良选。柴烧器盛着茶,茶水滋养着器,茶道文化和现代柴烧茶具就这样相辅相成,给我们最好的体验。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的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茶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56~58.
[2]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2006(6):14~15.
[5]高进.浅谈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异及成因[J].中国陶瓷,2009(09):55~57.
关键词:和 茶道 儒释道 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由此可见,茶与水关系之密切。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虽种类繁多,但这些茶具无一不体现着“和”文化特征。清代盖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它寓意“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苍天、大地、人类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和”,有的茶具名字体现了“天人合一”,如广阔天地茶杯、顶天立地壶;有的茶具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如紫砂六足壶、六方壶;有的茶具外部纹饰体现了中庸伦理之和,如斗彩五伦壶、红彩桃蝠八吉祥纹盖碗。
叶学益《茶苑》中将中国茶道的“和”阐释得清晰明了:“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由此可见,茶道本身明显蕴含着“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国茶道发展与“和”文化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国茶道一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上升至哲学范畴。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随之在不同时代涌现出新的内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现茶道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概括茶道:“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指的是行为规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层含义是指品茗之人能够不断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陆羽之后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描绘的茶道是由“涤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净化心灵的境界。晚唐刘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尝滋味”“养身体”的简单身体感受,还有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层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唐型文化的繁荣,儒、释、道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开放的文化格局,这为茶道发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张“仁”、“礼”、“贵和”,即“中庸”的处世之道。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为人处世时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达到鼎盛,佛家主张“中道妙理”、“茶禅一味”,就是佛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钱起《与赵莒茶宴》中“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从品饮到入禅,茶与禅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这个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至清养和”。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选一》中迎着春风吟唱“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诗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进一步发展,为茶道增添了新的内涵。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以“理”为基础,坚持“天人相与”的思想,强调通过自觉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对尝兼忆剡中人。”描绘的就是“中庸”处世之道。楼《游惠山》描绘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调琴瀹茗”以至于“忘归到夕阴”。诗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宋代茶道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独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描述诗人品茗时的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超脱于万事万物的“道”。
(三)明代--和“静”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现出沉静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学”,它是理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儒家哲学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学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内敛、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学影响明代思想家有了归隐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续的“和”文化特征。陆容《送茶僧》“香烟茶晕满袈裟。”描绘了诗僧品茗的景象,表现了“茶禅一体”的境界。朱权《茶谱》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绝尘境,栖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诗人以诗明志,强调饮茶应追求超脱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还表现出隐士思想。朱朴《春夜过宁海寺》“道人乞与清风一洒襟”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宁静,表现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虽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终根植于茶道之中,绵延着中华精神。曹雪芹《红楼梦》中妙玉煎茶所用“旧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体现。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中表现了天子关切百姓生活、视天下万民为其子民,这是茶道“贵和”、“中庸”思想的体现。
纵观茶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唐、宋、明、清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和”始终贯穿于中国茶道之中,经久不衰。
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国,当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唐代最澄把茶种带回国种植,才开启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学习中国茶道,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开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较中日茶道精神,我们发现,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艺而轻茶道,中国重茶道而轻茶艺。日本“茶禅一体”与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强调主客人之间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规范的茶与禅的融合。而中国茶道至始至终都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茶道不单单强调唐代“茶禅一体”的思想。中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静”、清代“和一”沿袭下来的“中和”思想。
四、中国茶道的“和”与传统文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我国的“天人”理论,不仅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内涵。而长期的实践中“天人合一”表现为人的精神行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我国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以“礼”为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和”还表现为它的包容性,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时始终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中国特色。
所以,中国茶道中的“和”与传统文化的“和”是密切联系的。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茶道才能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发展中茶道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印刻着中国记忆。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5] 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 叶学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作“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关键词:茶道思想;素质;能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达到26958433人。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重要人才储备,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帮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很多高校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本文首先对我国茶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1.我国茶文化教育现状
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无私贡献,坚韧等。学习茶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拓展视野,还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品质。目前,茶文化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高校也积极开设文化相关专业、茶道的系统课程。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被用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目前很多高校将茶道思想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创新,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识时,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茶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单一的灌输教育形式进行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领会茶文化的精髓,因此,茶文化教育的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其次,高校的茶文化学科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茶文化学科的知识以茶文化历史或者茶艺方法为主,未能与时俱进。同时,茶文化学科的授课老师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致茶文化教学课堂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茶文化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茶道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2.茶文化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3年开始,大学毕业生规模增长迅猛,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使得其在面临就业时遭遇尴尬。此时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现象并存,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热衷回炉”、“一纸文凭不如一门手艺”、“新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不到企业的标准。茶道思想对于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
茶对于我国居民而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同时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我国是茶道的起源国,茶道融合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茶道文化与思想流传到很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茶道思想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茶道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2.2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我国古代的居民将品茗当作一种享受,品茗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提高的过程。茶是一种大众饮品,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文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饮茶礼仪,自身修养相关的文化等。我国的茶道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茶道精神能够帮助学习者修身养性、开阔心怀,茶道思想的这些作用对于帮助我国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保持坚韧、乐于奉献的品质,而这也是茶道思想推崇的品质。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少部分人已经丢失了奉献的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当保持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2.3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众多,涉及到多门学科,例如文化、宗教、哲学等。我国早期的茶文化作品《茶经》,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流传到其他国家。目前,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各个国家的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茶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转变,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学习茶道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学习茶道知识还能引起大学生对实践的重视,《茶经》也是由作者陆羽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撰写而成。
2.4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茶文化推崇勤俭奉献的精神,还包含茶德的思想。茶德强调对心灵的洗涤。目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低俗、违法的信息,可能会诱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目前的一些网红、主播,为了吸纳人气,不惜做出一些低俗的举动。学习茶道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保持宁静的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5树立良好的校风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场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高校应当树立良好的校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茶道中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也是我国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将茶道中推崇的内容引入到高校校风建设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例如茶道推崇的宁静致远、坚忍不拔。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茶道学习讲座和其他茶文化活动,这样能够促进高校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3.高校茶道思想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措施
3.1完善高校茶文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开展茶道教育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提升高校茶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茶道教学要由浅至深。茶道所涉及的内容很广,茶道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很难深刻了解茶道思想。因此,在高校的茶道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茶道蕴含的哲学思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其次,茶道教学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目前的茶道课程以茶文化历史为主,局限于理论层面,实践课程比较少。高校可以增设茶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采茶、制茶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动力;最后,高校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时,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引入与茶有关的名人轶事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3.2运用茶道思想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措施
要想充分发挥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增加茶文化选修课程。高校通过增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能够让高校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学习机会。增设的茶文化选修课程内容可以多元化,不用局限于茶史、茶艺方面,还可以与茶经济、茶文化有关。在开展茶道课程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茶艺表演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茶道课程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从多个渠道对茶道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高校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建立茶文化交流区,定期举办茶道讲座,组织与茶道相关的竞赛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茶道文学,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加深对茶道思想的感悟,并将茶道思想中的品质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最后,茶道课程可以多个专业结合,例如《茶经》可以作为文学专业学习茶道的材料。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茶经济知识,来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外语专业通过开办茶名翻译课程能够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将茶文化与各个专业的课程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茶文化,进而领悟茶文化中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宇昕.以“茶”为载体,探索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J].科教文化,2015(7):44-45.
[2]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叶,2009(12):29-31.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茶道;茶禅一体;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2502
谈到茶道,世人皆会想到日本,其实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饮茶、吃茶的习俗很早就产生了。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我们先从日本的茶道谈起。
日本茶道是高度仪式化的饮茶生活,其目的是在饮茶中体味人生。它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进行的。茶室一般是由竹木或芦草编成,侧有水屋,室内有插花。进室前要净手脱鞋,膝行弓腰入室以表示洁净与谦逊。茶道由主人主持,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一一向来客敬茶(其仪式十分繁缛)。其饮茶方式基本是宋代上层社会流行的“点茶”(将茶饼碾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高冲,激起泡沫,用茶筅击打)。茶具包括茶碾、煮水的茶釜、贮茶的茶罐、舀茶末的茶勺、击打茶汤的茶筅、品饮的茶碗、盛水的水注、清洗茶具的水翻等。
由此可见,日本茶道大概是饮料中最复杂的方式。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可喝到两次约一百毫升的茶水。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日本茶道形成之后,不仅确立一套严格的规范,而且追求在这些规范的仪式中领会人的本心和本真,追求通过茶道精神以摆脱人生物质的束缚,从而达到“和、敬、清、寂”的境界。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也正因为这种形式,才使得日本的茶道流传至今被世界上的很多人奉为茶道的渊源,而忘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起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悟道。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而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崇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追求静清无为,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道不像日本的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一把旧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也许不拘小节,却有引人入胜的韵味。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J].丝绸之路,2003,(2).
[2]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J].中外建筑,1999,(2).
现在我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有关茶事的舞台表演大致可分成“茶道表演”与“茶艺歌舞”两大类,这些表演在茶学教育与茶文化推广上起到很大的效用。但我们必须将它们的特性与在茶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弄清楚,才能有效地加以应用与吸收。
“茶道表演”是为了述说茶文化内涵而从事的演出;“茶艺歌舞”是以茶文化为题材所从事的歌舞节目。
有的茶道表演是为了告诉观众“泡茶”上的一些做法,如小壶泡法如何操作、大桶茶如何做等等;有的茶道表演是为了告诉观众一些茶道的形式,如将日本在榻榻米上进行的茶会扼要地搬上舞台,或将无我茶会的缩小版在舞台上呈现,亦或将某个境界的品茗方式在舞台上告诉大家。这些都有如上课时的演示,只是以比较表演性的方式将它展现出来而已。
相对于茶道表演,“茶艺歌舞”的娱乐成分要高一些,寓教于乐的目的要强一些。它可以只是以“茶”作标题,尽情表现歌舞的效果,如采茶歌、采茶戏,也可以将泡茶的手法、茶道的精神、茶会的形式、茶文化的历史以歌舞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来。“茶道表演”的“茶汤浓度”要高一些,“茶艺歌舞”的“茶汤浓度”可以淡一些。当“茶艺歌舞”的“茶汤浓度”浓到一定程度,如到达70%以上,就可以归到“茶道表演”了。
上述的分类只是就其性质而分,并没有价值上的分辨。有些场合需要“说教”性较重的表演,有些场合又需要“娱乐”性较高的演出。如果“茶艺歌舞”进入了“茶道表演”的功能领域,那两种场合又都可以派上用场了。“茶道表演”与“茶艺歌舞”的各自质量问题也不在上述的范围,有些表演内容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很高,有些则不然。知识性的错误在“茶道表演”的场合上会误导观众,艺术性不高或是低俗在“茶艺歌舞”的范畴内会污染社会环境。
戏剧(含歌剧)具有较强的解说能力,所以是“茶道表演”与“茶艺歌舞”的双栖媒体,它本身就是舞台娱乐节目的能手,又可以用来传播茶道知识于无形。
不论是“茶道表演”还是“茶艺歌舞”,我们是将之界定在舞台表演的节目性活动,如果将其搬到台下,应该就成了实际泡茶喝茶的场景,就成了实际的一场茶会,就是融入茶会不可分割的活动项目。台上台下原本就是不容易分割的,如果“茶道表演”搬到台下后无法与实际茶道生活衔接、如果“茶艺歌舞”搬到台下后无法在茶会中起到增加茶味的功效,那么我们要说,那只是一般的“舞台表演”,不是“茶道表演”也不是“茶艺歌舞”。
我们现在极需要属于“茶道表演”、“茶艺歌舞”,或是属于两项结合为一的歌舞作品(含戏剧)。这些作品的艺术性高、茶味足。如果是通俗性的作品,能够广泛在民间流行;如果是艺术纯度高的作品,能够经常进入到音乐厅、戏剧院的歌唱、演奏、表演节目单中,那么这些作品不只是喝茶的人爱看爱听,社会大众也喜欢,艺术界的人也承认它的艺术价值,这样的作品对茶文化的提升与推广很有帮助。然而,期待这样的表演、歌舞作品,必须让这些搞创作的艺术家看到、体会到能感动他们的茶文化,社会上也应有足够的这种茶文化氛围。
茶道要提升到“艺术”的领域,它的“表现技法”与“艺术性”、“思想境界”必须并驾齐驱,而且融合为一。表现技法必须准确、精到;艺术性必须要有足够的美学基础;思想境界必须完备且具体表现茶性。这三项在目前都还有许多尚待学术整理、推广应用、补足创新的空间。
关键词:工商管理;茶文化;茶道;商道
作者:马静(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商场如战场,暗影浮动,令人心惊,然而,其变动不居的表象也内蕴不变的本质规律性,也即人们所说的“商道”,透过事物表象的浮泛可以窥见其中积淀的规律性,在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趋时求变的创新精神、和兴共荣的团队精神的支撑之下,商道与中国传统茶道显示出不谋而合之处,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具体表现为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内容,在历史的演变之中逐渐形成了茶人、茶农、茶商等,在对茶叶的品茗和啜饮之中可以感受和体会到内蕴的“商道”、“人道”精神和文化内容。
1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人与茶商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生产茶叶的国度,自然不乏栽培、种植、制作加工、推广、营销茶叶的人才,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农、茶人、茶商,茶农依托地域之优势种植和培育茶叶,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原始、生态的茶文化之花,并赋予茶叶以灵动的形象、亮丽的身姿、古朴的生命和不屈的精神。茶商作为茶叶流通、营销的中间载体,使茶叶更具有了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和特性,在茶商的推动和促进之下,茶叶的往返流动传递出开放的信息和味道,与商道充分整合和链接,形成了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晋商、徽商等。茶人则以深邃悠远的茶文化为依托,揭示和流露出对茶叶的崇高品性、雅洁意趣的追求和欣赏之意,提炼和归纳茶文化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文化内涵。
2茶道、商道、人道
茶道、商道、人道都内蕴和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髓和意旨,具有内在文化根脉的一致性特征。三者皆有“道”字,可以理解和诠释为追求一种客观自然的规律,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2.1茶道
茶道内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贯穿于选茶、饮茶、茶艺等过程的一种固定流程和规律性,其精神与中华民族文明一脉相承,由“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中国是最早栽植和培育茶叶的国度,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扉页之中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并在历史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向全球传播,成为东方赐予西方“最好的礼物”、“伟大的慰藉品”。在汉字的“茶”字结构中,“人在草木间”的结构流露出茶道的自然联系,体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而统一的状态,有陶冶人们的情操、助人身心康乐的雅致之趣,更有“君子之交,清茶一杯”的“茶德”之意。
茶道有三重境界,是由外而内的升华,由物质和精神的穿透。具体来说,主要是指:(1)饮茶之道的第一层境界。这主要是指茶的文化艺术内容,通过“茶艺授道”的方式,使人们感受和体味茶道的深刻人文内涵和境界。(2)饮茶修道的第二层境界。这是由茶的自然文化层面上升到精神修为层面,在与茶结缘的品茗之中,可以体悟到“禅茶一体”的人生本味。人的一生均包含有无限的禅意,茶叶亦然,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也要历经原生态未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的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内在的特性和种类,从中也可以体会到饮茶修道的禅意境界。(3)饮茶即道的第三层境界。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由物质到精神再到最高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穿透灵魂的境界,在“品茗品味品人生”的茶道品茗之中,通过拿起、放下的不同泡茶姿态,可以体悟其中深刻内蕴的浮、沉、举、放的人生哲理,品茗者在浮、沉、举、放之中领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非茶,人生也”的至高境界。
从人们日常品茗饮茶的生活来看,也可以从极其简单而通俗的话语进行体悟,即:“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并在品茗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精髓,要应时饮茶,顺天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入道修行”。可以在春天生发的季节品茗红茶;夏天干燥的季节品茗绿茶;秋天收获的季节品茗乌龙茶;冬藏养护的季节品茗普洱茶,使人生饮茶与天体运行、地球四时八节相契合。
2.2商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商场如战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和立足,还要依循“商道”,不能单纯比拼装备水平等硬实力,还要比拼企业的软实力,要体味商道中“柔能克刚”的道理。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身特有文化和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所有成员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认同,成为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身心力,充分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具体来说包括:企业创新动力、企业自律自信风气、职场氛围、团队合作精神、行为准则等。从企业外部来看,商道还要看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打造,要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还要以商道为理念和依循,精心营造企业的营销哲学、经营理念,形成品牌影响力,培育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2.3人道
人道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要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侧重于对人的本质、使命、价值及个人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思想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语境之下,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茶中有人,商中见人,才能更好地闻道、识道、得道。
3工商管理角度下的茶道与商道
现代工商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在工商企业自身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于法制化的因素,而排斥非法制化的因素,则会使人的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受到较大的压抑,无法实现工商企业管理最大利益的实现。为此,要在工商管理中讲究茶道与商道,不仅要讲究“法治”,还要讲求“人治”,要意识到工商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创造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茶道和商道,则会使工商管理陷入僵化之境、呆板之姿。所谓“发乎情,止于礼义”,是儒家思想的倡导和主旨,在茶道和商道依循和秉承的理念,只有使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合法,实现情与法的互补、情与理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1龙井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独特的“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特质享誉中外,显现出王者之势,强调和注重精英品牌建设,依循和秉承工商管理的科学理念,打造龙井茶的精英品牌,注重龙井茶业的战略管理、人际沟通、营销等精英素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传递其内蕴的商道之意。
3.2铁观音茶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铁观音茶以厚重、形美为特征,以浓郁持久、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令人心醉,为了更好地推广和营销铁观音茶,如果单纯依赖“安溪之山郁嵯峨”的自然地理优势,就想占据竞争激烈的茶业市场,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要看到铁观音茶中内蕴的工商管理和茶道理念,重视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和推广,要使之具有先进、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技巧,做好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定位及商务谈判工作,突显铁观音茶内蕴的历史、文化、哲理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客户对于铁观音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在中国知名的晋商之中,就深谙工商管理之中的茶道精髓,将茶道与商道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古以来,茶道行程万里,要打入市场,抢占商机,就须要深谙商道,明晰商道、茶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所谓“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也”,正是茶道营销和推广的重要理念。
3.3普洱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有其特殊的保健功效,为人们所称道和享誉,在普洱茶的独特色泽和口感之中,可以体味普洱茶中的以人为本的本性和特质,显示出与工商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的契合性。在商道与茶道相通的关联之中,可以看到人本和谐的理念和思想要旨,使人们联想到茶道与商道共有的人员配置、科学规划、素质提升等内容,感受到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商道本质。
3.4毛尖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毛尖茶是极其精致的茶叶品牌,以其冲泡时妙不可言的意趣和雅致之态居高立意,令品茗者感受到其神清气爽之姿、品味醇香之色,显示出毛尖茶独特的、观之怡情的心态和理念,而这正与工商旅游管理内容相链接和契合,实现了茶道与商道的充分、完美的融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享受,令人有遍历名胜之姿的冲动和心情。
[关键词]中国茶道 ;老子 ;《道德经》 ; 静品心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113-05
传统文化犹如江海,波澜壮阔,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好比山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在中国文化的群山中,老子无疑是最高的一座。老子《道德经》内涵深邃、词句洗炼,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以“道”为核心,凭借优美的五千韵文,勾勒出一个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宏大框架。对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亦是中国茶道的重要源泉和灵魂所在。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体悟宇宙之奥妙?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品味人生?如何通过研修中国茶道来涤荡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呢?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的渊源
茶之源在中国,茶道之魂在华夏。茶,原本仅是用作解渴治病之物,在唐代,经过茶圣陆羽的发扬与传播之后,渐渐从物质生活中凸显出来,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特别是融入宗教哲学思想后,茶,便从物质的茶,演变为精神的茶道。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啜的品饮,进而演进为艺术性、哲理性的茶文化。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代《封氏闻见记》如是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乃万物之精, 万品之华, 清而不浮, 静而不滞, 淡而不薄。中国茶道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以海纳百川之势,不断演进,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最早与茶结缘,茶从产生之初就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 处处打上了道家思想的深刻烙印。一方面,茶是汲天地灵气的自然圣物, 人乃宇宙精灵, 人与茶之间的交流,代表着人与天地灵物的交流,茶的品性中蕴含着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 亦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 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家的思想, 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共同融汇而成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
中国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滋味)、茶事审美(品味)升华到生命体悟(真味)的必由之路。中国茶道蕴含了丰富的道家精神,体现了历代茶人对自然之趣的执着追求。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 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 在品饮之中亦可得到充分发挥。在精神追求方面, 茶与道家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茶事活动中,倡导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强调茶与水的自然和谐。茶,终于寂静;水,终于无言。水漫,茶透,只是一个过程。品茗时,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追求“天地大美”之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品茗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就茶道精神而言, 真正的茶人胸怀宽广, 虚怀若谷, 与自然完美契合。于芬芳的香气中, 细细品味茶汤的滋味, 不知不觉, 茶与我俱忘,达到大道无我之佳境。中国茶道之要旨, 于无形之处尽显其精神。因为道家“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蕴含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先领略大自然的奥妙,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之境界。
茶道是茶与道的结缘,是形而下的物质载体与形而上的精神理念的有机融合。茶之精神蕴涵于道中,道融合在茶中,二者互融互通。茶通人生之道, 品茶悟道, 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道是无形的,难以表达、描述和超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而茶却是有形的,可以品饮、体验和感知的。因此,茶道研修为人们接近道、体验道和感悟道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何为“静品心法”
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如抚琴、焚香、书法、品茗等。修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茶道研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自然之真、人文之善与艺术之美的有机统一。在茶道研修中,静与美常常相得益彰。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和一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之时,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逐渐空明,茶人的精神便在静中升华净化,在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里的“唯有文字五千卷”,指的便是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亦是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倡导“无为”、“静修”,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升,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一个人内心没有虚静过,就无法懂得万物的变化,就不能看到万物的本真。庄子说:“水静则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道家先哲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归根称之为“静”,因此,“静”成为中国茶道研修之必备要件。自古及今,受老子《道德经》的深刻影响,历代茶人在茶道研修中尚“静”。“静”能悟道,“道”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道家的“虚静”之道与茶之“静”、“性”相通。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乎人性中的清、静、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换句话说,也就决定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惟有这样才能驱除内心杂念,品出茶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品茶调心,以茶入道,达到“清净虚明”、“超然物外”的茶人境界。
“静”乃中国茶道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在品茗之中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了然于心,洒脱豁达。善于静观,就能在静中观察世间诸种现象的根源;善于静思,就能透过纷繁的人生现象,把握生活的本质;善于静悟,就能了解人生的真谛,领悟真正的哲理。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便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丰富、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安详,使广大茶人真正体悟到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的和谐统一。
静者,清心澄虑也;品者,细细体味也,即用冷静、清净之心思考、品味人生。所谓静品,即茶人为寻求内心的宁静所采用的品茗之法,即不动摇,无乱象,静静品味,是一种寂静的境界。欲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者,心必定要处在静的状态之中,由静而生的是人性最清净的思想,这种思想充满智慧,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静思静品,自然就不会犯错造恶。因此,静品是心灵不受污染,真正静寂,虚漠,达到心无烦恼的境界,惜茶之人宜时时保持冷静之心,去思考茶与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静品心法是通过品茗活动来享受生活、完善人格、体悟人生的茶道研修方法,是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在生活中付诸实施的知行合一的过程。静品心法其实就是茶者品茗之法,它源于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茶人在茶事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是茶人在平静如水、回归本真的状态下,对社会和人生展开的思考,从中提炼出对茶事生活具有借鉴意义的理念或方法。静而能品,品而能参,参而能悟,悟而能道。唯有静心,方可品出其中真味;唯有细品,才能读出其言外之意,茶道心法,就是懂得如何去“品”。
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便是茶者探索生命真谛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悟。茶者以品茗方式来解读《道德经》其结果必然是:慢品,细读,精研。本文所做出的解读,是一种茶席边的智慧,亦是茶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身于茶的理解之上。“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三大定律,亦是静品心法所运用的主要茶道哲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的体验、分享、感悟中,探寻老子《道德经》对于人生的启示。
一物二性: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
一物二性,相对的二,绝对的一,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亦是中国茶道研修所倡导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因为“存在”,而“有”宇宙、世界和万物。因此“存在”被称为“一”。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世界是存在、是系统,是“一”,我亦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万事无物都是存在、是系统,是“一”。哲学意义上的“一”是普遍性,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永恒存在的“一”。“一”既是万物的基础,也是变化的源泉,亦是和谐的整体。
“二”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宇宙充满对立,矛盾无处不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对立之间产生,一切都在对立之间演变,一切都在对立之间发展。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在茶道哲学领域,概念总是相伴相对而生:沉浮、甘苦、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多少、生死、成败、攻守、进退、静噪、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皆蕴含一物二性之理。
一物二性,洞悉事物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即天地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亦是构成事物千变万化的基石。以茶汤为例,普遍存在甘、苦两种不同的滋味。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啜苦咽甘,茶也”。喝一口,茶先是给人以苦涩的感觉;咽下去之后,却徐徐有甘甜的回味,这就是茶的味觉特性:苦后回甘。茶之苦,不是单调的苦;茶之甜,也不是肤浅的甜。茶之甜藏于苦中,茶之苦酝酿着甜。
苦与甘,原本是对立的两种滋味,却有机地并存于一碗茶汤之中,显示出茶汤的不寻常之处。苦中作乐、苦后回甘、化苦为甘的转换机制,引发人们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与磨砺。人世间芸芸众生,何尝不似沉浮的茶叶?“经历水与火,生命得丰富”,茶道之中,茶叶的起伏与沉浮,茶性的收敛与包容,茶杯的热与冷,茶香的浓烈与清淡,乃至于茶壶的拿起与放下,都是一物二性法则的重要体现,不经历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茶的叶子,只在生活的表面沉浮,浸泡不透生命的芳香。相反,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茶叶,在沧桑的岁月中几度浮沉,才会散发出最沁人的清香。
茶如此,人生如此,茶道研修亦如是。
三位一体:中国茶道研修的思维特征
“三位一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样,“三位一体”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静品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生长出鲜活的新形式。随着佛教由印度的传入与被改造,它融合本土儒家、道家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数千年来,儒、道、佛三位一体,在互相争鸣中互相获得各自发展的养料,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史记・封禅书》中曾将“三位一体”译为“三一”, 认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这个“三一”,在中国上古文化中,本意指“天一、地一、太一”,是对天地神和宇宙原始的笼统称谓,其所谓的“一”有原始、至上的意思。老子有言:“吾有三宝,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认为,正因有“慈”,所以才可能有长久的“勇”;正因有“俭”,才可能有长久的“广”;正因“不敢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长”。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何谓“三位一体”?为何会一体分三位?怎样三位而共有一体?在《道德经》中,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起了充满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它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三位一体的哲学内涵;“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由“道”的三位一体入手论证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源泉。
《道德经》的核心是一个“道”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从“道”发端的,是以“道”作为其最高范畴的,老子的“道”充满了辩证法和三位一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为中心概念推导演绎出来的辩证概念体系。沿着《道德经》的思路,定义“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宇宙形成的最初推动力,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家之“守中”有三:一是时间维度,要求顺势而为;二是空间维度,要求抱一守雌,变化有度;三是在时空的交互相容上,要求道法自然,变在其中。从“道”的本质属性上讲,亦是“合三为一”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世间有四“大”,分别是“道”、“天”、“地”、和“人”,其中,道是思想观念性的,是无所不包的世界本原,而其他三样是物质的,是“道”的产物。“道”自然是先其它三大而生的,简言之,由“道”而天、地、人,“道”是先世界而存在的世界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描述的创世纪的过程。这个道是老子的命名,为宇宙中的初始能量和源头智慧,活生生的存在,极富创造力的无上智慧。从道中生出万物的一体,这是终极的实相,万物一体,都是一体,一个东西所变化,没有分别。一生二,是指从一体中演化出二元对立的事物,二元对立后出现的是三位一体,这是更加精致的划分,时间分为过去、 现在和未来,空间分为这里、那里、这和那之间;人是身、心、灵的完美组合,身为物质层面,心是精神层面,灵为灵魂信仰层面,身、心、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同样,在人类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层面,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意志活动追求善,情感活动追求美,真、善、美三位一体。
对辨参悟:中国茶道研修的实践原则
当我们对于老子的哲学思维有所体悟,就可尽晓茶道与哲学的思辨之关系。“对辨”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当有一个概念提出时,就有另一个概念与之对应地产生。哲学本身正是通过两个极端的产生过程及其所表达的矛盾来展现问题的内涵,来展现问题的矛盾斗争的力量。中国茶道研修亦如此。
“参”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和对话。“参”是研习的过程,“悟”是通过研习从内心去得到认知和感悟。“参悟”指参透领悟,即通过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不为俗物或表面的现象所误导。“参悟”是东方文化所倚重的方法论,注重知行合一,将研习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确认。参悟什么呢?参悟天地之大道,参悟人生之真理。《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做“加法”,学识与日俱增;为道是做“减法”,减而减, 直至无我,就与道相通。参悟的形式,有顿悟,有渐悟;有解悟,有证悟。正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品茗”就与“参悟”自然而然发生了联系。
事茶爱茶,爱茶事茶,惜茶爱人,这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生命源于一呼一吸间,茶的生命存在于一闻一品间。所以每一个会饮茶的人,都要先闻茶香,观茶色,最后再品茶味。闻茶香,观茶色是净化人的心境,使人脱离喧器浮华,品茶味是净化意境,使人参悟大道,达到无相无我之意境。如布袋和尚契此一样,刹那间放下布袋,即放下一切尘缘琐事,静下心来,安享茶带来的片刻洒脱盈满。“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一语道破“静”字对品茗的意义。
中国茶道,不仅承载着茶人的健康而和美的生活方式,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则是探索生命真谛过程的不二法门。
古人云: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儒者,还是高僧大德,大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因此,静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大道的无上妙法。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涤除玄览,经寂虚漠,茶香熏道,道法自然。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这三大茶道研修定律一起构成了静品心法的基本内涵,这套独到的茶道哲学研修方法将为广大茶人开启一扇遇上茶、爱上茶,并终身服侍茶的大门,满足茶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以茶为媒,使得难以言表的道从此不再遥不可及,以茶载道,使茶人得以在平静、柔和的氛围中去体验、感知道,进而品茗悟道,感受中国茶道精神的独特魅力。这便是谈茶论道,由茶入道,品茶修道,因茶悟道的过程。心即茶,茶即心,茶等的是一个懂他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尽在其中。在此仅摘一片绿叶而探讨之。
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参考文献〕
[1] 吴远之.茶道九章[M].北京:中国书店2015.
[2] 吴远之.大学茶道教程[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4] 释德.静思茶道[M].台北: 慈济大学人文丛书2008.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精神;茶艺;女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源远流长,其精髓体现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内容涉及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因素,其独特内涵使其成为现代人提高气质、内涵、修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一、“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也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传统哲学理念、传统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并形成“和”(谦和之仪、中庸之美)、“静”(空灵清静)、“怡”(和悦愉快)、“真”(返朴归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谐、重人格修养,认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洁的品性,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交友、可养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饮茶可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氛围。这就从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来被认为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崇尚自然的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无为、宁静、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间、汲取天地之精华的茶及它高洁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归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质载体。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为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乐生,注重养生、养性,尊崇快乐生存的理念。他们不消极处世,提倡主动适应自然规律,自己主宰命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快乐生存”的理念无形中影响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
儒、释、道三家都主张修行。正如中国茶叶博物馆郭丹英在《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说:“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禅宗也主张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同时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此禅宗主张圆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协调,禅宗主张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饮茶有助于他们参禅悟道。因此,中国茶道修习注重宁静的氛围、空灵虚静的心境。道家与佛家不谋而合,他们也认为茶为清灵之物,饮茶可使静修得到提高。受此影响,中国茶道认为,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就是“静”。“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浓缩了中国儒道佛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二、学习茶文化有助于丰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独特内涵,即蕴含其中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修生养性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人关注养生,讲究气质修养的目标极为契合,通晓茶文化有利于丰富现代女性人文内涵,提升形象气质。很多茶文化前辈对茶道的理解,无不体现这一点。浙江大学庄晓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林治先生将茶道解释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可见,茶道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动来感悟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学习礼仪、体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进而使人生达到一种和谐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
流传至今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读来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图》中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联自嘉”;以嗜茶闻名的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留下的不少茶诗中有很多是描写户外煮茶的,像“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还有的是描述饮茶品茶后的感受与感悟的。如卢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会令人气度不凡、口齿生香,再结合氤氲茶香,岂不美哉乐哉!
通过学习茶文化,领悟“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提升气质。通过一系列茶事活动,可以让人心存和睦、心胸豁达、沉静欢喜、返朴归真,而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个中真谛。尤其是女子,“女儿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润、得天地之精华,女子与茶天生就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学茶很容易使女性与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气质脱俗、举止优雅、内涵丰富。
三、茶艺修习有利于提升女性综合素养
作为茶事活动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饮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伦理、道德,注重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个泡茶过程上升到艺术层面,强调艺术表演性、观赏性,并且讲究饮茶的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就是所谓的茶艺了。茶艺可以理解为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茶”与“艺”的融合,茶艺的修习有利于女性综合修养的提升。茶艺其实“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茶叶的沏泡要领——诤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品茶到中国各类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艺表演技艺,不仅需要茶艺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论知识,而且对表演者的举止言行、身姿神态也有较高的要求。如具备一定的礼仪常识,如端庄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态以及相应的奉茶礼与请茶礼等、和谐得体的着装、和悦愉快的神态、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解说等等。
总之,茶艺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展现美与和谐的艺术,茶艺修习对女性身姿、心态、品性的修行有积极的意义。正像日本学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学》中所说,茶艺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通过流畅与和谐的肢体语言与声音艺术,引导品茗者进入“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并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真谛,得到精神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压下的现代女性,可以通过习茶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学会更加豁达、安然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另外,围绕茶艺表演,还可以引导不同群体的爱茶女性进行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活动,如以不同茶叶为主题的茶席设计活动、茶诗茶词朗诵会、茶文化征文比赛等,不仅能丰富现代女性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还可以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促进女性之间及女性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页.
[2]汤鸣绍.发展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举措.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
[3]刘登峰,潘洁.中国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与传承.北京:东方红书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4页.
关键词:日本茶道 禅宗思想 审美观念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有两种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则诞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们把抹茶道称之为茶道,谈及煎茶道时要加以“煎”字,本文阐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没有饮茶习俗。
唐朝时,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带回了茶籽。至今在日本还可以找到空海与嵯峨天皇一起饮茶的诗文,诗的名字叫做《夏日访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这个时候,饮茶在日本还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侣之间进行。
宋朝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制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宋代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又将这种点茶法带回了日本,其中,荣西和尚的贡献是较有影响力的。他从天台山回国后便写下了《吃茶养生记》。他又把从天台山带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时,中国的茶叶生产发生了变革,把饼茶制造改成炒茶。这时期,日本开了小茶架点茶之先河,因为点茶的过程要在将军面前完成,所以点茶人的整套动作便十分讲究,茶道具的摆设就开始有规定,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他将茶会整合成一套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拥有茶道人500万,从日本的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茶道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日本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几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学校还把茶道列为必修课。
二、日本茶道的内容
(一)茶会
茶道的内容主要是4个小时的茶会,日语把茶会成为“茶事”,茶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在客人到来之前,主人首先要打扫茶庭,等客人到来以后,先让客人在外茶庭欣赏完风景后再领客人进入内茶庭。然后开始一系列的吃茶活动。
(二)茶具
日本茶道中使用很多道具,这些道具也是日本艺术品的代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茶具的几个特点。首先,茶具都具自然之美,无论是木制、石制、还是陶瓷制的都取自于大自然,其次是实用之美,茶具的艺术美也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如果它失去了被使用的机会,那么它便不具有生命力,而且它被使用的时间越长,生命力便越强。
(三)茶礼
日本茶道中的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礼法包括主与客之间、客与客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礼。茶道的礼法以“无声礼”为最高礼,即不说话的礼。还有“有声礼”,但声音很小。茶具的位置、茶道的顺序、泡茶的动作等也有严格的规定和礼法。
三、日本茶道的审美观念
日本茶道精神的主要体现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理念是“和敬清寂”,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曾经也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调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也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这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中和”之美有相似之处。平和作为日本国民之间世代相传的根本民族性。融入茶道中,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 “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敬”是对所有事物而言的,茶事上要明确各种事物所承担的责任,做到主客相敬、有礼有节。茶事的主人必须真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节,以诚相交。知道该尊敬的一切,要心中至诚。对于墙上的挂轴、茶具等都要有一颗恭敬的心,这也与禅宗中诚实心灵去观照自然的实践是相通的。
“清”也是茶道精神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也是日本人心灵上的独特贡献。茶事中的一切都要清洁、整齐、清爽、不能有丝毫的尘埃,水要清,茶要醇,整个气氛清清淡淡。喝茶的人的心也要清净,不能有杂念。要用一颗清淡纯洁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的“清”与中国道教的“清”有相同之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是人的心灵脱离五官的不洁而获得自由。
“寂”,在日语里是“闲寂”,在梵文中是“寂静、和平”之意。”“闲寂”是日本人一种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原则。日本艺术一向不以华丽精致为美,提倡粗糙简朴。茶具多以精细为美,造型简便。比如黑色釉陶显示出的自然、简素、清寂。“闲寂”是道德与灵魂的融合后极致的美。在茶事的整个过程进行时,尤其要保持安静,泡茶的人的表情温和自然,说话的节奏也要慢,这更加表现了一种“清寂”。总之,“寂”乃是茶道中,也是日本审美观念中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观本心,在深沉的气氛中思索,体会内心沉淀。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茶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阵静寂之感。
五、结语
日本茶道是一门把各种相互独立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将吃饭、喝茶、待客、等日常生活提炼到一个高度的生活艺术;是在点茶、品茶、欣赏茶具中进行体会人生真谛的艺术;日本茶道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日本茶道精神里独特的“和”、“敬”、“清”、“寂”的审美观念深深的影响着日本国民。
参考文献:
[1]戚印平著.日本绘画史—图式与趣味[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2]腾军,黄玉梅,张瑜,王善涛编著.日本艺术—叙至十九世纪的日本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洪启嵩著.喝茶解禅[M].三联书店,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