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

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7-24 02:5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声乐演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5]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4).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第3篇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教育家,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乎只创作钢琴作品的作曲家之1。从510年代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并留校以来,410多年的创作生涯,留下了几10首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如:《云南民歌5首》、《陕北民歌4首》、《梅花3弄》、《百鸟朝凤》、《浏阳河》等。他创作的这些钢琴作品已经成为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代表作,因而常常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演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中国”特色而引起听众的共鸣,更是因为他的作品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性和颇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就以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是改编曲)为研究对象,从和声结构到多声技法(以和声技法为主,结合旋律、织体、复调等)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探索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民族风格的某些特质、借鉴某些近现代技术手法,拓展创作思路,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钢琴作品;和声;和弦结构;旋律;织体;复调

ABSTRACT

Mr wang is the famous educationist and composer who merely creates piano works in our country. He graduated from the piano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sic College and then continued to work there.During his creative career over 40 years, he created tens of works which won universal praises, like, Five Yunnan Ballads, Four Ballads in North of Shanxi, Mei Hua San nong can ancient melody, Handreds of Birds Worship for Phoenix and Liuyang River. As these works have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ypical Chinese style, they are usually played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ges. His works are of high professionality and artistic values. This paper, making his works, especially the adaptations as his investigative object, mainly makes analysis and research from the counterpoint means. It possesses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meanings for that explores the characters fused in nationalsty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usic creation, uses some techniques .in, modern times for reference,develops the creative thoughts and yet flourishes our national music creation.

Key words: pianowork; harmony; chordframe; melody; texture; compound melody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引言……………………………………………………………………………1

1、王建中的艺术生涯及钢琴作品创作概况………………………………1

1. 艺术生涯………………………………………………………………1

2. 钢琴作品创作概况……………………………………………………2

2、王建中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2

1. 和声……………………………………………………………………2

2. 旋律……………………………………………………………………4

3. 多声技法………………………………………………………………6

3、对王建中钢琴曲创作特点形成的根源探究……………………………10

第4篇

本报讯 为纪念、萧友梅逝世60周年,北京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有关部门最近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了刘育熙教授小提琴专场义演音乐会。北京大学及中央音乐学院近千名师生和、严复、蒋梦麟、刘半农、刘天华等北大老校长及老教授的后人,观看了音乐会。

我国老一辈作曲家,《白毛女》的原作者之一瞿维先生特地光临,聆听了由刘育熙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给予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并与刘育熙教授合影留念。音乐会上,刘育熙教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湛的技巧演奏了刘天华的《良宵》、《悲歌》,刘半农、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及德彪西的《月光》、弗朗克的《A大调奏鸣曲》等曲目。

音乐会结束以后,作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子女代表的刘育熙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与与会嘉宾和北大、中央音院部分师生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据悉,今年12月31日是我国卓越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我国音乐界还将在今年进行纪念萧友梅先生的活动。刘育熙教授在北大的义演音乐会为此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美音乐家赴沪讲学

本报讯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弦乐系主任、低音提琴教授戴维・纽伯特与美国俄亥俄州克柏林・格林大学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教授陆元雄6月7、8日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进行讲学指导。

戴维・纽伯特曾任美国国际低音提琴协会主席,是世纪著名的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的演奏和教学遍及美国、欧洲与世界各地。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5年赴美国德州大学留学的陆元雄,六次在全美国国际音乐比赛获第一名。他们的讲座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曹畏

德国次女高音歌唱家爱丽丝在武音举办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

本报讯 6月2日晚,德国女次高音歌唱家爱丽丝成功地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办一场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受到了中、外听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爱丽丝女士第五次在武汉举办音乐会。同时,她还在武汉音乐学院设立了德国艺术歌曲基金会,并成功地举行了两届学生演唱和钢琴伴奏比赛,推动了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建设。

6月7日晚,在爱丽丝教授指导下,武音声乐系的中青年教师在音乐厅还举办了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武音

华南师大音乐系举办首届硕士毕业生答辩会

本报讯 6月13日,华师范大学音乐系举行了着届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两位硕士毕业生在导师雷雨声教授、郭和初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分别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探讨》与《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曲式结构的若干特点》为题进行阐述和接受答辩,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陈国权教授、星海音乐学院蔡松琦教授、罗小平教授分别担任评委主席和评委。华音凌

第5篇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占有主体地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也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院重点加强了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的高水平国际教员充实了学院的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使之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骨干力量。目前,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8%的导师来自境外或国外,均毕业或曾任教于国际顶尖大学和音乐学院,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在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4%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为学院营造了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原来按照一级学科改变成按照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研究生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将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的设置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课程的知识内容一般不与本科的知识相重复,并且在课程知识内容的设置方面将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教学与学习的特点,改革已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修订的内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各研究方向的特点,比如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每个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挥研究生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的个人才艺和专业特长,突出研究生音乐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个人培养计划的设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既满足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据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对课程、音乐会等进行不同的安排,科学地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院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逐步国际化

外籍教师的加入,为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在课堂上,双语教学已成为学院的特色,《钢琴教学与实践》、《室内乐表演》等课程已完全实现全英文教学。由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英语水平难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在低年级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语义表达环境和良好的理论前瞻性,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参考资料。这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专业的一些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选择原版英文教材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环境,包括准确使用音乐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音乐专业内容,有利于熟悉国外的教学思路,真正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能够与世界主流艺术和专业思想接轨,也为逐步实现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3]。此外,针对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学院为一年级的研究生设置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理论与分析》的共同课程,任课教师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规范的音乐学术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能使其英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上,根据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学院选择具有海>文秘站:

四、规范论文审核与答辩制度

根据国外高校研究生指导的经验,学院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集体指导制。除主导师外,学生将选择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导师来进行论文指导,以保证论文的质量。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易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难以适应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实施导师负责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将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来共同指导研究生,可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

音乐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深厚音乐功底的研究生。实行导师集体指导制,充分发挥各位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对研究生进行综合指导,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论文通过评阅以后进入答辩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参加答辩的人数较多,一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多个研究生的答辩工作,每个研究生介绍论文、答辩委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详细评审和探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常流于形式。学院针对这一问题,2014届毕业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场的答辩形式,每人答辩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答辩委员会对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提问,同时也给研究生足够的时间来阐释论文的思路以及创新点等。 五、鼓励研究生科研与国际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学院成立以来,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科研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稳中有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人数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获得了学校的国际会议资助,其中有同学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第四届“东亚音乐研究”会议(Music of EastAsia,MEA),并在会上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另有学生参加“2014年民族音乐学研究生论坛”并。部分导师也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等方式积极参与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培养其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渠道不仅要体现在“走出去”,学院内部也积极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开展多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学院有众多外籍或国内教师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师资与智力资源,邀请国外高水平音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等来我院开设各种形式的演奏会、前沿讲座、大师课等。学院在2014年由专任教师带头,举办了“古典艺术歌曲节”、“世界音乐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已有来自台湾、美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国外的多名外籍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音乐会与大师课。学生通过与国外音乐大师的近距离交流和讨论,不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音乐知识,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六、招收留学生

第6篇

德国很多音乐学院专业齐全,但不像我们设置很多的系,而是按照其共同性质划分几大专业范围(Fachbereich),例如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所有专业分别归属于三个专业范围:(1)音乐表演;(2)作曲与音乐教育、音乐学;(3)舞蹈与戏剧。钢琴专业有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全部设在第一专业范围“音乐表演”之内。它们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1.钢琴演奏专业(Klavier)

主要培养职业钢琴家。高中毕业,年龄在25周岁以下者,通过专门的入学专业测试即可申请入学。标准学制为10个学期①,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础学习(Grundstudium)和主科学习(Hauptstudium)两个阶段:一般4个学期之后举行一次学习中期考试(Vordiplomortifung)。通过后进入主科学习,在第10个学期进行毕业考试(DiplomprÜfung),获得硕士文凭。主科毕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继续学习(Aufbaustudium)4个学期,毕业获得“音乐会考试文凭”(Konzertexamen)②。

入学考试要求:(1)钢琴演奏:4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的乐曲,要求完整地(包括奏鸣曲和组曲)背谱演奏,总演奏时间不低于40分钟;视奏总成绩在25分的总分内至少必须超过13;(2)视唱练耳:包括45分钟的听音笔试(听记一条单声部、一条两声部旋律、和弦听写)和10分钟的口试(音程、和弦的听辨,旋律听唱、视唱,节奏听辨模仿与视奏);(3)基本乐理:包括60分钟的笔试(音程、和弦、音阶,为旋律配多声部等)和10分钟的面试(和弦功能与曲式分析)。

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见下面表1。第2栏“学习学期范围”是推荐的一个大致的学习时间范围,学生实际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在哪一个学期学习该门课程。第3栏是必须总共参加几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所有课程中,只有钢琴演奏、作曲学、曲式学、作品分析、音乐史、视唱练耳等课程需要有考试成绩,作为通过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的证明,其他课程只需要按规定的学期数参加听课,认可教师出具参加证明即可,而不规定必须考试。其中钢琴演奏作为主科不在每一个学期考试,而只在学习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中进行。代替学期考试的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至少在校内各种音乐会中公开登台钢琴独奏演出两次。

学习中期钢琴考试:1首高级练习曲,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乐曲,总时间至少40分钟,要求全部完整地背谱演奏;钢琴视奏。

毕业钢琴考试:首先向考试委员会提供一份演奏曲目单,其中包括至少1套巴赫平均律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和另外1部巴罗克时期的大型作品(后者也可以用另外的两套巴赫平均律或一些斯卡拉蒂奏鸣曲代替)、2首练习曲(至少1首是肖邦练习曲)、古典奏鸣曲、浪漫派作品、印象派或新古典主义作品、1950年以后的现代作品、钢琴协奏曲、较大型的钢琴室内乐各1首/部。所有曲目必须是在本院未参加过考试的(招生入学考试除外)。曲目审查获得通过后将分两次考试:1场公开的钢琴演奏音乐会,曲目从所报演奏曲目单中自选,总时间50至80分钟;1场不公开的考试演奏,包括30分钟的钢琴演奏(曲目由考试委员会从未参加公开音乐会演奏的其他曲目中现场挑选指定)、1首现场学习演奏的新曲目(有3小时的准备时间)和视奏。

2.钢琴教育专业(Klavierpadagogik)

该培养方向归属于“器乐与声乐教育学”专业(Instrumental―und Gesangspädagogik,简称IGP),主要培养钢琴教师。高中毕业,年龄在25周岁以下者,通过专门的入学专业测试即可申请入学。标准学制8个学期,也分为基础学习和主科学习两个阶段(4+4),需要通过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获得硕士文凭(Diplom)。

入学考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钢琴演奏:4首风格不同的、具有相当程度的曲目,总演奏时间至少20分钟,加视奏;(2)选修乐器:原则上要求选修一种管弦乐器,演奏3首不同风格的简单乐曲,总时间10分钟内;(3)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基本与上述“钢琴演奏”专业相同。

表2中是从IGP整体培养计划中提炼出来的钢琴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名称”栏目里列出的只是课程方向,例如“演奏实践”课程,包括歌曲即兴伴奏、即兴演奏、爵士和流行音乐、改编弹奏等;“作曲学”为分析并掌握各种典型音乐风格作品的特点;可能以风格流派或者作曲大师为单元逐步学习,所以有些课程要学习好几个学期。“学习证明”栏目的“考试证明”(Leistungsschein)表示该课程需要参加考试,“参加证明”(Teilnahmesschein)则可以只参加课程学习而选择不考试,教师出具参加学习证明即可。该栏目的两项之和等于“必修学期数”栏目的数字,代表该门课程总共必须修几个学期。其中“视唱练耳”课未规定学期数,但总共必须通过四个级别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上课或者直接参加考试。

学习中期钢琴考试:至少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曲目,大型作品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乐章,总演奏时间不低于25分钟;视奏。中期考试最迟必须在第4学期完成,以显示学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该专业的能力。申请参加中期考试必须出具参加了以下课程学习的证明:钢琴和选修器乐每学期一份证明,室内乐、演奏实践、音乐学、教学法各1学期,音乐与器乐教育学4学期,曲式学和音乐史各2学期,视唱练耳和作曲学各1学期。中期考试未通过者可以在1学期之后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必须退学。

学生按照要求修完全部课程后,即可申请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可以申请按科目分期分批进行,或者申请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毕业考试钢琴演奏为4首完整的、不同风格的乐曲,其中1首必须是协奏曲或室内乐合 奏曲目,总演奏时间约50分钟,另加1首现场抽签指定的新曲目,有60分钟准备时间,然后是10分钟视奏。此外,递交一份毕业论文,论文的选题由考试委员会和学生谈话商定,从开题到完稿提交时间为6个月。

与“钢琴演奏”专业相比,钢琴教育专业在钢琴演奏要求上稍低,但增加了音乐教育学、钢琴教学法以及教学实践等课程,而且全部要求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条件之一。

3.钢琴室内乐、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专业(Aufbaustudiengang Klavierkammermusik und/oder Liedbegleitung)

主要培养音乐会合作演奏人才。报考者必须已经获得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毕业文凭,所以称之为深造学习(Aufbaustudium)。标准学制为6个学期。学习者可以在第四个学期之后选择到底将钢琴室内乐、还是钢琴伴奏、或者两者都要作为毕业考试重点。毕业获得硕士文凭(Diplom)③。

入学考试:分为钢琴独奏和钢琴室内乐/钢琴伴奏两部分。前者包括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的作品,1首练习曲,总时间不少于40分钟,加钢琴视奏;后者包括与本院师生合作演奏1部钢琴室内乐的一个乐章,2首歌曲伴奏,曲目在考试前四周公布。

学习内容:表3是具体课程设置。由于这是深造学习,所以要求的必修课全部是演奏实践性的课程,而没有其他音乐理论课程。当然学生如果有兴趣,所有课程都是敞开可供学习的。此外,钢琴室内乐方向学生必须参加乐器演奏主科学生的课堂伴奏,钢琴艺术指导方向学生必须参加声乐主科的课堂伴奏以及学院合唱排练伴奏。

在一些其他音乐学院,该专业方向也如同钢琴演奏、钢琴教育一样作为常规硕士专业设置。例如莱比锡音乐学院称之为合奏专业,培养音乐会演奏的职业音乐家,标准学制为10个学期(4+6)。分为不同的重点方向,其课程设置也稍有不同:(1)钢琴室内乐方向,除主科外,学习古钢琴(Cembalo)、歌曲伴奏、即兴演奏、视奏、总谱弹奏、指挥、为其他乐器主科的课堂伴奏等;(2)钢琴艺术指导方向,除主科外,学习古钢琴(Cembalo)、室内乐合奏、即兴演奏、视奏、总谱弹奏、指挥、为声乐主科的课堂伴奏、嗓音训练、意大利语音、法语语音等,在主科学习阶段要参加一次戏剧排练演出实习。其他音乐基础课程为共同课程,例如作曲学、视唱练耳、音乐史、乐器学、曲式学、音乐分析等。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申请双主科或者另外一门副科学习。

以上简要介绍了德国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三个培养方向的基本情况。这些方向在我国音乐学院中实际上已基本存在,入学、毕业考试要求也大致相同,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学院师资力量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不同主要体现在:

(1)课程考试的灵活性。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要考试,一些课程可以选择只参加学习而不考试,这样可大量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毫无畏惧地、尽可能地多听课,或钻研感兴趣的课程。尤其是主科钢琴演奏,在整个学习过程只有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而我们是每一个学期都要考试,学生常常为了准备考试曲日而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有的人甚至整个学期就为了准备考试的几首曲目,导致无暇、也无心学习其他乐曲,严重阻碍了学生广泛涉猎各种风格的作品、扩展音乐视野。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量身定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主要得益于其全学分弹性学制。而我国的现行模式是固定的四年制,所有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固定在某一学期,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表来学习。

(3)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一些重要课程要求学习多个学期,但并不一定非得具有连续性,而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学期参加不同专题或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的课程的学习。例如“钢琴教学法”课程,至少有两位教师同时开课,都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而只推荐参考文献,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专题的形式授课,其内容可能在各个学期轮流开设或不断补充,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试听,然后选择听谁的课程和听哪一个专题。这样的好处,对于教师而言,体现了一种竞争性,可以形成以教学促进研究和以研究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对于学生而言,不必硬去听自己不喜欢的某位教师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常换常新。能够不停地接触到新的成果和观点,而不会局限于某一位教师、某一本固定教材的“一家之言”。

笔者认为,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我们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人才获得国际比赛奖项,显示了中国钢琴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愿我国的钢琴学科建设更加完善发达!

注释:

①德国高等学校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只是最普通的学习时间,可以延长学习时间或者由于天赋和勤奋缩短学习时间。对于以前在其他学校学习过相关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可以出具课程成绩并申请减免学时测试,通过后即可缩短学期数。例如很多外国学生在本国内已经获得过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在不转换专业的情况下可以出具文凭和成绩,申请测试,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第7篇

常平的父辈是搞作曲的,从小受到熏陶,他也走上了音乐道路。在沈阳音乐学院读完附中,常平在高中时插班学作曲学科。此时的他已经感觉到搞创作比较有意思,不过那时太贪玩,成绩并不突出。到大学的时候他自觉地投入了更多精力,也给自己设立了很大的目标,但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一起学习的很多人受不了压力和寂寞,去搞别的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人很少。

当学生时很多人说我不好

大学三年级的常平感觉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时候,他开始关注中央音乐学院有关作曲方面的人和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几年后,带着继续深造的愿望,2001年常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2004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常平说他感觉和同学之间有很大差距,为此,自己只能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终于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演出了,也有获奖的了。

从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让常平对于老师的职业多了许多认识。“做老师的时候,说你不好的人比较少,然后做了学生,说我不好的人就多了,呵呵,不过这样也好,听了意见可以让人进步。”常平现在也在教音乐学院本科和附中的学生,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他说:“带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实践上的经验,这样能够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我的老师唐建平就是把很多创作经验告诉我,这样我的作品成活率也比较高。唐老师提供给我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这样就有利于我自我的发挥。跟老师在一起根本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紧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做宽容。”

刻意打造精品很难

作为一个职业的作曲人,常平给自己的要求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好,委约的人要求你写什么样的作品你都应该写好,这是技术范畴的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是另一个问题。“我更偏好写乐队,这样的作品更抽象,更有发挥的空间。想写出好的作品不容易,你要有平时的积累,多听大师的作品,多听音乐会”。

对目前现代作品创作遇到的瓶颈,常平觉得新事物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演奏员有自己的技术习惯,听众有听觉习惯,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一定要提倡新的作品创作,只有保持一定的产量才会留下少量好作品。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在不违背创作初衷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修改,但如果原则上的意见有冲突,常平说:“我会说服他。其实除非技术达不到,一般演奏家都会尽量遵循曲作者的意图,演奏家、指挥家的努力对于一部作品成功非常重要。虽然演奏家容易接受技巧比较难的作品,但如果一再追求难度而没有音乐效果,大家就会反对了。如果我们拒绝不成熟的作品,而刻意打造精品是很难的,很多作品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存留下来的。允许有不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才能够产生出来。”

“鬼点子”少了是成熟的弊病

从刚学习作曲到现在,自己创作技术的运用更加准确,但常平觉得自己“鬼点子”少了,原来对于一个主题会有很多想法,虽然大部分不成熟,但其中有一个可能就会闪光。这可能是成熟的一种弊病。常平坦言自己作曲从来没有灵感,如果写不下去了,经常会去散散步或约朋友闲聊,给大脑休息的时间,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第8篇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 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 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 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 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 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 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 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音乐的课程讲授与实践教学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过程,对学过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实践内容与形式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使学生将学到的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课程实践是完善课程教学的很重要的部分。

1 教改和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科研,促进了老师们积极从事对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撰写相关教改论文150多篇,申报市课题5项、校级课题10项。科研促教改,教改出成果,相关课题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涪陵区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同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中,从2004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就有30篇。

2 激发创作热情

通过自己收集原始素材,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在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想象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勤于实践的创作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以致用,用然后知不足的求是作风。以原始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花灯》、《一把菜籽黑油油》、《闹五更》、《闹红灯》、《雪花飘》等,歌曲《苗歌》《美丽的黔江我的家》、《下四川》、《歌声阵阵像飞泉》等,古筝曲《木叶情歌》、《古老的希望城》等,管弦乐《花灯》等,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效果,师生的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3 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1)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校,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授课水平。(2)培养表演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3)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指以训练学生的组织各种活动能力为主的文化馆等企事业单位。

保证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场地、有舞台,同时定期检验教学实践效果: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每年举办“红五月合唱节”;每学期一轮年级音乐会;每年一次“三下乡”暑期艺术实践活动。

第9篇

关键词: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保存

一、保存、保护和传承

民间音乐保护的基本模式就是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它们常常由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人员来完成。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涉及到歌种、乐种、剧种、曲种,以及各级传承人,具有不同的难度。在保护的同时,传承也十分重要,从总体看,传承可以分为较专业的传承和普及型的传承。按照目前中国式的传承方式,一种就是相对传统化、较原始式的表演,另外一种就是新创作式的表演,即旧瓶装新酒,这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很普遍,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性形式。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利用中小学校进行一些普及型的传承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运用,即让学生表演传统的音乐,但常常已有大量的改变,因而也只是一种局部的、片段式、形式化的传承。“非遗”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在今天已十分艰难,历史上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已逐渐消失。人们常常将保护与传承一起陈述,事实上这二者之间在具体操作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区别对待。

如果说保护就是将“非遗”材料收集、整理、出版的话,那么传承的问题则要困难许多,目前在许多地区都面临这样境遇。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传承?今天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已天壤之别,客观上有许多“非遗”项目很难传承;即使一些今天看来似乎还能传承的项目其实很快就会中断,这也符合这些文化遗产的自身生存规律。而目前大量的伪传承、假传承,事实上是走向了传承的反面。

二、保护和研究层面

目前主要的“非遗”活体的保护力量主要是文化机构和基层文化干部,而且后者是保护的主体力量,是具体的工作者。但客观地说,其中的一部分是流于形式,只是应付前者下达的任务。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较多,首先在许多地区,“非遗”的内容和项目并未得到理解和尊重,缺少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的人员,基层文化干部的编制性质、经济待遇、专业知识均有多种问题,另外行政结构的多层次使保护经费的大量流失,导致经济杠杆缺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非遗”的第一级保护,使得基层的具体保护不能真正落实,举步维艰。

当“非遗”成为某种项目或课题时,相应的研究也会开展,研究者有文化干部,也有高校教师,特别是后者,他们是目前“非遗”研究的主体力量。但由于“非遗”研究其实是一份专业性十分突出的工作,因此研究质量难以保证。目前的理论研究者较多,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一些研究者与最基层的文化干部之间缺少联系,与“非遗”缺乏应有的情感沟通和联系,即使是采风也是走马观花式,只是将“非遗”作为科研的项目,而不能真正体验“非遗”生存的历史感、空间感,因此难以真正接近“非遗”,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它们;另外研究者自身缺少必要的学科训练,只是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音乐材料的基本分析、传承人的口述采访等等的综合,结论所面对的非遗项目。这样的研究方式目前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非遗”的保护方式之一是活体保护,也就是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传承人根据“非遗”项目的性质、成就,以及专业水平而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客观的说,目前现存的传承人基本上还曾经得到过真正“非遗”传统的传授,也就是得到过真传的,以后将很难再有这样的传承人。针对目前各种观点和情况,对各级传承人进行音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与发展和传承的任何观点也不冲突。但这样的音像资料收集应该由一个相对专业和规范的机构部门来完成,审核的程序很重要,所以设立完善的制度十分必要。

三、研究性保护

在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形式中,研究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针对民间音乐的多元组成,研究者们一般关注音乐遗产中的基本理论、民歌歌种(准歌种)、器乐乐种(准乐种)、戏曲剧种、说唱曲艺曲种、宗教祭祀类的仪式音乐,另外还有相当的研究则关注与这些民间音乐相关的民俗、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研究方法方面,一种是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手法为主,即重视“非遗”的音乐形态的研究认识,一种则是以民族音乐学的方式进行,即重视“非遗”中的音乐对象与文化、历史、民俗、仪式等元素的关系。二种研究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解读,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目前音乐类“非遗”研究范围在涉及面较宽的局面下带有某些不平衡:一是民族范围不均衡,即汉族地区居多,少数民族的研究少,原因是少数民族音乐本体研究的困难、方言复杂、研究者科研经费少、时间缺少、研究周期长、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力量缺少等;二是地域不均衡,平原地区多,山区少;三是体裁不均衡,声乐形式多,器乐体裁少;特别是关注民歌类的多,戏曲说唱类的少;四是具体音乐形态关注少,关心民俗的多;五是关注目前生存状态的多,对其历史功能认识的少;等等。目前的研究成果包括:专门著作、各级课题论文、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等形式。

目前学术界在全国范围内关于音乐类“非遗”的学术活动包括:各级文化部门定期举办的“非遗”新项目评选、新传承人评选,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民族音乐学学会、艺术研究学会、高校等学会部门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与许多研讨会一样,这样的会议常常是将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进行小范围的交流,但事实上很难交流,发言者一般是自说自话,与会者也很少了解其他的“非遗”项目,所以一般只能起到信息互通。所以现在常常设定会议的主题,从而使得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得以交流、上升,以获得一定的结论。

目前的“非遗”研究中间,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对音乐的研究少,特别是对具体音乐形态的研究更少,这个现象的发生有多重原因:一是基本的音乐训练不合格,不能记谱,不能分析既有的音乐材料;二是过分强调文化、历史、民俗,事实上离开音乐本体去谈及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多的疑点;三是不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面临的实际困难,而一味简单地强调保护、传承;这样的结果往往并不能为“非遗”贡献任何作用。以上所陈述的现象其实也是研究者所存在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对研究者的培养机制有待形成和完善。

第10篇

一、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

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起始于19世纪初期,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发展形成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些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包括:

1 双轨制与分级培养模式

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分为两大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音乐学校教师以及私人专科音乐教师教育。它们在培训机构、培养模式和就业出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笔者称之为音乐教师教育的“双轨制”。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采取分级培养: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ik an Grundschulen=L1):

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k an Haupt-und Realschulen=12);

高中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ik an Gvmnasien=L3);

特殊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名称:Lehramt an Sonderschulen=L5)

其中L1、L2一般由大学音乐教育系/学院、教育学院音乐系培养,L3由专业音乐学院培养,L5一般由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学院和专业音乐学院共同培养。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类似,但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职业指向。当然这也只是大体分工。在有些州也有例外。

2 “多能”目标与“多专业性”

德国中小学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2004年。德国文化部颁布的“教师教育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师应有“授课、教育、评价、革新”四个方面的能力,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对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德国教师教育具有“多能”目标与“多专业性”的培养特点,强调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第一专业之外,必须再选择至少一门其他学科作为第二专业,小学教师甚至要求有两门副专业。

音乐教师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不仅要选择分级的音乐教师专业。还得选择一到两门其他学科,如果是在专业音乐学院就读,后者常常需要到其他大学同时修读。其课程可以分为三大块: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第二专业、教育科学。其中第一块内容由学生注册的音乐院校执行,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使未来的音乐教师具有艺术的、学术的和专业教育教学的才能,课程设置围绕着三大块内容,包括表演艺术实践领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领域、音乐基础理论与学术研究领域。

3 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

德国实行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以保证在教育民主下的教育质量。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教育分两阶段进行:(1)大学修业阶段,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和另一门自选学科,毕业考试为“第一次国家考试”;(2)作为见习教师的学习阶段。含学校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研讨,两年内递交论文并通过教学实践测评和“第二次国家考试”,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正式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传统的德国教育观念强调学校实践能力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德国从政府到学生本人对教师职业选择的严肃性――因为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维系在教育的成果之上,学生一旦选择教师专业,就得遵从规定,付出比其他大学专业多两年的学习时间。

事实上,德国的教师教育还有第三阶段,即入职后的继续进修。这是学校教师的义务,进修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继续强化本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科学知识以及增进对当前社会新问题的认识。全国也形成了教师进修的完善网络,这些信息通过网页、专业期刊等广而告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自愿选择。

二、当前改革的焦点

德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在这场历时10多年的全面变革中,音乐教师教育领域的上述优良传统被全面继承下来,各校改革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制变革

“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在欧洲实行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撼动了德国高教体系的核心――德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只有硕士和博士两种学历层次,没有学士学位,学生大学毕业获得第一个学位的学习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国家。改革意味着要将原有的一贯制的硕士学习分为“学士、硕士”二级学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组合的灵活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对等转换。学士学位毕业者具有立即进入就业市场的资格,或者有权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德国政府与教育界一方面支持学制改革,另一方面坚持认为,为保证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教师必须至硕士毕业才能入职。

2 课程重组

新学制的建立。不仅仅在学习时间上有变化,更在学习结构与内容上要有调整。音乐教师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以“模块化”课程设置使学习计划清晰化。不同课程模块的设计,聚焦于学生作为未来的学校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每一个模块由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组成,有必修和选修课程,其共同目标在于传授与形成某一共同的能力。这样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将具有共同能力目标的课程归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来相对自由地选课。这些模块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设置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使学习计划更清晰。

(2)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保证学生能力的形成。德国高等音乐教育有几种基本的课程形式:个别课、小组课、集体大课、练习课、研讨课。尤其是大量的研讨课,一般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学生作报告和讨论为授课基础,教师只起指导和补充作用。这种课堂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与课堂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比勒菲尔德大学教授克劳森提出了另外四种教学形式:“理论课”要体现跨学科性,是与音乐学合作的教学形式;“学术性的参观旅行”(例如参观博物馆或音乐节)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开阔视野;“工作坊”则让学生亲自尝试与体验各种音乐,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由本校教师主持,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在某一时段进行,学生至少要根据兴趣选择参加两个;“项目设计”则主要与教育教学挂钩,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教学形式已经在众多的音乐院校中实行,对于打破

刻板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很有益处。

(3)以“学分”量化课程的学习量。学分取代了德国高校以前的“周学时”(以每门课程每周的上课时间为标准计算),以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总时间为计算标准,一个学分的分值大约相当于30个小时的工作量,包括听课、课前预习和课外作业、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考试的时间均应计算在内。

音乐教师教育至硕士毕业必须完成最低300学分,包括音乐教育主专业、自选的第二学科、教育科学、实习、毕业论文等。这被视为从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4)强化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习与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制改革后,“学校音乐教学实习”以及“学科教学法”等模块占有较大的比重,分散在学士学习阶段和硕士学习阶段。例如波茨坦大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章程中规定:学士阶段的实习包括三种形式――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定期到学校见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实习理论、学校短期实习;硕士阶段有四个月的驻校实习,包括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此外,有关教育科学的理论课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出发点在于,未来的教师应当具有坚实的教育科学基础,能够对教育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具有教育学术性的思考和论证。

3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变化

教师教育分大学修业和学校见习两阶段的传统在改革中被继承下来。焦点在于音乐教师教育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关系及如何改革,以及大学修业期间的专业教学法知识是否切合教师见习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学校方面批评高校的知识太过理论化,没有考虑学校工作实际;高校则认为学生在见习教师阶段仅满足于从实践中得来的“Know how”以及被动适应所谓的学校管理,不可能大力推动教育的发展。一个理想的改革蓝图是,学校与高校放弃各自的成见,精诚合作,强调大学修业期间的实践部分以及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法的比重,克服教师教育中两阶段完全割裂的缺点,使它们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音乐教育家预言,尽管在音乐教师教育领域,迄今为止第一阶段被讨论的最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第二阶段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随着音乐文化、媒体技术的变化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持续的进修也将成为学校音乐教师的必需。

三、启示与借鉴

以上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当前改革中的举措与困惑,对于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无启示。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参考:

1 音乐教师教育的双轨制与分级培养模式使培养目标明确

德国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行分级培养模式是一亮点。这种做法使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目标明确,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分别制定针对性强、清晰可行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长。如果严格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毕业生出路更明确,教师教育的就业市场也将更明朗化。

2 教师教育的“多专业性”规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与灵活就业

笔者以为,这种“多专业性”的规定将学生修业期间的关注焦点从喜爱的主专业同时引向其他领域,培养了广泛的兴趣,拓展视野,有利于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例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如果专职音乐教师开课不满工作量时,也有能力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而不至于胡乱应付。甚至可能出现由于教师编制问题,以音乐教师为“副业”,其他可执教学科为主业的情况。

3 强调实习与学校教学实践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教师质量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83-03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在《教育法》、《俄罗斯联邦艺术教育方案》(2001)和《俄罗斯联邦文化艺术教育2008—2015年发展构想》(2008年)的指导和规范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但继承了十月革命前沙皇时期和彼得大帝时代的传统经验,还丰富了苏联时期艺术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目前,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包括普通艺术教育和职业艺术教育两大部分。普通艺术教育包括学前、小学、中学的艺术教育,多在中小学和补充教育机构进行。最基本的补充机构类型是儿童艺术学校(детские школы искусств)。据统计,俄罗斯有5402所儿童艺术学校,其中有12.3万名教师和超过140万名的学生,也就是说,约有9%的中小学生同时在艺术类学校学习[1]。职业艺术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及大学后艺术教育,初等和中等艺术教育在艺术类职业学校和学院进行,高等及大学后艺术教育在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因此,从纵向上来看,艺术教育从幼年时期开始,沿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艺术院校的路径发展,保持了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从横向上来看,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艺术教育机构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实施艺术教育。

一、俄罗斯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概述

(一)学制

俄罗斯高等艺术教育以培养艺术领域的专家和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师为主。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以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为主,按专业不同可以在文化艺术类高校、师范大学和普通大学进行。俄罗斯高等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包含14个专业方向,其中艺术类方向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导演、设计电影等10个专业方向[2]。

2003年,随着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教育进程,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实行学士—硕士两级体制,力图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保留了有自己特色的专家学位。文化艺术类高校部分专业学制学位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施双轨制,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学位和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学位两条并行的路径。其中,专家学制5 年,学士4年,硕士2年,副博士3年,博士3年。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需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而专家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读硕士或直接读副博士。大学后教育阶段包括博士(доктор)、副博士(аспирант)和助教—研修生(ассистент-стажёр)。硕士和专家毕业后可以选择读助教—研修生或副博士研究生,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中,助教—研修生培养是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新培养模式,于2011年正式实施。

(二)高等艺术教育规模

目前,俄罗斯开设文化与艺术专业的高校共431所,其中,国立高校314所,占73%,私立高校117所,占27%。招收函授艺术类学生的共171所高校,招收面授形式学生的357所,面授—函授形式的127所。按培养层次来看,招收艺术类本科生的共213所高校,招收硕士生的54所,招收专家学位的402所[3]。可见,俄罗斯艺术类人才培养仍以专家学制为主,如电影电视导演、制片、摄制、音响师、戏剧导演和表演等许多专业都是以专家模式进行培养。著名的音乐类高校包括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等。著名的美术类学院包括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工艺与造型大学等。戏剧类院校包括俄罗斯戏剧艺术大学、鲍里斯·休金戏剧学院、圣彼得堡戏剧艺术学院等。

(三)招生

2009年,俄罗斯全面实施统一考试,高校招生制度也相应地做出很多变化。国立高校在竞试基础上招收具有中等普通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毕业生。近年的招生政策有很多新变化。第一,从志愿填报来看,限定学生报考大学与专业的数量。申请者报考不能超过5所大学,每所大学报考的专业不能超过3个,也就是说每个申请者最多可以申请15个专业。第二,大学招生程序简化,由三个阶段简化到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间隔缩短。第三,从考试科目来看,由原先的2+3模式变为2+x模式。除了必考科目俄语和数学,学生可根据报考院校以及专业的要求,自由选择其他选考科目的数量。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除了需要依据国家统一考试的分数外,报考者还需要参加补充创造性考试(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творческий экзамен)。考试的形式由考校选择决定,可以是技能测试、创造能力测试或者面试等。

从考试形式来看,统考逐渐成为主要考试形式,自主招考的高校数量逐年减少。除了具有特殊地位的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以及少数名牌大学或有行业特色的大学被允许自主招生,其他院校要以国家统一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招生录取。2011年有8所大学10个专业进行自主招生, 2012年为6所大学的7个专业,2013年为5所大学的12个专业,2014年为5所大学的12个专业,至2015年实行自主招生的大学只有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和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的8个专业。

二、“助教—研修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以及更好地体现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2011年6 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修订《教育法》和《高等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的联邦法律条文,引入“助教—研修生”作为新的大学后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实施助教—研修生培养的部门被称作“助教—研修生培养部”(ассистентура-стажеровка)。助教—研修生这一概念并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苏联时期,1967年10月16日根据苏共中央和部长委员会的“关于改善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决议,提出组织两年制的助教—研修生班,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它的法律效力于1992年被撤销,但是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的实践形式仍然存在[4]。

2011年12月13日,俄罗斯文化部第1133号令批准了《大学后职业教育助教—研修生班条例》[5],为助教—研修生赋予了新的法律地位和发展空间。其中规定,“助教—研修生班作为大学后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完善具有高等教育专家或硕士学历的受教育者的创作表演和教学技能”。

在招生方面,具有大学后职业教育创作表演专业教学许可证的教育机构有权招收助教—研修生。助教—研修生分为国家预算内(公费)和自费两种形式,招收的预算内学生数量由联邦规定的标准决定。外国学生需签订入学合同,按合同标准进行收费。在申请攻读助教—研修生时,需提供专家或硕士毕业证书及其附件,创作作品的清单,如,表演过的曲目、扮演过的角色、拍过的电影等,参加展览、竞赛、艺术节、音乐会等创作表演的活动证明。各个高校自主组织招生委员会举行入学考试,自主决定考试形式和内容。入学考试应包括专业、外语、哲学三个科目。考试未通过者一年内不得重考。

在学习方面,助教—研修生的学习年限最多为两年,可以在国立和市立高等院校、补充职业教育机构等以面授的形式进行。助教—研修生培养部实施符合联邦国家标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创作表演类专业大纲,大纲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水平适当进行调整。助教—研修生经校长命令被分配到相应的创作表演教研室进行学习,其导师由本校拥有联邦荣誉称号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助教—研修生的培养按个人学习计划进行,该计划由导师在教育大纲的基础上制订,经教研室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给学校的教学委员会。导师和教研室主任负责监督学生个人计划的完成情况。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

在毕业考核方面,助教—研修生毕业前需参加国家毕业考试。国家毕业考试以提交创作表演专业的毕业作品的形式进行。毕业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公开演讲、展示(独奏音乐会、演出、展览、电影等),以及报告答辩等。最终评价由高校考试委员会的大多数投票决定。成功通过国家总结考试的毕业生获得文化部确定的统一国家样式的大学后职业教育证书。

三、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的异同

(一)助教—研究生与研究生的相同之处

助教—研修生按地位和优惠条件来讲,与研究生是等同的。助教—研修生与研究生教育一样,同属学历教育的一种,为俄罗斯的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一般在艺术类高校中,同时存在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两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颁布新《教育法》以后,大学后教育被统一纳入高等教育范畴。而原来作为高等后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的助教—研修生,转变成与研究生完全平行的教育大纲种类[6]。

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1)都招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者,即拥有专家或硕士毕业证书;(2)学习者都分为国家公费和自费两种,公费的助教—研修生与研究生享有国家同样的优惠政策,如享有国家奖学金和每年两个月的假期,免费使用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及出差、游学等权利,以及两个月的补助金作为购买教学科研资料的经费等。

(二)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的区别

1.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不同。副博士研究生大纲以培养教学科研人才(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кадры)为主要目的,而助教—研修生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кадры высше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为主。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颁布第1061号《关于确定高等教育专业和培养方向目录》的命令,规定了艺术类的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的专业及培养方向。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包括艺术理论和造型艺术学。助教—研修生的培养专业则包括舞台艺术、音乐、美术、电影等4大类的22个实用专业方向[7],培养目标多为高校教师和表演人员等。

2.教学形式不同。助教—研修生只能以面授的形式进行,而副博士研究生包括面授和函授两种形式。由于助教—研修生以应用型高水平人才为培养目标,故而其教学内容是以实践为主,不同于研究生的以理论为主,因而只能以面授形式进行教学。

3.毕业作品的呈现方式不同。副博士研究生需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证书,而助教—研修生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只需准备毕业作品,其呈现方式以公开演讲、展示(独奏音乐会、演出、展览、电影等),以及报告答辩的形式进行。

第12篇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中,音乐学科作用明显,其中,声乐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同样重要。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始,就等于进入了“幼儿教师加工厂”。幼儿园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为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必须要注重专声乐教学的作用。众所周知,现在的幼专学生在音乐素质、专业基础、嗓音条件、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较差,加上教师少、教学硬件不达标等因素,难以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更谈不上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声乐知识以及工作能力都严重匮乏,不能很快胜任幼儿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没有深入认知师范性的特点,因此,不了解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的目标。因此,幼专的声乐课教学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充分彰显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

关键词:

师范性;声乐课;范唱;师范教育

在突出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上,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程安排上要做到

1、保留每周一节歌唱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2、设置声乐理论课,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鉴赏水平。

3、设置幼儿歌曲学唱课,使学生的声乐学习结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做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4、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实践课,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二从教学方法上要讲究

1、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入门,所以,引路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一定要站在优秀教师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不应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还要将重点放在音乐知识广度与深入方面。不管是乐理还是视唱,学生都必须要正确认知“一缸水与一杯水”关系与道理。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吸取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教学多样性,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示范课的机会,在讲解技能技巧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示范并讲解。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讲,音乐学科应当构成其中的重要部分。幼专院校开设声乐学科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培育学员的声乐思维。学员在入学后,应当逐步掌握幼儿教育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在这其中就应当包含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幼专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当占据核心性与基础性的位置。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在校学员提供必需的声乐训练条件,与此同时也无法达到必要的硬件条件与师资条件。这种状态下,幼专院校毕业的学员将会很难提升自身具备的声乐素养,以至于在嗓音条件、声乐学科基础与音乐素养上都表现为较低的整体水准。

2.环境熏陶教学法。校园环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室内部悬挂与音乐家相关的名言与图片。优美的琴声、悠扬的歌声,到处充满着艺术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无不感受着艺术的熏陶与教育。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专业知识要丰富,具备专业技能,进而给予学生现实性教育与熏陶。基于此,应当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合唱训练或者是演唱等,也可以举办文艺晚会,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对于幼专学校而言,声乐教学应当突显师范院校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才能确立培育学员的宗旨和目标。为了改进现状,幼专院校有必要密切结合学员自身的特征,全面创新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流程、课堂模式与具体形式等。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入手加以改进,才能突显声乐教学具备的师范性特征。例如:对于各项基本声乐技巧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员都能透彻理解基础性的声乐技巧,在此前提下还要灵活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在条件允许时,幼专学校还应当为学员提供必需的实训基地,让学员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密切接触,进而迅速融入岗位实践的真实环境中。

3.锻炼实习教学法。在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再现机会,而这正是幼专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毕业以后,学生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最关键的在于其知识储备。幼专声乐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幼儿园等实习基地,去深入学习,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课堂提问与小组练唱的方式,亦或是在课余时间上下年级相互交流与沟通等多种方式,都能够保证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个人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单项与多项等方式,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社会节日汇演当中,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查找差距,学习先进,弥补不足,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既实践了综合知识,又锻炼了演唱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4.考试多样教学法。学生的毕业考试是综合能力考试。在声乐课程考试的时候,具体的内容与形式,甚至是评分标准都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在考试中,应当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完成考核。理论考试可以分为乐理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乐理以试卷形式进行笔答,在论文方面则要求学生仅仅围绕某一专题,科学系统地论述个人想法与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特别要考虑考试方式、内容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以采取独唱或自弹自唱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或弹唱水平给出专业技能成绩,然后再加上实习成绩,实习成绩作为教学技能成绩。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从教学形式上要注重

1.声乐个别课。根据幼儿教师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构建正确声乐概念,且对于正确发生方法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具备必备的范唱并对幼儿延长辅导的能力,而这同样也是幼专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声乐小组课。根据学生对声乐知识了解的程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教学,这属于个人与集体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的声部、嗓音条件以及专业水平声乐训练的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声乐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基于此,还可以通过欣赏其他同学延长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声乐曲目及处理艺术进行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声乐小组课程教学设置在幼专声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声乐理论课。对于学生知识结构而言,其声乐理论知识并不丰富。特别是在幼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声乐理论缺乏则会在培养其教学能力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幼专声乐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理论水平,这对于学生从事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声乐辅导课。声乐艺术的操作性特点十分明显,能够彰显其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所以,一定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声乐辅导课的设置目的则是在理论至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以保证其实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5.模拟实习课。要想打造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还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幼儿园教学,然后再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保证学生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将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充分彰显出来,对于促进幼专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要大胆创新与探索,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园音乐教师,进而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郑巧玲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丁宁.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1(04).

[2]周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3]王军辉.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诞生及其发展脉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兴.高等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