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7:1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年轻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与孩子进行适合他们发展特点的语言交流,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极其重要。怎样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呢?
一、尽早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二、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三、扩展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饼”,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或“要妈妈拿饼饼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四、可用儿语
儿语即“宝宝语”,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宝宝语”,对“宝宝语”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地说,父母说“宝宝语”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宝宝语”也应做适当的调整,以使言语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言语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来称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双向交流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之间只能用少量的手势进行交流。这个孩子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3岁时,他基本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言语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清楚地说明,语言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无声的身体语言,有时候甚至比言语的能量还大。
你会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和宝宝沟通吗?
身体语言要与你说的话保持一致――表明你的态度
1岁之后的宝宝,会爬了,会走了,甚至会跑了,这些运动技能的发展扩大了宝宝的探索空间,同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也多了起来――当然有时是批评,有时是表扬。这时,你的身体语言要与你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含义要明确。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含糊的身体语言会让宝宝误解。比如,有一天宝宝突然打了你一下,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行为。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你有些不高兴,也有些意外,“这小子,居然会打人了,劲还真大”,“你再打妈妈,妈妈就打你”,然后你假假地拍了一下宝宝的屁股。你知道,当时你的表情是怎样的?有一点点责备,但也有点兴奋,眼睛甚至有点发亮。结果,这个态度不明的表情,在宝宝看来,意思是妈妈在肯定我的行为,鼓励我再来一次,这是个不错的游戏。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表情严肃,简简单单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打人会让妈妈难受”。虽然宝宝不能完全领会妈妈说的意思,但他能从你的表情里判断出这个行为会引起妈妈不好的感受。(请注意,这并不是鼓励你用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的表情制止他)
同样,当宝宝自发完成一个动作时,比如舀起一勺饭喂到嘴巴里,把玩具捡起来放到玩具箱里,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小脑袋,给他一个甜蜜的亲吻。宝宝能从妈妈愉悦的表情、亲昵的动作中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受到了妈妈的赞许,今后他会更多地这么做。这甚至比你用语言表扬他“宝宝真棒”更能让宝宝感到高兴。
心理学研究说,这不是小题大作
在宝宝3岁之前,如果妈妈总是及时对宝宝的行为、感受作出正确、清晰的反应,那么宝宝就能逐渐明白什么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是喜欢还是讨厌。久而久之,他就可以预计别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那么相应地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期的。这可是宝宝社会化发展的基石。
要有意识地增加目光交流――向宝宝“示好”
还记得宝宝在刚出生的那几个月,不管是睡着了,还是躺在你怀里吃奶,你都会充满爱意地望着他,不过,当宝宝慢慢长大时,你还会这么做吗?你还和宝宝有频繁的目光接触吗?
温柔的注视是给予安全感。一旦宝宝会走了,他和妈妈,和家里所有人的关系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回想躺在床上的宝宝,他只能用哭声、哼哼声把你叫过来,不过现在,他可以自己走过来找你,然后再走开一下。宝宝和妈妈是如何保持联系呢?目光接触。从心理学来说,与妈妈的目光接触是为了消除空间上的距离。
在小区的游乐场,宝宝走出去几步,又回过头来望着妈妈,这时候妈妈用肯定的目光回应他,并点点头。于是宝宝继续往前走,去研究一下哥哥姐姐玩的滑梯。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场景,宝宝其实在试探“我能走多远”,但他又不确定往前走是否安全,所以他要回头找妈妈,妈妈的及时回应能让他知道妈妈一直在关注他,“宝宝在妈妈视野范围之内”,让他获得安全感。
温柔的注视是接纳。2岁前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冲突增加了,此时,妈妈的“目光表现”显得尤为重要。当宝宝不合作时,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害怕和不安的。如果妈妈眉头紧锁,用责备、恼怒的目光注视宝宝,或者不直接看宝宝――回避宝宝的目光,如此消极的目光会让宝宝感到更大的不安,反而激起他的反感和反抗。相反,如果妈妈改用柔和的目光,宝宝读到的是温和、接纳的信号,宝宝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取得宝宝的合作会更容易一些。
温柔的注视是尊重。妈妈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宝宝跑过来对自己说话时,总是要先叫一连串的“妈妈,妈妈”。这是因为,宝宝希望你看着他,听他说话。大人之间沟通时,不总是面对面,眼睛对视着吗?只有看着宝宝,宝宝才认为你在听。如果妈妈一边做着别的事情,一边漫不经心地回应,会给宝宝造成一种不被重视的挫折感,甚至让宝宝感到愤怒。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宝宝反抗父母提出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在外面走着走着,突然要妈妈抱,那是因为他想看着妈妈的眼睛,只有妈妈抱着他,他才觉得自己说的话,妈妈听到了。
英国早教专家提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如果仔细观察幼儿园老师是如何与孩子说话的,你会发现,老师们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乐意倾听他,而孩子也会从中感到尊重。
在对宝宝提要求时,少说多做――用行动来示范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宝宝将玩具铺了一地,妈妈要宝宝自己将玩具都收进盒子,此时如果妈妈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地上的玩具,不耐烦地说:“快点把这些都收起来,你看家里乱成什么样了!”宝宝会是什么反应呢――害怕,觉得自己犯了错,不知所措。妈妈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宝宝造成一种强势的感觉,宝宝根本就不会听。而且,即使宝宝听从了妈妈的命令,心里也会感到委屈、不愿意,这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导方式往往给宝宝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要么因为胆小而屈服,要么反抗父母的要求。
那如果妈妈换种方式与宝宝沟通,效果又会如何呢?首先,妈妈蹲下来,和宝宝保持平视,宝宝就不会感到有种被威胁的感觉了;然后一边说“我们一起把玩具收好,让家里更整洁些”,一边捡起一件玩具放进盒子里。宝宝看到妈妈这么做了,也会跟着模仿妈妈的动作,把玩具收进盒子。
为了让宝宝擅长说话,爸爸妈妈首先要做榜样,尽量让自己健谈、讲究说话艺术。爸爸妈妈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要放慢语速,口型夸张,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宝宝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
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宝宝刚出生下来,要多对宝宝说话,听是说的基础,然后再引逗他发音等等。那么,妈妈怎么用游戏引逗宝宝发音呢?
引逗发音
妈妈有很多方法来引逗宝宝发音,比如:
做出各种表情让宝宝注意,对宝宝说话,挠宝宝身上逗宝宝笑,学宝宝说话等,宝宝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声。
宝宝刚生下来,妈妈就可以跟宝宝“唠叨”了,不管宝宝能不能听懂,妈妈可以对宝宝说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看到了什么等等,并引导宝宝也去观察。
宝宝高兴的时候会发音,他先能发出一些细小的喉音,然后能发元音,再发辅音,最后能说出一些词语和简短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着急,而是要高兴的赞美。
认识事物
认识事物是从名称开始的,宝宝只有知道这是什么才会知道怎么说。所以妈妈可以这么做:
在宝宝刚生下来就可以给宝宝说很多名称了。
妈妈可以给宝宝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名称,抱着宝宝认识房间里的各种物体,去户外去认物等等。
到宝宝能理解一些物名后,可以告诉他一些动作的名称,事情的名称等等,逐渐增加难度。
猜迷、儿歌、看图说话、唱歌、对话和讲故事
宝宝到了两岁左右,就能更加复杂地表达了。
这个时候可以让宝宝猜谜、复述故事、看图说话、唱歌、对话等等,下面介绍一个小游戏:“自我介绍”。
* 妈妈可以拿起一只小猫玩具,模仿猫咪说:“我是小猫咪,白白的毛,软爪子,我喜欢睡懒觉,还喜欢到处玩。”
* 让宝宝学着自我介绍,请宝宝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自己的长相和自己喜欢什么。妈妈和玩具坐在下面当听众。
* 妈妈可以用笔记下宝宝说的话,然后念给宝宝听。
入园前派
入园前派:让宝宝在语言发育时期就接触外语,同时运用外语和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很大的好处。
@混血小公主Charlotte:我家宝宝从出生就接受双语教育,因为爸爸是法国人,所以爸爸和妈妈同宝宝说法语,阿姨和外婆同宝宝说中文,5个月开始上早教班,早教班是说英文,现在宝宝11个月,中文法语都听得懂,用中文叫妈妈,法语叫爸爸,看来宝宝学的还真不错。
@臻臻G:学外语如果是兴趣还有意思,如果只是为了当成炫耀的工具就没什么意思了。有好的环境我希望宝宝早点会点外语,不是炫耀,是交际的需要。我宝宝不到2岁,我现在就跟她说简单的英语和单词了。我觉得教育是伴随她成长的,不一定是到哪个节点再做哪些事情。
@絮儿律师:语言这种东西是为交际的存在出现的,一个宝宝,1岁左右身体发育完全就可以独自行走,说些简短的话,与人交流、表达,如果有需要,人群越多,语言就要求得越多,如果出国或者有新的朋友说的不一样的语言,不知道如何去沟通,又怎么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语言这种东西不是高科技,是沟通的平台,先于任何学科存在,知识面也会丰富,不一样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文化也不一样,多学多受益。
入园后派
入园后派:如果过早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话,这时宝宝对母语还不能完全理解,同时又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很容易造成语言的混乱。
@童娘:我没让宝宝学外语,入园前说好母语才是关健。我觉得好多早教班老师发音不标准,学了以后也难纠正的。宝宝2岁的时候说W,说成达摸油。而且我感觉宝宝学习外语的兴趣不是那么强烈,所以没有很特意去教。除非家里有外语环境,否则没必要学那么早。
@末末妈妈:如果交流只需要有环境,如果为了应试也没必要那么早学,学语言也是有悟性的。有些人天生的语言就不敏感。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普通话说得不够标准,基本上他外语发音也是比较烂的,自己对照下自己,我在周围很多人身上得到了验证。其实语言就是环境问题,因为外国人接触得多,听得多,说得多,自然就会了。语言不常用,还是会忘记的。
@思思daisi:我家宝宝是入园后才开始接触外语的。出生在多种语言并存家庭的宝宝,开口说话通常要晚于同龄人,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如此之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对来自外界的言语刺激难以形成统一的反应,造成哪种语言也不太会说。这样不但母语不能很好的掌握,而且第二种语言也学不好。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一:妈妈把玩具藏在身后,问问宝宝玩具的形状、颜色以及大小。如果宝宝讲对了,妈妈就可以从身后把玩具“变”出来。增加难度的话,可以一次在宝宝身后藏很多玩具,宝宝讲出一只就“变”出一只,讲得越多“变”得越多。
提示:
这个游戏鼓励宝宝从过程中回忆,通过游戏训练宝宝有意识地回忆起之前的记忆,然后表达出来,短期记忆重复练习,就可以成为长期记忆,增强记忆力。
听觉
适合年龄:1岁以上
玩法:用手蒙住宝宝的眼睛,问问他听到周围有些什么声音,比如“有人在厨房炒菜”,“在洗手间洗手”,接着问问他:“声音从哪里来?”宝宝每说对一个,你就把手拿开,带他去找,看他说的是否正确。
宝宝答对一次,你可以放开手让宝宝看一看,接着等他讲对第二个再放开手,然后三个,以此类推。此外,你也可以故意制造情境,比如洗手、走路让宝宝猜。
提示:
此游戏可以同时训练孩子的听觉和记忆力。
嗅觉
适合年龄:1岁以上
玩法:让宝宝从许多蔬菜、水果中找出具有特殊气味的水果,比如水蜜桃、苹果等。
把宝宝眼睛蒙起来,先让他闻,不要摸,让宝宝单纯地用嗅觉去辨别。
提示:
这个游戏主要训练孩子的嗅觉记忆,让孩子从不同物品中可以轻易辨别出哪一个味道独特,培养孩子对不同物品的嗅觉记忆。
味觉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蒙起宝宝的双眼,拿出一块准备好的水果让他尝尝味道,问他是什么?让宝宝自己来形容味道。也可以增加难度,多换几种水果,让宝宝通过舌头去感觉,比如让他分辨新鲜的凤梨和罐头凤梨的不同。
提示:
这个游戏让宝宝不是通过视觉而是单纯通过味觉来作判断,能训练宝宝对事物的记忆从单一到复杂。
触觉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握握宝宝的手,让他猜猜看是爸爸还是妈妈的手?增加难度的话,可以把水果放在箱子中让宝宝透过手触摸猜测,箱子可以盖住水果的香味及形状,让宝宝单纯用触觉去感受。
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是从出生到7岁。虽然每种语言部有一套独特的发音系统,但婴儿天生具有分辨所有这些语音的能力,到7岁之前,儿童的大脑部能够轻而易举地熟练使用两种语言。
批评孩子一天最多两次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过多的批评、阿斥只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或对批评充耳不闻。那宝宝犯了错误怎么办?家长不妨只挑严重的或宝宝很难自己意识到的说,而放低声音、趁热打铁则收效更好。
婴儿靠小动作与伙伴交流
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婴儿们单独在一起时,他们能巧妙地和伙伴进行交流。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儿可能不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把妈妈当成世界的中心。婴儿会拉脚趾、摸对方,甚至有“谈话”的动作,这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他们还会在妈妈转身时,“策划”嬉戏玩闹。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和婴儿身上是不对的,婴儿在调整自己和别的孩子相处方面非常突出。”研究者发现,婴儿不仅会设法嬉戏一下,而且他们表现出具有与伙伴交流的能力,比研究人员所想象的要早得多。据了解,参加研究的是只有6~8个月大的小宝宝。
职场妈妈大调查
生育还是工作?虽然生育会对职场女性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大多数职场人关注生育的态度。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职场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几乎一致,分别为64.3%和65.6%。
生育让职场妈妈更有优势尽管有17.6%的职场妈妈失去了原来的岗位,但超过4成比例为45.5%的职场妈妈表示没有明显变化,6.8%的职场妈妈表示自己在生育后反而有升职,2.3%的职场妈妈得到了加薪。
宝宝对你改变有多少?调查显示,66.7%的职场妈妈表示开始节省,为宝宝赚钱;53.3%的职场妈妈表示自己的业余话题开始以育儿经为主,40%的职场妈妈表示因为夜里需要照顾宝宝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有40%的职场女性表示因为生了孩子后工作更有干劲。
口吃,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多见于2~5岁的宝宝。当原本说话流畅的宝宝突然变得口吃起来,许多爸爸妈妈以为宝宝是在闹着玩,或是跟别的小朋友学的,或是比较爱紧张,并没有意识到口吃其实也是一种病,如果不及时带宝宝就医,就容易耽误病情。
口吃对宝宝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患了口吃的宝宝,如果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往往容易产生羞愧心理,引起心理障碍,并陷入“越说越说不清楚,越说越结巴”的怪圈当中,影响正常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口吃的宝宝往往会受到讥讽和嘲笑,而使宝宝不愿说话、性格孤僻、具有攻击性,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不利。
面对已经患上了口吃的宝宝,爸爸妈妈要仔细分析,了解宝宝口吃的成因,对症下药。
口吃行为与语言中枢神经有关,而神经系统又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结构,因而口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
通常,宝宝口吃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模仿
语言学习阶段,是宝宝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强烈的好奇心导致宝宝经常模仿别人的行为,在语言方面也是这样。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或电影场面中,当出现有口吃情节时,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兴趣的驱使下,宝宝便会模仿和学习。
护理关键:
爸爸妈妈应尽量避免宝宝与口吃患者接触,看电影电视时有口吃情节应尽量跳过。对于宝宝已经习惯性的模仿口吃,切勿急躁,更不应该责骂,而是要耐心地疏导。
压力
现在的父母对宝宝的期望通常都很大,幼儿园就要开始学外语、学音乐,如果宝宝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如人意的话,有的家长或老师就会采用惩罚、打骂等手段,这些都会增力口宝宝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口吃。
护理关键:
尽量避免给宝宝太大的压力,尽量让宝宝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宝宝说话、做事时不要大声催促、呵斥,不要和别人家的宝宝攀比,不要过于严格地要求宝宝,要时常鼓励宝宝。
紧张
有些宝宝天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与人交流时会手足无措,紧张导致语无伦次,便会出现口吃。
护理关键:
宝宝的性格一般不容易改变,也不必过于强求。一般这种原因导致的口吃都不严重,比较容易矫正。只要平时尽量带宝宝出去见见大场面,多给予宝宝适当的表扬和赞美,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就能使宝宝很快治愈。
生理原因
幼儿时期的宝宝,在语言表达时口腔肌肉运动的能力还未达到可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虽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但却是人生中语言发育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宝宝用于语言表达的词汇逐渐丰富起来,面对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新奇的环境、有趣的事件,他们试图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去描述,遗憾的是:这时他们大脑所想的、心里想说的话和实际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往往不能同步,故而容易出现口吃。
另外,口吃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有口吃的问题,那么宝宝也有可能出现口吃。
护理关键:
给宝宝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常与宝宝对话,教宝宝唱一些儿歌,增强宝宝说话的连贯性。口吃的最佳治疗时期通常在6岁之前,因此,矫正宝宝口吃越早越好。
受到惊吓
宝宝顽皮时,有的父母就对他们厉声地呵斥。宝宝的语言发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满周岁就能说出简单的语言,也有的两岁后还不能找到适当表达方式。有些爸爸妈妈过于心急和敏感,当宝宝学话时,作过多的矫正,或进行斥责、嘲笑。尤其是在宝宝说错了某些话时,父母突然地大声呵斥“怎么又这样说了,不是告诉过你这样不对吗?”突然受到惊吓,也容易使宝宝突然口吃。另外,宝宝时常处在受惊吓的环境里,如父母间的吵闹,也有可能导致口吃。
护理关键:
适当地宽容,不要太过于纠正宝宝的错误行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在幼儿园通过和小朋友的接触、或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小错误很快就能通过模仿而自己纠正过来。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不要制造紧张气氛,从而使宝宝在一种平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宝宝口吃,但通常都是阶段性或暂时的。
新的环境产生的压力:
宝宝的口吃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经常发生,例如当宝宝开始上学的时候,他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这种新的环境容易让宝宝产生压力,口吃现象也就很容易发生。
语言迟缓:
那些说话迟缓的宝宝更倾向于出现口吃现象。
提早地讲话:
那些提早讲话的宝宝,特别是如果他们在压力下去“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些宝宝除了容易出现口吃现象外也更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新发现
强行纠正“左撇子”也容易导致宝宝口吃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从而导致宝宝口吃。
男宝宝口吃现象要比女宝宝更普遍
男宝宝更有可能出现口吃的现象是女宝宝的4倍,尽管如此,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这种情况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社会群体里都有发生。而那些能够讲两种语言的宝宝出现口吃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事情,这很可能是因为宝宝能够同时讲两种语言的缘故。
我们能帮助宝宝做些什么?
如果宝宝口吃现现象很严重的话,父母可以让宝宝适当做一些身体的运动(例如跑动和攀登)因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宝宝放松。
父母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要放慢速度,给宝宝更多的时间接受信息。这样,宝宝就能眼看着你从容不迫地说话了。
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成员中进行轮流式的谈话,给每一个人说话的机会,任何家庭成员都不要打断讲话人,有人讲话时,大家都要静静地聆听。
一周大概要有3次,至少要用5分钟的时间全心投入在宝宝身上:和宝宝做他想玩的游戏,和宝宝谈论他想谈论的话题,要懂得表扬宝宝。
让宝宝按照自己的说话速度说话,决不迫使宝宝迅速说完他正在讲的话。
在宝宝面前要表现出自己对宝宝说的话很感兴趣,而不是很在意宝宝是如何表述的。当宝宝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宝宝,这样会让宝宝觉得他自己是被你所关注的。
做父母的讲话时尽量使用短的、简单的句子,也尽量鼓励宝宝这样做。
在宝宝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告诉宝宝慢点儿说,让宝宝重新说一遍或者让宝宝深呼吸。这些的做法只能让宝宝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如何说话,并且使宝宝说话时更加不自然、感到很难为情的样子。
要对宝宝一直有耐心,有信心。宝宝语言表达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
你的宝宝其实与正常宝宝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有点小口吃,也不要特别强化它,否则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后,就更加不好矫治。宝宝说话时,尽量不要催促他:“快点说”、“再重新说一次”;而应耐心地引导他:“别着急,想好了再说”,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更不要突然打断宝宝的话,如果你感觉宝宝很紧张,当宝宝说完一句话后,你就柔声地跟他先讲讲别的有趣的事情,当宝宝完全忘记紧张后,再鼓励他继续表达。
也许说了看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之后,你想知道那些跟你一样,有一个口吃宝宝的父母是怎样做的。
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
“我发现我女儿有些口吃大约是在她两岁半的时候,于是我迅速联系了语言治疗医生,之后我每周都会带宝宝去治疗。医生让宝宝结合图片和文字回答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每次宝宝讲话很清楚的时候,宝宝都会得到一块砖,最后宝宝把他获得的每一块砖堆积起来建成了一座塔楼。自从宝宝进行这样的治疗,口吃现象不那么明显了。”
Early,early,let baby talk
一个喜悦的爸爸说:“作为一名晚婚晚育的标兵,四十年里我的耳朵被无数美妙的声音取悦过。
但,在我人生几近不惑之时,我听到了世上最好听的声音――爸爸。”你瞧,当宝宝学会说话,第一个受益的人是你。那么,行动起来吧!
图图:小男生,10 个月
图图爸:钢琴师,40 岁
关键词:“话痨式育儿法”
8 个月的第12 天
从遗传的角度讲,一个曲艺工作者和一个钢琴师的儿子,会有一对灵光的耳朵?从而有张灵巧的嘴?我半信半疑。实际的情况是,图图在8 个月的第12 天被正式确认会说话了。而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是在或清楚或含混地叫“妈妈”或者其他一些发音,可那时,我们都将其视作无意识的。直到那一天的早晨,图图忽然很郑重的叫了一声妈妈,随后又在同一天很恰当地叫了一声奶奶,我们终于相信,那不是无意识,图图真的会说话了。8 个月12 天,虽算不得奇迹,但8 个月会说话毕竟比育儿书籍上说的提前了几个月。为了给这个值得骄傲的结论找到一个更为权威的依据,我们于是带图图去见过了儿科医生。从医院出来时,我和图图妈得意得眉飞色舞,各自抱着手机告知天下:“你知道吗,图图会说话了,他才8 个月呀!”极尽显摆之能事!
“话痨式育儿法”
图图同学是怎么早早学会说话的呢?除了我无法确定的遗传因素,我想应该表扬一下我们家图图妈的“话痨式育儿法”。图图妈认准了“水滴石穿”的硬道理,别管你听得懂听不懂,我说我的。从第一次在医生手里接过图图,此妈妈的“小喇叭”就算是开始广播了,那真是声情并茂,软语温存呀!童话、歌谣,从来都是原创的,每日有说有唱、鸟语花香。人家还真的把教孩子说话当事业。图图妈很尊重图图同学作为家庭成员在这个家里的“知情权”,吃喝拉撒,芝麻绿豆,无不交代一番。我们家图图呢,起初就和着妈妈的声音咿咿呀呀,有来有往,倒也可算做交流;后来就开始似是似非地给人惊讶了,冷不丁的叫出一声“妈”,或者在你呼唤他名字的时候歪打正着的答应一声“哎”;结果是还没等我们把惊诧的大嘴巴合上,图图已经能把自己的名字喊得清晰而响亮了:“图图,图图呀,图呀……”
某年,某月,某日,某夜12 点08 分
从此,“话痨”妈妈有了接班人,滔滔不绝的小人会把一个词说上百遍而不知疲倦。图图最爱说的话既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而是他自己的名字,自恋的程度可见一斑。粗略算来,图图所掌握的第一批词汇约等于七八个――“妈妈”、“奶奶”、“大大”、“打打”、“拿拿”、“袜袜”、“图图”、“来来”。很遗憾,从头看到尾,身边的人加上他自己皆在队列中,唯独没有本爸爸的份,失落呀!慢着,谁说没有爸爸的份,经过全家人认真剖析,“袜袜”等于“爸爸”,“大大”也等于“爸爸”,这样看来比重还相当了得呀,只是什么时候他才能正正经经的叫一声“爸爸”呢?!于是,某个时间富裕的周末,本爸爸开始实施此前图图妈的那套“话痨式育儿法”――“爸爸~~爸~~b-a-b-a ……”如此这般,折腾了小人一整天,未果。洗澡,睡觉,闷闷不乐。深夜,图图同学忽然惊醒,大哭不止,我早图图妈几秒钟扑到图图身边,“奇迹”发生了:“爸爸……爸爸……”就这样,某年,某月,某日,某夜12 点08 分,图图会叫爸爸了!我发誓,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声音。
学话进行时
1 个月时:在宝宝吃东西和允指头的同时,他的嘴唇、舌头和声带都在一点点的发育成熟,能够从嗓子的后部轻声发出一些“嗯”的声音。这个时期宝宝对人的声音比较感兴趣,身体甚至能够随着声音的韵律而运动。在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会看着你的嘴。
6 周时:你对他说话,他会以微笑回应,嘴巴一张一合,似乎要对你说些什么。真正的语言学习(理解词语的意思)要在6~8 个月的时候开始。
3 个月时:宝宝会发出“喔”或“啊”的声音,而且乐在其中,因为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时候他能够和你“交谈”了,而且你在回答他的时候,他会很专注地看着你的嘴等待你的回应。
专家支招:
与宝宝对视,多报以微笑。
用短句跟他说话并且等待他的回应。
重复宝宝的声音。
悄悄将声音做些改变,看看宝宝是否能够重复
唱儿歌或者哼曲子给他听。
5~6 个月时:宝宝发生的肌肉基本成熟,可以控制自己的嘴唇,并发出一些和谐的音节了。这时候,宝宝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像他的母语了,因为他在学习周围人的说话,而且在声音中加入节奏的变化。他喜欢和你聊天并且尝试去模仿你的声音。
8 个月时:从这个月开始宝宝会开始真正的语言学习,但在第一年剩下的时间里,宝宝的进步会比较缓慢,而且通常宝宝只能学会理解语言,而不是使用语言。他会非常注意大人们的交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叫喊,而且发出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
9~10 个月时:宝宝说的“话”可以穿成句子了,并且喜欢你说一句和他所说的句子差不多长短的话来回应他。他会自言自语,也会和别人交谈。他能听懂一些词语,并且能在你问他一些事情的时候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你问:“妈妈在哪里?”他会指着你的鼻子。
专家支招:
给宝宝看一些配有图片的书,重复强调图中物体的名字,比如一个苹果,你可以说:“苹果,大苹果,红色的苹果”等等。
即使在宝宝说话前也可以问他一些问题,即使他还不能说出答案,你可以告诉他怎样回答,教他用手指,或者点头。
10~12 个月时:宝宝说出第一句话了。第一句话一般用声音或姿势同时表达出来,有时,很可能宝宝偶然发出一个声音,你就认定那为第一句话。你热情地反应可以让宝宝继续尝试着说下去。
12~15 个月时:由于要学习走路,他好像忘记了说话,每周可能只
学会一两个新词。他说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东西的名字,模仿的是动物的声音。他还可能会用动作表达“看看”或“走”、用表情表达“好”、“热”的意思,或者说一些社交用语――例如:“再见”。18 个月时:宝宝可能短时间内就学会很多单词,也可能稳定但缓慢地进步。这时候,宝宝可以用两个词语组成一句话。例如:“妈妈,水”;宝宝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事务,当你明白意思之后,他将非常高兴。他也可能会用一个词代替同类的所有词,例如用“猫”描述所有的动物。
专家支招:
鼓励刚刚会说话的宝宝和别人说话,当别人不明白时,帮着解释一下。
经常夸奖宝宝,让他觉得你认为他很聪明。
和宝宝交谈时,尽量弄清楚他所说的话。
如果让别人照看宝宝,要告诉他宝宝的常用语言和手势。
Q&A
Q:我想让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两门语言,如果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这样他会不会混淆?
A:没问题,宝宝是可以掌握两门语言的,而且小的时候学要比长大以后再学另一种外语快。你可以让两个人分别教他两种语言:一个人用母语和宝宝说话,另一个人用英语和和宝宝说话,虽然一开始他会学的慢些,但很快他就能分辨开来,而且很轻松的学习这两种语言了。
Q:宝宝可以说很多话了,但不是很清楚,我该不该纠正他?
A:如果你纠正他,会让他觉得说话很难,而且觉得你不喜欢他,所以别为了纠正发音而扫他的兴。你可以发出正确发音,让他听出不同后自动慢慢纠正发音。你还可以和他玩一些语言游戏来让他更加准确地发音。
Q:听说宝宝的语言发展与听力密切相关,那么宝宝多大时能够确定他的听力是不是有问题?
A:宝宝的听力问题通常不会暴露得很明显。开始时,聋儿和正常宝宝一样都能发出声音,但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开始不能正常发出像语言的声音。如果发现宝宝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应赶紧找医生进行听力测试。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戴助听器了,因此越早发现宝宝的听力障碍,宝宝就能越早学会说话。
刚出生的宝宝特别不能习惯妈妈肚子外面的声音,但却最喜欢妈妈轻柔的哼歌声。宝宝哭闹时或每次睡觉前,妈妈可以给他哼一支摇篮曲,节奏舒缓的曲调配上妈妈简单重复的歌词,是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听到的最美的语言。
效果:刺激宝宝的听觉器官,促进大脑机能的发展,训练宝宝的倾听能力。
适合年龄:0~4岁
2.哪里在响?
宝宝躺在床上,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左、右,上、下,前、后处摇铃或发出其他响声的小玩具,吸引宝宝四处寻找声音在哪儿,让宝宝辨别声音从何处发出。
效果:这可以促进宝宝听觉的发育,为语言学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适合年龄:0~4岁
3.宝宝会唱歌了
宝宝睡醒后,妈妈和宝宝面对面,视线相对。妈妈自己编唱简单的小调,模仿宝宝可以发出的声音“咿咿――咿咿咿――咿――”重复唱给小宝宝听。一次次放慢速度引导宝宝也跟着发出“咿咿――咿咿咿――咿――”。宝宝唱对了一个音,妈妈要亲宝宝一下作为鼓励。这样一点点就唱出一个简单的调调了。
效果:这可以促进宝宝听觉的发育,为语言学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适合年龄:2个月~2岁
4.和宝宝聊天
宝宝醒着的时候,妈妈用缓慢的、柔和的语调和宝宝聊聊天儿,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玩个踢腿运动什么的。比如:“宝宝,妈妈正在帮你换尿布,你睡觉梦见妈妈了吗?妈妈好喜欢你哦……”每天可以进行2~3次这样的聊天活动,每次两三分钟即可。
效果:增强宝宝对语音的敏感性。
适合年龄:0岁以上
5.打哇哇
妈妈用一只手掌轻轻地在自己嘴上拍,同时发出“啊――”的声音,这样在手的轻拍下“啊――”的声音就成了“哇――哇――”的声音。然后妈妈引导宝宝也这样做,当宝宝听到自己的小手轻拍小嘴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时,会觉得更加有意思。
效果:引导宝宝连续而有节奏地发音,初步感知声音。
适合年龄:5个月以上
6.快来大声叫
妈妈对着宝宝嘴形很慢很夸张地说“爸、妈”,宝宝可能会发出“啊不――”的声音,妈妈听了要很积极地回应,也可以大声地学宝宝说“啊不――”,这样会激起宝宝发出声音的兴趣。接着妈妈从大声说“啊不――”换成“爸爸――妈妈――”,宝宝在积极的回应中也会学着妈妈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这时妈妈听到宝宝发出的声音已经很接近“爸爸”或“妈妈”的音了,一定要很高兴地指着自己对宝宝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宝宝觉得自己的发音和看到实物有了对应关系,会更有兴趣地重复练习。
效果:引导宝宝学习发辅音,提高宝宝称呼家人的发音能力。
适合年龄:2个月以上
7.说儿歌
妈妈抱着宝宝,念一些简短、节奏感强的儿歌,如:“小白兔,白又白……”说儿歌的同时,妈妈可以握着宝宝的小手拍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儿歌会刺激宝宝的听力,并容易记忆和模仿。
效果:可以让宝宝感受语音特有的节律,体会语言的妙处。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8.骑小马
妈妈坐在沙发上,宝宝坐在妈妈的膝盖上。让宝宝背靠着妈妈,抓住他的两只脚踝,唱儿歌:“小马、小马,吧嗒、吧嗒跑,这儿一下,那儿一下,跑到一座山顶上,左看看,右看看,哧溜一下,跑下山。”说到“吧嗒”的时候,妈妈要有节奏地颠着腿让宝宝感觉是坐在马背上;说到“哧溜”的时候,妈妈抓着宝宝的两个胳膊,将自己的腿突然伸展,这样宝宝会从坐的姿势滑一下,惊奇之余哈哈大笑。宝宝一定会让妈妈再来一次。
效果:宝宝在感受儿歌的节律时,从妈妈带他做的动作理解所说语言的意思。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9.打电话
给宝宝一个玩具电话,妈妈拿着自己的手机和宝宝拉开一段距离。妈妈说:“妈妈要给宝宝打电话了。嘟――嘟――”看宝宝拿起电话,妈妈对着电话说:“喂,是宝宝吗?”宝宝也会学着妈妈说“喂喂”。刚开始的时候,宝宝不习惯在没看到妈妈的脸时对着话筒说话,当妈妈示范几次后,宝宝会学妈妈的样子开始拿着话筒试着说话。熟悉以后,宝宝还会主动拿起电话要求和妈妈来一次电话里的对话游戏。
效果:提高宝宝的对话兴趣,开发他的语言系统。
适合年龄:9个月以上
10.拍拍手、点点头
和宝宝面对面坐好,握住他的两只小手,教他对拍。边拍边说:“拍拍手。”然后让宝宝自己拍手,妈妈一边拍一边说:“拍拍手。”鼓励宝宝自己听到拍手的话自己拍手。然后妈妈再说:“点点头。”边说边点头,让宝宝也跟着这么做。
效果:运动与语言的结合,可以让宝宝更容易学会说话。
适合年龄:9个月以上
11.学小动物的叫声
妈妈用夸张的表情,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拟声词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兴趣,如小狗的“汪汪汪”,小猫的“喵喵”,妈妈也可以在模仿小动物叫声的同时,模仿不同小动物的动作,以便能更好地引起宝宝的注意。
效果: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方法。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温馨提示:
1.和宝宝说话,尽量要看着他的眼睛。
2.妈妈说的话要简短、具体、准确和清晰,要多重复。
3.多用肢体语言,宝宝喜欢看着你一边说话一边做动作的样子。
4.当宝宝自言自语时,你一定要及时接话,这会让他“说话”的兴趣大增。
5.变换各种表情和宝宝对话,因为孩子通常是看着妈妈说话时的表情来学习说话的。
12.鼻子在哪里?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妈妈对着宝宝说:“妈妈的鼻子在哪里?”宝宝会用手指向你的鼻子。妈妈也可以和宝宝换着来,让宝宝说:“宝宝的鼻子在哪里?”妈妈来指。玩熟了还可换身体的其他部位,如眼睛、嘴、头。
效果:拓展宝宝的词汇量,使宝宝听、看、说一起协调起来。
适合年龄:1岁以上
13.我说你做
你说一个指令,让宝宝去做。比如,你对他说:“宝宝,帮妈妈拿来菠萝吧。”“把积木拿出来,和妈妈一起玩积木吧。”宝宝能够按照你的意思去做。这可以锻炼宝宝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
效果:训练与大人合作,培养语言沟通的能力的第一步。
适合年龄:1岁以上
14.手偶问问好
妈妈将两个不同的手偶戴在手上,见到宝宝说:“你好,宝宝。”吸引了宝宝的注意力后,接着用手偶拉起宝宝的手说:“握握手,好朋友。”如果宝宝接着有兴趣,再说:“咱们一起玩儿吧。”当宝宝想玩其他玩具时,手偶要说:“再见!下次再见!”
效果:训练宝宝与人交往的礼节,培养宝宝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15.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妈妈将报纸或纸板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喇叭,然后拿着小喇叭对宝宝说一句话,让宝宝大声地说出妈妈刚才说过的话。妈妈也可随意编一些有趣的话,用小喇叭传达给宝宝,如“天上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让宝宝跟着说出来。如果宝宝喜欢,也可以让宝宝用小喇叭向妈妈传话。由一个词说成一句话,慢慢变成讲一个小故事。
效果:提高词汇的运用和组合能力。
适合年龄:2岁以上
16.解决问题小高手
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可以问宝宝:“宝宝累不累?妈妈口渴了怎么办?”宝宝会说:“喝水。”过一会儿,妈妈再说:“哎呀,太热了。”启发宝宝热了怎么办,宝宝会说:“脱衣服。”或者“吹风扇。”妈妈配合一些动作,启发宝宝多出新点子。
效果:培养宝宝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增加宝宝的词汇量。
适合年龄:2岁以上
17.耳语传话
妈妈先在宝宝耳边小声地说一句话,让他传给爸爸,再由爸爸传回给妈妈。看看宝宝是否听懂,并能正确地传话。开始时先说两三个字的短句,逐渐加长句子,增加难度。这种游戏有一种神秘感,宝宝会很喜欢。
效果:训练宝宝开口说话,增加宝宝的词汇量并锻炼他的记忆力。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温馨提示:
1.妈妈要慢慢地对宝宝说话,不要着急;宝宝说话的时候,妈妈也要认真听。
2.妈妈要经常用清晰的语气,重复宝宝说过的话,加深他的印象。
3.在情景中展开对话,效果最好。你对宝宝当前正做的事情谈论得越多,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越好。
4.经常给宝宝讲解某件物品可以用来做什么,或者新玩具怎么玩,并进行演示。
5.每天至少给宝宝讲一次故事。特别是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故事,效果非常好。
18.换词
妈妈说一句简单的话,宝宝接一句,但要把句子中的一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比如,妈妈说:“我有一个苹果。”宝宝说:“我有一个香蕉。”妈妈:“我有一件衣服。”宝宝说:“我有一辆汽车。”妈妈:“我打开门。”宝宝说:“我关上门。”妈妈:“苹果红红的。”宝宝说:“苹果甜甜的。”
效果:提高宝宝对词汇的应用能力。
适合年龄:3岁以上
19.画图画,讲故事
引导宝宝把自己觉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简单地画出来,并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比如可以向宝宝提问:“这是在哪里?”“当时还有谁?”“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引导宝宝尽可能地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说出来。
同心协力
不要让宝宝孤独地和零食奋战!想帮助宝宝戒零食,首先要改变他的饮食习惯,但千万不要让宝宝觉得自己很可怜。家人的支持对宝宝而言,有很大的鼓励力量,父母要以引导代替压力,用渐进的方式取代强迫,让宝宝发自内心地了解,零食对身体并没有帮助,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放弃吃零食。
事先约定
父母和孩子最好建立一套共同制定的约定,如告诉孩子,应先吃完正餐,如果肚子还有空,再吃零食。
聪明筛选
如果能让小朋友了解食物的养份,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要说服宝宝戒零食,可能会容易些。可从宝宝自行选择食物种类开始:如果宝宝很想喝甜品,就可以趁机告诉宝宝,喝果汁比喝汽水好;如果宝宝想吃点心,就可让宝宝选择布丁,而非热量高的蛋糕;如果到快餐店,就可以告诉宝宝炸鸡的养分比薯条高,且可将皮去掉,减少脂肪的摄取等,帮助小朋友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适量减量
妈妈可与宝宝协商,每日或每周可食用的零食份量为多少,订一个双方都同意的标准。当然,聪明的妈妈还可以逐次减少每回约定的分量。
饮食顺序
培养宝宝正确饮食的顺序,也是不可少的一道手续。正餐前绝不能吃零食,且不能边做事边吃。不过实际施行的技巧,妈妈还是得视小朋友的特质来做修正,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妈妈态度
妈妈的态度是孩子戒零食成功与否的关键。多数的妈妈都不太耐磨,通常只要小朋友一哭,妈妈就投降,乖乖奉上零食,这可是最差的示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首先,想成功戒掉宝宝的零食,妈妈应该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也就是,说到做到,不用严厉地对宝宝气势汹汹,更不要威胁、利诱,只要坚持原则、柔声劝阻即可。如,宝宝晚上吵着要吃零食,妈妈这时就得拿出魄力,用坚定的态度告诉宝宝,现在要睡觉,明天早上才可以吃。就算宝宝哭闹,妈妈都不能妥协。时间长了,宝宝就会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只好乖乖顺从。
其次,突然不准宝宝吃零食,可能会使宝宝心理产生挫折而哭闹,这时妈妈就必需有忍受宝宝哭闹的心理准备,不可因心疼或受不了而妥协、让步,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此外,妈妈也要避免用其它物质上的奖品来鼓励孩子。
饮食变花样
要想帮助宝宝轻松戒掉零食,妈妈本身也得下一番功夫,做菜时不要一成不变。小孩的好奇心强,妈妈应根据孩子的喜好在菜色上做调配,在食物的形状、口味上多用心,对刺激小朋友食欲也有不错的效果。
培养宝宝的饮食观
想要让宝宝拥有健康的身体,首要条件就是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观。宝宝的观念是从出生就开始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如不要让宝宝太早接触糖水、甜水,让宝宝不知道自己原来有“选择权”,事情就好办多了。
2008年《幸福》杂志“幸福宝贝”评选活动开始了!请把你家宝贝最可爱的瞬间捕捉下来,然后附上宝贝资料和一段祝福或小趣事,发送到主持人邮箱。
每期我们将从众多参赛者中初选出6个“幸福之星”,而后通过网络投票和来信支持的方式在6个“幸福之星”中评选出最受大家喜爱的“幸福宝贝”一名。“幸福之星”将获得《幸福》杂志珍藏本一本,评选出的12个“幸福宝贝”将在年终获得我们的“幸福大礼包”。(此活动《幸福》杂志社保留解释权。)
还犹豫什么呢?快加入这宝贝的聚会中来吧!主持人湄葭期待着您宝宝的参与。
主持人邮箱:
投票地址:武汉市汉口洞庭街127号《幸福》杂志“幸福宝贝”栏目组(收)邮编:430017
一号宝贝
梁爽 男 36个月 天蝎座
宝贝趣事:
宝宝一直想有个玩伴,妈妈对宝宝说:“孩子,妈妈给你生个妹妹好吗?”宝宝说:“妈妈,我不要妹妹,你给我生个哥哥,这样就可以带宝宝玩了....... ”妈妈顿时哑然!
二号宝贝
吴铠城 男 13个月双子座
宝贝趣事:
某一天,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去公园散步遇见了一个1岁多的小公主,刚咿呀学语的宝贝忽然挣扎着要脱离爷爷的怀抱,还不停地叫姐姐、姐姐,然后那个小公主也扑过来要和我的小宝贝亲亲。哈哈……大人们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两个小家伙一落地就拥抱着不肯分开了,这下大人们更乐了,哈哈哈……
三号宝贝
张馨予 女 5个月 天蝎座
妈妈祝福:
最亲爱的馨予宝贝,你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降临到爸爸妈妈身边。宝宝的每个"第一次"都令我们欣喜不已,宝宝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心。愿宝宝在充满荆棘的人生旅程中,永远健康快乐,爸爸妈妈愿做宝宝永远的护航者。
四号宝贝
周汝 男 20个月 射手座
妈咪祝福:
宝贝,你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懂事,虽然不在妈妈身边,但是外婆每天都告诉妈妈你的生活细节和进步。妈妈希望你长大后做个善良、快乐的人。只要你健康、快乐,妈妈就会感觉幸福!
五号宝贝
宋易欣 女 18个月 白羊座
妈咪祝福:
宝贝,妈妈每天看见你就什么烦恼都没了。你是上天赐给妈妈的开心果,是妈妈永远的骄傲。愿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号宝贝
林东阳 男 26个月 双子座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的陪伴,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亲子沟通。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能使亲子间的感情更为融洽,也更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爸妈如何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呢?有些技巧会帮助您哦!
亲子沟通的3重境界
有专家认为亲子沟通有3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宝宝说话。
因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清楚地听到宝宝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同时也能让宝宝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虽然“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宝宝真正的尊重,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也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被领导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同样,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批评宝宝,或者强迫宝宝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宝宝也会不高兴、郁闷。因此,爸妈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就是理解。
这三层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熟知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血缘关系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宝宝,那么亲子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亲子良性沟通三关键
要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以下几点很重要。
Keys1:明确沟通的内容
1沟通不等同于一般的聊天。聊天相对随意,也不用挑选话题、内容。常听到家长问宝宝:“今天幼儿园吃的什么午点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等等。而沟通应该是有一定主题和内容的,比如:老师和家长反映宝宝在幼儿园不太合群或者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家长就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宝宝进行沟通,以改变这种状况。
2关注宝宝的喜好,增强沟通的效果。父母有父母的喜好,宝宝有宝宝的喜好,如果父母能主动了解关注宝宝的喜好,并适时加入到与宝宝的沟通中,如:他喜欢吃的甜品,爱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听的故事等等,对于促进亲子间的关系、改善宝宝的行为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Keys2: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场合
有许多父母喜欢选择在接送宝宝的路上、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宝宝晚上临睡觉前等时机和宝宝交流沟通,然而,这些时间和场合都不是合适的亲子沟通时机。接送宝宝的路上,或开车或坐车或走路,要么需要集中注意力,要么周围环境比较嘈杂,都不利于交流;在宝宝吃饭的时候和他沟通,与幼儿园要求的专心吃饭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宝宝好习惯的养成;睡觉前,宝宝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相对平静的,这个时间交流不利于宝宝的睡眠。
爸妈应该抽出一个相对集中和固定的时间与宝宝沟通。比如:每天晚上陪宝宝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是每个周末陪宝宝一起运动、散步的时候……因为“专时专用”时间长了,既能在父母和宝宝之间形成一个良好沟通的习惯,又能让宝宝觉得父母对他足够尊重和重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Keys3: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
1认真专注地倾听宝宝说话,而且最好是“立刻”。
因为当宝宝主动与你沟通时,你一边看电视剧或者一边看报纸一边听,一次、两次、三次,你就会传递给宝宝这样一个信息:我的妈妈或爸爸并不太在意我说的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关注别人说的什么,那么他为什么要关注你说了什么呢?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因此,在宝宝和你谈话时,你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专注,如果还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觉得他受到了关注,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设身处地站在宝宝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
当宝宝和您讲述在幼儿园里的不开心时,即使在您听来似乎是很幼稚的理由,也不要简单地认为没什么,而是要站在宝宝的角度,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宝宝的感受。毕竟他们也不想幼稚,不想犯错,不想打碎花瓶……有些时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
3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示对宝宝的关注,对宝宝说的话有兴趣。
比如:爸妈看着他的眼睛,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或者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或者蹲下身子,保持和宝宝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等等。这些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传达着:爸妈在关注宝宝,认真倾听宝宝的谈话。这种信息会鼓励宝宝继续说下去。
4与宝宝沟通时不要用贬低宝宝的话。
宝宝的世界与想法和大人是不同的,尤其当宝宝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宝宝,甚至让宝宝以后也不会再跟你谈了。严重者还会对宝宝自信心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而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将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从小缺乏自信心,将会使宝宝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
5沟通中停止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和尚念经般”的重复。
沟通不是说教,父母不要总是在沟通的同时不忘说教。纽约一所大学的家庭教育专家多瑞恩・米勒这样说,“在学校和家里,学龄期的宝宝们都已经厌倦了集中注意力去听你对他的谆谆教导,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该听些什么”。所以父母在与宝宝沟通时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把你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也防止宝宝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再喜欢吃的东西,总吃也会腻,所以父母在沟通中还要减少重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话,只会增加宝宝的厌烦,让宝宝习惯于直到你说到一定的遍数时才对你的话有所回应。所以,即使同样的话,也要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和说话时的态度,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有可能愿意听你说的话,并且按照你的话去做。
6沟通中父母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全家一起到外面吃饭回来,一起逛街归来,一起游玩回来……父母不妨主动与宝宝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宝宝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毫无拘束地说出他的心里话,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