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时间:2022-12-15 18: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报告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报告文学

第1篇

近日听说有同志新创了一个栏目,叫“新闻与虚构”,从中推出颇有意趣的“新闻小说”云。我孤陋寡闻,尚无缘识荆;不过由此及彼,联想起报告文学

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之类,是属同一范畴的品种;既是报告(纪实、传记),又是文学两者相结合,浑然为一体。但归根到底,实质是文学体裁无疑。具体地说,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创作方法来处理新闻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套用晚清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称之为“文学为体,报告为用”,也很合适。

“报告文学”一词,始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作实践表明,报告文学这个新品种的出现和发展,是和一些作家投笔从戎,亲身参与火热的战斗生活密不可分的。由于战争风云,具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层出不穷,创作冲动不允许作者积累了生活以后再动笔;于是“现炒现卖”涌现出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既是新闻又是文学的“边缘性”作品来;因其迅速及时,又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便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这种新体裁后来就广泛应用,独树一帜。

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是否容许虚构?这历来有所争议,而且从来没有一致意见。作为问题来争论,恐怕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的苏联有两大派,分别以波列伏依和奥维奇金为代表。他们公说公道理,婆说婆道理;莫衷一是,也各行其是。流风所及,影响到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远在二十多年前出现的争议:北京的黄钢对武汉的徐迟(以《哥德巴赫的猜想》为代表作)发起挑战,当时倒是风风火火的。当然,争论归争论,也没有结论。

我自己也没有实践的体验,不敢妄言。但我想,不管作为新闻也好,文学也罢,都有一把标尺,那就是真实性。其分野在:一种是事实的真实,一种是艺术的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离开了真人真事,就没有了报告(纪实)文学;但不能虚构人物和无事生非,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艺术加工,否则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比如说,舞台上的张飞(历史上实有其人),面如锅底,漆漆黑,真的张飞不会是这个样子。但黑象征威猛,正可以突出其个性,所以张飞的化妆是艺术的夸张;却也是写实的,观众不会置疑,反而加深其感染力。显然这是非事实的真实。

至于新闻。我指的是见诸媒体上的报道。根据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小道新闻由它怎样说可以不管,但是一经报纸电视广播披露,新闻就须有规范,绝对不能虚构,否则就是假新闻。―――不仅愚弄读者,也有损舆论的威信。为此,可以明确界定,在新闻报道里,“虚构”的同义词是“弄虚作假”,半点也容不得。道理很简单,真人有名有姓,是不会有假的,问题是掺和了假事;除非你把张三换成李四。要不然,弄得不好,法律上也许会惹麻烦!然而生活千变万化,丰富多采,没有绝对的公式。文学源于生活,新闻也出自现实。许多新闻题材本身就有血有肉;所以有过不少优秀感人的新闻通讯自然而然地升华为报告文学;甚至以同样的题材拍成真人真事的电影。有道是“新闻即史”,出自司马迁笔下的《史记》,明明是用史笔写真人真事的“纪传体”(另一种记史体裁是编年体),却首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有这样的升华,无非是《史记》所撷取的史实都具有典型性,以及作者寄情于史,才使之登上“文学殿堂”。由“史”而“文”,实际上与报告文学异曲同工顺理成章而已!

我只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议及事实的真实性和虚构问题,而在文学领域,我不便充内行,但愿众多方家兄指正罢。不过,从“向壁虚构”和“子虚乌有”的成语中领会,恐怕不会是报告文学的艺术真实之所求。真人嵌假事,似也逻辑不通。可不?

第2篇

一、叙述视角的选择

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研究的第一步,即是对其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化趋态 的考察。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以帕西拉伯克的“视角”(perspective)来取代对 这一事物的其它多种说法,也无论视角的指称有多种多样,它们在指涉叙事文本中叙述 者或人物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即热奈特所言“选择(或不选择)某个缩小的‘观察 点’”(注:杰拉尔热奈特:《论叙事文话语》,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 出版社,1989年,第240页。)这一核心内涵上却并无太大的语义阻隔。视角之 于报告文学,与其之于小说等虚构性叙事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对后者,英国批 评家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我以为都要受观察点 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注: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我以为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报告文学,这意 味着,视角的类型、选择及其变化在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无疑是一个具有前提性意义的存在。

至于视角的基本类型,我仍然想以热奈特的叙说为依据,将其作全知视角、限制视角 和客观视角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往往发生相互作用,即产 生交叉与转换,导致同一文本中存在两种视角,此可看作视角的变异,可称之为“转换 视角”。

在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迁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客观视角几乎 未能出现,其它三类则同时存在于这一时空域中,不过,其消长的趋态各有不同。我们 对1927年至2000年间的498篇(部)报告文学进行了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抽 样与统计,以期获得最为直接、真实的印象(注:为保证样本的权威性、代表性和 普泛性,这498篇(部)报告文学主要来自以下资讯:《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 报告文学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报告文学 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报告文学集》(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977—198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一、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981—1982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983—1984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 作家出版社,1986年)、《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作 家出版社,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获奖作品(1987—1988)、《1990—1991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作家出版社,1993年)、《鲁迅文学奖获 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上、下)》(华文出版社,1998年)和首届“505杯”中国报告 文学获奖作品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等。)。以下是对这一时域报告文学叙述视角类型及 其变化的统计:

表一 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化

全知视角

限制视角

转换视角

样本的时间域

样本数  篇数

百分比  篇数

百分比  篇数  百分比

1927—1937

119

33

28%

86

72%

1937—1949

103

36

35%

67

65%

1949—1966

109

61

56%

41

38%

7

6%

1977—1980

30

19

63%

10

33%

1

3%

1981—1982

24

14

58%

6

25%

4

17%

1983—1984

27

16

59%

6

22%

5

19%

1985—1986

21

5

24%

4

19%

第3篇

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最坚强的力莫过于毅力。

一个一条腿行走的人,

十几年如一日,

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

凭一双手将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

用一颗慈母之心撑起了家庭一片新天地。

她走过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经历了别人没有经过的苦,

在悲与痛、爱与泪、酸与苦的交织碰撞中,

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演奏了一曲感人动听的“爱之歌”……

——题记

大爱撑起一片天——记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这是一片洋溢着创业激情的热土;

这是一个孕育着温馨和谐的家园。

巍巍泰山,铸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秀美桃乡,塑造了她浓郁的人文情怀。

矗立在泰山西麓、陶山脚下的……煤矿——……矿区一颗璀璨的煤海明珠,用她厚重的文化之魂,孕育了一代代和谐建设的创业实践者,也催生了一个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模范人物。他们置身于这方深厚的文化沃土,延续着前人的创业轨迹,书写了“和谐、发展、共享”的新篇章。

走进这个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煤矿、全国煤炭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你不仅会被这里清新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也会被浓郁的人文气息所熏陶,更会为一个个感人动听的故事所感染。

这里,向你讲述这样一位女性:

她没有显赫的身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属,一个慈祥的母亲;她也没有卓越的业绩,只是做了一些平常的小事儿。但在普通与平常之中,她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当你得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时,你会想到,她像很多女人一样,嫁人,生子,居家过日子,每天重复着平常人的生活。

当你得知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时,你会看到,她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被一个拐杖代替了;她身边一个杂货摊,那是维系全家生计的唯一来源;她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如今已工作的工作,上大学的上大学,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唯一没有的,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她的丈夫,他在十年前病逝了,只有一条腿的她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十多年来,她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用一条腿撑起了四口之家,凭一双手先后将女儿送进高校大门,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举步维艰的她却从没有向组织开过一次口、要过一次钱、提过一次要求,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挺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用伟大的母爱撑起了家庭一片新天地。

她,就是被集团公司评为和谐……建设“十佳人物”、“十大魅力女性”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走近***(姓名)

我们怀着无比敬慕的心情走进了她的家,也是迈着十分沉重的脚步走近了***的生活。她真诚、和蔼、慈祥的目光和面孔,怎么也无法让我们与想象中的坚强女性联系在一起。

这个用一条腿行走的人,在丈夫病逝后的十多年来,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她身患残疾,体弱多病,是靠什么撑起了这个四口之家?无职无业,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又是怎样将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送进了高校大门?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怀着无比敬慕而又沉重的心情,走进了……的家,走近了她的生活。

我们意识到,这次采访将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尽量减轻采访对象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笔者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社区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李庆存的家。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院子不大,显得有些拥挤,但拾掇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给人一种温馨清亮的感觉。

据社区的同志讲,……一家原来住在五楼,自她遭遇车祸后,矿上为方便她们生活,就把她们调到了一楼居住。

停放在院内西侧的一辆杂货车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看上去已经十分破旧的货摊上摆满了笔墨纸张、儿童玩具等各色物品,车子旁边还竖着几根破烂不堪的木制拐杖,上面层层缠着已经发了暗的黄色胶带,有的断裂了,有的发了霉,也有的被蛀虫钻出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显然已无法使用了。

这时,一位步履蹒跚,拄着拐杖的老人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潜意识告诉我,这一定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老人了。从她和蔼的面孔和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慈祥、质朴和真诚,却怎么也无法与想象中的坚强女性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说明来意和采访意图后,老人眼里顿时闪出了点点泪光,还没有开口说话,盈盈欲滴的泪水就溢满了眼眶,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段令她终生难忘的日子……

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她却“收获”了痛苦:一次飞来横祸,成了她永远的痛;夏日是充满热情的季节,但这个夏天却充满了悲情:一个生命的消失,彻底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巨大反差,在生与死、走与留的天平上,她究竟选择了哪一个砝码……

像很多家庭一样,……也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丈夫……原是……煤矿一名普通职工,后调入……煤矿防治水工区工作。1979年11月,……与……携手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之旅。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满的,在这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里,经常传出轻盈的欢笑声。这对新婚燕尔夫唱妇随,互敬互爱,就像分不开的一对喜鹊一样,欢快地经营着她们精心搭建起的“雀巢”,每当看到她们手牵着手出出进进,左邻右舍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尤其是三个女儿相继出生后,更是锦上添花,给家庭平添了许多欢乐。虽然丈夫一人挣工资,生活也不宽裕,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那时,***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样幸福的日子持续了没有多久,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使这个幸福之家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1993年9月16日,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走了……的左腿。自那以后,她成了一个残疾人,开始了一条腿走路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来自外界的冷漠、鄙视、歧视……取代了曾经羡慕的目光,屈辱与痛苦开始伴随她的周围,与此同时,她在家庭中也由一个照顾人的角色转换为被人照顾的角色。这场无情的车祸不仅给……带来肢体上的巨大痛苦,也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尽管这样,这个不幸的家庭并没有因这场灾祸影响到生活的幸福,一向勤劳忠厚的丈夫,在妻子残疾后毅然承担起全部的家务,他一边上班、挣工资、养家糊口,一边照顾李庆存及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小日子仍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时隔三年,不幸再次降临她们家,使这个本就负担沉重的家庭雪上加霜,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1997年7月6日,丈夫因食道癌离开人世,舍下了身患残疾的妻子、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和8万多元的债务。

家庭的顶梁柱倒了,全家人陷入无比悲痛之中,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坠入深渊,彻底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丈夫 走了,带走了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也带走了她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从那以后,全部的家庭负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体弱多病、患有残疾的……一人身上。当时,三个女儿最大的只有13岁,最小的还不足10岁,而自己又左腿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并患有冠心病,家里还欠下因给丈夫治病花去的8万多元的债务,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面对家庭的突然变故和生活的巨大反差,……一度产生轻生的想法,可三个女儿怎么办?她们都还小,谁来照顾她们?女儿已经没有爹了,不能再没有娘啊!

她环视着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再看看三个可怜的女儿,她进退两难,举棋不定,哭了又哭,想了又想,在生与死、走与留这个天平的砝码上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矿领导得知……一家的情况后,立即责成矿工会落实帮扶政策,将其纳入特困户进行帮扶,并落实专人与其结对子,同时还全部减免了三个孩子的学杂费。

组织的关怀像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的心,使她在极度悲观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她办起了杂货摊

一个女人“半边天”,而这个只有一条腿的女人撑起了“一个天”。

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使……一家暂时度过了生活难关,万分感激的她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想:“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矿上的困难户也不只自己一家,不能总是依赖组织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这个时候,……产生了自谋出路的想法。可是,作为一个无业家属,她既没有工资收入,也没有其它生活来源,况且自身行动不便,支撑这个四口之家谈何容易?但生性好强的……还是痛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撑起这个家,把三个女儿抚养成才。于是,在丈夫生前工友的帮助下,她硬是办起了杂货摊,开始了自力更生的艰辛生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就连“行走”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只有一条腿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挪动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忍受着残肢带来的巨大疼痛和折磨。生活中她不知摔倒多少次,流了多少泪,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三个女儿都能吃饱饭、上起学,她每天起早贪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推着杂货车,艰难地来往于店铺和家庭之间,有时稍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一次下雨天,大女儿晚自习回家后还不见母亲归来,就匆忙拿起雨伞去接母亲,刚出家门没多远,就远远看到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弱不经风的身影在雨中晃动,还没等看清面目,那个笼罩在雨雾中的身影就歪倒在地,顿时一种不祥之感涌向心头,她急忙加快脚步跑过去,当看清倒在地上的人果真是母亲时,女儿心里再也忍不住了,抱住全身泥水的母亲失声痛哭:“妈妈,以后下雨天咱就不出摊了。”此时此刻,无以言尽的艰辛一下子变成委屈的眼泪,孤独无助的母女在雨中拥在一起,哭成一团。

……知道女儿心疼自己,但她心里更清楚,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摆摊挣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自己虽然苦点累点,但哪怕多挣一毛钱,也能给孩子买支铅笔、添块橡皮啊!能多挣一点就多挣一点,多挣一点,生活就多一点保障。

自那以后,女儿生怕母亲再出意外,每次课间操她都插空跑到街头,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回去上课。就这样,……每天靠摆摊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每月百十元的杂货收入微乎甚微,但却成了全家人的希望。为减轻生活的压力,……尽量减少家庭开支,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天天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全家人的生活费每月都控制在50元以内,人均才十几元。平时头疼脑胀、感冒发烧,她都拣最便宜的药买,甚至更换假肢也由医生叮嘱的每两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女靠摆摊相依为命,过着简单、清苦而又极其艰辛的生活。如今,积劳成疾、风烛残年的李庆存已这样固守了10个春秋。

她让女儿跪在父亲遗像前

一个水果,让女儿懂得了生活的道理;一个规矩,规出了三个懂事的孩子。“教子莫如父”。失去父亲的孩子会是怎样呢?

丈夫去世后,……既当爹又当妈,在照顾好三个女儿的衣食起居,竭尽全能付出母爱的同时,还要教她们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力所能及地给孩子一个“父爱”。

这些年来,……背负的不仅是繁重的生活负担,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丈夫生前治病辗转南北,光治疗费就花去10多万元,而且还拉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她靠摆摊挣来的微薄收入,别说还债款,就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可钱是别人的钱,再苦再难,借的钱总得要还啊!生活上她像挤海绵一样,挤了又挤,压了再压,平时连蔬菜都舍不得买,除了去地里拔些野菜,就去菜市场拣别人扔掉的白菜帮吃,在她们家,清汤、煎饼、咸菜是家常便饭。就这样,她一边紧缩开支,一边积攒债款,攒一点就还一点,至今还有3万多元没有还上。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营养,都还处在发育期的三个女儿个个面黄肌瘦。这些年来,她们只顾得上吃饱,哪还顾得上吃好呢?看着骨瘦如柴的三个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知心里有多难受。可是,作为一个残疾女人,除了靠摆摊维持基本的生活外,她还能做什么呢?

左邻右舍看她们母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就同情地送些水果、零食给孩子们吃。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让孩子吃些水果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对于李庆存一家,别说吃水果,就是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也感到很满足。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象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天天吃上香甜甜的水果,可她做不到,她没有钱去买,对别人送来的水果,孩子们也仅仅是尝尝鲜、解解馋而已。为这事儿,……还专门给三个女儿定了一个“规矩”:对亲朋好友送来的水果,一天只能吃一个,并相互监督,不许多吃。这条规矩对于长年吃不上水果,况且都还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怎能经得住这些鲜嫩水果的诱惑呢?有一次,小女儿忍不住就多吃了一个。……发现后,非常气愤地把三个女儿叫到身边,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并责令她们跪在父亲遗像前“闭门思过”。这一跪就是两个多小时,女儿的膝盖都跪出了血丝。看着丈夫端庄的遗像,再看看骨瘦如柴,可怜巴巴的三个女儿,……心里再也忍不住了,心疼地将女儿拥入怀中,抱头痛哭。

事后,……一边抚摸着女儿红肿的膝盖,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说:“妈妈不是心疼你们吃水果,咱家困难,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还有钱买水果啊!让你们一天吃一个,就是为了尝尝鲜,解解馋,这样还能多吃一天。再说,妈妈立这个规矩也是为你们好,是想让你们做个懂事理、守规矩的孩子。你爸活着的时候,这些事儿用不着妈操心,现在你爸走了,妈再不管谁还管你们呢……”听了妈妈这番话,女儿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们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不约而同地再次跪倒在父亲遗像前,默默地许下了心中的誓言……

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至今仍萦绕在……心头,每当想起这事儿,她仿佛又看到了女儿红肿的膝盖,总感到对不住女儿。可看着她们一天天成长起来,一种欣慰之感油然而生。

特殊的除夕夜

除夕夜,这个万家灯火、举家团圆的日子,不知圆起了多少人的团圆梦,也不知成全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宴。在这样一个欢天喜地、歌舞升腾的夜晚,李庆存一家又是怎样渡过的呢?

火树银花不夜天,又是一个除夕夜。

随着夜幕的降临,“煤城”内外华灯初放,分外耀目。令人眩目的霓虹灯流光异彩,把节日的矿山装点得像水晶一样,热闹了一天的人们仍方兴未艾,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此时此景,笔者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一首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诗中描绘了太平盛世官民共乐、欢庆元宵夜的喜庆景象,每逢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歌或舞或游,用各种方式尽情狂欢,兆示祥和吉利,寄托美好愿景。

今天的除夕夜又何尝不是这样啊!然而,这个被欢乐遗忘了的角落——……的家,又是另一番情景。

窗外不时传来清脆的烟花爆竹声,这是新年的声音,春天的声音,欢乐的声音。听着响亮的爆竹,就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看着满天的烟花,就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憧憬,但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一声声爆竹就像一根根钢针一样,深深刺 痛了……的心。除夕夜,谁家的孩子不燃放烟花庆新春?谁家的孩子不穿上新衣贺新年?谁家的孩子又不吃上丰盛的年夜饭呢?而这一切,……都无法满足女儿。她何尝不想让女儿像同龄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燃烟花、庆新年!又何尝不愿让女儿穿上新衣服,吃上丰盛的年夜饭呢!可谁会想到,这个四口之家一年只吃20斤油?谁又知道,她们一月的生活费只有50元?

没钱买烟花爆竹,……就让女儿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别人的爆竹,看空中的烟花。她安慰女儿说,“别人家的和自己家的没啥两样,不是一样听,一样看吗!”

女儿没有新衣穿,她就把邻里送给孩子的剩、旧衣服洗干净让孩子穿上。她说,“衣服新旧一个样,穿着干净比啥都强。”

没有丰盛的年夜饭,……就包上素水饺给孩子改善生活。她对女儿说,“妈妈小时候吃糠咽菜,是掰着窝窝头长大的,别说吃上一顿水饺,就连馒头都吃不上。”

……

这些自我安慰的话能安慰孩子,又怎能安慰自己呢?她默默地站立在老伴面无表情的遗像前,不无哀怨地自语:“老……啊!你听到外面鞭炮响了吗?你知道今天是过年吗?你看到俺娘四个是怎么过的年吗?要是你还活着该有多好啊!俺娘四个也不会受这么多委屈了。都过年了,咱们女儿连块肉都吃不上,你怎么这么狠心呀!怎么就撇下俺娘四个不管了呢……”看着相视无语、神色黯然的三个女儿,心如刀割的……忍不住流下了苦涩的泪水,三个女儿也“哇”的一声扑到了母亲怀中……

母女的哭声淹没在除夕夜的喧闹中,那么脆弱,那么渺小,而又那么坚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又毅然拾起竖在墙角的木制拐杖,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雨中进货

冰凉的秋雨打湿了她的衣服,但没有浇灭她心中炽热的爱火。在这条改变她人生轨迹的道路上,她跌倒了又爬起,爬起了又跌倒,又爬起,又跌到……她就这样在跌跌摔摔中书写了不凡的人生。

这条路是那么狭窄,在这条改变她人生的路上,她永远失去了那个伴随她走过38个春秋的左腿。她恨这条路。

这条路又是那么宽广,也是在这条让她伤感的路上,她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她感谢这条路。

这是一条让她终生难忘的路,它给了她痛,给了她爱,给了她信心;这也是一条她往来于店铺和货源地之间的必经之路,每个星期,她都要奔波近百里去……进货。在这条实现她人生价值的路上,留下了她太多太多的记忆……

又到了进货的时间了。这天一大早,……像往常一样,拎起帆布包,搭上了通往……的第一班中巴车。

深秋的清晨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蒙蒙胧胧,悠悠远远,仿佛仙境一般。已沉浸于朦胧中的中巴车上的人们,随着车子的颠簸规律地晃动着身子,时而前倾,时而后侧,没有言语,没有说笑,似乎被窗外的景色陶醉了。郁郁葱葱的树叶不知何时已变成了金黄色,它们宛若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微微晨风中忽起忽落,时而旋转,时而飘起,时而投向大地的怀抱,整个大地被它描绘成一幅金黄色的画卷,就像覆盖了一层彩色的地毯,给人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

然而此时,……却无心欣赏窗外的景色,她心里惦记着她的店铺,琢磨着她的生意,盘算着她的货源……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梦乡。她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好久好久没有让她这样轻松、这样飘逸、这样幸福的梦,她梦到了丈夫,老伴微笑着看着她,时而帮她捶背,时而帮她揉腰,时而搀扶着她散步;她看到了女儿,她们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边喊着妈妈,一边向她奔来,“妈妈,妈妈,我们考上了,我们考上大学了。”一家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今天妈妈改善生活,好好庆祝庆祝!”她一边说着,一边哼着小曲向门外走去,走起路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轻盈,什么时候自己的腿也好了,宛然像正常人一样……

“嘟嘟”的汽笛声把她从梦中唤回现实,她用手搓了搓疲倦的脸颊,这才发现到站了。下车后,她拎着那个破旧的帆布包一步一步向批发市场走去,慢慢地消失在人流中。

秋冬之交的泰城依然那么繁华,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使这个美丽的城市充满了朝气和生机。有人说,这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有灵气的城市,她每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有的为泰山而来,因为泰山将赋予他们灵感;有的为赏景而来,因为这里景色迷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也有的为创业而来,因为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布满了创业者的足迹,可以给他们智慧和力量。而她——……,是为谋生而来,因为这是改变她人生的地方,在这里,她发现了生命的价值,找到了生存的依托,开始了生活的新起点。

她像往常一样,在喧嚣的批发市场中寻找着自己的货源,每到一处货店,她都要仔细挑选,精打细算,在与店主反复讨价还价后,才把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货物打包入囊。

这时,天空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顿时尘土飞扬,阴云密布,转眼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就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驱散了,慌乱中他们有的撑起了雨伞,有的披上了雨衣,有的加快了脚步,更多的人则奔向了路边的小店、门市、帐篷,凡是能避雨的地方都聚满了人群,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堆,纷纷评说着这场大雨的到来……

一阵混乱过后,大地又恢复了刚才的平静,只是多了一些花花绿绿的雨伞和雨衣。转眼间已过了午时,疲惫不堪的……这才感到饥渴如麻,她从帆布包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水瓶和煎饼,一边慢慢地咀嚼着,一边仔细地清点着货物……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避雨的人群开始有了些许的骚动、焦灼和不安。入秋以来,干涸的大地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人们早就盼着下场雨了,但今天这场雨似乎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惊喜,避雨的人群耐着性子,又开始评批这场雨了……

傍晚时分,……终于出现在批发市场门口,只见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吃力地拖着已包了一层塑料纸的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向车站蹒跚走来。她没有披戴雨具,也没有找地方避雨,她要赶上最后一趟6点的末班车。

雨仍然下个不停,一条条从天而降的白色丝带把天地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在平滑的路面上击起了朵朵水花,然后汇成长长的水墙向着一个方向流去。这场大雨不会想到,它只顾了给这片干涸的土地浇灌营养,却不知多少人被它隔离,被它延误。

……抬头看了一下对面的钟楼,时针已指向了5点,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再不赶紧就坐不上末班车了。

批发市场距离客运站仅几十米的路程,正常人步行也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身患残疾、行走不便、背负几十斤货物的李庆存就不同了,她每次进完货,都要给这段短短而又漫长的路程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她舍不得“打的”过去,更不愿意雇人拖货物,即便仅仅几元钱,她也不曾这样做,今天她仍然不会。在她认为,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雨越下越大,全然没有一点消停的迹象。全身上下早已被雨水浸透了的……,拖着几十斤重的货包吃力地向车站挪动着脚步,只听“扑通”一声,因雨天路滑,拐杖没着好地,连人带货重重地摔倒在冰冷的水泥路上,路上的砂石搓裂了她的衣服,擦破了她的手臂,拐杖也被甩出几米远。

“时间不等人啊,赶不上车就麻烦了,女儿还在家等着吃晚饭呢!”她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女儿饥饿的面孔。早上临走前,她只给女儿准备了早餐和午饭,晚饭要等她回家再做,而这场大雨却把她滞留在这条仅有几十米的路段上。

她借着雨水冲了冲已渗出血渍的手臂,忍着疼痛爬向几米以外的拐杖,然后吃力地撑起身子,托起货包继续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身子,可没走几步,一身疲倦的她又摔倒在地……

深秋的傍晚已略有寒意,再加上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更让人感到冬天的来临。而此时此刻,……却一点也没感觉到冷,头上还不时冒着热腾腾的汗水。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再次撑起虚弱的身子,吃力地向前挪动着脚步……

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穿梭不断的车辆射出了一束束刺眼的灯光,扫过了她满身泥水的身子和泪雨模糊的眼睛,她已顾不上手臂的疼痛和疲倦的身体,脑子里只有孩子、回家……

就这样,她摔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又摔倒,短短几十米的路程,她前后摔倒了5次,走了整整一个小时。等她赶到车站时,回程的末班车已开始启动了。

言谈间,……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大颗大颗的泪珠从她布满沧桑的脸颊上滚落下来。笔者的眼 睛也湿润了,一时间大家沉默无语,房间的空气也仿佛凝滞了。

见天色已暗,我们不忍心再打扰她老人家,就打破沉静,一边安慰她,一边起身告辞。迈出房门,我们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才感觉,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异常沉重。

晴朗的天气并没有给这次采访带来多少轻松,但我们再次走进李庆存家时,仍然选择了一个天空晴朗的日子,我们希望这一次采访,话题不再那么沉重。

依然是这一个小院,依然是这一家子,但今天,这里不再那么陌生,就仿佛见到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令人回味。当我们进门落座后,一时间却又不知从何谈起,这时,……的女儿给我们泡上了一杯茶,采访也就从她女儿的话题开始了……

女儿“不认”残疾母

自尊心,慈母心,两个息息相连、本无矛盾的字眼,在这里发生了碰撞,激起了宽容的火花,荡起了心灵的帆船……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从未放弃对三个女儿的教育,教她们做人,教她们做事,教她们明辨是非、明荣知耻。言谈间,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开始要面子,爱体面,在同学面前争胜好强,不甘示弱,甚至回避现实。而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母亲的眼睛。

她发现,每次二女儿放学回家,在路经母亲的摊位时总是低着头,红着脸,溜着墙边走,好像害怕别人看见似的。有一次,远远看到二女儿放学回来,由于摊位需要帮手,她就一边喊着女儿的名字,一边向女儿招手示意,希望女儿过来帮她一把。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非但没有引起女儿的丝毫反应,而且还被女儿还以冷漠的面孔,看也不看母亲一眼,就旁若无人地掠过母亲的摊位,头也不回地向家走去。顿时李庆存愣住了,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女儿这是怎么了?在学校受到了委屈?还是……可不管怎样,总不能连自己的娘也不认识了呀?看着女儿逐渐模糊的背影,一向自尊要强的……第一次当街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这哪是在流泪呢?简直是心里在流血啊!

尽管刚才的一幕让……难以接受,但她最终还是理解了女儿的心思。她知道孩子一定有难言之隐,女儿大了,爱面子,怕丢人,不想让同学知道她是残疾人的女儿,更不想让同学看到她的残疾母亲是摆摊的。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一个自尊要强、不甘示弱的女孩,一个渴望父母呵护和同学尊重的女孩,在没有可炫耀的家庭,更没有令她骄傲的父母时,女儿所能做到的也只有回避了,她回避着这个不愿面对的现实,也回避着曾经给她而且一直在给予着无限真情和母爱的残疾母亲。而这一切,都源于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女儿幼小的自尊心。

女儿或许未曾想到,为了维护自己幼小而虚荣的自尊心,无形中却深深伤害了一个宽容而慈祥的母亲。但……没有因女儿的这些举动而大动肝火,她担心的是,女儿虚荣的心态如果调整不好,将会影响她的前程。

晚饭后,……把三个女儿叫到身边,母女聊起了家常话。她们已不是第一次这样坐在一起了,但却是第一次这样深刻地交流,从几年前母亲遭遇的那场车祸,谈到父亲病故后一家人的辛酸经历;从异常艰难的家庭困境,谈到生活的艰辛、委屈和来自外界的冷漠与屈辱;从这些年来的心血与付出,谈到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再从三个女儿的学习、进步、成长,谈到将来的学业和前程……这是一次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又是一次悲与痛、爱与泪、酸与苦碰撞交织的交流,她们眼里透着真诚的目光,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着心里话,时而抱头痛哭,时而互相安慰,直到深夜很晚很晚……

在这个不眠之夜,……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白天发生的一幕象演电影一样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女儿细微的变化使她感到了一种危险的信号。这些年来,她委屈求全,含辛茹苦地拉扯三个孩子,为的就是争口气,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懂道理、守规矩、有出息的孩子,可白天发生的一幕却让她感到了迷惘,难道她盼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吗?这些年的心血难道就白费了吗?在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她不容许女儿就这样偏离了识途,她要把女儿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不知今晚的谈话能否触动女儿,她们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此时此刻,她的三个女儿也翻来覆去,各有所思,母亲苦口婆心、发自肺腑的话语不时在耳边响起,深深触动了她们灵魂的深处。母亲失去了左腿,本应受到应有的养护和照料,但她却忍受着巨大疼痛重新站立起来,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既当爹又当妈,供她们吃穿,供她们上学,而她自己却从未有过任何索取。母亲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心爱的女儿吗?是母亲给了女儿生命的乳汁,是母亲给了她们生活的信心,也是母亲教导她们怎样做人,使她们懂得了“人穷志不穷”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可敬的母亲,作为她的女儿,还有什么理由伤她的心,不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层层云雾,照射在这个四口之家的小院时,一种久违的温暖在这里冉冉升起。

……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她要为女儿做早餐,打发孩子上学,然后收拾一下家务,再去打理店铺,开始一天的生活。她正要走出卧室,一缕喷香扑鼻而来,正感纳闷,这时,大女儿推门进来,向她做了个鬼脸,并彬彬有礼的作出一个邀请姿势,只见客厅的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碗、碟、勺、筷,还不时冒着热腾腾的蒸汽。正惊讶间,又听到院子里好像有响动,她疑惑地走出房门,只见二女儿和小女儿一个拿着扫帚在清扫院子,一个弓着身子在整理货摊上的零碎物品。顿时,……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她第一次流下了幸福而高兴的眼泪。

自那以后,三个女儿不再因母亲是个残疾人而自卑,也不再因母亲站街摆摊而躲避,每次放学回家后,姊妹三人轮流帮着母亲照应摊子,拾掇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看着三个女儿一天一天长大,……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终于圆起了多年的梦

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时刻,为了这一刻,她付出了10年的心血;这又是一个难以抉择的时刻,为了这一刻,她走上了献血之路,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这一刻,再次见证了一个母亲的宽广胸怀。

家庭的变故不仅使……成为一个坚强的母亲,也使三个女儿变得更加成熟和懂事,当同龄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怀里玩耍撒娇时,女儿幼小的心灵中已铭刻了回报母亲的心迹。

她们深知: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她们姊妹三个考上学,将来有出息,能出人头地。正是基于母亲的这个心愿,女儿们默默地践行着心中的诺言:“再苦再难也要考上学,一定实现母亲的这个心愿”。平时,她们在帮着母亲做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外,几乎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__年、20__年,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考上中专。看到女儿这么争气,……打心眼里高兴,这些年来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然而,刚刚看到曙光的……又被接踵而来的学费问题难住了,这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几千元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收入微薄的李庆存一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她曾想找组织解决,可又难以开口,这些年来组织上给予她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每逢年、节,矿领导都到她家走访慰问,而且还送来了慰问品,减免了孩子的学杂费,心里已经感激不尽了,怎能再向领导开口呢!她也曾想向邻居借钱,可自尊要强的她又怕别人瞧不起,而自己摆摊的收入,每月也就一百多元,除去日常花销,一个月下来也所剩无几。这些年来含辛茹苦供三个孩子上学,希望女儿将来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如今女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校,好日子就要盼到头了,总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可生活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她,哪还有钱再给女儿交学费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依无靠的……环视着空荡荡的家,忍痛割爱,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并瞒着女儿去医院献血,用卖家当和献血换来的钱,勉强凑足了女儿的学费。看着女儿顺利踏上了学途,……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随着两个女儿先后上了中专,家庭开支也相应有了增加,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她。

这天下午,她又瞒着女儿走进了医院,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去医院献血了,明天女儿就返校,她要把女儿第二个学期的学费准备出来。自从两个女儿上了中专后,她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除了保证小女儿的一日三餐和家庭的正常开支外,她生活上紧了又紧,甚至把自己的早餐都省去了,她每天只吃两顿饭,有时晚饭只吃一点咸菜,喝一碗稀汤,常常饿着肚子睡觉,用她自己的话说:“睡着了就不觉饿了”。她也把更换假肢的钱省了下来,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更换一次假肢至少也要三、四千元,而这些钱花在一个“铁腿”上,她实在舍不得,能不换就不换,平时哪里不舒服,她就把假肢卸下来,修修补补,能多撑一天就多撑一天,实在不能再用了,她就拣最便宜的那种换。尽管这样,女儿每个学期几千元的学费还是凑不上,而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可卖的了,就连那台结婚时买的14寸黑白电视机都卖了,没有办法,她只好再把自己的身体豁上去——献血,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出路了。然而,她这个唯一的要求也被医院拒绝了,她被告知:“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应再鲜血”,任凭她怎么说好话,都未能如愿。怎么办呢?明天女儿就要返校了,交不上学费,女儿怎么上学呢?总不能让女儿半途而废啊!万般无奈的她又陷入了无比焦痛之中……

她一边拖着无力的身子走出医院,一边思考着怎么把女儿的学费凑上……夕阳就要落山了,但她没有走进自己的家门,她不想让女儿看到她焦急的样子,更不想让女儿承受因无钱上学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她徘徊在傍晚的街头,不知怎么办才好。

清冷的月光在她身后留下了长长的影子,轮廓分明地像一张薄脆的纸片印在了冰冷的路面上,孤零零地随着她的移动来回徘徊着,最后,终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一户人家,一个与她家过往密切的多年好邻里。她第一次敲响了邻居的家门,第一次向外人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让她难以启口的请求……

她不想这样做,更不想让人瞧不起,自从丈夫去世后,这个性格倔强的女性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家庭的梦想,为此,她不知拒绝过多少次施舍,也不知谢绝了多少好心人的帮助。而这一次,频临绝境的她不得不放下恪守多年的尊严,为了女儿,她宁可放弃尊严,放弃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当两个上中专的女儿学成归来,并相继参加工作后,本来可以轻松一下的……却婉言谢绝了两个女儿的资助,又全身心投入到培养小女儿身上。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两个女儿工作的工作,成家的成家,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但她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只要我身子骨还行,就不给女儿添麻烦。”

如今,……的小女儿也迈进了大学校门,她终于圆起了多年的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激动得止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取下丈夫的遗像,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一边深情地自语道:“老伴啊!我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你现在也终于可以瞑目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后记

采访就要结束了,在这次不同寻常的采访中,我们找到了要寻找的答案,同时也深深地被发生在这个残疾女性身上的真实故事所感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质朴品质,体味到一个普通母亲的宽爱胸怀,更领悟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她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你拨开这片挫折的荆棘地,并勇敢地踏过去,迎接你的将是成功的喜悦。

彩虹总在风雨后。没有风雨,怎有彩虹?……的生活中布满了荆棘,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面对不幸的命运,她不仅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还以惊人的毅力撑起了四口之家,把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奏出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旋律,终于在风雨之后见到了彩虹。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第4篇

关键词:报告文学 《中国姑娘》 情感体现

中图分类号:I0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70-01

前言

作品《中国姑娘》中包括了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特点,形象活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该作品的性质为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但是情感色彩丝毫不逊色于纯粹文学作品,人们将这部文学作品作为一扇窗户,了解女排运动员为祖国荣誉奋斗的历程,了解我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历,从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

一、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的创作背景解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的洗礼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正在复苏。这种复苏和崛起是艰难的,需要各个领域人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建设市场经济,更要让世界看到中的综合实力,证明我们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1981年中国女排的首次夺冠以及后续的五连冠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前进树立了榜样,可以说女排精神就像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炬,照亮了整个80年代,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女排精神是由体育记者、报告文学作家鲁光提出的,他对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过程进行跟踪,感受到了年轻女排运动员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感受到了一种希望,这种希望不仅属于中国女排队,也属于中国体育界,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女排取得三连冠后,鲁光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创作了报告文学作品《中国姑娘》,描绘了女排运动员们训练时的艰辛,运动员们不服输的劲头和丰富的情感跃然纸上,使人们体会到女排运动员们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爱[1]。

二、《中国姑娘》中的情感体现

1.成功后的喜悦

《中国姑娘》中也有比赛取得胜利后姑娘们喜悦心情的描写,1979年亚锦赛比赛战胜南朝鲜以后,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为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兴奋得紧紧抱成一团。两年前,她们唱着“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离开日本;今天,她们在香港让欢乐的泪水尽情流淌[3]。

紧紧抱成一团这一动作描写,说明姑娘们知道这个成功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这个团队,这是对往日辛劳的一种肯定和慰藉。此时的泪水是欢乐的泪水,是骄傲的泪水,为自己能够为祖国获得荣誉而骄傲。读者在看到这段描写时,内心会随着女排姑娘的心情波动,一方面,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为祖国体育事业的日渐强大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深深敬佩排球姑娘的决心,仿佛看到他们在日常训练中的付出和坚持。作者对胜利后赛场的这种描写可以说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同时具有纪实性和文学性。从纪实性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观看但是比赛的人们在读到这段描写时仿佛回到了现场,感受到气氛的热烈;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对姑娘们驰骋赛场的描写尤其是对郎平关键扣球动作的描写,展现出了排球运动员的飒爽英姿,赛后对姑娘们的喜悦心情仿佛能够传染,引得读者一同与她们流泪。

2.训练时的五味杂陈

人们在观看排球比赛时,只能看到姑娘们一丝不苟的表情和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实际在训练场上,姑娘们流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泪水。阅读《中国姑娘》这一作品时,我们都会对袁伟民这一角色留下深刻印象,在赛场上,他是最严格的教练,在生活中,他是最关心队员的师长。作品多处对队员们的训练细节进行描绘,赛场上的成就就是在这些训练中积累来的。为了将训练场景更好的展示给大家,作者选择对话的形式来叙述训练细节,中间穿插了人物的心理描写。袁伟民在训练毛毛传球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捡回来!”、“想不想练?不想练就下去吧!想通了再练!”等语言都将教练的严厉直观的展现出来,“下去?我偏不下!”等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了毛毛的倔强,一边哭一边练,这是一种怎样五味杂陈的心情呢。如此强的画面感不禁引发读者的感慨:他们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少女,如果没有成为一名运动员,还是父母的掌中宝!如今在训练场上流泪流汗,为的是祖国荣誉,为的是给充满期盼的人民一个交代,这怎么能不让我们敬佩呢[2]。

总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排球的黄金时代,“五连冠”的辉煌历史刻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理。但是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体育记者、报告为文学作家鲁光用作品《中国姑娘》再现了排球姑娘们训练、比赛以及生活场景,文笔朴实无华、情感丰富,成为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使铁姑娘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邹建世,王飒.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的文学价值浅析[J].语文建设,2013,12(14)35:78.

[2]吴小君,刘小霞.中国女性农民工在海外当代纪录电影中的呈现与表达――以“LASTTRAINHOME(归途列车)”、“SHE,ACHINESE(中国姑娘)”、“GHOSTS(鬼佬)”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5(10)07:66-79+127.

第5篇

2月25日,孙晶岩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陈崎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汪守德,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以及评论家何西来、贺绍俊、周明、韩作荣、李炳银、孙德全、刘茵、牛玉秋、田珍颖、傅溪鹏、王宗仁、李建军、李朝全、李湛军、邵世伟、高殿民、陈昭等出席了研讨会。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主持会议。

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五环旗下的中国》是全景式记录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该书在奥运前夕出版,曾引起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反响,成为众多奥运图书中较受关注的作品。与会者认为,《五环旗下的中国》以开阔的视野、激情的笔调、丰富的内容,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筹办北京奥运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与奥运精神,当代中国与世界潮流的大交汇、大融合,为北京奥运会留下了扎实、可靠、丰富的文字记录,勾勒出中国划时代的一段历史。

孙晶岩是惟一获准参加北京奥运新闻中心组织的所有采访活动的中国作家,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的支持下,她用三年时间深入到奥运第一线,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的艰难采访,与400多位奥运人士促膝长谈,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在成千上万个奥运人士中精心选择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发自内心的真情。孙晶岩参加了上百次奥运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出席“人文奥运”国际研讨会和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当志愿者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书籍,亲自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并跑完全程,陪同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参观鸟巢、水立方,连春节和“五一”节都在奥运工地和采访现场度过。2008年5月中旬,书稿写到了节骨眼儿上,汶川大地震发生了,《五环旗下的中国》是在泪水中杀青的。孙晶岩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那里整整采访了一个月。今年春节,她再次深入四川重灾区,倾听灾区群众的声音,补充采访灾后重建内容。孙晶岩说:“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是我的写作情怀,这就决定了我的报告文学创作有大视点。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行走者。如果说写奥运是激情的喷发,那么写抗震就是悲情的凝聚。”

第6篇

小伙伴们,你们平时爱看新闻吗?初初特别喜欢看。初初觉得看新闻好处很多,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见解。那么,什么是新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新闻,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则专指消息。消息,一般短小精粹,只要求以简明概括的语言把重要事实叙述出来,对事件只需写出轮廓。通讯,则比消息详细丰富,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全面深入地报道事情来龙去脉,感染力远远超过消息。速写,是摄取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更集中地表现了新闻事实。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文学艺术形象,因耗时较长,所以时效性上不及消息和通讯。本单元编者选择了不同文体的新闻,学习时我们要结合各文体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各种新闻体裁的魅力,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传媒素养。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节选)》是通讯,以描述若干场景的形式报道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激动人心的盛况;《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以速写形式对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事进行了报道;《新闻两篇》都是消息,准确简明地报道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是报告文学,真实地再现了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和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为学》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这些新闻,你会感受到時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会有深刻的感触和丰富的联想。为了配合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初初精心挑选了几篇文章和小伙伴们分享,让我们一起翱翔于新闻通讯的精彩报道中吧!

第7篇

发生在一年前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永远留在中国人记忆中,一些文学工作者也致力这一题材的创作,意在为历史留存。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度重点扶持作品中也设立了“抗击自然灾害”专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重点扶持作品的作者,请他们介绍创作状况及感受。

作家蒋巍于去年年底完成了2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作品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特别是1998年抗洪以来世界和中国所遭遇到的种种灾难,书中描述了国家和人民因灾难而奋起,将灾难转化为经济建设和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书中有关地震的文字约占三分之一。谈到时隔一年的汶川特大地震,蒋巍动情地说:“从九八抗洪到非典时期,从零八春冻到汶川地震,我走过那些泪飞如雨的时刻,这些经历成为我情感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囚禁人类的不是命运,而是思想。命运用灾难的重锤,把人类打造成最柔软的钢铁。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灾难为生命和人类备好了产床。也正是因为屡屡与灾难发生大冲撞,人类才在命运的铁砧上打造了自己的钢铁意志和一切文明。可是,这难道就是人类的福音吗?”

作家李鸣生的长篇摄影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于4月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并被《中国作家》5期专号全文刊载。表现大地震对人心的震撼与重创这样的“大题材”怎么写?李鸣生说,报告文学能继续存活的理由是真实,还有就是思想。写作本书时,我想用现场视角、全知视角叙事的同时,也借助当事人的视角参与叙事,尽可能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让作品呈现一种客观的、立体的、多层次的、交替递进的叙事风格。他还说,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字在影像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底气不足。比如用文字描述一朵花怎样美丽、一个女子如何漂亮,码出一筐汉字也不如放上一张照片真实可信。于是我想到了图文结合,让照片客观纪实,融入创作,参与叙事,成为文字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谈到这部作品,李鸣生感慨地说:“此次‘抗震救灾’以人为本,该书便以心为本。大地震令人心碎,心碎之后如何重构心灵的家园;大地震让人心痛,心痛之后痛出什么样的国民,痛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为什么在大难之时才轰然闪现?假设没有汶川大地震,今后灾难也不再降临,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难道就永远深藏心底吗?倘若大难与大爱真是这样一种因果逻辑关系,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这笔民族的财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至于我的这部小书,不过像地震后的一块碎片,倘若能为遇难的同胞带去一份安慰,为活着的人们引出些许反省,为日后研究汶川大地震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留下一个‘标本’,幸矣,足矣!”

作家李春雷介绍说,他以那位大地震中最有名的“总理让路女孩”为背景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幺幺的地震》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3岁的小女孩宋馨懿(乳名幺幺)聪明、漂亮,喜欢跳舞。她在北川――一座美丽的小城里快乐地生活着,满眼鲜花,满心甜蜜,有着许许多多的童年梦想。但是大地震改变了一切:她的父母为了保护她,以手撑地,为她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从而双双献出了生命;数十名官兵为了抢救他,日夜奋战十多小时;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共和国总理主动帮助疏通道路;还有白衣战士们挽救她的生命,一系列爱心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这个不幸的小女孩虽然成了孤儿,并失去了右腿,但她在一片片爱心的滋润下,正在一步步地从灾难的恐惧中走出来,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梦里又开满了鲜花……作为地震后赶到现场的第一批作家中的李春雷,去年就投入到了这个题材的创作中。他通过这位3岁小女孩的命运历程,用她的泪眼、她的恐惧、她的笑脸、她的新生,书写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挺立在大地震废墟之上坚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角度新奇,语言温婉,感人泪下。去年以来,李春雷先后赴成都、南京、绵阳等地深入采访。今年,他再度深入灾区,沿途所见,稻田更加青葱,油菜更加金黄,去年毁坏和倒塌的城镇和村庄已经重新站立起来,并且比以前规划得更齐整、更现代化了。灾区人民已经从灾难中走了出来,人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颜,而且对新生活的信心表现得更加坚定,更加乐观。

第8篇

个人事迹如何写?

第一:要明确撰写个人事迹介绍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如果是用到宣传工作(如宣讲会和报告会)、树立榜样等方面,那就要用艺术化语言,大处突出人物精神,小处要刻画人物性格,像写报告文学一样,可以参考报告文学的写法,本文不具体介绍。如果是用在考评和档案等重在事实的方面,那就用尽可能简明的手法,把时间、地点、事件经过、人物列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 有些个人事迹比较类似简历,因而时间可以写得比较简略,具体到年或是年月即可

第三:如果是用于申请资格认证、评定等,比如见义勇为,由于这个认定过程需要多方查证,而有关各方表述可能出现差异,所以一定要写清楚整个过程,甚至是需要详细描述,在时间上就要写得比较准确,以免出现乌龙事件。

第四: 要详细且合乎逻辑的描述表明事件发生时间经过。

第五: 人事迹一经过描述为主,当然,也不能忽略对结果的描述,那样是对自己的成绩、功劳、个人价值和大众评价等的肯定,也是某些诉求的依据。

第六: 为了让个人事迹更可信,有的时候需要附上证见人和证明物。例如,某个人在公益助残组织服务了三年,他在写这个慈善行动的时候,可以把受助残疾人给他的感谢信、慈善组织给他的好评证书、各种慈善活动合影、捐款和募款账单明细等能证明其事迹的物品拍照附图。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9篇

作家出版社新书以诗画迎奥运

作家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奥运诗典》与《奥运激情――奥运会50个最动人的故事》,分别用最直观、最打动人心的诗歌与图画的形式,对奥运会历史最为闪耀的一些画面进行了梳理,同时,站在北京奥运会的门口,把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备到即将开幕的所有心情凝结于一句诗、一帧照片。

作家出版社负责人介绍说,自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人民便殷切盼望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奥运诗典》正是中国诗歌界迎接奥运会的献礼之作。诗人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奥运的期盼,融入到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当中。《奥运诗典》编者的用心之处在于,书中的每一首诗歌分别对应一届奥运会,阅读此书,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诗人们诚挚的情感,同时还能加深对奥运历史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本书即将推出英汉双语版。

《奥运激情――奥运会50个最动人的故事》的作者法国记者及撰稿人保尔・米凯尔用感人细节展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冠军们的迷人世界。奥运会金牌是运动员们的最高目标,能使他们一夜成名,但也是危机四伏的冒险。在这本书里,保尔・米凯尔向我们展示了金牌背后的秘密以及运动员获胜的激情。除了优美的动作和辉煌成就之外,奥运会也是媒体的一件大事和意见纷纭的一个论坛。作者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示了奥运会在体育、人道、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概貌,让我们与所有让我们心跳的奥运冠军分享激情:埃米尔・扎托贝克、娜嘉・科马内奇、卡尔・刘易斯、迈克尔・乔丹、玛丽・若泽・佩雷克、达维德・杜耶。

中国作家网增开奥运板块多方位报道奥运

中国作家网根据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的要求,提前筹划,周密部署,多方位、多层次地加大力度报道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作家网的新闻栏目,可以及时看到对中央关于奥运会和奥运宣传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有关重大活动的报道,并能及时了解作家火炬手的活动以及全国文学界、各地作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关注奥运投身奥运宣传、创作的消息。在“文化新闻”栏目中他们将重点关注文学界与奥运相关活动的消息。专门开设了热点专题“晶岩天天说奥运”,请报告文学作家孙晶岩每天谈一个与奥运相关的话题。同时开设“作家奥运作品选”,该专题中设有“建功说奥运”,并分辟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古体诗词板块。“了解奥运”分为奥运轶事、奥运名人、奥运历史知识、奥运知识和历届奥运会介绍,意在为广大作家提供相关资料。“奥运特写”主要报道奥运人物及事件特写。原创作品栏目也为在线提交的作者提供更为便捷方式,优先选用奥运相关作品。目前,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等奥运题材的作品正在连载中。

文学期刊力推奥运作品

诗刊社邀集30位诗人联合创作了向北京奥运会献礼的图书《奥运诗典》,该书中的部分作品曾在《诗刊》分两期选载,引起了很大反响。

《小说选刊》在第8期开辟了奥运专栏“八月特稿”,刊登出徐坤的《八月狂想曲》节选和奥运背景的中篇小说《篮球》。刊物封面采用了一张有关奥运的新闻图片,封二则是奥运题材的书法作品。

第10篇

《中国杂文》(百部),由一百个小部头聚合而成一块大部头,作者范围之广,内容分量之重,在杂文出版史上空前,可能也绝后。

首发式上,煌煌百部著作,呈螺旋状叠置于主席台,放眼乍望,蔚为壮观;歪头细看书脊,哎呀,全是我耳熟能详的作者,有的是令人钦佩的大师,也有挚友、泛交和神交已久而未曾谋面者。这里面,可蕴藏着从他们一辈子创作中遴选的精品。开本小,七万五千字,可入衣袋,床上路上马桶上,均可顺手拈来随意浏览。封面,色泽、图案淡雅而清新;红色“中国杂文”四字凸显文体,透出大家风范;“某某某集”,漆印隶书,大气而庄重。纸质,堪称上乘。版面以长宋体排字,清秀悦目。看到如此一套好书,喜爱之心油然而生。赞美主编刘成信先生和吉林出版集团总经理胡维革先生的犀利眼光、艰辛劳作和不凡魄力!作为其中一个小小作者,本人深感荣幸。

吉林出版集团赠予与会作者每人两本别的作者的集子,给我的其中一本,居然是亲密好友徐怀谦的。怀谦于2012年8月22日不幸去世,我拿到样书,真是感慨万千——他不能跟朋友们一起出席这个首发式了,但这书便是对他的最好纪念。怀谦灵魂有知,当感谢出版者的策划、编辑和所有为此书付出智慧和劳动的人。

杂文写作者甚众,然而杂文及其作者在文学圈内被严重边缘化。出版这样一套大规模杂文丛书,是提高、扩大杂文和杂文作者影响力的一个实打实的可贵努力。

杂文不被看好,原因挺多,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文学圈内不认可,认为杂文非文学,连作协领导潜意识里,或许也存在如此因素,表现是中国作协设立了各种文学样式的专门委员会,如小说委员会、诗歌委员会、散文委员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影视文学委员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等,这里单单缺失的,是杂文委员会——据说理由是“杂文属于大散文”,归“散文委员会”啦。怪了啊!如果说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等样式比较独特的话,儿童文学、军事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不管以小说、散文或者诗歌面目出现,不都属于“大文学”吗?为什么它们能单独成“专”成“会”呢?又,既然杂文属于散文,为什么鲁迅文学奖倒分成“杂文”和“散文”两种样式?而且规定统共五本获奖书,硬要散文评四本,杂文评一本?弄杂文者大大多于写散文者,为什么不是杂文评四本,散文评一本呢?上述现象,首先在逻辑上便说不通。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杂文作者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我认为在杂文人自身。很多号称杂文者,确实并非杂文,很难令方家以之当文学作品对待。把杂文弄成干巴巴的新闻评论者有之,抄一个小故事,末尾稍议一两句,或者搜集几段语录之类,全冒称杂文,如此偷懒和不争气,还想叫人家看得起杂文,难!杂文自有杂文的味道,其主要特征为“艺术性议论”——此所以有别于其他议论,而堪入文学堂奥者也!去除议论的艺术性,等于扼杀了杂文。有人还把写不好杂文归咎于大环境,这是拉不出屎赖茅房!鲁迅处境怎么样?人家在风雨如磐般境遇之下,不但创造了杂文这一文体,也创作了大量不朽杂文,遂成一代宗师。王蒙说“中国如有五十个鲁迅,我的天,会发生地震”云云,那是呓语、假说、胡说,拿根本不可能的事说事儿。我常想,假如今天有一个半个鲁迅,且看文学圈那些老爷,敢不敢小觑杂文!所以,咱们既然自称弄杂文的,即须写出多彩多姿、像模像样的杂文。鲁迅翁的造诣,咱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成吧!刘成信先生和吉林出版集团策划、出版这一大套书,对咱们绝对是一个大鼓舞,其中不乏精品,咱们只有加油且加餐,慢读细研,取各家之长为己所鉴,促使自己也写出一则半篇好作品!

盼数十年之后,在更年轻一代中,脱颖而出一个半个杂文大家。

(作者系原《金剑》杂志执行总编辑)

第1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主管单位:内蒙古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0597

国内刊号:15-1191/G4

邮发代号:16-1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2篇

1、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

2、《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