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诗歌

经典诗歌

时间:2022-04-26 00:4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诗歌

第1篇

关键词:杜甫诗歌;经典化;环节

时下的文学经典问题已经渐渐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单向思维转向为“文学经典是怎样形成的”的综合思维。杜甫诗歌并非写出来就是经典,同样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尤其是宋代儒学对杜甫忠君爱民的士大夫形象进行完美塑造,杜甫更是被推崇为诗家之祖,杜甫诗歌也被奉为诗家之经。

一、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的不同遭遇

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时兴的知人论世之学在唐人文集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是综合了先秦两汉以来运用政教伦理作为基础的和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作家的才情论为基础的两种知人论世的研究类型。流露在唐代人的笔记小说对于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可以看出促使经典化产生的知人论世之学的复苏的情况。但研究表明,杜甫诗歌的唐朝当代的接受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杜甫本人的个人形象在唐代大概也就可以只能够定位于一般诗人、狂士与落魄才子之类[1]。而且杜甫个人诗集的编撰也不很理想,杜甫诗集多是以抄本的形式进行流传,况且在诗歌的编次上也比较混乱。真正对于杜甫诗歌的开始经典式的解读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宋之前的经典地位并没有完全确立,可以从唐代现存的诗歌选本对杜甫的诗歌的冷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晚唐时代还缺乏一种对杜甫诗歌进行的经典式解读,还没有开始从诗人的意图到诗本事、诗集编年、诗人与诗文年谱、年表等常规的解读方式。

宋代的儒学复兴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诗经与杜甫诗歌开始并进一步显赫,应该均与儒家的思想统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盛行的知人论世理论作为基础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同时复苏也给杜甫诗歌的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典化机遇。宋代学者的崇经辨杜与对杜甫诗歌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解读风气开始全面兴盛,从而标志着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在宋代的事实上的建立。应该讲,首次将杜甫诗歌与《诗经》进行比附的做法可追溯到中唐时期的学者樊晃,开始以“大雅”来比附杜甫诗歌。延伸到宋代之后,宗经辨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和流行。

二、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及其原因

一般从文学经典化得历史可以看出,古人或文化名人对经典的称引不仅仅可以强化经典本身的文学权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地称引原来的经典同时也是新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单单就六经之后的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产生而言,一般是以宗经为主要方式,形成以六经为经典化的合法来源与渠道,应该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必经之路径。在我国古代的学术渊源中向来有推源溯流的传统做法,从“深从六艺溯流别”当然就成为推源的主要方向。宋朝名人宗经辨杜的主要依据一般为《诗经》、《春秋》与《楚辞》三部公认的古代经典,通过运用上述三部经典在杜诗学中的升沉与宋人凭借这三部经典从而对杜甫诗歌渗透的经典元素进行深入发掘正反映体现了杜诗进行经典化历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2]。

宋朝人尊崇杜甫诗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杜甫是诗艺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是基于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北宋在开国之初,众多宋朝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渐发现中晚唐的流行诗风基本源于杜甫诗歌,杜甫诗歌以其地负海涵和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气势与姿态征服了宋朝学者。在宋代的开国之初,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客观存在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使宋人易被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爱国忠君精神所激荡从而产生了心理共鸣而折服。就杜甫诗歌集大成艺术成就自元稹进行首倡之后,一直到苏轼和秦观等人地尽情发挥,从而成为历代尊杜的通行之说。就宋朝人对于杜甫的忠君爱民思想的发掘还不仅仅单是一种心理共鸣与佩服,而且也是北宋士人进行自觉参政与议政意识达到空前高涨所致,具体在诗歌领域体现出来就是对诗歌中关于叙事与批评时政自然理性依据和表现手法的关注关切。因此对杜甫诗歌的叙事抱有浓厚兴趣,对直陈时事于实录史实感慨,同时又为这种杜诗这种叙事特征诗歌寻找出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美与抑扬褒贬等方面的微言大义。

三、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的关键环节

首先,宋朝以《诗经》《楚辞》为宗作比附以尊杜。一方面借《诗经》的风雅正特有韵味以及《楚辞》的高洁来标榜杜甫性情之正的为人,而且进一步以杜甫的性情之正作为他的诗歌进行褒贬的合理性依据。另一方面以《诗经》特有的委婉和含蓄的美等具体的手法来解读杜诗叙写时事与批评时政的功能。

其次,宋朝以《春秋》为宗作比附以尊杜。此手法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借《春秋》的圣人删述具有的批评权威地位来给予杜甫诗歌以叙事褒贬赋予合法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以微婉显晦的春秋笔法来解读杜甫诗歌中可能存在的惩恶劝善等进行微言大义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在宋代甚至盛行以杜诗补史和证史的风气催生和巩固经典化过程。

第三,以特有的编年法对杜诗进行解读以尊杜。用编年法的方式也许就是宋朝人重塑杜甫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这对于杜甫的个人形象从传统文人进一步发展到儒家士大夫的角色转换所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3]。在北宋的中后期诗歌领域内盛行以编年法德阅读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宋人对于诗歌作品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要求,同时对诗人的人品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此更加大了杜甫诗歌的经典化力量与影响力。

总之,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经典生成发展方式的惯例应该是源于儒家说《诗》的方法。儒家创立的文学经典化理论与方法,在宋代被学者发扬光大对杜甫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经典化,杜甫诗歌经典化的过程,既是一种文学解读与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经世致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急诊室护士

没有弥漫的硝烟

也听不到隆隆的炮声

这里是死的寂静

这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战争

一片闪亮着天使的眼睛

穿梭般用针药武器

去陷阵冲锋

面对血泪是不忍的柔情

用智慧和死神作生命的抗争

急救、输液

给患者注入体内

是生的希翼

祥和的脸上露出的是无畏的坚定

死神,注定你又一次的失败

天使的热血会让生命

再次葱茏

手术室护士

洁白,寂静

悄无人声

沉重的呼吸也仿佛暂停

无影灯下聚集了多少双眼睛

肃穆凝神

去铲除存留在人体内的苦痛

无需语言

一个眼神

一道命令

术中紧密配合是你神圣的

使命

吸氧、吸痰、输血、输液

只看到你来回穿飞的身影

你知道

病人的生命有一半攥在

你手中

产房护士

紧紧注视着产妇的阵痛

默默感受着胎儿不安的悸动

“哇!哇”

一声响亮的哭声

你如释重负

宣告了一条生命

在你手的手中诞生

紧紧托起手里的一团粉红

把希望牢牢地搂在怀中

生命,一条幼小的生命

在众人的千呼万唤里

冉冉降生

你的笑容淹没痛苦

指尖轻触的瞬息

我的痛苦

在温柔里平伏

你不离弃的守侯

摒退的忧愁

希望重燃于眼眸

你付出爱

使得灿烂阳光

在每个清晨如期而来

没有羽翼

一袭白衣

你仍是天使

繁星在夜空中闪烁

我寻找属于我的一颗

百花在春风里争艳

我寻找属于我的一朵

是伴我征程的弦乐

素白紧裹着我的生活

我的青春我的理想

在输液架上悬着在治疗盘中寄托

不要笑我偏狭的生活轻舸

明星闪烁天空才显得深邃广阔

百花争艳春天才显得生机勃勃

赤子

终生难忘生身之母,而不曾将你记起;

新生

只赞美那妙手的神医,

却淡漠了精理的你。

是谁托出一声鸣啼,

送给久久的希冀,

使千万个家庭更加甜蜜;

是谁柔情化做甘霖,

洒向伤残的躯体,

重新焕发健康的生机;

是谁无私付出真情,

献上慈母般的爱心,

让绝望的生命鼓起重生的勇气。

送走多少个傍晚,

迎来多少个晨曦,

身不离神圣的岗位,

心挂念患者病情的点滴。

治疗时,是医生的臂膀,

巡视时,是患者的亲戚;

监护时,是健康的使者,

抢救时,是生命的卫士。

精湛技艺,让死神战栗,

微笑服务,献出真情爱意。

救死扶伤,燃起生命之火,

保健预防,使千家万户康益。

啊,圣洁的白衣天使,

你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像南丁格尔那样,

第3篇

关键词:诗体 经典 听觉 视觉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诗体主要是指诗歌的外部形态,吕进先生说“诗体是诗歌外形式的主要因素,换个角度说,寻求外形式主要就是寻求诗体”①,具体来说,新诗的诗体,则表现在以音乐美和排列美两个方面。从白话诗革命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将近一百年,但汉语新诗在激进地打破旧诗的创作规则之后,不仅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诗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单极发展”的状态,这不能不让人担忧。王珂先生在《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中提出了新诗诗体的构建策略,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建立以诗的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要素的汉诗的常规诗体模式”,“重视文体实验,加大实验力度”,“检验新诗百年已经初步建立的诗体……特别是需要检验、改良20世纪基本建设成的现代格律诗诗体,并扩展新的现代格律诗体”②。这些建议虽然很切中要害,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建设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具体的自由体新诗规范方案。

本文拟定以现当代经典诗歌的诗体为例来研究自由体新诗诗体规范的方案,因为经典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并流传到现在,除了在内容和品格方面的原因,形体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涉及到“经典”,我们必然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新诗经典的标准,如黄曼君所指出的“思、诗、史”这三个,“第一,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往往既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第二,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它是在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第三、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③但是从笔者看来,“史”会造成一些伪经典,“思、诗”这两点更为客观和科学。因此,本文所举的诗歌更注重这两点的品质,也都符合这两点要求。

“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④,当代诗坛自由体新诗的单极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新诗诗体的建设,诗体规范化亟需解决。本文从王珂先生所提出的新诗诗体建设的第一点,也就是“建立以诗的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要素的汉诗的常规诗体模式”来探索诗体规范的方法。

一、听觉形式

听觉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音乐美。新月派理论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歌建设的三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的节奏上。节奏可以表现为诗歌内在情感的节奏,也可以表现为诗歌外部的轻重音和押韵等形式。自由体新诗在重视前者的同时越来越轻视后者,而后者却是诗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现当代一些经典诗歌,笔者认为,要规范自由体新诗的节奏形式,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韵律

古典诗歌的韵律主要由平仄、对偶和押韵形成。韵律表现出一种同声相应的和谐之美,并且给读者一种轻松顺滑的感受。尽管新诗建设初期急于打破古典诗词韵律的限制,但仍旧有一些诗人意识到韵律的重要性,新月派诗人即是代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我为我们提供一个范本。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大致分为两顿,并且大致是abcb的韵脚,形成相间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新月派“三美”的代表。闻一多的《死水》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押韵方式,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朵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的相间使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重复回环的节奏,在全诗形成了一种波浪式的节奏感,使诗歌的诵读性更强。诵读是否朗朗上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是否有更大的传播和接受范围。现在诗歌的传播受众越来越窄,我们不能否认的原因之一便是诵读性不强。加强诗歌的可诵读性,就不能不重视押韵。许多经典作品都未抛弃韵脚,闻一多的《一句话》第一节每一句都押韵,而余光中《乡愁》全诗只用一个韵脚“头”,何其芳的《预言》也有间断的押韵……21世纪以来的自由体新诗也许并不需要拘泥于隔行使用相同的韵律,但可以在诗歌每节的最后一行押韵上实践,规范诗体,避免散文化的泛滥。

(二)回环

回环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技法,对于规范自由体新诗十分有意义。艾青虽然倡导诗的散文美,但他也重视回环的运用,并且在后期有格律化倾向。在他的名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的咏叹一共出现了四次,这两句诗,像诗歌的主旋律,使全诗形成一个内在的“总分总分”的结构,极好地渲染了诗人的悲慨沉郁之情。穆旦的《赞美》也是运用回环,在诗中不断重复“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每一小节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虽然回环的句子在诗歌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就像音乐中重复的乐章一样,可以强调作者的特定感情,增强这两首诗的节奏感。痖弦《歌》则是全篇句法回环的模式,中间只改动几个字,却让人鲜明地让人看到生命因时间、爱情和死亡引起的悲痛。

谁在远方哭泣呀为什么那么伤心呀骑上金马看看去那是昔日谁在远方哭泣呀为什么那么伤心呀骑上灰马看看去那是明日 ……

句法回环的诗歌因为每句句法大致相同,非常容易诵读和记忆。从徐志摩到“准经典化”的朦胧诗,甚至第三代诗人都离不开回环。第三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中就不停重复“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就是这样”这三句,加深了对大海经典性的解构。回环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工整的诗体,是诗体建设不可忽视的技法。

(三)排比

排比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技法,在诗歌中使用排比,可以形成较为紧凑集中的节奏,加强感情,规避散文化倾向。

朦胧诗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经常使用排比。《回答》中,他用了四个不相信来表明自己的怀疑和信念:“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一切》中,每句都以“一切”开头,形成强烈的气势:“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日子》则用温和清新的语调铺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评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另一位朦胧诗人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是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情节奏:“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黑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这几首诗用的都是散文的句子,但是排比却让它们拥有了超出散文的节奏感。在表现一种强烈的感情时,排比应是我们首选的节奏技法。对一件事物的客观描述,也可采用排比句式。排比对于我们规范自由体诗歌的意义,也就在这两个方面。

二、视觉形式

诗歌的视觉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排列形式,即“建筑美”。主要指的是“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早期比较注重视觉形式的诗歌有“楼梯体”“十四行”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注重视觉形式的图文诗。但图文诗已经不同于新诗早期注重建筑美的初衷。早期新诗重在文字的排列,并不注重图画的作用;而在图文诗中,图画已经成为诗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文字反而处于从属地位。

(一)对称

对称其实是一种比较严格的“匀称”。对称包括句与句的对称,也包括节与节的对称。雅各布森把“对等功能”当作诗歌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对等不仅由于其规则性的复现使人感到语句的节奏感,而且它还是诗语中句段构造的基石”。⑤对称使诗歌具有形式的美感,是新诗常用的技法之一。

臧克家《有的人》主要采用的是句与句的对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首诗尽管是采用口语化的写作,但由于两句两句之间都是对称的句式,显得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节奏感。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三节的开头和结尾是同样的句子,“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是在一节之内的对称,让诗歌的形体显得具有规律性,还造成了一种回环强调的效果。

节与节之间的对称比如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痖弦的《歌》。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清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全诗前三句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行稍作变化,节与节之间的基本对称。

对称加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感,可以指导杂乱无章的诗体建立一种美学规范。在诗歌中适当运用对称,在自由中加入一些限制,可以形成自由与格律相间的变化感,使诗歌更为灵动。

(二)图文诗

图文诗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发达的。穆木天《苍白的钟声》可以说是早期图文诗的代表,而且收到了不少好评。

苍白的钟声衰腐的朦胧,疏散玲珑荒凉的蒙蒙的谷中,听永远的荒唐的古钟,听千声万声,古钟飘散在水波之皎皎,古钟飘散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古钟飘散在风声之萧萧,…… ……

这首诗在形体上基本上是两字一间断,用文字绘出一幅古钟声音向外扩散的波纹状,可以说是一种图画的展示。

台湾诗人非马有一首小诗《鸟笼》,其排列形式很有意思。其实全诗只有一句话,“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但是作者却把它排列成上半句像打开门了的鸟笼,后半句像散了架的鸟笼,从形体上强调了诗歌的主题,即自由属于“鸟”和“笼”。

打开鸟笼的

门让鸟飞

走把自由

还给鸟笼

现代的图文诗类型丰富,我们很难也无需将图文诗固定为一种或几种形体,只要它的画与文字能够恰当地结合,表现出充分的诗意,就应该得到我们的认可。

三、小结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优于部分的原则,对于诗歌来说,形式和内容就是一个整体,脱离了外在形态,我们很难界定诗歌。仅凭分行排列来判断是否是诗歌,只会令诗歌文体越来越没有规范,边界越来越模糊。尽快对自由诗诗体进行规范,对于扭转当前诗歌单极发展、促进诗体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重视起来,鼓励诗人创作时注意自觉地规范诗体,为诗坛做出榜样。

参考文献

①吕进.余光中的诗体美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7(4):152.

②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269..

③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4):109.

第4篇

一、课题回顾

课题立项前期,经过在我校语文教师以及上级领导、专家的充分论证,我们明确了此项课题的3大基本目标:

1. 传承中外经典诗文,滋育学生性灵。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文化修养。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概言之,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为了让经典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拓宽知识水平。曾有专家学者把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素形象地比作长方体的3个维度——长、宽、高。即:教师要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教师知识面要宽,要有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教师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前瞻的理念与高深的学识。而教师在经典诗文诵读中,能加深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实现这3个维度的协调共进。

3.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在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倡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搞好特色学校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努力从经典诗文诵读着眼,但不拘泥于其中,而是要开发儿歌校本课程,引导师生在大量积累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去仿写、创作,用诗歌的方式去实现对生活、对学习、对时代的感悟。在班级、走廊以及各个功能教室的布置上,更多的展示诗歌的内容。努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过程

1. 加强实验领导,保证课题有效实施。课题立项后,我们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课题组经常跟踪、督促实验工作,对各实验阶段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保证了课题实验规范、有序、顺利进行。

2. 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注重抓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开题会、科研会等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使大家认识到“经典诗文诵读”这个选题有价值,增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信心。

3. 开始实践探究,明确课题重点工作。

(1)确定内容,选编教材。从课本里,《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和《每周都有好诗文》中选取适合学生背诵的篇目,充实诗词内容。

(2)构建诵读经典诗文实验模式。在课题实验中,初步构建了“激趣——导法——引背——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经典诵读能力。

(3)有效利用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诗文时,还要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经典诗文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二是每天坚持利用语文课前1~2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

4. 扎实开展研究,促进师生同台发展。

(1)班级每日必背古诗。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中最多的能背诵几百首,最少的也能背诵50首左右。有的同学甚至把《春江花月夜》、《虞美人》、《水调歌头》、《将进酒》、《诗词》等等这样难以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让你为之叹服!

(2)学校每学期必搞古诗活动。

①组织开展经典诗文手抄报比赛。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方面的竞赛。

③每学期深入班级抽查诗文诵读情况。

④建立评价体系,对达到某一段位数量的学生授予“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

5. 创新诵读形式,整合课题发挥效用。许多精品儿歌在传唱百年后依然经久不衰,仍然是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极好教材。可以说,儿童诗歌不失为经典诵读的好素材。鉴于此,我们创新了经典诵读的形式,将省级《经典诗文诵读》课题与校本课题《小学儿歌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相结合,更大效率的发挥经典的效用。

三、可喜变化

1. 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将“经典诗文诵读”和儿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的深入开展,不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了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2.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形成了良好氛围。二是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彰显出来的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气,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文言感悟力也随之都有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诗句运用于作文之中,慢慢地实现着精彩表达。

第5篇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一)

时间流逝了,匆匆的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滑落到水里的瞬间,那么快捷那么干脆。我们已在学校两年半有余,对这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富有想象的十一月,大树上的树叶也开始变了,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绿色……美丽极了。我们13级中文A6班也迎来了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这次活动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努力参加的热情。

为了比赛的圆满进行,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小组内选出参赛的同学,然后老师和参加选手确定参赛诗歌,在准备的两周时间里,老师逐一辅导,并要求选手为自己的诗歌选配音乐,使朗诵更有感染力,便于听众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参赛同学陆续登台朗诵,同学们沉浸在诗歌创造的美好世界中。选手孟玉欣同学带来食指的《相信未来》,听她掷地有声的朗诵,你会觉得人生不要计较什么,唯有相信未来,唯有热爱生命。再由鲁芳芳同学朗诵席慕容的抒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从她的朗诵中,我们体会出诗人面临爱情激动的心情,那种爱情的感觉是美丽而凄凉的,还有靳荣和张瀚之两位同学合诵了一首《我愿意是急流》,两人配合默契,反复吟诵,使同学们体会到了爱情生活也许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要有为爱情付出牺牲精神,这样的爱情是忠贞的,动人的。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刘骐铭同学朗诵的一首《热爱生命》,之所以印象深刻,并不是他读的有多好,而是他那种勇气,由刚开始的紧张,结巴,到后来放开自我,越来越投入到诗歌的意境,朗诵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让人置身于一种沉静唯美的意境中,不知不觉中,就接近了尾声。

本次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分别是:孔嘉妤、潘蕊、万君君、张梦玲、王晓刚、柴梦六位同学。计分员是李春婷、刘银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最终获奖同学由语文老师为他们颁发奖品。

这次诗歌朗诵比赛举行的很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大家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二)

我校第一届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在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稚嫩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文诵读,你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文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教务处,语文组,各年级组及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三)

我院于十月份举行的诗歌朗诵比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响应容桂街道教育办事处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此次比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我园教师的风采,提高了教师的朗诵水平,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

对于这次的诗歌朗诵比赛,总结如下:

一、比赛形式的多样化。这次比赛使参赛的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害羞的教师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比赛设备的齐全。比赛为每位参赛选手提供了背景音乐,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朗诵内容和美妙的音乐结合起来,增加了朗诵的气氛,同时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

三、比赛内容都紧扣主题。使整个比赛的意义更加鲜明。

第6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气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识字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就是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大概3000多个生字。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对生字更好地掌握。如,在进行《登鹳雀楼》《古朗月行》《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梅花》《夜雪》《咏柳》《小池》等古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每天安排10分钟的诵读时间,通过集体朗诵的方式进行经典的诵读,久而久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已经将生字完全地掌握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经典诵读的比赛,让学生选择课本上或者课外的经典名作,进行诵读比赛,并且在比赛之后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组织比赛的优势在于,能够引起学生高度的重视,学生势必会在课下进行充足的准备,反复地对要参赛的作品进行诵读,而在诵读的过程中,对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会通过问家长或者教师的方式解决,有利于学生对于生字、生词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强,教师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可以成为终身的记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进行《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经典寓言故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诵读活动,先让学生照着课本朗读,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背诵,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学生的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积极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能够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

操,端正学生的品行。教师可以找一些课内或者课外的有关于品行道德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诵读,对学生能够起着非常大的教学意义。教师可以找一些像《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的适合小学生的蒙学经典,让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古诗文的阅读方面,可以通过诵读,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歌中的诗情画意。如,诗歌《江畔独步寻花》《夏日绝句》《望洞庭》《》等都是非常美的经典诗歌,诗歌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自然美景,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歌进行诵读,能够进一步陶冶自身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文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感受到诗歌阅读的美好。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气质得到不断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学生通过进行经典诵读,能够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学生平时诵读的一些诗词,可以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如,作文主要在谈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运用到作文中;再如,作文主要在谈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将“腹有诗书气自华”运用到作文中。因此,学生通过广泛的经典阅读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进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促进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还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学修养,端正学生的品行等,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好经典诵读这一教学新途径,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

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徐林祥,许艳.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J].语文建设,2011(09).

[4]蔚奶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1(08).

第7篇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西周时代社会现实生活,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她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知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情趣,感知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颠峰时期,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歌唱的时代,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思考,探究和实践,恳请得到同仁的指教和帮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今后语文教学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第8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琅琅的诵读声回荡在北京东路小学操场的上空,越过了教学楼,传到了大街上。这是我校正在举行的千人诵读活动。孩子们诵读的都是我校《情智语文校本教材》上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论语》、唐诗、宋词……说起我们的校本教材,首先要说说我们的孙校长。因为,这套校本教材是孙校长带领我校的语文教师编写而成的。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暑假前夕,孙校长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洗脑”的情景。他说,我校的“情智教育”已研究多年了,那么,情智语文当追求什么呢?他认为情智语文当有两大追求:其一,追求教给孩子最好的语文;其二,追求让孩子们乐学语文。

什么该是教给孩子最好的语文呢?他说道,我们祖先留下的国学经典灿若明珠。诵读这些经典,可以修身养性正德,可以丰富人的底蕴、改变人的气质,他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除了国学经典之外,经典的古体诗歌、现代诗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建设好我们的情智语文校本教材,内容要精选适合孩子诵读的“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编好这套教材,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发现经典实在太多了,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究竟选用哪些给孩子们呢?孙校长的要求是:一定要选适合孩子的,一定要选最好的。于是孙校长请来了国学专家、教育教学专家、儿童文学家,帮我们论证。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论证,这套《情智语文校本教材》终于在2009年国庆节期间诞生了。

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用好校本教材,孙校长亲自指导大家。“儿童论语”“走近李白”……这些讲座、示范课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还组织教师开展国学、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比赛,并且请来了方素珍、梅子涵等专家指导。通过两年校本教材的使用,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以前买衣服非名牌不要,自从读了校本教材上的“衣贵洁,不贵华”之后,再也不要买名牌了。赵司令员说:“我的孙子赵闻达自从学了校本教材后,对背诵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在家非要背诵诗词呢。”

第9篇

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因而我们要努力创建“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的学校文化,让学生饱读经典文化,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逐渐开启智慧,从而奠定他们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把诵读经典文化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召开古诗歌主题班会。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收集材料,在班队会上综合采用背、唱、画等多种形式。班会的主题可联系课文教学或学生生活的实际来确定。

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在学生中分组进行诵读比赛:可将同一内容的诗歌进行诵读比赛,如一组送别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兵车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也可将同一作者的诗词进行比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还可以采用对接诗句比赛,总之形式应不拘一格,内容要精心选择。

成立古诗文朗诵兴趣小组。召集一些爱好诗文的学生成立一个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诗歌演唱会、诗歌鉴赏会、郊游中的诗文朗诵会等。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古诗文卡片,让学生将古诗文抄录绘制成卡片,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里,三五成群地竞相朗诵比赛。

开展古诗文贺卡赠送活动。先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给每个学生赠送一张写上古诗文或名言警句的卡片,如给贪玩的学生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或是“业精于勤,荒于嬉”;给遭遇不幸的学生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有骄气的学生写“谦受益,满招损”或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给优秀的学生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不注意节约的学生写“成由勤俭,败由奢”或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给好动的学生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给班干部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第10篇

1、《诗经》先秦时称为《诗》,因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成为《六经》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一为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根据工作安排决定举行古诗背诵比赛。特制订本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及内容:

(一)主题: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系列之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二)内容:小学生所学过的古诗背诵篇目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9日-5月10日下午2:104:30

三、活动地点:南四楼大会议室。

四、参赛人员: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比赛形式:

各班语文教师推荐2名,学校随机抽取2名参与。

六、组织安排: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比赛评委。

七、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抽背范围:所学语文课本中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2、比赛环节:

(1)比赛分两组进行,一、二、三年级为低年级组,四、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

(2)每名参赛选手背诵两首:自选一首,评委随机抽取一首。

(3)比赛顺序:按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

3、背诵质量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背诵熟练完整。注意:背错一字扣2分,背错作者或朝代各扣5分。(80分)

②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0分)

③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0分)

八、奖励办法:

①比赛按各班评分总和排名分年级设集体奖:一、二等奖。

②根据个人比赛成绩将设立:一等奖、二等奖。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二一、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12月4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学校礼堂

四、参赛人员

三、四、五年级每班推荐2---3名学生参加比赛。

五、比赛形式个人背诵。

六、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个人抽背范围: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0首。

2、比赛环节:

个人抽背。按先后顺序逐个上台抽签背诵。

3、评分标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歌节奏。(5分)

②背诵熟练,语调把握好。(3分)

③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④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七、比赛规则: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会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八、奖励

此次比赛按评分总和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九、相关事宜

评委名单:

会场布置:

统计:

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按要求参加活动。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三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古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为了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诵读古诗文、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风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积极促进全校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高一语文组特组织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为做好第一届古诗文背诵比赛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胶州三中政教处

承办单位:高一语文组

参赛人员:

初赛:高一全体学生

复赛:每班2人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5日

活动地点:

初赛:各班教室

复赛:多媒体教室

活动规则:

1、背诵范围:

《必修三》指定背诵篇目

2、比赛过程:

①准备阶段:由语文组确出诗文必背篇目和公布到各班级,要求全体同学做好充分准备。

②背诵积累阶段:各班统筹安排,语文老师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抄好背诵篇目

③初赛阶段。各班采用现场背诵的形式推选出2名学生参加语文组统一组织的比赛。

④复赛阶段:由语文组统一组织

3、比赛规则

争先恐后部分:名诗、名句抢背。名诗背诵完全正确者每句得5分,背错不得分。

损人利己部分: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为对方任选一种,每一种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对方背诵完全正确每句得10分,对方背错,则本方得相应的分数。

如履薄冰部分:这是一道风险题,从谁持彩练当空舞七字中为本组任选一字,每一个字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背诵完全正确,则得15分;背错,则减去相应的分数。

评分标准:

背诵内容:见比赛规则背诵形式:

①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②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活动要求: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赛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相关事宜

①评委名单:

记分员:各班班长

评委:王敏、张丽、周晓荷、张允玫、杨霞、王振芬、高妮妮、史泽东、薛飞豹

②比赛中间穿插表演节目:奖励办法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 经典诵读 策略

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高校的国学院到国学引入中小学课堂,从政府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到各类媒体论坛和大师讲坛,可见国人对国学的兴趣高涨。国内外的文人、学者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适合初中生经典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调动学生积极性

周围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除去休息时间,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能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学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壁等张贴上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必然能大增。

(二)、在班级中为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让学生浸濡其中,乐意亲近经典。老师要么参与其中,要么微笑地围在旁边看着,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念。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读起来更轻松,记忆经典的速度加快。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展对经典诗文阅读内容的研究,扩大诵读范围

(一)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是长远的,也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上至上古时代,近到现代,作品浩如烟海。作品形式各不相同,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富有情趣,有的富有寓意的,有的故事性很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比如《诗经》、《论语》、《离骚》、《史记》、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家、苏轼、曹雪芹、等载入史册。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孩子们,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二)按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诵读篇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也不乏有糟粕之作,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比较消极。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赏读,需要我们进行过滤、筛选。

(三)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诵读篇目。

1、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在经典诗文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如学习《沁园春*雪》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寻找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如梦令元旦》、《沁园春雪》、《答李淑一》等,共同赏析,共同走近他,了解他。这种拓展,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诵读更有张力。

2、结合时事、季节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主题研究,进行诵读。

例如可以选择季节主题,春夏秋冬皆可研究,尤其是唐诗。春有《春晓》、《元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绝句》(迟日江山丽、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夏有《小池》、《晓出净慈寺》等。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展眼界,去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类或散文。可诵读的主题还有许多,如从内容上来分,抒发爱国情怀、乡情类的、山水田园类的、边塞诗词、友情类的,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

除此之外,选择诵读篇目时,也要兼顾所选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生活性。

三、指导诵读方法,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四、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五、与习作有机结合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文是中国优秀文化瑰宝中绚丽的奇葩。传承经典,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为此,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沐浴经典、浸润书香。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都市家教(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