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0:4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毕业生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火在商业前沿,零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纷纷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抢占市场,争做新零售排头兵。而魔都上海,在新商业下又被誉为“新零售之都”,除了市场趋势的红利外,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
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硕士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硕士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硕士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硕士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硕士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硕士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數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关键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迄今为止,国内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少文献都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研究。陆翠萍(2010)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包括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大,教师负担过重等[1]。李达(2011)对桂林三所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近50%的教师认为论文质量仅能勉强达到要求。原因包括会计数据往往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学生在收集数据和调查访谈时比较困难等[2]。江燕红(2013)对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肖丹(2013)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原因包括学生不重视、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4]。王喜荣(2016)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包括学校要求不严格、学生态度不端正、选题不切合实际等[5]。田利军和王景博(2016)对天津高校140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后认为论文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绩点、英语水平、导师职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术氛围均与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6]。
还有些文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田春晓(2010)认为每学期专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财经话题展开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可以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7]。李达(2011)提出增设毕业论文撰写技能培训课程,严把选题关,论文题目确定后,教学部门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审题,严格淘汰不合格的论文题目[2]。肖丹(2013)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4]。王海兵(2014)可以统一举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会,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某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8]。于卫兵(2014)提出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认为研讨课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二者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契合,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苗晴,石盈芳,彭宏华(2015)提出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选题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10]。罗喜英(2016)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实践相结合,认为此举可以缓解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各种矛盾,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11]。
有的文献提出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俞军、李道芳和巫绪芬(2010)提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成果要运用到企业实践中[12]。江燕红(2013,2014)提出可以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提出可以尝试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3][13]。王兴娟(2013)提出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能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而且内容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可直接用于企业实践的,经学校审定可替代毕业论文[14]。
二、关于创新性和学术性
(一)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
真正做過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讲,能够有所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本科生了。大部分本科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写出比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就已经不错了,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在是勉为其难,客观地讲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一些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宣称的所谓“创新”根本就不能算是创新,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相去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将创新性作为评价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标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可以把创新性作为一项参考性指标来观察,归为拔高性要求,这样更切合实际情况。
(二)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传统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采取学术论文的形式。但是,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都是进入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学校在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比如,合肥学院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12]。北京城市学院试行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13]。对于这种形式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讲,用学术性来评价其质量就不太合适。因此,本文认为,在对某些基于实践、新形式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三、关于学生
大四学生的事情较多,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还要应对各类招聘和考试。目前企业秋季招聘通常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和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是在每年的12月,企业的春季招聘大多从3月份开始,研究生复试一般是每年的3月-4月份左右,省级公务员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省事业单位考试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初。从上述时间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是一个空档期,而且这个期间正好处在寒假期间,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用来写作毕业论文。因此,本文认为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比较合适,可以避免与各类招聘和考试的时间相冲突。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本文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偷懒省事,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不是陈旧不堪,就是大到没有边际,要么就是在网上找那些参考文献资料比较多,比较“好写”的题目。相比起来,指导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本专业领域比较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或设计那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题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而学生自主选题一般情况下是不靠谱的。
本文认为,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只想过关交差按时毕业,那么即使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外语水平再好,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四、关于指导教师
有文献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6]。本文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太大,区分不是很明显。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未必一定高过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现实中,某些职称较低的教师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锐意进取,紧跟学术前沿,勤奋努力,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往往能够指导出比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的文献认为科研经费多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通常比较高[6]。本文认为现实当中,会计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指导教师即使花费科研经费,通常也是比较多地是花在硕士生或博士生身上,一般情况下很少将科研经费花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上面。另外,在现实中,有很多科研经费的老师通常都是所谓“能人”,一般都很忙,不少人还兼有行政职务,事务繁多,花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都比较有限,反而影响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指导教师有没有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如果指导教师对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么即使该教师的职称再高,科研经费再多,也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现实中有这么一个教师群体需要引起注意,他们往往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什么行政职务或头衔,也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职称不高,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多。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老师,有工作热情,做事认真,受过博士阶段严格和规范的学术训练,加上指导的学生不多,没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论文。这个教师群体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比较高。
五、关于
现在各大学普遍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实行制度,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一样,有的学校是抽查,有的学校是全覆盖。制度对于遏制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有些具体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提交的必须是答辩前最后一稿毕业论文,本文认为这个规定可以修改一下。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通过学校的,把毕业论文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结果是通过了,但毕业论文也成了“废品”。因此,指导教师对通过的毕业论文应当进行仔细审阅,对那些“废品”毕业论文要督促学生进行认真修改。尽管通过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一定高,甚至不一定合格,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否定的必要性,这一制度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应该对全部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而不是抽查。
目前各学校制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宽严不一。有的学校规定是文字复制比低于25%算通过,超过45%或50%的被认定存在严重抄袭,本文认为这种认定标准偏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可以比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低,但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不利于学生建立对于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本文建议文字复制比低于20%算通过,20%-35%认定为存在疑似抄袭行为,超过35%认定为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制定适度从严的结果认定标准对于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底线是非常必要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评价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每年1月份和2月份比较合适。教师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区分不是很明显。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的多少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響有限。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以及指导教师有没有做好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很关键。毕业论文制度应当坚持并加以完善,结果的认定标准应当适度从严。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85-187.
[2]李达.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面临难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1,07:70-73.
[3]江燕红.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分析[J].财会通讯,2013,19:41-43.
[4]肖丹.亟待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123-124.
[5]王喜荣.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04:126.
[6]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7]田春晓.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8:110-112.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 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 “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 “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 “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 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 徐 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48.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
网()创建于二5年十月的研究生论文服务中心,为毕业论文需求用户提供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并发表各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包括发表硕士论文、职称论文、工程硕士论文、mba毕业论文、会计毕业论文、中级职称论文、在职硕士毕业论文、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计算机论文、英文论文、、职称、核心期刊等业务。
现在我们学校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主要体现在:
1、严格确定一个指导教师所能够指导的毕业生的数量,是1比20,也就是说一个老师最多只能够指导20各学生的毕业论文。
2、加强了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具体来说,法学本科论文写作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和选择题目一样重要,有时仅仅从名气和一些外在的东西作为选择的标准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应当以是否严格作为标准,因为这样的教授,因为他们更有效率,而且更看重你的研究。
(2)确定题目,进行开题。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向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报告你选择的题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你做了哪些准备,比如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文章,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你对自己论文写作的总体安排和进度。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回你就所拟写的题目提出各种意见,支持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改进的意见等等。
按照现在不少老师的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是先要搜集资料和撰写提纲的,因为对于指导老师来说,判定一个学生的论文到底能够写道什么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你搜集到了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没有好的米是一定做不出味道好的米饭的,另一个就是要看你的论文的提纲如何安排布局,这个论文提纲包含了你的论文的结构和主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所以至关重要。
(3)初稿写作阶段。在完成了以上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进入初稿写作阶段了;在初稿写作之中,可以就遇到的问题同指导教师交换意见,也可以向同学或者其他的先进们寻求帮助。
(4)定稿和答辩。初稿写就之后,要送给老师审阅,请老师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发给同学们进行修改,这样的修改可能会经过好几次,直至最后,经指导老师同意就可以定稿了,教师签署意见推荐答辩。
与同学们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主要的就是要经过这几个步骤。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考察学生多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还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对高职财会专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立足于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本文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
1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1.1选题过大
根据对本届高职财会学生的调研发现,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现象,例如“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选题,这些选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广,甚至类似的选题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一定难度,超出学生能力的选题自然会为学生的写作带来负面影响,最后为了应付任务,很多学生为了只能将论文进行简单的罗列拼凑,最终导致论文的质量下降。1.2选题重复除了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有关企业盈亏管理或者职业道德方面的选题比重较大,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对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学生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接触的知识比较少,很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而且很多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校学习,很少到社会中进行接触调研,所以学生能够利用的论文资料仅仅局限于第二手资料,这也是毕业设计内容出现雷同的重要原因。
1.3选题的时代性不强
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了解时事的素质和能力,可是很多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存在着选题时代性不强的问题。学生选题的时代性不强的另一层面的重要原因是很多时事的研究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时代性较强的资料可参考的文献很少,所以很多同学为了避免找不到资料,往往倾向于前人研究过的课题。
2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思路老套
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义务教育的限制,思维的发散程度有待提高,从我们的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很多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的,这种思路虽然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这样的研究思路未免过于呆板,中规中矩、没有新意的研究方式终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研究成果来说也并不是很好的现象。
2.2实证研究不够
根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案例研究,真正提出研究假设的同学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对现有案例进行叙述和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很多研究假设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事,财会专业的学生本可以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统计学和计算机的知识,对实践中的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尝试,所以造成了很多毕业设计实证研究不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打动老师。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毕业设计往往会论文口号式的作品。
3新时代影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3.1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独立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在接受程式化的训练,而并没有做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转或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况且,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很多学生无法因此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开设专门的毕业设计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难免有些生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大段抄袭的现象,要么需要指导老师单独指导。
3.2就业压力大,分散了学生精力是造成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之际,往往也是考虑就业的重要时期,以至于很多同学无法较好的处理两者的管理,特别是今年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层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同学往往大部分的经历花费在求职就业上,忽视了毕业设计的研究和写作,最后采用消极的态度完成毕业设计,当然这也是是普遍存在于高职学生当中的态度问题。
3.3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除却学生自身的为题,负责指导学生的老师,也存在一定为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些教师对理论教学十分精通,但是缺少实践的经验,这也是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安排上,并没有将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环节,很多毕业设计将会因此沦为交稿的形式主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没有接受到相应的指导。
4新时期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4.1确定论文选题时要考虑周全
面临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在毕业设计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在论文选题方面,很多教师要对此考虑周全。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和本专业密切结合,充分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论文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实际,在论文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充分衡量论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在进行学生选题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平衡,避免选题过于集中;最后,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和实际相符合,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
4.2论文的写作应注重规范
研究和实证究的相互结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会计问题。目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重要问题是很多毕业设计过于理论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义不大,所以当少数学生提出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的实际来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并悉心指导。学生在实习工作单位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往往也是最具实际意义的选题,并且和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相关,也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内,所以学生的完成度会相对高一些,其研究成果也更具实践意义。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和其工作或实习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能够明显提高论文质量。
4.3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高职学校需要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予以充分重视,组织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全面提升校内教师资源,注重实践性老师的培养,并且加强青年老师的实践锻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进校外高级专业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指导。
4.4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一,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内容标准,在程序生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有序进行。在论文规范层面为教师节省出大量时间,将教师的能力和精力充分运用到学生问题解决和学生工作的指导中来,而不是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学生毕业设计的字体和段落细节问题。第二,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监督和考核。在学生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其完成进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学成完成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为此,教师需成立答辩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情绪紧张,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小组要秉持公正,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答辩是毕业设计考核环节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客观评价,做到严格的质量把关。
5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毕业模拟设计
一、素质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要求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会计学又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管理学科,许多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期望值也较高。一份调查资料表明,90%的企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有40%的企业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毕业生,而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走上社会的岗位适应期,在校期间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是由实验教学、模拟做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构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了模拟会计实验室,结束了会计没有实验课的历史,比照企业会计业务的分工在校内建立一个实验室,按照经济业务让学生遵循会计原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模拟完成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全部工作。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会计模拟实验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目前各高校来看,会计实践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狭窄,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现在许多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来看,涉及的内容往往只是一个企业最后一个月份的经济业务,而这个企业一般都是工业企业,实验教学内容狭窄,而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可能要到商业、银行、房地产等行业部门工作,而这些行业又有自身的核算特点和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择业空间。另外,在模拟实验教学中,往往给出经济业务,给出原始凭证,由学生亲手对这些业务进行加工,填写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出报表。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虽然实验内容不少,但学生不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会计实习走过场,完全达不到实习要求
会计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比较理想的实习方法是选择一个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的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各项会计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传统的实习方法已无法进行,学生的会计实习成了大问题。首先,从认识实习看,主要是让学生到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掌握企业的生产特点,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到企业现场也是走马观花;其次,由于学生人数多,实习企业不好联系,实习基地很难建立,再加上学生就业的冲击,很多高校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往往采取“分散实习”方法,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自己独立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宏观指导,这种分散实习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去实习。另外,现场财会人员一般也不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这样的实习效果完全达不到实习目的。
(三)毕业论文撰写抄袭现象严重,根本达不到培养的目标毕业论文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创作,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目的。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做出来的,由于毕业实习走过场,导致毕业论文大家抄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此外,由于各高校对会计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匮乏等原因,使实验室的仿真程度与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实验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的落后,再加上会计教师大多理论功底强,实际能力低,没有现场经验,以及实验教材滞后等原因,导致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不容乐观。
三、构建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会计实践教学,在制订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以外,更要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遵循三条线,即以分散在课堂实验教学为基础,以集中实践教学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重要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占整个教学过程的30%,增加实训教学模块,构建基础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职业技能实践和实践技能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毕业论文为毕业模拟设计,校内外实践有机结合,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并实现会计手工模拟做账和会计电算化模拟操作一体化,使学生真正达到“无磨合期”的就业目的。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一)会计基础实验
针对《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开设的单项实验。通过单个项目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会计处理程序、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以及成本核算,为专业综合实验奠定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用友、金蝶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掌握用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的现代化核算手段。
(三)专业综合实验
在所有专业课程学完之后,把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会计原始资料,交给学生进行账务处理,并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报表编制和编写财务状况说明书,对企业一个会计周期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实验。
(四)职业技能实践和职业技能考核
毕业前在仿真会计实验室,模拟现场企业实际,按不同的会计岗位分工,划分不同核算小组,由每组学生模拟不同角色进行会计工作,行业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和金融业等。同时,设计职业技能考核环节,模拟企业招聘会计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这个考核一是检验学生实践技能,二是模拟职业竞聘为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其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图1
(五)实习环节
三个实习环节要实现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在校外企业实习由于时间、企业实际情况等限制,学生很难真正掌握企业的各种情况,因此,要结合教学录像片来进行。另外在专业实习环节可以和会计公司合作,学生到会计公司记账。
(六)毕业模拟设计
在毕业实习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企业实际为企业设计会计科目、财务处理程序、会计制度、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等。要对设计依据和理由进行充分说明,通过此环节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的实现,必须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和充分的实验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汤寿衍.加强会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经济师,2003,(12).
第二课堂作用发挥不明显,实践实习环节形同虚设第二课堂和实践实习环节是课程设置的辅助环节,这些环节的设置不可缺失,俄语专业建设的负责人十分清楚这一点。但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俄语角、各种俄语竞赛活动,各种俄语文艺演出活动等)组织得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这导致了学生放散羊,制约了第二课堂活动效果的发挥。实践实习环节一般放在四年级进行,基本分为集中实践实习和分散实践实习。结合找工作的需要,俄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选择分散实践实习,有的学生把实践实习当作了找工作,他们往往随意地选择一个单位,有些实习单位与俄语竟然毫无关联,更有甚者不去实习、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这是管理不到位的后果,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问题频出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在教育界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就俄语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最后一个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学生往往是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就业或是应聘单位的岗位锻炼之中,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写作,与导师见面的时间微乎其微,学生难以得到导师的当面指导,导师同样因找不到学生而感到苦恼,毕业论文写作上出现的问题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选择和课程设置均应从实际出发,作到因地制宜,绝不能盲目照搬。如文科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应选择俄语专业课程+二外的课程体系,课程上要侧重设置俄语语言知识技能课及二外语言知识技能课,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语言实习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力度。如是理工类高校则应选择俄语课程+二外+某一专业课程的体系,招生上应选择具有俄语基础的生员,课程上要侧重设置较高水平和深度的某一专业方向上的俄语课程,设置的顺序应先为某一专业方向上的专业课(中方教师汉语讲),然后是某一专业方向上的专业课(外籍教师俄语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鲜明的办学特色,毕业生才能更具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除重视专业基础课外,还应结合专业需求设置一定量的选修课程。如对单纯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涉外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了解与俄罗斯人交往的礼仪,会谈判的艺术,懂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知晓会计核算业务等知识。因此应开设《外交礼仪》《谈判艺术》《俄罗斯法律法规》《会计核算基础》等相关选修课程。对某一专业方向上的俄语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业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了解相应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如对俄语专业“土木工程”方向的学生来说《力学基础》《物理基础》《俄罗斯建筑历史》《俄罗斯建筑市场》等选修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选修课的开设也要把握是“选”的原则,不要以修学分的形式强加给学生,但必须在“选”前给学生讲明学习选修课的重要意义。只有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作出选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选修课才会发挥应有的价值。
大学学习三四年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就业、就好业,那么学生一入学就应首先对所学专业的方向、内容、目标等有所了解和认知,就应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这种清晰的专业认识与正确的学习思路来自于《专业导读》课程。而初步的职业思想和计划来自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就应对“就业”有明确的认识,就应明了就业形势,就应掌握找工作的基本技能,如:就业简历的书写与投放;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应聘的礼仪等。这些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来自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增设《专业导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三门必修课,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进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部分专业课调整为低年级开设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接触到专业知识、有效缓解高年级学习压力,进而保证专业课学习质量,就应秉承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将部分专业课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对单纯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从大一下学期开设《新时代俄语通论》《俄罗斯国情》和《前苏联概况》,从大二上学期起可开设《俄苏文学史》。对某一专业方向上的俄语专业学生而言,例如“商务方向”俄语专业可从第二学期起开设《商务翻译》和《商务俄语公文写作》,从第三学期可开设《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学基础》。科学管理第二课堂、实践实习环节,发挥其应有效能“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第二课堂却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从而尽情学习和发挥。”这充分说明了第二课堂设置的重要性,因此广大俄语教师要充分提高认识,把第二课堂当作一门课对待,并付出时间和精力管理好第二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效能。对于实践实习环节,各高校的俄语专业应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多设实习基地,取消学生分散实习,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到实习基地认真负责地管理好学生的集中实践实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为就业、就好业夯实基础。
变毕业论文写作为《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指导》课,并于低年级开设,为学生就业预留充足时间各高校俄语专业应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对于一名大学本专科学生而言,经过三至四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距离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论文创作在能力保障上仍存有较大差距,对其而言困难巨大,可谓为时太早。第二方面,学生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心想就业,这导致一心二用、适得其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不应放在让学生具体创作出成果上,而应放在凝练学生一定的学术方向、教会他们一定的科研方法、练就其一定的写作功底上,因此可将毕业论文写作变为一门课程(《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指导》)并将其安排在低年级开设,将整个大四下学期的时间留为学生找工作的时间。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教会学生科研及论文写作方法的目的,又为学生留足了找工作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于长春 刘扬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问卷调查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其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其获得学位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毕业论文质量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2]。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始于1979年,业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学为主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经济学三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5080人。近年来,我校经管类专业在如何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内容空洞、论文过程管理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为此,亟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予以应对。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概念的界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关键课题。那么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本科论文质量其实质就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文本所达到某些衡量标准的水平和程度[3]。同时赵英才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含的评价要素有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等[4]。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撰写、教师的指导、培养的目标、学科的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同时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的管理绩效对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论文质量就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教师指导能力、学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门管理能力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应以质量为中心,构建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撰写、答辩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使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持续改进。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静态质量,在此主要关涉到对论文的结果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涵盖的内容有形式质量、内在质量和答辩质量。其中形式质量是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具体要求。[5]论文的内在质量则主要是指论文的选题价值及成果价值。而所谓答辩质量则体现在大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答辩质量的高低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于论文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另一个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论文的动态质量,所谓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在此主要是指对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对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质量监控,并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使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得到切实的贯彻。
二、影响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学类,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专业,其中由于投资学是2015年新增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所以此次未有统计。本次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跟踪调查等方法,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访谈法则主要是针对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而跟踪调查则主要对2016届和2017届经管类毕业生的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将相关信息搜集整理。从质量管理系统的角度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数据,课题组发现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体、指导教师、学生、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责任,决定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所构成。这里主要由学校及学院等毕业论文管理者和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及教研室所组成。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从学校层面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观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未颁布对该项工作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而学院本身又未出台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管理细则,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在论文选题、教师指导、成绩评定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导致学校各层级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二)指导教师
众所周知,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对论文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论文的框架结构,直至论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导教师2017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7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细心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2%的学生将自己毕业论文通过及取得优异成绩归结于指导教师的严格监督、主动指导,还有7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论文选题上的科学指导,另外还有80%认为是教师在资料收集上的帮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导等,然而同时由于学校生师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学压力较大,以及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等缘由,仍有约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不太负责任,对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倾注精力不够,其结果就是导致其论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未通过。
(三)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结构、科研素养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其中有近80%的学生是在4周以内完成其毕业论文,而在两周以内完成的比例也高达51%,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科研的训练,而其自身在自主获取知识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而只能依靠东拼西凑来完成任务。
(四)质量保障激励机制
近年来,为促进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而却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方法,特别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更是如此,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所制定的诸多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师的毕业论文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之,学校、学院等各级部门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也缺少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学生也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它主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组织内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首先应科学构建从学校、学院到系部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界定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工作职责,制定更为具体和详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细则,其次要强化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的撰写历经始于选题、经过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到最后的成绩评定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与完成质量息息相关,并都会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鉴于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作用的真正发挥有赖于其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责任意识的强化、指导能力的提高、指导方法的改进与自身修养的加强[7]。由于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求有好的选题和创新,而好的选题和创新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术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的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三)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现状,学校应该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社会调研、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另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塑造其严谨的科研态度,使得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能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去,继而形成良好毕业论文工作氛围,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是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对毕业论文质量有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湖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所谓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不仅涉及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且还涵盖评价的角度与方法,也就是说质量评价既应该有结果评价,还应该有论文撰写过程、相关环节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内容[6]。同时还要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抄袭现象的处罚力度。当然事后的惩处,震慑作用是暂时的,难有长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能力和习惯,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稳固的信念,逐步培养起求真务实的作风。
参考文献
[1]刘彬让.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安静,李风娟,兰海鹏.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26):31-32.
[3]宋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09.
[4]赵英才著.学位论文创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依据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和生源情况,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目标要求,按照“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并实施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为三方面: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一)课程结构上形成“平台+模块”的框架,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才基本规格要求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其具体含义是在应用平台上设置了职业技术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和第二、三课堂模块。在学院统一规定的公共基础平台外,又在专业理论平台上设置了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限选课模块和自由选课模块。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对各类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须、适度”的理论前提。从总体上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置课程旧框架,增强主干理论课程整合。
(三)把职业资格认定类课程整合进课程体系中,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相关行业作好准入的资格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串连起来,能以行业需求为主线,为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构建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原理。
二、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拟教学形式。形式依据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而定,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的实训与实习,并把二者紧密结合。同时有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和会计、财务、审计电算化相结合的实训。单元实训为每门课程的基础,专项实训针对岗位需求而设,还有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企业经营全过程实训,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
(2)全方位模拟实训内容。由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训扩展到主要行业的模拟实训如施工企业、商贸企业、行政企业单位等;强化会计、审计、财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增加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最终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岗位化,更加全面,为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奠定基础。
(3)全方位模拟教学环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包括会计咨询公司、金融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
2.双循环
日常教学中双循环是指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审计、公司(企业)财务等课程单元模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专业调查,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协调、交往的能力。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侧重基础模拟训练,培养基本职业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在时间安排上,分别在一、二、三、四、五、六学期进行,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是伴随每门专业理论授课同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连续不断线,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包括整个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系列的综合模拟实训,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以校内实训为主,按设定的模块进行实训,集中在大四第七学期。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就业实习,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能力。
3.多模块
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1)出纳岗位实训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上岗后能扎扎实实地从基础业务做起,出纳往往是学生进入财会部门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出纳业务也是财会人员的基础业务。此模块设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
(2)会计(审计、财务)岗位实训模块。将学生置身于会计(财务、审计)主管人员的岗位,进行经营或业务活动全过程的会计业务、审计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处理。主要以工业、商贸、施工、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主要经济业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的内容及方法与操作技能,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把握继续发展的机会。
(3)纳税申报业务实训模块。学生在校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较少,但用人单位在选择财会人员时,往往非常看中其纳税申报与纳税业务处理的能力。该模块完全模拟企业纳税申报业务全过程,使学生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训练。突出各种税金的计算、合理避税的运用、调整账务处理等内容实训,各种税收处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大,这项任务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要求高,所以纳税申报业务是财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ERP沙盘模拟实验”模块。该模块训练,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跳出财务看财务,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判断力、经营决策和财务及经营活动分析与评价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法,从而从更深层次把握财务管理内涵。在这一模拟实训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对抗性的实战训练。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企业管理角色,包括会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
(5)特殊业务模块。设计这一模块,旨在加强实务操作训练,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一些特殊业务处理因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颁发与实施越来越国际化、标准化。这些特殊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学生在校只学些基本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该模块设计。
(6)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四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较弱,文字组织能力较低。为此我们利用日常各种实训与实习机会要求学生写出论述性的总结和调查报告,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待进行较长时间的毕业实习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逐渐培养出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日常积累的资料,针对论文选题,较为顺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实习中取得的与论文相关资料,较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1.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1―4学年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新版教学计划,从而保证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认真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
(2)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从事财会工作,无论是手工核算还是计算机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胜任工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财会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3)课余学生分散实训与相课堂集中实训结合。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
(4)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内容提交一份论文性质的调查报告,作为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内容。由于财会专业建立实习基地难度较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严格要求学生按实习指导书具体规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实习。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求学生撰写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
3.加强实践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可选用正规出版的专门教材,也可由教师自行编写。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同时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4.改革与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具体包括:
(1)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学的有限时间进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实践教学。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到实践单位参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岗位轮换、角色转换、社会调研等灵活多变方法。
5.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1)请进来。聘用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人员为专职教师;外请专家讲座,指导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实训。
(2)送出去。到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财会软件开发公司接受专门培训;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前提下业余时间到企业、单位参与实务操作。
6.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考评
(1)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
(2)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师生互评
以上各项指标均赋予相应的权重登取成绩,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为“五级分制”。
三、素质拓展体系
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素质拓展体系应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专业素质的拓展、社会综合能力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培养技术开发能力。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开展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学生通过培训和专业证书考试,使专业应用能力转换为技术资格。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12-02
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才曾是大多数高校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曾是被高等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条人才培养的“铁律”。然而,笔者多次参加校企合作论坛,与用人单位接触后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希望高等学校改变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思路,压缩不必要的课程,针对企业实际培养企业岗位设置所需的相关人才。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尺度归根到底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主要是高校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也是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这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机构精简,往往要求一人身兼数职。因此用人上要求知识结构多样化。同时,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较高的人力资源投入,因此用人上还要求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即“拿来就能用”。
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社会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需要具备经济学综合知识的高端人才。现实的困境是,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因为没有必备的基础技能,尤其是财务技能,因而在就业时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也认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不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然而,到了一定层次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遇到了缺乏扎实的经济学综合知识的瓶颈,无法上升到高端人才序列。为使以理论见长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具有实务动手能力,培养方案设计时应改革经济学教学内容,增加财务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比重,提出了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建设方向。为使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功底不因加入财务管理课程而减弱,我们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课内不足导师弥补。为此,我们提出了经济学专业改革的“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一、改进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作为复合型人才,在坚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学知识,为未来能够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的财会专家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应具备未来财务总监应具备的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数学、会计学、财务学、审计学、外语和人文知识,具备应有的社交能力。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要求改革传统的“理论型”、“宏观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学术和实务前沿,构筑动态的“财务管理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税法等专业和专业发展课的基础上,逐步设学科入门指导、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专业案例研究、ERP软件操作、ERP沙盘模拟实验、税务筹划、管理咨询、财务分析、风险管理、财务危机管理、资本运作、资金筹划、公司治理、智力资本会计、作业成本管理、反倾销会计等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结合的选修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实务技能。
二、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的在校课时是有限的。当财务管理类课程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后,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课的课时势必减少。为避免“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变成“财务管理专业”,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加强多媒体授课频度,提高授课效率,减少各科的课时。二是课内不足课外弥补,对于可以通过自学的基础性、理论性科目,尽量采用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学模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夯实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功底,也有助于这些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跟随导师亦步亦趋地掌握实务技能。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实务导师制。实务导师制保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导师联系,随时解决学校学习与实务前沿的结合问题。实务导师可以不定期、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实习性指导、业务性指导以及创新性指导。实务导师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对所学的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应用专业知识协助实务导师做一些具体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在培养计划中设创新学分,鼓励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各类经济管理方面的竞赛,开展“竞赛教育”。“竞赛教育”一方面促进参赛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使导师及时了解所指导学生的水平,完善导师对学生的培养。
三、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同时也是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成为导师课题的子课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与优秀率。导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为所指导学生讲授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为本科生做好“写”的准备。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应推广“设问式”教学,改革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设问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迁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课程综合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整合作用。管理会计使学生利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服务,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课程综合设计是将学生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非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雄鹰式人才”。日常教学管理中应开展教风、学风调查与反馈,保证“教”、“学”关系良性发展。每学期开学第三周与第十四周进行教风学风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和促进“教”、“学”关系良性发展。为“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教学互动基础。
四、结语
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外乎服务地方、联系行业、面向全国,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了寻找适合该目标的培养模式与途径,解决高校大众化教育引发的种种问题,比如,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对专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较差等;我们结合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定位设计了“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经济学本科专业为对象,以“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开设学科入门指导、专业研究方法入门、专业案例、课程综合设计等课程和增设创新学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方案改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广“设问式”教学方式,开展竞赛教育。“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相对于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在专业意识、专业思维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快速融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真正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在低年级时,以本科生导师制来培育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宽口径”。在高年级时,以“财务管理型”定向深化经济学专业深度,并通过实务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应无限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如此,“财务管理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促使一专多能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全才”,解决了人才培养宽口径与专业深度的矛盾,并使人才培养无限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