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型课总结

微型课总结

时间:2022-02-08 01:0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型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型课总结

第1篇

1、对音乐“微型课”的认识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短,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在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学比赛、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2、分析各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2.1 各地方提出“微型课”考试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很多省市在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而有效地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估,通常采用上微型课的方式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时面对几百人,甚至一两千人的众多场面,要采用普通上课的形式,场地、学生、时间等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而微型课恰恰不受上述限制,能够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 “微型课”就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最好标尺。

2.2 对其要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局给师范生出微型课考题,因为它耗时较短,相当于普通课堂的1/3,形式“短而精”,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给予我们师范生很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微型课的了解和把握在我们师范生中的是非常重要地,是不可忽视地。

2.3 根据其要求分析如何上好微型课

以下分析是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则要点:

(1)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以唱一首歌、播放一段视频进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讲授人表现要干练。音乐微型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点在于,音乐占了大比重,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教师的范唱不可避免,没有“唱”,也就不谓“音乐课”了。所以,在微型课堂中,该唱的唱,该动的动,一切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为先,准确的范唱是教师最直接的呈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上神情、动作、手势让学生体验作品的音高、情绪、力度等等音乐要素。所以,无论如何,一个准确无误、生动的范唱在微型课当中是必须的,尤为重要的。

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3、“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3.1在“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导入环节。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上课环节。因为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结尾环节。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3.2 关于微型课的训练方法

(1)平日里要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有了实践的经验才有能力把握微型课讲台下无学生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台下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熟悉教材教参,了解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在微型课考试中做到胸有成足。

(3)自我训练,在考试前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微型课训练,在镜子前将教学过程完整呈现一遍,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

(4)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惶恐的情绪。超越自我、信心百倍。在微型课考试中发挥出色的表现。

第2篇

7月27日—7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咸阳师范学院主办的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分三个阶段历时五天。

第一阶段: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

董小平老师《师德》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的报告,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周青教授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实施建议六个方面为我们深度解读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身为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许超超、吕剑飞、赵永刚、张艳等四位老师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充分展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业务上的学习和研究要永不止步。

第二阶段:参与式微型课展示与交流。

微型课展示期间化学专家葛秋萍老师、张安珍老师针对每一位学员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细心指导,帮助学员积极提高,同时语重心长地提出“我们的教学艺术可以欠佳,但我们传授的知识必须完全正确”,只要我们积极研读课程标准,博采众长,我们不优秀都不行。通过微型课的展示,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微型课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而且没有学生参与,但上课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要上好一节微型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2、迅速切入课题

3、主题突出、主线分明

4、内容简练、独立完整

5、学生主体、适当互动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第三阶段:培训总结。

第3篇

近年来,微型课成为各地一种新型的、热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为数学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微型课往往是一种专题型的方式存在,可以是专门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是介绍某一概念、甚至可以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复习等等,其多元化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应该随教师教学现状决定.以往的微型课更多是为新知概念教学服务,我们看到过很多微型课,是为概念型公开课服务,让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出较为全面的感官认知,进而为第二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工作.通过学习和探索,笔者认为,微型课也可以和复习教学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对于高三复习教学加深和整理,有着极具有效的效果.下文结合案例来谈谈.

一、复习难点的微课制作

复习教学中往往遇到某些较难知识点,比如数列小题、向量小题、解析几何离心率的解决、绝对值函数的分类讨论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若是大面积采用题海训练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易造成疲惫,而以微型课的方式为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专题专练,从利用十分钟左右的碎片化时间解决某一知识点,足以体现微型课在微型化复习专题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以离心率问题制作复习微课:

问题1设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不经过焦点的直线上有三个不同的点A,B,C,其中点A,B在抛物线上,点C在y轴上(从上到下依次为A,B,C),则BCF与ACF的面积之比是.

分析这是复习统测中的离心率问题,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这样的离心率问题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从学生反映的问题来看,其在解决离心率问题时,既没有正确的方向性,也没有合理的运算能力,因此复习教学中笔者以微型课的方式制作“离心率复习微型专题”.

制作:(1)椭圆、双曲线离心率的基本概念以及范围;

(2)离心率问题解决的一般方式方法:第一,依赖圆锥曲线的定义,从定义入手思考是解决离心率问题的第一选择.

第二,高考中若出现离心率问题必须依赖问题背景的公平性,如何考查最公平?――运算!很多时候离心率问题就是通过运算解决,主要是点坐标的计算、长度计算、面积计算等,这成为解决离心率问题的第二选择.第三,很多离心率问题是研究三角形,这里势必与三角形内在的很多平面几何性质相关,利用圆锥曲线定义结合平面几何性质作为离心率问题解决的第三选择.

(3)给出示范问题(略).

说明通过上述离心率微课制作,使学生对于离心率问题的解决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方向,结合微视频答案,让学生对于一些知识难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值得教师不断总结深化.

二、针对数据做出方向性的指导

大型联考结束后,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现阶段所处的问题做出一定的数据分析,这种数据分析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需要在不足的知识点处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数据的分析可以用微型课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递.比如:首先对本次联考的不足试题进行归类,以近期笔者所在学校高三二模为例,学生在三视图、两圆公共弦方程、数形结合思想的使用等小题中出现了相比其他平行班有所差距,笔者截图制作成微型视频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左侧是兄弟班级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得分率,右侧是笔者所在班级同样问题的得分率,从学生反馈中得知问题的所在,以三视图为例:

平均分[]得分率[]平均分[]得分率

4.88[]97.6%[]4.8[]99.9%

4.67[]93.5%[]3.82[]76.4%

4.92[]98.4%[]4.72[]94.3%

问题2求如图所示三视图所反映的几何体体积:.

分析本题难度并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较为容易的分析了该几何体是正方体切去一个三棱柱,但是从错误学生处了解情况来看,学生未能正确处理从正方体中切除的几何体体积,错误学生无一例外地将三棱柱体积当成了以某一侧面平行四边形作为底面,以一条侧棱到该面的距离当成高的四棱锥求解,导致出错.在后续,给出类似的问题请学生巩固,这样微课的效果就显然达成了.

第4篇

微课选点小,时间短,但不一定浅。相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点状打击应该深度更大。

为什么有的微课深不下去呢?

第一种情况:有的内容,一句浅显易懂的话即可表述清楚。若把其讲解过程铺展为一节微课,用什么词语来捆绑填充呢?再多的语句也是多余的。尤其是没能找到切入口来增加深度和宽度的课,让人感觉肤浅。

第二种情况:教材和教辅资料上讲解比较透彻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学习即可解决,若做成一节微课,仅仅是用口头语言替代了书面语言而已,内容没有扩充,深度没有挖掘,学生感觉索然寡味。

前两种微课没有深度的原因是选点不准。

第三种情况:多个内容简单的罗列在一堂课中,缺少对前因后果的挖掘。或者前后内容关联度低,生拼硬凑组成一节微课。这是因为选点过多,忽略了“微”字和课堂整体性。

第四种情况:就事论事,缺少前瞻后顾。这类微课,更像一节产品介绍,虽然内容讲得清楚,却缺少前因后果。知识系统中,每一个结点都有其形成原因、与其他知识结点的关联和对其他知识结点的影响,这就是深度的挖掘点。微课缺少了对地理原理的剖析,就失去了深度。

第五种情况:仅有知识讲解,缺少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原理,知识与规律、方法是无法割裂拆解的。讲授对象通常不是孤立的死板知识,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加以总结概括,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或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套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就会产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感觉。缺少规律和方法,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不仅微课缺少深度,而且学生浅尝辄止或死记硬背,不利于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六种情况:规律、方法的讲解过于单调,缺少情境和手段。规律、方法来源于总结概括,应用于案例,深化巩固于同类辨析。试题悬疑、举例说明、思维盲点填充、易混点拷问等多元化的情境和教学方法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知识情境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局限于呆板的讲授,虽然微课时间短,学生也可能睡着。即使知识本身非常深奥,课堂也深不下去。

第七种情况:讲评课局限于成品答案的框架内“自圆其说”。试题的原版答案一般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严谨的、最全面的、最科学的。把讲评试题当作说答案,牵强附会的拼凑几句不疼不痒的解析语句,则讲解不透、不深、不全。讲评课要突破“浅显”困境,就应该重点讲解答案的获取和组织过程。首先,完整而全面的梳理题干信息,网尽有效信息和关键词;其次,准确及时的调取储备知识,将相关知识与题意有机结合;最后,依据题意,按照一定的思路或线索对储备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整合迁移,逐步理清头绪,确定正确的选项或组织答题语言。总之,讲评课讲解不深刻,问题在于没有教给学生解题思路。

如何才能增加讲评课的深度呢?

第一,教师应该钻研教材,学习教法,研究课程标准,多做高考题,观摩优秀课堂,了解学生,调研学情,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一桶水的高度来解决一杯水的问题。

第二,按照科学的步骤做课,即整体构思(建议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写教案(详细至每一句话)――做课件――试讲――修改课件――录课。微课的深度取决于第一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构思多个授课方案,最终选择一套最优方案。之后细化和完善授课方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先勾勒课程框架,按照由主到次、由线到面顺次填充。

第三,微课选点要恰当。常规大课堂承载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受到教学进度的限制。微课作为辅助课堂,以完成自定的教学任务为目标,不拘泥于章节和教学进度,具有选点的灵活性。首先,应该将授课目标圈定为学生需要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其次,摒弃“选点宜小不宜大”的偏见,以授课目标来确定选点的大小和多少。例如,有的人以“城市化的标志”作为授课内容,内容过少,没有符合课标的挖掘点,不足以成课,且因为知识难度过小,其讲解不受学生欢迎;有的人以“城市化”为授课内容,跨度太大,一节微课无法有效覆盖;较合理的选点是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的影响”等。

第四,恰当的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图形、文字、音效、打比喻、举例子、说方言等,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许多地理过程难于理解,尤其地球运动部分,有的微课仅仅给了学生一个没有缝隙的表面印象,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对于这类知识的讲解,用更多的语句表白,仍苍白无力。若讲解过程中或之后,辅以恰当的动画、图片、举例等手段点睛,补充思维盲点,可将本质和现象关联起来,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理解问题。

第五,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分析问题。有的人以“城市化的表现”作为授课内容,有的人以“城市化与其他人文要素的关联”作为授课内容,后者的深度、宽度、挖掘点均优于前者,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新的视角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思考空间,提供一条新思路,能够使学生理解知识更深刻,更全面。

第六,擅于使用高考题或图。高考题是公认的深度标杆,授课中用高考题来检验知识,是挖掘课堂深度的有效手段。微课中引入一幅高考题图像,一方面可以使讲解更形象,另一方面为拓展讲解深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有深度的微课价值高,效果好。但微课不应该一根筋的追求深度,应该深而有度。

第5篇

一、微课程的课堂内容设计

微课程特点是“微”,旨在将大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板块,先各个突破再积少成多,务求达到面面俱到的知识点教学目标以及满足学生间素质不等、知识能力各异的现实需求。另外,微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高效性,学生自主选择的个别性和针对教学的差异性上,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效果的高低,特别有利于潜质生学习数学。但是由于每次微课都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内容都适合微课教授,所以微课的有效开展必须先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分成三步:

1.课堂内容需适当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某些较为简单、直观的知识点如果转换成微课教学,反而会事倍功半。有些数学知识呈现螺旋上升状,一些内容应该鼓励学生采用自行汇总、比较、类比等形式自行领悟。所以,笔者认为微课的教授内容应该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内容完整、中心突出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凸显出微课的价值所在。

2.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

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微型化处理,因为一般的教案都是以“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来设计,但是微课只有短短的6~8分钟,在短时间内既要让学生熟悉主题,又要突出教学内容,还要让学生愉快接受,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偏整体系统化的知识点可以将系统知识点划分为几个较独立的小板块,每个板块突出一个知识点和该知识点的重难点,帮助潜质生各个击破,而偏独立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的插入使该知识点能高效愉快被学生接受。

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垂线的画法”教学,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知识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将其拆分成几个小节:过直线上一点、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以及点与直线间最短距离三个部分,再独立制作每部分的微课,这种系统下又有分节的微课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

教师负责微课内容的制作和优化,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利用微课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教师学生共同优化”的微课课程必定能让“潜质生”感受到数学的精彩。

二、微课的展示

微课相当于高度浓缩的教学课,而微课视频更倾向于单向性,所以教师在微课视频上必须将此劣势化为优势,在展示时要充分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变课堂的“单向”为“双向”,引起学生的关注,潜质生专心地看和听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知识点。故教师展示微课内容时应该集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可以互动的地方停止播放视频跟学生互动,带着学生进入寻求知识的氛围中,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课后集中展示。如果学生们对微课展示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该作出相关补充,描述微课中的精彩。虽然说“内容为王”,但缺乏精彩的“展示”,再好的内容也没法得到潜质生们的认可。

结合展示,可以使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顶峰,因此,微课价值的发挥依然离不开教师因材施教式的展示。若只是单纯地播放微课而罔顾学生的反应,那么微课只不过是变成插入多媒体技术的短时课程罢了。

三、微课的练习和评价

微课重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短短的微课视频当然不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融会贯通,所以练习和评价是巩固微课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练习主要是指小组练习和汇总,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最多的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练习过后让小组分派两到三人答题,一人陈述答案理由,一人总结微课精髓,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能愉快地参与其中。练习过后,教师应该尽量给予正面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并鼓励其继续进步,这样学生才有不断的后续动力去重复学习微课课程,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潜质生为优等生。

第6篇

该课题的选题和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该课题的研究对语文学科改革,特别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指导意义。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以及农村隔代教育和留守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七至九年级学生预言表达能力较弱、缺少表达欲望、不善于表达的现状。课题选取以新闻为平台的训练模式,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课题组经过实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条立足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听说互动,重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题有效地运用了新闻这个平台,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求各阶段语言表达训练的方法,不断优化设计,总结经验,使得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之中,浓厚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促进了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在一些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提高学生语言表的能力的策略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课题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精心设计出七~九年级语言表达训练序列、实施步骤,使得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发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总之,专家鉴定组对我校“以新闻为平台,提高农村七至九年级语言表达能力探索研究”课题研究给予充分肯定,研究目标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过程规范,研究成果显着。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希望课题进一步总结、提炼成果,为广大教师所掌握、运用;继续深入研究,力求在语言表达训练整体建构、语言表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专家鉴定意见(二)

某某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课题,历经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鉴定组成员通过查阅文字材料和观看光盘视频,提出以下鉴定意见:

第一、选题具有较高的价值。微型化学实验是近二十多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国际化学教育界公认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新举措。它由于独具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有关它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课题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化学探究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快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微型化学实验可以在一程度上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验资源短缺的不足,增加化学实验探究的数量,提高实验效果。

第二、课题成果具有创造性。课题组以周怀宁教授设计的高分子微型塑料仪器为基本器材,辅之一些简单、易得的物品作替代仪器组成实验盒,不但丰富了器材、降低成本,而且使用方便,便于组织开展课内外的化学探究活动。同时,也能打破化学实验及器材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第三、课题研究思路正确,方法恰当。课题以案例开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微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新理念为指导,开展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其思路是正确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参与面大。研究方法适当,论证严谨,材料丰富,结果可信度高。值得指出的是,课题组请来了知名教授到学校进行指导,少走了弯路,提高了研究效率。

总之,这一研究课题价值较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成果显着,具有推广价值。本人同意该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开发案例,并对其它学校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专家鉴定意见(三)

一、课题的立项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提倡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该课题融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内容上,提出了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体的“533”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实现了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实施方案具体可行、便于操作。

3、改革实验的方法得当,阶段步骤清晰明确,措施得力。

4、组织领导队伍健全。从学校、教研组、教师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和研究网络,立足于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科研局面已经形成。

三、成效显着

1、课题研究以“五课型”模式为主体,构建起了“533”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体系。

2、确定了“五课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3、提高了师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在全国组织的各类作文竞赛中连年获奖,成绩优异。

第7篇

办好开放大学,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开放大学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开放大学的特色还在于它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以实施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对于大部分在职人员而言,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他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用于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因此他们对教育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趋向于碎片化、微型化、灵活化、智能化,以满足自主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新要求。传统电大远程教学资源往往过于冗长,且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兼容性较差,未能满足现代移动微型学习的要求。而微课程的出现,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微课程的概念、属性及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研究者关注较集中的是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微课程与微课是不是一回事呢?学者金陵的研究发现:微课、微课程虽然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微课是教师授课课件的浓缩版或改良版,但单纯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微课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加容易对接。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引用金陵的观点为微课程下操作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微课程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由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它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它应当具有课程的属性。从课程学角度看,微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它的实施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使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容易满足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时候重新学习领会,直至完成学习目标。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所谓时代属性是指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环节前移至课前,把内化知识活动挪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制作得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前,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说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有研究者将微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三、微课程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也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到网络教学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移动学习,相应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载体也逐渐的多元化,从教育电视节目到网络课程再到微课程。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转型发展而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是最能体现开放、灵活、全纳、公平、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尽量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走在科技的前沿,满足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在于基于网络,用现代技术手段,集聚优质资源,推送优质资源,让老百姓共享优质资源。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才能壮大和发展。”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wfz。nerc-edu。com/)宣布正式启用。这成为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微课程在我国开放教育领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微课程知识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情景化、智能化,并且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要求低,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自主学习,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分析,微课程“模块化”设计,更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上下班途中、在午休间隙等都能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目标。从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分析,开放大学秉承了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模式以远程教学为主。众所周知,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这与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天然的联系。微课程除了能够满足常规远程教育的要求,还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同时,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它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对原有课程的重新设计、建构,这种课程模式更加符合远程学习规律。将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丰富常规远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促进远程学习的效果。

四、开放大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建设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有研究者通过对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

1.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应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应该将“生活”看作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节点的获得,新连接的形成,最终聚合成更大的网络,或者解构成更小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学习适应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或建立新连接,或强化已有的知识网络,从而学会学习。

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准备情况,为微型课程的设计打下基础,适当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在微型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经验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或事件谈起;或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标、模型;讲解学生熟知的故事;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挖掘和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架和指导。

3.突出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微型课程目标明确,一般只设置一到两个学习目标,应清晰地描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什么;微课程的内容精,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应尽量选择合适的例子、案例、故事,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来帮助达到学习目标;应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分析学习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

微课程的设计应清晰地描述微型课程的问题背景或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基于真实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设计学习发生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相关,并且能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

5.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必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而“学会合作”则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成为个人和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基础,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合作学习作为高级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因此微型课程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设计“笔记本”、“书签”、“学习跟踪”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资源。

微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课程中的应用,即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课堂中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而目标定向的资源链接会吸引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甄别、比较、提炼,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7.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架。

在指定给学生某一活动之后,教师就应该提供支架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提前了解学生在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和解决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尽量提供设计好的工具与模板等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采取图标、活动板、word文档、excel电子制表以及概念图等形式,随时可获得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目标。

(二)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属于微型课程体系,它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应包括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和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程设计首先要遵循前文提到的七大原则;其次要充分把握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等特征。微课程开发,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7个基本步骤。微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习者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微课程应用模式,将开放大学微课程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各类学习者自主选择开放的课程资源,主动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微课程的评价,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引进包括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自身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

五、微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难点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1)突出知识要点: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2)进行重点讲解: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第9篇

关键词:微课;微课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

一、微课的概念

从微课兴起至今,人们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我们国家,最先提出微课的概念的是胡铁生,经过不断的研究,他对“微课”作出了界定:微课又叫做“微课程”,简称“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的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者教学环节来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桂耀荣老师则认为:“微课”称为“微型视频课例”,以教学视频来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的知识点、习题例题、疑难的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以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和该教学视频内容有关的“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情况为5~8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2]。此外,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可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以上是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微课的定义,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微课是以小视频为核心,围绕着某一个独立小的学科的知识点、疑难问题、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和讲解的一种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微课的一般特点。微课一般持续时间为5~10分钟,时间短,内容少,但针对性较强。在内容的选取上,微课聚焦某一学科知识点,主题突出,有明确的指向性。并且微课具有完整的结构,包含了完整的教学设计,而并非是一个教学片断。微课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使用便捷并利于交流扩散。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享受到灵活自主的移动化网络学习体验。总之,微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效地去达到教学目标。2.物理微课的特点。物理微课作为对传统课堂的补充,除了具有微课大多数的一般特点,还具有物理学科独有的特点。物理微课的基础是实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微课中的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表象认识,而且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增加物理微课的吸引力,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观看微视频。尽管这样,物理微课中也不是说必须有演示实验。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理微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是知识讲解必要的手段之一。只有掌握了一般的数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才能够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将会寸步难行。举个例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章的研究公式较多,学生简单地去记忆公式对于理解知识点收效甚微,如果通过数学推导帮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那么学生在解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3.物理微课的作用。(1)微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高效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物理课程的难度较大,教师的直接灌输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里,学生想要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在小班化的教学里,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接受能力不一,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难上加难。如今物理微课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课前自学,并将自己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2)微课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物理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实验带到课堂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时间、设备等原因,实验的开展并不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拍摄的实验纳入微课中,学生便可以观察到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以及清晰的实验现象,这对于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大有裨益。

三、当下物理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微课定位不准确。微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决定是否在课堂上播放微视频,而更多情况微视频运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目前的微视频大多数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首先,微课的切入点要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若泛泛而谈,则浪费师生的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其次,物理教材中内容繁多,没必要将所有知识点都制成微视频,有的内容适合于课内学习,有的适合于课外学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科学考虑选题。2.微课结构不完整。微课作为课程资源,宗旨是易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其内在要求。为了保持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微课必须具备完整的结构,包括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点明主题、探究过程、练习巩固等。但是从目前的微视频看来,缺少情景创设、未点明主题或缺少总结巩固等现象频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继续发生,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主题、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并配套巩固练习,从而确保微课的完整性,使微课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结束语

微课作为新兴的事物,在国内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理论和应用的模式还需进一步地去探索。虽然目前的微课存在一些问题,但既然存在必然具有其价值,希望学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微课,让微课在微时代下发挥不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2]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05):41-42.

第10篇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们也随处可见化学知识的应用。所以,化学实验改革必须要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对降低温度甚至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也可以灭火却是持怀疑态度的。为了增加灭火的真实感,让学生充分相信,我们又增加了另外的实验。我是这样做实验的:我在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大约150ml的水,并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下降。这时我在一个小铁盒中滴入了几滴豆油,并点燃;然后再用坩埚钳夹着铁盒置于烧杯中冰冷的水面上,这时学生会发现燃烧的火焰一下子就熄灭了。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验现象,我又重新将小铁盒取出,点燃里面残余的豆油,这时学生会发现豆油再次被点燃了。这样,学生会在重复的实验中发现降低温度其实也是可以灭火的,他们对化学原理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二、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中学的化学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关于氨分子扩散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要求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去罩住装有不同溶液的小烧杯,小烧杯中分别放着浓氨水试液和酚酞试液。在实验进行中,学生发现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就是氨水的味道太过于刺激,并且使用量也相当的大。所以,对于上述味道太浓的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用中号的烧杯去取代大烧杯,点滴板取代原来盛试液的小烧杯。这样这个实验就变得微型化,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实验用品,而且还避免了味道大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化学实验发展中,化学实验越来越细小,逐渐向微型化实验发展。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化实验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1. 节省实验经费

微型化实验的试剂用量明显要比通常情况所使用的试剂少,节省了有90%之多,而且仪器的花费也减少了,所以大大减少了实验经费。

2. 操作更加安全,实验造成的污染也更少

微型化实验用量少,产生的反应物就少,实验的危险系数也就降低了。同时,生成的污染物也很少,对环境的污染比以前少了很多。

3. 节省实验时间

相比之前的普通的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设备简单,而且节约了资源,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这样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来源广泛,每一个学生也都有实验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仪器进行实验,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创新精神,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尽管微型化实验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比如仪器过小会让实验操作不是很方面,像加热、搅拌之类的。另外,实验的精确度也是比较低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有些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是不易区分的。

三、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对于那些从来都不曾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他们也是带着很多问号来学习这门课程的。因此,上好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做了如下几个有趣的实验:

1. 先提前准备一半试管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滴管滴几滴酚酞试液,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鲜红色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其他的场合也见过这样类似的色变,但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很真实,想要亲自实验。我微笑着默许了学生的要求。为了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沾染上含有化学物质的试液,我选择了用烧杯去装溶液。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之前的实验结果是一模一样的,他相信了实验的真实性,但是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该学生的反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探究兴趣。

2. 现场制作“血液”

第11篇

微课程表现为微型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强调体系的完整性。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学习视频,还需要在线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样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将课堂上的作业、实验探究、展示与交流研讨、评测等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具体而言,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以“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为职业中学的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微课是微型课,是课的精华部分的浓缩,表现为课件形式。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两者是两码事。

二、数学微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微课程的设计遵循知识容量小、播放时间短、单个视频知识完整性强、使用常规格式储存,便于传播和学习等原则。具体的做法如下:

1.组建开发团队

微课程教学讲究适当的策略连贯的战略而非随机行动,注重趣味性和重要性。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以个人的实力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要汇集集体的力量。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运用每周三的组内研讨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对原有课程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课程化。微课程选题内容要直接指向具体问题,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微课程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不泛化,不拖沓。集体研讨时最主要的是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把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移。再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有负责教学视频(微课)的制作人员、有知识点的讲解人员等。某一知识点的微课程从选知识点到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优化设计成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到最终的“成品”出炉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组内每个成员的时间和精力得以保证,提高微课程的效率,同时也让每个人得以锻炼。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步步得落实”。每一节微课程学习完成后根据师生的反映进行修改,逐步完善。

2.以指数函数为例的数学微课程开发步骤

(1)分解课程

以高一课程《指数函数》为例,该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微课程中是一问题一视频,因而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作为该节的重点,可制作成三个视频单元:指数函数的定义,比较指数函数和以往一次、二次、正比例、反比例函数的区别,使学生深入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牢记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形式;指数函数的图象,由指数函数的表达式通过描点作图法或计算机辅助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总结两类图象和表达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奠定基础;指数函数的性质。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因而要给学生自己更多做的机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消化理解。当然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不是毫无目的地去观看微视频,而是让学生以任务为驱动、问题为导向地展开微课程的学习。老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自主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单好比一张线路图,让学生预先知道课堂上必须掌握的内容、开展的学习活动及达成的目标等,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好的学习任务单可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指南包括课题的名称、要达到的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等;学习任务栏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困惑与建议栏由学生填写。

(3)制作微课

在团队的帮助下,通过录屏软件、录像(摄像机、手机等)、手写板、数位板等实现。

(4)检查修改

微课制作完成后一定要检查内容和视频质量,包括:知识点正确与否、内容是否精练,思路清晰与讲课同步;是否具备暂停、后退、重复、前进等操作按钮等。经过检查—修改—检查—修改……一切准备就绪确认合格后再上传微课程网络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的地位

现在的地理课程的教授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板书、版图加纸质地图的展示,大量的遥感图片和卫星图片,以及GPS三维空间坐标应该更多地展现在课堂上,涉及自然、人文、区域的诸多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能力,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有时候确实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际的东西”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展现学生的自主想象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所谓“实际的东西”就来源于RS、GIS、GPS和数字地球、微课等地理信息的范畴。

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例如笔者讲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讲到了全世界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展示出该山的遥感图片,观察到较明显的同心圆形状,展现出该山的垂直地带规律非常显著,因不在一个区域,它的植被从底层到顶层应该是这样的顺序:草原、森林、高山草甸、积雪。对比分别拍摄于1976年和2000年的遥感地图,首先,2000年拍的比1976年拍的遥感图少了些绿色,尤其是山脚下的绿色较少,整个地方都变干了,植被在缩小;其次,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山顶的冰川面积逐渐缩小,这说明全球气候在变暖,冰川是全球气候最明显的一个指示,2000年这张图的冰川已经退缩得比较厉害,白色区域在变小。在新课标里专有一个章节内容是讲全球变暖的,在讲全球变暖的时候,能有一些遥感图像提供给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全球变暖的趋势和影响,因为全球变暖现象对于实际生活来讲毕竟感受不是那么深刻。

笔者讲授长江中游的特点和问题时,讲到我国曾经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给学生展示一些RS遥感图片,学生可以自己分析总结1990到2010年湖泊的变化趋势:在近50年不断缩小后湖泊面积缩小的趋势有所缓解,分析湖泊对长江中游调节洪水的意义,以及洞庭湖变化的原因――围湖造田;分析围湖造田对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可能带来哪些危害,为什么近年来湖泊面积缩小的趋势有所缓解的原因即人为的退耕还湖,人们认识到湿地的作用。教师可通过遥感图片介绍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的开发治理,总结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地球之肾。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讲述热带气旋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危害,可以展现一些卫星图像和遥感图片,让学生观察台风发生的地点、台风前进的路线、发生的时间,旋转的方向,设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相互讨论,更形象地增强了学生对热带气旋的认识,从而更深层次地引导出台风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中间的气流运行状况,南北半球的不同,风眼中间垂直的气流状况等,并总结出我国台风形成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特点,同时复习必修一的地球的自转中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形象地展现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是形成台风的作用力,让学生制作一个南半球台风的卫星云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微课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模式。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是在老师不在身边时要学会的。

通过对微课概念的学习,笔者发现微课并不是从前想象中的无教师视频教学,它包含了很多含义,包括学生会用多媒体手段自主学习,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讲述,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之知识,不如教之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