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扶贫工作建议

个人扶贫工作建议

时间:2023-02-05 05:4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扶贫工作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扶贫工作建议

第1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2016年以来,通过不断深入学习的系列讲话,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兼顾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行zd律法规学习,坚持执行“六个一”学习制度,在坚持参加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自学,记笔记2万余字,撰写心得体会3篇,集中学习30余次,学习时长70多学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中省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投资动态,努力学习钻研以工代赈业务,坚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力争做出好的工作成绩。

二、重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断提高个人党性修养

按照十精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改造和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以“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始终做到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坚持创业实、谋事实、做人实的实事求是作风,认真学习党的规章和纪律要求,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奉献精神,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满腔热情地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树立较高的思想境界,从工作大局出发,淡泊名利,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面履行个人岗位工作职责

1、及时编报和下达年度计划。指导各县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扎实做好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和储备、筛选、申报工作。严格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要求,对7县区上报的建议项目进行逐一审核,全年分两批分别汇总编报了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内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示范、水毁恢复等以工代赈项目建议计划。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及时将2016年投资计划下达到各县区实施建设。

2、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主动加强与省发改委的沟通衔接,做好跟踪落实,2016年度全市累计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35个,落实中省资金xx万元,位居全省地市前列。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6个,落实中省资金2644万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2个,落实中省资金10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7个,落实中央资金x元。

3、狠抓建设项目实施工作。县区发改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强化日常督促检查,针对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市以工代赈办2次下乡实地督促项目进度,确保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016年度实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项目126个全部开工,竣工项目114个,完成投资x万元。新修河堤13.9公里,恢复改造基本农田150亩,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150.6公里,桥梁20座550延米;中央投资的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开工在建,完成投资150万元,省级投资的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计划已经下达,项目单位做好了开工准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县区移民办按进度推进实施。

4、不断创新项目管理工作

今年在项目管理方面重点开展了两项探索性工作:一是针对今年商州第二批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区发改局进行座谈,分析讨论下一步监管的有效方式,初步确定建立县区下达计划市级预审制度,从投资方向、项目类别方面做好实施前期的监管,得到省发改委的肯定。二是针对各县区发改部门普遍反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整合陕南移民工程后,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库报送信息数据,移民部门提供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相互扯皮,配合不力等现实问题,多次向省发改委进行汇报、建议,促成省发改委、国土厅、移民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信息交流的通知》,建立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了信息报送工作顺畅、便捷。

5、做好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信息监测系统管理,录入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和资金报账情况。配合财政部门做好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工作,配合省级审计部门做好项目资金审计工作。认真收集工程资料,及时报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图文信息。加强以工代赈旬报管理,及时准确报送了各类报表。

四、兼顾机关其他工作。

按时参加机关领导安排的有关会议,会后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协助落实好会议所应承担的任务。3月份陪同市人大调研《环境保护法》和《秦岭生态保护条例》落实情况,5月份陪同市人大视察调研组对2015年市级观摩项目运营情况,7月份配合市考核办组织的半年考核工作,9月带队到镇安检查易地移民搬迁进展情况,11月份参与市依法行政执法年度考核工作,12月份牵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商南、商州年度考核工作,分别于8月和12月份陪同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来商调研易地搬迁工作情况。做好机关工会和老干部有关工作,包村包户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协助主任分管党政办日常工作。尽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工作。

五、搞好个人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以来,认真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廉政学习和其他活动,年初签订了《廉政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廉政责任,认真参加廉政教育学习,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服从机关工作大局,坚持按原则和程序办事。从不把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派性和小团体主义,不搞阳奉阴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到了令行禁止。坚持洁身自好,不向基层或部门伸手谋私利,对自己的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切实做到了高标准、严要求,没有出现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借自己的名义谋私利的现象。坚持秉公办事,坚持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没有用公款安排私人旅游和用公款装修个人房屋和购置家用电器等行为。在下基层调研或工作检查时,做到了轻车简从和在机关食堂就餐。

第2篇

县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政策培训材料

1.县里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及有关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落实情况、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推进情况)

2.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情况:

(1)县、乡、村各级领导及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建设和落实情况如何?

(2)是否制定行业扶贫考核办法对行业部门履行脱贫攻坚职责进行考核?

(3)是否按规定报送脱贫攻坚报告,内容有哪些?

(4)在压实责任、合力攻坚方面,你部门承担了什么职责?如何去落实?

涉及你部门的脱贫攻坚指标有哪些?制定了哪些行业扶贫攻坚措施?实施了哪些项目?推进情况如何?

(5)是否制定对乡(镇)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

3.县级各部门是否都有结对帮扶任务?是否帮助挂钩的贫困村制定脱贫攻坚计划方案?贫困户结对帮扶是否做到全覆盖?是否针对致贫原因做到因户因人村精准施策?

4.你县(区)脱贫攻坚资金收入、整合、使用情况?是否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是否制定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整合资金遇到主要问题有哪些?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有什么意见建议?

5.你县(区)有多少个贫困乡镇?多少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分别占全县乡镇、行政村的百分之几?2017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是多少?导致你县(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年末有多少建档立卡贫困人户口?2017年脱贫出列多少乡、多少村、多少户多少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难度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6.你县(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如何实施的?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是否还存在识别和退出不精准的问题?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不作为、乱作为、做事不公的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7.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哪些?有什么意见建议?

8.对中央、省、市政策(包括行业扶贫政策)的看法

改进建议

9.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困难是

解决问题的举措

表1—2

乡镇、村干部政策培训材料

(一)主要措施

1.乡镇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情况:(1)是否与县(区)委、政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2)是否按规定报送脱贫攻坚报告,内容有哪些?

(3)是否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期间内贫困乡(镇)党政正职保持稳定?

(4)乡(镇)党委和政府是否制定本乡(镇)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是否指导村“两委”落实村级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乡有线路图、村有作战图?

(5)县(区)是否组织对乡(镇)进行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是否对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退出开展检查考核?

2.2017年以来,你们乡(村)实施了哪些扶贫项目?安排了多少项目资金?推进落实情况如何?

比2016年有变化的

扶贫项目资金是否进行过公告公示?

3.你们乡是否属于贫困乡?有几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你们乡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开展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程序和标准是如何把握的?脱贫了多少户多少人?出列了几个村?新识别纳入多少户多少人?返贫多少户多少人?不精准剔除多少户多少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行为?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解放措施

4.你们村是否属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你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开展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程序和标准是如何把握的?脱贫了多少户多少人?新识别纳入多少户多少人?返贫多少户多少人?不精准剔除多少户多少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行为?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解放措施

5.你乡(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有多少人?他们为村里做了些什么事?

你认为有些什么效果?

对他们的工作还有些什么建议?

6.你乡(村)有哪些几个单位结对帮扶?过去一年里他们为村里做了什么事?你认为有没有成效?对他们的工作还有些什么意见建议?

7.你们乡(村)实现产业扶贫中,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措施

8.你们乡(村)是否实施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是否已经完成?群众反映如何?

9.你们乡(村)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整改是否落实到位?2016、2017年搬迁任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脱贫户是否已全部搬迁入住?

10.你们乡(村)是否存在义务教育阶级辍学学生?建档立卡高中及以上学生是否得到政府资助?各阶段补助标准是多少?

11.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及种养大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每年能够得到多少分红?未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约有多少?此方面临时的主要问题

下步有什么打算?

12.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的举措有:

13.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哪些?每年收入多少?下步有什么打算?

14.贯彻落实《云南健康扶贫30条措施》情况(政策宣传、落实贫困户医疗保险保费由国家全额补助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患大病人员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等情况)

15.未纳入建档立卡管理的农村低保户、特困人口、残疾人家庭在住房、就学、就医、产业就业方面有什么保障措施

(二)意见建议

16.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哪些?有什么意见建议?

17.对中央、省、市、县政府的看法

改进建议

18.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困难是

解决问题的举措

表1—3

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政策培训材料

(一)主要措施

1.请你谈谈你所在村的基本情况。2017年末全村还有多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你认为导致贫困群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村里的主要产业有哪些?在保障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做了哪些事?

2.2017年以来,你们乡(村)实施了哪些扶贫项目?安排了多少项目资金?推进落实情况如何?

比2016年有变化的

扶贫项目资金是否进行过公告公示?

3.你是否清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的程序和标准?2017年脱贫了多少户多少人?新识别纳入多少户多少人?返贫多少户多少人?不精准剔除多少户多少人?动态管理工作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行为?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4.你们在驻村期间做了些什么工作?碰到过什么问题?你们是如何去解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否结对帮扶全覆盖?因户因人因村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是否到位?

5.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贷款需求

(大或不大),是否都能享受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是或否)。

6.你所在村是否实施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是否已经完成?群众反映如何?

7.你所在村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整改是否落实到位?2016、2017年搬迁任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

8.你所在村是否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采取了哪些措施

9.你所在村推进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措施有哪些?

10.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情况(政策宣传、贫困户医疗保险费由国家全额补助落实情况,签约家庭医疗服务情况、患大病人员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等情况)

11.你是否知道你所在村对未纳入建档立卡管理的农村低保户、特困人口、残疾人家庭在住房、就学、就医、产业就业方面有什么保障措施?

12.你认为你所在村能如期脱贫出列吗?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你们打算如何解决?

(二)意见建议

13.你知道省、市、县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和措施吗?你所在单位对你的驻村工作给予了哪些支持和帮助?有什么意见建议?

14.你认为驻村干部最主要的职责任务是

15.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哪些?有什么意见建议?

16.对中央、省、市、县政策的看法

改进建议

17.你对中央、省、州(市)、县完善驻村工作的建议

表2—1

县干部、部门负责人政策培训材料

(一)县干部

1.县里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及有关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落实情况,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推进情况)

2.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情况:

(1)县、乡、村各级领导及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建设和落实情况如何?

(2)是否制定行业扶贫考核办法对行业部门履行脱贫攻坚职责进行考核?

(3)是否按规定报送脱贫攻坚报告,内容有哪些?

(4)在压实责任、合力攻坚方面,你部门承担了什么职责?如何去落实?

涉及你部门的脱贫攻坚指标有哪些?制定了哪些行业扶贫攻坚措施?实施了哪些项目?推进情况如何?

(5)是否制定对乡(镇)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

3.你县(区)有多少个贫困乡镇?多少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分别占全县乡镇、行政村的百分之几?2017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是多少?导致你县(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年末有多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出列多少乡、多少村、多少户多少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难度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4.对口帮扶你县的是上海的哪个区(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口帮扶的?对口帮扶以来,上海方给你县共援助了多少资金?帮助你县实际了哪些项目?是否开展过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对你县贫困户脱贫有什么帮助?收益贫困户有多少?

5.你是否知道携手奔小康行动指的是什么?你县的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是否到访过上海对口帮扶区(县)?上海对口帮扶区(县)是否来过你们县?双方是否签订过帮扶协议?有没有实施对口帮扶的方案措施和长效机制?你们县的相关部门是否积极参与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与对口帮扶你县的上海区(县)相关部门有工作联系和往来吗?

6.你县可以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哪些?上海方援助资金约占你县扶贫资金的百分之几?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是否将上海方援助资金和其他扶贫资金进行整合使用?是否将上海方援助资金按照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和绩效考核?

7.你们双方是否围绕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你县是否选派干部到上海对口帮扶区(县)挂职锻炼和学习培训?上海对口帮扶区(县)是否派出干部到你县前来挂职?如果有上海来的挂职干部,县里是如何给他们定位、分工开展工作的?是否有上海对口帮扶区(县)的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你县支援工作?他们是否能适应这边的工作?取得了些什么成绩?

8.你县是否动员县级相关部门参与东西扶贫协作?县级相关部门是否主动作为,出台助推东西扶贫协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各部门都对接实施了些什么项目?依托东西扶贫项目对群众的增收致富做了些什么实事?贫困群众收益情况如何?

9.你认为你县东西扶贫协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下一步要如何解决?

表2—2

乡镇、村干部政策培训材料

1.你们乡是否属于贫困乡?有几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你们乡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开展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程序和标准是如何把握的?脱贫了多少户多少人?出列了几个村?新识别纳入多少户多少人?返贫多少户多少人?不精准剔除多少户多少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行为?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解决措施

2.你们村是否属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你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开展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程序和标准是如何把握的?脱贫了多少户多少人?新识别纳入多少户多少人?返贫多少户多少人?不精准剔除多少户多少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行为?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解决措施

3.县里给你们乡(村)安排过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吗?这些项目主要用来做什么?投入的上海资金有多少?你们是如何使用的?贫困群众受益情况如何?

4.你认为你们乡(村)实施的上海项目最明显的成效是什么?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

表2—3

挂职干部政策培训材料

访谈区域:

县(区)

乡(镇)

访谈时间:

被访谈挂职干部:

;电话:

所在单位:

;职务:

调查员姓名:

联系电话:

1.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到县里挂职的?在县里任什么职务?做了哪些工作?工作中有些什么问题?对挂职工作有些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2.你对县里的情况,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了解多少?你县(区)有多少个贫困乡镇?多少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分别占全县乡镇、行政村的百分之几?2017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是多少?导致你县(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年末有多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出列多少乡、多少村、多少户多少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难度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3.你认为县里重视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吗?对县里实施的东西扶贫项目你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还有些什么困难和问题?下一步要怎么解决?

4.你认为县里能否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县里的脱贫攻坚还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从对口帮扶角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帮扶措施助推县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表1—4

帮扶责任人政策培训材料

1.请你说说你所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情况。户主叫什么名字?他们家里有几个人?他家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目前脱贫了没有?如果已脱贫,是哪年脱贫的?你认为他家主要的致贫原因是什么?他家的主要增增收产业有哪些?你认为他家离实施“两不愁、三保险”的目标还有多大的差距?面临着些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打算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2.你是哪一年开始结对帮扶这一贫困户的?他们家享受过什么扶贫项目和政策?

3.你到过结对帮扶贫困户家里几次?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去的?你为他家做了些什么实事?

表1—5

贫困户问卷调查表

家庭基本信息

1.

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序号

姓名

与户主关系

身份证号

年龄

当前教育情况

当前健康状况

当前教育情况选项:

学前教育;

小学及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

大专及以上教育;

无。

当前健康状况选项(可多选):健康;患大病;患慢性病;

级残疾。

1、

调查农户主要致(返)贫原因(可多选)

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因缺土;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动力不足。

2、

调查户识别退出程序是否规范?

是;‚否。

“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4、核查调查农户扶贫手册登记收入,确定调查农户动态调整时认定的收入达标情况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

5、家里吃的粮食够吗?够;‚不够。如“不够”,原因是

6、家里吃水困难么?不困难;困难。如“困难”,原因是

7、家里缺不缺衣服?缺;不缺?如“缺”,原因是

8、你家有没有自己的房子?

有;没有

(1)如“有”且住房条件较好,直接判定住房安全;如住房条件差,存在哪些问题:

2)如“有”,现在居住的房子是谁的?

子女的‚亲戚朋友的;ƒ老院的④租别人的⑤其他

。如是“租别人的”担得起房相?

能;‚不能;ƒ不用付房租。结合现场查看或住建部门鉴定结果判定房子是否安全?

是:②否

9、如家里有义务数育阶段字生,询问如下问题:

(1)2017年我孩子享受过哪些扶持政策?

(可多选)免费营养餐;‚寄宿补贴;ƒ其他

(2)孩子上学有因难?

①有:②没有。如“有”,请说明

(3)如孩子辍学,原因是什么?

①家庭负担不起:②孩子不想上学,自已放弃;③身体条件不允许;④其他

10.如家里有其他在校字生,询问如下问题:

2017年孩子享受过哪些政策?

(可多选)①助学贷款;②补助或补贴;③免除高中生学杂费;④其他

11.家里参加了哪些医疗保障项目和救治救助活动?

可多选)①所农合;②大病保险:③大病医疗救助;④家庭签约服务⑤其他

新农合保险费是怎么交的?

①自己全额负担;②政府全额补贴;③自己交了一部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

12.2017年,你家有没有人住院治疗过?

①有;②没有。如“有”,有没有交过押金?

①有;②没有。出院时有没直接办理报销?

①有;②没有。如“没有”是怎么报销的

?治疗总共花了多少钱?

报销了多少

?报销比例

13.2017年,你家有没有大病成产重慢病人没去治疗的?

①有;②没有。如“有”,原因是:

①不愿意看;②看不起病;③不知道怎么看病;④其他原因

可以判断:

1.如调查农户是贫困户和返贫户,是否错评?

①是;②否。是否属于该退未退户?

①是;②否。

2如调查农户是脱贫户,是否错退?

①是;②否,脱贫状况是否稳定?

①是;②否。

14.调查农户2017年获得了哪些帮扶措施?(可多选):

①产业扶贫;②就业扶贫③易地扶贫搬迁;④农村危房改造

⑤扶贫小额信贷†低保放助;(⑦其他帮扶措施:

ˆ如没有任何帮扶措施。

如没有任何帮扶措施,直接了解以下第22项问题

15.

如获得产业扶贫项目支持:

(1)参加产业扶项目的方式是

(可多选)①直接获得生活贴,发展家庭生产经营;②用政府支持资金入股,组建合作社,或加入合作社和企业生产经营:③政府支持资金给合作社或企使用自己只享受分红收益;④政府支持资金给合作社或企业使用,自己既受分红收益,又为其提供原料,产品或打工:⑤其他方式

(2)如获得了生产补贴,是什么补贴?

发挥了什么作用?

(3)如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参与生产经营,参与的情况如何?

效果怎么样?

(4)如是获得分红收益,分红的金额是多少?

占政府扶持到户资金的比重:

;分红有没有落实?

①有:②没有。如“没有“,原因是什么?

如是为合作社提供原料、产品或打工。提供原料、产品的效怎么样?

打工收入怎么样?

16、如获得了就业扶贫帮扶:

(1)家里有没有人参加过培训?

参加了;没参加。如果参加了,是什么培训?

培训产生了什么效果?

(可多选)①改进了种养方法;②实现了务工就业;③开始了创业;④与以往没什么变化。(2)就业扶贫项目有没有帮助家里劳动力实现就业?

收入怎么样?

17.如获得了地扶贫迁项目支持:

(1)项日是怎么实施的?

①原址重建;②分数安置。

(2)安置房积多大:

政府补贴了多少?

家里负担了多少?

家里负担的资金是哪来的?

(3)是否住进了安置房?

①是:②否

如果没有入住,原因是什么?

①项目木完工:②已完工

还在办理房屋交接手续;③已交接,尚未装修;④生活居住、教育医疗和家庭经营、务工不方便。⑤其他:

如已入住,搬迁后政府有什么后续帮助?

在还有什么团难?

18.如享受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支持

(1)房子改造了什么地方?

改造后,县里有没有进行鉴定?

①有:②没有。住房是否安全?

①是;②否,

(2)改造住房政府补贴了多少?

自己负担了多少?

。家里负担的资金是哪来的?

19.如获得扶贫小额信贷支持

(1)货了多少钱?

元;贷款年限

年;银行有没有要求抵押和担保?

①有;②没有。

(2)贷款利息(率)是多少?

政府是怎么补贴利

息的?

你家是怎么还利息的?

(5)

(3)货款方式是:

①户贷自用;②户货企用,如选①,货款做什么用了?

如选②,贷款给谁用了?

你家得到了什么受益,

今年有没有兑现?

有‚没有。如果没有兑现,原因是

20、

如果享受了其他帮扶措施。请说明具体是什么帮扶?

帮扶效果怎么样

21、

如果有家庭成员享受了低保:

(1)

你家享受的低保的人是谁:

。每月发放低保

元。

(2)

你认为家里其他人还应该享受低保吗?

应该‚不应该。如果“应该”,原因是什么?

22、

2017年你家的结对帮扶干部给了什么帮助?(可多选):

帮助种养经营:‚帮助外出打工和就业;ƒ帮助盖(修)房子;

„帮助看病;…帮助孩子上学;†帮助火的各种救助;‡走访慰问送钱送物;ˆ其他帮扶措施:

;‰没有给予帮助。

23、

你家目前还有什么困难:

。还希望走访提供什么帮助?:

作出判断:

1、

受访户的帮扶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

2、

受访户后的的帮扶是否产生了实效?

是‚否

3、

如受访户是返贫户,返贫户是否因责任落实不到位、帮扶措施不扎实所致

是‚否

非建档立卡户问卷调查

1、了解年度收入情况

收入项目

收入金额

扣除相关支出

可支配收入

生产经营性收入

种地收入

养殖收入

其他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固定就业收入

打零工收入

财产性收入

租赁收入

分红收入

其他

长期稳定性转移性收入

养老金

赡养金

离退休金

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款

生态补贴(偿)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五保金

低保金

其他

合计

注:1、生产经营性收入扣除支出指为生产经营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灌溉

租用农机、雇工等支出;:2工资性收入扣除支出指的是外地务工房租和日常生活等出:3,核对收入如已达到扶贫标准,即可停止。

2、

家里吃的食够吗?(够;‚不够,如“不够”,原因是

3.家里吃水困难吗?①)不困难;②困难,如“困难“,原因是

4.家里缺不缺衣服?①不缺不②缺。如“缺”,原因是

5,你家有没有自己的房子?

有;②没有

如“有”且住房条件较好,直接到定住房安全;如住房条件差存在哪些问题:

如“没有”,现在居住的房子是谁的?

①女的;②亲戚朋友的:③敬(养)老院的:④租别人的;①其他,如是“租别人的”,能不能负担得起房租?

①)能:②不能:③用付房租结合现查看或住建部门鉴定结果判定房子是否安全?

①是:②2)否

6.如家里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询问如下问题:

(1)孩子上学有困难吗?

①有:②没有,如“有”,请说明是什么困难?

(3)如孩子辍学,原因是什么?

①家庭负担不起;②不想上学,自己放弃;③身体条件不允许;④其他

7家里参加了哪些医疗保障项目和救治救助活动?

可多选)①1新农合;②大病保险;(3)大病医疗救助:④家庭签约服务:⑤共他:

8.2017年,你家有没有人住院治疗过?

①有:②没有。如”有住院治疗,治疗总共花了多少钱?

_,报销了多少?。报销比例。

9.2017年,你家有没有大病或严重慢性病人病人没去治疗的?

①有:②没有。如“有”,原因是:

①不展意看;②看不起病;③3)不知道怎么看病;④其他原因

10.你家有没有负债?①有(负债

元);②没有,如“有负值的因是(可多选):

①看病;②建房;③孩子结婚婚④孩子上学⑤发展种养业†共他.

11、你家目前有什么突出困难?

希望政府提供什么帮助?

第3篇

驻村队员个人工作总结

成为XX 镇XX 村驻村队员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XX 村“两委”成员帮助下,XX 村第一书记指导下,积极落实驻村工作,现将本人驻村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走村入户,摸清村情民况。驻村后,在XX 村村干部的帮助下,连同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民况调研。首先是参加村两委班子工作推进会,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XX 村的基本情况。再是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看法,坚持问题导向。三是通过谈心、座谈会等形式与XX 村“两委”班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以温有才书记为中心的“村两委”班子紧密联系,在XX 镇党委的领导下,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的基础。

(二)严于律己,遵守组织纪律。作为驻村干部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驻村工作的意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深入群众,体察村情、民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情。驻村以来,我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坚持在村工作,严格执行考勤、请销假、外出报备等日常管理制度。(三)聚焦重点,落实驻村工作。驻村以来,本人紧紧围绕驻村工作目标和任务,聚焦工作重心,有力推进驻村工作的落实。 在驻村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协助第一书记进行扶贫资料的制作、整理、完善工作; 2、协助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走村入户,掌握贫困户详细信息,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手段; 3、协助村“两委”完成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 4、协助第一书记走访调查,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解决群众切身困难问题,听取群众建议; 5、监督XX 村扶贫工程进度; 6、按照镇里的分工要求,协助参与村换届工作,全程参与选举过程; 7、积极参与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为切实做好重中之重的扶贫相关工作,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的高度精准化,坚决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同时镇村两级积极联动,整合全村之力,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协调推进“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同贫困户吃“连心饭”,拉近镇村相关扶贫干部,帮扶干部,驻村干部与贫困户的距离,消除贫困户和干部之间的生疏感。 驻村以来,虽然参与完成了许多重点工作,个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与实践不足。主要表现在:铅山话能听懂却讲不来,和村民沟通时,不容易拉近距离,特别是上门走访贫困户,来来回回好几次才得到认可和信任。二是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完善。首先对贫困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够,没有完全做到实时更新;另再次对结对帮扶对象的关心基本以走访慰问为主,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4篇

2002年,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东航光荣当选为长春市朝阳区人大代表,从此,就开始了他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历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作为人大代表,张东航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接受省政府对一院下达的扶贫帮困任务后,他就率领一院有关部门的同志一个月内三下定点扶贫地区――靖宇县新立村,访贫问苦,休察民情,与农民兄弟促膝谈心,帮助当地群众积极开展脱贫解困自救活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确定了扶贫帮困的工作重点:集中解决当地饮水难、就医难的问题。于是,他号召全院职工为扶贫地区的群众捐款捐物。他们用职工捐助的近10万元款项为新立村安装上了自来水管道,使村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矿泉水,彻底告别了当地祖祖辈辈人畜饮水不分的历史;他们还用价值几十万元的医疗器械重建了乡卫生院,使其达到省内同级卫生院的一流水平,基本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就医难的问题。该院扶贫工作的义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作为人大代表,张东航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无论工作再忙,他都坚持参加人大会议,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几年来,他就解决群众就医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十多条建议,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今年初,他参加了朝阳医院执法监督员会议,积极关注普法教育,并结合医院及朝阳区的实际,提出了要在全区范围内加强普法教育的建议,并被朝阳区医院采纳。

同时,作为红旗街道选出的人大代表,他与街道办事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在他的工作职权范围内支持和配合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该院积极响应街道办事处的号召,为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款。他还组织职工参加街道举办的“建设服务型朝阳”的演讲比赛,该院参赛职工谷月获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今年,为了帮助社区的建设,他代表一院分别向天宝社区和延安社区赠送两台微机及打印机。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干部,他信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生明,廉生威”的人生准则。他积极为党的事业努力拼搏,从不利用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生活上从简,工作中从严。他经常对党务干部说:做党务工作靠是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更需要的是奉献精神。按照吉林大学党委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制定了个人承诺。在承诺中,他将廉洁自律作为重要的一项公示于群众面前,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工作中,他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经常深入科室,联系群众,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他通过召开一院社会监督员会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一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整改措施,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张东航更关注于群众的生命安危。作为院党委书记兼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他把维护一院政治稳定、净化一院内外环境、抓好一院安全保卫作为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年度总体工作目标,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他还定期召开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一院的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各科室与院里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综合治理责任制。狠抓法制教育,坚持依法治院,院党委组织职工系统学习了《医院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传染病法》、《治安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增强了职工的法律意识。每逢重大节假日,他都在院周会上强调安全保卫工作,使大家警钟长鸣。同时采取各项安全措施,做到有备无患,经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投资40万元,在住院部大楼内涂刷防火涂料,消除火灾隐患,也解决了多年的遗留问题。他还定期组织公安科等部门对全院的消防安全进行多次专项检查,对全院的防火器具进行了认真检测,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一院在防火治安方面的突出问题,保证了一院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他因此被评为长春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

张东航深知,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权利是人民给的,它意味着为选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院的发展振兴做出更大努力的重要责任。“我一定在自己的人大代表任期内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恪守诺言,不辱使命。”张东航如是说。

第5篇

自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帮扶海伦至今,共支持海伦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0万亩,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14.2万亩。大到投项目,小到送杯水,从实物扶贫,到精神扶贫,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用真心、用真情,浇灌着长华村这块贫瘠的土地。

精准规划

2014年7月,全省定点驻村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省里成立了28个扶贫组,省国土资源厅被确定为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第11组的牵头单位,与省物价局、中国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一同定点帮扶海伦市,省国土资源厅直接定点帮扶长发乡长华村。长华村全村村域面积18500亩,耕地面积14935亩,共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566户、村民2680人,其中贫困户334户、贫困人口1359人,占总人口的51%。

接受任务之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明确了“务实扶贫、捆绑扶贫、规范扶贫、合力扶贫、全面扶贫”的驻村扶贫总体工作思路。之后,省国土资源厅与长华村进行对接,并提出“摸民情、查问题、找原因、定规划”12字调研思路,明确各阶段任务和完成时间,细化落实保障措施。

要拿出切实可行,精准的规划,就要全面掌握长华村真实情况,深挖致贫根源。省国土资源厅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村屯走村串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到田间地头了解渠道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设计等情况,精准号脉,基本掌握了致贫的原因。

首先,“两委”班子建设存在不足。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田间水利设施不完善,田间道路质量差,全村缺少桥涵,农田防护林分散。最后社会事业欠账多,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低。

找到病根后,如何开出治病的“良方”?省国土资源厅再次牵头五家单位共同“会诊”。经过多次会商,省国土资源厅第一时间制定出长华村扶贫规划:建立水稻、大豆、玉米3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施土地整治,建圆涵、方涵、分水闸、退水闸、农门、农用电网、修建田间道、生产路、水泥路等。实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成蓄水池,春季用于育苗、夏季用于灌溉水田,还可以用于发展水产业。建设集中育苗大棚,修桥梁,建提水泵站,提档升级老水田,建立农机服务队、休闲广场和村级服务场所等。

精准施策

“规划先行,重在落实。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就要发挥部门优势,因地制宜,动真格的,真扶贫,扶真贫”。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省国土资源厅扶贫队采取精准施策以确保项目的落实。扶贫队多次赴海伦,听取当地政府及农户的意见,尤其是针对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实地了解土地整治项目推进建设情况,对农田道路和灌排工程等如何实施进行现场调研,听取当地群众对工程进展、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等建议,就地研究解决问题。

省国土资源厅帮助海伦市开展土地整治建设规模30万亩,投入2.4亿元。其中,长华村投资1695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实施后,由低产的旱田变成高产的水田,土地产出率提高了9.2%,受益农户增收达33.1%。2015年省国土资源厅还帮助海伦市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治理面积55474平方米。

精准定位

在帮扶海伦的众多项目中,富硒土壤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催生了海伦市的内生动力,已被纳入海伦市的“十三五”规划。

谈到海伦的富硒,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省国土资源厅扶贫队副队长吴建设。是他将海伦的大米样品,拿给了在省地质矿产局测试应用研究所工作的妻子,分析人员对样本进行化验,最终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

吴建设说,其实最先提出发展富硒农业的是时任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徐飞鹏。吴建设第一次到海伦调研时遇到了当时在绥化督查的徐书记,“他说做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海伦的土壤里含硒,你们可以在富硒农业方面做做功课。因为我是学物化探专业的,对这句话十分留意,所以才取了样品。”

结果出来后,省国土资源厅党组高度重视,将海伦市农业地质富硒土壤调查工作作为扶持该市脱贫的一个重要项目。省地调总院利用一周的时间拿出了《黑龙江海伦市富硒土地环境调查评价立项建议书》。2015年,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专项资金1650万元,在海伦市、绥棱县等地区开展1:5万农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海伦市辖区富硒土壤分布的面积巨大,属黑龙江仅有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富硒核心区,大豆、大米富硒率分别达到75%和60%以上。发现富硒(0.325~0.8毫克/公斤以上)耕地面积1730平方公里,可以为海伦加快脱贫攻坚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

资源有了,怎么能够把海伦的富硒米创出品牌,打出知名度,推向全国?吴建设撰写了《努力将海伦打造为“国家寒地黑土原生态硒都”的构想》一文,对打造富硒农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预测,并对如何打造“海伦富硒之都”提出建议。

第6篇

[摘 要] 笔者经过多次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得知黎平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黎平县 精准扶贫 探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20-01

1 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一些群众、“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相关部门甚至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还不到位,全社扶贫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因此应强化精准扶贫意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全县各级各部门合作,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目标任务才能实现。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认识扶贫己任,亲自抓、亲自问,决不能当“二传手”。其次作为扶贫对象要认识到中央大扶贫是给我们每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机遇,不能光等、考、要,要主动投入到扶贫中去,为自己脱贫奔小康作努力。再次社会有关帮扶单位和企业乃至个人,要主动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职责作用,以兄弟姐妹情,为扶贫脱贫真正做点有益的事。最后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建议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扶责任,强化执行问责,杜绝随意脱岗、工作不实的情况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乡镇年度综合考评。对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机制。同时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乡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乡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贫困村的脱贫致富,乡镇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着关键作用。如高屯镇沈团村党支部书记杨正忠和沈团村群众自发按“红手印”挽留下来的“第一书记”彭昌敏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重点抓好“中路突破”和“百里侗寨”蒲洞、铜关、滚正等6个示范村;进一步加大典型宣传报道。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变五帮”、“党建+”、“互联网+”等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

3 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不忘“扶智”,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在“扶智”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高中生、大中专以上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扶持贫困户“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贫困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之路。另外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哪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哪,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临到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4 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拨付和报账进度,积极争取新的资金支持。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要加快县级融资平台建设,充实黎平扶贫公司资产,创新“国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融资方式,发挥“贵扶贷”、“惠农贷”、“惠工贷”等金融产品作用。三是要建立帮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抓手作用。树立“抓扶贫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扶贫”的理念。既要加快新建项目的开工和在建项目的施工;又要按照问题导向、群众导向、银行导向做好项目策划编制,同时要将项目编制和申报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七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乡(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第7篇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市扶贫办的要求,我镇对2016年的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农业办、财政所、民政科、经管站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督导检查。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特别是要组织机关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在每个村成立3-5人的工作班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2、组织培训。我镇按贫困发生率4.5%的比例进行识别,我镇的贫困人口数为3377人,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行政村。召开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专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把贫困户识别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培训重点放在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两级,确保有一支工作队伍、每个村都有明白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农户申请。把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广泛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识别范围。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4、入户调查。农户提出申请后,由镇机关包村干部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剔除,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

5、民主评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留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发言记录、评选过程等内容。最后,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核实签字后,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

6、公示公告。先将入选名单在贫困户所在的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汇总后报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办公室复审,复审后进行公告(公告期为5天)。

7、建档立卡。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库。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镇有83个行政村,在贫困户登记表的收取过程中,存在部分户主只填写了户主信息,没有填写家庭成员信息,最后统计的贫困户人口数为3278人,导致与市扶贫办下达的贫困户人口数3377人少99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核对各村上报的公示名单和贫困户登记表名单信息,将遗漏的贫困户人口数进行核实存档,以备以备下步改正

2、上报的采集信息存在身份证号码不准确、银行账户漏填或不准确、填报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仔细核对上报信息,列出信息填报存在错误的户,以备下步改正。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商会常务副会长、集团公司董事长定点联系的扶贫村县镇xx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xx村位于城关镇西部,与县最边缘的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区移民 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xx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二、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xx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xx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15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xx-2018年通过对xx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15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计划xx-2016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春赏桃花、夏摘桃果的桃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罐并扶持农户发展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农户照明和养殖场供热,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及农作物,沼液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实现农产品的有机化。到2020年,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农户庭院绿化和景观化,实现庭院靓化。

六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一、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七是整合项目,建设xx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6年投资5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八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及建议

1、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xx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桃子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子胥湖集团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工作专班,全面负责xx村扶贫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和子公司,具体负责单项工作。其中,项目部负责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程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财务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产业扶贫的实施; 润景园林公司负责观光景点建设和全村绿化工作。公司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2、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第8篇

一、总体情况

西山是大石山区,全乡辖16个行政村2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331。其中贫困村14个,贫困户2260户9495人,贫困发生率42.5%。全乡落实帮扶单位18个、第一书记14人,各级帮扶干部1053人,其中区级单位干部435人帮扶614户2583人,市级单位干部86人帮扶116户487人,县乡村干部532人帮扶1530户6425人。2016年脱贫摘帽村2个,2017年4个,2018年8个。

二、预脱贫村和预贫困户达标情况 

(一)2016年脱贫村和脱贫户情况

    (1)2016年预脱贫村合乐村共有294户1149人,贫困户97户365人, 贫困发生率31.8%。“十一有”指标全部达标, 2016年计划脱贫92户342 人, 2017年计划脱贫5户23 人,贫困发生率可以控制在2%以内,“一低”达标。目前,合乐村有食用菌合作社和牛羊养殖合作社共2个,单个产业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

合乐村97户贫困户“八有一超”情况,根据当前统计,有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看、有路通自然屯、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等6项指标达标;有稳固住房项中,有10户未达标,将通过危房改造实现达标;有收入来源项有42户达标,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有17户达标。

    (2)2016年预脱贫村林览村共有326户1310人,贫困户52户177人, 贫困发生率13.35%。“十一有”指标十项达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项暂时未达标。西山乡政府与联系单位团结协作,正将合乐村食用菌产业覆盖到林览村,由西山乡政府出资43570元,以黑木耳种植作为集体产业来发展,第一年投资利润预计可达16430元,作为林览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指标达标。林览村2016年计划全部脱贫,“一低”指标达标。

林览村52户贫困户“八有一超”情况,根据当前统计,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屯、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收入来源等6项指标达标;有稳固住房项中,有4户未达标,将通过危房改造实现达标;有电视看有3户未达标,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有9户达标。

全乡2016年预脱贫户514户2200人,八有一超全部达标256户1130人,达标率51.3%。未全部达标258户1070人。

(二)2017年脱贫村和脱贫户情况

2017年西山乡脱贫村4个,总户数1141户4726人,其中贫困户451户1970人。4个村在特色产业、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村屯通路、有电用、有好的班子等6项指标中全部达标,住房保障有1个村达标,饮用水有3个村达标,公共服务设施3个村达标,有电视看有2个村达标,有集体经济收入4个村不达标,贫困发生率低于3%目前未达标。451户贫困中,295户在稳固住房项中达标、156户未达标,420户在有饮用水项中达标、31户未达标;448户在有电用中达标,3户未达标;396户在有路通村屯中达标,55户未达标;451户在有义务教育保障项中全部达标,429户在有医疗保障中达标、22户未达标,295户在有电视看项中达标,156户未达标,423户在有收入来源中达标,按当前统计,有124户人均纯收入超3100元,327户未达标。

(三)2018年脱贫村和脱贫户情况

2018年西山乡脱贫村8个,总户数2835户12555人,其中贫困户1567户6573人。按当前统计,1266户在稳固住房项中达标、301户未达标,1518户在有饮用水项中达标、49户未达标;1566户在有电用中达标,1户未达标;1508户在有路通村屯中达标,59户未达标;1561户在有义务教育保障项中达标,6户未达标,1555户在有医疗保障中达标、12户未达标,1443户在有电视看项中达标,124户未达标,有570户人均纯收入超3100元,997户未达标。

三、工作情况

西山乡地处大石山区,山多、地少、缺水、缺乏规模化产业支撑是主要贫困原因,今年以来,西山乡党委、政府依靠上级,和各帮扶单位紧密团结,开展了具体的扶贫工作,主要故有:

(一)着力加快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建立食用菌基地1个;毛葡萄种植示范点2个,紫玉淮山种植示范点2个,种植橡草3000多亩,建成合作社3个,正在申办的1个。财政局向弄烈村63户贫困户发放活脱温鸡苗4000羽和25只羊;县委办向弄友发放鸡苗1300羽;国土局向弄京发放鸡苗1200羽;房改办给林览发放猪苗47头;干长村给2016年预脱贫13户贫困户发放鸡苗(80羽/户)及饲料,全部贫困户发放具兽药;水利局向坡林24户2016年预贫困户发放猪、羊、鸡;扶贫办和县人大向加而24户贫困户发放97只羊,28户贫困户发放猪62头。8月份,扶贫办在合乐村给95名贫困户进行食用菌和养羊培训;9月,县水产畜牧局为加而村52名贫困户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

(二)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柜160个,已完工160个;成功打井取水1个,正在打井1个;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开展19个项目村屯道路硬化建设。8月份新开工建设屯级路12条。9月份,卡才莫上屯完成3.3公里的屯级路通车验收,实现全村通路;戈贤村的八独至压乃1.2公里道路实施通路硬化工程。实施危房改造120户,目前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验收工作。

(三)着力加强教育卫生医疗扶贫。筹集社会奖学金50万元,制定《西山乡奖学金发放方案》;举行2016年“资助贫困大学生一日捐”活动,捐款2850元;动员贫困生子女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3人,贷款金额64360元;动员参加“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学生申请17人、本科学历教育新生申请5人、短期技能培训32人。各村第一书记还充分发挥个人号召力,动员后源单位和社会等力量,帮助所在村学校师生改善办学和学习条件。如国土厅第一书记黄钢,与河百高速指挥部党委、自治区国土厅等五个单位开展“企村五方联建六个一批”教育扶智帮扶活动,筹资8.6万元在卡才村弄累教学点进行学校操场建造和教室翻修。新农合征收232万元近2万人,完成任务100%;实施低保兜底扶贫,目前受益贫困户79户289人。

(四)着力推进小额信贷扶贫。认真开展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和放贷工作,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截止9月30日我乡已发放贷款452户1857万元。

(五)着力推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核实工作。认真开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工作,目前已完成全乡贫困人口1598人的入户核查工作。

(六)着力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实施移民搬迁24户80人,已开工建设15户47人,已调整9户33人全部开工建设。缴纳2017年县城集中安置履约金512户2290人,经过筛选,符合上报447户2028人;因缺少资金未缴纳履约金但有搬迁意愿196户787人。

(七)“双认定”验收工作。8月份,我乡组织扶贫工作队,按照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及贫困户“八有一超”的“双认定”脱贫标准,完成了2016年第一批172户764人的入户核验工作及脱贫户名单公示。

(八)一帮一联工作。截止9月30日,全乡一帮一联工作共入户2123户,完成93.2%。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产业发展上面,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无法形成,群众依靠产业增收困难。

     (二)基础条件落后。通屯道路等级低,多数村屯通屯道路没有得到升级硬化,群众出行难。

     (三)群众思想观念总体落后。由于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短缺,观念陈旧,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干部队伍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存在的问题,西山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宣传和干部队伍管理,与帮扶单位紧密联系、沟通,不断提升群众对脱贫工作的认识和干部队伍扶贫工作效率。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也建议县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西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危房改造、水柜、道路建设等方面对西山更多倾斜。

第9篇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12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3、尽心服务,帮扶解困。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00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四、工作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1、深入宣传动员。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3、扶植传统优势产业。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 突出问题 建议

一、H县精准扶贫现状

(一)H县基本情况

H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川、渝、黔结合部,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284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91万。2014年H县识别贫困人口33277户92300人,贫困发生率12.38%,属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形势比较严峻。2015年H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2677户、69487人,贫困村64个,当年脱贫4822户16481人;2016年度计划脱贫13个村,5010户16000人。

(二)H县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1. 整合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单兵作战,各行各业抱团组合参与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H县切实健全精准扶贫“机制”,即责任落实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机制、党建帮扶机制、干部帮扶机制、社会帮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金融扶持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2. 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发展产业也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H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核心发展战略,通过“扶持龙头、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搞好服务”,发展壮大特色种养殖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3.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攻坚中的短板,也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H县按照“先生存生活、后生产致富”的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近年来,H县签订近20亿元的基础设施PPP项目,仅2016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目前已改建65公里;投入1195万元解决16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在129个行政村中实施第二轮农网升级改造。

4. 精准帮扶,充实扶贫力量。干部驻村帮扶,是解决贫困地区现实困难的迫切需要,是确保扶贫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H县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在“五个一”帮扶机制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具体帮扶干部,明确“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手”,实行“5+1”全覆盖,共计落实71个帮扶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户捆绑考核,选派64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并出台《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管理、细化考核。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是政府主导,精准扶贫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行政措施,但基于贫困面积大、贫困范围广的现实情况,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投入难以为继,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等巨大缺口。如2016年初H县仍有近90%的道路为四级或等外公路,未来3年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238公里,总投资近1.43亿元,但目前可争取的上级补助仅有5100余万元,县乡仍需自筹9000余万元;同时还有51个贫困村1.3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

(二)思考不够,扶贫措施较单一。精准扶贫要求精确帮扶、因户施策,四川省对扶贫工作也提出“六个精准”要求,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工作思路在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地区近年多采取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养猪、养鸡、养鸭、养羊等养殖业,其中有帮扶单位无偿提供或补贴部分鸡苗鸭苗等,待长大后以不低于市场价直接从贫困群众手中回购。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养殖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但区域内大批量的养殖后,市场供需、产品销路、价格波动等因素容易导致贫困户收入降低,使脱贫出现困难。

(三)发展不足,村集体经济滞后。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摆脱贫困》中更是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发展水平低、发展路子不广、集体资产少、可分配利润低等问题,村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的村,贫困人口相对也更多。如笔者走访的H县10个贫困村中,村集体资产主要是鱼塘、办公用房,村集体经济可分配利润均低于3万元,最低的不足1万元。

(四)重视不够,医疗保障亟待健全。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有1256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4%。可见,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对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尤为重要。但目前一方面重大疾病防治和宣传不够,部分贫困群众对自身重大疾病认识不到位,缺乏提早治疗意识,有病不治,小病不治成大病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部分群众反映大病按规定报销后个人承担费用偏高、无需住院治疗但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医药费用无法报销等问题。

三、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引导社会资源投身扶贫工作力度。有投入才有产出,强化投入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要注重改变“政府热、社会弱”的扶贫局面,着力构建以专项扶贫资金为载体,统筹行业资金,集聚社会投入,带动市场投入,发动群众投入有机结合的推动机制,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合力。一方面用好用足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综合考量、合理调剂帮扶资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使有限的扶贫资金产生更大的叠加效应,提升脱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努力做到扶持一点、带动一片,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建立社会扶贫资源投送机制,在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使扶贫开发更有效的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义利兼顾的基础上,强化政策激励,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学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特别是引导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回报家乡。

(二)加大扶贫措施可持续发展力度。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路径,“输血”更“造血”。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群众短时间内从资金上“脱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短、平、快”项目,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稳定脱贫。另一方面更要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续发展上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技相统一,以及近期扶贫与中长远扶贫的有机兼顾,充分考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多种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三)加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现有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可探索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盘活现有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做优现有存量。另一方面依托地方特色,把产业布局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细化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做好做强未来增量。同时注重在基层组织挖掘、培养本村的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本村优秀人才对村集体发展的作用。

(四)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力度。四川省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达172.28万,占总贫困人口的34.6%,因病致贫问题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出台增加大病、慢病的门诊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重大疾病宣传,打消群众生病靠拖、不去医治的心理;同时组织乡镇及卫生部门重点对贫困户和已脱贫户开展健康筛查,加大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落实力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1]谭诗斌.现代贫困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2.

[2].《摆脱贫困》之《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

济实力》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3] 用“健康扶贫”化解因病致贫,《四川日报》,2016年1月

28日,07版特别报道.

[4]智库启动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试点 剑指因病致贫难题, 中

国新闻网,2016.5.22.

[5]柯尊平,干部驻村帮扶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权

第11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农村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由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政府主导扶贫政策的制定,同时主导资源和人员的调配,多年来,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参与,通过行政的力量动员和安排党政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扶贫开发的成就举世瞩目[1]。截至2015年,宁夏贫困人口由101.5万减少到58.1万贫困发生率也由25.6%下降到14.5%,农村贫困家庭户大幅减少,收入水平快速、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人地关系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扶贫开发基本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向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分配,逐渐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成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面临的发展障碍仍然较为突出,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亟需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政策,突破过去长久以来“输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加大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力度,统筹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把握家庭户的实际需要精准滴灌,精准监测、跟踪管理的新路子,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3]从201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民族地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摘帽”任务,该政策是我国新时期下扶贫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开展精准扶贫战略,核心是因户因地施策,从致贫原因入手,明辨贫困类型,区分贫困差异,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不仅规模大、分布广,情况复杂,脱贫摘帽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国家级贫困县地区的发展和转型、贫困家庭是否脱贫事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败。文章旨在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典型区域的调查,归纳并分析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新时期下实施的精准扶、精准脱贫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障碍,进一步探讨未来4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攻坚政策创新与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指导,为实现全面脱贫摘帽任务,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总书记在调研时,就提出“精准扶贫”概念,重点强调扶贫任务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并指出“实施扶贫开发,不仅要整体联动、有普遍的要求和策略,还要强调重点、突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5年6月,在贵州省组织召开的“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重点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积极提出“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等精准扶贫开发理念和攻坚计划。“四个一批”指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六个精准”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 调研数据分析

2.1调研方案

按照统计原理,此次调研分成3组,分别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海原县和同心县等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共覆盖两个县,随机抽选了四个村105个家庭户,开展了对当地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情况的调研,同时深入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具体落实程度,对个扶贫开发的各利益方(4名村干部,39户贫困家庭、11户脱贫家庭、52户非贫困家庭)进行相关问题的问卷调研和访谈,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02份。

2.2 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

受访的农户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6-60岁之间,比例达到67%,贫困县的村落的劳动力较少;同时接受调查的家庭户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高达81%,而非贫困家庭人口学历基本上在高中及以上。半数以上的受访农户极其重视国家开展的精准扶贫政策,然而具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农户户仅有31%的人,而且在贫困家庭中,有51.85%的人认为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对自己有帮组。

2.2.1 基础设施帮扶是贫困县村落家庭户的最大需求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几乎所有贫困户都有强烈的脱贫遗失,然而受制于自然条件,希望政府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帮扶,分别占样本的52%、12%、12%、13%、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户的最大诉求,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是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达到了75%,有大部分农户希望通过发展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养殖来增加收入以脱贫致富,还有少数农户希望政府能设立门槛较低的农村创业专项资金,加之自己已有的相关技术,自主创业以帮助家庭致富。

2.2.2 特定区域的贫困户需求反映了致贫因素的差异性

区域内不同功能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区域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拥有较好的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而落后区域拥有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生态资源优势[4]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由于资源、观念和环境的限制,贫困县的贫困差异也有极大地不同,致贫因素和类型更是存在区域性特征。此次实地调研、考察发现,就宁夏而言,贫困家庭户致贫的原因是农户主要从事低级、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收入渠道单一,比例达到了40%,然而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寡,基本上是属于看天吃饭的地区;同时,占30%的农户认为家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也是该地区贫困家庭的重要因素,从问卷和实地考察得知,该区域的家庭户成年劳动力且能够劳动的人数较少,大都数家庭至少都有2个及以上子女需要抚养,比例达到了54%,却只有1个劳动力的家庭占到了46%;农业技能和素质低、子女上学负担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抚养老人和疾病等都是该民族地区贫困户陷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贫困户的贫困需求也也有极大的差异,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抚养和赡养负担较重的贫困户极力希望政府能够切实给予相关社会保障帮扶,减轻家庭负担;那些认为因自然环境恶劣致贫的贫困户希望政府能够改善基础设施,帮组他们抵抗自然灾害。我们还了解到,部分农户的子女虽有一技之长,主观上想通过自己创业来改变现状,然而缺乏启动资金和相应的社会环境,这部分人希望他们能得到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由此可知,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及诉求与该区域特定的贫困特征是相吻合的。

2.2.3 贫困户的年龄结构影响帮扶诉求

60岁以上的贫困户的诉求多数为社会保障、医疗和解决生活困难,相应在自主创业和主动生产方面的意愿降低,明显趋于保守,此年龄阶段的贫困户大都选择“节源”型帮扶,这说明解决自己生活问题是60岁以上的贫困户最为迫切的诉求,当然,仍有部分贫困户有一定的生产意愿。

60岁以下的人虽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但有不少人通过外出务工和经商获得收入来源,这部分人的主要帮扶诉求希望获得相关技能尤其是劳动转移技能和资金上的支持,由于他们年轻力壮,劳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都较强,强烈希望通过创业和发展特色农业来脱贫致富,相比较于45岁以上的贫困户,对社会保障和医疗的诉求比例要小,这表明年龄越小,主观上越希望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持续的收入,属于积极开源型,即贫困户对“生产发展型帮扶”的诉求较大。

2.2.4 自然条件影响贫困户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在调查的农户中,约有46%的贫困户都拥10亩土地左右,且田地集中连片,特别适合规模化种植,占47%的农户都希望从事村里特色农业的发展,部分家庭户也通过种植枸杞、葵花、核桃等实现了脱贫,然而许多贫困户主要的作物却是经济价值较低的玉米,附加值不高,收入有限,尚处在贫困中的家庭也希望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作物增加收入,然而该地区历来较为干旱,年降水量较少,加之相应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很落后,尤其是灌溉条件较差,这严重制约了村里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贫困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强烈积极性,但自然条件带来的风险令他们望而却步。因而,如何突破自然环境的制约,加强对贫困户的相关农业技能的培,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备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系统成为了真正扶贫致富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当前政府转变由过去输血式扶贫模式到贫困户自己造血模式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2.2.5 贫困户的参与度影响扶贫效果

贫困户参与度指的是贫困家庭户参与制定村级扶贫计划、规划和相关扶贫利益方的互动程度。通过调查发现,积极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与扶贫帮扶队建立紧密联系和参与村级扶贫规划讨论的农户对自己是否能够摆脱贫困有较强的信心,农户表示,通过积极参与,一方面加深自身对扶贫政策的理解,重要的是还能够让扶贫相关利益方精确地了解自己的困难和致贫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3 精准扶贫政策问题剖析

3.1 完全以家庭收入作为贫困户的唯一识别标准存在缺陷

调查发现,贫困户的识别中有贫困户漏选现象,即真正需要帮扶的人不再扶贫对象之中,有15%的被访家庭户认为建档立卡中漏选了一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根据贫困内涵的层次,贫困不仅指收入贫困,还包括人类贫困(如教育、健康贫困等)、知识贫困(如信息贫困)、以及生态贫困,这四类贫困体现出递阶层次的形式:收入贫困体现经济发展向度、人类贫困体现出人类发展向度,知识贫困体现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向度,生态贫困体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向度,逐层递进。[5]目前,我国识别贫困户的主要标准是依据收入状况,用收入水平高低描述和分辨贫困程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在识别贫困户时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实施困难,具有难选、漏选的问题。一方面,农户个体真实收入很难准确、及时获知,而且测量难度很大,统计范围也难以确定,所以收入识别标准很难操作,依据收入标准所分辨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差异很小。另一方面,收入无法全面反映农户的贫困状况,更不能反映除收入外的其他方面的贫困状况,如因疾病、学习、婚姻等导致的贫困。由于没有科学、可靠的收入统计口径,尽管有具体的贫困标准线,统计方依旧难以按收入多寡来区分贫困与否,因而只能凭借助村民民主评选出或由村民集体推荐等方法实现贫困户的选择。虽然该办法操作便利,但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极易受人操控,致使漏掉真正的贫苦户。另外,由于指标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每个人的诉求,处在贫困边缘但又确实贫困的农户很容易被忽略,这会加剧农户之间的矛盾。

3.2 农村缺乏对贫困户的跟踪管理,尤其是政策性转移人口

目前,由于精准扶贫机制尚不完善,扶贫相关利益方仅重视如何降低相关脱贫指标,忽视扶贫的重要过程。由于贫困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备的知识技能不佳,等多地暴露于风险事件(如自然灾害),加之穷人拥有可以用于风险管理的资产少,贫困家庭更加具有脆弱性,这一观点已经广为接受[6]经过此次调研发现,许多脱贫户自主发展能力和承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因灾、病和社会适应性弱等原因返贫率仍然较高,比如,不少生态移民等政策性转移人口表示,转移前的所在地给予了一次性的帮扶,暂时性地到了城镇,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技能和持续收入来源的转移入口,面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压力,不得不重新回到临近的农村,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基层缺乏一套对贫困户状态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科学、系统的机制,这样很易造成“被脱贫”、现象。

3.3 村级扶贫组织不够健全,缺乏高素质的专门帮扶队伍

精准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基层组织能否高效地落实相应的具体政策和规划,是保证精准到户的基本单元,基层队伍扶贫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巨大,因而拥有一支素质高、积极性高、觉悟性高、行动力高的帮扶队伍对于具体开展扶贫开发的行动有位重要,但由于扶贫组织结构缺乏征对性,实施队伍人员不足,通常是一人兼职多种植物的功能,且这些基层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仅有小学水平,这很难适应极其繁重的扶贫工作任务。另外,受访的村干部表示,他们连最基本的稳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管理扶贫日常工作的人员一班都是自己在家里进行,扶贫工作力量和组织薄弱,尤其是村、镇两级缺少专职、稳定的帮扶工作人员,村一级帮扶工作任务主要由村干部全部承担,这极大地降低了扶贫策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 缺乏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门槛高

调研国家级贫困县基层单位大多认为财政给予专项扶贫资金基本无法满足扶贫任务需求,通过层层分解,最后,村级组织获得的扶贫资金满足不了整体的扶贫要求,加之国家级贫困县自身财力薄弱,分配资金的能力欠缺,这更加剧了村级扶贫资金的到位难度。如,同心县杨家湾村的村支书表示,他根据村里的贫困状况和实际扶贫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然而就因为扶贫资金不足、资金使用的诸多限制、门槛高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另外,由于扶贫资金少而分散致使使用效率低,发挥不了规模效应,扶贫效果往往达不到既定的要求。如,有村民表示,尽管知道有专项的互助资金,但却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及使用,使用过互助资金的对其的反馈也不是很看好,认为资金太少基本做不了什么,因为程序麻烦而干脆不用的现象很普遍。

3.5 贫困县的基础建设较落后,尤其是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亟须改善

多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在这些国家级贫困县投入了大量的基建资金,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村与村之间,村与主干道之间的公路仍然非常落后,部分贫困县交通通达程度较差,这也极大地限制该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某县村里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目前还尚未实现便利通达。与此同时,某些区域乡村公路规划时缺乏对本地区交通需求和地理环境状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部分道路重复建设更是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建设浪费。此外,贫困县地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水利灌溉、特色农业技能推广度都十分薄弱,加上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区域较为封闭、交通物流成本较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2%的被调研农户希望能加快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水利灌溉系统和农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同时,要求在饮水、信息、网络、住房、交通等方面能的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户脱贫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

4 政策建议

4.1 健全贫困户识别标准体系,因人因地施策、科学地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确到户,实现靶向治疗,需要在目前已有的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立卡建档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档工作信息与相关资产登记相结合,强化各个组织、部门之间合作,紧紧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管理贫困家庭的基本数据信息。同事,为了更加精准地对症下药,精确滴灌,要进一步从多方位、深程度、客观地测量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改变原来仅以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困的指标,要将家庭户收入和生产能力、可剩余支配能力、购买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贫困家庭识别与区分标准的综合指标体系。依据贫困区域和类型的差异性,精准扶贫应重点对贫困户进行分区(片区、流域)、分类(不同对象)、分级(贫困程度)识别,建立扶贫家庭户实时动态数据库,加强与贫困户实时联系和跟踪管理,对待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户要因人实施差异化的精准帮扶措施。例如,对60岁以上生产能力较差的贫困人口政府要重点解决其生活困难,相应的政策性社会保障要有必要的倾斜;而对于60岁以下,特别是具有较强生产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贫困户,政府更多的应在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帮扶,对于那些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主要以劳动转移技能培训和资金上的帮扶为主。

扶贫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套科学的瞄准机制,而瞄准机制的确立又依赖于科学的贫困监测,因此扶贫监测对于扶贫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尤其是村级瞄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7]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因而为防止贫困户重新返贫,要建立贫困户的退出指标体系和脱贫户生活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适时帮扶,解决返贫、被脱贫问题、不断巩固脱贫果实,比如,对于脱贫户,要实时、连续监测其目前的生活、家庭变化状况,依据与本地区的整体生活条件标准对比,即时改变帮扶对策。

4.2 加快基层扶贫组织、队伍的建设,精准设置专职扶贫公务员,明确权责

县一级是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单位,在整个农村扶贫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对县内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选择和瞄准。而这种瞄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整个扶贫政策和投资的扶贫效果。扶贫资金的投向、扶贫项目的实施地点和项目能不能取得扶贫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部门的决策。[8]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村级扶贫组织及其混乱,扶贫管理人员缺乏且素质有待提高,因而,健全贫困地区县、镇村等基层扶贫组织,精准设立扶贫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扶贫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扶贫管理开发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成为了当前基层扶贫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宁夏民族国家级贫困县地区脱贫摘帽的基础和核心。一方面,积极落实扶贫管理人员驻村机制,加强扶贫管理支援与扶贫对象的联系,实时反馈、解决帮扶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帮扶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扶贫开发基础工作,设置扶贫专职公务员,明确专职公务员的权责,以优厚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扶贫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3 充分l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扶贫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调研的贫困县区域多数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在家的普遍都是妇女和小孩儿,许多土地都为充分的发挥作用,由于种植技术、资金、劳动力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依然种植的一些经济价值较低的农作物,然而许多受访农户表示想通过发展本村的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解决自身就业和致富。为此,贫困县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扶贫在帮扶中的重要地位,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人员返乡从事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扶贫的队伍,还能借助返乡人员在外学到的相关技术和观念推进产业扶贫的进程。同时,由于农户资金不足,相关扶贫机构应积极地帮助农户解决初始投入资金问题,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专项帮扶资金,设置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机构,打通农户产品与销售市场的信息获取通道,全方位地做好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保障工作。让产业扶贫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贫困地区走向小康。

4.4 加大县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整合、优化资金的用途,减少审批程序

从与村干部的访谈中得知,他们纷纷表示村级扶贫资金较少,且资金的下方要经历层层审批,获取的难度大,时间较长,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缓慢。鉴于此,县级政府理应强化整合扶贫资金,协调各个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合理布局资金的分配模块,强化资金使用的集中程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需要解决的基层扶贫开发工作上,即集中力量扶贫,稳步、快速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与效率。逐渐扩大基层组织的资金运用与人事调整、管理权限,加强各级组织资金使用的监管。给予基层扶贫组织尤其是村级机构一定的财权,准许村级机构依据贫困村最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灵活地使用扶贫资金,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上级管理部门可通过实时检查、督促或第三方评估的模式来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从而避免资金灵活使用而导致的违法乱纪问题。扶贫项目是否精准,基层组织和人员最有发言权,不少受访干部建议上级应简政放权,把扶贫资金项目的申报权下放到县。这样,贫困村农户更清楚他们的直接利益和应该申报的迫切困难,应给予县级、村级部门更加灵活的项目资金使用自、调配权,由贫困村农户代表民主甄选对贫困户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用显著的扶贫项目。

4.5 重视贫困户、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在扶贫时应突出“家庭户”的地位

加快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产业与现代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贫困农村内生性、造血式发展,根本解决贫困区域人口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推行扶贫开发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精准化[16],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和区域特色,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在今后4年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重视贫困区域和贫困户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加强贫困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土地整治、生态治理工程等的建设和治理,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贫困区域特有的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的后发优势,在以贫困家庭户为主体,相关的基层帮扶机构和队伍为辅的指导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精准帮扶迫切需要的农户。随着推进扶贫区域的整体功能转型,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区域的贫困人口,促使国家级贫困县贫地区由生活型向生态型转变。同时,受贫困家庭和农户个体的能力约束,仍有一些贫困家庭或个体存在。这部分人的生活变化和福利改善,需要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策略,以及低保兜底的途径给予妥善安置。

参考文献

[1]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6):267-270.

[2]郑志龙,丁辉侠,韩恒,孙远太.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251-252.

[3]关于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扶持力度的建议[N].联合日报.2016-8-23.

[4]韩劲.走出贫困循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140-141

[5]向德平,黄承伟.减贫与发展[M].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16,(2):28-30.

[6]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27-29.

第12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直接投资扶持农村贫困地区进行项目建设,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内容,以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资金(或实物)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促进其自我发展。同时,通过组织贫困地区农牧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一定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促进脱贫致富。

第三条以工代赈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群众参与的原则,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扶贫开发规划,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为贫困地区消除贫困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编制以工代赈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批、计划编报和下达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等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建设的原则内容

第五条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主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当兼顾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

第六条以工代赈的建设原则

(一)扶贫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实施以工代赈工程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工代赈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实现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二)相对集中、统筹兼顾原则:以工代赈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突出扶持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突出骨干项目的示范带动效益,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分类实施,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扶贫效益。

(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原则:切实加强规划工作,优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安排建设项目,结合各地有利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为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创造条件。

(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要考虑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力度,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区分轻重缓急,研究确定建设项目,逐年安排实施。

(五)广泛参与,减负增收原则: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要广泛吸收贫困群众参加工程的建设。通过采取支付劳务报酬的方式,直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减轻贫困群众的负担,体现以工代赈政策的实质。

第七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以及国家确定的其它建设任务等。

(一)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指改造中低产田,具体工程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盐碱地治理及田间配套设施等。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改扩建小型、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具体工程有水库、渠首、机电井、渠道、扬水站、节水灌溉等。

(三)县乡村道路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改扩建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乡、村的公路(等级一般不超过三级),以及县、乡、村道路建设所必需的桥、涵等配套设施。

(四)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指修建解决贫困人口和牲畜饮水所必需的水井、水塔、引水渠、输水管道以及其它简易自来水工程。

(五)小流域治理。主要指为开发治理小流域,防止水土流失而实施的河道疏浚、河堤护砌、建坝护地、营造防护林、经济林及水利配套等工程。

(六)草场建设。主要是指人工草料基地、草场改良、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高寒山区暖圈和及水利渠系配套等工程。

(七)其它。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它工程。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八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政策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基础设施状况等,组织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规划编制内容包括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实现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建设项目、实施步骤以及政策措施和有关效益指标等。县级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地(州)、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分年度组织实施。

第九条以工代赈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组织编制、上报、审批和下达。

编制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同时要统筹考虑如何处理与其它渠道的扶贫项目,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关系,各项目之间既要做到相互配合,又要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以工代赈年度计划要与规划相衔接,并服从规划。凡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年度计划不予安排。年度计划包括建议计划、资金计划、建设计划。年度计划的安排,以资金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按照项目安排资金。

第十一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本地扶贫开发重点及项目建设规划,结合本地历年资金、项目规模,充分考虑本地计划的年度建设任务、建设能力以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认真组织项目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编制下一年度建议计划。列入建议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当做到符合当地实际,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项目资金规模按上年度自治区实际下达项目计划总投资的150%编制。地(州)发展改革部门于当年12月底前上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第十二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地(州)上报的项目建设建议计划,按符合以工代赈政策投向、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所需投资,参照各县贫困人口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重点村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上年度项目实施和计划执行等工作情况,安排年度资金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

第十三条自治区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等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必须逐级上报,履行报批手续,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准后方能调整。

第十四条在自治区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下达后,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规定时间里,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内,完成以工代赈项目的录入、申报、选报、审批、转批、启动等工作,对未按要求完成项目相关信息录入工作的地(州)、县(市),自治区将给予全区通报或酌情调减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做好项目的核查、筛选、论证及收编入库工作,并上报备案。

第十六条以工代赈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单位承担。总投资在100万以下的项目,经县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县级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报地(州)、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备案;总投资在100—300万元的项目,经地(州)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地(州)发展改革委部门审批,并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备案;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自治区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批。

第十七条以工代赈项目要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的要求组织实施。制定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和工程监理实施办法,实行区、地(州)、县(市)三级联动,监督检查与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以工代赈项目必须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要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贫困农牧民参加项目建设,并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除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程外)。没有安排劳务报酬的以工代赈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年度计划。有关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的实施,按照《自治区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管理办法》和《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暂行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以工代赈项目必须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项目根据项目审批权限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或组织安排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财政、扶贫、审计、稽察等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计划执行、工程质量、工程决算、工程效益、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标志牌设置、工程后期管护措施、文档资料等。填写项目竣工验收表。竣工验收合格项目,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使用和管理主体,制定项目使用维护管理制度,落实项目的后期管理,确保项目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条以工代赈要坚持“三到场”工作制度。即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在计划申报前审核到场、项目建设中检查到场、工程完工后验收到场。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严格坚持“三到场”工作制度,杜绝虚报、瞒报、谎报和重复申报,保证项目真实性,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提高以工代赈资金投资效益。

第二十一条以工代赈档案资料要明确专人保管,按年度实行一项一档制管理。档案资料包括: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项目库、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及相关批复,还包括工程设计、项目实施责任书、开工审批报告、施工合同书、招投标相关资料、工程预算、工程决算、工程质量鉴定报告书、监理资料、分阶段验收资料、工程验收报告书、财务决算及批复、审计报告、工程后期管护措施、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项目施工前定点照片、项目施工照片、项目竣工定点照片、工程标志牌照片、公示资料等。

第二十二条县级发展改革委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主体工程的建设地点设立标识牌(宣传牌),标明项目编号和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完成投资、效益和受益范围等。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以工代赈资金按照现行的国家三部委《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0]18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新财扶[2001]27号)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以工代赈的资金和财务管理,财政部门按照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计划做好以工代赈资金的拨付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将以工代赈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实行财扶资金报帐制。基本程序是:项目开工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单位应与县(市)发展改革部门签订书面劳务报酬落实责任书,并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定期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帐凭据(税务统一发票复印件),经县(市)发展改革委审核后,到县级财政部门提取进度款,并按报帐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安排用于项目的以工代赈资金应当全部用于项目工程建设费用。

第二十七条支付劳务报酬要做到公平、公开、足额、及时发放,严禁抵扣和拖欠。

第二十八条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是以工代赈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用于以工代赈项目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地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管理。

第三十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完工后有结余资金的,必须仍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逐级上报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国债资金的使用,除按上述要求管理外,还须按照国家国债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三十二条自治区以工代赈办公室(以工代赈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四到省”(权力到省、资金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原则,研究拟定自治区以工代赈政策;负责编制自治区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批;编报和下达年度以工代赈计划;组织全区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等工作;参与编制全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对全区以工代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第三十三条地(州)以工代赈办公室工作职责:对县级以工代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以工代赈政策;编制本级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各县(市)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审核本级权限内的以工代赈项目;上报各县以工代赈年度项目建议计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持或参加所属县以工代赈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按要求汇总上报各地(州)以工代赈有关统计报表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

第三十四条县(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工作职责:承担以工代赈的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管理制度;编制县级以工代赈规划;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储备,建立项目库;编报年度项目建议计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项目建设实施和工程竣工验收;对工程质量、建设工期、资金使用和劳务报酬发放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做好监督、检查;按要求及时上报以工代赈项目有关信息;做好以工代赈资料归档和年度工作总结等。

第三十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及时总结以工代赈经验,对好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定期报告以工代赈建设和工作进展情况,在每年12月30日前将上年度工作总结逐级上报至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六条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督检查奖罚机制。自治区对开展以工代赈工作较好的地(州)、县(市),在下一年度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成绩比较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项目管理不规范、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整改不力、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州)、县(市)要酌情调减下年度计划安排资金规模,直至停止资金项目计划安排。

第三十七条加强以工代赈宣传。要通过广泛宣传,使社会和贫困地区群众更多地了解、掌握以工代赈的有关方针政策,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入以工代赈工程建设。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审计监督、检查是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开展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专项审计、专项稽查,对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财务状况、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稽查等部门,加强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四十条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以工代赈项目负有管理责任,必须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要坚持自查、互查、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本地以工代赈工作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并将自查结果及时上报。

第四十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第四十二条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纠正和整改。凡挪用、挤占、贪污以工代赈资金,以及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地、县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四条“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以工代赈项目的录入工作要依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暂行)》(新财扶〔**〕5号)文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