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室内论文

大学生室内论文

时间:2022-04-06 12:4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室内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室内论文

第1篇

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正确的列出论文中的引用文献,是非常必要的,论文中叙述的内容只要是文献里详细介绍了的,只要在引用的地方标注参考文献的编码就可以了,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建祥.机器人教育的感受和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

[2] 周俊波.机器人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

[3] 曹宇.独立学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特色平台——以大学生机器人竞赛[J].文教资料,2010(16).

[4]阮晓钢等著.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5]曹其新,张蕾编著.轮式自主移动机器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杨林权主编.机器人足球竞赛与设计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赵明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10):25-26.

[2] 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9):40-45.

[3] 李莉.巧用语言艺术,活跃教学氛围——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口头用语艺术[J].考试周刊,2012(89):46-47.

[4] 骆巍.开源平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Arduino的机器人学习平台建构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48-49.

[5] 赵中建.为了创新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6-15.

[6] 李俊港.关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思考与分析[J].求知导刊,2016(45):53.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朱敏,高弘博,肖震,等.WSN中一种基于虚拟锚节点的VA-RSSI定位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11):110-114.

[2] 石为人,熊志广,许磊.一种用于室内人员定位的RSSI定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7):232-235.

[3] 周立君,刘宇.基于RSSI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0(8):115-118.

第2篇

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任何一种建筑来说都尤为重要,教室作为人员密集型建筑,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恶劣的室内环境则会降低学习效率。目前,针对大学生学习效率与周围温度关系的论文并不是很多,而且较为系统地说明其间的关系的也较少。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和研究在校大学生在室内学习和思考时受到室内环境的影响情况,希望通过实证的方法获得一些学生学习效率与周围物理环境关系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和学生的要求对大学自修室提出一些建议,使得在室内学习的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

二、问卷编制步骤

(一)问卷初步编制

根据学习效率的相关文献研究及对学习环境的探索,通过随机对学校的6名本科生进行访谈,整理并编制了调查问卷。编制的初始问卷一共5题。前四题采用数值型的等级量表,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2、3、4、5分,用于量化每一位被试者的效率。

(二)问卷的小样本试测

为测试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及对题目的表述进行修改和确定,我们进行了小范围预测试。选取5个不同的物理环境,发放25份问卷,对25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人,女生12人。具体步骤为在没有时间及环境限制的前提下由被试者自行完成问卷,对问卷中表述不清楚的地方做出标记,随后对部分被试者进行访谈,看题目是否有不确切或窘迫的问题,选项是否互斥及覆盖面是否广,排版是否清晰等,最后根据访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

(三)问卷的正式施测

选取22个不同的物理环境,发放110份问卷,对11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8人,女生52人。由施测人员说明注意事项,被试者当场独立完成问卷。

三、问卷分析

(一)温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结果

2.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温度的高低会影响学习效率。整个折线段有较多波动,但当温度介于27℃与27.5℃之间时,是学习效率相对较高的温度段,当温度低于27℃时,折线段呈上升趋势,当温度高于27.5℃时,折线段呈下降趋势。

(二)湿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结果

2.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湿度的高低会影响学习效率。当湿度介于60%与65%之间时,学习效率相对较高,当湿度低于60%时,学习效率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湿度高于65%时,折线段虽有较大的波动,当整体呈下降趋势。

(三)学习环境的偏好调查

1.结果

2.分析。从图3~图7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偏爱在通风弱,温度低,无噪音干扰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对采光、湿度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

四、结论

从上述结果可看出,温度大约在27℃、湿度大约60%时,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在分析各种环境对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强弱上,温度的高低成为学生偏好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并且大部分学生偏爱在温度低,通风弱,无噪音干扰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对采光、湿度方面的要求则不是很显著。

第3篇

一、基本要求

1、参训人员必须准时参加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培训。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须向团委书记请假。

2、参训人员应充分认识开办培训班的目的和重要性,积极参加院团委、学生会安排的各项课程,。

3、培训期间,学员需佩戴校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培训,为培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训练和实践锻炼活动时须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做好安全预防,确保自身与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参训人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杆,维护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在同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

二、课堂纪律

1、遵守培训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2、参训人员进入教室后需按规定签到、不得代签。

3、保持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静,严禁大声喧哗,上课时不得随意交谈,随意进出教室,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4、上课期间请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或调成静音状态,严禁在课堂上接打电话。

5、参训人员不得在课堂上私下讨论问题,如对课程安排或授课内容有意见或建议,可在课间与老师沟通,不得随意打断老师授课。

6、参训人员上课要认真听讲,讨论时踊跃发言,积极参加各项课程培训,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2000字以上心得体会(或学习论文),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交至院两委办公室。

三、奖惩制度

1、学员若无故旷课一次或事假病假三次,迟到早退和违反课堂纪律三次给予批评,无故旷课二次取消培训资格。

2、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受到学院行政处分的,一律取消培训资格。

3、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出勤、学习等情况,将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

4、经考核合格,表现优秀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培训环境管理

1、爱护教室内的课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

2、未经允许请勿动用教室内的音响、投影、电脑等教学设备。

3、教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

4、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教室和公共环境的清洁整齐。

共青团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

第4篇

关键词:厦门高校;沙滩排球课程;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6所高校开设沙滩排球现状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对厦门普通高校的排球专业教师进行电话访谈或约谈,主要调查其所在院校开设沙滩排球课程的现状和建议。

2.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图书馆查阅和使用互联网查阅并用的方法,检索1994年至今的十余种中文体育期刊文献,并通过集美大学图书馆网上查询系统进入到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库搜索,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上查询系统、集美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体育类图书等途径获得一百余篇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专著文章、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吸纳有用素材,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3.问卷调查法。研究共发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4.数据统计法。用软件EXCEL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厦门普通高校沙滩排球运动现状

目前厦门高校沙滩排球运动慢慢普及开来,大多数高校、院系、年级都能组织具有一定排球基础的学生成立沙滩排球队。据初步了解,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工学院等高校就有校、院系排球队伍数十支,课余排球参与者更是不计其数,正是有了这些排球爱好者,开展高校沙滩排球活动,组织运动队才有了良好的基础,沙滩排球这项运动的开展才有了可能性。

调查得知:目前在厦门高校中,有集美大学等少数高校将沙滩排球课程列入本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进行试点型教学。而且其他高校对沙滩排球这项新兴运动也比较认可,并计划逐步将其列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如在调查的7所高校中,以选修课形式开展沙滩排球课程的高校仅有3所,占到受调查学校总数的42.9%,而将沙滩排球为体育必修课程的学校也仅有集美大学,而且也仅在2003年之前集美大学公共体育中开设过。

(二)影响厦门普通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1.影响厦门普通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由表1中可知在诸多影响厦门普通高校沙滩排球开展的因素中,师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认知和兴趣情况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认可,沙滩排球运动在高校中才有发展前途,这也是高校开展沙滩排球运动工作的最基础的条件。此外,沙排的开展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及支持,也是必要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沙滩排球这项健康时尚、有趣而又安全的运动顺利地在高校中发展。另外师资力量、场地设施、高校赛事举办与赛事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宣传等也都是制约学校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比较之下,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对沙滩排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影响却并不显得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由于厦门市高校普遍实施的学期制度是在春秋两季,体育课程开展的时间段气候条件相对适温,每年最冷和最热的冬季和夏季由于寒、暑假的原因,开展沙滩排球体育课的时间并不多见,除了专门进行沙滩排球运动训练的大学生运动员和爱好者外,完全可以避免由于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引起的开展沙滩排球困难的情况。

此外沙滩排球场地的设置虽然对沙子等硬件有一定要求,但对于高校建设沙滩排球场地来讲,一般是在学校内建设人工场地,以便就近进行教学或训练等活动,这一点与学校周边或所在地区有无天然沙滩或是否沿海关系不是很大。

2.沙滩排球运动在厦门普通高校学生中的影响

(1)厦门高校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普通大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还是比较良好的。在参与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5%的学生非常了解,有56%的学生一般性了解,有17.5%的学生了解很少,剩余少部分的学生不了解。可见,大部分的厦门高校学生对于沙滩排球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开设沙滩排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项运动能否在厦门普通高校中顺利开展,它的普及程度往往与大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2)厦门高校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向学情况及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普通高校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向学的热情程度比较高。有129人明确表示想学习沙滩排球,占总人数的64.5%,而表示不想学的只占到了9%,这说明由于沿海地区的特殊性,大学生对于沙滩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海边和沙滩的情节,对学习沙滩排球的热情也比较高,也肯定了沙滩排球运动在厦门高校中发展的潜力之大。

根据表2显示,沙滩排球运动可以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的占到了67%,排在所有动机的第一位,其次就是学习沙滩排球运动技能,提高综合素|,占到了54%,而后是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和沙滩排球自身娱乐性等。调查得知:大学生学习沙滩排球运动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一个简单的目的而学习。大多数学生的思路符合我国所提倡的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找到一个感兴趣而又具备健康性和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沙滩排球运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条件。此外,沙滩排球运动同室内排球和其他集体项目一样,需要团队合作,这也可以让大学生达到锻炼合作意识的目的,让自己能真正学会融入集体、团队协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厦门市普通高校沙滩排球发展较我国目前沙滩排球水平相比属于中游,由于先天的地理环境的优势,开展沙滩排球课程正在逐步成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课程,高校中开展沙滩排球形式也逐渐多样化,还不断增加以沙滩排球运动队进行业余训练,主要目的是普及沙滩排球活动的广泛性和参加各类大学生沙滩排球比赛。

2.厦门普通高校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兴趣浓厚,虽然了解沙滩排球运动情况少,途径单一,但在高校中沙滩排球运动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仍然不少,大学生自行组织沙排协会或自行组队参加业余比赛,可以作为深入了解沙滩排球运动的媒介。大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了解程度是与上课的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教师真正了解沙滩排球运动,理解沙滩排球运动真正的价值所在,并能从中找到沙滩排球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切合点,使沙排这项运动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一起,培养出学生学习这项运动的兴趣,才能使沙滩排球这项运动在厦门各高校体育中得以发展。

3.厦门普通高校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硬件设施有环岛路自然形成的海滩,使学校沙滩排球场地得到极大解决,但师资力量方面可能相对匮乏,大都由室内排球专业教师兼任,缺乏沙滩排球技能知识和专业沙滩排球技能的培训,但是随着沙滩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引进专业教师和开设沙滩排球技能培训学习等均可实现。

4.从2008年厦门市开始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厦门市大学生沙滩排球赛事的举办不断增加,参与的队伍也不断增加,除了厦门高校的学生队伍以外,全国知名高校也积极组队参加,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的学生积极性高,O大提高了宣传的效应。

(二)建议

1.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厦门高校要积极借鉴有关沙滩排球运动项目的教材与文献资料,组织编写符合普通高校学生的沙滩排球运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使体育教师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达到既定的体育教学目的。

2.加强沙滩排球运动在厦门高校中的宣传。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要加强宣传,通过学校的广告栏、报纸和网站等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电视等媒介宣传沙滩排球相关的赛事信息,不断普及相关技术,达到宣传沙滩排球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

一、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情况

2004年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2004年参加测试学生2645人,仅占全校总人数的64.3%。2005年参加测试学生5412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2%。2006年参加测试学生587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7%。2007年参加测试学生623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6%。对照《标准》规定在2004年所有高校必须实施《标准》以及对大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体质评定的要求,总体来讲,执行情况比较理想,这与校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密切相关的。

二、《标准》测试仪器配置情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目前拥有两套测试设备,一套为2004年购买的中体同方公司生产的测试设备,这套设备包括:身高标准体重测试仪1台、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仪1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1台、握力指数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为1拖6台阶指数测试设备)。这套设备由于购买年限长、保存不当、型号陈旧、软件版本低、小故障多等问题,导致体测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测试工作经常由于上述原因被迫中断,增加了体测工作安排的不可预知性和难度。为此,体育部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增加和完善设备的申请。在学校和部门领导的支持下,2007年学校新购置了汇海公司生产的无线传输测试设备一套,这套设备包括:身高标准体重测试仪1台、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仪1台、立定跳远测试仪1台、握力指数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为1拖12台阶指数测试设备)。两套仪器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测试工作的压力,改善了测试硬件环境,从而提高了测试效率。

三、《标准》测试场地情况

《标准》的测试对场地要求较高:首先,要求在室内,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的考虑:遮蔽风雨、易于管理、有电源接口。其次,场地必须开阔,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多、测试仪器数量多、参与测试的学生人数多,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合理安置测试设备以保证测试的顺利开展。最后,测试场地的位置不宜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和教学秩序。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体质健康测试场地紧邻运动场,共有两间平房,一间为微机室,一间为测试室。该场地虽然基本满足了上述要求,但仍然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需要加以改进和协调。主要问题体现在室内空间还是较小,室内通风条件差,尤其在夏季人员密集和大运动量后极易出现缺氧,不利于测试者的身体健康。就上述问题体育部已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希望可以改善测试场馆的实际问题。

四、《标准》测试师资情况

《标准》测试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测试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仪器操作、计算机处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2004年以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派教师参加了省内组织的所有培训工作,由此可知,学校在对测试人员的培训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标准》测试工作由体育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牵头,选拔熟悉计算机业务的青年教师参与测试工作,使得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标准》测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多名教师在参与测试工作的同时,还根据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标准》测试工作相关情况和实际数据,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10多篇相关论文,其中《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变化分析》一文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三等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开展《标准》测试工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五、《标准》测试时间和项目设置

为了不因为进行《标准》的测试工作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部将测试时间安排在16:30―21:00进行,安排负责测试的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测试工作,以极大的付出保证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一个40人左右的班级做统计样本,利用两套仪器,在学生组织到位、工作人员操作熟练、设备使用正常的情况下,完成所有测试需要30―40分钟。因此按照上述时段安排,每天可完成的测试人数保持在200―240人。

身高、体重和肺活量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必测项目,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测试过程中按照要求执行,在选测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仪器设备购置情况选择了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和台阶试验测试。

六、《标准》测试数据分析

根据《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变化分析》一文中对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从身体形态变化趋势发现我校学生呈现出逐年肥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学生随着对大学生生活的逐渐适应,精神压力相对降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对减少,运动量降低等。从身体素质变化趋势发现我校级学生身体素质在2004到2005年之间变化不大,而在2005到2006年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第三学年学校不开设体育课,从而使学生的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

《标准》的实施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领导及各级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和支持体质测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的力度,共同营造一个全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关心学生锻炼的大环境,为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第6篇

[论文摘要] 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研究,探寻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危险行为干预的切入点,结果显示:主观上学生自我健康状况定位不清,健康意识淡薄,导致运动时间和次数不够,选取运动项目趋向于室内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低的项目;客观上受网络文化影响,学生减少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家庭方面存在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支持不够;学校体育教育过于追求体育娱乐化和休闲化。

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1]。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就能独立改善提高的,因此,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一个新思路。

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编制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参照国家卫生部 2005 年建立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2],设计并制订《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体质概念的认知、有无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阶段、喜欢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余暇时间安排、家庭体育锻炼养成环境、家长对子女体育锻炼精神和物质支持,体育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作用等一般情况。选取了8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有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有效性。本研究以陕西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选取对象分布全国各地。调查为期两个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3%。其中有效问卷931份,有效率93.1%。

结果与分析

1.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主观因素调查分析

(1)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的认识及锻炼习惯相关调查

表1 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情况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能正确理解体质真正概念的学生只有15.9% ,可见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目前还存在模糊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可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自身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首先必须从观念入手。体质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3]。具体指: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等的综合。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初中阶段是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最好时间段,这段时间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可能是由于中考时加试体育,体育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升学挂钩,学校强化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有关系,但高中和大学阶段锻炼习惯逐步减弱,这与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一致。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中,运动技术差是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直接原因,其次是没有锻炼习惯和不知道锻炼什么,运动场地或器械不足不是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2)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间及项目调查

表3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和活动时段情况一览表(%)

注:经常参加(每周两次以上),有时参加(每周两次)很少参加(每周2次以下)[4]。

通过表3可以看出,有67.8%的学生是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3%的学生是很少或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多于男生。大部分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在30min以下。因此可以推断出,陕西省普通高校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活动,但锻炼时间较短,因此锻炼效果可能不明显,锻炼的质量不高。然而,还有近1/3的学生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所要求的每周不得少于两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因此可以断定,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和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有直接关系。必须加强对学生锻炼次数和时间的要求。

表4 大学生喜欢参加运动项目(可多选)一览表(%)。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呈多元化,但男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次的调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室内项目明显比以前的人数增多,这可能是室内课一般可以避免外界天气的刺激,因此导致一些学生转向室内运动项目。新兴运动项目越来越吸引学生,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选取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体来说,出现两种不好的趋势。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时,喜欢选择运动量小,上课环境舒适的运动项目,这种趋势可能也是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分析

(1)家长对子女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88.9%的家长支持子女进行体育锻炼,36.8%的学生与家庭成员有一起锻炼的经历。但就爱好体育锻炼的原因,受家庭影响(16.8%)却排在个人爱好(61.3%)、同学影响(31.6%)、教师影响(30.9%)之后,显示家庭影响力不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在大学阶段,家长对学生投入排序分别为智力投资(58.5%)、营养投资(25.5%)、穿和用的投资(14.8%)、其他(1.2%)。受经济或其他原因的影响,家庭在实际行动中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撑力度不够。

(2)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

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增强体质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虽然和体育课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前体育课的某些缺失却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出了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虽然这种改革思路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主张教育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加上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影响,学校越来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片面强调情感安全的重要性等,而不重视掌握多少知识技能。体育课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对学生没有任何要求,学生单纯从兴趣出发,把体育课变成休闲和娱乐课,这违背了学校体育的初衷。

(3)网络文化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调查显示:学生业余时间的安排上网排在第二位。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学生将网络作为交流对象,而网络又将室外的“游戏”转入室内,提高了“手眼能力”,退化了“腿脚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体质。再加上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松懈,绝大多数学生有通宵上网的习惯,过度的通宵上网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3.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项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很难从个体角度去干预或预防。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就能独立改善提高的,因此要建立校内与校外、个体与群体协同支持的深化干预系统,以维护和改善大学生群体的健康。首先全社会都要重新提高对健康的认识。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健康教育机制,彻底改变家长、孩子的观念,需要通过思想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其次走出应试教育模式的怪圈,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观念。

4.结论和建议

(1)学生体质健康概念的缺失虽然不是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但学生对体质健康概念的理解对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所要求的每周不得少于两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而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和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锻炼次数和时间的要求。

(3)大学时代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环节。网络文化,网络游戏造成部分学生过度的通宵上网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业余生活的正确引导。

(4)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不同于竞技体育,也区别于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的一种模式,它是以增强体质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M].教育部教体艺[2010] 3号.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DB/OL].http:/phsciencedata.cn,2008.

[3]王占春.也谈“学生体质下降该怪谁”[J].中国学校体育,2005,6: 8-9.

[4]周建伟.宁波市大学生体质监测及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34-36.

[5]任平社.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1,9:290.

[6]乔培基,等.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69-1371.

第7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 校园景观 路径分配空间 路径景观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建大校园内存在着众多文化景观分部在各个交通路径中。校园内的道路分部复杂,有两个校门,长廊有东西两个出入口,教学区对外出入口很多。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交通路线的重复设置,而且容易使人在路径选择中产生困惑。因此校园内的文化景观就起了在路径选择中的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景观与天气、时间、人的心情等一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选择《建大校园景观与校园路径选择偏好》为研究题目来专门研究文化景观对路径影响的具体原因。提出合理的文化景观与路径设置原则,制定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

学习生活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全体师生。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路径选择的影响。

研究中通过实地感受和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多数人对路径空间的感知体验以及在路径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活动。总结归纳出影响人们在路径选择上的因素。评价校园文化景观对路径选择影响的重要性,存在的合理性。

1.4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扰,起初我们将题目写成校园景观与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但后来发现这个题目不能准确的诠释我们所要研究的选择路径的现象,所以我们将题目改为建大校园景观对于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然而当我们拿着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时发现在校的同学们对待问卷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些同学就是草草了事,而对于最尊重我们调查问卷的建筑学专业同学真的很是感谢,这样对待事情认真的态度值得赞扬。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宝贵的调查结果。

2 理论研究

2.1 名词定义

①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②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是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它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③路径:路径空间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建筑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广泛地存在于各建筑、建筑群体中。路径空间连接了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形成了空间的秩序和系统,构成了建筑的“空间脉络”。

④行为: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

⑤心理:人的心理或意识是指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⑥路径分配空间:我们姑且先用这个自创的概念。诚然,一个空间它不可能会直接对一个人分配路径产生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说,选择路径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的意志偏向。这里的路径分配空间是指几条路径出发或交汇或分歧的点所存在的空间。

⑦路径空间:这一概念主要用于与上面概念相区分。它是联系自然、建筑以及人们行走空间的连接体,它对人们的路径选择同样会产生影响。

⑧路径景观:分布于路径分配空间和路径空间中的校园景观。

2.2 针对研究对象――校园中的人们

校园环境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所承载的活动人群不同,校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教师和学生,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向全体市民开放的,不同的人群对空间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明确环境服务对象的行为心理特点,对人群活动内容与行为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是研究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所在,也是尊重生态、以人为本的环境营造的真实体现。

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遭遇过大的困难和挫折,也从小就缺乏集体环境,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另外学习紧张对于心理脆弱者,也可能产生悲观失望、焦躁、嫉妒、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现代大学生交际困难也是十分常见的。一方面导致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朋友无倾诉对象,得不到心理帮助而加重心理压力,易导致心理疾病。随着网络的普及,交际困难又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交际的满足。

3 研究方法

根据物理环境的整理,总结出与研究题目相关的几个要素――宿舍、教学区、路径分配空间,路径空间。

3.1 校园基本资料(如校园内景观示意图)

3.2 路径的选择:(根据学校现有的景观分布暂定四条路径)

路径一:毫无疑问多数学生的选择,原因是:

①学校的交通枢纽长廊②几乎最近的行走距离

③最直观的路线 ④长廊入口的交通引导

路径二(长廊下层),选择原因:

①良好的视觉走廊②同样短的行走距离

③教学区景观组团的设定 ④多变的景观刺激

⑤去商业街的便利

前提:门必须开,季节不能是冬季

路径三:

①景观丰富,桥、水②图书馆便利

③宿舍区南部方便 ④稻田景观

路径四:

①操场便利 ②稻田景观

③无阻挡,路径多④桥、水等景观

⑤南宿舍区距离较近

3.3 根据路径选择性的观察

日期:2010、3、19

观察记录:

路径一――34人16:00-16:05

路径二――5人 16:00-16:05

路径三――14人16:05-16:15

路径四――2人 16:10-16:15

由于人数有限,观察做不到完全同步,仅能做到在时间段上相同,而且不计行走方向,只计通过人数。

4 调查后的路径分析

4.1 由校外进入校园生活区的路径分析

主要选择三条路径:

北大门――商业街――生活区

北大门――高层公寓――生活区

这两条室外路径拥有便利的服务设施与开阔的空间。

西门――长廊――生活区为室内路径,距离相对较短。

4.2 校门评价:

北门作为学校的主入通便利,景观构筑特点鲜明,但校外服务设施缺乏。

西门拥有便利的服务设施,但景观环境一般,校门狭窄,出入不够便利。

4.3 针对问卷中四条主要路径,不同季节、时间路径选择情况

综合比较,选择路径3的人数最多,选择路径4的人数最少。

选择路径一的主要原因:路径较短适宜早晚行走,不受气候影响。

选择路径二的主要原因:方便购物。

选择路径三的主要原因:交通便利,景观良好。只在冬季有一定局限性。

路径四极少有人选择。

4.4 户外学习地点分析

教学区庭院较封闭、宁静,是最适宜的室外学习地点,但目前庭院内座椅较少,部分庭院出入不方便,在庭院内停留的人数也很少。应针对不同庭院的情况做出调整,充分发挥教学区庭院的作用。

4.5 主要集会地点分析

长廊和铁石广场分别为室内外最主要的集会场所,应相应布置展板与电气设备接口。

4.6 休闲场地分析

中央水系、校园环路、教学区庭院为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针对中央水系应修缮局部亲水平台拓宽滨水步行道路。

4.7 室内外路径偏好分析

4.7.1 选择室内路径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同学选择室内路径主要是因为其不受气候影响,并且距离较短,因此有必要加强室内的景观环境,对长廊陈设进行系统规划,将绿化引入室内。

4.7.2 选择室外路径的原因分析

4.8 综合分析

4.8.1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行走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季节或气候的影响,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其次是交通的景观以及路上行走时是否有便利的设施。在其中一些问题上选项比较集中,证明整个校园的规划主次干道、交通要道与休闲小路分明,流线基本明确。但是需要做出局部调整:

①增加更加人性化的标识。

②拓宽局部休闲小路,使主要流线更通畅。

③增加教学区对外入口。

④对室内交通陈设进行系统规划,增加利用率与趣味性。

4.8.2 在校园的几个主要出入口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既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并且优缺点分散于不同的几个方面。在从相同的出发点,经过不同路径到相同的终点这个问题上,路径的选择较为分散,比例也大致相同。在改造中有针对性的改变地面铺装与绿化景观,符合每个路径的功能与特点。

4.8.3 经过最后一张图的统计得出,校园内主要的景观及交通节点之中,最常有行人停留的是:教学区庭院、中央水系、稻田、铁石广场、校园环路以及长廊等六个部分。针对每个场所的功能调整景观构筑,充分发挥其价值。

教学区庭院:

①明确主题,可作为室外临时展场。②增加植被。③取消局部护栏。④增加标识。⑤添加座椅。

中央水系:

①亲水植被多样性。②滨水步行道路层次。③通过景观构筑激活龙潭广场。

校园环路:

①增设感应照明设备。②道路两侧微地形处理。

长廊

①院系展板美化。②分主题布置陈设。③完善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行走在空间――环境路径空间的解析.[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3]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阳建筑大学校

园景观设计为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04.

[4]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07.04.

[5]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

为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6][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

[7][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公园出版社,2000.

[8][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

一前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工科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较为薄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将结合几种实验模式进行探讨。

二三种专业实验模式

1.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一般是按照各门专业课程划分的,而且几乎都是基本技能实验,其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和仪器的使用说明,按照选择测试位置、测点、测试、分析计算的步骤,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实验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环境工程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性的综合性实验的开设。那就要把环境工程专业课实验融为一体,称为专业综合实验。基本原则是,验证性实验能够纳入综合性实验的,要纳入综合性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环境监测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并入袋式除尘器的性能测定实验中,因为除尘器的性能测定中就包含了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这是仅仅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环境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等,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开设。

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有如下优点:第一,可以大大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第二,能够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几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从认识、设计到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2.新增专题实验

在学生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后,可以新增专题实验。专题实验时间可以为2~4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写实验指导书,其中只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然后提供实验设备和材料,负责指导和检查实验结果。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交与教师审查。学生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实验设备的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生应能够参考相应的论文格式写出研究性论文,其中要求有曲线图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对2006级本科生开设了专题实验,实验课题基本上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以教师申请的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效纳米TiO2光催化剂净化室内外空气的应用研究”作为专题实验项目,该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求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又要求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动手测试实验参数,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向指导教师递交实验研究论文。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和实验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的科研,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科研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鉴学生某些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少走弯路。这样既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提高。该类实验来自科研课题,学生对这类实验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兴趣,经过实践、探讨和修正,相信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因此,通过专题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解决专题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科研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顺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

近十多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成为很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很难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是必要的,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大学生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目前,长沙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课题主要来自省级和校级。项目到期,学校都会统一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然后全校通报。项目结题后,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助。从近两年的创新实验研究执行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于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项计划的实施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师生反映良好。第一,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总结

把环境工程各门专业课融为一体,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新增专题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和熟练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11):131~133

[2]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0~32

[3]李凡修、梅平、王子.关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的几点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213~214

第9篇

关键词:理工文;教学与科研;与国际接轨;创新型人才;

1理工文融合

理工文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理学与工学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按2个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即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本科生则尽量按“准融合模式”培养。前3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设置,第4年,环境科学课程设置稍偏向理科,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稍偏向工科。再兼及一系列人文素养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权利、义务、责任、价值与尊严如何去实现,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使学生成才欲望更加强烈,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理工文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加强了学生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成才的欲望,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教学要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教师科研水平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学科发展,对本科生就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高质量本科生;没有高水平科研,教师的水平提不高,也就没有高水平教学;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人才,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85%,法国、德国、加拿大博士后各2名,德国、加拿大、日本博士各2名,俄罗斯博士1名。目前,已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中德、中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100个。由于项目数量较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全部能够真题实做。硕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5篇以上论文,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10篇以上论文(至少3篇SCI、EI、ISTP论文)。培养的博士生已有多名在国内大学任教授,部分在国外高校任教。杨春平博士荣获2001年、2002年美国俄亥俄水环境学会第75届、第76届年会研究生科研论文竞赛奖第2名、第3名;硕士生秦肖生、李海英、杨麒、苏小康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8级本科生汤琳荣获2001年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全国约1225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仅有100余名生学获此殊荣);98级本科生汤琳、钟华荣获2001年诺基亚全国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贺迅、李辉、藏津津荣获200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建议奖。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而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3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创新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能力、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拓宽和提高。学院1997年获环境工程博士点后,开始借助国际合作平台。1997年建成中德环境技术中心,1998年承担荷兰政府UWEP项目,1999年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2000年建立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2002年建成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较多高水平SCI论文。近5年600余篇,SCI收录156篇,SCI引用267次;EI收录128篇;ISTP收录129篇。《SCIENCE》VOL301的Highlights对谢争教授等发表在System.Biol.52,283(2003)的论文“Sequenceandstructure”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的交流,近5年邀请国际能源协会主席PeterCatania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JamesJ·Heckman教授、德国Karlsruhe大学Hahn教授(德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刘鸿亮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举办了20多次讲座。

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ino-GermanySymposiumontheWetlandsRegionalizationofEcosystemServicesintheYangtzeRiverBa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I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na-CanadaWorkshoponWatershedManagementandEcologicalProtection(CIDATier2Project:098/S4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IEF及IS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r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并与加拿大Reg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rsityofCincinnati等20家国际著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4.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4.3教学和国际接轨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科研的创新研究水平、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与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在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过程中,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拓宽和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

5成果应用情况

5.1与国内著名大学共同研讨

为了做好理工文融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工作,湖南大学虚心向国内各高校学习,目前约与国内30所高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如何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5.2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通过实践本项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影响显著提高。曾光明教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黄国和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刘云国教授荣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湖南大学教学标兵(2004)等。已经培养本科生1700名、硕士生500名、博士生48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5.3与企业和政府合作

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示范基地4个:长沙固体废物资源化示范基地、佳宇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基地、长沙水污染控制示范基地、洞庭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2个: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生态环境中心。

5.4主办国际大会

近5年主办国际大会5次: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ino-GermanySymposiumontheWetlandsRegionalizationofEcosystemServicesintheYangtzeRiverBa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I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na-CanadaWorkshoponWatershedManagementandEcologicalProtection(CIDATier2Project:098/S4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IEF及IS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r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

5.5与国际著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与加拿大Reg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rsityofCincinnati等20家国际著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兴趣,自我锻炼能力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均采用专项选修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有一定特长的项目进行学习。但问题在学校制定的专项内容是根据学校现有体育设施与条件而制定的,因此有许多学生并不能选到自己的专长项目进行学习,故,兴趣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科技论文,教学。兴趣能激发人们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愉快地从事某方面的活动,使能力、智能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对兴趣的培养应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

1、树立“学必求精”的思想

任何体育项目对专项运动员来讲,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这并不难。但对普通大学生来讲这似乎很难,因为他们接触所学项目时间很短,有的学生更是只听说,但从未实践过。因此,教学课中技术技能的学习只能是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加强教学项目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动作结构剖析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技术动作与攻防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看到一些门道,而不是依葫芦划瓢地机诫模仿。这样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的思想就有了基础。

2、“跃跃欲试”的调动

要想使学生对每次体育课都表现出“想学”的欲望,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力求使语言严谨精炼,态度和蔼端庄,示范准确轻松,优美连贯,使学生在知觉意向中产生钦佩的连锁反应,即欣赏、羡慕、向往、思维、实践。尤其是在动作的示范要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产生良性兴奋。认知派心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兴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适应时,人们的兴趣最大。因此,学习新动作时,难度不能太大,若超越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通过努力暂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则兴奋的大脑会增添抑制因素,出现贪多嚼不烂,学不进去,若难度太小,思维过程容易出现“空隙”,神经系统往往会出现惰性,思想就会不自主地“开小差”了。所以,教师选择的手段或编排的动作,即要有一定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跨越的内容为原则。使之在“钦佩”、“向往”的意向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积极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兴趣。科技论文,教学。

3、“区别对待”的合理应用

青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上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状态:身体素质好,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身体素质差,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常表现出既想学,又害怕的消极情绪,怕“出洋相”,缺乏胆量和自信心。对前者,要防止蛮干合理安排,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变异性,对后者,要分析产生困难或“畏惧”的原因,给予帮助。若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满足不了技术要求,应做到“素质先行”或布置课外作业,发展专项所需的素质,若由于过去学校场地器材条件差,或因受伤而引起恐惧心理,就要因人而异,贯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由保护帮助到独立完成等原则。例如,武术中的跳跃动作或是前扑动作时,首先由基础好得很学生在教师的保护下完成练习,接着,挑选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同样练习,当他经过努力完成了练习时,不仅显示出极大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增加了自信心,进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打消了其他学生的恐惧心理,解放了思想,产生“增力”情绪。

4、鼓励与表扬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要熟悉学生的特点,还要看到他们的微小进步,以便使其积极性持续稳定地发展。当基础差的学生学会一个新技术时,不仅内心表现出极大的喜悦,行动上还会显示出敢于继续参加实践的积极效果。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促使同学及时肯定自己的进步,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强化,树立信心,培养与巩固兴趣。

二、自我煅炼能力的培养

自我煅炼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自我锻炼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为了发展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必须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一旦掌握了知识、技能,就能促进其自我煅炼能力的发展。可见,自我哦锻炼能力是依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转移,并且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体有以下6点:

1、对所学的各种知识技术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应简单扼要的说明,并使之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加深,以便按照自己的情况选用适宜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科技论文,教学。科技论文,教学。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卫生常识,掌握自我评价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坚持长期的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

3、对同一性质的能力,选用不同的手段、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反复培养。例如,为了掌握传球技术,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其结果必然使同学在愉快、活跃的情绪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从而掌握并提高传球技术。

4、在不同的场地器材条件下,因人、因地制宜地进行锻炼的能力。如在准备活动中教给同学单人操、双人操、行进操等。又如,介绍阴雨天或缺乏场地器材条件的室内、外练习方法,使之锻炼时不受天气及场地器材的干扰。

5、要求同学按课的内容相互带准备活动,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由于经过了学习、思维、实践的体验,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提高。

6、了解主要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了解动作术语,学会看体育图片,提高欣赏比赛的能力。科技论文,教学。这不仅丰富了生活情趣,提高了体育修养,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坚持自我煅炼的需要。科技论文,教学。

三、小结

体育课的兴趣和自我煅炼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同学的积极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不但要阐明各种活动的意义,教给学生必要得理论知识、运动卫生保健知识,而且要通过内部丰富、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同学在良性兴奋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在自我反馈、自我强化中,不断培养兴趣与自我煅炼能力。

四、参考文献

任德义体育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认识及辨证关系科技信息2006.10(B)

周海浪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科技信息2006.10(B)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教育,电子商务创业

一、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口的增加,就业与失业严重失调。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大学文凭已经不能成为打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面对长期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的大学生只能选择自主创业来解决问题,同时也为社会减少压力。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电子商务创业方式更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是复杂的,它需要个人的经验、知识、判断和决策各个方面的能力。然而电子商务本身是高科技的应用集合体,传统的仅依靠简单的课本和实验室软件教授电子商务知识的方式,不能够帮助其有效的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如何让大学生及时迅速掌握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知识,是现阶段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国内高校电子商务教育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而市场上对电子商务领域的人才又有较大的需求,这种供求矛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实际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知识相脱节。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教育中只传授大量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不适应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专业知识无法与创业理念相结合

国内高校开设电子商务这门课程大多数是在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学院中开设,有电子计算机学院也有开设这门课程,但更多的是在管理学院开设的。学院开设这门课程虽从不同的角度单一来培养学生,而将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真正的电子商务结合的却少之又少。学生在单独应用电子商务理论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便显得相形见绌,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单拿出来比不过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的,加上所有的创业知识与经验又少,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2、师资力量的不足

相比于国外的教学队伍,国内的电子商务教育师资队伍颇有不足之处。据了解,大多数的学校开设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平、能够出色完成教学计划的师资队伍。多数老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通信和管理学专业出身的。他们并不精于电子商务,只是从计算机、软件等相似方面向学生传授课程。同时,由于重视不够教学计划也不够完善,多数的老师只是会到哪就讲到哪,多数教师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电子商务实践,只将他们平时接触的电子商务的一些小经验拿来传授,在传授课堂知识时难免会生搬硬套书上的观点和理论。讲课过程中也会死板枯燥,甚至无法和学生达到学习互动,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便提不起来兴趣,时间一长不免会对这一课程感到无趣,甚至有抵触心理,根本就是没有达到教学的标准和要求。

3、教材质量的不足

尽管近些年国内的教育部对电子商务教材进行了加强编写,努力使教材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国内的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是良莠不齐。其内容却是很难满足想要好好掌握这门技术的学生,其中不乏有直接翻译外文的课本,有从各个网上找的一些参考资料,整编成书。学校解决不了教材的问题,没有能编写一部好的教材的人才,教材质量就停滞不前。各高校只能一年又一年的延续使用内容枯燥,乏味的教材,致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严重下降。

4、电子商务实验投入不足

虽然现在社会的良好发展,社会经济整体提升。各学校用于教学的经济支出也有了提高,但是还是有些学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在这些实验室内的计算机有些过于的陈旧,学校在多年前购置的电脑,仍然没有更换,更是不定期的出现机器瘫痪的情况,更有在上课期间计算机突然停止工作,不仅耽误了老师的教学,更耽误了学生的实验。通常这种情况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和兴趣,对今后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5、教学的实践性不足

电子商务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仅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的,更不用说现在教材质量的劣质,不能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知识进行深入。开展电子商务,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产生变革,对实施者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许多的高校却着实忽略了这一点只有一味的传授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所以,当许多高校没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实践平台的时,学生在不能亲身实践,既不能提高自己实际中应变能力,实际操作技术能力,也不能对电子商务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整合,以致以后的在电子商务创业中面临问题而措手不及。

三、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措施

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十几年来,课程组成员不断的研究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并利用多种网络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拓展,效果较好,学生不仅毕业时容易在电子商务领域就业,而且每年都有学生毕业后在电子商务领域自主创业。针对以往传统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课程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建立电子商务网络教学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