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

时间:2023-01-15 04:3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

第1篇

思想品德 新课改 备课 课程教学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光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而且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全新的教学观,也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新课改下备课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初中思品教师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钟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初中思品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思品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最终目标。思品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新课改下,教师备课、备学生、备生活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改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学生――备课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哪些知识掌握一般(有待加深),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展开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待学科的基本态度

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课下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学习里的进步或停滞不前等都和学生的思想、情绪有关。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最近学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待学科的基本态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及时鼓励、帮助或引导。有时,可安排时间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作家访,我们相信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2)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有的对课本甚至课外知识了如指掌,有的则连课本里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要让知识雄厚、能力强的学生全面展示,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备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与主体。“他们是怎样学习思品的?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最有效?怎样使得学生与老师紧密配合?”这些问题不了解就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结合讲课、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困难,并提醒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做必要的学生学习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这样才能体现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课改理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生的配合。

2.备课标――备课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是经过专家的严密论证、经过实践检验、与世界接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大纲,它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和严格的规定。与以往课标相比,新课标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准确和科学;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甚至,新课标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的逻辑,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上作了跨学科的整合。

新课标(2011年版)在“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培养与世界接轨的新时代接班人。“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例如,苏人版九年级教材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学生收集文化资料(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可以用图片、音频和视频。这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品德得到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实现新课标的“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恰恰印证了新课标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故,备课,尤其是备新课标(2011版)才能真正发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备生活――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鲜活的有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思想品德课的乐趣和价值,不仅成为新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成为我们每个思想品德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例如,苏教版八年级教材中“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再如,苏教版九年级教材中“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就能解决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美国,任何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都设置一门基础课程――公民教育。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更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于生活实际。如美国有所中学,他们就“垃圾桶的摆设”问题向国会提出议案。国会经过认真讨论,最后予以采纳。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学会观察生活,在教学中关注生活的热点。

(1)寻找“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涉及到我们淮安的生活――“创四城”。这四城是哪四城?与学生身边的实际有何关系?在创四城中还有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希望从这里开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中有哪些好习惯、有哪些不好的习惯、怎样培养好习惯等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寻找生活,并学会与教学相结合。

(2)用“生活”

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问题大到城市建设。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我们在生活中能做什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市民,我们该做些什么”“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中,请你为市区显耀位置设计两句宣传标语。”小到学生身边生活,如2007年淮安市思想品德中考中考到“小白兔与大灰狼”――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该怎么办?

再如“请你为身边的同学培养好习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关注并记录,上课时及时点拨、引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3)创造“生活”

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既有利于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更能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学法、用法、守法的重要性。再如我们学校思品课每节课前的三分钟都要进行“新闻播报”――时政演讲,学生准备资料,交流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备时政――将课本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程分为三个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如九年级课本中“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世界时政背景、国内时政背景,还要恰如其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备课。

5.备反思――及时将教学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和反馈

自我反思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观念。杜威(J.Dewey)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反思的概念。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作为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使教学反思经常化,也可以使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备课质量并提升教师素质。

(1)自我反思要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究性的思考。”自我反思追求的正是这样的品质,它力图回到问题的原点,顺藤摸瓜、寻根究底。在七年级“宽容”的那一课,学生就身边同学和自己之间的宽容实例进行讨论并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讲得很多,教师感觉课堂时间不够了就将学生的交流戛然而止,试问:“这是宽容吗?”老师的不宽容行为怎么有资格教给学生“学会宽容”?

(2)学会征询意见,全面提高

教师不仅要听听同事对个人课堂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升华、学生对教师下节课的期待。这样便于课堂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教师经过这样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并及时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提炼整理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教学论文

教师经常坚持记教学札记和教后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有规律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而形成教学“惯性”,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既可以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也可以提升个人对教学的新认识,形成新经验,指导教学。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第2篇

【摘要】:中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本文从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措施等方面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

一、感恩意识缺乏原因分析

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当今青少年受长辈宠爱,缺乏感恩意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惯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宁愿自己受苦,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从小到大,给予他们太多太多,从来不让孩子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利的,不需要感恩与回报,因而很少体谅长辈的付出,父母的艰辛。

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等的教育和引导,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心中,加上社会这一大环境深深影响着学生,当今社会"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对他人与社会缺乏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与点拨来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缘家庭中的孝道,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中的准则,都把感恩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可见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感恩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马加爵感恩意识缺乏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马加爵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舍弃一切珍贵的东西,如同学的情义、父母的养育之恩等,感恩心缺乏引起害人害己悲剧。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的帮助与关怀心存感恩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要对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对父母说心里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洗衣做饭等。教育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认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骄奢、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2、感谢老师,培育之恩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春风化雨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老师感恩,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和老师谈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老师,耐心倾听老师的教会,不让老师为自己的成长担忧。

3、感谢社会,关爱之心

在思品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至关至爱,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自愿者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感恩社会还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四、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1、树立榜样,正面教育引导

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典型材料教育引导学生,感动中国许多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身患绝症无钱医治仍坚持助学的歌星丛飞,他用自己的生命感恩、回报社会,可歌可敬,为母捐肾的田世国,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命运对他们很残忍,他们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这些人物是我们的道德模范,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2、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所表现的"恩"是多方面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构建。如初一教材中的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如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运用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天下父母节衣缩食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供孩子上学,我们理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到孝敬父母。

3、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感恩教育的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究、想象、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比如让学生做一些感恩作业,作业内容可大可小,小到给父母端一杯热水,洗一次脚,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让学生从感恩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也可以让学生为感恩的对象做一件事情,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唱感恩歌曲等。

4、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致的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布置学生举办感恩活动。

5、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现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学生改正错误,这是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