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消费信贷论文

个人消费信贷论文

时间:2022-10-25 10:0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消费信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消费信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

个人信贷业务是随着信用消费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信用消费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讲,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不足两大方面,因此,研究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除此之外,政策制度环境所导致的制度成本,因其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较大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1.1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

在实务操作中对个人还款能力的准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外,工作流动性的加大是目前风险防范的难点之一。目前,企业员工下岗、跳槽的情况十分常见;收人下降造成的还款能力不足很难事先预见。企业经营的风险对职工和投资人的预期收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此外,部分个人贷款购买的房子、汽车等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投资,房价、车价、大件消费品价格下跌导致回收期长于预期等因素都会加大贷款风险,这些都使得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判断更加复杂。

1.2市场风险

(1)市场波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是指国家政策变化、城镇规划变化、人们需求变化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引起的市场供求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热,导致了许多银行的大量呆坏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就是指商品价格普遍的持续性的上升,也就是货币的贬值。由于按揭借款合同期限、还款方式已事先确定,在通胀发生后,收回的货币资金其价值要远远低于通胀前的实际价值,给银行资产造成隐性损失。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资产、负债、收益在利率波动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对贷款人及借款人都会造成影响。此项风险是由于利率政策、利率结构不合理性而给消费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

1.3流动性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例如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而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1.4操作风险职称论文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流程因素、外部事件四种情况。其中,属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流程执行不严格。

2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开发应用“个人信用风险

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同时,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力度,对消费信贷的申请和审批设定一套严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标准程序,并按此程序设计标准软件。这套标准程序中,贷款抵押率和负债-收入比率是两项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

2.2积极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雇员管理酬劳制度,以提高风险防范积极性。其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还要加强消费信贷的文档管理,加强后备人员和后备系统建设,以维持操作的持续性。再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要推行操作流程电子化。

2.3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同时,全社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4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2.5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多种还款方式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货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2]邵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中的操作风险成因剖析[j].现代商业,2008,(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在我国,消费信贷是一种新兴的信贷方式,随着其运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信贷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信贷市场环境、消费者消费习惯等,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不确定性。本文对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见与建议。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来源于/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谈了几条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管理对策,主要谈了建立统一的理念、建立组织架构以及强化风险监控等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次,尽快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用来对客户或债务进行风险评级。风险评级模型中有定量分析指标,也有定性分析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级还显得相当粗糙,主观、定性指标过多,客观、定量分析指标较少,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再次,要建立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统一全行的风险标准。缺少这种深度数理分析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不足之处,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大,在统计学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指标进行控制己变得非常急迫,但目前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落后于业务本身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上,我们也面临着经验升华高度不够的问题。这种状况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运转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科学抽象程度较高的非常规事务性工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来看待,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几乎全部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的第一线,管理队伍的阵形压得很扁,后方相对就变得空虚。而开发新的管理模式,恰恰是要由后方的决策支持性组织来完成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地拉长业务部门的管理阵形,将日常管理事务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从机制和机构上分开,选择合适的人员,建立各级业务主管人员的参谋支持机构,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消化和借鉴,并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定的实施规划,以便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2004(4).

第4篇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

1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我国消费信贷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1年,我国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为6990亿元,比97年增长了近40倍。随着消费信贷在我国其它消费领域逐步发展,以金融机构与汽车生产厂家联合为主论文要方式的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出现。

1.1我国汽车消费情况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23.2%,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当前,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在各地制定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背景下,合理的的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进步。

②全国汽车消费状况:

(1)私人轿车占有量情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由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总保有量的55.3%。

(2)购车者消费倾向:调查结果提示,82.4%的轿车拥有者为26-45岁的青壮年,轿车族中男性占93.8%、女性占7%。消费者购车欲望强烈,36.7%的人把质量放在第一位;32.4%的人把价格放在第一位;此外,油耗低、维修费低、零配件价格低的轿车较受消费者欢迎。

1.2汽车消费贷款的主要方式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过近几年来的摸索,汽车消费信贷已基本上进入可以大范围推行的阶段。

①“间客式”汽车信贷:是由银行、保险、经销商三方联手,资信调查和信用管理以经销商为主体,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经销商负连带保证责任。这种模式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较大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带来较大负担。

②“直客式”汽车信贷:是由银行、律师事务所、保险三方联合,以银行为信用管理主体,委托律师事务所完成资信调查,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除承担银行利息外,还要承担保证保险、费等各项支出。

1.3汽车信贷市场现状事实上,我国只有5%的购车人办理了购车贷款。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人因手续繁多而放弃贷款,有35%的人表示宁愿攒钱一次性付清,也不会贷款买车。可以说,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远未发挥推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所应当发挥的作用,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贷呈迅猛发展之势,但目前就消费信贷拉动我国GDP增长的空间和速度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诸多因素使得消费信贷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扩大内需和贷款结构的调整。

2.1我国汽车消费制约因素

①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上存在较多问题一般来说,汽车消费贷款大部分都用自有住房作抵押。目前,在银行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但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

②贷款机构和贷款支持的车型太少在消费信贷支持的车型方面,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把范围局限于几种较高档论文的汽车,其他品牌车型的销售却不能得到银行的消费信贷支持。另外,汽车消费贷款的标的一般为新车的消费。

2.2汽车消费信贷存在问题汽车消费贷款虽然在推出之初发展迅速,但随着汽车信贷保险政策变动、贷款违约率上升,从2003年开始各地汽车贷款余额快速下滑。汽车消费贷款累积放量的快速下滑,导致消费信贷近年来消费贷款整体周转率下降,贷款周期长期化趋势明显。从信贷购车占汽车销售总额的比例来看,全球70%的私人用车通过贷款来实现。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5%~20%。

3对于汽车信贷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3.1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

①尽快建立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登记制度研究和制定个人信用评估办法,统一评估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另外,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由政府牵头,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成立个人资信公司,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这样为银行选择优质目标客户,减少消费信贷风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②尽快对消费贷款立法汽车消费贷款作为消费贷款中的特定商品,理应在法规中加以规范。立法的原则应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金额机构和商业机构的合法权益出发,并通过消费贷款调整社会商品供求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③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解决汽车消费信贷中的“担保瓶颈”。

(1)车辆抵押。为了配合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一些地区推出由保险公司“返款保险”业务,与银行共同承担返款风险。银行由于得到了保险配套保障,不仅降低了资金风险,而且贷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2)银企合作的法人担保。这种法人担保具有可靠性强、风险小、方便快捷等特点。

④找准现阶段的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之间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消费者群体,从而确定企业目标市场的活动过程。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划分,消费者的需要、动机、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

3.2探索适合我国的汽车信贷模式目前,“间客式”和“直客式”这两种汽车信贷模式都存在着弊端。一方面,经销商缺乏信贷专业知识,风险控制能力差。另一方面,银行不懂汽车,虽然它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资信调查能力,但缺乏汽车服务知识,给消费者购买汽车带来不便。对于银行而言,像汽车信贷这样的零售业务,到最后也会和储蓄一样,产生20%和80%效应。因此,既懂汽车又懂信贷的专业汽车信贷公司是我国汽车信贷较为理想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任泽珠.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对策选择[J].哈尔滨:哈尔滨商大学报.2003(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信贷评估;信贷资金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消费信贷风险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它导致了银行业经营风险增大,影响了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笔者探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1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1.1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方法,加上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所以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等状况做出的正确判断,经常发生各种恶意欺诈行为,信用风险因此造成。

1.2流动性风险

消费信贷大多数属于中期或长期贷款,金额较大,但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却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进而形成了“短存长贷”的局面,这使得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1.3抵押物风险

消费贷款大多数采用财产抵押的方式,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按照合同规定处理抵押物品以抵偿贷款本息。但是可能会因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抵押物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并且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很多原因将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2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2.1银行自身管理薄弱

2.1.1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的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大部分银行机构还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能够同时抓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例如,有些银行片面追求风险控制,没有做好业务发展,以使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居低不上。也有银行为了完成眼前的存款和利润指标,只顾业务发展,而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1.2缺乏有效的信贷评估和检测机制

有效的信贷评估和检测机制是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有效的贷款决策及贷后检测以防范信贷风险是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还没有的建立起来。

2.1.3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长期以来,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非常缺乏,银行忽略对风险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与不对称的信息资源,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与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

2.1.4信贷队伍不稳定

随着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非常多的优秀信贷工作人员为了追求高薪和较好的职位纷纷跳槽,造成了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大量流失,从而无法保证客户信息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维护客户关系的成本。而信贷岗位新员工的增多,因为缺乏对业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所在银行信贷政策的了解,从而导致各种贷款风险。

2.1.5盲目营销,无规划地发放消费信贷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抢占市场份额,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求扩大盈利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的现象。如: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贷款任务,这些基层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有些商业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这些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2.2借款人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或者借款人单位出具的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而没有对这些证明的属实进行调查。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不稳定或者暂时失业等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按时收回的现象经常发生。

2.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法律。现行的法律条款基本上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于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数量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从而导致信贷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管理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

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银行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监控和审慎经营,使消费信贷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的程度。严格贷款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使每笔贷款业务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办理。各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化解系统,三是加强贷款管理,把贷款的“三查”工作落到实处[4]。

3.2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

各商业银行要做到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研究,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要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尤其要将政策环境变化纳入测试范围,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要高度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已授信客户的授后管理,及时跟踪了解政策、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有效识别和衡量信用风险,研究制定积极的防范化解方案。

3.3信贷资金市场化

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人。

3.4大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品质,如:较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品质、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因此,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常新萍,张国花.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06).

[2]吴明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与管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8(10).

[3]王磊.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苑,2007(12).

第6篇

内容摘要:为了进一步巩固经济回暖的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政策导向,但是由于存在着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而言,加快金融消费的发展有利于调和个人收入与消费的矛盾,更有利于扩大消费。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消费金融 劳动经济学 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简述

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内、外需求虽进一步改善但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与此同时,资产价格泡沫正在集聚和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CPI已经连续多月高企,政府加大了控制通胀的力度,对楼市的调控已经进入史上最为严厉的时期。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已经加息和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货币收紧阶段。为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防泡沫、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在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努力稳定出口增长。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增强灵活性,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而美国基本上在70%以上,就连国情相似的印度也达到了50%以上,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9年,投资、净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0.3%、48.4%和11.3%,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包括工业消费品在内的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原材料、土地市场价格泡沫严重,这些都极大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振内需是根本出路。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提振内需的措施,但是由于高房价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这些措施对内需的提振效果仍不明显。特别是由于收入分别改革的滞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也不断攀升,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内需很难得到有效扩大。

(三)劳动经济学与居民消费

从劳动经济的视角来看,一个人一生的收入是极不均衡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潜能也是存在矛盾的。通常来讲,人在青年阶段的消费潜能是最大的,消费欲望也是最强的,但是在这一阶段其收入水平确是一生中最低的。而人在中年以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通过相关金融手段来平衡这一矛盾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需求扩大,也有利于实现个人终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消费金融(Consumer banking)就是为消费者个人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不同于企业金融(Corporate finance),消费金融服务的对象是自然人,不是企业法人,这就使得消费金融产品除了要有安全、流动及获利性外,还要有一项不可或缺的特性,即产品内容必须简单明了。其市场主体仅为两方即消费金融信贷的提供者和个人消费者,而消费金融信贷的提供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本文具体分析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一)市场提供者的数量和业务水平不高

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提供者主要还是商业银行。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际上,我国消费信贷的真正发展开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扩大内需,消费信贷作为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工具才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直到1997年底,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仅有172亿元。从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信贷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不仅总量迅速上升,而且消费信贷品种日益增多。截止2001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990亿元,比1997年末增加了6818亿元,增长了40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不足0.3%上升到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2002)。另外,我国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发展到住房、助学、汽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来看,发展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信贷产品的不够丰富,庞大的消费品信贷业务还没有开展。

而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还仅仅处于发展初期。在2010年1月6日,分别由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我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具体而言,北京银行在北京设立独资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国银行联合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公司在上海设立合资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成都银行联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在成都设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不久,我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也获准在天津筹建。这标志着以金融公司为代表的、能够更灵活多样地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将获得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消费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二)消费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仍需完善

首先,我国还未建立起全面个人信用制度约束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对个人的信用历史、信用现状和信用程度进行报告和确认的制度,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登记制度记录每个人在信用活动中的表现,是证明一个人是否守信的档案;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综合个人的收入来源、家庭财产、负债状况、职业前景等因素,对个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认定;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及风险转移和分散制度。虽然我国现有的个人征信体系自成立之初就得到飞速发展,从200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成立了征信中心并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当时收录的自然人数已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截止2008年9月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6亿多人。但其覆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信息完整性等尚待完善。

其次,我国还未建立严格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由于我国在消费信贷管理上法律缺失严重,使得恶意透支、信用卡滥发行为屡见不鲜。而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对消费信贷的授信和还款、消费信贷双方利益的保护以及个人破产、违约惩戒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和约束。

最后,建立消费信贷担保制度约束。国际上在对消费信贷的保障制度很健全,表现在商业保险的保障制度和政府机构提供的保障制度并行,使得许多中低收入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满足消费需求,这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的增长,而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的《担保法》没有对消费信贷做相关规定,导致借款人在申请消费信贷时无法提供有效担保,银行也无法针对此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而从消费信贷补偿方面来看,我国也缺乏消费信贷担保制度。我国急需建立有关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体系,来更好地约束相关利益者,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推动消费金融市场供应主体多元化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上主体过分单一,消费信贷的供应方基本上为商业银行,而在这样的垄断经营模式下,必然导致竞争的缺乏,从而使得产品和服务均跟不上消费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而随着2009年5月12日,中国银监会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消费金融公司将可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可经营的业务包括家电、电子产品等个人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贷款;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在2010年,我国已经先后成立若干家金融消费公司作为试点,但是这样的数量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下阶段,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只有放开行业准入限制,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者才能不断促进行业的发展。

(二)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在现阶段,消费信贷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来发展业务,贷款申办流程不但烦琐,而且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体制和过于集中的信贷政策监管方式,各银行的信贷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同质竞争。而在信用卡市场上,虽然发卡量在10年内快速增长,但是这也使得市场竞争模式极为单一,即努力扩大发卡量。而其他银行结算卡业务则发展迟缓,所以只有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转变经营模式,更有力地激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加快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并保障消费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对于消费信贷资金供应方来看,发放中长期的消费贷款虽然收益较为稳定,但对资金占用率较高,随着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9.5%的历史高位,而部分被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的银行,存款准率将达到20%。这使得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信贷规模控制和资本金问题,不得不大幅减少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而作为本身就没有存款来源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市场上的流动性缩紧将面对投放信贷储备不足的困境。而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通常是将这些信贷资产整合打包并投放到市场上,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自己面临的风险,更加有利于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提升整体收益。因此,未来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保障消费市场资金供应的最重要方式。

(四)构建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的消费金融业务仍处于初创阶段,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环境是比较恶劣的,没有成熟的行业标准和相关制度。作为政府部门应关注消费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度问题,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有效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包括个人的身份证明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内容的信息网络,制定信用征信标准;成立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资信调查咨询机构来负责收集、调查消费信贷申请人的收支、信用、人品等方面的信息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信调查结果。

其次,需要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点是信息体系的建立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如将个人的税收、社保和医疗以及车辆拥有情况汇集,这样才能消除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对非金融信息共享问题进行规范和引导,民众的信用文化能够有力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

再次,需要健全消费信贷法律体系。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重点是制定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种信息和资料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保护消费者的隐私。需要加强对消费者信贷机构的监管,明确规定可以收集和提供的信息,禁止类似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此外,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破产法,它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债务人的负担,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结论

破除垄断,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而金融业的改革也是如此,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更能惠及整个国民经济。因此,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不仅能有利于我国金融业体系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黄志凌.中国居民的金融否决权与私人财经服务.经济研究,1995

3.龚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中国社会科学,2002(2)

第7篇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信贷投放持续萎缩,县域金融服务畸形发展,信贷结构不合理,潜在金融风险大。原因在于基层央行的体制安排不到位,商业银行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经济主体缺乏活力,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本文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必须从完善体制人手,提高社会金融意识,促进经济与金融互动和双赢。 

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来看已取得预期的宏观效果,但是在经济落后的部分地区,存贷比偏低,信贷结构不尽合理,金融风险还远未解除。它反映了金融宏观调控适度与资金分布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本文尝试作如下探析。 

一、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落后地区贯彻实施及货币政策效应基本情况 

由于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宏观政策的微观效果差别巨大,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持续萎缩。近几年湛江市的经济增长一直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持续放缓,贷款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远远低于辖区经济增长水平。1998—2001年四年贷款平均增长只有0.29%,低于全省12.11个百分点,也低于“九五”时期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7%的水平。在当前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经营体制下,为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基层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出现萎缩,贷款未能与存款成正比例增加,资金大量上存,2002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47亿元。目前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一年期利率在3.15—4.3%之间,远远高于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1.89%),甚至高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3.24%),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外流趋势加剧,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二是县域金融服务畸形发展。2002年,湛江各项贷款增加14.2亿元,其中市区增加30.4亿元,县域减少16.2亿元。由于湛江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企业、大公司定为自己的服务主要对象,上收贷款审批权,撤并县域分支机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已变相为只存不贷、只收不贷的储蓄机构。而湛江市商业银行虽将中小企业定位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县以下却没有分支机构,邮政储蓄资金只入不出,不断抽出县域资金,农村信用社本着“为农户服务”的宗旨,服务对象重点是农户。这样县域金融服务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本来已经虚薄的信贷资源被不断抽走,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各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发展艰难。三是信贷投放向非生产性领域倾斜。经济落后地区不仅信贷投放总量萎缩,而且贷款的投向大量向医院、学校、市政、邮政等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个别大型企业转移,支持中小企业的生产性贷款大量下降。四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不高,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没有根本好转。五是逃废债现象依然严重。2002年末湛江市逃废债企业共1432户,比上年末增加26户,逃废债本金19亿元,利息13亿元。 

二、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的因素分析 

(一)金融体制方面的因素分析。 

1、中央银行的体制与职能的安排不到位。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服务是中央银行三大职能。近几年来,在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基层中央银行职能的重点定位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加强金融监管,创建金融安全区是基层央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如何发挥货币政策职能的作用在政策安排上不到位。基于上述认识和政策安排,基层央行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苍白无力,力不从心。就人行中心支行一级来说,只有再贷款和窗口指导两项政策工具,再贷款也仅限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专项再贷款和紧急再贷款,政策限制严格,窗口指导与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发生矛盾时,难以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如某商业银行湛江市分行将服务对象确定为国际结算业务量迭500万美元以上、经营运作正常、有一定结算业务发展潜力的客户。据调查,2001年湛江市实现进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4家,因此,能享受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扶持的企业十分有限。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媒介,其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为摆脱旧体制下形成的创伤,加强了统一法人管理,普遍建立了风险约束机制,以防范风险为首要经营原则,在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方面,普遍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信贷的决策权集中在总行和省级分行,在上级行对下级行的授权授信管理过程中,基层行只有推荐权且要承担管理责任,对基层信贷人员实行第一责任人终身制,个别机构对新发放贷款要求本息要100%收回,在业务开拓发展过程中不允许丝毫差错。这种责任与激励的不对称,重罚轻奖的管理制度,使基层管理者对贷款的发放更加严格谨慎,惜贷现象普遍。其结果是,商业银行基层行的信贷资金大量向上级行聚集,向货币市场流动,使中央银行调控信贷规模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彻底失灵。 

3、相关政策的配套不完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硬约束的情况下,相关政策的配套不完善,也是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不畅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滞后,使金融机构面对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贷款项目往往望而却步,从而造成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人信用征询系统迟迟未能建立,也严重制约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也属于个人消费商业信贷范畴,商业银行由于存在诸多顾虑,发展也不理想。如湛江市有省属高校三所,2002年末在校人数25483人,工商银行年末实际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余额540万元,比年初增加502万元。贷款人数1118人,占在校人数的4.39%。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02年6月末止,全国助学贷款人数112.5万人,占在校人数12.5%。湛江市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二)经济主体方面的因素分析。 

1、经济落后地区经济主体缺乏活力。货币政策只有实际作用于经济主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经济主体缺乏活力,对货币资金的吸纳能力下降,货币政策也就无法直接作用于经济主体,这是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如湛江市原有32间糖厂,年产糖100万吨,由于结构不合理,全行业面I临严重困难,1995—1999年连续四年亏损22.94亿元,拖欠大量的甘蔗款、税款和银行借款。面对严峻形势,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于2000年行政关闭12间糖厂,随后进入政策性破产,对20间糖厂全面转制经营。糖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对湛江市经济发展,特别是主产甘蔗县(市)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振动。2000年工业总产值徐闻县下降39.4%;雷州市下降32%;遂溪县下降32.2%。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单一,结构调整难度大,可增加投资的亮点缺乏,银行信贷自然低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业务调整的需要,纷纷实施退出低效市场战略。1999年至2002年湛江市农行共撤并基层网点122个。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金融意识不强。社会信用环境是软环境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失去信用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就无从确立。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结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地方政府及企业、个人等经济组织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寻求局部最大利益而不惜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屡屡利用“金蝉脱壳”、“大船搁浅、舢舨逃生”等手法逃废银行债务,使商业银行金融债权维护工作面I临巨大压力。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改制速度在加快,在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转让过程中,职工的安置及其再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司法机关在有关部门的授意下,处理这些案件往往缺乏公平、公开、公正。如湛江市某企业破产案,本应按照民事破产程序处理,实际操作中法院却单方面套用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处理,破产财产的处置所得全部用于职工安置,严重侵犯其他债权人的利益,银行贷款即使有抵押,也可能得不到优先受偿。虽经金融部门的据理力争迫使有关部门作出让步,但社会信用的总体改善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一)赋予基层中央银行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控考核权限。面对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资金外流增加,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乏力。中央银行应调整调控策略,加强监测,探索建立资金流向备案制度、信贷资金投入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率奖励制度的可行性,鼓励金融机构立足本地,积极开拓业务。改革邮政储蓄资金集中上存中央银行政策,实现地方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发挥中央银行专项再贷款政策在扶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灵活发挥窗口指导职能,防范贷款向个别行业过度集中而形成的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在做好信贷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加强资金管理,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改善银行经营效益。 

(二)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以发展促稳定。金融机构要在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方面协调发展,制定科学的信贷业务经营和考核体系,奖罚分明,在授信授权方面适当扩大基层行的决策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资金的吸纳能力。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积累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其对货币资金的吸纳能力,促进货币政策传导顺畅。 

第8篇

在全民信用时代,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将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一群无孔不入的“信管家”会让你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都难以伸出“第三只手”来,“信用管家”们的终极追求就是,通过罪与罚的震慑,扫清信用污点,让你成为一个“好人”。

谁是你的“信用管家”?

6.4亿人的信用档案躺在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服务器里,和它们躺在一起的,还有1447万家企业。

它们聚集在一起,只为了一个目的――彼此检测信用体温,并藉此最大限度地信任和止损。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是中国人最大的“信用管家”。

要说真正的个人信用“信用管家”,就不得不提1999年成立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

1999年7月,上海市政府实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试点,并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为本地银行等单位提供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

上海资信是中国首家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第三方资信机构,其官方背景为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它仍是上海唯一一家同时提供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的机构。

2000年6月28日,上午10点34秒,中国内地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出炉。在这份由上海资信提供给中国工商银行、编号“200006280200010000000001”的个人信用报告里,详细记载着被查询人张先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银行贷款(发生日、笔数、余额和还款情况)、信用卡(申领日期、额度和还款情况)等信息,还预留了社会信誉、特别记录和查询记录等栏目。

“信用是有价值的,它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化的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货币乘数。” 上海资信公司总经理陈志国评价。

中国最大的“信用管家”――中国人民银行没闲着,1996年,央行先是腾出手来建立全国企业信用数据库,解决银行信贷业务条块分割信息断网的难题,到2002年,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终于实现全国联网,100%覆盖企业信贷。2004年12月15日,央行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试运行,并在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湖州七市对商业银行开通联网查询。次年7月,央行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在北京、浙江、广东、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和湖南8个地方联网。一些跨地域的个人炒房行为因此受到限制。

央行建立的全国统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真正实现全国联网和正式运行,是在2006年1月16日。许多媒体惊呼,中国人从此多了一张“信用身份证”。到今天,这一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已达6.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1.4亿人,个人信贷覆盖率达97.5%,日均查询量在41万〜87万次,被广泛用于银行办理信用卡、发放个人贷款和贷后跟踪等,甚至连企业招聘员工、提拔干部、公务员录用、人大政协委员的资格审核等都会使用。

上海资信是上海人的信用“大掌柜”,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是真正的全国“信用管家”,除此之外,深圳、北京、青岛、天津、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市也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信用机构,出台各种法规政策,打造着本地或类似“长三角”跨区的“信用管家”。由于受到个人征信的立法缺失和市场条件的制约,加之个人信息采集的高敏感性,中国的个人征信部门或机构大多带有政府背景。

其次,类似中国家政协会等一些行业协会、支付宝等一些商业公司、中国信网等商业网站也在利用着自己的平台构建信用评价体系,但都无法逃脱行业割据、市场规模较小的尴尬。

甚至于,有些企业宁可自己通过一些私人侦探调查公司来调查个人信用,也不愿采用银行等机构的征信系统,理由是其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畅通、不可信。

央行借助其先天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信用管家”,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够在全国层面构建一个社会征信系统,但它也难免遭遇业界涉嫌垄断的质疑,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央行一时半会也很难摆平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统计、劳动保障、教育等政府部门,以及水电煤气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

面对如此庞杂的个人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另行设立国家征信局来统领诸侯或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何提升你的个人信用?

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并非一日“创建”,靠的是经年的口碑与经营。

商人靠操持生意打造个人信用,公司人靠职场打拼累积个人信用,律师、会计师、医生靠职业操守锻造个人信用,学生靠学习与实习累积个人信用,家庭主妇靠刷卡消费累积个人信用⋯⋯个人信用最终的表现形式,一是消费信用,即以赊账方式向商业企业购买商品,包括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用的对象主要是耐用消费品,如房屋、汽车、家具、电器等,甚至包括教育、医疗及各种劳务。二是经营信用,个人经营信用是企业信用的人格化和具体化,是企业信用关系在经营者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在全民信用时代,一组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的信用不等式将是:负翁信用>富翁信用,女人信用>男人信用,农民信用>公务员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国企信用>民企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商品住宅  价格上涨  宏观调控  消费理念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特别是商品住宅呈现 出迅速发展之势,全国商品房价格保持持续上扬或维持在高住运行。如何正确面对高涨的商品住宅这一特殊消费品,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真正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住宅环境,是政府和个人都应认真分析思考的问题。 

一、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1.商品住宅价格全面上涨 。2003年 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快 速 上涨 ,21304年 1-9月份 商 品住 宅 价格 增长率 比去 年同期上涨 13.  ,超过人均可支 配收入 8.7%的增长率 。分城市看 ,杭 州房价 平均从 2000年每平 方米 3000元 ,涨到现在的 550o元 以上 ;福州 近 3年 时间房价平均 从 2000元/平方米涨到 6500元/平方米 。2003年上海市商 品房销售价格 平均每平方米达 5118/平方米 ,比 2002年增 长 24.2~/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对 35个大 中城 市房地 产市场调查 显示 ,21304年第一季 度房屋销售价格 比去年 同期上涨 7.70/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 7.  ,房屋租金上 涨 0.6%。2004年 6月份以来 ,全国住房价格 连续几个 月 出现 了两 位数 的上 升势头 ,6月同比上升 11.6%。1-7月上升 12.  ,1-8月 上升 13% 19月上升 13%。其中商品住宅 1-9月 同比上升 10.4%。房价上升之快 ,已成为 当前 中国房地 产市场 中最 突出 的问题 ,是关系到居民生活 ,国 民经济 ,通货 膨胀和宏观调控 的大 问题 。 

2 商品住宅销售额 超常增长 。商品住宅 销售额增长率应以略高 于社会 消费 品零 售总额 增长率 的速度增 长 ,过高的增 长意 味着存 在 真实 需求 以外 的投 资需求 。2003年和2004年 1--9月份 ,商品住宅 销售 额增 长率 以远高 于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 的速 度增 长 ,达到 27.2~/0-39.70/o,高出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18.1--28.2个百分点 。而 1992-1993年房地产过热时期 ,商品住宅销售 额增长率达 到 42oa--56%,高出社会消 费品零售 总额增 长率 25--27.5个百 分点。这 表 明房地产销售市场存在 着大量 的投 机需求 。 

3.投资性 购房 的 比重较高 。投 资性 购房 资金 占总购房资金的比重是判断房 地产泡 沫的重要 指标 。国际 上这一指标 的警戒标 准为 10%。据有关 部门调查,目前各地 投资性购房比重 增长过快 。例 如 ,上海 市境外 和外 地住宅购 买需 求 比重 按面积计算 高达 2  左 右 ,投 资性购 房比重达 16%写字楼投资购房 比重高达 40%;福 州市外地人购 房的合 同登记量 、面 积和余额 分别 占同期 总量 的 42% 、44.9%和 45.4%杭州 商品房的购买 者 中本地 人不到 50%。 

4 开发投 资额 超常增 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房地产供给对需求最直接的反映。开 发投资额超常增长可能意味着投机需求和虚高价格的形成 。而衡量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慢的指标是房地 产投资额增长 -~ ,"gdp增长率 ,一般 不应 超过 2倍。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 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 1万亿元 ,同比增长 292~/0,是 1995年 以来 的最大增 幅,2004年 1-9月 ,房地产开发投资 同比增长 28.3%,这是同期 gdp增长的 3倍 。 

5.房屋空置率过高。房屋 空置率是 房地 产供 给超过真实需求 的集 中体 现 。国际公认 的警戒线是 10%。2003年我国空置房面积达 到 1.25亿 平方米 ,空置率 已达 到 26%,2004年4月份,空置 商品住宅 5925万平 方米,同 比下降 2.8%。从空置时 间来 看,空 置一年 以上 商品 房面积 为 5529万平方米,占空置房 比重 的 57.6%。2004年 9月末 ,虽同比下降 2.35仍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 。虽然我 国房屋 空置率与国际上的概念有所区别 ,但国内的高空置率反 映更 加深刻的结构问题。 

二 、我国商品住宅价格偏 高的成因 

(一 )增 长速 度 分析  

根据世 界各国的经验,人均 gdp达到或超过 1000美元以后 ,人们 的需求 就提高 了一个层 次 ,需求趋 向多样 化 ,对住行 、教育 、医疗 、环境等 方面有 了更高 的要求 。我国无论从人均 gdp指标 ,还是人均 居住 面积分析 ,已经步人了住宅产业高速发展阶段 。2003-2004年五年 中 ,房地产的年投资增 长率分别为 ,19.55%,25.3%,21%29.70.4和 25.8%。如果单纯从增长率来说 ,从 2000年 以来,房 地 产的投 资增长 都在 20%以上而且愈来愈高,2000年也接近 20%。2003年我 国全年固定 资产投资为 55118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 26.70,4,其 中房地产投资为 10105亿 元 ,增 长 了 29.7%,房地 产投资 占 gdp的 比例由2002年的 7.55%上升到 8.66%,增长 了 1.11个 百分点 。这说明 ,房地 产投资增长快 于全 国全社会投资额 的增长 。但是在看投资增长速度时不能 只看绝对速度 ,要看这 种“高速度 ”有没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看投资增 长率时不应孤立地 分析投资增长率,应 同时分 析投资增长 的原 因、结果 、影 响 。如 房地产 的需求和销售情况 ,房地 产投 资对 其他投 资的带动 、扩 张挤压。近年来 ,我 国正处于 国民经 济增 长较快时期 ,特别 是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时期 ,加 上长 时期 以来福利 分房 制度的束缚,房地产特别 是商 品住 宅没有得 到应 有的发展 。所 以 ,在这一时期房地产的较快增长不仅是必然的 ,也是需要的是国家建设方针转移到“以人为本 ”的必然结果 。 

(二 )从商品住宅价格分析 

1.商品住宅价格是 否过 高 ,有无超 过 城市居 民普遍 的购买力或承受力 。20o4年 1--9月 我国商品房平均 价格达 到2770  方米,为 1996年 以来 同期 的最 高涨幅。至使全 国平均房 价收入比接近 1:8,不少城市甚至在 1:10以上。国际上合适的房价收入 比一般在 1:2--6之间 。我们分析承受能力首先要分析房价与收入 比,不仅要分析 房价与收入 比 自身 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 比例所依存 的制度 、体制 、背景和现实。所谓房价与 收入 比是指 ,在市场经 济国家的城市 内,一套 中等水平 的商 品房住宅价 格与一 个 中等 收入家庭 的年收入 之比 ,合理的比例一般是 3--6倍 。这种比较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 。在这些 国家里 ,房 地产市场 比较成熟 ,工资制度 比较规范 ,居民收入 比较 透明 ,法律保 障体系完善 。而我 国现 阶段有 些条件并不完 全具备 ,特别是 工资及 收入 既不规范 ,又不透 明 ,存在大量非工资收入 ,而且 收入的差异很 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分析地 简单套用 国外 的房价收 入 比是脱 离实际的 ,至少是 不全 面的。同时 房价与收入 比,既可 以说 明房价太高 ,也可以说明收入太低 。不能不加分析 地认 为 ,收入是 固定的 、合理的 ,而房 价是可变的 ,不合 理的。即使 如此 ,近几年虽然房价不断 提高 ,但居 民的收入 提高更 快 ,因此房 价与收入比仍在 不断 的缩小 。如 2003年北 京 的房 价增 长 率平 均为3.8o/o~ 3.  ,而城市 家庭人 口收入增长 为 9%。 

2 商品住宅价格上涨是否合理或涨幅是否过快。从 199年至 20(12年 ,全 国商品住宅 的价格基本上处于 3-4%的上涨幅度 ,20[b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20o4年 6月份以来全国商品住宅价格连续几个月出现两位数上升势头 ,2004年 1—9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上涨 13.4%,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 8  q增长率。商品住宅价格上升之 决,已成为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大问题。房地产作为产品和商品,和其它商品一样 ,形成和涨跌都有 自己的规律 ,不能说是“涨于,还是‘‘跌’’j}于?该‘‘涨”则涨,该则降。涨价不一定形成泡沫 ,降价未必没有水分。而且价格本身只是—个相对数,是一种经济关系 ,是供求的平衡点。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必须与其他的经济活动和指标进行全面综合地 分析。同时还要考虑房子自身质量提高和整体环境的改善 ,配套功能的完 备及适应变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 ,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判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是属于正常上升,还是非正常上涨。但从2003年以来的商品住宅价格的涨幅 ,确实应 引起 国家的重视和宏观上的调控 ,以抑制房地产引起 的泡沫和通货膨胀。 

3.商品住宅价格的结构是否 合理 。现行 商品住宅价格主要包括地 租 、房地 产开发 的成本 、房地 产经营 成本和相 关的税费 、开发商的利润 四大部分 。首先 ,土地的地租 即土地使用权 出让 金。每届政府批 租土地一次就 收取 50年的地租 ,土地 开发商可 以获得 土地 的使 用权许 可证 ,并用 “批 租来 的土地 向银行抵 押贷款。这样做 的后果是开发 商不得不 把地价几 十年 的地 租一次性计人商 品房房价 ,这种土地批租政策十分 不合理 ,50年 的出让金一次交清 ,这 实际上 侵犯 了下一届政府 的经 营权 ,至使商 品住 宅价格构成极不均 衡、合理 ,直接导致商 品住 宅价格增高 。同时 ,我 国是一个发展 中的大 国,是一个人均 土地 资源稀缺 的国家 ,我 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 地的三分 之一 ,大城 市的人 均土地 资源更稀缺 (联合人均耕地 以 0.8亩 为警 戒线 ,而上海 人均耕地仅 0.33亩 )i家不允许无 节制占用土地,更 不允许透 支未来,而必须立足于我 国的实 际,按地 区特点,区域特点,合理 开发 利用。也正是为 土地 稀缺 的特殊性 ,决定 了地租 的伸缩性 ,并且存 在较大的随意性 和主观性。为地租 的人为 因素上涨提供 了较大 的空间 。其次 .房地 产开发成本包括建 安成本 、小 区内外 的市政工程建设费 、勘 察设 计费 、利 息 、管 理费等 。房地 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 了水泥 、钢 材 、电力等 相关产业 的产能急剧膨 胀 ,价格上涨。反过来 又增加 了房地产开发 的成本 ,增 加 了商品住宅价格。第 三 ,房地产经 营成本包括看护 费 、管理费 、维修费 、营销费等。相关的税 费包括土地使用税 、城市建设规划费及公建配套费等。当前 的房价政策将 城市扩容 的配套费一次性计入房价 ,这是 商品住 宅价格增 高的又一个原 因。城市基础设施属于政府应该 提供的公共设施 产品。它是 由政府税收收入投资建设 的 ,和 地租 一样不应 该一 次性征收几 十年的税收 。业 主也没 有必要一 次性缴 纳 。第 四 ,开发商 的利润是其应得 的收益 。据有关 资料分析 ,在 国外 商品住宅价格 中的构成比例为 :地 价及税 费三项仅 占价格 的 20%,建安成本占 73%利润只占  。而我 国目前 的土地 的地租 (相当于国外的地价 )及税 、费三大项成本 占总成本 的 50%,其 中土地的地 租约占上述费用 的 8  左右 , ftk有 关税费用随着 国家有关政策的 出台,在逐步 减少 。建 安成本 约 占总成本 的 40%,利润10~/o~右 。可以看 出 ,我 国商品住 宅价格构 成 中土地 的地租及税费成本 较高 。其 中一 次性支 付的土地地 租 占的比重最大。之 所以会形成这种情 况 ,其原 因是没 有调整好土地 的地方政府经营管理权和 国家所有权之 中间的关系。

(三 ) 商品房房价与房地产炒作分析 

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 ,房地 产具 有多种 功能 ,居 民居住是房地产 的主要 功能 ,但也 是其 中的一个 功能 ,聚 财、投资和社会保障是其另一些重要功 能,不承认或否定这一功能是不现实 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聚财 和投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正因为这一 功能的存 在 ,在我 国居民投 资渠道缺少 和不畅 ,房地产市场不成熟 的条件下 ,很 容易引发房地产的投机和炒作。这 几年,房地产 的投机 和炒作有所滋长 ,温州炒房 团只不过是一 个例 证。房地 产炒作 的危害性非常明显 。如撬动数倍甚至数 十倍 的资金进入楼市 ,哄抬 了房价 ,刺激 了消费的提前和投机需求 ,进 而产生需求 和价格 的相互推进。使商品住宅价 格猛涨 ,透支社 会财富 ,抑制社 会有效需求 ,进一步加剧社会贫 富悬殊差距 ,损害 中低收入劳动者的利益 ,削弱整个社会的风 险承受能力和 国民经济整体竞争能力。

(四 )商品房房价与空置房分析  

什么是空置房?在这里 ,空置房是指 开发商 已经开发竣工待售 的商品房 。 目前我们 的空 置房达 1亿平方米,也 就是说 12500万平方米 。卖不出去 的房子 占压 了国家大量资金形成 了许多呆 帐 ,自不待言 。有关方面估 计约 2500亿元 ,居全 国各行业不 良资产之首。虽然 近几年来我 国的住 宅总量和人均量都有所提高 ,城市居民的住宅情 况得到普遍 的改善但是 ,穷富差异越来越明显 。住宅 占有 的不平等越来越突 出。

目前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 23平 方米,但 不 同的地 区和城市间的差距仍然 很大。部分居 民,主要 是中低收入家庭仍居住于破 旧 、危陋 、低矮 的房子 中 ,甚 至根本没 有住房 ,流动人 口、进城 打工 的农 民的住房问题根本 没有引起重视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统 计 ,我国至少 有 3000万个短缺住房的特困家庭 ,他们 急需住房 ,可 同时又有多 达 1亿多平 米面积的空置房 ,而其 中主要是高档 的豪宅 、别墅 和公 寓。一方面是许多城市和地方大拆大建 ,新建楼 宇少则几年多则 十多年就 被炸掉重 建 ,为 的是从中获 利 ;另一 方面 急需拆迁 的危房 旧房因开发商无利可图而柬之高 阁,住户居民成天提心吊胆过 日 子。有钱 的人一套套别 墅 、豪宅 ,中低 收入居民仍居破屋或无房栖身。国际公认的房 屋空置率警戒线是 10%。我 国 2003年空置率已达 26%,2004年 9月末 ,虽同 比下 降 2.  ,但 仍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 。不符我 国国情 的建造大 面积 的大房 、豪宅墅 ,无人购买 的空置房 ,既 占压 国家大 量资金 ,又抬高商品住宅价格 ,浪费大量 人力物力资源 ,拉大 穷富差距 。 

(五 )商 品房 房 价 与 金 融 关 系分 析  

房地产 与金融是密不可分的 ,必 须相互依 赖 、相 互促进 。房地产业 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金融业 的大力支持。我国房地产开发商 的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 ,目前房地产 的平均负债率为 85%。从个人住房消费贷 款的情况 看 ,房地产 市场需求火爆 ,也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 支撑的结果 。7年来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几十倍的增长 。这 一方面说明 了商业银 行对住房消费贷款 的放 开,各 大商业银 行相继看 好房地产市场和个 人住 房消费信贷 ,推 出各 种形 式的消费信贷 ,并 联合房地产商共同开发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 。过去不起眼 的个人住房公积金也 已成 为人们 关心的热点 ,近 两年 来个人住房公积金 已成为企 事业单位 职工购房的主要来 源 ,即有个人住房公积 金的城镇职工 可用个人 住房公 积金 贷购 房款 的 700。同时 ,贷款利率低 于商业银行 同期贷款 1个百分点 。正是银行贷款力度的加大 ,才促使 房地产业 兴 旺发 达 ,这 也是造成 商品住宅 价格 节节攀升居高不 下,不可忽视 的重要方 面。但 是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 目前我 国商业 个人住房贷款 不 良贷款 率不到 0.5%  人住房公积金 贷款不 良贷款率仅 为 0.24%。这 对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但按 照国际惯例 ,个人房贷 和风险暴露 期通常 为 3-8年 ,而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三、四年才开始发 展起的。同时 ,我 国个人诚信系统尚未建立 ,商业 银行也难 以对贷 款的贷款行为和资信状况进行 充分严格 的调 查和监控。另一方 面从 目前房地产业看 ,商业 银行之所 以会普遍 地把个人购 房贷款作 为优 良资产而无遣余力地大力发展 ,就 在于假 定商 品住 宅价格 水平只会上涨不会下 降。因此 ,感到个人贷款 风险不会太高 。但 是从世界其他 国家走过 的路来看 ,这种 假定是 十分不确定 的 ,美 国20世纪 8o年代 的金融危机 ,日本上世纪 90年代 以来经济不景气就 充分说 明了这 一点。 

(六 )商品住宅 价格与 个人住 房 消费理 念分析 

国家各项利好 政策不断推出 ,房地 产业 及其住宅业 获得极 大的发展 。一方 面中 国传统 的观念 “选个 好房 ,一 步到位”,至今仍 深深 地影响着人们 的住 房消费观念和行为。许多人将一生的积蓄全 部投 入到购房 上 ,而更多的人则是背了一个沉重 的大包袱,几 十万元 的购房贷款 ,需用 一生 的血汗来偿 付。另一方面大批平 均年 龄不到三十岁 的城市 “新移 民”已轻松地 进入 了购房市场 ,这些拥有高 学历 、高收入 、高地位精英们 的购房理念更是大手笔 ,一要大 面积 ,二要 高档次 。正是这 些新 的消费理念 ,也促使 商品住宅价格不断上涨 。在 国外年 轻人大学毕 业后 ,开始几 年都会 是租房 ,等到有一定 经济实力之后 ,才会计划购房 。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生活的成本会较低 一些。其 实 ,商品住 宅消费应随着经济能力 ,生活水平的提高 和人们对住房质量要求 的提升而不断变化。商品住宅无论大小都 是过渡性产品,二次置业,三次置业 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小 户型的低首付 ,吻合 了市 场消费者 的价格要求 ,是很多人第一 次置业 的最佳选择 。针 对中国人 长期以来传 统购房观念 的影 响 ,我们应通过舆论宣传及各类政策的引导 ,使人们逐步地进入租房 ,买 旧房或经济适用房 ,换小面积新房 ,换 大面积公 寓到 购买别 墅的住房梯 度消费链理念。同时从 经济角度来说 ,人们在商 品住 宅消费过程 中的分层 次消 费和分阶段消费 ,这 就是梯度消费原理 。人们作为消费 者 ,在 同一 时期 收入水平 不尽 相 同 ,整个社会 的收入水平因此呈现金 字塔形 或椰 榄形 ,从个 体 的角度来看 ,一个 人在不同的时期 ,也会拥有不 同的收入水 平 。与此相对应的 ,社会同一类 消费 品的价格和档次也会 呈现不同层次 ,以迎合不 同收入水 平的 消费者 ,在 不 同时期 的不同需要 ,消费者 的各种消费行 为应在相 应 的消 费层 面上进行 ,才能使得效益 最大化 。对于商 品住 宅这一 特殊消费 品而言.由于 在人们 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经济总价 值的 巨大,人们对它 的消费更为慎重,因此“梯度消费 ”理念引入住房消 费市场非常必要。 

总之 ,商品住 宅价 格 的上 涨 ,既 有经 济 发展 的规 律 ,也有房地产泡 沫和金融危机 的潜伏 ,更有人 为因素的作用。面对 日益高涨 的商 品住宅价格 ,政府 应从宏 观经济上进行调控 ,严格 控制 固定 资产 的投资 规模 ,维护正 常的房地产业经济秩序。居 民个 人应 更加理 信的 面对 这一 必需的最大消费品 ,做 出理信 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刘国光.宏观经济问题小论三则.新华文摘2004,(12). 

[2]盛广恒,李新光.商品房:从成本构成看房价.经济~ 2004,⑨. 

[3]金通.泡沫化环境下住房基础理论价值评估的新思想.经济论~2004,(8). 

第10篇

论文摘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孕育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孕育我国加速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吸引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是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中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的重大课题和中长期任务。从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后的形势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动向

发达经济体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要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今后这种基本格局虽然不会改变,但以住房次级按揭贷款形式为标志的负债消费和过度消费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美国消费信贷2010年连续7个月放缓,美国民众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倾向于更为谨慎。在欧元区,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居民消费的低迷。而且,欧元区各国为了遏制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如增加税收、减少补贴等,又对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民间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民间企业投资和货物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仍然疲软。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更多得益于投资与出口。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加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恢复并弱化了经济增长对消费拉动的依赖。2010年前三季度,美国个人消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私人国内投资和出口。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加速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的迅速恢复。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

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扩大内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额从2008年的16099.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2419.1亿美元,下降了22.9%。2006年和2007年中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3%和15.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个和2.0个百分点;而2008年至2010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依次下降为1.7%、-41.8%和-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3.8和-0.3个百分点。相反,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增加。其他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货物出口也都大幅度下降,如韩国下降13.7%、新加坡下降20.2%、印度尼西亚下降14.4%、印度下降15.3%、巴西下降22.7%、墨西哥下降21.1%、南非下降22.7%、俄罗斯下降35.7%。进入2010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内需出现增长势头,如俄罗斯1月-10月固定资本投资同比增长4.7%;巴西依靠内需拉动,前三季度实现了GDP同比增长8.4%。

资源输出国开始调整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最明显的是俄罗斯。2010年1月-10月,俄罗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进口同比增长30%,出现了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以及经常项目顺差逆转的趋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资源输出国提高了本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中的比重,如沙特从2008年的19.6%提高到2009年的24.8%,印度尼西亚从27.7%提高到31.1%。这表明,资源输出国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以增强内生动力为目标的转型。

挑战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的将使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对我国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不振使外需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减弱。这主要表现为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减缓。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量第一季度环比增长5.2%,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放缓至3.2%和0.9%。因而,我们对外需快速回升不应寄予过高期望,仍然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2010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启动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开始酝酿2011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这导致美元对日元等西方货币一路下跌,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接近3%。人民币汇率上升,使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经营困难,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对我国稳定物价形成新的压力。由于美元贬值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上升,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上升,已恢复到衰退之前的峰值水平。世界市场谷物如小麦、玉米和大米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势头。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压力,巴西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2010年以来上涨了6.59%,豆类价格翻了一番。2010年10月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4.4%、5.2%、7.5%和9.8%。

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由于美元流动性泛滥,促使国际资本转向大宗商品,转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基础坚实的发展中国家,即出现了软货币向硬资产的转移。2010年三季度,约有115亿美元外资流向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我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等地的股市,是2010年二季度净流入20亿美元的5倍多。2010年前9个月,投资者已向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基金投入39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流动性过大、推高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处境。这不仅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成本,而且压缩了宏观调控的空间。

机遇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减弱美元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最终要靠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的硬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历史性起点。2010年12月,中央银行宣布,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区域“版图”大幅度扩大后,试点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为67359家。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结算业务跨越式发展,并加快把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有的还会以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2010年12月,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宣布,其11月国家外汇储备新增60亿元人民币。这是在货币互换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步骤。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需求结构发生新变化。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改写了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建设高峰期。这不仅产生商品和服务需求,而且产生对投资和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工程建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优势。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业务的发展,将带动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恢复缓慢,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出口产品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小,而体现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大。这种新的需求将带动我国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此外,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增长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出的低碳排放要求,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各类降低能耗和排放的新产品提出新的需求,从而带动这些新兴产业发展。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诚信缺失,治理策略

社会学对社会转型的界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主要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等。本文中的社会转型是指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引导出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还促使我国伦理道德观念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运行是依靠权力来维系的,由国家通过指令与服从建立经济秩序,统一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克服个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混乱,诚信体现着对党和国家政治上的忠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正统,并被强化。这时,不存在竞争,也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搞假冒伪劣、损人利已,破坏信用的空间很少,甚至没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制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和瓦解着人们原有的诚信道德观念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而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仍末建立,而恰恰是这种旧破新末立的特殊社会转型时期,构成了中小企业诚信危机产生的契机。因而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制假售假严重、债务债权纠纷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失信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需对其进行治理。

结合我国实际和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实现诚信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约束的,即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所谓的法律制裁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限制。所谓的道德制裁主要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舆论和良心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两者是通过相互作用来对诚信发挥作用的。

第一,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实施诚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其一,加强中小企业员工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企业要实现诚信经营,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律机制来保障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教育的效果。一是,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使中小企业员工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经营准则有哪些内容,什么是属于诚信经营行为,什么是不属于诚信经营行为,从而使中小企业员工有章可循,能够自觉地接受中小企业诚信经营准则。二是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对遵守诚信经营准则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违反诚信经营准则的员工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员工遵守诚信经营准则。正如一石说:“一个社会的道德完善与否,仅靠每个人的内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如果有一种机制,能从恶的人的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并让他为这个污点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整个社会的信用就一定能走上正道论文格式范文。”[1]因此,中小企业员工必须在内部实施诚信经营教育,丰富他们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他们的诚信经营水平,使他们树立起敬业爱岗、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其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由于中小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诚信缺失已经严重制约其参与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对国民经济各方面作用的发挥,那么,中小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显得更是令人瞩目。所以,中小企业应作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点,应首先进行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然后以点带面,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他们形成互动,从而促进中小企业诚信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的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扬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为达到这种要求,首先,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讲诚信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向社会宣传诚信是一切道德依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从而以诚信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太仓市在开展诚信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一是在城区商贸最集中的人民路开展创建“诚信经营规范服务示范街”活动,确立了10家诚信服务示范窗口及20家参创单位,通过这30家单位的引导,带动全市商贸流通行业的诚信建设。二是在太仓民营经济最壮大的璜泾镇召开创建诚信企业动员会,选择了四家影响较大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带领全市民营企业深入开展诚信创建活动。三是在全市窗口服务单位,开展“诚信服务”示范窗口和示范岗的评选活动,引导更多岗位由“微笑服务”向“诚信服务”提升。四是抓好乡镇示范点,把璜泾镇、新联村作为全市农村创建的示范点。[2]其次,要努力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营造社会舆论环境,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中小企业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契约、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国对违反道德特别是违反诚信道德规范的行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一般只是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给予应有的惩罚,这事实上就是纵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不讲诚信行为,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用法律手段解决不讲诚信行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中小企业的不讲诚信行为。

第二,加大信用立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

其一,完善信用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信用的法律体系,便是营造和保护讲信用的社会环境的第一要务。信用缺失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的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便会选择违约。所以治理中小企业诚信缺失问题,必须立法先行,尽快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涉及《担保法》、《个人信用实名制》、《个人消费信贷实施细则》等。就体系而言很不完整,就立法层次而言,大多属于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处理,制裁的力度明显不够。如《合同法》中对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只是笼统地指出“应承担违法责任”因此,对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处,要通过细化法律来进行调整,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保护经济主体的交易自由权和财产权,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另外还要建立有关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其内容应涵盖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咨询机构和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与使用程序等。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不仅对逃废债务的单位要处罚,而且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构成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其二,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从司法和执法上落实法律责任,通过加强对失信经营者的打击力度,强化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建立有效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使法律制裁对实行中小企业信用行为发挥有效的作用,实现真正的法治,这也是保证中小企业信用建立的前提条件。如温州的乐清县柳市镇中小企业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十多年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柳市黑潮”曾搅得全国不得安定,国务院曾史无前例地为了一个小镇下发了国办【1990】29号文件,开展了毁灭性打假行动。全镇1267家低压电器门市全部关闭,1544家庭生产户全部歇业。十多年后的今天,柳市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国所选用的低压电器,有50%来自这个滨海小镇,仅财政收入一项,就由1990年的几百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3、45亿元。同时,柳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一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居全国之首。今天的柳市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电器之都,同时也是打假打出的电器之都论文格式范文。[3]

第三,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规范的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

其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

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有权主体缺位,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明确的最终责任主体。对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既缺乏产权所有者从外部进行有效约束,又缺乏一种基于自我财产利益的自我约束,在这种产权约束的条件下,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就淡化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使中小企业经营者只追求权利而逃避责任,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最终导致其经营行为短期化,而不顾及诚信。私有中小企业不讲诚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最终导致私有中小企业经营者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能从长计议,从而使中小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一旦经营主体不注重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信用的基础就会被摧毁,使中小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那么必须严加治理。为此,一方面,政府必须明晰中小企业产权,明确其责任,使中小企业经营者成为真正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长期和稳定的保护其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长远经营预期,做到诚信经营。

其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广义的信用体系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内的信用系统。狭义的信用体系指以独立的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资料的社会化的信用系统。中小企业的诚信建设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要使中小企业走上诚信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同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中小企业行为,做到让守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国家规范的信用体系制度。当前,要重点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档案、社会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体系、任用干部的道德机制等制度,以形成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制度健全、手段完备、调控有力、管理有序的社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事实上目前社会和政府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国家经贸委等十部门今年5月份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广东提出建立的企业“黑名单”档案制度,江西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以及浙江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都在为这一方面而努力,但相比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而言,目前的立法工作还有待加快。虽然目前我国现行维护信用有关的法律条款在多种法律中涉用到,但内容都比较零散,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的信用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处理,制裁力度明显不够,使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收益,使得中小企业的“守信”走向“失信 ”。银行在合法债务工作时,往往陷入“赢了官司赔了钱”的状况之中。“执法难”已经成为治理“失信”行为的顽症,从而加剧信用危机的程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信用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一石.关注信用:让我们共珍重[J]. 精神文明导刊,2001,9.

[2]赵冠华,闵云良,陆振超.强化诚信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江苏省太仓市扎实推进诚信建设的做法与启示[J]. 精神文明导刊,2003,9.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规模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效应 结构效应

论文摘要:微观竞争主体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目标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微观竞争主体的目标。以银行改革的时间为脉络,分析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下的银行改制上市,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异化的竞争行为。

一、银行的竞争优势

企业为了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从而实现经营绩效的提高,必然要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笔者所提的竞争优势主要指在经济学领域内的竞争力,其实质就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因此,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竞争优势的本质是效率优势,如果银行拥有正确的竞争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相对效率。由于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流行的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提高其效率至关重要。

银行经济规模效应的含义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最早研究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是博恩斯顿(Benston,1972),他认为:在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不管自身规模大小,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一8%。本顿(Benton,1982)和吉林根(Gilligua,1984)等研究同样表明某种规模经济可能存在于银行业。

银行范围经济效应是指银行经营品种的增减所引起的边际收益提高或边际费用下降的现象。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由于金融服务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低,所以其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合作和其他的资源转移方式,在更广的经济领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更有效利用已有资源的目的。美国银行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的更替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银行结构效应是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债务资本利息支付可以作为费用在税前收益中扣除,具有明显的税盾和财务杠杆作用,但利息的支付又会增加银行的营运成本。资产的利息收入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同样会影响到银行的收益,所以银行要有合理的安排结构。1984年以后,以四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银行自身的利益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而且银行间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各自利益的竞争。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四大国有银行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竞争主体的目标,呈现异化(Dissim.ilation)的特征,即经营低效的特质。

二、第一阶段银行异化的竞争行为:以资源扩张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通过机构和人员的迅速扩张来实现竞争优势被称为机构、人员竞争。那么从1984到1997的十多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原因在于银行产品、服务的同质性决定了银行可以通过提品、服务的增加,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服务的成本,提高收益。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扩大产品供给和服务范围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在现代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单个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就越可能达到存款创造倍数的极限,实现商业银行规模效用最大化(王振山,2000)。由此可见,大银行的确有规模优势,完全可以通过规模的扩大,达到降低成本的优势。那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十多年的扩张行为,是否达到这种规模优势?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常规指标分析;二是综合指标分析。

(一)常规指标分析

1.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及利润占比

从1984年到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规模还是人员个数都发生了迅速的扩张。1984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总数为53898个,人员个数为84.73万人,而到了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总数为160142个,人员个数274.4万人,分别增加了2.97倍和3.24倍,同时资产增长了3.12倍、存款增长了10倍、贷款增长了7倍。

从表面看这种以银行为主体的资源竞争必定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强,但从图1中,会发现1989—1999年问,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人数规模增长虽然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税后利润增长却呈下降的趋势。例如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余额增长了14倍,但利润却增长了50%,表现出明显规模不经济。为了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结合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作为分析内容。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有其特殊性,其资产利润率一般很低,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佳水平3%左右(李华民,2001)。但我们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平均值仅为0.33%,资本利润率仅为6.97%。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仍然显示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极度扭曲的关系。要准确反映经营效率,除了规模及利润占比,必须联系到人均指标作进一步分析。

2.人均和机构平均经营指标比较

采用对比原则,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经营指标。数据基于1997年到1999年,原因在于1997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直接目标就是规模扩张,分支机构的设置。因此1997年以后各年的机构平均效率指标能够充分显示这种扩张的效果。从表1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创利在1997年为国有商业银行的21倍,人均存款为3.25倍,1998年为15倍和2.54倍,1999年为9倍和2.51倍。我们会发现股份制银行的机构平均效率指标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差距逐渐在缩小。原因在于1997年以后,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这种整体规模的扩张,引起了银行业竞争的13益加剧,银行总利润增幅和存款增幅跟不上行业规模扩张速度,带来了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自然下降。1998年国家增发国债,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下滑的趋势,表明商业银行扩张性的竞争行为并没有达到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规模效应。从而表现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已经发生了异化—非利润取向。

(二)综合指标比较分析

近几年国际上对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多采用银行效率衡量。而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方法则是国外常采用的,其可以分为技术效率(,IE)和配置效率(AE)而技术效率又可分为纯技术效率(FIE)和规模效率(SE)。笔者在前人对银行技术效率测定的基础上,以我国国有银行、西班牙银行为比较对象,分析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对银行效率的贡献。横向比较会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3年平均技术效率0.28,而西班牙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0.70,是我们的2.5倍,而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分别是2.3倍和1.4倍,显示了我国银行几年来的竞争扩张,不仅没有达到规模效应,而且造成了银行效率低下。

纵向比较分析,JoseM.Pastor(1999)运用DEA测箅了西班牙1993—1995年银行业效率值,结果表明这3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7014、0.8292、0.8453,其中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1993年到1994年分别下降了0.0123、0.059 8.而纯技术效率增加了O.0422,不难看出这种技术效率无效更多来自规模效率无效。同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1997年到1998年的技术效率无效来自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无效,但更深一层的挖掘,我们会发现1999年技术效率为O.27,配置效率为O.71,而规模效率仅为O.34,这意味着规模无效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技术无效的真正原因。

三、第二阶段银行异化的竞争行为:以模仿创造范围经济效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金融领域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脱媒(Disinteamediation),即大量的存款从银行流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再经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于证券市场。大量资金涌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发了银行业的工具创新,内容涉及到存款、利率工具、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以及资产证券化诸多方面。由此可见,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是为了寻求最大化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那么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起伏,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产品和服务的涌现是否是真正意义的金融创新。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成长性分析;二是范围经济系数分析。

(一)成长性分析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大量资金涌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发了银行业的工具创新,一般而言,证券性资产比重越高,则金融发展程度越高。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年,证券占金融资产的比重逐年的提高,但比重过小,到2OOO年为止也仅为1/10;贷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却一直保持将近50%的比例,说明我国金融工具结构的偏好仍然停留在贷款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OOO年底,全部金融机构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380亿元,比年初增加1952亿元,增长了1.37倍,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比去年年初增加640亿元。因此,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工具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账户服务功能及个人消费信贷上。

(二)范围经济系数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范围经济实现边际收益的提高或边际费用的下降。然而从表4来看,会发现国有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均大于0,存在范围经济的现象,最大的是中国农业银行1.7727。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轮的竞争中,是否真正实现了通过债务工具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绩效,但分析这些数值的背后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实质上是模仿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的金融产品或业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例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加多来源于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吸收的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存款,同时政策性银行向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发行了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贷款等筹集资金,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债券,同时增加了证券发行人的银行存款。所以,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就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竞争者的经营绩效,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金融工具创新竞争也只是一句空话。

四、第三阶段银行异化的竞争行为:以银行上市“增强”资本实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使得中国银行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2004年初,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这预示着国有商业银行想通过上市。完善治理结构。最终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从1991年深发展上市以来,共有5家股份制银行上市。那么这5家银行是否真正建立一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机制,使自己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股权流动分析;二是资本金补充分析。

(一)股权流动分析

股权流动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当一家银行的绝大部分股权都处于国有非流通状态时,那么证券市场对上市银行的约束就无法通过收购、兼并机制对经营管理层产生实质性的制约。那么我国已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又如何?借助股份制银行上市的数据统计,从图2我们会发现,浦发银行与招商银行的国有股比重分别为6.44%和39.13%,法人股分别为21.12%和34.58%,只有深圳发展银行的流通股超过2/3,达到72.43%。事实上,国有股在总股本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使得产权改革不到位。董事会被国有股大股东控制,控股股东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支配企业行为所以,近年来频频发生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件。可以预计,国有银行上市后如果仍然保持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地位,国有股东仍然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实现对银行的绝对控制权,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在改制后也不可能完全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很可能成为国有企业上市圈钱行为的又一次重演。

(二)资本金补充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市场的融资条件,充实银行的资本金。但是,银行通过上市真的使其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提高吗?可以借助表5来说明此问题,民生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通过上市在短期内的确使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浦发银行1999年上市后,资本充足率达到7.5%,但很快又都大幅度下降,回到上市前的水平。原因在于上市银行可能形成对发股集资补充资本金的依赖心理。在国内信用环境仍然极差,监管机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的环境下扩张不但消耗资本而且可能导致资产状况的重新恶化,资本充足率自然下降,只好依赖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再来补充资本金。但是,上市银行的融资道路变得越来越艰难,原因在于流通股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来看,如果要保持这一水平,四大商业银行每年需要净增贷款达到7000亿左右,估计资本金将需要增加560亿,而我国证券市场每年的筹资额一直维持在1000亿左右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无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上市并不能解决其资本金不足问题。

所以,上市融资只能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实力的权宜之计。对于真正壮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帮助不大。

五、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