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堂教学

时间:2023-02-11 18: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政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教育;实践应用

1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

传统的高职思政教学模式教学中心在课堂上,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比较集中,思政专业教师很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如果仅靠课下有限的交流,无法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知识,依靠这种教学方式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2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时效性有待加强

现在世界形势发展加快,而高职思政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会涉及到该部分内容。当前高职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相关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得该门课程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学当中的思想理论也需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三观。只有将高职思政教学传统内容进行更新,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中来。

1.3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丰富教育元素

传统的高职思想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课本中,这样的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平时进行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丰富的教学元素。尤其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忽视,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针对以上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教学实践:

2.1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必要性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研究解决挑战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现阶段,我国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效,但是面对在实践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2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教师与学生实现角色的互换,并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高职思政教学教师需要将课堂建设的重点放在课堂互动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明确这两方面;其次,也可以通过设置有模拟讲堂让学生分组对知识点进行解析,让各团队来给同学们上课,讲出他们的观点等等;最后,学生需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思想模式和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学生之间通过团队配合在课堂上进行对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而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指导,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2.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颁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网络平台内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职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造云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制作,然后将这些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依靠社交软件与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以及普遍应用性。基于此,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课程改革下制定的新教育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了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及对应的策略。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将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思政教育课堂当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11):100-103.

[2]刘长生,刘新桥,黎湖广.以翻转课堂来推动未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101-105.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不同专业 思政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ONG Yan

(Chifeng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alent is also rising. Vocational school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national cal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the necessary research and concluded that the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chieve quality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and then as a basis to explore concrete measur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1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分析①

将思政课程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当中,能够使学生更早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从而在步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同其他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融合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点滴之举。然而,就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均呈现出一个共性问题:思政课程的设置几乎毫无变化,将学生的主体性埋没,并且课程并未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的不同而进行差异化设计。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程失去了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普遍采用理论灌输、照书复读的方式,没有进行足够的创新和改革。所以,学生大都以逃课的方式应付思政课程。尽管一部分学生能够依照时间上课,然而在授课实践中并未紧随教师的步伐,而是处于被动的、静止的状态。严重的甚至存在以睡觉、看小说、学习其他课程的方式打发思政课程的时间。如此的往往复复,使得学生即使记住了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但不能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此现象的发生能够反映下述两个问题:(1)学生对思政课程失去了热情,缺乏应有的主观能动性;(2)思政课程的授课模式缺乏新意,没有依照学生的内心特征进行设计。

2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政课程的改革措施分析

2.1 更新观念,理清思政课程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思政课程并非孤立地存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当中,而是同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唯有将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合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同专业课程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并且依照学生自然条件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方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政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在教学宗旨方面存在天然的一致性。二者均能使学生提升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未来的生活中,为国家、社会和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思政课程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更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专业课程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更好的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彼此依存、彼此推动的关系。例如,在高职院校内设有酒店管理、医务护理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尽管从专业内容来看,上述三个专业分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思政课程在上述专业上均能发挥出些许推动作用。思政课程要依据专业性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如此方能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2.2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决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依据学生的自身特征为基础进行,应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合度,使学生勤于求知、乐于求知。利用教学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的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推动学生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若想实现上述目标,便要求教学活动应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以思政教学为例,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为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服务为宗旨,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针对那些并非学生实际需求的内容,应进行大胆的舍弃,有效突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从更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程压力。通过此种方式方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学生的所属专业、兴趣点进行摸底考察,探究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特征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依据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材中提炼出对应的内容设置为选修课程,从而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发性学习。

2.3 推动思政实践活动同专业实践活动的联合②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的焦点更加倾向于理论的实践性。因此,应推动思政实践活动同专业实践活动的联合,如此方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更好地内化为自有知识体系。在授课实践中,应利用理论内容为授课实践提供坚实的根基作用,并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知识的内化,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既要做到将自有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又要做到将企业文化同自身更好地结合,在不断提升专业化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不断提升职业操守和人格价值。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到网络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通过实践活动,既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又能够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逐步填补自身的理论空白和技能空缺。与此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在企业、所在岗位的职责、工作制度,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明确岗位的责任感,从而为日后真正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以专业性质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活动

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专业化领域的不同构建匹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任务中提升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日后的工作。例如,针对高职院校文科学生而言,其培养目标之一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述能力。因此,在进行“理想信念”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一堂“大学生活规划”的演讲活动。利用活动的开展既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理想所在,又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语言表述能力。

2.5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因当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而教师配备数量不足,造成思政课程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从前高出数倍。同时,因思政课程并未依据学生专业领域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使得教学效果十分堪忧。因此,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以专业为单位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稳定性的教师队伍,从而有利于思政教师更加及时地了解到所在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面,思政教师可以在思政课程以外的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并且以此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资料;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加强同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的联系,彼此之间交流在授课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将研究的应对措施彼此分享,从而在重重联合的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进行提高学习,思政教师应走出校园,从他校优秀教师处寻求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真经”,并依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应用。

3 结语

素质化教育是学生、社会、家长的共同需求,因此,探究高职思政教学素质化教育的改革措施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更新观念,理清思政课程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决策课程设置;推动思政实践活动同专业实践活动的联合;以专业性质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创新措施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注释

第3篇

【摘要】面对大学生关心的自身就业创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探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从宏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培养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渗入就业创业教育,从而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关键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合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心。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11年全社会就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2400万,社会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约为900万个,就业率为40%。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很多大一新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2011年5月院就业创业教育课题组曾面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700多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0份。其中大一277份,大二128份,大三255份,涉及的专业有英语、旅游管理、公共管理、音乐表演、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新闻、运动训练。其中这660人中对就业前景看法总体并不乐观,只有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好,80%的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它对思政课造成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公共必修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板块,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入创业就业教育思想,而不是仅仅把就业创业教育单独交给就业指导课老师。

一、在宏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培养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调查问卷问及就业目的,只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工作是为社会做贡献,高达88%的学生选择工作是为了家庭和个人,大学生关注自身无可厚作为,但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对社会有一定担当,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忧,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国情教育、就业的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国情和社情介绍,让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了解和把握就业政策,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读书的目的主观为谋生,客观是对社会做贡献。引导学生摈弃个人主义至上的人生观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鼓励一部分有志青年到基层、到艰苦行业为祖国作贡献。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中对思想道德教育也有诉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渗入就业创业教育

从2006年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统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三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基础”设有专门章节来论述大学生创业就业这一现实难题,“基础”第六章共三节,专门列出一节来讲大学生择业与创业问题,学生通过这一节会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就业难问题由来,并从大一开始就思考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这一章节还专门论述了大学生从业应有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因势利导,让大学生在校时就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原理”课程在讲到主要矛盾时也可以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案例。

“概论”作为介绍国家方针政策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没有专门列出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但是在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都无法回避大学生最关心的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实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要解决就业难问题,所以在讲到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所取得的成就。“概论”第六章共有六小节,其中第二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讲到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援引大学生在校时自己创新搞发明最后创业的案例,鼓励大学生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己自己创业意识。讲到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可以为大学生介绍国家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自己的力量。第六节是“统筹区域发展”,目前国家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一大举措,讲到这一章节时,可以把西部大开发与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联系到一起,为学生介绍国家对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去西部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概论”第九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节会讲公务员制度,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学而优则仕”,让优秀的大学生考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目前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中国第一考试,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就业时选择当公务员和取企事业单位,讲到社会保障体系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主要因为公务员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待遇比较好,从而引出社会保障问题,最终使学生对社会保障体系有更深的认识,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枯燥无味单纯的说教。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能缺席对学生现实困境的指导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学;“90后”高职大学生;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77-02

“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了解“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政教师的指引、指导,是改观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的迫切要求。

一、“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 对新事物感兴趣,但又过分依赖网络

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大学生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与前人有很大不同。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QQ上网、微博、微信、飞信进行交流沟通日益频繁,他们的生活几乎被电子产品所覆盖,“宅”生活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购物、娱乐等大都在网络中进行,与现实生活中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相对减少,对网络形成了依赖。

(二)个性张扬、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较敏感,竞争参与意识强,希望被肯定,被尊重。有自己的个性,在个人形象、言语表达等方面奉行特立独行,在课堂上渴望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希望被他人所接纳。他们虽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可捉摸,但是内心充满信心。由于未经历过大的风浪、波折,心理不成熟,因此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一旦生活中碰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知识信息丰富但目标方向迷失

现代“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来自网络,在网络等媒体中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拓展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度。此种“浅阅读”虽然信息量大,但也致使学生只是泛泛而读,缺乏深度理解与思考。在各种信息充斥的社会里,鱼龙混杂,很多学生往往良莠不辨,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对开放,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坚定,目标方向迷失。

二、思政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缺失的表象

(一)纪律观念差,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本身理论性较强,一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缺失,其学习动力会急剧下降,不但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把学习当成负担。这样一来,学生上课毫无积极性,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层出不穷,课堂上似听非听、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学习观念错位,功利性增强

相比专业课,思政课可操作性较差,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知识的讲授。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高职院的大学生学历不高、专业水准不能与同类高等本科院校相比,大学生价值观趋于现实,他们的学习活动一切以是否对自己以后工作、生活有利为判断标准。如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不挖掘思政教育的育人动能,激发学生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感,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思政课可学可不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学生的学习功利性。

(三)学习很被动,教学无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不发挥学生主体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待作业、考试采取应付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活动漠不关心,为上课而上课。

三、思政课堂中发挥“90后”高职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

(一)改进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合班上课,上课人数在60—90之间,甚至也有100人以上的现象。这种大班上课的方式是影响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上课人数多,教师在上课时课堂管理难度加大,在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同时,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在思政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教学形式对发挥高职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第5篇

关键词:微博 主体参与 思政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7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就必须将思政课中理论、学生、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学生是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适当运用微博扩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

1.1 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大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既没有生动的案例,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使用的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闷。这样的课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学生来讲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人进行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相反地,教育对象在感到无趣、甚至厌烦的情况下,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搜集和掌握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丧失了原来的信息优势,还开始面临信息劣势,即越来越不了解年轻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权威性不断下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课堂教学越来越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简而言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形式新颖、交流便捷和高度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打破僵局,就必须善于创新,给课堂教学增添新意和活力。

1.2 参与途径有限,学生疏远课堂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更没有主动、有意识地把他们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导致上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无所事事,事不关己,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抬头率越来越低,而低头族却在不断增多。学生在感到上课与自己关联不大,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对话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进而产生逃课、旷课等情形。

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不广、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如实践活动很少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只是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活动载体和形式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活动的理论深度挖掘和阐述不够充分;学生往往满足于形式上完成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出现应付、走过场等现象,活动成效普遍不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思政课网络课程和教学专题网站。但由于信息更新滞后、交互性不强等原因,网络课程无人问津、专题网页访问量少,未能发挥其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的应有作用,更满足不了网络时代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选择并利用新的网络载体,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3 忽视隐性教育,学生认同度低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宣讲、主题实践活动等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被普遍采用,这些显性教育方式主题鲜明、理论性强,虽然有利于理论的灌输和学生的认知理解,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此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期,他们既渴望科学理性,也有着丰富充沛的情感和细腻多变的内心世界。单一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显然已难以让他们真正接受和认同。相反地,身边人、身边事,源自生活的人和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

此外,网络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传播、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虚假、低俗信息,而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不良信息得以快速蔓延,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迅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烦恼与认识上的困惑,同时也使他们不再单纯地接受思政课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固然需要理性科学的显性教育方式,更容易接受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隐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探索实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

2 微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榆林学院;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及对象

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解当前榆林学院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认知及满意程度,思政部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状况;二是当前开设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三是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程度。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榆林学院2010级学号为奇数的851名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问卷838份),其中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为80.02%,之后采用相关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进而对思政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呈现与分析

(一)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

为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调查组围绕学生喜不喜欢思政课(其中又特别追问了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基本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1.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态度不容乐观。以问卷中设计的“请问你喜不喜欢上思政课”一题来看,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思政课。在对为什么不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的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反映出的原因也体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具体而言,62%的被调查学生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是思政课内容太枯燥,自己不感兴趣;26.5%的学生则表明不喜欢上思政课是因为在课上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只有不到5%的学生将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归于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强调自己不喜欢其讲课。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政课上课效果不理想,课程受欢迎程度有限的部分客观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或者上课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两个原因都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相较于这部分同学,另有49%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喜欢上思政课。就这一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可以说截然不同,喜欢上课或不喜欢上课的学生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

2.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

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知状况,尤其是客观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本次问卷设计了一道可多选的关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题目。整体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70.9%的学生选择该项)、二是枯燥无趣(47.4%的学生选择该项)、三是抽象难懂(28.5%的学生选择该项)。这三大特点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一般认知。尽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有部分课程贴近时事(如形势与政策)或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总体上,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现出了更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尤其是基本原理概论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实际也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带有一定的排斥、质疑乃至反感、否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尽管思政领域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相较于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之快、获取信息渠道之多,思政课的改革(特别是课本内容的改革)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整体认知在符合实际的同时,总是带有一定的“前见”。而这一现状也应该成为以后思政课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调查的第二个主要方面围绕目前榆林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展开。包括:第一,思政教师如何讲授思政课的;第二,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情况等。

1.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

本次调查对于教师如何授课进行了可多选的提问。被调查的学生中,66.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29.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比较传统,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37.9%的学生则强调授课教师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另有17.8%的学生在作答时,表明自己的教师在授课时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可多选的题目,有23.8%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12.6%的学生则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两项;另有8.5%的学生选择“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与“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以上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目前榆林学院思政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目前思政教师队伍的一些组成特点)。整体来看,目前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令人满意,近7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时事、生活入手讲授思政课,不仅弱化了思政课理论性强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纯粹理论内容的矛盾,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课和学习的兴趣。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凭着多年的学识魅力、讲课技巧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理想。调查中约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时以课本内容为主,紧紧围绕课本或教案,比较枯燥这一现象与目前榆林学院思政队伍的组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了解,榆林学院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达到65%以上,而作为新进的或者从教时间很短的青年教师,真正的授课中多以教材内容为根本,围绕课本进行备课、授课,故而受到教材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授课实际上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在积极地拓展上课思路,提升专业素养、讲课技巧等。

2.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良好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目的顺利实现的保障之一。思政课作为有名的“大堂课”,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针对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提问,反映了榆林学院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一些困难。调查中45.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上的思政课很有秩序,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良好;29%的学生表示思政课上课堂组织与管理一般,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上经验欠缺;17.6%的学生则指出思政课课堂秩序较差,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另有1.2%的学生认为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掌握。数据显示,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现状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由不同专业学生所组成的大合堂班,既不利于教师的授课(例如部分坐在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与互动(例如课堂提问次数有限,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②部分年轻教师,从教时间短,课堂组织与管理经验欠缺,存在着不知如何组织与管理、压不住堂的困难。③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政课,不认真听讲,上课聊天、看闲书、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度分析

无论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识的调查,还是思政课教学基本情况的研究,归根结底,思政课开设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使思政课成为帮助学生,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因此,本次调查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程度两个问题而展开。

1.思政课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本次问卷调查以“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帮助和作用”为维度进行了考察。调查的学生中52.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34.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成才;27.3%的学生则承认思政课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精神;25.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理论思考的能力;另有2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从以上数据来看,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对于学生的帮助,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帮助较为突出。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素养的提高,抑或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及个人成才意识的培养,又或是理论思考能力、实践精神都有显著作用。这其中对于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的提高最明显。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自己对于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自己的理论思辨能力,力图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2.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分析

本次问卷最后一项是关于学生对于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3%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表示满意,其中6.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4.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另有15.4%的学生表示对当前开设的思政课不满意,其中5.4%的学生承认自己对思政课很不满意;最后33.3%的学生强调自己对思政课的开设态度一般,无所谓满不满意。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的满意度一般,仅有50%左右的学生表示满意。尽管不满意的比例只占15%左右,但是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对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所谓的态度。这一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既可能成为喜欢思政课的学生,也可能成为不喜欢甚至否定思政课教学的学生。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应该成为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与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关于思政课改革与提升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效果的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基于此,针对上述分析中出现及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试图对以后榆林学院思政课水平的提升及教学的改革给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正向情感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树立科学、理性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寻找到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从大学生的思想及思维特点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

2.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思政课各项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榆林学院思政部教师队伍构成偏年轻化,青年教师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技巧等各环节经验欠缺的特点,思政部形成了一套专门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确保每一位新任课教师在政治方向、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达到任课要求。本次调查结果也证明,青年教师在教学点很突出,他们一方面积极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技巧,累积经验,表现在教学中是“中规中矩”;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努力运用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课堂。这看似矛盾的两极,恰恰反映出榆林学院思政部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中制度建设和教师培养的科学性与前进性。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9%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的上课方式有点陈旧,需要改革创新,尤其是新任课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掌握相对有限,在课堂授课中无论是理论的阐释、案例的选择,还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要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别人用什么,自己就用什么,什么先进就用什么。而是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教学的长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思政理论课从其课程性质来看,理论的特质更明显,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纯粹理论学习这一实际,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大学生把理论转化成自己切实理解、认同的东西便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深刻理解理论,最终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本次问卷调查针对以上情况特设了关于实践教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0.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应该开设实践课,尤其是部分与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榆林学院思政部自成立以来,就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依托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优质的红色革命资源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经济资源,思政部先后建立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榆林市展览馆、榆林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榆神煤炭公司等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定期的参观、考察与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切实了解榆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已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以上途径不仅巩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旭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推进“三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第7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教育模式;求知欲望;成就动机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就必须加深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不断地改革教学的方法。激励理论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企业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目前,激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了激励在教育中的效能。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对“知行合一”的要求比其他学科更高,因此在日常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促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下文中,笔者探究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认同,将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中

实践证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受到尊重、被认同的需求,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将团队教学、师生合作、生生协作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匮乏,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体精神,注重发扬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长为集体荣誉感较强的人;其次,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且乐于、善于分享。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一切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时要以高校的自身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恰当,不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的现象,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更不可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调查研究,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作为一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改变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或者实际生活,避免将思政知识点孤立展现于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衔接点。从教学方法来讲,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想训练的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联想、批判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跳出知识性的框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地完成认知过程。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要注重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激发成就动机,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本着满足学生谋生的需要、被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也要立足于这个目标。换言之,在思政课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技能。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方针政策,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位置,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促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假如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悲观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从而出现动机缺乏,不利于就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另外,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就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政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且能够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4(26).

第8篇

1 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层次与本科相比总体偏低,文化基础相对弱一些。课堂上能够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比例很小,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教师提问点名回答,有时也会碰到学生用“不会”、“不知道”敷衍了事的现象。很多学生喜欢坐在后排,远离老师的视线,玩手机、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籍、睡觉等不良行为在思政课的课堂时有发生。这种课堂缺乏生气的现象,违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缺乏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不清楚,认为自己到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是为了成为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思政课对自己以后求职、就业和工作也发挥不了什么实际作用,缺乏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也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是纯理论课,主要就是讲大道理,就是唱空洞洞、干巴巴的高调,解决不了“老人倒了无人敢扶”的社会问题,课程内容远离生活,脱离实际,毫无价值,因而对思政理论课课程不重视。

1.2 课堂人数比较多,不利于课堂的控制和互动。思政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受到教师、教室等教学条件的限制,一般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能够顺利地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费力了,再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思政课老师在大班教学中都感到身心疲惫”[1]。于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图省事索性选择了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一言堂”,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1.3 教学条件有限,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普及,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优势越来越明显。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的设置,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信息量的增加、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依然有许多学校条件有限,未能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未能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拥有大信息源的90后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条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2]思政课教学“要在适应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的需要”。[3]很显然,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的教学现状很难完成这样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需要想办法提出有效对策。

2 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办法

2.1 提升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政课尤其如此。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所说,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对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行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实现了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和行为上的清醒与坚定的高度一致,就能感染学生。[4]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加强学习,强化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师生良好的关系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认识,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在开展共同的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亲近自己,亲近自己的课堂,从而把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2 打破教材体系,突显教学内容针对性。高职高专院校学制较短,课时较少,又要突出职业性特点,使得思政课教学任务更加繁重,难度也更大。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可以试着打破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在遵循教学大纲基础上,吃透教材,适当取舍,采取专题式教学,以点带面进行深度分析,“在不减重点、不减要点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实现课程能力目标”[5]。专题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热点和难点问题,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会和生活实际中。例如讲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内容时,可以把“老人跌倒了无人敢扶”的社会热点问题搬上课堂,也可以把守墓老兵陈俊贵、拾荒助学子的高龄老人刘盛兰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搬到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道德现象是复杂的,要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互动环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在语言的选择上,可以“把难懂艰深的理论、专业术语尽可能转化为日常的口头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言辞表达”[6];在授课形式上,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制作优秀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魅力;在课堂模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互动方式选择上,面对目前合班教学、人数偏多的现状,师生单向互动的效果有限,教师要想办法扩大互动的参与度,要兼顾学生专业、性别差异,让大多数同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目前,考试和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不能仅凭考试的卷面成绩,要建立综合性考评体系,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考核指标也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要把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把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由于思政课合班教学的现状,人数普遍较多,教师难以分清甲乙丙丁,代答到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要想出应对办法,尽量保证出勤率的正确性。要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给予认真记录,还可以配合学生处、团委开展的红歌赛、雷锋日、绿茵环保等活动,把这些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要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品质进行考核,兼顾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程;第四课堂;教学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新环境与新变化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冲击着人们的理念和文化世界,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发生如下变化。

(一)“互联网+”概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创新和发展平台。“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为将“互联网+”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入融合,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教育成果丰富化、教育能力提升化,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搭建和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创造新的途径。

(二)以“95”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伴随互联网思维不断深化,大学生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类人群,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学习等特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也应当随时代和学生的变化而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紧密契合。

(三)以“四个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四个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习锻炼、互联网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学活动能够在不同空间、时间中开展。“四个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在大学教育中进行推广,其中“第四课堂”正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课堂教育,是“四个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当代大学生欢迎,最迎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式。

在这一环境下,互联网思维必将给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第四课堂“在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功能,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上述问题,深入探讨如何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二、“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的价值发挥

(一)高校思政课程需紧密围绕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及经济发展状况,教育需具备时效性与知识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创新将发挥学生能动性,主动涉猎和探索广泛的且兼具实效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知识。一方面,由于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及政策制定等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思政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知识性极强。为此,仅依据传统被动式、单一性的授课方式很难将具有时效性、知识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而,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第一课堂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取更丰富、更具时效的知识。

(二)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该类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互动与参与意识强,思政课程创新将促进课程知识的传播途径向第一课堂以外扩展,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互联网+”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不愿盲从,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心理倾向,对时代变化感受敏锐,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愿望强烈,群体成员互动性强。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应以第一课堂教学为向导,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渠道拓展视野和知识面。而“第四课堂”教学正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的教育途径,是“互联网+”在教育上的直接体现和应用。

三、“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中的实现途径

(一)以“互联网+”为平台,发挥授课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促使思政课程的教育由课上向课下延伸。以“互联网+”为平台,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促使思政课程教育由课上向课下的拓展与延伸,不断提升“第四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学习目标指导。思政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意义的教育,将确立学习目标的权利保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确立自我学习目标。

二是学习动机指导。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进而发挥潜能投身学习。

三是学习方式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个体的和集体互动式的自主性学习,加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体验式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四是学习能力指导。思政课程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具体包括指导学生提高对自主性学习目标的确定能力,对学习内容的整合能力,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能力,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

(二)构建思政课程自主性学习多维度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的形成与保持。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改变现有学习习惯,推动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并促使学生保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自主性学习多维度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设计,通过设置多维度激励机制,促使思政的创新实践能够在学生中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并不断将这一创新方式向其他课程的教育拓展。

一是目标激励。通过目标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成才需要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需求激励。思政课程的需求激励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使学生从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愉快、自尊和成就感。

三是竞赛激励。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习动力。

四是考评激励。通过考评机制实现自主性学习成果价值化。通过考评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果物化为学生该学科成。

四、“互联网+”在思政教育创新中的效果预期

(一)充分发挥“第四课堂”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思政课程的自主性学习能力。通过上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期突破思政“以教师主体”的单边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同时,发挥“第四课堂”的教育功能,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上述工作,预期打破思政课程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权利,获得自我发展和享受学习的权利。

(二)探索新型授课方式,实现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融通。通过上述改革,预期在未来的思政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体验、探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突出思政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功能上的互补融通。

参考文献:

[1] 王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求实,2014(1).

[2]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第10篇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创新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可见创新的重要。“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应该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1.理念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表现为显性的(明晰的)和隐性的(模糊的)两种知识形态,这两种知识形态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首先在心里应该给自己的课程一个定位: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灵魂的深处拷问自己:是否信仰书中的理论?是否能够按照书中理论的要求去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者?很显然,如果教者自己都会对所教的理论产生怀疑、打个折扣,那么他又如何能够让被教者去相信理论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该树立的科学信仰、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应该是个硬性的规定,没有商量的余地。有了科学的信仰,接下来的问题是任课老师要用哪些事实来说服自己去爱这门课,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亲人、朋友,有自己的幸福与烦恼。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教师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有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从容、镇定、生动、活泼;才能调动听者的兴趣与爱好,不仅仅能使自己所讲的课入学生的耳,更能入学生的脑;才能讲活“思政课”的理论灵魂。

2.内容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核心

作为高校学生教材的“思政课”,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应有它要说明的主旨,即理论的灵魂。

讲活理论的灵魂,应该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不是离开教材漫无边际地去讲学生们喜爱的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是在教材大纲的框架下,围绕理论的灵魂,将内容讲精、讲活。在我们课后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问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内容时,多数学生会说:爱讲大道理的老师他们不喜欢,劝世性的理论他们很反感。他们喜欢语言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比较好的老师;喜欢能够联系实际,最好是能够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而且这种联系实际,不单纯是信息的,应是能够透彻地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真实的信息、真诚的言语,应该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很好地启示。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课堂成功的保证,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更是总体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这一优秀团队的成员需要经常地研讨与交流。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应该进行仔细、认真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把每一位老师精彩的那部分拿过来,大家共享;把大家认为讲起来比较困难的课,拿过来一起攻关,直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才把它拿到课堂上来讲。课堂上讲完后,大家再聚到一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谈一谈还应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这样来源于实践,被用来更好地去指导实践的课堂内容,我想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一定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形式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有利支撑

“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在完成了核心的内容创新后,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创新的内容表现出来。

3.1 讲课的方法要创新。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包含着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因此,“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好研究型、研讨式、辩论式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抓好读原著、听报告、讲原理、谈体会、看录像、做调查、写论文等教学环节,改变以往“注入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2 考核的形式要创新。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对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大多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无疑,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我们还应该思考其中的细化方面:对于平时的考核,除了考核课堂的出缺勤、课上的听课表现、课后的作业完成状况这些常规的、显性的表现外,还应对超出课堂的表现予与考核。对于期末考试,客观、主观两类大题型不可缺少,但量的分布上应进行改革: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不宜过大,应加大主观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让学生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与此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也可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3.3 教学的手段要创新。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方法。通常来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组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直观、方便、快捷。在思政课课堂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省时省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解说时间。二是生动直观。通过醒目的大标题,一目了然,学生们知道本节课要讲哪些东西;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学生们便会知道历史记载了什么;录音录像资料,更是能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历史与现实,证明理论不是说教者发明的用来说服被说教者,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诠释。三是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教课,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思政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很好沟通。对课堂教学而言,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导入、总结,还是提问、讨论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比如:语言中表达出的尊重、平等和亲切。因此,探索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创新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潜移默化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思政课相比其他学科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比如: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比较突出,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原理。传统的教材理论性强,学生对书本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会生搬一些理论,灌输一些思想。

对高职院校90后的学生来说,他们充满时代气息,乐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思想也呈现多元化,很难接受这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语言。因此,有些学生对思政课感到无趣,有些学生对思政课感到无用,师生之间陷入一种被动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使师生在思政课中都成为受益者?那么锤炼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学习语言艺术技巧来指导教学活动,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今天的社会可谓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普遍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对于现在高职院校90后学生来说,他们对电脑和手机的热衷是不可质疑的。由于他们有许多闲暇时间,乐意对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点进行探索,互联网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互联网的文字、图片、视频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容易接受和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汲取互联网的有用信息,创新教学语言,使思政课的教学语言更富有时代性和艺术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贴近真实的社会和现实的生活,使学生易懂、易学。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那么,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思政课中进行语言创新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搜集网络热点事件,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

对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的信息除了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更多的来自于网络新闻,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通常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常会在各大媒体平台出现,所以学生的印象也会比较深,比如前几年的药家鑫事件,最近的魏则西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曾经在网络中热议,成为公众的话题。对课堂教学来说,这都是丰富的素材,和思政课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而学生对这些事件一定会有所了解,进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并积极探索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作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并可以在故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是比较愿意用听故事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了解相关理论的知识的。这些形象生动的事件故事既可以作为某一堂课的导入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学习环节,为课堂学习增添一抹色彩。其次,关注网络红人,用正反举例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颖,充满好奇心,网络红人是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他们对这些人物比较感兴趣,并且会受到这些人物一定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用这些人物作为案例,更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的发展。网络红人可以是正面形象,也可以是反面形象,通过正反举例,可以使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谈到价值观问题,可以举例拜金女马诺,还有凤姐等人物。讲到职业道德可以举例范跑跑范美忠,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物。这些人物生动形象,网络中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议论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人物是有一定认识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些人物案例非常有助于展开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再次,展示直观生动的网络图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解读。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读图也成为一种普遍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别是图片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相对于文字更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视觉体验,也节省了阅读时间。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喜欢看图片,而不喜欢大量读文字。另外,图片的信息量大,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图片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中获得的,作为教师一方面在互联网中要精选图片,可以是新闻图片,也可以是一些创意图片,还可以是漫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图片,都必须包含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图片要一目了然,最好要有亮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在图片展示同时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达,为学生解读图片。这是因为图片包含的信息是多样化的,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教师在展示的图片中必须找到重要信息,用轻松的语言从生动的图片中解读出一种道理或规律,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理解书本理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点,凝练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清晰准确,一语中的,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注意力。最后,直接使用网络语言,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网络语言形象生动,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常听到某个大学生嘴里突然蹦出“你肿么了”“神马都是浮云”“也是醉了”等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几乎每段时期都会推陈出新,显示出巨大影响力和创造力。传统思政课给人一种严肃严谨的感觉,甚至是正襟危坐的,因此,幽默轻松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课堂的调节剂,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不管是讲述事件故事,还是讲述人物案例和解读图片,都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网络语言,使课堂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对某些事件表示肯定时可以说“给力”,对某些人表示支持时可以为他“点赞”。也可以运用网络的一些语体进行表达,比如励志型的陈欧体,亲切可爱的淘宝体等。这些网络语体都在某一时期普遍出现在网络,甚至也出现在实际日常生活中,比如宣传广告中会出现,90后的学生是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运用这些网络语言,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会起到重要作用。当然在运用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注意点。网络语言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出现的,难免良莠不齐,选择课堂教学的网络语言必须是文明、健康、向上的,要杜绝粗俗落后的语言,要用网络语言传达给学生一种正能量,并且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进行语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普遍认为乏味说教的思政课充满活力和乐趣,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营造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青年教师 教学实效性 开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我们都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某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近十年,重读《论语》中《子贡问政》一文,感悟甚多,《子贡问政》中所体现出的理念对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讲的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讨教治国的理念,子贡想知道“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在老师心目中孰轻孰重。在孔子看来“民信”是最重要的,即使牺牲了前面两样,也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子贡问政》表达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引发了本文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认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非常有意义。

孔子说的这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的:第一要备足粮食;第二要完善战备;第三要让学生信任,其中 “学生的信任”是重中之重。

一、足食

所谓“足食”是指备足粮食,而“粮食”指的就是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足食”要求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理论熟练的掌握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食”呢?

第一,要仔细阅读并研究经典著作及文献,深刻了解基本观点,熟练掌握理论基本原理、精髓,并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理论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能用通俗易懂而又极具说服力的语言解读教材的理论观点、时事热点问题和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用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去感召当代的大学生。从目前现状来看,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在有些院校法律专业、历史专业等非专业教师改行从事思政课教学比较普遍。有些教师并没认真研读过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甚至连基本理论都没有熟练掌握就上了讲台,没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欠缺“足食”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怎么能保证?

第二,要在实践中积累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政课教师想要使自己的讲授更具说服力,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结合当前实际把自身的专I知识与复合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从多角度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将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可信度、趣味性和实效性,学生才愿意听、愿意学。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广泛接触社会,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主动了解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才能起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最终目的。

从根本上讲,“足食”就是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教师只有在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继而才能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足兵

所谓“足兵”是指充足的战略,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被动的讲授,授课就是一味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做法,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呆板、缺乏科学性,不能很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况,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将思政课上好,除了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外,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兵”呢?

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授课前要吃透教材,认真剖析教材体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紧抓教材核心理念,特别是要善于将理论和现实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思政课的理论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起来,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通过真理力量的感召,可以转变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偏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通过一系列交互、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内心信仰体系的生成。

第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思政课教学开始采用翻转课堂、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思路。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在教学中初步建立起一种尊重个体、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构架在一起,实现了实时高效的师生互动,连接起了教与学两个环节;二是在教学互动上,不仅注重师生间的课堂内互动,更强调的是一种线上的互动,用新媒体技术构架起师生间更为广泛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授课的实效性; 三是在教学资源上,由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便于学生扩展知识,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有限性的缺陷;四是在教学氛围上,它强调的是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为什么”,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五是在教学技术上,它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真正体现出思政课是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六是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对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中的互动环节,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并顺应时展的新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做到“足兵”,才能让自己讲授的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三、民信

在儒家治国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人民的信任”,孔子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是确保“国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惜放弃国防和经济。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民信”就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点较之前面两点应该更为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民信”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不得不承认存在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理论没有做到发自内心去学习、真正去信仰并指导现实生活,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觉将马克思理论应用到实践,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特别是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思想,不能正确运用理论作出强有力的反驳。教师自身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自己讲的自己都不信,学生又怎么会信?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起对理论的信仰,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将理论作为指导实践行动的指南,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讲授更具说服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随之得到提高。可见,对理论坚定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前提。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对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熟练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作出既具逻辑性又具说服力的解答。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三真”,即真正的信仰――对的信仰;真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激情和真情感染学生;真见――对教学的重难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真研究真见解的主导作用,才能使思政课教师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其次,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认可,还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教育教学的重大责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的特殊使命来看。它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关系到事业得以传承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理论的传承人为己任。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思政课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教学、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工资待遇又普遍不高,各种压力之下心理会出现一定的不平衡,这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甚至有些人出现了职I倦怠现象,在这种状态下从事思政课教学,即使教师拥有再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无法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认识到自己所讲授课程的重要社会价值,自觉树立高度的职业自信,不断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使思政课的社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再次,主动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师生“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还必须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在这样的关系中,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而学生处在被动的一方,只能去被动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归正,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预设的目标。”这种为了教而教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为所有在校大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95后”的大学生们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现当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5后”大学生拥有更加独立的个性特征,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拘泥于传统体制,敢想敢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因此会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思政课教师只有贴近他们,充分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发挥的平台,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改变那种做知识灌输者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出如何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的合理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联通在一起,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和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最终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不仅在于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更是源自于思政课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思政课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去赢得学生的爱戴。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青年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以真情去打动学生,用道德去感化学生,实实在在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使思政课教师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