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专业

电力专业

时间:2022-10-17 23:1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专业

第1篇

1.专业平台课

电力变流技术》课程包含电力器件的知识、各种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驱动和保护电路的原理与实现等内容。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

1)单相整流电路模块;2)三相整流电路模块;3)单相逆变电路模块;4)三相整理与电路模块;5)驱动与保护电路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际验证的模式进行。同时在完成教学内容后,通过1周的集中实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控制技术相关知识。在该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CPU的接口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程序设计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必须增强程的趣味性。鉴于此,采用一个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进行教学,同时开发了一整套的课程学习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依托以上三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电子技术、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知识来源,是学生就业的技能基础。在该专业的开设时,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力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和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各类变频器、驱动器、开关电源、特种电源、光伏逆变器的生产和设计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辅助设计、调试以及售后和售前的专业服务。鉴于以上目标,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变频器技术》、《电源技术》和《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这三门核心课程。课程的基本安排如表2所示。《变频器技术》是一门典型的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的课程,包含电子技术、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内容。同时变频器是工业电力电子产品,在工业应用上具备广泛的应用,是进行电力电子专业教学的典型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课堂和实验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通过两周的专用周完成一个单相变频器的安装和调试,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电源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其类似。当今,电力电子技术是新能源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此开始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新能源领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

3.总结

对于高职高专的新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我们采用“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平台课程完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完成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供的保障。但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对课程的教育形式、方法等进行反复的优化和修改。

作者:雷刚施芸王涛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彻底夯实教学基础。①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②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③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④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①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②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④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要内容如下:①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②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三、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公司;信通融合;专业管理

引言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县公司信通管理机构调整,信通运维班作为新成立的班组,人员来自原通信班和信息班,班组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运维人员紧缺与运维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主动适应新的运维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举措,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全面做好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是目前信息通信专业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此课题文章提出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保质保量把各项工作做好。

1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加快传输网络工程改造,全面提升传输网络硬实力

江阴电力通信网最早是在2002年开始建设的,采用东信光传输设备建设统一的光通信传输网。设备至今连续运行时间已达12年,故障频繁发生,导致运维压力大增,同时因厂方备品备件储备不足,严重影响到本地区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根据江苏省网络归并方案的要求,江阴地区结合十二五规划,对现有光传输网进行了逐步调整,组建以中兴设备为传输主体的光通信传输网络。

1.2 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软实力

开展传输设备的技术改造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硬件建设,那么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就是提升班组运维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班组近年来在运行资料的管理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专设专业资料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所有信通设备台账,做到对信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能控,有效促进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表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化,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了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度稳定的通信平台。

1.3 加强运维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

根据统计,公司从事通信专业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能等级来看,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体技能素质偏低,制约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效途径,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组建设系列管理标准规范和统一班组各项管理要求,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构建班组内丰富的图书资料库,建设开放的学习分享模式,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讨论分享,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运维人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同时班组建立常态岗位练兵运行机制,深化培训,通过班务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高起点全面规划搭建运维实训基地平台。在现有较小规模的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基础上,完善配置,逐步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实训平台设备宜选配系统在线运行主流设备,并适当选用部分超前设备。通过实训基地平台的建立,运维人员不仅能及时掌握传输、交换、电源、光缆维护等信通各分支领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全面掌握信息网络交换数据配置、信息安全运维等必备技能。通过实训基地,有效模拟故障现象,查找现场罕见告警,确实提高运维人员的动手能力,提高对实际设备的应用能力、操作水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

1.4 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1.4.1 制定分工制度,责任到人

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通信两个专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主要有光缆、电源、电话、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系统、抢修等不同分工,而整个班只有11个人,还有3个值班人员,4个50岁以上人员,为了协调好11个班员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通过沟通,首先取消了值班制度,这样富余了3个人员,可以参与更多工作.然后针对每个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包,50岁以上的负责一项工作,50岁以下的负责两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1.4.2 制定结队制度,不同分工签订结队合同

确定了分工,不是说只要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就可以了,还要对其余相关的工作进行辅助,签订结队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帮带,负责结对人员对自己分工的熟悉及运维,负有连带责任.确保每个分工至少有1人精通,1~2人熟悉。

1.4.3 制定轮训讲学制度,全面提升运维技能水平

在确保分工,签订结队合同后,班组还制定了讲学制度,利用周五安全活动的时间,开展分工技能大讲堂活动,在活动期间,轮训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分工进行基础普及,运维技能讲解,并进行测试,每人两周时间,一周讲堂,一周测试并讲解。经过基础知识普及,运维技能测试的过程,班员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4.4 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班组引导员工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个人愿景及阶段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个人员都需要制定1~3年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沟通交流及定期检验活动,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1.4.5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

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效果,技能大讲堂测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班组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工种的融合,全面提升班组运维技能水平。

2 结束语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信通运维班人员已经进入各自的角色,每项工作既是信息又是通信,进行了真正的专业融合,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组现有人员1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96。双师型人才共5人,占总人数的45%;技师8人,占73%;党员5人,占45%,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涉及对环境、网络、系统、业务等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体现在班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有14年未进新进员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无法同步,技术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信通运维班应迎难而上,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持续深入的把专业融合工作做好,为公司发展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

参考文献

第4篇

基于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背景,分析电力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毕业生创业的必备条件,提出构建“创业基础、创业认识、创业实战”于一体的“三层金字塔形”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普及创业基础教育;创建理实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创业认识教育;打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模拟环境,实现创业实战教育。

关键词:

创业教育;电力;就业

创业,即为开创事业者也。创业之于教育,乃独立精神之体现。近年来,创业教育引起了国家和高校的普遍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创业孵化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建,创业课程、师资培训、案例大赛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措施切实推动了创业教育在象牙塔内的发展。教育部于2014年底专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对全国各高校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全面要求,这足以表现出政府实施“以创业促就业”的决心。本文主要探索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当前,国内的电力行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对电力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挑战。对电力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是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当前创业型经济时代和创业教育国际化趋势背景下的迫切要求。通过创业知识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渗透与融合,有助于实现开创电力类在校生的创业思维,培养其创业能力,全面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的目的。

1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背景分析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传统行业和基础行业,关系着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类专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开设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供用电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工程监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工业热工控制技术、电厂化学等十多个电力类专业,几乎涵盖了电力行业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具有“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生能够在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他们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所、电网调度所、各类中小型企业从事电力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目前我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在电力中的采用,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空间也相当大。同时,伴随着“十”后国家逐渐营造起的良好创业环境,2015年中央又适时出台了电改9号文件,力图打破壁垒,提高效率,激发社会活力,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其中,包括售配电的主体、创业型技术企业及原有产业链公司,也主要归类在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版块。因此,国家电力行业发展空间的无限扩大及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给电力类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毕业生逐渐开辟了更广阔的创业就业渠道。

2电力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分为创业基础教育、创业认识教育和创业实战教育三个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每个层次应解决的问题和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针对的教育对象也相应有所区别。虽然大多数电力类毕业生会因为专业性强、创业门槛高、创业难度大等原因,不会在毕业初期选择创业,但从本质上来说,对他们进行创业基础教育,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首先,进行创业基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敢于担当、敢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开创精神,这是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精神。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不等于创新,但是当今社会,成功的创业往往需要创新意识的注入,学校应当在创业案例的讲述和分享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创业过程及创业艰辛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去换位思考,从集体而非个体的角度去思考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念和职业精神[1]。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电力类专业,当前的创业教育明显滞后,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电力类创业教育,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是开设相关创业课程、组织各类创业文化活动,或由相关部门来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等。它缺乏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及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有效措施。究其原因,根本点在于国家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专业行业性教育意识和教育模式,以及专业教学方向要求等,在短时间内都较难改变,这限制了创业教育在电力类专业的广泛开展。因此,学校要培养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行而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在基于高职高专电力类学生起点较低,专业背景单一,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又存在着理念和实践操作较困难的前提下,电力类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构建金字塔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开展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教育,不失为解决当前电力类专业创业教育不足的一种可行性方式。

3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基本条件

根据电力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应是潜在的创业者,而非即时创业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创业前景,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满足电力行业的需求。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想要实现创业成功,必须在认清各项创业条件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创业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门槛较高

首先,由于电力行业各岗位的技术性较强,任何一个电力行业企业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也是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必备条件。这就表明电力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相对于计算机、市场营销等公共开放性的专业而言,创业的准入条件更为严格和苛刻。另外,由于电力行业具有特殊性,人才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也较为良好。所以,更多的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倾向于较为容易的直接就业,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极低。正因为如此,学校更应该意识到电力类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为及意识对就业促进作用的重要性,其辐射效应对于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及社会的影响力也毋庸置疑。

2)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对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来说,不管是选择在毕业时创业还是工作之后进行创业,社会对他们的专业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其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在创业项目的开发中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后的创业性质与之前从事的就业岗位性质的专业对口率较高,主要覆盖了施工、监理、设计、电力设备、电气维护等各类电力行业创业项目。其次,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资历也是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在创业时必不可少的条件[2]。

3)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创业应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电力建设紧密关联

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辐射性较大,创业行业领域也较为广泛,但创业基础与创业资金量相对较高。毕业生在初次创业时,可以从起点较低的小微型电力行业企业入手,并结合本地的经济水平及电力行业发展的现状,着力于自身专业,选择较为适合的小型创业项目。

4开展电力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电力类院校应构建起“创业基础、创业认识、创业实战”于一体的“三层金字塔形”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从低到高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创业基础教育是初级阶段,是本,是大厦的根基;而创业比赛、创业孵化是高级阶段,是末,是大楼的高层。没有高水平和全覆盖的创业基础教育,即使举办了创业比赛,建设了创业孵化园,也难以保证大学生创业的质量。同时,学校应全力促进创业教育与电力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应结合电力行业背景及该类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情况,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中。

1)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普及创业基础教育

学校应以增强创业意识为出发点,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院校,可采用浅层“翻转课堂”的方式,从创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入手,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实施理论性较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创业基础教育;在线下实施实践性较强、个性化程度较高的创业认识教育和创业实战教育。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和快速实现创业基础教育全覆盖之间的矛盾,将有限的优秀师资用于要求更高、互动性更强的创业认识教育和创业实战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各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质量。而对于师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的高校,可进一步实行更符合“翻转课堂”精神的深层次翻转。在创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和阶段上,均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学后教,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模式的价值和优势。在课前的阶段,学生通过线上的资源,自主学习有关的创业知识和案例等标准性内容;在课中的阶段,即在实际的教室里,教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角色扮演等,切实地体会创业精神,唤醒创业意识,并进行创业能力的提升;在课后的阶段,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学习,或者在现实中探讨和构想创业的想法和思路等。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满足创业教育注重体验和实践的特点,把教师解放出来,从事更具价值和意义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带来更为接近现实的创业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强化学习的内容,变革思想意识。

2)创建理实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创业认识教育

学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理实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电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足以让电力类专业学生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且课程体系的涉及面也较窄。因此,学校应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作为电力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导向,将创业教育与电力类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现有电力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将电力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纳入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主要停留在“行或不行”的创业机会识别阶段,随后才深入到具体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及创业资金筹集等方面,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数据支持。因此,各专业不仅要全面开展创业就业指导课程,还应结合创业要求开设与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工程监理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经营管理的课程,不断探索与尝试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等的有效结合。例如,课题体系的设计可以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补充一些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业经营决策、工程咨询及工程经济等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3]。同时,仅仅进行课堂教学,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直观理解,觉得实际案例离自己太远。因此,可以考虑邀请专业人士、创业成功的校友开展研讨会及座谈会,分享其创业成功经验及运作条件,及时掌握电力行业的市场动态;或者可以尝试将创办企业的方案设计引入部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以创业企业设计方案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通过理论与案例的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开创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造能力。

3)打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模拟环境,实现创业实战教育

一般来说,基于电力行业的专业特殊性,电力类院校与电力行业的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各类校企合作模式也都开展得较为成熟。学校可结合电力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选择相应的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工程监理及电气设备等准入门槛相对不高的电力行业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创业培养基地,给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感受环境,充分实现校企的双赢。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参加实战训练与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增强了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丰富了工作经验,增加了项目背景,对今后的就业和创业都创造了更多的竞争优势[4]。同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电力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及私营企业,扭转始终将就业目标定位在电网、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上,而排斥电力建设、电气设备企业及一些中小型电力民营企业的不平衡局面。另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缩短新员工进入企业的适应顶岗期,减少培训成本,也可以充分解决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人才缺乏的问题。学校还可以通过“师导生创”的原则,建立相关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与训练。这是学生创业教育过程的最高阶段,它要求学校必须有一支具备一定创业教育与实践经验的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鼓励高层次的校内校外专家和教师充实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研究和实践力量。同时,结合校外基地,在校内创建相应的创业孵化中心,为在校生提供真实的创业体验。对于创业孵化中心的学生创业团队,学校应定期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业项目申报,进行创业实战演练。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参与“挑战杯”等创业大赛,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5]。

5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取决于高校内部的教育方法、资源投入及积淀持续,同时还取决于高校外部的政策制定、公众意识和媒体作用等。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课程为基础,企业为依托,实践为支撑,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实施路径,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程友刚,李桂付.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8):232-233.

[2]黄燕.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水利水电,2015(2):95-97.

[3]叶丹容,谢雅萍.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4-35.

[4]李颖,应保胜.工科类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融合初探[J].教育教学,2015(3):177-178.

第5篇

一、高职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

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既需要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又需要必要的师资、实训指导教材等软件支持。如电气设备操作、运行检修作业流程等,这类实践课程需要学校大量进行设备设施投资,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即使有能力进行设备投资,但由于这些设备的维护成本比较高,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投资效果也较差,因此造成校内实训场地欠缺。同时,虽然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校外实习基地能接纳学生实习或实训的数量有限,造成实习基地数量相对不足。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缺乏配套的实训教材、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校内专项模拟实训、岗位技能综合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于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更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等保障,使得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不能有效执行。如有的学校没有物流认知实习和校内专项模拟实训环节,即使有,大多也是采取教师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学生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的学校缺少岗位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真正进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多半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弱。

3.实践教学管理措施不到位。

如何监控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如何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工作。在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有的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有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诸如此类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

二、原因分析

导致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引入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开展校企共建实践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决定了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实践活动,必须与企业一道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首先,从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看,实践操作环节多,内容综合性强,包括运行、检修、维护、操作、试验、保护等,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要精通每一个环节,不但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训练,这就要求实训设备跟得上,实训时间跟得上。而纵观高职教育,只有三年的培养时间,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学理论,第三年就要顶岗实习或找工作,这就出现了实践教学培养时间分配的问题,只能在学期中穿插,没有一个系统或体系。

其次,从实践教学的层次上看,许多环节需要企业的参与。电力技术类专业的部分课程是单项技能要求,而且属于纯操作技能训练,一般的单项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对于系统的综合性操作,诸如变电站运行、调度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则只模拟远远达不到要求,必须到现场参观学习,或者对现实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属于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比如运行事故分析、信号处理、设备缺陷处理和查找,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具有系统性,单独操作不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必须从系统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这类实践课程就不能靠简单的单项训练或现场参观来实现教学目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可见,有效的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的合作。

三、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力技术类实践技能课程建设改进办法。

1.校企共建电力技术类实践课程的思路。

要从机制上彻底改变原来所谓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但从宏观上,还要从细节上进行合作,具体思路如下:首先,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好指导作用,由他们对每届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其次,在基层教学单位成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实践课程开发小组,学院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项目开发,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时完成实践课程建设的验收。

2.校企合作共建电力技术类实践课程的策略。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践课程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把培养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任教师为依托,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兼职或参加培训、实习等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专任教师一定要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同时享受良好政策支持。

(2)以合作企业的实践任务或模拟任务为中心构建实践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3)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参观见习、现场调研、专家讲座、课内项目实训、校内外模拟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组成的。因而,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逐步建设实践课程。

3.校企共建高职电力技术类实践课程的保障措施。

校企共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校企双方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校方应主动地调整或创新组织与管理制度,出台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如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金;改革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制定新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对考核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等。

四、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启示

总结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教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按校企双赢的思路寻找长期稳定、优良的校外合作企业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

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企业拥有的设备设施资源和相关的环境、人力资源,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自身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不可能长期免费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一定要树立双赢的思想,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技能比武基地、举办电网技能比武活动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通过与学校课程共建享受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学校借助于企业资源搭建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双师型”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选派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里手、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6篇

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在电力系统的各层面深入应用,电力通信、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还是沿用电力一次管理模式中,所以,需要对其安全问题做好防范工作。文章简要从管理的完善规章制度、常用的通信、网络安全技术预防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国网 通信 信息 安全 防范

1 电力通信、信息管理规章制度

1.1 国网安全规章制度

目前,从国网层面对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任然依照电力一次管理模式管理。在《国网电网公司电力安全规程》第10章“二次系统上的工作”中,提了通信系统中光纤通道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但对电力通信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归纳涵盖的不全面,更没有提及电力信息网络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措施。虽然,各省、地市电力公司针对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做了相关规定。但这只能在区域内应用,且各有各的的规定要求,无法提到电力行业对电力通信工作和信息网络工作要求中,体现出安全规章制度对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上的不完整。

1.2 电力通信系统技术接入

目前,用户发电厂、变电站和用电客户的一次设备及系统,按照一次电网的相关接入规定要求,能可靠安全的并网接入国家电网系统。随之用户电力通信系统也接入电网通信系统,组成整体的电力通信网,因此,用户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通信网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例如:2014年4月8日21时26分,750kVXX变电站华为OSN3500传输设备至330kXX变方向产生收光信号丢失告警,光路中断。致使330kVXX线两套保护通道主备通道均异常,750kVXX变至XX方向稳控业务异常。

暴露出:用户变电站所属通信、信息设备未明确设备运行维护责任主体单位,造成XX变电站通信信息设备长期处于无人运维状态,导致设备运行状况无法掌控,设备隐患缺陷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系统设备运行健康水平下降。统计该地区全网范围内尚有约70%左右的用户变、用户电站内部信息通信设备由于用户技术力量不足无法进行日常运维,并且未委托其他运维团队进行信息通信设备运维工作,对全网信息通信系统安全运行造成了隐患。

虽然,各省、地市电力公司针对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监督管理做了相关规定。但这只能在区域内应用,且各有各的的规定要求,无法提到电力行业对电力通信工作要求中,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对用户做到真正规范要求,致使电力通信网管理混乱,给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重大隐患。体现出安全规章制度对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上的不完整。

1.3 电力信息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以组建了独立的信息网,随着计算机终端的普及,有效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因为使用人员的不正确操作,例如:出现了“一机两用”、止随意修改IP地址和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因素,往往使计算机网络受到安全威胁,所以,需要对其安全问题做好防范措施。

虽然,各省、地市电力公司针对电力网络技术监督管理做了相关规定。但这只能在区域内应用,在电力行业没有出台信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

2 完善电力通信、信息安全问题的要求

2.1 安全制度

结合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完善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电力行业在新形势安全稳定发展,及时提供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例如:对新通信、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做出具体安全要求,并认真贯彻落实电力行业新补充的各项要求,发挥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共同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作用。

2.2 技术规定

结合电网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尤其完善电力行业中用户通信系统接入的技术要求和设备维护要求。为电力通信网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有利的技术制定指导。明确用户变电站所属通信、信息设备运行维护责任主体单位,避免用户变电站通信信息设备长期处于无人运维状态,提高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安全运行。

2.3 信息网络安全防护

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制定出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使用规定,为电力行计算机网络在新形势安全稳定发展,及时提供有效的安全技术制度要求。例如必须进行桌面终端标准化管理系统注册及MAC地址绑定,防止“一机两用”出现违规外联现象;严禁随意修改IP地址防止地址冲突;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使办公终端免受病毒、木马程序的破坏。计算机终端必须设置开机密码,登录口令长度不得小于8位字符串,要求是大小字母、数字、特殊字符中的3种字符组合,账号和口令禁止相同,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计算机终端资源;使用的移动存储介质必须要进行加密处理,防止非授权移动存储介质拷贝计算机终端资源。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当前新科技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和电力行业通信、信息系统在新形势下自身的不断发展,相关安全制度、技术规定需要不断完善,更好的为电力通信、信息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指导,为电网可靠稳定发展奠定坚强基石。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薛奎(1973-),男,青海省西宁市人。现为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工程师,专业从事信息通信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7篇

我在电力调度工作,从现代电网发展特征与公司商业化运营运作机制出发,根据本网并网电站运行特点剖析其在电网中的合理组合以及电网整体的频率调整,对各类无功负荷和无功电源的特点以及各电压等级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措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电网改造工作,对各级电网的线损、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运行及组织管理、电网整体运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了一些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负荷预测及分析

根据本网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基本资料和历史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其他科学原理对电网的负荷及电量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正确安排调度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方式和计划检修,对本电网和大用户实际电曲线与预测的偏差及原因、各行业的用电比例、生产特性用电规律、用电量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均衡用电,保证了本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

二、电网频率和有功功率及其调整

在电网中,所有有调节能力的发电机组都自动参与频率的一次调整,而为了使电网恢复于额定频率,则需要电网进行二次调频,根据本网的实际情况,则是以电站为骨干电站进行调频并通过与我方并网与大电网实行一点并网运行。在目前的现代化大电网中,仅依靠主调频厂的调频容量和调整能力很难适应电网频率的调整要求。因此,现代电网二次调频大多采用自动调频。由于本网是一个与大网并列运行的电网,频率的调整主要是依赖大网的频率调整,在并网运行的情况下,本网调频机组基本丧失调频能力,电力系统运行中,所有发电厂发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候都是同系统总负荷相平衡的,本人结合本电网的实际情况,在丰水期,因水量充足,电站(径流式电站)应带基荷,避免弃水。低谷段多余电量可上网销售;在枯水期,因来水较少,水电站出力不足,负荷缺口由大网负荷补偿,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高岩2×2500kw)则担任调峰任务,大工业实行错峰让峰,尽量保证生产、生活正常用电。

三、电网无功功率负荷的平衡及电压调整

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系统中各种无功功率的输出应能满足系统负荷和网络损耗在额定电压下对无功功率的需求,否则就会偏离额定值。本网是通过枢纽变电站三线圈变压器与大网110kv侧进行一点并网运行,电压水平取决于大网电压。若无功功率不足时,可以要求各类用户将负荷的功率因数提高到现行规程规定的数值,也可以挖掘系统的潜力,如动员用户的同步电机过励运行等;还可以增添必要的无功补偿容量,并按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的原则进行补偿容量的分配,小容量,分散的可采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大容量的配置在系统中枢点的无功补偿则采用静止补偿器,或要求水电站增加出功出力或调相运行,也可调整主变分接头位置进行有载调压,来保证系统电压的正常。

四、电网的降损节能

电网的运行管理部门不仅要将各发电厂的运行成本或上网电价作为购置上网电量的依据之一,同时还必须追求电网运行的最佳经济效益,将有功损耗降为最低,这也是我们电网调度工作的目标之一。

第8篇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交叉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电力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课程,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教育部财政部对于高校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要求,结合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应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和革新。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全新定位

依托于本校的特色,本专业的定位为在电气工程领域,以铁道电气化为依托,拓展为地方电力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服务的职能,既服务于铁路建设事业,又能适应地方电力部门需要。“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特色专业的定位和行业发展动向,联系新技术及其应用。对教学内容应进行合理组织,精心编排,有机融合相关知识点,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做孤立讲解。此外,可将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牵引供变电技术、高电压技术等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支撑特色专业建设的学科体系,同时也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专业知识链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内容的全新定位也离不开教材的建设。在传统教材及参考书的基础上,加入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网络课程等多种元素,丰富教学资源,有利用促进教学改革、提供教师水平,开拓学生知识获取途径。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分析法,通过对各种电量的波形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电路在各时段的工作状态。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将动态的电路工作过程通过语言和静态的波形输出图给学生逐一分析,细致不够形象,往往适得其反,会让学生因为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反之,若是单纯依靠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堂上只做简单引导,只能适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适合学习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这种两相矛盾的情况,应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在课堂上对于重点难点应尽力突出,内容要由浅入深,既要保证课程的系统完整性,又要反复强调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结合特色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型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

案例与自学讨论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可选取实践性较强的电路案例提供给学生,如SWPM逆变电源,高频高压脉冲电源等。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学习教材中涉及案例的相关内容,并通过文献检索工具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并利用软件平台进行仿真验证。之后根据学习与实践的结果提交一份研究性的报告。

对于一些适当的课程内容,可组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课前进行自学,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相问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细化,最后掌握。

习题讨论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谈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之后教师对习题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点评。

实验实践

传统的实验环节多是规定了具体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在老师的教学基础中依葫芦画瓢地动手连接电路或是测量数据,一堂课下来甚至于对实验内容与课程哪些部分相关都毫无印象。实验的目的更多的是学生去实践学习如何去搭建和调试电路,并且还要帮助学生把调试成功的电路与理论课上的基本电路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综合项目,例如直流电源的实践创新设计,帮助学生提供综合专业能力。

参观学习

2010年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并于2012级电气工程专业招手了第一届“卓越试点班”。针对本专业服务铁路面向本地电力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原则,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能够去企业参观的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一些“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车牵引供电、电力传输、城轨供电等领域中的应用。这样电力变换电路不再是书本上的电路,而是完整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让学生身临其境大开眼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这些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课将学生的表现结合到平时成绩考核中,对能力强的学生有提高作用,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警醒作用。

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电路种类繁多,波形变化复杂,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解决教师板书画图占用时间太长且不够形象的问题。但是多媒体教学时容易因为翻页过快,学生往往来不及思考,对知识认识比较肤浅,所以在课件的制作时不能单纯地复制书本内容,授课时单纯地宣读课件内容,而是配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通过制作精良的课件为学生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配合多种仿真分析软件,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下面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Flas,利用Flas来完整仿真器件导通、关断过程中电压电流波形形成的动画过程,如图1所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更加容易理解。

另外,可以引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仿真软件对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的、难点的、重点的变换电路进行仿真实践。Simulink提供了动态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的交互环境,用户只需应用鼠标拖放的方式将所需电气元件的模块添加到模型编辑窗口,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快速地组建仿真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计算仿真。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使用Simulink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进行仿真的电路及结果。通过提取模型元件库中合适的模块在仿真平台上按电路原理图连接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α=0°),仿真模型及输出波形如图2所示。

Multisim仿真软件系统高度集成,界面直观操作简捷,可交互式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仿真。上例中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也可以利用Multisim进行模型搭建及仿真运行,如图3所示。

通过仿真可以看出,α=0°时负载电压ud为三相线电压在正半周的包络线,还可以得到负载电流波形及各相桥臂上晶闸管的电流、电压波形。

在此基础之上,应有计划地进行开放性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即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室。区别于利用仿真软件的虚拟实验,所有实验数据皆由设在远端的物理设备真实产生。学生可远程选择实验电路进行组合搭建,并直接获得由远端的实际设备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

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

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除了笔试成绩外,应将平时作业递交、讨论任务完成、课堂及实验环节表现、学习态度等情况记入成绩,减少笔试成绩所占总评比例,使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增强教学的研究性质。教师不再是以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学习。在推导定理、结论时,除了数学和物理分析内容之外,还应穿插这些知识的相关背景、器件电路的应用近况以及发展前景,这要求教师对有关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还有比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及丰富的科研经验。

第9篇

关键词: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34-02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建立正确的职业导向、增强团队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助推器。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普遍的推行和运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一是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仅与薪酬相联系;二是管理层和员工的参与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认为它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三是绩效沟通面谈流于形式,使得绩效管理功能不能有效地联系起来,无法正常发挥。如何破解难题,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绩效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将通过对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作具体介绍,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对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企业现状分析

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四川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设置有办公室、生技科、安监科三个管理科室和6个专业性生产班组(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专业2010年年底实行“集中监控、分区操作”管理模式:1个集中监控所和5个变电操维所)。变电运行中心主要负责全德阳范围内70座变电站的监控、操作和维护工作,保证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安全操作,是该中心的核心职能。

变电运行中心目前有员工178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专业(管理)技术人员13人,生产人员160人,占中心总人数的90%。中心本部设在德阳市区,6个生产班组分布在德阳的5个市县,人数多的有31人,人数最少的也有18人,每个班组设班组管理人员3人,负责班组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班组建设及其他事务。生产人员所占比例大,是该中心管理的一大特点;班组分散、每个班组人员较多且运行人员轮值倒班不易集中,是该中心管理的一大难点;辖区内70座变电站,运行操作生产任务重、安全压力大(2011年全年安全执行操作近10万项,办理工作票3000余份,新投、改扩建变电站20余座),是该中心管理的一大重点。

二、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领导高度重视,绩效管理目标明确,以绩效管理作为中心管理工作的总抓手

德阳电业局按照四川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员绩效管理,班组人员实行“工分制”管理体系,其他人员实行“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变电运行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按照省公司和电业局对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把绩效管理作为所有工作的总抓手,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心绩效管理小组。将绩效管理的目标确定为: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帮助员工不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业绩、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班组管理,优化管理、强化执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领导带头,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一起探讨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交流绩效考核手段和考核流程、测算责任系数和工分分值,管理者和一线员工达成一致,统一思想和认识,建立了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360度绩效管理体系。

2.建立全面、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系统和实施细则

变电运行中心现有班组员工占中心总人数的90%,且班组分布广,人员多,工作任务重,安全压力大。一直以来,该中心都将如何更加有效的实现班组绩效管理的作用,作为中心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鉴于单一的班组“工分制考核”难以全方位衡量员工的工作情况,变电运行中心提出了“积分制考核”的方式:对班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传统班组“工分制”的基础上,新增“成长类”和“态度类”两类指标。所谓“成长类”指标,指被考核员工的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反事故演习等培训成绩的综合得分;“态度类”指标则包括遵守班组内规章制度,服从工作安排,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积极参加电业局、中心、班组的各种活动等八项考核内容。

同时,为加强对班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的指导,经过对该中心典型班组所有人员每月工作量的实际测算,制定了《变电运行中心班组绩效“积分制”评分体系表》,对班组的“积分制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量化,使班组“工分制考核”能够更加准确的衡量员工日常工作。

在评定标准中,不仅体现了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还考虑了不同工作的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考核内容从安全情况、日常工作、操作票、工作票、缺陷管理五个方面对员工当月工作进行检查、测算、打分,包含了出勤情况、交接班、设备巡视、监屏、记录、设备试验维护等所有运行值班人员负责的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量化到了人数、次数、变电站等级和个数。最初的整个评定标准经过两个班组两个月的实际测算才最后确定每项工作任务的分值。这样详尽的评定标准,为班组工分制的良好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1年,变电运行中心班组员工工分制绩效考核,年度平均得分折合百分制,最高分 135.05 分,最低分 47.09 分,相差87.96 分,将得分与薪酬、晋升、评级等挂钩,充分发挥了绩效管理对员工工作“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作用。

第10篇

论文摘 要: 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技能,高职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情景教学法在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了专业英语的实用性特征,是专业和英语水平互为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的工作重点逐渐由生产向服务转变,服务业务流程将围绕客户需求进行重组,企业经营理念也开始变以产品为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因此,面对日益深入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开展电力市场营销及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电力企业的必然选择。电力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这一趋势在中国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正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正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因而加入全球生产链和流通链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企业也已经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在这一经济背景下,从事电力市场营销的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大力提高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水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电力市场营销人才时,既要注重电力营销的专业培训,更要注重电力营销专业英语的教学。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听、说、读、写,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教师的目的是教会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学。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情景教学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效果。

英语情境教学就是以情境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铺设情境,实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情境,充分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激起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

1.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来源

情境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教学方向。情境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口语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的是,在这里语言被看做是与现实世界的目标和情境有关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有交际意义的。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为交际的目的紧密结合起来。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要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特点。

情境教学法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语言的习得不是从词形与语法规则入手的。语言是在语境中学习,在应用中掌握的。第三,学生的学习规律。情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使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情景教学在高职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高职学生英语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基础较牢。但由于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操练,课中和课后使用英语的比例较低,教学侧重于语言本身知识的传授,故而学生组织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亟待提高。中职、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困难似乎更大,因为在这类学校,英语课只开一年甚至不开,他们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复杂而又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用。

在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要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

2.2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的特点

2.2.1专业性强。

电力营销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业务扩充、电费管理和日常营业处理。根据电力营销服务的特点,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英语课程分为:用电申请、临时用电、新建住宅配套供电、用电征询、打印收费发票、过户、容量迁移、查询、窗口服务、结算、报修、设备迁移、电能表校验、办理增值税发票和补电费账单等。每一项目的教学都涉及了非常专业的词汇、术语及表达方法。掌握这些专业词汇和术语是电力营销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2.2.2周密严谨。

电力市场营销英语具有严谨、周密、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在行文过程中普遍表现在:广泛使用被动语态、非限定动词;名词化结构多;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往往出现许多长句;较少使用第一第二人称,多使用第三人称。这些语言结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是在英汉翻译中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2.3围绕情景教学法展开的电力营销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情景教学法在电力营销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是“以学生为本”教育宗旨为理念,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作为教育目的,不仅强调利用英语获取教材外知识,而且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

2.3.1充实教学内容构成,创建情景教学主题。

情景主题设定以教学主题模块为特征,模块创设首先是以电力营销专业课程总体进度为基础,将专业英语课程对应进行设置。即以本学科专业课程递进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情景教学主题模块的设置,注重体现建立在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的渐进式构成。教学情景的编排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展开,在深度方面由较为简单的模拟对话逐步向理论性较强、词汇及句型难度要求较高的专业化过渡,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对电力营销专业的理解力,引导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掌握专业知识。

情景主题包括:侧重口语训练的部分,包括客户接待、业务查询、业务扩充、变更用电、投诉与回访等;侧重阅读训练的部分,涉及市场营销基础、电力市场营销基本法规、电价与电费、电能计量、客户服务和公共关系等。在教学中,利用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技能,扩充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积累和文法表达,进一步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内容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有效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开阔专业视野,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2.3.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

2.3.2.1多媒体运用。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在情景教学中的作用。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创造良好的情景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增强语言交流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适应注重形象思维和联想力培养的总体专业教学特征。

2.3.2.2角色转换。围绕情景主题,模拟实际工作过程诸如客户接待、业务查询等具体、生动的实效情景,让学生扮演工作人员、顾客等的不同角色,由学生对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提问等答辩过程,从听、说、看等情景中引导学生感受以英语为媒介的专业交流过程,培养学生在英语场景中的思维灵活性和应变性。比如,在用电投诉这一情景中,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电力服务工作人员和用电投诉的顾客,由他们自由设计对话,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式演练。扮演工作人员的同学不仅要回答顾客的专业性问题,解决投诉外,而且要注意处理问题时的语气、态度,这使学生既熟悉了电力营销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了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表达。同样,扮演顾客的同学,除了要熟悉业务提出投诉,还要运用英语表达问题。这一情景完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同时操练了电力营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并对将来的职业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立国(1982-),男,河北邢台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张建英(1974-),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工程师。(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82-0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魏怀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12):26-28.

[2]苗耀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4-57.

第12篇

摘要:利用工程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能源电力类专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卓越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桥梁工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改革 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车辆工程》教材建设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 《电工测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2-11.

[4]左颖,徐坤,王超,等.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改探析[J].价值工程,2011(08).

[5]庄起敏.“卓越工程师”英语教学方案研究――以电力能源行业工程师培养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WYYB13105)“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能源电力类本科院校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和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加强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2013294)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