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

时间:2022-12-18 20:4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

第1篇

我镇为解决“农户的室内外环境卫生需要进一步整治”问题,认真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检视,切实引导农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我镇积极开展整治行动,确保宣传到位,形成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氛围,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一、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

我镇利用赶场天、我蓝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向广大村、社区干部和群众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讲。引导加强家庭卫生教育和校园环保教育,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入村入户针对性地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同时利用院坝会开展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干部与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环保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清洁行动,养成良好习惯。

我镇在前期进行情况调查后,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村民等人员200余人开展清洁行动,发放宣传资料300张,悬挂宣传标语1幅,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3吨,清理沟渠5.4公里,清理塘堰1处,整治残垣断壁1处,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0.8吨,含贫困户千余户家庭开展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农村受益群众1021人次。

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夯实工作任务,改善人居环境,推进脱贫工作有效落实。我镇加强对主要公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做到墙面无牛皮癣,路面无白色垃圾、废弃物等。场镇及各村公共厕所每天进行清扫保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持公共厕所设备完好及卫生干净,做好垃圾桶(箱)的清洗和维护工作,垃圾做好分类确保及时转运。加强对三无小区、清洁院落卫生整治。引导村民将房屋周边的杂物堆放整齐、畜禽粪便及沟渠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同时结合每户贫困户家中不同状况,驻村干部、帮扶干部针对性解决贫困户人居环境的实际困难,改善贫困户生活环境。帮助带动贫困户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屋内铺设冬用物品,收拾家用并归置整齐;清理院落周边垃圾等不留死角,整理农用工具等。切实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善贫困户精神面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第2篇

关键词 四川省;农民工;农村人居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2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4

随着各地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的经济、政治、居住环境等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四川省是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之一,农民工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城市的文明风气和先进思想也被快速引入农村,农民工将务工收入带回农村,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经济支撑,使得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1 研究文献回顾道萨迪亚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人居环境”一词[1]。吴良庸认为:“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而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工作[3]。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2004年,美国的建筑师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学家Michael Braungart共同提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规划设计理念,认为对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学习并结合大自然的模式从而达到与自然相媲美的效率[4]。人居环境的改善首先应从建筑环境工程学的角度来考虑,其次再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和实施[5]。全球人类都应为人居环境改善做出贡献,农村的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6]。陈秉钊等对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的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并以专题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分别从各个侧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相对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空心村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障碍[8]。冯戈从环境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列举了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在农民工对农村的影响方面做了相关研究[9]。刘艺梅,杨锦秀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农民工对流出地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方面的影响[10]。

现有研究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但关于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具体,缺乏对于农民工所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流出地人居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和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在典型区域内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第一手实证资料和政策建议。

2 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杨锦秀等: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截止2006年末,四川省有4.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4.6%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全国农村集中处理情况为:24.5%和15.8%,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集中处理设施尚且落后,需要加大完善力度。四川省农村房屋为竹草土坯结构的仍占20.5%,与全国9.6%的比例相比,四川省农村住宅结构也令人担忧。目前,四川省有14.9%的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的只占5.9%,却有8.9%的住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池塘水、雨水等,全国农户在此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23.1%和7.3%。四川省有72.6%的住户依旧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有3.1%的住户使用的是沼气和电,全国的使用情况分别为: 60.2%和1.5%,由此看来,四川省沼气使用较好。而四川农村使用水冲式厕所的住户占6.0%,使用旱厕的占51.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占42.4%,全国的使用情况为:12.8%、44.3%、42.9%。对比全国而言,四川省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的情况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改善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和全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

3 针对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的模型构建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结合本文实际,针对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 指标的构建与说明

对于表1,将要素一栏的3项作为第一层次的评价指标,记为C=[C1,C2,C3];将评价指标内容一栏的各项作为第二层次的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记为C=(ci1,ci2,Λ,cij),其中i=1,2,3,cij表示Ci的第j个二级指标,j=1,2,…,5。

各级指标经过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

R=r11r12K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表1 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评价指标及说明

Tab.1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指标

Index评价指标内容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content 指标赋值说明

Index assignment description对家庭的影响A1家庭成员卫生习惯是否改善是=1,否=0A2院落整洁情况如何非常整洁=5,比较整洁=4,一般=3,比较不整洁=2,非常不整洁=1A3家庭饮用水来源河水=3,井水=2,自来水=1A4住房条件是否改善是=1,否=0对周围人的影响A5周围人关于自家生活改善的态度赞同并模仿=3,怀疑=2,不屑一顾=1A6务工者的家乡环保意识程度增加很多=3,增加=2,没有变化=1A7务工者对周围人环保意识的影响影响很大=5,影响较大=4,影响较小=3,影响很小=2,没有影响=1A8有务工人员的家庭环保意识程度很强=5,较强=4,一般=3,较弱=2,很弱=1对公共环境的影响A9对生活垃圾等无机废弃物的处理统一分类回收=4,焚烧=3,同意堆放在固定处=2,随意丢弃在周围=1A10对农业副产物(秸秆等)的处理填入沼气池或堆肥=5,焚烧=4,堆放在固定点=3,随意丢弃在周围=2,其它=1A11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填入沼气池或堆肥=5,堆放着以备施肥=4,堆放在固定点=3,随意丢弃在周围=2,其它=1A12种植花草树木的目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5,为了好看=4,跟别人学的=3,专门卖钱=2,其它=1A13对村里公共设施的关心程度更关心=3,一样=2,更少关心=13.2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的确定对模型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了使权重更加客观、更为科学,本文运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熵的概念最早来自热力学,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在信息论中,熵值反映了信息的无序化程度,可用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熵权则是反映在同一指标之间这些信息的竞争程度,如果这些信息相同,说明在这一指标反映不出评价之间的优劣[11]。这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尽量避免了各评价指标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熵可以用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某项指标携带和传输的信息越多表示该指标对决策的作用就越大[12];将第j个被评价对象的熵定义为 Hj=-k∑mi=1fijlnfij(j=1,2,L,n) 其中,fij=rij∑mi=1rij,k=1lnm;并假定,当fij=0,fijlnfij=0 ,第j个指标的熵权定义为:wj=1-Hj∑nj=1(1-Hj),通过权重的大小可以反应不同指标在决策信息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根据每个权重就可以得出评价指标的权向量:

w=w1,w2,L,wn

3.3 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就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能够确定农民工对流出地居住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由标准化评价矩阵R和指标权向量w,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出综合评判模型:B=w•RT=(w1,w2,L,wn)•r11r21Lrm1

r12r22Lrm2

KLLL

r1nr2nLrmn式中,*为加权平均型,其特点是综合评价了每一种因素对评判结果的贡献。模糊算子有多种,如全面制约型,乘积取大型、均衡平均型等,但为了充分利用矩阵R中的全面信息并使结果全面性,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的*算子。根据这种算法,bj值越大代表农民工对这个指标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指标赋值

本文所采用数据均为实地调查所得,根据四川省的三个不同地域,即:山区、丘陵、平原选择代表市县进行调查。2009年7月,本研究小组分别在三个地区展开调查,共调研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每个地区各抽取有效问卷40份。根据各指标的赋值情况,对指标数值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的相关数据

Tab.2 Impact of data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评价指标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山区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对家庭的影响A10.950 0 0.675 0 0.800 0 A23.925 0 3.775 0 3.725 0 A31.075 0 2.250 0 2.650 0 A40.625 0 0.325 0 0.675 0 对周围的影响A52.225 0 2.575 0 2.450 0 A61.725 0 2.025 0 1.925 0 A72.675 0 5.125 0 3.750 0 A83.025 0 3.425 0 3.650 0 对公共环境的影响A92.750 0 3.100 0 2.175 0 A104.025 0 3.950 0 3.625 0 A114.275 0 4.100 0 4.100 0 A124.800 0 4.325 0 4.400 0 A132.825 0 2.900 0 2.475 0 4.2 综合评价结果

运用EXCEL2003版对所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得到评价指标权向量为:w=(0.071 0,0.089 0,0.061 9,0.060 8,0.063 9,0.063 3,0.072 0,0.063 9,0.064 4,0.061 1,0.163 5,0.163 5,0.061 0)

4.2.1 对山区、丘陵、平原三个不同地区的整体评价将表3的数据按区域类型(山区、丘陵、平原)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已经计算的指标权重,对三个地区进行整体评价,计算结果为

B=w•RT=(0.609 2,0.492 7,0.372 9)

根据B值,农民工对各类地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分别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由大到小):山区、丘陵、平原。

4.2.2 对各要素的综合评价为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分别的影响程度,现将各指标权重进行合并处理,结果见表3所示。根据按要素分各评价指标获得的权重,以山区、丘陵、平原的数据为基础,按要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其结果见表4。

4.3 分析讨论

如果某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小、熵权大,说明该指标对决策的作用比较大,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从计算的各指标熵权值来看,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和种植花草树木的目的这两个指标对评判结果影响较大,而住房条件是否改善和对公共设施的关心程度对评判结果影响较小。由表4计算结果可知:

表3 评价指标按要素份额的指标权重Tab.3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factor share

要素

Factors要素份额

Factor shares评价指标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按要素份额各评价指标权重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shares对家庭的影响0.307 7A10.251 3 A20.314 8 A30.219 0 A40.214 9 对周围人的影响0.253 9A50.242 8 A60.240 7 A70.273 5 A80.243 0 对公共环境的影响0.438 4A90.141 8 A100.134 6 A110.359 9 A120.229 4 A130.134 4 表4 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按要素综合评价结果Tab.4 Effectiv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the elements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山区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对家庭的影响0.157 10.487 10.355 8对周围人的影响0.573 20.000 00.426 8对公共环境影响0.286 80.686 30.026 9(1)总体评价。根据B值得知,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地区的评价值分别为0.609 2,0.492 7,0.372 9。农民工对山区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这与预期结果刚好相反。说明山区农村最具有改进的潜力,虽受到经济基础和地域类型的条件限制,但只要为其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径,依然能够使其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

(2)在对家庭影响方面和对公共环境影响方面,农民工对丘陵的影响值都明显高于平原和山区,丘陵的影响值分别为0.487 1和0.686 3,而对平原和山区的影响值较小,分别为0.355 8,0.026 9和0.151 7,0.286 8。平原地区一直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水平,其每个家庭的基本条件和村内的公共环境都相对较好;但山区由于其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外出务工所带回的经济收入不能从根本上迅速地改变其较差的家庭条件和公共环境。因此,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平原、山区而言,丘陵地区整体环境水平处于二者之间,因而,在这两方面具有大量的可变空间。

(3)在对周围人影响方面,山区和平原的影响值不差上下,分别为0.573 2和0.426 8,但对丘陵地区的影响却基本为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丘陵地区整体水平处于中间状态,且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基本持平,因而,农户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在丘陵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几乎不影响其周围人。

5 对 策

综上所述,四川省农民工对其平原和丘陵地区人居环境的局部影响较大,但对其山区的整体影响最大。因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实施地方适用性政策。

5.1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贫困地区农民致富能力差和资金缺乏,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较为恶劣,政府应该加大对其的物质投资,加强对丘陵和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这些地区均能享受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另外,政府应该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由此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农村经济。

5.2 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对农民工的科普知识教育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当前还有许多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当匮乏,必须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尤其要重视对农民工的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环保知识,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影响力巨大的农民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能够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

5.3 合理规划环境,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

合理确定村庄环境整治的具体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计划以及运行维护管理建议。与此同时,各环保部门,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面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 A Doxiad.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40.[Wu Lian gyong.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1:38-40.]

[3]张博野,曾菊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4): 48-51.[Zhang Boye, Zeng Juxin. Th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 ent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08,(4):48-51.]

[4]威廉•麦克唐纳,(德)麦克尔•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M].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William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From the Cradle to CradleDesigned to Explore Recycling Economy[M]. Translated by Chinas Agenda 21 Management Center,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5]高履泰.人居环境的改善[J].华中建筑,1997,(11):54.[Gao Lutai. The Improvem 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J]. Huazhong Architecture, 1997,(11):54.]

[6]俞正声.为改善人居环境作出新贡献[J].中国房地产信息,1999,(11):9.[Yu Zheng sheng. Making New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J]. 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1999,(11):9.]

[7]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Chen Bingzhao.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3.]

[8]赵永刚,徐立敏,卢红卫.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5 80-6584.[Zhao Yonggang, Xu Limin, Lu Hongwei.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 34):6580-6584.]

[9]冯戈.关于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96.[Feng Ge. New Thinking on a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 he New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3): 196.]

[10]刘艺梅,杨锦秀,杨启智,等.基于熵权的农民工对流出地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08,(4):26-33. [Liu Yimei, Yang Jinxiu, YangQizhi, et al.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ntropy Power on The Influence of Peasant Laborers to The Exported Area: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2008,(4):26-33.]

[11]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93-195.[Qiu Wanhua.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Entropy Study[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2:193-195.]

[12]周辉仁,郑丕谔,张扬,等.基于熵权法的群决策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8):38.[Zhou Huiren, Zheng Pie, Zhang Yang,Qin Wanfeng.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Entropy Power Method[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08,(8):38.]

[13]于水.试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J].管理观察,2008,(8):35-38.[Yu Shu i. Try to Analysis 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J]. Admini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2008,(8):35-38.]

[14]徐钟.富顺县狮市镇土地整理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Xu Zheng. Research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livi 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n Shishi Town of Fushun County[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2007.]

On Impact Study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YANG Jinxiu ZHAO Xiaoge

(School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Sichuan625014, China)

第3篇

观摩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新集镇立足有城有乡实际,科学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格局,通过提升示范村,打造重点村,建设示范组模式,将全镇所有村组全部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范围,集中清理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三抓”。

一、抓整治促环境改善

一是突出“点”。我们的方法是以金河示范村和代咀重点村为重点,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五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村、美丽乡村文化展示长廊、××亲水园、××亲泉园、××亲河园等精品工程。今年,采取村级自筹一点、成功人士捐助一点、上级扶持一点、镇财政以奖代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又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等12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组,用示范点带动全村,用示范村推动全镇。二是连成“线”。围绕县城至将军故里精品旅游线、县城至××××、××至××三条线,对沿线的村、组加大建设力度,先后整合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道路15.6公里,整修大塘12口,建成文化广场4个、安装公共场所健身器材10余套,垃圾池68个,配备垃圾箱60余个,安装60多盏路灯和广场灯,绿化3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对乱搭乱建的查处力度,强化重点区域的巡查监控,清理乱贴乱画、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三是覆盖“面”。

本着“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的理念,我们将全镇所有的村组全部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做到环境搞干净,东西放整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村村投入建设,组组清洁环境,家家齐心参与的氛围。同时,明确镇村干部工作职责,每周五组织镇、村干部进行环境卫生集中行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镇、村干部绩效考核,形成了镇主要领导抓面,班子成员抓点,村组干部抓户,人人有行动,齐抓共管的环境整治局面。

二、抓主体促环境改善

一是宣传发动群众。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群众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主力。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经常性到农户家中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张贴美丽乡村宣传画,刷制永久性标语,发放《致全镇群众一封公开信》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发动住户自行拆除破旧房屋,清除沿途杂草、垃圾、柴垛等有碍观瞻物,同时,在道路施工、广场建设中占田占地,群众自行协调解决,主动无偿提供,确保了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二是吸引社会捐资。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弘扬淳朴民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举办《发现·最美新集》摄影大赛,积极吸引成功人参与家乡建设,目前,已吸引社会捐资200多万元,民间资本正源源不断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是提升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新集镇十大文明家庭”、“新集镇十大创业功臣”和“文明礼仪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家、清洁卫生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等“四进农家”活动,引导群众自觉

“革除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每年对文明家庭、创业功臣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人文特色,注入“忠、诚,和、善,仁、信,礼,勤、俭”等字文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全镇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了文化跟进、品位提升。

三、抓建管促环境改善

一是健全机制。年初,我们制定出台了《新集镇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新集镇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考核细则》、《新集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确保了整治工作扎实开展。二是创新模式。通过村组干部“蹲守”,聘请“童星环保监督员”,对群众乱扔乱放、不习惯用垃圾箱等行为,进行现场劝导,与群众集体签订了“卫生保洁公约”,通过长时间教育引导,形成人人都是管理员,人人都是保洁员的良好氛围。同时,聘用了16名专职保洁员,80余名兼职保洁员。加强对保洁员监管,定期评比考核、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注重督查。成立镇环境综合整治督导组,对环境进行巡查和不定期督查,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对随机抽查各村任何一个村民组,连续两次因行动缓慢导致环境卫生无明显起色的村,由镇纪委对该村主职进行约谈,并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和以奖代补资金。目前,已督查20余次,下发督查通报20期,约谈3人,不断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千方百计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为重点,集中十天时间对全乡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大打一场整治攻坚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质,努力实现全乡乡容乡貌有大的改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卫生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工作,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乡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三、整治要求和目标

1.主要乡道、街道

(1)全面清扫、清除、搬运、填埋或焚烧积存垃圾,铲除杂草,疏通水沟,清理建筑垃圾,做到基本消灭暴露垃圾,保证各主要街道视野内没有“五堆”及成片或零乱垃圾。

(2)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单,建立卫生宣传栏,不断加大卫生整治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3)清理“乱摆摊点、乱停车辆、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占道经营”等现象。

(4)落实沿街商铺和住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对不落实责任,特别是在街道乱倒垃圾的要给予严厉处罚。

(5)整治居民住宅院落前后的环境脏、乱、差状况。

(6)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对余朱公路(号咀至禾山段坑洼路段进行填补)。

(7)清理付弄集镇空基上和信用社栅栏四周垃圾残土、废弃物,取缔占道乱立的牌匾、乱堆乱放的商品、杂物,对沿街住户的财务堆放划定界限,取缔占道修车、加工点,取缔村无证经营的废品收购站,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临时建筑。

2.集镇和付弄集镇

(1)采用铲除、搬运、填埋、焚烧的方式,全面清理消灭长期堆积的垃圾山。

(2)聘请专职保洁员,负责两集镇公共区域的清洁,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3)下大力度清理农贸市场长久堆积的垃圾卫生死角,清洗到处横流、发酸发臭的污水。

(4)全面整治“乱搭、乱放、乱摆、乱倒、乱丢、乱贴”等现象,规范各摊位的摆卖秩序和经营行为,取缔农贸市场外面、公路周边、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

4.政府大院及各单位

(1)集中整治单位办公室、生活场所环境卫生,改善楼层、大院、公厕、食堂环卫状况,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秩序,强化考评机制等措施,创造洁净、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5)各中小学校、卫生院、农信社等单位周边的环境卫生由各单位自行负责,各单位每天要对本单位大院及门前四周所辖范围的卫生清扫保洁,确保大院整洁,大院之内不得有堆积垃圾和成片垃圾,信用社栅栏外一米内由信用社负责。

四、几点要求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详细整治计划,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要求,责任落实到人。集镇责任人:付杰;各机关单位、付弄集镇责任人:郑鹏;乡政府大院责任人:肖遥。其他所涉村,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第5篇

关键字:小城镇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 appearance of rural village, highlighti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plann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guid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to promote the small town to buil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很重要,合理的规划,制定新的城镇建设规划标准,因地制宜,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

1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展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不足40%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瓦化住房和节能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体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县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3 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此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4 突出建筑物的重要性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的建设特点。要根据民族地区突出其建筑风格使之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人土风情、自然风光、地域环境相衬托、相映辉、相结合。规划是龙头,建筑是实施,要遵守规划,创造性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幢建筑,是我们建设者的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5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节

为使小城镇建设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符合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和修订小城镇发展规划,使之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相统一,避免条块分割,避免重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小城镇发展战略要凸显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小城镇建设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区以外的区域,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耕地60%以上,已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或具备主导产业雏形,需进一步增强实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多耕地少,是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区域,同时也多是城市的水源地。水源地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发展区域经济,严禁高耗与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可进行有机农业与产品开发及原生态乡镇特色休闲、度假疗养、健康旅游产业培育,走环境友好的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城镇建设的多种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统筹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还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头戏”。重点小城镇在全市“三化”体系中处于重要“节点”位置,即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应立足自身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历史、传统民俗、

地方文化等特色,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教育展示、民俗传承、吸纳就业等多种功能,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接力传递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彰显镇域特色与优势。小城镇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互为动力。由于小城镇发展过程和区域条件千差万别,小城镇持续发展道路也必然是多种模式类型。小城镇建设必须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镇域社会经济基础或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使主导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互相推动。促使小城镇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进一步完善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项目促发展,形成以争取项目为核心的“短平快”式的发展思路。因此必须在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上下工夫,形成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法制建设,对竭泽而渔式的“快速”发展必须坚决遏制,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等综合手段来营造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语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因此,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我们要实现空间结构的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宁,王圣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城市管理.2007

第6篇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和委、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不移地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

以巩固“六乱”治理成果为切入点,要以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为治理的重点区域。切实找准和强化薄弱环节,城镇着力突出治理“本文来源:文秘范文乱”农村着力突出治理“脏”做到城乡统筹、标本兼治,不留死角、全面推进。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强项目规划和立项工作。抓紧规划和建设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和购置环卫设施,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纵深推进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

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区“三房危房”改造、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灾后恢复重建、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五、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分类考核,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第一名给予重奖并授予“流动红旗”对最后一名的县(市)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在相关大会上就治理工作进行述职;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城乡环境管理体系,着力建设职能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市场化的日常保洁队伍。

六、进一步强化督查问责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和媒体曝光反馈督查机制,要把行政单位监督与媒体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监督热线、举报电话、明查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等方式,加大督查和曝光力度,对被省、媒体曝光的事例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处理不及时的要启动问责程序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七、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

进一步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头,确保工作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第7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辩证关系;对策措施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裕则国家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农村发展,解决“三农”的决心和信心。集中代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总领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是相对水土流失而言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被“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要建设社会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是农村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农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建立“新机制。”对农村深化各项改革,要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的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它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和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只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就随之不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社会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保持可以合理利用和涵养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率,保持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山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贫乏,放牧垦植历史悠久,加之近年来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洪水、干旱、沙尘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日益严重。因此,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临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水保工程劳动力成本加大,农田水利水保建设主要由群众投劳筹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失调,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增加水量、改善水质对水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源地保护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

四、如何使水土保持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抓,要大力实施,(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基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的实际要求,将居民点水土保持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和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土兼顾美化村舍措施等。政府统筹,全民动手,加大力度整治,定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要求,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目标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2010年我村的发展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主导产业形成,经济发展基础夯实,集体经济状况好转,农民收入增加;村庄规划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大提高,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落实“四项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发展新党员,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加强村班子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村干部;抓好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树立对外良好形象。努力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制定定期会议、学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规则;完善村规民约;设置无职党员示范岗;建立“新风户”、“文明户”、“科技示范户”评比制度;党员结对帮带制度;新农村建设理事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3.巩固综合整治成果。以“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三化”(美化、绿化、净化),“三改”(改水、改厕、改圈),“三建”(建公路、建沼气、建垃圾场)为突破口,极大地改善人居环境,初步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

4.通过“阳光工程”及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有组织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发挥城镇近郊型村优势,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到驻镇企业就业,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创造条件。超级秘书网

5.广泛收集信息,充分利用我村区位优势,挖掘潜在资源,创造条件,争取引进两户企业落户Xx。

6.做好年度村财务预算,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确保村两委各项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争取走在全镇各村前列。

第9篇

一、基本情况

绿水侧畔,青山倚背的××村,距县城1公里,全村有农户218户,人口1015人。该村从建县开始,就居住在这里,全部按照“四统一”要求建造新村,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巷道建设,统一通电通水,统一排水排污。各农户楼房设计格式特点为楼房功能区间分明,充分尊重农村传统生活生产习惯,由主楼及下回构成,主楼与下回之间为村横巷,主楼住宿,下回为厨房、卫生间、杂物间,适宜少数民族居住。目前,××村家家户户实现水泥楼房。

二、以“四改”为突破,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村按照开展生态示范村创建的工作要求,突出抓好四改,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村在家的农民相当一部分为建筑民工,在创建生态示范村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义务投工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从今年经宣传发动,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全力争取上级资金、物资支持,实施改路、改水、改厕、改灶等四改工程。一是实现村巷道硬底化。对环村道路,村内纵横巷全面铺设硬底化道路,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硬底化率达98%。二是实现改水。全村218户1015人,全部饮上自来水,彻底告别在箐沟挑水饮用的历史。三是实现改厕。××村现在所有家庭都建有卫生厕所,卫生厕所的覆盖率达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卫生厕所的普及,使村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四是实现改灶。厨房全部设在下回。各家各户普遍用上煤气炉和节柴灶,既节约了林业资源,又卫生方便。由于××村的住房按规划与设计进行施工建设,多年来,该村无违章用地,无乱占乱搭乱建现象,无占村巷建设现象,全村楼房排列有序,纵横巷笔直。

三、不断完善生活设施建设,构建美好家园

为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农民生活素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在全面完成环境卫生整洁,实现村巷硬底化、饮水自来化、改厕无害化的基础上,在村里建设了文化娱乐室、标准篮球场等设施。村前建起宣传栏,定期向村民宣传农村有关法律、法规及知识等,××村群众还在村边,路旁,篮球场周边进行绿化、美化,种植果树花草,如种上核桃、梨树、米石榴等经济果树,绿树荫下,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场所。

四、重视资源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环境

××村现在整洁美丽,同××旧村以前污水横流,垃圾乱丢的相比,村民们都深深体会到搞好环境卫生,搞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县镇的支持下,对该村饮用的水源点,进行水质检查,经县检验为合格的饮用水。为使水源得到永继利用,××村民在水源点进行了封山育林,禁止乱伐树木,保护好水质。针对以前××村垃圾乱丢,乱烧垃圾的现象,该村在村边建成了二间的垃圾屋,对垃圾集中收集同时,落实专门保洁人员,定期清理垃圾,进行覆盖土填埋。村中排污渠全面实现硬底化,并用水泥预制板铺盖密封。人畜混居,曾经是××村创建生态示范村的难点。村、鸡,在禽畜以前有圈养在村内的陋习,以致蚊、蝇乱飞,臭气熏气。在这次创建活动中,××村实行人畜分居,统一规划建设猪牛厩,猪牛厩为高标准水泥红砖结构,按照粪便处理无害化原则建设,猪牛厩可以圈养猪牛、鸡、鸭等禽畜,减少蚊蝇孳生,粪便经三级无害化处理,可以作农家肥利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村现有山林,农田都得到很好保护,实现森林资源青山绿水,多年来没有滥砍滥伐,破坏森林的现象,基本农田严格依法受到保护,没有违法征用耕地的现象。

五、抓经济建设,促生态经济

第10篇

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年内建立起城乡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并有效运行。阶段性目标为:一季度各镇集镇垃圾收运率100%、农村收运率60%以上;二季度集镇收运率100%、农村收运率80%以上;三、四季度集镇、农村收运率达100%。

三、工作措施

(一)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定点有序投放。各镇、村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工作的宣传,促使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引导群众定点有序投放各类生活垃圾。镇、村要切实加大巡查和监管力度,严禁乱倾倒、乱堆放,尤其要加大对偏远厂矿小企业和建筑工地等监管力度,确保城乡主要公路两侧、集镇周边、村边河边塘边无暴露成堆垃圾,切实维护农村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源头控制,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根据农村实际,镇、村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产出、处置、投放等相关环节的引导,对一些果蔬草木、人畜粪便等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的生活垃圾尽可能加以回收利用;对一些纸类、塑料、玻璃、废金属等可回收利用的要尽量做好资源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

(三)完善设施,发挥环卫基础设施功能。镇、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类环卫设施和设备,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环卫基础设施运行水平,尤其要确保生活垃圾中转站、密闭化垃圾运输车等重点环卫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

(四)加强培训,提升环卫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市各相关部门、各镇要通过学习、培训、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环卫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统筹处理工作质量。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各镇要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严格按照要求配齐配足环卫管理、作业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11篇

街区各单位、个体户、广大居民朋友们:

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减少疾病,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化区域环境,建设和谐寺下的一件好事,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美好愿望和应尽责任。它不仅需要各住户、广大居民朋友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自觉遵守卫生公德,更需要大家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和广泛参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清洁工作。为此,在寺下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寺下乡团委和寺下中学团委联合向各住户和广大群众提出如下倡议:

从现在起,立说立行,争当环境卫生保洁员。广大群众朋友要逐步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自觉摒弃不文明、不卫生行为,规范自己的行,提升自身的德,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文明卫生的好公民。

为保持门前街容整洁,街区各住户和店铺居民朋友们要各负其责,搞好店铺门前、家门前的环境卫生;对房前屋后、卫生设施由各户负责实行门前三包严格禁止乱倒污水、垃圾,乱扔杂物;严格禁止畜禽在圩镇散放;生活垃圾要倾倒在指定的垃圾桶,由环卫人员定期清运。

从现在起,义不容辞,争当环境卫生监督员。环境卫生涉及千家万户、每一位公民,关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仅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每一位公民都要认真履行维护环境卫生,对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举报和坚决制止,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环卫、人人参与环卫、人人支持环卫的浓厚氛围。

从现在起,积极主动,争当文明行为宣传员。我们要积极宣传安全、文明、卫生的行为规范,让文明卫生知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我们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自觉参与卫生整治工作,个个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寺下是我家,洁净靠大家,整治卫生,人人参与,家家受益。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共同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整洁、更加亮丽,为建设和谐寺下、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第12篇

关键词 村庄绿化;现状;建议;新农村;青海化隆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20-01

化隆县属青海省海东市管辖,东与民和县相连,东南与循化县相接,西南与尖扎县隔黄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县接壤,北与平安、乐都县相邻,属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沟壑高地亚区,地势北高南低,整个呈“梳状地貌”,东西长95.87 km,南北宽48.5 km。全县总面积27.08万hm2,辖19个乡(镇),2个管委,362个行政村,38 736户,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万人。化隆县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短促,秋季多雨潮湿,冬季寒冷漫长,海拔1 884.0~4 484.7 m,年平均气温2.4 ℃,降水量分布北多南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年均降水量为291.5~671.0 mm,年均蒸发量为1 241 mm。

针对如何做好新农村村庄绿化工作开展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家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和实现村容整洁为目标,通过开展村道绿化和庭院绿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良好和生产发展。

1 新农村村庄绿化现状

为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生态环境,以国家政策倾斜,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建设途径,以生态文明为制度保障,开辟了新农村绿化新天地,迎来了新农村村庄绿化发展的新春天。坚持四旁植树与新农村村庄绿化相结合、与庭院绿化美化相结合、与义务植树相结合,鼓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四旁、庭院栽植各类经济、美化树种。经4年绿化建设,已对54个村庄进行了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 m2以上,以田间路、沟、渠为基本框架的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使村道绿化率达到63%~80%,庭院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公共场所绿化率达到95%以上,从而实现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的。

2 建议

2.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村庄绿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和实现村容整洁为目标,通过开展村道绿化和庭院绿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良好和生产发展[1]。

2.2 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进行村庄绿化

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有效地防风固土、净化空气。村外、村内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在村内,要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形成与外界的过渡空间;在村内的道路、宅旁、活动广场,以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庭院应以绿化为主、硬化为辅,以果树和花卉为主,适当选种常绿的灌木[2]。在村庄的外部空间,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形成独特的田野风光与绿色走廊。

2.3 以村容整洁为村庄绿化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具体要求,也是美化家园、改善环境、提升品质、彰显村庄风貌的有效途径。乡村绿化只有突出乡土特色,才能体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因此,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注重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树木与植被,因地制宜,尽量选用本地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侧柏、国槐、刺槐、紫叶李、香花槐、红叶李、连翘、金叶疣、丁香、榆叶梅、月季等树种,采用种植草坪等绿化模式。同时,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种植李子、梨、苹果、杏等果树及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3]。

2.4 注重实施节约型绿化

在乡村的绿化工作中要保证节约型绿化的经济效益,在建设与整治中,以绿化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手段美化家园。让农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绿化更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乡村绿化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全面保护和系统利用已有的树木与植被,要优先使用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成本低的乡土树种;要坚持以乔木为主增加绿量,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此外,要尽可能选择节水耐旱植物,注重雨水拦蓄利用,注重微喷、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的应用,在建设上提倡简朴、经济、自然的环境建设[4]。把新农村构建成从村庄到田间空气清新、河流清澈、绿树成荫、“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在改善环境、尊重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绿化可持续发展。

2.5 明晰绿化林木所有权

坚持“谁栽、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村道绿化和庭院绿化由涉及农户自己整地、栽植、管护、抚育,栽植后林木所有权归农户所有,由该农户自行经营、受益;公共场所绿化由相应管理者组织人员进行整地、栽植、管护、抚育,栽植后林木所有权归公共场所所有,从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5]。

3 参考文献

[1] 周建云.皖南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之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12,38(3):69-71.

[2] 李继梅,党恒邦.对海东地区新农村绿化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48-349.

[3] 张洪其,张关通,程湘虹.对加快萧山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的思考[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