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学

美术教育学

时间:2023-02-09 09: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教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育学

第1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身体存在残疾或一定机能问题的学生群体所开展的教学,这样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更加专业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后续更好的成长。所以我国对于特殊学校的建立以特殊学生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但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因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所以教学也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的局限。美术教育的实施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对于听障生来说,这便几乎等于必定会受到限制的科目,但每个人都有对知识的渴求,而特殊教育领域的职责,则是让每个特殊的学生能够学到任何想学的知识。所以最大程度摆脱美术教学的限制,努力让每个喜爱美术科目的学生,都能够最终完成梦想。但虽然这样的设想能够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以及真切的关心,实施起来却必定会遇到许多难点,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努力改进、才能让美术教学的落实率真正得到提升,让更多学生能够学到美术知识,让更多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的精髓,培养出更多特殊的美术人才,才是我国特殊教学领域的真正成就。所以当前摆在我国特殊教学领域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最大程度摆脱教育局限,让受到限制的科目,包括美术科目得到更好的落实方法与渠道,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进一步得到满足。 

二、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对于障碍学生的分类,让美术教学规划更加明确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教学规划是要根据学生的类别去进行规划的,毕竟学生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的生理问题并不影响美术知识的学习,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则会有不同的问题。所以针对美术教学进行规划时,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才能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美术教育,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例如针对身体基础的不同,可以将听障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并针对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会让教学方向更加明确,让每种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美术的方法。例如,因为手语的限制,教师可能难以让学生理解美术相关的专业词汇,比如颜料的颜色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利用图片或者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含义。这样能够让学生逐渐摆脱限制,更加顺利的走向接下来的美术学习道路。 

(二)不断追求教学改革,最大程度克服教学局限 

就当前我国特护教育学校的美术教学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对于特殊学生的美术教学。在听障学生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难以提升教学效率。但实质上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国外,优秀的听障生画家都比比皆是,这样的成功,取决于对自身思想局限的突破以及除视觉以外其他感触的应用。所以在思考听障生的美术教学时,首先不能够完全否定实施的可能性,要坚信对于艺术的喜好与信念能够打破许多局限。此外针对听障生的美术教学上,无论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都需要更加具备革新性。首先教师应当借助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摆脱“我是一个听障生,所以我不可能学好美术”的思想,要让学生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去做,就肯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创作者。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多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体会如何作画。教师需要使用多种手段来解决和听障生的沟通问题,打破手语交流的局限。让学生开始利用想象支配自己的手,并用感官去体会每一次的运笔,这样便能够逐渐摆脱局限,无论最初的创作是好是坏,最终通过感受强化,学生的创作都必定会越来越熟练。 

(三)致力引进先进技术,帮助更多学生感知艺术 

特殊学生的教学改革,除去自身的努力以及教師的引导以外,与校方对教学技术改革的重视以及政府教育部门的技术支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对于我国都并不是不能够实现的“天方夜谭”,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学技术支持,是能够帮助特殊学校解决美术教学问题的援助之手。校方也应当更注重对这种技术支持的上报,引起国家重视,才能达成让更多孩子拥有“耳朵”的目标。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是我国教学领域为残障学生所建立的,最可靠的教育平台,其目标自然是能够让更多学习受限的孩子,能够向所有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校内美术教学的目标亦是如此。所以当前美术教学在特殊学校内的全面实施、以及美术教学限制问题的解决,是我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都应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一、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是否能够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方法和美术表达。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变单方向的知识讲解为双向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如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查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研究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并体会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喜悦感,这样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术较强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创新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做良师,在课下成为学生的朋友,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扩展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平日里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内心世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怀,努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师生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多元的思维等,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挫折多正面鼓励,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和自由、崇尚个性的氛围。第三,要对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少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创作来获得的快乐。第四,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表现的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利用美术教育易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优势,做好美术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的深度上要不断开拓创新,在专业技巧上精益求精,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实行开放性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应该设计制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提高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体会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鼓励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进发新思想,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教学材料不足条件等的限制,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太少,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检索、鉴赏艺术作品的新途径,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增强美术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但以往教师的讲解却占据了大多数时间,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因此,教师要注重增强美术教育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绘画和鉴赏。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描绘具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绘画作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美术实践,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高校美术教育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和方法来改革和优化现有的高校美术教育,使其更好的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

作者:张静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发展;途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类专业型人才的地位逐渐凸显,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学校和教师需注重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培养更多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是,目前的高职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高职美术教育须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个性化的专业人才,鼓励学生释放自我、积极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其内在修养和外在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价值

高职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教师向学生正确传达美术教育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美术教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首先,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质,使其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更有优势。其次,美术教育能够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到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最后,美术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精通音乐;著名画家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巨匠,也是一位数学家、发明家。学生学习美术时,在构图与想象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使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结合。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二、高职美术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1.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灵活安排,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平衡。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适当地为其安排更多的动手操作的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有所欠缺的学生,则可以为他们安排更多的理论知识教学,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的高职美术教师需加强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促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对于教学任务较重的班级,教师可以采取互帮互助的策略,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编制成若干学习小组,实现以强帮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沟通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得进步,这样不仅能有效帮助学习能力较弱者更快地汲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获得灵感,得到新的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组,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的前提下,让学习习惯较为相近的学生结伴学习,同时也要鼓励不同风格的学生多沟通、交流,以便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整体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互相帮助的品质和优良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定期对不同的学生团队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议,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其主动参与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

3.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美术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如,在泥塑教学中,传统的练习方式是利用泥土塑像,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找其他材料做泥塑。学生积极寻找,并利用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练习,做出成品之后,说出使用新材料和泥土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制作材料难寻和单一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好和有价值的东西,并学会以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为素材进行构思和创造,在提高创作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出艺术造诣较高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释放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在个性化发展中学习并从中受益。高职美术教师和学校仍需加强研究,在改进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积极尝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在生活的微小细节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并从中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彭陵飞.高职美术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术大观,2008(6).

第4篇

我国源远流长的美术教育发展史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日益为美术教育界重视。不言而喻,研究美术教育史的意义是重大的,尤其对于师范美术教师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但我国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以往学术界对此领域虽也有过一些涉足,但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时至今日,没有一部较系统的“中国美术教育史”专门著作出现。其实,我国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称的。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整理。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对应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教育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它与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普遍的联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美术不仅是广大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仔细研究美术教育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美术文化以及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意识与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我国美术教育历史现象进行梳理,立足现展角度进行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是美术教育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和其他各行业一样迅速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都需要新的创立。美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美术教育规律,思考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美术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推进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成为摆在美术教育界紧迫而重要的一项任务。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校;作用

1. 引言

由于美术课程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副科在进行教育,而且美术学习与学生将来的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利益关联也不是很明显,因此家长和教师对美术教育都不是很重视。现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明和审美观念,美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表现的也日益明显。

2. 美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从学习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角度来看,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在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创造力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这是因为艺术本身就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其次从现阶段的高校培养目标这一角度看来,美术教育包含了美术文化、人文色彩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加上美术教育自身的教学模式就不同于一般的学科,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还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较多,由此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能力方面效率较高些。最后从院校和专业的角度来看,美术院校创办在越来越多、美术专业增设以及美术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可以看出,教学者和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美术的发展前景可观和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3. 美术教育在高校的实际作用分析

(1)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般而言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古板和传统的,而美术教育的方式则比较开放和活跃,比如外出写生、鉴赏名画等,对其意见或是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只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另外美术学习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力来感知和把握事物的形状、材质、结构以及色彩等显性特征,经过感知后掌握事物的本质,并将其特性记住后再进行分析或绘画等操作,因此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感知能力的提升,也提升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2)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美术教育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美术文化,首先美术作品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出现,都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比如国画中的竹子,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为了表现竹子的高尚情操。其次有一些国外的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了解国外美术发展的历史,以及国外的美术家他们的作品作风,并能通过作品的鉴赏教育学生的思想和态度,比如鉴赏人们在辛勤劳作时的作品时,就可以教育学生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靠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用汗水换来的,让学生能学会珍惜。最后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学习不仅可以教育学生以往的人们是如何利用色彩的组合来突显建筑的特点,而且也可以教育学生不要破坏历史文物。比如现如今很多的文化古迹都被人们的不合理管理或是任意的毁坏等方式,导致很多作品跟原样有所区别,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面对这一情况就会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保护文化古迹和历史文物做出一定的贡献。

(3)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的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绘画、制陶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因为就算你非常了解绘画或是制陶的理论和步骤,如果不进行尝试一遍,是不会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是会存在很大差别的。比如很简单的调色彩的比例,教师只会告诉学生比例是多少,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来把握,如果不进行尝试,就不会很好的把握,也不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另外如果学生能自己亲自完成一项作品,并且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

(4)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美术学习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来完成的,比如需要外出写生时,虽然有教师带领,但很多事情还是不可预知的,因此让学生之间有互帮互助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另外在课堂教育中,如果教师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分配,比如现阶段的服装搭配形式是怎么样,这就需要从不同的年龄段来进行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同心协力,分工明确,互帮互助也是不可少的。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也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创作一个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很好的方式,因为它的创作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基础,技巧,更需要情感和灵感,比如在进行素描时,不仅要注重人物的外形,穿着等方面,还需要将人物的神态、灵气以及情感等方面因素突显出来,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加上一定的创造能力。美术本身的形象感和情感,加上美术教师的独特教学方式和缜密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观察力和感知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了基础,所以说美术教育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

4 结语

鉴于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且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研究了美术教育在高校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5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韩红利,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3(10):113-113

[2]王林,谈谈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J],考试周刊,2013(24):176-176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特点

美术教育专业是各级各类高校中开设得较普遍的一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美术文化和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掌握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就必须围绕“美术教师”培养而开展。

过去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有较大的偏失,这一偏失不仅在于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人才很难培养出来,而且我们高校里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合理局面。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基本套用“专业美术”的培养,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获得的培养,学生获得专业技能不是为了以后从教,而是指向了“美术家”。对于教师职业的能力仅仅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点皮毛。即便在校期间有些教育实习的经历,也大多没引起学生与教师的高度重视,没摆正“美术教育”专业自身的教育目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既有学校教育科目的共性,也应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个性,美术教育的这种独特性是制订其教学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为了适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及学习,笔者将其教学的特点归纳如下便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

1形象思维的自主性

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对美术造型语言的学习与把握,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死标准,它不同于数、理、化的公式,它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借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活动,才能懂得作品的含义和造型语言的运用。例如对一副美术作品的欣赏,即使有老师的讲解,由于学生存在知识接受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造型语言也是一样,同是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处景物,不同的学生表现的画面是不同的。在美术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对美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感受、鉴赏,以及艺术创作(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流露与审美理想追求等来培养与实现的。其特点是“寓教于乐”,凭借形象的感染力而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这一基本特点,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与个性特征认真观察,根据学生在教学中完成的作用来判断他们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学生的个性。

2脑、手并重的实践性

美术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必须脑、手并举。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无论是平面或空间技能训练都离不开动手。从美术创作学习来说,学习者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发现、艺术构思、美术传达的思考。因此转变美术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技法中心论”就显的十分重要。但美术教学还是不能没有技法训练,而是这种技法训练就是既动脑又动手,尤其在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学习时,美术教学动手训练甚至要超过动脑,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在思维能力上获得提高。例如在素描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学习领会了素描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之后,要想把素描画好,必须不断地思考、临摹、写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地实践,绘画技能已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最终掌握素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

美术的教学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各类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都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众所周知,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受到智慧、动机、性格、家庭、学校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交互影响,创造活动涉及方法和技术,但最为重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超越和创新的意识。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有效的教育门类之一,但是在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一定的模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状态作自由发挥。当某种美术课类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既能按教师的启发去思考,又尽可能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依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创造出来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应该受到我们教师的鼓励,在不断的鼓励学习中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从而形成相应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我们应充分估计到,否则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受影响。

4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的矛盾性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各人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程度差异较大,一个班级学生的美术水平也因此呈现出较多的不同。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美术教学设计又应以集体为主,原则上对全班学生都有一定的统一要求和规定,这就自然产生个性操作与集体教学的矛盾。例如在对同一模特的素描写生时,有的学生善于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效果上。因此针对这一现状特点,教师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的关系,使所以的同学在美术教学的大环境中均能获得发展。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的关系,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均能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广博的美术知识,具有胜任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在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艺术审美品格与真诚的艺术态度方面,不断地追求高要求,而且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水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美术教育的教学特点,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 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 “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智力 学习模式 自由空间 创造力 感受美 本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44

1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概述

1.1 幼儿美术教育的含义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还没有得到开发,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这时需要一把钥匙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美术教育是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生活的体会,对自然的感受和自身对美的理解,用幼儿自身独特的视角传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1.2 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绘画技能,更多的是开发智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其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幼儿的敏锐力,易发现事物特殊之处;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变通力,触类旁通的弹性思考能力;独创力,独立思考、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续追求美好的能力。

2 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2.1 打破固定学习模式,鼓励自我创造

首先绘画必须是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的,有了兴趣才有创作的欲望。现在大多数老师以一定的衡量标准来要求和评论美术作品,这不仅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而且禁锢了自我创新的思维。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是创新意识的启迪,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想象,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融入到绘画中去,用画面表达内心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条件约束,只要想到什么就可以画什么,充分体现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2.2 幼儿美术教育的缺陷

2.2.1 照搬成人教育方式

每个幼儿就如一张洁白的纸,在这张纸上,可以任意绘出各种图案。若对这张纸设置一个框架,那么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教育方式或许对成人来说很适合,但是运用到幼儿身上就会有“副作用”。让幼儿照葫芦画瓢,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束缚,久而久之,模仿和惰性就会吞噬他们的创造兴趣和信心。

2.2.2 教师忽视幼儿的个性和性别对绘画的影响

男孩子会喜欢画一些楼房,飞机,汽车和机器人等,而女孩比较喜欢画一些花、草和一些小动物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幼儿的一些个性特征。一些老师很少去分析这些,从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一味强调统一,令幼儿画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使他们丧失了绘画的乐趣,甚至对绘画产生了抵触心理。

2.2.3 盲目和不科学的评价标准

作品的好坏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绘画也不是单纯为了得到所谓的好评才画的。绘画是对美的理解和诠释,不论画的是什么,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教师以成人的眼光和观点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对幼儿创造的兴趣尤其是对包含其中的丰富、新奇而天真的想象不理解,以成人的思维去理解幼儿这一时期的想法是不合适的。

3 幼儿美术教育的措施

3.1 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令幼儿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和创造动力。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激发幼儿在识别周围事物的形状、色彩、构成等的同时,积极思考。

3.2 培养创新意识

幼儿学习美术更重要的还是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使幼儿发挥想象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不要以“像不像”、“颜色和不合理”、“构图饱不饱满”来给画定位,这样模式化的教学会阻碍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3.3 美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个内容。虽然手工制作只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但是手工制作在儿童绘画教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手工制作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对绘画的兴趣更浓郁了,使幼儿的操作能力更加灵巧,想象力和观察力都能大大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3.4 改进评价体系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要以更科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以幼儿的视角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幼儿美术作品,教师尽可能不要以分数下结论,可以发表一些积极地评论,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针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启迪指导。

4 结束语

幼儿美术教育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真正地潜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美术教育活动应该是自然而然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情感,然后通过美术这个平台表现出来。在美术教育中,解放幼儿的天性,使他们在不受任何约束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必顾忌老师批评,表现出本色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单传英.幼儿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程太明.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3]施良方.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2003.

[5]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2.

第9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第10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制度地不断完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对美术的认识仅一味的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内容和态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事实上美术教学的环境急须改进,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共同努力,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使美术教育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现状

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学校美、体、劳等教育带来了佳音。但由于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并未真正理解和认识,或者说,还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因此,美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并未得到好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支持。相反,这种对美术偏见的心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在中学美术教材上不难看出,有大量的内容是模型制作,回忆情景故事等内容。这样一来美术课就成了一味的去让学生体验与美有关的趣味性而降低了课程抟授知识技能的要求。在教材内容深度上也不够,重在鼓励所有学生的参与,不断降低标准,真正用于创作的过程简单,趣味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特殊技法、抽象作品,衡量的标准模糊,含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作品成功的偶然性因素很多,这些内容在中学美术教材中我认为要少。这种教材使学生无法系统掌握美术课重点内容绘画语言,实践就更谈不上了。所以根本就没有起到为高校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作为美术科,在学校教育中应与其他学科具有完全等同的地位,学科的重点就应当是传授知识技能,兼顾趣味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因此,我认为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对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检查。为了追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着范本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仅有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甚微。

就目前美术教育的现状而言,美术学科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习惯,能够使人格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辨明真假,美丑、善恶等道德教化功能,美术教育同时还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观察力、创新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个人潜能得到发挥的作用。美术教育还有着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高情商,有效提高学生交往和合作能力和培养其自信、大胆、大气与勇于承担责任的个性品质。

对此,我们在了解了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后,我们应正确认识美术科目的重要性,提高美术科目的课堂魅力。

一、增大投入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观摩和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可是这些资料和展示的仪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美术不是主课,得不到重视,因此学校对美术科目的软、硬件投资比重较轻,对美术教师的工作也不是很支持,这样既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得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变得苍白无味,大大降低了美术课的吸引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努力上好美术课

有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这种做法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学生对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我认为任何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都会意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有选择的利用教材在坚持大纲的原则下,有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甚至我们还可以编写自己的本土教材,不断地优化和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营造艺术氛围,不断地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美术课。

我们应当突破以往偏重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训练的藩篱,在行动上和教学方法上有新的突破。给美术教师和中学美术教育应有的尊重和与其教育本身应有的地位,而不能失之偏允。而作为美术教师本身则应当正视中学美术教育,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完善个人品格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喜欢上并要求上美术课。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同时我们也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1篇

一、对农村美术教育的定位和认识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术不是简单的“画画”,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技能外,还要在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境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更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论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都应该把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真正确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农村美术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都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而绝大多数边远的农村学校,无专业美术教师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多面手”,但在美术基本知识和美术基本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相关的继续教育又不是十分的及时,致使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限制了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农村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的素质偏低,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想解决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提高美术教师师资的数量;(2)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创造参加更多学习的机会;(3)开展各种规模的美术教学研究活动;(4)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5)专人专用,改变美术教师的“资源”浪费现象;(6)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校交流”等改变个别学校美术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美术教育的状况,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农村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要求等方面给整个农村美术教育更多的自,使之能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与实际,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鼓励积极探索,鼓励各地方学校及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将身边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引进美术课堂,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做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农村美术教育真正意义上有所发展。

四、发展策略研究

对于现状,短期内显然是不会自上而下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解决,所以发展策略的着眼点在于从美术教师的主观因素方面做到有所突破或改变。

1.美术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和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美术教师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努力争取创造较好的教学环境。其次,要努力钻研新教材,研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美术教育学,并广泛阅读美术文化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整体素养。最后,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努力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2.改变学生作业形式

取消只能画简单铅笔的白纸作业本,实行作业形式的多样化。绘画类采用活页(以八开专用绘画纸为宜),同时把剪纸、泥塑、手工以及评论鉴赏文章等纳入到作业评价中来,在每学期末可以举办初中年级美术作业汇报展,检测美术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法

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普遍僵化,而且思维惰性严重,对美术鉴赏缺乏独立的思考,往往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懒得去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在鉴赏过程中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把握不住鉴赏方法,丧失了兴趣。比如可以给学生先讲解美术鉴赏的方法(“追问法”“结构法”“艺文相通法”等,具体解释省略),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提高,使课堂气氛活跃、浓厚。

4.主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互动,探求多学科间的联系

在自身钻研业务的同时,应多与同行互动,取长补短,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组织,在开拓性的发展中,逐渐改变现状。其次,美术教师要多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音乐教师沟通,达到学科间知识的最佳对接,使学生在美术课上也能学习到语文中的知识,在音乐课堂上能借助韵律来欣赏美术作品。

第12篇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教育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0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XIE Min, TAN Fei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r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gradually toward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Opium War, by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impact of thought, Chinese art education to break the inherent mode of educa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making art education increasingly common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Chinese ar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1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过渡阶段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其自身早期的形态来看,它是在五代的画院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宋代画院教育模式的确立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对比古代的画院和近代的美术学校,从性质上来看,两者都是以培养专门的绘画人才为目标的专门机构,虽然在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性质的趋同化使得中国美术教育模式走向学校化成为可能。

宫廷画院正式设立于五代,两宋期间最为繁盛,其在为皇室提供绘画作品的同时,还承担了皇家藏画鉴定、贮藏以及培养画徒等重任。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画院是由后蜀蜀主孟昶所创立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后代画院的建设提供了典范,而且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近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画院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其雏形仍然对美术教育学校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准备阶段

明代中后期,西方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开始传入中国,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先进理论、艺术技巧开始影响较为先进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艺术人才。如明万历年间,西洋画随着教士被带入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这与中国写意绘画大相径庭的写实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传教士为了进一步地传播西方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地通过教会兴办学校、画坊,以培养西画人才。久而久之,美术教育学校化便成为民众可以接受“非异端”思想。入清以后,中国向西方绘画“取经”、与西方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从理论成果来看,有年希尧的《视学》(系以画家安德烈奥・波佐的著作《透视画法和构图》为蓝本转译的);从交流合作来看,当时有许多西方绘画人才担任皇室家族绘画人才培养的老师,如Lgnatius Sickeltart、Denis Attiret、Joseph Panzi、Joannes Damascenus Sallusti等。显然,西方的教学方式也随着这些教师渗透到学生身上,并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可见,自明清之际,讲究透视、色彩、光线的西洋绘画开始不自觉地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视觉方式,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变革阶段

3.1 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真正付诸实践

使得先觉醒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的发展情况,并逐渐地意识到本民族多方面的诟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在击碎了“泱泱大国”美梦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先进人士向西方文明低头,主张“师夷长技”来寻求自身的变革。

期间,东学西渐的风气日盛,政府不仅在器物层面下功夫,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大举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以及军事学堂。绘画虽然并没有以一种“纯艺术”的正统身份正式地进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但其是造船、设计两门课程必须所要掌握的技术,因而其作为一种服务性或技术性的学习内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电报学堂、江南陆师学堂以及天津中西学堂等都设有绘画课。

“经世致用”以及“实业救国”是当时特殊社会环境下必然的趋势,因此绘画课基本上是作为一门技术性而非艺术性的课程展开教学的,比如机械制图。纵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其确实将美术引入了学校教育体系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形态也在真正意义上付诸实践。

3.2 美术课堂进入普通学校

从制度层面来看,癸卯学制的实行对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功不可没。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的学堂章程,其于1904年1月开始公布施行。该学制在明确了学堂立学宗旨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和关系,为中国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的操作提供了指导。这一新式学制将教育分为三段,分别为小学教育9年,中学堂5年以及高等学堂,并确定了不同段级的课程,其中图画在初等学堂中是作为机动性的课程出现的,学制中注明“可增加手工、图画1科或2科”;在高等小学堂、中学堂中,图画则是主要的课程之一;至于高等学堂,图画不设专门教学门类,但在设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以及建筑学等工科大学中开辟有绘画的课程。虽然,图画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新式学制在制度的层面上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学校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之后,1906年颁布的《通行各省优级师范选课章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及1907年颁布的《奏陈初等小学教科书情形》等分别对图画课的设置、图画教员的考试科目以及教科书的设置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从具体实践来看,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902年开始筹建,并于1904年10日正式开学。学堂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化的特征,如全堂分设有3科,分别为3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速成科以及1年毕业的最速成科,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几门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图画已经被纳入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之中。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同时,在教学体制上也有所创新,如教学宗旨由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转变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在图画课程上的改革也有目共睹,如增加了图画手工等选科和补习科,延聘日本教员担任图画等学科的教学等等。在图画教育的性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小学所开设的图画课程具有了美育启蒙的性质,美术艺术性的特征较为突出,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美术课。这既是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实践。

3.3 专业美术教育学校化

3.3.1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社会个体或私立机构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私立学校往往比国立学校更加灵活,因此其往往比国立美术学校出现更早。中国较早出现的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由周湘留学回来后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海油画院附设中西图画函授学校”(1917年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其不仅给给中国新兴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私立办学风气的盛起。中华美术学校初设图画科预科一班,学制半年,1918年夏,又增设图画科本科、图画手工科,主要教授滑稽画、背景画、照相术等。正如他人所说,“周湘的弟子占了油画界的半壁江山”,像刘海粟、陈抱一、张眉孙、丁悚、丁健行等受其教诲者都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名家,由此足可见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的优越性。

1912年,由刘海粟所创建的“上海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图画美书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以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革命式的教学改革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如其首创国内s体女模特人体写生课程、旅行写生教学模式以及首创专业性美术杂志《美术》等等。其大胆突破封建传统的勇气和中西合璧的包容情怀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评价其为:“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自此之后,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冒芽,如1918年创办的私立北平美术学校、1919年创立的武昌美术函授学校和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创立的苏州美术学校等等。

3.3.2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国家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由先生所倡导创办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于1918年成立于北京,后曾多次更名和迁址。其将本科设为中国话、西洋画以及图案三系,倡导图案和绘画平行发展,实现“以书法专科助中国图画之发展,以雕刻刻助西洋图画之发展”。

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乃至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28年由所创建的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院的前身),著名画家林风眠担任该校首位校长,后又更名为杭州国立艺术院。其设预科2年,本科3年,设有国画、西画、雕塑以及图案四个系以及预科和研究部,其在《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素描即使造型艺术的基本;注重中西艺术的交融,重视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国立艺术院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倡导艺术运动为促进社会美育的主张,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4 结束语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既是教学模式的学校化过程,也是美术教学体制制度化的过程。在其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中,其一方面以西方美术教育模式为先导,汲取其精髓,如国人到欧洲等地留学,另一方面勇于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验,如开办学堂等。总而言之,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重点扶持学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