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时间:2022-10-06 19:5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国经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跨国经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

一、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及表现形式

外汇风险是因汇率波动造成的经济行为主体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尤其指蒙受损失或丧失所期待利益的可能性,通常还将承受外汇风险的外币金额称为“受险部分”。中国石油企业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外汇风险表现如下:

1.交易风险,也称为“交易结算风险”。其产生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交换。以外汇买卖为业务的外汇银行负担的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

2.折算风险或会计风险。其产生于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期末进行报表合并时,对不同币种计价的公司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按本币折算后形成账面利得或损失。

3.经济风险。其主要是由于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而引起的石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发生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前述两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都是暂时或一次性的,且影响面不大;而经济风险引起的公司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变化,常常影响到公司的方方面面,并且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的防范

1.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与石油企业结算的某一具体交易有关。其风险防范策略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是交易的内部防范技术和外部防范技术。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指石油企业内部用于防范和降低外汇风险的方法。如:外汇净头寸调整法、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通过风险分摊防范交易风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资金收付时间等。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石油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其具有较低的成本;除内部管理技术外,石油企业还要积极运用交易风险的外部管理技术。石油企业可以和银行合作或进入市场进行外部套期保值,如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权交易等。开展外汇交易是一种实用、直接而科学的方法,但其成本较高,交易也较复杂。

2.外汇折算风险防范。由于折算损益是一种会计账面上的损益,一般并不涉及石油企业真实价值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未实现”的性质,除非有关的会计准则规定必须将所有外汇损益在当期收益中予以确认,一般来说石油企业不必仅为了改善会计成果而进行折算暴露的抛补,因为折算损益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薄记收益”,而抛补交易上的费用损失则是实际的现金损失。折算风险控制战略的核心是:增加硬币资产、减少软币资产,同时减少硬币债务、增加软币债务。这样的战略可以通过调整资金流量、风险对冲及资产负债表保值等方面的策略来体现。

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或币别,以减少子公司当地货币折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计价,进口用当地货币计价,投资硬币证券,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贷款;间接的方法有: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转移价格,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的支付,调整子公司间账款的提前与延期支付或收取。在预期当地货币升值时,资金调整的程序正好与贬值情况相反。

风险对冲是指两家子公司之间或多家子公司之间相互交易的账款进行相互抵消结算。如果结算涉及的方面较多,一般需要设立一个中央清算中心,由它把各个子公司的账户联系在一起,按照彼此抵消后的结果进行结清支付。

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也是一种有效防范折算风险的方法。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所使用的各种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在数额上相等,以使其风险头寸转换为零。

3.外汇经济风险防范。对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来说,外汇经济风险主要是汇率的变化导致石油企业风险暴露从而造成损失。所以对其管理,首先应该站在石油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来进行,不应该是权宜之计,需要做长远规划。可从生产调整和财务调整战略角度做出抉择。

(1)生产调整战略

①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上升,国外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下降,所以石油企业应设法利用较便宜的国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国外投资办厂,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

②转移生产。如石油企业在世界不同国家设有工厂,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汇率变动情况,将生产任务在不同国家的工厂之间进行转移,增加在货币贬值国生产,减少在货币升值国生产。

③设厂选址。单纯从应对经济风险角度看,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一个有意设立新厂的石油企业,可考虑选在货币贬值国建厂。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货币升值风险的重要措施。

(2)财务调整战略

①资产债务匹配。即石油企业将融资的来源与未来将要获得的收益进行搭配,以消除因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如若石油企业拥有以美元计价表示的大量出口业务,那么,石油企业就应当将其部分债务也以美元计价表示。

②业务分散化。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是防范经济风险的有效战略。

③融资分散化。如果两国的利率差额不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率,石油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借入利率低估的货币资本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

④营运资本管理。其基本方法是石油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贬值时,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子公司以当地货币表示的利润转到母国;反之,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升值时,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利润转到该子公司。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通过运用跨国经营理论,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现状以及比较优势,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第3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日趋开放的大背景下,跨国银行不断扩张自己的阵地。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主要是其具有的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还包括客户服务的需要、全球布局抢占市场的需要和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

跨国银行理论中分析了很多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动因,但是对于中国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加以具体分析。本文在对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动因的一般分析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

一、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动因的一般分析

对跨国银行进入一般动因的研究很早就在理论界展开。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邓宁的“折衷理论”(ILO理论)。这一理论最早产生并应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后来有关学者将这一理论延伸到跨国公司领域和跨国银行领域。根据这种理论可以认为,跨国银行的进入是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外部市场不完全两个假设前提下,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实行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内部化使用,可以比非股权式的转让带给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更多的潜在利益。对于跨国银行来讲,内化优势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资金在跨国银行之间转移的可能性与成本、客户合同的有效性、转移定价的控制、信息收集网络和盈利波动的潜在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中间产品难于定价、商业机密难于保护,存在着不完全的外部市场。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缺陷,跨国银行必须通过其信息和客户资源优势的跨国界延伸,组织内部市场来保存其特有优势。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对外战略有着紧密的关系,银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无论如何对实体经济都存在着依附关系,实体经济对外投资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这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由于国际专利制度或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该企业在某个时期在这些资产的拥有上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跨国银行的所有权优势体现在:熟练员工与管理才能的获得性、有利的金融资源、广泛而高效的银行网络、跨国经营知识与经验、服务特殊客户群的技能、信用状况、银行产品的差别化、影响力等等。所有权优势是跨国银行海外经营的优势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拥有这一优势意味着跨国银行能够克服东道国银行的在位优势,从而拥有与这些国内银行进行平等竞争的能力。

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这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相对便宜、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等。区位优势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跨国银行的区位优势可以细分为:管制框架、有效的利率差异、不同的经济状况、银行的国别性、社会经济差异。在银行的跨国经营中,区位优势只是作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发挥作用。其无法单独解释跨国银行为什么能与国内在位银行展开有效竞争。

在以上这三种优势的基础上,学者们又不断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跨国银行海外投资的动力,如“追随客户(Client following)”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跨国银行进入的基本动因。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

用以解释跨国银行海外投资动因的理论有很多,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鉴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笔者试图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驱动力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 转贴于

客户服务的需要。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外资银行必然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正如前面的内部化优势里讲到的,银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无论如何对实体经济都存在着依附关系,实体经济对外投资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银行业是一个信息敏感性行业,在银行业市场开放初期,外资银行往往出于为其所在国客户服务的需要,跟随客户进入中国市场,为其客户提供比中资银行更加完善的服务,以维护其长期所形成的客户关系。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取决于其在中国潜在市场的大小,潜在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于其所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产业经济的调整,使得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我国对外市场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外国资本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的限制逐步取消,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成为国际银行抢滩中国最为直接的动因。如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德国德累斯登银行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日本丰田公司等。

全球布局,抢占市场。如果东道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而且社会平均资本收益、预期经济增长率和股票市场资本化程度较高,但银行业税率、东道国国内银行的平均效率较低,跨国银行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利用高效率的经营在东道国取得高额利润。因此,外资银行正是在看好中国市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利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银行业经营效率低且不良资产率高,难以与外资银行形成有力竞争的机会,抢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作为其全球资产配置中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单元,以延续其盈利的增长期。

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双边贸易量等均对国际银行决定是否进入存在影响。在中国外资银行市场上一直非常抢眼的汇丰银行,与其总行起源自香港不无关系;同样,作为东亚经济圈内重要的经济主体,亚洲的跨国银行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的跨国银行构成了我国外资银行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分散经营风险。按照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随着跨国银行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范围的扩大,原先在一国经营时的某些系统风险在国际范围内可以通过国际投资组合变为风险系数有效降低的非系统风险。考虑到银行本质上经营风险的特征,降低风险水平显然有利可图。中国持续了二十余年的稳定发展造就的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态势,尤其是中国经济在亚洲的金融风暴中的优异表现,无疑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这种信息的提升对于跨国银行选择中国作为全球风险战略的重要环节无疑非常具有影响力。

外资银行在技术、管理、服务网络、资产质量、资金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足够的动力和能力使得其在华市场上的份额必将逐步扩大。外资银行可能不会耗费最大的成本来建立庞大的机构网点,而是更多的通过外资并购的形式入股中资银行,这样一方面可以绕过政府的政策限制,规避对外资银行网点和业务领域的限制,更快的抢滩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通过入股、从地域、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三个方面更广泛地深入中国市场,既快速扩张自己的网络,又消灭了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新建投资

跨国银行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在新银行中,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全部股权参与,即设立独资银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权参与,即设立合资银行。

(二)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国银行为获取对另一国某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收购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行为。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二、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分析

(一)新建投资的优势

1.新建投资使银行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新建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受外界的干扰较少,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能使跨国银行在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资的风险。而跨国并购则不同,要受被并购银行自身条件的限制。

2.新建投资的成功率要高。经验数据表明,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创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过并购方式而设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银行也同样。因为投资新建的银行是母行的附属机构,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很难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而且被并购银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适合收购方,收购方在对此加以改造时,可能遭到习惯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任一阶段没处理好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1.跨国并购可以使银行迅速进入并占领东道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通过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而新建投资只能依靠自己开辟市场,而且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2.跨国并购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对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采取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措施,对新开设的外资银行分行的业务范围也有很多限制。通过并购,可以规避政策障碍,绕开这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伦敦的金融机构已经趋于饱和,外国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的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通过并购与目标机构融合,可以实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当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时,这种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一)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

跨国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可以优先考虑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目前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大银行,可以优先考虑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工行、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但缺乏国际经验,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并不具备优势,要根据东道国情况灵活采用两种方式。

而对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采用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新建投资的开办费用,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以来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拓展业务网络,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

(二)考虑东道国市场情况。

1.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以及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一般来说,在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以避开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条例的限制,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两种进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国鼓励银行并购,以加速银行业集中,促成经济规模化发展,在这些国家,最好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

2.考虑东道国市场与本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如果两国市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则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跨国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

3.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当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低时,竞争压力小,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相反,在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中,一般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因为当有新银行进入时,原有的市场在位者往往会做出激烈反应,以维护他们的市场影响力,采取并购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摩擦。

(三)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是成本问题。可以用托宾的理论解释: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当Q

参考文献

[1]慕刘伟,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马文科,林之诊,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理性选择,金融时报2003,5(12)

[5]陈卫东,刘康,析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革模式选择,中国金融,2002,(12)

[6]冯嗣全,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跨国并购抑或新设投资[J]当代财经,2003,(12)

[7]许南,从并购路径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J]金融论坛,2005,(01)

第5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2日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已经发展和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整个世界融合成一个由麦克卢汉提出的“世界村”。目前,跨国企业已占全世界企业总数的60%以上,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跨国经营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它们不得不在与自身文化差异较大的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这种文化差异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大挑战。美国学者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因素所招致的结果。跨文化管理的成败决定着跨国经营的成败,如何协调和解决文化冲突成为跨文化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管理的涵义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指出要把文化与管理联系在起来,他认为管理就是一种文化形式,从而提出了“管理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管理的基础。文化是管理活动的环境,文化萌芽出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一切管理思想都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之中。文化模式决定着管理模式,管理是随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而发展的,离开了文化土壤,管理是不会存在的,它受到文化的约束。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最终决定着管理的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东道国企业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手段,强化跨文化沟通,克服跨文化冲突,并在融合双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组织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有效管理,核心在于解决文化冲突,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出现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时,通过文化整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矛盾,从而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

三、跨文化管理研究的追本溯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管理其实不是一个新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贸易往来。早在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等进行海外贸易时,他们就会对不同习惯、信仰、语言、思维方式和观念等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尽可能避免发生文化冲突且完成商业交易。其实这些活动就是在从事一种跨文化管理活动,尽管如此,跨文化管理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跨文化管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剧是开展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客观原因,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的屡屡受挫是开展研究的直接原因,同时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企业管理的成功也是导致研究兴起的重要原因。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初衷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研究中,较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是两位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斯托特柏克,他们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理论;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这六大价值取向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都不尽相同。这种理论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理解许多文化差异,但是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除此以外,还有:(1)霍夫斯泰德阐述了五个跨文化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导向、长期导向/短期导向;(2)冯斯·川普涅尔提出了七维度分析模式;(3)霍尔提出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理论;(4)爱德华·郝尔认为,正确识别不同的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5)阿德勒的文化协调配合论,他提出了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协调的方向、处理办法和好的建议;(6)南希·爱德勒提出“文化上的协调配合”论,并且提出跨文化组织解决文化冲突的三种方案分别是凌驾、折中和融合;(7)莫朗提出了跨文化组织管理理论,等等。

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外商的大量涌入及我国“走出去”公司的增加,产生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从而引起企业管理者、理论研究者等的关注,才真正地着手研究跨文化管理课题。我国学者是在借鉴一些比较成熟的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着我国的国情,对跨文化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里只介绍部分内容:(1)俞文钊和贾咏提出的共同管理文化的新理论与模式(CMC);(2)俞文钊和严文华提出整合同化理论;(3)陈晓萍在《跨文化管理》中着重对跨文化管理进行深入地研究和阐述;(4)张素峰在《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中,叙述了跨文化管理有四种模式如企业文化主导法、当地文化主导法、母国文化主导法以及文化嫁接法,文化差异从冲突差距到融合一致,进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文化冲突中实现跨国经营活动;(5)黄年根在《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一文中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6)以席酉民为项目主持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政策的研究”中,其子项目十“跨国企业集体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对跨文化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等等。

四、跨文化管理研究展望

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跨文化管理,成为当今企业家和理论界必须积极应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跨文化管理作为化解文化冲突的一种方式,需要增强不同文化间彼此的了解和理解,进而达到文化间的交叠与融合。

通过回顾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让我们关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这也是我们开展跨文化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从上世纪中期到现在,中西方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不同角度、学科、层次等交融的局面。纵观国内外对跨文化管理领域的研究状况,人们逐渐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跨文化管理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众多学者从风险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等多方面出发,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也提出了如何化解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问题以及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跨文化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且对众多跨国公司进行成功的跨国经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加速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更为不同文化间畅通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社会在变,时势在变,我们仅依靠前人的理论成果去解释和解决当前的新问题,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大研究领域范围,转变研究方向,更新研究方法,采用最新研究工具和技术。在我们进行跨文化管理研究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这些研究理论。我国对跨文化管理研究还刚迈出起跑线,我们需要不断借鉴西方跨文化管理理论的精髓,同时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创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跨文化管理理论和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兴山,跨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2008,2

第6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オ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23.1万户(不含313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企业总数的99%以上。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 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2008年底和2009年上半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中小企业遭受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对于外向度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影响尤其严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消退,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但在危机中投入的大量货币正在形成通胀的压力,各国企业面临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中国的中小企业在2010年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发现并把握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自身的优势,在新的经济增长形势下获得高速的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和考虑,围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SWOT分析把环境分析分成“机会和威胁”,资源分析分为“优势和劣势”。本节针对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动态变化,分析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明确自身现在和将来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一)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会

1、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2、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次,使高层决策者与基层执行者面对面,更容易从实际出发及时进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信息技术,从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使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宣传自己的产品信息,将产品在第一时间投放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3、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的配套扶持

我国政府己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扩大就业、发展外贸、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鼓励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海外投资,在资金、外汇管理、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又实施了一系列完善外经贸调控体系的政策。

(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威胁

国际市场的经营环境诡谲多变,当企业在选择最适当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时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必须考虑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承担的外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

1、政治风险

区域性社会动乱、国际禁运、种族歧视、贸易保护主义、政府的限制性政策(如外汇管制)等都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构成风险。其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近些年正以技术标准、绿色环保、食品安全、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壁垒形式日渐猖獗[1]。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甚至有政客明确要求本国政府鼓励国民优先购买国货的极端现象。这些情况虽然难以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却不能不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所顾忌。

2、经济风险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势必影响与其有贸易、投资关系的他国企业的经营。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依赖外部市场的我国众多企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就是一个现实事例。常见的经济风险有国际市场原材料供求发生巨幅震荡以及由此导致的价格波动,国家的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变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外向型企业的经营。

3、市场竞争的风险

国际市场的横向竞争环境和纵向供求关系远比国内市场情况复杂和严峻。除了在数量上存在更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市场对企业的行为规范亦有更多限制,对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要求更加苛刻。在某些情况下,质量引发的问题也许会招致企业承担巨大的连带赔偿责任;而简单的低价让利行为也可能因涉嫌倾销引发制裁。

4、法律风险

从事国际贸易需要对本国和目标国相关法律以及世贸规则有所了解,确保自身的依法经营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在正常的国际经贸活动中难免有时与合作方发生业务纠纷。当纠纷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时,法律的适用、裁决的执行等都将因当事各方的不同国籍而变得复杂,自身权益的有效维护难度很大,相关的费用成本亦是不可忽视。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1、产权优势

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2]。

2、技术优势

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更能适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

3、经营机制和规模的优势

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集群企业的内部化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劣势

1、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产品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化观念淡薄、自律性和网络化组织欠缺、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不够等,都严重地制约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形式,应对不了不断出现的问题。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3]。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甚至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因此,科技的提升已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大障碍。

3、缺乏有经验的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

外贸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深远的战略视野和敏锐的市场眼光、丰富的操作实务知识和经验、通晓国际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实力薄弱,社会影响力较小,更是难以吸引高素质国际型人才,普遍存在缺少对外经贸业务、管理、技术人才的情况[4]。

4、缺乏融资渠道,筹资困难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外部资金来弥补缺口。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本实力较弱,信用等级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大。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有35%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其中的60%多是由于融资困难所致。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产品技术与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甚至会主宰市场的成败。中小企业产品在国外时会直接受到本土产品的冲击,在价格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钟情于本土产品。因此,塑造和培养一批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就成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搏杀的关键。

1、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OEM),即一些大企业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制造,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生产制造流程交由别的中小企业完成,承接生产业务的中小企业就被称为OEM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被称作OEM产品,产品上不加注制造企业的任何标识,而是按照品牌所有方的要求加注指定的品牌。我国中小企业应借OEM使产品走出国门之机搜集海外市场的信息,了解对方国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熟悉国际竞争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贴牌生产,提高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促使企业自身改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了解世界市场最新产品的情况,根据这些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对自主业务进行调整。

2、创立品牌

创立品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项花费大、时间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在品牌创立和推广上,作为中小企业在品牌国际化创立和推广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商品输出,利用外国商家的营销渠道来创建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可充分利用外商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信誉,帮助自己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5]。核心品牌形象的树立不只是做广告,还应该包括国际公共关系的建立。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在企业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而促进企业本身目标的实现。

(二)利基战略

所谓利基战略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复合战略,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进入壁垒,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6]。

1、特色产品的选择

产品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核心和物质载体,为避免和大企业正面交锋,我国中小企业在选择产品策略时,应紧紧围绕是否能发挥企业特长、形成优势来进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从特色经营下功夫,生产和经营与众不同的产品,实现以特色取胜。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大的企业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使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2、投资区域的选择

鉴于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因而,中小企业可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着力挖掘市场优势。近年来,拉美地区实施开放政策,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各国对该地区的跨国投资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中小企业可借该地区引进资金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同时,东欧、中亚等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传统友好国家,我们也可以发挥其拥有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积极渗透东欧等国的市场,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

(三)地域集群化战略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由于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人文情结,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域、血缘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分工网络,形成大大小小的企业地域集群,每个企业只专业化生产一、两种成本最低的零部件,产生规模效益。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形式,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国际化经营中谋求比单个小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获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这既可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可以避免中小企业各自为政所造成的恶性价格竞争。

(四)人才战略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五)借力战略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孤军奋战、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几率是低的,必须适当得“借力”,也就是借助外界的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契机,主动自觉、有选择地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来“借力”[7]。通过政府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来借力,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融资困难。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向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优惠贷款,中国政府首先应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或地区投资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其跨国经营的正常发展;其次,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最后,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培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股票与债券发行应适当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鼓励与支持有经营实力的中小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应对策略;环境与趋势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同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还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务事业的拓展,也为财务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发展余地,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代,加入WTO,跨国经营趋势又在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财务是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和企业的人事任免等,因此,可以说,抓住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的主线。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对国内企业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等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各种条件或因素。在这些条件或因素中,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可控制的,主要包括内部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及人员素质、会计信息系统等;一部分是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更多的只能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这部分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税收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1.经济全球化浪潮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己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己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2.知识经济的兴起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

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3种形式,同时也是3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J.Bulll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三、新环境下应对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③我们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缺少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也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因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②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③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④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2.新形势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产,发挥集团优势,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企业集团公司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三种。

第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财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集权式的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资产重组、贷款、利润分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第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分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财权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第三,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是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此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企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蔚.成功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第9篇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包括: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具体范围包括:

1.休闲旅游2.旅游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3.城市旅游4.旅游规划 5.旅游目的地形象6.旅游区域合作 7.旅游市场营销8.旅行社集团化研究 9.旅游企业管理10.饭店业发展趋势研究 11.旅行社发展趋势研究12.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3.旅游服务管理14.旅游产业集聚 15.生态旅游16. 旅游电子商务

毕业设计地点可以在学校内、科学研究单位、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只要有研究、开发环境即可。时间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原则上一人一题。

三、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1.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3.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5.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研究 7.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创新 9.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11.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13.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思考 15.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 17.旅游规划失灵与利益主体分析 19.旅游规划中的SWOT分析

21.论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3.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 25.论旅游规划的基本功能

2.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6.旅游事件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8.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0.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12.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 1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16.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8.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关系辨析 20.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2.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 26.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27.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问题 29.旅游地品牌与形象规划

31.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33.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5.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 37.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 39.论旅游地形象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41.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 43.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 45.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47.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的几点思考 49.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51.生态旅游规划的功能空间分析 53.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分析

55.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 57.关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59.旅游规划运作的项目管理探讨 61.旅游服务创新分析

63.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演变及其对策 65.我国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7.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浅析 71.旅行社低价竞争的原因分析

7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75.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 77.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探讨 79.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

81.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83.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85.信息时代旅行社战略管理的思考

87.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89.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91.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与战略选择 93.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95.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97.主题饭店发展模式的创新

99.浅谈激励理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28.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30.“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研究 32.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 34.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36.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 38.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 40.区域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构建 42.试论旅游目的地的定位

44.政府主导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研究 46.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48.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50.生态旅游规划的层次分析

5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要求 54.旅游需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56.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58.我国旅游产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60.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 62.旅游管理中挫折心理的运用 64.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探析

66.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68.论体验经济下的营销创新

70.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障碍分析 72.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 74.中小旅行社未来发展策略浅析

76.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动因与模式探讨 78.旅游企业信用缺失及其管理对策 80.论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82.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84.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6.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88.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探析 90.试论旅行社业的危机管理

92.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 94.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 96.中外饭店集团比较研究

98.论饭店资源激励机制的系统建构 100.现代饭店管理中激励方法的研究

四、毕业论文步骤

选择题目、收集资料、计划进度、前期准备、论文设计、资料整理、撰写论文、答辩。 1.选择题目

可在参考课题中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也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把握选题内容的“质”与“量”,确定该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

2.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可以做实地调查,做实验等搜集资

料,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应该把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3.计划进度

大致时间安排为: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文献阅读、必备知识、确定题目):一周到两周 (2)构思阶段(题目论证、详细构思、确定大纲):七周到十一周 (3)编写论文(资料整理、撰写论文):一周 (4)答辩阶段(答辩准备、答辩):一周 具体时间安排以教学计划为准。

4.前期准备:了解所选课题的必备知识、要求和设计步骤。在熟悉课题、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设计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文档。

5.大纲设计:用较好的方法对论文大纲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写出详细大纲。 6.撰写论文

7.答辩:一般在1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毕业论文自我评价。

五、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注相关图表等。 1.字数要求:不少于8000字。

2.中文摘要:汉字400字左右。摘要应具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目的:研究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等。

结果:论文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等。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在摘要中分项列出,只需涵盖这些内容即可)。 3.关键词3~5个。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序号。 4.毕业论文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格式书写。

5.论文要求:内容符合要求,分量适度,书写规范,文字通顺,无错别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完整,表面清洁。

六、毕业论文答辩提交的材料

1.毕业论文 2.答辩框图 3.电子文档

4.论文袋(写明作者、题目、袋内材料)

重要说明: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必须提交电子文档(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文件),发送到远程教务部信箱,否则没有毕业论文成绩。

七、毕业论文参考格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 目录

第1章引言

1.1课题介绍及研究意义

1.2相近研究课题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1.3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本论文的目的及工作内容 第2章问题分析

2.1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2.2可行性研究

2.2.1要解决的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复杂性分析2.2.2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3章解决问题

3.1问题设计的总体结构和框图 3.2设计中采用的策略 第4章研究案例

4.1详述理论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4.2分析案例 结论(结束语) 致谢

(致谢对象应该是那些文章作者以外的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提供过帮助的人或机构。应事先征得被致谢人同意,然后方可致谢。致谢的内容必须属实,对被致谢人的贡献应有确切的表达。)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事就是对员工的选择和使用。因此新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往往要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以及对员工的不同使用。我在论文中对MNC在根据战略需要招聘培训合适的员工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归纳和分析,并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 出现的问题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事就是对员工的选择和使用。因此新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往往要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以及对员工的不同使用。哪么这就需要聘用有新技能的员工,解聘哪些技能不符合要求的员工。

MNC在根据战略需要招聘培训合适的员工时,由于其招聘的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受到本国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民族文化、以及有本国的价值观,对事物的态度和好恶所左右,他们所提出的方案及做出的决策等都存在着差异化,这给大多数MNC完成长期、全球目标造成了困难。因此在这处理人事中常遇到以下问题:

(一)因文化差异、习惯不同而导致的管理不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

文化差异的确是一个最令人头痛的变量,然而它又是一个最重要最不容忽视的变量。许多失误就是因为对这些差异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造成的。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海尔是中国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跨国公司,其标志是两个上半身没穿衣服的两兄弟,其产品在大部分国家是受欢迎的。但其产品却在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中遇到不少麻烦。其因是在阿拉伯国家中不允许出现没有穿衣服的人物,这会被认为是对人的不尊敬。所以在阿拉伯国家的妇女都是穿得严严实实的只留出两面个眼睛。很显然在选择在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销售负责人员就慎重些。

(二) 相关人员能力不足

MNC在实施新的战略与政策时,必须有着适合的人员万分和技能组合的强大的管理人员。除非在关键的职位上都已经配置了有能力的人选,否则要实施新的战略和政策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来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其能力,这是MNC在处理人事中的国际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用人不当

古人去:“业术有专攻”。MNC在处理人事中应当全面了解和知晓这些人员的特点、强项、优势、劣势等。如果MNC把一个适合做管理不适合做销售的人员安排从事,到海外销售工作,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中国就有一些公司把对文化毫不敏感的人用在海外敏感的管理和销售的岗位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 缺乏移情能力,存在感知差异

移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做法等。上面讲过了因受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影响、人员之间存在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感知。这也是MNC在处理人事中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五) 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很多问题是潜在的但没出马上表现出来的。所以这也是MNC领导层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

二 对策

心上分析了MNC在处理人事中所遇到的国际问题,哪么如何来解决以上的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 MNC管理都者需要思考和理解文化差异及有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

MNC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矛盾,从而影响了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因些在员工的选择和使用上须谨慎。

(二) 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机制。

要消除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这是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理解和适应,跨文化沟通就当是广泛深入的。存在于不同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和个人素质各层面之间。在跨文化沟通时应尽量使用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的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住处作出完整和正确的传递和表达。

(三)恰当运用“文化移情”。

文化移情就要求人们设身处地考虑他国文化、摆脱自身的本文化的约束,并对他国文化采取较为完整的立场。文化移情也应该遵循适度原则,即既不能移情不够,又不能移情过度。文化移情的适度主要体现在知觉移情和交际移情这两个方面的适度。要贯彻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就必须坚持文化平等性原则,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克服文化偏见和定势等不正常的心态,在跨文化交际裎中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四) 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培训可以使企业员工理解文化的差异,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从而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同时,还可以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畅,另外,跨文化培训也可以使学员学会融合不同文化的方法,从而构筑文化整合的基础。对东道国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可以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对母公司外派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则可以使其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不断克服在新环境中的新文化对自己原有文化的冲击,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的要求。

(五) 进行跨文化整合

虽然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基本价值观方面有所不同,但这些人如果天天在同一家公司,受工作场所同化的影响,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文化,对来自不同的员工进行文化整合。

(六) 实施本土化,招聘当地人员。

在MNC实施对海外战略与决策时,可以考虑在当地招聘当地人员。其好处颇多:可以马上岗投入生产中,公司也可以不用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这样可以减少公司的成本,提高效率。Microsoft公司前总裁鲍尔默对前Microsoft中国的总裁吴士宏讲到,他之所以费时一年,一定要找一个中国人作总经理,是考虑到在中国长期的发展战略。本地人是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市场,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长期性行动。

参考文献:

1.席酉民 主编 《跨国企业集团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刘景雄(美)著 《跨国经营失误的案例》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GMS 风险评价

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云南成为面向东盟国家投资的通道,随着国家和政府把推动GMS进程作为一项发展战略,云南省的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加便利的投资机会,因此不失时机的促进云南省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的。从GMS成立的10多年间,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一条稳妥的投资之路,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整体投资规模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论文主要从制约投资的风险因素出发,总结这十多年的经验,归纳出制约中小企业投资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了评价风险的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开展投资提供参考。

GMS(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由亚洲开发银行于1992年发起的,涉及流域内(澜沧江―湄公河)的6个国家: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机制,也是一个通过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的机制。合作范围涉及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八个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次区域涉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充满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深入一点看,大湄公河次区域腹地涉及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约拥有20亿人口,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有望成为21世纪世界和亚洲新兴的巨大市场。

一、制约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

跨国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动态商务环境中已知及未知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博弈,从某种意义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一个预测、识别、规避和控制风险的过程。由于GMS国家商务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云南省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面临诸多风险因素,据有关最新权威资料显示,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次区域国家的商务风险尤为明显。在60个与我国外经贸交往密切的国家中,在9个风险等级划分中,越南、老挝、缅甸分别为6级、7级和8级;加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实战经验的欠缺和自身抗风险能力的低下、政府支撑方式的缺位和力度的不足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为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在进入GMS国家市场后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诸多困难。本节分析了中小企业在GMS国家投资的风险因素,以让广大中小企业识别对自身构成威胁的因素,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投资行为。

1.政府政策

GMS的建立和推动离不开政府政策[2]的支持,相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其制定的政策大多鼓励中小企业到周边国家去投资,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但从周边国家的情况来看,似乎对外投资是一种掠夺性的行为,加上这些国家相关配套设施的落后,很多项目在这些国家开展的都不是很顺利,或多或少会受到各方面的阻力,以2004年老中合作的钾盐矿项目为例,项目建设已于2007年4月完成并试生产,但由于基本配套设施的缺乏使项目正常运营危机四伏。尽管老挝资源矿产部同意钾盐项目企业开发老挝的煤矿,但实际上高额的煤炭运输成本,使其仍然无法解决电力的稳定供应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运行。另外这些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对中国企业的非国民待遇,政策的频繁变更等都影响了贸易的顺利开展。

中小企业做对外投资的决定,首先就要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政策,政策是影响投资的最大风险因素,因为这种环境很难具有预见性,一旦发生,也很难具有恢复性,其影响范围和深度都是巨大的。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道国外汇严格管制及利润汇出不易的风险,(2)东道国的地方税收政策变动频繁的风险,(3)在东道国银行体系筹措与取得资金困难的风险,(4)东道国政府对外商优惠政策无法兑现的风险,(5)外商企业在东道国发生经贸纠纷频繁的风险,(6)东道国政府保护主义浓厚影响企业获利的风险。企业在做对外投资时必须考虑以上经济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能否实现投资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人才的缺乏

由于东盟国家数目相对较多,并且语言不通,政策也不相同,因此企业要顺利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既精通本国语言,又熟悉贸易规则和东道国法律人文特点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这样的人才是不容易寻找的,因此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云南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风险因素,能否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投资发展的一个瓶颈。

4.信息渠道不通畅

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其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政府或者某些行业协会的指引下进行对外投资,有些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及时准确的获取投资信息时保证投资行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获取的信息不真实或者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是一项很危险的决策。

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包括:东道国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东道国所在地配套厂商供应不稳定,东道国关联企业信用不佳,欠债追索不易,东道国员工道德操守造成企业营运损失,东道国缺乏适用人才及员工招募不易,在东道国的经营企业维持人际网络成本过高,东道国所在地政府干预外国企业经营运作,外商企业货物通关时,受当地海关行政阻挠,投资前期可行性分析与本企业是否相符,企业人员、设备等顺利输出国外的风险,从国内金融机构及其海外机构融资的风险,对国外分支机构监管的风险等。

6.争端解决机制

只要有贸易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纠纷和争端[5],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法制存在很大的差异,难免在投资过程中会产生争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争端出现以后,协调解决的机制不规范不明确,这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具体来说争端的风险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法规不一致,争端解决的时间长短,争端解决的公平性,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等。

二、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上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6]的基本思想,构建云南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分为三层,最高层为评价层,中间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指标层,其构建体系见下表所示:

2.评价的思路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综合考虑了云南省中小企业对GMS投资的风险因素,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开展过合作的企业进行实地或电话调查,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指标层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各指标层因素的权重,最终得出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综合风险评价值。

3.评价的步骤

(1)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

(3)让专家对简化后的指标体系进行重要度判断,从而构建出正互反的判断矩阵;

(4)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5)计算出各个评价层的权重值。

每个评价层的权重值就代表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大的因素表明其相应的风险比较大,是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该注意的因素,综合评判值代表了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风险值,其值越大,表明其处的风险越高。

三、结论

论文分析了云南省中小企业在GMS国家投资的风险因素,并根据这些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下一步的研究是把这些风险因素设计成问卷进行实地投放,对回收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建立起评价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型,指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了解本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风险环节,从而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主: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应注意的风险[J].进出口经理人,2008,12.1

[2]王 丹 吴 萍:中国企业在GMS地区直接投资政治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3]余文建 潘信豪 王海全(博士):中国-东盟资本流动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合作研究[J].金融纵横,2008,8

[4]许复兴:东盟市场环境及风险分析[J].国际工程与劳务,2007,10

第1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核心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直接表现在带动了全球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同时将其进入的东道国纳入了经济一体化体系当中,加强了各国的经济往来。世界各国在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求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20年,形成了只有实行本土化战略才能在中国长远发展下去的共识。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更好的规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行为,同时对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生产经营本土化

1、生产运营本土化

生产运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最直接的表现。跨国企业实行本土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降低成本。在世界贸易中,关税壁垒日益减少,而非关税壁垒日益增加,生产的本土化作为规避各种壁垒的最佳办法,被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着。而且跨国公司为了贴近市场,也会最先考虑在目标市场进行生产。

摩托罗拉公司是在中国进行生产本土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于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手机、对讲机、无线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截至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已有26家分公司,投资总额约为35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摩托罗拉公司于2004年8月在天津签约,投资160亿人民币建立起中国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运营带来的规模经济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重大优势,并有利于推进全球一体化战略。

2、生产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权衡境外采购和当地采购利弊后的一种策略选择。跨国公司由国外采购国内生产向国内采购国内生产的转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的应变能力。

在中国进行采购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制造业,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等。这些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的采购,主要以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各种产品,如服装、鞋帽、食品等为主。还有一类是如通用电器、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这些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主要是为了支持在中国及全球生产。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速度增长相当快,年采购额已突破千亿美元,并逐年递增。2000年摩托罗拉从中国采购了将近14亿美元的产品;2002年则高达38亿美元;2004年,摩托罗拉的本土采购金额累计达156亿美元。

3、生产配套本土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主要将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的加工组装基地,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在中国制造和增值的比重较低,表明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近年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明显提高。

例如,为了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经有100多家来中国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2.3亿美元;重庆与五十铃公司合资建立了庆铃汽车公司后,吸引了其原有的国外配套企业来重庆投资,配套投资的数量和比例都很可观。目前,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超过一半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给在中国生产整车的合资企业配套。

二 、研究开发本土化

研究与开发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本土化成为必要,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加强对中国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投资,在中国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1、研究开发机构本土化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重要的垄断优势之一,在跨国公司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资源的同时,会小心避免技术的外部扩散。因此跨国公司会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就某项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如为了建立和增强与高等院校及其知名学者或研究人员的联系和合作,每年IBM公司都会成立由高级主管和资深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从著名高校中挑选和确定出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与高校共同进行研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个项目采用的就是这种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

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主要是通过与中国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量网罗中国本土化的高科技人才等形式进行。科技论文。如通用电气研究开发中心通过签约项目和人员培训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推广运用;罗克韦尔自动化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院校有签约项目或建立合作实验室;惠普中国软件研究开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寻求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都是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指数都超过了60%。

三、 人力资源本土化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获得的经营优势,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真正转移到中国,而人力资源本土化是保证转移来的优势能持续下去的保证。科技论文。

1、外籍人员的本土化措施

语言障碍是外籍人员进行跨国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使外籍人员本土化,首先是使外籍人员掌握中国语言,然后逐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中国的处世方式,这将有利于外籍人员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星公司为外籍人员本土化所做的努力最显著,每年都从总部将高级管理人员派往中国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风土人情。在学习期满后,参加学习的管理人员要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在中国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并在公司进行宣传学习。

2、有效利用本土人力资源

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重点是吸纳中国本土的有用人才。中国本土人员相对外籍人员较为稳定,可以增强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的连续性,能够充分发挥其低成本和市场知识、关系资源未来的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与顾客、员工、政府和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跨国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如诺基亚在中国已经拥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联合利华中国区工作的外籍员工人数也已减少了80%,目前90%的高级管理职务已由中国人担任。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其中国公司16000多员工中有99%来自当地。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12名总经理/总裁级管理人员中有9名是中方员工,25名部门总监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科技论文。

四、营销本土化

1、渠道本土化

渠道的作用是完成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是弥合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和信息差距。一个良好的渠道不但可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交易费用,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制,提高绩效。由于渠道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跨国公司选择国内的商利用自己已有的渠道销售产品,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运用商的优势,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2、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从品牌名称的设计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致力于与中国的文化、社会习俗及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努力创造本土化品牌。其中最典型的是“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译“可口可乐”,即朗朗上口,又能形象地向人们传达关于产品特性的信息。Coco Cola公司在宣传推广方面,在深入了解中国过年贴春联的传统后,通过向顾客发送春联提升自己本土化形象。春联上联为“新春新意新鲜新趣”,下联“可喜可贺可口可乐”,既宣传了产品的品牌,又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贯穿在中国的生产、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营销等方面,只有从方方面面切实落实本土化战略,才能立足中国。面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本土和国际市场上开辟属于自己的市场,具有与跨国公司相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论[M].上海:中信出版社,1992(21)

[2] 王志乐主编.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黄葱萍、王营.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竞争战略[N].国际贸易,2001-8-15(8)